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十篇

时间:2023-06-25 17:23:51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艺术媒介;风格;稳态叙事;动态叙事

《影视艺术:理论・简史・流派》一书中,影像系统被分为六大影像系统。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建立在电影的媒介特性――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以艺术媒介决定论来建构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是从电影本体的角度对影像系统的风格进行终极探讨。

一、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

何为风格?风格是主观唯心的,又是个人化的。这与艺术媒介的表现主体――艺术家在表现媒介上达到了一致,即以运动的声画影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反应。大卫・波德维尔认为:“风格指的就是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1]这里,风格作为创作主体使用电影技巧的技术形式而存在。风格是从个人化的艺术创作到电影组织技术的形式系统,是主观艺术创作与客观技术相结合的结果,从而达到电影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上的综合表现力。

何为艺术媒介?“艺术媒介就是某门艺术的表现媒介,并且在艺术的意象传达中起决定作用……影视艺术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2]电影的表现媒介是运动的声画影像,它需要观众对“运动的声画影像”进行整合,才能完成影像系统风格特征的确立。电影媒介决定了电影的根本任务是叙事,进一步地,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取决于电影叙事的刺激时间与表现空间。假如事件过程可通过长时间的流动变化来达到目的性的空间动态行为,那么叙事的动态行为必定与时空有一定的数量关系。但是在电影有限时间中,它要求主要人物必须重叠、集中,并且通过矛盾冲突彰显人物之间内在差异,创造人物活动的叙事时空。在这种流变的有限时间和空间里,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稳态叙事,即在连续性的时间流变里,形成他者的主观叙事表现空间;二是动态叙事,在具有周期性的时空流变中,并不破坏故事本身,从而造成的一系列的叙事线性反应链条。因此,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必须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从而决定了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是稳态的还是动态的。

当然,在较长的时间流动变化中所产生的空间动态行为也可以是无目的的,即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也可表现为排除在叙事机制之外的反叙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具备时空流变特性,即使是被拼贴起来的,同样可以形成主观情绪化的表达,并在时空流变中形成影像系统的风格。

二、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以艺术媒介论为基础,在运动的声画影像这一表现媒介上,观众通过一般现实逻辑对表现媒介进行自我解读,并产生认同。另外,镜头和剪辑作为电影技巧的技术性存在,对影像系统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影像系统以一般现实逻辑为中心向两极扩散,由此形成了三种风格特征。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可归结为: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影像系统一旦脱离一般现实逻辑,走向抽象化的电影表达,就开始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达,尤其是抽象影像系统借助过度曝光和直接绘制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情绪化的表达,就使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走向了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电影表现媒介的风格形态,其中稳态叙事与动态叙事都是建立在一般现实逻辑基础之上的,两种风格形态的表现形式走向两个极端,前者为原生现实的日常生活叙事,后者是一般现实逻辑下的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创造。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特征。

(一)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稳定叙事一般为日常生活段落,并不打断时空建构,在原生现实的时空流变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纪实风格,这时的影像系统走向了一种极端,即打破故事桎梏的纪录片方向,这种风格的电影叙事表现为稳态的叙事风格特征。于是真实成为至高无上的美学追求,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两个理论奠基人:巴赞与克拉考尔。

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真实,[3]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真实、时间空间的真实、叙事结构的真实。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短片基本上以单个镜头表现画面的含义和表现力。《水浇园丁》中,一个小男孩踩住了园丁的水管,当小男孩快要跑出画面时,就恰巧被园丁抓住,园丁打了小男孩的屁股,小男孩出画,园丁继续浇水。这样,单个画面的表现信息就增强了。若小男孩跑出画外,单个镜头的表现力就不饱满了。巴赞的完整真实是在时空流变的线性结构中形成的,这种时空流变与原生现实息息相关,从而奠定了纪实美学的艺术理论基础。巴赞以其长镜头与景深镜头理论著称。电影《纯真年代》片头以一个主观长镜头来展现宴会场景。当男主人公纽伦走进宴会厅,以频繁的摇移以及360度的旋转镜头来取代单个镜头分切,将整个上层社会的奢华展露无疑。即使男主人公被跟丢,也并未打破整个行为事件的流程,而且十分清楚地交代了场景与人物,时空的流变在这里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一部好的片子常常会把电影作为一扇厚厚的玻璃窗,从玻璃窗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深度的再现。电影技巧的运用可以大大强化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在透明与暧昧多义的影像中进行自我反思与主观评价,当然这些电影理论的应用必须遵循现代电影的叙事原则,以期到达再现现实事物的自然流程,从而形成电影的艺术风格特征。它们的意义在于,诸如在镜头、造型、构图、色彩、光线在内的影像系统的构成元素被纳入电影时空流变的同时,这两种电影技巧对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也实现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

“巴赞满腔热情地宣告:意大利电影的现实主义绝对没有导致美学的倒退,相反,它推动了表现手段的进步,促进了电影语言的胜利发展,扩大了风格化的范围。”[4]无疑,这种对“真实”的美学追求在表现媒介上扩大了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范围,这也直接导致了现实性的稳态叙事这一风格特征的形成。如果说巴赞强调完整现实的话,那么克拉考尔则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他把照相性作为电影的本性而存在。他并不排斥精神世界的时空流变。这种稳定叙事的风格特征在纪录片的物质世界与造型表现两个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

(二)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

动态叙事会在建构时空顺序的同时结构故事,这就形成了影像系统的经典风格特征。在一般现实逻辑下,这种逻辑是成立的,并且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仿真现实。

在具有周期性时空流变的动态叙事中,电影的表现媒介成为创作者的主观表达对象,在具备了个人风格的同时,也创造了适合观众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而讲故事的方法、形式被自动隐藏。形式虽被忽略,但故事是自动呈现给观众的。电影的表现媒介是通过观众的感官来传达的,形式结构的自我隐藏,大大减弱了观众的接受过程,这是因为观众在一般现实逻辑下具有一种天然的适应能力。以《霸王别姬》为例,观众往往对这个故事进行一个故事链条总结,那么他们对故事整合的结果一般为一代名伶程蝶衣与段小楼如戏“霸王别姬”般的一生,但是观众往往忽略这个故事是以“现在―过去―现在”的结构来讲述故事,其中又以政治事件为背景作为贯穿故事发展的线索。

另外,作为动态叙事的一般现实逻辑,由于受时代、民族、地域的影响,形成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不论是以具象物的象征意义作为局部修辞手段的真实影像系统,还是以非现实化叙事机制、非现实时空建构的象征文化影像系统,还是作为特殊文化学说的特殊文化影像系统、以有神论建构的神化影像系统以及兼容式影像系统,它们都以一种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进行叙事。尤其是特殊文化影像系统,它的一般现实逻辑是特殊文化学说,观众只有在知道这个学说,并把它作为一般现实逻辑的元素而存在时,特殊文化影像系统才能成立。于是,在自我规定的现实逻辑的前提下,形成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动态叙事特征。

(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风格特征在实验性、先锋性的电影创作中比较常见。例如,以“运动的线条”为表现媒介的纯电影,追求形式主义的风格与情绪化的个人表达。这种形式主义的现实是创作主体主观创作的现实,即创真现实。这种创真现实的风格特征是反叙事的、情绪化的。

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爱森斯坦把杂耍蒙太奇理论推上了情绪剧本理论的极端。这种反对戏剧冲突和戏剧结构的形而上的形式主义创作与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直观表达相冲突,使得这种形式主义的创作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形式主义的主观情绪化表现只能用于华彩片断或将合理内核用于叙事,并不能贯穿整部影像系统,当然这是主流电影无法继承的。种种弊端导致具有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一特征的抽象电影无法存活,当这种形式主义的情绪表达发展到极致,只能以另一种形式―― MTV、戏剧等依附于电视或网络而存活。

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作为抽象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使其有别于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其他影像系统,但是这种影像系统的存在终究只能停留在实验性的支离破碎阶段,不具备叙事功能就意味着不易被观众理解,自然也会导致这种影像系统的消亡。

总之,现实性的稳态叙事、一般现实逻辑之下的动态叙事,反叙事的情绪化表现这三大风格特征构成了影像系统风格的一般特征,后者为抽象影像系统所独有的风格特征,而前两者作为其他五大影像系统的一般风格特征是以一般现实逻辑为前提的,具有共通性。

三、结语

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论是建立在艺术媒介论的基础之上的,且依附于电影技巧而存在的,而电影的表现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风格形态又是与时空流变同时存在的。对于电影,我们不能把电影艺术与电影技巧分离开来。否则,就会导致对诸如包括影像系统风格在内的理论的误读。因此,作为电影人,在电影的时空流变中,只有将艺术上的主观表达与电影技术的技巧形式相结合,才能确立影像系统的风格特征,从而实现个人化的艺术表达。

[参考文献]

[1]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M].曾伟祯,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 黄琳.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3] 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4] 崔君衍.《电影是什么?》宣扬了什么?――纪念安德烈・巴赞90诞辰[J].当代电影,2008(04).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教育改革;启示

一、引言

复杂系统思想突破了传统简化、线性的思维范式,关注事物的联系性和整体性。随着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它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如经济学、海洋学、气象学、认知科学等学科[1]。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包括行动者和系统层级组织结构,如教师、学生、家长、社区领导、国家教育部门、经济结构、商业组织等[2]。近年来,动态复杂系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广泛兴起,但对复杂系统领域内部特征的联系和普遍性关注不足。因此,本文立足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深入剖析其内部特征,进一步抽象出普遍性。最后,多维度分析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二、研究背景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复杂理论可追溯到1937年vonBertalanffy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该理论主张用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即通过理解各部分的关系来把握整体[2-3]。动态系统理论最先应用于数学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数学家HenriPoincare开展了非线性动态研究,计算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动态复杂理论迅速发展[4]。复杂理论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的自组织理论、Prigogine的协同论和M.Eigen的超循环论[5]。关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术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指出动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和基础是复杂性理论和混沌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包含于复杂性理论中[6]。另一种观点认为术语尚未统一,复杂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使用频率最高[7]。本文依据Larsen-Freeman(2019)文中的complexdynamicsystemstheory,以下称之为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复杂动态系统具有十个特点,分别为:动态、复杂、非线性;混沌、不可预测、初始状态敏感;开放、自组织、反馈敏感和自适应[4]。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阈下,复杂现象不再是静止、孤立的状态,而是交互、动态的过程。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并非取代传统理论,而是统一与升华[8]。复杂系统理论不是预设,而是适应,不是终结,而是过程。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的突破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动态发展性。动态复杂系统理论摒弃简化、线性思维,用统一、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将发展看作动态变化的过程,为人类认识世界拓宽了新视阈。第二,普遍适用性。动态复杂系统理论是一种思维范式,可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视阈下对教育改革的研究多集中在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对教育改革的指导意义或方法论意义[9],关注特征普遍性的研究较少。由此可见,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对教育改革依然是值得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动态复杂系统理论为视角,分析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特征的普遍性对大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三、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与大学教育改革

