小班数学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11 22:30:05

小班数学教案

小班数学教案篇1

小班化教学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是指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数量较少. 国内外一项“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视野关注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一旦超过25人,教师就会顾此失彼;从小班化教学的内涵来看,其最本质的特征是教学面向的是个性异同的学生个体,而不是整齐划一的班级整体,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均围绕学生个体发展而组织开展. 所以,小班化教学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小班化教学是把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学单位中面向学生个体发展而发展的教学活动.

二、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新基础教育”(叶澜)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事业”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发展和实现,“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表明,学生在越多受到老师关注的条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 小班化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教师比较容易关注到每一名学生的特点与个性,而且小班化教学也使学生的自主探索成为可能,也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充分.

三、关于课前导学案设计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小班化教学必将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而且涉及的范围必然很广.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在一个良好的开端中进行,以达到我们理想的互动、合作效果呢?有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 兴趣性原则

要想发挥课前导学案的功能,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学案的编写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预习、去探索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 在字体的大小、排版的要求、页面的设计上要让学生产生预习的冲动,从而主动地去预习,另外,要保持学案页面格式的连续性和前后的一致性,以便学生对课前导学案的整理和保存.

2. 启发性原则

预习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导学”,要尽可能地以问题或问题串的形式展开. 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填空式或简答式甚至是练习题的简单堆积,尤其是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的数学导学案. 要让学生在由简单到复杂的、有梯度的问题的解决中充分的调动自己的思维,主动地去领悟所要学习的知识,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3. 探索性原则

课前导学案的使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在编写时要对教材内容合理的调整,进行有效地拆分与组合,从而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探索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质疑、解疑,来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对所要学习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有效的数学课前导学案包含的几个环节

1. 学习目标和学法指导

要让学生知道需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从而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而具体的、明确的学法指导,可以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学习该部分知识.

2. 问题背景

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现实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能够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放在头脑知识框架的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

3. 概念性知识

把一些简单易懂的概念性知识放到课前预习导学案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内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思维深度.

另外,每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将概念性的知识前置,可以让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提前将知识消化吸收,从而使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能力参与问题的合作与交流,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维持较高的学习兴趣.

4. 生成问题

通过以上三个内容的设计,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肯定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有一些是我们教师在课前备课中不能预见的. 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正是学生思维的“断点”. 通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化,有效地解决这些“断点”, 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效地达到“个性化教学”,也就是真正意义上“全纳教学”.

另一方面,学生在预习环节中新生成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确定教学起点的一个重要依据. 所以课前导学案要设计问题整理环节,便于学生深化知识,也便于教师确定教学的起点.

一份好的课前导学案,必将让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来到课堂,使我们的课堂交流变得充分,使交流的问题更加深刻,从而能够有许多新的“生成性”内容,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班数学教案篇2

1、尝试将物体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初步体验按规律排序的美感。

2、在教师的启发下,愿意进行思考。

3、喜欢参加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行的按规律排序的经验;

物质准备:幼儿用书人手一份。小兔子家院子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小兔的新家。

(1)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布置好的小兔子家院子里。

(2)教师:小兔搬新家了,这两天正忙着装修呢!瞧,院子里的地砖才铺了几块还没铺好,我来帮帮他吧!

二、按规律铺地砖。

(1)师幼观察按一一规律排列不完全的地砖,说出地砖的排列规律:一块红一块绿,一块红一块绿……启发幼儿思考接下去应该怎么铺呢?

(2)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尝试接下去铺地砖,分别询问幼儿是如何铺地砖的。

三、按一二规律砌围墙。

(1)师生共同观察砌墙的砖块形状(长方形、半圆形)并讨论围墙的排列形式。

(2)引导幼儿按一块半圆形两块长方形来砌围墙,请个别小朋友先试一试,引导幼儿观察并检查他所砌的围墙是否正确。

(3)师幼再次尝试按规律把小兔喜爱的围墙砌好,师幼共同检查自己所砌的围墙是否按规律排列。

四、游戏《找朋友》。

(1)教师:小兔院里的地砖和围墙都装修好了,小兔可高兴呢,它非常感谢我们,邀请我们和它一块儿跳一个找朋友的舞蹈。

(2)带领幼儿随着音乐,与同伴、教师共同玩游戏——找朋友。 在活动区中为幼儿提供各种材料,让步幼儿有规律的排序或装饰花边。

小班数学教案篇3

我所在的学校属于城乡接合处,由于地理位置、名校效应等原因,优胜资源流失,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办好教育,把每班学生人数控制在25~35人,向全国有名小班化学校观摩学习,也开始实施小班化教学,我担任了数学课教学与班主任任务,经过三年的不断揣摩与探索,我觉得小班化益处多多。

首先班级人数少,任课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比如,数学课,一个概念的复习提问,2~5分钟班级四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被抽背到,新课的探索环节,四分之一的学生可以被提问,黑板巩固练习环节,一半学生可以参与。整节课每个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其次,班级人数少,可以让每个学生担任一个班级职务,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小主人,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能力。最后,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对于学生出现的任何问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都可以一一进行指导。比如,一个数学题,基础好的学生掌握了,基础薄弱的学生,任课教师可以用课下时间及时指导。以上这些在名校实施起来很困难,由于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有限,每个学生被充分照顾到不现实。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很可能就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会掉队。

