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2-01 18:09:39

健康管理医学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1

关键词:公众健康;医学图书馆;社会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今后推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该“纲要”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一个里程碑,其将人民群众健康发展规划上升到新的高度[1]。健康中国理念进一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坚持预防为主”,即以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促进全民健康[1]。普及健康知识,强化健康教育,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健康新路子,对整个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既担负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又担负着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汇聚、交流和传播的主阵地,在公众健康教育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和责任[2-3]。拓展医学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转变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观念,开展延伸性公共健康的特色服务,对提升全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医学图书延伸服务为视角,阐述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特点,归纳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意义,为增强医学图书服务于全民健康提供参考。

1医学图书馆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特点

在数字化、网络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医学图书馆根据自身的设置、资源和能力,在保证满足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寻求医学图书馆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医学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践行开放、惠民的理念,将服务对象范围拓展至公众群体,为促进公众健康提供一系列扩展性、特色性、个性化、公益性的服务[4]。公众健康延伸服务明显呈现出自身特点。首先,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群体,服务内容贴近公众生活,关注公众日常生活中普遍性的医学问题,为其提供各种医学信息和医学服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供引领和对接,解决公众问题,满足公众的医学需求[5-6]。其次,服务方式和内容灵活多样,针对不同个体、不同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延伸服务,并采取多种服务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7]。最后,在平等原则、主次原则和开放原则的前提下,树立以人为本、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实践开放、惠民的特色性医学图书馆延伸服务[8]。

2医学图书馆公众健康延伸服务的作用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学,教学,思考

当今,健康管理成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卫生部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中提出了我国卫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确定了卫生发展的一些优先领域,如重大传染病的控制,妇幼卫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精神疾患和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健康产业发展等,最终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健康管理学科体系与相关技术方法则不断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在实践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过程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国内健康管理已历经十年,无论在学科体系、产业实践,还是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医学教育也必须适应这一发展,健康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应运而生。我国已有十几所高校开设健康管理课程或开始以健康管理为专业的本科学历教育及研究生培养。因此,在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发生巨大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健康管理学不仅要突破医学课程传统的教学形式,更要注重创新教学的探讨。

一、健康管理学特点

健康管理学是以现代健康概念和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人或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评估和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课程。

1.健康管理学是综合众多学科的新兴学科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中明确将健康管理学列为现代医学创新体系之一。它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营养学、运动学、中医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一些健康管理相关的书籍、资料显示,各家的理念和内容均存在差异,尚未达成较大的共识,一些内容甚至存在拼色,即内容上有堆砌现象。这也体现了年轻学科的特征。

2.健康管理学是具备特有内容的独立学科

虽然健康管理融合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管理学等许多学科,但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已形成了以健康信息收集、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为主线的学科体系,具备其特有的实用技能,既不同于以人群预防策略为主的预防医学,也有别于以个体的诊断治疗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可称得上是一门独立学科。

3.健康管理学以注重技能培训为主,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

鉴于健康管理学的多学科、新兴学科特点,在专业教育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需要大量探索和改进。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纯的治疗,扩展为预防一治疗一康复一保健;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具备流行病统计、营养、运动、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知识与技能。

二、健康管理学教学体会与思考

目前,各地陆续在开展健康管理学教学和培训,但尚未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我校于2013年首次面向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开设健康管理学必选课,全科医学人才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体现以“病人”为中心,对整个生命进行照顾。我校已着手开办国家免费三年制乡村医师及五年制本科学历全科医师,旨在改善农牧区缺医少药,社区医疗不均衡的情况。2015年我校健康管理学申请纳入本科与研究生课程选修课,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提出几点体会与思考。

1.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

完善健康管理教学平台。通过课堂理论课可传授健康管理学的理念、范畴和内容,然而针对健康管理技术与方法,需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或见习平台。文献报道,海南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拥有健康管理教研室和健康管理测评实验室,拥有健康管理软件一套,基本能满足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我校于2013年成立健康管理学教研室,但健康管理理论课与实践课均在教室授课,缺乏实践教学条件与教学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

优化健康管理学师资队伍。健康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目前专业人才和师资力量不足。我校健康管理学由两名流行病与统计专业教师专职任教,其他教师均为兼职人员。一方面借助新疆健康管理师培训师资及社区全科医师培训师资,另一方面从医院行政部门或健康管理(体检)机构聘请在职人员,充实师资力量。此做法的优势在于外聘人员学识水平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传递较大健康管理相关学科或学术方面的信息,但兼职教师教学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因此,在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健康管理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3.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

丰富健康管理学教学素材。健康管理学重点围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状况监测、健康风险评估与预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与管理三大内容,也是教学内容的主线。目前我校采用的是由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教材,并参考王陇德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程。涉及健康管理概论,流行病、统计学和健康教育学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实践相关的信息收集、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干预计划、实施与评价等内容,以慢性病为主的干预基础知识,也涉及到了一些特殊人群的健康管理。但健康管理学涉及多学科,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科之间的集成和融合,才能真正为健康管理所用。同时,教师和学生可利用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以及通过课堂之外的活动,获取健康管理最新的信息,更轻松地将专业知识难点、重点加以解决。

4.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

创新健康管理学教学方法。健康管理学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我校面向全科医学专业开展此新课程,符合其专业需求,学生有较高的热情和兴趣。为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健康管理技能掌握,倡导贯彻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对疾病进行管理,将教和学、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采用以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外,可采用实地考察见习(例如我校通过参观健康体检中心)、PBL教学(案例分析),以及课余带领学生参与社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指导、社区医生随访交流,以及参加专业健康管理(体检)机构专题讲座等学术活动,更直接的进行技能教学与培训,确保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健康管理在我国快速发展并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健康管理(产业)服务发展是离不开健康管理学科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学科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为推进培养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邹媛 王迎洪 王巧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培玉.健康管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

[2]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会.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7.

[3]王培玉,爱萍.健康管理学与健康管理师—人群健康领域的一个新学科、卫生行业的新职业[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47-351.

