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9:59:40

学生创造力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1

一、棍据离中学生学习特点,培养学习创造力

根据调查,中学生学习哲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忆型。这类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忆来学习。听、读、李看、记为其主要的学习手段,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难拔尖。另一类是创造型。这些学生是通过思考进行学习,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创造型学习的学生普于质疑,大有打破砂锅间到底_的精神,普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哲学课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创造型学习的学生,要引导他们从钻研间题的误区中走到正确探索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他们注重基础的原理,观点的学习和理解。对识记型学习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克服他们死记硬背的规象,给他们开创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创新愈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些事例及问题的设里,引导他们从记忆型向创造型转化。如讲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时,用“小儿辨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一太阳热,近热远凉。通过这个故事,我设里了这些问题:小儿甲、乙的认识属于什么认识?为什么?看起来他们的看法有无道理?结论为什么不同呢?实质又是什么?这事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对记忆型学生的提问使其明确这都要在学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关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上述一申问题。又如在学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我用了清康熙大学士张英在一次徽服私访中,与拨秧农夫对起对联,农夫正在苗,随口说:“稻草捆秧父抱子”,满腹经伦的大学士张英冥思苦想,无以应对。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尝试替张英应对,学生跃跃欲试,说了许多下联,后经教师提示:其仆女从天天提菜篮上市买东西这个实践活动中很容易地对了下联“竹篮装笋母怀)L”。既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也便学生明白:满腹经伦并不就能明白一切,要重视实践,要有创造性。

二、培养学习兴翻.激发学生的创遭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创造力同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有着必然的联系。浓厚的兴趣是创造力的动力和该泉,好奇心理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这濡要教师自身的影响,启发和诱导。教师应创造条件,采用直观的方法、生动的语言创设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如讲授“矛欣是对立统一”时,用阿拉伯窝言“船夫和哲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哲学的兴趣。哲学家搭乘船只过河,行驶中,哲学家问船夫“你佳得历史吗?”船夫说:“不位”,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儿,哲学家又间:“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说:“没有”。哲学家说:“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船夫到河中,风大浪急。一阵风浪把船掀翻,这时船夫着急地对哲学家说:•你会游泳吗?’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那你将失去你的整个生命,。茱精会神听完故事后,向学们大笑。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哲学家和船夫,有何启示?使同学们认识深奥的道理:万事万物总是对立统一的,即总是一分为二,优缺点并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因此,人们在处世接物时,决不应以已之长衡人之短,应正确估价自己。从另一徽面也会使学生认识到读哲学对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确实有指导作用,这样甲就更好地激发其求知欲望。这一离言故事也讽刺了哲学家瞧不起船夫—即轻视体力劳动者的思想,对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在学习这一问题之“矛盾是对立又是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时,用张之洞的故事来启发学生思维。清末名臣张之洞问其文案主管:“你说人在什么时候最得意”?李文石说:“古人云:‘久早逢甘雨,他乡遇知音,洞房花烛夜,金捞题名时’是最得意的”。张之洞说:“未必”。为什么呢?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寻求“未必”的答案。若久早后遇基雨,他乡遇到旧知,你贫穷涂倒而他携妓遨游,还对你恶语相讥。比你差的向乡同学因主考官的无才而.名列榜首。因父母之命而违心娶一个东施之姿,河东狮吼的媳妇,而不能与自已相中的貌若天仙的意中人结合时这些情况下能得意吗?使同学们住得“得意”和“不得意’是一对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又是统一,“得愈”和“不得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这样的提示和讨论,学生从中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真正达到愿学、乐学。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二眼于学生会学思,是培葬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更要着眼于学生的会学和善思。因为实现教育任务的最可靠的办法是普于引导学生去发砚,去探索,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想,口、手、脑并用。因此,在哲学课教学中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多发现问翅.发现街知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说“教师应该较少详述事实,较多提出向题,较少给以现成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及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学习将是一种令人激动的胃险活动,就很少有人会逃避这种活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觉醒,这种精神很可能持续人的一生。”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通过应用魔教学,教会学生的创造力及理论的运用。由于应用题没有固定的背景与题型,难以模拟分类,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题型,它又是高考的热点内容,突出这块内容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创新和应用t识,又可提高高考考分石所以在学习到有关知识时常用高考皿目来训练学生。如讲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宜识”时,用高考题“仓康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道辨析越,要求学生从多角度来进行拼析,透时学生通过讨论及教师的启发发现:仓京、衣食—物质、札节,荣辱—愈识,可以用物质和惫识的关系来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上又可以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来拼析;从辩证法上也可以用“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原理来分析。在人生价值观的角度上,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坚持集体主义的关系。这样便学生学会发徽、变通和独特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住得对一个向题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分析,提高其创新能力。

2.让学生多提问通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况且学生提出向题本身就盆含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因此,对学生的这种特性,教师应给予鼓励,并积极支持学生多提问题。如学习“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时,一位同学提出:电脑也能思维,并且有了国际象棋大师与电脑对卖时偷棋来予以证明。学习“内外因,关系时,一位同学对老师讲到的垂危病人遇庸医无再生希望,而沮良医则能起死回生时提出外因在某些时候也能起决定作用。学习“自私问题’时,一些同学大胆提出:“我认为自私还是人的本性,腐败现象就是证据”。从这些问题的提出,看出这部分同学的思维活跃,应引导和鼓励其创造性思维。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2