基于动态复杂系统理论的十个特征,本文按照特征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抽象为三个维度:复杂性、不对等性和统一性。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复杂、开放、动态特征关注系统自身的复杂性;混沌、非线性、对初始状态敏感、不可预测强调原因与结果不平衡,即不对等性;自适应、自组织、反馈敏感聚焦于系统调节内部关系、平衡与外界环境关系,即统一性。教育是世界上复杂问题之最,需要用复杂的思维方式认识它,以实现突破性发展[10]。教育主体复杂、环境开放、过程长期而复杂决定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教育原因和结果往往不成比例,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可能不匹配构成教育系统中投入与产出不对等的特性;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交互运动,平稳运转,同时与外界环境和谐统一体现了教育系统的统一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动态复杂系统与教育系统的维度相契合。

(一)教育系统的复杂性

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看,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主体复杂性、教育环境开放性以及教育环境内部关系动态性。第一,教育主体是复杂的。教育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曾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人的复杂性。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传递思想和观念。高校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媒介,教师的教学理念、治学态度、思想观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复杂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几乎都包含着系统整体的全部信息,能够独立处理系统内部和外部信息。子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第二,教育环境是开放的。教育既是独立的系统,又是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立足基本国情,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要不断参与国际交流、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推动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劈波斩浪,把握战略制高点。第三,教育主体复杂性和教育环境开放性决定了教育发展必然是长期、复杂的过程,具体指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影响发展过程的因素具有复杂性、交互性。教育系统内部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教育目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复杂性”成为教育系统的本然特征和基本样态[11]。高校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思想观念各不相同,学生的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此外,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教育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影响教育系统的顶层设计。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多方复杂因素互相交错,共同构成了教育发展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

(二)教育系统的不对等性

教育系统具有不对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投入与产出不对等,具体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首先,宏观层面指原因和结果不对等。教育中各种复杂因素交互,在此过程中出现两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产生同一个结果,或同一原因导致不同结果[11]。教育中存在大量偶然因素,系统中的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因此,偶然因素的随机性增加了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多年学校教育不一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某个偶然事件也许会激发学生极大地学习热情[8]。其次,微观层面体现为教学目标和实际成果不对等。教育中存在大量不可量化因素,导致教师的思想无法线性地传递给学生[12],因此,常常出现教师意图和学生的理解程度不匹配的情况,学生可能没有完全理解甚至误解教师的授课内容。由于教育系统内部不存在简单反复,而是动态重复,每一次动态重复都会带来新的初始状态。而任何看似无足轻重的变数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9],长此以往,实际教学成果常常无法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育系统的统一性

教育系统具有统一性特征,一方面体现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统一,另一方面表现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其一,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具有自组织的特点,能够自我建构。尽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主体、学习主体和监控主体各自都是独立的复杂动态系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能够通过互动达成内部统一。在教育系统范围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定位学习重点、拓展学习内容;教育监督部门可以在课程规划范围内制定评价体系、调整评价标准。这些独立的子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之所以能够平稳运转,就在于教育系统的内部统一性。其二是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统一,教育与其他系统一起构成社会这个巨大的系统,与此同时,教育受到其他系统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状况。第一,教育系统具有自适应性,能够调节自身适应外部,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价值、规范行为、滋养道德的作用[13]。可以说,教育对社会价值观念具有教化作用,是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教育系统具有反馈敏感性,其他系统影响教育系统,推动其动态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系统作为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其发展性质与程度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3

论文关键词:彩信查询 图像检索 对象识别 图像分析

论文摘要: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是继图像检索和彩信检索结合的新一代信息检索技术,介绍了目前热门的墓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的概念,以及应用到彩信检索领域的工作原理。在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墓础上,加入了对图像中区域对象的识别过程,并将识别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然后在检索过程中根据用户输入的对象查询请求,到数据库里进行检索,最终将检索结果返回给彩信用户。

0引言

随着彩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多媒体编码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数字化图像资源日益丰富,并在彩信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面对如此庞大的图像数据资源,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图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在图像检索过程中,图像中的对象(如图像的主体和背景)往往才是人们感兴趣的检索内容。因此,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彩信图像中主体对象的识别问题进行了一项有益的尝试。

本研究在图像分析和彩信图像文本提取的基础上,实现一种利用图像对象的视觉特征和知识库来识别对象(图像中的主要区域)的方法,并将图像对象名、对象的视觉特征等存人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实现基于对象语义的图像检索。

1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技术

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主要是通过图像进行人工分析,对图像特征进行文字标注,也称为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TBIR(TextbasedImageRetrieval)。这种检索方式是用关键词和描述性的文本的检索,是先对图像文件建立相应的关键词或描述字段,并对图像的存储标识和关键词对应起来,以结构化的查询语言或超链接方式进行检[1]。

这种传统的图像检索技术在图像信息飞速增长的今天有很大的局限性:

l)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不能充分揭示和描述图像有代表性的特征;

2)主观性大,由于个人的感知差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图像有不同的理解;

3)处理速度慢,不能快速提出检索的相关结果;

4)漏检,检索中不能充分利用各种特征,容易忽略事先没有注意到的特征。由于这种检索技术根据图像的文本等一些与图像相关的因素来确定图像的内容,而不是抽取图像本身的外部特征或从更高的语义层次来获取图像的内容,由此确定的图像内容可能与图像实际内容存在着偏差,从而直接影响图像检索结果的可靠性。

2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系统

2.1CBIR的概念

为了解决基于文本的图像检索存在的问题,基于对象的图像检索CBIR(eontentBasedlm路eRetrieval)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种技术由机器自动提取包含图像内容的可视特征:颜色、纹理、形状、对象的位置和相互关系等,对数据库中图像和查询样本图像在特征空间进行相似匹配,检索出与样本相似的图像[2]。

2.2CBIR的检索方法

其主要的CBIR的检索方法有:基于颜色特征、纹理特征、轮廓特征、形状特征、空间特征、时间关系及时空关系、语义特征等特征的检索[3]。

3墓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

基于对象的彩信图像检索系统使用VisualC++6.0作为开发工具,采用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MicrosoftAcces 2000,访问方法为ADO访问。该系统的功能是:用对象识别系统将图像分析和对象识别的结果存入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根据用户输人的检索要求,检索系统利用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进行检索,根据相似度由大到小排列检索结果,然后将检索结果信息(包括图像的缩微图)发送到彩信群发器,再发送到用户。

3.1系统设计思想

3.1.1图像数据库组成

图像数据库系统是在传统数据库、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图像数据库技术一直致力于解决海量数字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图像数据库的产生拓展了传统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又为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4]。

3.1.2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建设

图像属性索引数据库中存放着从彩信页中获得的所有图像及其属性,以供用户查询使用。

3.1.3动态链接库(DLL)中执行函数的实现

在试验平台ImageHuntPlatform中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的实现,采用了动态链接库(DLL)中的执行函数。动态链接库(DLL)是用作共享函数库的可执行文件。DLL中的代码在运行时动态加载。

VisualC++中的类库MFC以3种不同的方式支持DLL的开发,即:

l)与MFC静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及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

2)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也是内部使用MFC的DLL,DLL中的导出函数可以被MFC和非MFC可执行程序调用。与前者的区别是,这种类型的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导出函数使用的也是标准C接口,但必须使用宏AFx_MANAGE_STATE兀来设置MFc模块状态[5]。

3)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是从已有的MFC来派生新的可再用类的DLL。扩展DLL在建立时使用的是MFc动态链接库。扩展DLL中的导出函数只能由动态链接MFC的MFC应用程序调用。使用扩展DLL,可以从MFC派生新的自定义类,然后提供MFC扩展版给调用DLL的应用程序。

在试验平台中,要求特征生成和图像检索函数作为DLL库的导出函数。特征生成函数的原型为voidGenerateChar(),无参数。图像检索函数的原型为B00LColorHuni(cstringUst*PositivePath,CStringUst*NagetivePath,CobArray*fsimi-larArray),其中Positivepath为正例图像的路径链表,Nagetive-Path为反例图像的路径链表,fSimilarArray为返回结果的对象链表(包括检索图像的ID、检索图像的路径和示例图像的相适度)。动态链接库的方式可采用与MFC动态链接的常规DLL或与MFC动态链接的扩展DLL。以图像检索函数为例,在试验平台中动态加载DLL库的主要代码如下:

HINSTANCE hdll;

ypedefBOOL(CALLBACK·MYPROC)(CStringLiat*,CStringList*,CobArray*);

MYPROC dllproc;

Hdll=loadLibrrary(“DLL所在路径”); //可与从Windows注册表中动态取得

If(hdll!=null)

{dllproc=(MYPROC)CetProcAddress(hdll,FunName);

转贴于 If(dllproc==NULL) {AfxMessageBox(“输入检索图像的函数名称有错误!”);return;}

Dllproc(…,…,…);

}

3.2系统工作流程

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输人所孺要的图像模型;将对象的轮廓区域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分析、提取并识别对象区域的视觉特征(颇色、形状、纹理、位置、大小、方向等),建立数据参数或语义级的文字描述;根据对象视觉特征知识库和相关文本(彩信中的相关对象名和对象特征关键词)识别对象,建立概念级的图像对象文本标注;利用对象的文本标注和视觉特征描述,实现基本对象的图像检索;将检索到的图像通过彩信群发器发送出去。具体工作流程如图l所示。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4