[4]王培玉.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问题和展望[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5,9(1):2-4.

[5]刘静,曾渝,王大红.海南医学院健康管理专业方向在校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3,7(5):358-359.

[6]杜文津,陈晋文,陈大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老年医学教学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3):355-357.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3

1美国老年医学现况

自1909年美国IgnatzLeoNascher医生提出老年医学(Geriatrics)的概念,一个世纪以来,美国老年医学专家的医疗和教育工作使老年医学得以不断完善,迄今已经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1942年成立全美老年医学会,1945年成立全美老年学会,1965年设立老年人医疗保险,1966年开始老年医学专科培训,1974作者简介:杜文津,硕士,主治医师,第四军医大学兼职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神经病学。丰在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创建老年研究所。20世纪0年代,设立老年医学研究基金开始资助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和科研人员探索改进医学生课程中的老年医学内容,职业卫生局资助建立老年医学教育中心如南德洲老年病教育中心(SouthTexasGeriatricEducationCenter,STGEC),退伍军人医疗系统成立老年医学科研、教育、临床中心(GeriatricResearch、EducationandClinicalCenters,GRECC)。

2美国新型老年医疗模式

美国除了传统的护理院(nursinghome)外,还有各种现代综合服务的老年医学诊疗、保健方法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医疗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便利老年患者和降低医疗消费。设置老年病房(acutecaref-0rⅡ1eelderly,ACE)。美国的老年病房一般设立在大型三级医院,由老年医学专科医生负责,专门收治老年患者,并会同其他专科医生对老年患者的会诊与治疗。该医疗模式能有效诊治老年患者疾病,及时发现和防治老年病综合征,缩短住院曰。开设老年髋部骨折专诊(hipfractureservice)。老年人体质虚弱,容易摔倒,且老年人骨质疏松,从而导致髋部骨折发生率高。老年髋部骨折专科诊疗流程简捷,由老年科医生负责患者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亚急性期诊疗与康复,可使老年患者尽快手术、减少并能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缩短病程和住院日,加速患者康复,降低治疗费用。实施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subacuteandtransi.tionalcare)。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缓解或控制后,老年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恢复,但其住院过久可能会引起活动能力下降、院内感染等问题,造成其疾病的恶性循环。在亚急性和过渡性医疗模式下,老年医学团队负责老年患者的康复理疗、压疮治疗、抗生素治疗、肠内外营养、精神行为病症等诊疗服务,并负责安排老年患者的出院后连续诊疗、保健以及指导相关机构改善社会和家庭环境,为老年患者在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控制后提供合理而安全的连续性诊疗服务,有利于患者恢复。开展全面的老年人服务项目(programofall—in-clusivecarefor血eelderly,PACE)。老年人服务项目是一种为衰弱老人提供基础诊疗、预防、日问锻炼与娱乐活动、急性病诊治及慢病长期管理等全套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老年科医生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对难以解决的病案邀请专科医生会诊。同时,为保证老年患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其能够继续居住在社区,减少住院次数和入住护理院的几率,提高和维持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组织召开家庭会议,商议护理、诊疗方案。建立退休养老社区连续医疗(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ies,CCRC)。美国将退休老人聚居,对其提供连续性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服务与支持。大部分老人加入CCRC时属低龄,比较健壮,生活能够自理,CCRC为其提供基础医疗保健和预防、及各种生活服务支持。随着老年人年岁增长及急、慢性病患病率升高,需求逐渐增多,老年医学团队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需求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和长期慢性病管理,除急性病需要住院外,老年患者在CCRC社区可享受连续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3美国老年医学教育现况

美国于1988年在全美内科资格认证中加入老年医学专科资格认证考核,1995年设立老年医学教育和培训国家论坛,发表老年医学和健康保护白皮书,包括老年医学训练、分布、应用的建议和获政府健康体系资格认证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详细列举了医学生、住院医师、研究生、老年病专科医生训练、继续医学教育和资格认证的内容等。1998年美国老年病协会发表老年病专科研究生训练指南,明确了老年医学基本教育目标、核心教育内容及专业目标嘲。目前全美125所医学院校都设置了老年医学必修课程,旨在医学生中普及老年医学基础知识,不少医学院校还建立老年医学临床和研究中心。以及122个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科医生需要经过系统性专业培训和资格认证考核,包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3年住院医生培训后取得行医执照,以及1.3年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并通过资格认证考核。

3.1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美国老年医学课程设置合理而全面,主要包括:①衰老的生物学:基因、生物化学、细胞、衰老进程的理论。②衰老的心理社会问题:正常行为、人口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和政策问题、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社会资源和规划、对老年人的态度、生物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③老年病及老年相关临床问题:衰老过程中的器官组织解剖和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疾病和衰老相关障碍的流行病学和自然转归、评估和管理。常见问题有外科手术的评估、麻醉的选择、事故和跌倒、住院相关损害、医源性问题、营养问题、行为问题、社会问题。④老年人的评估和管理:面谈和功能记录、交流和相处技能、老年人体格检查、特殊临床试验、临床诊治的做出、病历的保存、预防医学、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康复、医护团队/科间合作、治疗的连续和机构间交接、人道主义关怀。⑤老年病教育、管理和研究:规划的制定和评估、基本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的技能、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技术、文献回顾和解读、规划的管理。

3.2老年医学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课程包括6类内容脚。第1类用于达到BHPr要求的老年病初级和高级咨询专业人员的质量准入标准。第2类培养教员,保证老年病服务领域具有合格和优秀的师资。第3类培养研究生成为老年医学教育的领导、骨干及学术专家。第4类培养研究生成为熟练的老年科医师,胜任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第5类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包括综述、制定科研计划、科研实践及撰写科研论文等必需技能。第6类培养是为研究生获得成为医学管理者及从事临床计划、目标、评估等方案制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其课程设置覆盖了老年医学所必需的所有元素。临床训练包括初级医疗、综合老年病评估、院内院外患者的咨询、护理院的医疗、家庭医疗、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康复、衰老的心理精神问题、医学伦理、住院患者的救治、老年病的私人门诊以及牙科和精神病治疗。科研训练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室的实验、与导师和实验室成员讨论预实验问题、复习文献、确定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内容、撰写论文。管理训练包括健康管理和美国医学管理者协会课程、一些高级导师课程。

