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专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9 14:39:13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徒制;健康管理学;课程建设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跨入21世纪的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老龄委2006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预测,2030年到205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由目前的1.5亿增至4 亿以上,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现阶段高校培养的老年人才资源有限,人才层次定位与养老机构的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吻合,课程设置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急需探索一种新型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福建省教育厅2016年在福建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学院进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展试点工作,合理整合学院专任教师及合作企业实践教师资源,设计更加科学、规范、专业和实用的学徒制课程已迫在眉睫。《健康管理学》课程依据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养老服务行业各个岗位工作专业基础上,参考健康管理师的国家职业标准,设计开发一门突出职业本位,强化技能训练,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的新型高职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有教学计划,查阅现行老龄政策法规、老年健康管理相关课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及健康管理技术等的研究现况,并参照各级各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论文撰写提供政策理论支持。

(二)访谈调查法

为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现状和分析原因,本研究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进行深度访谈,从不同角度调查老年健康管理岗位理论及技能需求。

(三)实地考察法

利用学院专业建设及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对省内外多家健康管理公司、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老年健康管理相关岗位实地考察,同行业专家探讨。

二、结果与分析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响原因是慢性病,我国扑面而来的人口老龄化现实,急需有效和可持续的干预措施来解决老年人慢性病预防和管理问题,国家卫生部2012年《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指出需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健康管理学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现有调查过的福州5家养老机构都有专门的医养科室或医疗站,健康管理应是本专业学生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健康管理学》教学内容的要求

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毕业学生、养老企事业单位组织座谈会,会谈结果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管理知识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技术;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基本的健康管理等几个相关知识内容,这些通用性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服务于老年健康养老养生行业的专业知识,也更适应现有岗位的技能需求。

(三)学徒制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兄弟院校的交流后,一致认为以往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定量评价或以考查成绩为标准的定性评价,这N方式会使职业教育走向重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养成的局面,不符合福建省教育厅设立学徒制试点的精神及发挥合作企业职业教育真实力量,更是跟不上现代养老行业的需求。因此,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由校企两方综合评价是《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考核设计的基础。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课程设计方案的讨论

(一)专业需求与定位

基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的课程目标的设计――调研团队认为该专业学生健康管理学课程的知识为: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技能目标为:老人健康评估技术及量表运用;健康管理机构或养老机构工作流程及管理软件的使用;老人基本用药及保健品指导;老人膳食指导;运动指导;老年人常见病健康管理指导;素质目标为:具备健康养老的伦理文化和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身体素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内容结构、实施安排设计

第一,理论教学的设计。应涵盖健康和健康管理等基本概念、健康管理学发展简史(与健康保险的关系)、健康管理理论基础及内容、健康评估原理及方法、健康管理相关法律法规、预防医学基础知识等;授课形式以学院集中式学习为主,包括理论(面授)为主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参观学习。教学实施形式方法为面授教学法、分组竞赛教学法、演示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教师观摩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授教学内容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通过理论教学,实现学生掌握健康管理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教学目标。第二,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的设计。应包括4个模块:1. 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2. 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3. 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4. 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授课形式以企业见习为主,采取学院专任教师介绍基本理论、现场观摩岗位工作和企业指导老师带班技能指导三种形式。教学实施形式方法采用理论面授指导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建议为1. 面试理论基础;2. 设定情景场景,给予学生任务进行完成;3. 理论分析指导;4. 应用理论技能完成具体岗位实践,由学生自愿选择,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健康管理学》学徒制课程评价体系

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占比分别为50:50。理论知识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任理论课老师卷面考试结合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的设计等,其中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养老机构现场观摩参观学习心得及机构管理岗位设置及工作流程说明设计分值占比分别为30:20;实践技能考核由合作企业岗位指导老师在见习岗位上对4个模块:老人体质健康评估知识、居家、社区及养老机构健康(智能)管理系统基本知识、老人用药、营养、运动的基本保健知识和老年人常见病及健康管理基本知识进行指导考核,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及时进行考核并颁发合格证书及成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个模块知识和技能;每个模块25分。

四、结语

老年服务与管理学徒制课程――《健康管理学》的设计理念与思路总体上从市场、职业和专业的角度规划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同时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它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布置及教学方法等具有针对性,从而为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创新性培养,学徒制试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田小兵,王港,等.论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钟山老年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园区”的创新实践与探索.科教文汇,2013(06).

[2]卫生部新闻办公室.我国老年卫生工作有关情况[EB/OL].http:///gzdt,2012-10/10.

