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十篇

时间:2023-08-09 17:41:21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1

一、落实各项方针政策,深推税收征管改革

认真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两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观看《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专题片,结合税收工作,抓好抓牢税收征管改革各项工作,撸起袖子、尽责担当,把深化改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改革工作推进有力、确保将改革落实到位,让企业享受到“红利”,纳税人得到实惠。

一是深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以中央《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大数据治税为引领,以金税三期系统为依托,以电子税务局为载体,强化基础税源管理,深入开展“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不断整合征管资源,降低征纳成本,提高征管质效,增强税法遵从度,提高纳税人满意度,推动征管体制改革各项工作顺利落地。全市地税系统按照《贵阳市地方税务局关于深入推进当前征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筑地税发〔2017〕111号)安排,继续稳步推进深改工作。南明区地税局建设智慧税务手机APP,为纳税人办理发票查询、预约叫号、发票领用等涉税事宜提供更大程度的便利。云岩区地税局扎实开展社区大征管,盘活社区税源存量,提高税收征收效率。观山湖区地税局积极落实《贵州省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办法》,加强房地产交易税收服务和管理的政策落实,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

二是继续深化国地税合作。全市国地税合作坚持“示范引领、全面合作、纵深推进”原则,联合下发国地税合作实施方案,编写国地税合作框架协议,设立国、地税联合深化征管改革办公室,建立国、地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高新区地税局作为合作示范单位,先行先试与高新国税共同搭建了“国地税统一平台”,深入探讨核心问题,不断优化合作服务,建立了高新区“大数据工作组”,共同对区内大数据企业提供个性化纳税服务,减轻大数据企业办税负担,提高纳税人获得感。花溪区地税局进一步推进联合办税,协作拟定了包含第三方涉税信息采集、协同注销办理、协同定额评定、联合清理欠税管理。白云区地税局成功开具了《银行端查询缴税凭证》,与白云国税联合开展测试“联合网厅”软件系统。

三是提升大数据治税管理水平。贵阳市地税局将各部门的“条数据”转化为分纳税人、分行业等不同主题的“块数据”,形成涉税分析数据中心,建立大数据综合治税分析系统,搭建疑点数据核查反馈监控系统。通过贵阳市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已获取35个部门信息数据。截止2017年6月,获取共享涉税信息数据1.55亿余条。贵阳市已完成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二期)项目的开发,同步下发了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二期)推广应用方案,启动了全市范围内“横到边,纵到底”应用工作。

四是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严格落实国务院推出的新的减税降费各项措施,帮助企业降低税负成本、化解过剩产能、创新驱动发展,让企业轻装上阵。随着各项结构性减税的税收政策陆续落地,减税降费政策不打折扣地落到实处,企业税收负担也会随之有所降低,各类税种功能结构会更加趋于合理,经济增速放缓的主基调也将再次得以体现。

五是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工作。按照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和《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7-2020年)》,贵阳市地税局围绕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等重点工作,认真做好全市税收政策法规工作。推进法治地税示范基地建设,组织13个基层地税局到第一批法治税务示范基地授牌单位开阳县地方税务局开展学习交流,初步推荐高新区地税局和南明区地税局代表贵阳市地税局参加今年省地税局开展的法治税务示范基地创建。开展税收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做好结构性减税的调研工作,深入开展税务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完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制度,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范化建设,在全市地税系统推行公职律师制度,在全市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开展“五证合一”改革工作,成立贵阳市地税局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把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整合,实现个体工商户的“两证合一”。

六是不断提升纳税服务质量。贵阳市地税局加强“营改增”相关政策的培训,设立“营改增”咨询服务岗、新增便捷办税绿色通道,通过门户网站、公告栏、纳税人学堂、税企QQ群、阳光税务平台、微信平台、政务大厅LED屏等载体,加大“营改增”宣传力度,做好相关税收政策和具体办理涉税流程事项的办税公开工作。目前,全市13个区县地税局基本实现国地税业务“一窗办理、一人一机双系统单POS”模式。联合贵阳市国税局与银监局签订“税信贷”框架协议,并与中国建设银行、工商银行、贵阳银行等合作开展“税易贷”、“税信贷”、“税银诚信贷”服务。进一步做好公共服务:如12366纳税服务热线、门户网站的咨询、投诉受理,及时反馈,让纳税人的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加强纳税信用建设,推进“银税互动”项目扩围,落实A级纳税人激励措施,促进税务领域的信用信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二、抓好深化征管,紧扣收入目标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2

我市地方税收征管改革始于1995年,从改革的历程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年-1996年,为征管改革的试点和扩大试点阶段。作为全省首批18个省级征管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全省建立了市级地方税收征管改革机构,并经市政府批转了《淮南市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在城区各类企业纳税人中进行了征管改革的探索尝试,建立了办税服务厅,实行了纳税人上门申报纳税制度,初步实现了集中征收。第二阶段,1997年-20__年,根据省政府批转省地税局的《关于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围绕“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在城区和农村所有纳税人中全面推行地方税收征管改革,建立了以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为核心的申报缴税体系、办税服务厅为载体的优化服务体系、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管理监控体系和人工与计算机相结合的选案稽查体系等四大征管基础体系,加快征管机制转换,初步构建了征收、管理、稽查三分离的新型征管运行机制的框架。第三阶段,20__年,按照“集中征收、分类管理、一级稽查”的改革思路,我市对稽查机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撤消了二级稽查机构,实行一级稽查。在此期间,省局统一了征管业务规程和税收征管软件,开展了标准化分局创建,推进了征管改革。第四阶段,20__年至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加速税收征管改革信息化建设推进征管改革的要求,结合全省地税系统机构改革,我市以征管信息化为改革的切入点,按照“巩固、提高、规范和完善”的原则,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完成城域网建设,实现征管数据大集中工程,建立了内外网站,开展多元化申报试点,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全市以全省统一征管软件系统数据综合处理平台为基础,构建起“信息集中共享、网络互联互通、优化管理服务、强化执法监督”的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了基于信息化技术支撑和专业化管理的新征管模式。

通过十年的征管改革实践与发展,我市已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较为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完成了征管运行机制的三大转变。在征管手段上,实现了由行政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的转变;在征管机构上,实现了由综合性、全功能设置基层机构向征、管、查专业化分工型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实现了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

二、十年征管改革的成果及经验

十年的征管改革实践证明,成绩是主要的,主要取得六大方面成果:

(一)新型征管体制初步建立。经过四个阶段的不断实践和完善,新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已初步建立,形成“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34字税收征管模式,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都是平等纳税人的现状,适应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二)依法征管机制基本形成。表现在:一是依法治税的组织治理结构初步建立,构筑了依法治税的内部基础。征收权、管理权与稽查权的相互分离突破了征管权力过于集中的传统模式,新治理结构的构筑彻底打破了“一人说了算”的“人治”格局,为依法治税奠定了基础;二是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初步建立,为依法纳税创造了外部条件。三是新模式增加了征管行为的透明度,促进了廉政建设和税负公平。征管机制转换后,实行集中征收、计算机管理、公开办税,大大增强了执法的力度和透明度,由“暗箱”操作变成了“阳光”执法;全面规范征管业务规程,建立内部制约机制,从制度上遏制了税务人员的不廉行为,有效地防止了“人情税”、“关系税”等不廉行为的发生。

(三)征管质量明显提高。新模式实现了由分散征收到集中征收、由手工操作到计算机征管,由重点征收到重点稽查的转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税收征管质量大幅度提高,确保了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改革10年来,全局累计组织各项收入50.2亿元,地方税收入总量从1994年的1.53亿元增加至20__年的4.77亿元,为淮南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组织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强了征管质量考核工作,把组织收入和提高征管质量很好地结合起来,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仅以完成税收任务来考核工作成绩的状况,使我市税收征管质量稳步提高。

(四)管理基础得到加强。新模式使税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全市基本按属地管理原则成立了管理分局(所),使税务机关可以集中精力搞好税源的动态监控,切实做到税户清、税源明;以创建标准化分局和个体示范街为载体,征管基础全面加强。

(五)税收信息化快速推进。新模式强化了计算机的依托作用,加速了税收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税收征管全过程。在此期间,完成市、县、分局三级城域网建设,构筑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全面推广应用全省地税统一征管软件,实现市县税收征管数据信息全部集中到市局统一处理,并全市共享;建立地税综合信息网,为纳税人提供网上办税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自行设计开发多元化申报软件,积极推行多元化申报,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多元化申报纳税新格局。

(六)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加强办税服务厅建设;推行网上申报、委托银行扣缴等多种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方式;开展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开通12366纳税服务热线;简化办税手续,提高办税效率;加强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开展税收维权服务。