劳动与技术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能落实到位的学校很少,不少学校把劳动与技术课程当做是可有可无的课。作为一名劳技教师如果不能提高认识的话,可想而知这个学校的劳技课会上成何样。因此劳技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把劳技课上好。但仅仅提高认识还是不够的,因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综合性非常强,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而劳动与技术教师都是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水平有限,因此作为一名劳动与技术教师加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绝大多数学校选择初中省编教材《工艺》和《园艺》的较多,书上的不少项目还是比较好做的,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能适应本校学生的一些项目或在原有的书本项目上进行加工,挖掘科技教育元素。劳技课内容是融知识性、科学性、操作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我积极研究从教材中去挖掘那些可以培养或施展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和探索同一问题,拓宽学生思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发掘创造力。比如在《工艺》教材中有一段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内容,作品一般都是一些小制作,比如笔筒、花篮之类的。我在这里就要求学生要把科技元素要融入你的作品中,这样学生在制作的时候,就需要动脑思考,自然而然就把劳技项目和科技结合一块去了,从而做出的作品层次更高,比如有的同学用可乐瓶做的自动灌溉系统,自动花洒等等。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业务和科学知识的进修,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适应新时期劳技教学的需要。

劳技课堂渗透创造理念

首先拿个空可乐瓶往讲台上一放问学生,你来说说看空可乐瓶能用来做什么?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小组讨论时间。讨论完之后,开始各抒己见。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做个艺术花篮,有的说个笔筒,有的说做个花洒等等。在课堂上营造各抒己见的讨论氛围,真正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思维从单向性向多向性发展。虽然每个人想象的思路各不相同,但大都能发现问题的本质。我又进一步提出能否利用可乐瓶做一个科技小制作呢,使这个作品不仅仅是件艺术品更包含一定的科技元素,能应用于我们生活中去。问题层层深入,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在肯定他们发表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启发他们应用创造发明技法,打开发明思路,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积极鼓励他们在课余不妨试一试。这样,把动口、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如有的同学做的自动灌溉系统获得了市科技发明一等奖,做的自动花洒、自动筛选储钱罐获得区级科技发明一等奖,还有不少作品也在科技竞赛中获奖。

劳技实践活动与科辅活动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创造力;教师创造力内隐观;教学行为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并强调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基础是要培养创新人才。在2010年2月28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再次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本文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入手,考察了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中学教师的创造力观念,并探讨了教学行为措施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等,以期为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创造力培养提供借鉴。

一、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

学校教育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渠道。了解学生的创造力发展特点,是创造性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本部分以中学生为被试,分别从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特点。

本研究选取普通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共358人,通过测查中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提出来考察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点。所谓创造性问题提出,是指学生根据认知任务的要求将创造性思维运用于问题提出中的能力,在本研究中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背景材料,要求学生就此提出问题。例如,“基因科学发展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发达,假设未来的基因科学可以根据任何一个细胞而复制出任何生命。你准备探究哪些与此有关的科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从创造性问题提出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进行计分。根据吉尔福特(J.P.Guilford)及托兰斯(E.P.Torrance)等心理学家的理论,流畅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对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法和方案,即学生给出答案的个数;灵活性是指问题解决者能对所给定的问题产生尽可能不同种类的解决方案;独特性是指解决问题方案的独到之处。

研究发现,在创造性思维上,中学生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两个维度得分的年级差异基本趋同。具体说来(如图1所示),在初一至高一阶段,中学生在流畅性和灵活性方面的得分随年级的升高而升高,高二年级的得分比高一有所下降;而在独特性得分上,高中学生明显高于初中学生,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均表现出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的得分略高。

对于创造性人格的测查,本研究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该量表包括好奇心、想象力、冒险性和挑战性四个分量表,共50道题。要求被试判断题干中描述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行为特点,包括“完全符合”“部分符合”“完全不符合”三个选项。被试选择“完全不符合”得1分,选择“部分符合”得2分,选择“完全符合”则得3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创造力倾向越高。创造力倾向的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和挑战性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为各维度题目的平均分,即为被试在该维度上的得分。

分析学生在创造力倾向量表上的反应,可以看出在创造性人格方面,中学生的冒险、好奇、想象和挑战等四个维度的发展特点基本一致。具体说来(如图2所示),初一或初二学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高一学生的得分有了明显的上升,到了高二又有所下降。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无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一学生都表现出了最高的水平,这可能是由于高一学生相对初中生更加成熟,因此在情感和认知方面都表现出更高的水平;同时,相对于高二学生,高一学生的课业比较轻松,有相对多的心智和精力去尝试创造性的活动,所以表现出创造力水平高的现象。

二、教师的创造力内隐观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的直接行动者,教师的观念既会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研究考察了教师持有的创造力观念。斯腾伯格(R.J.Stemberg)把创造力理论划分为外显理论(explicittheorieg)和内隐理论(implicittheorie8)。创造力的内隐理论也称为内隐观,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教师的教育观念尤其是创造性内隐观,直接影响教师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对创造性学生行为的评价和判断,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交往方式。了解教师的创造性内隐观是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因此,笔者通过收集前人研究结果中的形容词、编制创造力形容词表,考察了中学教师对创造力心理特征认知的一般结构或原型。

研究以普通中学教师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18份,收回有效问卷255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教师一致认为高创造力学生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有28个,其中排在前10位的是:想象力、喜欢思考、富有洞察力、自信、内部动机强、好奇心、关注新事物、透过现象发现规律、逻辑推理能力、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对教师所认为的最重要的28个心理特征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对数据初步因素分析的结果,抽取5个排在最前面的因素。其中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是指思考问题或加工信息时与众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好奇且善于质疑是指好奇心和思想不僵化,用新思路、新方式看待旧问题;逻辑思维是指与智力有关的某些具体成分对创造力的作用;问题发现是指善于发现信息之间的差异,缜密思考后能够形成问题;自信进取的性格是指个体通过主动引发、促进、调节和监控自身心理机能,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心理状态和背景情境。

由此可以看出,中学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内隐认知较为完备,涵盖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大领域。这些内隐的观念会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中,表现为对学生的以上心理特征的认同、鼓励和针对性培养、促进。