[3]张烨,吴昌友,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三核”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01).

[4]侯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要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 (07).

[5]刘茜.校企合作视野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探析[J].专业建设,2015(02).

[6]金新政,詹引.老年健康管理综合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01).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2

我院健康管理专科中心为全军健康管理专科中心、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旗舰单位,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极推进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本文分析了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规律,对如何加强健康管理专科护士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军队疗养院加强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提供参考。

1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分析    

军队疗养院的主要保障对象是军队在职、离退休高中级干部和特勤人员,是利用白然和人工疗养因了为疗养员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服务的专门医疗保健机构。健康管理“零级预防”理念与疗养院的预防保健、中医“治未病”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其目的均在于使人们更好地拥有健康、恢复健康、促进健康[[4]。结合工作目标进行分析,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护理工作主要有下述特点。

1.1理念的整体性整体健康观是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以提供全面优质护理服务为基础,综合分析评估健康状况,探询服务对象健康风险,探索实施风险管控的适宜健康管理方法,既重视生理指标和疾病护理,又重视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等致病风险控制护理,推进传统护理服务拓展延仲为循环递进持续终生的健康管理服务。

1.2技术的全面性健康管理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多学科交义渗透、交织互补,结构多元,内涵丰富,范畴广阔。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作为一门技术,其知识体系不仅包括疗养学、康复学和护理学,还应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营养学、运动医学、医学气象学、环境卫生学,以及哲学、社会学、伦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人文科学的知识;服务技术既包括专业性很强的特定技能,又包含言行举止、交流沟通等行为艺术。

1.3方法的针对性军队疗养院疗养保障模式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体检疗养、保健疗养、康复疗养、特勤疗养等。健康管理护理服务对象特殊,各类人员职业环境不同、健康需求各异,生活习惯、文化志趣和保障标准也有较大的差异,由此要求开展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必须构建形成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法,如健康体检与评估健康管理护理方法、疗养因了运用健康管理护理方法、实行综合康复措施健康管理护理方法和特勤人员专项保障健康管理护理方法等,加强和提高健康管理护理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1.4路径的规范性健康管理路径是指健康管理服务专业人员为了规范健康管理服务行为,针对健康管理保障目标,制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时问顺序性或阶梯式的健康管理实施计划。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旨就是要保证临床路径的规范实施,因此,保证健康管理专科护理路径的规范性并扎实推进,是确保健康管理路径有效落地的根本保证。

2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士素质要求    

专科护士是指在某一特殊或者专门的护理领域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临床护士,即具有超越一般护理知识技能的高质量护理特长和专科护理技术[}s}。我国专科护士的培养开始于15年5月实施的《护士条例》中明确提出:根据临床专科护理发展和专科护理岗位的需要,开展对护士的专科护理培训。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应注重以下能力素质的培育。

2.1高尚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职场道德和素质的总和,是指劳动者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白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健康服务,保障的是人最根本的需求,承接的是人最崇高的信任,高尚的职业素养是每一位健康管理专科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2开放的思维方式健康管理最大特点是把人和(或)人群的健康问题作为整体工程,宏观、系统、辩证地进行分析解决。根据“健康体检是基础,健康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的整体健康管理观,应注重培育开放整体的思维方式,学会系统地看待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换位地探讨问题、互动地解决问题。

2.3良好的协调沟通健康管理服务院前、院中、院后闭合衔接,长期连续,周而复始,螺旋上升,延续生命整个过程。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除依托服务者提供专业服务保障外,更多的是要依靠服务对象白身由内而外的白觉行动。因此,必须通过良好的协调沟通,清晰双方共同的目标、计划、路径、方法,提高依从性、执行力,形成共识和合力。

2.4扎实的业务功底专科护士是更高层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健康管理专科护士理应成为健康管理的护理专家,既把握疗养、康复、护理等健康管理相关学科知识,又掌握设备操作、咨询交流、穿刺注射、训练指导等技能,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既能独挡一面,又能示范教学。

2.5敏锐的洞察判断健康管理的重点是“零级预防”和慢病风险因了管理,探询服务对象的健康风险,探询进行全面风险管控的适宜健康管理方法。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多数服务对象并不十分清楚白己的现实需求和轻重缓急,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帮助他们分析判断,找准问题的症结,从而有效实施个体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2.6熟练的信息技能健康管理学集医学科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科学于一体,许多健康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必须依托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没有信息化,就难以实现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健康管理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运用医疗物联网、门户网站、APP、微信、微博等信息化工具的技能,提高服务效率。