总结我市十年征管改革的实践和成果,有以下五点经验:

一是依法治税是征管改革的核心和实质。税收征管改革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的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环境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税收征管改革就是要保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税制依法实施。因此,依法治税是征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征管改革的核心和实质。

二是信息化加专 业化是征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征管改革不是简单的场所和外在形式上的变化,而是以税收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点,在税务管理领域大量引入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严密高效的税收征管体系。只有把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到税收工作中,有效地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够彻底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的人海战术和劳动密集型的征管方式。只有以信息化作支撑,深化征管改革,才能优化征管模式,提高征管效率。因此,在征管改革中要正确处理好信息化与专业化的关系,在信息化的支持和推动下,通过基层征收机构和人事制度的配套改革,逐步实行税收专业化管理。

三是加强税源控管是征管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税源是税收的基础,没有有效的税源管理,税收就成了无源之水。只有首先搞好税源监控,这个基础打牢了,才能真正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我市的征管改革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效,关键是加强了对税源的控管,始终将税源监控作为征管改革的重点和基础环节,贯穿于征管改革的全过程。

四是实现管事与管户的有机结合是征管改革的突破口。管事与管户是税收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取消对纳税人实行的“保姆”式管理方法后,纳税人一部分事项自己主动到税务部门来办理,税务部门就要提供优质服务来管理好这部分事项,这是“管事”的重要内容。但同时,由于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部分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意识不高的情况,一些与纳税有关的信息纳税人不一定会主动告知税务部门,需要税务部门上门了解,这就需要“管户”。因此,在征管改革过程中应将新模式中的管事制与传统模式下的管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管好事,又要管好户。

五是加强征管基础建设是征管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税收征管基础是开展各项征管工作的前提。新征管模式的运行,必须建立在征管基础工作的健全和完善的基点之上。没有坚实的基础工作支持,新征管模式将失去根基、流于形式,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没有完善的征管基础,没有从严格管理中采集的征管信息基础数据,征管软件中的数据质量将无法保证,信息化的应用效果将大打折扣,稽查选案将缺乏有效的依据,税收征管也不能有的放矢。

三、当前征管改革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征管改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更深层次的困难与问题。

(一)观念和认识问题。在观念方面,主要表现为观念转变不到位。专管员管户制度向管事制度转换后,有些同志留恋过去“风光”的日子,对征管改革工作被动应付,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不主动,工作缺乏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认识方面:一是有的同志只看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而看不到或不关心改革取得的成效,进而否定改革。二是有的同志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缺乏全面分析,简单地归咎于征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及机构设置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来看:一是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有的地方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领导多,干活的人员少;机关人员多,一线人员少;机构多,人员少,在偏远和农村分局更为突出。二是税务干部队伍素质跟不上改革的要求。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税干爱岗不敬业,不思进取,消极怠工,征管效率和稽查质量不高,制约了改革的目标和征管效能的实现。从机构设置来看:20__年机构改革时,省编委撤消大部分局的基层税务所机构,而设置的股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基层税收执法带来大量问题。

(三)征、管、查部门配合问题。各系列整体意识不强,过多强调了权利,忽视了应尽的义务,强调了制约,忽视了配合。主要表现为:一是应移交的不移交。有的管理部门为了完成自已的税收任务,对应移交稽查部门查处的案件不移交。二是移交的也不去处理。稽查部门对已移交的有关纳税人违法事项认为查不到收入,不愿意去下功夫检查。三是日管检查与税务稽查交叉重复,尤其是对重点税源户重复检查问题突出。

(四)信息化建设问题。一是征管软件问题。现行的全省统一征管软件功能不完善,缺乏加工、汇总、分析功能,税源分析、纳税评估、计算机选案、税收决策等模块尚未开发,既不能全面反映征管全过程,也无法满足“一户式”信息储存要求。二是信息风险问题。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迅速渗透于税收征管,部分基层单位对征管信息既过度的依赖,又没有数据质量意识,由于基础信息采集的人为性和征管软件处理的不完善,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不仅不能正常发挥计算机的依托作用,反而制约了税收分析和决策,形成了一种“信息风险”。

(五)税收管理力度不够问题。新征管模式中,部分管理环节对管事制的理解有偏差,忽视税收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征收与稽查之间的管理环节出现空档,出现“重征收轻管理”或“重稽查轻管理”的倾向,由此相继暴露出漏征漏管严重、申报监控弱化、发票管理松懈、税源管理流于形式、申报异常户增多等管理缺位问题。

四、新时期征管改革的重点

(一)巩固多年征管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一轮征管改革是对以往的征管改革在一个更高层次、更大深度上的发展和完善。通过多年的征管改革,各级税务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锻炼了大批的干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有这些都是推进征管改革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财富,因此,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多年的征管改革成果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减少浪费和投入,保持征管改革的连续性。

(二)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十年来的征管改革实践和成果表明,我市征管改革取得了突出成效,但问题也不少。成效不说清,不足以树立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问题不讲够,不足以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对问题怎么看,决定今后怎么干。我们认为上述问题,是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它产生于改革进程之中,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因此,一要正确对待改革中的问题,坚定征管改革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坚持向新模式迈进的方向不变,边实践、边推进、边巩固、边完善,在改革中解决问题、完善模式、巩固成果。二要在认真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共识,把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化作广大税干的自觉行动。

(三)合理调整基层机构,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合理调整基层机构设置。机构设置要因地制宜,不必过分强调统一。本着有利于征管的原则,对部分征管规模较小,税务人员较少的分局可适当简并部分内设机构。对征管规模较大的分局,要向省编委积极争取,依法增设税务所机构。同时,要研究起征点调整后个体征管的形势,适当收缩部分个体征管机构。二是合理配置人员。要从当地的执法环境、公民的纳税意识、经济发展水平和税务管理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一要尽量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充实征管一线人员力量。二要适应多元化申报后的形势,简并办税服务厅窗口,实行“一窗多能”,压缩征收人员数量。三要控制股、所长职数配置,按照税务人员数量分配股所长职数。四要建立稽查人员淘汰机制,实行竞争上岗,提高稽查人员素质。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在税务人员中推行能级管理和岗位竞争,建立起能级匹配、能岗匹配,能级取酬的竞争机制。坚持人才兴税,鼓励在岗自学,普遍提高业务素质。

(四)加强部门配合,强化监督考核。一是加强部门衔接配合。修订税收征管业务规程,细化部门责任和分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征收、管理、稽查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做到分工不分家。二是建立协调和投诉制度,由管理部门牵头,定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不了的问题报上级处理;对不按规定规程进行配合的行为向上级投诉。上级税务机关对投诉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明确责任,对故意违反规定的予以严肃处分。三是明确日常税务检查与税务稽查的职责范围。制定具体管理办法,从税务检查的对象、范围、性质 、时间等方面划清日常税务检查与税务稽查的业务边界。四是加强岗位责任制考核。将部门配合的工作列为重点内容定期进行考核,并在征管质量检查中进行重点检查。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应用效果。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指导思想上实现由“以建设为主向建设与应用并重”方向转变,着力解决软件应用能力和信息质量问题。一是完善多元化电子申报软件。加快财务报表数据电子报送软件开发,拓展软件应用功能;修订完善电子申报软件,提高软件应用的稳定性。二是加强应用型软件开发。在省局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加强税源分析、税额核定、纳税评估、资料管理等征管应用型软件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类征管信息的传输共享,征收、管理和稽查系列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应力求做到相关信息的及时传输,实现信息的共享共用,为征管工作提供服务。三是加强征管数据管理。认真落实征管电子数据管理办法,加强征管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和检查,确保各项信息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提高征管数据质量,加强各类信息的分析对比,增强信息的利用效能,减少信息应用风险。

(六)推进征管基础制度建设,强化税收管理基础。按照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和掌握征管工作规律,及时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一是建立落实欠税管理制度,严格欠税管理。二是建立税收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比较了解以及税源管理责任明确的优点,将管事与管户有机地结合起来。三是建立纳税评估工作规范,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四是建立税源监控制度,落实日常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分税种、分行业的结构性分析,完善动态税源管理。五是修订发票内部分级管理和发票举报奖励制度,加强普通发票管理。六是健全各项稽查执法办案制度,加强一级稽查建设。建立首查责任制,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检查、办案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办案速度;全面推行案件复查制度,对检查案件要确定一定比例定期进行复查,对复查中发现的问题实施责任追究;坚持重大案件集体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对重大案件的审理工作。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3