三年的摸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案例一:学生甲,小学基础扎实,但不拔尖,喜爱画画,性格内向,不聪明,但是很听话,家长对她期望很高,希望她考取重点高中。摸透了她的情况,从初一开始,我就让她担任文艺委员,锻炼她能力的同时提高她的交际能力。因为她不够聪明,学习成绩仍然不拔尖,但我一直鼓励她、支持她,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指导,各科老师也是如此,三年她学得很稳,最后考上了重点高中,同时结交了知心的朋友。这类学生多半没有自信,老师要多鼓励和表扬。

案例二:学生乙,小学基础不够扎实,活泼,聪明,但爱玩,家长稀里糊涂,对她的学习关心不够。她偏爱文科,爱记爱背,不太愿意做理科题,有些懒,回到家里学习不够自觉,家人也不督促。这种情况下,老师每天多提问她,尽可能地让她当天消化新知识点,对于错题,给予及时纠正。三年不断的督促,她也考上了重点高中。这类学生聪明,学习效果显著,多半自大,易骄傲,要及时沟通以防翘尾巴,注意多鼓励与施加压力。

案例三:学生丙,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贪玩,家长对其不管不问,自己也没有目标。各科老师依然不离不弃,最后考上了二类省示范高中。这类学生学习没有毅力,容易半途而废,对待他们需要耐心,思想工作要反复抓,给他们创造梦想,鼓励的同时施加压力。

案例四:学生丁,基础极其薄弱,对学习丝毫不感兴趣,只想混毕业。像这样的学生,不能只要求他们学习,应该重点培养他们怎样做人,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待这类学生需要更多的耐心,刚柔并济。

小班数学教案篇4

一、调查对象

(1)婺源县43所中小学校填写《婺源县中小学电子备课专项调查活动问卷调查表》(学校卷)。

(2)由抽样选取的样本学校(城区初中、小学各1所,县城附近乡镇和边远乡镇的初中、小学各2-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合计13所样本学校)组织本校教师登陆“问卷星”网站,填写《婺源县中小学电子备课专项调查活动问卷调查表》(教师卷)。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现场观察与座谈交流为辅。调查组收回学校问卷43份,借助专业在线问卷调查平台“问卷星”网站收回有效答卷319份。另外,调查组成员还进入基层学校与学校领导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交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受访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数据显示,受访教师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他们的一半是中级职称,其中62.7%的受访者任教于中心小学,任教于初中的教师占30.72%,另外还有21名村小教师参加了本次问卷填写。

数据显示,受访者中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有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也有工作多年的老教师;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受访总数的60.19%。

从上述两个表格的数据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受访者的涉及范围比较广,代表性比较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我县基层学校大多数教师的工作情况和实际想法。

2.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大多认可和支持电子备课活动

表3内容是学校问卷的统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超过一半(53.49%)的学校认为在中小学校开展电子备课“非常有必要”, 39.53%的学校认为“比较有必要”; 对于我县中小学当前办学条件下开展电子备课的可行性,13.95%的学校认为“完全可行”, 53.49%的学校认为“基本可行”,不过也有30.23%的学校认为“有一定难度”。从整体上看,基层学校对电子备课活动大多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

表4内容是教师问卷的统计,从数据中可以看出,84.64%的受访者喜欢“电子备课”的方式,有85.89%的受访者认为“电子教案能够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79.31%的受访者认为“电子教案可以网上撰写、提交,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有68.65%的受访者提出“需要提供教案生成功能的电子备课平台”。由此可以看出,只要提供了必要的硬件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长处,中小学教师对电子备课活动大多持认可和支持的态度。

3.中小学已经基本具备开展电子备课的物质与技术基础

通过对学校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约有30所中小学校园内的电脑台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统计中的电脑台数包含学生微机室内的电脑),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在各个教室安装了“班班通”设备,并实现了宽带网络校园全覆盖。因此,就多数学校而言,开展电子备课的物质基础已基本具备。

从学校问卷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了解到,有20所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班班通”设备运用的教师培训活动,其他学校每学年也会开展一次类似的活动。从上表可以看出,76.74%的学校认为本校教师大部分能够熟练运用“班班通”设备和资源上课,只有少数教师操作不熟练。

从教师问卷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了解到,38.24%的受访者“参加过培训,并能熟练使用班班通设备”, 35.11%的受访者“没有参加过培训,但会使用班班通设备”,不大会使用的教师只占受访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

从上述两个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县多数中小学教师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开展电子备课所需的技术基础。

4.受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情况

调查发现,94.67%的受访教师“有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准备的经历”。从多选题中了解到,一线老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准备时主要进行的活动是“制作多媒体课件”(86.52%),“观看相关的优秀课例”(81.82%),“寻找可以直接利用的资源”(77.74%),“撰写教案”(59.56%)等等。调查还发现,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会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90.91%的受访教师教学课件的主要来源是“网上下载之后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加工”,由此可见网络资源在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促进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运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其中10.03%的受访者每周使用超过5次,35.11%的受访者每周使用达3-5次。这可以看出“班班通”设备已经比较好地融入了一线老师的日常教学之中。

根据一线老师在工作中的使用体验,班班通设备与资源的优势主要有“能增强课堂趣味性”“交互性强,提高课堂互动”“配套资料详细,使用方便”等等,38.24%的受访者认为班班通设备对教学的作用“非常大”,48.28%的受访者认为班班通设备对教学的作用“比较大”。由此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对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的帮助是明显的。

5.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的期盼与建议

调查发现,影响教师使用“班班通”设备与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可供选用的教学资源数量”“学校硬件配置情况”以及“网络速度”等。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的期盼与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资源库的问题。如果让一线老师到网络上四处寻找有用的教学资源,既费时又低效。因此,许多学校和老师提出要建一个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数据库,教师选用其中的电子教案资源,以便高质量地完成电子备课工作。