我国电视纪录片发轫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从曾经单一的种群时展到如今的多种群时代,每种电视纪录片种群都经历着诞生与繁衍的阶段,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种群特征。当然,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生态学中所提到的种群,它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生态单位,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同时生活着的同种个体的集合群。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位于信息传播或媒介食物链相同位置的具备相同功能的个体传播要素则可被视为媒介生态种群。媒介生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着错综复杂联系的整体系统。它是以一个特定的优势种群为中心,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1]84。 那么,我们如何在种群这种视域下去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接下来我们先从宏观上认识媒介生态种群特征,在邵培仁先生《媒介生态学》一书中将媒介生态种群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其数量大小往往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从媒介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可以通过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性别比例等预测种群的变化。 2.空间特征。从媒介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又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并且有适合种群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条件。种群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还形成和分布着具有特定地理标志的媒介种群。 3.遗传特征。种群是同种个体的集合与延续,因而具有一定的遗传特性和基因传承,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在媒介生态研究中,可以理解为历史传统或媒介文化。同时种群通过个体之间基因交换和组合而促进种群繁荣,通过改变基因频率或文化素质以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4.系统特征。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着修补、完善功能的整体系统。媒介种群以一个特定的与传播有关的种群为中心,以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分工协作的不同种群为食物链,通过作用于该食物链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具有自主、自控特征和平衡、循环功能的系统。因此媒介生态学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传播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传播生态环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传播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揭示传播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在研究了媒介生态种群的一般特征后,我们可以将其用来分析我国电视纪录片。通常意义上我国电视纪录片可以划分为三大种群,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大众电视纪录片种群,精英电视纪录片种群。接下来,我们以主流电视纪录片为例,从种群研究的视角出发,分析一下其种群特征。 一、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特征分析主流电视纪录片是以记录重要事件、人物或者主题为主要内容,通过正面引导启发公众兴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主要目的,体现国家意识形态的纪录片。 1.数量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是中国纪录片群落中的重要类型,产量大、覆盖广、影响深远。每年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的出生率是非常高的,除中央级和省级电视台每年制作的很多纪录片外,市县级电视媒体也会制作一批电视纪录片。但是总体上看,主流纪录片虽然出生率高,但是由于电视纪录片不是电视节目的主体,收视率普遍不高。 但是无论如何,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受到电视台的资金扶持,栏目支持,即便不在黄金时段播出,即便是收视率不高,即便是呈现出“技术精细、艺术粗糙”的现象,但是死亡率却低于出生率。 2.空间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在整体上呈现出分布广泛的特征,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所有的电视台都制作过这一类型的纪录片。但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主流纪录片却是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传媒实力强的地方,电视纪录片种群密度很高,以央视为龙头,北京,上海等电视台制作出的一批电视纪录片精品驰骋在中国电视的荧屏上。目前中央电视台是中国主流纪录片的制作与播放的主要平台,它享受着无与伦比的政治经济优势,同时它也肩负着弘扬主旋律的重任,它在较为舒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成长,就必须承担国家政治宣传所赋予的使命。 3.遗传特征。主流电视纪录片是一种意识形态背景下的话语重建,在这种话语的重建过程中,纪录片人必然扬弃一些极端个性化的式,寻找一种被官方和观众共同接受的方式。在叙事上,讲究解说词的意义,在画面拍摄上,则要求镜头宏观和微观结合,镜头的推拉摇移与移动镜头航拍镜头相结合,以突出画面对主题的阐释意义。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遗传基因的本质,即突出中国的主导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4.系统特征。主流纪录片种群组织性非常强,有着完善的整体功能。纵向上看,央视、省级、地市和县四级电视台是主流电视纪录片的主要的制作机构。产品数量基本呈现一种从高到低的趋势,质量也呈现这种趋势。这是由它们各自的生态位①决定的。四级电视台同样都是肩负着宣传的任务,但是各级电视台宣传的重点不同,影响的范围也不一样,宣传的效果不同。从横向上看,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可以分为文献纪录片种群、人文社会纪录片种群。中央电视台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上占据了主角的位置,这与中央台所扮演的国家大台的身份是相吻合的。文化寻根所需要的广阔的视野、高屋建瓴的把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对拍摄的高要求都决定了中央台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中必然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的发展主要受到媒介生态因子中的政治因子影响,这与它自身的属性是紧密相关的。主流电视纪录片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宣传,目前的状态是纪录片仍然涵盖在国家意识形态下,但具有更为宽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与我国政治意识宏观控制下多元文化格局并存的局面相适应。 二、电视纪录片种群研究的意义#p#分页标题#e# 我们从媒介生态种群的四大特征的为切入点,对主流电视纪录片的种群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较为深入系统的进行分析研究单一种群,而且可以将它们放在大的媒介生态系统中去考察。 1.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个体自我首先隶属于一个整体,而它们隶属的整体有属于更大的整体。主流电视纪录片种群隶属于整个纪录片群落,而纪录片群落又属于整个媒介生态系统。在整体结构中,任何个体或者生态因子都是息息相关、互动互助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共同演进的。 2.纪录片种群在发展过程中,是互惠共生的。几种纪录片种群为了生存与发展进行竞争时,要相互尊重竞争种群的生态价值和生存、发展的权利,相信对方能够从某些方面给自己以一定的启迪和智慧。主流电视纪录片在发挥引导宣传作用时,也会借鉴借鉴大众纪录片的一些创作手法,使其更具可看性,而大众纪录片同样可以吸取主流纪录片的文化特性,使其更具人文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共生双赢。 3.媒介是社会公器,它在大众传播中的任何生态失控或者失衡都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已经形成的生态平衡关系造成破坏。纪录片媒介本身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种群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平衡观。这就要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反对等级观念,无论是主流纪录片种群,还是精英纪录片种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有其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权力。不仅平等还要多元,仅靠一两个种群是难以维系整个纪录片媒介生态平衡的,只有多个种群共同发展,生态系统才会健全完善,丰富有活力。 4.纪录片种群要生存和发展,不但要依赖媒介生态的互动与整体联系,而且要依赖诸多媒介生态资源流动的良性循环。纪录片种群只有保持其内部及内部与外部之间稳定而有规则的资源流动与循环,才能维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主流纪录片目前在题材选择上的日趋多样化,在创作手法上也更加灵活化。不仅能够紧紧抓住自身所掌握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而且能够转换视角,去关注普通人的世界,通过平凡人的世界折射出主流的价值取向。 总体上讲,我们在纪录片种群的研究过程当中,可以逐步树立起媒介生态意识,这正符合邵培仁先生在《媒介生态学》中所提到媒介生态核心观念,从而以一种宏观的思维方式去引导纪录片种群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5

攻击特征自动提取分为攻击发现和提取特征两个基本步骤。因此,与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网络IDS(NIDS)和主机IDS(HIDS)类似,根据发现攻击的位置不同,攻击特征自动提取也可以分为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两大类,分别简记为NSG(network-basedsignaturesgeneration)和HSG(host-basedsignaturesgeneration)。1)NSG主要是通过分析网络上的可疑数据来提取字符型的特征。字符型的特征是指通过字符串(二进制串)的组成、分布或频率来描述攻击。NSG系统一般通过数据流分类器或Honeypot系统来发现网络数据中可疑的攻击行为,并获得可能包括了攻击样本的可疑网络数据;然后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NSG系统[8~9]对这些可疑数据进行聚类,使得来自同一攻击的数据聚为一类,再对每一类提取出攻击特征,另一部分NSG系统则没有聚类过程,而是直接分析混合了多个攻击样本的数据,提取可以检测多个攻击的特征。最终NSG系统将提取出的攻击特征转化为检测规则,应用于IDS系统的检测。2)HSG主要是指检测主机的异常并利用在主机上采集的信息来提取攻击特征。根据获得主机信息的多少,HSG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白盒HSG方法、灰盒HSG方法和黑盒HSG方法三类。白盒HSG方法需要程序源代码,通过监视程序执行发现攻击行为的发生,进而对照源程序提取出攻击特征;灰盒HSG方法不需要程序源代码,但是必须密切地监视程序的执行情况,当发现攻击后通过对进程上下文现场的分析提取攻击特征;黑盒HSG方法最近才提出,它既不需要程序源代码也不需要监视程序的执行,而是通过自己产生的“测试攻击数据”对程序进行攻击,如果攻击成功,表明“测试数据”有效,并以该“测试数据”提取出攻击的特征。

基于网络的攻击特征自动提取技术

下面介绍几种NSG方法。基于最长公共子串方法早期的NSG系统[10~11]大多采用提取“最长公共子串”(LCS)的方法,即在可疑数据流中查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虽然基于后缀树计算两个序列的LCS可在线性时间内完成[12],但是LCS方法仅仅提取单个最长的特征片段,并不足以准确描述攻击。基于固定长度负载出现频率方法Autograph[13]按照不同的方法将可疑数据流划分为固定长度的分片,然后基于Rabinfingerprints算法[14]计算分片在所有可疑数据流中出现的频繁度,最后将频繁度高的分片输出为攻击特征。该方法存在的问题是难以选取固定长度的大小、计算开销和存储开销大、没有考虑攻击变形情况。YongTang等人将可疑数据流中含有多个特征片段的固定长度部分定义为“关键区域”,并利用Expectation-Maximization(EM)[15]和GibbsSampling[16]这两种迭代计算算法查找关键区域。但是“关键区域"长度选取困难、算法不能确保收敛限制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的方法是当前比较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由Newsome等人在本世纪初Polygraph[17]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是指长度大于1的在可疑数据流中频繁出现的字符串,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长度不固定,每一个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可能对应于攻击中的一个特征片段。因此,基于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的方法的核心是提取出数据流中频繁度大于一定阀值的所有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一般都采用遍历前缀树的算法[18~19]。以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为核心,Poly-graph输出三类攻击特征:1)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组成的集合,称为ConjunctionSignature;2)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组成的序列,称为Token-subsequenceSignature;3)可变长度负载出现频率附加贝叶斯概率值,称为BayesSigna-ture。Polygraph在设计时考虑了攻击变形的情况,并且首次引入聚类过程,因此大大提高了提取特征的准确性。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Vinod等人提出的有限状态自动机[20]首先对可疑数据流进行聚类,然后对每一类中的数据流应用sk-strings[21]算法生成一个有限状态自动机,最后将有限状态自动机转化为攻击特征。有限状态自动机的主要创新是在特征提取过程中考虑了网络协议的语义,因而可以在网络层和会话层分别提取特征。然而因为需要协议的语义,所以有限状态自动机只对特定的几种协议有效,而通用性较差。