3.3老年病医师资质证明

老年医学是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mericanBo.ardofMedicalSpecialties,ABMS)认证的2级专业组织。ABMS是美国医师资格监督的初级实体。主修ABMS认证的老年病训练课程的研究生必须完成内科学、家庭医学、或心理/神经病学住院医师的课程。经过1—2年的课程后,通过参加美国内科学和家庭医学或心理学和神经病学委员会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老年医学资质证书。

4对我国老年医学医疗和教育的启示

4.1发挥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与作用

当今临床医学过度的专业化,不利于身患多系统疾病的老年人,导致他们辗转于各个专科,得不到及时、正确、有效的治疗,增加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老年科医生首先在掌握全科知识基础上应有侧重的发展技术专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要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果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的会诊意见,多学科协作。还要系统考虑患者心理、精神和行为等方面的病症,以及社会和家庭环境因素对患者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影响。

4.2骑立连续性健康保障服务的理念

老年医学在教学中应将医学实践从疾病治疗延冲割健康管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时,注重传授健康管理知识、加强学生健康管理技能的训练。另外,在健康管理中提供连续性的健康保障服务至关重要。老年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对其医疗服务需要一个连续的过程,即老年人在疾病慢性期、康复期可以在社区或家中接受继续治疗或功能康复训练,如病情反复再回到医院就诊。美国的PACE项目即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我国应注重老年人养老保健工作,也需要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健康管理及健康保障体制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基层健康促进事业。

4.3制定合理的老年医学教育计划

老年医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认可嘲。虽然,老年医学已纳入医学生的学习课程,但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没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南不够完善。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出一套可行、有效的培养老年医学人才的教育计划并大力实施。如在医学院校本科设置老年医学必修课程,老年医学研究要重点突出老年医学整体特色,在医学生每年度新生招录时设置针对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定向生;在青年医生中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完善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系统规范的专科训练,完善老年医学资质认证制度等。另外,医学院校还应重视老年医学课程的设置,其课程的设置要符合老年医学发展的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如借鉴美国的老年医学课程相关内容。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4

1健康管理和风险评估控制

健康管理是一个对于健康造成危险因素的全面管理的过程,其能有效提高人、集体以及社会的积极性,进而尽可能地将有限的资源运用于保持人类健康之中。健康管理最早出现于北美地区的临床预防服务,目前在我国的教学材料中也将健康管理称为临床预防服务。其实现个性化健康干预的方法是合理改善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在近两年来随着医疗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健康管理已经从由家庭医生承担的临床预防护理模式发展为医院、保险机构以及IT等行业共同参与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师目前在我国率先成为一种新型行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作为健康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只能采取健康风险评估手段和进行健康干预措施才能有效实现健康管理,并且能有效控制慢性病,让患者摆脱病魔困扰。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通常对于预防医学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其通常专注于研究临床医学,并且更希望将来成为临床医生或某科的专家学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增高的情况。因此对于慢性病更需要健康合理的维护,未来对于临床预防医学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多。

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和运用

健康管理是由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健康干预3个部分组成。服务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主要有个人一般资料情况、行为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疾病家族史、医学体检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健康风险评估的主要过程是将个人健康信息输入计算机软件,之后分析和预测个人在之后一段时间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高危、中危以及低危分级。健康干预是根据上2个部分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干预措施,并且动态追踪效果,从而起到促进患者健康的效果。以上3个部分是长期的、连续的,且周而复始的服务过程。在对患者实施健康干预之后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效果来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方案,这样才具有长期预防疾病的效果。

3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进行健康管理时需不断建立和完善多种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有单因素加权法和多因素模型法两种,单因素加权法的基础是单一健康危险因素和发病率,以危险性作为强度,从而计算各个因素得出患病的危险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需少量的数据分析,且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多因素模型法是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流行病学、统计学以及数学模型方法确定患病的危险性与健康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模型。这种方法能采用健康危险分级的方法制定出不同个体相应的健康干预方案。根据实际对学生的教学情况可将健康风险评估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是根据指定的案例信息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干预,其二是学生自身健康风险的评估和干预。但是因为学生有学时的限制,使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内容不能在课堂内完全学习完,所以导师在前一部分案例讲解完后,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自己或家属所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尤其是学生自己父母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更应该注意查找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对学生维护健康的积极性将健康管理理念完全教授给学生,进而尽可能地提高预防医学的质量。

4建立健康管理教学基地

学生在完全掌握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后即可给予实践机会,这样就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学校应当提供学习讲座和技能的培训,建立教学实习的基地,使学生在进行社会时间时不仅能熟练掌握健康管理的全部过程,还能够服务于社会,积极地参加到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的工作中,使自身得到充分的锻炼。

5小结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5

1专业与师资服务健康领域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及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预防医学、健康管理、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助产、护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近年来又增设中药、中医康复技术、医学营养等专业,组建形成临床、中医、药学、食品、预防保健等特色专业群,能够培养中医、西医、食药及健康管理等方面人才,基本涵盖了大健康行业的领域,专业设置完全满足培养健康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注重引导医学专业教师积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等内涵素养,柔性引进有关健康管理、运动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开展专业研讨、健康讲座、指导创新项目等工作,共同开发《饮食与健康》《体育与健康》等综合教材,共同制作《走进人体探索生命奥秘》《创新创业实务指导》等综合课程资源,制定1+N课程过程考核管理方案,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人才培养多层次多元化

2.1创新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性格类型、学习经历和成长规律,分析学生的社交情感、生活就业、专业技能、团队合作、职业流动及变迁等多重需求,按专业分类、学程分段、素养分层、路径分流、多向发展的思路,把人才培养分为卓越型、拔尖型、技术型“三”种类型,学生入校后经过一个学期的医学基础知识学习及专业认知教育,通过征集学生意愿和评估学习能力开始调整学习专业,进行“二”次专业选择,然后再结合行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开设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N”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

