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十篇

时间:2023-08-09 17:41:22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 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N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

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 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 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 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 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 面试理论基础;2. 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 理论分析指导;4. 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http:///gzdt,2012-10/10.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 (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6]金新政,詹引.老年健康管理综合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01).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2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确诊并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20例,年龄23~68岁,平均46.5岁,均为已婚女性,语言沟通能力正常,无精神及认知障碍。将2011年6月~2012年5月60例乳腺癌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6月~2013年5月60例患者设为试验组,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语言表达、病情及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健康教育模式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试验组采取PDCA循环法实施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P-计划阶段:

①分析现状,提出问题:由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寻求健康教育达标率不高的原因。②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科室成立健康教育QCC品管圈小组(由护士长、护理秘书、责任组长、责任护士组成)。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主管护师担任圈长(责任组长);圈长主持召开讨论会,采用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健康教育达标率的原因。③找出主要因素:通过QCC品管圈小组针对问题反复讨论,目前影响健康教育达标率主要因素为:护士因素: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护士自身健康教育知识及教育能力的因素;患者因素: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社会支持、认知等均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缺乏依从性。

1.2.2D-实施阶段:

①提高护士健康教育意识和健康教育能力;参与本研究小组成员定期进行阶段专业知识培训及相关活动,组织护理质量管理PDCA循环学习。②每位责任护士分管6~8名,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将健康教育贯穿于预防、治疗、护理、康复和管理许多具体环节中,还要做到随时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咨询。③根据健康教育的整体方案安排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④组织患者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⑤本研究小组成员每半月进行小组讨论,对健康教育不足之处进行记录,提出改进意见。共同分享经验,确保乳腺疾病专业知识水平的动态进步。

1.2.3C-检查阶段:

根据健康教育计划要求,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与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做对比分析,检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措施完成情况,及时消除影响目标完成的不利因素,促进健康教育总目标的完成。

1.2.4A-处理阶段:

QCC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分析。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将其作为推动下一个循环的动力和根据。促进健康教育循环、阶梯上升,使管理质量不断改进。

1.3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均由调查员进行统一发放和收回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乳腺癌相关健康知识(综合治疗、健康饮食、预防复发等),健康技能(如上肢功能锻炼、皮瓣护理、自查等),自我护理(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合理锻炼等)的掌握情况及满意度调查表(共16项内容,每项内容分为满意、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选项,全部满意为满意问卷,每张问卷有3项以上不满意视为不满意,其余视为基本满意)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测评。其中失访4例,对照组3例,试验组1例。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掌握、自我监测护理和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健康教育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2,P=0.0335)。

3讨论

3.1运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

PDCA循环法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步骤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系统评估制订出目标,提出重点问题,解决问题。主动采取多种健康教育方式,使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期间获得更多乳腺癌相关健康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自我护理技巧。增强了康复治疗信心,调动了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质量。

3.2运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

护士在实施健康教育过程中,自觉地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及时调整计划,不断完善措施,从而提高了护士服务意识、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3.3运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促进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提高: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护理人员;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

本文主要就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有效地指导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在我院肿瘤体系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男2例,女98例,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2.9+2.2)岁;其中12名主管护师、20名护师、68名护士;其中36名为本科及以上学历,64名为大专学历。

1.2临床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入组的100例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健康教育知识获得途径、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及认知态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在分析过程中,对计数资料使用(x-±s)的方式进行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的方式进行表示,用x2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护理人员PICC置管健康教育知识获得途径

护理人员获得PICC置管健康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高年资护理人员或PICC认证专家的指导,临床经验累积及网络、书刊杂志。详细如下:

2.2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知识得分及认知态度

护理人员认知度及得分较高的PICC置管健康教育知识主要为置管后手臂运动、日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期间间歇期的维护。详细如下: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  冠心病 健康教育 健康行为 护理程序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预防和促进冠心病康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心内科通过改进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随机抽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6月30日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患者均符合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 科学 术会议制定的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男68例,女32例,年龄40~72岁,平均(58.67±10.9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23例,初中及以下者77例。职业:干部24例,工人76例。吸烟者41例。nyha功能分级:i级24例,ii级47例,iii级29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42例,合并糖尿病者38例,合并心律失常及陈旧性心肌梗死者各28例。

