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十篇

时间:2023-12-19 17:51:31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1

联学第二阶段,教育部党组成员和清华大学党委成员们移步另一个会议室,集中座谈自己学习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认识、体会和落实的具体举措。这场“思想政治课”的清新场面,让他们加深了对高校师生现实情况的了解,为这次“联学”奠定了“务实”的基调。

党中央最近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以下简称《学习规则》)对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要负责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的督查。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副书记陈存根亲临现场,全程观摩。他在最后发言中谈道,工委结合贯彻中央出台的《学习规则》,制定了实施办法,明确了督促检查的重点是“五个有没有”。

当陈存根书记沉稳而抑扬顿挫地道出“有没有讨论交流,有没有认识体会,有没有问题分析,有没有改进建议,有没有研究落实”的话语后,在场的人们一致认同,这是对联学活动的高度概括,也是党组中心组学习要做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具体操作的制度性要求。

讨论热烈 问题分析透彻

中心组学习是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职理论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新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正如陈存根书记在联学会上所指出的:“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是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举措,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现实需要。”

从上任不到一年的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发言时信手拈来的数据,以及他对加强和改进这项工作是教育战线面临的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的深切认识中,可见其学习研究的功力之深。他指出:“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极为重视,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批示达40多次。”

联学前,与会同志除了深入学习相关文件,对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烂熟于胸外,还对高校如何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了深入思考。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晓红的一席话,让在座的全体成员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渗透到高校教育全过程有了比较深切的认识。李晓红回忆起十年前作为专家参加清华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情形时谈到,当时他突击出题,请四位清华老师监考一个班的学生,考试结果不甚理想,考试成绩60多分的学生竟有多名。在另一所部属高校如法操作后,该校的学生成绩明显高出很多。在对清华大学考试成绩低,而另一所学校的考试成绩很高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位专家的提醒,“清华大学的老师没有向学生透题,没有提前辅导学生”,让他最终悟出,清华校风、学风、师德、师风是一流的。

403教室的那堂思想政治课,让在场所有成员对教师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切的J识。主题为“‘质疑改革开放’思潮之辨析”的课堂上,几位学生的发言可谓是语言犀利、观点纷呈。在学生们对为什么会有“质疑改革开放”思潮而感到困惑不解时,站在讲台那位在清华大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深得学生喜爱并小有名气的冯务中老师,几句精彩的回答让学生们茅塞顿开。他说:“具有质疑改革开放想法的人,可能是对具体的改革举措有意见。一叶障目者有之,不负责任的社会喷子有之,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可见改革的民主性、科学性、公正性,是推进改革必须正视的问题。”

在联学交流中有同志认为,教师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工作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教师作为关键和重点,下大气力、拿出真招实招抓紧抓好。然而,高校教师的结构已发生历史性变化,即便教师们认识到了要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同志认为,保证所有课程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有同志谈到,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之在高校90后学生中入脑入心;有同志围绕立德树人,讲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有同志就“双一流”建设中的思想政治课建设做了发言……

陈宝生同志评价道,大家“问题意识很强”,通过自学文件、观摩课程、集体学习,进行了“非常深刻的思考”。

下接地气 听到切实有效的建议

联学第一阶段的现场观摩好像是神来之笔,将学习“课堂”搬到真正的一线课堂,让教育部党组成员们亲身了解到当前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真实情况,很接地气。课堂上,老师当绿叶,同学变红花,作为课堂主角的同学们以青年人的话语方式和时尚现代的呈现手段,主动积极,兴致勃勃。老师拿着手机轻轻一点,课堂上同学们对所提问题赞成、反对的数据马上就一目了然。这是线上线下的学习,是一场思想交锋的精神大餐。陈宝生点赞道:这堂思想政治课,“配方”新颖,问题意识强;“工艺”精湛,师生互动好;“包装”时尚,方法手段新,体现了清华大学思想政治课建设取得的成绩。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在发言中,首先汇报了自己的工作。清华大学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校党委在统一思想、提高站位的基础上,突出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建设,以“1+X”的方式,研究制定一整套务实有效、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举措办法,形成一套有效的制度。从理论学习研究宣传、课堂和校园阵地管理、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推进“七育人”、领导保障等方面,对全面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原则要求和具体举措。

当着这么多教育部领导的面,她还放慢语速,几乎是一字一顿地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希望教育部领导,每年能安排出一定时间,深入高校一线,为师生作报告、讲党课,或参加党日团日活动、进行座谈交流等;第二,建议部党组组织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示范带动各省市教育工委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第三,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类课程建设,可组织整合全国力量,集中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共建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

落实举措 呼之欲出的思路清晰

在学习交流中,大家把脉会诊思想政治课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的深度交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本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首先,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提出的三点建议,得到了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的积极回应。他一边讲话,一边手指着教育部的有关司局负责人说,要把包括师资、课程、资料等在内的思想政治课资源库建设,作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抓好。

陈宝生还在发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立德树人的核心灵魂,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教育战线要牢记的嘱托,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课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强调所有课堂的育人功能,明确思想政治课建设的目标和根本任务。

