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十篇

时间:2023-06-27 18:00:49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中间业务;城商行;产品创新;营销创新

一、导语

现代商业银行的三大核心业务包括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其中中间业务由于收益高、风险低,能够在优化商业银行业务结构的同时,大幅提升银行的利润率,成为近年来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领域。而城商行作为事实上的我国商业银行的第三梯队,近年来在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上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但总体竞争力仍然偏弱,其营业利润也大部分来自利差。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其经营势必会受到较大影响。无论从发达国家推行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还是我国银行业监管政策的导向看,城商行大力进行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是势在必行。

二、辽宁城商行中间业务现状

在我国中间业务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狭义上的中间业务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而广义上的中间业务则是指商业银行不需要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产不适用或者较少使用自己的资金,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技术与设备,为客户办理各项收付、咨询业务,或者通过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来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关于落实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附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参考分类及定义》,中间业务可以分为九大类: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类、其他类。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以下两大特点:

1.发展较快,占比仍较低

2001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的出台,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有法可依,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以我国最大的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为例,其收入中中间业务的收入从2000年的35.3亿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324.9亿元,占比也由2000年的4.9%增长到了2014年的20.1%,15年间实现了将近40倍的增长。而相比于四大行,国内的城商行由于机制比较灵活,机构网点下沉城垛较高,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也更快,如作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盛京银行在2010年的中间业务收入为6507万元,占营业收入总比重仅为1.2%,而到了2014年,中间业务的收入就达到了13.7亿元,占比也提升该到了11.6%。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在所有业务收入的占比上都有了较大发展,但这两项数据仍然较低,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在2010年的时候,全球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平均占比是45%,而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几乎都在50%甚至更高的水平,而像花旗银行这样的全球银行领军者,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维持在7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无论是规模还是占比,都还处在十分初级的发展阶段。

2.传统业务品种占比大

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来看,其绝大多数中间业务的产品和服务仍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如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产品等。这一点在城商行表现的最为突出,仍以盛京银行为例,其及托管业务手续费占到了中间业务89.7%,排名第二的结算与清算手续费占到了7.8%,几乎没有以交易类和咨询顾问类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辽宁省另外一家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大连银行也存在这类似的现象,62.4%以上中间业务收入来自支付结算类、代收代付类、类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

总体而言,在国内商业银行都大力将中间业务作为新的赢利点的大环境下,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仅和发达国家大型商业银行差距较大,和国内大型商业银行也存在不小的差距。同时,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类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较低,中间业务收入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结构有待优化。

三、辽宁城商行中间业务问题分析

造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低、结构不合理的因素很多,除了我国金融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些宏观因素外,还和我国的金融监管环境、城商行自身人才储备和技术水平有关。

从国外银行的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通过综合化经营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是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摩根大通银行就是通过开展被其称为“一站式对公金融服务”的特色服务,主打企业并购和重组、证券交易和销售、投资管理、私募融资和银团贷款、私人银行等业务,进行了成功转型。但金融是目前我国管制最为严格的行业之一,对金融的准入资格即金融牌照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极大限制了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中间业务的拓展。从目前来看,国内绝大多数城商行缺少信托、保险、券商、基金、期货、租赁等金融牌照,这都极大影响了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中间业务创新。

一方面,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多数都是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业务,其开发和运营一方面需要先进的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另一方面需要既具备专业金融知识又具备营销和市场判断力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运营。但由于历史、地域、品牌等问题,城商行科技信息职能整体发挥偏弱,系统开发能力不足,管理和控制力度需加强,人力资源对中间业务的支撑不够,尤其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比较薄弱。以最直观的学历结构为例,如下图所示,辽宁省的城商行如铁岭银行、鞍山银行、朝阳银行、丹东银行、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和国内较大的上市城商行比有一定的差距,辽宁省内的城商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明显偏低,而专科及以下人员比例偏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城商行发展中间业务尤其是创新的中间业务。

四、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成立金融租赁控股公司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拓展的历史,可以说与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分不开的,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慢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制度是分不开的。但2004年1月《商业银行法修正案》的颁布,被广泛的认为是我国金融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正式开始,也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政策便利。

从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实践来看,基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德国银行为代表的全能银行;另一种就是以美国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控股公司。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成为全能银行不符合《商业银行法》中关于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或企业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来说,转变为全能银行,需要经历涉及到金融资源重组、监管体制变革的剧烈的制度性变革,很容易带来金融系统性风险,对于缺乏存款保险制度的我国,给金融体系带来脆弱性和传导性风险。

鉴于我国金融市场经营主体发展不成熟的现状,采用金融控股公司不仅可以对存量金融机构进行整合,还可以抑制金融机构盲目扩张的冲动。而在现实的金融实践中,我国已进行的金融控股公司实践为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实现向金融混业经营平稳过渡积累了经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有独资或合资的金融控股集团,如中银国际控股集团、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这些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都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随着监管的逐渐宽松,与银行信贷最为接近的金融租赁业务成为中小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的新的增长点,如2014年。银监会再次修订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将行业准入门槛降低,进一步鼓励了商业银行参与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据称,如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等多家城商行以及部分农商行都在进行金融租赁公司的组建。具体到辽宁省本地,辽宁省内目前包括金融租赁在内的租赁业并不发达,虽然大部分租赁公司虽然注册地在辽宁,但业务总部却在北京等大城市,辽宁本地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租赁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辽宁省内的城商行,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盛京银行、大连银行应该抓住机遇,在国家放宽金融牌照的大背景下,积极获取金融租赁牌照,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拓展银行客户融资渠道,来扩大中间业务,优化资产结构,缓解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的利差缩窄、利润增速放缓的压力。

2.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新相结合

以欧美商业银行为代表的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普遍超过50%,一方面是因为通过多年的混业经营,拥有完整的产品体系,其中间业务产品超过20000多种;另一方面也和他们多元化的中间业务营销策略分不开。而纵观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不仅中间业务产品较少,推出的新产品也较为趋同。更重要的是在中间业务的营销上普遍存在分散化的特点,各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下属分支机构在特定的区域内进行营销推广,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在对个人客户进行营销的时候还有可能发挥作用,但面对大企业或者集团客户的时候局限就很明显,不仅品牌能力得不到突出,而且作为卖方的议价能力也严重不足。

