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08-06 11:26:48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 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434(2013)01-0205-06

自从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建制后,思想政治教育在政策支持、同仁努力以及社会形势需求等多重动力的推动下逐步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道路。然而,不少社会成员甚至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研究以及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时常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疑惑或质疑,引发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及其活动的认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学问?能不能称得上是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用?这些基本问题成为缠绕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根源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度与实践效果。

一、认同危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问题意识

自1984年成为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后30多年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与此同时,也不断地遭遇人们对这门学科及其实践的认同危机。这一认同危机表现为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以及实践活动缺少知识、价值以及情感上的认可、支持与接受。譬如,有人或是不认同学科的独立性、科学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各门知识的“大杂烩”,算不上独立的学科;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差,甚至不是理论;或是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用效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主义”、“假大空”、“没有用”等。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以隐秘、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严重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具体表现为:

第一,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引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空场”。思想政治教育所出现的认同危机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学科评价机制标准的“移位”是分不开的。在告别了“知识即美德”那种神圣的价值判断标准之后,现代社会所崇尚的工具理性、经济利益成为学科评价体系的基本尺度。一门学科的认同度与这门学科是否面向市场、获取经济价值紧密相关。在“工具理性蔓延”的现代社会,经济利益成为社会生活统一化的度量衡,货币也变成一种人人都必须学会和使用的“统一语言”。以人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获得社会甚至高校的认同。在现代社会里,工具理性的高扬将原本富含价值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挤兑”,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精神蕴含被现代性的价值标尺所“漂逝”。如韦伯所说,工具理性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专家没有灵魂,者没有心肝。”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人文精神、文化趣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应有的学术使命、学术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具备的引领精神功能及崇高、神圣的气质在工具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过程中被荡涤的“烟消云散”。由于缺少十足的学科与实践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不支持、学生不配合、社会不理解的合力作用下变得弱化、低效。思想政治教育俨然成为纯粹而又机械的知识教条,似乎成了“不思想”、“无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理论研究脱离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生态断裂”。从应然的生态来说,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源于实践需求,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旨在解决的理论课题: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科学、有效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者有义务审慎地厘清这一学科的基本问题,这无论是对于学科的理论研究、工作实践,还是提升人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同感和喜爱度都不无裨益。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人们的接受程度和热情很大程度源自于理论研究者对这一学科基本问题的精湛阐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的最后说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弄清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尤其如此。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两张皮”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亟需具备相应的知识、理论加以指导;另一方面,经院化的理论研究难以生产出有效的、实用的理论产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要么世俗化,要么精深化,“社会上不受欢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套没有用;学术也不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时政语言,缺乏知识,更不要说学术含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所生产出的“科研成果”距离社会现实相距甚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形下所开展的工作常常混乱、无序、低效。

第三,外部投入与内在认同形成反差,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信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人的精神领域的思想工作,其基本精神为正义。“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正义的工作,它高举正义的旗帜,从正义出发,为着正义的目标而努力。思想政治工作活动的过程,就是为正义而奋斗的过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材,规范建制,增加师资投入,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上大力地投入和保障。近年来,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独立化建制,在部属“211”层次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力度。2005年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建制中升格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六个二级专业。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也步入快车道,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硕士点达到200多个,博士点60多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巨大的外部投入形成反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未形成充足的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还缺乏学科和学术的自信,尽管有学科平台,但多数成员主要还在从事非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或重点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外的学科那里,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学科,缺乏学术,而其他学科才是学科,才是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遭人非议,认为“不管用”,“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好做,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明显”业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致的共识。

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认同危机”以深刻的、隐秘的形式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当中,弥散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系统结构。缺乏足够的认同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萎靡”状态的根由。笔者认为,尽管我们可以从宏观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工作方法对此作出解释并提出化解之道,但更为主要的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和从事业者缺乏审慎的态度和系统、认真的了解,并未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准确认知,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有的自觉。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基本蕴含

自觉,本属于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主体内在的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理论或实践形态所体现出的学科特质、学术品位与实践特色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的“自知之明”,反映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以及实践工作的人“认识自己”的能力。它是从认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描述,是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作出的认识。“自觉”具有“反思”的特质,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的重要体现,是事物以自身作为认知对象进行自我刻画的表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应当具备的认知思维和认知能力,他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特色,理论研究应当具备的旨趣、品位和社会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特点、品质等。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知之明”。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知、主体性以及文化性三个维度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结构:

1 价值认知自觉。价值认知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能够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以及实践的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并非人们简单地认定的“官方说教”,也不是他人肆意贴上“无用”标签的活动。它以人的精神领域尤其是人的思想作为对象,旨在揭示人们的思想如何转化为行为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这是其本质,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文化性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人才的渠道,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规化、系统化以及科学化的人才培育通道。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和神圣性的事业,其价值在于科学地解释人类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规律,意识形态嵌入社会的内在机制,人们道德行为发生的心理缘起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阐释以及有益的理论指导。价值认知自觉不仅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清醒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内在的认同与热爱。

2 主体性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认知,它解决的是“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中国特色的学科,它发端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立足于中国具体的国情与实际,继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方式言说着“中国故事”。主体性自觉在全球化时代越发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的学术研究是多元思潮竞相争斗话语权、通过思想的力量获得主体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是获致中国研究的自主性、指认中国独立性的重要标志。“谁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问是全球化时代追问主体自主性的表现。当下的中国,在大国崛起步伐加剧的浪潮中以崭新的姿态、强劲的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势如破竹”式的社会发展进程向世界证明中国作为大国的能力与地位。与之相应,中国的崛起激发着中国学术寻求自主性的理论表达。在西方知识系统和概念体系笼罩中国的当下,中国迫切地需要贡献出自身的理论创建和知识表达,体现出应有的大国风范和主体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学科,“从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问题的特殊性出发,运用中国特有的视角和方法,秉承中国特有的思维传统,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结论和实践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增进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认知与它作为中国学科的自主性,使人们更加认清自身的使命,以中国的话语、中国风格诉说着“中国故事”,表达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中国气派”。

3 文化传承自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实践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文化活动并在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上所发挥作用的自觉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处于一定文化情境中的人们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文化情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社会背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都是文化的存在物,借助一定的文化载体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意识形态作为教育对象,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特征的基本面相。“价值与规范的传授与认同则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这便是文化沟通与运作的过程”。作为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文明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承的作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一系列有益的理念、内容和方法都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要素。传统文化的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如孝道、仁爱),教育观念(如因材施教),教育方式(如道德教化)完全可以进行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效的传播方式和传承载体,将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成果得以极力地发扬和推广。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自觉就是要自觉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征,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所担负的文化传统传承的使命与重任。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尊重、吸取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对其加以转化、利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自觉的实践要求。