2.7平和的心理涵养健康管理工作特点是社会接触面较广泛,服务对象包括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护理人员要与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因此,难免会受到“热面孔贴冷屁股”的委屈,需要及时白我心理调整,始终保持阳光的服务心态。

2.8规范的礼仪礼节礼仪礼节是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规矩,是人对人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语言形式。健康管理护理既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服务技术,同时也是一项极为精细的服务艺术。护士的言行和神态直接影响到服务对象的精神与情绪,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品质。

2.9积极的服务意识积极的服务意识就是主动、热情地投身于本职岗位,服务于他人,尽最大可能履行好白身的职责。对于我们疗养院来说,就是要保持和发扬“第一时问服务”的优良传统,第一时问靠前预知、第一时问温馨接待、第一时问解决问题、第一时问拓展优化。

2.10执着的事业追求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的医学学科与健康服务业态,与传统医学及医疗服务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建设发展愿景远大光明,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需要我们每一位健康管理工作者坚定信心、执着敬业,把日常工作与事业追求结合起来,融入推进健康管理这一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体味奋斗的人生快乐。

3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做法    

着力从转变思维、规范培训、强化管理三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

3.1转变思维定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开启思维、指导行动的“调节阀”,直接制约着服务态度、服务标准和服务方法。引导转变弱势思维,深刻认识健康管理专科护理的丰富内涵。随着社会需求的进步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出现了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健康管理专科护理的形成和发展,适应了医学发展的客观趋势,是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现代管理学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引导转变惯性思维,由传统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化为利用现代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从社会、心理、生物学的角度,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指导,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管理的全方位护理。引导转变被动思维,清晰角色定位,由根据患者病情被动执行医嘱,转化为围绕人的健康,主动提供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健康护理服务。

3.2规范岗位培训高质量专科护士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既需要不断的理论学习,更需要长期的临床磨练[f}l。我们依托院内全军健康管理中心和全军创伤康复中心,进行规范化岗位培训。规范培训形式,采用参观见学、专题讲座、集中授课、示范操作、分组讨论,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专科进修、论文撰写等形式组织岗位培训。同时,要求由各科室根据白身发展需要,选拔优秀的人员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计委联合组织的“健康管理师职业培训与考核”,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规范培训内容,根据健康管理护理工作特点和规律设置培训内容,主要开展服务流程、健康教育、特色技能、礼仪礼节和急救能力等内容的训练,如:接待流程示范,健康知识讲座,茶道、八段锦、筋骨养生操,敬语、雅语、谦语、文明语规范与运用,急救场景模拟等。规范培训标准,对参加培训的到课率、掌握特色技能的项目数、护理笔记数质量、院内外学术交流次数、篇数等指标,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3.3强化综合管理围绕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目标,综合施策,强化管理,提高能力素质。强化价值观培育,通过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医德医风专题教育等活动,着力从疗养员健康需要和工作人员事业发展出发,关注个性需求、心理需求和潜在需求,倡导微笑服务、主动服务、感动服务[yob。强化专家队伍建设,组织成立训练教学办,邀请健康管理、康复、中医等专科医学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充实师资,审核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强化考核管理,建立常态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机制,每月组织基础理论统考,每次培训结束前都组织专项理论和技能考核,每年组织年度综合考核,要求全员参训、人人过关。健全人员考核档案,各项考核成绩与职称晋升、调职调级、交流使用挂钩。

4军队疗养院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成效    

健康管理专科护理模式,从单一疾病护理拓展到全面健康管理护理,推动传统护理模式在新兴的健康管理领域开启了历史性变革,传统的护理理念又有了新的连释。

4.1增进了服务团队合作健康管理服务的特点是全要素、全过程,许多工作需有护理单元来承接,如客服护理、导检护理、操作护理、陪诊护理、咨询护理、随访护理、教育护理、训练护理等,工作环节多、衔接要求高。通过健康管理护理专科建设,每一名专科护士对健康管理护理岗位工作性质、专业特点、衔接要求等,都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增进沟通理解,相互补台,有效提高了服务和效率。近三年,我院健康管理服务综合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4.2实现了白身职业价值通过健康管理专科护理建设,有效坚定了护理人员的事业追求和价值认同。大家不再把日常工作简单等同于重复劳动,而是作为追梦事业的长才平台。近年来,专科护士组织开展本专科领域的护理研究,引进了开展血管内皮检测、乳腺弹性检测、脂肪肝数字检测、亚健康综合评估、经络养生操等多项新业务、新技术,能够对专科护理进行技术指导。在理论和经验总结方面,我院编写的《体检之后一健康管理篇》出版推广运用后,受到了广大官兵和客户的好评。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3