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在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如私人中间业务、金融衍生品等。还应该同时重视营销策略的创新,一方面,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的网点和分支机构大部分集中在辽宁省内,组织结构一般多为总行-支行而不是大型商业银行的总行-分行-支行的模式,决策速度较快,因此城商行应该充分利用其网点集中、管理层级少的特点,开展总行和分行一体化营销,突出自身特点进行品牌营销,如盛京银行的红玫瑰系列理财产品在辽宁省内是知名度较高的中间业务创新品牌,银行应该以这类著名品牌为依托,打包销售其他中间业务,进行品牌的组合营销,为企业和个人客户提供整体资金管理方案。

另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进行中间业务营销的时候十分重视外部联盟,不仅通过同业进行中间业务的联合营销,还和广大的非银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合作进行销售。在我国,辽宁省的城商行相对较多,不像其他省份经过合并和整合形成了几家较大的城商行,除了盛京银行、大连银行之外实力都相对较弱,因此可以考虑仿效山东省城商行合作联盟,在省内结成城商行联盟,建立统一的结算网络、支付平台,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以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知识资本密集型中间产品,对中间产品进行统一的定价,更重要的是打造统一的销售平台,进行中间产品的销售。

五、结语

随着金融脱媒和市场利率化的推进,中间业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我国金融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市场、制度的限制,中间银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比重还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如果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存活甚至脱颖而出,应充分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并加以吸收和创新,结合自设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中间业务产品体系和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蔡则祥,王艳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12月

[2]张日旭.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租赁研究.金融经济(理论版),2015年第5期

[3]薛萌萌,王建国.中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河北金融,2013年第6期

[4]胡琰欣.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及对策.金融经济,2013年22期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2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

商业银行信贷的国别风险与管理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势力对其效率和稳定性的影响

商业银行票据贴现利率的市场化转型——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模型研究

银行信贷中的行业风险测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基于ANP模型的研究

商业银行客户关系模式的创新

《巴塞尔Ⅲ》解析

声誉风险视角下商业银行服务收费问题分析

低碳金融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网上银行的法律风险管理探讨

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状态——基于宁波市小额贷款公司的调查

金融论坛2010年总目录

拓展学术交流范围 稳步提高办刊水平——《金融论坛》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评刊会在北京召开

金融新作拾零

《金融论坛》理事会成员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王能教授

国际资本抽逃对国有控股银行股价稳定性分析

以上海为龙头推进“长三角”地区票据一体化进程——基于区域票据市场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分行传统业绩评价的缺陷及重建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衡量与管理方法及其运用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品牌营销管理研究

资产管理与银行综合化经营研究——贝莱德经验对我国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启示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文化体系

中介机构信用卡套现问题研究

区域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的政策性思考

商业银行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变量设置研究

信用卡业务的创新发展路径及其实现模式——基于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信用卡业务的分析

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产品竞争力分析

议发展聚首晋阳 商大计收获硕果——2009年《中国城市金融》、《金融论坛》评刊会在太原召开

次贷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及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视角下的私募股权融资研究

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革对收益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江苏制造业现状与工商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试论关系借贷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机理——基于非标准化信息模型的分析

工商银行竞争力研究——基于工商银行江西分行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比较与驱动因素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及启示

基于法律视角下商业银行贷款核准制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什么是场外交易?

金融研究动态

金融新作拾零

投稿体例

次贷危机中问题金融机构救助及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视角下的私募股权融资研究

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变革对收益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金融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江苏制造业现状与工商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试论关系借贷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机理——基于非标准化信息模型的分析

工商银行竞争力研究——基于工商银行江西分行竞争力现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比较与驱动因素分析

国内商业银行预算管理研究现状及启示

基于法律视角下商业银行贷款核准制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什么是场外交易?

金融研究动态

金融新作拾零

投稿体例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中小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管理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因素分析

1.特定风险因素影响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状况

首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部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低、资产质量差、财务亏损严重,社会信誉下降,导致经营状况恶化。

其次,我国银行业长期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垄断,中小商业银行只能获得有限的金融资源。

再次,从不同市场层次分析, “ 大客户偏好”使得中小商业银行被动陷入价格竞争、人脉关系竞争的低层次金融生态圈中。

2. 普遍风险因素影响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

普遍风险因素影响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表现如下:

(1)业务结构上存在风险状况;

(2)资产负债结构上的矛盾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

(3)收益率曲线风险;

(4)基差风险;

(5)期限选择权的风险;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能力的分析

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主要用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负债率来衡量。

1.资本充足率分析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用以表明银行自身抵御风险的能。据调查,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比较低,且2009年不断下降的趋势又进一步减弱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2.资产负债率分析

资产负债比率能够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控制能力。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越差。从银行历年的分析报告看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各年的资产负债比率大部分都高于95%。由此可见,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都处于利率风险比较大的状态。

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工具的选择

随着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增大,中小商业银行有必要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风险管理模式,通过选择合适的管理工具等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1.中小商业银行采取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分析利率风险状况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尚属于起步阶段,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尚低,会计、统计和信息体系还无法准确及时的反映各项计息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很难提供持续期模型分析所需要的准确数据。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以原始成本会计为基础来计算资产负债,和我国银行自身的会计核算原则相一致。同时,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主要反映利率变化对利息收入的影响,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一致。因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分析利率风险状况。

2. 合理选择表外风险管理方法

当前主要的利率金融衍生工具包括远期利率合约、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交换等。根据各种利率衍生工具的特性,本文认为在能合理预期利率走势的情况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来锁定未来的贷款利率和借款成本;利用利率期权来保护投资组合;利用利率互换改变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借款成本。此外,金融衍生品的虚拟性和杠杆性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侧重于以套期保值为根本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交易。

四、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中小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情况,确定合理的风险管理目标,科学定位选择风险管理战略,并通过资源配置以及建立风险战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战略的价值和作用。

1.建立和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人才培养。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急需培养一批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严格执行风险管理程序。针对我国目前银行风险管理部门职能分散、专业性不强和机构设置不恰当的状况,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成立专门的职能机构。

(3)提高中小商业商业银行缺口管理水平,改善资产负债失衡状况。银行要提高缺口管理能力,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价值最大化,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2.大力提升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1)准确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中小商业银行应找准市场定位,做到“同中求异”,不断满足多层次潜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做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理性选择。

