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十篇

时间:2023-08-01 17:40:03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1

一、文化与商业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关于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但都无法形成统一的看法。A.L.Kroeber和ClydeKlukhohn就曾在他们1952年发表的著作《文化:概念与定义之回顾》(Culture:ACriticalReviewofConceptsandDefinitions)中收集了近300个有关文化的定义。著名学者胡文仲认为:1)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2)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3)文化是人们的行动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4)文化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5)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而商业是人们从事的经济贸易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商业也随之逐渐成熟,从最初的只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使用的需要,演变成越来越注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精神方面的体验。而要提高商品的体验价值,就要给商品注入一定的文化因素。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追求实用,而是更看重商品的文化价值。所以,商业和文化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文化对商业的影响日益突出,并已成为商业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商业文化也就这样悄然地出现了。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商业活动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创造的成果自然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比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承载了商业的繁华和文化的共融。所以,文化的进步始终离不开商业。商业不仅能把商品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其所到之处,还能把各种文化形式带到各个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使得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能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恩格斯曾说:“商入对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现在商人来到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由此可见,商业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用文化差异来解释国际商务中的所有问题是十分荒谬的,但如果否认真实和深奥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否认它给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很大影响,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我们要正视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在各个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同样,中西商业文化也同样存在各种差异。如果将人类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商业文化也可一分为二,即商业物质文化和商业精神文化。商业物质文化即各种商品、商业建筑和设备等,比如茶文化和酒文化。商业精神文化即商业习惯、商业理念、商业思维、商业价值观、商业道德等。这里,笔者将主要分析中西商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一)商业习惯的差异西方商人通常把人际关系和商业关系区分开来,他们跟生意伙伴往往只谈如何合作,不管在正式场合还是休闲场合,所以他们就没有只跟朋友做生意的顾虑,商业关系比较简单。然而中国商人一般认为要跟人做生意就得先跟他交朋友,所以会通过饭桌,甚至人情来拉近关系,把对方变成朋友的同时也使他成为其商业伙伴。这种商业理念让外国商人很不习惯,但如果他们想在中国打开市场,也不得不入乡随俗,适应中国的人情世故。

(二)商业思维的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在商业上也有所体现:中国商人倾向形象思维,而西方商人则倾向抽象思维。中国商人侧重由面到点的叙述方式,而西方商人喜欢由点到面进行阐述。中国商人强调以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注重事物的整体关系。西方商人则会将事物分割,进行逻辑分析。比如在商务函电往来中,中国商人往往采用归纳式的表达模式,即先阐述问题再表述自己的观点。西方商人则通常采用演绎式的表达模式,即先提出观点再对其进行阐述。在商务谈判中,中国商人一般更注重对方的诚意和实力,强调在谈判中要随机应变,缺乏周密的安排。西方商人则更注重谈判的布局,即会事先明确目标,确定计划,收集数据等,对谈判的过程和要求非常熟悉。在公司管理中,中国商人认为一切要以大局为重,看重人际关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促使业务更好地往来,所以要先处理好各种关系,强调彼此理解,相互支持。西方商人强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工作中各人只要按章办事就可以了,职责清晰,互不干涉。

(三)商业价值观的差异西方商人以最求利润为唯一目标,任何活动都要以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按期公布公司的财务报表。一旦公司出现亏损,通常就要大幅裁员,甚至申请破产保护。中国商人注重企业效益的同时更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使陷入亏损状态,也尽可能维护职工的利益,尽量避免破产。在企业经营中,西方商人注重个人利益,平等竞争。中国商人注重整体利益,讲究人情世故。在企业管理中,西方商人向往进取精神和创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则认为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向往领导才能和守业能力。

(四)商业道德的差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商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文明经商,礼貌待客;遵纪守法,货真价实;买卖公平,诚实无欺等。中国商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他们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正的商人会通过赚钱来满足自身甚至是他人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西方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在资本主义初期,他们会通过惨无人性的手段榨取他人的劳动来赚钱;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他们则会千方百计地从消费者身上赚取更多的利润。

三、中西商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中西商业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冲突,这些不同商业文化间的冲突也属于跨文化冲突的一部分,因此要解决这些冲突就需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寻求方法。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西商业文化的交际也是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合理应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对解决中西商业文化冲突有很重要的作用。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发展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迅速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也面临着由文化差异引起的各种交际问题,从而促使学者们进行文化差异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爱德华•霍尔(EdwardHall)在其《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的概念,为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0年,许国璋发表了Culturally-loadedWordsandEnglishLanguageTeaching,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在中国的起步。2.跨文化交际理论戴晓东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群体以及不同的文化成员互相交换信息、相互沟通、共同建构意义和身份的过程。一直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拓展和深化,其中丁允珠和欧埃特塞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理论比较有影响力。他们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主要受到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定位因素,包括文化价值模式、个人属性、冲突规范和面子的关切;2)情景与交往范围的特征,包括群体的内外界限、关系参数、冲突目标的评判和冲突程度;3)冲突过程因素,包括冲突方式、维护面子的策略、情感表达以及冲突的节奏;4)处理冲突能力的特征,包括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①它们的内在逻辑是交际冲突首先受到定位因素的制约,并影响到情境因素,且在过程因素中得到更直观的体现,冲突管理能否成功取决于得体性、有效性、满意和成果等因素;冲突管理的结果又影响到文化价值定位及其他各个方面。

(二)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解决之道广义而言,只要两个对象之间的需求无法搭配或相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处于冲突的情境之中。由于中西方的商业文化存在差异,必然就会有各种商业交际的冲突。因此,要解决冲突,就必须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1.提高对中西方商业文化的认同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东西方商业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甚至有人认为它们是背道而驰的。西方人在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质驱动下,形成了一种完全靠剥削劳动力或吸引消费者来赚取利润的商业模式。对他人缺乏关爱精神。而东方人深受儒家提倡的道德观念影响,在利益驱动的现代商业社会往往仍会遵循有些道德准则,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是不管哪种文化都有其利弊,西方人擅长用富有逻辑的理性思维来对待经济,缺少感情因素。而东方人擅长用感性思维对待经济,缺乏严密性。两种不同的文化需要相互交融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任何固步自封的排他行为都会给自身带来不良后果,导致经济停滞不前,落后挨打。要进行良好的商业沟通必须要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具有开放的精神。2.进行适当的商业文化调整在实际商务活动中,要主动提高文化意识,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和对方文化,多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理解他们,探索有利于双方的交际模式,会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尊重,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商业文化的交流中,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文化精华,摒弃文化糟粕。比如中国人容易安于现状,讲究面子,缺乏竞争意识,应多吸取西方文化的长处。但西方人太强调自我,不利于家庭稳定和社会团结,也应摒弃,需要学习中国的集体意识。此外,还应该把西方的商业习惯及商业理念同东方的商业价值观相结合,取长补短,孕育出新的商业文化。

四、结语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2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地区之间经济交往在本质意义上来说是国家文化、地区文化的互相接触与交融。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排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顺利性。而英语作为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具有表达形式与翻译形式多样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反映的不仅是区间文化的差异性,也影响到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因此,商务英语翻译必须注重中外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同区域、行业、特征和性质的文化交织影响、能动渗透的有机能动场,尤其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较强的波及力和辐射力,会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造成影响效应,商务英语翻译也不例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一种综合体。它内在地产生于企业自身,得到全体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与维护,并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企业进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2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2.1直译和意译对翻译的影响

    直译与意译应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层差异。综观翻译历史,翻译理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无绝对的声音。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大凡翻译形式无怪乎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对直译和意译问题,一些翻译者运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即直译基础上的意译法。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译成“小额存款,巨额收益”;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形式(即直译),(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可译成“机器更新,小巧轻便”。(夏普复印机广告)。只有在直译的意义不明确,不能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的时候,才可以改变原文的语言形式而采取意译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应译为“入乡随俗”。但无论哪种方法,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时刻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并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消失,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例如:Sprite饮料,这个单词在英文中为“精灵”“妖精”之意。在莎翁的一些戏剧中,“精灵”是十分可爱的。西方国家过万圣节,万圣节前夜,孩子们就化装成各种“精灵”“妖精”,挨家挨户“乞讨”糖果,但在中国人心中却是邪恶的,若直译必然不妥,所以转译为“雪碧”。“雪”清新凉爽,“碧”玲珑剔透,该译名给人玉洁冰清的感受,作为饮料名,可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

