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4 17:05:17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

2020年上半年,我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全县人才工作要求,不断优化人才环境。现将2020年上半年人才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人才工作的要求。县委编办作为全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人才工作理念,不断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把人才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议事日程,经常议、常态抓,落实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确保人才工作扎实有效。同时,加强与牵头部门、其他人才成员单位的沟通交流,为人才工作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2.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协调。在招聘高学历人才、上报公务员、事业人员招考计划时,根据各部门、乡镇所缺岗位和节编情况,积极配合县委人才办、人社局按照专业对口、岗位匹配的原则,上报招考计划,确保了部门、乡镇能够招考到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做到了专业对口、岗位匹配、人尽其才。同时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加强机构编制资源的统一调配,推动机构编制向基层和一线倾斜,保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急需。

3.认真履职,规范编制使用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县委编办积极配合做好公务员招录、事业人员招聘及人才引进安置等工作。2020年上半年,我县事业单位入编*人,高学历人才入编*人。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做好全县人才工作,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办从以下几点做好下一步人才工作。

1、加强人才工作学习培训。继续强化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相关精神、政策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着力增强干部职工服务群众的本领。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能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2

全市国家“”专家300多人 99%是华侨华人

通过上半年最新配额抽样调查,截至2015年底,苏州市引进海外人才2.2万人。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分别占总数的34.2%、23.8%,接下来依次是德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调查发现,在苏州的归国留学人才以26―35岁年龄段为主,占45%;36―45岁、46―55岁年龄段的分别占26.5%、15.3%;25岁以下的占11.7%。数据显示,大多数“海归”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士占36%,硕士占40%;从就业行业看,电子信息技术、金融、加工制造排前3位。全市拥有国家“”专家300多人,自主申报入选的国家“”专家219人,99%是华侨华人,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20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5%、全省总数的49%,超过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位列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入选省“双创计划”606人、“姑苏领军人才”741人中,85%以上是华侨华人。据统计,前七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共引进、培养国家“”人才88人,“省双创”人才149人,姑苏领军人才234人。苏州连续8年获全国科技进步市,连续5年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前三甲。在苏华侨华人和归国留学人员中有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3名、苏州市政协委员18名,苏州市政协海外列席代表5名。

海外招才引智侨务部门多措并举精准发力

近年来,在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市各级侨办坚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配合市人才办、人社局等部门,大力开展海外招才引智工作,重点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政策引才。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苏州市关于加快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1010工程”)的意见》、《苏州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外智力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实施“海鸥计划”加快柔性引进海外智力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引进海外人才政策。2013年12月,又出台了《苏州市华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办法》,这是全国地级市中第一部以“侨”为主题的政府规章,不仅为长期在苏州创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居民式”服务,而且还打破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制约,鼓励海外人才来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初步形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引才机制,构建了政府引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的招才引智格局。

突出平台招才。充分利用苏州市14家部级、3家省级开发区和4家国侨办、省侨办海外人才创业示范基地,为来苏华侨华人提供创业所需的场地、资金、人力、政策等360度全方位服务,提高海外人才创业的成功率。连续八届参与承办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邀请国务院侨办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借助国侨办和省侨办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协助市人才办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邀请和服务工作。连续九届承办“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江苏行”活动,并将该平台向各市区延伸,取得了显著成效。2010年以来,“创业周”和“江苏行”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参会12339人次,落户项目2393个,注册资本150亿元。

注重以侨荐才。依靠省侨办,积极加强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和华东六校校友会负责人的联络,不断拓展海外人才信息渠道。通过华侨华人同学圈、事业圈和朋友圈,采用以侨引侨的方法引进高层次人才。美籍华人徐德清博士,引荐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耶鲁大学电机系主任马佐平教授多次来苏考察,马院士被聘为“苏州工业园区微电子产业首席顾问”。美籍华人、AEM科技(苏州)公司董事长张海明,利用其在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成功的典范经历激励和影响了一大批海外青年科技创业者回国创业,经其引进仅圣地亚哥地区的海外人才就达30余人,其中美籍华人沈纯博士,2010年被评为国家“”专家人才。这种以侨引侨的方式,在国内外被形象地喻为“圣地亚哥现象”和“虹吸效应”。

强化服务留才。苏州各市区普遍建立了人才服务专窗,实行一口式受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小微企业投融资平台,解决创业初期融资难题。设立律师服务中心,为海外人才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服务。编印《苏州市为侨服务指南》下发到各街道社区和侨资企业,为广大侨界人士提供便利。持续开展“走百家侨企、访百名人才”活动,面对面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借鉴“互联网+”思维,搭建“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侨务工作平台,打造“指尖上的侨务”、“口袋中的朋友”,为侨提供24小时线上线下互动式服务。开发建立苏州侨务信息系统,推进“智慧侨务”建设,为海外华侨华人在苏州创业发展提供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2014年以来,苏州市侨办先后帮助侨企协调解决补交土地使用税、经营许可、物价公开等发展难题30余件,处理来信来访300余件,为侨商解决了发展难题和后顾之忧。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3

世博会,给留学人员创造广阔天地

记者:世博会,给世界一个了解中国的机会,更给了海归们选择回国发展的机遇,目前,任职世博会、服务世博会的留学人员有多少,他们分布在哪些部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黄渭茂:回望9年的世博征程,从艰难跌宕的申办阶段到梦想成真的激动时刻,从紧锣密鼓的筹办阶段到如今日益完善的顺利举办,每个阶段都有海外留学人员的积极参与。他们利用通晓国际通则和惯例的优势,自身的高素养,以及秉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世博会与世界交流频繁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25名在世博会的主要工作岗位上承担重要责任的留学回国人员。比如,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国际参展部部长周峻、园区志愿者部高级主管张人青、市场开发部助理主管韩蕴等,他们都曾留学海外,如今在世博会的大舞台上,为世博会的顺利圆满举办尽展才华和能力。

更有众多优秀的海归,在世博会承办中,担当起世博会各项建设的总设计师和规划师的重任。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郑时龄,世博会园区建设总规划师吴志强,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唐子来,世博交通规划总策划团队负责人杨东援,世博村总体规划及设计总协调人丁洁民。世博标志性建筑主题馆总设计师曾群,世博园区夜景照明总体策划总负责人郝洛西,世博会的配套工程――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刘武君。他们的名字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记者:近年来,围绕上海世博会,上海市开展了哪些引智工作?

