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十篇

时间:2023-08-06 11:26:48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1

摘要: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正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由区域内知识要素和区域外的外源知识要素构成;获取并掌握这些知识要素、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搭建知识网络和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包括海洋科技能力和支撑发展能力,继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蓝色经济;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我国新一轮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自从1996年,世界经济与贸易合作组织(OECD)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研究报告以来,世界各国对知识和创新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重视[1]。人们对知识和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知识,作为蕴含在人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的支撑[2]。

《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不足,新形势对海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海洋科技加快实现从支撑向支撑与引领并进的转变,从而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因此,本文从知识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角度,探讨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的内在逻辑。

2.基于知识要素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波特(1998)认为组织或者产业所拥有的基于传统自然资源禀赋的基本生产要素,如物质资源、资本、劳动等,只能为其带来静态比较优势,而能为其带来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的竞争优势的,是高层次的、基于知识的高级生产要素[4]。而要把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整合能力,通过整合,才能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显著的竞争优势。如,Coombs(1996)就指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一个特定组合,不仅包括各种技术能力,还需要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能力。Sanchez,Heene和Thomas(1996)指出,协调配置资产的能力可以被看作不同性质的资产,因为能力不只是资产、技能与技术诀窍的集合,更需要某种粘合剂。因此,拥有知识要素、通过知识集聚、知识创新、知识共享,培育知识要素的相互融合、合理配置,并不断将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图1所示:

2.1知识要素

支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要素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植于区域内的知识要素,这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理因素的体现,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历史属性,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有的海洋文化、知识、制度等要素的本土化,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目前雄厚的海洋技术力量,分属于不同系统和部门的海洋技术人才、海洋技术成果的储备、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道德观念、海洋价值观和理性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程度等,这些体现了很深的认知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和制度根植性,相对难以复制。另一部分,则是外源知识要素,如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和经验、我国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其他沿海经济区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及区域范围外的优秀科技成果等。这些外源的知识要素可以通过合作共享、视察交流、人才引进等方式获取。

2.2作用机制

作用机制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核心,通过建立海洋科技创新的机制和体质,如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基础的海洋知识创新体系、以海洋产业基础研发转化和孵化为主的区域海洋基础创新体系等,搭建知识共享平台、构建知识网络、加速知识的聚集与共享、加速知识的创新与转化,从而最终达到提高整体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2.3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

知识要素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撑,是通过提高海洋科技能力、继而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路径实现的。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就是海洋科技能力,包括海洋技术创新能力、如深海勘装备与技术的突破、潮汐能、波浪能发电技术的改进、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的提高等;海洋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如相关海洋理论的创新和新模型的建立,理论体系的搭建与创新等;海洋科学技术能力,如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效率的提高、软硬件水平的提升、科研设备的升级、科研教学机构的增加与改进等等。另一部分就是提高支撑发展的能力,如通过海洋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海洋战略性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等,从而提高海洋高科技产业在海洋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促进并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如海洋高端船舶制造、海洋石油勘探、海洋医药等核心技术的突破等,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等支撑服务的能力。

通过海洋科技能力的提升与海洋科技对发展的支撑能力的提升,提高对海洋的综合管理能力、海洋认知能力、海洋开发能力、海洋控制能力、海洋能力拓展能力、海陆统筹能力、海洋保护能力等,从而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结论

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利用和转化,构建合理的知识作用机制,促进知识的聚集、共享、创新与转化,是提高海洋科技支撑经济发展能力,继而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OECD.Innova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Services[R].Paris,OECD Report,1996

[2]王诗成.关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J].海洋信息.2001(3):1-6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2

[关键词]R&D 创新活动 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 四螺旋模型

[分类号]F224

1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R&D活动过程中如何有效促成知识共享已成为创新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R&D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例如2008年我国的R&D投入为4616.0亿元,比上年增加905.8亿元,增长24.4%;R&D投人强度(R&D支出/GDP)为1.54%。如表1所示:

与此同时,R&D产出规模也不断扩大,如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达到69.4万件,比上年增长21.1%,授权量达到35.2万件,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5万件,比上年增长16.5%,发明专利授权量6.8万件,比上年增长17.6%,如图1所示: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2008年国内论文数量继续增长,临床医学论文占四分之一。CSPT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1868种中国科技期刊,收录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47.2万篇,较2007年增加了8868篇,增长了1.9%。随着我国R&D投入与产出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促进知识共享非常值得思考和关注。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学者提出的知识共享三螺旋模型基础上,加入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变量,提出构建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

2 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知识共享模型的研究,目前理论界主要提出了知识转化和知识转移等相关模型。知识转化的共享模型以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等提出的知识转化螺旋模型(SECI)为代表。而知识转移的共享模型以IrmaBecerra-Fernandez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知识定位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一种特殊类型,用来帮助定位智力资本,进而构建了基于社会情报方面的知识共享模型。我国学者刘满等从公共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将知识共享行为看作是公共产品的供给,建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知识共享供给博弈模型。

关于知识螺旋方面的研究,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层级不断攀升而不断上升发展。我国学者陈晔武提出了三类知识间相互转化的知识创新模型和三重知识螺旋模型。三螺旋模型起源于生物学领域,美国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Richard Lewontin用此解释基因、组织和环境三者对生物的影响,认为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创造和改变生存环境,生物体所依赖的基因、组织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就像三条螺旋线缠绕、互为因果关系。美国学者Etzkowitz等将此模型引入经济学领域,用来解释知识经济发展中大学、政府和企业的知识共享是创新系统的核心要素,三方合作和推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重要因素,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各参与者共同推动创新螺旋的上升,达到知识创新的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三螺旋模型理论对于在R&D活动中如何达到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了知识经济背景下不同知识主体在R&D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不同知识创新主体在不同阶段之间的多重互动机制。在区域R&D范围内,政府部门、大学和企业之间产生螺旋式互动与知识共享,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螺旋结构模型主要重视政府部门、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实际R&D活动中,除了政府、企业和大学等科研院所在合作创新的知识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有在这三者之间起重要的沟通、融资和咨询功能的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共享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

3 R&D活动中知识共享的四螺旋结构模型构建

在R&D活动过程中,“政府-大学-企业”三螺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知识共享,但是随着公共权力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拥有更多的资源,科技中介是一个在知识生产、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中不可取代的力量。在R&D活动中,很多时候离不开银行、信息和服务等中介服务机构。因此,本文将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变量引入相关学者所研究的三螺旋结构模型中,构建“政府一企业一大学科研院所一公共科技中介机构”的知识共享四螺旋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表明,在原三螺旋结构模型中加入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后,构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科研机构为平台、以公共科技中介机构为服务支撑的四螺旋知识共享结构。

3.1 企业知识螺旋体

R&D活动的主体是企业,要实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知识共享,应以企业为主体和纽带,企业通过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将各方面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后盾,为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提供良好的场所。企业在知识螺旋过程中应承担主体性作用,但也需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平台,实现企业间的科技资源共享。

3.2 政府知识螺旋体

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成果的证实,R&D活动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阿罗(Arrow,1962年)指出,信息生产者不可能把由生产带来的利益完全归为己有,因此投入信息生产的研究开发费用将会减少。美国现代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因此可以看作是纯公共物品。”“如果由私人提供知识,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保护,使知识不能轻易被公开使用”。政府在R&D活动过程中主要是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加强宏观经济调节,创造公平、有序的创新投资环境,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包括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环境,通过政府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引导合作与知识创新。

另外,加大政府公共R&D投入力度。坚持政府R&D投入的主导地位,注重R&D投入的结构和效率,不断优化资助结构,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大政府在基础研究等公共领域的公共R&D投入力度,如加大对产业共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等R&D活动的支持,利用“技术外溢”的特性可以有效减少企业R&D活动的成本,缩小其R&D活动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差距,从而能有效提高企业从事R&D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科技资助的促进作用,使政府公共财政发挥最佳的杠杆作用,如Dominique和Bruno(2000年)的研究表明,在OECD国家,政府在基础研究领域每投资1美元将带动企业1.7美元的R&D投入。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支持和诱导企业等主体加大R&D投入,鼓励社会各部

门积极开展R&D活动。为防止政府R&D投入对企业等经济活动主体产生挤出效应(即负的溢出效应),需完善有关法律制度,如维护有关活动主体R&D成果的拥有权从而遏制“搭便车”现象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公共科技中介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和知识产权等有关制度建设。

3.3 高校科研院所知识螺旋体

从国际经验看,高校是R&D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合作伙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典型创新型国家,其研发执行中,高校占14%~2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R&D经费分配执行结构中,研究开发机构的比例过高,高等学校和企业的比例偏低。我国高校的基础研究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充分地发掘。从近十多年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高校R&D投人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所占比例也呈现出基础研究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所占比例下降的良好发展趋势,但是基础研究在研发中的比例仍然偏低。公共科技中介机构承担了技术孵化功能。可以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完善的服务,同时在为高校和科研院所融资、法律咨询等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3.4 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知识螺旋体

与传统的三螺旋结构模型相比,本文的四螺旋结构模型更加强调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借鉴国外经验,科技中介机构(包括一些NGO)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如在美国表现为NSF的作用;德国表现为DFG和各类基金会的作用;日本则表现为隶属于文部科学省的侧重资助自由探索性研究的学术振兴机构(JsT)。在R&D活动中,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既是知识传播者,也是知识创新者,是促进知识共享与知识扩散的重要载体。因此,在促进合作创新中必须强化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引导银行、法律、信息服务和技术辅导中心等配套体系,为R&D活动中的合作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知识有效共享。

