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3-10-16 17:24:32

健康管理案例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2

关键词:BOPPPS模型;案例教学;营养与食疗学

随着医学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营养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的要求不断提高,临床营养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目前大学生营养知识缺乏,存在三餐不规律、挑食偏食、进食过快等不良饮食行为,且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1],如体重过轻、超重、肥胖等。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大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也有一定影响,比如,运动量减少、睡眠量增多、食品摄入量发生变化。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近四成大学生出现消化道症状[2]。刘霞等[3]对5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营养素养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储备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饮食行为不甚合理甚至非常危险,建议在大学开设营养学课程,普及营养学教育。在大学开设营养与食疗学通识课十分必要。该课程兼顾理论与应用,不仅包括基础营养知识,还涵盖了疾病的临床表现、营养治疗与健康指导等内容,所涉及的疾病为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胃炎、糖尿病、肥胖症等,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吕雯等[4]发现,尽管高校开设了营养学课程,但是,仅30.5%的大学生会改正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表明尽管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一些营养知识,却很少付诸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营养观,改变不良营养行为。本研究将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应用于营养与食疗学课程教学,探究该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营养素养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扬州大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选修营养与食疗学通识课的本科生实施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经前期调查,学生此前未学习过营养学相关课程。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理念

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根据营养治疗原则设计食谱、健康教育,强调通过实践实现从理论到应用的衔接式互动教学。

1.2.2教学方案

营养与食疗学课程共32学时,每周2学时,共16周。内容包括营养学基础、临床营养学基础、常见疾病的营养治疗3个篇目共12章节。BOPPPS模型是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强调学生参与和反馈的闭环式教学模型[5]。BOPPPS模型将教学过程分为环环相扣的6个模块,包括B(Bridge-in,导入),O(Object,学习目标),P(Pre-assessment,前测),P(ParticipatoryLearning,参与式学习),P(Post-assessment,后测),S(Summary,总结)。案例教学(Case-basedlearning,CBL)是指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是连接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在特定角色、特定环境中获得所需知识、技能及多种能力。教学团队上课前4周集体备课,精选案例材料。案例的选择紧扣教学目标,同时综合考虑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注重代表性、实用性、真实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旨在让学生认识到营养治疗的实用性,形成正确的营养态度,并最终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健康行为。以“代谢性疾病病人的营养治疗”章节中的糖尿病病人的营养治疗为例,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设计见表1。

1.3研究工具

1.3.1一般情况调查表

包含年龄、性别、专业、身高、体重。

1.3.2大学生营养素养量表

课题组查阅文献和咨询专家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和营养行为3个维度。其中,营养知识维度包括基础营养知识和疾病相关营养知识,共15个条目,答对得5分,答错得0分,满分75分;营养态度维度包括营养知识学习态度和营养管理态度,共7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营养态度越好;营养行为维度包括营养知识学习行为和营养自我管理行为,共11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营养行为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772,分半信度为0.768。

1.3.3课程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包括:(1)你认为这门课的内容对你是否有帮助?对哪些方面有帮助?(2)学完本课程之后的感想。(3)对本课程的建议。

1.4质量控制

上课前,3名授课教师集体备课并试讲,统一教案,保证授课方式的一致性。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于授课前大学生营养素养量表。课程结束后,再次同样问卷。根据学号随机选取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1.5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教学前后学生营养素养量表得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共59名学生选课,其中男17人,女42人;平均年龄(19.48±1.61)岁;理科4人,工科11人,农科18人,医科12人,文科14人;平均体质指数为(22.32±3.81)kg/m2。

2.2授课前后学生营养素养量表得分比较

与授课前相比,授课后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均提高。其中,营养知识维度提升幅度最大,而营养行为维度提升幅度最小(见表2)。

2.3课程评价

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涉及以下3个主题:(1)营养素养水平提升。(2)自主学习能力提高。(3)健康传播能力增强(见表3)。

3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在营养与食疗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3.1提升学生营养素养水平

本研究显示,课程结束后,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均提高,表明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营养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营养观,促进了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这与刘洋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灌输式授课为主、主导课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学生往往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缺乏深入理解,更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学生通过前测了解自己的不足,课堂上就会关注自己未掌握的知识以加深印象,通过后测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需要分组讨论设计食谱、编写健康教育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内化,树立健康饮食的观念,并最终改变自己的行为。比如,学生反映,学完该课程后,“点外卖的次数减少了”“减少甜食的摄入了”“可以为患糖尿病的父亲设计食谱了”等。将案例教学法引进课堂后,学生需要自主寻找与案例相关的资料,对案例进行分析,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积极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知识的价值,进而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加深对营养知识的认知。有学生表示:“这样的教学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加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互动,从而提升了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3.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会将营养知识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并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中分析思考,并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基于BOPPPS模型运用案例教学法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BOPPPS模型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促进教学反思[7]。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相对沉闷,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而BOPPPS模型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分析思考、总结归纳、查漏补缺。以往研究显示,大学生较少关注饮食行为带来的益处及后果[9],但是本研究发现,在本课程结束后,学生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并且能够通过科学的渠道获取营养知识,会主动查阅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比如“为了既让父亲营养均衡又能发挥食物的治疗作用,我去图书馆查了古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食疗方”“学习营养知识后,发现和我所学的有机化学竟然有联系,我开始尝试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某些营养学问题”。

3.3增强学生健康传播能力

大学阶段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营养与食疗学课程的讲授,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健康饮食行为,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健康传播能力。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能够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真实情景,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通过对案例问题积极主动的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理论知识融入生活实践,最终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在临床案例中,学生充当健康管理者的角色,分析病人存在的营养问题,根据所学知识设计营养食谱并给出健康教育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结束后,学生表示,“我现在会积极主动地向身边的人宣传、普及营养相关知识”“这门课让我学会了运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周围人解决生活中的营养学问题,给予他们健康的指导”。研究表明,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自身知信行的改变,健康传播能力同样重要[10]。而如何将科学的健康信息有效传递给他人,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4结语

食物是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11]。营养与食疗学是一门研究预防、诊断、管理与能量、营养缺乏或过剩引起的急慢性疾病和病症相关的营养、代谢变化的学科[12]。教学中实施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将课程知识融入真实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参与式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度,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营养素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健康传播能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分析案例时不够深入,缺乏准确性和针对性,可能会与实际脱节或偏离。因此,基于BOPPPS模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一方面,教师需要精心备课,编制教学案例,设计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简练概括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晓婷,王婷仙,周泉,等.广州市某医科院校大学生营养状况及膳食行为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529-533.

[2]方莹,张亚兰,李林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营养状况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1):21-25.

[3]刘霞,刘明哲,杨春涛,等.五省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营养素养现状调查[J].东方药膳,2021(2):58-59.

[4]吕雯,陆松廷,康萌.高校大学生营养知信行现状调查及其与营养状况的关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9):85-88.

[5]张建勋,朱琳.基于BOPPPS模型的有效课堂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1):25-28.

[6]刘洋,赵晋,李振华,等.12周营养教育对职业射击运动员营养知、信、行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40(8):620-628.