陈宝生强调,要做好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顶层设计,着力打一场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一是思路攻坚。要将中央精神和学校思政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创新思路,解决不适应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问题。二是师资攻坚。要从增强思想政治课建设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切实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教材攻坚。要将活的现实、活的理论融入思想政治课教材,作为思想政治课建设的依据,从根本上改变口号多于理念、概念多于实际的情况。四是方法攻坚。要用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方法,⑽颐堑撤岣坏乃枷胱试春拖驶畹氖导案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五是机制攻坚。要形成符合思想政治课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考评标准,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质量和水平,培育出一批品牌课,成长涌现出一批好老师,推动到课率、抬头率的大幅提升。

陈宝生强调,提高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要不断强化“四个意识”,自觉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对标,与中央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政策举措和重大部署对标。把思想政治课建设作为检验高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成效的试金石,则体现了“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鲜明导向。

生动活泼的教学现场,迸发着深入学习深度思考思想火花的交流发言,让我们对党组中心组学习的环节,有了形象具体的了解。“五个有没有”的抽象概括,展现出教育部党组、清华大学党委的联学很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的问题。他们结合工作实际,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坚持谋大局、抓大事、管方向,深入研究本部门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问题,最终达到理论武装、深化认识、剖析问题、形成思路、推进工作的目的。效果是扎实的。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2

1奠基恢复阶段1978-1985

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中国高考制度,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历史篇章。经过真理实践大讨论,高校思想战线打破了文革禁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纳入高校工作范畴,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

(1)恢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是通过专题讲座、会议、班会、谈话、书信等简单形式来开展,方式粗糙、方法零散,更没有系统化理论指导。1980年开始,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为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形势、思想、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重要部署和规划,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重新定位。

(2)初步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198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高校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后制定《四项基本原则教学大纲》和《道德品质修养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教育部颁布《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设置和规划,紧接着教育部印发若干规定指导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后,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1985中央制定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简称“85方案”)。该方案增设3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重点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3)初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制度。党中央1978年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首次设立辅导员岗位和职责的制度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工作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配置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为1:120,专门从事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辅导员制度建立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曲折前进阶段1986-1991

受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及和平演变阴谋、同时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严重挫折走向低潮。但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成功扭转反败为胜的历史使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1)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党中央继续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适应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需求。1986年中央全面启动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国家教委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987年国家教委进一步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先后下发多个文件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时、教学任务与大纲做了详细规定,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主战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中央深刻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学运事件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努力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党中央决定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确保党对大学生思想上的绝对领导。1987年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要加强领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教育,把爱国、集体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召开,江泽民在全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人生价值、道德信念等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得到切实加强。

(3)首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首次创立“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中重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1年国家教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开拓巩固阶段1992-2003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进入开拓巩固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了重要部署。1995年国家教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并制定高校德育大纲等指导文件,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体制。1998年、教育部共同制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改革方案),98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日益完善。

(2)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与层次。1999年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培养和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全部建立,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全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3)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切实同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4创新发展时期2004-至今

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重要战略之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发16号文件),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放在重要且突出位置,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座谈会在京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教育部长周济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党中央领导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把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辅导员培训计划,全面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面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探究。学历教育方面,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重点院校培养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同年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创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中发16号文件精神,和教育部2005年全面启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课。2008年教育部在05方案(下转第32页)(上接第4页)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合并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备注:此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导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宣.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2]文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

[3]李春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一期):245-252.

[4]杨振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0(1):48-52.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3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一】

为切实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三会一课”活动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学三比”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三学三比”活动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活动内容

1.全面贯彻落实“三学三比”活动精神,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对党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

2.学习贯彻“三学三比”活动精神,研究探讨学校运行机制下党建工作模式。

3.学习张校长、郭书记、程主席党课的精神纲要,落实党员责任、义务。

4.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措施,继续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

5.对支部委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工作能力培训。

6.继续坚持党员联系点制度,开展特色活动,扩大党员和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具体要求

1.“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必须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同时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注重活动效果。

2.党总支“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要紧密结合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具体工作,密切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特点。

3.党总支“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要切实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坚持周周活动有安排。

4.本学年党总支的政治理论学习与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一致。

5.各支部要根据学校“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安排,制订具体活动计划,并及时上报党政办公室。

6.各支部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注意保存和积累活动资料。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二】

认真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对于加强支部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健全党的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党章》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支部具体情况,制定如下“三会一课”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精神和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工作制度,紧紧围绕粮食系统的发展大局,切实改进党员学习、工作和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提高组织生活的质量,创建学习型党组织。

二、活动目标

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全体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充分体现出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三、活动内容

以学习为主,重点学习《党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从严治党“八项要求”、“三严三实”要求、省委“八个务必从严”的决策部署、市委“三个带头”、“四个管好”要求。与此同时还要学习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时势政治以及区委对党建工作的相关要求等。

四、具体安排

(一)支部党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因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大会的主要内容如下:

1.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学习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文件、决议、批示;

2.研究和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决议或是决定;

3.讨论决定发展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表彰优秀党员,决定对犯错的党员的处分;

4.对单位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重要工作安排等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

5.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

6.讨论需要由支部大会决定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支部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遇特殊情况及有必要时,支部书记可随时召集。会议内容如下:

1.讨论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和决议;

2.分析党员的思想状况,研究支部工作计划、工作报告和党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支部建设;