关键词:增值税扩围;营业税;完善税制;对策研究

增值税扩围,即把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纳入到增值税征收的范围,进而取消营业税。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开始,增值税就被赋予转型与扩围两大目标,2009年国务院全面启动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了增值税抵扣范围,完成了由生产型增值税到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即便如此,我国增值税税制仍存在征收体系不规范、征收范围不广泛、抵扣链条不完整等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减轻服务业税收负担、促进服务业发展,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已成为我国增值税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但是这项改革将触及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变动、相关行业发展、企业税负调整、地方主体税种重新确认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在推行增值税扩围改革之前就认真研究其影响和对策。

一、对目前增值税征收体系的分析

(一)目前增值税征收的不足

增值税作为一种间接税,在征收过程中更关注效率。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新的经济行为不断出现,现行增值税征收体系效率低下的问题不断显现。

第一,社会分工细化,营业税重复征收严重。一项服务需要多个企业协同完成时,本环节的企业需要向上一个环节的企业购买服务,同时在转售该服务时需要对营业额全额交税。如一个物流企业将业务分包给仓储、运输或者其他相关企业,这个物流企业要就对其全部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其他接受分包业务的企业还要根据自己的营业额再次缴纳营业税,同一道业务被重复征税,导致采取专业化协作方式生产、分工细化的纳税人税收负担较重,而采取一个企业单独处理所有业务经营模式的纳税人税收负担较轻。在市场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今天重复征税不利于社会分工专业化发展。

第二,制造业、服务业税负失衡,限制服务产业优化升级。增值税主要适用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增值税完成转型改革之后,生产型企业在购进生产设备时可以进行抵扣,如此则营业税的税负水平便显得相对偏重,而营业税主要适用于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服务业,因此随着增值税、营业税税负分别相对减轻及加重,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出现税负失衡现象,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

第三,增值税征收范围较窄,抵扣链条不完善。税收理论表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越大、抵扣链条越完整,税收中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就会越明显。因此,增值税征收范围应尽可能地覆盖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形成一个紧密连接、环环相扣、相互稽核、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

第四,增值税增收管理体系不完善导致征管成本较高。目前的增值税增收需要税务部门按照规定将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劳务与不可抵扣的购进货物、劳务分开,将营业额与增值额进行分列计算,使计算变得复杂,增加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提高了税收征收成本。

(二)对上海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的解读

为了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税制,规范增值税征收机制,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于2012年起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本次试点选择交通物流业的目的在于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业的改革,这不仅能解决物流行业成本过高造成的物价偏高问题,更关键的是能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之所以把试点放到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国税地税合一的省市之一,选在上海征收,管理压力相对较小。

由于过去服务业一直缴纳营业税,增值税抵扣的链条未理顺,而且不同行业的利润率不同,因此,根据试点行业的实际情况,针对生产业专门新增了不同于普通制造业和贸易类企业的11%和6%两档税率。同时,为了降低地方政府对扩围改革的排斥,试点方案还是明确规定改征后的增值税收入仍归地方所有。这表明这次试点不影响中央、地方原来的分税比例,试点期间原归属所在地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收入仍归所在地财政。这是在原有财政体制框架内进行的税制改革。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影响分析

(一)增值税扩围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2010年,国内增值税收入为21092亿元,占税收总量的28.8%,为中国第一大税。同期营业税收入为11158亿元,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为15.2%。2010年,在全国性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约为5196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约为15.9%;营业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例约为33.7%。目前增值税已是共享税,若再将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增值税份额将接近税收总量的一半(见表1)。由此可见,增值税扩围对地方财政影响巨大。并且在其他国地税共存的省份推行增值税扩围改革时,将由国税部门来征收原属地税部门征收的税收,国税收入将大幅度增加,地税收入明显减少,地方财政减收。

(二)增值税扩围改革对税收体制的影响

目前国家设立国、地税两套征管机构,国家税务局负责中央和中央、地方共享税收的征管,地方税务局负责地方税收的征管。营业税是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是现行分税制得以施行的重要基础。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推行,即扩大增值税增收范围、调减甚至取消营业税,原先的地方税将成为共享税,这将对现行分税制的基础条件构成挑战。由于目前地方财政对营业税的依赖度较高(见表2),增值税扩围,将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降低,这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有效行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的职能,故需要中央政府为地方政府寻找新的财税收入来源或重新设定增值税分成比例,这意味着现行分税制体制要重新构建。

(三)增值税扩围改革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目前我国营业税的征税范围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从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增值税扩围改革将大部分服务性企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之内,有利于其形成完整的税收链条。推行增值税改革之后,物流及部分生产业等行业将能享受到增值税抵扣所带来的税收优惠。这项改革将会降低中国服务业的行业税负,极大地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就上下游行业而言,在企业外购服务时,可以全额抵扣上一环节的增值税,降低了下游行业的税负,有利于促进行业分工、细化,优化产业结构。因此,增值税扩围,有利于带动下游行业对扩围行业的需求增长。

(四)增值税扩围改革对企业的影响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服务性企业购买原材料、固定资产、相关服务时支付的增值税可以顺利抵扣。因此,税改有利于降低营业成本。同时,税负的下降也有助于营业税金及附加中应缴纳的城建税、教育费的下降,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利润水平。增值税扩围,将降低企业的税负,受益于财政减税、利润增加,企业资金充裕、现金流充足、投资积极性增强对企业做细、做大、做强,向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重新构建增值税收入分享体制,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稳定

为确保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平稳开展,需要重新划定中央、地方税收分成,开启“按比例分享”新模式。新的划分模式,要基本保持地方既有财力,按照全国的一个平均基数调整扩围改革后的增值税分享比例,再通过税收返还或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省际之间的差异进行微调,可以大体解决现行财政体制对扩围改革的阻力。在对税收返还地区的分配结构进行调整时,不能仅仅依据税收来源地这个单一标准,还应考虑增值税在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实际承受情况。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配合其他财税改革同步进行

在当前地方财力已经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应在不减少地方财力的前提下,完善中央与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一是扩围改革应与整体税收制度改革相结合,如房产税、资源税的改革同步推进,为增值税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建立和完善以财产税为主体的地方税收体系,减少增值税改革的压力。二是要尽快研究完善地方税制,明确地方主体税种,完善新税种征管的具体办法。三是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理顺国地税的征管范围,实行各征各税,合理分权,并赋予地方必要的税收立法权。

(三)尽快提高增值税的法律级次,确保扩围改革平稳运行

首先,应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其他规章制度进行整合,保护改革顺利实施,并可以以法律修正案的形式予以确认。其次,从法理学角度来看,增值税立法需要体现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经济规律,强调增值税的中性和效率特征,避免为了解决一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而任意变动,为增值税扩围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法律环境,增加改革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最后,增值税扩围改革应拥有原则性规定,同时增值税法应留出一定缺口,适当授权,以应对各地增值税扩围改革进行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分步骤、分行业,有针对、有重点地稳步推进扩围改革

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不够成熟、企业间差异明显以及国家税收征管体制不完善等问题,建立一套各增值环节征收到位、覆盖全面的增值税征收体系需要分步骤、分行业进行。第一步,在试点的基础上,把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的服务业,如仓储运输业、建筑业、广告业、业等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推行一套完整的商品流转税征收办法。这样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同时也便于简化税制和税收征管。第二步,在第一步改革实施较为完善时,再利用已取得的扩围成果,把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等与货物交易关系不甚密切的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而且要采取简易课征的办法,既不破坏其他服务业增值税征收的运作机制,又能达到税收征管的科学、高效。

四、结束语

增值税扩围改革难度很大,可预见的阻力也很多,鉴于扩围改革对促进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的重要意义,改革应当坚定决心,全力推进。当然为了保证扩围能够取得成功,要切实考虑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多种相关因素,循序渐进,稳步开展。

参考文献:

1.贾康,施文泼.关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思考[J].中国财政,2010(19).

2.龚辉文.关于增值税、营业税合并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5).