截止到目前,我国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院校甚少。2008年,浙江农林大学成为我国首所、也是唯一的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健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也设置了休闲与健康管理专业,开设课程27门,其中培养管理能力9门,服务能力7门,营销能力4门,拓展能力3门,通识基础理论4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对学生休闲与健康产业的管理、服务与营销能力的培养;今年6月,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健康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承德护理职业学院、安徽省宿州卫生学校目前也都正在积极地进行课程的设计与研究探索。

2健康管理专业发展前景分析

2.1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健康维护及改善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诊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以个体和群体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健康管理行业具有非常广阔地发展前景。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保健水平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志。建立一支健康管理专业队伍,对于改善和提高中国国民身体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与慢性疾病相关的各种危险因素日益加重,患病率逐年升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医药费上涨,个人及社会都不堪重负等;市场对健康管理产业呈现迫切地需求。美国于1978年开始至1983年,通过实施健康管理计划,高胆固醇病人平均水平下降2%;高血压病人平均水平下降4%;冠心病的发病率甚至下降16%。同样,在我国关注公众的健康状况,及时实施健康管理计划,对预防和控制常见病及合理利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2健康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健康管理师”正式列入职业目录,中华医学会先后共组织召开七届中国健康产业论坛与健康管理学术会议,并创刊《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健康管理专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健康管理产业也将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14]。目前,制约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专业人才匮乏。现有健康管理的从业人员多为经过短期培训后新转型的临床医护人员,缺乏正规的健康管理专业培养渠道。因此培养这方面的相关人才,将成为各类职业院校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2.3健康管理专业的人员素质根据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需要,面向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保险机构、疗养院、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有扎实掌握临床医学、护理学、卫生保健学、医学信息管理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与技能,从事健康管理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健康管理专业学生通过2年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以及1年的毕业实习,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健康管理相关资料的收集、健康风险评估与分析、健康指导及健康干预,并具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善于学习、吸收,性格开朗,形象气质佳。责任心强,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

2.4健康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健康管理是一个朝阳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当匮乏。随着健康保健相关制度的不断推广,健康管理师的也有着非常广阔就业前景:①各级各类健康管理机构从事健康体检、疾病筛查、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②各级各类保险机构从事健康风险评估、客户健康管理等工作。③各级各类疗养院从事健康信息收集、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指导和干预等工作。④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的管理工作,老年保健和服务工作。⑤社区服务中心从事健康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社会需求 健康保险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科研课题(X201105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233-01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在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设》政策推动下,医疗救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与改革以及补充性商业医疗保险建设,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对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而当前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等问题,显示我国高校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健康保险的社会大变革。因此,基于医疗保险的政策背景与社会需求下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健康保险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方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是高校尤其是各类医学院校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如何将社会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模式是本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目前健康保险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健康保险专业是近十几年来才开办的一个新专业,它是在保险业特别是人寿保险业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培养健康保险类的专业主要包括保险专业(健康保险方向)和公共事业管理(健康保险方向)两类专业。这两类专业分别分布在两类院校中:一类是内设医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大学、江苏大学等;另一类是医学院校,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从学科类别来看,该专业虽然属于经济学下属金融保险学范畴,但由于它与医学密切相关,因此它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保险学,而是一门保险学与医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正因为医学知识在该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开办健康保险专业的主要是一些医学院校,其往往源于医学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办学时间里,各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规划、实践教学、学科研究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由于办学指导思想滞后,致使目前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明显,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健康保险专业的特殊性与医学院校办学师资的薄弱导致了健康保险专业人才供给的数量不足与层次不高。加之目前我国高校在制度和体制方面又存在种种弊端与缺陷,致使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形势不容乐观,而培养模式的僵化,导致既面临培养数量不足的挑战,也面临培养质量不高的困境。

三、基于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健康保险专业应该如何准确定位,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大量用人单位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整体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制定培养机制与具体实施方式,同时还必须对最终的实施效果进行估测与评价。健康保险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首先必须确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培养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个性化且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为实现健康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完善办学指导思想和体现专业特色。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最大限度地立足医学院校现有的办学优势,努力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与竞争力。每种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都有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针对性,就健康保险专业而言,主要是由临床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各类学科之间高度融合。医学院校在举办本专业时应扬长避短,以临床医学理论与技能为办学特色,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调整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为基础、保险为中心、管理为补充的知识体系机构。健康保险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以医学、保险、管理为三大支柱,并且医学、保险、管理最优的比例应该为1∶2∶1。比例的依据来源于保险实践中保险营销、保险业务、保险管理的权重与使用频率。同时,进一步加强保险实务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如在专业课中增加商业保险的实务操作课程及增加保险理赔、保险核保、健康保险等课程,增加保险精算、保险经营管理等专业课程的课时等。