[7]郭莹,余勤.将案例教学嵌入BOPPPS模型的“制药工艺学”教学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24-27.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3

关键词: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

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是毕业实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理清护理思路,制订符合实际需求的护理方案,是护理教学的重点。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知识涉及面广,需要较强的跨亚专科护理能力,教学难度大,因此,探索新的护理教学路径,突破教学瓶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护理问题评估是护理评估的核心,也是护理程序的第一个步骤,决定了后续护理工作内容,需要在科学评估患者情况的基础上展开。奥马哈系统是一种护理标准化语言,问题分类系统作为其子系统,为评估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提供了系统化模板,使护理评估工作有章可循,是有效的资料收集工具[1-2]。编制专业性、科学性强的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护理问题评估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探索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的编制,以期为护理教学提供依据,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案例编制步骤

1.1成立编制团队

案例编制团队包括7名成员,即1名医生、1名教师、5名护士,涉及临床、教学、管理多个领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成员分工,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师确定案例教学目标,肾脏内科病房护士长按照案例编制计划推动编制进程,肾脏内科病房主任医师从临床病例中选取资料,肾脏内科病房教学护士、专科护士及责任护士撰写案例初稿。团队成员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丰富,熟悉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并参与过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应用研究。

1.2确定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学生为中心,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对象实际。教学对象是护理专业本科生,处于毕业实习阶段,已学习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课程。案例教学内容为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进行护理问题评估。总体教学目标:通过护理问题评估教学,培养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具体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护理问题评估的步骤与要点,熟悉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的关键环节,了解糖尿病肾脏疾病各期的发展过程;(2)能力目标:应用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准确评估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为实施护理干预提供依据;(3)素质目标:护理问题评估过程中,有高度的责任感,能有效沟通交流,具备人文精神。

1.3确定案例内容

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护理问题的准确评估是找到健康提升切入点的关键,有利于明确护理干预重点,制订并实施有效的健康促进措施。本研究根据糖尿病肾脏疾病各期特点编制护理问题评估案例,即糖尿病肾脏疾病Ⅰ期案例、糖尿病肾脏疾病Ⅱ期案例、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案例、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案例、糖尿病肾脏疾病Ⅴ期案例。处于疾病各期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其护理问题往往表现在各个方面,如果没有一套系统化的流程进行规范很难全面开展护理问题评估案例设计。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包括4个层级,其领域划分、问题分类、修饰因子、症状和体征的定位清晰,有利于从复杂的情况中准确提出护理问题并进行描述,护理人员通过观察、沟通、查体等方式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评估,关注其变化,提升护理评估的科学性、综合性、全面性、规范性,为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根据糖尿病肾脏疾病各期的问题领域、问题分类、修饰因子、症状和体征进行案例设计,从科学的角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依据关键词内涵解读分类依据,用结构化的格式进行评估资料收集,识别并准确提出患者的护理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护理理念,有利于提升疾病防控效果,促进患者健康。

1.4收集临床案例资料

结合案例编制需求,关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案例编制团队成员通过深入沟通与交流,获得来自患者、家属、医生、护士角度的全面的临床案例资料,明确不同分期案例在护理方面的特点与重点,收集并整理主要护理问题的具体表现,理清护理问题与判断依据的内在联系,关注临床分期与病情演变的逻辑关系,有利于编制符合临床实际、突显疾病特点、聚焦教学目标的护理问题评估案例。如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护理问题评估案例:患者,男,60岁,以“血糖升高10年,双下肢水肿3个月,血肌酐升高2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近期出现双下肢水肿,24小时尿量约1000mL,体重75公斤,近期体重未见明显变化,血肌酐462umol/L,糖尿病史10年,诊断为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随着肾功能的下降,此阶段患者不仅出现身体方面的症状及体征,心理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现象,护理问题多样且复杂,既常见又典型。因此,要深入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全面收集病例临床资料,编制满足本科生临床实习需求的高质量护理问题评估案例。

1.5撰写案例初稿并修订

撰写案例初稿时结合教学目标,先介绍背景、角色、人物等一般信息,之后描述患者的主观资料、客观资料以及病情变化,根据案例重点绘制流程图并设置评估环节。每个评估环节均设计包含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的划分护理问题领域及问题分类、明确修饰因子与症状体征的考核要点,评价贯穿教学全程,注重互动、反馈与改进。针对案例初稿组织模拟演练,对案例中的角色、流程展开评估,案例编制团队全程参与,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修订、完善。如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的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护理问题评估案例设置了3个评估环节,评估环节1:入院时患者认为可以在门诊治疗,对住院诊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理解,学生通过和患者交流了解其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护理问题评估;评估环节2:住院后患者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向家属发脾气,此时学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沟通并应用合适的评估工具进行护理问题评估;评估环节3: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血肌酐水平升高,需要进行透析治疗,患者对治疗费用很关注并表示后续治疗负担太重难以承担,反复询问透析价格及透析频次,此时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评估患者护理问题领域及问题分类。

1.6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的运用

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分为教师版与学生版,应根据教学需求分别设置。教师版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前师生准备、案例基本情况、评估环节设置、案例考核要点、评估思路提示、应用过程反馈及教学效果评价等;学生版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包括教学前准备、案例基本情况。教师结合教学进程、教学目标、学生表现提供案例线索,使案例反馈及效果评价贯穿教学全程。PDCA循环质量是重要的质量提升工具,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实施过程中,引入PDCA循环管理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1)计划:结合教学现状,找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2)实施:组织学生实施护理计划,开展案例教学;(3)检查:对护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将案例教学效果与预计目标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问题;(4)处理:对教学反馈及结果进行处理,完善案例教学策略。案例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PDCA循环的系统性、关联性、递进性特点,持续提高糖尿病肾脏疾病实习教学质量。

2案例编制注意事项

2.1围绕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问题,突出教学重点

糖尿病肾脏疾病是内科护理实习教学的难点,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编制糖尿病肾脏疾病护理问题评估教学案例,从护理程序的起始环节融入教学措施,引导学生了解护理问题评估的核心,为专科护理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从整体护理的角度出发,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提出护理问题,为促进患者健康提供依据。护理评估的完整性、全面性、正确性和及时性是保证护理质量的先决条件[3-4]。本研究中案例编制紧紧围绕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护理问题评估,结合典型病例资料整合凝练,以患者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线索,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体现糖尿病肾脏疾病各期特点,编制团队成员专业性强,编制目标明确清晰,编制内容重点突出,为提高内科护理实习中糖尿病肾脏疾病教学效果提供了资源与支持。

2.2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评估工具,指导学生学习

做好患者护理问题评估是制订和实施护理措施的关键步骤[5],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是一种科学的护理问题评估工具,包括4个层级、4个领域、42个可能影响患者健康状态的问题。本研究在编制教学案例时,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指导框架,针对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护理评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设计,按照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的思路明确4个层级的内容,识别、评估和记录数据,明确患者的护理问题[6-7],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评估指出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的护理问题,为后续针对存在的问题实施护理措施打好基础。教学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相关知识。教学中,教师根据案例进展及评估环节,结合患者需求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导学生将患者的护理问题进行排序,既有利于提高护理问题评估教学质量,也利于与后续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2.3利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方法,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4