3.肖绪湖,汪应平.关于增值税扩围征收的理性思考.财贸经济,2011(7).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4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意义。政府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杠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促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职能的宏观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非税收入征收主管机关,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负责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具体工作。各执收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依法办事,主动做好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工作,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应缴尽缴。取消执收单位各类政府非税收入过渡性帐户,今后任何部门和单位擅自开设政府非税收入帐户或者过渡性帐户,一律视同私设“小金库”处理。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在银行设立“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用于记录、归集、核算和反映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情况,执收单位取得的政府非税收入应及时全额缴入“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不得隐匿、转移、截留和坐支。各类政府非税收入应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通过“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归集后,定期划解国库和财政专户。

三、严格管理程序,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立项审批和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附加)、罚没收入、国有资产(资源)收益和其他政府非税收入,应当依法设定和征收。严格政府非税收入减免,执收单位或者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应当按照规定收取政府非税收入,不得多收、少收或者擅自缓收、减收、免收;单位不得擅自缓收、减收、免收政府非税收入。对按有关规定需缓收、减收、免收政府非税收入的,由缴款义务人提供相关资料,经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审核,报县政府审批后书面通知执收单位,统一办理减免手续;缴款义务人确因特殊情况需要缓缴、减缴、免缴政府非税收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经县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审核后,按照法定批准权限办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擅自制定政府非税收入减免缓征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缓征政府非税收入。对违反规定擅自减免缓征造成政府非税收入流失的,县财政局相应抵减执收单位财政预算内和财政专户拨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县监察机关依法予以查处。

四、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本次改革将现行的政府非税收入票据简化为“政府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和“政府非税收入专用收据”两类。各乡镇、各单位在依法依规收取政府非税收入时,必须使用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政府非税收入来源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依法纳税的,应按税务部门的规定使用税务发票,并将缴纳税后的政府非税收入全额上缴财政专户。财税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票据的发放、核销、检查及其他管理工作。通过加强票据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和治理乱收费,从制度上规范部门和单位收费行为,监督各项政府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金库或财政专户。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5

一、农业税收征管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农业税收征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方案》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农业税收工作实际,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税收征管改革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税收的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职能作用,促进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二)改革的目标农业税收征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分类分步推行纳税申报和集中征收,搞好委托和服务监督,逐步实现计算机控管和重点稽查”的新模式。围绕实现主要目标,要着重抓好征收机关自身职能的转换和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意识的提高,逐步实现由上门收税向纳税人自觉申报的转变,由专管员直接管户向管事、监督与服务的转变,努力走出一条法治、规范、高效的农税征管新路子。

(三)基本模式的主要内容1、分类分步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制度。根据农业税税收工作特点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水平等情况,分别采取多种办法:对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单位,要在规定申报期内自行申报纳税,对基层组织健全、号召力强和群众基础好、纳税意识较高的地方,推行农民自行申报纳税,明确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规范和提高;对条件暂不具备的地方,要结合普法教育,加大税收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纳税自觉性,逐步创造条件实施。同时,各地还可以根据耕地占用税和契税一次性纳税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实行分税种申报,逐步到位。2、因地制宜设置办税服务场所,逐步实现集中征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税征管服务场所的设置,要符合税收征管改革通盘筹划、整体推进的要求,要和工商税收征管改革相结合,要符合相对集中、讲求实用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在县、市区已建立的地税办税服务厅内,增设农业税收窗口,为城关区域内的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在基层税务所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设置办税服务室,服务对象以乡镇所在地和邻近村庄的纳税人为主,办税服务室要有税收宣传栏、税法公告制度和优质服务承诺制度;对交通、通信不便的偏远地区设置征收点、点或采取巡回征收方式,实行定期定点征收税款,为纳税人服务。3、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网,依法搞好委托。依靠县、乡镇人民政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协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征收领导组和协税护税网络,聘请农村政治觉悟高、纳税意识和责任心强的村干部、离退休干部为协税员,形成一个领导有力、运作协调、职责明确、有效严密的征收体系。同时,各地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法委托粮食、土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农业各税,按程序给单位核发《委托证书》,对协税员要实行规范管理,定期进行培训和监督检查,并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4、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计算机控管。当前,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业税收管理》软件,加快应用和推广,要从农税征管改革试点单位入手,将农税基础管理、税款征收、税收统计分析等纳入微机监控,逐步实现电子化。同时,此项工作要尽可能与工商税收征管改革接轨,争取农业税收与工商税收计算机管理使用一个网络,最大限度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5、实行重点稽查为主,建立相互制约机制。农税征管在逐步实行纳税人自行申报、集中征收的同时,要加大稽查工作力度,通过强化稽查来促进纳税申报率的提高、征管人员素质的提高及新征管模式的到位。鉴于农税工作的特点,应建立日常稽查和重点稽查相结合,以重点稽查为主的稽查体系。基层税务所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情况进行检查,县级以上农税分局(处、科、股)主要负责对重点项目、重要案件的稽查,同时对基层所税干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同时,为了相互制约,基层税务所人员也要对上级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各级稽查工作都要正确使用稽查文书,严格按程序进行。6、调整充实人员机构,科学配置征管职能,这是改革的关键环节。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依法治税的要求,各地在试点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和不升格、不增加本单位总编制的总体要求,将地市、县局农税科、股改为农业税收征收管理分局,对内仍为内设机构,对外成为一个独立的执法主体,赋予其管理和征收双重职能,以适应当前形势要求。农税分局内部也要按照税收和征管分离、征收和稽查分离的原则分设岗位,配置相应职能,顺序运作。基层税务所实行工商税收与农业税收统一管理,但要注意必须确定一名所长和一名专管员侧重于农业税收管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业税收征管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改革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由于农业税收在一些地方所占比例较小,加之农业税收面对千家万户,征管难度大等等,一些基层县局的领导对农税征管改革认识不到位,重视与支持不够,有等待观望的思想,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农业税收的发展。因此,加快和深化改革的突破口仍然要选择在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上。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重点向改革相对滞后的县市区党政领导和地税局局长宣传,增强其改革的自觉性。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6

关键词:房产税;财产分配;市场秩序

1 房产税改革的必然性研究

1.1 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出现了很多房产商投机倒把的行为。当前的房产税改革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案例来看,征收房产税一方面是抑制投资者需求,另一方面是为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源。从实际情况来看,房产税改革一方面是抑制房价,稳定房产市场,另一方面是改革的必然。房产税的改革主要是商品税、所得税、财产税这几大系类,我国的商品税以及所得税相对比较成熟,而财产税的发展仍旧滞后。我国现行的房产税的税收虽然税率不高,但是征收范围有一定的制约性,此类现象导致房产税的收入规模较小。

房产税改革能够优化地方财政,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收入自主性,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背离,这需要不断开辟财源。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从银行信贷方面着手,由政府进行制约,将土地作为未来贷款中的优质财产。房产税的改革还能够促进公平,降低投机者的投机机会,稳定市场的投机行为,减小贫富差距,缩小了社会的不公。我国的居民来源包括工资薪金以及财产收入,这需要我们及时调节贫富差距,发挥当前应有的作用。

1.2 改革的可行性

当前的房产税课税范围是城镇经营性房屋,而改革后进行的房产税征收改革主要就是针对城镇住房的。因为财产关系是财产税征收的前提,由于财产税发展之后,我国对于私人财产的保护比较滞后,在房屋所有者对于房产征收了一定的所有税后,这会使得地产只有一定的使用权。在房产与土地分离中,需要合理征税,这需要设立相应的财产权。当前的物权法明确规定了宅基地的使用权期满的会自动续期,这杜绝了因为土地的使用年限而导致的房产权冲突,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做出了明确且完整的规定,便于房产税的税基征收。

2 房产税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启示

2.1 改革的进展

我国房产税的改革起始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物业税的概念,物业税与房产税都是属于财产税的一种,主要以土地和房屋作为征收的对象,对于承租人征收的税费进行分类。当前的房产税税制随市场的价值升高,当前的房产税经过的两年的试点,创建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模式,建立了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培养了一系列的专业人才。

物业税在我国的征收呼声由来已久,这需要明确征收范围,确定立法保障,强化房产税的征收的可行性。当前,我们对于房产税的改革表述相对比较平缓,需要逐步推进。

2.2 改革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房产税征收与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这需要政府发展经济及时调控土地财政。当前,房产税改革中存在几个误区:首先,认为房产税的改革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为社会上不少人有这种误解,百姓购房已经交了很多税了,房产税的征收会使得他们的负担更重,其实房产税改革并不意味这税种增加,而是将征收的范围扩大到相应的领域,使得在税制的设计中综合了个人的基本住房标准;其次,房产税的改革于地产的市场调控是无意义的,但从数据层面否定房产税的调控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当前的房产税目标在于抑制投机,将房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发挥政府的政策作用;最后,随着改革的推行,房价的走向成为房产税的改革标准,对于个人的住房征收能够帮助房价的调控,增强财政收入,深化税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

征管水平难以维系税率改革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税收的流失以及征管的成本问题,当前需要将征管能力控制在可控范围之中。从试点改革的成果来看,首先,我们可以发现,税收改革中的税源信息很难获取,因为征管的力度不足,透明的信息是房产改革的前提,征收的市场信息需要大量数据支撑,这影响了征收的力度。再者,房产的评估体系比较之后,为减少征管的难度,在试点改革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隐瞒报价的情况,这需要深化房产税的改革,制定合理的计税价值。当前的征管制下实施的房产税需要进行准确的价值评估,从多层面进行房产税的征收,这会影响征管的效率,降低税收制度的信任。