(2)硬件设备的问题。虽然全县有30所中小学校园内的电脑台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接近或超过1:1,但是,这其中有许多是学生微机教室内的电脑,并非在教师办公室内。因此,不少学校和老师希望给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以便开展电子备课工作。

(3)参与电子备课的人选问题。有31所学校认为参加工作满三(或五)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老师统一参加电子备课,其他的老教师自主选择。一线教师的观点与此大体相同,他们认为工作年限在三年内的教师一般不提倡电子备课,而45岁以上的老师可以自主选择。

(4)教师培训的问题。由于还有不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对电子备课了解十分有限,班班通设备的运用熟练程度不够,一些学校和老师建议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5)教案的携带与使用问题。就“开展电子备课后,教师怎样带教案进课堂上课”这一多选题,有16所学校选择“U盘携带”,12所学校选择“在课本上标注”,10所学校选择“打印教案”,8所学校选择“手写简案”,7所学校选择“在个人云盘中上传下载”。也有老师建议学校申请一个开放的云盘,供全校老师上传教案和上课下载资源所用,全校老师均可以在云盘中查看自己和其他老师的备课情况。

(6)有些学校和老师建议县教研室制定一套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电子备课的管理方案,以鼓励性为导向,有选择地、分层次地慢慢推广此项工作。

6.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所存在的困惑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基层学校与受访教师对开展电子备课存在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子备课方式给学校管理者对备课工作的检查、督促、评价带来新的困难。如何甄别教师电子备课的原创性,如何实现电子备课的有效监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待在实践中探索。

(2)许多人担心电子备课方式将导致复制、粘贴的抄袭行为更加突出,背离了备课的初衷,部分教师为备课而备课,忽略了钻研教材的关键环节。

(3)电子备课方式,年轻教师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老教师来说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对于办学条件欠佳的农村学校,实施起来难度也不少。

(4)不同学科和不同课型的备课是否都适用这一方式?比如说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之外的其他课程都要采用电子备课的方式吗?测试课、复习课、实践类课堂等又如何进行电子备课?

(5)有学校和老师提出,电子备课后打印出来的纸质教案,在职称评审时是否能够得到上级的认可。

(6)一些学校和老师对电子备课形成的教案、课件、习题等电子材料的存储安全有所担忧。

四、思考与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地开展此项工作,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工作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县中小学电子备课工作,促进课堂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全县中小学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局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全面布署此项信息化教改工作,通过行政强力推行。

2.充分调研论证,提高实施效果

一项政策的出台,一个改革措施的推行,只有事先做好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工作,才能更接地气,才能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减少实施过程中的摇摆与困惑。因此,我们认为在本次调研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一个中小学教学业务管理人员的小型研讨会,商讨相关实践问题,确定具体实施方案。

3.试点探索,逐步推行

由于各中小学办学基础不尽相同,各校领导与老师的认识也不完全一致,为此,在电子备课推行之初,有必要先选择两三所办学条件较好、学校改革意愿较强的中小学校进行试点工作。

4.以考定配,提升设备使用率

在校园信息化的过程中,对教育现代化设备的配置可以采用“以考定配制”,具体方式是指先给县域内各校配备部分新设备,视学校使用的效果再确定是否继续增加配置。由县电教部门对学校进行督查考核,设备用得好的学校可以优先配备,全部配齐;已有的设备没有使用或者用得不好的学校,设备投入可以缓一缓,或者不予配置新的设备。

5.加强学校业务管理和校本培训

基层学校要对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加强指导和督查,引导教师认真钻研教材,选择恰当的教法,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与资源开展课堂教学。同时,要多多开展针对性强的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新设备、新技术的运用能力,让广大一线教师把现代技术和理念比较好地融入传统的课堂,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

6.大胆尝试网络联盟,促进校际均衡发展

小班数学教案篇5

[关键词]高职师范 案例教学 教学效果 问题与策略

[作者简介]佟凤仙(1966-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教育与传媒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基础。(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46-02

一、引言

高职师范专业以培养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目标,采用传统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就需要运用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在高职师范课程中开展案例教学,能激发师范生学习教育理论兴趣,培养师范生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师范生合作和沟通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讨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探讨高职师范案例教学法当前存在定位问题与相关提升策略,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沟通合作能力。不过,尽管案例教学对师范生培养有很大帮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案例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二、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范类课程案例资源比较匮乏,针对性不强

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能否提供适合师范生的教学案例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师范生对于课堂案例评价究竟如何呢?下面我将分别阐述。首先,从案例的针对性出发,只有10.7%的学生认为课堂课题的案例符合教育实际情景,针对性强,并认为有些案例如“范跑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他们对教育理论找到了现实的结合点。有68.4%的师范生认为课堂上呈现的案例有时符合教育现实,但大多数没有针对性。有20.9%的学生认为案例完全没有针对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有7位教师在谈到案例教学遇到的困难时,都提到案例选择空间小,撰写案例难度大。

(二)教师缺乏引导技巧,案例教学角色扮演不到位

在对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调查中,45.7%的师范生认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有效地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在对学生的访谈中,被访者多次提到,教师引导失误,致使讨论没有效果。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角色转换和适应不够重视,加之缺乏教学经验,造成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实践发生偏差,形成“角色差距”。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从传统的讲授者向案例的提供者转变,教师除了提供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外,还集多重角色于一身。访谈中有6位教师谈到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短时间很难适应案例教学工作。