    2.2 软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称之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软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人们常说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要是指软文化的差异(苏伟《试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2006)。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西方人强调个体,中国人强调整体。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强调氏族整体。西方则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强调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时间和地点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习惯用年、月、日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地址的排列顺序是国、省、(市)县、乡,再到村。强调的是整体。西方人与中国人的排列顺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时间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强调个体。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义的影响,他们的道德指向是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他们强调自我,信奉个人本位。这种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买单。再比如,父母进孩子的房间首先敲门问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许后才能进去。孩子到了18岁就远离父母独自闯天下。他们强调的是自由发展,自我奋斗。而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这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发挥它的作用。中国有句谚语是“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把筷子难折弯”。强调的是:团结就是力量。翻译为英语应该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这句话就不要直译,因为西方人对筷子没有充分的认识。

    第二、对人与自然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表现,人们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强调“民以食为天”,把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的哲学儒、道、佛学都是讲人生哲学,儒学强调“作为”,道学强调的是“生存”,佛学强调的是“悟觉”,这种哲学思想逐步在人们头脑中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影响更深(任京生《理解中美两国文化的差异》)。在古代,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在这种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便求当圣人;报国无门便求做隐士,吟诗饮酒自得其乐。三国曹操曾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译为“I can't forget my sorrow/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Nothing but the wine.”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来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没出来。所以外国人似乎明白,但他们并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创始人。所以“wine”这个词最好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联想到好酒。西方人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状态,人在与自然的争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从而把历史推向前进。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学,凭借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称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趋势,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西方人更热衷于做律师和医生。

    3商务英语翻译适应文化环境

    3.1重视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

    密切关注国外企业文化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商务英语翻译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企业现代化脚步的不断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必然结果,学习国外先进企业文化逐渐成为提高我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对如何借鉴、学习、吸收和内化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可移植性等关键问题,并没有从理论上、学术上加以明确描述和科学阐明。

    3.2 把握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本质差异性

    实际上,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环节就是文化的适应性。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按照翻译原则,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也是两种文化的传递。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当然,文化适应性的观点决不是否认不同商务英语翻译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但是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绝对不能照搬原样的交互于商务英语翻译中间来,商务英语翻译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东西方管理文化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彼此各有优势,很难找到一条全部适合的途径。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由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所致。因此,在我国企业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适应性问题,注重文化的差异性,并进行比较研究,才能更好的造就企业商务英语翻译在企业商务革新中找到突破与取得成功。本文认为,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国内外企业文化之间的内在耦合性与本质差异性,有效体现国内外企业商务活动交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

    3.3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的不足

    局限和满足于直白性的理解与翻译,而忽视与本土文化融合进行商务英语翻译,以及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的吸收、修正和创造性地应用。忽视文化盘点,即不注重企业文化差异性以及可吸收性,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未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其来龙去脉,缺乏对国外先进企业文化成果深层次的文化学透视,缺乏对我国本土文化独特性的准确认识,未经系统科学地分析就照搬国外先进企业的文化模式,企图在较短的时期内来完成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而结果表明,单纯考虑国外企业文化,不会产生与国内企业商务交往活动的英语翻译理论及实践操作方式,也不会促进国内企业商务活动的持续、深入和有效地开展,相反会给企业在商务交往中带来巨大阻碍,造成企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持续下降。

    4全面构建商务英语翻译的内部环境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F7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51-05

引言

在跨国并购中,学者普遍认为存在着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双重差异(Mehdi Majidi, 2007; Bijilsma-Frankema,2002; Kogut & Singh,1988; Very & Schweiger, 2001; Weber et al, 1996;等),Weber(1996)等认为,民族文化差距是决定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变量。中西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文化整合的一个关键因素。Krefting & Frost (1985)认为,企业文化的差异化程度决定了文化整合的困难程度和意外事件发生的几率,组织中不同群体的价值观越相似,越有利于文化的管理和变迁。实际上,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差异是多重的,既有母国和东道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又有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还有各自商业文化的差异。前人对商业文化影响的分析涉及很少,本文认为一国或一地区的商业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商业领域的映射,并影响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的构造中我们将把商业文化也考虑进来。同时,文化自身也具有层次性,核心层、中间层与外层各有不同。其中核心层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中间层是价值观体系;表层涉及人的行为和物化行为。基于此,本文运用文化分层理论,试图总结和归纳出商业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分析维度,为今后进行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商业文化整合的实证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文化整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文献回顾及理论框架

1.文化及其层次性。Schein(1985)以文化的深度为标准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冰山和洋葱的比喻,将文化划分为外显文化(表层)、价值体现层次(中间层)和基本假设(核心层) [12]。认为表层文化指显性的物质产品和行为,中间层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核心层则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Trompenaars(1993)也给出了类似的分层。外层是显性的产品,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中层是规范和价值观,规范明确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价值观则明确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核心层是关于存在的假定,即关于人们如何保持生存的根本的方式。这两个学者对文化的认识都包含一个非常深刻的“基本假设”或“绝对假设体系”。这里我们借鉴他们的观点,把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基本假设)、中间层(价值观体系)和表层(行为和物化行为)。

2.商业文化的概念。学术界对于商业文化的研究涉及较少,对于跨国并购中商业文化涉及的更少。国外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只是一些零散的描述。商业文化是在一国或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特定的商业形态与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代表着与在一种文化中经营的各个方面相关的准则、价值观和信念(Terpstra & David,1991),向人们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经营的正确的、可接受的方式。商业文化并不独立于更广泛的民族文化,而是与更普遍的民族文化包容并指导着一个社会商业文化的发展。商业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映,它影响着工作与组织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经理如何选拔与提升雇员、如何领导和激励下属、如何构造其组织、如何选择和制定战略以及如何与其他商人谈判等。J.Cullen(2000)指出不同国家的商业文化在代表适当商业规矩的行为准则方面差别很大,这种差异性导致了中西方国家商业行为之间的差异,包括商业决策,商业谈判,商业管理等方面的差异。这必然对跨国并购的整合产生影响。这可能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并购西方国家企业大部分都失败的原因之一。

3.文化层次与商业文化的关系。Trompenaars认为,核心假设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这种假设必须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验证方可以存在。商业文化根源于民族文化、结合了特定的商业形态和产业结构而成。在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圈中,几乎其中所有的企业都共同遵守和信奉特定的商业文化,体现为商业法则、经济伦理等共同的观念和规范。它在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等领域都有一定的体现,并且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商业活动往往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因此涉及到一定的核心假设。同时由于它结合了具体的商业形式,因此在中间层和表层文化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在基本假设层面,商业文化本质上是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的特定商业活动生存方式的根本反映,而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国家,因其各不相同的从事商业的历史,所形成的特定商业生存方式是不同的。商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衍生于基本假设和特定的社会商业历史及生态,影响也遍及一国、地区和民族的商业生活空间,如商业惯例、商业观念、商业伦理、商业礼仪、等。一个企业进入另一个国家并购当地的某一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需要符合(至少不违背)当地的商业惯例,在并购以后开展经营时,要在适应当地商业文化与保持自身经营政策一贯性之间寻求平衡。但无论如何,跨国公司都不可能完全置当地商业文化于脑后,而必须有所兼顾。例如,当地环保意识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高,即社会对企业的环保期望高,那么跨国公司的表现可以比当地商业文化的期望高,却不能低于其期望,否则就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4.理论框架。目前,还没有学者从文化层次的角度对商业文化差异理论进行详细的总结和阐述。本文试图运用文化层次理论来构建商业文化三层次分析框架模型――商业文化的基本假设,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体现在表层的行为模式和物化行为等(Harris & Moran, 1987),具体如下图所示。

二、中西商业文化差异分析

每个国家或民族的商业文化,都受自身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与他国商业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商业文化领域更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的时候,难免会遇到商业文化差异。以下我们就分别阐述中西商业文化在文化的三个层面的差异。

(一)中西商业文化的核心层比较分析

商业文化的核心层主要涉及到商业生存的“基本假设”。“一国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可以说在最深层次影响了一国商业活动的生存状况;而“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商人对时间的看法”则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一国商业生存的状况。