【关键词】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案例教学

1.引言

为顺应当前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我国许多医学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社会医学》作为必修或选修课,有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医学观。社会医学是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从社会的角度研究人群的医学问题[1]。但由于《社会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非专业课,许多学生不会重视,加上长期以来一般是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学习缺乏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对《社会医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尝试对我校的2016级临床医学的《社会医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2.《社会医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2.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本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规定《社会医学》在第5学期开设,为选修课程,16个学时,所选用的教材为李鲁主编的国家卫计委“十三五”规划教材。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215人,分为两个大合班上课,随机抽取一个大班作为教学改革班,另一个大班采用传统教学。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社会医学》课程章节内容的特点,选取四个章节(医学模式、健康决定因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和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前三章采用案例教学法[2],在授课前教师根据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选取临床相关的案例及问题导入;社会医学研究方法这一章是在讲授课本理论的前提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并用问卷去社会实践调查[3]。2.2具体教学实践过程。2.2.1医学模式。任课老师是在上课前几天用QQ把课堂讨论的案例发给教学改革班,案例主要内容为:一位45岁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吃口服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理想,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而且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后认识一位全科医生,该医生与患者交谈几次后,使患者消除了对病情的恐惧,正确认识了胰岛素的利弊,最后共同商讨了胰岛素治疗方案,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提出两个问题:2.2.1.1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影响因素有哪些?2.2.1.2现代医学模式对临床医学的影响在案例中是如何体现的?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案例讨论后,任课老师总结同学们的答案,并做一些补充,引入医学模式的理论学习。2.2.2健康决定因素。本章选用了《社会医学》课程中较经典的“妇女萨法•巴努死于生产了第十个孩子后”的故事,由故事中的角色分别讲述自己所做所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结合案例仔细考虑和分析故事中可能涉及的导致萨法▪巴努死亡的直接和间接的因素有哪些?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列出了萨法▪巴努的丈夫及巫医的过失,分析了贫穷、落后的观念、卫生条件等直接因素和间接的社会因素,引出健康决定因素的内容。在任课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重点学习理解健康决定因素的概念、价值理念、框架与内容。2.2.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从健康管理中心的医生接诊某校李老师的案例展开,“李老师,男,41岁,其父亲患有冠心病,每年需要住院治疗及长期服药,李老师在健康管理中体检时向医生咨询他自己患冠心病的风险。问题:要评估李老师患冠心病的风险有多大,需要什么信息,如何去收集;怎样把疾病风险定量化。”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接着给出李老师的体检报告,让学生结合书上给出的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把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再来算出组合危险分数及李老师的死亡危险,并查健康评价年龄表得出李老师的评价年龄。最后,让学生思考提出各种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2.2.4社会医学研究方法。任课老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10~11人为一组,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疾病与健康相关的题目,并要考虑调查的可行性,按照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问卷的结构,共同商讨编制一份调查表。并用调查表在社会上对研究对象中进行10份问卷调查,发现问卷的优缺点,并将最初设计的调查表的条目进行修改,把修改后的调查表上交作为作业,由老师批改并计入平时成绩。

3.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

3.1教学改革班与传统教学班的成绩分析。这两个大合班的教学除了四章内容的教学方法不同,其余教学方法相同,考核方式与考试试卷也相同。教学改革班的成绩(86.5±5.4)优于传统教学班(80.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学改革班95.3%的同学对案例教学法比较接受,认为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89.7%的同学认为在问卷设计与调查的过程中,觉得协作让自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74.1%的同学建议老师把案例法引入其他章节。结语案例教学是一种经典有效的教学法,本次教学改革中证明其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和开展社会调查实践适合运用于在大班《社会医学》教学中,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鲁.社会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邹宗峰,邹宇华,夏云.社会医学课堂教学中以案例为导向的教案设计与实践[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4):237-239.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5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环境;课程建设

虚拟环境指以多媒体为主要媒介,通过信息化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交互通信技术、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构建的一个仿真的数字化计算机生态体系。虚拟教学环境是虚拟仿真技术与教学产业融合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研究领域。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和统筹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MIS教学过程及内容围绕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展开,需要相应的信息系统环境与之相适应,因此相应的虚拟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究成为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MIS课程内容涵盖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现及运行维护等诸多方面,教学组成主要涵盖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方面,教学形式则涵盖了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形式,因此MIS课程对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有着迫切需求。

1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1MIS课程中需要多样化的虚拟环境

MIS课程是多学科交叉学科,不同学科MIS课程重点不尽相同,课程重点不同,对虚拟环境的需求自然不同。理工类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类课程中重点关注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规划与设计实现,重点依据计算机理论和工程管理思想进行开发与设计环境构建;管理类课程则重点关注企业或组织如何进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实现,重点关注管理理论、思想及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方式的构建;其他学科专业则重点关注管理信息系统在相应学科的管理工作中特定系统的专业化应用案例使用,重点关注相应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环境构建。因此,各学科领域的不同需求导致相应的虚拟环境的建设需求不同。

1.2MIS课程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案例及项目统一困难

MIS课程资源中,教材版本多样,依据教学重点各不相同;教学案例丰富,涉及组织及企业的管理业务全领域和全范围;教师资源的研究领域和背景跨度较大,这些都导致MIS课程中无法在案例和项目的选取上采用统一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环境建设。

1.3MIS课程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真实场景的体验

MIS课程中理想的教学方式是在各种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开展管理教学,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真实场景的教学显得不切实际。首先,高校的MIS课程教学实训基地数量有限;其次,受限于企业或组织的经济、技术、管理等因素影响,企业或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接收大量的学生开展实训;最后,基于教学管理的学时安排、过程要求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各高校对校外的、长时间的教学实训实践活动限制较多。

1.4现行的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功能性较差

一方面,现行的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往往都是基于简单教学案例的管理职能小程序,往往只能实现基本管理业务职能;另一方面,现行的MIS课程虚拟教学环境很少涵盖企业或组织的现有信息化建设环境和管理信息系统业务运行环境。

1.5教学管理职能缺失

现行的MIS课程教学环境重点关注的是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应用实践,忽略了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学管理职能的设计,教学过程管理、教学业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监控管理多个方面都需要融入教学虚拟环境当中。

2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设计

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课程建设中的需求和主要问题,充分考虑到教学环境的代表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多方面要求,具体如下。

2.1系统环境案例选取

案例选取是虚拟环境建设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充分考虑案例的普遍性、可获取、代表性、院校的专业性和实践的可构建性。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工作规程》要求,高校的医疗保健部门是高校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依托高校医疗保健部门进行管理信息化案例建设可以在高校内部构建直接、便利的管理信息化实践环境,解决课程中实践基地不足的问题。

2.2管理新系统技术环境建设

MIS规划、分析、设计等方面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撑环境,技术环境建设内容涉及数据处理组织技术环境、数据库环境、网络通信环境及云技术环境等。首先,管理新系统技术环境建设应基于计算机应用开发与实验多媒体中心的MIS计算机支持环境,设计医疗保健管理的数据处理与组织的数据结构设计环境,依托于办公自动化简单数据库应用开发的Access2020数据处理环境。其次,与高校医疗保健部门协作构建校园网内的私有云健康环境。最后,提供必要的网络通信支持,并通过高校图书馆构建资源检索支持环境。

2.3战略规划教学环境建设

MIS战略规划涉及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的确定,企业现状的调查分析,业务流、数据流重组等主要实体内容。研究中战略规划教学基于高校医疗健康部门进行规划建设,构建企业系统规划(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环境(特别是基于调查的U/C矩阵环境),关键成功因素分析(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环境,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RP)环境。

2.4系统分析教学环境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是依据生命周期法和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整个MIS生命周期的设计,包括高校医疗健康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医疗健康管理业务调查、医疗健康数据流程调查、数据字典环境、逻辑描述环境、门诊/住院等子系统划分等多个方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分析环境的虚拟学习提出新系统逻辑方案。

2.5系统设计教学环境建设

系统设计环境是虚拟环境的第二个阶段,通过在虚拟环境中的设计实现,可以在逻辑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完成“怎样做”的问题。系统设计教学环境建设完成可以提供医疗健康业务的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等辅助教学功能,通过微软的Visio绘图环境实现设计,提供基于微软的办公数据处理Access设计环境完成数据库教学的实现,通过微软的宏和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提供虚拟的编程教学环境,完成控制逻辑的设计,最终辅助完成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2.6系统实施教学环境建设

系统实施环境主要是模拟完成相应系统的程序测试和系统的调试、切换、运行及维护。程序测试和系统调试依赖于Access和VisualBasicforApplications应用开发工具提供的系统环境。关于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一是在现有的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环境构建MIS运行的虚拟业务流程,二是在高校的医疗健康管理部门进行真实的系统运行,完成切换、运行及维护的工作并掌握相应的操作实用技能。

2.7基于教学网络云平台构建虚拟教学管理

通过教学管理实现教学资源、教学任务、课程考核、学习状态的综合管理,在虚拟教学环境中,相关人员研究构建了基于“智慧树网络云平台”的高校医疗健康案例教学的设计,辅助完成虚拟教学的高效开展和实施。