    2  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2.1  应用护理程序指导健康教育过程  在患者入院时给予评估,根据资料确定健康 问题 ,制订个体化的教育计划,然后实施。评估的 内容 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对健康的理解和关注程度、 目前 的饮食、运动习惯和生活方式、目前的病变程度、服药的依从性、患者的情绪状态、家庭和 社会 支持系统等。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注重随时评估,及时了解教育效果,给予强化和调整,使教育活动在不断的监控中逐步完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

    2.2  制订健康教育方案  人的健康需求各不相同,对文化程度较高、较关注健康者提供疾病最新的治疗、护理、保健信息;对理解能力差者反复宣教,教给其一些疾病的自护知识;对生活质量较差者宣教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知识。同时注重冠心病健康教育内容的可行性。如做饮食护理时经常请营养师给予协助,从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出发,列表向患者讲解可以采取的食物种类以及忌食的食物种类,并教会患者正确掌握食盐的摄入量,对糖尿病患者则协助其制订食谱。对吸烟者因人而异,与家属共同制订个体化的戒烟计划。

    2.3  掌握恰当的健康教育时机和步骤  ①灵活掌握宣教时间:采用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实”[1]的教育方法。危重患者仅给予急需的护理指导,规章制度宣讲及一般健康教育在病情相对稳定以后再进行;在治疗操作和护理中,给患者解释和介绍相关药物知识;在非治疗和护理时间内与患者进行交谈,联络感情并收集资料,以便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出院指导在出院前1~2 d内完成。②步骤:采用胡容创立的“优势健康教育内容递增教育法”(apie),即通过从患者最希望获取的知识教起,不断激发患者的 学习 愿望,不断递增健康教育内容[2]。

    2.4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①语言教育:包括主动形式和被动形式。护士在给患者做各种治疗和护理时,主动介绍治疗的目的、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为主动形式。患者提出问题,护士针对性地作解释为被动形式。②书面教育:采取宣传栏、健康教育小册子、宣传卡片等书面形式,这种形式适合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以及年龄较轻的患者。③实物教育:应用模型或实物向患者展示、讲解,把抽象的知识让患者感到直观、具体,易于接受。

    2.5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①个别指导:针对不同病情、不同知识层次、疾病的不同阶段给予一对一的指导;②专题讲座:每周一次集中讲解冠心病的病因、症状、治疗及康复知识;③小组讨论:组织患者一起讨论交流;④电话教育及随访:我们对出院患者登记在册,定期给予电话或上门督促指导,指导其合理饮食、安全服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

    2.6  督促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  通过各种途径,指导患者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行动。行为转化过程中,护士不仅反复说教、宣教知识,更重视技能的培训。

    2.7  增强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取决于良好的自我效能的建立。根据bandwra 理论 ,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4个来源:即自我成功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及情绪[3]。我们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①中年冠心病患者阶段性复测血糖、血脂,观察血压、体重,自我评估身心状态及工作生活质量,正向积极的作用对患者自我效能的形成起了正性强化作用;②鼓励患者记流程日记,体验克服困难和惰性、坚持 规律 饮食和锻炼的成功经历和益处;③组织各种形式的病友交流会和座谈会,充分发挥患者的角色榜样作用;④与患者建立密切护患关系,定期家访和咨询,督促患者维持良好的行为。

    3  健康 教育 效果

    通过调查,患者1年后较入院时对冠心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38%,对护士满意率提高了42%,定期门诊复查和服药依从性佳者提高了21%,血脂达标率提高了18%,戒烟率提高30%,心绞痛复发率降低了12%。其中血脂达标率按内 科学 第6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c<4.68 mmol/l,ldlc<2.6 mmol/l的 治疗 目标值作为 参考 。

    4  讨论

    4.1  健康教育 方法 灵活多样  采用灵活多样、形式不一的健康教育方法,是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知识的有力纽带。我们采用了胡容[2]的apie教育法,利用恰当时机,采用多种形式,并逐步使健康教育走出 医院 ,对冠心病患者实施详细具体的长期个体化的操作性强的健康教育,患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轻松掌握了自己最迫切希望获得的知识,使健康教育取得了实效。