1.中西方社会对待商业的态度。在对待商业的态度上,中国历史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战国时李悝、商鞅和韩非等人认为,农业是人民衣食和富国强兵的源泉,因而把农业称为“本”,把工商业称为“末”。认为重农必须抑商和禁末,以保证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汉书・食货志上》载:“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14]在士农工商的“四民”中,商被排在了最末位。整个封建时期,对商业的不重视基本上被延续下来。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对商业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但不可否认,几千年来的漠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的,中国社会对商业的态度还是很保守的。

西方很早就进人了商业社会,不但商业十分发达, 而且其商业文化中的某些精神同样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西方商业文化中,“重商”、“崇商”的思想十分突出。西方“重商”、“崇商”的精神最初起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商业是高尚的、道德的职业,古希腊人的这种观点对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近代的重商主义学说中,“重商”、“崇商”的精神表现得更为明显,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都非常重视一国的对外贸易,并把商业看成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此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 中肯定了交换对生产的巨大作用,他提出的分工加交换会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被后人称为“斯密动力”。与斯密同时代的休漠也认为,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是与商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重商主义者的理论指引下,西欧商业资本迅速发展,之后的商业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现代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活动几乎覆盖了其社会的所有生产生活领域,成为完全的商业社会。

2.商业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是中西方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文化主要是从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自然产物、人是自然界一部分的立场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不可分离,即“天人合一”。中国文化中包含不少对自然的客观认识,但主要方面不是提倡认识自然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而是体验人与自然界万物的息息相通,和谐交融。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严重伤害了自然,破坏了平衡。

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求得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西方文化也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自人类出现以后,就与自然分为两极,因此主要从人与自然对立的立场来关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是主体,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体,提倡认识自然世界的本来面貌、客观本质与发展规律,并改造、征服自然,从而发展出科学理性精神。不过西方早在几十年前便已认识到大肆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他们现在已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中西方商人对时间的看法。西方国家(主要是北欧、德国和北美)认为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所以他们尽量爱惜它,用好它。人们经常参加有关利用时间的讨论会或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他们似乎都希望能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更好。另外,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商人,所以它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

而中国人虽然也比较注意节约时间,但在时间的使用上,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有时比较随意,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二)中西商业文化的中间层比较分析

商业活动中,人们价值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价值观的判断,这主要涉及商业伦理的道德问题;二是对价值观的选择,这主要包括商人对自身定位的决定和对商业活动目的的选择。商业文化的价值观还应包括商人自身的价值选择,因为商业活动中商人必然带有自己的目的和价值取向,这就关系到个人与集体的利益选择。因此,中西方商业文化价值体系的差异主要包括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商业伦理、“义利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方面。

1.成就与归属。在确定自身身份定位方面,特姆彭纳斯和汉普顿―特纳(2007)认为有两种取向:归属取向和成就取向。本文以此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考察中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的差异。持成就价值观的人努力工作,希望以此获得尊重,他们希望经济上的成功。持归属价值观的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年龄、阶层、性别、教育等,它关注的是“你是谁”而不是“你做什么”。西方国家在商业活动中倾向于成就取向,而中国则是归属取向。西方国家宗教精神要求人们努力工作以便在宗教上释罪,这也给予成功者宗教上的承认,因此宗教成为西方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尤其是新教伦理强调的“勤勉”观念对西方国家商业的发展影响更深。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往往看重的是“过去的成就”、关系背景等,又受到佛教儒教的归属性的影响,因此总体来看倾向于归属价值观。

2.商业伦理。商业伦理涉及到商业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属于商业活动的价值判断。对商业伦理的经验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雷蒙德・鲍姆哈特(Raymond Baumhart)的研究。David J.Fritzsche & Helmut Becker (1984)以及David J.Fritzsche (1987)等人的研究都发现文化间存在行为差异,但差异取决于面临的道德问题是什么样的。中西方国家对道德标准有不同的理解,他们在道德行为上也会产生差异。众所周知,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且也常常被当做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中国人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往往将它作为一种行业的潜规则。安义中、李丹(2000)对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请被调查者对资金、人才、特有技术、紧缺物资和社会关系五大资源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在 124份有效样本中,最大比率的排序是“关系―资金―人才―技术―物资” [16]。这事实上反映了“关系”在中国的商业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胡军等人(2002)通过实证调查和主成分分析,总结出了华人企业管理模式的五个要素,其中“依赖网络”(涉及企业主的人际网络及企业间分工合作的问题)得分最高,即该要素最突出 [17]。孙景华(2006)论证说,中国传统商业经营的信任方式,是一种典型的基于人格或品德的“熟人信任” [18]。

而在西方国家,经济活动以信用为基础,以社会契约为纽带,这不同于中国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商业组织是通过与社会建立社会契约而获得合法性的(Thomas Donaldson,1982),目的是增加社会福利。因此,在西方国家,利用关系进行商业活动则被认为是一种不公平的手段,而且涉及到是否合法的问题。

3.“以义制利”――“功利主义”。在商业活动的目的方面,中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体现了“以义制利”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以义制利”的思想贯穿了中国民族工商的整个发展历史。早在诸子百家时期,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荀子便提出“以义制利”,即以道德礼义节制人的利欲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荀子认为,人的“好利”、“好声色”的自然本性是天生的。只要是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有求利之欲,是不可能去掉的。另一方面,荀子又认为,人的利欲是无止境的,社会财富却是有限的,人的利欲实际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因此人们对于利欲必然要有所节制。“以义制利”,才能调节人的利欲无限性与社会的财富有限性的矛盾。他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所欲虽不可尽,求者犹近尽;欲虽不可去,所求不得,虑者欲求节也。道者,进则近尽,退则节求,天下莫之若也。” [15] 就是说,人的自然,虽然不可能充分满足,但可以尽量得到满足;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可以努力加以节制。依靠礼义道德这些求利和节制利欲的规范,才既可能恰当地满足人的,又可合理地节制人的。

西方商业文化中鼓吹个人利益的天然合法性和至高无上性,充分肯定人们的功利追求。西方“功利主义”思想产生于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它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道德和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学说,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道德精神的支持。在功利主义思想中,对于人类行为的效果,功利是唯一有价值的,从而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入世,追求财富是信仰上帝的表现,勤劳致富是上帝恩典的象征。只要是自己勤劳努力得来的财富,都是符合上帝对人的要求的,都是可取的甚至提出“不获利的研究”都是“浪费光阴和自我放纵”。功利主义的这种精神和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所提及的新教伦理精神中有很多相似之处,新教中也提倡“理性追求社会财富是光荣的”。积极追求财富的思想和精神,在当时不仅成为西方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价值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近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繁荣。

4.“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西方国家在商业文化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个体自我需要的满足,通过经济或社会途径来奖励个人成就,他们重视“个人生活时间,有挑战的工作、成就需要、对完成工作的个人的认可”(Drake,2001:320)。他们往往具有竞争的态度,而且鼓励竞争。而集体主义价值观则鼓吹个体相互依赖,个体需要从属于集体和法律制度,个体有义务为集体利益而牺牲,这种牺牲也会得到经济或社会奖励。他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与和谐。西方国家倾向于个人主义,他们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且把商业上的成功看做自己一切行动的目的,西方国家个体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而中国商业活动中往往强调企业的整体利益,任何损害集体利益的行为都会被批评,对成就往往是精神鼓励,比如公开表扬等,较少的物质奖励。

(三)中西商业文化的表层比较分析

主要指商业层面的行为规范,涉及的面很广。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以下几个中西方差异比较大的方面:“商业沟通行为”、“商业谈判行为”、“商业交往方式”、“商业交往策略”和“商业惯例”。

1.商业沟通行为:高情景―低情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根据人们在沟通过程中信息传递与接收的准确性和清晰性,提出了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 [19]。他认为,“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根据“情景”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可将文化分为高情景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情景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注重建立社会信任,高度评价关系和友谊,关系的维持比较长久。沟通是含蓄的,人们对含蓄的信息非常敏感,个体从早期就学会了准确解释这些含蓄的信息。具有权力的人对下属行为负有个人责任。信任是人们履行协议的基础,协议常以口头形式确定。“圈外人”较为容易辨识,但很难进入“圈内人”的群体,在商务谈判过程中,人们不太重视时间,却拘泥于形式 [20]。很明显,中国的商业沟通行为属于典型的高情景,而恰恰相反,西方国家大多属于低情景。