(三)案例教学缺乏良好实施环境

案例教学对环境的要求可分为班级规模和教室的桌椅排列两个方面。我国由于高职师范生人数多,教师缺乏,再加上教室、教学设备以及场地等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往往过大,班级学生人数在30人以上。对此,分别选取一个68人的大班和31人的小班进行观察,发现小班的学生案例讨论中,纪律明显好于大班,同时,45分钟内,大班只有15人发言,18人参与小组讨论,而在小班中,23人发言,28人参与案例的讨论。可以看出我国当前大班授课形式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在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都认为,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学生主动发言相对较少,造成只有比较固定的少数同学会自由发言,达不到互动的效果。我国传统的课桌椅排列方式是秧田型,在这种课堂中,就座于前排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互动较多,就座于后排位置的学生参与互动少。案例的讨论主要是进行双向交流,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这种排列方式势必会使得前排学生与后排学生难以进行交流,不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

三、改善案例教学的对策

针对以上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调查研究结果,笔者借鉴国外案例教学一些有益经验,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

(一)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案例,积极构建师范课程案例库

案例教学资源库可以说是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和教训库,由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典型教育案例组成,而且需要不断更新。案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需要有关部门统筹规划。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适合师范教学的案例,在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的时候,可以采取以校为本,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由专家参与逐步引领构建的策略。

1.学校通过教师直接撰写和收集案例的方式积累校本案例资源。研究发现,在谈到师范生需要什么样的案例时,提到“生动案例”“真实案例”“教师亲身经历或发生的案例”次数最多。为了改变当前师范教学案例缺乏的现状,急需要一线教师参与案例的编写和收集,应鼓励教师到中小学考察,根据师范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撰写真实教育案例。在撰写教学案例前,教师应首先对案例教学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并且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教学案例,借助录音、录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实录,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撰写。同时在收集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处处留心,及时收集。教师可建立自己的收集册,把收集到的案例教学资源归类后存入。其二,注明出处,以备查阅。对收集到的案例要及时注明出处,可备使用时查阅、核对。其三,适当整理,以备使用。所收集到的案例,大多是原始形态。在收集到案例后,可根据使用的意图做出或简或详的分析,附在所收集的案例后,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策略,积累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努力做到共享案例资源,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案例资源库。

2.专家参与校本案例的考核和审查,建立高级师范案例数据库。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更需要做好案例分类整理工作。这需要专家参与选择针对师范生的有效案例,在对校本案例进行考核和审查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教育类课程内容来说,既需要一系列的专题性的案例,又需要整合各方面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性案例;从案例课程功能来说,选择的案例既需要培养学员分析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又需要培养学员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具体决策与采取行动的能力。总之,整个师范专业的案例以及各门相关课程的案例都应该统筹安排,专业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最终形成体系。

(二)多渠道完善案例教学引导技巧,做好案例教学角色转换

在案例课堂中,高效能的案例教师总是善于巧妙引导讨论,而不是控制支配案例讨论。在善于引导的教师的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是自由衔接的讨论,起承转合处体现出教师与学生的合作。高水平的教师引导,需要注意两点:其一,加强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讨论的具体方式,制订案例引导计划。引导计划主要包括案例呈现的程序、讨论的时间、应当达到的目标、介入的标准及方法等。这需要案例教师能够预测学生可能做出的反应,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职责和角色,确定自己介入案例讨论的时机等。其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供理解案例所涉及的关键问题的概念框架或基本理论,营造出自由、开放的气氛,耐心等待热烈讨论情形的出现。其三,在教学后应该反思案例教学过程,可以自我录音、录影来改善,也可以听取学生的反馈,以作为改进参考。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角色观念,扮演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和案例分析的组织者角色:(1)案例讨论的引导者。对于师范教育理论课程,因明确它是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教育学的立场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教育现实的关注;同时对小组发言人的语言、教态等都要作适当的引导,为以后师范生能有规范的教态和教师语言打下基础。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应重述或回述学习者的观点,将学习者个别的言论改为全班共享的语言,而不是下结论,或对学习者的观点进行评价。(2)案例分析的组织者。案例教学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在案例分析时间的把握、案例分析形式的多元化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注意。有的案例可以随堂讨论,而有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可以进行辩论,不一定都要完全采用既定的形式,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换。

(三)精心营造最佳环境,促使案例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在班级规模方面,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班级人数控制在25人左右可以让师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充分讨论。如果班级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建议在教学时间方面,要保证学生必要的预习和准备时间,以使其对问题作深入而细致的思考,避免课堂讨论草草收场而影响效果。在时间分配上,通常精心选择4~5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在课堂上公开讨论,其余的作为课外作业完成。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了案例讨论的基本方法,又节约了每门课程进行案例分析时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在探索最佳案例教学课桌排列方式时,选取一个自然班,分别采用秧田型、马蹄型和圆形课桌排列方式。结果发现,最适合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方式是马蹄型课桌排列和圆形课桌排列。与传统座位排列的课堂相比,马蹄型的空间构成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的相互交往。在圆形座位排列的课堂中,从空间特性上消除了座位的主次之分,有利于师生的平等关系的形成。案例教学的桌椅排列应根据班级规模的大小及其实际的需要而采取多样化的座位排列方式,既可选其中一种,也可选几种加以混合。

此外,案例教学可适当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在美国,多媒体等高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已广泛运用于案例教学,效果显著。在教育类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可能地和计算机模拟、网络技术等结合运用。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让他们看到自己所作的各种决策所产生的教学后果,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与责任。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以它的高度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等特征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也是当前教育方法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随着案例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需要继续加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程乐,冯文全.案例教学: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董静娟,王金峰.论案例教学[J].科技信息,2009(29).