    4.2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  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观是健康教育取得成功的 理论 基础和科学方法。护理程序作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已渗透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利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通过护理干预逐步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使药物治疗与行为、心理治疗有效结合,加强了其自护和自救能力,减少、避免了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4.3  健康行为的建立和自我管理能力  维持和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建立和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是健康教育效果得以巩固的法宝。通过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患者基本能自觉遵从健康教育方案,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并且能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改进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患者进行安全、高质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护士的满意率、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及血脂达标率,明显降低患者心绞痛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 文献 】

  1 陈红宇,倪利蓉,刘桃英,等.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2):920922.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5

摘要目的:探讨三级质量管理在PICC健康教育路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为试验组制定PICC健康教育路径,在三级质量管理下进行实施,将结果与2012年为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情况、患者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三级管理体系支持下的PICC健康教育路径制定与实施提高了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和满意度,体现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 三级质量管理;健康教育;临床路径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10.049

ThreequalitymanagementintheimplementationofPICChealtheducationpathway

ZHAOHong-jun,ZHANGLi-hua,KONGYe-hong(SecondHospitalofHebeiMedicalUniversity,Shijiazhuang05000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ree-levelqualitymanagementintheapplicationofPICChealtheducationimplementationeffect.Methods:PICChealtheducationpathwasdevelopedin2013,beimplementedinthreequalitymanagement,theresultsofpatientswithmasteryofhealtheducation,patientsatisfaction,departmentnursingtheorytestresults,skillsassessmentscoreswerecomparedwiththatof2012.Results:Patientswithmasteryofhealtheducation,patientsatisfactionin2013werestatisticallybetterthanthatof2012(P<0.05).Conclusions:PICChealtheducationpathmanagementsystem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supporttoimprovethemasteryofPICChealtheducationandpatientsatisfaction,promoteandimprovethePICCskillandtheorylevelsofnursesreflectsthescientific,normativeandeffectivenessofhealtheducation.

Keywords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Healtheducation;Clinicalpathway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已经在各个医院的护理管理方面广泛展开,它以循证护理为基础,拥有自己的特定结构和指导方针,是一种包含多学科的护理管理综合计划。健康教育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使其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PICC于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PICC具有穿刺风险小、留置时间长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自2013年以来,我院制定并实施PICC健康教育路径,借鉴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对PICC健康教育过程进行控制,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在我院血液内科行PICC置管并维护的患者400例作为试验组,男208例,女192例;平均年龄(42.51±6.54)岁;多发性骨髓瘤17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08例,急性粒系白血病116例。选取2012年1~12月在我院置管并维护的患者400例为对照组,男210例,女190例;平均年龄(40.23±8.24)岁;多发性骨髓瘤18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105例,急性粒系白血病115例。纳入标准为18~60岁,意识清楚、有自主行为能力的血液病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种分布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健康教育实施人员均为PICC专科护士。对照组采用口头宣教,结合PICC手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试验组应用路径化健康教育模式,制定PICC健康教育路径表,根据PICC置管患者不同时段需求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定时评估患者掌握程度并随时强化,应用三级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过程控制,具体如下:

2.1完善制度流程管理,制定PICC健康教育路径

2.1.1实施PICC穿刺护士资质认证护理部实施PICC穿刺资质认证制度,通过采取理论和技能考核选拔技术过硬、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好的N3级护士担任PICC穿刺及维护人员,确保PICC穿刺、维护、健康教育的同质化。PICC穿刺资质每2年重新认证1次。

2.1.2完善PICC穿刺及维护流程护理部组织静脉治疗专家和静脉治疗专业组成员共同讨论并修订《直视下PICC穿刺操作流程》《B超引导下微血管鞘PICC穿刺操作流程》《PICC维护操作流程》,印刷、装订成册发给PICC专科护士,确保操作的规范性。

2.1.3制定并实施PICC健康教育路径以时间为纵轴,教育内容为横轴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从置管前、置管时、置管后24h、置管后48h、住院期间、带管出院6个时段分别对患者及家属知识水平、认知程度及个人需求实施动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运用不同方式(口头指导、文字资料、图表、影像资料、护理人员示范)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2落实三级质控体系,确保健康教育路径有效实施