3.基于社会需求调整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需求导向的变化必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健康保险专业的培养院校在健康保险人才培养上提高质量、适应类型、优化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4.强化实践环节教学。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主题。教育者投身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吸取素材;教学环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即敞开校门办教育;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理解和消化知识,即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5.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交叉学科的特殊需求,决定了要培养合格的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健康保险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具有跨专业学科背景的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为高学历、高职称,更主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同时还要求全部或部分教师,尤其部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不同的专业教育背景,要求教师既懂保险学基本原理,又精通医学知识;掌握保险学、营销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按部就班、因循守旧。

参考文献:

[1]曹乾,张晓,翟成凯.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10.

[2]袁杰,郑先平,周宇燕等.我国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建设的理性思考[J].中医教育,2007(1):11.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6

[关键词] 健康养老;老年人;药膳保健;课程设置;职业工种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13] 范文昌,葛虹.广东药膳调查统计与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6):2-4.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7

银色世纪公司立足于老年健康产业,目前公司已发展至全国20多个省,终端服务机构近500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006年,公司董事长邹圣灿作为一名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打拼十年,久经沙场的老将,深深地觉察到行业的危机,同时,他也敏锐地预见到,要想在健康产业有更大的作为,必定要改变目前的营销模式和发展战略。针对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现状,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他大胆地提出了企业要发展“生态养生”的新思路,即以医院的健康体检为起点,以生态养生院的健康干预为基点,打造一条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健康产业链。目的是把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现代健康管理模式相结合,探索一条最适合中国人的健康管理模式。在这一大胆构想的指引下,在中西方医学的跨文化沟通中,公司拨出专人、专款,组织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共同论证,于2007年形成了一门全新的理论体系———生态养生学。生态养生学是以祖国传统养生学为核心,并有机结合现代营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和第四医学的最新成果,形成的一门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健康长寿为目的的学科,是当今国际社会大力提倡的健康管理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的。

“银色世纪生态养生学的提出,顺应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医养生热,又大胆汲取西方医学的成就,对弘扬祖国传统养生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中国健康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今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上,银色世纪作为国内首家将健康管理和中医养生两大理论融为一体的专业化养生服务机构,受到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组委会的高度赞誉。

“生态养生学理论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它把中国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的精华吸收进来,同时,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估,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老百姓怎么吃、怎么动、吃多少才算健康等它都有明确的规定。我亲自参与了生态饮食养生部分资料的编写,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传统医学药食同源的思想来设计日常膳食,具有科学性。这些,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养生学之所以能够迅速被权威部门和广大民众认同,关键就在于它科学、合理、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很多企业或许可以进入保健品销售行业,但是要进入生态养生行业,则需要更强的实力和技术作后盾。”山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山东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生态养生学理论专家委员会成员徐贵法教授谈了自己的观点。

的确,生态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平衡观、以人为本观和自然治愈观。为了推广这一全新理论,银色世纪公司把生态养生理论体系纳入到“全国银龄健康一二一工程”、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全民健康促进办公室(银色世纪项目办公室)中,把它作为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国深入宣传。并进一步将生态养生理论体系提炼为广大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易于操作的1236健康法则。1236健康法则的内涵是:学习“1”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中医养生理论和健康管理理论”两大理论;推进“健康检测、健康评估、健康干预”三大步骤,实践“生态运动养生、生态饮食养生、生态四季养生、生态起居养生、生态情志养生、生态保健食品养生”六种养生方法。

同时,为了实践这一理论,银色世纪公司出资兴建了青岛崂山养生院和济南五峰山养生院。养生院的选址优先考虑环境优美,远离闹市,阳光充足,水质极佳的风景名胜地,养生院为广大养生者提供了齐备的硬件设施的同时,给每位养生者配备专业的养生助理师,专业营养师,运动指导师等,并开设生态养生健康课堂,由知名的专家、教授亲自授课,提供心理调节、科学起居等专业咨询,为入住老年人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健康的理念,帮助民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据世界卫生组织及美国健康管理机构的统计数据表明:良好的健康管理能减少50%的死亡率;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是可以避免的;1/3的疾病通过早期的发现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生态养生就是一条有效的预防疾病、提高生命质量的最适合中国人的健康管理模式。正如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总结的,“本人少受罪;家庭少拖累;减少医药费;造福全人类。”