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的“自我认知”。这一过程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觉醒意识与自我批判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自我认知的理性认识阶段,已不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活动进行简单的、直观化的描述,而是上升为内在的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所产生的主观认知,成为团结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程度与行动活力的内在“精神纽带”。可以说,如果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将很难进行准确的认知定位。无法准确地认识到其各项活动的价值与使命,也就不能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活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培育之途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自知之明”。其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也必然从这一群体入手,提升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的自觉性。具体而言:

第一,树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灵魂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职业伦理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具备怎样的伦理品质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神圣性、正义性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韦伯式的“天职”观念,保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与热爱,真正地认识并努力地践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的职业伦理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认识到这项活动所承载的价值理想,投入热情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以及实际工作当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应当能够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方法说清楚、讲明白,澄清他人对这门学科的误解,解决人们对于这门学科认知上的混乱局面。实际上,外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误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这门学科的不解或误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应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科学回答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疑问、质疑,提高这一学科的科学化水平,提升人们对这门学科的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伦理观念深刻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学术研究与实践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业”而不是“靠思想政治教育生存”应当成为每个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应当秉持的伦理操守。

第二,寻求有效的问题意识,以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形成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观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解读。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提炼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线索,上升至学理的范畴,再加以充分地研究,寻找到中国社会的“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者应当培养解读与回应中国社会的能力,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叙事”。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在观察、解释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意识,进而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提高其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能力,从精神交往、价值传导、文化交流等视域对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作出全景式与多断面的剖析。尤其是要对当下中国的转型社会作出描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社会转型所特有的“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东方与西方的碰撞”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优化与社会弊病并生、社会进步与社会代价共存、社会协调与社会失衡同在、充满希望与包含痛苦相伴”的基本特征。用自身独特话语或理论对中国社会进行观察,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意识,叙述、解读以及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在解释、解读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从自身的立场对其作出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故事”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自觉的表现,它建立在鲜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作出详尽的解释与回应。

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取向,以“彻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人”。目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难形成认同,其根由之一在于理论研究流于空泛,难以有力地切中现实问题。之所以如此,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外部化倾向是分不开的。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化研究,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选题、主要观点及成果处在外圈层。尽管这些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联系,利用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名义,也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但并没有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只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外部或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系统交叉地带。在外部化研究趋向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未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难以形成社会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内部化,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对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进行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机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科学化的体现,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向。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化真正地触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直面思想政治教育所遭遇的现实问题,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彻底化,达到“说服人”的效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与专业结合 实践教学 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高职生的必修课,是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强调,“加强实践教学,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为了贯彻《意见》的精神,我院针对如何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探究。

一、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何引导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如何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高职生,使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和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建构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每一个高职学生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前途,尤其希望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联系学生的专业实际,着眼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从业素质训练结合,从而确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指向,最终要解决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而实践参与和探究,是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的基本条件或重要途径。

1.知识目标

知识目标是通过高职生的专业教育、专业实践以及专业实习为载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使高职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

2.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是通过高职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进而发现专业实际以及职业生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运用世界观、方法论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能力。

3.素质目标

素质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专业学习中的思想政治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说明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有助于学生澄清认识,提高觉悟、增长才干,心悦诚服地接受主流思想和科学原理。

三、设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

1.紧扣课本主要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本内容有其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设计和组织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应该紧扣课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教学中,要突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的教学。而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实践教学中,则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高职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智育搞不好就出次品,德育搞不好就出废品。对于培养高职生来说,固然要培养他们的知识、素养和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本领。

3.联系学生的专业学习

高职学校各门课程都有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进专业知识教育之中,使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相结合开展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内容设计上应与学生不同阶段的专业教学、学习环境和实践场所相吻合,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并引导学生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场景中锻炼,使高职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四、掌握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根据《意见》精神:“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1.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课堂上进行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不同专业理论领域内问题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通过结合高职生专业领域里的现实问题开展讨论,直接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问题的指向性比较清晰,直接用理论指导问题分析,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列宁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论》中指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十分密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只有亲身参加实践活动,才能通过那些事物的现象,抓住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高职生在专业实践中不断验证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逐渐学会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实习始终,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记好专业实习日记,还要记好思想日记。不同职业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遵章守纪的观念,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同时通过专业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对职业素质的理解,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

五、建立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1.师资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首先要有一支既熟悉专业又懂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工作与专业实践、实习同步进行,也才能全盘考虑学生的专业性、理论与实践的对应性、实践的目的性,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带着结论回。

2.组织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组织保障。学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纳入高职生的专业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时间和任务要求,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以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经费保障

要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为保障。对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学校要必须有专项经费以确保人人参加。同时要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学校要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学生专业实践计入工作量,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以调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成才是高职生最强烈的利益追求和奋斗目标,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愿望。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职生的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帮助高职生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从而为高职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

[2]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李卫红副部长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

[3]黄焕初,符惠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于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航海教育研究,2007,(4).

[5]戴金祥,王金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前言

本文结合音乐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了加强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提高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供了有利依据。

1 在音乐学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音乐学院开展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音乐学院中开展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目前一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养成了自私的不良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其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只有当代学生具备了以上精神,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不断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我国国民教育目标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国民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专业素质和生存技能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使其掌握专业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1]第二,人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和联系,使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较为缓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掌握衡量事物对错的标准,对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错误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当代音乐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认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属于成年人,没有必要像对中学生那样对其展开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年龄上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理解不到位,容易模仿社会中一些不良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音乐学院校方和教师的片面理解和落后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正确规范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2]同时由于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综合素质较差,毕业后找不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案例和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单纯的讲解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乏兴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列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范畴当中,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学院中的开始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试之前教师都会将考试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局限于记忆考试资料的内容,通过对资料的记忆能够保证顺利通过考试。这种传统、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影响了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实际意义。[3]此外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内容,没有涉猎到生活现象,除了教材中的案例,学生无法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使思想政治教学缺乏实效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脱节

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一些艺术院校强调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部分艺术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来,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其与专业知识脱离开进行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对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报告。一学期只有有限的几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政治教育中没有体现出在音乐专业知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无法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学生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会产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掌握不足,影响其专业知识的运用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2.4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实践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泛之谈,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更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注重与现代观念、生活相结合,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这也无法说服现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共鸣,目前大部分音乐学院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还比较陈旧,其教育内容中的观念和案例也相对落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加强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由于当代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鉴于此,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学校和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以往落后的教育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的不良因素,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判断是非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能力。[4]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约束自身的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3.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针对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应注重研究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搜集各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案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案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使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设置研究性题目,使学生自觉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题研究资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尤为重要。

3.3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当代音乐学院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人生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大环境下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才能发挥自己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优势,进而取得进步。[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的展现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基础之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采用案例讲述艺术人才的发展道路与其道德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还要使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职业生涯遇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音乐专业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说服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3.4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教师创造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了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以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从走进学生的心理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请教一些生活中的困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4 结语

当代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完善,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和研究音乐学院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和丰富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希威,孟丹.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2] 蔡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企业,2016(05).