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四个螺旋体之间通过互动,促进知识共享与科技资源整合。企业是知识共享与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知识传播、知识扩散的主体。在R&D活动过程中政府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等的知识共享(尤其是知识共享机制、专利制度等方面)提供科技政策、创新环境与制度支持,主要起到主导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企事业单位起到技术创新的孵化作用,而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促进R&D创新活动的催化剂,对知识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发挥功能传递作用,在企业主体之间发挥服务纽带作用。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企业、政府和大学科研院所提供完善的科技配套服务平台,并使相关科技资源和科技信息实现共享,从而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在人才、技术与资金支持等方面科技中介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提供共性知识服务,是知识共享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公共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基础,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知识的供应者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同时公共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与完善也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和企业、高校机构的支持。四者形成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

4 四螺旋结构互动的知识共享对策分析

知识共享是促进和加快R&D活动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根据四螺旋结构模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政府一企业一大学科研院所一公共科技中介机构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知识共享的重要环节,是知识扩散的重要动力。加快R&D活动中的知识共享需要政府、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公共科技中介机构四个螺旋体之间进行互动中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如图3所示:

4.1 政府:使用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激励创新,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经济学相关理论表明,R&D活动的成果(新知识是具体表现之一)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存在外部性,且投资回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导致R&D投入低于社会实际需要水平的现象。外部性的存在也会使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导致资源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政府干预R&D活动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在促进知识共享过程中,政府应充分使用科技政策的杠杆作用,激励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并为知识共享提供全方位的科技公共服务,提供完善的知识共享平台。

4.2 企业:加快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开展创新活动

企业作为知识螺旋结构中的主体,在知识共享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受益者,也是新知识的创新者和传播者,所有的知识共享活动基本上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知识共享是为了实现企业知识创新与产品开发,提升其竞争力,同时也通过挖掘R&D活动中各种知识,提升知识含量和知识创新水平。因此,企业要合理确定所处地位,不断加强知识与创新,把企业的自主创新定位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的知识共享与创新上,不断整合创新知识资源,成为创新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大学等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知识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实施知识品牌战略,支持企业依托知识共享的市场和产品优势加强创新,要加强R&D活动中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知识化建设,加强企业知识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企业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

4.3 大学等科研院所:构建有效的人才培育与创新激励机制

大学等科研院所知识螺旋体发挥着两方面的重要作用:①促进R&D活动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②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大学和科研院所机构是知识源和创新动力源,对于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意义重大。

4.4 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加快知识共享提供完善服务

要充分认识到公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知识螺旋体在R&D活动中的知识催化剂作用,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尽快制定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相关政策,在财税、投资、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要建立健全面向知识共享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立和规范资信评估、信用等级、创业孵化、信用担保和咨询服务等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在“产学研政”及其与科技中介机构合作方面已经有成功的尝试,如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因此,应从系统的观点将企业、政府、高校和科技中介机构纳入完善的创新体系,以便更好地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

参考文献:

[1]中国科技统计,国内动态,[2009-10-20]省略.cn/nwdt/gndt/document/09031602.Htm

[2] Nonakal.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Oxford: Oxfonl Univer-sity Press, 1995:18

[3] Wang T W, Agha G,et al. Actor model and know|edge manage-ment systems:Social interaction as a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inte-gration. Berlin/Heidelberg : Springer,2005:19-31.

[4]刘满风,庸厚兴,区域创新系统内隐性知识共享困境的博弈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6):179-182

[5]陈哗武,知识创新的三重螺旋运动模型情报科学,2005(2):171-174,

[6]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29-34

[7] Arrow K. The economics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of Econotnics Studies, 1962.8 (10):323-332.

[8] Stiglil f A.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ls wilh imperfect infor-mal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 11 (71):169-180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3

关键词:技术变革 财务共享 升级转型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12-03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由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提出财务共享服务以来,世界财富前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随着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监管政策的趋同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规划和实施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服务不仅能够带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风险管控、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发展{1}。随着“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合理谋划,力求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简单的财务服务转变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以便提升服务能力,吸引新客户、维护好老客户,更好地创造价值,成为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新方向{2}。

二、财务共享服务行业的发展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的功能,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一般性事务处理功能,包括ERP集成处理、业务核算、标准流程、数据维护、资金收付管理;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决策支持,包括财务结果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层报告等内容;第三个层面是专家咨询,包括税务支持、业务流程改进、法规审查、审计支持等内容。不同的服务功能需要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不同的能力素质要求。一般来说,初期建设的共享服务中心只提供一般性事务处理功能。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需要解决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体系等事项。其中组织结构是关键,它既包括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的组织架构设置,也包括共享服务中心与企业其它部门的关系定位,而后者是问题的核心。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中的定位来说,目前实务中,一般是成立一个完全独立于财务部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虽然组织调整的幅度较大,但它的独立性能够为流程化运作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能够为企业外部单位提供服务,具有很强的扩展性,甚至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盈利单元。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规划实际上是要解决财务共享服务范围内的业务流程的合理性问题,包括相关事项和信息如何在其它业务单元内部流转、如何与共享服务中心对接以及如何在中心内部流程三个环节。如果仅仅提供业务核算服务,涉及到其它业务的流程调整可能性一般会很小。对于其它业务单元与共享服务中心的对接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相关单据凭证和指令的传递方式、推送节点及权限、结果的提供及审核等问题。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则需要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把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拆解到最小单元,而这个最小单元就是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对最小单元进行综合考量,设定标准,以此把工作量进行标准化,为提升效率奠定基础。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拥有专业化的人员和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财务共享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高效率低成本。财务共享的诞生源于企业对于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节约财务成本的追求。通过把企业内部下级单位重复设置的财务职能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经验、制度的共享,形成规模优势。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键在于共享服务中心对集中起来的不同业务单位的非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操作模式,运作统一的流程,执行统一的标准,这样既可降低管理成本,又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扩张。

其次,专业化。财务共享形成财务人员更为明细的专业化分工,让各类会计人员一方面能够将更多时间集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领域得到更加丰富的经验积累,从而大幅提升各类财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在于,它能够利用专业技术,合并以前协调性非常差和完全迥异的业务活动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财务共享将会计核算工作从企业财务部门中相对剥离,使财务部门有更多精力关注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再次,服务导向。实施财务共享后,财务就从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转变为外部服务供应商。共享服务中心一般与集团内客户签订共享服务协议,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和质量标准。这就促使财务机构转变自身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多地响应企业其他职能的需求,提高财务服务的满意度。财务共享服务的技术革新贯穿其发展历程,并从未止步。在企业的财务组织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常常承担起推动技术变革的重任。

三、技术变革推动财务共享服务2.0时代到来

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不同模式下,共享服务的形式、特点也不尽相同。随着“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思维模式作为是财务共享服务升级转型的前提,首先需要转变,同时,新的技术革新也将贯穿其发展历程{3}。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将大力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实现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蜕变。群雄逐鹿,我们怎能“沉沉酣睡”?

1.创新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

(1)信息系统标准化。信息技术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财务共享中心是流水线式的财务核算模式,在技术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共享平台与企业内外部现有系统的接口问题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问题。包括共享中心系统软件接口标准化、深入提高标准化程度,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考虑地域广阔性,未来财务系统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发兼并性更强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实现业务流、实物流和价值流的同步。

(2)移动互联及云计算应用。以“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为主题焦点的2015中国财务高峰论坛,加剧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科技界时髦词汇从各个方面极大程度上影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科技进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新技术的应用加剧竞争程度,迫使企业不得不在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信息共享、减少信息孤岛,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广阔和精准的信息数据。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智能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互联化,支持移动办公和客户供应商共同访问。云计算可降低财务共享服务IT运营成本,因此,应重视云计算,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弹性支撑能力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大显身手,并渗透到整个行业发展中{4}。

(3)运营管理标准化,技术平台标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与具体业务出现了分离,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与指导职能必须借助于高效、集成的软件系统和现代化通信,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可整合的系统。例如当前可以充分利用ERP、WEB平台等,构建标准化“会计工厂”实现会计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这是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顺利构建的关键。同时,优化财务共享运营体系,建立行业通用的运用指标及标准;尽快建立完善与财务共享中心及运营标准相配套地信息系统,实现全业务流程和管理线上运营。建立高价值专业中心,将财务共享中心打造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可对外提供独立的外包服务,向管理咨询和培训业务转型,成为服务公司并形成行业规范,拓展服务功能。

(4)依托大数据,提供专业数据分析。依托数据提供决策支持是企业财务部门长期以来致力的目标,大数据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结合技术平台,将自身提升为数据管理中心成为趋势,并存在可能性。在大数据基础上,优化数据提炼分析,提供企业决策服务;业务处理向数据加工和提供价值提升转变,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分析;结合新技术,财务部门需要提供的,将不再仅仅是三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是从各个维度分析数据,提供可以提升业务管控及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报告{5}。

(5)人才多样化。财务共享服务的2.0时代,在员工胜任能力和培训体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将能够提供一站式从咨询―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业务处理―数据提供的跨专业和领域的专业服务。财务人才定位于“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业务专家”。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职能定位出发,明确人才引入、培养和保有安排;建立系统的内部培训体系,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学习和知识平台;建立内部员工能力提升计划和职业规划辅助工程;明确关键岗位的保密职责和轮岗要求,实现公司信息安全和反舞弊需求。财务团队的职能由处理会计数据向利用数据转化为信息转变,由做政策到将政策运用到业务循环中去,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循环提出改进建议。

2.新模式下流程管理的控制。

(1)流程管理制度的统一。一项制度的目的是对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制度的论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因此,一项好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且有统一的制度政策,若没有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了架构或者流程上的变革也有可能会产生问题。因此,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作业标准与流程,同时把制度政策开发嵌入信息系统,保证前端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完善”。