2.3 房产税改革的国际经验

国家征收房产税的目的在于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及时调节贫富差距。房产税税制的设计还在于及时调节分配,维护社会公平。当前世界上房产税改革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财产登记以及信息管理制度,这是房产税改革成功的重要环节。国外房产税征收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比如信息制度的完善,比如技术方面的投入,比如建立科学完善的房产税征管机制等,房产税的稽查、服务等等。

3 坚持房产税改革的建议

3.1 坚持渐进式改革

房产税不仅是时间工程,也是社会系统型工程,需要协助推行。从征管的角度来看,房产税的改革需要坚持正义,采取分步走的策略,推行改革,尽量降低风险。房产税的改革主要就是争取民众的理解以及支持,当前百姓对于房产税认知有一定偏差,作为新增的一种税收负担,房产税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当前应该积极开展房产税的教育活动,通过对房产税的改革,增强当前进行公共服务活动的能力,发挥调节作用,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房产税税收主要是满足群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借助积极宣传,让房产税改革有明确的认知,保证征税的公开、公正。政府部门践行的房产税收入需要公众取之于民,争取获得纳税人的支持。

推行房产税的改革需要找准切入点,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从当前的改革力度来看,需要总结试点地区的经验,推进试点改革。当前,试点地区的改革需要遵循相关经验,在未来几年内将试点城市逐步扩大。

3.2 优化税制设计

合理的税制设计需要纳税人进行引导,为追求最大化的利益,从而符合政府的利益,当前为推行房产税的试点改革,需要将市场价值作为基础,从税制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与优化。当前应当适当的扩大征收范围以及征收对象,发挥房产税的作用。首先,需要将存量房纳入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因为房地产市场中只有存量房在内的房产才能体现出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富价值,体现税收的公平公正。其次,是否将农村地区划入征税范围,需要将地方政府作为收入来源,弥补地方政府的服务成本,将农村的居民纳入房产税的范围中。最后,在优化税制角度来看,还应当统一市场评估价值,因为当前我们的市场评估体系还不是很健全,房地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居民享受服务的指标,符合税收的受益原则。房地产的市场评估能够反映公共服务的差异性,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提高税收与地方经济的相关性,为未来税收的可持续性提供丰富的税源。

房产税的税率应综合税基以及税率,因为不同国家基本国情不同,所以房产税的税制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税率的选择应借鉴国外的经验,由中央立法,规定税率的幅度,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确定使用的税率。当前的个人房产税的制定需要综合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综合纳税人的收入以及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税收优惠以及减免。

3.3 完善房产税的征收与配套机制

房产税收入主要是纳税人为政府提品服务的补偿,房产税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因为居民的住房属于非国有制财产,为避免全国范围的冲突,需要赋予房产税一定的法律地位。

从房产税的征收以及监管水平来看,房产税需要及时进行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落实税收的监管。首先,当前应当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制度,设立专项基金账户,设置合理的监督机构,促进房屋建设能够及时开展。其次,需要划分房产税的使用比例,为纳税的税区提供公共服务支持,控制好地产别墅的数量,发挥房产税的价值,促进社会的公平。再者,在房产税的评估中,需要将市场评估价值作为未来改革的选择方向,这需要我们尽快建立房产税的评估系统,完善房产评估的法律体系,确立评估制度、标准以及生产流程。最后,需要完善房产税的评估体系,因为房产税在不断推行之中,这需要我们制定符合国情的评税方法,尽量实现税收公平。当前的房产税试点工作经验丰富,按照不同的评税方法制定的技术标准保证了评估工作的准确与公平,建立相对应的处理机制,尽量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保证评税结果的公平性。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房产税的设计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为当前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当前的房价暴跌的大环境中,上海、重庆这两地拉开了房产税的改革内部,因为房产税的改革主要是弥补当前房产税对于个人住房的设计缺陷。税收体系的选择主要是优化我国的财政环境,促进社会公平。从改革的环境、技术上进行分析,扩大试点范围的可行性。房产税的改革相对比较复杂,其间牵扯了土地制度、市场调控等社会问题,这期间需要长期的过程用于完善,未来的房产税改革需要与其他税种结合,发挥税收对于经济的促进。

参考文献

[1]郭宏宝.房产税改革目标三种主流观点的评述――以沪渝试点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8):53-61.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7

关键词:税收管理创新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

一、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税收管理理论是变革税收管理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管理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税收管理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0多年。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在解决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徘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征、管、查”三分离或二分离的摸索,还是新税制实施后,对传统专管员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进人2世纪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未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人系统地研究,在科学把握税收管理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税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给予税收管理改革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目标设计缺乏系统论证,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征管改革的方向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沿着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职能的分解上。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上,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改革的进程上,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常常处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进度不一。带来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统一。由此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推进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税收管理的理论探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形成适合中国税收管理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体系,并在指导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还要注意不断研究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原理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揭示税收管理内在客观性的发现性认识,创造税收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通过寻求税收管理理论突破与创新,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改变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税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的落后局面,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运作到网络运行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惜重金投入,购置相当数量和一定档次的计算机技术装备,与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仍有相当差距。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软件开发应用杂乱无序,信息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处理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监控能力不强,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率并存,高成本与低产出共生,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从战略高度推进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学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税收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彻底改变机器运作模拟手工操作的状况,挖掘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效能。

创新税收管理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与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税收管理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与机器管理组成的整个管理体系效能最高。实现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突出四个重点:

其一、坚持按照一体化原则,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保障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规划,逐步实现业务规程、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从管理思想、管理战略上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缚,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上求得新突破。通过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组职能机构,变革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权力运行,把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有机地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构建起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平台。

其三、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税收服务技术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磁盘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税、银、库联网,实现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信息的网上流转,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为实现集中征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法规、涉税事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的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向特定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利用互联网提供税收法规查询,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实行网上行政,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接收对偷税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问题的举报、投诉等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把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完整、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统一数据结构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进而再向省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克服信息传递中封锁、变异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实现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备才能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要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强税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统。在将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的环节和幅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参与税收管理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使税收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责职、每个权能行使、每项工作绩效,都能通过网络透明地呈现在管理决策平台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

税收管理机构是根据履行国家税收职能需要,围绕税收行政权力设置、划分和运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设计科学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税收管理的组织保证。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履行好国家税收职能,能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影响到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顾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历程,有关方面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组织体系。每次征管改革几乎都离不开对征管组织机构的撤并调整,特别是新税制实施后,征管组织机构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有的撤销税务所,按区域设置全职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还设有中心税务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职能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设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专业局;有的仍留存着一直游离于机构改革之外的外税局、直属局。总的说来,这些改革措施始终没有打破原有征管机构的层级,没有跳出按征、管、查设置机构的框框,没有冲破地区行政管辖范围的界限,没有发挥运用网络技术构造组织结构的优势。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管理层级环节过多,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部门交叉重叠,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管理组织过于分散,资源配置不讲成本效益,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为突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征管组织结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组织合理化程度,必须大力推进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税收管理机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打破部门约束和层级限制,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使传统封闭的机械式组织向现代开放的网络化组织方向发展。

一要减少管理层次,收缩征管机构,确立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现代管理组织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必须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我国目前税收管理组织结构,从总局、省局、市(地)局、县局到基层分局有5个层级,除基层分局外,有4级行政管理层。世界上很少有这种5级架构的征管组织体系。要创新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必须打破这种僵化的5层“宝塔”结构,冲破行政区划的约束,根据经济区域、税源分布、规模大小,设置税收管理机构。从改革的渐进性考虑,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近期目标可以定为实行总局、省局、市局、县局4层组织结构。今后条件成熟时,对省级局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打破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区域进行撤并,设置跨省大区局,如像人民银行跨省设置分行机构。

二要统一征管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征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学的研究,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通常有四种模式,即以产品为基础的模式、以职能为基础的模式、以客户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种的矩阵模式。按照前述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和国外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适宜采用按税种类型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内部机构。在基层局(县、区局和将来实现征管实体化的地市级局)适宜按职能分工和纳税人类型相结合的模式设置机构,除稽查局可作为外设机构外,其它专业局都应全部转为内设机构,同时还应撤销过去外设的直属局、外税局,实现对内外税、不同行业、不同预算级次企业的统一管理。基层局的主要职能是对辖区内税源税基的控管。分类管理是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构建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税收管理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层级更少基层管理人员权责更大的管理体制。在县(区)局内部,根据税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集中到前台办税大厅实行全方位服务,解决纳税人多头多次跑的问题;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管理事项,集中到后台实施分类管理,解决税源税基控管薄弱的问题。