[3] 董文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4

根据上述论述,我们将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定义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

1 调查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1 调查目的

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辅导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和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1.2 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进行数据收集。样本设计为35份,面向各高校辅导员发放。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共35份,有效率为100%。

根据对样本的个别访谈,高校辅导员这一职业普遍被认为比较稳定,但收入不高,个人发展困难,更适合追求工作稳定性的女性。在样本中,女性占65.7%。

在所有随机抽取的样本中,没有人从事学生工作年限超过10年,但却有57.1%的人是“1-3年”。同时,他们中有超过90%年龄小于35岁。以上都反映出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和稚嫩。他们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积累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也会比较匮乏。

关于职称,只有5.7%的样本为“副教授”,大部分集中在“助教”和“讲师”,反映出辅导员队伍普遍资历不深。至于教育背景,样本中有超过80%为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但是专业与辅导员工作有一定相关性的不到20%,其中只有5.7%的辅导员毕业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辅导员的专业种类繁多,法律、语言、哲学、生物工程等等,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去甚远。

2 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现状调查

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辅导员专业知识包括三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其中第三部分属于实务,不在专业理论知识之列,故不作调查研究。

2.1 82.9%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

在调查中,只有37.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意味着多数辅导员对这部分理论知识还比较欠缺。从数据中也可以得知,辅导员获取这些理论知识的途径大多是靠工作后的自学和培训,而不是因为有专业背景。

辅导员能普遍在工作中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重要性,48.6%认为这些理论“帮助很大”,45.3%认为“有一些帮助”。

2.2 80%的辅导员通过自学和培训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有45.7%的辅导员认为自身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剩余的辅导员都选择了“了解一部分”。辅导员获得这部分理论的途径仍然主要是自学,占80%。

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普遍具有坚定的思想觉悟,其中40%的辅导员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工作很有帮助,另有54.3%认为“有一些帮助”。

2.3 教育方法匮乏和研究水平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最普遍困难

在“专业理论不足造成的工作困难”调查中,“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使得教育方法匮乏,单一,缺少说服力”比例最高,占51.4%。其次是“不了解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观等理论知识使得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不足”,有45.7%。另外,“不了解思想政治道德观教育使得针对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稀疏零散,不成体系”、“不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使得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力不从心”、“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使得对学生的需求、激励、情感、逆反等心理状态把握不准”比例也不低,都有37.1%的辅导员遇到了类似困难。

同时,没有因为专业理论知识而遇到工作困难的辅导员比例是0%,专业理论知识不足是辅导员遇到的普遍问题。关于出现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51.4%的辅导员认为是“没有专业背景”,40%认为因为“工作后缺少学习和培训”,还有个别辅导员认为的其他原因有“辅导员队伍缺乏规划和发展指导”、“时代在变化”、“工作经历不长”等。

3 专业理论应用情况调查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调研中罗列了十五项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辅导员的自我评估情况总结如下:

3.1 高校辅导员队伍能胜任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在调查中,辅导员认为自身掌握程度较好的有“能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能掌握主题教育的方法,针对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做基本解释”、“能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端正入党动机,能讲解党的理论知识”、“能及时研判网络舆情”和“能通过新媒体工具主动有关社会热点和难点的宣传内容,把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导权”等工作内容。所有辅导员都觉得自己不缺乏完成这些工作的能力。甚至部分辅导员已经是“熟练”掌握。以上的这些工作任务恰恰都是高校辅导员的基本工作内容,都是直接面向学生的工作。

3.2 高校辅导员普遍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掌握或熟练掌握“能主持省部级以上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形成具有影响力和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的辅导员只有11.5%,掌握或熟练掌握“能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5篇以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文”更是只有8.6%,即使是参与课题研究或者发表普通的学术论文,也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甚至“缺乏”。

是否“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方法的调查和研究,根据工作对象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调查上,仍然有部分辅导员觉得“不熟练”或者“缺乏”。

这些都表现出高校辅导员队伍研究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

3.3 教育工作经验不足、理论水平不高使得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

65.7%的辅导员能“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教学”,比例不算高。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深入研究,具有相关专业的学位或有长期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一项没有辅导员选择“熟练”,更多选择了“不熟练”和“缺乏”,显示出辅导员队伍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且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现状。

调查中,只有34.3%的辅导员有信心“能讲授思想政治教育公共选修课”,辅导员授课能力一般,无法通过三尺讲台在学生中提高认可度。

4 专业理论培训意愿调查

4.1 68.6%的高校辅导员从未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培训

调查中,只有31.2%的辅导员参加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题的相关培训,培训主题有“实践育人”、“网络思政教育”等方面,而培训的时间多数为1周。在“所在高校是否开设了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培训或讲座”调查中,57.1%的辅导员选择“没有”。可以推断,高校辅导员就职后的培训和学习不足也是理论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4.2 辅导员对于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需求迫切

在调查中,所有的辅导员一致认为有必要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要求,开展有效的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说明高校辅导员们迫切希望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来提高专业理论水平。

4.3 辅导员最希望“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的方式来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在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方式的调查中,支持率最高的是“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分专题进行培训”,有57.1%的辅导员同意。支持“职业认证”和“日常培训”的位于第二与第三位,但是比例不算高,只有25.7%与22.9%。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在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网络课程”的方式却是最不受欢迎的,只有8.6%的支持率,据了解,辅导员普遍认为这种方式学习效果不佳。