[4]勒玉乐,宋乃庆.案例教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汪虹,王丽玲,刘玉珍.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小班数学教案篇6

关键词:化归思想;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化归思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之一,从字面意思上讲,“化归”理解为“转化”和“归结”两种含义,即不是直接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寻找一些熟悉的结果,设法将面临的问题转化为某一规范的问题,以便运用已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使问题得到解决。而渗透化归思想的核心,是以可变的观点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形,就是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进攻,而是采取迂回的战术,通过变形把要解决的问题,化归为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决。化归思想不同于一般所讲的“转化”或“变换”。它的基本形式有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一、化归思想阐述

1.化归思想方法的内涵

化归思想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研究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化归思想方法下不是直接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先找到熟悉的结果,再将当前的问题转化为规范熟悉的问题,如此就可以运用已知的知识、理论、公式解决问题。在化归思想当中,变形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

2. 化归思想方法的作用

在数学化归思想方法中,化归思想类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等价命题之间的转化;数、形之间的转化;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这三种形式的转化具体利用到数学教学当中,可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途径和思想方法[1]。而教师运用化归思想方法教学,使得学生对这种思想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遇到数学问题时则会改变思考的方向,充分利用转变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教师在运用化归思想方法教学时,始终要坚持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和直观化原则,因为这三种原则符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以简单的方式理解化归思想,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主学习当中。将化归思想方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具体有以下几点作用:

(1)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中的精髓,与数学知识相比,具有更高的价值。教师和学者从教学经验中不断对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方法就是其中之一[2]。但是,学生想具备化归思想,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采用化归思想方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并且经过长期的培养后,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运用化归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化归思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关键一步。

(2)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在化归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感知会更加明显,在不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时,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在脑海中进行规划整理,并逐渐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内容构架。而在系统的数学知识构架当中,学生也可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例如,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在回顾一年级到六年级所学的“数与代数”知识时,心中则会有一个大致的框架,如数的认识、运算、式与方程等。当学生有了系统的数学知识构架后,对后续的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则会比较容易。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教育事业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教育,对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积极引导学生使用化归思想,让他们体验化归思想方法的具体解题步骤,使W生在培养数学思维的基础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

1.化归思想在数学“百分数”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探析

以百分数练习题教学为例:

例题1:冰箱里有一块体积为45立方厘米的冰块,当它结成冰的时候,体积膨胀了,变成50立方厘米,求冰的体积比以前大了百分之几?

学生看到这道题后,经过思考,得到的答案为:(50-45)÷ 45= 。

这道题非常简单,学生可以很快地得出答案,但是如果要将得出的分数答案转变为分母为100的百分数,学生该如何解答呢?

教师在运用化归思想教学解题时,则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和整理,如分数的认识和分数的运算中包含了将分数约分、分数扩大的内容。学生利用所学分数相关知识,将进行转化, 变为分母为一百的分数:≈ ,换一种简单的写法就是11%。

当然,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内容远不止这么简单,当学生遇到更为复杂的数学题时,则可以运用化归思想方法进行解题,这对加快解题速度,提高正确率是有极大帮助的。

2.化归思想方法在解决应用题教学中的案例探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到了三年级以上阶段,解决应用题可以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绊脚石”,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解应用题。以下就具体分析化归思想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解应用题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例题2:某校六年级有(1)(2)(3)三个班,一共有102人,(1)班比(2)班少4人,(2)班比(3)班多2人。(1)(2)(3)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学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需要仔细思考,利用化归思想方法进行解题,否则花费的时间会特别长。解题过程如下:

将题目中已知的条件进行转化,从题目中的意思可以换一个说法:将(2)班比(3)班多2人改为(3)班比(2)班少2人,再梳理题中的已知条件,可以发现(2)班的人数是解题的关键,总数加上(4+2)人就是3倍(2)班的人数。计算如下:(102+4+2)÷ 3=36;36-4=32(人);36-2=34(人)。

由计算可知,(1)班有32人;(2)班有36人;(3)班有34人。

学生运用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解题的思路,学生有了思路解题就是非常快的一件事。但是,学生要具备数学化归思想并不是一下就能练成的,学生需要在掌握知识理论的前提下,碰到数学题能够进行分析,再充分利用化归思想解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依据相关的调查和访谈,针对学生解应用题的薄弱环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为学生讲解,但学生在解应用题时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试着运用化归思想进行教学,当然学生也需要一个接收、消化的时间,教师在教学当中也不需要太过急。当学生对化归思想有所了解并经过大量的练习,自然而然会有所提升,并且逐渐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

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具体数学知识为载体,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情境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它们的本质与内在联系,并通过长期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建立知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玲玲. 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应用研究――《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为例[J]. 文理导航(下旬刊),2015(3).