2.商业谈判行为。(1)先谈原则与先谈细节。中国商人喜欢在处理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即“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商人如美国人则往往是“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西方人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细节不清楚,问题实际上就没有得到解决,原则只不过是一些仪式性的声明而已。所以,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上多动脑筋,对于原则性的讨论比较松懈。(2)重集体与重个体。中西方在谈判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体。但西方人比较强调集体的权力,即“分权”;强调个体的责任。中国人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体的权力,即“集权”。(3)重立场与重利益。中国人比较重立场,而西方比较重利益。中国人由于自己的国民性把“面子”看得极重, 在谈判中对于立场特别敏感。

西方人对利益看得比立场更为重要。无论对任何人,评价其工作绩效的标准是看其谈判成果。一个在谈判中“勤恳稳重”有余而低效无利的谈判者,在西方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苦劳”在西方人眼睛里不可能被记入“功劳”账上。因此,一个在谈判中过分坚持立场而不能获得利益或放弃了应得利益的人在西方是不可能被重用提拔的。由于西方的谈判者重效果而轻动机,他们对立场问题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谈判中努力追逐利益。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为自己带来好处,是否会损害自己的利益 [21]。

3.商业交往方式:熟人化、家族式、口头承诺――制度化、法律化、契约化的交往方式。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基本法律保障和统一的商业竞争规则,却具备强大的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社会道德秩序,中国人讲究感情,注重关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22]人们倾向于对外办理任何事情,都托人找关系。这种熟人化、家族式的商业交往对象使人们的交往方式倾向于口头承诺。

而西方人对人性的假设比较悲观,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认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是人的本性,道德秩序不足以约束人们的恶行,故主张以制度、法律和契约来管制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在西方整个社会历史进程中,“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在商业交往中,人们也往往倾向于签订契约,用契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商业交往策略:情、理、法―法、理、情。中国人重感情,在商业交往中讲究“和为贵”,注重哥们儿义气,往往对人不对事。在中国做生意,更需要注意的是“合情”、“合理”,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人们都避免动用法律来解决问题。

而西方则恰恰相反,人们在商业交往中,会把法律摆在第一位,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其次才会考虑“理”和“情”。

5.商业惯例。日常行为和习惯方面,例如,在穿着方面,西方商人通常比较讲究,在正式场合下他们都穿套装西服,穿皮鞋,打领带,男士、女士都用香水。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人也基本上这样穿着, 但男士一般不用香水。在公共场所西方商人很注意举止,一般都不抽烟、不吐痰、说话声音很轻。中国商人也这样做但兴奋和激动时往往把嗓门提得很高。在娱乐方面西方商人通常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中国商人喜欢打牌或打麻将 [23]。

商业礼仪方面,东西方各有自己的礼仪。

结论

本文基于商业文化的视角,通过中西商业文化的对比分析,从文化的三层次(核心层、中间层和表层)出发分析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面临的商业文化差异,并得出了跨国并购文化整合中商业文化层面的分析维度,深化了商业文化整合的研究,但还没有进行实证方面的检验,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从实证角度进行检验商业文化是否在这三个层次上影响文化整合。

参考文献:

[1]A. Nahavandi,A. R. anizational Cult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mergers [M].London:Quorum Books,1993.

[2]G.Evans.Demark: Pinstripes Versus the Trinity[J].Euromony,1991,(1):63-66.

[3]I. Picker,H. D. Shapiro,etc.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ic is the Word[J].Institutional Investor,1991,(1):74-81.

[4]John W. Berry,Robert C. Annis. Acculturative Stress:The Role of Ecology, Culture and Differentiation[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74,5(4):382-406.

[5]P. Haspeslagh,D. Jemison.Managing Acquisitions: Creating Value Through Corporate Renewal [M].New York:Free Press,1991.

[6]J. Cullen.多国管理:战略要径[M].邱立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7]F. Trompenaars,C. Hampden-Turner.在文化的波涛中冲浪:理解工商管理中的文化多样性[M].关世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8]S. Schneider,Jeans-Louis Barsoux.跨文化管理[M].石永恒,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9]M. Dalton,等.成功的全球化管理者[M].王俊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Brouthers, K.D., Bamossy, G.J. Post-formation processe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European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6,43(2): 203-229.

[11]牛力娟,周淼.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及其启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103-107.

[12]E. H. Schein.企业文化与领导[M].朱明伟,等,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89.

[13]M. Porter.态度、价值观、信念以及繁荣的微观经济学[G]//Samuel Huntington,Lawrence Hamison.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

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4][汉]班固原.汉书[M].马玉山,胡恤琳,选,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5]马.二十五别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0.

[16]安义中,李丹.关于成都、西安、海口三城市企业管理者价值取向及管理行为的调查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0,(1):60-63.

[17]胡军,王霄,钟永平.华人企业管理模式及其文化基础――以港、台及大陆为例实证研究的初步结果[J].管理世界,2002,(12):

104-113.

[18]孙景华.中国人的管理逻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9]Edward T. Hall,How Cultures Collide[J].Psychology Today,July,1976:67-76.

[20]Jeff Wrathall,Michael M.Berrell.国际管理学――全球化时代的管理[M].张新胜,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1]佚名.中西方商务谈判差异[EB/OL].sygj.省略/info/285-1.htm,2006-11-17.

[2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23]郎可夫.美中商业文化的冲突与沟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76.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4

1.语言简洁。商务活动中,贸易双方追求的是利润,对于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商务英语翻译时,应用的语言必须尽量简洁高效,减少不必要的修饰性词汇。

2.语言合理礼貌。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翻译人员要注重用词严谨、正式,同时还必须注重语言的用词和语气,要尽量做到不卑不亢,进退有据。商业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双方在商务交往和文件中,要做到措辞简洁,语气温和,待人礼貌,凸显出自身对于贸易活动的诚意。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难点和问题

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双方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词汇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双方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词汇差异问题,许多英语文化有的词汇,在汉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的概念,也就使得翻译出现问题。同时,词汇的差异还表现在双方对于同一词汇的不同认识,例如,汉语文化中,龙是权利、高贵、吉祥的象征,但是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代表邪恶与恐怖的怪物。这样的差异下,商务英语在翻译中难免遇到各种词汇差异造成的意义偏差。

2.句式差异。在英语文化中,侧重于抽象逻辑和逻辑分析,而汉文化则重视形象思维,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英语与汉语的句式结构存在较大的不同。相比较之下,英语句式的逻辑性较强,语句的核心在于形式,注重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客观叙述,在商务英语中多为被动句式。而汉语句式强调悟性和意会,重视句子信息的完整性,其核心在于意思,并不是十分重视语法,且常用人称表达法,对动作和行为的主体进行强调。

3.语言习惯差异。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是长期文化积累的产物,与其他民族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商务活动中,贸易双方在语言行为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性。例如,在受到赞美时,英语文化中通常会用“thankyou”来表示感谢,而汉语文化中则会使用“过奖”等表示谦逊。

三、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在对商务英语进行翻译时,必须充分了解贸易双方的文化差异,对语言进行合理组织,尽量以简洁、精炼、礼貌的语言,将原文表达的内容和信息详细、完整、准确的表达出来,确保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1.培养文化差异意识。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认识上的不同,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在对其进行翻译时,要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翻译意识,始终提醒自己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对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特点进行了解,同时关注英语文化中的敏感词汇,使得文化信息可以得到真实完整的传递。

2.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中西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有的词汇也许无法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对应的定义,无法完全做到等值原则。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要结合自身经验,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在语言的表达上正确最大限度地对原文的内容和意思进行再现。如果一些专业性加强的词汇无法找到契合点,在翻译时要坚持灵活性,寻找表达上的对等词汇,使得双方可以尽可能的意思相近。

3.熟悉专业术语。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因此,翻译人员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专业术语,了解商务领域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四、结语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5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影响;对策

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想要熟练的运用语言,就需要了解其所对应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贸易双方国家所形成的民族传统、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因此,了解西方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并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度,已成为当今一项重大问题。