黄渭茂:2010年1月15日,总书记在视察世博会筹备工作时曾强调,我们不仅要举垒国之力,而且要集世界智慧,确保上海世博会取得成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作为上海引智工作的前沿阵地,在申办阶段举荐人才,在筹办阶段培训人才,在举办阶段广揽人才,充分用好引智资源,全力以赴服务世博会。

从上海申办世博会伊始,海外留学人员便与世博工作密不可分。当时,上海市政府组织一批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海外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的海归参与到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工作中。作为申博规划组主要陈述人,同济大学的唐子来教授以出色的表现,精彩阐述了上海世博会在选址、规划、会后利用、交通组织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赢得了“非常全面、非常专业、非常成功”的评价,为中国上海最终获得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赢得了主动。

世博会申办成功之后,围绕世博会,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积极筹划应对,开展世博引智项目。围绕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策划、最佳城市实践区规划研究、网上世博会的策划和运作等项目,积极提供引进国外智力服务。近年来,积极为上海世博会引进海外人才,重点引进项目管理人才、高级公共关系人才、精通国际商务的专门人才、法律人才、超大项目组织人才、沟通推介人才、大型活动运营管理人才和产品营销人才等。

同时,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协助上海世博局组织了多种多样的世博人才境内外培训活动。诸如“大型活动策划与组织培训”、“世博广告传媒专业人士资格认证培训”,以及世博新闻发言人、交通警察及安保人员的境外培训活动等,为世博会培训各类急需人才。此外,还开辟特别绿色通道,派出多批世博局工作人员赴日本、德国、西班牙和法国等国家学习世博经验,汇百家之长为上海世博会服务。

在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上海市外国专家局还配合上海世博局,分批向爱知世博会派出专职办博人员,进行培训、现场考察、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和触摸世博会,前后共派出12批实习训练团,从不同专业角度考察爱知世博会。借鉴爱知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交通保障采用了集约化公共交通理念。重点建设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世博交通信息服务应用平台和世博园区交通信息子平台,进行设计打造上海世博交通网、世博交通指南等7种交通信息人性化服务方式,为中外宾客全天候、多方位提供世博交通信息服务。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外国专家局的这些举措,为世博会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和支持。

记者:世博会开幕到现在,让您印象深刻的海归及其相关的事情有哪些?

黄渭茂:世博会5.28平方公里宛如一个地球村,其中有很多海归志愿者,他们中有些是已回国工作的海归,有些是还在海外留学期间,通过留学所在国的招录到世博会各国馆区任工作人员。上海世博会在他们和其他志愿者的协调和帮助下,各项进展井井有条。参观者从上海的公共交通、安全管理,医疗服务、展览引导等各个方面,阅读到中国城市的政府机构特点、民众素质、媒体文化等,世界也因此在这里读懂中国。

近期,上海市委、市政府表彰了一批在世博会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功臣,海归志愿者也在表彰之列,我觉得这样的表彰也是对上海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肯定和强有力的支持。

记者:上海世博会因为众多国内外人才的参与和协助,进展顺利,这又为上海的人才工作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

黄渭茂:近年来,上海市不拘一格引进人才,构筑平台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使用人才,使得上海的引智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世博会的举办,为上海市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遇,这些机遇又成为引才引智工作的大好机遇。

目前,海外高层次人才正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强大力量。截止2009年底,在上海市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经达到8.5万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06人,占上海市的60%以上;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80人中97%为留学人员;入选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30人,占全国第二位;在跨国公司中任CEO的留学人员有2000多人,他们大多是上海市政府重大决策的顾问专家。

近年来,上海的人才引进积极配合世博会、载人航天、大飞机研发等重大工程,设立了一批重点引才引智项目,吸聚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和智力。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新兴能源展区,有一个展项叫模块定日阵聚焦光热系统,是“聚衔焦光热”技术的重大突破。这项成果就属于上海引进人才、科学家项晓东领衔的益科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因此还着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创建。目前,上海共有9家单位入选部级人才基地。其中,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

实验室、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宝钢集团公司、复旦大学5家属于中央在沪单位,张江高科技园区、杨浦知识创新基地、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上海国际汽车城属地方园区类基地。这些基地的创建大大增强了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度。

世博会期间,上海还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家看世博”活动,利用世博会,邀请海外优秀的留学人员和华人,通过参观世博园以及一系列交流活动,进一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吸引他们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或是回国发展。

2008年我们还开始启动了“雏鹰归巢计划”,聚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选择学习成绩优秀的在读中国留学博士生,以及在国外跨国公司中担任中高级职位的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通过掌握信息、建立联系、加强合作、提供服务等多种形式,不断跟踪,加强培育,积极引进,力争每年跟踪100名这样的海外留学人才'为后世博时期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

2009年9月,英国4所名校,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组织本校优秀中国留学生,在上海举办“英国四大名校留学人员上海职业见面会”。4所大学共推荐350名学生,上海30家一流企业提供千余个岗位,面对面地交流。这种由国外大学直接推荐在校中国留学人员来中国内地举办就业推介活动的形式,目前在国内还是第一次。今年,这样的见面会还会继续举办。

2010年是推进上海“3100工程”的关键一年,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紧缺的领域,聚焦世博、金融、大飞机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用3年的时间引进100名处于国际前沿,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技术专家、企业家等国际领军人才。预计今年可以完成这一目标。

上海,海归创业和发展的乐土

记者:国家实施“”之后,各地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举措层出不穷,力度不断加大。在如此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上海为众多留学人员青睐的原因是什么?