基于主机的特征自动提取技术

HSG的研究也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下面针对三类方法分别进行介绍。白盒方法因为需要程序源代码,适用性较差,所以基于白盒方法的HSG系统较少。一种典型的技术是指令集随机化(ISR)技术[22],这种技术主要原理是可以将程序的二进制代码随机打乱,使得攻击者实施缓冲区攻击后极有可能导致程序崩溃并产生异常。指令集随机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保护系统免遭任何类型注入码攻击的通用方法。对系统指令集经过特殊的随机处理,就可以在该系统上运行具有潜在漏洞的软件。任何注入代码攻击成功利用的前提是攻击者了解并熟悉被攻击系统的语言,如果攻击者对这种语言无法理解则很难进行攻击,攻击者在不知道随机化算法密钥的情况下,注入的指令是无法正确执行的。FLIPS[23]是一个基于ISR技术构建的HSG系统,当攻击导致程序崩溃后,FLIPS对于此相关的网络输入数据用LCS算法提取出攻击片段由于ISR技术要求具有程序的源代码,所以FLIP是一种白盒方法。白盒方法需要了解源程序代码,这在很多场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需要一种不需要了解源程序代码的方法,这种情况下黑盒方法面世。HACQIT[24]是最早的一个黑盒方法。当受保护程序发生意外崩溃后,通过将可疑的网络请求重新发往该程序并判断是否再次导致程序崩溃,HAC-QIT检测出那些被称为“bad-request”的请求。然而,HACQIT没有进一步区分“bad-request”中哪些部分才是真正的攻击特征。因为一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范围是有限的,缓冲区溢出攻击成功后必然立刻执行一个跳转指令,而该跳转指令的目标地址一定位于虚拟地址空间范围内。如果将该跳转目标地址改变,将很可能造成攻击的溢出失败并导致程序崩溃。WANGX等基于这样的思想提出了一个黑盒HSG系统PacketVaccine[25]:将可疑报文中那些类似跳转目标地址(其值属于虚拟地址空间范围内)的字节进行随机改变,构造出新报文,称为“报文疫苗”(packvaccine),然后将“报文疫苗”输入给受保护程序如果程序崩溃,则说明之前改变的字节就是攻击溢出后的跳转地址,可以作为攻击特征。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推进,黑盒方面和白盒方法都只能应用于特征提取中的一些环节,一种新兴技术介于两种技术之间,而且还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灰盒技术应运而生。灰盒方法是指通过紧密跟踪程序的执行从而发现攻击并提取特征。因为灰盒方法并不需要程序的源代码,所以适用于各种商业软件。其分析的结果也比较准确,目前大多数HSG系统属于这类方法。灰盒方法有以下几种具体实现方式。1)基于动态数据流跟踪TaintCheck[26]和Vigilante[27]都使用动态数据流跟踪(taintanalysis)来检测缓冲区溢出攻击。其基本思想是:认为来自网络上的数据是不可信的,因此跟踪它们在内存中的传播(称为“污染”)情况如果函数指针或返回地址等被“受污染”的数据所覆盖,则说明发生了攻击;此后,从该“受污染”的数据开始,反向查询“污染”的传播过程,直到定位到作为“污染源”的具体的网络输入。不同的是TaintCheck选取3byte,而Vigilante选取偏移量作为输出特征。2)基于地址空间随机化(ASR)技术[28~29]是将进程的一些地址(如跳转地址、函数返回地址、指针变量地址等)随机化,使得攻击者难以知道溢出目标的准确位置。使用ASR技术后,攻击者将难以对程序成功实施缓冲区溢出攻击,而溢出失败后会导致程序崩溃及产生异常。与ISR技术相比,ASR技术的优点是不需要源代码。

攻击特征自动提取综合技术

一种基于概率有效状态自动机的攻击特征自动提取技术,是根据概率有限状态自动机学习算法PFSA(Probabi-listicFiniteStateAutomaton)对聚类形成的类簇归纳处理(ClusterGeneralization),转化为可被有限状态自动机所识别的正则语言,并提取特征。有限状态自动机系统[30]包括数据提取组件(DataAbstractionComponent,DAC)和特征提取组件(SignatureGenerationComponent,SGC)两个部分。数据提取组件通过一系列模块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规范化,以适于聚类和特征提取,最终形成半结构化会话树(SSTs)。DAC组件将SSTs编码后形成的XML输出到特征提取组件。SGC组件对规范化后的数据利用星聚类对连接和会话进行聚类,其中相似性度量采用余弦相似度方式,然后利用PFSA算法对聚类形成的类簇归纳处理,形成能被有限状态自动机所识别的正则语言,即特征。的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是根据COPP算法对数据流进行动态切割,然后采用统计方法提取出攻击特征。Autograph系统[31]的特征提取主要分为两个过程。首先,使用COPP算法对通过启发式方法找到的可疑数据流量进行数据分割,方法是先定义暂停标记,然后以滑动窗口的概念去比对,每次遇到暂停标记时就分割。其次,使用统计的方法找出出现最频繁的数据包作为攻击特征,计算分割完毕的各个数据包的出现次数,如果一个数据包的出现次数超过一定门限值,则产生特征。该方法的数据流划分是根据递推比较模式串与正文子串的哈希函数值来进行攻击特征提取。RabinFingerprints算法定义一个哈希函数,并用该函数对模式串与正文子串进行预处理,然后以被比较的模式串与正文子串的哈希函数值相等为原则,依次进行比较。算法可以利用前一个哈希函数值递推求出下一个哈希函数值,以降低字符串匹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文献[32]首次应用Rabinfingerprints算法于攻击特征自动提取。该方法通过比较两个主要的攻击行为特征—由感染源得到的公共序列和目的地址,识别出新型攻击,然后使用内容过滤算法自动生成攻击特征。该方法是通过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来进行攻击特征提取。LCS算法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找到两个字符串中的最大公共子串和最大公共子串所在的位置。文献[33]提出一种基于两序列LCS算法提取攻击特征的方法,在重组来自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后,用LCS算法两两比对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以此来确认攻击特征。基于Honeypot数据[34~39]的Honeycomb系统,首先重组所有来自Honeypot的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中,采用LCS算法两两匹配,寻找最长的公共子字符串,从而找出攻击特征。

存在问题及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 cad 组件 变量化(vgx) 实体造型 特征造型

1. 引言

随着传统cad系统在 工业 界的 应用 普及以及 现代 设计 问题 的复杂化、智能化,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用 计算 机取代人进行手工绘图。所幸随着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计算机 网络 等基础技术的 发展 和计算机集成制造、并行工程、协同设计等现代设计 理论 和方法的研究,使得cad系统也由单纯二维绘图向三维智能设计、物性 分析 、动态仿真方向发展,参数化设计向变量化和vgx(超变量化)方向发展,几何造型、曲面造型、实体造型向特征造型以及语义特征造型等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伴随着cad软件复杂程度的增加和各个不同应用系统间互操作的现实需要,人们希望cad系统具有极佳的开放性同时又能“搭积木”似的自由拼装形成不同的功能配置,软件工程技术特别是组件开发技术的研究应用和逐渐成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组件技术使得各cad系统开发商们不必再完全遵从“一切从零开始”的开发模式,他们可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在满足组件接口规范要求下开发不同的构件,然后在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便可以自由使用这些构件来搭建用户所需要的cad系统。这种方式因其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系统柔性高、开放性好、以及容易“即插即用”和进行并行开发等优势而倍受亲赖。

本文主要讨论采用组件技术开发国产商品化cad/cam系统——“金银花” 系统的一些关键技术。

2. 系统框架

“金银花”是在acis几何建模平台上,采用变量化特征造型技术,基于step标准——遵循ap214和ap203协议而研制开发出来的商品化三维cad系统。该系统基本框架结构如图一所示,大体分为三个层次——数据层、功能层、接口层:

数据层包括物理数据文件、数据库和逻辑数据模型两部分,它是cad系统的设计结果,也是cims信息集成的主模型,由于本系统是符合step标准的,故可以通过标准数据存取接口(sdai)进行操作,数据是用户利用系统功能实现的。

功能层是主体部分,主要有三维零件设计、装配设计、二维工程图设计三大模块,由于有主模型的支持,三块之间相互关联:即任一部分的改变都将引起其它部分相关的自动更新。在零件设计中采用特征造型和实体造型相结合、特征模型与实体模型共存,大大方便了后续工艺分析和加工对特征信息的需求又满足了显示、变换、物性计算、干涉检查等操作对实体信息的要求。变量化vgx技术主要在草图设计、特征造型、装配设计等部分应用,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对设计的编辑和修改。

接口层是提供系统的对外接口,分为功能接口与数据接口。功能接口便于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组件重用等;而数据接口为其它环节如capp\cam\cae\pdm等提供一致性的数据访问方式。

3. 组件结构

系统的组件结构设计是基于组件技术开发cad系统的关键,主要 内容 是根据应用系统的功能需求列出所有构成组件、各个组件间的依赖关系和接口,并确定哪些组件自己开发而哪些可直接从组件供应商处购买以缩短开发周期。而本系统就是通过从美国sti公司(spatial technology inc.)购买三维cad系统所需几何造型、文件管理、内存管理等基本功能组件,而集中精力开发支持特征造型、vgx约束求解、装配设计、关联绘图、用户接口等组件。