3结语

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是一个长期系统的教学工程,针对当前MIS课程虚拟教学的需求和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教学环境建设的7个方面。首先,出于案例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典型性提出了依托于高校医疗健康管理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其次,虚拟环境的建立涵盖了规划、分析、设计、实施、运行与维护的管理信息系统全周期,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的重点和侧重点进行重心的转换。最后,开创性地将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纳入MIS课程虚拟环境建设过程中,使教学的一体性更加突出,进一步提升教学的管控和教学的效果。2019年3月起,针对医学院校的本科生进行了依托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案例的虚拟环境教学,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构建了校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虚拟运行环境,设计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与分析说明、门诊信息系统模拟操作实践说明、住院管理信息系统模拟操作实践说明、药物管理模拟实践指南及高级管理职能模拟等虚拟教学文档,基于数据库开发设计环境进行设计医院管理新系统数据库项目设计指南,完成了自主学习的虚拟教学过程。调查显示,学生对虚拟环境下MIS课程的教学接受度较高,学生的体验性和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处于较高的水平。2019年9月起,锦州医科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心在已有的虚拟教学环境中构建了虚拟课程混合式管理模式,基于网络云教学平台“智慧树教学平台”实现了虚拟课程的教学管理,构建了基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教学资源、教学任务、教学考核及学习状态监控等虚拟教学管理模块,取得了较好教学管理效果。本文围绕MIS课程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研究提出了虚拟课程教学环境的问题和建设方案,相应的调查也表明虚拟环境教学的效果显著,虚拟教学环境的建设与开发也必定成为MIS课程发展的主体方向。但在相应的设计中,研究案例的选取依然局限于特定领域,虽具有普遍性,但通用性差,如何实现案例的多样性或案例的统一性将是MIS虚拟教学环境建设的重点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王瑞梅,张建林,王锁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改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14-17.

[2]赵慧,韩志涌.教育2.0时代医学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57-58.

[3]吕博.现代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7):96,98.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6

1智慧医院建设人性化需求分析

1.1患者方需求

1.1.1患者服务内容多元化需求。近年来,虽然互联网医院、智慧医院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建成,但涉及到的线上诊疗业务一般仅为部分常见病、慢性病的在线复诊,服务内容仍较为单一,且现已建成的互联网诊疗业务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建而不用现象[6]。医院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搭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内容,以满足患者的使用需求,提高患者使用率。

1.1.2患者使用便利感需求。对于患者而言,尤其是对数字健康素养较低的患者,在线上就医的实际操作方面会遭遇一定的问题。如若就医体验不好,很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再次使用。此外,交互界面设计使用的流畅度也会影响患者的使用便利感。医院在推广时需从患者角度测试系统,增加患者使用便利度。

1.1.3患者安全感需求。医疗数据的安全、规范传输使用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底线要求,必须保证整个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全部健康信息安全、伦理道德、隐私保护和法律约束问题得到指导性和原则性的规范。其中的监管风险、患者信息安全风险等都需要良好的医院制度、标准和规范来防范[7]。

1.1.4患者医保支付结算需求。尽管许多医院已逐渐支持微信、支付宝等费用缴纳方式,但多数地区对医保接入的要求较高,可支持线上医保结算的医院较少[8]。此外,国家也缺乏相应的医保配套措施,智慧医院实现医保支付接入存在一定困难[9]。由此导致线上就医无法使用医保结算,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

1.2医护方需求

1.2.1医护人员适应性需求。传统会诊方式虽然繁琐且医护工作辛苦劳累,但多年的工作已经让医护人员适应此就诊模式。智慧医院推行的同时,必然会导致医护人员工作方式的转变。然而,在现有的会诊模式下,他们很难再抽出多余的时间去学习,去应用崭新的工作系统。另一方面,即使有时间学习新的系统,也会因为短时间的不适应而表现出无所适从甚至无力感。医院需从医护人员角度出发,设计合适的推广途径和舒适的使用界面,以保障医护人员能够良好适应智慧医院推行,平稳度过过渡期。

1.2.2医护人员激励性需求。智慧医院的推行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支持。我国现有政策对线上诊疗挂号费、咨询费的要求都处于较低水平,若无合适的激励措施,医护人员难以发挥在建设中的作用,进而阻碍智慧医院的推行与发展。

1.2.3信息技术互联互通需求。在智慧医院建设中,若院外、院内现有的多个系统互不连通,会产生信息孤岛问题[10-13],进而影响医护人员的使用。智慧医院的系统如何与医院固有的系统对接,如何保证信息在线上线下两个系统间畅通无阻是智慧医院建设要考虑的重要技术问题。

2人性化理念在案例医院智慧医院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年12月10日,案例医院全功能智慧医院正式上线。济南市中心医院始终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目标,从患者、医护需求出发,并注意持续总结反馈,提供优质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案例医院智慧医院建设实践框架见图1。

2.1患者层面:提供多方位优质服务,技术支持提升就医便利度

2.1.1服务内容与就医保障人性化。医院通过“智慧好医院APP”向患者提供智慧医院的服务入口,并规划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流程(图2),将线上线下就诊业务打通,并将全院门诊号源集中管理。患者挂号、缴费、预约就诊、在线诊疗、复诊、病情咨询等需求,在手机上均可全部实现,保障患者全流程就医体验提升。在就医保障服务方面,针对患者就餐难的问题,医院开展了线上订餐服务,将医院餐厅系统嵌入智慧医院系统,患者只需线上下单即可享受送餐上门服务;针对患者就医拿药路程远的问题,医院开展外卖送药服务,选用持有送药资质的第三方货运,安全快捷,济南市内患者可实现居家购药当天送达;针对手术患者家属的担心和焦虑,医院开展了线上的手术沟通功能,患者家属可持续与手术室内医护人员保持沟通。

2.1.2健康管理人性化。在预防为主的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指引下,医院已不仅仅是诊疗场所,更是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家”。案例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促进健康为目标,围绕本院特色专业开展特色服务。医院结合各科室建立慢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档案,对患者进行分组、集中管理,逐渐将工作重心从慢病管理扩散到全面管理,小至睡眠饮食,大至住院救治,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如此,医院的功能便不仅仅限于诊疗活动,而是实现院内有诊疗、线上有宣教,转型成管理患者全周期健康的“健康管家”。

2.1.3系统设计人性化。在建设初期,医院派遣移动医疗部的工作人员到各门诊及病房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的体验对系统的功能进行设计升级,力争数字健康素养不高的患者也可以轻松上手。为方便患者的使用,医院开发了智慧医院的微信公众号入口端,患者通过APP/公众号端入口均可无差别使用各项服务。

2.1.4安全保障人性化。案例医院在建设智慧医院的同时,严格遵守规范,保护信息安全。在收集服务范围内居民的健康数据时,医院将系统与济南市医保局、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济南市卫生健康委监管平台进行了对接,以保证线上服务的医疗质量和互联网信息安全,打消患者的使用疑虑,提高患者的信任度。用户注册使用智慧医院服务需唯一手机号验证、人脸识别、身份证号匹配“三合一”验证,验证成功才可以进入系统浏览个人健康数据。

2.1.5医保支付人性化。医院联合医保部门,打通了医保支付的信息接口,真正做到打通院内外,实现数据互动共享。其中的线上医保(含山东省医保及济南市医保),让患者线上买药也可直接享受医保福利且省去诸多手续。

2.2医护层面:多举措促使用,持续优化便操作

2.2.1初期培训人性化。在智慧医院的建设前期,承担此责任的移动医疗部工作人员便到各科室向医护人员广泛宣传智慧医院服务,并通过功能演示培训与持续宣讲使他们养成使用智慧医院系统的习惯。移动医疗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分组,下沉到各科室的门诊、病房中轮转,持续与患者、医生和护士交流使用体验,并根据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优化患者、医护人员两方端口的功能及系统交互界面。由此,医护人员无需耗费过多时间精力即可平稳度过过渡期。