2.2.1建立三级质控小组一级质量控制小组由包括护理单元护士长1名、单元内PICC专科护士1名、责任组长2名组成。二级质量控制小组由医院静脉专业组组长1名、副组长2名、大内科和大外科护士长各1名组成。三级质量控制小组由护理部主任1名、副主任1名、院内会诊协调员2名组成。

2.2.2明确各级职责,责任到人

2.2.2.1一级质控组工作内容一级质控组负责所在护理单元内PICC的穿刺、维护及健康教育路径落实。健康教育路径表置于患者床尾,责任护士按照路径完成各时段健康教育内容后在相应时间栏内签字确认。患者及家属通过健康教育路径表及时了解个人所处阶段和应掌握的知识点,有利于患者主动参与护理过程,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小组成员通过查看签字情况和与患者沟通,了解健康教育工作是否到位,通过随时询问、发放问卷了解患者和家属对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护士长组织PICC置管患者床头交接班并记录其双臂围、导管体外长度、穿刺点局部情况及主诉。一级质控组评价标准为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达标率。一级质控组成员每周进行患者和家属满意度不记名抽查,随机选取科室留置导管患者及家属30例,告知调查目的及填写说明,最后将结果进行汇总。

2.2.2.2二级质控组成员工作内容二级质控组成员每月对一级质控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改进;每季度组织1次PICC专科护士理论、操作培训和考核,对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如有共性问题进行再次培训和考核。二级质控组评价标准主要为PICC专科护士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二级质控组每月组织一次PICC专科护士理论或技能考核,对考核成绩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进行强化培训。

2.2.2.3三级质控组成员工作内容三级质控组负责每月进行1次满意度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反馈;负责院内PICC专科护士的认证和再认证;协调全院的PICC会诊和重点问题的解决。三级质控组评价标准为患者满意度。三级质控组每月进行一次PICC置管患者满意度不记名调查,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患者意见及时进行反馈。

2.3评价标准(1)采用自行设计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患者和家属进行调查,问卷满分100分,≥85分为达标,<85分为不达标。(2)出院前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满意度调查,≥90分为满意,<90分为不满意。

2.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结果

3.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达标情况比较(表1)

3.2两组PICC留置导管患者满意度比较(表2)

4讨论

4.1创新了PICC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标准化、科学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是高效率、高质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1]。PICC留置时间较长,最长留置时间接近两年。PICC的穿刺、维护是专业技术,很多患者存在带管出院的情况,非住院期间导管的观察依赖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单凭口头宣教满足不了患者对PICC健康知识的需求,应继续寻求适应不同特征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模式。鼓励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参与到PICC导管维护中来。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对PICC导管的安全管理和维护管理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表1可以看出,PICC健康教育路径的有效实施使患者和家属都了解、掌握不同时段的注意事项,主动参与导管安全管理,提高遵医行为。三级质量控制落实使护士责任明确,保障了健康教育路径实施的及时和有效性;二者有机结合使护患双方互相监督、互相提醒,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2三级质量管理下的PICC健康教育路径实施能提高患者满意度三级质量管理能有效保障健康教育各环节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促使护理人员从患者需求出发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PICC健康教育路径的运用,确保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各项治疗的的顺利进行,降低并发症发生概率[2]。实施健康教育路径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肿瘤患者的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主动性和依从性。全程健康教育患者的置管知识与重视程度进行干预,患者自我护理与重视程度得到提高[3],同时路径管理使患者能够更直接体会到护士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导管安全管理,形成护患合力。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三级质量管理下的PICC健康教育路径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我院患者满意度与护士晋级、评优、奖金挂钩,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4.3护士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得到提升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护士把健康教育当做一项任务,只注重形式,并没有与患者交流信息,不了解患者真正需求的健康相关信息[4]。健康教育路径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科学的系统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避免工作的盲从性、重复性、低效性等弊病,促进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健康教育路径为护士提供了指南,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点,也保障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计划性[5]。

4.4不足目前我院护理工作尚未实现完全信息化,护士对不同患者的动态评估还不能做到零时差管理,对不同患者所需健康教育频次、所用时间还不能详实、具体统计,这种情况将随着护理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面更加细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段迎,李俊英.国内PICC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2,25(6):407-411.

