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07-25 17:19:1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指一种持续的积极的适应状态。即人带着已有的心理模式对来自身及外部环境(尤其是社会,生活环境)的种种变化,做出合适反应的状态。这种状态既是经常的,比较稳定的,也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人一旦获得了这种状态,便获得了自身的心理平衡,也与环境之间能保持应有的协调。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尽可能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养成其优良心理品质,预防和消除各种适应性问题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教育。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即是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那么,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教学生学会感恩

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我曾经搞 了这样一次调查,询问学生们有没有被身边的人和事感动过。其中多数学生认为生活中没有令他们感动的东西,有的只是埋怨:例如,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让他们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使他们觉得不舒服等。这些学生多数家里都比较富有。而另一些来自农村,家境贫穷的学生普遍认为:在生活中,使他们感动的东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动就是来自父母的恩情――在家里特别贫困的情况下还把他们送进重点中学,父母已经尽力了。这个调查的结果,类似一个寓言。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认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哪儿去诉说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诉他:其实你是个很幸福的人,与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与下肢残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双腿,你有手有脚,应感谢我对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双手去创造幸福吧!这个人听了后,觉得上帝说的话有道理,有了对生命健康的感动,再也不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

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个学生,她是个孤儿,靠村里的救济生活,上学也是学校给免费的,她一个人回家要写作业,还得自己做饭,洗衣服,但是她从未迟到过,学习非常努力,而且经常帮助他人,为集体做好事,我被她的精神感动了,课余时间常常为她辅导功课。记得有一次学校要开家长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布置完任务,正当我准备离开教室时,一个怯生生的声音问道:“老师,我写不写?”我愣了一下,原来是那个孤儿,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写!给我写!”只见她眼睛猛的一亮,激动地眼泪快要下来了。那封信,她写得非常感人,在信里,她表达了对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的感激,而且说,她很想叫我一声“妈妈”。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师范学校,但是学费很高,她交不起,我帮她找了政府的有关部门,学费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临走时,她来看我,流着眼泪不停地说:“谢谢老师”。

现在,每当我新接一个班的时候,我教给学生的第一课就是――学会感激。当父母在自己面前“唠叨”的时候,我们应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当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应感谢老师的认真负责及对自己的重视;当同学指出自己的不足时,我们应感谢他们对自己的帮助。如果以这种心态去思考问题的话,我们就会少一些怨恨,多几分感激,也会增添许多快乐。

二、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

大家知道,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情和爱是心理健康的雨露和阳光,童年时孩子是在父母的情爱呵护下成长的,少年时代的情爱则增加了伙伴和师生之爱,这也是人心理社会化的开始,为今后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如果一个学生长时间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他的心灵之花就会枯萎,也许会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误区。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阳光雨露”,多给他们一些掌声,让他们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去爱别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坚持于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2.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一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3.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

——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

——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出中小学地区性的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5.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6.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可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欢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并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8.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

9.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老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积极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10.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1.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

12.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专职人员的编制可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或心理咨询人员。

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14.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培训。教育部教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骨干教师。高等学校的心理学专业和教育学专业要积极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范院校要开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课程,以帮助师范学生和中小学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把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培训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训练、案例分析和实践锻炼等内容。通过培训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

1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16.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本指导纲领的统一要求进行。自2002年秋季开学起,凡进入中小学的自主读本或相关教育材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经教育部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

17.各地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既不能用德育工作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同时,各地应根据中央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对此项工作统一规范称为“心理健康教育”。

18.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对心理咨询或辅导人员要提出明确要求。严格遵循保密原则,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加强 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只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正的健康,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在障碍,不仅影响着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我多年的调查了解,我认为主要是由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造成的,我们只有深刻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为社会造就心理健全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的影响。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使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了不当的方法、手段,体罚、变相体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即使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学校不能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

二、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打骂,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国内一些网络游戏、影视、书刊为了追逐市场卖点,谋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诸方面的影响因素,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重点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据调查,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家庭走访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此外,要让家长经常主动和学校联系,统一认识,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从而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二,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利用教师节、母亲节等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穿于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第三,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宣传力度,以引起社会关注,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还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学校,共同构建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只有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建立一个健全的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少年儿童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总之,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务之急,当然,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多种途径地进行综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持之以恒,才能最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渐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白珍 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天津师大教育学,1998年。