在养生院,顾客是如何养生的呢?他们的满意度如何?记者日前深入到崂山银龄生态养生院进行现场调查采访。在养生院养生的老人对这种全新的服务方式感到既新鲜又满意。济南网通退休干部孙德宁说,自从来到养生院养生后,学到了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了观念,也明白了以前她在日常饮食、运动等方面存在很多误区。山东省委党校的退休干部惠永红更是表示,他以前每年在医院的医疗费用基本在五千块钱以上,遇到大病更是需要花费国家大量的医疗费用。而他自从按照生态养生的六大方法来规范日常的饮食起居,并适当服用一些功能性保健食品,今年他基本上没有住过院,给国家节省了一部分医疗费用。据养生院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经接待的近千名顾客,通过亲身体验,顾客对养生流程满意度达到了百分之百。

生态养生的特色之一是与健康管理紧密结合。凡是入住养生院的顾客,首先要进行健康体检,养生院健康评估部根据体检情况对每个人作出科学、准确的健康评估,每一个入住者都会得到对着自己健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体格检查报告、健康风险评估报告和健康干预报告,从而得到最适合自己的综合养生方案。生态养生院区别于普通的养老院和疗养院的地方还在于提供全天候、亲情化、专业化养生服务,一旦入住,顾客没有任何负担和后顾之忧。养生的费用都在普通老百姓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而得到的却是终身受益的养生方法。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运行模式 建构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一、目标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分为适应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两个层次。适应性目标指预防和矫正心理和行为障碍,增强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发展性目标是指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年龄特征,主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发展性目标处于较高的层次,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的统辖下,适应、发展两个目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需要,为此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需要及特点,建立各年级、各年龄阶段的分目标,并形成系列的目标体系。

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运行模式运作目标的目标指向。

二、执行系统

(一)运行主体及其组织结构

我国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校为基础的,学校拥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优势,并且由于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的提供者,学校处于权威地位。

(二)工作主体及其工作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主体就是专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称专职教师。他们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层次的知识和专门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从事的专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不等于医学化也不等于学科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并非就是心理医生或学科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也并非采用医学模式或传统教学模式,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体系,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工作范式。

三、支持系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并完善一系列强有力的配套机制作为支持系统为其提供保证。

(一)法律政策制定机制

法律政策制定机制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它可以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个方面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引导。“当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大教育决策”,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几个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但具体的全国性的法律政策有待出台。

(二)专职人员培养和资格认证机制

专业化是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目前,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学校心理学专业人员太少,不能满足学校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建立专职人员的培养机制。

(三)组织管理机制

包括教育行政组织和专业学术组织两种,前者可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开展进行具体部署,协调本单位与学校其他单位的关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后勤保障。

(四)绩效评估机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作目标是“优质平等”,因此有必要对各地各类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绩效进行评估。由于我国学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现状,需要对不同地区的学校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评估标准。

(五)资金注入与管理机制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模大,周期长,因此需要相对稳定强大的资金注入。为此可以实行双轨制,在政府专项资助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

(六)科学研究机制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还有很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使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制度化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后盾。

随着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维运行模式的巨大收益会逐渐步显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2002(9):4-7

2. 柳倩.世界三国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服务机构运行模式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3. 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17-23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9

【关键词】 军医大学;专业;学员;心理健康;UPI;症状自评量表

Comparison Study on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in Different Specialties. Lu Juan, Li Jian, Hu Changmao.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of different specialtie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UPI and SCL-90, the all regular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 at school were tested. Results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in the undergraduates. The nursing is better than others and the level of pharmic and management understudents is lower. The higher grade the undergraduates are in, the better their mental health are in the same specialty. Conclusion The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of the different specialties understudents are different.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effective.