(2)操作流程标准化的建设。在制度统一的前提之下,应对原来的各子分公司以及新接收财务业务的流程加以标准化,具体包括:对现有的流程差异化分析并将非标准流程单独收集;分析后对该非标准流程做内部改进或者作对外沟通协调,并最终消除非标准流程。流程标准化还要包括从影像挂接到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化,通过对原始凭证的扫描,业务领导的审批和财务处理均能基于影像来进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取消邮寄环节,单据的实物管理风险得以控制,邮寄成本得以节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员工作业效率得以提升,丢单、夹单等实物管理风险大幅降低。

3.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1)会计信息化推动财务共享技术变革。共享伴随着集中,财务处理与业务发生在物理空间上分离,应当充分运用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空间差异,保障财务处理的及时性。同时,财务共享带来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信息系统层面的支持,带动信息系统标准化。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互联后,业务发生时,业务系统可以将数据直接推送给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根据这些数据按照既定规则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记账。这一过程就是业务直接驱动的记账。它的优势是提高效率、增进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避免人工差错、防止舞弊、提高系统间数据一致性等。例如,对于加油站来说,每次加油完成挂枪后,自动加油机就能生成油品种类、加油量、单价和总金额信息。生产管理系统搜集到这些信息后,触发会计系统生成确认收入和成本的分录,并完成记账。当然,实现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集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技术标准和数据字典的统一。

(2)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支持作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新模式必须配备的支撑手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人员、业务的集中处理,包括资金结算、集中核算、单据传递、业务协同等均需要电子化处理。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人工手段是无法满足中心正常运作需要的。因此,建设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添加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加载、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技术,为企业集团定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图表,并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提升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能力,为企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注释:

{1}陈虎,陈东升.财务共享服务案例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黄庆华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索[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3}隋玉明.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4(5):14-16.

{4}欧阳筱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共享模式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4(4):55-57.

{5}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9-67.

(作者单位: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东营分中心 山东东营 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4

一、目标与实施原则

(一)目标

到2010年,建立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搭建由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六大平台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为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科技进步的成果。

主要目标:建成资源丰富、面向社会开放的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信息平台,率先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建设和完善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推动全国仪器设备资源高效利用;新建一批大型科技基础设施,整合、优化各类重点实验室,初步形成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成以20余个资源、环境等领域的观测、考察数据中心和科学数据网为主构成的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科技期刊资源的50%以上,实时服务系统延伸到县市;在自然科技资源领域,农作物、林木、微生物等种质资源保存率和利用率实现大幅度提高;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在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建立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施原则

1、有限目标,科学部署。贯彻落实《20*-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平台建设的有限目标,强化科学部署和严格论证,按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2、分层建设,分级管理。根据国家、行业部门(单位)(以下统称部门)、地方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分层次开展平台建设,国家层面的平台建设在部门和地方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责任和权利,分级加强管理;促进军民优势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有机结合和高效共享。

3、整合为主线,共享为核心。贯炒\"整合、共享、完善、提复\"的平台建设方针,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积极推进与国际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互补、共享。

4、调控增量,激活存量。有效调控新增经费,调整支出结构,统筹协调涉及平台建设的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有效调控新增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激活存量资源,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

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

(一)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1、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

对全国单台(套)价值50万元以上,总价值超过150亿元的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形成全国性的共享网络;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八个中心城市现有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依靠各地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推动区域性的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实行政府引导和市场竞争相结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提高科学仪器的综合使用效益。

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和各级分析测试中心集聚了我国各类先进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是全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这些中心的能力建设,提高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开展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整合和推广工作,为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发展、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在综合集成现有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等领域新建若干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

2、研究实验基地

进一步强淮\"开放、流动、联合、竞沾\"的运行机制,在国家、部门、地方现有实验室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生命、海洋、医学、农业、林业、地学等重要基础学科和部分前沿学科领域,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为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设若干为多学科研究服务并具有强大支撑能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支撑新兴学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3、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体系

按照不同类型野外台站的特点,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和区域科学发展的需求,以现有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为基础,遴选出百余个具有代表性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阶段稳步实蚀\"的原则下,进行整合与布局,改造并完善野外台站动态观测与研究所需要的野外仪器设备、站内试验室、标本和数据存储等实验研究基础设施,分别形成生态系统观测研究台站网络、材料环境腐蚀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网、特殊环境和特殊功能观测研究台站网,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4、计量基标准体系及检测技术体系

建立和完善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体系,重点完善长度、力学、光学、热工、无线电、时间频率、电学、电离辐射、声学、化学等计量领域的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加强重要标准物质研究,建立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计量基标准。解决量值传递及量值溯源的关键技术,建立完善计量基准标准共享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检测资源共享体系。重点解决涉及国家与社会公共安全、人身健康、食品安全、公平贸易、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在线、快速测试技术及检测技术标准;着力解决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现代农业、大型工程等领域重要参量的有效测量;建立完善国家检测/校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1、植物种质资源

重点开展农作物、林木、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热带作物、牧草植物、药用植物、野生植物等种质资源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加强植物种质资源共享条件建设,形成新型共享机制,提高保存设施的水平,实现约45万份植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

2、微生物菌种资源

整合具有一定科学意义、有实际或潜在研究应用价值的细菌、真菌、病毒及相关的信息资源,重点开展农、林、医、药、食品、兽医、海洋基础研究及教学实验用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和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微生物菌种资源约10万株。

3、人类遗传资源

结合我国人种特点和民族众多的国情,以我国各民族生命健康和人种安全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遗传资源、特殊健康体质人群遗传资源、亚健康人群遗传资源为重点,整合共享人类遗传资源约15万份。

4、动物种质资源

根据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充分调研我国动物种质资源的发展现状,筛选、整合现有的畜禽、水产、特种经济动物、寄生虫、经济昆虫等种质资源,开展珍稀、濒危动物的种质资源库建设。选择具有种群数量优势的单位,进行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5、标本类资源共享体系

重点开展动物标本、植物标本和菌物标本等生物标本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建设,实现约1000万号生物标本的整合共享;开展岩矿标本、化石标本和国家紧缺与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矿床模型整合共享体系建设。

6、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及实验细胞库

整合目前国内已有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开展常用实验动物品种资源的种子中心建设,建立以7~10个国家实验动物种质资源中心及20~30个功能独特的实验动物种源单位共同形成的实验动物遗传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开发、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等不同方式,不断扩大资源种类。建成细胞株(系)近千种、容量超过5,000份、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实验细胞库。

7、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

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规范,对植物、动物、人类遗传种质、微生物菌种、生物标本、岩矿标本和矿床模型、实验材料等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工作,实现约1,100多万份(号)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形成自然科技资源虚拟博物馆,推动我国的自然科技资源信息的全面共享。

(三)科学数据共享平台

1、科学数据共享中心

针对国家长期布局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采集系统持续积累的科学数据,重点对观测性、考查与监测性数据汇交整理,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设和完善包括气象、测绘、地震、水文水资源、农业、林业、海洋、国土资源、地质与矿产、对地观测等领域在内的10余个国家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实现数据采集、加工、保存的标准化、规范化,使科技人员可以方便地获取科学数据,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2、科学数据共享网

在数据资源管理相对分散的科学技术领域,集成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和科技人员拥有的数据资源,按照学科领域构建主体数据库,在地球系统、医药卫生、基础科学、能源与交通等领域建设约11个科学数据共享网。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建立科学数据共享信息系统;开展科学数据元数据资源目录库建设及其检索等系统的开发;形成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信息系统。

(四)科技文献共享平台

1、科技图书文献信息保障系统

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为主体,按沾\"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洗\"的原则,扩大科技期刊、图书、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声像文献等文献资源的收集和服务;到2010年外文科技期刊总量达到约30,000种以上;以国家科技图书文献网络服务系统为基础,加强与高校文献资源保障系统、国家图书馆等科技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的互联与对接,实现外文科技期刊网上资源种类占国际主要刊物的50%以上;向用户提供网络化、集成化和可定制的文献信息服务;实施精品战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国际影响力。

2、专利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文献资源为主,收集我国相关部门和世界各国的专利文献信息,使专利文献收藏数量占全世界出版专利文献总量的比例由目前的80%左右提高到90%以上;建立联合目录和全文数据库,构建从目录到全文的检索和传递公共服务系统。

3、标准文献共享服务系统

以国家标准文献资源为基础,整合行业、部门与地方标准文献,提高我国标准文献收藏比率;建设标准文献全文数据库;开发标准检索、阅览和服务系统,形成完善的标准文献的检索与传递公共服务系统;推动我国和世界各国以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标准文献信息网的链接,拓展标准文献的资源和服务范围。

(五)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1、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

以全国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网络为基础,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技术交易服务、工程化中试、创业孵化相关的信息资源,完善成果信息资源库、技术交易数据库及创业孵化服务数据库,构建基本覆盖全国主要行业和区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深入到基层中小企业和农村。

2、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

建立行业技术评价推广服务体系,制定重大共性技术、公益性技术推广绩效评价体系;整合重点共性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在国家安全、社会公益领域和能源、材料、制造业等重点行业,每年选择建立10个左右公益与共性技术转化中心,提高公益性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配套能力和工程化技术服务水平。构建国家、部门和地方在公益性技术、共性技术转化方面的协同工作网络平台。

3、技术标准支撑体系

开展农业、能源、环境、公共健康与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公益性技术标准研究和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生物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开展与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工作相关技术标准的支撑性研究,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构建全国技术标准研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整合建立与技术标准相配套的研究和验证的工作体系,提高技术标准研究能力。

(六)网络科技环境平台

1、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

围绕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共享的目标,制定统一的平台信息系统标准规范,集成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资源,形成统一的平台应用服务系统,实现与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的互联与对接,向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资源信息服务。

2、网络计算应用系统

依托成熟的网络计算技术,在全国范围规划建设若干个计算节点,在气象、地震、医药等领域开展网络计算环境系统和网络计算重大应用示范系统建设,为重大科学发现和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提供重要手段,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支撑服务。