由于acis是完全基于组件技术开发的,其所有基础功能均通过不同的组件(表现为动态联接库dll)实现。在acis6.0中大约有五十多个dll,所有这些dll实际可划归为两部分:acis 3d toolkit(核心模块)和optional husks(可选模块)。其中核心组件提供构造系统所需的基本功能(如:基本几何和拓扑、内存管理、模型管理、显示管理、图形交互等),这部分是acis几何建模的核心,类似于飞机的发动机,其中包括许多开发商的必选构件;而另一部分可选组件则提供一些更专业化和更高级的功能(如:高级过渡、高级渲染、可变形曲面、精确消影、拔模、抽壳、与catia和pro/e等系统的数据接口等),这部分作为可选组件由用户根据实际开发的系统需要自由挑选、搭配和组合,当然用户也可用自己开发的组件取代acis的部分组件。acis的各组件之间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其中核心组件详情可参见acis6.0核心组件依赖关系图。

金银花系统组件结构是在对系统功能需求和总体框架结构 分析 基础上得出的,同时也参照了acis的组件划分思想。图二给出了系统组件依赖关系简图(为节省篇幅,主要表示了三维零件设计部分的组件,而没有详细表示关联绘图和装配部分的组件),为方便组件的集中管理和调用系统采用了层次结构,主要分为核心组件、功能组件、接口组件三层,上层组件可任意调用下层组件提供的所有服务。以下对图二作一些介绍:

核心组件层:该层包含了系统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组件,是三维特征造型、二维关联绘图、部件装配、动态仿真等模块的共享部分。acis核心组件也位于其中,为系统提供acis几何造型基本功能;lm_gi是提供底层显示支持,如:对opengl的调用、对屏幕刷新的操作、基本几何元素的绘制;lm_pubfun中提供通用数学运算以及公用链表、队列、堆栈的类定义;lm_rub包容了各种几何元素的橡皮条——rubberband,该部分是支持vgx动态拖放造型(drag-and-drop)、动态约束添加以及装配模块中的动态干涉检查等的基本组件;lm_kern包括本系统特征造型功能和acis几何造型引擎连接相关的类lmsuperelement(详见4),以及为上层提供的管理类、约束类、特征类等提供超类。

功能组件层:该层建于核心层之上,系统面向 应用 的主要功能部件均在这一层实现。用户的不同需求会希望配置不同功能的软件系统,从该层选折所需组件集进行不同配置即可。图二所示为三维部分的核心组件lm_kernpart、特征造型组件lm_feature、vgx约束管理器组件lm_vgx、处理选折对象的组件lm_pick、和负责总体协调管理的组件lm_manage等。而其中特征造型和vgx组件中又分别进一步细化为:草图特征、高级特征、自定义特征和vgx约束操作、约束管理约束求解等组件。

接口组件层:是系统的最高层,也是与用户直接进行交互操作管理的组件层,所以主要有处理鼠标事件mousetool的lm_mt和管理系统界面中涉及到的对话框、菜单、工具条等资源的组件。

可见,这种组件设计结构不仅极大的方便了不同用户需求系统的配置,而且将系统的用户接口与功能的具体实现分开,便于针对不同语种、不同操作系统平台、不同使用习惯开发丰富多彩的界面,也从技术角度实现了与acis几何引擎的无缝集成。

4. 关键技术实现

采用软件组件技术建立组件依赖关系为三维cad系统架设了总体结构,但具体实现还需解决许多关键性技术,以下主要以特征造型技术为例说明系统的设计思路。

由于acis本质上一个几何实体造型的平台,通过b-rep表示提供实体几何、拓扑结构的完整描述,但它并不直接支持特征造型。因此,如图三所示系统在实体模型和特征模型之间通过引入构造点、边、面的机制建立一种映射关系。每个特征中不仅包含工艺制造信息还包含其具体构造点、边、面信息,这些构造元素再与实体模型中的点、边、面建立联系。

其中lmfeature最终派生于acis的entity,以便于进行内存管理、文件存储和模型操作管理。m_construction属性记录该特征的所有构造点lmsuperpoint、边lmsuperedge、面lmsuperface(三者均派生于lmsuperelement),它们又分别记录acis的vertex,edge,face和部分几何参数以及特定的语义信息;同时在每个acis拓扑元素(face,edge,vertex)中通过属性attrib机制又嵌入其对应的lmsuperelement。这种双向链表结构方式不仅便于实现特征造型和实体造型间的无缝链接和快速查找,而且也为系统重建时维护拓扑关系奠定了基础。因为仅记录acis拓扑元素(face,edge,vertex)是不可能保证拓扑关系一致的。m_otherinfo属性主要用于存放特征语义、工艺信息等,另外还为用户提供了手工添加特征语义的接口, 为真正支持cims环境下信息集成奠定了基础。

在特征创建\删除\修改或模型重建过程中,为维护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关键在于维护模型修改前后拓扑结构的对应关系即:拓扑一致性,因此必须考虑拓扑编码的 问题 。系统通过为每个从entity派生的实体引入索引标志的 方法 解决,该索引标志不仅记录全局唯一标志符,而且通过充分利用acis entity中的attrib 和annotation 类对模型操作的具体变化做了详细的记录:操作前有那些面、边、点,操作后又产生了那些新的面、边、点等等。操作后系统自动重新整理,保证了拓扑结构的对应关系。

要支持特征造型,还必需维护特征之间的依赖关系,以便修改特征参数后重建所有依赖特征,这些关系一般形成树形结构,又称特征树。 特征树方便了对特征的管理,但这种关系往往也限制了设计人员的设计思路,并且还可能出现:父特征的删除导致所有子特征的删除,如果某特证的参数依赖于其后续特征的参数导致系统重建时的崩溃等现象。于是系统采用双重坐标方法: 即对每个特征既记录其相对父特征的坐标,也记录其在全局坐标系下的坐标。这样,当父特征不存在时,子特征可在全局坐标系下"生存";另外, 采用vgx技术,将约束关系从几何关系中独立出来,建立全局约束链,相对独立的约束求解器, 结合代数方法和数值求解方法对约束整体联立求解,既增加了系统的动态导航、动态约束添加和动态修改机制又保证了模型的修改可以超越设计 历史 树的限制,使得设计人员随时、随地、随意修改成为现实。

5. 结论

软件组件技术的 发展 为大型复杂的三维cad/cam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解决之道,它完全改变了传统cad/cad系统开发的低效率模式,使得该类复杂系统也可以“搭积式”的快速构建。本文深入 研究 了基于组件技术开发三维cad系统的相关技术,介绍了具体实现方法,同时给出了系统组件层次结构,可为开发该类系统提供一定的 参考 。

参 考 文 献

1 cfaca:component framework for feature-based design and process plann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32(2000) 397-408。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足球;技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843.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8-0135-04

Research on the System Structure and Main Features of Football Player Athletics Technology

WANG Xiang-dong

(P.E.Dep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Hebei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nd the diversified complex thinking of holistic, integrated and dynamic architectonics,the paper has done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 about essential features and deep-seated laws,in which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is regarded as the main objective.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definition,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petitive skills in soccer,which is helpful to defin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the development of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s and their locations,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factors andthe development trend. With philosophic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tries to improve and enrich the basic theoretical system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soccer. At the same time,it is hoped the present work would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mpetitive technique of Chinese football players.

Key words: soccer;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

投稿日期:2010-03-15

作者简介:王向东,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在技能主导类项目中,尤其足球这样同场对抗的集体项目,其相应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从对文献的调查研究看,生理学表明,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它涉及到许多心理学的问题。因此,只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解释运动技能的一系列问题是不够的。心理学表明,对于运动技能虽表明有一定的含义但缺乏明确的定义,不仅如此,运动技能是一种行为方式还是种活动方式,对此也存在着重要的理论分歧。[1]

我国运体育学界对技术的研究有一定基础,而且发展很快,一些优势项目已在其技术训练内容、方法和应用上形成一整套理论,但就整体来说体育学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足球运动基础理论的发展已明显滞后于实践,并影响到足球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足球技术基础理论领域有许多课题需要开发。近几年,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体育交流的扩大和加深,体育的复杂化和扩大化发展趋势越发明显,要求足球竞技技能必须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足球专项竞技技术的理论体系,加强自身理论建设,才能应对足球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技术的复杂化、技术主体化等理论问题阐释,是技术效能最大化的需要。

1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成因及其意义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任务的引导。技术任务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与任务上很容易分辨它们。在我国竞技运动原有理论中,对运动技术内涵认识上的局限、分歧,造成技术概念不统一,直接导致竞技技术论域不明,尤其是足球项目,战术的部分功能代替了技术的部分功能,把意识和技术这个物质对象割裂,造成其结构的不完整。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从而使技术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发展。

从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建构来看,重要的是理论体系框架中居核心地位的基本概念,只有获得自己的基本概念,才能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和取得重大进展,如果基本概念改变,理论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把竞技技术有关的内涵新概念和系统思维的新方法运用到足球竞技技术系统,发展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理论体系,才能放大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整体功能,提高我国足球竞技技术的质量和效益。这正是竞技足球技术应用理论研究和完善足球竞技技术理论内容和训练方法体系发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再有,以往的竞技技术研究,训练学是从竞技能力要素的角度;生理学和心理学是从技能的习得和形成的角度,是静态的研究。缺乏从竞技技术本身,主体化的角度去研究技术问题,没能动态的从竞技能力的核心,竞技技术的主观方面,去揭示其实践发展规律。技术的主体化是技术的作用和地位决定的,符合运动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是足球运动竞技技术研究发展的自然回归。

其意义,首先,足球技术的主体作用突显了足球专项特征,避免在当前我国训练理论中,对项目特征的认识存在的3个误区:在范围上局限在对专项技术的外在表现的描述范畴之内,缺乏甚至忽视专项运动的内在生理、生化特点:在形式上以静态的专项模型作为项目的主要特征,很少从动态的角度探索专项特征;在程度上过于宏观,运用一般或项群的共性特点代替专项特征。[2]