一、东西方文化差异

1.文化差异的体现

(1)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关于一个国家的特殊概念和价值观的系统,也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由于各自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因素,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风格。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商业贸易中的不同表现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2)不同的文化形象和联系含义。单词的联系含义在不同的语言中都不相同。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物体有不同的理解和物理反应。这些都是联系含义和文化形象的代沟造成的。实际上,联系含义的不同和文化形象代沟应该属于文化信息代沟的范畴。

2.文化差异的影响因素

国家的文化背景不是单一因素所影响的,简单来讲,以下几个因素最为重要。

(1)地理因素。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人们通常会说不同的语言,沿袭不同的传统,信仰不同的宗教。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会影响到其发展的产业结构,因此就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生活习惯,也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受内陆环境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中国人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但空间概念很差。内敛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国人热爱和平的性格特征,却也使他们缺少冒险精神。相比之下,美国人富于冒险和扩张的精神。地理因素的不同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通常语言谦逊有礼,美国人则通常直截了当。

(2)民族因素。民族因素的含义就是,不同的民族会在建立和发展的进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在饮食、着装、节日、礼仪和很多其他方面都有不同之处。人类从出生下来就要活在社会和自然的规则下,自然而然,不同民族之间的习俗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异。因此,中英的习俗差异覆盖了人们的社会活动到日常生活。下面以食物为例,中国菜以其味道鲜美和种类多样而闻名全世界。对于中国人来说,面条和粉条是不同的食物。面条是由面粉做成,而粉条是甜土豆或大豆做成。然后,面条和粉条在翻译成英语时都是“noodles”,在英国人看来,它们虽然由不同的食材做成,却是同一种东西,都是细长条状,放至滚热的汤水中煮。

(3)经济因素。举例来说,美国的经济发展的很快,美国人民的生活就更富裕。大多数美国公民都有足够的资金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之后,就更注重生活质量。每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都很强。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们更关注食品和衣物的问题。从这点来看,经济差异也是文化差异的一种反映。

(4)宗教因素。宗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为了理解英语文化和避免误译,我们首先要知道西方的。很多英语谚语都和宗教有关,大多来自于圣经。对于大多数不熟悉基督教的中国人来说,理解这些谚语表达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5)价值观因素。价值观是有关人们对于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它包括了时间观、财富观以及对生命和冒险的态度。面对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会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原因就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中。比如,西方国家的父母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他们鼓励孩子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然而在东方国家,父母通常会把孩子宠坏。他们总是帮助孩子们做一些本来他们可以自己完成的事情。所以,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他们越来越依赖父母。这就很好的说明了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二、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业贸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国际商务贸易的交流中。商务英语要求语言准确,用词精炼,用语礼貌,不仅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专业的商务知识,也要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化素养。

1.商务英语的特点

(1)商务英语体现丰富的文化底蕴。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分支,作为一种语言,它一定是依托文化又反映文化。商务英语中也有很多词汇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了解有关的西方文化,尊重不同文化,力求对商务英语的熟练运用。

(2)商务英语要求直接实用。对于商人来说,时间就是财富,因此,商务活动中运用的语言必须简练、直接,不讲废话,不多铺垫,只有最直接最实用的翻译才能更加有效地反映贸易双方的诉求,保障各自的权益。同时,商务英语应该注意礼貌,只有礼貌地进行交流,才能促进双方的沟通与合作。

(3)商务英语要求专业准确。商务英语中大多数词汇都是专业词汇,要求用词准确、没有任何歧义,无论用什么语言,在什么文化背景下,人们都能够理解,不以人的意志情感为转移。在国际商业活动中,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不同,对同一个名词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商务英语词汇专业性强,不允许存在歧义。同时,为了简洁方便,商务英语中打两次回都使用缩略形式,包括首字母缩略词、拼缀词等,这样才能写出简洁而又符合标准的商务文书。

在国际贸易中,我们会经常用到专业术语以及一些生僻的用语,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翻译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很高,对商务活动中的相关术语都有所了解。另外,商务英语要求语言的严谨性,词汇、句式等都要十分严谨准确,简明易懂,这也就要求翻译者的语言组织能力要达到较高水平。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1)句式结构复杂。商务英语应用文写作中,为了表达客观准确,经常使用长句和复杂的句子结构,特别是合同及相关法律文件。商务英语表达中,为了逻辑严密准确,主题突出,人们经常使用长句、从句和被动语态。而为了避免长句“头重脚轻”,商务文书中也频繁出现倒装句式。为了解释的权利和责任明确,避免逻辑漏洞,并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严谨的逻辑英国业务的需要,这也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2)修辞手法。在商业广告和商标中,商家通常运用简单而温馨的语言。很多修辞手法比如类比、拟人、双关、押韵、反讽、同音异义等,都是极其常见的,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和韵律,更是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

本文主要就商务英语中广告和商标的翻译进行研究讨论。

1.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广告是对现实风格最明显的反映,其格式和内容均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广告的设计者面对的受众是拥有相似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人群,而广告的翻译者则面对拥有完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人群。

广告翻译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同时也是最令人享受令人惊喜的一部分。成长环境不同,从而导致的文化、态度和思想不同,对一些词汇的理解也就自然不同。

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十分强调集体主义,互助精神和团队合作,一些广告语就展示了这一点,如“中国造”(海尔电器广告),“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联通公司广告)。中国广告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产品的专业资质和受过的荣誉会被一再提起,因为中国人潜意识中追求名利,崇拜成就。因此,诸如“中国驰名商标”“质量信得过产品”等语句在中国的广告中频繁出现。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价值观与中国人不同,他们强调并鼓励创造性思维和个人主义。因此,在英语广告中,频繁出现的是有趣的独特的词语,比如“Just do it.”(耐克广告),“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佳能打印机广告)等等。又如另一则广告“Father of All Sales――15%to 50% off”,而很多英语学习这并不了解,“father”这个词在英语中不只有“父亲”的意思,也可以代指伟大的人或者事物,比如在美国密西西比河被称为“Father of the waters”,然而,在中文中,“父亲”一词并没有这一文化含义。英语的广告正是运用了这一独特的文化含义来表达,翻译者不能把它按字面意思来翻译成“全场八五折到五折的爸爸”,而是应该在充分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它的中文译文可以是为“清仓甩货,全场八五折到五折”。

思维模式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指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折的,而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笔直的。换句话说,中国人喜欢用不明了的语言来暗示真正的意思,而美国人说话简单直率。举个例子来说,“The Taste is Great.”(雀巢咖啡广告),“Enjoy coca-cola.”(可口可乐广告),这些广告都是用简明的语言、直接的方式传达了商品的核心信息,从而缩短了消费者与商品的距离。

2.对商标翻译的影响

商品的商标也拥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将其翻译出原本的意义,需要以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好的商标既要概括出商品的特点,又要易于人们识记,这样消费者才愿意关注并购买这件商品。成功的案例有很多,比如“可口可乐”,人们一看到这个商标就会联想到这个饮料很好喝;德国著名汽车品牌“奔驰”,既能体现出车的华贵,又暗示了车速飞快,赢得了中国市场。个人认为保洁公司的一些商品名称翻译得极好。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认真研究中国的语言文化, 从而迅速打开了市场。他们将公司名称 P&G(Protector and gamble) 翻译为“宝洁”。“宝”比喻产品质量优秀,“洁”则说明该公司主要经营日用洗护用品。宝洁公司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十多年,其产品一直畅销不衰,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的汉语名字都是经过广泛调研的结果,如意译的Rejoice(飘柔)、音译意译皆有的Safeguard(舒肤佳)、Head and Shoulders(海飞丝),还有Pantene(潘婷)、Olay(玉兰油),Colgrate(高露洁)、Tide(汰渍)等,无不在中国享有盛誉。

四、商务英语翻译策略

1.理解商务词汇的文化内涵

商务英语翻译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的碰撞,若想要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准确性,译者必须充分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一些文化意象,并在目标与文化中找到一种最贴近的对应的文化词语。理想的状态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有一个交融点是最好的,但如果两种文化之间关于某个词汇没有共同意象的话,译者就应当借助语境推测法来对其文化涵义进行判定,运用自己对两种文化的了解,译者便可以通过一定的转化和创新来进行翻译。

2.掌握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

(1)套句翻译。商务文件中一些常用的句式都有固定的翻译方法,如:

We are in receipt of your letter.(我们已收到来函。)

We have acknowledged your letter.(来函已获悉。)

(2)增减词量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的表达习惯之间的逻辑关系,译者可以在数量上增加或减少词而不导致原义的变化,如:

All cash bonus shall be subject to income tax.