3.讨论支部工作重要事项和工作措施;

4.讨论通过年度支部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5.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6.组织发展新党员的培养教育、优秀党员奖励和其他需要支部委员会讨论的重要事项。

(三)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至3次(包括半年1次的党小组民主生活会),如支部有特殊任务,次数可以增加,也可推迟召开。会议内容如下:

1.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2.讨论如何贯彻执行支部的决议,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任务;

3.党员进行思想汇报和工作汇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4.讨论有关党内事物。如评选优秀党员,讨论犯错误党员的处分;

5.分析群众思想状态,研究如何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

(四)党课每月至少安排1次。主要内容如下:

党课要以党章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基本教材,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性修养、党风党纪及理想宗旨教育。

党课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科学发展观理论;党的理想、宗旨、纪律、优良传统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教育等。

党支部要对党课教育活动做出计划安排,要系统地学习党的理论及党的基本知识,学习上级党组织有关方针、政策,提高党员素质。党支部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培训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状态,定期(每季度)研究、讨论党员发展工作,确定重点培养发展对象,并认真填写每个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表。

五、有关要求

1.“三会一课”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原则性,同时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注重特色,注重活动实效。

2.各支部“三会一课”的开展,要密切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切实针对支部党员的特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3.党支部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中要给党员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党员对支部工作和领导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三会一课”必须发扬民主,维护党的集中和统一。党支部支委会成员要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支部成员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团结一致;要积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高支部成员的理论水平、素质,以达到提高成员战斗力的目的。

4.认真做好“三会一课”活动记录,注意保存和积累活动资料。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三】

为切实加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高党员素质,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的意见》(校党文〔20xx〕76号)文件精神,结合医学中专部年度工作要点,现将医学中专部党委工作计划及“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安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为主线,紧紧围绕中专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以推进学校党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为重点,突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建立完善中专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为中专部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提升中专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活动内容

1、学习、传达学校党委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各项决议和决定。

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提高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砥砺奋进、务实重干、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3、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核心价值观念学习教育,深入分析全国、全省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增强加快中专部更好更快发展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

4、学习学校章程、中专部规章制度和党支部工作规则,进一步引导党员干部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5、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措施,继续以学生和青年教师为重点,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

6、建立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对总支、支部书记、委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和工作能力培训。

8、继续坚持党员联系学生和科室联系班级制度,五月份开展党支部特色活动月,扩大党员和党支部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具体要求

1、“三会一课”和党日活动必须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同时要积极探索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注重活动效果。

2、各党支部“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要紧密结合中专部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具体工作,密切联系党员的思想实际和特点,制定具体计划与日程安排。

3、学管党支部“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要切实针对学生的特点,不断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坚持周周活动有安排。

4、本学期各党支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与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安排一致

5、各支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

6、各支部要根据中专部党委工作计划及“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安排,制定支部工作计划及“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安排,计划中对各项活动要有具体安排,落实活动时间、形式、责任人。各支部工作计划,以支部为单位于3月24日前报党办。

7、各支部要认真做好活动记录,注意保存和积累活动资料。根据学校党委组织部的要求,党办、宣传部将加大中期督查力度,督促各支部做好各项党建工作。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四】

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工作,以牢记宗旨、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全面深化实施“三会一课三教”党员教育工作,进一步提升党员队伍素质能力,为加快建设洋浪村党组织先进性教育,为全面推进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保证,洋浪村结合实际,特制订洋浪村201x年“三会一课三教”工作计划:

一是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保障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化。党支部组织每月召开一至两次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三个月召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每年上党课至少4次以上,切实保障党员组织生活正常化。

二是以党章、党史、宗旨教育为重点,扎实抓好党员教育工作。要求把增强党性和提高本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以党章、党史、宗旨教育为重点的“三教”活动,全面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三是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机制。洋浪村制订制度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工作运行机制,将“三会一课三教”党员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党员学习活动日,加强督促指导和检查考核,确保取得实效。

四是强化经费保障,确保正常运转。把党组织活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有所增长,要求各级党组织留存的党费主要用于党员教育培训和党的工作,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留存党费、社会筹集为补充的党建经费保障体系,确保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五是创新工作方式。在抓好传统党员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卫星网和互联网“双网并播”平台,切实发挥共产党员网的“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频道”和各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作用,着力构建“党校+短期教育实践培训基地+党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站点+党建网站+手机信息系统”的“六位一体”党员教育网络,全面提升党员教育工作水平。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五】

为了在20xx年度更好地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干部中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党性观念,党支部要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议、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并努力提高“三会一课”质量。

一、党支部大会

1、主要任务

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贯彻落实的计划、措施;定期听取、讨论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讨论接受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讨论决定其他需要由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2、会议准备

由支部委员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支部大会的议题。并将会议内容、要求事先通知全体党员。根据会议内容的需要有时可以吸收非党干部或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列席会议。

3、大会决议

支部委员会把准备付诸表决的问题提交支部大会,组织党员进行充分酝酿讨论,然后按照规定的表决方式进行表决,形成决议。 4、会议次数

一般每3个月召开一次。会议由党支部支部书记主持,支部书记因故不能到会,由支部委员主持。

5、会议记录

每次举行支部大会,都要指定专人做好详细记录。详细记载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到会人数及名单、缺席人数及名单、会议议题,每名党的发言内容、决议的内容及表决情况。会议记录要认真保管,存档备查。