2.2.2宣传推广人性化。大部分科室均开通了线上网络门诊,并根据医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门诊排班,以带动医生使用智慧医院服务。医院邀请院内知名专家进行线上答疑活动,医生在为患者提供科普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此外,移动医疗部的工作人员还根据各科室自身特色,帮助在各平台上宣传推广,增加科室影响力。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智慧医院便利的医护人员逐渐扮演起了智慧医院建设者的角色,为智慧医院的发展不断提供着实用的建议。而作为智慧医院建设者的移动医疗部,现已逐渐“隐居”后台,持续为系统的运转、升级做好保障。

2.2.3科室管理人性化。医院将原有多个管理系统集成升级并导入患者既往就诊数据,并保证医护人员可从手机端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下医嘱、开检查单等操作,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移动办公。为了避免出现医嘱不合理的情况、切实保障医院行医安全与患者就医安全,医院在系统中建立了科室内医疗监管体系,医嘱可以由科室主任医师、患者主治医师以及护士于移动手机端“三方共查”,并互相进行监督,以实现医疗科室内的精细化控制。此外,医疗科室的各负责人可通过移动端查看科室内的各项数据,以保障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移动系统及时关注跟踪患者各项动态,保证医疗质量。

2.2.4技术支持人性化。除了规划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流程和打通医院原有管理系统外,信息部门还接入了医保、健康体检、核酸预约、上门护理、院内导航等多个系统,患者和医护人员均可仅通过手机端APP无纸化办理院内相关事务。为解决信息壁垒问题,在线咨询可选择图文、视频或电话形式,而网络门诊均采用视频诊疗形式。

2.3坚持贯彻人性化理念,注重应用过程中的评价与持续改进

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也呼吁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已成为医院改革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医疗服务模式推出,案例医院的智慧医院也将在不断迭代中向更高水平发展。对标智慧医院建设的相关标准,案例医院的智慧医院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医院也在不断的探索适合自己的建设方案。如逐步建立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的专属系统,辅助科室管理患者;继续推广院内院外系统的健康管理体系,加强患者医学素养;开辟儿童自闭症治疗专栏,发挥医院内部优秀学科与优秀人才力量的作用;提升医务卫生工作者的医疗服务意识,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健全“智慧医院”管理制度等。

3成效

自2020年12月10日智慧医院服务正式启用以来,案例医院的注册用户已逾10万人,越来越多的患者参与到便捷的线上就医服务中来。现已有包括儿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外科等在内的共计113个门诊开通线上智慧医院服务,医院实行线上网络门诊排班制,可大幅度减少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医院现已实现健康体检全流程无纸化,复诊患者均可通过智慧医院服务系统完成复诊、订药全流程,慢病患者除必要检验检查外无需来院线下就诊,送药到家服务可保证市内当天达、省内次日达,最远可达新疆、甘肃等地区。心内科、神经内科的慢病患者入组随访计划随访率100%。现如今,智慧医院的线上日均使用用户达5000人次。2021年,案例医院的线上住院充值缴费额达2000万元,食堂订餐成交额达120万元。在“2021年山东市级综合医院传播力榜单”中,案例医院荣登全省市级综合医院传播力榜首。

4讨论

4.1以政策法规为导向,持续升级发展

智慧医院的完善发展需要以政策为导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案例医院积极贯彻国家卫生健康委重要决策精神[2,14],开发智慧医院的各项功能,在推行智慧医院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在网络问诊定价还是智慧医院推广方面,均严格遵守国家各项规定。医院管理者应深刻理解把握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方针政策,结合医院实际情况落实好各项政策,不断升级发展,以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4.2以患者体验为中心,以医生使用需求为导向

智慧医院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便民便捷水平,技术的优化最终要服务于患者,医院管理者更应该思考的是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医生的使用便利度。案例医院移动医疗部的工作人员在智慧医院推行过程中下沉入科室,在跟随医生坐诊查房的实践中体验系统使用便利度,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功能板块。医院管理者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多实践接触,与患者共体验、与医生找共鸣,才能找出工作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加以解决,真正做到提升患者就医体验,让医生成为智慧医院的使用者、设计者、推广者。

4.3挖掘科室特色,以特色服务带动医院新发展

特色科室与优势学科的发扬推广能够成为医院的金字招牌。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案例医院没有以硬性指标要求各科室齐头发展,而是充分发挥各科室的特色,帮助各科室扬长避短,发挥优质品牌效应,以点带面。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帮助科室根据自身工作特色优化服务项目,打造科室品牌,提升医院影响力。

4.4严格遵守规范,保护信息安全

智慧医院需要收集服务范围内居民的全生命周期数据,人群的健康信息安全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要原则与底线。案例医院通过患者端实名认证“三合一”,实现用户移动终端的隐私加密,保障患者端的数据安全。医疗数据使用存在诸多风险[15],医院管理者应预见这些风险,并不断从管理维度和技术维度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防范数据泄露与滥用。

4.5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智慧医院服务使用的方便快捷激发了医护人员的使用热情,但医院仍应注重以各种方式加强医务工作人员的使用积极性。如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动激励机制多元化,提高医务人员线上服务绩效奖励,加强医院的人文关怀,减少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06-04)[2022-07-13].

[2]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第145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工作总结[EB/OL].(2022-07-06)[2022-07-13].

[3]胥婷,崔文彬,于广军.我国智慧医院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J].中国医院,2020,24(3):1-3.

[4]曾杏珍,陈芸,卢红,等.我国智慧医院技术应用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1,18(4):514-520.

[5]郑新力,杜智.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2):105-108.

[6]周磊.互联网医院勿建而不用[N].湖北日报,2022-01-12(1).

[7]魏明月,崔文彬,王淑,等.互联网医院风险分析与管控策略[J].中国卫生资源,2020,23(2):99-101.

[8]周莉,吴琴琴,廖邦华,等.互联网医院运行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医院管理,2019,39(11):58-60.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亚健康学;大健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1课程思政在中医亚健康学教学中的实践