(2)加强资本管理,优化盈利结构。银行要高度重视对经济资本的科学管理,加快运用EVA等风险调整收益的方法,强化分支机构对风险资产的自我约束。银行还要在客户选择、资源配置、业务结构调整、收入结构等方面通过优化资本配置引导业务健康发展。

3.改进业务发展模式,大力开拓同业业务及中间业务市场

(1)改变商业银行经营观念,改善经营策略。中小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把拓展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放在战略高度来对待,充分认识到同业业务和中间业务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2)拓展传统中间业务市场,开发新兴中间业务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用机构与网点的优势做好传统中间业务的同时,需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选择适合市场需要,发展潜力较大,风险小、成本低,并能发挥银行优势的中间业务品种,满足客户消费多元化和投资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叶立新 王瑾:我国中小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 江苏商论,2004,(2)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现代服务业 金融支持路径

一、A省现代服务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A省现代服务业对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融资方面的需求。以A省T市为例,根据A省T市“十三五”规划资料,T市现代服务业项目需要社会资本帮助进行的资金达到194亿元,占总所需投资额的30.15%,而发展规划中指出T市在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135亿元,仅凭借政府投资毫无疑问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而社会资本中,银行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目前信贷支持通常被作为融资的主要手段,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往往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持方式。如在A省棚户区改造时,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该项目的全部信贷需求,在2015年发放贷款共计342.9亿元,对推进A省棚户区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支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服务业对融资方面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支持路径探究

(一)信贷支持探究

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贷款余额金额和同比增长率作为衡量金融机构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分析行业数据发现,A省金融机构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服务业较大的支持力度,其对现代服务业内各产业提供的贷款余额量在“十二五”期间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现代服务业能够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较为充足信贷的支持。

而通过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银行的信贷发放对象多为政府牵头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或者是政府项目,如中国农业银行在高铁、机场、水利设施和公共设施综合项目上的信贷发放量就达到了89.7亿元,而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所发放信贷的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人,如中信银行H分行现代服务业有效户1709户,一般性贷款余额达103亿元,这些客户多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二是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偏好,具有国家大力支持,拥有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或者有优秀发展前景的重点行业往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明星行业,商业银行也倾向于在这几个重点行业中集中开展业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或者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均较强,金融机构获利的机会增加,风险减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相关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如发放信贷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甚至会获得相应的来自政府的鼓励。三是商业银行将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信贷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模式。有12家银行针对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7%。综合来看,商业银行的着重点主要有三点:①制度创新,利用配套制度的创新以提高贷款发放速率,如简化手续和放宽授信测算、核定程序,简化相关信贷业务流程等;②产品创新,各大银行针对所在地区的金融情况,服务业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③机构创新,目前多家银行积极推进其机构创新,利用互联网商务高速发展的特点,将互联网商务和银行对服务业业务相结合,积极建立一体化网上金融平台和创新型机构网点,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服务提供便利。

(二)信用体系建设探究

一般来说,传统金融服务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作为信贷抵押,但是由于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其企业的资本多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等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较少,同时还有一部分业内企业属于小微企业,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造成了资产的缺乏,其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往往在寻求信贷支持时被银行机构中进行信用评价和风险评估的部门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导致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较难获取所需的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小,一般申请的多为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小,频率高,这样也加大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近年来由于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和监控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贷款发放呈审慎态度,加大了银行对此类贷款发放的难度。所以从现状来看,A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A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A省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信用资料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开发的企业征信系统进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这个系统保持对行业内信用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而商业银行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度不高,仅会在企业提出信贷要求的时候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A省的现代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各方予以大量优惠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从而降低了企业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除去企业本身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的问题以外,还有部分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等原因并未向该系统报送数据或未加入该系统,银行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的时候无法获得相关财务管理数据,从而无法确定其信用状况并向其发放信贷。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在信用信息的获取上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较为依赖由监管部门和寻求信贷支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贷信息,如果这方面的数据缺失便无法提供相关的信贷服务。

(三)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笔者所研究的21家商业银行中,拥有专门向现代服务业提供融资和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徽商银行。正在建设面向其现代服务业客户的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两者共计占全部研究对象的23.8%。从现有资料来看,目前三家银行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的服务对象均为其行内的客户,而平台的服务则局限于相对较窄的范围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目前拥有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平台的三家银行为例,中信银行的“银校通”服务平台是面向A师范大学的收缴费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仅向A师范大学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局限在收缴费和信息查询方面。兴业银行的“运通贷”在线融资平台是其研发的面向广大物流终端的平台,其涉足的行业为现代物流业,主要功能是为现代物流业中的中小企业快速提供小额信贷。目前该平台拥有客户50余户,授信金额1500余万元,贷款余额约1300万元。能够得到该平台所提供服务的行业被局限在现代物流业内,且该平台只能提供信贷查询和贷款功能,客户群体定位于兴业银行的客户,客户规模也相对较小。徽商银行的小企业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是面向其客户,提供移动端的支付结算,资金增值功能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仅面向徽商银行客户,目前客户群体有39户,客户群体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来看,现在全国商业银行为A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平台服务支持拥有以下特点,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覆盖较为单一,多集中服务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客户,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企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较为集中,多将功能集中在平台所服务的行业需要的功能上,如融资服务和支付结算服务、客户规模较小,不同银行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均只面向自己的客户开放,商业银行对其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也并不是很大,导致使用这些平台的客户人数较少,服务平台的规模也较小。A省内并没有多家银行合作建立或者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型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这导致了目前存在的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功能尚未建立,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也不共通,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平台对现代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效率。

(四)政策支持探究

政策支持在金融支持的定义中被多次提及,定义中所涉及的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非金融机构的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商业银行本身政策的支持。