黄渭茂:上海之所以能像一块磁石对海外高层次人才产生强烈吸引力,这不仅得益于上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得益于上海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和优惠政策,也得益于上海引智部门高效的推动力。

早在1992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上海市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的若干规定》。不仅解决留学人员回国的工作安置,增编解决配偶工作,之后在生活上更是给予方便,为他们新装电话、煤气给予优先照顾。这些都为早年回国的留学人员津津乐道。

1993年,上海市又出台了《关于出国留学人员来上海投资兴办企业的有关规定》的文件,1997年,留学工作再上一个台阶,《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若干规定》,并在上海市人事局设置留学人员工作处,市政府每年增拨30075元,设立引进留学人才专项资金。

新世纪以来,上海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突破人才发展瓶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促转型、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05年11月,上海市政府又出台《上海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成立上海市协调海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对长期困扰海外人才工作的17个瓶颈问题提出了创新性解决措施和方法。比如子女考大学,入外籍的留学人员医保养老等问题。

上海承诺,留学人员到上海来,政策层面上已基本实现“零障碍”。

因此,我们不难看到,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上海创业发展,主要原因是:一、政策对路。历届领导都很重视海外人才的引进,把握机遇,出台一系列政策,落到实处。二、有一支尽职敬业的留学人员工作队伍,他们大多都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深受留学人员的欢迎。他们作风务实,尽责尽力,不计个人得失,十数年如一日地为留学人员服务。三、有一系列好的举措和措施,加上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海外人才。

记者:这些好的举措和措施,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呢?

黄渭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解决留学人员子女入学的实际问题。我们以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的名义,与静安区的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一起商议,选择两所较好的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中学(初中部),上海外国语大学静安外国语小学,开办留学人员特色班,采用国内教学大纲和双语教育,费用与一般学校一样,并提供住宿。这一举措。在上海起到了示范作用。后来,上海市教委在其他学校推广了类似的做法。

2,三轮“集聚工程”打造海外引才品牌。2003年8月,为加快引进海外人才步伐,上海市推出“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集聚1万名海外留学人员。为使更多海外留学人员了解该工程,我们在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的大力支持下,选择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美国、英国、法国和日本等4个国家,在上海主会场和华盛顿、伦敦、巴黎、东京4个海外分会场使用视频系统同步举行启动仪式和新闻会。面向全球上海1000多个岗位的海外人才招聘信息,并同时邀请上海市主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现场解答海外留学人员关心的回国后的实际问题,诸如直接考公务员、子女就学、住房问题等。

视频会议这一活动形式在当时可谓超前,活动举办之后,大大推动了上海市的海外人才引进工作,之后每个月都有500人左右来上海注册,准备回国发展。

第一轮“集聚工程”,我们仅用2年零3个月就集聚了1万人;第二轮“集聚工程”,我们扩大引才范围,把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才纳入其中,用了1年3个月又集聚了1万人;第三轮“集聚工程”,我们不以数字为标准,提出高层次海外人才都可以来。如今,每年有八九千的留学人员回到上海发展。在“集聚工程”的推动下,上海海外人才总量大幅增加,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推动了国际人才高地的建设。

3,“浦江人才计划”给海归创新创业“第一桶金”。这是上海市引智工作的又一项创举,以有限的经费引来更多的资金投入,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创业。2005年,在市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与市科委合作,本着互利双赢的理念,共同设立了“浦江人才计划”。每年出资4000万人民币,按照“雪中送炭”的思路,分4大项目类别(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创业专项、社会科学类专项、特殊人才专项),向回国2年内的留学人员提供工作创业启动资金支持,缓解了海外人才来沪工作创业初期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

计划实施6年多来,共有1333人(含团队)成功获得资助,资助金额达人民币2.5亿元。现经第三方评估,计划的资金投入已引得4.5倍的后续资金投入,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优秀海外留学人才加盟,已经初步形成了协同放大的效应,积极推进了上海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

据统计,获得资助的留学人员中有34人入选国家前四批“”,2人成为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成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8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7人成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4,上海市注重留学人员成果总结。1999年、2007年,上海分别举办了两届“留学人员成果展”,展览向公众展示了海归对于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创新的重要意义,表明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上海创新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

在成果展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连续几天参展,认真抄写每块展板的内容。询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是要告诉在国外留学的子女,让他们看看现在的上海,和为上海发展作出贡献的海归代表。

5,2005年,上海市成立了海外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上海市公安、外办、教委、工商等17个单位参加,集中解决海外留学人员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和需要突破的瓶颈问题。比如,解决了持《上海市居住证》B证的加入外籍的留学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和报考市属高等院校等方面的“市民待遇”问题。

6,从1998年开始,上海市坚持组织市工商、上海海关、市税务局等6个单位。设置一条龙的服务窗口,每周三开放,解决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过程中办理手续繁杂的问题,一直坚持到现在,一次不落。

7,上海非常重视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的建设工作,在沪4200家留创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园区里,“归谷工程”为海外留学人员来沪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人文、生活环境,使他们在政府公共服务、子女入托入学、学术交流、技术公共平台共享、法律事务等方面享受高效、优质的配套设施服务。

“归谷工程”不仅注重对园区的政策指导,还重视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和环境建设。近期,我们正在酝酿出台《加强上海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园区硬件的标准、队伍建设、自成体系的优惠政策、服务标准、配套服务场地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2009年我们还组织上海各园区的主要负责人到英国高科技园区培训考察,学习其管理经验和服务观念,使人才工作真正达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最后长得大的目的。