三、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行为

针对学校教育中具体的教学行为,奥姆罗德(J.E.Ormrod)将教学活动中的技能归为三类:演示法,即直接提供信息进行学习;实践法,即学生投身教学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交互合作法,即学生进行有关主题的讨论,通过各种方式彼此帮助学习。这一分类也适合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地运用上述方法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演示传授教学

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两种途径:一是开展专门的创造力教育,二是将创造力的培养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本研究以跨学科知识整合为例,着重探讨针对性的教学干预对学生创造力思维的促进。

跨学科知识整合是指学习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与主题相关知识进行创造性连接,并进行多维度重构的心理过程。跨学科知识整合能使学生突破学科知识的定势、实现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结合,对于提高创造性思维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概念图来帮助学习者表征和建构知识。概念图是由一系列代表概念的节点和标明概念之间关系的连接组成。概念图的“层级组织”与“交叉连接”恰好拟合了跨学科知识整合的需要。本研究选取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任课教师和班级氛围等方面基本情况相似的两个高三理科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对实验班进行跨学科概念图创作教学,教学方案如表2所示。

本研究采用胡卫平和阿迪(P.A.Adey)编制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该测验共有7个项目,分别考察科学创造力的7个方面,即创造性物体应用、创造性问题提出、创造性产品改进、创造性想象、创造性问题解决、创造性实验设计和创造性技术产品设计。该测验的Cronbachα系数为OL893。该测验采用类似托兰斯(KP.ToFiance)的评分方法从被试回答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维度分别编码评分。流畅性指有效答案的个数,每个1分;灵活性指有效答案的类别,每个类别1分;独创性指有效答案的新颖性,每个回答依照测验常模确定的计分标准,分别被记作0分、1分或2分。创造力的评分由两个接受训练的研究生独立完成。本研究只关注学生在整个测验中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的总得分,不考虑各个项目的得分情况。

两组被试前后测科学创造力得分情况。

首先,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科学创造力的前测得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创造力前测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总分均无显著差异;其次,以两组创造力前测得分为协变量对后测得分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整后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及总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得分明显高于控制组,这说明跨学科概念图创作的教学显著提高了学习者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全面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因为跨学科概念图这种教学方法蕴含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

(二)创造发明兴趣小组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这几方面正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组织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实践活动的平台,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式。在本研究中,选取实验学校中的创造发明兴趣小组成员共70人(其中男37人、女33人)作为高创造性活动组,选取普通学生93人(其中男42人、女51人)作为低创造性活动组,分别考察这两部分群体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和创造性人格。结果发现,在创造性思维方面,高创造性活动组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三个方面均高于低创造性活动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灵活性上体现得最为突出。

研究发现,无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还是在创造性人格方面,高创造性活动组学生的水平均高于低创造性活动组学生的水平。可见,丰富的创造性实践活动能为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更多有利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ming)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相比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上有独到之处。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相互补充,在观点碰撞中喷射出灵感的火花,启示了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能够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在小组学习中,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更可贵的是培养了他们取长补短、团结互助的品质,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完善了学生个体的人格发展。

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要进行合作分组,使个体在一个组织中进行学习。有研究表明,在任何一个织中的成员,其85%的行为是直接同组织结构有关的。因此,合作分组就成为了合作学习是否能有效进行的关键环节。以往研究中较多地关注基于能力的分组方式,就创造力培养而言,我们认为认知风格对于合作学习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本研究中着重考察了基于认知风格的分组方式,探索有助于创造力培养的最佳模式。

所谓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时表现出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威特金(H.Witkin)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场独立性—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者倾向予以内部的知识框架为参照依据去感觉和定义知识与信息,他们对抽象的理论和原则感兴趣,而不注重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善于与人交往;而场依存者倾向于以周围环境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去定义知识、信息,他们对别人提供的社会线索比较敏感,表现出擅长与人交往的技能,而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不感兴趣。威特金和古德意纳夫(Goodenough)等研究者认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在价值上无好坏之分,他们都可能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促进学生学习。

本研究依据个体认知风格的不同将个体分到同质组和异质组中,同质组即4位认知风格相同的学生为一组,异质组为4位认知风格不同的学生为一组,考察不同类型小组的问题解决水平。研究发现,在创造力的流畅新、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维度上异质组的表现均好于同质组的表现。公务员之家:

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异质组比同质组更能促进学生创造力水平的发挥,这种分组方式有利于使组内成员感受到来自不同个体的差异,为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的发展提供空间。依据认知风格分组,组内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与自身风格匹配的教学材料、内容等敏感,能更好地启发其他组员的创造性思维。并且,合作学习的方式也促进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等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方面也有重要意义。

综上可进一步看到,在学校中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是提高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完善教师关于创造力的观念。教师要树立关于创造力和创造力培养的正确观念。本研究发现,大部分教师持有较为科学的创造力内隐观,对创造力的认识涉及到逻辑思维、问题发现、新颖灵活的思维风格、好奇且善于质疑以及自信进取的性格等思维和人格方面的特征,这种正确的认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研究中发现。教师对创造力在学生中的体现认识还不甚明确。因此,教师应适当转变对创造力评价标准的认识,不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局限于通常认为的发明创造,而应作为一种体现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上的综合素养。同时研究还发现,教师在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等观念上存在个别差异,我们提倡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潜力,并正确认识教师自身态度和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影响,重视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有意识培养。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4

摘要:小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验

一、新问题提出

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多种心理成分。在本探究中.作为操作定义,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

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改革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书记多次强调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气的源泉。”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培养世纪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还在40年前,日本在《有关人的能力政策的报告》里说摘要:“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国民具有可能实现自主技术的基础教养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基础能力就是养成不依靠他人,而是独立思索,自己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即形成创造力。”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作了大量的实证性探究为教育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实证性探究还不多,非凡是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还缺少系统的探究。