[3]李洪梅 主编《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旨在普及心理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表现,主要受当时文化背景、所处的年龄状况与社会环境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就本人在实践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要积极培养小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学习征途上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机遇和竞争并存,成功与失败同在,挫折与困难时时会与奋斗同行。要教育中小学生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和自制能力,树立起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具备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中小学生应有的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群体的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群体生活中去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经受挫折的磨炼,学习他人对待胜利与失败的坦然态度和沉着应付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受己爱人,尊己尊人,相互帮助,培养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学会生存、做人、处世、善解人意,知己知彼,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的竞争,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人格。这样在个人利益和别的个体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也不至于把个人利益提得至高无上,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有了这个平衡健康的心理,就不会去千方百计算计别人和集体,就不会绞尽脑汁地想把别人或集体的利益占为己有。

二、教师要具备对孩子的爱心

教师的爱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必不可少的支撑点;教师应有的充满慈母的心怀和充满良师的风范,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和敬佩的偶像。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长、长知识、长思想的黄金时期,对人生的诸多问题充满着思考,但由于知识不丰富、社会层面狭窄,生活经验欠缺,人生观远未完全形成,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作为班主任老师,我就因势利导,在顺境时督促他们头脑冷静,看到不足,戒骄戒躁,继续勤学奋进;逆境时,鼓励他们看到成绩,树立信心,争取多学一些文化科学知识,为未来升学,择业多打一点坚实的基础。让小学生在学习征途上能把握住自己,学会正确地对待顺境和逆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会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热爱学生是热爱教育的最集中最根本的体现。这种爱标志着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心理。正如凯兴斯坦所说的那样:“教育家的特征在于爱人,谁若活着不爱别人,他根本不配做教育家。”我的二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是贯彻着爱人――爱学生的这一条主线。只要以严师之爱,慈母之心,良师风范去接近学生,关爱学生,发扬奉献精神,牢记陶行知先生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衔半根草去”。踏踏实实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他们在班集体中健康地成长,学习上得到满意的成绩,思想上得升华的进步。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如若教师本身心理不健康,重家庭富者,轻家庭贫者,亲成绩优者,白成绩次者,就会使学生心理更加扭曲。

总之,我们应把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去抓,并下功夫抓好,以达到预防学生心理疾病发生的目的,而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关键,是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一、在体育活动中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坚强意志品质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自觉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助于学生克服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在与困难作斗争中才会得到锻炼,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只有在困难面前学生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取得锻炼意志的效果。例如,我在高年级耐久跑教学,耐久跑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是一项最累和最苦的练习,这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一个项目。学生普遍表现为厌学、怕苦、怕累、怕练。在教学前,我先通过让学生观看优秀长跑运动员马家军的比赛录像,看他们比赛的全过程,看他们获得奖牌为国争光的激动场面。我及时引导激励起学生参与运动的意识。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种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交替领头跑,追逐跑,按成绩排位保级、晋级跑等)改变单调无味的耐久跑练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耐久跑练习的积极性。在练习中鼓舞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拼搏精神,敢于和成绩较高的同学一起练习。使学生的耐久跑成绩得到很大了的提高。从而达到了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二、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我专门给学生上室内的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进自我调控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知道不良的情绪影响身心健康,也会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心烦意乱,精神不集中,就会很难掌握好各项体育动作技术,对体育锻炼起着减力的作用。相反,良好的情绪能够使情绪稳定,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对体育锻炼的也会起着增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同学在课堂上的情绪变化,一段时间以后总结是,让学生比自己观察到的说给大家,有的同学说XXX在一百米赛跑得了第一名时兴奋、激动、高兴。XXX在投掷沙包练习时投过了优秀线,自己欢呼雀跃。还有的学生说XXX在一分钟跳绳练习课时因为自己不会跳,情绪低。通过老师耐心辅导、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使他的情绪高涨,通过他自己积极不懈的努力练习,他学会了跳绳的动作技术。!XXX在学习跨越式跳时开始因为害怕,胆小,不敢跳,情绪低落,后来通过老师和同学们帮助鼓励,敢于去跳以后,情绪高涨了,跳得还很高了呢。我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疏导学生不良情绪。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自控及时调节和摆脱不良情绪,并能够去关心身边同学的情绪变化,学会主动帮助他人。

三、在体育活动中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自信心,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建立自信,就是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克服困难,战胜挫折,最终取得成功。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有的同学因为胆怯害怕,不敢做练习,我让学生观看跳高运动员比赛,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观看我自己剪切的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技术,并作更详细的讲解示范,然后我在课堂上设置不同高度的练习场地,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能力设定自己的练习目标,我告诉学生“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学生们通过反复练习由低到高逐渐提高自己的目标,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也在练习中建立了自己坚强的自信心。