8,把留学人员工作看作是“大引智”概念,不仅是人才引进,同时结合上海市建设中的重大项目和工程,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我前面提到的有关世博会以及世博会配套工程项目、载人航天、大飞机研发、光源工程、船舶制造、先进制造业等重大工程,设立了一批重点引才引智项目。这些项目的设立不仅吸引了海外留学人员积极参与,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外国专家的参与。

“大引智”概念中,外国专家和在上海就业的外国人也是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上海有15万外国专家和外国人。在世博园中,我们就设立专门窗口,为在世博园中工作的外国人直接办理相关手续。

9,对引进人才实施“点对点”服务,还重点在人才落户、出入境、子女就读、医疗照顾等方面,设立服务专窗,将十几个职能部门制定的生活待遇政策通过服务专窗实现“集中落地”,变“跑多家”为“走一家”。海归能够融入上海的生活,才能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气度,这需要我们在细节处多做工作。

今年3月,针对入选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上海设立了“”人才服务专窗,并确定专人,为引进人才提供“一口受理、一站办结”的快速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分别在人才基地所在地建立3个服务分窗口,形成上下联动的服务体系。

放眼未来,海外引才新起点

记者:后世博时代,上海在优化人才环境、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方面有什么新思路新举措?

黄渭茂:世博会是创意的舞台,创新是世博会永恒的主题,人才工作也需要根据形势不断创新。我们正在考虑后世博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为未来的“十二五”人才发展做规划。近期上海市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已经出台。

今后,我们将加大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实现人才集聚从“量”向“质”的转变,为上海建成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的战略目标服务。

同时,上海市还将开展“关口前移”工作。充分发挥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驻海外联络处的作用,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国家外国专家局驻外机构、在外留学人员组织、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组织等的联系,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获取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联合上海用人单位,分行业、分类别,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到海外进行高层次人才招聘,积极物色上海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而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训工作,也将成为下阶段人才工作的重头戏。

总而言之,上海人才引进潜力非常大,人才工作可用武之地也很大,措施可拓展的余地也较大,人才用武之地也非常广阔。

记者:您曾留学海外,并从事人才工作多年,上海引智工作这么多年来不断创新的秘诀是什么?

黄渭茂:从事引智工作,我不算新兵,但也不算老兵,有10余年的工作经历。引智工作,概括来讲,就是学习和借鉴别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为我所用。从实践工作中,引智工作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四两拨千斤,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部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 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5

一、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

1、进一步完善20__年下半年__市重点高层次人才申报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洪发〔20__〕30号)规定,为做好我市20__年下半年__市重点高层次人才申报工作,20__年年初,经近一个月的申报,共收到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38家,申报总人数为156人,其中事业单位12家、企业单位26家。经初审,共有29家单位121人初审通过,其中事业单位11家58人、企业单位18家63人。

2、继续做好20__年__市引进重点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洪发〔20__〕30号)文件精神,为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提供必要的支持,做好我市20__年引进重点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申报工作,我中心积极组织人员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宣传政策,调动企业申报引进重点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现共收到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101家,申报总岗位数为325个,申报总人数为525人,其中事业单位22家,79个岗位,引进数量102人;企业单位79家,246个岗位,引进数量423人,为20__年的重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打下了基础。

3、按时按质完成省引才办组织的20__年引进优秀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需求的征集工作。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文件要求,关于面向国内外统一招聘高层次人才的要求,20__年2月我中心认真组织岗位征集工作,共征集到53家企事业单位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其中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申报单位共有40家(其中同时申报国外人才引进单位有19家),需求岗位117个(其中同时申报国外需求岗位8个),招聘人数137人。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申报单位共有32家(同时申报国内人才引进计划的单位19家),需求岗位61个(其中同时申报国内需求岗位8个),招聘人数82人。合计申报单位53家,申报岗位178个,需求人数219人。

4、完成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面试工作。

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文件要求,关于面向国内统一招聘高层次人才的要求,我中心协助企业对已经确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进行面试,向11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发放面试通知,完成了10家企业11位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面试工作。

二、人才培训工作初见成效

1、了解调查我市“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需求。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洪发〔20__〕30号)文件精神,20__年2月对我市“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需求进行摸底调查,我中心积极组织人员主动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共发放培训需求表99份,并将需求表回收并整理统计。

2、成功举办首届__企业家论坛。

20__年5月26-27日,我中心成功举办了企业家论坛,为“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奠定了基础。此次论坛以分为专题报告会、企业家演讲、企业家座谈的形式展开。专题报告会邀请到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光教授、台湾交通大学精英管理所邓东滨教授来昌,作了金融危机下的企业发展专题报告会,市委副书记雷武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人平等市四套班子成员以及部分副县级党政领导干部近900人,企业家近200人参加了报告会。最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余欣荣出席了__企业家座谈会,会上泰豪集团董事长黄代放等五名知名企业家进行主题演讲和即兴发言,并余书记进行了交流沟通。此次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得到了领导充分肯定和企业的好评。

3、制定 “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工作计划。

为做好“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我中心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光华管理学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下半年以统一培训的方式,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一期《__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班》、浙江大学举办一期《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发展高级研修班》、开办清华大学高级 工商管理emba(__)课程研修班,将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0人次。

三、全面展开人力资源市场化服务工作

1、进一步加大人才派遣规模。

自20__年年初以来,在经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__人才公司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着重点,在去年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人才派遣业务的开展.,