为了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关新问题,我校确定在四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实验探究。探究的新问题主要有三个摘要:一是创造力能不能培养摘要:二是小学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负担较重,若再进行创造力实验,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影响教学质量。

本实验探究的目的在于摘要: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新问题进行检验,并探索小学语文、数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本假设是摘要:

1、智力一般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

2、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教材特征,充分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创造力的发展能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和数学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数学知识技能的把握和运用,创造力实验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究方法

本实验探究在自然状态下,并施加一定的人工控制,采用目标对比和横向辅助对比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目标对比就是将实验检测结果和实验设计目标对比,从而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功能的有效性。横向对比就是将实验班检测结果和同年级非实验班在创造力方面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对比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效性。

(—)实验对象

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相当原则,从我校四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中抽出四一为实验班,四二为对照班。实验学科为语文、数学。实验班共49人,对照班共47人。实验班三年级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平均分为88.1和80.07,对照班语文、数学平均分为89.07和85.5,两班以上成绩,都无显著差异。实验周期3年,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止。

(二)实验检测

1、检测项目

为保证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按如下实验项目,进行检测摘要:

(1)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的检测;

(2)学生个性倾向的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检测;

(3)学生的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素质的检测。

2、测试工具

(1)《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图画》(TTCT—图画)这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前主任托兰斯(E·P·Torrance)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设计的、用来测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信度、效度很高的“权威性的测量创造性的手段”(格洛弗,1990)。四年级团体施测。

(2)《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摘要:这是美国闻名的创造力教学探究专家威廉斯(F·E·willians)设计的,被认为是一个“信度高、效果好”的测量创造性的工具。主要测量受试者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项个性特质水平。该量表共50道题,答案为三选一,团体施测,测验后可得到4种因素分数和总分,共5个分数。

(3)“知识、技能标准测查”,将根据语文、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采用教研室统—试题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项素质。

3、检测步骤

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检测,测验后,先根据常模评出每个学生的(TTCT-图画)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入电脑进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两位,四舍五入。

4、检测时间

前测在四年级入学后第一个月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一个月进行。

(三)教学策略(自变量)

1、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课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18种教学方法,如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沦、思路提示、急骤联想、多向求解、指导发现、激疑存疑等,对照班则不系统地运用这些策略。

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活动课改上创造性思维练习课。结合有关知识,创设新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判定,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喜好和独立解决新问题的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活动课。

3、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练习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l0条教学原则摘要: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价原则、全体全面原则、不悖论理原则。

(四)干扰变量的控制

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

2、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要大体相当;

3、实验班和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外增加课时;

4、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氛围。

三、结果和分析

(一)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图画)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图画部分,包括3个项目,按照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以及抗过早封闭性(沉思)计分,连同总分可得5个分数。5项的均分为图画分,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TTCT(图画)的前后测成绩见表1摘要:

表1摘要:学生TTCT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A491106490.210.342.07

B471126385.3211.89

后测A49156.480.2113.715.646.15**

B47113.679.896.4711.50

注摘要:*P%26lt;0.05,**P%26lt;0.01下同

表1说明摘要:实验开始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TTCT水平基本相同,均分(X)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班水平则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班非常显著的超过了对照班,均分(X)超过对照班近17分,Z检验值高达6.15(P%26lt;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TTCT(图画)测试的几个项目,即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等5个项目分,全部十分显著的超过对照班(P%26lt;0.01)无一例外。从表1可以看出在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TTCT(图画)成绩已有了很大差异,这说明3年的创造性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威廉思创造性倾向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四项内容,这四个项目之和为总分,总分代表创造性倾向水平,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2摘要:

表2摘要: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A4912689105.949.62-0.09

B4712781106.119.46

后测A49142116130.456.616.45**

B4713785116.7713.02

表2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水平基本一致,但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创造性倾向水平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两者的总分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Z=6.45P%26lt;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分,即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和想象性,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介和4.79至9.02之间,(P%26lt;0.01)。这说明了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发展比对照班快的多。

(三)、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和分析

为检验实验变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语文、数学知识技能进行了测查,测试采用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以统考分数为依据,语文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三大部分,数学包括数的概念,空间关系和基本能力三个部分,前后测成绩见表3摘要:

表3摘要:实验班(A)和对照班(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比较

NMaxMinXSZ检验

前测语文A4999.55788.17.31-0.65

B4797.57089.077.30

数学A4910018.580.0719.81-1.92

B4710040.585.513.89

后测语文A499454.579.79.01-1.54

B4792.55282.357.84

数学A4910034.586.815.58-1.17

B4710037.589.9910.82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开始时,对照班的学生的语文、数学的学业成绩均略高于实验班,虽然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但数学科目的Z检验值已高达-1.92,不可忽视。实验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的语、数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班,Z检验值语文由原来的-0.65变为-1.54,呈下降趋向,数学由原来的-1.92变为-1.17,差异程度有所降低,但两者的差异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虽然经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未能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高,但至少可以说明,进行创造性教学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说明一点,在3年的实验中,由于一些非凡的原因导致创造性思维练习课在中途换了教师,因此也可能影响实验的效度。假如实验教师能够再深入的领会创造性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学形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四、讨论

1、学生的创造力能不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不能通过教学培养的。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摘要:“创造力能教吗?带着这些新问题,我们开始了实验。经过3年的实验探索,结果证实摘要: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加以培养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96名学生,实验开始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但在严格控制了干扰变量的条件下,通过3年的创造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而没有进行这种培养的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在“原地踏步”。这就充分说明;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不会自发地转化而成为现实的创造力,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停滞。这是我们实验证实的结论之一。