小班数学教案篇7

[关键词]数学;小班化;案例;学生;个性化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化调整,现代化教育越来越趋近于小班化的教学,黑河小学每个班级不超过36人,作为一名黑河小学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有幸对小班化教育和教学进行实践和研究,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案例,浅谈小班化下数学领域教育教学的研究。

一、精读课标是研究的前提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超现实的,就拿数字“1”来讲,可以表示一个苹果,一个人,一个数字……数字“1”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结果。其次,数学是有两个大家族――数和形组成的,比如,数学中的数与代数领域属于“数”、空间与图形领域属于“形”、统计与概率属于“数和形结合”、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属于整个的数学世界。在各个学段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四基”“四能”的落实,使JIAOSHI 对数学新课标有了新的思考与收获。首先,在问题解决的领域里,把原来的解决问题改成了问题解决,强调了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注重了思维的形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完问题就结束了的层面上,而单一的认知操作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看来对于这个领域的教学新课标有了新的要求,也使我有了新的思考,那么在以后的课堂里要注重学生认知操作的参与,这样多维的活动才是问题解决。其次,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小班化的教学中领悟到要还原本意,不仅仅读本节课的教材,还要读其它版本的教材和初中的教材,看一看这节课的知识生长点在哪儿,怎样才能更好的衔接?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教学才有高度和广度,设计合适的提问方式,使学生不断获得问题,而且使获得的问题不断深化。最后,就是在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会学生的基本思考的方法,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引领学生通过认真审题识别问题,要指导学生用多种的形式进行问题的表征。有了这些理论的支撑,开始了我在小班化条件下的数学教学。

二、教学班级是研究的试验田

小班化下的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数与代数领域研究案例

【案例一】教学奇数偶数时,教师采用了由漫无目的的报数到有目的的研究这一过程。课前,先给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报数,分别记录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然后学生把漫无顺序的数字排序(从小到大)出示1、3、5、7、9……和2、4、6、8……,紧接着小组讨论观察偶数的特征也就是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

【案例二】教学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时,教师创设了古人用绳测长的一个情境,情景的创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意识到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紧接着教师介绍了分数的演变历史。因为数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学科,适时地渗透了数学史对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向古人学习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的德育教育,也是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使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案例

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目标是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设计平移或旋转90°。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案例三】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时,教师采用了质疑导学法,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有的问:“容积单位会不会是厘米的四次方?”有的问:“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么求?”于是,教师按照学生的问题调整整个教学过程,在介绍1升等于1立方分米,1毫升等于1立方厘米时,有个学生问道:“1升和1立方米有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这正是她积极思考、善思善问的体现啊。当教师用排水法解决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有一个孩子及时发现:“水应该没过西红柿。”多么仔细的观察和重大的发现啊。

【案例四】教学体积单位时,通过感悟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分别让孩子亲身地体验,看看1立方米能装几个学生?对于数感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对于学生记忆最深刻的学习方式就是亲身参与和实践。

【案例五】教学图形变换时,从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入手,进而找出在对称图形的特征,设置的习题也灵活多样,比如在下面的汉字和字母中找出哪一个是轴对称的:“口 工 用 中 由 日 直 水 清甲A B C D E F G H U V M”。、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综上所述,从数与代数领域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深深体会到数学的学习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研究“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两个领域。

三、数学教学实现个性化

(一)专递课堂

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信息化的使用与年龄的大小无关,技术也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在于心态、持之以恒的精神,当然暂时的困难是一定有的,可是那都是发展的助力石。教师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认真探索专递课堂的教学,努力实现异地同步课堂。

(二)网上作业

教师要认真思考怎样设计新颖的作业形式,既让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作业,同时又巩固当天的数学知识,通过和同事探讨后一种新形式的留作业的方式在三年级学生的数学作业中展开了,首先,数学教师下发给学生由网站给每位学生生成的账号和密码,然后教师就可以登录网站设计每天的作业,每天的作业时间在10分钟左右,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自主定制适合学生情况的数学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学霸PK赛,获得满分的学生被评为当天的学霸,这样有挑战性的作业模式在开始尝试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速算总动员

登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寻找有关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相关信息时,会看到网页的显著位置的速算总动员的APP,教师可以先在自己的手机里下载了速算总动员的软件,然后把班级的速算群的号码发到了学生的微信群里,让班级同学们都加进来进行速算,由于刚刚开始学习解方程,教师从布置的题目是解方程的练习开始,每天根据班级汇总出的正确率大数据确定第二天要练习的口算题型,渐渐地,班级的学生开始利用这个速算总动员自主找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口算题目进行练习,这是信息化带来的动力。让学生有意识、多元化、有选择性地学习,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口算竞赛,对比学生之间的口算情况,如果口算能力提升,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尝试。

小班数学教案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有效生成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预设与生成是数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好的教学预设让数学课堂井井有条,必要的生成又让课堂回味无穷。作为一线的数学老师,我们深知按部就班地传授数学知识,不一定能给学生留下印象,只有生成的数学课堂,才能让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纷繁复杂的教学情境,如何让生成更为有效?本文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为载体, 立足于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机制和特征,探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生成”的若干策略。

1 提倡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它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往往教案设计越具体详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创造性就越少。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强调立体型的弹性教学设计,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留下弹性空间。

案例1:《认识钟面》

以“数学知识为本”的线性教学的一般设计大体思路是这样的: 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钟面上有什么?教学时针、分针、顺时针、逆时针学看整时学看整时半。《认识钟面》涉及到的数学知识点很多,并且是没有递进关系的,像一张网,需要老师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到实处。能够体现为学生有效生成创造条件的立体式教学却可以这样设计:导入:呈现学生在学校的几张生活照,问问孩子们做这些事情时是在一天的什么时候,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活动:出现钟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桌上的素材,做一个钟面,展开全方位的自主学习。交流:说说钟面上的信息。前面的做钟面是全方位的,此时的交流自然是涉及到时针、分针等多元化的数学知识。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认识钟面的。那么怎么看时间呢?动一动:学生再次回到开头的几张生活照,在自己做的钟面上拨一拨时间,看看这些时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说一说:请学生拨一拨自己的钟面,全班交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感受整时和半时的特点。做一做:引导学生自己做练习,把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敲实。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 注重教学资源的生成