【Key words】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pecialties; Understudents; Mental health; SCL-90

军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部队医疗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化军医队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有很多,但军医大学各专业学员心理状况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某军医大学在校进行理论学习的所有计划学员(“3+2”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前半部分)。

1.2 方法

1.2.1 测试时间 2005年5月对2002级、2003级、2004级769名计划学员进行心理测试,回收有效问卷739份,有效率为96.1%。男学员598名,女学员141名。专业及年级分布:护理57名(02级32名,04级25名)、军医320名(02级126名、03级64名、04级130名)、海医115名(02级31名、03级29名、04级55名)、药学55名(04级)、麻醉49名(03级20名、04级29名)、卫生事业管理34名(04级)和其他专业(包括中医、精神卫生、生物技术专业)107名(02级41名、04级66名)。

1.2.2 测试工具 采用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组织修订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2]综合评价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UPI由3部分组成,共64项题目,包括学生的基本自然情况、问卷本身、附加题。SCL-90共90项题目,包含1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附加项。1.2.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AS 8.2统计软件,P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专业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1。

军医大学各专业学员比较,UPI总分、SCL-90总均分、F1、F2、 F3、 F3、 F5、 F6、 F7、 F8和F9有差异,仅F4和F10没有差异。说明各专业学员抑郁水平基本一致,而其他各项因子水平不同(表1)。

2.2 各专业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多重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各专业学员UPI总分的多重比较,护理专业和军医、海医、药学、卫管、其他专业有差异,卫管专业和军医、麻醉专业有差异。结合表1,护理专业的UPI总分低于军医、海医、药学、卫管、其他专业,卫管专业的UPI总分要高于军医、麻醉专业。这说明护理专业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军医、海医、药学、卫管、其他专业,而卫管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军医、麻醉专业学员。SCL-90总均分比较,护理专业和军医、海医、药学、麻醉、卫管、其他专业有差异,药学专业和军医、海医、其他专业有差异,卫管专业和军医专业有差异。结合表1,护理专业的SCL-90总均分低于其余所有专业,药学专业的SCL-90总均分高于军医、海医、其他专业,卫管专业要高于军医专业。这说明护理专业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军医、海医、药学、麻醉、卫管、其他专业,而药学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军医、海医、其他专业学员,卫管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军医专业学员。各因子的比较类似。

2.3 各专业不同年级学员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见表3。

由表3可知,护理专业2002级、2004级比较,F2有显著差别,F9有差别,前者比后者的强迫、精神病性方面心理问题显著减少。军医专业2002级、2003级、2004级在F2、F5两个因子上有差别,在F7因子上有显著差别,进一步的两两比较显示,2004级和2002级在F2、F3、F5、F7 4个因子上有差别,即军医2004级比2002级的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方面心理问题更多。海医专业3个年级比较,仅F7因子有差别,进一步两两分析,海医专业2004级和2002级在F3、F7、F8有差别,即海医2004级比2002级的人际敏感、恐怖和偏执方面的问题更多。麻醉专业2003级和2004级之间没有差异。而其他专业2002级、2004级除了UPI总分、F1和F7外,其余各项都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其他专业2004级学员心理水平比2002级要低,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更多。

3 讨 论

3.1 军医大学各专业学员心理健康水平不同 虽然由军医大学统招入学时的条件基本相同,但各专业学员心理水平有差异(表1)。这和录取的专业与自己愿望是否符合以及入校后受到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等有关。目前的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依托课程教研室外,以各学员队为单位组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因此不尽相同。

3.2 护理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其他专业学员 由表2可知,护理专业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军医、海医、药学、卫管、其他专业,而药学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军医、海医、其他专业学员,卫管专业学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军医、麻醉专业学员。军医专业学员人数最多,一定程度上也是军医大学的主要支柱,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各专业学员中并不高。这有学员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心理学教研室编在护理系内,加之护理学员人数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小班课,因而效果好。而军医专业则相反。部分小专业如药学、卫管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除了以上原因外,该专业只有一个年级,学员之间交流少,再加上建立时间短,位置距离大学较远,所以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其他专业系统科学。

3.3 相同专业学员高年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除药学和卫管专业学员只有04级不做比较外,从表3可知,同一专业学员高年级学员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低年级学员(除麻醉学员)。高年级学员由于自身经历的丰富,所受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这也说明军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相比较而言,高年级麻醉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并不高,说明还要针对专业特点,加强麻醉专业学员的心理教育。对各专业学员的纵向分析,可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助于以后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进行。

4 参考文献

[1]张敏等.军医大学本科生身心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74-76

健康管理专业论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62-03

目前社会体育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不吻合,课程设置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为此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收集汇总了68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现行教学计划,全面剖析了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和优化课程设置的设想,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国内68所普通高等体育院系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现行教学计划,2003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和收回的25所高校的“优化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卷。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等方法。

