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创新

时间:2022-11-23 10:43:37

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创新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并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强化学生道德和心理基础方面大有裨益。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校应该遵循育心和育德同步发展原则,构建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协同机制,及时洞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提升思政教育水平。

由罗佳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一书,以思政教育对象的心理问题研究为重点,建议思政教育者提升对教育对象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借助充分的人文关怀和及时的心理疏导,促使思政教育对象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全书共包括六章。首先,作者结合思政教育,阐述心理疏导的内涵、基础理论、显著特征等基本概念。其次,作者分析心理疏导实施的现实诉求,并依据心理疏导的价值取向、规律原则,探索思政教育中心理疏导实施的有效路径。最后,作者侧重于方法和技术探究,帮助思政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达到提升思政教育成效的目的。

参阅全书可知,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是社交、游戏、娱乐等平台上的活跃用户,对网络的依赖性极强,但尚未建立起成熟的思维模式与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诸多网络不良思想长时间的冲击下,无法正确应对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倘若学校未及时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引导并经过长期积累和发酵,极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基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政教育,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理现状,针对学生现实的心理困境,提供及时的个性化心理指导和疏导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优秀道德人格与心理素养的形成。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教学体系。为促进心理健康和思政教育的相互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育人成效,学校应立足它们的育人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性规划协同教学体系。一方面,打破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限,充分意识到开展与思政教育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系统科学地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强化思政课教师对心理育人的认知,依据心理教学目标,配置充足的教学资源,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此外,思政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求,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将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促进两者优势相互补充与充分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和积极性,组织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体会和领悟理论内涵,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为自身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发挥网络教育价值。虽然思政学科和心理健康学科隶属不同领域,但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主旨。因此,思政课教师可将心理测量法、对话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应用于思政课堂,促使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预见性和实效性。这有助于增强对学生心理变化和需求的了解,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加契合学生需求,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切实体会教师的重视与关注,更加自觉地学习思政知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思政教育主体应该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构建融合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的教学平台,挖掘并整合网络中的相关教育资源,采用图片、视频等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安全、文明用网等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提升网络安全认知,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既不受不良思想影响,也不传播不良网络信息。

第三,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为提升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理论教学的趣味性,思政课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入手,搭配开展多元化心理教育活动,据此观察学生表现、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剖析学生心理状态,以增强学生共鸣为核心,实施有目的的思政教育,并构建相应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优秀品质、良好心理状态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促进作用。为此,学校应该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氛围。学生通过参加感兴趣的校园活动,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通过活动强化自身道德和心理认知,达到育德和育心的有机统一。除了校园活动外,思政课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作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多样的思政教育资源,从中体悟民族精神,使思想与心理都受到熏陶和洗礼,形成正确的“三观”,助力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永强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