3、网络协同研究与工作环境

充分利用国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于全国的视频、音频及数据交互服务系统,开发便捷的网络协同研究工具软件包,形成网络协同研究公共支撑系统;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远程操作应用示范系统,打破科研工作中的地域和时空界限,促进我国科研方式的变革。

4、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

联合有关部门,汇集国内现有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和相关科技资源信息,通过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征集活动、择优购买版权、扶持开发创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可利用的社会科普资源进行数字化入库,制定规范要求,综合集成,实现与相关科技信息资源的连接,形成全国科普数字博物馆,为我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素质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

5、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

整合各类科技信息资源,建成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部级科技信息资源库,提供分类科学、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形成以1个部级、30个省级科技信息服务节点及部分地区科技信息服务节点为支撑的全国科技信息资源加工处理、共享利用体系;建立县(市)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试点示范,扩展基层科技信息的推广应用渠道。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平台建设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有关综合部门成立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工作,对平台建设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和协调,联合审定平台重大建设任务,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发挥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平台建设专家顾问组的作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有序地开展。

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科技部。

2、各部门、地方是平台建设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本部门、地方平台建设规划和实施工作。

各地要根据本地特点和需求,成立本地方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采取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二)加大投入力度,明确投入渠道

1、各级财政根据需要安排平台建设资金;原有用于支持文献、数据、种质等资源采集,仪器设备购置和基本建设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建设的经费渠道保持不变,并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2、各地方财政负责地方平台建设的投入,各部门负责落实本部门平台建设的经费,中央财政平台建设专项经费主要支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

3、政府资金要发挥引导、调控作用,调动有关企业、社会组织的积极性,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等为平台建设投融资提供便利条件。

4、各级财政应根据需求安排平台运行经费,运行经费要与绩效考评挂钩。具体管理由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负责。

(三)强化监督管理

1、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实行对平台建设项目和运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2、建立以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奖优罚劣制度,对执行良好的项目、运行服务效果好的平台和在平台建设中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表彰,及时调整或中止执行不力的项目,充分体洗\"谁先共享,谁先受掖\"。

3、平台建设工作要公开透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数据库,及时将平台建设项目和平台运行情况向社会公示,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4、财政部门、科技等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实行新型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1、强化牵头部门(地方)的权利和责任。平台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储备及滚动支持的机制,对于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确定拟实施项目的牵头部门(地方),由牵头部门(地方)负责,联合各有关部门、地方根据整体框架和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各方任务和责任,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保障平台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和完成。

2、实行资源整合、制度规范以及队伍建设三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在平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制度规范、标准规范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结合具体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平台建设同时开展,项目验收时,每一个建设项目成果都应成为服务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

3、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资源共享平台必须建立、健全资源汇交管理制度,制定可行的共享服务方案,保障一定规模的相关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有一批较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和稳定的工作场所;组织管理模式实写\"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执\";成立用户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平台的运行服务加强监督指导。

4、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建立符合科技基础条件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设置相应的岗位,在有条件的领域推行上岗资格认证工作;设置与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基础条件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五)营造共享的社会环境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5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 统筹科技资源 科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02

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是国家在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赋予我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重大机遇。统筹科技资源,是国务院在批复的所有经济区发展规划中,首次提出的概念。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尤其是关中地区,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寄希望于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示范辐射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是关天经济区建设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1.1 统筹科技资源的内涵

“科技资源”的内涵,从内容上看,是科技人才、科技活动资金、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等要素的集合,或者也包括科技组织资源;而从体系结构看,包括科学与技术所形成的坚实核心、专业技能系统、技术市场、制度界面等。“统筹科技资源”是促进公共科技领域中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促进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中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和流动,强调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合作,促进知识和信息的高效生产与流动,最终目标是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统筹科技资源与科技资源配置的差别在于统筹科技资源主要依赖于政府干预,而科技资源配置还要包括市场化的配置方式。目前,我省科技资源配置存在许多问题,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还比较低,需要通过优化配置予以改善,我认为比较适合我省当前发展的情况的配置方式,是加强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投入及其整合中的主导作用,并利用政府职能推动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即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实现优化配置。

1.2 统筹科技资源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率先发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资源配置,是实现生产力创新提升的根本前提。进入21世纪,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造就新的追赶和跨越机会。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强化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其次,从“一高地、四基地”建设及相互联系看,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带动作用的也首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只有在这个基地建设上取得突破,才能保证其他基地(高地)建设的成功实现。最后,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实际看,其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但由于体制等原因,科技实际贡献能力并不理想。通过对科技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使这里最终成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战略高地。

2 关中-天水区域科技资源存在的问题

(1)从科技资源来看,西安是西北地区科教资源最为雄厚的地区,高度集中,拥有76所大学,80多万在校大学生,3000多个科研院所,9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拥有一批达到国际水平的开放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些尖端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专利转化成效显著,科技进步对西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9年已达53%,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形成了在国内举足轻重、在亚洲颇具影响的教育科技综合实力。而关天区域的其它地区科技资源配置则相对较弱,创新能力弱。

(2)由于中央与地方条块分割、军工与民企分属管理,以及产、学、研之间关系不协调等体制性原因,致使陕西省整体上的科技优势,一直未能得以充分展现。因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应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切实解决好“中转省”、“民”、“研转产”的问题。

(3)根据目前的现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二元”问题。第一个“二元”是资源上的二元,即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问题。一些资源是中央政府控制,一些由地方政府控制;一些是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而另一些则是以地方企业为代表的科技资源。高校也具有两重性,即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央部属高校。第二个“二元”是如何形成科学和技术的统筹。第三个“二元”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

总的来说,就是在科技和资本所有属性下,以中央企业和中央高校、地方企业和民办高校所表现出来的二元化,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二元,科学和技术的二元化。如何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过程,解决统筹科技资源的问题。

(4)科技资源统筹乏力。科技资源配置具有浓厚的部门特色,难以发挥科技系统整体优化功能,分散大于集成,致使相关部门对科技资源不能统筹管理,从而导致科技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

3 建立长期科技规划和年度科技计划制度,统筹科技资源

3.1 科技计划在统筹科技资源中的作用

政府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干预手段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政策、法规,二是通过科技计划。科技计划是为实现科技发展目标而设计的和策划的、在相应的条件下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在科技资源整合中的表现如下:

(1)科技计划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科技计划是在科学技术的探讨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或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专家确定的科技发展行动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它容易成为科技发展的共同愿景,因而对科技资源的统一利用具有指导性和号召力。

(2)科技计划需兼顾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并使科技进步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在确定发展任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科学发展的需求和希望通过科技进步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以便集中资源解决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需求压力本身客观上促使科技计划必须重视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3)科技计划采取增量带动存量,滚动发展的方式。科技计划制定之前首先是对原有科技资源进行调研,在对存量充分衡量之后,确定追加投入的数量;科技计划在立项过程中,也要审核申请者已有的的科技资源和科研实力。通过增量投入引发存量部分的再配置,既利于充分发挥存量的效力,也利于整合和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4)科技计划拥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规划利用科技资源的工具。科技计划由目标定位、期限、范围、支撑手段、组织管理模式、绩效评估等诸要素组成,能以比较完备、成熟的方式规划利用科技资源,其中包括:第一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允许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择优聘用研究人员,这是它能够实现跨专业、行业、单位、区域地整合科技资源;第二能通过资金联合、计划间的协作、申请条件限制等方法,促进各种科技合作,并通过合作整合资源;第三能灵活确定和调整科技投入在研究阶段、科研主体和产业技术上的比重,从而使科技资源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中试、试验发展等研究阶段,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科研主体,在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得到优化配置。

(5)科技计划能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资源整合。科技计划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为政府、为社会服务,促进科学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等方式,促使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其它资源结合,并使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效力。

3.2 科技规划和科技计划管理申报制度

科技规划、科技计划项目是我国科研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手段,针对我省科技资源的实际,应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的各阶段上推出一系列的专项科技计划,形成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促进经济、科技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科技计划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设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立项管理、实施管理以及结题验收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形成科技管理体系的保障政策与法规、信息服务系统。进而通过项目带动促进科技资源优化整合,并使其成为一项不断推进、长久坚持,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配套的建设任务。

4 解决统筹科技资源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4.1 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起点,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的科学化管理

由于科技报告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议以建立科技报告体系为突破口来启动科技计划管理,建立科技报告体系的具体建议有:研究提出我省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工作制度及保障政策与法规,构建科技报告管理工作流程,确定协调管理以及参与部门,单位的职责,以工作制度的形式体现。

整理关于科技报告制度的现有政策,研究拟建设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是否与当前的知识产权,保密等政策,法规存在冲突,提出协调机制,补充出台保障科学技术报告管理体系的管理政策或法规。

4.2 建立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平台

(1)建立“一站式”的网络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依靠该系统,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统一的门户登录并提交各类申报材料;在项目执行中,科研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要求提交各类过程管理文件,项目验收结束后,提交的成果性文件将直接形成为科技报告资料库中的相关档案。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在组织项目的申报、评审、过程管理、验收、推广等环节中,均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网络化的流程管理,效率可望及大的提高。同时通过该平台,社会公众能有机会参与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有关环节。

(2)建立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的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应能及时、快捷地提供通过平台而得到各类统计数据,组织专家对这些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深度挖掘, 通过定期总结,完成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省对科技的投入和产出、科技项目领域和行业分布情况等信息研究报告,直接为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的出台提供决策支持,便于统筹科技资源。

4.3 健全区域创新服务体系

(1)建立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结合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构建一个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平台,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网络技术充分整合区域内企业、高校和政府以及国内外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专供服务。

(2)健全创新服务机构。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服务机构须围绕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区域科技先导型产业,提供技术检测、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竞争情报等服务。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加速知识扩散,以提高成果转化率。