2.2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

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志愿、专业技术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聚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路径。在全校选拔3%左右的优秀学生,组建卓越医生、中国护士、河南口腔、创新创业等学习团队,校院(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同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以创新发展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组织创新创业、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强化专业基础、实践操作、职业发展及创新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国家竞争力的卓越型应用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以行业发展为目的设置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夯实专业基础、实践操作及职业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行业竞争力的拔尖型应用人才。针对77%左右的学生强化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以职业发展为目的设置课程、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夯实通识教育、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培养一批具备职业竞争力的技术型应用人才。

3课程教学融入科学、创新、健康及人文精神

3.1设置医学综合课程

按照医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整合基础和临床课程,如将组胚、病理、遗传、微生物与免疫课程合为医学形态学,将生理、病生、药理课程合为医学机能学,将诊断、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传染病课程合为临床实践技能,将基护、内护、外护、儿护、妇护课程合为临床护理实践技能,增加基础实验项目,减少简单验证性实验项目,加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将不同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3-4]。

3.2增设健康及文化课程

目前开设中华饮食、茶文化、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黄帝内经等课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开设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等课程宣扬地方文化;开设艾滋病、性与健康、关爱生命等课程认知预防保健文化;开发运动与健康、饮食与健康、中医膳食等课程认知健康生活文化;体育课程加入保健体育知识,开展导引术、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气功等多种运动项目[5]。不仅使医学生学会用专业知识给患者诊治疾病,而且学会运用传统文化、营养干预和运动健身等知识治疗疾病。

3.3推行仁爱思想

医学专业教育要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对生活的关爱,要将医学人文知识进行内化,以实际行动、切身体会感化学生[6-7]。解剖教师向学生说明职业素养的含义和责任,并身体力行地向学生示范对尸体的尊重,教育学生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意见。诊断教师传授临床诊断技能时,认识某些疾病虽无法治愈,但我们至少可为患者提供安慰、减少痛苦、降低致残、延长生命。临床带教老师通过耐心倾听患者诉说、理解同情患者感受、通俗讲解疾病、精湛医术方法、高尚道德情操,亲身实践传授学生以患者生命为重的理念。

4管理过程提倡自主自律、责任担当

4.1推行课堂管理自主自律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尊重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个性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信息技术、微课程、在线课程应用,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案例式及项目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学习研讨及解答知识疑惑的作用,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内容、主动交流讨论及自我能力提升的权利,培育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8]。

4.2开展实践活动培育理想信念

依据学生思想、品格的发展规律,积极引导、管理、纠正学生成长过程,健全学生的理性心智,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通过组建临床、护理、药学等各类学生竞赛团队,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人格品质;开展社区义诊、敬老院健康服务、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仪式、城市清洁行动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团活动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懂得肯定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想法,激励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信念系统[9]。

4.3创新实践教学管理

课堂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教学完全同步,发挥临床实践教学对学生未来发展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手段,加入医疗热点事件讲解,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成门诊、病房、急诊、手术室、产房布局及功能与医院一致的豫健医院,通过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情景、角色扮演等再现真实职场,将职业素养的养成贯彻始终,培育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实习教学环境要和课程教育相互衔接,带教老师不仅传授医疗技术,还要培育医德医风,规范行为习惯、谈吐举止、仪容仪态,让学生亲自与患者沟通、与医护人员合作,感受医院环境、组织文化及带教老师人格魅力,掌握医疗技术、沟通技巧、应变能力,从容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建立成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我们通过扩大健康领域的专业及师资、创新三二N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路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基础及临床综合课程、增设健康及文化课程、推行仁爱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管理与思想培育,组织形成专业建设体系、教学育人体系、课程改革体系、社会实践体系,彼此交融、相互嵌套、共时交织,构建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育人机制,培养符合新时代基于“核心素养”推进基础与临要求的医学应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局限于治疗某些疾病,还要学会减轻患者焦虑、协调医护合作、处理医患矛盾、更新健康知识、健全人格品质、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患者健康体魄的守护者及指导者、健康生活的倡导者及践行者,积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力量。总之,通过将培育核心素养的理念融入到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才能提升健康素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塑造适应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10-26(001).

[2]管琪琪.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路径及其机制问题[J].文教资料,2018(3):121-122,129.

[3]吴燕,金雯,陈永昌.床医学整合课程建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378(2):54-55.

[4]张娜,马志颖.从素质教育到核心素养: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演进[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32-136.

[5]贾健.“健康中国”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运动精品,2020,39(1):1-2.

[6]雷莉,汤先萍.新时期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104-107

[7]李隽,李亚军,马真,等.《大医精诚》医德思想融入当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9,32(9):1212-1216

[8]王鉴,安富海,李泽林.“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进展与反思[J].教育研究,2017,38(11):105-116.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6

1992年,D.W.Choi在《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从实验台到病床(frombenchtobedside,BtoB)”[1];1993年开始出现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6年,GeraghtyJ.在著名医学杂志Lancet上首次提出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2]概念;2003年,时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院长E.A.Zerhouni在NIH路线图(Roadmap)中正式提出,转化医学具体内容是指将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可用于临床实用的治疗技术和手段,在实验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点[3]。转化医学应该说是一种理念或者是一项研究策略,转化医学理念强调临床和基础研究间的深度相互融合、实验室研究源于临床实际需求,进而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是双向互动、不断循环并持续上升的过程,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有机结合和整体协同,是医学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随着转化医学在医学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其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