[2]夏友.健康教育在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8):95-96.

[3]方少梅.全程健康教育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6)129-130.

[4]侯明杰.化疗教育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知信行的影响[D].泰安:泰山医学院,2010.

[5]李惠萍,周美玲,王玲.健康教育路径干预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3):170-173.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农村基层

1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要求

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农村基层定向)培养具备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工作能力,能在农村基层从事预防保健、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检验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实用型公共卫生专门人才。达到这个培养目标各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要适应农村基层疾病谱特点及农村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实际,扎实掌握方法学和卫生学等知识并具备相应技能,使培养的学生既有丰富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又具备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预防保健、城乡生活饮用水监测与干预、食源性疾病监测与干预、城乡居民营养和健康监测与干预、医疗机构消毒质量与感染因素监测与干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与常见病的监测与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等能力。

2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属于方法学。《流行病学》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主干学科和主要技术支撑,教学中侧重将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实际结合起来,加强现场流行病学内容的讲解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以流行病方法案例讨论为主,辅以方法学的综合性应用;《卫生统计学》主要任务是健康相关因素的信息管理与统计分析及评价,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数据的特点,安排SPSS统计学软件教学和案例讨论内容,理论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应当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牢固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尤其在食品营养与食品检测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讲授与实验操作、技术训练并重的原则。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倡导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相关知识进行自我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环境卫生学》教学内容要和农村基层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加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内容的教学,如水体卫生、饮用水卫生、大气卫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土壤卫生、环境污染性疾病、家化产品卫生、环境质量评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处理等内容。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内容上注意理论知识与农村基层职业卫生相关实践应用的融合,主要任务是识别、评价、预测和控制不良劳动条件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注意采用启发式、案例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内容安排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以少量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根据国家学科调整,将儿童少年卫生、儿童保健及妇女保健三个学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阐述的新的学科体系。《儿童少年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生长发育的有关理论以及教育过程卫生、教学环境的基本卫生要求、儿童的健康状况监测及常见病的预防等内容。《妇幼保健学》是以妇女和儿童为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和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的新型学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妇幼保健的基本知识及规范的保健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贵良,梁维君,刘爱忠,等.新的公共卫生形势下深化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3):52-53.

[2]叶运莉,杨超,张俊辉,等.预防医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思考与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0):2084-85.

[3]王丽娜,付华峰.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下谈《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13,40(8):170,178.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7

一、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辅导员身处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各种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他们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十分了解,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萌芽阶段就给予学生及时的疏导。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反馈与求助。为了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培训,建立健全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辅助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如何发挥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稳定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一个群体,如何有效地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及心理知识宣传活动中的作用,让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更正规化专业化,第一时间更深入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细致和专业的心理援助,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和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地渡过大学生活,并对他们走向社会产生良好影响。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工作的主体,是打造平安校园的决定因素,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在学生中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他们调动广大学生干部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起到树立积极典型的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提高同学们心理素质,为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同学们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从而促进校园的和谐进步。

(二)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首先需要自身积极健康,坚定自身的政治信仰,坚持以为服务学生为己任,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仅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普查工作,还要重视个别学生的心理危机,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逐步形成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创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在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更要加强辅导员在心理辅导的理论的学习和方法的培养。这就要求每位奋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老师付出更多时间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提高和落实。高校辅导员在扎扎实实地学习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心理咨询的操作技能,掌握好基本的理论、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能相互不断交流经验,全面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备知识,取得一流学习效果,学以致用,勇于在实践中提出问题,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更有效地服务于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工作。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重度支气管哮喘;效果;健康知识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是一种综合的整体护理模式,患者在诊治过程中能够获得最理想的护理服务。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常常存在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给予护理措施,能够缓解其负面心理。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中的效果,为今后的重度支气管哮喘康复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138例,其中男81例,女57例,年龄为19~66岁,平均年龄为(37.5±2.3)岁。病程为2~9年,病程平均值为5.4年。按照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进行检查确诊重度支气管哮喘,均排除其他并发症和合并症,均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将13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情况相比较中,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而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度支气管哮喘护理路径。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全面了解分析,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健康教育护理计划进行制定,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内容及合理性,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识,在护理过程中,增强患者及其家属的积极配合意识。在患者入院的时候,即向患者介绍护士、医院环境、主治医生等,同时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向患者宣教重度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病理、监控、复发等,指导患者使用哮喘药物的注意事项,给予合理饮食配置,在患者出院的时候,嘱咐其及时到院复诊观察,并告知护士和医生联系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病症改善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处理哮喘的技能、住院满意度、疾病认知情况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以P