4.4 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多样化,分散化

经过培训内容方面的调查,发现辅导员对于大多数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需求都不低。其中需求最高的为“网络舆情引导方法”,达到65.7%。另外“传播学”、“教育研究方法”等六项也达到40%以上。辅导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化的特点。

5 结语

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角度,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都得到广泛认同。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一线辅导员,无论是在学历层次还是在学科背景上都仍然无法达到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需要,无法满足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为与学科建设相适应,为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必须重视高校辅导员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1(8).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5

思想素养对政治素养的形成产生影响,同时也受政治素养的制约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素养主要包含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严谨的思想作风等方面。正确的思想观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处理社会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地位,并抵制各种各样错误意识的影响,在实践中发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科学的思想方法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树立科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在现实工作中合理运用,从而解决问题。这是进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严谨的思想作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中,实事求是、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密切联系学生等。

2、道德素养

提高人民群众道德认识以及道德行为,培养其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是一股无形的教育力量,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的行为与思想。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其内容主要有:科学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信念、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等方面。科学的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素养最基本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先要有科学的道德认识,即对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有正确的理解。道德信念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就会成为行动以及进行道德判断的指南和标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确立的高尚的道德信念。而无私奉献的道德行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全心全意的为教育对象、人民服务,不求回报等。

3、知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被称为合格,就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具有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较为扎实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渊博的其他类型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高素养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学习与训练专业知识。其专业知识主要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基础知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统扎实的基本理论的掌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文学、艺术、史学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储备,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教育对象进行交流时拥有多种共同语言;并且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渊博的知识,可以适当的运用,实现从整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研究。

4、能力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素养主要包含: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交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科学决策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处于管理活动的核心地位,能够考验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才干与智慧。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组织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还需要进行个别教育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不同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语言的工具作用,将其思维、意图、教育内容等表达出来。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必需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对象是多样化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对教育对象施行教育。而应变能力则是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施行不同的教育所必须具备的。

5、心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素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其教育对象是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的心理活动。若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较高的心理素养,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消化,对于其本身来说也更有帮助。如拥有乐观的心态,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积极,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再如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良好的性格,则可以使其与教育对象之间沟通良好,关系改善,就更容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坚强的意志则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另外,真挚的情感对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能发挥作用。

6、结束语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6

【论文摘要】各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任课教师都有育人的职责。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在授业的同时实现育人,是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的必需。然而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师生认知的偏差、教育资源的匮乏和考评体系的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而面临困境。文章给出了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育人的途径,以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参考性意见。

一、现状——高职思政工作面临困境

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三大群体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手段相对匮乏,以及各项保障措施不完善等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

困境之一:高职师生在思想认识上普遍存在偏差。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能轻德的倾向,在学术上人人崇尚“大师”,但随之而来的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淡漠。特别地,高职院校各类专业课程突出的知识性、技术性、技能性特征,直接迎合了市场经济的强劲需求,这往往使认知性教育的一面被更加重视,而忽视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性教育,有所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甚至不要的说法。具体表现为教师重教学而轻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成长逐渐偏出学校工作的中心;从受教育者——学生的层面看,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思想正向多元化发展,其责任感、使命感在弱化,急功近利的心理普遍存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应付了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大。

困境之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很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已无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相对而言,专业课无论在课时总量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专业课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以及教育形式、手段和方法的欠缺,对思政教育会产生消极影响。事实上,高职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普遍存在着思想道德理论和人文社科知识薄弱的状况,导致其难以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更有一些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津津乐道、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逸闻趣事、小道消息、绯闻段子,片面宣传西方价值观,甚至随意宣泄不满情绪。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非理性倾向和浮躁心理。

困境之三:落实思政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不到位。很显然,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考评标准阻碍了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发挥。教学考核与评价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学校以“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缺乏育人的考核内容,或是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而无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标。导致间接地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发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下已经发生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是以上列举的三个深层次的问题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消极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表面上看一派繁荣,却很难深入人心和落到实处。

二、途径——知识育人渗透专业课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播一定的思想观点,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意见》中也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突破困境,构建思政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必须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将传道、授业、解惑完美地结合起来。能否做到这点,必定事关学校思政教育的得失成败。思政教育不是生硬地加到专业课中去的,而是与专业融合在一起、完全渗透在认知性教育中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1.人才培养凸显育人功能

教育者要在人才培养的全程凸显育人的功能,首先,要修正培养目标,即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目标。其次,要贯穿教学全程。即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分解到具体的操作环节,涵盖备课、讲授、辅导、考试、实验、实习、指导论文等各环节,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切忌虚张声势、华而不实。还应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专业课的教育渗透情况和效果进行评比,以便改进教学手段、优化教法。最后,为鼓励广大专业教师,提高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应完善考评机制,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指导。建议考评中既要注重思政教育的过程,又要注重教育的效果;在考评的标准上,应坚持全面、具体、重点突出的原则;在考评的目的上,应坚持不断推进思政教育的原则,通过考评总结工作,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明确方向;在考评方式上,应坚持定期考评和日常考评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日常考评,简化定期考评;在考评方法上,应坚持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力求考评结果科学、合理、公正。同时在考评教师工作时应将教师思想政治渗透的水平和效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2.专业课程渗透爱国主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和个人的命运密不可分。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源泉和精神动力,也是衡量个人品格是否高尚的标志。历来爱国者被颂扬,卖国者遭唾弃。在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两课”的任务,同时也是专业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事实上,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使得爱国主义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讲解当前的国情、世事以及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激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见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愉快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活动崇尚敬业精神

在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当今世界的相关成就以及为此而艰苦探索的创造发明者们所具备的潜心学问、刻苦钻研、严谨自学、孜孜不倦、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精神,会带给学生人格以深刻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敬业、乐业、精业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在工学结合、项目引领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法,隐性地将本行业的基本职业操守贯穿其中,能使得职业道德的教育事半功倍。

三、保障——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曾有一位大学生在网易论坛发表如此言论:“听我们老师整天发牢骚……一天到晚唠叨不停,好像这样才能显得自己清高。所以后面我就再也不去听他的课了。”,相反地,伟人与徐特立先生的关系堪称和谐师生关系的典范。在给徐特立的信中写到:“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两个典型案例说明了,师生之间紧张、僵化的关系会严重影响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反之,师生之间互相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的真挚情感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扫清一切障碍。