译文:所有现金红利,均须缴纳所得税。(根据汉语行文习惯,增加动词)

(3)运用四字结构。在汉语中,最简洁凝练的莫过于四字成语,译者同样可以将其应用于商务英语翻译中去,例如:

Work on small profit margins, cannot grant open-account facilities.

译文:薄利经营,无法赊帐

五、结语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翻译需要克服在创造广告或是商标时显示的最核心的文化冲突,了解受众的心理以决定是否要回避这些问题,并充分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商务英语是为商业活动,所以译者必须了解文化差异与翻译原则。同时,随着商品市场的准确定位,译者应该忠实地反映商品信息和广告受众的消费心理,达到避免创作中的文化冲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特点等方面的探讨,为商务英语翻译从业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并希望中西方商务贸易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Eugene 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1.

[2]Mu Yan.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D].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

[3]陈柳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怀柔学院院报.2009(11):1671-9743.

[4]来东慧.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1):1009-1750.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6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长期形成的一种惯用形式和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又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商务礼仪行为上的差异。了解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同西方在商务谈判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我们树立在国际上的形象,本文将以商务谈判为例从打招呼、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三个方面论述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礼仪;商务谈判;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52-02

商务礼仪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不同国家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民族主义等的差异,商务礼仪也是既有国际性,又有民族性,随着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日益繁荣,国内企业要走出去,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存在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从事国际商务交际的人员来说,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的融合之前,迫切需要我们掌握中西商务礼仪的有关内容,差异和要求,以促进商务谈判的顺利进行。

对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梁启超在有名的《劝学篇》里面讲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世事。”在礼仪的表现中,西方更多的聚焦在行为语言的面上,如果某人没有按礼仪规范实施,便不够绅士风度,而中国礼仪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行为人的语言、举止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行为的客体还需从行为人的语言行动中去“悟”出一些东西。

培根曾经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在商务活动中要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行外语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一、打招呼差异

商务会面谈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初次见面就会出现问题。中国文化讲究“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要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而西方平等观念比较强,称呼规则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称呼,一般很少用头衔称呼别人,在非常正式的商务活动场合下,西方人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与西方熟人之间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尊称为“Mr某某”会让对方误认为你试图与他人保持距离。

二、时间观念差异

守时是商务交往中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分配和利用上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认为提前一些赴约是礼貌的,然而在西方人则被认为是不合礼仪的,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事先通知是西方人时间观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在西方国家,请人吃饭或参加商务谈判活动都要事先通知,临时的邀请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怠慢,不管多诱人基本上都会被拒绝,在中国现代商务交往中,邀请与会面一般也是要提前预约的,但是即使最后一分钟对方也会接受和欢迎。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还表现在谈话方式上,中国人在商务谈判,经商中,喜欢感情投资,在交谈中不急于进入主题,谦虚,往往采取间接的方式,保持选择的灵活性,有时让西方人摸不着头脑,被西方人认为是缺乏准备、表达能力差、低效率。而中国人却认为西方人的直接与简洁带有冰冷甚至傲慢的味道,不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商务活动往往无法顺利开展。

三、送礼方式差异

送礼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商务人士都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然而,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与馈赠礼仪上却各有千秋。在中国,虽然嘴上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却认为礼品越贵重越能达到增进感情的目的,以促进谈判的顺利达成。西方商务人士也讲究送礼以增进友谊,但他们比起礼品价值更看中礼品包含的意义。他们讲求的是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及浪漫的情调。

四、商务礼仪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跨文化商务活动一定要适应当地文化,遵守国际商务合作契约和交际礼仪,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者或合作者的商务礼仪,充分尊重和理解商务礼仪差异,为商务谈判的顺利达成奠定基础。

所谓商务谈判,是指谈判双方为实现某种商品获劳务的交易协商,对多种交易条件进行的,因此,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对商务谈判的进程与效果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圆满的商务谈判活动中,遵守谈判未必是谈判取得成功的决定条件,如果违背了谈判中的礼仪,却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对达成协议造成威胁,因此,在谈判中,要严格遵守谈判中的礼仪。

(一)商务谈判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促成商务谈判的成功

讲究礼仪,就会在众人面前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一个组织的成员讲究礼仪,就会为自己的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公众的赞扬,所以商务人员时刻注意礼仪,即是个人和组织良好素质的体现,也是树立和巩固良好形象的需要。每一个商务人员,在与他人接触的商务活动中,了解其言谈举止,打招呼方式,礼貌礼节等礼仪都是决定着商务谈判顺利达成的关键之一。

(二)了解商务礼仪是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的需要,也是商务谈判排除各种阻碍,各种矛盾,达成协议的关键

在日常的商务谈判中,任何一个商务谈判的对象的行为习惯都与它所处的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民族风俗,商务习惯和语言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想在商务谈判中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要求每个参与谈判的人对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习俗,商业习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制定谈判策略和商务接待中因人而异,避免犯忌。时间观念对商务谈判也有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交际效果,一定的行为又反映一定的时间观,传送关于时间观的某种信息。因此,当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都应该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时间观的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与障碍,了解中西方的时间观念的差异,有利于中西方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随着跨文化意识的深入,中西方已经意识到当观念不同时,双方应该本身以相互尊重,入乡随俗为原则。同时,我们也知道,中国素有礼仪之邦,馈赠礼物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社会传统,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送礼物的时候因国而异,有所选择,如果对对方所在国家的商务礼仪不了解,赠送不恰当的礼物很可能对谈判的最终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会让对方觉得得不到应有的尊敬,而造成流失客户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给商务谈判带来负面影响。

五、小结

总之,随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深入,商业竞争日趋激烈。跨国交际日趋增多,在长期的国际往来商务活动中,商务打招呼方式,时间观念,赠送礼品等应用十分广泛,商务礼仪贯穿了整个商务活动过程,由于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了解并熟悉商务礼仪有助于我们开展中外交流,经贸合作,友好往来,对于开拓国际市场大有裨益,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商务活动也越来越国际化,商务礼仪也不再局限于中国,我们要学的不仅是和国内人员谈判的礼仪,还要学习国际礼仪,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商场上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促成谈判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中西利益差异对国际商务谈的影响[M].实践与探索,2006.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7

摘 要:当今,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全球市场上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在多国文化的背景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们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精通商务领域专业知识并且具备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商务英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商务文化 差异

一、我国当前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语言被称之为活的艺术,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高校中所进行的语言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的讲授,其根本仍是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教学上,以教师讲授为主,通常包括词汇扩展、句型比较和语法分析,其结果学生只是机械的掌握了英语学习技能,他们忽略了英语的专业性,从而破坏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主动性,主要是因为缺乏跨文化能力培养。不同国家的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不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因为大多数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都倾向于用自己本国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这也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不能正常开展的根本原因。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愈发明显,在实际交际中,中国学生对中西文化习俗了解不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交际障碍,我们不应忽视这种差异产生的影响,为了促进中西文化礼仪的完美融合,我们有必要了解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

1.交际语言的差异。打招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了,中国人打招呼的典型是“您吃了吗?” “上哪啊?”等等,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但对于西方人来说,此种打招呼的方式会让人感到像是一种“盘问”,目的是询问对方的私生活。西方人日常打招呼常用“Hi!”或“Hello”,或说声“Good morning!”(早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则常常谈论天气。

告别语在中西语言中存在许多不同。在探望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用“多吃点”、“注意休息”之类的语言,以表示对病人的关怀。而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吃点”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容易被对方误会。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一切会好起来的”等等。

2.接待与宴请的不同。商务接待是商务活动的首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商务活动能否顺利开展。接待行为直接代表着公司的形象,接待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双方能否成功合作。在我国,人们首次见面通过握手来表示友好,而西方人则会选择拥抱。在中国搀扶老人过马路或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被视为传统美德,然而在西方国家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西方国家,那的老人则会毫不领情。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中西方人士都乐于此道。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宴请的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宾客时,地位尊贵的客人会被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其他客人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中国人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中国人宴请时,会很客气的说:“薄酒素菜,请多包涵。”西方人会因此而产生疑惑,明明是一桌丰盛的宴席,为什么说酒少菜少呢?之所以产生疑惑,乃中西方生活习俗不同所致。