二、党支部委员会议

1、会议次数

党支部委员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

2、会议主要内容

党支部委员会议主要研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和意见、支部工作计划、检查和总结、支部成员的民主生活会等。

3、支部委员会议不能否决支部党员大会决定

支部委员在党员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支部委员会对支部党员大会所做的决议不能修改或*。为了便于支部党员大会对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支部委员会可以提出初步意见和方案,但不能把它强加给党支部党员大会,更不允许把支部委员会置于支部党员大会之上。支部委员会做出的决议和决定,支部党员大会有权修改或否定。如果发现支部党员大会的决定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时,支部委员会可请示上级党组织裁决或重新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4、到会人数规定

支部委员会决定重要问题时,到会支部委员必须超过支部委员人数的半数才有效;如遇重大问题要做出决定。能到会的委员以不超过半数时,必须召开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5、会议记录

为了正确贯彻支部委员会决议、决定,召开支部委员会议应由专人认真做好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会议时间、地点、主持人、缺席人员名单、会议议题、支部委员的发言要点、会议决议等。会议记录要专人保管,存档备查。

三、党课制度

党课是对党员进行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一种形式。组织好党课教育,建立党课制度是党支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般情况下,两个月要上一次党课,在实施中,可根据形势任务的需要,相对集中使用党课教育时间。党支部要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切实可靠的措施,保证党员都能按时听党课。这项制度坚持得好不好,是衡量一个支部党内生活制度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方向。

党课的内容主要是比较系统地讲解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可根据上级党组织选定的党课教材和参考资料来讲,求搞好党员的思想调查,要针对党员一定时期的思想倾向和共性问题加以确定。

党支部在搞党课教育时,应制订出党课教育计划,一般应制订一年的计划,安排好党课时间、讲课教员、党课内容等。如有必要,可请示上级党组织,或与上级党组织协调进行。课后,党支部要组织讨论,消化内容,也可进行测验,决不能讲了、听了就完了。

【三会一课学习计划六】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系列讲话和全国、全省、全市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掀起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的热潮。认真学习贯彻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弘扬“三严三实”理念,通过“三会一课”,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为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内容

(一)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时事政治,各项方针政策和科学文化知识。

(二)传达贯彻上级的决议、决定,讨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办法。

(三)讨论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制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和考察措施;讨论发展新党员和预备党员的转正问题。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4

[论文关键词]萌芽;探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两课;98方案;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既是一门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突破、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整合而走上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基础”课是2005年由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立为标志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并命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进入了改革探索的新阶段。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同时,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问题。如1980年大连工学院率先开设“思想修养”课,后来全国各高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类似课程的讲座和专题如思想品德教育、人生哲理、人才成长与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教材、著作和刊物相继出版,相关的学术讨论和论文纷纷发表,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也在加大研究规划力度,不断制定、出台支撑其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方案。

1982年l0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知》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讲课,电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立少量专职人员。至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简称为“两课”。

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除规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机构等,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等。

1985年国家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其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了“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开设五门课程:《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确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了进一步对“两课”教学进行改革。会议报告提出:“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邓小平所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教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四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所部委或地方院校作为改革试点联系学校,全国各地有近四十所院校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各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努力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加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意见》提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意见》还对“两课”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意见》对高校“两课”教学时数做了调整,提出了各级各类院校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的学时。”

1995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规定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程。

1996年3月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指示,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全面总结和吸取1985年以来“两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性,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1997年6月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正式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即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设置即所谓的“98方案”。1998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至立对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要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第三,要大力坚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贯彻会议精神,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社政司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充分肯定“两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工作富有成效的同时,指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应改进的地方,关键是要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该通知提出:为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要在1999年致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社政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分三批进行“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的评选和制作工作。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根据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决定启动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2001年7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把贯彻《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两课”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两课”应全面地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修订“两课”教材,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之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凋研,为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可行基础和经验准备。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意见》还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5

[论文关键词]萌芽;探索;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两课;98方案;05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既是一门传统学科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既是一门交叉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课的学科建设经过多年探索、突破、改革、创新和不断完善、整合而走上今天的跨越式发展之路。“基础”课是2005年由原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整合为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设立为标志开始萌芽,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期正式开设并命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新内容、新机制、新手段和新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此也进入了改革探索的新阶段。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科学化的同时,教学研究开始关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问题。如1980年大连工学院率先开设“思想修养”课,后来全国各高校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开设了类似课程的讲座和专题如思想品德教育、人生哲理、人才成长与修养、职业道德、形势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与此同时,有关方面的教材、著作和刊物相继出版,相关的学术讨论和论文纷纷发表,党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也在加大研究规划力度,不断制定、出台支撑其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和方案。

1982年l0月,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通知》指出,有计划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通知》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由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主要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讲课,电可请校内外其他同志讲课。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专门的教研室,设立少量专职人员。至此.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观教育的重要途径。90年代中期逐步得到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一起,简称为“两课”。

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的通知》《通知》除规定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机构等,还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应纳入教学计划并考核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课和形势政策教育平均每周两学时,由各校根据情况统筹安排。思想品德课教学时间不得任意挤占。”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堂讲授与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等。