2、进一步加强人才派遣后续服务工作。

在去年的基础上,为了能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确保派遣人员的各项利益,我们完善了派遣人员的综合管理和服务体系,主动将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企业、派遣人员;细化了派遣后续服务流程,规范了派遣员工管理;及时更新了派遣人员相关资料;四是上下连动,团结一心,为派遣人员解决纠纷,受到了企业及派遣人员的好评。

20__年下半年的工作思路

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科学分析、把握形势,是保证我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工作的根本前提;是保证我们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宏观政策调整,采取积极应对措施的根本途径。深刻分析当前的形势,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努力做好人才服务工作。

一、全面开展“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

在征求人选意见和个人申报计划以及全年的培训计划基础上,培训工作以统一组织为主,个人自主选择培训项目为辅的方式全面开展。下半年我们将举办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一期《__市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提升班》、浙江大学举办一期《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发展高级研修班》、开办清华大学高级工商管理emba(__)课程研修班。

二、大力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当前,虽然存在国际市场需求收缩,就业压力加大的困难,但是这又有利于我们以低成本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技术和智力,我们将申报了20__年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企业,并做好引进申报工作,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落到实处,为确保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6

1、围绕发展定思路,服务中心到位。在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对此高度重视,召开常委会就如何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做好人才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感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人才是关键、是根本。因此,人才工作就要认真落实省委的部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出新思路、出新举措、出新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全市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确定了才工作思路。具体说就是坚持以中央和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统领,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重点,以人才工作项目为载体,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努力建设一支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振兴松原老工业基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2、立足中心选项目,科学谋划到位。省委确定的以重点人才项目拉动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工作上档次、上质量的创新措施,也是人才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要求,在人才重点项目设计上立足于“三个坚持”,做到科学谋划。一是在确立人才项目上,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首批实施的党政领导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人才与智力、一村一名大学生、创业人才开发培育8个重点项目,就是结合市情,围绕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科教兴市”战略对人才的需求设计提出的。二是在项目内容设计上,坚持统筹人才工作与整合人才资源统一。每个重点人才项目包含若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子项目,把人才工作统筹起来,把人才资源整合起来,通过推进人才项目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水平。三是在项目目标的确定上,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每个人才项目都确立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和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在推进人才项目中促进经济发展。

3、高位操作促推进,责任落实到位。为了确保重点人才项目的扎实推进,市委、市政府采取了高位操作、全程包保、强力推进的措施。高位操作就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与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同步,在位置上得到保证;谋划产业发展项目与谋划人才项目同步,在载体上得到保证;研究部署经济工作任务与研究部署人才工作同步,在措施上得到保证。目前,确定的首批重点人才项目,已经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工作日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了重点项目《实施方案》,并以市委办、政府办的文件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吉办发[2004]31号文件精神的通知》和《关于印发<松原市人才队伍建设首批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召开了“松原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人才队伍建设首批重点项目动员大会”进行部署。“‘四个一’目标责任制工程”、“百人专业招商工程”都由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全程包保就是每个重点项目都落实了主要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部门,并确定主要责任部门的“一把手”为实施重点项目的第一责任人,相关部门的领导为相关责任人,由“一把手”亲自抓“第一资源”。强力推进就是实行了人才重点项目推进组制度,一个项目一个推进组,由市级领导任组长,专门负责组织、协调、督导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在人才重点项目推进中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责任部门“一把手”负总责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重点人才项目的实施。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7

1试用期人员管理规范:

包括新进人员的引进、入职、试用、培训、转正、辞退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

2员工培训与开发:

首先积极动员各部门提交上半年工作总结、培训情况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培训计划;

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并保存记录;①人力资源部会同用人部门完成新员工入职培训、部门内岗位技能技巧培训、部门间交叉培训以及中高层管理班子培训方案。

3员工绩效考核管理规范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①首先引进公司全员对工作计划和总结的接受意识。对工作讲求日清日结、月清月结,不拖拖拉拉;

再分解成月度工作计划,②推行将年度计划分解成半年度工作计划。然后考虑是否引进“工作日志”办法?并且每月初制定月工作计划,并在月末提交月工作总结,长此下来,公司各部门的工作才能日益规范化;

只是今天做今天的明天来之后继续做,注:也许大部分的员工还没有形成这种工作意识。刚开始会排斥,会觉得公司管理的太严了但考虑到一周五天工作制,周六周日不也可以对本周或下周工作进行个大概的规划吗?

4薪酬结构设计、调整及管理办法:

最有效的激励方式就是工资;所谓“重赏之下,对于员工来讲。必有勇夫”并不是说大家都是钱的奴隶,但公司可以为职工提供高工资的条件的话,员工才有希望和前景去努力,当然一切取决于公司的经营;

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难的部分;既要强调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对于公司的薪资制度和结构设计。还需要很多数据和各方面的资料,才能设计个比较大的轮廓;既要考虑薪酬体系(职位/技能)又要考虑福利政策、绩效奖励计划;另外还要涉及到薪酬预算、成本控制与薪酬沟通等因素。

管理者需要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员工个人的工作绩效、企业的经营业绩及生活成本的变动情况等各种要素,新的财务年度。并将这些要素在加薪中分别占据的比重进行权衡。

人力资源部单方面力量不够,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再加上人力资源其它事情仍需要占用时间和精力,9月份之前可能很难提出方案;会与管理和发展研究室相结合,争取尽快提出方案。

5劳动关系管理办法

公司现在存在劳动关系问题是

才给予办理养老统筹;1对于人事档案归口公司管理的员工。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石油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

近几年来,随着石油企业的不断发展, 用人机制在不断革新,企业人口结构、用工性质、居住环境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油田基地打破了原来按单位分片封闭式居住的格局,加之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和员工婚育观念的变化,离婚再婚家庭也明显增加,造成员工配偶中属于重点人群的人员越来越多。由于重点人群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和流动性,计划生育监督管理难度很大,极易引发政策外不合法生育,给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成为当前石油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一大难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 单纯靠以往的简单管理难以达到群众自治的效果,做好和加强新形势下的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根本保证,也是把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保证。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切入点,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优势,才能把计划生育工作做的更深入一些。做这些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计划生育工作的对象,要以“法”、“理”、“情”、“需”四个方面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切合实际地开展新形势下的人口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