4.4 通过科技计划整合跨专业、行业、地区的资源

(1)在同一科技计划内实现跨专业、行业、地区科技资源整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投入目标体系,通过目标分解使科技计划渗透到各个行业,专业和地区,再通过统一的资助原则、资助领域、资助区域等实现各目标之间的协作。这种按行业划分的方法,就可以实现跨专业、跨机构、甚至跨地区集中人才资源、试验装备的整合效果。

(2)利用科技计划体系进行资源整合

利用科技计划整合科技资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科技资源整合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然后针对各个子目标分别制订科技计划,并使各子计划之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与促进,在内容、规则上相互衔接或配合,制订科技计划体系包括以下两种情况:建立跨行业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跨地区整合科技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通过科技计划、项目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发等类型研究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和促进。

4.5 构建共享科技资源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1)为使科技资源共享立法更容易进行,在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要把握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在立法规划核心法的定位上应遵循“先易后难”立法路径,一步一步推进立法,成熟一项,制定一项,二是在立法规划核心内容的界定上应遵循“增量建制”的立法思路,在现有利益增长格局以外,创设一个新的利益增长点,以求在立法建制的过程中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总量,扩大可供在各个利益集团间进行分配的份额,把改革成本和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各方受益支持和法制上的持续性。

(2)政策框架

为保障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多方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建设的支持体系、在政策方面,需要确立自然科技资源共享过程中政府参与和扶持的指导思想,制订有关科技资源共享强制性,倾斜性及综合性政策,为科技资源共享法规则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4.6 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着力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比较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趋同既造成地区间的过渡竞争,同时也造成资源(包括科技资源)配置的不协调及浪费,政府在制定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时,应该从比较优势出发,主要是从该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或行业中产生,发挥比较优势只是被动地适应资源禀赋特点,而创造竞争优势则是主动地催生新的比较优势或获得动态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及技术优势的综合,通过创新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保持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战略分析和长期规划,重新评估发展的条件和发展目标,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制定科技计划和规划,特别是应当深入分析和研究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然后在些基础上通过制定长期规划,确定在支持和发展的重点领域。

5 关中-天水区域统筹科技资源体系

关中-天水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与技术转移活动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本身即构成一个系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新技术基地和企业是最主要的活动主体,产学研合作则是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为了促进该空间系统的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有效的对策必然是一个系统。该对策系统在本质上是一个巨型综合平台,一个网络化的系统,构成该系统的要素包括人才、资金、技术、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法制、信息等,这些要素在系统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高效有序,优化配置,自由流动,支持产学研合作,进而实现系统的目标,促进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的高效运行,达到统筹科技资源的目的。

从长远看,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对该区域的创新发展需要持久的强力的支撑,整个区域达到区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所有领域都在奔向一体化,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的大合作大转移必将成为制度,成为常态。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6

【关键词】经济信息;共享

1.平台概述

经济监测预警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基础。对经济形势、经济环境、经济要素、运行态势的准确把握,是经济运行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基础。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工作,就是要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

建设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决策能力的需要。项目建设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全省宏观经济监测预测所涉及到的数据、信息资源、方法、研究成果进行集中管理和展示。这将有助于发改委及有关厅局及时了解全省经济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发展趋势和潜在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以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有助于省委省政府准确、全面、及时把握经济运行状态以及发生的新问题、新特点,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1 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

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横向联结省直相关部门、纵向联结省市县发展改革系统的业务平台,有效整合已有资源,汇聚各类经济运行数据,形成集经济运行调查、监测预警、预测分析、区域经济分析、重大领域和行业分析、政策模拟等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整合各有关部门经济运行数据资源,及时汇集共享经济运行数据,实现数据报送的制度化、网络化和常态化,为经济形势分析、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1.2 平台建设的主要需求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省在应对危机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外形势仍然复杂。总的来讲,我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都在加大。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加强全省经济运行监测,建立宏观经济数据库,及时、快捷、如实地掌握第一手经济运行信息,对于省委、省政府科学判断全省经济形势,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发挥省发改委的牵头作用。二是有利于进一步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三是有利于企业表达需求和了解宏观经济形势。

1.3 数据量估算

根据本项目“三库五大系统”的建设内容进行经验估算,系统数据基础总量约200GB,每年更新数据量约25GB,月更新量约2-3GB,上下浮动范围10-15%。

2.项目实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2.1 社会效益

建立一套能够快速、准确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具有分析预测及政策模拟等功能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有助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宏观经济信息,提高经济监测预警的前瞻性、及时性、科学性,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依据,更好地转变和发挥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公共职能,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省委、省政府应对各项挑战,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社会效益巨大。

2.2 经济效益

建立江西省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加快信息交流速度和信息传递速度,使各地区、各部门能够随时随地地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态情况及问题建议迅速反映到决策中枢,并通过利用计算机先进技术和手段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和分析,通过宏观经济预测监测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使决策者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把握真实情况,极大地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水平,降低决策成本,减少失误。

3.影响平台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

3.1 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我省统计、金融、财政、税务、工商、海关等不同系统机构已形成本系统的经济信息系统。由于没有统一协调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协调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及项目建设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造成政府资金投入分散,信息资源及配套设备相互重叠。特别是近年以来,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借助政府信息化浪潮,以拥有经济信息的规模和数量体现实力,争资金争项目更加明显,无法协调,在客观上给信息资源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3.2 信息来源问题

由于经济信息资源相关各级各部门目前自身的信息来源、统计口径、计算方法和更新周期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市场化运作的经济信息提供商的数据来源则更加复杂,建立经济信息省级监测预警和数据共享平台不可避免会遭遇信息来源不统一甚至互相矛盾冲突的情况。此外,为保障数据提供商利益,所有的商业数据都涉及到版权问题,因而难以实现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的经济信息资源共享。

3.3 数据库规范化问题

根据目前现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经济信息资源大多源于各职能部门自行开发建设的系统,这部分数据具有我省特色,价值很高。此外,我国也有专业数据提供商提供有关经济信息数据库。然而由于各类数据库都是不同时期,根据本部门业务需要而建设,并没有完全采用统一的规范性语言和标准,造成了经济信息整合共享平台转化的困难。

4.平台建设措施与对策

4.1 建立管理协调机制和机构

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宏观经济信息资源主管部门,要联合各成员单位,制定平台建设规划和计划以及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布局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加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组织有关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具体操作和实施;理顺和健全经济信息管理体制,建立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经济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按照目标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学科管理办法,对各实施单位承担的任务进行监督和管理。

4.2 加快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的建设

由于全省经济信息共享平台的成员单位隶属关系不同,其数据格式均不相同。特别是自建特色数据库,都是根据本系统需要而建,缺乏规范统一的制作标准,为数据库在平台上整合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建议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在对历史已形成的数据库尽可能改进和完善,使其尽可能一致统一的基础上,采用ISO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我国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协议,研究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统一、规范、科学的信息资源标准体系,实现经济信息资源的统一加工、检索、存储服务。

4.3 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机制

科学的共建共享机制是推动平台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成员单位共建的基础支撑就是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在管理协调成员单位利益分配中坚持的原则是:谁服务谁受益。为了进一步提高各成员单位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保障成员单位的利益,不论信息资源在何单位,谁向用户提供直接服务,所获得的服务收益和补贴向谁倾斜。其次,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统一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要求各成员单位严格执行。只有建立和完善共享服务利益机制,才能调动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愿意把自己的信息资源放在平台上整合共享,推进全省经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进程。

5.项目总体建设方案探索

考虑到项目相关各单位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不一,部分单位运行维护力量薄弱的现状,项目可采取“省级集中、联合协同、统一软件、分级使用”的建设模式,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所有系统软硬件全部部署在省信息中心应用机房,以节约建设投资,提高管理效率。

6.项目风险和风险管理

6.1 风险识别和分析

一是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业务建模和大部分需求分析、少部分设计,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资金保障不到位,组织管理力度较弱,项目目标不清晰,项目范围不明确,项目使用单位相关人员参与不够或者沟通太少,需求沟通不充分,工程项目管理事权的梳理和分析缺乏支持。二是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详细设计以及为了验证设计而进行的少部分实施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需求变化,业务整合风险,对工作量估计比较乐观从而导致进度风险等。三是实施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大部分实际施工和测试工作,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人员能力的风险,项目范围改变的风险,项目进度改变风险,人员变动的风险,项目组内部沟通协调风险等。四是收尾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部署和调试。可能的风险事件包括:质量不满足要求,部署问题较多。对于一些信息化水平比较弱的单位,项目实施难以推进,实施后期,随着数据量的增大,在线用户增多,系统反应速度下降,用户满意度低等。

项目中宏观经济指标数据的采集报送是否及时、准确和全面是本项目建成后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分析、监测结果,对政府宏观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数据资源保障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为领导宏观决策和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发挥积极作用。

6.2 风险对策和管理

项目中的风险不能全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规避,或者缓解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识别各种风险,并分析各种风险产生的原因,通过消除这些原因来规避一些特定风险的发生。本项目的风险集中在组织管理、需求明确以及资金保障方面,因此相对应的,需要加强组织管理,明确项目组构成并细分职责;由经验丰富的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交流,在业务建模阶段让用户积极参与,从而了解并确定真正的需求;目标系统的模型或DEMO要反复演示和获取反馈,直至用户和设计人员都达成共识为止,要有认可的验收方案和验收标准,做好变更控制和配置管理。此外,还需要加强资金保障,本项目架构大,建设阶段多,必须保证资金到位以推动工程按计划实施。

针对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的风险事件,开发风险管理表,表中列明各种风险的应对措施,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就实施应对措施。过程可以参照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特别是在数据报送方面加大协调力度,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落实经费保障,在项目建设、运维等方面给予各相关方经费上的支持;