三、商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外语时,应当既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现在的问题已不是有无必要,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此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按商务英语特点设置课程。商务英语的特点主要在于专业化和口语化、以及较强的针对性,其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它不仅能提高语言和说话的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前要广泛了解商务英语的相关文化背景和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增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商务文化素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导入相应的跨文化理念以及商务礼仪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同时提升商务文化素养,提高语言的正确性和应用的得体性,从而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2.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语法、词汇、句型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学生成为了的接受者,缺少了对学习的兴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哑巴英语”。 教学模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练习,展现商务英语的交际特性和灵活性。可以采用案例法、情景教学法等,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消除课堂压抑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开口、敢于开口进行交流,提高其思考性和创造性的能力。

3.多渠道了解商务文化。时下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们寻找丰富的学习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进行跨文化知识教学,尤其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方便了解西方国家最新的资讯和文化动态。教师可有选择的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西方商务文化的电影、视频资料等,使学生通过以上途径能够直观感受到西方生活的氛围,提高其英语听说能力,增强学生对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四、结束语

商务英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英语口语能力,而是为了培养具有良好的商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商务英语教学应该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当今国际经济形势下,单独掌握一门外语或是只具备有限的商务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我们必须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去接受这种理念,才能提高对文化的差异的适应性,真正使我们成为实用型的应用人才;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交际,真正使我们能够行于世界。

参考文献:

[1]顾嘉祖.跨文化交际[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姜忠平,杨柳.中西人本主义比较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邵阳学院学报, 2005.

[3]张臬.实用商务英语谈判与实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李太志. 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培养[J].教育探索,2005.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8

[关键词]电影片名;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的加快,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文化传承和异族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电影片名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一方面,作为推介影片,吸引观众,从而提升票房的重要工具,电影片名对实现影片的商业价值举足轻重;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电影片名又直接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人们对电影片名有着不同的期待。如何在翻译中兼顾电影片名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传播功能,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值得电影译制工作者不断地去探讨。

一、电影片名的文化意蕴

电影是对人类生活状态的艺术化的反映,通过艺术的手法。或描摹现实生活,或探索未来世界,或重温历史,折射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具有社会时代的特征。因此,电影是一个浓缩了的多元文化的集合。众所周知,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有其相通的一面,又存在着鲜明的差异。这些异同点显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在为中西文化间的交流提供可能的同时也设置了许多障碍。各个流派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去分析和评判这些文化差异。就翻译而言,文化差异既构成了翻译的难点所在,也成为翻译的兴趣所在。电影片名,作为电影主题或内容的浓缩的表述,也体现了中西方独有的文化渊源和特色。中西方文化差异赋予了电影片名不同的命名特点及其独有的文化意象。

1 中西文化差异与电影命名方式的异同

中国的人文思想深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的文化精神、思维模式、哲学观念、性格特征、语言表达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儒学传统的精髓。“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体系。从性质上分,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在心理文化方面,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重综合、轻分析。重意会,轻言传。崇尚群体意识,强调同一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与自然看成浑然一体。’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重分析、轻综和。重概念、忌笼统、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重视特殊的辨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人对自然的索取。’”(陈宏薇:1998p19-29)

陈宏薇教授认为,中西文化差异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上,有如下几点:

(1)中国人强调直觉与具象而西方人重视理性与逻辑

心理文化的差异直接反映在语言的使用中,汉语诸种语言的形象性而英语诸种语言的功能性。因此,汉语众多使用具体比喻抽象,状物言志。同时丰富的量词也使得语言表述形象化。电影片名的命名正体现了汉语形象、精炼而意蕴深选的特点。如影片《红高粱》《花样年华》《落叶归根》《一地鸡毛》以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英语注重功能性,其片名的命名通常简洁明了,如Titanic、Batman以及The Patriot等。

(2)中国人强调整体意识和西方人崇尚个体意识

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三才者,天地人”。将人看自然界与天地共存的一方,和天地一起构成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哲学思想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形成整体性思维方式。而西方哲学强调人的个体意识,人依附于自然却独立于自然。因而西方人崇尚个体思维。影片Tornado、Deep Impact等片名体现了西方的这种精神文化,而《天地英雄》《三峡好人》等片名的命名则强调了汉文化的整体意识。

在用词上,汉语词义趋于笼统,表意较模糊,而英语词义倾向具体,表意较准确。此外,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在语言文字上讲究文字对称,多用四字词语,强调意蕴和谐,朗朗上口。这些特点在影片的命名中都得以体现,如国产影片《风起云涌》《惊涛骇浪》《大城小事》《甲方乙方》等。而欧美电影通常以情节、主题、线索、背景或主要角色命名的方式,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具体而简明的审美理念,如And Then Game Love(情节)、The Beautiful Mind(主题)、Schindler’s List(线索)、Sleepless Seattle(背景)以及Harry Porter(主要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电影片名中也有用人名作为片名的实例。但通常这些人物或是民族英雄,或是历史风云人物,或是因为为集体奉献毕生而被人们视为楷模的人物。如《林则徐》《》《焦裕禄》等。这仍然体现了汉民族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集体意识。而一些历史或军事题材的影片也以事件名本身为电影名,力图再现历史的真实性,这一点与西方同题材的影片可谓所见略同。例如中国的影片《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等,西方的影片Pearl Harbor等。

2冲西文化中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电影片名中的反映

文化意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深远的影响。电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反映。一个民族文化中所独有的文化意象也会在电影片名中得以反映。香港电影《无间道》自面世后深受好评,颇为卖座。其片名取自佛教典故,颇具深意。“无间”指无间地狱,又被译作“阿鼻地狱”,出自《法华经》与《玄应音义》等佛经。无间是佛经故事中地狱之中最苦的一个,如同我们所说的十八层地狱的最底层。被打入无间地狱的人永远没有任何解脱的希望,只有无尽的苦难。影片中两个身份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人,做梦都怕别人拆穿自己的身份,时刻忍受着精神的煎熬,就如生活在人世中的无问地狱。无间地狱没有轮回,但片中的两位主角却在挣扎着寻求轮回。这个世界里,到底什么才是生活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这一片名激发着人们的思索。再如影片《龙年警官》与《卧虎藏龙》中有关“龙”的文化意象也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作为中国十二生肖之一的龙被认为是中国人的图腾,是勇敢与智慧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龙被形容成一种会喷火的、邪恶的怪物;《霸王别姬》其名取自中国历史典故《史记・项羽本纪》,糅合同名传统戏剧,意在深刻发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这些影片片名中所蕴含的文化意象为中国文化所独有,不了解中国文化,也就不能深切体会片名所蕴含的深意。

同样,一些西方影片的片名也反映了该民族独有的文化意向。影片Original Sin片名取自基督教教义。Originalsin(原罪)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旨意,偷食禁果,其罪传给后世子孙,成为人类最恶、灾难和痛苦的根源。因此,人生而有罪。影片借用这一宗教概念暗示美好的表象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罪 恶。看似美好的爱情却具有摧毁一切的邪恶目的和力量。影片Seven片名源于天主教关于七大罪恶的概念,即贪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和暴怒。该片充分利用宗教故事中关于“7”的神秘意象,讲述了一个疯狂的罪犯以这七大死罪为由犯罪的故事。

二、电影片名的功能:文化交流与商业使命

尽管中西方的命名方式和侧重点不相一致,但从传播效果论的角度看,其目的是一致的。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完成电影片名在宣传影片,吸引观众,使他们产生观看电影的欲望,从而实现电影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电影片名具有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每个电影的片名都具有一定的信息功能,将影片的有关信息传递给潜在观众。观众通常可根据影片片名所提供的信息判断该影片的性质或风格等,从而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是否进入影院。例如,影片《成吉思汗》《珍珠港》等片名会使人对影片的历史题材一目了然,能激发对此感兴趣的观众群的兴趣;而电影《生死时速》《星球大战》对喜欢刺激、寻求强烈视觉冲击的人们产生吸引力。电影片名充分吸引观众,除了具备信息功能外,还需要具有美感功能,能激发观众对影片的认可和接受。因此,无论是信息功能还是美感功能,最终都是服务于其所具有的祈使功能。一部好的影片,其片名就应该在该影片文化认知语境中具有上述的三个功能,最大限度地将影片将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观众,激发起观众的兴趣,最终吸引他们走入影院,完成电影实现商业价值的第一步,也开启该电影所有表达的文化信息的第一步。