其次,足球竞技技术概念的内涵已经从行动和动作方法向比赛技术运用能力和适应拓展,人们对技术的主体化程度的认识越来越明晰,竞技技术的主导作用越来越明确。同时随着技术内涵的扩大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对技术的定义有了新的诠释。技术结构上的变化,使原有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释,技术主体新理论更能发挥各要素的能动作用,原有竞技能力要素之间关系更加和谐,能最大程度提高技术效能。

2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特点

2.1 足球竞技技术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竞技运动如果缺乏完善的社会性比赛技术,竞技运动就难以发展和形成现实性的竞争力。“竞技运动比赛,运动员之间的对抗和竞争,是人的社会性反映,是人与人在竞赛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群体属性。不断的竞赛,就是强化这种群体关系。这是竞技的人性化。竞技不仅具有生物性(自然性)竞争的一面,还有人性---社会性竞争(公平竞争)和社会性协作的一面。[3]”

关于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的理论研究也需要用哲学的观点、方法进行理论思维,从而创新理论、发展理论、提高竞技体育理论水平。从哲学中技术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得出,竞技运动技术所具有的特征:足球竞技技术是人控制比赛的能动过程,竞技技术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是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是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竞技能力性质和水平的标志。

社会性技术概念的确立,是运动技术理论发展的前提,加入意识的运动技术结构体系的建构,是人的整体化发展和对技术认识提高的结果,是意识的自然回归。竞技能力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归根结底要由人发展问题的复杂性来说明。

长期以来,在体育研究中,受简单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复杂的现象加以简化或还原,在局部静态的审视问题。事实证明,体育科学的复杂性特点决定了体育研究思维方式的转变,复杂性思维超越还原性思维,实现体育竞技项目整体化的研究。它把体育视为一个学科系统,然后,归并到一种可供分析的更大系统中,从而给出在变化的环境下对体育的分析、理解和认识。[4]同理,复杂性的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研究是把竞技技术作为子系统,然后,把其放到竞技能力母系统中,在足球实践情景中,综合与比赛有关的外界环境因素,在不断变化的时空条件下对足球竞技技术结构进行非线性的、动态的分析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结构、要素协调统一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功能(图1)。

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效能的最大化。

2.2 足球技术结构体系客体特征 探索足球竞技技术的基本规律,不要用以前传统思维方式,从客体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要从哲学的、系统整体的、竞技足球中主体的、实践的角度出发,利用复杂思维的方法,探索足球竞技技术应用系统中,具体的、相互联系的、具有决定性的,技术主体化特征理论问题。我们从技术原理的角度分析足球技术客体的表现特征。

时空特征:足球技术的时空观表现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时空意识和技术意识的强与弱。

生物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动作操作,单个技术、综合技术、比赛技巧。前两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动作技能,后者表现的基本特征是选择不同动作技能的能力。强弱表现为协调能力和形态机能状况。

心理学特征:表现一般特征为运动动作单元和运动动作序列,基本特征是运动认知与运动作业策略。强弱表现为心理运动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社会学特征:在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表现一般特征为简单适应技能、复合适应技能、复杂适应技能。表现的基本特征为,习得的技术动作带有的区域文化和历史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技术打法和技术风格。强弱表现为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运用系统方法论的方法和体育博弈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足球竞技技术构成系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宏观结构,即足球竞技技术指导思想层、竞技技术目标决策层、竞技技术实施层。足球竞技技术结构的三个层次之中,目标决策过程是竞技技术的内在表现形式,竞技技术实施层是竞技技术的外在表现。竞技技术指导思想,是运动员进行技术目标决策和展开实施竞技技术的原理依据,也是必须遵循的竞技运动的内在规律。技术目标决策是指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和运用技术动作时,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是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体现的一般时空特征是,运动员在技术运行时,对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创造、控制和利用;分为三个阶段:分析时空阶段、赢得时空阶段、控制时空阶段[5];表现的基本特征是足球意识的强与弱。

根据竞技足球比赛技术(社会性)技术概念,其科学内涵包括以下结构(图2)。

认识规律、突破传统、转变观念、树立竞技足球技术科学内涵和结构新理念。

3 足球竞技技术主体化的特征

3.1 竞技技术系统运行中技术与战术要素的关系 我们知道技术是战术的基础,战术目的是靠技术行为实现的,同时,战术目的是技术目的的引导。技术目的是以动作目标为起点和归宿。战术目的是为战胜对手采取计谋和行动的指南。从目的上很容易分辨它们。技术有了意识,那战术意识该怎样。这是原有技术结构要素关系论述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原有理论为了研究的方便把意识因素都归到战术体系里,把支配技术行动相应的意识活动,人为割裂开,在造成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的发展受到限制。

技术水映运动员动作的智慧附加值,战术水映运动队比赛行为的智慧附加值,这种智慧附加值表现为无数供选择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动作技巧与战术配合)和高度活跃的球场意识这样相互结合的两种形态。

解决技术和战术要素里不协调关系的关键是技术意识概念的确立和引入。我们知道竞技足球技术的基本特征包括: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和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技术这两大特征是通过技术系统运行表现出来的。技术系统运行是技术客体在主体结构间的产生、获取、传递的方式,是技术从潜在形态到现实形态的转化过程。足球竞技技术运行是运动员有目的的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比赛有序的整体运行的方式方法体系。因而竞技技术动作方法的一个突出特征必然是强烈的主体性和目的性或称选择性。足球意识按其产生的时序看应包括时空意识、战术意识和技术意识三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时空意识:――知道什么。是时空信息处理,即对比赛场上全局和局部进行观察感知。

第二阶段,战术意识:――需要做什么。是通过时空意识活动,从而形成战术目的的思维活动。

第三阶段,技术意识:――怎么去做。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

战术行动与技术行为都是动态的,因此,足球意识三个阶段也是动态的、瞬间的、依次的反应过程。技术意识是在战术意识基础上产生的。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原有结构中技术和战术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3.2 技术主体化特征 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在运动技术观上,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是要求将运动员的技术活动真正当作运动员的活动来理解,强调运动员技术的主体能动性,倡导“以人为本”以及运动员对于运动技术的各种客观认识的主体建构性。主体要形成关于客体的意识,前提应该是为主体提供足够的关于客体的实在依据。足球技术客体的实在就是除主体之外的其它因素,是运动技术原理的外在表现特征,是主体运行的依据和基础,同时,表现出足球项目技术多维的时空特征和专项特征。

下面是技术主体实施中,时空因素和技术原理因素的表现特征示意图3。

技术的目的脱离不了客观因果性。足球竞技技术运用实践中,作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技术能力,常常是利用已有的关于技术客观因果性的科学认识,来设计和抉择相关的技术目的。技术系统运行的研究通常是技术的模式化,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它有助于我们认识最有效的、“样板”的技术形式。

3.3 技术实施主要特征 技术动作行为判断的全面性和预知性。判断是运动员对球场上各种信息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比赛场地气候和地理的判断、对球各种状态的判断、对场上对阵态势的判断、对对手技术和心理的判断、对自己和对友的情况判断。

技术动作目的运作方案选择的随机性和合理性。做好正确地选择目的的最佳方案、准备姿势、身体动作、应变方案的心理准备。正确决策要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在比赛条件下,大部分技术动作,包括传、接、控、运、射等技术目的的运用处理技巧上应有选择性,队员应按客观上存在的最佳方案运作。

技术动作实施的多变与熟练性。动作实施即移动,是在对抗条件下,队员在达到、保持身体行动或控球目的过程中,采取的各种行动时身体的位移,是应变过程中的动作行为的外在表现。是身体重心的平衡移动、步法移动和反射控制移动(假动作)的熟练运用。

技术动作控制的精确性。根据控球的可能和自己的需要,依据自己与球、对手与场地的各种时空关系,调整好身体姿势和方位,使自己的身体形成合理的准备姿势并与球、对手、场地等构成最佳的时空关系。这一最佳的时空关系是运动员控制球的保障。足球运动员对球时空特性形成的感知能力和球感能力,可使运动员,准、快、巧、变地完成身体动作。

4 结 论

1)技术主体化的能动过程即技术动作方法的实践,也是为使技术目的效能达到最大化的过程,是运动员在实施操作技能过程中,改变、创造和利用时空、调整身心状态、控制好动作、整合各因素,使需要的结果向有利自己的一方发展,是从动作记忆中进行的方案抉择,选择一个方案作为行为指南的动态过程。2)从实践的角度理解运动技术的社会本质,就会发现体育运动的本体已经不在是原有的物化的人和外在于人的抽象的实体,而是人的个性丰富性与社会化本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感性活动。从这个视角观之,竞技技术结构只能是社会主体人的自我阐释和技术主体构建。实践把居于能动和主要方面的技术主体和居于依据和基础方面的技术客体连接起来,实现竞技技术功能的最大化。3)技术意识:即技术应用决策是指是足球运动员是为了达到专门的动作目的而在战术意识的基础上完成动作任务的心智活动过程;是运动员积极思维和决策的过程;是在足球比赛竞争战略目标、策略和战术实施中,运用技术动作时,途径、手段的制定和抉择,是运动员行动时的即时思维活动。4)技术主体化特征的研究,在纠正原有理论积弊的同时,使技术体系理论得到发展,技术实际结构特征得以体现,从理论上进一步认清,现代足球技术的发展与主要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

[2] 陈小平.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体育科学M2007(2):73.

[3] 伍绍祖,主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47.

[4] 马卫平.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体育研究――对我国体育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之反思[J].体育科学,2007(1):82.

[5] 中国足球协会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编写组.足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14.

[6] 王向东.竞技足球比赛技术制胜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126-128.

[7] 田雨普,张文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4):12.

[8] 张英波著.动作学习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2.