四、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体育与健康教学多在室外进行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同时体育是个竞争的项目,很多是集体的、团队的、小组的竞争,对于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营造各种和谐的课堂气氛,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首先让学生学会理解体谅他人。比如在分组活动时,自己的小组里有能力较差的队员,大家要学会关心、体谅、帮助弱小。如果自己在小组里成绩较好,也要学会谦虚,在合作中大家互相信任,真诚合作。我告诉学生“人心齐泰山移”,学会与别人愉快的合作,大家才能共同体会合作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不成熟、知识少、阅历浅,因此在面对很对事情的时候很难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成长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特点和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和帮助。

一、传统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生本理念”不足

1.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核心,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单方讲解的授课方式,即老师按照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把心理健康的知识单向讲解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去解决一些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忽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想法,也几乎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形式,学习的效果并不好。而且这种教学方式,也很难让学生积极的参与的教学当中去。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以老师为核心。

2.教学内容书本化、大众化,忽略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身心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老师只重视小升初、中考等考试要求的科目,从教育意识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只是停留于课本的内容,很难进行课本内容的深挖以及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老师却不能结合学生的情况进行专业的教学,更不会结合个体的学生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较快,小学生的成长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离婚率不断攀升、家庭封闭式教育、补课班、网络游戏等,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孤僻、不善于交流、压力大等。但是很多老师没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实际状况并进行有针对的引导和教育,造成心理健康教学不能发挥出原有的作用。

3.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中,老师多是以课本教学内容为主,缺乏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了解和指导,对于要提升的学生能力缺乏针对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刚刚开始融入集体,遇到的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现在的家庭对于孩子溺爱,造成学生的个性较强,在宽容、包容等方面上非常欠缺。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更多的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学生各个方面的心理知识培养比较全面,对于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比较弱。

二、生本理念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1.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在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老师应该从教育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想法。应该充分在了解学生的思想的基础上,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提问的空间。老师积极的给予帮助,针对学生想要了解的问题,老师应该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拓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生本教学

生本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地索取。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念,达到心理健康的教学目的。然而这一教学目的的形成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点所在,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希望广大教师重视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生本理念的运用。真正通过课内课外与学生积极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和解决。

3.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生本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看待问题,结合学生思想对学生展开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应加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对于学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和解决,将个体问题逐渐进行拓展与其他问题进行相互联系。这样教学过程针对性明显得到突出,并且实现教学以学生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不断优化。

三、结束语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1.父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奠基者。作为小学生的家长,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生命及其生物遗传基因,同时也奠定了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块基石。不用说入学前的心理健康基础是家长打下的,就是进入学校后,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不可低估。

根据2005年对柳州市1781名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并对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所调查的4所学校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1]该项研究还认为,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互相帮助和支持,并直接表达情感,彼此倾听和倾诉;同时,如果家庭成员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兴趣都比较浓厚,比较重视在文化知识上的共同学习、讨论和进步,在家庭中鼓励参加社交,有一定娱乐活动,家庭气氛比较融洽等,这些对小学生心理发展有着良好的影响。反之,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情绪以及相互之间矛盾对立的程度高,过分强调各个成员的独立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活动和交流比较少,家庭气氛比较沉闷压抑,则对小学生心理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

其实,家庭作为孩子在学校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活动环境,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等氛围因素,都构成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研究结果显示,学习不太好儿童的家长,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方面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也相对低于正常儿童组的家长。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先天的遗传性因素考虑之外,家庭环境因素势必制约和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2.教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塑造者。与家庭环境相比,学校作为专业和职业的教学和育人机构,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显而易见地占据着更加重要的地位;而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理应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起自觉、理性和科学的塑造者角色。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作为一项日常的重要工作职责,常抓、抓好。

2.1 首先,要提高教师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树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摒弃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处理问题学生,或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根据目前小学校中的具体情况,我们提倡,班主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最好的心理辅导教师。

2.2 其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活动形式、持续时间等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遵循。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心与心的交流,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和体验孩子心灵的感受,而教会孩子去“将心比心”地感受,实际上就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种心与心的交融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具体互动中实现。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事不在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是触及灵魂、终生受用的百年大计、人心工程;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受了来自教育者的各种影响,形成了与教育者十分相似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兹不赘言。