2 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地区布点广、类型多,据统计,东北地区9所;华北地区11所;华东地区25所;西北地区4所;西南地区5所;中南地区14所。社会体育专业布点已基本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布点高校已从最初单一的体育学院扩展到师范、医学、农业、通讯等综合类型高校。这些高校中既有地方院校、共建院校,也有部委院校。既有教学型高校、教学科研型高校,也有研究型大学。对68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表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我国教育部1998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即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分布的地区广,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我国城市社会体育明显优于农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不发达地区,且各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经营开发等方面受到全面培训而同时具备这几方面的工作能力,必将使得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知识浅而不专,而目前尚不成熟的社会体育市场无法满足这知识、能力“千人一样”的同一类型的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这种单一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突出特色,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人才的竞争,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反映出培养目标同社会需要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在社会体育大专业方向下细化专业的方向。

2.1社会体育专业方向的设计 社会专业方向的确定是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完全打破统招统分的就业制,全国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分布区域图度,采取通过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法,以弹性就业制度取代硬性分配就业制度,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技能上,必须完全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开设以下几个专业课程。

2.1.1 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 199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全民健身纲要》,为全国人民确立了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体育发展的宏伟工程,标志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群众不断扩大体育娱乐消费进行体质与健康投资已成为一种时尚,21世纪是社会体育大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大批的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为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也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社会体育健身指导人才缺乏,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总人口的比例为1:6500,按统计,全国城乡近140 000个体育指导站中,每个指导员站实际从事指导工作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还不到1人,所以根据这一社会发展需求设置群众体育健康指导与管理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2.1.2 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 改革开放的20年,我国积累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人民也在整体上开始步入小康社会,体育事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体育产业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产业,体育消费能给人们带来健康、欢愉和享受的消费,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时尚。为此,体育产业在发展体育事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朱基同志在199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而到2008年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左右的体育专业管理人才。仅奥运组委就需要4 000人来从事奥运会赛事组织和产业开发工作。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根据社会发展与体育产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方向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1.3保健康复专业方向(医疗体育和矫正体育)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次全球性的调查,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一个动态的状态,它不会停留在原有状态中。它或者向疾病状态转化,或者向健康状态转化。这一庞大的人群不可能拥进医疗机构,也没有必要去接受医生和心理大夫的诊治。他们应该面向体育运动,而健康运动、消遣娱乐恰恰是治疗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体育越发显示独特的作用。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就现在而言,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为数不多,仅以全民健康指导需求为例,按照国家要求,在城市应达到1/100的比例,而1 000人必须设置一个健康指导站,每个指导站必须配备一名保健康复工作人员。这个需求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对保健康复专业方向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是广阔的。

3 社会体育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设计

据调查统计,从1995年至2003年短短的9年时间,全国就有68所高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图2),而在68所开设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中细化专业方向的有8所(设一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设三个专业方向的有2所、设四个专业方向的有3所),其它专业设置社会体育方向的高校有21所(图3),共计设专业方向的有29所。随着我国社会体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需要大批的社会体育人才将进一步规范细化;有的侧重于群众体育健身指导与管理方向;有的侧重于体育产业经

营与管理方向;有的侧重于体育保健与康复方向等。WTO的成功加入,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及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等全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应该在细化专业方向基础上,以通才+专才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培养目标体系,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以下是社会体育大专业下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

4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总体构想,在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确定后,课程设置是实施培养计划的核心。我国各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教育部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课,以及“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与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些课程已不适应目前体育人才培养的需要。本文以68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及问卷调查结果和社会体育专业不同方向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按学习时间和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一二年级社会体育专业必修课程类。这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表2)。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方向,在社会体育大专业下,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的学习,充分体现在培养过程中的厚基础、宽口径。全面的通才教育,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全国高校各院系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需求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及学分的比例。

第二类为三、四年级选修课。这类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非限定选修课(表3)。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专业优势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和选修不同的课程。这种基础+专业+选修的不同模块组合,可以确保社会体育专业能有多样化的产出,即培养出不同类型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由于社会体育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社会体育活动方案设计、实习、完成毕业论文等)中,至少要安排20周的时间。

5 结 论

1)会体育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是动态变化的,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坚持以通才+专才教育为指导思想,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新型社会体育人才。

2)全国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校中有58%的院校未设专业方向,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体育专门人才,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亟待进一步规范和细化,并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进一步改革,实行打通基础,一、二年级不分专业方向,三年级开始分流培养的方式。

3)优化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加强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公共基础课程,增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课程。坚持以社会体育专业为基础,相近学科为依托和学术前沿为延伸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来拓宽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多样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