2 结果

治疗组69例患者中,掌握处理哮喘的技能61例,了解健康知识63例,对疾病的认知65例,住院满意度66例;而对照组69例子患者中,掌握处理哮喘的技能46例,了解健康知识47例,对疾病的认知54例,住院满意度50例。两组患者相比较,治疗组各项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通过有计划的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全面宣教健康知识,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干预,促进患者接受健康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通过临床路径的建立,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特定护理流程,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使得临床医护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得到提高,帮助患者预后的判断。

根据重度支气管哮喘症状,在进行治疗、诊断、护理等相关医护工作的时候,对患者的合理护理按照科学的康复计划进行,使得患者掌握健康知识、处理哮喘的技能、疾病的认知情况等得到提高,促进患者康复、增加其住院满意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护理和医疗资源浪费[2]。同时,对患者护理项目进行明确,从而使得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根据每一个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护理,体现护理工作的个体化,对护理时间进行确定,按照护理路径程序,使得患者在入院后即能够接受动态、系统、连续、针对性的护理,增加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了患者护理的预见性,避免漏掉部分护理环节,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3]。

本组研究中,治疗组患者在掌握健康知识、处理哮喘的技能、住院满意度、对疾病认知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中,使得“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得以充分体现,对患者给予个体化护理干预,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还提高了综合护理质量,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姚文梅.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56—2357.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9

关键词:品管圈;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

品管圈活动(简称QCC活动)是指在全体工作人员集体参与下,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改革和工作方式改革,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达到提升科室成员能力和科室形象的目的[1]。我科室在全院推行争先创建优质护理科室的大背景指导下,采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对科室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把结果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科室2016年1-3月和2016年4-6月患结石性胆囊炎的病人,共计800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7例,专科236例,专科以下437例。

1.2方法

1.2.1抽取科室

2016年1-3月患结石性胆囊炎的病人400例,进行关于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的调查,通过数据分析,结合医院优质护理建设具体要求,在全体品管圈人员的投票的基础上确定“提升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为本次活动的主题。

1.2.2现状调查:

根据医院优质护理建设设定的《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制定科室关于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调查表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四个维度,具体内容包括:(1)护士是否针对结石性胆囊炎指定了其学习健康教育内容先后顺序;(2)护士是否邀请你参与共同制定关于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的计划;(3)护士是否在你进行结石性胆囊炎治疗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4)护士是否会与你进行关于疾病治疗、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5)护士是否会结合结石性胆囊炎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等10项条目。对品管圈活动前随机抽取2016年1-3月患结石性胆囊炎病人400例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98份,回收率99.5%。对问卷进行评分,结果低于60分的问卷102份,表明科室关于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的合格率为74.37%。通过对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对结果进行柏拉图分析,指出影响科室结石性胆囊炎效果的因素,确定未来科室健康教育改革的重点。

1.2.3设定目标:

在全院打造优质护理项目的基础上,整合调查结果,设定本圈在开展圈活动后达到的目标值是使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提升到90%以上。

1.2.4设定目标原因分析:

通过柏拉图从医院及科室管理者、护士、病人3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包括:(1)护士自身原因:护士健康教育不积极、护士健康教育知识环节薄弱、护士健康教育能力较低和受培训时间少、缺乏有效的沟通等。(2)病人自身原因:病人对护士健康教育要求太高、病人不能全心全意的配合、病人自身感觉良好,没有真正理解护士健康教育的意义。(3)医院、科室管理者原因:管理、提倡力度不够、管理者不够严格。

1.2.5确定政策并实施:

通过柏拉图得出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1)科室通过评比对健康教育优秀的护士进行奖励,提高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积极性。(2)医院护理部、科室组织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学习,提高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3)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放在首位,提高与病人之间的沟通效果,提升病人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能力。(4)通过例子法,图示展示法提升病人对健康教育的理解能力。(5)医院护理部从全院的角度提倡进行健康教育,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度,提高全院护士健康教育的积极性。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品管圈活动前、后病人对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满意度对比

在品管圈活动结束后,综合分析试验组病人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的问卷结果,提示试验组满意度为91.56%,与对照组的74.39%相比,效果提升17.17%,说明品管圈活动对提升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明显。

2.2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比较

品管圈管理结束后,护士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显著提高。

3讨论

品管圈活动能很好提高护士进行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知识储备,改善病人对护士的认可度,改善护患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健康的理念也在逐步发生改变,希望生活越来越健康,在医疗上更想索取健康知识,所以对护士的健康教育知识水平要求就高。目前,护理工作处在由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关键阶段[2],运用更多的知识为病人解决问题,提升病人的健康水平,是时代赋予每个护士的使命。结石性胆囊炎作为身边的多发病、急发病,病人对其如何预防、治疗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在品管圈活动以前,科室大多数护士都不了解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该怎么做,重点在哪里造成了病人在询问护士相关知识时,得不到确定的答案,甚至有护士直接告知“不知道,问医生”。成为护患关系恶劣缘由之一。在品管圈活动前调查结果也提示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不足,平均得分才4分。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圈员定期组织关于结石性胆囊炎如何进行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学习、怎样进行健康教育技巧学习,还定期组织健康教育知名专家进行讲座,提升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和健康教育技能,调查结果也显示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储备评分提高了3.25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储备提升明显。通过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在病人上,提高了病人对疾病知识的认识,改善了病人对护士的态度和认可度,促进了护患关系的改善,护患关系变得和谐。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士的积极性、责任心。护士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问题一直是护理研究的重点,很多研究都提到了护士工作中不积极,工作责任心不强等问题。而品管圈活动强调全体圈员自愿参加活动,充分体现自己的自由权和自我管理的权利,在品管圈活动中圈员们都各司其职,积极建言建策,同时非常珍惜自己努力的成果,积极将措施运用到工作中去,改变了护理以护士长为中心、以老资年护士为中心的习惯,实现了从“被动接收工作”到“主动工作、努力工作、做好工作”的转变[3],提升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的沟通能力。沟通技巧是护士与病人进行交流的一种艺术,是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4]。

品管圈活动以前,护士无论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操作上还是在进行健康教育上都知识机械性的宣布“病人打针了”、“病人这个不能吃”、“病人术后要早动”等,从来没有想过与病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操作、交流健康教育等。品管圈活动开始后,圈员提出对每位病人的健康教育必须与病人面对面交流,解决病人在结石性胆囊炎预防和治疗上的问题,不断的与不同的病人沟通,不同的问题进行沟通,最后要求病人或者家属对自己所做健康教育进行问卷评价。通过这种方式,锻炼了圈员们的胆量和口才,提升了护士的沟通能力。品管圈活动提升了病人对护士进行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的满意度。病人满意度是衡量科室优质护理的一个重要指标[5],是对护士工作的肯定,也是促进科室发展、帮助科室创收的手段。传统的护理模式不能及时满足病人的需求,降低了病人的满意度。品管圈活动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提倡以病人为中心,处处为病人着想,拉进了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提升了护患的满意度。

本文结果显示,对护士进行结石性胆囊炎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从27.39%提升到84.56%,说明了品管圈活动队提升病人满意度意义重大。品管圈活动能提升护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提升科室的整体业务素质,推动科室建设。在此次活动中,每位圈员都积极参与其中,积极讨论结石性胆囊炎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重点和针对不同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主动与医生进行沟通,积极接收建议,努力做好每位结石性胆囊炎病人的健康教育。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对提升科室业务水平、推动科室建设意义重大。品管圈的活动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护理模式,对提倡的整体护理模式进行了优化,在医院整体护理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实践证明品管圈活动是改变整体护理人员素质重要的手段之一,有利于科室、医院优质护理建设,提升病人对科室和医院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林荣瑞.品质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1811-1812.