1985年国家教育部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为两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教育,其中,思想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和法律基础课。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提出了“因校制宜地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987年10月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意见中规定开设五门课程:《形势政策》《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修养》《人生哲理》《职业道德》。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确立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完整课程体系。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对我国高校“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了进一步对“两课”教学进行改革。会议报告提出:“两课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改革,根本途径和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标和要求是提高思想理论教育的说服力和针对性’’“要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邓小平所指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神应成为‘两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国家教委在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四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作为教学改革试点学校,三所部委或地方院校作为改革试点联系学校,全国各地有近四十所院校被确定为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各教学改革试点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充分依靠广大教师,经过充分准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进行了积极努力和艰苦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教学试点方案。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加强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研和学科建设,要培养和造就一批德育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和理论家。

1995年10月24日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和思想品德课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推动‘两课’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意见》提出,“两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意见》还对“两课”的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两课”课程体系。《意见》对高校“两课”教学时数做了调整,提出了各级各类院校四年制本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时数为教学计划内不少于85学时,专科不少于68学时。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应合理确定上述各门课程的学分,切实保证规定的学时。”

1995年12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保证高等学校德育有效实施,根据《教育法》制定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大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要把两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改革“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实效。大纲规定高校思想品德课应设置思想道德修养课、法律基础课和形势政策课程。

1996年3月在全国高校“两课”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指示,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方针,全面总结和吸取1985年以来“两课”教学改革的经验,特别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成果,注意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秩序的相对稳定性,要对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做出统一规定和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两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保证“两课”教学根本目标的实现。1997年6月第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设置改革的步伐。

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正式提出了高校“两课”教学的课程体系即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八门课程的设置即所谓的“98方案”。1998年6月,、教育部联合颁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1993年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两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改革,积累了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当前要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1999年7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至立对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第一线,了解和帮助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要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的研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感。第三,要大力坚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为贯彻会议精神,高质量地实施“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1999年12月3日,教育部社政司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在充分肯定“两课”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工作富有成效的同时,指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许多应改进的地方,关键是要提高“两课”教师自身的水平。为此,该通知提出:为改变“两课”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明显偏低的状况,要在1999年致2004年间,使3500名左右在任“两课”专职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的方式,获得硕士学位。

2000年3月22日,教育部社政司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评选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提高“两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设置新方案,决定从2000年到2002年分三批进行“精彩一课”教学示范片的评选和制作工作。2000年下半年,教育部社政司根据近年来教学改革的进展情况和当前高校思想理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决定启动教学基本要求修订工作。 转贴于

2001年7月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工作,要把贯彻《讲话》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目前正在进行的高质量地全面实施“两课”课程新方案的工作结合起来,同“两课”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的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和教学方法改革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两课”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也对高校特别是“两课”教育教学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2003年2月,教育部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在内的“两课”应全面地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用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及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全面修订“两课”教材,切实抓好“两课”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和培训。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工作。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之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凋研,为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提出和实施奠定了可行基础和经验准备。

2005年2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特别强调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意见》还指出,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改革;轨迹

[作者简介]李正亭,西南林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云南昆明65022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53-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人格教育等等,涉及思想意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等各个层面。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曾使用过“公共必修课”、“政治理论课”、“共同政治理论课”、“马列主义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名称,但绝大部分时间采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名称。本文就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材历史轨迹作简要梳理。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1949年底,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在总结报告中指出:“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当时确定的课程是“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1951年,“社会发展史”一课改为“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再加上原来的“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着重于讲授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思想。

1950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指示,在大学开设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该课程以《新民主主义论》为教材(1953年该课程被改称为“中国革命史”,1961年改为“中共党史”)。此时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两本:《马恩列斯语录》(编)和《苏联政治经济学习》。由于苏联色彩浓厚,提出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编写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一年后,该教材出版。

1957年,“大鸣大放”开始,高校政治课除“社会主义教育”外全部停止。课程以著作为指导,根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12个“小题目”逐章展开学习。

1961年,教育部《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分析了当时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明确当时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还规定了课程设置和学习时间,布置了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和培训师资力量等任务。

1964年10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党组、教育部临时党组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当时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青年,向他们进行无产阶级的阶级教育,培养坚强的革命接班人;配合学校中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反对修正主义,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一代。围绕新的任务,教育部对课程进行了新的调整,并提出了编写新教材的原则和要求。

1966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所有课程停开。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4本马列著作和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到“”结束。1980年,改革开放后,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高校普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8月,教育部试行《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规定(草案)》,对研究生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学习时间、阅读书目、考试方式等作出明确规定。根据教育部规定,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报告”两门课程。

二、不断深化改革到“98”方案的实施

1978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对建国以来28年全国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课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对“”在“”时期对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破坏进行了批判,重新明确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目的和任务。

从1978年至198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主要是纠正“”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学内容。1980年7月,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明确了马列主义课的教学方针,确定了马列主义课的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并对高校马列主义课的教学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领导管理体制等作了明确规定。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根据党的十二大关于加强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精神,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1984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确定在高等学校新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从此开始,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思想政治教育正式作为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建设。这一阶段思想政治课在课程的设置上主要是突出有关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四门课为主的课程体系。