(3)进行调研,确定流动原因,在项目开始前,把缓解这些流动原因的工作列入风险管理计划。

(4)项目开始时,做好计划一旦人员离开时便可执行,以确保人员离开后项目仍能继续进行。

(5)制定文档标准,并建立一种机制,保证文档及时产生,对所有工作进行细微详审,使更多人能够按计划进度完成自己的工作。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7

【论文摘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文化创新工程。做为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省图书馆,必须强化创新思维,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建设、基层支中心及乡村服务网点的设施建设、传输技术平台建设;带动全省共享工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创新全省“公共文化传播体系”。黑龙江省共享工程在建设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与思考。

1背景

1.1寒带地域辽阔黑龙江省地处高寒边疆,4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中有祖国最北端的北极村、最东部的东方第一哨(抚远县),有3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俄罗斯远东、滨海边区接壤,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大兴安岭),65个县(市)中有18个边境县,103个县团级国营农场有54个分布在边境线上,可谓幅原辽阔、地广人稀。寒带气候特征十分鲜明,长达半年的冬季平均温度在零下巧度左右。这决定了黑龙江省在共享工程网络设施建设、基层群体服务方式上,必须探索符合省情的独特创新之路。

1.2行政体制各异黑龙江省行政区划除地市县之外,还有财政直属农业部的国营农垦总局(辖9个农垦管理局103个国营农场,职工人口137万人);直属林业部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伊春)地区19个政企合一的林业区(局),职工人口181万人;直属国家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大庆石油、石化、天然气等多个大型国有企业;这三大企业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匾乏。他们为共和国建设奉献了大量的粮食、木材、石油资源,如今因体制局限,却享受不到国家和省财政的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资金、难以共享他们本该享受的文化信息资源!

行政体制的复杂差异性,要求黑龙江省在共享工程资源建设、基层服务网络布局上,必须实事求是,统筹全局,着力构建全省境内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大格局。1.3经济欠发达,图书馆事业滞后。黑龙江省做为资源大省,建国以来为国家贡献了大量资源和能源,计划经济成分较重,市场经济欠发达,对文化事业的投人一直偏低。据2006年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年报统计,全省83个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中,全年财政投人平均每个馆只有27.54万元;65个行政县(市)中,有21个县图书馆没有专项购书费,24个县图书馆全年未购1本新书;全省13个地市图书馆中,具备计算机网络设备、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只有7个馆;65个县图书馆,实现自动化管理的只有11个,不足18%。财政投人偏低、服务资源匾乏、生存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使基层市县图书馆成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全省县以下的808个乡镇中,拥有图书馆,能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更是寥寥无儿!广大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诉求、文化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和保障。

基层图书馆整体发展滞后的现实,使黑龙江省共享工程建设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促使省级分中心必须强化科学发展观,强化技术创新,以科技性、先进性建设带动全省基层图书馆协调发展,促进全省基层共享工程建设的全面发展、跨越式发展。

2全省共享工程建设中的不平衡态势

2.1省级财政与县(市)级财政投入不平衡

在全省经济困难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财政厅设立了全省共享工程建设专项资金,2003年至2007年共投人1 982万元专项补助资金,全部投人到各地市、县支中心和乡镇、社区的基层服务站建设;2003年,省财政将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相结合,一次性投人2 400万元,装备省图书馆新馆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设备,使共享工程的资源加工与整合、存储、传输服务技术平台有了可靠保障;2006年和2007年,省财政又分别拨专款250万元、100万元,用于全省共享工程网络运行维护与技术培训、技术保障。

相对于省级财政的较高投人,县市级地方政府匹配资金较少。截止2007年末,全省各县市财政投人共享工程建设的配套资金不足700万元。2006年的9个试点县中,有4个县的匹配资金没有到位,直接影响了设备招标进度与整体建设进程。

针对全省县市财政困难、投人偏低的现状,黑龙江省财政厅统筹全局,积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再次加大对全省共享工程建设的资金投人:对贫困县、边境县、财政转移支付县,增加投人匹配资金的60%(每县20.4万元殆对其它县市增加投人匹配资金的40%(每县13.6万元),大大缓解了县市财政的困难压力,为全省共享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基层网点建设发展不平衡

截止2007年底,黑龙江省共建成各级中心及基层服务点217个,按建设层级划分为: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支中心13个,县级支中心74个,乡镇基层服务点74个,村基层服务点9个,机关、社区、部队、学校、寺庙、农场、林业局等基层服务点38个。其中省财政投资建设103个,地方自建48个。

省农垦系统正在建设的有省农垦总局支中心1个,管理局支中心5个,农场、管理区基层服务点70个。

.黑龙江省基层网点建设的重点是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及边境地区。我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边境县18个、部级贫困县14个,省级贫困县7个。这些地区大多地处偏远,文化资源匾乏,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强烈。省文化厅和省级分中心在基层站点建设、资源提供上,首先考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境地区,陆续建成的157个县、乡、村基层服务站点,大都集中在这些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阿城市料甸子满族乡、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等。下发的设备和资源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欢迎。

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内的地、市、县,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均得到文化部、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及省财政的资助。但是,全省还有行政区划没有包涵的垦区103个县团级国营农场、林区19个县(区)级林场、大庆油田各采油厂及分厂目前还未成为国家和省财政资助对象,省文化厅和省中心竭尽全力,也只是在这些地区建设了少数几个示范性的基层服务站点,这些地区的共享工程网点建设仍是我省突出的难点问题。

由于黑龙江省疆域辽远,共享工程建设重点又放在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大都处在偏远地带,人口稀少,而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点较少,致使全省基层服务网络形成了长线状,点、线分散,没有形成相连成片的网状结构。网点建设的不平衡也给技术支持服务和资源共享、服务交流带来了距离分割障碍,尚未形成联网贯通的优势。

2.3基层服务工作发展不平衡

几年来,在省级分中心的带动下,各支中心和基层站点的服务工作取得了各具特色的成效。全省共享工程服务工作采取市县大试点带动乡镇小试点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普及。

集中下发资源,支持伊春市支中心在没有国家设备、资金资助的前提下,先期将22个林场设为试点,播放共享工程资源,为林区广大群众服务,激发了其他林场、所的积极性,争先恐后地加人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来,使乡镇级的试点很快普及,大大推进了全市共享工程建设进程。

扶持海林市支中心建成电子阅览室,安装卫星接收设备。在报告厅安装投影仪和幕布,定时免费播放共享工程卫星传送的资源节目,每月还利用光盘和镜像资源为读者播放专题节目;在海林朝鲜民族乡和疏菜村分别建设基层服务点,通过卫星、镜像和光盘资源为群众提供服务。三级服务网络有效地利用了本地资源,由于相隔不远,县支中心可以为基层服务点提供技术支持,协调他们沟通、交流服务经验和体会,使共享工程服务工作在海林市蓬勃发展,深受广大城乡群众的欢迎。

但是,由于共享工程正处于试点建设阶段,设备使用与传输技术尚未成熟稳定,文化信息资源提供还不够丰富,基层站点服务经验不足、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形成。在基层网点建设不平衡、布局较分散的地区,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工作便呈现单打独斗、时断时续甚至停滞的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省共享工程建设的整体效应。

3科学发展、统筹全局,创新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3.1共享工程之创新思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明确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加快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市(地)、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终极目的,就是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骨干栋梁!

文化部门早已拥有完整丰富的文化产品创作体系(作家、艺术家)、生产体系(艺术院团与各文化单位)、展示体系(舞台与场馆),却一直没有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传播体系!一直依赖各类新闻媒体的传播!

有线电视、互联网可谓成型的现代传播体系,但是,其传播方式绝非公共、公益,是要向百姓大众收费的!传播内容绝少公共文化,多数是要娱乐媚俗广告效益的!所以,公共文化传播,依赖有线电视、互联网是不够的、万万不行的!只能运用有线电视、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手段,建设自己的公共文化传播体系—即“公益文化电视台”与“公益网络电视台”。

如何运用有线电视、互联网的传播技术手段,创新“公共文化传播体系”?这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核心技术,需创新思维,实现技术创新。

3.2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与资源传输支持系统

文化共享工程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运用多种传播方式”实现全社会免费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的创新工程。构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是第一要务。

黑龙江省分中心(图书馆)2007年数字文献资源建设,立足于统筹带动全省资源共享,签约购买了供全省县级支中心(图书馆)共享的大量数字资源,镜像总量10tb。同时购买了cnki的“延伸服务共享技术平台”软件,完整搭建了“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007年9月,“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黑龙江省分中心”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挂牌成立。由省馆投资建设“联合编目数据库与传输平台”,保障了全省公共图书馆免费共享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数据。

针对全省图书馆经费困窘,发展滞后的现实,省中心2007年开始投资建设“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使用广东图创公司研发的“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interlib"软件,通过互联网将全省基层支中心(图书馆)组建成与省中心联通的“总馆/分馆制集群化管理网络系统”与省中心统一技术标准和技术平台。使用interlib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各用户端不需要安装软件,不需要独立的服务器,通过ie浏览器就可进行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管理。用户系统完全免维护,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投入。

省中心投人1台小型机、两台服务器做全省因特网软件系统的硬件支撑平台,并做了双机容错,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软件的顺利运行。为了适应全省基层光纤通信发展现状,省中心采用网通和中国电信两条光纤线路并行技术(中国电信l0m,网通210m ),以保障全省基层快捷的访问速度。

2007年,黑龙江省分中心(图书馆)投入230多万元,将原40tb的计算机自动化存储系统扩容至80tb;将原110m的光纤通信接入带宽扩展为220m(网通200m、政务外网10m、中国电信10m );又增购一套非线性编辑系统设备、多件数字资源采集加工设备;建成了共享工程播出技术(8种模式)展示平台。至此,完整构建了省中心(馆)“共享工程镜像总站”,大幅度提升了全省共享工程的文化信息资源采集加工、整合存储、传输供给能力,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今后一个历史时期,黑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全部数字文献资源,将通过省中心“镜像总站”整合、存储、,真正实现传输快捷!