2、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本实验探究证实摘要:语文、数学教学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但前提是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即实施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实验班和对照班,都开设了语文、数学课,而且教材相同、要求相同、课时相等,就连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也大体相当。但3年之后,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却远在对照班之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实验班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了创造性教学策略,即坚持了全体全面、求异求优、启发探索、成功激励等原则,使用了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论、多向求解等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猜测想象、大胆创新,正是这些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般地说,课堂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命题只有在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不改革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力不可能自发地发展。目前课堂教学中有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可能是束缚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新问题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索。

3、创造性教学实验是否会降低教学质量

本实验探究证实,创造性教学实验虽然没有使实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大幅度的提高,但也没有降低学业成绩。我们从实验班49名学生和对照班47名学生的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对比中可以看到摘要: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语文和数学成绩均无明显差异。经过3年实验,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也未产生显著差异。但从实验班学生在平时口头作文时思维灵敏、表达流畅、想象独特,敢说、会说,说得出色;在“口头分析解答应用题”时,思路清楚、思维广阔,能迅速发现算题中的数量关系,说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并力求“一题多解”、“求新求异”;所有这些都说明,创造性教学实验在不影响学业成绩的情况下,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情况下,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创造力培养,就更值得肯定了。

五、结论和建议

1、智力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创造潜能要发展为现实的创造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教育,培养则发展,不培养则停滞,甚至萎缩。因此,我们建议学校、社会、家庭要十分关注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教育,方方面面都要为创造教育的实施创设良好的氛围。

2、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渠道,但这一命题只有在实施创造性教学策略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因此,我们建议摘要:对现行教学中,那些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应当进行改革。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能力;激发教学;实践教学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于倾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音乐的学科特点在于它的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育是凭借审美感受来进行的,而这种审美感受是在轻松自如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用音乐进行情感交流方式来完成的。音乐充满着想象,学生在艺术欣赏、演唱、演奏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创造心目中的音乐画面形象及内心感受,如果没有想象力的话就无法听懂音乐。音乐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由于音乐表现手法丰富且多变,由于音乐的情感性、形象性特征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学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丰富、变化、发展离不开创新。通过音乐课教学,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欣赏二胡曲《赛马》中好象是骑手们在摇鞭催马;弱奏的连弓十六分音符要奏得连贯而均匀,犹如群马奔驰时的马蹄之声。两个相同的重复乐句,使人感到马群跑过了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第25至32小节的四分音符乐句运弓要宽阔,发音要饱满,表现了人群中粗犷的呐喊声,从这几小节来看形象思维反映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听后让人久久难以平静,这是《赛马》中最有歌唱味的,旋律性很强,学生能学会。经过听、唱之后,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幅万马奔腾图。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对其深入一步的进行创造性意识的培养

二、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如今每年的春节晚会,均有很多优秀的歌舞节目,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加这些节目欣赏,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如,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军队进行曲时》时,可让学生随着音乐做踏步,感受进行曲音乐的风格特点。从学生熟悉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引入,让学生听出“风笛”这件伴奏乐器;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可从生活入手,寻找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激发他们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平台,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其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从即兴开始的教育正是真正体现创造性的教学,它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先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即兴地做些什么,用即兴的敲打一些节奏开始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学习,探索式的学习在音乐方面就是以即兴的创作表演作起点的教学方式。

三、在学科综合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音乐教学的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它包含着唱歌、律动、欣赏、节奏、旋律写作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而节奏创作、旋律改编、即兴歌舞、创编歌词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感能动作用,拓展学生的创新范围。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6

创意经济时代,产品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功能性,同时也要具备视觉的美感,于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出现也成了历史必然,包豪斯技术加艺术的教学理念为当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艺术家和技工历史性的走在一起,进行同台授艺,包豪斯的教师中大都是现代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现代主义的创新、求变的追求深刻的烙在这所学院中,成了包豪斯精神。可以说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是在包豪斯基础上的延伸。

美国继承了技术加艺术的教学理念,将创新作为第一要求,其大学本科一年级进行基础课教学,开设了二维三维视觉设计、素描、世界艺术与设计史论等课程,其基础课程重视对学生思考能力,技术能力、视觉感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完善的工作室制度,鼓励老师开发新课程,比如素描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拓展出元素素描、素描的材料与应用、用素描来思考等课程形式,跳出写实的樊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也非常的灵活有效,最终的成绩并非完全的依据提交的作业,评分标准上增加了资料收集能力、相互间合作能力、师生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而对于同一门课程,学生可自由的选择老师,学生数不满8人的,该老师的课就不予开设,以此也鞭策着老师的探索步伐,其课程教学一般贯穿于学期的始终,而非集中一段时间上完,这样就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通过这些措施,有效的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了日常教学中来。英国是设计大国,这和其“普及设计”教育的理念不无关系,英国中小学中,设计课是必修课,且其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注重学生想像力、创造力的激发,本科预科阶段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其预科主要是设计基础教育,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学生必须在一年时间内将课程修完,学校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个制造车间都有专门的技术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学生通过车间制作完成模型制造,同时和老师进行紧密的沟通交流,可见其基础课教学非常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且进入大学预科阶段已有相当的设计修养。