从1985年到1997年是“两课”形成时期。1985年,三中全会后第一次高校马列主义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中央要求增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后改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这一课程,复旦大学成为首个试点。不久,由牵头集体编写了一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材。此次调整中还把“中共党史”又改称为“中国革命史”。时任总书记的还提出,要开设“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课程,后来这一课程演变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986年到1988年间,各地高校组织编写出版多个教材版本。在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由原来的老四门变为新四门,即“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

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复旦大学首先开设了“邓小平理论”课程。同时,为了加强对思想的学习,中国革命史课也相应调整为思想概论。这次的课程调整方案又被称为“98方案”,即1998年经报请党中央同意的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高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理科分别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另有“形势与政策”课。

“98”方案的一个特点是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学科加以建设,把“两课”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加以建设。把课程建设和教学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列入国家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把“两课”教育工作的状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和领导班子实绩的重要条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之一。1997年12月,国家教委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这是新形势下加强“两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从1998年到2004年是“两课”的发展时期。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并于同年秋季实施。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概论”课于2003年调整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三、“05”方案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课全面务实的改革

根据新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以16号文件的形式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和教育部于同年12月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05年1月批准了这个《意见》。《意见》将“两课”更名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对具体的课程内容作了新的调整,确定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具体课程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与政策”。本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简称“05方案”。

此次调整之后,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变为四门。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其中还补充了科学社会主义内容;原“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整合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原“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则整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形势与政策”课以必修课的方式延续了下来。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设置,暂仍按照“98方案”开设相关课程。当前,研究生层次(包括硕士生、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正在抓紧研究制定。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7

论文摘要: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显现出明显的课程综合化倾向,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审视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产生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对于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推进和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较以往的课程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2004年3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以后,广大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新旧课程标准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其中较一致的认为旧的课程标准是大教学小课程的取向,新的课程标准则是大课程小教学的取向。然而较少有人从课程理论的视角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审视。因此,借助当前课程改革发展一大趋势的综合课程理论,从综合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将会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和启发。

    一、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

    课程综合化是当前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取向,它是协调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知识、学生这三大因素的一条重要渠道。所谓“综合化”是一种关于事物状态或主体所具有的思想意识的描述。课程综合化主要是指人对课程所持有的一种看法或观点,它属于课程设计思想的范畴。它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综合性的发展,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综合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为改造社会发挥作用,并在其中逐步实现整体的自我,获得当今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学校的课程应该是把社会和学生协调在一起的从社会中提炼出来的能让学生系统学习的综合性的课程知识。综合课程则是指具有综合特点的一类课程,属于课程实践层面的范畴。是在课程综合化思想的指导下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的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  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因此可以说,课程综合化是综合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开设综合课程是课程综合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于课程综合化的模式,一般有科际联系模式、跨学科课程计划、学科性综合模式和一体化课程模式等多种模式,相应的实践中的综合课程也就形成相关课程、交叉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以及经验课程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综合性质的课程表现出如下特征:

    1.所涵盖的课程内容既有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体验,贴近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

    2.以统整或去边界的方式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强调所研究的客观对象的整体性。将所有课程内容组织在一起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可以是课程内容属性的关联性也可以是课程内容价值和功能的关联性;

    3.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双重综合;

    4.其价值、职能表现为消除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目标通常不仅指向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5.具有极强的自由灵活和开放性。

    二、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定位

    2004年3月2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开始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建议等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了全新的系统阐述,体现出极强的课程综合化取向。

    1.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定位体现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  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性质的定位,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不能单纯的以某一学科知识为基础,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的整个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知识为支撑;不能只是进行书本知识传授的政治理论课,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三观”形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性质带有一定的综合性。

    2.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基本理念阐述中的综合取向。新课程标准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提出了五点基本的课程理念:“(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些基本理念综合考虑和协调处理了制约学校课程的社会、学科知识、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充分体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综合化取向。

    3.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仅要完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具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不仅指向了学生知识的增广和统整,更注重指向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协调和发展。

    4.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设计思路的审视。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模块按主题划分,必修模块的主题按照生活逻辑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譬如二《经济生活》进行了如下设计:选修模块课程内容与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相比反而体现出较强的学科知识逻辑,譬如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模块设计为: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三)社会主义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五)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这种设计思路体现出了较强的按照学科历史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的倾向。这种选修和必修不同的课程设计思路体现出了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形态多样而非单一,组织形式灵活且开放的特征。

    5.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综合性。新课程标准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提出建议。在建议中多次体现多元性、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和统一性。譬如:在教学建议中主张要把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评价时建议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表现,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可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实施建议等无不折射出课程综合化的价值取向,展现学科内综合的特征。