然而,要建立如此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师生关系绝非易事。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生们通常视自己所崇敬和信服的专业教师为心目中的偶像。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教师的道德风采和学识才能等因素构成的自然影响力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只有育人者自身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育人技能,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亦师亦友,教学相长。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专业教师的德与能,使课程育人收到理想效果。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工作:

1.注重师德师能建设

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已经把师能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教师的业务素质、知识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机制的内驱力越来越大。然而提升思想政治素养远比提高责任能力复杂和困难得,重能轻德已成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道硬伤。为此,上海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使失德和无能的教师无立足之地;江西专门建立师德档案,以此作为教师职业资格考核的重要依据;各高校均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一票否决制,等等。这些办法大多属于底线管理,治标不治本。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就要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自我教育为主。比如,专业教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知国情,识世事,服务社会,从而提升自身的德与能。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督促作用。通过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对教师的认可程度的评估,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达到慎独的境界。

2.发掘素材精心设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批评教师往往把知识教成了“冷冰冰的真理”,只“教书”不“育人”已成为现代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的弊病之一。教师要加强对育人的认识,改变思政教育事不关己的错误观念,在教好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搞好育人工作。

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在每个专业、每门课程中都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心、有能力去挖掘、运用。因此,专业教师应在不断提升学术造诣的基础上,努力发掘课程中包含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世界观教育的可能性,精心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作为备课的一部分,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在各个章节的教学中,落实在具体的课时计划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无意识地生成问题和有意识地引导学习,充分发挥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四、结语

高职教学大多注重技能培养,其专业课教学很容易流于“见物不见人”的境况,机械和枯燥的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激情。若采取“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专业课教学,比单纯地采用灌输等教育方式更加自然、和谐。此外,专业课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更了解学生,能联系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渗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专业课教师往往会发挥出思政工作者不能发挥的作用,出奇制胜。专业课程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通过学生自己的主体选择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综上所述,强化高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可以克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调和短效,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罗年生.让师生关系灿烂如花[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09).

[2]董燕,李虎斌.论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j].职教论坛,2009(06).

[3]苗国强.高校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定位;积累;

作者: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要素、现象、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人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对象,可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由此总结过去、预见未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践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课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课程;作为知识体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只是“一个点”,它可能为此而被淹没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体中而不为人们所注意。然而,见微知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石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设的时间更长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知识积累、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践经验,有许多值得总结,也需要总结。通过总结反思,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科、专业、文化提供经验和知识,可以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两次科学化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为基本依据,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所运用的学术观点、知识形态、逻辑形式进行分类,大体分为3个阶段,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次科学化。

第一次科学化,伴随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时间为1978-1991年。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观点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设。以编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为标志,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到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党的工作到专门工作、从经验总结到理论阐述、从零碎整理到系统阐释的变化,相对于以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质的飞跃。这个阶段有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自觉,其成果具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总结和知识形态,有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内部印出的讲义。《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张蔚萍、张俊南,1983)是这个阶段的起步,主要教材有两套,一是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991),二是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1991)。

第二次科学化,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时间为199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编写相应的教材,这个阶段不仅有再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著,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著作(如以张耀灿等学者编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邱柏生等著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补出版的专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较第一阶段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第三次科学化,应在前两次科学化基础上向前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达到新水平。理论上讲,这个阶段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2014)作为节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质的突破。不过,至今为止,还未看到具有这个阶段特征的标志性成果。

第一次科学化的特点是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从经验中提炼出实践理性,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概论体系。这是“创立”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理论体系明显具有党性、政策、工作、经验、实际等特征。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原创性”,它们本身不仅是一种开拓,万事开头难,而且具有基础意义,为后继工作提供了样本和知识积累。第二次科学化是自觉科学化,明确指向原理化,自觉运用科学研究方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化特征。在这个阶段,第一次科学化阶段的那种“党的工作”特征明显淡化,借鉴其他学科的痕迹比较明显,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第一次科学化到第二次科学化的转型。

经过两次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三条线索且有三种结果。第一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政治工作线索,保持军队政治工作传统,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打胜仗,有战斗力,强烈的政治工作特征。第二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主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群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科学化过程中断了。第三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变了“方向”,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进入了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学原理,甚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成为育人原理。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是从工作原则到教育原则,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从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从框架到范畴,从层次到视野,至今未能超越“传统”,缺乏形而上加工,缺乏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性概念,至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对哲学社会科学缺乏充足的知识贡献。对此,余仰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学要成为科学理论,就应当具有科学理论的要素、特性。然而,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现状来看,这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1]15表现为科学理论特征不明显,科学理论的要素尚未完全生成,思想政治工作学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1]15-1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单元构成,总体上看比较宏观、粗放,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做细致、精准的阐释,缺乏语言准确、论证细致、逻辑严密的加工,各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命题之间体系化、论证及阐释的严密性都不足。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多样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需要。第三次科学化要做的突破,需要以强大的哲学思维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力争建构理想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三次科学化,应是学术、知识、逻辑、专业等意义的科学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原理体系。第三次科学化还没有开始,但已经出现内在的冲动,体现为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其成果为对象进行反思,提出了种种设想。

二、第三次科学化定位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实现从第二次科学化向第三次科学化转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具有知识生命意义。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发展,有诸多基础问题需要探讨和厘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还须进一步定位。对此,沈壮海提出了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六条原则,即以宏观视野、原理定位、时代特色、中国属性、教学逻辑、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为贯穿教材编撰全过程的基本原则,[2]具有总体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定位涉及诸多方面。总体而言,要做总体设计和战略规划,这也是顶层设计,是后继操作或实施的框架。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定位。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功能,就其知识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实践的基础知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他知识的源头。现阶段常常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都发生争议,追索其源头,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还没有对这些基本问题说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符号,它是社会领域中能不能站立起来的常识基础和科学基础。若将这一命题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及有效性的原理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活动、管理活动、领导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实际工作者之所以感到为难,缺乏说服力,从知识(原理)的基础而言,源头就在这里,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给予科学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学性)的支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工具,是一项工作或一种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生产马克思主义知识,主要生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是以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为主要职责。经常探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二级之间的关系,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定位,与此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为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政治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用于或服务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目标是传递内容,让人接受、内化、外化这些内容,达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自成体系,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里的内容,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应有什么样的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知识共同体。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由此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其他五个二级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形式,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提供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务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既要在总体上提供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及宣传、教化的原理,又要分学科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各个二级学科内容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普遍职责”。现阶段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分离的现象,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仅“自顾自”,这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有关。或者说,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还不清晰有关。这是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前提。明确这方面定位后,才可以合理筹划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写作。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目标定位。这可以概括为三个“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样子。这是指专业性,它代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的专业特征,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这个专业能不能站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专业化知识,以此为重要体现。这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加强相关,而改进加强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去做,这样,就当时的设想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提供原理,应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的首要指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样子。如果还没有或暂时无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标准,可以参照其他学科的“原理”进行比照,编写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那样的原理。现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体上属于粗线条的原则,是在原则尺度上稍有展开,变成了“原理”。实质而言,还难以说它们是“原理”。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的样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源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源于党建理论,后来加进(或者说借鉴)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前者是“理论”化形态,后者是“外来知识”形态,缺乏融入内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化。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存在着“去传统”、概念冲突、观点武断等现象,科学性、学理性不足。“去传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元素越来越少。概念冲突指的是针对同一客体,用了不同概念,发生冲突,没有厘清。例如,教育者、教育对象与主体、客体之间。观点武断指的是缺乏说理和逻辑导入,用提要求的方式“阐述”“原理”。这种表述,使阅读、听讲者容易发生内心的抵触,更无法吸引、感化读者。