四、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

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适应现代税收管理发展要求的制度,更需要针对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优化税收管理制度设计是税收管理改革与发展重要内容,也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当前税收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税务机关管理效能,降低税收风险即法定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差额这一税收管理目标,在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设计上求得新突破。

当前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应当突出两个重点。

(1)要着眼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使其如实申报纳税,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税收服务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重要条件,必须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尽快将税收服务从过去的道德范畴上升到行政职责,构建起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体系,为纳税人提供享受各种税收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设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确保所有公民享受和获得税收知识的权力,使纳税人有能力自觉、及时、准确申报纳税,减少无知性不遵从;设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程序制度,确保办税公平公开,程序简便规范“一站式”服务到位,使纳税人减少“懒惰性”不遵从;设立完善的权益制度,确保客观公正开展行政复议,主动实施行政救济,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减少情感性不遵从。

二要建立以纳税评估为基础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纳税信用度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税法遵从和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根据纳税人纳税诚信度实行差别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严加管理。制定鼓励诚信守信,制约惩处失约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纳税信用成为与纳税人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无形资产。让依法纳税者受到社会广泛尊重,使诚信纳税者得到实惠,增强忠诚性遵从的荣誉感;让失信违法者付出利益代价和荣誉代价,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同时要把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与建立纳税评估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

三要建立“轻税重罚”的违法处罚制度。增大违法成本是强化税收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外要健全偷逃税处罚管理制度,增大偷税成本;严惩知法违法者,对不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该罚的要罚,该判刑的要判刑,减少纳税人自私性不遵从,增加预防性遵从。

(2)要着眼提高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效能,约束税务人员寻租,对工作业绩进行有效激励,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税收管理绩效是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导向至关重要。要彻底扭转过去绩效考核重收入轻管理,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轻机关内部考核的倾向,从组织收入型向执法保障型转变。要以正确实施国家税收政策,降低税收风险为目标,将绩效监控和评价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使绩效考核成为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和机关内部两个层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绩效考核,应从税收风险、执行政策、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过客观科学地制定考量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评价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使之明确税收管理的改进方向。对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重点围绕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可采取事项与岗职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定岗位、定职责、定事项、定人员、定目标、定指标、定奖惩等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税务人员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使个人工作绩效与集体组织绩效高度关联,激发个人和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8

论文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我国10多年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在解析主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税收管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及对策措施,以加-陕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转变。

伴随着新税制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税收管理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是。税收管理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加人WTO后,传统的税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正面临新的挑战,迫切要求加快税收管理的改革创新,实现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

一、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创新税收管理理论是变革税收管理的前提。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对税收管理理论研究不够重视。税收管理理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税收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社会科学领域。

我国税收征管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走了10多年。税收征管改革从一开始就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是凭经验和直觉进行。在解决改革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中徘徊。无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进行的“征、管、查”三分离或二分离的摸索,还是新税制实施后,对传统专管员制度全面改革,所形成的“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以及进人21世纪后,采取科技加管理措施,以信息化推进专业化的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理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的,未能从理论上对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体系进行深人系统地研究,在科学把握税收管理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税收管理改革的基本理论框架,给予税收管理改革坚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改革的目标方向上,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目标设计缺乏系统论证,征管改革的框架和基本模式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对征管改革的方向经历了反复探索和较长时间的认识过程;在改革的思路上。始终循着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沿着职能划分的思路。把分权制约过多地寄望于征、管、查职能的分解上。追求税收征管的模式化;在改革的范围上,侧重于税收征管的改革,忽视税收行政管理的改革。未能把对以纳税人涉税事项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征收管理和以征税机关、征税人为主要管理对象的税收行政管理作为改革的整体进行系统设计,忽视人力资源的配置管理和开发利用;在改革的进程上,对不同地区制约征管改革的因素研究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常常处于走一步看一步,造成各地改革进度不一。带来征管业务的不规范、信息技术应用的不统一。由此导致税收管理改革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大了改革成本。

当然,税务部门在改革实践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对改革方案的修修补补。疲于寻求解决具体问题的措施上,缺乏在税收管理改革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解决税收管理改革中的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提高税收管理水平,必须创新税收管理理论。

推进税收管理的理论创新,首先要转换传统税收管理的理论视野和研究方法,注意在改革实践中进行税收管理的理论探讨,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系统化、理论化;其次,要注意研究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和工商管理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税收管理的实际,创造性地加以吸收和运用,形成适合中国税收管理特点的新思想、新方法、新体系,并在指导税收管理改革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还要注意不断研究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原理和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揭示税收管理内在客观性的发现性认识,创造税收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通过寻求税收管理理论突破与创新,推动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彻底改变我国税收管理改革目标不明、方向不清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税收管理理念僵化、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手段单一的落后局面,实现传统税收管理向现代税收管理的根本转变。

二、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税收管理正产生着革命性的影响,为创新税收管理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税收管理技术,以信息技术和通迅技术为基础,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伴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我国税收管理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人脑到电脑、从单机运作到网络运行的历史性跨越,信息技术对税收管理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税收管理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不惜重金投入,购置相当数量和一定档次的计算机技术装备,与应达到的应用程度和应用效果仍有相当差距。在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税收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软件开发应用杂乱无序,信息系统平台不统一,数据处理缺乏层次性和综合性,形成许多“信息孤岛”;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集中分析监控能力不强,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率并存,高成本与低产出共生,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和吸取过去在税收信息化建设中留下的深刻教训,从战略高度推进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程组织学的研究,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加强对税收管理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彻底改变机器运作模拟手工操作的状况,挖掘信息网络技术的潜在效能。

创新税收管理技术,实现税收管理信息化,是科技与管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推动税收管理发展,实现税收管理现代化的过程。目的是要使人工管理与机器管理组成的整个管理体系效能最高。实现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应突出四个重点:

其一、坚持按照一体化原则,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保障安全”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优化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和具体规划,逐步实现业务规程、硬件配置、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在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整体推进上求得新突破。

其二、从管理思想、管理战略上突破传统观念和管理方式的束缚,适应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实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在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有机结合上求得新突破。通过税收管理的技术创新,改造管理流程,重组职能机构,变革管理方法,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权力运行,把整个税收管理工作有机地联系和带动起来,形成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互动响应机制,构建起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平台。

其三、利用先进的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税收服务技术体系。一方面大力推进网上申报、电话申报、磁盘申报、银行卡申报等多种电子申报方式,大力推进税、银、库联网,实现纳税申报和税款征收信息的网上流转,最大限度方便纳税人及时快捷申报纳税,为实现集中征收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立税法咨询、税收法规、涉税事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提供电话自动查询和人工查询系统,电子化的自动催报催缴系统;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政策法规信息,向特定纳税人进行有针对性的纳税辅导。利用互联网提供税收法规查询,与纳税人沟通交流,实行网上行政,网上办理涉税事项,接收对偷税违法行为和税务人员廉政问题的举报、投诉等等,使信息技术在方便纳税人,提高办税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其四、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把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完整、统一、共享的信息系统,实施全方位的实时监控。一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数据处理系统。在统一数据结构和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征收信息向地市局和省局集中,进而再向省局和总局两级集中,克服信息传递中封锁、变异和沉淀,提高征收入库操作的规范度,实现数据管理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二是建立以信息收集分析利用为重点的税源税基监控系统。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管理薄弱是与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相伴而生的,只有信息完备才能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在加强纳税申报信息采集管理的同时,要加快与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公安等部门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以增强税务机关获取外部信息的能力。三是建立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的管理流程控制系统。在将税收管理全过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控制业务处理流程,减少自由裁量的环节和幅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参与税收管理质量的控制和改进,实现对执法行为的监督制约,使税收管理全过程每个环节责职、每个权能行使、每项工作绩效,都能通过网络透明地呈现在管理决策平台上,提高依法行政的透明度。

三、税收管理的组织创新

税收管理机构是根据履行国家税收职能需要,围绕税收行政权力设置、划分和运行而形成的组织体系。设计科学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有效实施税收管理的组织保证。税收管理组织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能否履行好国家税收职能,能否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影响到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的高低。