2.3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过程,特别是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上,而应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让他们得到心灵的熏陶,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进而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行。其中,在当今小学生、特别是城市小学生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尤其注意为学生创造挫折情境、增加抗压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解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心理得到锻炼,承受挫折能力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伙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者。在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个学生心理产生了某种障碍和困扰,他既不跟家长讲,更不在老师面前吐露,而是在他的伙伴中寻求宣泄、理解和支持。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

这个观点恰好得到了2007年合肥市一项关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的实证研究的支持。[2]所谓“复原力”(resilience),是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学校、家庭和社区能够成功地应付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比如生活变迁、不断增加的压力、危险因素等的一种能力。该项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心理复原力水平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均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正相关,其中同伴支持与心理复原力关系最密切,说明与同伴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对儿童复原力具有促进作用。毫无疑问,同伴的支持对于小学生应对挑战等带来心理振荡所具有的作用力,对于小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心理平衡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伙伴关系是小学生群体中年龄相近、处境相同、心理类似的一种紧密关系,他们“同声相近、同气相求”,在日常的大量互动中,最容易达成心理共振和情感交流。比如,不少学校就通过成立“特色小组”,不仅满足了不同小学生的不同兴趣需要,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独立性等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充分张扬每个小学生的个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增加了伙伴间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发挥好这种伙伴之间的亲密互动作用,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好伙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活动,创设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团队互动情境,让他们在为达成某一共同目标而进行的交流、协作与互动过程中,化解心理困扰,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父母、教师和伙伴这三种角色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三个关键因素;抓好这三个因素,就可以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伙伴互动环境,从而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提高其学习效率和成绩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儿童学习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学习成绩不好反过来也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必然导致小学生心理-成绩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培养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教师不但是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者,还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塑造者,这种科学的育人观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重视。

但是,必须认识到,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有规律的连续过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就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教育者要分析和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影响,目的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养成教育的本质就是心理自觉性的养成,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持久塑造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据国家教育部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其中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此,政府陆续出台了诸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政策。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因在情绪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音乐教育作为一味“处方”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以音乐教育为主线,探讨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问题。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因中小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生长发育期,在生活中极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成长中,中小学生的心灵如一张白纸,又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往往心理对外界影响“免疫力”不高,同时他们敏感脆弱但又叛逆,因此容易受伤害。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包括焦虑症、恐怖症与强迫症三种。其具体特征如下:

1、焦虑症

焦虑性是神经症中一种较多见的临床类型,以发作性或慢性情绪焦虑、紧张为其主要特征。在情绪障碍方面,往往因一点小事而苦恼、自责、夸大困难、烦燥、敏感、对自己的健康忧虑重重等表现。

2、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特定的事物或境遇具有一种强烈惊恐为特征的一组神经官能症。最早由卡特·F·韦斯特法尔提出,当时为“广场恐怖症”,意指有人害怕在公共场所集会。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为一些特殊类型的恐怖症,如学校恐怖症,他们往往害怕上学,勉强上学就会出现一些诸如恶心、呕吐、头痛等睡眠和饮食上的障碍。[1]

3、强迫症

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这些重复出现的强迫现象所苦恼,虽努力克制,但无法摆脱。

二、中小学生心理障碍形成机理及音乐教育的摄入

心理学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发展的影响,又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其中,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生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通常,儿童心理发育表现出一定的阶段差异性。少年时期,生理急速发育,但心理发展迟于生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青年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因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能客观地看待和表现自我,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同时,该时期对未来充满理想,但又往往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可见,青少年时期,心理矛盾的突出、行为的多元化和复杂化是其重要的特征,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多频发生。

在心理学的启示下,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等将音乐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基础上,开创了音乐心理学。其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同时汲取生理学、遗传学、美学等众多理论,研究人由原始到高级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研究中,较多侧重于知觉、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等方面。在他们看来,人对声音的知觉包括音高、强弱、音色和时值四个要素。这些要素基于人对声音的频率、波形和时程等物理特征的感受而形成。决定某种知觉的物理特征并不是单一的,它往往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此外,人对四个要素的感知能力并不平衡,有些人某种能力发展有所偏长而成为某种类型。

由此,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他们在音乐知觉上的不同类型,给予侧重点不同的施教。如针对音调型,可以侧重于旋律优美、富于变化的音乐。通过有针对的选择给听者最大的知觉共鸣,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乐曲之中。同时,通过对听者音乐记忆的研究,可以在音乐知觉的基础上辅以情感浓郁、鲜明的音乐,让听者的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而融入其中,渐渐调整心理问题带来的不良情绪。此外,也可以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诱导,把他们带入音乐想象的世界,给他们以丰富的音乐体验,从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音乐教育对治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功能