一、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和依法办事相结合

“法”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前提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标志着计划生育事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也为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做了重要的标志,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关注群众利益、群众需求固然重要,但决不能亵渎法律、违背国家政策,一定要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做事。同时,要大力搞好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的宣传,要重点加强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收养法》和企业制定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实施办法》的学习,提高职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使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以理服人

“理”是开启群众心灵的钥匙。在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时候,要想得到广大职工自觉遵守的状态,就要踏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要依据法规政策、讲实情、依据政策来为职工办实事,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要通过大家通俗易懂的漫画知识版报、文艺节目、企业内部网络、报纸,专栏等多种宣传媒介,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舆论氛围,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计生文艺节目、演讲比赛、主题征文等灵活多样、员工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活动,提升广大员工家属遵守计划生育政策、倡导婚育新风,创建和谐健康家庭的意识。要让企业职工了解关于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提高思想觉悟,逐渐转变他们的生育观念。依据国家的相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以及方针政策,要讲实情、摆实理,使他们易于接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对症下药,针对年龄不同、个性不同、家庭状况不同的职工,采取不同的教育思想方式,因人而异地讲道理、做工作,特别注意找准谈话的切人点,疏通职工的思想渠道。对那些容易引发职工思想波动的问题,如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宣讲政策、讲法规、讲企业管理制度,进行有理有据的说服,达到安抚情绪,化解矛盾的目的。

三、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以情感人

计划生育工作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涉及千家万户,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工作作风实、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要热爱计划生育事业,胸怀爱心,真情投入,要有再苦再累也要把工作干好的思想。在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要本着“个性化、亲情化、温馨化”的服务理念,积极为他们提供婚检、孕检、产检服务,单位定期为育龄妇女发放计生保健用品,购置心理健康书籍,看望慰问孕产期女工,及时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合理安排女工工作轮休时间,认真组织女员工举办计划生育政策、女性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咨询活动。围绕世界人口日主题举办专题宣传展板或女性生理心理健康讲座活动,广泛宣传涉及女工身心健康的知识,对出具亲生子女招工证明、办理独生子女证、病残儿鉴定、再生育审批、子女落户等敏感事项,要坚持公开透明的办事理念,按照程序认真办理。针对人户分离、用工形式多样、长期不在岗人员婚育状况复杂的实际,要主动寻找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本着为员工服务、为计划生育家庭解决困难的态度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急员工所急、想员工所想主动做工作,要“爱”字当头,做群众的“贴心人”,只有这样,职工才愿意和你交朋友,有话才愿意和你说,你的话人家才乐意听,工作才容易取得理解、支持和配合。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只有怀有深厚的爱,才能使职工和我们从心眼里相互理解,心连心、心贴心;才能深入地把握思想脉搏,找准问题症结,才能有针对性地搞好宣传教育,提供让职工满意的各项服务;才能有更大的耐性和韧性去做工作。

四、做好计划生育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关注群众需求

当人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就会日趋强烈。作为计生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面向员工、面向家庭、面向育龄人群,为计划生育家庭和广大育龄群众办实事、要重视广大职工员工对计生工作满意度,充分关注个体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要引导人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同时,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切实把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领导责任到位、组织实施到位、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必要的经费保障到位。要努力创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政、工、团、人事、财务、纪检等部门要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参与支持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针对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培训、再就业、定点医院的就医、子女入托、入学、社会保障等诸方面的工作,及时帮助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人们心理失衡、行为失控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人的健康心理和维护人的正当权益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正确地贯彻物质利益原则,大胆维护人民群众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正当权益。一是要按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贯彻落实好生育政策;二是要服务到位。要定期为育龄妇女发放计生保健用品,购置心理健康书籍,开展女工心理援助计划,做好妇科体检;在一线设立计划生育宣传台、探亲房,为怀孕女工做好生育关怀;开展母婴健康活动,看望慰问孕产期女工,跟踪掌握情况,及时提供必要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保证女员工的身体健康,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三是要发挥好现有政策的导向作用,着眼独生子女家庭权益,落实独生子女的保健费、托幼费、医疗费“三项费用”的发放。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积极研究相关城市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补助金政策,让独生子女家庭充分享受到政策的优待;四是要惩罚到位。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要严格落实征收社会抚养费及相关处理,奖罚分明,才能使广大职工心服口服,计划生育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展。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社会共同担负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随着石油企业内外计划生育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不断探索新方法,拓展新方式,和谐计生、阳光计生、人文计生,才能为企业科学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为落实国策创建优良的社会环境。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置;本科院校

一、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概况

河南是人口第一大省,庞大的上亿人基数使郑州建设中心城市有充足的人口基础,郑州净流入人口数量居全国第7位。但郑州和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在经济水平、科教水平、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高端资源的集聚和规模、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教育资源一直是郑州的硬伤,必须正视这种差距。截止到2016年底,河南省有129所高等院校,其中公办本科38所,民办本科17所,公办大专院校54所,民办大专院校20所。在校生180万,教职员工9.8万人。我们根据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主页上公布的数据,以这38所高校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分析。师生数量方面:郑州大学教职员工总数为5171人,在校生总人数为73600人,位居河南省之首。郑州师范学院教职员工为588人,在校生总人数为13400人,在全省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最少。生师比方面:生师比最低的是郑州大学,为14.23。最高的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28.17。其他学校的生师比都保持在18以上,生师比普遍比较高。