回顾我国税收征管改革历程,有关方面一直在寻求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组织体系。每次征管改革几乎都离不开对征管组织机构的撤并调整,特别是新税制实施后,征管组织机构处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有的撤销税务所,按区域设置全职能分局;有的在分局下还设有中心税务所;有的很快又取消全职能分局,按征、管、查职能外设征收局、管理局和稽查局等专业局;有的仍留存着一直游离于机构改革之外的外税局、直属局。总的说来,这些改革措施始终没有打破原有征管机构的层级,没有跳出按征、管、查设置机构的框框,没有冲破地区行政管辖范围的界限,没有发挥运用网络技术构造组织结构的优势。税收管理组织机构庞大臃肿,管理层级环节过多,机构设置不统一,职能部门交叉重叠,权力结构过于集中,管理组织过于分散,资源配置不讲成本效益,组织结构效率低下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些更为突出。

要从根本上解决征管组织结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组织合理化程度,必须大力推进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税收管理机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应放在依托信息网络技术,打破部门约束和层级限制,根据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优化管理资源的配置,使传统封闭的机械式组织向现代开放的网络化组织方向发展。

一要减少管理层次,收缩征管机构,确立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现代管理组织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提高组织结构效率,必须减少行政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我国目前税收管理组织结构,从总局、省局、市(地)局、县局到基层分局有5个层级,除基层分局外,有4级行政管理层。世界上很少有这种5级架构的征管组织体系。要创新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必须打破这种僵化的5层“宝塔”结构,冲破行政区划的约束,根据经济区域、税源分布、规模大小,设置税收管理机构。从改革的渐进性考虑,税收管理机构改革的近期目标可以定为实行总局、省局、市局、县局4层组织结构。今后条件成熟时,对省级局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打破行政区划,根据经济区域进行撤并,设置跨省大区局,如像人民银行跨省设置分行机构。

二要统一征管机构设置,实现基层征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根据企业组织理论学的研究,企业管理组织机构设置通常有四种模式,即以产品为基础的模式、以职能为基础的模式、以客户为主的模式和融合前三种的矩阵模式。按照前述税收管理机构的改革目标和国外税收管理机构设置的做法,适宜采用按税种类型和职能分工相结合的模式设置内部机构。在基层局(县、区局和将来实现征管实体化的地市级局)适宜按职能分工和纳税人类型相结合的模式设置机构,除稽查局可作为外设机构外,其它专业局都应全部转为内设机构,同时还应撤销过去外设的直属局、外税局,实现对内外税、不同行业、不同预算级次企业的统一管理。基层局的主要职能是对辖区内税源税基的控管。分类管理是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对纳税人实施分类管理是国际上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

三要构建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税收征管运行机制,实现税收征管的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税收管理的流程和组织结构,建立一种层级更少基层管理人员权责更大的管理体制。在县(区)局内部,根据税收征管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项集中到前台办税大厅实行全方位服务,解决纳税人多头多次跑的问题;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管理事项,集中到后台实施分类管理,解决税源税基控管薄弱的问题。

四、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

深化税收管理改革,既需要消除不适应现代税收管理发展要求的制度,更需要针对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新的制度安排。优化税收管理制度设计是税收管理改革与发展重要内容,也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当前税收管理存在问题的必然要求。税收管理的制度创新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税务机关管理效能,降低税收风险即法定税收与实际税收之间差额这一税收管理目标,在税收管理制度体系优化设计上求得新突破。

当前税收管理制度创新应当突出两个重点。

(1)要着眼提高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促使其如实申报纳税,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税收服务是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重要条件,必须按照新征管法的要求,尽快将税收服务从过去的道德范畴上升到行政职责,构建起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制度体系,为纳税人提供享受各种税收服务的制度保障,包括设立多渠道政策的制度,确保所有公民享受和获得税收知识的权力,使纳税人有能力自觉、及时、准确申报纳税,减少无知性不遵从;设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程序制度,确保办税公平公开,程序简便规范“一站式”服务到位,使纳税人减少“懒惰性”不遵从;设立完善的权益制度,确保客观公正开展行政复议,主动实施行政救济,保障纳税人合法权益,减少情感性不遵从。

二要建立以纳税评估为基础的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纳税信用度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税法遵从和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实施纳税信用等级制度,根据纳税人纳税诚信度实行差别管理,对信用等级低的纳税人严加管理。制定鼓励诚信守信,制约惩处失约失信的政策措施,促使纳税信用成为与纳税人生存发展紧密相联的无形资产。让依法纳税者受到社会广泛尊重,使诚信纳税者得到实惠,增强忠诚性遵从的荣誉感;让失信违法者付出利益代价和荣誉代价,促使纳税人诚信纳税。同时要把建立纳税信用等级制度与建立纳税评估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起科学的纳税评估机制。

三要建立“轻税重罚”的违法处罚制度。增大违法成本是强化税收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外要健全偷逃税处罚管理制度,增大偷税成本;严惩知法违法者,对不按规定履行纳税义务,该罚的要罚,该判刑的要判刑,减少纳税人自私性不遵从,增加预防性遵从。

(2)要着眼提高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效能,约束税务人员寻租,对工作业绩进行有效激励,解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要建立科学的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税收管理绩效是促进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税收管理绩效考核导向至关重要。要彻底扭转过去绩效考核重收入轻管理,重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轻机关内部考核的倾向,从组织收入型向执法保障型转变。要以正确实施国家税收政策,降低税收风险为目标,将绩效监控和评价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使绩效考核成为加强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考虑从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和机关内部两个层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绩效考核,应从税收风险、执行政策、服务质量、人力资源利用、成本效益等方面,通过客观科学地制定考量目标和指标体系,准确评价下级税务机关税收管理的成效和不足,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使之明确税收管理的改进方向。对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应重点围绕行政行为、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等方面进行考量,可采取事项与岗职相结合的绩效考核办法,通过定岗位、定职责、定事项、定人员、定目标、定指标、定奖惩等方法,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对税务人员工作业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使个人工作绩效与集体组织绩效高度关联,激发个人和群体奋发向上的活力。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9

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一种多边贸易协调机制,在促进国际贸易自己化、协调国际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作用日益重要。中国加入WTO以后,在享受各种权利的同时,也要执行各项规则,履行承诺和各种义务,势必影响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加入WTO以后的我国税收制度很有必要。

一、现行税制概况

税收是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现行工商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建立起来的,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税收制度。

(一)、中国税权划分

目前中国有要制定税法或者税收政策的国家机关主要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海关总署、省级人大和省级人民政府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税收法律,国务院制定有关税收的行政法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海关总署等部门制定有关税收的部门规章。此外,省级人大和省级人民政府在不与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某些地方性的税收法规和规章。

税收法律的制定要经过提出立法议案、审议、表决通过和公布的程序,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制定要经过规划、起草、审定和的程序。经过必要的程序批准后,税收法律、税收行政法规和规章才具有法律效力。

(二)、中国税制体系

目前,中国税收制度共有23个税种,按性质和作用大致可划分为七类:

1、流转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3个税种。这些税种通常是在生产、流通或服务中,按照纳税人取得的销售收入或者营业收入征收的。增值税与消费税是在一定范围重复征税的税种,增值税与营业税是并列的税种。

2、所得税类。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个人所得税3个税种。这些税种是按照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的纯利润或者个人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税率,仅对内资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实行30%的税率,另加3%的地方所得税。

3、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2个税种。这些税种是对从事资源开发或者使用城镇土地者征收的,体现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并对纳税人取得的资源级差收入进行调节。

4、特定目的税类。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和土地增值税4个税种。这些税种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对特定对象进行调节而设置的。

5、财产行为税类。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屠宰税和筵席税7个税种。这些税种是对一些财产和行为进行征税。

6、农业税类。包括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农业税3个税种。这些税种是对取得农(牧)业和特产收入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征收。

7、关税。关税是对进出中国国境的货物和物品按税率征收的。

(三)、中国分税制

根据1994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中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和地方政府固定收入。

1、中国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国内消费税、关税和海关的增值税及消费税。

2、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国内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印花税。

3、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农业税及其附加。

(四)、中国税务机构

最高税务机构国家税务总局为国务院主管税收工作的部级直属机构。根据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省以下税务机构分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局系统实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省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

(五)税收征管范围划分

目前税收的征收管理分别由税务、海关和地方基层财政等负责。

1、国家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范围有:消费税,国内增值税,金融保险业集中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提高税率部分的营业税,中央企业、联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资源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税和共享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2、地方税务局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范围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停征收)、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农业税及其附加和地方税的滞纳金、补税、罚款。

3、海关系统负责征收和管理的范围有:关税、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和进口货物的增值税、消费税。

4、部分地方基层财政负责征收和管理的范围有: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说农业税及其附加,契税、耕地占用税。

二、我国加入WTO的意义

加入WTO是我国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一)、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加入WTO,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可以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进步,提高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民经济在高速、高效的轨道上运行。