音乐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这一点古人早就认识到,无论是孔子还是贝多芬,都对音乐陶冶人们心性的功能表示出巨大的赞赏。音乐教育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受教者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修养,并通过作品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受教者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从而可以促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由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功能而言,因为“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2],同时,“儿童的发展不是单向的,…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方面的成展也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3]。因此,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首先,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精神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价值,在感官和心理的美的教育基础上,实现心智协调发展。

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心理、生理两条途径实现的。心理学的作用机理是通过特别选辑的音乐、语言,最大限度的调动病人的积极性,调整病人的情绪,引导患者将内心的幽怨寄情于乐曲中,以起到移情和疏散的作用。

生理学的作用机理是基于不同的音乐可以对人的生理产生不同的反应,通过利用音乐的节奏达到影响人的行为节奏和生理节奏的目的。例如,音乐可以通过刺激网状结构,提高或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对特殊、非特殊投射系统、警觉和注意力等发生影响,实现消除干扰网状结构的不良因素影响。

四、对中小学生实践音乐治疗的意义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中小学生实行音乐教育治疗不仅在理论上可行,在实践中亦是一种必然。当前,对中小学生实施音乐教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目前,中小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重。音乐教育的实施,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达到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的目的。

2、有助于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因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教育对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音乐教育通过选用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精神情操的陶冶与心灵的净化。

3、有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

因多数音乐取材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有助于在听的过程中达到体验生活冷暖的目的。同时,音乐教育的一些合唱等集体行为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合作与群体意识。此外,优秀音乐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对于中小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2]张凯.《音乐心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中小学教育》2007年各期.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德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小学生的年龄小,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社会中各类事物以及现象还无法全面的看待,因此,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掌握基础的知识外,还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中、在自身的摸索中不断提升自己对“德”的认知,促使自身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同时对于学生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辨别是非都有重要帮助。在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许多教师对于德育理念的渗透还不够重视,未能意识到德育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常常会出现部分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但在生活中尤其是与“德育”相关的事情上还有许多欠缺之处,这样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小学教师还需及时更新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品德,这样学生才能将优秀的品质发扬到学习中去,促进自身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一、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个人素养,就需要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氛围,这样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自身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首先,教师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起到正确的示范。在小学教育中,教师的形象往往较为权威,因而教师的行为也逐渐成为孩子们模仿的对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注重自身的日常言行,这样才能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例如在教学中积极自信,使得学生也能够在受到影响,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再如在生活中文明礼貌,促使学生也能够遵守行为准则。其次,教师在管理班级时应当遵循人性化的准则,做到充分尊重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后,教师应当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使师生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成为朋友,这样可以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进而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二、在实践中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热萏逑衷谏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尊重他人、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当学生逐渐具备了这些优良的品德并实践到生活中去时,可以有效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这样学生才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从而成长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我是清洁工”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上街头,打扫街道,清理路上的垃圾,当学生看到经过打扫的街道变得干净整洁时,心中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方式不仅教会了学生在生活中应当注意环保、垃圾入箱,同时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清洁工人的不易,促使学生充分尊重社会中的劳动工人,使学生的德育发展在实践中得到升华。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走进生活中去发现与探究,感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角色体验和岗位锻炼,进行道德上的修养与自我完善。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关于德育的讲座、沙龙等,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应当怎样做到个人素养的提升,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思维去体会关于德育的意义,从而推动了学生的主动实践。

三、学校与家长共同配合

教师和家长是孩子在成长路上的主要引导者,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有着关键的意义,因此,学校在进行对学生德育的渗透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时,不能忽视家长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应当促使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教师在日常教育中需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在校外的表现,这样可以更加客观的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主题班会,了解家长对于学生德育教育的看法以及有哪些行之有效的建议等,为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建言献策。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在互动参与中更加了解彼此,教师也可以从活动的开展中总结家长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离不开德育的渗透,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正确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促使学生在成长中正确的面对生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充分了解学生成长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品质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小学生能够在融洽的环境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耿艳芳.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教育艺术,2015(3):21.

[2]单作民.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30):19-20.