第三次科学化,就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定位“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三、第三次科学化思路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即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既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须大力推进。在变化和充满风险的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实践,迫切需要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运用社会、历史、系统的思维,将回到起点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立足专业与立足社会相结合,利用已有成果与开拓创新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框架)等内涵、外延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研讨、再定义、再抽象,争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突破。启动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性

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第一属性。科学性是全面的科学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生产方式、评价方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永恒要素。任何阶级特性的知识,知识形态是科学的,而取舍什么及反映的内容和服务对象是阶级的。科学性或知识性体现知识规律,体现知识力量,体现知识资本意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力量的科学性规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内容应以科学形式或科学知识形式反映出来,这是“原理”知识的共同特性。

(二)坚持独特性

独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专有特征。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范畴、概念、原理成为主导,淹没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知识元素,这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起步及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知识概念及其体系,就无法表明这是一门专有或专业化的知识门类。借鉴不是搬运,更不是简单地加入,而是融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要认真面对这一问题,明确并强化这方面的问题意识,找到科学方法论和处理技术,在清理、梳理、整理基础上实现内化,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三)坚持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的技术特征。或者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成熟程度的体现。首要的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定位,要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概论的不同,合理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或专著,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大体上仍然反映了第一次科学化时的原初框架,即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体系上考察,还无法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无法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基本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重构总体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形式逻辑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已有成果进行逻辑加工,从总结上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融合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用的元素,剔除芜杂元素,清理逻辑关系,达到科学清晰,阐释充分有理。这方面的任务是繁重的,又是迫切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补足大学语文、哲学素养、形式逻辑等技术性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逻辑建设提供支撑。这种基础之中的基础,更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坚持积累性

积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3]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认识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又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扬弃提升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积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规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认识和科学化是一个过程,要重视积累,防止以“新”换“旧”,造成断裂。

(五)坚持实践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教育;整合渗透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第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高职院校不仅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特殊的渗透性,高职院校教育者们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还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就业观,培养更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失衡发展的现状

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已经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十分落后,学校往往把大量时间精力都花在招生就业工作上和专业课程改革上,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往往不足。就业教育中的心理、道德素质、法规教育课程设置有时代替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有些高职院校,甚至没有上课的思想政治或者就业教育的教师。学校的教学设置与教学改革往往更加专注知识技能的提升,专业课不断改革、精益求精,专业教师受到很大的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不受重视,没有时间进行深造来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学院领导把主要精力投入学生专业技能的教育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工作热情不够。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失衡的困境分析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社会经济状况影响市场供需,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供需状况,经济状况不佳,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状况。此外,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招收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人数增加,大学文凭的市场含金量降低,也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国有企业进行重大改革,私企也得到迅猛发展,,这些都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

(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很科学、不是很正确,这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手段陈旧,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不受学生重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仍旧采用“灌输式”教育,教学形式枯燥单一,空洞乏味,与学生现实生活结合不够,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第二,辅导员队伍问题。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首先,高职辅导员专业水平较低,教学经验少,专业不对口。他们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背景,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培养与培训不重视,辅导员缺乏成长和发展空间。辅导员自身也缺乏学习意识。此外,高职辅导员工作量过大事务性强,疲于应付。辅导员面对各类杂事琐事一大堆,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这些繁重杂乱的工作牵扯了辅导员大连的精力。最后,高职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1]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因素

第一,高职学生总体文化素质较低,学习心理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使得读大学拿本科文凭很容易,因此,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就越来越差,大部分学生文化水平较低。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的学习习惯差、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自觉性,不认真上课。

第二,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较低,心理自卑。加上很多人认为普通高校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高职学生都是在高考中淘汰下来的“次品”。[2] 社会上存在看不起高职教育,不被社会承认。他们在缺乏社会认同感的同时,感到自卑。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渗透的主要途径

(一)在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技能教育使学生掌握就业所需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但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进行企业文化的渗透,培养职业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确就业方向。

(二)在就业指导课学习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要将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渗透。在就业指导课,教师使学生了解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师指导学生面试技巧,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教师教育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更进一步完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开展实践活动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提高教育质量的优势。高职院校要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渗透,真正的实现教育目标。校企合作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深入企业,感受职业精神。还可以大力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

参考文献:

[1] 韦文荣,韦乔元. 高职就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相关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18).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9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 资源供给 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68-04

[作者简介]王艳,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天津 300191)

“资源供给”本是经济学概念,意指资源的可得数量,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亦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广阔的应用空间,它可以泛指能够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切条件与要素的聚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致力于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资源供给条件,努力将学校生活中的一切媒介、手段、材料都打造成思想教育的有效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密切融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无处不在,才能生发整体教育环境的合力作用,突破一直以来内容抽象苍白、不切实际的教育瓶颈。然而,笔者作为一名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从工作中切实感受到,针对理工类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的资源开掘还比较化,对其专业教育领域存在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视而不见,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融通,以致于面向理工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文史类学生并无对象性差异,未能实现顾及教育对象知识背景和思维模式的风格转换,也未能充分彰显理工科学生的优长,进而影响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课外活动,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工作的实际收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类专业教育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积极创设二者合作的具体途径,使思想教育成功开拓出专业领域这一资源高地,从而优化理工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状况,让思想教育不再处于其实际生活的边缘,沦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切实提高理工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理工类专业教育中存在的可资挖掘和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1.专业理论领域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