好的大学生师比会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既能保证有足够的教师进行教学,又能保证没有“闲人”的存在,从而避免了教师不够或者冗余情况的出现。学历结构方面:河南科技大学博士比例48%,河南师范大学博士比例44.76%,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博士比例44.69%,郑州大学博士比例34.38%,河南中医药学院博士比例29.73%,中原工学院博士比例27.78%,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比例22.3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博士比例20.12%,最低的是郑州师范学院,博士比例8.00%。由此可以看出来,理工类院校的博士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院校,而河南省本科院校老师的学历构成主要为学士和硕士,博士所占比例较低。2004年,我国重点大学教师博士比例平均值为42.39%,河南省本科院校2016年的博士比例最高的也才48.00%,与重点大学相差甚远,好的教师资源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实现优良师资配置的前提条件。高层次人才方面:郑州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3.48%。河南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6.67%。河南师范大学高级职称所占比例60%。郑州师范学院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58%。从总体上看,河南省本科院校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均在50%以上。该省大多数高校讲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很大,高校为了自身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办学质量,势必会引进更多的优秀教师,高级职称也会相应地出现不可避免的增加。兼职教师方面:河南省高校多为聘请科研机构、企业、医院、政府类的人员来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据调查可知,河南省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比例偏低,均不超过10%,一般都在6%~10%。郑州大学作为综合类大学,兼职教师比例较高,兼职教师多为科研机构类和医院类人员,特别是郑大的理工类和医学类院系兼职教师的数量多。河南中医学院的兼职老师数量也很多,有着诸多附属医院的河南中医学院显然有着优厚的兼职教师资源。其他院校的兼职教师数量除理工类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原工学院、河南科技大学外,都比较少。

总的来说河南省本科院校专兼职的比例不高,但是并不是说兼职教师越多就越好。教师学缘结构方面:该省高校教师本科学历多是本校的,然而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为其他学院的。郑州大学心理学院教师的学士学位60%为郑州大学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会计学院的教师超过50%有着本校的学士学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具有本校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人员占40%。学缘结构单一是河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河南省高校在学缘结构上普遍存在“近亲杂交”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方面:郑州大学要求所有在岗教师每年完成培训不少于5个学分,各院(系)每学期完成培训的项目不得低于两项。河南理工大学要求每学年暑期举行一次教师培训会议,由校领导组织讲话,并特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河南师范大学要求一般每年共有12个进修培训计划,每个计划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固定的规定指标。郑州轻工业学院要求每年度举行一次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会、科级以上干部培训会、处级领导干部管理能力专题培训班。新乡医学院要求2016年开始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开通网络直通培训讲座。洛阳理工学院要求每年为特殊需要培训的教师开展年度培训工作。南阳师范学院要求每年举行一次教师岗前培训,若有留学教师,再进行特别的英语培训。综上,河南省大部分本科院校在教师就职后的培训工作方面完全不重视,甚至直接忽视的现象也很多,相比起一本院校有定期定量的规定培训更显得不上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学方式老套,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学校想要的效果。

二、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引进情况

按照引进人才类型,该省本科院校人才引进政策计划引进的人才均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优秀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除此之外,郑州轻工业学院和洛阳师范学院引进的人才中还有优秀学科带头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引进的人才还包括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服务人才。但从总体来看,河南省本科院校对于人才概念的界定局限于高学历,高职称,如大多数都包含了两院院士、“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国家杰青”。郑州大学还希望引进各相应层次的学科首席教授、特聘教授、讲座教授。河南大学还希望引进“百人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首席科学家、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博士或教授。郑州轻工业学院还希望引进省级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还希望引进教授或高水平研究机构研究员、特聘教授、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原学者”、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优青”、部级教学名师、省级特聘教授、博士和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还希望引进一些博士或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安阳工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新乡医学院希望还引进特聘教授、特聘兼职教授、“中原学者”、国外高水平大学教授、“太行学者”及优秀海内外博士。从引进规划来看,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和新乡医学院均对引进人才及相关待遇做了一定的分类规划,出台了相应的特色分层次规划。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首席科学家、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博士进行分层次规划。河南农业大学对引进人才按照领军人物、卓越人才、杰出人才、拔尖人才、青年英才、优秀博士毕业生和优秀创新团队进行分层次规划。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蓝天杰出人才、蓝天领军人才、蓝天骨干人才进行人才分层次规划。洛阳师范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两院院士、各类部级优秀项目人选、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新乡医学院对引进人才按照高端人才、学科领军型人才、优秀海内外博士进行分类规划。安阳工学院按照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博士进行分类规划。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省内知名高校并没有明确的引进规划。从引进渠道来看,大多数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主要渠道都是来自学校官网、人才招聘网等,并没有通过更多其他渠道搜寻人才,引进模式较为单一。从引进方式来看,除普通的岗位聘任方式外,郑州大学采取了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的引进方式,新乡医学院提出了特聘兼职教授的引进方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提出了柔性引进政策,其他院校的引进方式相对缺乏灵活性。

从引进后的待遇来看,部分本科院校均在引进计划中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给出了明确的引进后的相关待遇。主要从安家费、住房补贴、科研启动经费、工资四个方面做了规定。安家费6万、10万、20万、30万不等,最高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在住房补贴方面,每月2600元住房补贴或者100~200平方米以上住房一套。科研启动经费方面,文科类在3万元~30万元不等,工科类8万元~3000万元不等。其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安家费和住房补贴等物质待遇上较为丰厚,第一层次的蓝天杰出人才给予高达260万元的安家费和340万元的住房补贴,河南大学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提供科研经费较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达到3000万元以上。工资方面,一般按照10万~150万不等的年薪制,或者按月补发按年补发以津贴补助方式,或者面议、一事一议的方式。从引进后的考核管理机制来看,38所公办本科院校中只有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洛阳师范学院和郑州师范学院出台了明确的考核管理方案。也就是说,大多数高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而对于引进来之后的管理因某种原因没有公布或者根本没有考核管理。综上,河南省本科院校虽然从总体来看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但由于院校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办学定位千差万别,部分院校的引进规划不够合理,引进模式过于单一,引进方式不够灵活,引进力度较小,缺乏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办法等。