(二)、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可以使我国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上参加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改善我国的贸易投资环境,更好地“引进来”、“走出去”,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推动。WTO的各项规则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加入WTO,客观上要求我们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调整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此外,加入WTO也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实现“三通”,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三、WYO制订了一系列的原则,指导世界贸易正常发展。WTO的原则必然对我国税制提出新的要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市场化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入WTO以后有利于加速我国市场化的进程,因此,进一步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税制体系的要求更加迫切。税制体系的发展应更加体现税收公平,避免税收歧视,维护税收中性,内、外资企业享受同等的税收待遇。

(二)、法制化要求

我国加WTO以后,必须通过各种法律的修订,遵循有关规定,履行承诺的各项义务。按照贸易政策透明度对我国法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税收法律体系不健全,税收立法级次偏底,内容不够严谨,程序也不够规范。现行税制中不符合WTO原则的规定需要修改,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要取消,有必要加快税收立法的进程,奠定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符合WTO规则的现代税收制度的基础。

(三)、国际化要求

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把经济全球化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条件提出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经济生活,也对国际税收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的多层次和多形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各国税收制度的相互协调发展的总趋势。

四、中国税制发展趋势

加入WTO以后的深化税制改革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在应对通货紧缩趋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大西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深化税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并重,其他税种辅助配合的税结构基础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满足国家财政经常性预算正常需求的税制体系。

对税制的调整、改革、完善,是在现行税制基础上进行的,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巩固、深化、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完善税制,调整结构,扩大税率,公平税负,强化调控,搞好税费改革,规范分配关系,提高征管效率,增加财政收入,从而进一步增强税收组织收入、促进平等竞争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使依法治税环境得到改善。

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在深化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一是依法治税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要有利于推进依法治税;二是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税收参与收入分配的能力,调整宏观分配格局,提高税收在宏观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三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要有利于增强税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四是进一步公平税收负担、促进平等竞争和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深化税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公平促进效率的提高,同时要遵循税收国际惯例和适应国际税收一体化趋势;五是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原则,特别是要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六是有利于加强征收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原则,任何一项税制改革措施,如果不便于征管,不利于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根据以上思路,在具体税制改革内容上要加强对以下一些问题的研究:

(一)深化增值税改革。为了鼓励投资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为业的发展,要研究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方案,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施。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购进固定资产不许抵扣所含税金,存在的问题较多:第一,不利于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也不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二,由于不能彻底消除产品所含税金,不利于我国产品的出口;第三,国际上实行增值税的国家,多数采取的是消费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第四,生产型增值税的税负较高,不利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因此,要研究尽快实施增值税的转型改革。

(二)统一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要按照公平税负、促进平等竞争的要求和逐步实行国民待遇的原则,合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行税。要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建立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对于工资薪金收入、个体工商户经营收入和承包承租收入实行综合所得征税,按年计征。对其他各种收入实行分类计算,按月计征。

个人得税执法环境较差现状,还要加快推广实名储蓄制度的进程,建立规范、严密的个人收入监控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的体系。

(三)加快地方税改革步伐。一是改革城市维护建设税,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重要税种;二是配合我国加入WTO的进程,适时统一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统一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改革土地使用税,完善计征办法;三是开征一些新税种,如开征遗产税。

(四)推进费改税进程。要从完善国民经济宏观分配体系着眼,通过费改税,使税收成为规范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之间分配关系最为基本的方法,并规范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为。要结合费改税,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一步税费改革的重点:一是实行燃油税。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适时出台燃油税。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业税收制度,按照中央的部署,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三是推进社会保障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四是推进环保收费制度的改革,研究开征环保税。

(五)调整税收政策。要按照体现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的原则,对税收政策作适当调整。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

(六)进一步理顺税收管理权限。要按照合理分权的原则,从有利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出发,对税收管理权限作适当调整。要进一步完善国、地税务局的税收征秘范围划分办法。

推进税收征管改革篇10

 

关键词:税费改革 政府行为 制度环境

农村税费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改革的措施被高度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即取消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用3年时间逐步减少直至全部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规定新农业税税率上限为7%,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方法,以农业税额的20%为上限征收农村附加税,以替代原来的村提留。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现行农业和农村领域的税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规范农村分配制度,理顺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村生产力。但是,每一件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税费改革也不例外。解决税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机构,公共权力的直接对象就是公共问题。

一、政府应认识到税费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实施配套改革

税费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涵盖社会、经济和政治,涉及国家、集体和个人。农村税费问题乃至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并非一两项改革措施就能解决,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涉及政府组织结构、财政收支体制、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以及行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关系,每一个环节配合不当均可能使改革前功尽弃。因此,政府对农民的税收负担如何减轻、税收的累退特性如何扭转等问题必须结合当前农村经济的整体情况和结构性特点来分析,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将改革的目光单纯地局限在税收体制之内。

1.政府要加快基层机构改革

基层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权力腐败是导致农村税费改革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减轻农民的财税负担,使政府的运行机制从强制性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已成为当务之急。在机构改革中,我们应主要围绕精兵简政、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开展竞争等方面下工夫。通过机构改革,基层政府各部门及留用人员完全能够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决策、管理、服务的任务,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2.政府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在目前的财政体制下,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不少地方农民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改革财政体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减轻农民负担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把基层政府应当承担的各项公共服务开支纳入规范的财政预算体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这就离不开从实际出发调整农村基层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离不开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政府应加强相关的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制度环境建设

政府要依法行政,保障税费改革落到实处,就要全面清理整顿现行税费法规。对行业主管部门各自为政已出台的政策应进一步规范、统一,防止以依法征税为名而使农民总体负担失控。

1.  政府要规范税制

依法治税,规范农业税收征管。严格规范农业税的征收工作,严禁收税不开税票或打白条、生产费用与农业税混征、搭车收费等行为。按照程序下达依法征税的法律文书,使征收行为规范化,以便取得司法支持。建立农业税到村户的档案管理,土地变动时档案也要及时调整。切实加强农税征管队伍建设,提高农税征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广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特别是农业税收的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纳税模范典型,从而提高农民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已失去税收效率原则,基层农税工作难于开展,并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农业税收效率越高,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农业税收效率越低。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各类合法和非法的收费搭了农业税收的“便车”,经济越落后,农民收入越低、税费负担越重,税费征管成本越大。事实上,现今完全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普遍存在亏本经营的情况,农民之所以能够生存,主要依靠来自外出打工等非农产业收入的支撑。因此,创办农村经济实体,解决农民非农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税收效率。

改革现行农业税收制度,取消各类农产品税收,改为对生产和经营农产品的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征收农产品销售税,该税的纳税不再是独立分散的小农户而是农业上层市场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类以农产品为对象的公司或企业。这一改革显然能改善目前农税征管困难的状况,提高农税征管效率。同时,由于农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这一税收主要由农产品的消费者承担,从而间接减轻了农民的纳税负担。2.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和改变农村公共品的供给机制

现代税制的两个重要标志就是税收的无差别性及纳税人的民主。可是,目前我国以农民身份征税的情况依然存在,农民的权利也一直是被忽视的领域。因此,在下一步的税费改革中,一定要把农民的权利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向农民征税的同时要给予农民相应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将税费改革顺利地推行下去。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我国现行的是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公共品的供给方式,制度内的公共品供给主要是指以税收作为筹集资源的主要方式,而制度外的公共品供给主要是指以非税收收入作为筹集资源的主要方式。要改变这种公共品供给机制,必须将大部分的制度外公共品供给纳入制度内,这样才能提高公共品的使用效率,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

三、税费改革以后应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跳出“黄宗羲定律”

政府有关部门不但要把关口,而且要着眼建章立制,加强经常性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抓起,防患于未然。

1.堵住“管涌”

对“一事一议”的筹资、筹劳,一定要明确上限,制定严格的议事规程,严禁固定收取费用。对有关规费,要公布收费依据和标准,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有关生产经营性收费,要强调自愿,必须在一定范围统一收取的,要制定详细且可操作、可监控的约束管理办法。对规费和生产经营性收费,均应加强行政监管,明确有关违规责任和处罚办法,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

2.清淤疏浚

要下决心“消肿”,减人减事减支出。这是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推进这项工作,既要坚定不移,加大力度,又要周密部署,谨慎操作。从此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减少阻力、“长痛不如短痛”等方面考虑,国家可一次性(当然可分为几年划拨)拿出一大笔钱,用于有关的分流安置工作。村级干部原则上都实行交叉任职,可否参照四川省的做法,不管大村小村,一律按不超过4个人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