2国内外转化医学的发展

2003年,美国在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建立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同时设立转化医学方面科研基金给予经费资助。2006年,又继续推行临床转化医学奖励计划(ClinicalandTranslationalScienceAward,CTSA),在全美范围内资助发展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已投入25亿美元资助建立了60个临床和转化医学中心。2012年初,NIH重组国家研究资源中心(NationalCenterforResearchResources,NCRR),成立了NIH国家促进临床和转化科学发展中心(NationalCenterforAdvancingTranslationalSciences,NCATS)[4]。同时与转化医学相关的专业杂志相继创办,学术论文已达万余篇。转化医学中心的建立及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在国外已经初具规模。我国转化医学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较为迅速。2009年4月,湖南湘雅医院成立了“中南大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9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立“分子与转化医学研究所”;2010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宣告“东北临床与转化医学中心”成立,9月北京协和医院“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成立”;2011年2月,我国医药行业首家“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在广药集团成立。目前我国已成立各级转化医学研究所、中心达30多个。2010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S13次学术峰会“加快医学模式转换,促进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科学问题”在北京隆重召开[5];2011年国际转化医学大会在温州医学院举行;2012中美临床和转化医学国际论坛在上海召开。我国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及相关学术会议的陆续召开,标志着我国已开始全面推动和发展转化医学。

3我国推进转化医学发展的必要性

卫生部部长、中科院院士陈竺在“2011中国慢性病防控论坛暨中国健康促进联盟成立大会”上,用“井喷”向与会者描述中国慢病防控所面临的严峻形势[6]。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已对社会和病患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压力。因而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必然。通过利用国内丰富的临床资源,引进转化医学先进理念及推进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可有效解决我国临床实际问题和切实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从而能够解决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及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4科技管理创新推进转化医学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需要科技管理的创新。通过树立转化医学理念、培养创新型学术人才和团队、相关政策的支持及财政经费投入、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以及搭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等平台来进一步推进转化医学稳步和健康的发展。

4.1树立转化医学理念

目前“转化医学”这个新理念,许多人还很陌生,对其在国外的飞速发展更没有深刻的认识。因此,要在宣传上、管理上及临床工作中树立转化医学意识、强化转化医学理念。我国推进转化医学发展要借鉴发达国家转化医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及转化理念,走出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性,因此推进转化医学发展更是一种概念、理念的升华。在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要以转化医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有效地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医学研究等工作结合起来,同时兼顾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交叉,组织跨单位、跨学科联合攻关,进而推动我国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

4.2推进协同创新、培养转化医学学术团队

通过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及转化医学研究中涉及的生物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理学、信息计算学等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深度融合,依托高等院校的优势学科群,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组织建立深度合作等机制,在现有已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所、中心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培养一批创新型基础、临床两用转化医学学术团队,填补基础和临床间人才的鸿沟[7]。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跨专业的创新型转化医学人才和学术团队能为转化医学的发展带来根本性改变。

4.3强化政策引导和加大经费支持

目前,转化医学业已成为国家在医学科技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转化医学发展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机遇[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中也提出:“推动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医学模式的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9]2011年1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印发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已成为医学科技自身发展的一个重大方向。我国医学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突出临床转化,提高诊疗水平”。通过国家在上述各方面政策引导外,贯穿转化医学理念,将其理念列入《国家基础研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及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指南中,加大了经费支持力度[10]。规划重点支持转化医学以及整合医学研究,关注转化医学,预期在疾病早期预警、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4.4成立转化医学研究院和研究中心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7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服务;精准扶贫;质量提升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1-2]。现阶段,农村剩余的深度贫困人口脱贫难度不断加大[3],健康贫困是农村深度贫困人口脱贫的“拦路虎”[4],健康扶贫成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牛鼻子”[5]。然而,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仍值得关注和探讨[6-7],基层医务人员总量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8-10],仍然存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使用率低、医疗服务与健康需求不匹配等突出问题[11-13],医联体分级诊疗、远程医疗诊断等模式还处于“初探”阶段[14-17],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是健康扶贫的主要任务[18-20]。医学生开展基层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天然具备承载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前沿医疗科技和专业医疗服务向基层输出的纽带功能[21-22]。那么,医学生参与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现状如何?医学生基层医疗卫生志愿服务在健康中国和精准扶贫战略进程中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应该如何进一步增强医学生医疗卫生志愿服务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以当前医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专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质量提升等相关研究。

1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实践现状

近年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医药类高校共青团工作联盟积极组织大学生“健康扶贫”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取得斐然成绩。广大医学生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紧扣健康扶贫社会实践主题和内容,在暑期以实际行动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战略之中。本文从全国范围内选取60份优秀“健康扶贫青春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成果报告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关键词检索,梳理出当前医学生医疗卫生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特征和成效。

1.1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特征

从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来看,活动组织者以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主要目标,一方面是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培养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另一方面是相对缓解贫困地区的医学人才短缺问题,为健康扶贫做出一定贡献。此外,医药类高校均选择将贫困地区作为社会实践地点,实践团队根据组织单位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选拔师生队伍,明确社会实践的具体目标、任务和活动主题,并结合“实践育人”和“服务社会”等要素制订出具体活动方案。其中,13%的高校组建了本、硕、博学生团队,17%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搭配了医院医生,87%的高校社会实践团队以本科生为主。从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来看,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活动属于专项活动,但是,多数医药类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拘泥于这种“活动性质”的束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线,充分开发大学生在科技、文化、宣传教育等方面优势特长,全方位拓展实践育人覆盖面。调查样本中,67%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义诊服务和社会现状调查,65%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健康知识宣讲与培训,30%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红色教育和物资捐赠活动,15%的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扶贫政策宣讲和文艺关爱活动,个别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尝试与当地医疗资源结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延长志愿服务时间,并远程培养基层卫生人员。

1.2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成效

通过开展医学生基层志愿服务实践活动,让广大医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家的发展变化,他们不仅为国家扶贫脱贫工作做出了贡献,而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在社会服务中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调查样本中,全国医药类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前期策划、过程管理、成效总结和成果宣传等环节,并呈现出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特色化、多样化的特点。医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在以下几个方面育人效果突出:一是组织协调和宣传总结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二是艰苦奋斗精神和社会服务意识得到较大提升;三是深化对贫困地区基层医疗、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四是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感和对职业社会价值的认可度。

2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存在的不足

总体来看,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在各地开展情况良好,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时间短、覆盖面有限,距离推动“健康脱贫”的实践期望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仍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实效,需要解决社会实践的精准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等一些问题。