三、河南省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河南省本科院校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合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只要有着“办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大家一起努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问题总会被解决。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教师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学校办学治校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好优秀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使得目前院校的管理模式由以前的传统管理变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同时也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高等院校管理中起到的作用有正确的认知,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括教师的招聘和录取、发放工资等基本流程,还包括了管理机制的创新、教师的激励考核、教师的提升培训等重要内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科学有效地开展激励、培训等重要活动,使学校在整体综合素质上有所提升。在学校整个教职工群体里,不只教师应该有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正确认识,管理层的人员更需要深化自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根据社会整体的发展对管理制度进行相对的革新,不守旧,求创新,相对而言,决策人才是确定学校综合发展的重要角色。

2.科学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河南省部分院校应该根据本院校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具有战略性的规划,一个再好的规划若不合时宜,效果就不会明显,甚至可能会导致发展滞后,所以首先应该明确在管理中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对每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进行适宜的定位,其次要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高质量的人才引进上,在河南省本科院校研究调查中可知相较于一本院校,大多二、三本院校主要缺少的就是高质量人才,不断引进新鲜血液,最后做好已有教师的培训和人员稳定工作,两方面结合,为河南省部分高校教师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进步的良好环境,科学合理地做出发展规划。

3.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规划。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应该考虑到院校的发展目的和长远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应该根据院校整体实力,学科专业的匹配需求以及现有师资队伍结构对引进人才做出准确预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需求做好进一步的细分工作,明确引进人才层次的各项指标,逐渐完善本科院校人才引进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应该盲目引进大量与院校专业学科不对口的人才,造成人才的重复和浪费,也不利于学校长远发展。学校应当按照需求将引进人才划分为不同层次,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待遇和管理办法,可以参考其他院校的政策,结合自己院校人才现状,在尊重学科规律和学术方向的原则下,事先对引进人才做好科学的配置,调整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其次,在制定人才引进规划时应该尽量使人才的引进程序更加规范,可以专门成立人才引进小组,由人事部门和具体用人部门成员共同组成,要积极发挥具体用人部门的行业鉴别能力,同人事部门共同制定出科学完善,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引进规划,并且要对引进人才的层次、类别、数量和来源等进行科学的研究论证,保证后续的引进工作顺利进行。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河南省部分发展较慢的本科院校要打破“编制”的束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首先,要按照学校的自身情况,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地引进有需求的人才,不断调整整个师资的年龄结构,大胆把某些专业中过剩的人才还有不合格的流出去,使人才能够自由流动,转变传统的观念,使学校的人员配置结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达到最优化。其次,不再使用教师终身制等传统体制,打破其束缚,应该积极地引进“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使每个阶段和层次的教师都有危机意识,有效减少多余的人员,又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使院校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均衡有效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综合素质。

人才办人才工作计划篇10

立足行业 与时俱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成立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共同组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2005年1月,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当前,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各大高校都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改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着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石油行业办学特色的实践道路,正在向着“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积极实施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

学校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旨在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的道路,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该计划1999年实施以来,经过9年的实际运行,2008年学校对原方案进行了调整、补充和完善,重新下发了新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中石大东发〔2008〕79号),方案更加注重结合教学实际,更加成熟完善,开拓了本科生辅助计划的六大领域。

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大学生参加党校、团校等各种理论培训班学习并结业,给予3学分;参加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党团知识、精神文明建设竞赛等活动,根据获奖情况,给予学分;因见义勇为或做好人好事受到国家、省(市)级、学校表彰者也给予一定的学分。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实现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参加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写出有思想、有见解的实践报告,经院(部)团委评定,按照合格、良好、优秀等不同等级,分别给予不同学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经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认定,依据服务累计时间给予不同的学分。

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 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造,学校设计了此领域。大学生参加部级、省部级和校级各项学科竞赛,如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参加部级、省部级科技竞赛,学校组织的科技活动和学术讲座;参加项目研究,获得创新成果,参加创业实践等,均视情况,给予学分。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 该模块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根据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的级别和获奖情况,分别计入学分。心理健康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团体辅导,每人每次计1学分。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 该模块主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生会、学生社团、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等学生组织工作,参加大学生社团活动,经教师评定,计1~3学分。

技能培训及其他 该模块旨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增强实践能力,获得社会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社会公认的各种技能评价、资格认定的证书者,获得国家、省部级和校级表彰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或者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者,视情况计1? 6学分。

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的效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实施的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能够彰显行业特色、形成良性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取得了良好效果。

符合办学方向,彰显了行业特色 作为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计划传承了学校60多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承继了原计划的精髓,改进了原计划实施以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计划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激发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的热情,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了“以学习为中心,走全面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弘扬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彰显出鲜明的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形成了重要品牌效应。

重视思想修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注重德育教育,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纳入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大学生积极参加党校、团校培训班学习,参加党团知识竞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了理想信念,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改造自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增强了自身素质,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

部门协调配合,形成了良性机制 学校本科生辅助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教务处、校团委、各院(部)、班级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学生申请、班级评议、院(部) 审核、教务处记载等一套完整的业务流程,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计划执行系统。每学期初,由学生自己提交书面申请和有关材料,经过班级评议、辅导员审核、院(部) 汇总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审定。学生毕业时,将学生辅助培养计划成绩档案装入学生个人档案。整个辅助培养计划程序清楚,流程顺畅,操作方便,有效保证了计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