3.3传播技术平台创新探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主要传播经过数字化加工的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虽短短几年,但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技术手段推陈出新。

经济发达或光纤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普及率高的地区,大都采用互联网站(服务器+投影仪)、网络电视(iptv)、数字电视等传播技术模式。中西部及经济欠发达、光纤通信与信息技术落后的地区,多数采用卫星传播(卫星地面站十电脑或投影仪)、移动播放(电视机十硬盘或光盘)等传播方式。更多的是搭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各类传输平台,与其共建共享—这是文化部大力倡导的传输平台建设模式。

共建共享固然极好,省钱省力,又能避免重复建设。如河南省搭载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1ptv网络电视传输模式(但如果本地区的“农党”、“农教”网采用的传输技术并不先进,文化共享工程是否还要与其共建共享?

以经济欠发达的黑龙江省为例:2007年,全省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在试点城市哈尔滨、人庆等地建设了330个基层服务站,其它基层站点均依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传输网络,传输技术已经落后。

文化部推广的河南省1ptv传输技术模式,黑龙江“农党”尚未采用,血即便采用的话,这种宽带网络十机顶盒十电视机的传播模式,建设一个基层点也需投人3 000多元,目_要再付出运行成本(每月至少10元以仁的上网费),落后乡、村(更不要说农家)尚不具备宽带网络接人条件,资金投人难以承受。

再说互联网站传输模式,全国互联网普及率日前只有123%,全中国有87_7%的人群仍与网络无缘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上网率只有5.1%,城镇居民也只有21.6%。黑龙江省3 827万人口, 1119万户,互联网络用户只有108.8万户;宽带接人户176.1万户,比例可怜〕

全省共享工程与谁共建共享?如何实现“覆盖广泛”?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应当实事求是,走自主创新之路!

2008年9月,黑龙江省分中心建成了“共享工程传播技术(8种模式)展示平台”,通过对目前8种传播技术的比较研究,科学制定了全省共享工程传播技术创新探索方略:

第一,结合先进的电视传播技术手段,探索县、乡镇有线电视差转台播出模式,使其覆盖的乡、村农家百姓足不出户,便能收看到国家中心卫星播放的全部共一享工程节目,真正做到覆盖广泛,深人千家万户!

第二,在有线电视未能覆盖的大、小兴安岭林区及偏远农村地区,重点建设卫星地面站(接收器+投影或电视机);推广移动播放(机顶盒+电视机)传播模式。

第三,结合iy’1’v网络电视传播技术,自主研发“黑龙江省共享工程网络电视台传播系统”,以适应未来全省光纤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以超前思维和创新探索保障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

据深人调查统计,黑龙江省2007年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了98.7%。有线电视用户362万户,比上年增加76万户,覆盖率为32.4%;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7万户,覆盖率为6%。与正向村村通迈进的有线电视传播网共建共享,是共享工程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的必然选择。

2007年10月,省中心在全省选择了代表3类有线电视播出技术形态的3个乡镇:五常市拉林满族自治镇、阿城市双丰镇、林甸县花园乡,进行乡镇有线电视差转台传播技术实验。经过历时1个月的技术创新和改进,3类技术形态均实现了高品质播出、全乡镇覆盖、农民家庭全天适时收看(参见图1 )。

标准配置:卫星天线;智能多媒体接收终端一基本型;电视机;遥控器;av线;外置dvd光驱。

主要功能:支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媒体实时播族支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流媒体实时播娩支持中央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播放;支持vcd/dvd光盘播放。加人硬盘后,可播出卫星投放和事先拷人的视频节目。

实验表明,运用这种“共享工程有线电视传播技术”,全省县、乡镇有线电视台既可适时转播国家中心播出的共享工程节目,还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节目录播,进而实现按农民需求进行节目点播。

推广这种“共享工程有线电视传播技术”,每个县(或乡镇)只需投人5000元资金,便可实现全境内覆盖!每个村基层服务站点配置一台大投影或液晶电视,无须其它投人,即可开展群众性的服务。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8

关键词:资源共享边远地区公共馆促进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资源数量呈几何级飞速增长,全世界的文献已经打破了地域限制展现在所有人的面前。面对日益增加的信息资源,相对于发达地区已经普遍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和信息化服务的图书馆,西部边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仍受制于区域经济落后使图书馆缺少必需的经费支持、基础设施落后使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自然条件艰苦使人才不易安心工作的三大难题。绝大多数的图书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管理阶段,门庭冷落、社会效益低下。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解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贫乏、提高服务能力的最佳途径。对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和工作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之后,边远地区图书馆必将成为受益最大的群体。

一、资源共享对图书馆硬件建设的促进。

共享工程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在互联网浏览海量信息资源的方式打破了阅读纸质书籍文献的局限性,但同时也对图书馆的硬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所在的图书馆是一个边远地区的县级公共馆,区域经济的落后导致经费严重不足,地方财政难以给图书馆建设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导致图书馆长期陷于经费无保障、馆舍面积不足、藏书数量少质量差的困境。实施资源共享工程后,我馆已初步接收上级匹配的图书3000本(册),电影、电视剧光碟1800张,几乎相当我馆以往3年的藏书购买量,极大的丰富了馆藏。同时接收了电视机、DVD等设备,建成了电教播放室。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接收共享工程的卫星节目。作为共享工程的基层中心,为实现共享信息的浏览使用,势必要求我们引入互联网,建立电子阅览室,目前这两项工作也都列入了建设日程当中。电子网络建设也将促进图书馆工作采用计算机管理,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共享工程同时还要求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开展共建共享,这无形中也使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可应用资源数量得到极大的扩充,实施共享工程使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能够得到更多地经费支持和对读者提供可读文献的丰富,极大的促进了基层图书馆的硬件建设。

二、共享工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促进。

西部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发展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除了地方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人文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以外,还与图书情报工作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些地区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奇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极大的限制了县级公共图书馆的工作开展,也与共享工程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为改变这种现状、推进共享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网络化建设需求的专业人员队伍。

共享工程将给基层图书馆带来两个机遇,一是边远地区公共图书馆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专门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直观丰富的信息资源、新颖的网络服务手段将激发工作人员的学用热情。在人员培训方面先进省市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例如湖南地区各级共享工程工作机构依托当地公共图书馆采取了专业学习、岗位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了大规模的技能演练活动。各基层分中心针对各自工作的实际开展了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技能演练活动。还根据活动经验和共享工程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了长效培训机制,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作为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我们也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通过三个方面来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和选派馆员赴先进地区和上级中心参观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二是对馆员的自我学习特别是专业技术的学习给予积极支持,鼓励他们提高自身素质;三是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意识和激情,加快自我提高。逐步建立一支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高素质专业队伍,保证文化共享工程和图书馆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共享工程对图书馆服务能力和社会效益的促进。

基层图书馆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而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目的就是把优秀的中华文化通过现代网络送到广大基层,缓解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知识信息难等问题。

共享工程实施后,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得到了强化,工作重心向基层特别是农村、社区延伸,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笔者所在的图书馆在安装调试接收了共享工程的卫星节目以及接收了上级匹配的各类资源后,汇同本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积极开展了多种类型的服务活动。一是利用其中的农牧业、就业科技技术,播放适用科技影片、编印下发农牧业科技技术手册,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再就业培训服务;二是深入基层送文化、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在我市社区公共场所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和科技教育片,开展了“党员电教流动播放季”、“露天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三是在我市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和电教科技示范基地播放共享工程节目,使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也切实让群众知道了共享工程是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工程,是贴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建设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共享工程,就是要整合现有文化信息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本地区文化信息网络的资源优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用先进的文化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与发展,改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资源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快捷的文化信息。实施共享工程,使这些地区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加强,必将进一步促进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使公共图书馆在能够真正的在地区经济发展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京波.“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民族地区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论坛,2003(5)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9

关键词:协同发展;流动;创新型人才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16-03024);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专项课题:“京津冀产业转移中创新型人才柔性利用研究”(课题编号:201601136)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4日

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打破人才流动的阻隔,突破藩篱,实现彼此有互需,打破区域人才小格局,创造创新型人才流动大循环。全方位对接京津,人才引入是重中之重。产业因人而兴,人才因产业而动。引入京津人才,河北省需要建立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智力密集型转向,而新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创新型人才。协同区域发展,要有政策、平台、产业来吸引高质量的人才。创新人才服务机制,推动京津冀人才合作。积极构建区域人才合作协调机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中,很多高端人才可以选择在河北创新创业,将自己的学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产业集聚的本质是人才实现自身抱负的有效载体。加大利用京津优质教育、科技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力度,积极与京津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区域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现状

(一)对人才认识不到位,人才观念相对滞后。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根本,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经济发展,科技先行,未来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行业主导权。吸引并利用京津冀创新型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才融合、柔性引智等多方面入手,创造开放与共享的环境与政策,让技术和产品有效对接,实现科技创新的转化与落地,让生产力从人才的大脑中解放出来,形成新价值。

(二)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机构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较低,人才的吸附力低。科技园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创业园区等数量虽然多,但基础设施落后,知名度和品牌效应较低,没有形成项目与人才良性互动的局面。这方面河北与京津两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京津对人才的聚集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

(三)科技人才匮乏,创新型人才更缺少。大力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目前,保定缺乏人才使用和培养的机制,作为农业大市,经济资源大市,人口大市,其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尤其短缺,尤其是缺乏具有国内、国际影响的高级专家和学术带头人,而创新型人才非常匮乏。高端人才服务的渠道匮乏,尤其是针对高层次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