三、跨文化交际范畴下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和翻译原则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9

关键词:商务礼仪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

文化差异必然导致行为差异,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商务礼仪。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要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就必须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去了解国际商务礼仪,去了解跨国商务礼仪的差异。概括来讲,造成商务礼仪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时间观、饮食观以及语言习惯等。本文将基于中西文化层面的差异分析国际商务礼仪的差异,希望对跨国商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一、价值观差异

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人生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社会价值之中,总是把个人或者自我放在社会关系中去考察,否定个体的自我主体性,人生意义常常与“忘我”或者“牺牲”相联系。它追求的是这一种群体和谐的、稳定的伦理道德社会,个人可以弘扬个性,但不能将自我置于国家、集体之上;西方则不然,其主张以自我为核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是社会的核心,追求个人利益的主观能动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应将个人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实行利己主义和自由主义,个人有满足自己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的权利,有自己生活上的隐私。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是决定中西方商务礼仪差异的根本因素。

二、时间观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中,人们推崇一种环形的时间观念。因此,中国人利用时间比较随意,比较灵活;西方人奉行的则是线形的时间观念,认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因此,他们的时间观念非常强烈,做任何事都有严格的日程安排,时刻保持“紧张”的时间观念。这种差异表现在国际商务礼仪中,主要导致例如以下两个方面的中西差别:首先,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不重视预约,有时候即使预约,也不严格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注重预约,且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其次,在商务谈判中,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下或者保持沉默,而是习惯于速战速决。然而,中国人则喜好感情投资,喜欢宴请或者送礼物,在交杯换盏中达成一致,商务活动进程一般比较缓慢。

三、饮食观差异

在中国,饮食已经上升到一种几乎超越其他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举足轻重的东西,“民以食为天”是其最好的表达。中国的菜肴讲究“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器俱佳”,追求美味,而忽略营养均衡;西方人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做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客人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然而,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西方则以“右”为贵,

“女士优先、尊重妇女”是人们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宴席中,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此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四、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总之,从上述几个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商务礼仪。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商务人士要想成功地进行国际商务交往,就必须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国际商务礼仪,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存进国际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熹、陈悖, 跨文化交际语言得体性分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5).

中西方商业文化的异同篇10

关键词:文化差异;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

一.引言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在国际商务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活动,内容繁杂丰富,因此,在进行的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将各种跨文化因素考虑在内,重视文化差异和传递文化信息,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并根据此进行相应的翻译策略调整,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

二.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因素

1、颜色内涵差异

颜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由于地域,思维方式,等的差异,颜色所代表的内涵在中西方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红色为例,在中国,红色一直以来备受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色彩,人们也将其视作吉祥如意,幸福,美好,喜庆的颜色,过年长辈会给孩子红包,促成美好姻缘的中间人,是红娘。而在西方,红色却被视作凶残,暴力,贬义的代表,例如红灯区,就是英文中,red-light-district,译过来的。

2、数字内涵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中,数字的内涵的差异也千差万别,例如,中国人非常喜欢6,8,9,10这几个数字,分别寓意着顺利,发财,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的美好含义,而在西方,却没有相对应的含义。相反,在《圣经》中,666则代表着魔鬼。(王茜:2013)另外,13在中国的佛教文化中,是一个吉利的数字,然而在西方,人们却避免使用这个数字,因为《圣经》中有记载,耶稣是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还有,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因此,考虑到这层文化的差异因素,商标为7一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而非七上。(陈柳悦:2011)

3、风俗习惯的差异

图腾作为一种象征,往往凝聚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民族人们心里,往往有着凝聚力的作用。“龙”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内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则是凶残的象征,以亚洲四小龙的翻译为例,我们将其译作“four Asian tigers”,原因也就在此。而在东南亚,白象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那么以“白象”命名或与之相关的产品,在东南亚畅销的原因,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仅仅列举了三种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其实,还存在许多其他的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思维方式等等其他的许多因素,翻译工作者应该统筹考虑,多观察,多了解,从而做到翻译对原文的忠实。

三.跨文化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影响

1.品名的翻译

影响商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跨文化因素非常之多,除上述所述之外,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思维方式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同样在对事物的命名上有所体现。例如:汉语中的红糖翻译成英语brown sugar,为什么红糖翻译成英语就由红变棕了呢?这是因为汉语是就红糖中泡后糖水所呈现的颜色而言,于是糖就有了红与棕之分,而英语中是直接按糖本身的颜色来命名的,有了红与棕之分便不足为奇了。(陈柳悦:2011)另外,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商品名称已经约定俗成,不能进行硬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例如,馄饨、饺子、汤圆等都被称为dumplings;cabbage一词则用来统称我们的白菜、卷心菜和黄牙菜。(陈柳悦:2011)

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积累相关的经验,准确的进行翻译,避免在货物进出口的过程中,出现失误。

2.商标名称的翻译

在商业活动中,商标名称往往在吸引顾客眼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商标名称翻译,要综合考虑各种跨文化因素,要准确的传达商标源语所包含的内涵。因此,很多跨国公司,在进军其他国家市场的时候,总会做一番详细的市场调查,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易于民族文化和人们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防止出现严重的用语失误,而贻笑大方。在这一方面,宝洁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宝洁公司的产品,在中国的洗化用品市场占有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与其优异的产品名称翻译是离不开的,比如,舒肤佳(safeguard),海飞丝(head and shoulders),飘柔(rejoice),汰渍(Tide),帮宝适(pampers),这些翻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音译的方法,而是将产品特点,使用效果,甚至企业文化相互融合,给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可口可乐(Coca-Cola)的翻译也是一段佳话。Coca-Cola是由美国药剂师约翰·斯蒂斯·彭伯顿于1986年发明的,而coca和cola则是代表了其两种不同的主要成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登陆中国之时,可口可乐这个名称则一炮打响,译者的成功就在于将音译和文化相结合,在保持源语语音特征忠实的基础上,也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融合,是难得的好翻译。

除此之外,像耐克(Nike),雪碧(Sprite),多芬(Dove)Yahoo(雅虎)等等的翻译,琅琅上口,深入人心!外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宜采用两字或三字的结构准确地表达出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为这既符合中国传统习惯,又与时俱进。(马驭骅:2008)如果译者只是采取简单音译的方法来处理这些商标名称,而不考虑本土文化的因素,则达不到真正的品牌推广的效果。

3.广告宣传语的翻译

广告宣传语的翻译,要做到精炼,简洁,让读者印象深刻,而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将译入语的言语表达习惯相结合,例如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语,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19世纪70年代,美食家Joe Cheek穷尽一生,研制出一种香醇浓郁的咖啡,这种咖啡大受欢迎。1907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首次品尝麦斯威尔咖啡后,惊异于它的美味,大赞“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从此,“滴滴香浓,意犹未尽”也成为麦斯威尔一贯遵循的准则,这句来自总统的评语,也被麦斯威尔咖啡作为广告语沿用至今。这句广告语的翻译,不仅将源语的含义传神的表达出来,而且对仗工整,深的中国观众的喜爱。

其次,还有很多经典的广告词翻译,例如,摩托罗拉手机的经典广告词,Intelligence everywhere,被译作智慧演绎,无处不在;A Kodak Moment.(Kodak 柯达)就在柯达一刻;A diamond is forever.(De Beers 地比尔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其翻译的成果需要带来一定的商业价值,而作为品牌推动力量的广告语翻译的准确与否,则至关重要。

四.结语

商业英语的翻译,涉及方方面面,译者要具备跨文化的意识,在翻译的过程中,了解商务英语词汇的特点和其中的文化内涵,正确处理中西文化差异,减少文化冲撞。同时,避免死板的直译,将音译,意译等多种翻译技巧相结合。因此,译者首先应该深入理解原文,仔细推敲,确保翻译将原文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且恰当运用翻译技巧,提高翻译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茜.试论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