A省政府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促进省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类方案和政策鼓励辖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和总揽性政策,多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指导,布置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文件。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多为对辖区内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具体支持政策。两种类型的政策相互配合,有力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也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配合政府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A省内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省内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出了具体优惠政策如支持公共服务业发展,降低其贷款门槛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政策以保证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而商业银行的政策主要是响应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号召和鼓励,自主制定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的一共有6家银行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徽商银行、招商银行,占总研究样本数量的28.6%。其中,有4家银行在政策中指出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点是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拓展企业的融资方式;4家银行指出要将对现代服务业支持的重心放到重点行业中来。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具体支持现代服务业的政策的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授信额度也较多,6家商业银行中,有5家分别是信贷余额中排名前六的商业银行,其中徽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位列信贷余额排名中的前四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贷门槛降低,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客户获得贷款的难度降低,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数额。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效果可以通过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支持的力度显现出来,也从侧面证明了笔者在信贷支持分析中的部分观点。综合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内容,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信贷门槛、加大授信力度、扩大信贷支持覆盖范围和支持重要产业发展这几个方面。

总体来看,A省的商业银行在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政府和人民银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体现出了如下的支持模式:由政府和监管机构提供指导性和宏观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则是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具体需求提出符合自身信贷状况和客户状况的支持性政策。而银行的支持性政策起到的效果则很大程度上通过其向企业所提供的信贷支持额度所体现出来。

三、金融支持策略的结论和建议

(一)金融支持路径状况总结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A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路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的四条金融支持路径中,信贷支持路径发展较为成熟,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均向现代服务业提供信贷发放支持,虽然不同银行之间所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同,但是各家银行的合力助力共同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信贷支持路径成为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信贷发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好性。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受政府影响较大,其信贷投放往往会趋向于政策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时,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和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往往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也有力地推动了信贷支持力度的增加。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A省所使用的企业征信系统也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对信用信息的收集方面较为被动,出现了在信用信息分享和收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情况,无法很好地满足所有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对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目前A省的服务平台支持路径还处在较为初始的阶段,拥有平台的银行机构数量不多,平台覆盖的行业范围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单位对象群体数量较小,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孤立无法分享。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了该金融支持途径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度。在政策支持方面,A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无疑已经针对目前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而其他银行的积极响应形成了政银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商业银行本身的政策支持主要作用是降低客户融资难度,增加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发放的额度。

(二)金融支持路径角度的建议

1.共同推进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综合来看,目前业内部分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渠道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咎于省内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推进信用建设无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应该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收集相关信用数据,将希望寄托于企业和人民银行所提供的数据,而是应该主动收集其客户的信用信息,并对信用信息缺失的客户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其信用信息。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响应中小企业的求助,通过为业主教授相关信用建设知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的方法将信用建设的意识和方法传递到相应的企业中去,为要求授信的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后,商业银行应对企业中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企业进行修正。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积极交流信息的方式,协助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其企业征信系统,督促企业主动向系统中申报资料,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A省信用体系的建设。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发挥平台支持作用

目前来看,A省的服务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较小,信息交流存在短板。综合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可以与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合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合金融机构、政法、公用收费以及其他银行机构等部门,依托征信系统搭建多方合作的金融支持服务业融资的平台,各商业银行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助力大型融资平台的搭建。由于不同部门所服务的行业不同,多部门共同建设平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平台服务内容较少,涉及业务范围和行业较为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其多方合作的特性,不同银行机构的客户可以在该平台内交流信息,及时地获得各方面的融资消息和服务信息,有效地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对于目前存在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商业银行也应该适当扩大其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加强对平台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户了解并使用平台,更好地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没有自己的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也应加快平台建设的速度,尽可能快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济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庄树坤.生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4]梁越.区域金融创新影响服务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5]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

[6]黄雯.安微省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7]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8]杨翠兰.关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理论思考――对传统“服务”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5,(26):362-363.

[9]潘海岚.现代服务业部门统计分类的概述与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3):44-46.

[10]华兴顺.安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探讨[J].理论建设,2010,(3):33-36.

[11]丁玉敏,胡艳.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安微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4.

[12]彭玉婷.安微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12,(36):17813-17814,17817.

[13]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安微省铜陵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EB/OL].2016.

[14]彭冰.商业银行的定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4-123.

[15]博斌,张建友.商业银行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定义调整[J].昆明大学学报,2007,(1):41-43.

[16]钟志勇.商业银行之定义与商业银行法之适用范围[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5):698-701.

[17]杨力.安微省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1(4).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一、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与商业银行的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票据业务不但成为了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也形成了与商业银行共同发展的局面。从狭义角度来看,票据业务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不可或缺的业务之一。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伴随着一定的经营风险

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主要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在这一时段内,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调高了贴现率,同时再贴现的规模得到了扩大,但是票据业务不但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还出现了业绩迅速增长的局面。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票据贴现余额为2.53万亿,票据的累计签发量为6.39万亿元,累计票据成交量为12.31万亿元。这三种数据是衡量票据业务发展的主要指标,这三种指标相对于2000年平均增长了近11倍。但是在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了信用膨胀风险和票据运作过程中的原发性风险,以及票据经营风险。

2.商业银行成为了票据业务发展的载体和市场

在我国的票据业务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作用上来说,商业银行成为了票据业务发展的载体和市场,这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看:(1)商业银行的载体作用:票据业务发展之初,是由中国工商银行在2000年率先成立票据营业部开始的,有了成功的经验之后,其他的商业银行也效仿工商银行成立了自己的票据营业中心。从这一点来看,商业银行的载体作用明显。(2)商业银行的市场作用:票据业务的经营过程是一个买卖过程,商业银行不但为票据业务提供了载体,还为票据业务找到了市场,即,利用票据业务的作用,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所以,这使商业银行成为了票据业务中间市场。

二、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发展从2000年至今也有12年的时间了,在这个过程中,票据业务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状态,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从业绩上都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不可否认,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风险。主要的问题和风险如下:

1.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中遇到了融资问题

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实际上就是一个融资过程,票据业务的交易方式主要是贴现,其中包括对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贴现等。在这些交易过程当中,如果遇到了票据虚假的情况,就会造成无法融资。

2.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中遇到了利率与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经营中,对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通常会采取以下方式:主要的方式是先由小银行给与票据承兑贴现,而后由小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办理转贴现。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利率和流动性容易受到市场大环境的制约。

3.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中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中面临着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交易的票据业务中未收取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比例较低,二是在实际交易中担保合同的金额小,不能提供足额的担保。因此,造成了一定的信用风险。