(四)缺乏创新人才应用平台。京津冀经济圈科技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在分布、配置和开发政策上各有不同,但是由于不能实现共享,因此区域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京津冀创新型人力资源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多种政策和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调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地需求,从而给区域经济带来共同发展空间。

(五)生活保障问题。缺少创新型人才的成果认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激励、奖励人才措施不明确,有些企业在人才引进时不惜血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不重视人才引进后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等,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机制,创新型人才的服务保障体系缺失,与京津相比之下在医疗保险、教育质量、商务服务、文化生活上都存在着差距。

(六)缺少拔尖型人才是各地面临的共同难题。能给人才提供的无论是事业平台还是经济待遇来说,河北省与京津以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有着不小的差距,很难在引才上“硬碰硬”。如何解决人才共享,促进产业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二、产才融合,柔性引才策略

吸引并利用京津创新型人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产才融合、平台建设、柔性引智等多方面入手,发挥北京科技中心、天津制造中心的辐射与引领作用,在河北省创造开放与共享的环境与政策,让技术和产品有效对接,实现科技创新的转化与落地,让生产力从人才的大脑中解放出来,形成新价值。

发挥各城市创新基地辐射与引领作用,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利用的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构建大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二是打破人才流动的藩篱,引导人力资源顺畅流动,以高素质人力资源流动带动项目、资金、技术流动,实现三地人才与项目、资金与技术的融合互动。形成三省市互联共享的人才市场,建设集科技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发展平台,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三是要打破思维定势,突破区域协同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探索市场化的合作方式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创新型人才流动取得新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核心是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互为补充,而河北省从农业大省、资源消耗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重在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区域人才资源共享、人才结构互补、人才智力自由流动、人才培养合作共融的新机制,形成统一的人事制度框架、人才大市场和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带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务实、优质的人才服务体系,用好京津冀区域创新型人才,破解河北人才短板,实现创新型人才流动大循环。

柔性流动,就是依托国家在京津冀建立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基地等平台,支持三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支持高层次人才共同申请国家重点支持项目,联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通过高层次人才共引共育机制,聚集和培育一大批支撑和引领三省市产业转型升级、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从而使京津冀成为引领环渤海、辐射全中国的人才高地。

三、立足省情,创新柔性引才方式

(一)人才是创新驱动之源。河北省应支持、激励建立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姿态,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和创新人才外溢。利用“1小时通勤圈”的优势,加强京津冀区域内专家学者、博士、海归人才的交流,鼓励高层次人才通过柔性流动,参与河北省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知识创新、产业培育和管理咨询,推进高层次人才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效结合。

在人才跨区域流动与合作中切实做好社保、就业、职称、退休等政策衔接工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动开发机制,职业技能竞赛交流机制。采取特殊办法引进特殊人才,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和特长,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项目,促进一个产业,激发一方经济的发展目标。打造集档案户籍查询、网上认证、网上预订展位、人才信息查询、高级专家信息统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京津冀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聘任后符合高一级职称申报条件的,可持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证书申报。将各类人才流动的渠道打通,引导人才向新兴产业集聚、向农村和基层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流动新机制。

(二)人才集聚,涉及人才集聚、竞争和环境的各自关系,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抓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需要对人才管理和使用的各个层次区域、城市、产业和用人单位做好统筹协调,在最高层次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求在实践中避免混乱无序。大力推进京津冀人才共享是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激发区域活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应为人才流动、自主创新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三)做好腹地。创新与京津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市场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定位在腹地。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服务河北省优势产业的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创新与京津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合作模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市场化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中试基地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保定市优势产业的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与京津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和生产基地。支持企业与京津院校及科研中心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精心浇灌出一大批“高静新绿”型企业,为他们当好“月嫂”和“保姆”。

(四)打造联盟。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盟单位将共同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目前联盟有“京津冀开发区联盟”、“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京津冀投资促进联盟”、“京津冀教育联盟”、“京津冀钢铁联盟”、“京津冀产权市场联盟”、“京津冀投资促进联盟”,等等。通过联盟内部的共享制度,柔性利用人才推动驻保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与京津的对接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研专项,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共享技术驱动和产业资源。

(五)星期天专家。可以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担任技术、管理、信息顾问,参与技术开发、产品公关、经营决策、市场策划,取得“微笑”图形上营销中的丰厚利润。吸引退休工程师、高级技工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们既动嘴又动手,在河北省技术落后的县域企业中,补足技术匮乏的短板,取得“微笑”图形上的产品开发利润。

(六)海外筑巢引才。在英国、美国、瑞典等国建立海外引智工作站,可以举办海外高端人才项目对接洽谈会、海外人才河北行,利用推广海外智力成果,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和人才资源,刚柔结合,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是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区域。要使京津冀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必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创新型人才柔性引入,共享使用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关键。京津冀人才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产业的调整,人才会随产业的提升而改变人才需求,会随产业的转移而发生人才的迁移。在整个区域中,要柔性引才用才。要不求所有,但求有用;不求所在,但求所想;不求时间长短,但求开花结果,要让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产业因人而兴,人才因产业而动,形成以产引才、产才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主要参考文献:

[1]梁文群.我国区域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环境评价与比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9.

[2]刘建平.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教育理论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共享经济的技术支持篇10

关键词: 图书馆 创新 服务模式 文化信息共享工程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就是要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找准信息与社会、知识与经济的对接点,彻底改变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实现读者服务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文献检索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满足读者多层次、全方位的需求。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制定,给公共图书馆寻求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盐城图书馆以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为抓手,创新服务模式,为各基层点提供技术支持,努力构建遍及城乡的共享工程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基层文化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一、市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盐城地处黄海之滨,文化底蕴丰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发展,为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为了加快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扩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创新传统的服务模式,从2003年开始,在盐城市文化局的统一领导下,我馆牵头在市直文化单位和社区乡镇图书馆普遍开展创建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的工作。我馆投资15万元购置了服务器、交换机及30台电脑终端,市财政投入了近60万元,在全市建成了7个省级基层点。2006年,盐城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试点市,从2006年下半年起,我们加强了与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合作,以设立在市图书馆的县级支中心为核心,以乡镇图书馆为依托,在全市14个镇、215个村、2个街道办和18个社区居委会全面实现了镇村站点的全面开通,从而建立了由各县级支中心、乡级基层点和村级基层点组成的盐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级网络框架构,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步伐,抢占网络上文化阵地,推动文化单位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平台。

二、存在问题

1.设备配置还有待完善。

对照《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试点县设备配置标准》的要求,我市设备配置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我市建成基层点的时间比较早,设备配置相对较低,突出表现在存储空间严重不足、网络安全设施薄弱、虚拟专用网还没有完全到位等几个方面,有待升级改造。

2.运行经费没有保障。

维持一个基层服务点正常运行一年至少要2万元(包括人员工资,光纤、宽带线路、设备维修更新、水电费用等)。就拿宽带线路费来说,每个服务点宽带线路费每年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大部分服务点仅在建立之初得到省文化厅2万元设备费和1年的宽带线路费,加上地方政府数量不等的配套经费,只能维持一、两年。共享工程作为免费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公益性民心工程,没有任何经费来源,一旦运行经费难以为继,服务点就不能正常开放。

3.人才不足。

由于缺少专职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专(兼)职人员没有着落,难以招募到懂技术、会管理、愿意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基层管理员多为兼职,大部分乡级基层点的管理员由文化站长兼任,各村级基层点也由村主任兼任,工作中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共享工程建设中。此外,我市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尽管对服务点管理员进行过专门培训,但由于时间短,学习内容多,管理员时很多知识不能牢固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三、与党员远程教育网携手,构建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体系

1.结合地方实际,确立与广大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的运行模式。

我市是江苏省以及全国第二批试点的9个省(自治区)中首家完成远程教育镇站点建设任务的市。我馆结合实际,按照《关于开展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共建共享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全市实行共建共享的模式,为我市进一步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复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行技术对接。

与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共享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定期进行资源递送和本地存储资源的更新;二是通过光纤接入,与市村党员的教育信息中心平台建立实时资源调用。双方合作采取的服务模式:一是直接向农村党员教育注入文化共享工程资源,通过PC+宽带、机顶盒+宽带的方式进行服务;二是利用农村党员教育合作平台,通过链接,远程实时调用省级支中心的资源,对各基层点提供视频点播服务。

三、针对需求,建立专业队伍

1.强化县级支中心的人才队伍。

我馆采取“加强职工继续教育”与“新增编制、引进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在提高原有人才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人才市场公开招录了2名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加强了技术力量,承担起全市“共享工程”系统的日常维护、数字资源建设、业务培训的重任,为全市试点工作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培养基层服务点技术人员。

我馆通过集中授课、实践操作、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对县、镇、村基层点的管理服务技术人员进行了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介绍、设备安装、使用及维护软件的运用与操作等内容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并掌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软件的应用以及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管理服务技术人员队

伍,为盐城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发挥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优势,创建基层服务工作

1.利用图书馆宣传周和科普宣传周宣传文化共享工程。

我馆举办了文化共享工程进社区等系列宣传活动,采用展板宣传和现场演示相结合的形式,使基层群众深入了解了文化共享工程。

2.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服务。

我馆组织人员定期深入农村发放农业科技光盘,编印农业科技资料,免费向农民发放;坚持开展送文化、送科技下乡活动,现场解答农民咨询、提供市场信息跟踪服务等等,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3.利用共享工程资源,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我馆将充分利用共享工程这个教育平台,加强基层文化服务网点之间的有效链接,围绕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包括法律法规、图书、戏曲、文化科技等信息的优秀的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加强领导密切协作扎实有效地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国文化报,2006,(6).

[2]孙薇.图书馆员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