[9] 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325,70-71.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 自组织理论 班级自主管理 可行性

1.自组织系统特性分析

一个系统是否具有自组织特性,是由系统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运作的方式决定的。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我们不得不提到耗散结构理论[1]。耗散结构理论是由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

普利高津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

1.1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系统可以分为三类: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孤立系统是指和环境隔离,既没有能量交换又没有物质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和环境有能量交换但无物质交换;开放系统和外界既有能量又有物质交换[2]。开放系统是系统形成自组织的基本条件之一。系统演化除了要考虑内部的熵产生外,还要考虑与外界物质和信息不断地交流。只有来自外界的负熵流大于系统内部由于运动而产生的熵,使总熵的变化符号为负,系统才能出现有序化进程,而这只有在开放系统中才能实现。

1.2自组织系统是一种非线性的系统

“系统在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演化的过程中,涨落的普遍存在,不仅导致系统内部的各组分之间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且子系统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3]。非线性是形成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之一。“非线性与线性是相对应的概念,线性系统具有以下特点:对给定的刺激有且只有一个反应;任何输入和输出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系统恰好是各部分的总和”[4]。

1.3自组织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系统

平衡态是边界系统允许系统内部的熵产生为零的特殊情况。只有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才能形成秩序,呈现动态特征。根据最小熵产生原理,在平衡态或衡态,系统朝向某个定态演变,其演化结果是到达熵产生最小的、与平衡态类似的非平衡态,系统的活动范围较小,此时,非平衡态将平滑地变为平衡态,系统不可能形成有序的结构。在系统远离平衡态条件下,利用系统的非线性机制,使相互对立的对象参加到协同的集体运动中,各个子系统才有可能向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化。由此,普里高津提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论断。

1.4自组织系统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会出现涨落现象

“系统内外那些能够对系统行为特性造成影响,但没有规则、无法预料的各种波动因素,统称为涨落”[5]。涨落既是对处于平衡态上系统的破坏,又是维持系统在平衡态上的动力。“可以说涨落是使系统有原来均匀定态解到耗散结构演化的最初驱动力。可以设想没有涨落存在,那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系统也不会自行脱离原来的不稳定的定态解,而实现新的有序的耗散结构”[6]。

所以说,没有涨落的存在,系统就不会偏离原来稳定的状态,实现新的、有序的自组织结构。

2.班级组织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

2.1班级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一切系统本质上都具有开放性,跟外部环境绝对没有联系的系统,也就没有谈论环境的必要,或者说不存在环境,因为它实际上不是系统。所以开放性是系统必备的基本属性之一”[5]。班级系统和其它系统一样需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通过对外界反馈过来的各种信息进行自控和自调,以达到使班级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目的。

2.2班级管理系统具有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2.2.1人际交往是导致班级管理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的主要原因

班级管理系统是一个由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及班级中的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系统,是一个人―人―人的独特组织,即人管人、人教人、人学人。各个层次都存在着频繁的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必然会导致如交往阻断、误解等情况发生,这就使得整个人际交往过程呈现非线性特征。

2.2.2组成班级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决定了班级系统的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性质上要有相当的差异”[3]。很显然,作为班级系统组成要素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些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班级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

2.2.3班级管理效率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动而变化

班级管理效率随着地点、人员、环境、物质的变动而变化,并不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越多,其输出就多,产生的效率就高。随着投入到班级管理中的人力和物力增加,班级的管理效率会有所增加,但并不是按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与管理效率成正比,在超出某个范围后,其效率增加就会减慢,甚至会出现效率下降现象,并不是随着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增加而上升。

2.3各种干扰因素必将导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涨落现象

班级管理过程中常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这些内外干扰因素无疑都会影响到班级管理过程,从而使班级管理过程偏离正常运行轨道,出现涨落现象。在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有利于班级管理的效率提高,使班级管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而有的则是与班级管理目标相违背的。

当然,影响班级管理效率的最终要素,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系统内外有利因素居于主要地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时,管理就向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发展;而当系统内外不利因素占据主要地位,对班级管理过程起主要作用时,班级管理就会向偏离班级目标的方向发展。

2.4班级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系统形成远离平衡态的属性

如果使班级管理处于平衡态,就会让其陷于僵死状态,因为平衡对应着无序,意味着生命的消亡。正如美国精神病学和动力学家曼德尔所说:“当你在生物学中达到平衡,你就死了。”自组织的班级管理,要求班级管理者尽可能地使班级系统各子系统远离平衡态。

所以,班级管理系统不能长期处于简单而又平均的平衡态,而应使其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使班级管理系统处于动态的运行过程中,促使班级进入有序状态,而如果班级管理各子系统之间没有差异,它们之间就不可能产生竞争,也就失去班级管理中的动力因素。

综上所述,班级系统完全具备了自组织系统所具有的所有特性,班级管理者将自组织理论恰当地运用于班级管理实际工作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绍洪等.耗散结构与非平衡相变原理及应用[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2]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周文松,王杰等.自组织理论与军工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应用[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

[4][英]拉尔夫・D.斯泰西著.宋学锋译.组织中的复杂性与创造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9

【关键词】形合;意合;异质性;语言系统

【Abstract】

The paper is classified into two parts sharing the same title, and this is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As for Chinese and English, in many aspects, there exist several different and distinguishabl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se two languages. In short, Chinese is considered as a parataxis language while English a hypotaxis language. Our contrastiv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ntends to reveal, through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surface of the language or the language system itself, ways of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and language culture or mode of thinking, the heterolog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hypotaxis; parataxis; heterology; languagesystem

语言虽然都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在这个基本功能上,所有的语言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某一种语言而言,它与另一种语言之间却必然存在着某种异质性(heterology),如果没有这种“异质性”,那么人类的语言就不会存在各自不同的差别。语言的异质性,存在于三个层次中:语言表层,表现为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句法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分布形式;语言中层,表现为特定语言的表现法;语言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我们应该在这三个层次中进行深入的探索,试图把对比研究分成语言-表现法-思维三个层次,意在摆脱从形式到形式的对比分析,走出类比方法论的老路,究其底蕴,才能在对比语言学中贯彻辨证的、科学的方法论,为翻译提供双语转换的科学依据。

1 关于意合性语言和形合性语言

意合(parataxis),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靠本身的语义的贯通,语境的存在来表达其逻辑关系的。而与之对立的是形合(hypotaxis),是指词语和句子是通过语言形态变化和语言形式手段连接来表示结构关系,表达思想的。

意合法指语言的语法关系不是靠形态来表现,而是采取提取意义支点的方法,依赖语义的配搭,语用的因素来反映词语的组合关系,了解句子的意思。意合法是汉语最常采用的语言表现法。它跟西方语言重形合,句子各种意群成分的结合都用适当的连接词和介词来表现相互关系不同。

由于汉语这种意合法以达意为主,所以汉语句中的各意群、成分是通过内在的联系贯穿在一起的,语法关系有时要由读者自己去体会,所以洪堡德先生在《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征》一书中说:“在汉语的句子里,每个词排在哪里,要你斟酌,要你从各种不同的关系去考虑,然后才能往下读,由于思想的联系是由这些关系产生的,因此这一纯粹的默想就代替了一部分的语法。”汉语有时很难了解其意,必须了解当时时代背景、文化背景、风俗人情、语义等才能知其内涵。

汉语重意合与英语重形合,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系统本身及语言文化的不同现象及差异。

2 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表层和表现层形式)异质性特征对比分析

所谓异质性(heterology),就是一种语言所具有的为另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性质。汉英在语音、文字、词语、句法、语段五个层次上都表现了明显的异质性。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为另一种语言所无法取而代之的异质性。

2.1 英语的显性(explicit)特征和汉语的隐性(implicit)特征:

这样的特征导致了汉语以意合为主,而英语则是以形合为主的不同特征。这样的特征在两种语言各自的构词形式、语法结构、语义表达方式、语篇衔接手段等不同层面都有所体现。英语文字具有形态发生条件,词类可以通过曲折加以标定,从而得以确定词在句中的句法功能。这就使英语具备了形态语言的基本条件。汉语是一种文字系统形态稳定、自足的语言,不具备曲折形态发生学(inflectional genetics)上的机制,这是汉语的形式(form)不占优势的根源。汉语不重形式,特别是动词,形态稳定、自足,无定式(finite forms)与非定式(nonfinite forms)之分。如汉语注重使用动词,因为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可以连用而构成连动式。“他想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提起来”中,同样的意思,英语则必须赋予动词以严谨的定式或非定式形态“He wants to try if he can lift it up”。这是汉英最基本的异质性差异,英语语法是显性的(overt),汉语语法是隐性的(covert),根源就在于此。这也反映了汉英两种语言之间意合与形合的不同特征差异。

2.2 英语属于表音文字,汉语属于表意兼表音文字:

英汉文字在结构形态上有悬殊的差异,英语的音素分布特征使之具有形态发生学上的条件。汉语文字大体成方快形,是一种非音素组合结构,因此不具备形态发生学的条件。而英语则可以通过音素变化组成词。汉字的方快结构决定它只能以直接组合形式组成词,汉语的这种异质性对汉语词法、句法乃至整个语言都具有根本的、深刻的意义,并使其能成为意合性语言成为必然。

英语文字系统微观结构属于完全依据语音(音素)的任意性符号。英语的单词基本都是非自释性(non-self-explanatory)。汉语的自释性很强,汉字本身常形成一个小的、基本的意义自足单元,在词的组合构造中它可以产生对词的语义限制,形成比较凝滞的“语义边界”(semantic bound)显得不够灵活,对语境的适应性弱。英汉文字体系各自的异质性正是英汉词义差异最深刻的原因,也是两种语言一个注重形、一个注重意的重要原因。

汉语底蕴内涵较深,以表意为主;而英语属纯符号型语言,即表形语言,以形达意。英语的字母-音素组合使英语的词具有形态发生能力,即词的基本构架未变,但词的数(number)性(gender)格(case)以及词性(the part of speech)已经改变。词的形态发生力使英语的词广泛带有形态功能标志和词性标志,从而使英语语法结构显性化,使英语具有比较易于把握的形态程式,成为以形合性为主的语言。汉语的词不具备形态发生条件,它的微观结构体呈独立的方块形,字与字之间不存在结构联接。这样,就使汉语基本上不能依仗词的本身显示词性,词性的显示只能靠附加助词或在更大的程度上凭借词在句中的意义来判断。这就使汉语的语法隐性化,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使汉语语法结构和功能整个处于隐含状态,使其成为以意合为主的语言。汉语的文字结构(表层形式)使汉语只能诉诸于词汇表现法,而英语则可以依仗形态表意。比如“I am what I was”用be的不同形态表示现在和过去。形态表意属间接表现法,词汇表意属于直接表现法。这也是汉英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不同表现法的反映。