    三、从综合课程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意义

    具有明显综合课程属性和特征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改革推进和深化的过程中借助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和研究,借助综合课程的实施方式和策略灵活多样的组织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1.可以借助综合课程的课程理念来促进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由于受传统分科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的价值视为对知识的追求和占有,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无视求知的过程;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而无视探求知识的方式;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无视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培养。在教学中习惯于把知识学习作为唯一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单一。新课改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主义、只会教教材,不会用教材教等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缺乏综合课程意识,没能从综合课程理论的高度来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因此,只有从综合课程的价值取向出发,认识综合课程与以往分科课程的关系,了解综合课程的价值和要求,才能根本上转变教师传统的分科的学科知识型课程观,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正真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课程目标的价值,深刻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念,并自觉的按照综合课程的要求组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施,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终极目标。譬如,知道了综合课程的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学生知识的增广与统整、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就可以深刻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确立的依据和实现的价值;再譬如,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课程不仅要对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进行研究,同时也要涉及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不能企图用单一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方式来实现综合课程的目标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倡导的多种教学和学习方式的价值所在,从而主动的探索和综合运用。可见,从综合课程的视角审视高中思想政治课,用综合课程的理论来认识课程标准,广大教师不仅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知道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理念和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和理念,并能促使其在教学中发挥自觉性和能动性,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8

关键词 《古田会议决议》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简称《古田会议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为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道路。2014年11月亲自提议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重温古田会议精神,把我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历史上的这一重要会议及其取得的成果。作为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史上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决议》明确了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提出了一系列工作方法和重要原则,解决了当时红军内部存在的很多思想和实际问题,为后来党内军内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说,“青年一代是党和军队的未来和希望,革命事业靠你们接续奋斗,优良传统靠你们继承发扬。”当代青年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新形势下,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确保大学生政治合格、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首要任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决议》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增强实效性

当时红四军中存在轻视甚至贬低思想政治工作的倾向,如单纯军事观点,《决议》一开始就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伟大革命斗争给予红军第四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针对这种现象,《决议》强调指出,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首先从思想上建党,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教育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纠正各种错误思想,把党员培育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才能完成党和军队的历史使命。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树立起来,适应强军目标要求,把鉴定官兵理想信念作为固本培元、凝魂聚气的战略工程,把握新形势下铸魂育人的特点和规律,着力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理想信念的牢固树立、新一代“四有”军人的培育,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中进行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是党对军队实施思想政治领导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军队全面建设、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也是确保其成人、成才的必要条件。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形式主义,增强实效性,首要的就是要突出其核心地位。主席在新形势下召开的古田会议,再次强调了“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看家本领,是我军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性质军队的最大区别,也是我军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的重要保障”,我军政治工作起到的是生命线的作用。学校教育讲求“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教育中突出学生的道德教育,将其置于育人工作的首要位置。

当前,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网络上相互激荡,非无产阶级观点随处可见,不少极端组织、分裂分子、敌特人员在网络中散布不良信息,青年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资讯越来越庞杂,如若缺乏一定的政治辨别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再加上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容易轻信他人言语,往往成为文化渗透、思想渗透的重点目标。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个别学校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大学教育实施教育改革,突出任职教育,强调专业、技能教学,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边缘学科,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其回归应有的地位,任务非常艰巨。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真正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大局中,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加以帮助扶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增强针对性

重温《决议》内容可以发现,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决议》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进行了划定,指出必须根据党的中心任务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红军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党的正确纲领路线教育。同时《决议》从不同角度出发,将教育内容分层确定,根据时代环境的不同、解决现实问题的立场,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别等方面,具体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应该有所区别。

当前大学生以90后青年为主,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状况从总体上说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其成长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受到广泛而深入的影响,个别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一些偏差。从国内环境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就国际形势讲,国与国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强,各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激荡。这些情况,既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同时也导致少数青年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等倾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抓住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特征以及学校学习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从内心认同教育内容,进而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出真正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1)要积极创新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鲜活度,让学生想听。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学什么,学生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理论、哲学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些内容既深奥又枯燥,在课堂教学中是最容易打瞌睡的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院校各项教学目标相配合,坚持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大局。但是客观上来说,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实存在理论性强、枯燥乏味的特点。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存在针对性不够的问题,具体体现学生工作、生活需求的内容不多,时代气息欠缺,与大学生的新观念贴合不紧。要切实针对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新情况,结合社会实际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将大学生个人成才目标与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如何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才愿望;把专业课的学习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激励学员以出色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使大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化的利与弊,提醒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练就“火眼金睛”,能够明辨是非,坚定政治立场。

(2)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让学生爱听。目前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因此个别思想政治教育稍显教条主义,学生不爱听。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言,“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决议》提倡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教育官兵,宣传群众。其中还列举了18种方法进行党内教育。例如办党报、办训练班、开小组会、对不识字的党员读报纸、游艺、改良待遇等。对于怎样上政治课,《决议》也给出了多种官兵乐于接受的方法,如启发式、由远及近、由浅入深,说话要通俗、明白、有趣味,干部班要用讨论式等。这些方法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尤其是要废止注入式的课堂讲授。注入式的讲授政治理论,学生即使被动听课,但是内心并不完全接受,甚至反感教育内容,达不到预定的教育目标。应积极发挥大学教育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专题研讨、社会实践、小型辩论等,让学生在自觉探索中达到教育目的。

3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增强渗透力

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力提出的要求也相对更高,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员的队伍建设尤为重要。红军的《决议》指出“宣传成分太差,俘虏兵也有,伙夫马夫也有,吃鸦片的也有,有逃跑的嫌疑便把他解除武装塞进宣传队去的也有,当司书当不成器便送入宣传队去的也有,因残废了别的工作机关不要塞进宣传队的也有,现在的宣传队简直成了收容所,完全不能执行他的任务了。”“红军的宣传队是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工具,宣传队若不弄好,红军的宣传任务,就忘[荒]废了一个大的部分,因此关于宣传队的训练和整理问题,是目前党要加紧努力的工作之一。”