日本的设计教育是从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是对包豪斯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概括,形成平面、色彩、立体等构成形式,日本的设计教学和日本文化进行了的成功结合,从而产生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有艺术形式。中国受日本设计基础课教学的影响颇深,三大构成教学普及于中国各大设计院校,三大构成引入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长期一成不变的基础课教学模式严重的脱离了时代的步伐,走入了僵化的死胡同。中国的设计基础课教学主要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教学,另外还有有些学校还开设了图案、装饰等基础课,中国的设计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从设计教育的时代背景来自看,创意经济成为中国当下经济发展的脉搏,创新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但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整个教学改革的步伐却相当的缓慢,难以跟上时代对创新的要求。从设计教育的自身环境来看,中国的艺术教育长期以来是应试教学,学生的高考应试方法花样百出,有背范画、背自画像等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考,有的干脆抄袭,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并非是训练的重点,高考的评价标准为写实,注重对象的客观描绘,对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束缚严重,长此以往产生了学生创新意识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思维禁锢等恶果。进入大学后,学生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市场经济要求学生必须能融入市场,以此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而要融入市场,必须要有足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这也体现了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这时高中和大学脱节的弊端就显得尤为突出,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要用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中国的高等学校设计教育不仅面临着学生先天创新意识不足的现状,而且从基础课教学的师资来看,老师大部分是纯艺术类的,受苏联教学模式影响巨大,重视对写实造型的训练,很多高校仍然把素描和色彩看成是纯粹的造型训练,通过写实来塑造画面的空间感、立体感,对形式感的培养意识相对较弱,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相对不足,而当代设计追求的是“有意味”的形式,商品通过“有意味”的形式塑造,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提高商品的销售量,“有意味”的形式感可以说是当代设计者的毕生追求!基础教学必然要着眼于此,提高学生的形式创新的能力。三大构成教学主要训练学生的形式感受、把握运用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材料、空间节奏感的把握运用能力,训练学生对色彩的恰当抽取、概括的运用能力,三大构成课是学生作品风格形成的开端,同时也是设计训练的一部分,国内由于受日本三大构成的影响,将之训练内容模式化,概念化,导致训练内容的枯燥无味、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被淹没,学生创造能力被大打折扣。

针对国内设计基础教学的状况,不少学校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央美认为基础教学的最重要目的不在于技法的训练,而是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循序渐进的主题训练,强化学生对抽象、具象形态的提炼、把握能力,其基础课主要包括造型基础、构成基础(强调形式)、材料探索基础、思维训练等,在造型基础的训练里,以写生-解析-变体的作业推导方式进行,强调过程中的思路拓展和延伸,其中包括理论讲座、课堂讨论、教师点评总结、个别指导与学生资料收集等过程,充分的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思维训练课程通过大量阅读与欣赏现代艺术与设计佳作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央美这些年来在基础教学的改革起到了表帅的作用,其出版的系列教材被众多学校采用。南艺将设计基础安排为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形式基础、装饰基础、材料基础五门大课,其五门课也正如其名称,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训练内容,但这五门课都要求通过相应的造型、色彩、形式等元素来有效的表达个体思想,从而突出对个体创造意识的重视,训练方式以主题训练的方式,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的视觉语言的个性化,形式的感知能力,比如对于造型基础的训练不在囿于纯写实,而在写实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融入个性的想像,进行形象的创造或结合视错觉原理,进行图形的重构、错构,进而产生全新的视觉形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在是以前对着对象去客观的描摹,而是更多的去主观的组织、去激发自身的想像与创造力,去大量的收集素材、大量的查阅材料。国美设计基础课在三大构成的基础上演化化二维、三维设计基础课程,注重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之间的自然衔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二维设计课分为平面、色彩及综合练习三大块,将传统的平面构成中的重复、近似、发射等构成形式融入到一个个主题练习中来,强化学生对形式感的把握与运用能力,色彩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综合练习形成系列作品,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有非常成熟的系统支持,创新教育已经融入到教学中,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创新意识在基础课阶段生根、发芽成长,保证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无缝衔接,使创新自然的成为专业课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市场经济。中国部分专业院校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对设计基础教学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改革,具有较强的本校针对性与特色。不论中外,都无一例外的结合国内、校内的实际,通过精心的课题设计,重视学生形式感、创新思维、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这也成为创意经济时展的大趋势,艺术院校基础教学改革的大趋势。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7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通过课堂自学活跃思维。

课堂教学要注意从基础知识抓起,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地观察、联想,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并通过推理,论证,发现结论。课堂教学不能没有法,但又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方法;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是不能单纯地把数学知识作为结论交给学生,而应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过程,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既学会知识,也学会数学思维方法。如,课堂教学可采劝看,议、分、归”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看书发现问题,根据教学所给题目,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再互相议论、研究。然后由学生分析或教者启发,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状态。这样能调动学生积累的全部智慧和热情。最后教者或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练习、作业。这样,学生学得容易、有趣、灵活,既掌握了双基,又活跃了思维。

二、命题的开放型会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

让学生做开放型的题还是做封闭型的题,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开放型的命题,会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地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以边长为3和1的矩形ABCD的顶点B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顶点A落在DB上时,矩形旋转扫过的图形面积为多少”?这样给学生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也练习了扇形和矩形的面积的求法。又如:可把“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什么?”换成“以已知线段为底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的轨迹是什么?”这样做,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更有利。也可以把一些问题结论给出,去探求已知。

如“过△ABC的顶点A做其外接圆切线,交BC的延长线于D,求证:△ABD面积:△ACD面积=AB2∶AC2=BD∶CD。”题设可换成“作△ABC的外接圆,D为BC的延长线上一点”,结论部分可换成:点D在什么位置时,△ABD的面积:△ACD的面积=AB2∶AC2=BD∶CD”这样可培养学生由求证探索已知良好的分析问题习惯。

三、用一题多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8

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作文题材要符合学生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年龄特点,以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的需要和动机。

我们知道,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诸如语言文字知识技能训练的系统,心理能力训练的系统,思想内容积蓄的系统以及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在这些子系统中,儿童语言交际功能发展的系统是起主导作用的系统,是小学作文训练的主线。从哲学角度看,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属于手段和形式的范畴,而语言的交际功能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语言活动,它属于动机和内容的范畴。动机决定手段,内容决定形式。每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都有相应的语言形式和手段。因此,在小学各个阶段教学生哪些表达语言文字的知识技能,首先不是决定于语言文字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而是决定于学生从事哪一类语言活动,发展哪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