1.1注重课程目标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制定并准确把握课程目标是促进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关键。中医亚健康学在课程思政目标设定上,针对健康中国战略需要,遵循立德树人、价值塑造的原则,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增加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亚健康学基础的课程目标中,加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促进、亚健康预防调理,为建设健康中国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亚健康的中医辨证,提高学生正确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2注重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1.2.1抓住时代契机,树立责任意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构建大健康格局成为了我国人民共同的目标。本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以国家政策为契机,通过对“健康中国”战略内涵实质、时代背景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解读,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明确其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后备人才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流行病学”章节时,从我国亚健康人群的高发率体现了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指出“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并根据我国健康事业发展的客观现状,让学生意识到“健康中国”建设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明确学好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1.2.2结合实际生活,提升思辩能力针对中医亚健康学的学科特点,挖掘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生活内容,并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本学科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例如,在“亚健康的中医辨证”这一章中,在讲授亚健康的辨证与调摄时,可以从运动、饮食、起居等生活方面来干预亚健康,并引导学生运用中医四诊来收集家属和朋友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综合分析,辨清其亚健康状态形成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知识为其制定生活干预方案,帮助家属和朋友改善亚健康状态,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学习兴趣。1.2.3突出中医优势,坚定文化自信中医药传承千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突出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中医辨证”章节的内容时,可通过例举教师在临床中运用中医药防治亚健康状态有效的案例,说明中医药在预防与调摄亚健康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去领悟中医之妙;还可通过例举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案例,如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优势,促进医学生本土文化自觉,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自信心。1.2.4感悟大医之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始终是医学教育中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铸造医学生健康饱满的人格具有积极作用[2]。例如,在“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等章节内容的讲授中,通过讲述健康管理有效案例,激发学生对医患关系的探讨,让学生认识到关心尊重患者及亚健康人群是高效健康管理的前提,强调人文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讲述亚健康不仅仅是局限于躯体上的功能性改变,还包括心理、社会交往和道德方面的改变,说明在关注“病”的同时也要关注“人”,强调在医疗过程中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1.3注重教学方式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1.3.1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3]。中医亚健康学教学的案例选择方略是:1)选择与临床实践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在解决案例的过程中建立临床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2)选择古今名医优秀精神风貌案例,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3)选择与教材内容相互关联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有机融合。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素材承载思政元素,能够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途径,达到“育人无声”之效。1.3.2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应用于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4-6]。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搜集、梳理学生关注的各种热点与焦点问题,并布置课堂研讨课题,将课题分配给班级各学习小组,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调研等方式对课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研讨。课题完成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成员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进行课题汇报展示,其他小组共同进行评论。在学生展示和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及时查漏补缺,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和指导。课题研讨结束后,教师还要对学生此次的小组汇报展示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通过翻转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探索和实践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1.3.3“理论+实训”教学模式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联合教学是医学生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诊疗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在实训环节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在讲授“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章节内容时,指导学生设计心理亚健康问卷调查表,并在校内开展心理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素养。在讲授“九种体质学说”内容时,结合九种体质测评软件,指导学生实操测评自身体质,并针对自身体质特征制定体质调养方案,观察调养疗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带领学生到“我校某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实地学习亚健康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前往“中国亚健康产业总部基地”参观实训,进行现场零距离的学习与体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做到学以致用。1.3.4“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将传统教学方式和互联网教学方式进行融合所形成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提升了传统教学的灵活性、自主性,还能充分发挥两者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因材施教[7]。中医亚健康学线上课程采用“智慧树”平台,教师课前通过平台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观看视频、完成习题来自测学习效果、阅读知识扩展资料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线下课程教学主要对学生线上学习所反馈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引入相关领域的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课后再围绕教学内容定期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引导学生巩固复习教学知识点,从而完成学生的价值观塑造。

1.4注重课程考核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课程考核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中医亚健康学课程的考核性质为考查,注重过程考核和学生情感态度考核,考核方式由课前、课堂和期末考核组成。课前考核包括线上课程在线学习时长、在线测验、在线讨论和在线作业四部分,这部分成绩反映了学生课前学习的完整性和主动性;课堂考核包括个人课题表现、小组表现和实训环节三部分,把学生的团结协作、实践能力、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融入评价模式中进行考核;期末考核方式为课程测试(包含思政论文),检验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政治素养。

2课程思政实施成效

亚健康学基础是中医亚健康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以该课程思政教学为例,通过课堂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健康与亚健康的内涵、亚健康评估、亚健康中医辨证与干预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具备专业思维和一定的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中融入思政教学,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了提升、精神上得到了升华,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性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团队意识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辩证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在教学实训环节,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实训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新的认知和领会,了解了社会需要,实践技能得到了提升。从学生提交的思政论文中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自我职业素养、大健康理念有了新的认识,更加了解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政策和要求,明确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立志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做一名优秀的医师,为健康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学生对中医药事业也更加热爱,表达了作为中医学子的自豪、作为中医人的幸福,树立了中医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3结语

大健康背景下,需要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医亚健康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教学效果明显。教学内容以健康与亚健康知识为核心,结合社会时政、课程特点等合理规划,使教学内容丰富、鲜活。教学方法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多种教学模式相辅相成,提高教学效率,再通过全方位考量学生线上学习、课堂互动、实训环节、小组表现、期末考试等环节的学习情况,最终培育出勇担历史使命、符合国家需求的医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冀东,王丹,马继,等.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发展背景与历史沿革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4):2165-2168.

[2]阳林.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科技资讯,2010(32):186.

[3]杨剑,陈相春,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8):1-3.

[4]鄢雯,李囡,古同男,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1,23(6):433-435.

[5]周玉中.中医院校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创新与实践[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5):158-159.

[6]李锋利.翻转课堂运用于中医药课程教学的研究进展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8(33):77.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8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

如今,互联网日渐融入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其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知识社会创新2.0的推动下,“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态应运而生,主要思路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跨界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实时、快捷、开放、共享等优势,目前已在金融、交通和商贸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1]。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持续扩招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在升学、就业、科研、恋爱、交际等过程中面临的冲突和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尽管各级政府和高校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但现有的心理健康线下教学模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整合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体系,有助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

1“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的建设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截至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已超过3800万,每年毕业人数也达到834万[2]。在知识爆炸式增长、就业竞争白热化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了巨大冲击,抑郁、焦虑、敏感和强迫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杀、他杀等校园极端事件频发,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巨大灾难。据统计,约20.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休、退学人数中,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占比54.4%[3]。此外,不同阶段、性别和背景的学生心理健康表现出不同特点。大学新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适应困难、沉迷网络游戏、交往障碍自闭、情绪情感受挫;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存在明显的敏感和自卑心理;而面临毕业的学生往往对前途迷茫焦虑[4]。可见,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问题解决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遇到心理问题迫于时间、空间以及隐私等考虑,不愿与朋友、教师和家人沟通交流,更不愿去看心理医生,具有一定隐蔽性,长期积累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各高校在全面提升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加大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并建立起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部分高校投入财力物力打造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培训心理咨询师资队伍,形成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而,多数高校仍存在教学内容形式单一、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系统资源整合困难、网络维护难度较大和实时交互性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率[5]。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社会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可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测评、咨询、训练和治疗的一体化服务,可高效便捷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2“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方案

基于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的剖析,提出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并从核心模块和体系构架进行分析,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2.1核心模块分析

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设置8个核心模块,包括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咨询系统、心理档案系统、心理训练系统、心理案例系统、心理课堂系统、多媒体系统和平台管理系统(见图1)。平台设计具有灵活性和易拓展性,可通过搭载上述核心服务模块,为高校师生提供个性化和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2.1.1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包含量表库、选择量表、在线自测、测评结果等模块。量表库中涵盖了智力、人格、焦虑、抑郁、精神障碍等共12类170多种常用的心理测评量表。学生通过注册和登录心理测评系统,根据需求自行选择量表进行心理健康评估,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团体测验。测评系统借助云计算内置的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模块,对学生作答自动生成测验结果和相应的指导建议,以便学校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开展合理干预。2.1.2心理咨询系统心理咨询系统包含心理专家库、咨询预约、在线咨询和互动空间等模块。心理专家库可将本校和一些合作单位的心理咨询专家汇集在一起,充分发挥各类人才资源的优势效能。大学生通过该系统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在线预约和咨询,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与心理专家交流互动。调查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往往不愿透露个人隐私,主动就医的只占20%左右[6]。而登录云平台的心理咨询系统可采用匿名等方式,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克服传统面对面咨询的弊端,并可通过互动空间实现师生和朋友间的实时交流和在线留言,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多种途径。2.1.3心理档案系统心理档案系统包括个人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学生档案主要指基于每名学生学号建立个人平台账号,注册登录系统后可在线进行心理测验、报告评估、在线咨询和个性化干预,并由上述数据信息自动生成心理档案。档案系统可动态检测学生心理变化,并提供高危人群的危机预警,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和早治疗。此外,还可根据学生团检建立的档案库,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找出学生在不同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并研究性别和背景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方便后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2.1.4心理训练系统心理训练是一种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主要通过器械和训练改变人的心理状态[7]。心理训练系统设计了音乐治疗、减压放松、心理游戏和积极心理等调适方法。音乐治疗包括抗压抗挫、远离抑郁、抵御焦虑、冥想音乐等类型。减压放松包括冥想、放松、呼吸训练、愉悦身心等类型。心理游戏包括发泄训练、开心训练、应变能力、策略形成等类型。积极心理包括积极心态培养、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等类型。当学生遇到学习压力、情绪烦躁和焦虑抑郁等问题时,可通过在线心理训练辅助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2.1.5心理案例系统心理案例系统汇集了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社会适应、婚恋情感和网络成瘾等多领域的经典案例和专家解读,大学生可以通过浏览和学习这些案例,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治疗策略。此外,学生还可根据案例对照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客观认识,以便自我调适或寻求疏导。心理案例的选取紧贴学生实际,具有代表性和引导性,重在警示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案例的启示,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完善自我,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挫折耐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2.1.6心理课堂系统心理课堂系统提供虚拟教室、录播点播课、电子阅览室、专题讲座区等多种学习形式。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听课、答疑、测验和讨论,作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旨在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时间和实际需求,灵活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2.1.7多媒体系统多媒体系统整合了线上线下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库、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优质心理资源网站等。通过收集和整合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资源,既可供学生自主查阅和学习,也可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2.1.8平台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员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管理员主要完成对数据库的管理,包括人员数据管理、测评数据管理、测验报表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教师管理主要包括个人账号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生评价管理等。学生管理主要包括个人账号管理、预约与咨询管理、学习与测试管理等。通过分层和分级管理体系,不同身份的在校人员责权明确,各司其职,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共同努力。