[3]金洪源.论以心理健康教育技术化提升德育工作统帅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8):19-22.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同志们:

受疫情影响,长期的居家生活学生心理压力增加,全国各地先后发生了多起极端事件。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的重要和迫切。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X市心理健康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今天由XX做了专题讲座,就是想打造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模板。教书育人,从“心”开始。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没有健康,谈何成才。我们要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压实工作责任,全力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务必以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配齐配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

目前我市专职心理教师不到X人,远达不到《X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中提到的“规模在X人以上的中小学校,原则上每校应配备X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要求。很多学校因无师资无法开设心理课程,无法进行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工作。心理专业教师缺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各县区、开发区教育局,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养问题。一方面各县区、开发区教育局要完善心理教师的引进机制和激励机制,各学校要调控好校内编制,按要求做好专业心理教师的引进或招聘工作。

二、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督导

针对专业心理教师缺乏的现状,我们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强调今年内每位教职员工都要登录指定培训平台上,自学完成心理学相关课程并通过考核,实现我市各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C证通过率达100%。目前师培中心正在完善培训平台的建设工作。今年年底还计划组织1次全市中小学校长、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副校长的专题培训,稳步提升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和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的应对水平。

同时还邀请全区知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X大学的杨新国教授牵头,制定专职和兼职心理教师分别获取心理健康教育A证和B证的系列培训课程和考核要求,2021年起系统开展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A、B证培训,加大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的系统培训指导。各县区、开发区教育局,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没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县区和学校,要按要求按比例落实专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各层次培训工作。

我们目前正在和X大学、X民族大学和X师范大学三所心理健康教育领先的区内高校研究制定“对口支援”方案,按照分片包干的形式,每所高校负责指导若干县区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工作,通过专家讲座、联合会诊、成立基地学校并到校指导等形式,强化高校的科研引领,切实提高我市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开足开好学校心理健康课程

各县区、开发区教育局,各学校要严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规定,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安排,每班每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不少于2课时。心理健康课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突出积极心理学导向,强化“生命教育”、“挫折教育”,重视“生涯教育”、“家庭教育”。要强化学校每位教师都是学生心理辅导教师的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教师的事情。班主任要上好心理主题班会课,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施课程育德,全校所有教职工都要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关心关爱学生,用热情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感染引导学生,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全员、全程、全覆盖。

四、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各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等通知精神,结合今天实地参观和培训的要求,做好心理辅导室的建设工作,并用好心理辅导室,为学校师生缓解心理问题做好服务工作。

五、做好高危学生的排查管理工作

前段时间全市开展心理问题的全面摸排,各学校根据摸排结果和日常管理中排查出来的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要逐个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关爱方案,建立“一生一案”,提供学校力所能及的心理服务。档案材料要按照规定做好保密工作。要同步启动高危学生的转介机制,建议家长带学生去专门机构寻求帮助。同时学校要建立心理问题危机预警与快速应急机制,明确心理危机事件处置流程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联系

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素,却也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短板部分。各中小学校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网络平台等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指导家长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帮助家长做好自身情绪管理,科学解决家庭教育中面对的问题,切实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度,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至少一次家访活动(可采用上门家访、电话家访或QQ、微信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当前,我区(市)疫情防控态势进一步向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回归正常轨道,但是,境外疫情仍十分复杂严峻,国内个别地方仍不时发生聚集性疫情。我们教育系统一定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始终绷紧防控这根弦”,把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好,严防疫情反弹。各单位、各学校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一是严格校门和人员管理。要强化校园值班值守,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校园,师生进校门一律核验身份和检测体温。

二是严格做好重点人群排查和管理。师生员工从中高风险地区返X、接触从中高风险地区来X返X人员要及时上报教育部门和社区(村委),配合卫健部门、社区做好核酸检测等工作。各学校要落实人员按时上报疫情防控相关信息。三是做好师生员工返校前健康管理。

各学校师生每日要进行自我健康监测,测量记录体温并注意观察有无其他可疑症状,当出现发热、咳嗽及其他可疑症状时,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各学校应在师生返校前十四天,落实人员了解全体师生员工体温体征信息,了解师生员工外出旅游情况;师生从区外返X要进行自我健康状况监测十四天才能返校;各学校要在开学前三天排查不符合返校条件的师生员工名单,提前通知其暂缓返校。四是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各学校要通过班级微信、QQ 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强师生防范意识。

建议师生非必要不离X,减少外出,原则上不前往国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建议师生暑假期间不参加聚集性活动,做到不聚餐、不聚会、不聚集。五是提前谋划秋季学期开学工作。开学前一周要全面做好教室、宿舍、活动场地、餐厅等场所的通风、清洁、消毒工作,保持校园干净整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