[2]伍慧.品管圈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运用〔J〕.当代医学,2014,20(5):17.

[3]宋慧英,李红艳.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致敏性药物错误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与食疗,2013,24(12):3019-3020.

[4]陈萍,吴明.不同层次护生健康教育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8):93-96.

健康管理理论知识篇10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研究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准则。吴娴兰、高霞认为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去考虑,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应当在认知的基础上增设情绪领域的教学目标。曾骊认为课程目标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着力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协调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协调而健康的发展。当前学者们虽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论述不同,但是观点比较一致,都将目标定位为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预防性目标为辅,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自助助人”的课程。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狭义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广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以“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的课程群、课程体系。黄金来根据在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调查,认为以《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体、以相关心理学分枝为拓展和以系列专题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是一种较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邢静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应该显现出“三大模块”的特点,即主干课程模块———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为主导;支撑课程模块———以应用心理学课程为支撑;活动课程模块———以专题活动类课程为补充。可以看出,当前大多学者认为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以专题讲座、心理训练实践等为必要补充,多维度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体系内各部分相互配合、互为补充。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研究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主导,整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标准、环境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生涯辅导、挫折教育、网络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课教师自编的讲义,理论知识过多,缺乏趣味性、可读性,大多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讲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因此,在选择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邱开金、周晓玲通过对浙江、江苏、云南、河南、广东、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信函调查,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以学制为纽带,不同年级教授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知识,整个课程内容可以划分为通识类课程、职技类课程、心理健康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吴娴兰、高霞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侧重点不同、针对性不强。因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时应当以多种教材作为基础,同时针对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时应考虑以下三点: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知识,二是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内容,三是结合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

(四)课程实施的过程研究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性要素,二是条件性要素,三是过程性要素。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要素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在教授活动中是主体,他们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并发挥着自觉能动性。但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总量匮乏,二是教学参与态度不积极,三是专业化水平不高。黎凤环基于教师胜任力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选择有利于提高胜任力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加强培训的组织实施,开展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绩效。应金萍等人借鉴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和资格准入。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的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作为一种有形环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设施等课堂教学环境。教学的精神条件是一种无形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的状态与气氛等。王慧秋认为高职心理健康教学环境应该生活化,和谐的互动式心理环境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鸣,诱发行动愿望。同时,她强调了对话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课堂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陈丽华通过实践教学总结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三大要求:不应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课,而应是联系实际的应用课;不应是教师的理论“说教”课,而应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同时,师生之间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们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讨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由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学生自我教育的特点,因此,该课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采用讲授式、自学式等教学方式,而只能另辟蹊径。教师通常运用自我述评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为训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开放平台来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讨了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如心理社团、团体咨询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五)课程效果的评价研究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学者们围绕两种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传统意义上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考察,二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针对学生成绩考核,应该扩大考核范围,降低期末考查成绩的比重,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把期末考查成绩与上课出勤守纪情况、课堂讨论、作业质量、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参与调查研究等平时成绩和表现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温娟娟采用自然教学实验法将随机抽取的4个教学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课程“整体教学”干预实验,探讨心理课堂教学对提高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的实际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高职生总体自我和谐发展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实验班学生的总体自我和谐发展(t=-2.101,P<0.05)较对照班有了显著提高。这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干预措施,心理健康知识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六)课程管理的机制研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完善的课程建设保障体系。首先,管理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工作诸多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其次,教师层面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识的传授,也不是哗众取宠的游戏课,同时也要加强师资水平培训。再次,学生层面也要更新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看法,不是应付性的学习,而是为自我发展的学习。另外,发挥由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学生心理自助组织与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监、管、办的职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本文来自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反思

从上述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发现,尽管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时间较为短暂,但还是涉及了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构建了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此应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一)研究内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从研究者所在学校从事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程实施进行探索或者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侧面展开研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研究较少。其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尽管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研究也多为自下而上的经验总结,但深层次、系统性的理论提升尚显薄弱。

(二)研究视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应该是健康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从健康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寻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视角,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科学而深入的开发与设计。其次,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为基础,但是也要看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与普通大学生的差异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准职业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还局限于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总体上讲,定性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应该采用相对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对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