2.2平台体系架构

“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以服务学生为基本理念,借助云计算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自下而上分为5层体系架构,即基础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和接入层,见图2。2.2.1基础层基础层也称基础设施层,主要通过现有成熟的虚拟化软件,如vSphere、VmwareESX等对服务器集群、存储器集群和网络设备集群进行虚拟化,屏蔽不同设备间的型号、配置等差异,形成能对物理资源进行统一调度和灵活配置的虚拟资源池,该资源池具有超强计算能力、超大存储空间和安全稳定的网络结构,可为平台程序开发人员提供优质、高效和动态可伸缩的IaaS服务。2.2.2平台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中涵盖了类型多样的数据库和应用系统,为保证各类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需要平台层为其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持。平台层主要为上层提供应用程序的开发、运行、测试等环境和数据库的配置。可以借助现有的GoogleAppEngine在线应用平台、Mi-crosoftWindowsAzure程序开发平台等进行平台层的构建,充分利用基础层提供的计算、存储和网络基础服务,通过并行处理、分布式计算等技术,对各类软硬件资源进行统一部署和调度,面向用户提供PaaS服务。2.2.3数据层数据层主要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中的各类数据库构成,包括心理量表库、案例库、档案库、课程库、专家库和多媒体库。同样可借助现有成熟的DB2、ORACLE等数据库软件来构建数据库。该层还利用资源标准化工具,按照统一的资源标准化规则,对数据库中的异构信息资源进行标准化,生成具有统一资源视图的元数据库和索引库,实现对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技术支持。2.2.4应用层应用层是构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的核心,直接为高校师生提供心理测评、咨询、档案、训练、案例等类型多样、智能交互、可视化的SaaS服务。应用层的实现主要有Web2.0、多租户等技术。Web2.0作为一种用户主导的新一代互联网服务模式,更符合现代人的上网理念与需求,用户可以在网络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浏览、内容,并能实现不同信息的实时交互与共享。多租户技术可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登录、使用云平台中的软、硬件资源时,能按需为用户调度和配置资源,定制个性化的应用,用户之间相互隔离,使每个用户都有独享系统资源的体验。2.2.5接入层接入层主要为学生、教师、管理员三类人员提供访问接口。每类人员都设有Web端和手机端两种登录方式。平台管理员进行统一身份认证和系统管理,并为不同类型人员登录平台设置不同的操作权限和服务范围。由于云平台的各类软、硬件资源均放在云端,高校师生对本地计算机、手机等设备无须过高配置,通过账号、密码即可随时随地登录云平台、按需进行个性化定制,共享云平台强大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

3“互联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思考

基于“互联网+”搭建云平台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如下创新点:资源建设层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可整合分散、异构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资源,实现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技术应用层面,云平台为高校师生搭建起心理健康交流互动平台,能实现全天候、多终端等访问与交流互动。平台包含心理测评、咨询、训练、档案等模块,可提供个性化定制、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服务,满足不同类型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需求;教学模式层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弥补了高校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教学管理层面,基于该云平台可及时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和干预,实现对高危人群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并设置学生、教师和管理员等不同角色的访问端口和访问权限,责权明晰,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体系。

4结语

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现状,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模式是大势所趋,也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出基于现代通信技术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策略。学生可依托云平台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根据需要定制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高校可基于云平台实时监测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面向不同阶段和层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并通过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隐患问题,预防恶性事件发生。构建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云平台,可为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满足大学生内在心理需求、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郑霞.互联网在线教育发展概况综述[J].创新教育研究,2015,3(4):164-167.

[2]葛润,黄家林.大学扩招是否影响了结婚与生育?[J].经济学报,2020,7(3):168-201.

[3]宋静.分析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管理与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7(2):303.

[4]林莉莉,石玮.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启示[J].当代青年,2015(2):348.

[5]朱丹丹.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反思与发展[J].文艺生活,2016(5):201.

[6]李娜.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分析[J].求知导刊,2016(19):60.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9

关键词:安全学科;教育方案;中西对比;安全管理

劳动安全作为我国惯用的劳动保护一词的代名词已经使用多年。近年来,职业安全健康(OccupationalHealthandSafety,OHS,我国有时叫职业安全卫生)又耳熟能详。但是职业安全健康的学科内涵,目前有许多不同理解,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我国高等学校1990年以来,新兴的专业安全工程与职业安全健康专业的联系日益增多,很有必要将其混淆之处加以澄清。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职业安全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正经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应该看到,这个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方案还不是那么成熟,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社会人才需求等诸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协调因素。笔者通过中外案例对比研究,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供业界人士讨论。

2学科对应关系比较研究

2.1学科分类概述

英联邦国家(这里主要指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下同)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与我国有所不同。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本科招生学科分为11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设类,类下设学科,学科数量多达数百个;在1997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将研究生招生专业分为12个一级学科,其下的二级学科数量也多达数百个,学科分类十分详尽具体。

而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一般只设大类(类似于我国本科招生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和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大学中一般按学科大类设学院(Faculty),有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理学、工程学、经济管理学、医学、农业与园艺学、法学等10个左右学院。如果某个学科具有较大优势和规模则可能设有专门学院。学院根据师资、社会人才需求、课程需求状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Program)或开展科学研究。教学方案设置灵活,且比较准确地反映业界人才需求趋势。

2.2公共健康与安全科学技术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研究领域名为公共健康(PublicHealth),它依关系密切程度分别是管理学(劳动关系、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学(人机工程学、行业安全工程)、医学(职业病)、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公共健康学科在不同大学中可能分布在管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科大类)等,也可能独立于上述相关学院直接设置在大学首脑管理之下的研究中心或教学单位。

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内涵为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安全健康、老龄人口健康、儿童安全健康、体育娱乐活动与设施中的安全健康问题及交通安全、灾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对象大体可概括为人类活动(广义生存活动,包括娱乐、休闲)中的安全、健康相关因素与损失控制。

我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中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广义)的负效应(依重要程度分别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效率降低等)问题。研究各种负效应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当然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包括管理、工程、医学、心理学等多种手段。

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安全科学技术和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内涵大部分是相同的(见下图)。

2.3职业安全健康与安全工程

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是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一部分,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组织及其成员在职业活动中的安全、健康、财产损失、效率影响等问题,也可以通俗地说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损失问题。我国教育部的安全工程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尽管在各种学科分类中并未指明这一点。从名称来看,安全工程学科以人类活动中各种负效应的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的工程解决为研究对象,但就目前发展实际来说,研究范围基本限于职业活动,而解决方案却不限于工程解决(因此,可以说“安全工程”这个专业名称不能恰当反应目前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内