4.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在发展中面临着较大的操作风险

在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考虑到市场竞争激烈的因素,许多商业银行实行了先办理票据贴现,然后进行企业核查的操作方式。虽然这种方式使一些商业银行承揽到了票据业务,但是却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最直接的风险是复查日期比贴现日期滞后,另外企业的票据是否符合贴现规定也是不确定的。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考虑到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的重要性,为了保证票据业务有效开展并取得积极的效果,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健全的风险监管机制,防范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

根据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的票据管理情况,需要及时对《票据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并根据银行的运作体系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管机制,实现风险监控,对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和预判。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保障票据业务交易环境。目前的信用风险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票据管理中的一项主要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社会信用现状,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用制度来保障票据业务交易环境,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2.建立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对于票据信息的管理,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票据业务管理信息平台,将所有参与交易的和需要审核的票据都放在管理信息平台上,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有效保证票据信息的真实性。

3.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做好制度保证

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票据业务管理,需要从制度上入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发展形势,以加强票据业务管理为契机,加强内控制度的建设,保证票据业务管理落到实处,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大力,魏金亮.简述加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国商界,2010(08).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金;资本充足率;《巴塞尔协议》

1.引言

随着《新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问题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目前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中小银行要达到10%;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10%,中小银行要达8%。对此,我国大多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致力于补充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2010年,中行、建行、工行在内的11家上市银行再融资额超过4000亿元,2011年伊始,多家银行抛出了再融资方案,如民生银行拟通过增发融资214.79亿元,农行、兴业银行准备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500亿和150亿元。银行业新一轮再融资大潮将再次涌起。

2.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状况与其资产规模快速增长、业务高速发展的状况呈现出背离,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

(1)资本金总量少、规模小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大,资本金是为抵制金融风险而设置的,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却没有随着金融风险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与快速增长的资产规模和所承担的风险极不相称,与世界大银行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削弱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2)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来源渠道狭窄,盈利水平低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极为单一,结构也十分不合理,其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实收资本,资本构成中,核心资本占主导地位,附属资本比例很低,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总体上讲,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都不理想,资本的内源融资能力较差,使其资本充足率提高很难,当银行出现经营亏损时,银行资本相应减少,又没有补充渠道,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手段和杠杆非常有限。

(3)资产质量较差,对商业银行资本侵蚀程度严重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大量的呆账核销更是侵蚀银行资本的基础,使提高资本充足率变得更加困难。

3.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金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的途径主要有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

(1)内源资本策略

作为自我经营、自我发展、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提高资本金的根本途径应是内部挖潜、提高财务效益,从利润中留存积累,通过法定程序转作资本金,积极培育商业银行自身的造血功能。造血功能增强了,商业银行就会有更多利润充实资本金,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1)提高资产质量

加强风险管理,压缩风险资产规模,减少资产对资本的消耗。同时,努力提高资产利润率,增强资本、资产的获利能力,以使更多的利润转化为资本。

2)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并以此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中间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成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不足10%,这项业务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这就为商业银行盈利带来了机会。我国加入WTO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上的竞争早已拉开序幕,我国商业银行正在致力于中间业务的研究和发展,中间业务的品种在不断创新,范围在不断扩大,收入在不断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将得到提高,利润结构将得以改善,从商业银行的内部增加资本就有基础。

(2)外源资本策略

1)股份制改造后上市

上市公司是股份公司的最完善组织形式,通过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国外银行的挑战、提高资本金的有效对策。股份制改造,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组成的现代金融企业,能使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地充实资本金,建立起规范的资本金注入制度,能使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上市后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改造后上市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的有效选择。

2)发行长期次级债券

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现实市场情况分析,目前通过发长期次级金融债券补充国有商业银行附属资本是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可行途径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还能促使其增强资本金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3)引入战略投资者

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指通过引进外资资本来增加核心资本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有效、稳妥地通过资本市场引入资金,同时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大大提高了我国银行海外上市融资的成功率。目前,一些中小银行,特别是那些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较多地利用了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这一形式来扩充资本金。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在其股份制改造中也成功引入了战略投资者的概念,使这一形式在我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补充资本金来源提供了新的渠道。

4)引进民间资本

目前,我国虽然允许并欢迎合格的外国机构投资我国金融业,但出于对国家金融安全的考虑,在吸纳非国有股股东方面,不可能让外资在股份制改造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占有过大的比重,这就为民间资本进入国有商业银行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要单独设立民营银行还受到很多法律和政策的限制,但是,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是受到鼓励的,而且民间资本参股商业银行的热情还非常高。当前民间资本的规模巨大,如果能够积极引导,那么引入民间资本将成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

4.小结

最低资本充足率是《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的核心,其他两大支柱分别是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中国银行以过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以及其他方式补充资本金,资本充足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信贷扩张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商业银行仍然需要改善经营状况,增强自我积累能力,实现内源融资;同时,商业银行还有必要利用外部渠道补充资本,如增资扩股,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可转债券等。最后,商业银行还需要强化内部控制,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资产风险。

参考文献

[1]詹细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6).

[2]曹乾.当前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补充资本金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09(3).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新监管标准;流动性风险指标;模糊层次分析法

1.引言

2009年9月,银监会出台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明确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中国银监会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结合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也于2011年4月末推出了《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监管标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银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巨大的变革。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由于受到规模、管理水平和能力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比大型银行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

2.新监管标准下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认识

2.1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模式不合理

中国银监会的《新监管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具前瞻性,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尤其在流动性监管方面,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建立了流动性风险量化标准着重强调了流动性约束,要求监管更加细致严格。然而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国内中小商业仍坚持传统的业务模式,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缺乏有效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流动性管理机制。具体表现为无法实时动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风险的度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缺乏独立性和时效性,导致流动性管理措施无法有效执行;无法对资金流进行有效预测,综合权衡风险,合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分布结构;缺乏与银监会监管标准相符合的流动性监管措施;国内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日趋多元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2.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指标体系存在局限性

银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关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工作,采用了流动性监管指标评价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监管有众多指标,比如流动性比例、存贷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拆人资金比例和拆出资金比例等,现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主要有4个: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实践证明,以上指标在监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流动性监管指标已难以充分揭示流动性风险,这些指标只是一种事后反映和静态控制,不能准确把握整个银行的流动性供需变化和缺口变化的。从实质上来说,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动态性变化的特征,同一银行不同时点的流动性变化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