第一,各专业学科中所蕴含的精神伦理资源。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科学正是在那些不懂得科学的人看来全是茫然无措的地方,开辟出一些富有诗意的领域。”爱因斯坦则说得更加明朗:“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太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在自然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探究精神、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得到加强,坚毅诚实、虚心苦干、不屈不挠的美德逐步形成,且自然科学的实际转化与应用亦需强大的道德及伦理支撑,所以,自然科学亦是另一种维度上人格和品德的养成领域,蕴含着丰富的精神伦理资源。诸如,医学强调“医者父母心”的医学伦理,工科中有工程人文主义精神,物理学彰显反思与批判的勇气和智慧,农学体现尊重自然、勤俭奉献的道德观念,等等。

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宝贵精神资源的提炼和汲取,无疑是对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积极兑现,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将一般性、概括性表述的思政教育目标转化成可操作的言行规范和实质性要求,让抽象的理论目标具象化,让伟大的愿景层次化、现实化,从而摆脱照本宣科、空无所指的痼疾。对于人文素养相对较差的理工类学生来说,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宝贵的资源财富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会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改变他们心目中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讲大道理、脱离具体生活实际的不正确的认识,进而增强亲和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理论认识,切实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远大目标,将教育落到实处。

另外,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科技被作为物质化力量显示出强大的威力,而其具有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往往被忽视,“人们产生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仰,但是,科学的本真意义被遮蔽,人们仅仅钦佩科学的成就,却并不明白科学的深义”。在此种大环境的影响之下,专业教育也呈现出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将自然科学教育完全等同于狭窄的知识填塞和实用性的技巧培训,缺乏精神层面的解读。面对这种实际状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吸纳专业学科所蕴含的奉献精神、理性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公平精神、开放精神、独立精神等资源,引导学生追求科学本真意义,弘扬科学精神,主动补白专业教育之不足,充分彰显自身在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促成学生反思生存的价值,激发创新与发展精神,在培育钱学森先生之所谓杰出人才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和存在意义,这也是来自教学实践的现实需求。

第二,各类自然科学知识和信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在外部信息刺激下产生新的心理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或一定差距),当外部刺激信息落人“最近发展区”中,比较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接受时,这些信息(主要指内容要求)如不及或超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则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所以,思想教育不得不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理论阐释时尽量贴近理工类大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既便于理解,又有助于引发其好奇心和好胜心,并推动其接受。何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自然科学视角更不能缺席。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学科相近的关系,思想教育理论的解析及寻求佐证往往采用文史案例或求之于社会经济现实,摘章指句、铺陈渲染的语言也充满浓厚的抽象理论色彩,令社会科学知识不足的理工类大学生颇为头疼,往往说者盎然,听者茫然。为此,要重新设计和变通理工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尽量从其所学中挖掘适宜的知识和信息,剪裁成服务于思想教育的教学元素,或为阐释,或成佐证。例如,以天体物理和生物进化理论论述哲学基本问题,从化学实验探讨联系和发展的本质,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解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用农业、工业、计算机及其他新能源、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来论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等等。通过熟谙的知识,易解的语言,形成特点突出、色彩鲜明的“自然科学版”思想教育,创设依托理工类大学生认知背景的教学语境,从而提高其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消化能力,促进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

2.专业实践资源

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设计,到工厂、企业中的实习,实验,小规模的科学研发活动等等。相比于文史类学生,这些实践机会不仅丰富,且已形成稳定的制度。在专业实践中,实践主体充分参与、融入其中,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学生品格、素质、能力的磨砺与锤炼。这种“从做中学”。从做中得到升华启示的实践活动,适合于那些从事实中直接得出感悟的理工类大学生。而访问、参观、座谈、讨论等需借助分析、提炼来得到提升的实践活动,更适合于擅长归纳、演绎、抽象加工的文史类学生。因此,理工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不仅面向专业教育,也可作为检验思政教育效果、践行教育要求的一方主要舞台,为我所用。

二、专业教育中存在的思政教育资源未能及时转化为有效供给的影响因素

理工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为我所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而一直以来,这些资源未能被充分挖掘利用,转化为我们的有效供给,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犹如两股道上跑车,走的不是一条路。

1.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没有丰富的知识是无法胜任这一工作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结构,除了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储备外,还应根据教育对象和所处环境的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和教育对象培养共同的语言环境,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去。而现在从事理工类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文科出身,自然科学基础薄弱,多数教师仍然只是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投入精力,而对驾驭、把握自然科学资源,实现为我所用主动性较差,相关能力较为欠缺。这实质上是一种视思想教育为挟自身知识霸权气势来压人、自上而下的征服过程,由此产生的权威心理在作祟,对以人为本、双向交流的教育原则理解执行不力,对拓展自身知识结构的重要意义不够敏感。而且,急功近利,硬科研、软教学的现行评价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教育工作者对改进教学的关注,逐步滋生出照本宣科、敷衍懈怠的惰性,致使整合资源、提高实效的动力不足。

2.各专业院系的因素

高校扩招后,由于大学规模的膨胀、机构功能的多元化引起的内部事务日益庞杂,大学不得不借助教育职能的明确分工和严格的审核制度来保证管理效率的提高。这种管理上的产业化和行政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各院系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滋生出浓厚的本位主义倾向,只看中各自的专门任务,对其他工作缺乏兴趣,整体观念淡薄,彼此之间无暇相互支持与合作,以致藩篱高竖。专业院系需面对生源、就业率、项目经费等硬指标的考核,又因扩招加大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多重压力之下育人宗旨日益市场化、实用化,育人过程日益粗糙化、简单化,只将专业知识的灌输和实用性技能的培训视为己任,而缺少对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深度人文关怀和综合考量,所以没有兴趣与马列主义学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现实处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马列主义学院的作为,狭隘了其视野,以致把引领思想、完善思维、构建道德人格高度的思想教育抽象成传授理论、罗列知识点以期应对考试的过程。对本应是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和要求被进行了封闭化的解读,所以也就缺乏主动联系各院系谋求构建学生思想教育总体网络、共同利用现有专业资源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自扫门前雪的局面。

三、多管齐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广泛拓展其对学生实际生活的渗透和影响,需要打破学科界限、院系藩篱,革新旧有不尽合理的评价机制,抵制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不良影响。这些并非马列主义学院一己原因造成的,也非一己力量可以改变的,这就要求学校及各专业院系予以支持和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多管齐下,方可奏效。