2.1志愿服务的精准性有待提高

精准扶贫战略总目标在于消除绝对贫困,为国家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扶贫开发过程中,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根本路径和基础保障。医药类院校天然兼顾教育服务和医疗服务两大属性,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过程中作用突出。现阶段,医药类高校普遍将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常规实践教学行为,未能充分认识到医学生参与扶贫实践在国家精准扶贫总体进程中的战略意义。活动组织者对医学生扶贫实践在缓解贫困地区医疗人才短缺、医疗教育资源稀缺等实际需求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还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及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充分的政策保障。

2.2志愿服务的整体性有待完善

医学生健康扶贫专项社会实践对活动场地、医疗器械、学生团队专业组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等多项指标提出较高要求,有效开展医学生扶贫实践基层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做好物质筹备、组织协调、方案优化等工作。从调查样本来看,全国医药类高校主要以校团委、二级院系、学生社团为单位组建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团队组建单位较为单一,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与团队之间、校内各院系及行政单位部门之间、校际之间、学校与实践地的地方政府及扶贫开发主管部门之间缺乏深度合作。此外,实践团队在实践地点选择上呈现出一定的随意性,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数量有限,实践育人指标体系存在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

2.3志愿服务的连续性有待增强

医学生在参与扶贫实践社会活动中,不断增强“扶贫意识”和“扶贫能力”,是保障医学生健康扶贫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全国医药类高校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活动团队以大学一、二年级本专科学生为主,大部分团队成员只能参加一次扶贫实践活动,且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地点存在不稳定性。因低年级大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不系统、社会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容易出现大学生服务内容与帮扶地实际需求不相符、学生实践团队社会服务能力得不到持续提升等现象,进而导致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育人内涵不够丰富,医学生健康扶贫项目实际效果不够明显。

3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志愿服务实效的建议

推进医学生“健康扶贫”社会实践有效开展,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注重党建在“健康扶贫”社会实践的引领作用[23-24],要重视医学生社会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各种社会实践资本的整合优化,要不断丰富扶贫实践方式方法,扩大扶贫成果育人范围[25-27]。

3.1发挥党建引领扶贫作用,增强思想政治育人实效

在健康扶贫脱贫的实践中,医药类高校在医疗教育培训、医疗科技服务和医疗卫生人才输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生开展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应提高政治站位,将学生培养、社会服务和精准扶贫总体战略有机结合,努力实现医学生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的统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应有贡献。3.1.1坚持党建引领,将活动组织者的思想认识相统一医药类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党建对医学生扶贫实践的思想引领和工作指导,为医学生健康扶贫形成整体合力奠定思想基础。3.1.2做好社会调研,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国家发展需求医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既要做好贫困人口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调研,也要充分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签约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重大健康扶贫措施实施进程,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总体趋势。3.1.3加强红色文化和榜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扶贫情怀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实践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对实践地致富带头人、扶贫驻村干部开展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提升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3.2重视学生实践平台建设,落实扶贫育人保障措施

健康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战略实践中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主抓、社会扶贫力量主帮、基层党员干部主干的治理格局。医药类高校作为健康扶贫社会帮扶力量的主力军,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深刻理解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历史意义,认真分析医学生参与扶贫实践的优势与不足,重视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活动项目开发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做好顶层设计,形成稳定的大学生扶贫实践指挥系统。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高等院校普遍承担定点扶贫任务,成立扶贫专项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医药类高校应将大学生扶贫实践与学校定点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扶贫实践活动内容的精准度。(2)优化实践平台,提升扶贫育人层级。在学校内部治理层面,要建立扶贫专职机构、团委、二级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之间的合作渠道。在学校外部合作方面,要积极搭建校企、校地党政战略合作平台。(3)出台鼓励政策,提升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创新能力。医药类高校可以开展扶贫优秀方案、团队、个人及典型案例等项目的评选工作,定期组织健康扶贫经验分享汇报活动,并从政治荣誉和资金支持两个角度做好政策保障。

3.3丰富扶贫实践方式方法,扩大扶贫成果育人范围

医学生培养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要素,基层医务人员引进和能力提升是健康扶贫战略的核心内容。医药类高校要将健康扶贫视为最大的发展机遇,从健康中国战略与健康扶贫战略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努力寻找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缺口的契合点,充分借助医学生健康扶贫实践活动等重要育人平台,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与健康扶贫任务有机融合。3.3.1把握育人规律,帮助各层次大学生参与扶贫实践医药类高校要充分把握各年级层次大学生培养特征,低年级学生在扶贫实践中以疾病预防宣传和社会调查为主,高年级学生增加方案优化设计和理论政策研究。3.3.2提倡深度融合,帮助各类型大学生融入扶贫实践医药类高校要积极引导师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在科学研究、创新创业训练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等方面与贫困地区相关机构展开合作,帮助师生与贫困地区形成利益协同和情感纽带。3.3.3重视新闻宣传,扩大扶贫育人在师生群体的覆盖面医药类高校各级党组织要重视大学生健康扶贫基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成果的收集提炼,整理出大学生好理解、想参与的新闻素材,多渠道多频次开展宣传动员,提升师生对健康扶贫的参与度。