小学阶段可以分为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由于主导活动不同,语言交际功能的发展其有较明显的年龄特征。

低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读、写、算入门的活动和游戏活动,也从事简单的劳动和人际交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周围世界形成初步的、带综合性的认识,并掌握最简单的学习工具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复述教材和看图作文,而应该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听广播、看电视,阅读儿童报刊、童话故事和浅显的科普作品,参加各种自我服务劳动,兴趣小组活动和户外游戏活动,以便让他们尽可能地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的一般知识,初步形成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此阶段,讲童话故事、写童话体习作最能激励学生的作文动机。通过丰富的想象,儿童把自己喜闻乐见的各种动物、玩具和文具人格化,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描绘它们的所作所为,用夸张的手法去展开故事的情节,以充分表现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感情。

中年级学生主要从事比较系统的读、写、算活动,也从事一定的人际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对周围世界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和遵守《小学生守则》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因此,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表达真情实感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地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和生活领域的知识,充实他们的常用词汇,一是要加强习作和各科教学的联系,开发课外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认真积累在语文阅读、自然常识、音乐、美术等科目和课外活动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和专门名词,二是进行专门设计的观察习作(也称素描习作),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形成表达的愿望。

高年级学生除了系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课外和校外活动,人际联系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这一阶段学生主要发展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为了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师要经常根据形势确定一些带有综合性的教学主题,或者随机确定一些主题。前者可以相对稳定,如“热爱故乡”“绿化校园”等,也可以随形势确定,如“庆祝北京申奥成功”“迎接世界杯环境保护日”等。要鼓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积累人际交往经验,学写各类记实作文,同时恰当地进行想象作文。

二、必须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作文训练的形式和培育创造力的要求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通过童话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童话体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主要进行记实性的观察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不断加强,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外,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儿童比较系统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达的愿望。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

小学高年级主要进行实用型的记实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技能。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际交往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此,要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作文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实用型作文,包括写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其间,也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或者鼓励学生在前述文体中展开想象。写各类实用文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各年级的作文训练形式和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附图

三、根据培育创造力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含义和突破口

所谓创造力,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包括创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对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个个人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作文教学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创造力;美术素养

在《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并通过发展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美术素养得到提高,并对学生人格加以完善”[1]。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绘画技巧进行培养和锻炼,对学生创造力培养较为忽略,导致小学美术教学流于形式。迫切需要美术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学生创造力培养,并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等方式为学生创造力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促进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发展。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培养缺失分析

小学美术教学中,导致学生创造力缺失的原因有:(1)课堂教学方面。首先,教师对学生开展美术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无论是对美术活动有效开展,还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发挥都造成一定制约;其次,开展美术教学主要依托于美术教材,在教学任务方面也比较固定,无法满足现代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也对学生创造力发挥造成不利影响;最后,实际教学依然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美术知识,同时教学中也更加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进行培养和训练,对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则重视不足[2]。(2)美术活动缺乏创造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除了课堂教授美术知识以外,还需要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当中,拓展美术视野,并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进行自主创新,并获得个性化发展。但是,在现阶段美术教学中,主要以校内和课堂为主,学生深入到自然界和社会中进行实践体验的机会比较少,也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发展。(3)美术教师创新精神不足。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也会对学生创造力培养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对于小学美术教师来说,美术在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属于重点科目,实际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对于提升自身创造力的想法比较少,即便是一些教师想要进行教学创新,然而由于没有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和个性特征,导致教师所运用教学方法无法发挥出理想的教学效果[2-3]。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多种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小学阶段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喜爱新鲜事物等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时就可以对学生这些特征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导入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并且激发学生创造欲望。这些方法包含:(1)教师课堂示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充分发挥教师课堂示范作用,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在主动尝试过程中也会汲取到很多美术知识,并引导学生向教师学习,在自主实践中获得更深体会,使学生创造欲望得到激发。(2)现场表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热情,并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表演,这种形式不仅符合小学生个性特征,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进行细致观察,并获得更加深刻的美术认知,最终绘画出来的东西也会更加形象和生动。(3)范画留白。在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想和自主发挥的余地,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一幅热闹的街市范画。在这张范画中教师只给出了两座小楼,然后让学生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并各显其能对热闹街景进行补充。学生在这过程中也会展开自主思考或者激烈讨论,有的学生在图画中添加了形态各异的人,而有的学生在图画中加入了买卖东西的店铺,甚至有的学生画出了喷泉、街灯等,在学生争相填补过程中无论是想象力,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画出的图像也更加丰富和生动[3]。(二)名画赏析,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作品赏析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组成内容。学生在对优秀美术作品赏析过程中,也会对作品中关键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进而深刻领会到蕴藏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鉴赏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这一教学效果,教师在开展名画赏析教学时,就需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看清楚范画,以方便学生更加细致地进行观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利用,将范画各个部分进行放大,可以对学生发挥极大吸引力,并发现范画中精妙之处。此外,教师也要多多鼓励学生对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留心观察,并且多去野外踏青和写生,不仅可以积累更多绘画素材,还能够为学生绘画创造带来更多灵感,进而通过绘画对自身独特个性和思想加以表现。(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培养学生想象力。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更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条件。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可以触动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对美好事物进行创作和表现。可利用措施有:(1)材料选择。小学美术学科中涉及很多知识内容,相应知识内容所对应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因此教师可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对学生比较熟悉的简便材料和简单造型着手,让学生运用泥土、纸盒、石头等材料进行自由想象和粘结组合。(2)命题留有空间。教师可以以学生常见的水果、蔬菜等作为主要材料,留给学生量尺和木块,让学生展开联想对一些简单物体进行拼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没有受到限制,使学生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最终得到的造型也十分丰富和多样,无论是学生创造思维,还是学生表现技巧也都得到进一步发展。(3)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学生创造构想变为现实的重要环节。整个过程除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教材介绍制作方法以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奇思妙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例如,在对“动物大世界”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龟兔赛跑”“狼来了”“换尾巴”等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展开自主联想,并以绘画的方式将自己所思所想表现出来,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提高[4]。(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造潜力。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和个性发展关键。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正是思维和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该阶段学生性格、阅读、画画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进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和绘画作业面貌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美术教学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潜力也能够得到激发,就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技能和创造潜力进行开发。可以采取的措施有:(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尤其是学生表现突出部分,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现自我和突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获得更多发展个人优势的机会。(2)在对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注重灵活性,尤其是要打破传统思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方位进行绘画创作。(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创造天地。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也能够对学生艺术创造力发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这些活动主要包含:(1)组织绘画小组将喜爱绘画的学生聚集起来,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绘画爱好进行自由创作,同时由专业绘画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通过绘画,小组学生绘画兴趣逐渐演变成为学生的一项重要能力,并且学生创造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提升。(2)构建美工坊,让喜欢手工的学生参与到其中。为了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手积极性,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收集更多美工运用材料,如橡皮泥、树叶、干花、物料瓶、旧纸盒等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组织学生制作故事绘本,对故事绘本进行制作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范本进行赏析,引导学生对每张图丰富内涵、叙事关系和整体意境进行了解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画进行观察,然后再阅读文字,可以发挥学生想象对整体绘本意境进行更好掌握[4]。同时,教师所选择的绘本最好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让学生有话想说和有话可说,学生创造欲望也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到绘本制作当中。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共同交流和合作,让他们根据自身直觉经验和内容理解抒发自身观点,最后经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确定封面与绘本内容,对每幅画所出现的景物做到准确把握。