1.落实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产生出“立竿见影”的同步效应,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产生,往往是在实施教育之后,经由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较滞后地呈现出来。而且表现形式相当含蓄,不一定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隐含在学生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对此,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成是一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以统一量化的专业管理模式强化于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要科学管理、有效引导,为营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真情投入、安心教学、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学校要制定院系学科教师定期交流、加强合作的相关制度,促成学科之间的交流和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教学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的良好互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则落是到实处。

2.形成以思政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体系

马列主义学院要明确教学是核心、学生是根本的工作导向。要引导教师把更多的热情、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科研源于教学、融于教学、服务于教学的根本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下大力气,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专业不同为学生订制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他们喜爱的、终身受益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对象性及个性化鲜明的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理论教育,更是实践教育、养成教育。马列主义学院要开阔视野,有大局观,清醒认识到丰富教育资源、广泛延展教育触角,建设整体教育环境的重要性,率先主动打破本位主义的束缚,把工作做到学院以外去,促成以己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体系。首先,以“有为”换“有位”,用打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有所作为,争取来自学校的制度支持。其次,要主动联系其他专业院系,建设好以专业实践为主要载体的合作交流途径,共同议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落实方案。

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 key role in fostering students '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edical colleges are integr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Medical College has its own strong professional, strong social particularities. Keywords: Medical Colleg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是与人类性命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人才,一般,医学生直接面临的职业是医生,医学生的道德直接关系到他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行业的道德,也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当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较大时,特别是当前的诸多社会现象,势必会给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迎接挑战,重塑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整合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1、医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淡薄

1.1在政治观念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过于关注个人的生活,往往缺乏政治的敏锐性,表现了对政治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漠然态度,并对党团活动表现出冷漠的态度或功利的心态。

1.2在个人价值观方面,当代大学生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个人价值的选择上开始表现出一些不良观念,责任意识缺乏,公共关怀遗失,个人主义以及自由散漫思想作风开始兴起,这体现了大学生在个人价值观上的不良倾向。

1.3在道德认知方面,部分学生不再把责任、诚信,社会公德看作是不可违背的品行,虽然大部分学生认同这些道德的正确价值,但在行为中却不能做到言行合一,在一些小事上不能树立良好的道德习惯,更有甚者,对一些基本的道德常识竟也不屑一顾,这些都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倾向。

1.4在专业认知方面,专业是医学大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未来就业的保障,明确要学习医学,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但由于学生自身思想状态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出现偏差,调查中,竟有34.20%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前途感到不可控制,没有信心。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专业也不甚了解,再加上未来工作的压力和社会生存的竞争,才产生了这样消极的专业认知情趣。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单一

国家在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也出现了两点问题:

2.1原有的思想政治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大学生的需要,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的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也更灵活也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2.2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现在大学生自身也出现了变化,特别是像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性强,可能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容易出现积极性不高的局面,这说明新形势下,也需要不断创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使思想政治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够完善

3.1教育机制的功利化倾向冲击了学生的思想状况。“现在的大学教育,还未能够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等都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色彩―功利性”。

3.2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与考核不够标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又如何来衡量这些效果,这些工作要远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本身要滞后,评价也是一个导向问题,做好了,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学生本身有了良好的互动,这就需要科学的指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以评价考核来促进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3队伍构成和队伍素质也存在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专业课得到充分重视,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对学生吸引力都有限,在心理上有被轻视的感觉,所以,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地位。虽在医学院校,却不从事医学专业方向,容易被社会误解或被轻视,因此,医学院校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与提高。

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1过于重专业知识学习,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医学专业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首要的任务和期待就是学好医学科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在职业上更有竞争力,成为一个技术过硬的医生,从而轻视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思想教育和他们的专业及以后的职业的相关性不大,因为它跟医学完全是两个学术领域的东西,并不能直接带来专业素养的提高。

1.2医学生极易受外界的直接影响,特别是负面的社会冲击较大。一方面,在大学的医学生由于正是思想转变的阶段,本身的自制力和社会的辨别力较差。另一方面,医学生是社会医疗人才及职业的储备,而医疗机构的作风和医生的医德及医患关系,会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中部分存在的医生道德问题及利益取向,潜移默化中会被医学生模仿并接受,以致产生各种错误的判断。

2、医学院校的原因

2.1医学院校个别领导、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潜意识中存在偏见。毕竟医学院校主要现实方向是医学教育,大量繁重的专业教育不免会冲淡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潜在边缘化,也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专业优先的倾向。另外的问题是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于学生的生活日常工作。这使得学生工作队伍的压力增大,职责增多,学生工作人员工作繁重,难以应付。

2.2教学工作与育人存在脱节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对于医学大学生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和医学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仅有专业教学是不够的,学生还需要多方面的训练和素质,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在意识上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限制,当然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高。

3、社会的原因

3.1社会的发展给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深刻的挑战,需要及时疏导学生的社会认识与判断。医学大学生也同样受到影响,不同程度的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

3.2当前西方的个人主义及自由化思想还依然存在,也在无形中鼓励了大学生的个人主义,忽视了集体主义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开始自由散漫。

3.3社会中医疗卫生行业的不良风气,也造成了医学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这些为医学院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阻碍的作用,学生产生了极坏负面影响,削弱了他们在思想根源上对职业道德的重视程度,阻碍了医德医风教育的良好效果。

三、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基础,在高校中尤为重要,医学院校也要在根本上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在思想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首位意识,只有在思想上放到正确的位置,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展具体的工作。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提高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高等医学的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熟练的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3、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是个比较特殊的学科,即研究自然生物的一般规律,又以人为研究对象,由于人的社会特质,就使医学同时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特质,是个综合学科,同时医学教育要培养医术高明并且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学生。

4、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医学大学生由于专业的特定性,进入卫生医疗系统是他们的职业方向,而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要求,这个职业要求就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医生是个特殊的职业,之所以说它特殊,这是因为它和道德相关性更大、更为直接,对职业的道德要求也相对要高,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医学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以及职业道德水平,已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要急迫承担的核心任务。

5、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医疗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医务科研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和经济利益的实质性问题,因此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广泛的人文文化素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能防病、治病,还要关心病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平时要做到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提升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孕育人文精神,总之,要运用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提高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庆生,《关于如何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黑河学刊》,2009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