教育者的政治信仰和道德素质对受教育者有直接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形式,政治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政治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教学能力也应不断提升。大学政治教师队伍肩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培育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培养的人才为谁服务,关乎着人才培养的成败。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不仅要培养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也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往往专业课教师授课时间长,与学生接触多,对学生所从事工作更为了解,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优势。去年教师节前夕,同志在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就曾指出,做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更先于学识能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正确理想信念的人能够成为好老师”。“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在现实中个别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想育人,存在“教、育分离”现象。有部分专业课教师不注重发现、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的人错误地认为,育人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与己无关;个别教师甚至在课下发表一些违背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言论,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应有的困难和障碍。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与政治理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样重要,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就要携手并进,共同树立“德育”为先的育人目标。

另外,要重视提高大学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特别是当前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其自身的一言一行很重要,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同时,他们与学生接触交流多,更了解学生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的言传身教比政治教师更具说服力、渗透力。《决议》针对当时部分红军士兵离队思想,提出了两方面的解决办法,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其思想觉悟,二是解决其实际问题,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应该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让学生安心在校学习。有时候解决学生的一个小困难就能解开其思想上的疙瘩,比上十次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都好。

参考文献

[1] .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9

内蒙古大学党委书记朱炳文说,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深刻回答了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和针对性,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代表、内蒙古大学学生会执行主席肖弘波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奉献给祖国和人民。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代维东说,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目前有些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尊重,授课方式也没有足够的亲和力。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就要以总书记的讲话为纲领,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让学生乐于接受。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校党委委员、党办主任布仁吉日嘎拉说,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气。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是夯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基础。总书记的讲话不仅仅是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也是对全体教师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师,既要教授专业知识,也要传授给学生正确的信仰。

内蒙古财经大学党委书记高金祥说,学校党委应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认真贯彻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到推进学校建设发展势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思想政治课的意见和建议篇10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

(一)加强经常性教育,建立学习教育制度。支部成立之初,就把学习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建立支部三会一课、每周五政治学习例会等学习教育制度,坚持把学习作为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建立学习教育长效机制,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组织讨论等形式,认真组织学习新党章、十七届五中会议精神、中央和省、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并有针对性地对党员干部学习情况,特别是创先争优学习进行了检查,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全面准确地领会精神实质,半年来,组织党课学习2次,召开支部大会8次,集中学习16次。

(二)顺应时代要求,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支部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要任务,不断探索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以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为突破口,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创新工作方法,畅通党员群众沟通联系渠道,党员领导和普通党员结成对子,每季度开展一次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和交流谈心活动,使支部能即时全面掌握党员的思想状况、工作状况和生活状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育党员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培育富有活力的学习团队。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办发44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学习型机关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过硬的干部队伍,我办开展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制定了《XXXX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建立述学、评学、考学机制,要求每人在学习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撰写至少二篇学习体会或调研论文,组织全体党员学习讨论《学习是一种责任》理论文章,每月由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进行一次相互述学和评学,根据述学和评学结果,相互探讨,找出差距,明确下一步学习内容和任务,确保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每季度对党员的学习进行一次考试考核,帮助大家把学习的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也以此检查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的开展,在XX营造出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热爱学习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为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加强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建立落实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机关党建目标的总体要求,支部将党建工作目标细化分解,分别建立了支部和党员工作目标责任制,对照目标责任制的具体规定,要求做到逐项落实,不定期地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切实做到党建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同时要求做好党建研究和信息报送工作,按时报送党建信息稿件,撰写调研文章和学习心得,截至12月底,已全面完成党报党刊和其它学习资料的征订任务,按规定完成党费收缴和党内年度统计工作。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三会一课 制度,坚决贯彻党务公开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透明度,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落实以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道,重大问题党员先讨论,重大决策党员先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党员三先制度、党员评议党组织干部制度、党内情况反映制度和党内民主生活制度等,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XX坚持打基础、建制度、创机制、重实效,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系统自身建设,制定了包括学习制度、调查研究工作制度等在内的机关11项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实施制度管理,做到管理科学、责任明确、系统全面、执行有力。

(三)积极创建五好党支部。结合我办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计划,开展党员定期达标活动,优质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确保实现党员三无(无违犯党纪、政纪和法规),完善党员和党员干部管理制度,落实党员岗位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党员和群众结帮学对子,做好非党员同志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设立党员先锋岗,经支部评议,本年度党员先锋岗授予XX。

(四)开展城乡互动、结对共建活动。支部制定并印发了《XX开展城乡互动、结对共建活动实施方案》,7月28日,与XX结为共建单位,明确了基层组织共建、党员队伍共管、干部人才共育、科学发展共赢、困难群众共帮、党建资源共享等6个方面的共建内容,建立了汇报交流制度、联络员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3个制度,10月15日,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到XX开展共建活动,宣传委员XX为党员上了一堂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课,XX领导与村两委成员和党员议事会成员进行了座谈,了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现状,为XX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支部建设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