三、结语

创造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不断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和创新美术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多样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挖掘自身存在闪光点,并在活动参与中实现观察能力、赏析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燕.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美术创造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5):81.

[2]魏晓侠.论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8(8):7.

[3]邓俊斌.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14):73.

学生创造力范文篇10

语言活动是交际和概括的统一。交际需要概括,而人的思维可以实现这种概括。小学生主要学写记叙文,也应兼学其它各种简单的实用文体。他们的作文能力可以有多种,但概括起来是两种;产生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前者包括选题、审题、产生材料、选择材料等具体能力,后者包括安排文章结构、选词、造句等具体能力。在这两种能力中,前者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它的心理机制是将鲜明的表象和准确、生动的语言结合起来,以及正确地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发散性思维。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确定各种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以逐步培养各种作文的智力技能和创造技能。

小学低年级主要进行想象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记实作文,重点培养学生重现表象的技能。

低年级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低年级儿童产生意义(包知思想、意向、情感、需要等)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用神话的方式来观察和解释世界是他们固有的特点。因此,低年级要发展儿童初步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心理形式既不是复述,也不是看图作文和观察作文,而是创造型的想象作文和童话体作文。通过童话作文,可以培养学生有意地重现表象的技能,包括在头脑中有目的地产生丰富的表象,确定表象之间的联系和积极地变换表象结构。童话体作文教学,应着力培养想象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小学中年级主要进行记实性的观察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形成典型表象的技能。

在中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迅速发展,表现为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和概括性不断加强,能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全面、深入地感知事物的特点。观察力的发展也是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逐步取得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中年级是学生观察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外,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会学生“虚构”,而是教会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因此,中年级要发展儿童比较系统地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最佳的作文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即以实物、音乐、表演、图画、语言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激起儿童内心的感受和情致,形成表达的愿望。儿童需要观察,犹如植物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因为儿童靠观察去认识周围世界,观察为儿童的思维、想象活动积累了表象。有许多创造发明就是在实际观察中,从某一现象中得到原型启发而成功的。所以,通过观察存储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在观察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获得丰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该典型表象。

小学高年级主要进行实用型的记实作文,同时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技能。

高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成为思维的主要形式。此外,高年级的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际交往开始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因此,要发展他们根据不同对象施加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作文训练应该从观察作文转向实用型作文,包括写中心明确的记叙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写各种应用文和读书笔记,其间,也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协同活动适当地进行想象作文训练,或者鼓励学生在前述文体中展开想象。写各类实用文必须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技能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各年级的作文训练形式和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附图

2、根据培育创造力的要求科学地确定小学作文教学的序列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创造力的含义和突破口

所谓创造力,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这种产品可以是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也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包括创造性作文)等等。它的最本质含义就是“新”,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新”是对人类社会来讲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通常将这一层次的创造力称为“特殊才能的创造力”;第二层次的“新”是对社会某一个特定群体来说是新的,而对于社会来说可能并没有新的含义,通常称之为“群体比较的创造力”;第三层次的“新”是对每个个人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而并不要求其他,通常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一定条件下,这三个层次的创造力可以相互转化。小学作文教学要培育的,主要指第三层次的创造力。我们判断学生的习作是否具有创造性,是以他个人(或同龄儿童)的经验和知识范围为依据的,只要能摆脱常规经验和现成答案的影响,独立体验,独立思考,表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的习作就算具有创造性。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也要激发创造意识和逐步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如主动、好奇、自信心、独立性、变通性、独创性等)。

我认为,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突破,以实现培育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1.在作文命题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写简单的研究性文章。

2.在作文材料来源上培育学生的创造力,除了对现实的记实作文外还应将想象作文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3.在作文体裁上强调学生的创造力,要求不拘形式,淡化文体,灵活运用记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