Basel III提出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两个新指标,两个新指标弥补了上述不足,因此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提出我国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别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的监管要求。《新监管标准》中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调整为: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新的流动性分线监管指标有助与中小型商业银行改进流动性指标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2.3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技术手段有待改进

当前,国际上先进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已经进入动态化、数量化、模型化时代,并且大量使用VAR值、压力测试、情景模拟、蒙特卡罗模拟等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同时,国际先进银行将流动性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进行有机整合,逐步形成了一套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尚处于定量风险判断的初级阶段,对国际广泛使用的先进理念和技术无论在认知层面还是在应用层面上都远远不足。从技术层面上看,《新监管标准》对银行的数据质量和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计量、监测和报告流动性风险状况。然而,对于分布广泛,业务相对单一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涵盖了银行表内外各项业务、涉及多条数据,而且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监管机构还对报表中庞杂的项目设定了严格的检验条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难以满足如此苛刻的技术要求,大部分计量工作依靠手工完成,准确性差,耗时长,往往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完成一次测算,指标监测频率低。

基于以上现状,短时期内《新监管标准》指引下,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评价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适用。因此,在《新监管标准》下,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评价模型势在必行。

3.建立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的选择

根据流动性风险管理阶段,完整的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资产流动性的监控指标;对负债流动性的监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状况的指标。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及所面临的问题,在《新监管标准》要求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侧重定量测量,动态分析。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在结合《新监管标准》关于流动性风险指引,引入新的流动性监管标准的同时,仍需要从自身流动性管理现状出发,结合资产、负债特征,在与新指标相结合的条件下,保留并优化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超额备付金率,核心负债比例等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市场信息指标,综合反映资产负债流动性指标,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业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3.2 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分析

按照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发展,以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划分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3.2.1 核心资产流动性指标

资产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存贷款比率、流动性覆盖率。

(1)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是指保证存款支付和资金清算的货币资金占存款总额的比率。目前,超额备付金是指商业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超过存款准备金率的那部分存款,即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存入一定数量的准备用于支付的款项。由于这个存款账户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使用同一个存款账户,因此超额备付金就是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数量以外保留的准备金,其应达到的数额用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来衡量。计算公式: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备付金额/存款总额×100%

(2)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内的现金净流出之比,是衡量银行短期流动性风险程度的指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计算公式:流动覆盖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未来30日内的现金净流出×100%

(3)存贷款率是评判流动性的总指标,贷款通常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而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越高,就预示着银行的流动性越差;反之,贷款对存款的比率较低,说明银行还有多余的头寸,可以利用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新的贷款或进行投资。计算公式:存贷款比率=银行贷款额/银行存款额×100%

3.2.2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

核心负债流动性指标主要包括核心存款比率、核心负债比率、短期投资比率、中长期贷款的比率。

(1)核心存款是指那些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的存款。该比率高的银行流动性能力也相应较高,计算公式:核心存款比率=核心存款/存款总额×100%

(2)短期投资比率是一个正面的流动性指标,短期投资所占比重越大,则资产的流动性越强。同现金指标一样,该比率越高,则银行的机会成本越大。计算公式:短期投资比率=(短期同意存款+同业拆出+短期证券)/总资产×100%

(4)中长期贷款比率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该比率若接近或等于1,表明资产负债对应平衡:该指标若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缺口小于l,则表明出现流动性盈余。公式:中长期贷款比率=中长期贷款总额/(中长期存款总额+中长期债券总额)×100%

3.2.3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

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缺口率、流动比率、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利率风险率、资信评级、净稳定资金比例。

(2)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总额和流动负债总额之比,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以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计算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流动负债合计×100%

5.结论

在银监会《新监管标准》指引下,本文结合中小商业银行特点,分析了目前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在原有流动性测量指标基础上,结合国际新流动性指标发展趋势,从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实际出发,建立了一套综合的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因素,从核心资产流动性、核心负债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指标三大方面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估:指标体系从动态角度,实现了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估相结合,不仅涵盖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等传统指标比率,而且将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与《新监管标准》相结合,进一步优化评估流动性风险指标,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缺口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资信评级等动态指标,构建的综合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为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照依据。

通过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相关指标因素相对重要性的判断,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了12个流动性指标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确定的权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进行评价,并最终得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的总体得分。在《新监管标准》指引下,该综合流动性指标体系的运用使得银行机构及投资者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更加合理,从而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现代经营理念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林颖,关小虎.解读巴塞尔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J].经济研究参考,2012,31:59-66.

[2]杨伯元,杨小菊.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2,2:69-70.

[3]侯勇,黄儒靖.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分析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2,3:74-75.

作者简介: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操作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小微企业遍布所有行业,国家对于小微企业发展非常重视,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党的十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通过各种方法支持小微企业成长,并通过小微企业发展来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型成功。为了给予小微企业更多的金融支持,我国银监会也根据国家要求提出了同样的目标,不断创新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方法和途径。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业务,风险难以控制,因而业务的良性发展很难实现。当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成因如下:

1 贷前调查真实性不够

通常,商业银行必须在审核小微企业相关信息材料后,才会做出信贷业务决策,信息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小微企业能否成功从银行处申请贷款。商业银行通过企业调查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状况进行有效判断,全面控制不良资产现象产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商业银行在企业调查环节中存在明显不足,不仅调查信息缺乏针对性,很多信息都无法保证有效性及真实性,大部分均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帮助搜集相关资料,形成的数据分析不具备可行性,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

2 信用评级结果不准确

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小微企业风险等级评估模式也存在很大问题,需要在后续工作中逐步进行调整。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风险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信贷业务发展需求。由于信息调查过程中,小微企业的数据搜集受到强烈限制,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承担的等级评定风险大幅度提升。

3 定价机制缺乏灵活性

小微企业涵盖行业比较广泛,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存在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对小微企业进行准确授信。为了有效控制信贷业务风险产生,在信贷业务标准制定过程中,只能以小微企业提供信息为依据,根据授信权限进行目标客户选择,商业银行的下属分支机构掌握授信职责,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每笔贷款的实际利率,只要限定在标准利率浮动空间范围内即可,无法为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利率定制服务。由于定价方式比较固定,没有考虑不同企业、不同营业部的营销活动差异,无法达到预期定价效果。这也是统一授信模式的最大发展弊端

4 贷后管理工作不重视

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商业银行实施的贷后管理工作存在众多问题,其中部分商业银行未建立专业管理部门是影响管理效果的关键性因素。由于商业银行对绩效考核始终持有很高要求,各个下级分行在完成既定工作指标同时,也要负责展开绩效评估工作。繁杂的事物占用商业银行很大精力,形成对贷后管理工作的严重疏忽。

5 缺乏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及独立性

由于部分商业尚未建立数据信息审计系统,导致商业银行内整体忽略审计工作重要性,内部审计效用无法发挥,直接影响部门工作的有效协调。如某商业银行省分行直属行长直接对银行的运营状态进行管理,内部监督工作人员直接由直属行长委派,主观因素势必对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发展状态造成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郭素娟.基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背景的中小企业金融风险预警思考[J].冷风业时代,2014,(7):57-64.