容;如果称为“安全科学技术”则更为贴切,内涵范围也更广泛一些;尽管如此,笔者仍沿用“安全工程”一词)。所以,我国的“安全工程”和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以下为叙述方便统称二者为“安全学科”)的内涵基本一致,都是以组织为研究边界,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他们是基本对应的。因此,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主要是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可比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正是笔者的研究基础。

3程设置方案研究

据前阐述,安全学科是一个管理学、理学与工程学、心理学及医学的交叉学科,所以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均是必须的,但课程类别比例在中外专业教育方案中差别巨大。笔者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的安全学科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作了对比研究。

3.1研究案例选取

研究英联帮国家的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可以发现,由于历史渊源,它们具有基本一致的特点,因此,选取案例时只取1所英国大学(GreenwichUniversity)、3所澳大利亚大学(EdithCowanUniversity,UniversityOfCentralQueensland,CurtinUniversity)的案例。美国与英联邦国家的情形稍有差别,选取2所大学(1ndian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WestVirginiaUniversity)的方案作为案例。中国的方案较易获取,且各校方案差别很大,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各校有明显差别,故选取5所大学的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3.2核心课程类别

观察所有选取案例发现,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可以分为4类,即通用于各行业的安全科学方法论类、工程技术类、医学类和心理学类。各类课程比例如表1所示。

3.3比较分析

分析选取案例的具体方案,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课程设置基本思想不同

我国安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思想是设置广泛的(或有侧重的)工程背景课、工程安全课程,设置少量安全科学方法论课程,设置极少量(或不设置)医学、心理学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或有侧重地掌握各种工程技术及相应的安全技术,加上少量安全科学通用知识,以便主要用工程技术、次要用管理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

而西方国家在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是设置大量的通用安全科学课程,以便解决各个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安全健康问题,设置少量行业(不只是工业,还有农业、教育、运输业等)背景课及行业安全课程,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医学、心理学类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法知识,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人才。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同

英、美国家的方案中以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为职业安全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有时辅以少量工程基础课程。我国的方案以力学、电学、各类工程学为专业基础课。

(3)生源和获取作为专业课基础的必要知识的途径不同

我国安全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刚刚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应届毕业生,知识连贯性好,但缺乏社会与工作经验,获取专业知识之前,他们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学习设置稳定的工学基础课程获取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除数学以外基本上是按安全健康事故发生的能量诱因设置的,如力学(机械能)、热学(热能)、辐射(辐射能)、电学(电能)、化学(化学能)等。能量的释放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是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安全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有工作经验或受过其他专业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获取基础知识有多种途径,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活动有较好的理解,对解决安全健康问题有较多的经验,这对学习专业课十分有利。

(4)课程稳定性、通用性不同

英联邦国家的方案在各大学之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通用程度高,但工程技术性较弱。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始的时间较短,教学方案在各校之间变化较大,还很不稳定。如研究的我国5个教学方案中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急救技术课,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组织行为学课程,只有一个方案侧重化工行业安全等。类似这种“一”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我国具有相同专业的大学间还需要加强交流。由于我国的方案目标是培养工学学位,而工学有多个领域,教学方案必然有所侧重,所以通用性较差是明显的。美国教学方案的课程稳定性居于英联邦国家和中国之间。

(5)课程重点不同

方案对比还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

(6)课程范围不同

我国方案中的课程普遍没有涉及西方国家中常见的劳动关系(1ndustrialRelations)问题。劳动关系实际上是雇主(或行业协会)、雇员(或工会)、政府三方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改善雇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与管理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有些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是三方协商的结果,也规定了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我国方案中还对一些公共安全课程有所涉及,如道路安全、车辆安全、大气环境等,而英、美国家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基本限于职业活动。

(7)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别

所研究的方案中,英、美国家安全学科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同大学课程内容深度差别不大,广度大不相同,研究工作内容当然更是不同。我国方案中研究生和本科的课程是严格分开的,课程深度循序渐进。

(8)课程方案的影响因素不同

课程设置方案与所在学院、大学的师资力量有关,我国许多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工程学院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方案中通用课程的比例。此外,英美国家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常常听取工业界的意见,对学生就业极为有利。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六级安全中,高等教育层次准确地对应着工业界相应的安全职位。我国安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机制尚在建立和形成之中,但目前很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虽重视安全,但工业界的认识还跟不上,所以安全专业岗位在招聘市场上十分少见。

3.4案例研究评述

笔者在研究中选取的案例,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案例还十分有限,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比较粗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教学方案间的定量可比关系。尽管如此,案例比较研究仍然显示了中外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的明显差别。希望这个研究能对我国的专业教育方案建设有参考价值。此外,对教学方案差别的分析都是客观认识,笔者也并没有给出评论,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资料。

4结束语

健康管理案例范文篇10

一、美国科学教育案例教学资源的应用

(一)美国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简介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案例教学中心网站是由纽约州立大学在美国教育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创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全美范围内的科学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推广。网站目前提供了400多个科学教育案例,涵盖化学、生物、物理、环境、食品、健康等领域。设有“教学指导”专栏帮助教师选择和运用案例,对理科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科技素养的培养有很大帮助。除了通过关键词搜索,教师还可以通过设定案例涉及的学科类别、案例适用对象、案例教学具体呈现形式、案例主题领域等来搜寻教学所需案例。(二)网站案例应用示例笔者以“化学”和“高中阶段”为检索词,检索得20余则案例,现选取其中一则对科学教育中案例教学的应用加以说明。1.案例:婴儿奶瓶带来的困惑[3]Bob和妻子Julia带着两周大的女儿Maggie去医院体检。Julia在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提到聚碳酸酯塑料奶瓶会产生一种破坏内分泌系统的物质———双酚-A,从而有可能危害婴儿健康。Bob认为,食品药品管理局和其他机构认可聚碳酸酯很多年了,这种材料具有透明、耐挤压的特性,长期被用于食品包装中,应该没有问题。Julia仍然很担心。于是,在Bill医生结束检查后,Julia提出了关于婴儿奶瓶的困惑。2.教学步骤一是交代案例背景:案例来自美国学术期刊《消费者报告》论文“婴儿的危机”,文中指出塑料奶瓶的材料是聚碳酸酯,可能危害婴儿健康,并建议家长停止使用此类奶瓶。而美国塑料协会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对该论文所用的实验方法和提出的建议进行了质疑。二是在案例讨论前,将研究论文的引言部分、美国塑料协会及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对报道作出的回应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和网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列出的思考题及参考资料,了解高聚物的基本知识。三是针对案例结尾处,由“Julia担心的是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引发讨论。聚碳酸酯是无毒的,而在受热引发的聚合反应逆反应中释放出其单体双酚-A却是有毒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化学品摄入量与有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之间的关系”,并开展讨论,形成剂量或浓度的概念。四是根据《消费者报告》中检测出的双酚-A浓度以及其他文献中的数据,要求学生在给定数据基础上计算双酚-A的含量,最后和美国环境保护局规定的最低有害浓度进行比较。五是在总结阶段,学生围绕“Julia的选择”展开大脑风暴,以Julia的身份,对聚碳酸酯奶瓶的使用作出自己的决策,体验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六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查阅内分泌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双酚-A引发健康问题的生理学机制。3.案例述评这是一则决策型案例,适用于高中生以及非化学专业的本科生。通过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有机聚合物基础知识、有毒聚合物对内分泌系统的破坏、化学定量分析和风险控制等内容,发展学生的辨证性思维和科学决策能力。笔者认为,除如上讨论法外,还可结合角色扮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