在A班(基础比较差的班)上课时,由于不知道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草稿本上练习,这时出现了两种不一样的想法(如图2所示)。

这个练习中,单位“1”被隐藏了,所以有将近一半的同学不能理解为什么要用除法做。他们的想法实录如下:生2:因为是赚了还是亏了都是和进价在比,进价是单位“1” ,所以求单位“1”要用除法,所以我用除法先求进价。生1:赚了20%,我以为是赚了240元的20%,所以用乘法。那么,到底谁是单位“1”呢?大家把赚了和亏了的条件补充完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是赚了进价的20%,亏了进价的10%,所以求进价用除法解决。一节课下来,就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笔者感觉有点亏。在B班(基础较好的班)上课时,就先出示赚了20%,亏了10%,让学生把条件补充完整。学生补完“赚了进价的20%”后,师问:谁是单位“1”,求单位“1”用什么法?结果,全班同学都说会了,一节课把整个练一练都解决了,笔者觉得神清气爽。但课堂作业本上类似的练习却让笔者大跌眼镜。A班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同学只有8个,B班却有16个学生还在用乘法。事实证明:未经学生思考的知识是不能在头脑里扎根的,错误资源可以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数学课堂不能为了高效而让错误“绕道”而行。

2.3 多元互动的争论,让学生的认知更深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预设了自己最喜欢的答案,急着想告诉学生。因此,只要有学生提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就容易犯“个别替代”的错误,殊不知,这个别已经知道的学生,是老师不教也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不同意允许争论,产生新的问题可以再问,这样才能让学生进入“愤绯”状态,才能激发学生之间思维的交锋。

案例4:“一步到位”还是“耐心等待”?

3 联系生活实际,唤醒并激活学生的经验

所有新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都不应该是完全新的内容。教师要分析该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要唤醒并激活学生该方面的经验,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加工、改造、丰富、发展这些经验的冲动,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

小班数学教案篇9

20xx小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范文1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切实调动各校尤其是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中心小学研究通过,特制定该奖惩办法

考评科目:一、二年级考评语文、数学两科;三、四、五、六年级考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四科。

二、奖惩办法:

在镇组织的教学质量检测中,按同年级同学科班数的7:2设奖。

(一)教师奖惩:

一至五年级、六年级科学第一名300元,第二名260元,第三名及以下150元。

六年级语数英三科第一名1000元,第二名800元,第三名600元。

班级平均分不及格的,全镇通报批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不得评为各类先进个人。

单科教学成绩:低于镇平均分3分以内,中心校在全镇通报批评;低于镇平均分3分以上,每低一分扣绩效工资50元,任课教师年终考评不得评为优秀,不得评为各类先进个人。(平均分超过80分,不予处罚;二、三年级进步五名,四、五、六年级进步三名不予处罚。)。

教干质量检测成绩位于全镇后三名的,免去其所任职务。

(二)学校奖惩。

1、学校成绩与学校领导的职务任免、奖惩相挂钩。

(1)教学质量检测倒数第一的学校,中心小学对校长进行诫勉谈话;对连续四次(两学年)教学质量检测倒数第一的学校,免去学校校长职务。(按学校平均分排名,定点校和教学点分别考核,从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算起)

(2)定点校教学质量检测第一名奖校长1000元,第二名奖校长800元,第三名奖校长600元。

教学点教学质量检测第一名奖校长500元,第二名奖校长400元,第三、四名奖校长300元。

(3)班级平均分低于镇平均分3分以上的学科超过三分之一罚校长600元,超过二分之一罚校长800元,。

2、学校不得隐瞒学生人数,隐瞒一名学生罚学校100元,全校隐瞒学生超过10人,除经济处罚外,对校长通报批评,取消学校考试成绩。

3、考试时,如发现教师有作弊行为,任课教师成绩按0分处理,扣绩效工资1000元。学校质量检测成绩按该科最后一名成绩降10分计算,每作弊一科扣学校综合考评分2分。

本办法经全体校长大会讨论通过后实施,未尽事宜,由中心小学负责解释。

20xx小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为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江宁区20XX年度中小学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方案》,特制定《东山小学教学质量考核奖励方案》。

二、评估方法

按照区教育局教研室要求,由区教研室统一命题,阅卷,考核成绩按检测中的合格率、优分率、均分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得分=合格率40+优分率30+均分30%

三、奖励办法

(一)毕业班最终考核奖(区级考核)

1、以学校为单位,根据综合总得分奖励任课教师

(1)1~3名,奖励1200元。

(2)4~5名,奖励800元。

(3)6~7名,奖励600元。

(4)8~10名,奖励400元。

2、相关教师奖励:

(1)对相应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进行奖励,奖金分别为教师奖金的25%。

(2)对未考核的学科教师进行奖励,奖金为考核学科教师的二分之一。

3、进步奖

以五年级最后一次考试为依据,名次每上升一名,奖励一百元,依次类推,保持第一名的,奖励二百元。

(二)调研抽测奖

1、区级抽测(此项奖励完全按照区考核奖励办法制定,执行时以区下发的文件为准)

以学校为单位,根据抽测学科综合得分:

(1)1~3名,奖励抽测年级任课教师每人20XX元。

(2)4~8名,奖励抽测年级任课教师每人1500元。

(3)9~12名,奖励抽测年级任课教师每人800元。

2、校级抽测

达校平均综合得分奖励100元,每超均综合得分一分奖励20元,依次类推,如有任教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以任教班级平均综合得分奖励,奖励金额班级数。

四、备注:

1、本考核方案解释权属校长室。

2、本考核方案从20XX年9月1日起执行。

20xx小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范文3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学质量文化发展,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狠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使我校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特制定此教学质量奖励方案。

一、评价奖励组织机构组长:肖昌明

副组长:姚本前、陈明海

成员:肖昌茂、肖昌明(小)、蒋世锦、田昌万、全胜

二、奖励分类

1、期末教学质量优胜奖、进步奖。

2、各类竞赛奖。

3、抽考成绩奖。

三、奖励方式

实行等级奖,取消原来的目标管理奖。

四、资金来源

按学生人数在公用经费中向各校抽取。

五、具体奖励细则

(一)期末教学质量优胜奖、进步奖。

1、优胜奖设置(按均分),取录名次原则上如下,但可按注解中的情况变动。

注:

①、一等奖内均分相差5分者,降为二等奖,二等奖增加个数;二等奖中与第一名均分相差10分者,降为三等奖,三等奖增加个数。三等奖中与第一名均分相差20分者取消奖励。等次下降的差价加到一等奖上。

②、无考试成绩人员按人平数发放。

2、成绩进步奖:(当前名次-该班产生后的最高名次)100元(或本期均分差与该班产生后最高一次的均分差缩小5分的按提高一个名次计算)

(二)竞赛奖

1、全能竞赛类

①、县级:一等奖每生奖200元,二等奖每生奖180元,三等奖160元。

②、镇级:各年级各层次奖励人数:一等奖3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7人。

2、才艺表演类

①、表演类(奖励对象:原则上是班主任和音乐教师):一等奖80元,二等奖60元,三等奖40元。

②、手工制作(奖励对象:辅导教师):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③、书法类(奖励对象:语文教师):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④、绘画类(奖励对象:美术教师):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

3、运动会:

县级(奖励对象:当前辅导教师):县里取到哪一名,学校奖励到哪一名。单项第

一名:100元,单项第二名90元,后面依次类推。

区级(奖励对象:当前辅导教师):设人才贡献奖:每人次40元。

乡级(奖励对象:原则上班主任及体育教师比例5∶5):团体总分第一名奖200元,第二名奖150元,第三名奖120元,第四名奖100元,第五名奖80元,第六名奖60元,第七至十名奖50元。

校级(奖励对象:原则上按班主任与体育教师比例5∶5):团体总分第一名奖150元,第二名奖120元,第三名奖100元,第四名奖80元,第五名奖60元,第六至八名奖50元。

(上母片可另外制定)。

4、县三独竞赛(奖励对象:辅导教师):一等奖500元,二等奖400元,三等奖300元,后面的奖励依次类推。

小班数学教案篇10

【关键词】生活情境 能力 应用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教学改革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生活情境,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的心理观察,可以发现:要想提高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要让学生能够自觉的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且让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只有课堂教学和生活情境相融合,学生才会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因此,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教师在展开课堂教学时,要尽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情境,使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可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并且情境的设置要做到是学生熟悉的,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接受,不会产生陌生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更容易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并且克服了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恐惧心理。这样一个轻松、和谐、融洽而又熟悉的环境,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会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解题能力,进而使小学数学课堂效率得以提高。例如,在教师向学生们讲《两位数的加法》这一课程内容时,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在上课之前,老师向大家宣布一个消息,学校要带领大家去动植物公园,大家想去吗?这时,学生会高兴的回答:“想去 !”“不过,现在老师遇到一个难题,需要大家帮助老师解答,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只安排了两台车接送大家,但是,这两台车每台最多只能乘坐70名同学,那么,四个班要怎么合理安排,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去动植物公园呢?”老师在向同学们提出问题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写上每个班的人数。一班32人,二班30人,三班34人,四班37人。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案:一班和二班同学乘一台车,三班和四班乘一台车;一班和三班,二班和四班;一班和二班,三班和四班,然后将三班和四班多出来的同学与一班二班合乘一台车等等。老师在学生提出方案之后,可以进行再次提问:“大家提出这么多的解决方案,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案最具有可行性呢?我们该如何去验证大家的方案是否正确呢?”于是,教师引出《两位数加法》这一课程内容。由于教师在上课之前,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就促使学生可以很自然的进入了课堂学习中,对于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也容易接受,对小学数学这门学科也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枯燥乏味的,并且有很多知识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而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向。在课堂中,尽量使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来替代那些难懂、陌生、枯燥的数学名词和术语。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以及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可以更好的拉近教师与学生以及数学学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让学生可以重新认识小学数学课堂,让学生觉得数学的学习和数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

三、在数学作业中体现生活化,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只有40分钟,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仅要抓住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也要适当的向学生布置作业。在作业的布置上,老师也同样需要设计,做到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运算。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作业的布置模式,为学生创设一个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这样一来,在巩固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教师在讲《加法估算》这一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放学之后,去附近的超市做一下调查,看一下超市中牙膏、纸巾、牙杯的价格,如果给你30元钱,你可以同时买到这些物品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应用。这种布置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在顺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后,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将课堂教学逐渐向生活化、情景化的方向转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在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关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