4结语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健康宣教;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hyper-tensionsyndrome,PIH)为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等,常见症状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等,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等,严重威胁母婴健康[1]。临床除对PIH患者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外,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十分重要。健康宣教及饮食干预为PIH患者护理中最基本的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将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用于PIH患者中,旨在探究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抽取92例PIH患者,根据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2-37岁,平均(29.76±1.47)岁;体质量指数BMI18.6-24.2kg/m2,平均(21.41±1.03)kg/m2。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9.79±1.41)岁;体质量指数BMI18.7-24.4kg/m2,平均(21.43±1.06)kg/m2。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孕周>24周;(2)年龄>18岁;(3)均符合PIH诊断标准;(4)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1)孕前存在高血压或内分泌疾病史者;(2)合并妊娠期糖尿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5)存在言语、视听、认知、神志等功能障碍者。1.2方法1.2.1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给予一般饮食指导、产前宣教等。1.2.2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早期医学营养干预+反馈式宣教,具体措施见下:(1)早期医学营养干预:营养师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饮食习惯、工作强度等制定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每月1次详细了解患者营养摄入情况,以能量、产热营养素波动不超过±5为符合方案,(水、脂肪、蛋白质比例为7:3:1).根据孕前BMI对患者孕期增长体重进行预算,体重增长量:0-10周0.065kg/周,10-20周0.335kg/周,20-30周0.45kg/周,30-40周0.335kg/周,增重范围10-12.5kg。嘱患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注意补充糖分及叶酸。注意铁的补充,多进食蛋、奶、鱼、瘦肉、水果蔬菜等食物,注意糖、盐适量,避免摄入过多饱和脂肪,对水肿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应≤3g。嘱患者多补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增加奶类、钙摄入,补充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铁等食物,对缺乏微量元素的患者针对性补充叶酸、钙铁锌硒、维生素B2等,维持体重适宜增长。(2)反馈式宣教:①信息传递:通过宣传册、PPT、视频等方式讲解营养管理、按时服药、血压监测、定期产检、运动管理等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并对血压监测方法、定期产检时间、营养管理方法及运动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提高其对以上相关内容的认知及了解程度。同时讲解治疗成功病例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依从性。②效果评估:嘱患者对宣教内容进行复述,并讲解常见的饮食搭配,鼓励其说出内心疑惑。③纠正澄清:对患者表述正确的给予肯定与表扬,对表述不清或无法正确理解的内容进行讲解,直至患者明白为止,确保其掌握饮食相关知识。④监督执行:每日查房时询问患者饮食情况,对其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指导。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舒张压及收缩压水平差异。(2)使用科室自制健康行为评价量表评估患者健康行为,包括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四个维度,各项分值0-25分,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健康行为越好,该量表效度0.751。(3)记录两组妊娠结局,包括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处理数据,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压水平变化分析干预前两组患者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健康行为总分对比两组干预前健康行为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行为总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妊娠结局分析观察组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为6.52%,明显较对照组21.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PIH在临床较为常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水肿、尿蛋白增多。若孕妇血压突然上升,可导致血管通透性下降,使得体内水分大量潴留于组织细胞内,进而出现水肿现象[2]。解痉、降压、利尿等为治疗PIH的常规手段,在此基础上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对控制病情、改善妊娠结局十分重要。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能量过多为肥胖的重要原因,而肥胖为导致PIH的重要原因,故采取合理的营养干预被认为是可影响PIH病情的非药物手段[3]。本次在对患者实施早期医学营养干预过程中,对其进行医学营养干预,给予合理饮食营养指导,可确保患者营养均衡、合理膳食,维持体重适宜增长[4]。反馈式宣教为一种医患双向的健康教育方式,护士在进行健康宣教后嘱患者对宣教内容进行复述,由护士对患者复述内容进行评价,正确时给予肯定,错误时进行纠正与指导,可提升患者参与感,使其更好记忆宣教内容,进而提高宣教效果[5-6]。在医学营养干预的基础上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可进一步提升宣教效果,增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对控制病情起到重要作用[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可有效提升临床血压控制效果。观察组干预后遵医服药、血压监测、饮食及运动管理健康行为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子痫、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上述护理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健康行为,改善妊娠结局。综上所述,早期医学营养干预结合反馈式健康宣教有助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压控制,提高其健康行为,能改善妊娠结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桂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护理过程中采用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的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3(14):2146-2147.

[2]胡良慧,谢萍,陈德慧.医学营养和运动联合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胎盘缺血缺氧损伤、血清中血管新生因子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15):2123-2126.

[3]崔铭萱,吕净,蔡晶晶,等.孕早期医学营养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高危妊娠女性体重及血糖代谢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9,54(4):439-442.

[4]董梅,王小丽.医学营养干预联合运动训练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分娩方式及结局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8,35(6):1164-1166.

[5]孙美好,邓雪芬.反馈式健康宣教提升母婴同室产妇产后护理效果、满意度的意义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8,5(13):116,118.

[6]朱妍.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运动康复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耐量的改善作用[J].健康之友,2018,24(14):102-103.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9

学科建设是疗养院发展的一项复杂性、综合性工程,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疗养院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学科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的培养。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三性”的载体,为学科提升产生吸收和输出的能力,一方面学科聚集优秀人才,通过继续医学再教育,吸收新理念,创出新思想,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继续教育以学习班、进修培训等形式,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实现以疗养为中心、以“心理健康服务为主导、健康体检管理为主线、矫治康复理疗为主攻、中医养生保健为主旨”的现代化疗养院的学科建设。

2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缺乏认识长期以来,疗养院在继续医学教育方面重视不够,认为疗养院医疗业务相对单纯,工作技术含量少,同时医务人员对疗养医学专业的发展也缺乏认识,造成思想上普遍轻视继续医学教育。此外,随着聘用人员的增多,部分科室工作必须依靠聘用人员来完成,以至存在着重工作轻培养,重深造拿文凭轻实践学习,重经济效益轻技术提高,重近期利益轻远期效果,重在职人员轻聘用人员,重院外教育轻院内教育,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深入开展。

2.2对继续医学教育缺乏整体远景规划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目前疗养院对继续医学教育虽然已经很重视,但还没有制定出比较明确的政策和远期规划,在继续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各相关部门协调、管理人才引进等方面仍然缺乏整体设计和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的知识也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但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人员多由医务部(处)科训助理兼管,他们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因此存在着表面性工作做得较多,而缺乏对远景规划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思考。

2.3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制度建立不完善一是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医务人员产生“学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思想,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往往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二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没有一个比较配套的措施和监管机制,无法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医务人员进行科学量化和管理。三是缺乏有效的评估方法,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考评方法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强,仅仅是注重形式,缺乏长远的计划和目标。