[2]张莉.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防范[J].商业时代,2013,(36):48-49.

[3]步磊.新时期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视角下试论商业银行防范机制的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 2013, (10) :54-57.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小企业

发展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业务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转型方向,更是对中小型实体企业支持的体现。对于中小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主要包括银行贷款、直接融资以及创设基金等形式,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信贷。但是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规模都比较小信用度较低,很多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给这些企业贷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应该不断壮大以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一、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中有重要比重。根据调查显示,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的主要是农村合作信用社以及城市信用社,但是这种商业银行的规模一般比较小。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增长,各家商业银行开始将中小企业客户作为了发展银行的战略目标,即便是如此,也有很多中小型企业出现融资难的问题。

其中突出的问题就是管理体系的不适合,信贷风险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信贷的投向的准确以及投量的适度,使得商业银行自身能够达到较高的利润。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对于信贷管理过程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控制整体。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就明确提出了需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但是这样一来中小型企业的信贷管理风险体制就存在滞后。其次就是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等,由于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同时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减弱就造成了中小型企业贷款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而这个风险是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来弥补的,这样就出现了中小型企业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型。中小型企业得贷款风险较高,但是收益很低,贷款的权利、责任以及利润得不到统一,大家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信息较低。最后就是经营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的行业信息不够及时和全面,基层机构人员只能更多的依赖来自企业和地方的信息,很容易使得信贷判断和决策的失误,而且我们还没有形成一个以风险管理为主导的银行业务,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很多企业的投资回报率都在不断地下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依据目前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对中小型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地将提高自身资产的安全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要素。

首先,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经营环境的全面准确分析。比起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环境、政策法律以及产业发展趋势的认知更加敏锐,因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在资源配置的条件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中不断地进行调整的。中小型企业经营很灵活,很容易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中小型企业的业务结构相对来说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这些都会对中小型企业发展空间和潜力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规定都是具有差别的,与大型企业不同,中小型企业更加依赖于外界的地理环境以及政策,所以说我们在对中小型企业进行全面评估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企业所在地区金融环境。

近些年信贷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是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层与决策层对银行的管理缺乏控制,对涉及银行业务的风险没有足够多的认识,权力过分集中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审计制度,这些都使得信贷风险监管难度非常大,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地转变自身的经营理念,增强银行的内控意识,加强对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教育培训,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严格要求,进一步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要建立和健全中小型企业贷款、调查、审核、管理以及贷后等制度,加强对合作单位、工商、海关和税务等机构的沟通和交流,严格的控制贷款的流向,做到有账能查。对于企业资金的流向要及时地进行登记,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并根据本企业的运营状况,设置合理的与中小企业信贷管理相适应的激励政策和惩罚政策。

加强人才团队建设,保证信贷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准和专业素质,提高信贷业务人员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判断,增强对信贷风险的敏感性,通过对信贷风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及时的决策。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建立工资报酬激励制度,实行能力工资制以及完善的信贷人员激励制度来提高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另一方面要健全风险A警和防范的机制,毕竟我们无法对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完全准确的预警,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对可能发生风险进行防范的机制。当然,防范机制的形成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需要考虑到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三、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创新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运用大数据的战略背景

由于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盈利的空间受到了冲击,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是通过利息来体现的,为此就需要通过尽快地利用经营模式的转型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将大数据应用到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实现对中小型企业业务的掌握。通过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数据分析,来判断银行业务的潜在需求企业,并根据企业需求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业务营销和拓展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小型企业客户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就必须要提到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可以根据客户的信息进行分析,开发出属于该企业专属的产品,进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及实现了差异化的服务。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客户信用风险的表现更加多元化,加速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加,而在这个前提下,就有必要推进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大数据应用掌握了大量用户的核心信息,具有其自身的推广渠道,通过建立更加丰富的客户信息平台以及加强客户各类信息的流通,来提高对潜在客户的分析以及对信贷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对策分析。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下,银行和外部的信息的对称还存在不对称情况。银行与外部信息平台的对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开发,利用大,数据的方式来构建客户和企业的交流平台,以保证其进行产品的营销,风险的管理以及业务创新等活动,从而寻找出更加适合企业和商业银行发展的模式。

(二)大数据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大数据在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技术上,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基于海量数据的分析视角。我们在推行大数据技术的过程中,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对传统的技术方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引入大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商业银行中中小型企业信贷管理的优化处理,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日常管理的精细化。大数据的引入加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资产和收益等各种因素的掌握,可以通过企业的运行状态来做出信贷模式的调整,实现商业银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降低信贷风险。大数据在西方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中有较大的成效,而在我国将大数据引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中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机遇与优势

金融业是国内较早普及计算机以及应用用信息技术的一个行业。早在2000年,我国商业银行就提出了要将数据大集中的思想,试图将全行的数据集中到一个数据中心或者备份中心。截止到目前,各大商业银行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自己的开发中心和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各种先进的计算机设备、自助服务机等硬件以及各种信息软件也在不断地引入到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来,而这都也加强了商业银行收集信息的能力。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柜台、ATM机、poss机,自助服务终端以及网上银行等多种渠道来获取信息,与商务银行发生业务的客户都需要在商业银行进行开户,而在社会上大部分的资金的流动也需要以商业银行作为中介,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海量的数据来源可以实现搜集信息的功能。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已经建立十分丰富的数据库,而这些数据也都是基于数据结构化的数据,能够为后期的数据分析提供前提和基础。虽然有网上支付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的冲击,商业银行也依旧因为其无法替代的功能在中小型企业的信贷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大数据都出现推动着商业银行的转型,对于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有着积极的意义。商业银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及数据的挖掘,我们依据大数据对中小型企业发展进行一个初步分析,然后通过预测性的分析来降低小型企业的风险。