3探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新思路

3.1营造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卫生技术人员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继续医学教育首先是个人受益,其次是单位受益。健全调整继续医学教育组织机构,制定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规定、五年规划及各种培训制度,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与聘任、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形成全院、全员重视继续医学教育的良好氛围。

3.2推进疗养院继续医学教育要推陈出新医务人员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是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知识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而要唤起广大医务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热情,关键要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继续医学教育的学习内容要动态的,对象是多层次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内容单一的教育方式必须逐渐被淘汰。近年来,疗养院与医学院校进行联合办学,成为医科大学的临床学院,联合承办硕士研究生班培训,与科研机构建立健康管理体系的研究,提升了疗养院的学术水平,搭建了医务人员求知的平台,开展部级及军队级的继续教育项目、学术交流会、学术研讨会、进修学习、院内学术讲座等,这样提高了医务人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医务人员得到更好的继续医学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健康管理医学范文篇10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康意识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各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培养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和市场的发展,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之而来,则是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研究中,超净实验室的应用需求非常普遍。使用超净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科研研究者、实验室人员、本科生及研究生。这就意味着超净实验室使用人员具有数量大、进出频繁、成分复杂、知识层次不同等特点。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和操作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效预防超净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例证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除了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外,软件建设即人的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心理,未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违规操作,有效的个人防护不足;(2)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防护、保险、警示灯硬件设施装置缺乏或有缺陷,实验仪器设备带病作业;(3)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严、实验室安全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上级职能部门监管不力;(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实验室水电线路以及设备配置在设计装备上的不科学造成的隐患。因此,要落实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环境健康,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参与。下面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及通行的安全管理模式,并结合作者在本校超净实验室工作的亲身经历,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实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

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以达到认识机体功能及生命运动的规律、维护并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与其他学科类似,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各种理化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等;应用研究包括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等。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而人工器官则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超净实验室是对洁净度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洁净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悬浮粒子数量的程度。超净室主要由空调机组、过滤系统、进排气通道等组成。超净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室外新风经过初效、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处理,通过空调和风机送入超净室,而室内的尘埃则通过回风夹道被带走。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使超净室达到设定的洁净度。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超净实验室主要用途为进行细胞培养、材料表面生物分子接枝及其检测、光刻制备微图形、支架喷涂等实验,由万级和十万级两个洁净度区域构成,每个区域各有4个实验室。超净实验室内新风量仅占20%左右,这就意味室内空气80%左右都是回流循环风,超净实验室内氧气浓度明显低于大气中氧气浓度。为避免实验人员长时间因缺氧发生不适或晕倒等意外,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最好两个小时左右离开超净室透透气。特别是每年本科毕业班同学做毕业设计时,进入超净实验人员众多,再加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时通常在超净工作台内使用酒精灯,酒精燃烧时耗氧,这些都会加剧超净实验室内缺氧。在细胞实验中,除定期用紫外线辐照房间空气灭菌以外,超净工作台使用前也要进行紫外线辐照灭菌。由于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紫外灯工作时间长,紫外线辐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如不注意防护,紫外线和臭氧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臭氧能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紫外线和臭氧还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也能产生危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失眠、易感冒等症状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

超净实验室使用中学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但他们往往存在实验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熟练和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特点(超净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并且新风量远低于循环风量,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产生大量紫外线和臭氧)和超净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及健康意识引导等问题,以预防为主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引导其建立实验室健康意识,增强实验事故防范能力,是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且详细的超净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张贴在醒目处。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室必须穿实验服、长裤和不露脚面的鞋;禁止携带食物、饮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超净室;室内禁止吸烟;进出超净室需登记出入时间、使用房间、实验内容、使用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实验服、物品及地面清洁及空气净化系统检查维修。进行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对超净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建立设备使用台账及预约制度,设备旁附上简单易懂的操作说明。对超净工作室中的化学品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化学品的采购和运输、化学品的储存,以及产出的废弃物分类收集放置并由学校和学院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建立超净室安全应急响应措施及预案,包括在超净实验室内配置急救箱,箱门不上锁以备随时可用,箱内配备有急救用基本药品和工具,例如碘伏、创可贴、毛巾、纱布、防毒面具、棉签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检查、补充及更换急救箱内物品;配置安全标示及应急设备,超净实验室门口墙上悬挂超净室平面设计图,标注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疏散的方向和通道,超净室内安装安全出口指示灯以及火灾逃生出口及救生锤。根据实验室使用功能配置相关的安防设施,包括监控录像头、烟雾报警装置、灭火毯、灭火器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防设施使用方法现场培训,并在学校安全部门及学院和系安全员指导下定期开展包括火灾、地震、人体受伤、有害化学品和气体溢出等在内的突发事故应急响应演习,尤其重点针对火灾突发事故进行应对演习,其程序包括判断火势能否自行扑灭,如不能扑灭则应尽快通知超净室内其他人员及时撤离,撤离前对所在实验室房间进行断电,并及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这些应急响应演习,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事故及伤害的发生。2.逐级安全培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即需要到实验室开展认知实习,让其初步了解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从理论角度认识紫外线和臭氧等对人体的危害,初步树立一定的安全、健康意识。需要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集中安全培训,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超净室设计布局、设备使用流程特点、安全注意事项,并对超净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说明。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片,把一些常见的实验伤害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完毕后,培训人需在安全保证承诺书上签字。3.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学生入室开展实验前,必须通过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资格。考核分为理论和实地操作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超净室使用规则;超净室特点、分区、布局;超净室能开展哪些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人员进出超净室流程;物品及仪器设备等进入超净室注意事项等。

三、结束语

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综合了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交叉性强,潜在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超净工作室时的安全问题就必须重点关注。通过加强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意识引导,我们初步积累了控制和降低实验伤害的工作经验,并将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形成规范细致的逐级安全培训体系,学生安全、健康意识,健康安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净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功能的同时,保证实验室运行安全有效和使用者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魏桃员,尤朝阳,霍开富.美国高校实验室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杨志勇,樊庆福.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

[3]谢俊祥.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发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

[4]张盼盼.超净室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