(四)大数据在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小型企业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需求,我们可以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可以加入电子交易风险监控,监控功能使得在发生正式的交易之前,可以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的实时监控分析得出比较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给商业银行以及中小型企业的处理意见,以降低在信贷过程中的风险。我们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以及电子支付等多种渠道实现电子交易监控平台的信息流动,为风险评估和分析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在提供了风险评估结果后,平台将自动的采取合适的措施以降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在信贷过程中的风险。

大数据的引入使得信贷信息实现了跨系统的整合。在传统的现代过程中,由于受到信息技术的限制,商业银行和中小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在各平台间的信息也很难实现互动流通。各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将调查结果与数据信息进行结合分析,利用大数据理念来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职责相互的协调,改变了传统小数据模式下各部门和各地区信息交流不及时的状态,形成客户统一的信息数据协调机制。加强相关技术的学习,以实现成本节约和信息孤岛的解决,将财务、资金信息以及贷款等信息联合起来,对中小企业客户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提高信贷风险判断和及r预警,加强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精确性。

大数据的引入,可以对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把我的结构化的数据转化成良性的信息。我们在关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非结构化数据信息技术的跟踪,以加强对非结构化信息数据价值的挖掘,提高非结构化信息数据在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贷风险已经不仅需要技术的引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分析,还要加强对各级信贷机构对于大数据认识的提高,我们只有先加强对大数据以及精细化管理的认识,才能让大数据在中小型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婉仪.关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思考[D].中山大学,2006.

[2]吴艳.融资型中小企业俱乐部方案设计[D].中南林学院,2004.

[3]华卫国,刘鹤智,周亮.南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研究[J].时代金融,2009(12):50-51.

[4]姜兰.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研究[D].天津大学,2008.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城商行发展

前言: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重大的金融缺口,银行成为了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对象。我国国有企业占据了整个银行贷款的80%以上,而作为整个市场体系中最活跃的因子,中小企业的贷款少的可怜。温州的经济试点工程表明了我国要改变这一状况,开放金融市场,在这一情况下,城商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何利用这一契机,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活跃起来,怎么看待中小企业信贷与城商行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们当前的研究热点。

一、我国中小企业概述和信贷

市场化的发展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现有政策和市场环境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庞大,占据了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其次,中小企业的分布较广,种类繁多,经营主体主要是村镇企业、集团企业和民营企业,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也十分的发达;最后,我国中小企业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资产总额和营业总额占据了全国的70%,出口总额达到了全国总额的80%,提供了90%的就业机会。

中小企业的作用体现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和活跃市场发展上,分别从就业机会、推动市场技术创新和变革、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着三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却面临融资方面的限制。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经营方面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成立的时间不长,规模较小,股权资本较少,并且对风险的预防能力比较弱。并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组织结构变化较快,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体制并不健全。组织框架、企业法人、经营水平的不完善造成了银行审核与监管方面的不完善。为了获得银行方面的贷款,中小企业往往会隐瞒自身真实的经营状况,造成银行方面的损失。在贷款时,缺乏抵押物和保证人也是中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并且,大型国有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存在着软约束,并有一定的融资歧视,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1]。

二、中小企业信贷对城商行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十分的恶劣,缺乏融资渠道,经营状况不完善,没有抵押物品,造成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又相对丰厚。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化经营逐渐成形,为了增加成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量逐渐减少,而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成为了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我国社会化服务的健全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的完善,我国的中小给企业将会迎来又一轮的发展高峰。

从城商行方面来说,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对于其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中小企业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贷款利率对比大型企业来说要价高,这就会极大的增加城商行的盈利水平。中小企业信贷将会成为城商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根据某国有商业银行的统计,中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占该银行客户总贷款余额的80%,而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贷款利率能在基准利率的水平上上扬30%,这一商业银行90%的贷款利息收入都是来源于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其次,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可以增强城商行的资金流动性,分散经营的风险,推动信贷资产和客户机构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信贷一般以短期信贷产品为主,这样一来,就加快了城商行的资金回笼速度,有利于城商行的业务扩展。同时,开发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可以推动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降低资产负责错配风险,提高城商行运营的稳定性;最后根据市场情况,大型企业的融资渠道广泛,大型国有银行占据了这一主要市场,并且随着企业集团化的发展,对于贷款方面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城商行想要发展就必须开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2]。

但是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实物财富较少,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并且,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不透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容易在企业陷入困境时发生恶意脱逃债务的情况。所以城商行在进行中小企业的信贷时,不仅要核准财务类的指标,也要关注成长潜力、适应力和创新力等非财务类的指标;二政策风险,我国政策会造成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动,造成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三、行业风险和市场风险。市场和行业发展使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造成正义方面的风险;最后是经营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影响其还贷能力,造成经营风险。

三、城商行的发展策略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员工队伍较为年轻,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队伍扩张较快;二、在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定位中小企业信贷的发展方向,大型国有银行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但是,城商行也存在着资金实力弱、市场占有率小、抗风险能力弱,服务水平低的弱点。

针对以上分析和中小企业信贷对城商行发展的重要作用,城商行应该采用以下发展策略。首先,要进行跨区域发展,银行的规模和收益是成正比的,跨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城商行的经营规模,避免区域性风险造成的危害,并利于建立品牌效应;其次,要进一步的推进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业务的发展,可以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层,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的流程,并不断创新信贷形式,研发创新型产品;最后要拓展中间业务,挖掘安全性高、盈利大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体。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上业务[3]。

在客户的选择上,要从多方面考虑,避免不良贷款的产生。对公司的经营周期进行考量,考察中小企业处于什么样的阶段。从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来预测中向企业的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和市场环境,来考察公司的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贷款。并做好贷款前调差、贷款中审查和贷款后检查的三项工作。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城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这也是城商行发展的重要途径,最后介绍了在现有条件下,城商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