汉字的文字符号的任意性弱,而表意性强。文字符号任意性的减退使语符系列的内在结构弱化,这是汉语的形态功能不发达的根源,也是汉语语法隐含化的根源。汉语在表达思想时采取的是思维向语言直接外化的方式。而不是象曲折语那样,采取间接的方式。后者中间必须有一个形式/形态程式装置,接受思维的投射,才能转化为语言的表层结构。汉语的语义结构,通常采取一种直接反映思维程序的对接式(LR对接)直接组合,如“一张桌子(的/有/共)四条腿”,“锅(和)碗(和)瓢(和)盆”等等,真可谓抛弃了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十分简约。英语则无论如何要求将概念组织到相应的语法结构中,经过间接投射以生成言语。没有语法结构的语义结构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而汉语则是寓语法结构于语义结构之中,汉语的语法是虚的,甚少形式的。这也是汉语意合性语言形成的重要原因。

2.3 汉语“字”的结构序列与英语“词”的结构序列:

印欧系语言的语法结构以词为结构单位,以此为基础而形成的语法理论的核心是“主语-谓语”的结构和与此相联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划分。印欧系语言以“句”为本位,以词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尽管词可以发生各种不同的形态变化,但它必须接受一致关系(主-谓)和支配关系(动-宾)的制约,因而没有脱离句法规则的控制。句子的标准是明确的,只要是由一致关系联系的主谓结构都是句子。

汉语的情况正好相反,“字”是最小的句法结构单位。“字”的这种结构封闭而功能开放、模糊的特点正好与印欧的词形成鲜明的对照。汉语的“字”在结构上是一种个体,有很强的独立性,不受一种统一的形式规则的支配,因而在造句的时候功能灵活多变,难以根据一种统一的模式而对它进行功能的分类。这种特殊的结构基础自然会给汉语的句法结构带来特殊的影响。由“字”的组合而构成的结构单位就是字组。字组的大小不一,小的可以是二字组,大的可以到句子。

“字”的功能模糊性有利于它广泛而灵活地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字组。如果说印欧语的句法结构是以“大”制“小”,即句法层面的“1”层层控制句子以下各级单位的结构,那么汉语的结构特点则是以“小”制“大”,以“字”的特点为基础,前“1”制约后“1”的选择,依次递进,灵活多变地组成句子的结构。印欧语的词有明确的功能,能出现于什么样的结构位置要受一致关系及其相关规则的支配,因而选择的余地受到极大的限制。汉语的“字”的语法功能宽泛而模糊,因而前“字”对后“字”的选择要求限制较小,只要字义之间的关系有现实的根据,符合搭配的习惯,就有可能进入选择的网络,组成语句。英语“词”的结构序列与汉语“字”的结构序列之差异,决定了英语以形合为主的语言形态特征和汉语以意合为主的语言形态特征的形成。

2.4 印欧系语言的“有限状态语法”与一致关系:印欧系语言的“有限状态语法”的前后选择限制由于受一致关系之类的规则的制约,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而语境、说-听双方的交际意图等无法参与句子的构造。汉语的情况与此不同,语境、说-听双方的交际意图可以随字义之间的关系进入句子的结构,从而使某些原来有相互选择限制的成分省略。这样,句子各成分之间的联系显得很松散,表面上看不出相互的选择限制关系,像“我(交的)是一百元钱”等等之类的句子省略掉括号中的成分照样成立,但无法把其直接译成英语。

“有限状态语法”的选择限制不管所表达的意思多么复杂,都要纳入到一致关系中去处理,从而使句子的结构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这也造成了英语以形表意的语言形式的形成成为可能。汉语以“字”为基础的选择限制是层层递进,进到什么地方结束,没有明确的标准,因而句子的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很难在字组、句子、句群之间划出一条清楚的界线,这就形成了汉语以意合为主的语言特征状态。

印欧系语言造句时的“词”的线性排列犹如填词,而汉语造句时的“字”的线性排列犹如写散文。印欧系语言的句法规则由一致关系控制,造句时所用的词和词的变化都需要接受这种一致关系的支配,做到以形表意。写散文比较自由,没有固定格式的限制,只要不离主题,写作的时候就有相当的自由度。汉语的造句与此类似,“话题”确定以后就可以在语境许可的范围之内自由地发挥,不受一致关系之类的形式规则的支配。

2.5 句法成分系统和句型结构系统:

汉语有形合,也有意合,但重意合,这是汉语基础层级(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的异质特征的发展。汉语基础层级语言结构不能形成以形态(特别是动词形态)为主轴的发展程式,句子的扩展主要凭借主体(the speaker)意念,与英语讲求接应手段以形合机制为语段发展的杠杆迥然不同。汉语语段以意念为主轴,以意投文,以神投形,犹如中国国画中的水墨写意。汉语形散(pergent),英语形聚(convergent)。汉语的叙述呈流散铺排式,取单层面递进;英语的叙述呈主从扣接式,取多层面递进。

句法成分系统和句型结构系统方面,英语主语对全句具有全面紧密的关系,因而与谓语动词形成了以SV提挈全句的句法主轴。而汉语主语与谓语动词则呈一种松散的结构关系(不存在人称与“数”和动词形式的“一致”问题),同时,汉语主语概念的涵盖比较宽、功能比较弱(可以没有主语,也不必因此而立一个形式主语)。

由于英语主语可以与谓语动词组成SV搭配,相互间具有稳定的、严谨的搭配程式,因此英语可以以此为构架主轴确定六个核心句句型框架,即SV/SVO/SVO1O2/SVC/SVCA/SVAA等。英语句子千百万化,但万变不离此宗。而汉语主语范畴涵盖很宽,与动词的关系也很松散,因此句中的主语分布型式多种多样,其句型结构系统远比英语复杂。汉语的句型究竟有多少,迄今为止,并无定论。

从汉英句段对比来看,汉语当句子扩展为语段时,不能形成环扣式套接,必须断句另起。这是汉语语段以流散铺排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英语当句子扩展为语段时,可以形成环扣式套接,不必断句另起。这是英语语段结构以组织严谨为显著特征的结构上的原因。另外,汉语语段呈流散式铺排延伸,疏放相连比较挥洒自如,从总的构筑形式上看,它是单层面的,其句法功能是隐含的(cover);英语语段呈环扣式多层面延伸,以形相连,因而使形式程式外显(overt),比较易于把握句子在结构上的发展层次和关系。以上几点导致汉语语句结构重意合,形散神聚。英语重形合,在词语形态一级即有表现,语段重形式链接。

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特定语法意义的外在形式,如实词只突出其概念,而无明显的词性的表现形式。又汉语“句法”规则的控制力较弱,往往只要提供一定的语义、语境条件,某些“句法”规则就会让步。在研究汉语问题时,往往不能追求“非此即彼”,而往往像此也像彼,既不像此,又不像彼,这跟汉语词法、句法的灵活性、模糊性特点和重意合不重形式有关。而英语是一种形态的语言,以主谓为中心来构筑句子,只要语法成分齐全,不管对主语的说明有没有完,句子就结束了。若一定要在一句里表示其他意思,可以通过连词和关系代词,加上从句来表达,但它有一个度,不能无限制的扩展下去。这个度不仅受到语法框架的限制,也受到意义的约束,即一个句子只能表达一个有关的意思。

3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东西方两种语言各个层次的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系统表层形式、表现层以及下篇将涉及到的两种语言在文化和思维形态方面的不同特征,其中主要包含了两种语言各自语言系统本身(本篇主要涉及内容)和文化思维形态方面的差异,使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的异质性特征。从而为我们在语言对比、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工作中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Liu Miqing 1991 Theoretical Problems Concerning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he Foreign Language

[2] Halliday, M.A.K.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3]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5] 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科学出版社,2000

[6] 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上海:知识出版社,1992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量子纠缠;特征关联;认识论;波函数

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并获得了诸多突破,推动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有非常乐观的应用前景。不同于经典的信息处理方式,量子信息处理利用了粒子的量子力学特性。而量子纠缠理论被认为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理论,是区别于经典力学的本质特性[1]。深入认识和理解量子纠缠的构建机制,能够为量子信息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为科技哲学的认识论带来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为信息思维、能力思维、物质思维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思维提供系统的认识方法。

一、量子纠缠的构建

按照量子纠缠的定义[2],如果复合系统的纯态不能写成子系统纯态的直积,即,那么这个态为纠缠态,即

式中,表示子系统的基本属性簇;由n个微观粒子子系统组成复合纯态系统

其中,为希尔伯特空间的直积态或非纠缠,假设存在

,,…,

使得不成立,那么就称这n个微观粒子之间纠缠。

如果存在n个不同的态,当tt0时,假设这些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复合系统Hi,Hi =H1H2×…Hn,这一系统的状态特征可用波函数表征。若无法将独立的状态特征分立出来,那么该表征仅仅是描述复合系统的特征概率。这意味着,若发生纠缠态,则至少存在不少于两个的量子态的叠加,构成一个复合的整体。这种量子纠缠理论说明,发生相互纠缠的量子态之间存在特定的关联作用,当对某一实在进行操作时,与其发生纠缠的其他实在的特征也会发生变化[3]。这种纠缠关联关系不仅呈现某一实在的固有属性,并且描述了纠缠关联的复合系统的整体特征。

物质实在的本体具有特殊性的物理属性,物质本体固有属性的认知过程与物理本体有一定区别。对于微观物质来说,它除了拥有宏观物质的基本特性以外,还具有波动性特征,构成微观物质的双重属性。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公设认为:“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可以用波函数来完全描述”[4]。从认识论来看,微观粒子的波函数具有两个维度的涵义:第一,波函数包含了微观粒子的全部状态特征信息,操作波函数的过程就是对微观粒子的现有状态和固有属性的认识过程;第二,操作波函数时,不同波函数所表征出来的特性有所区别,只有对波函数进行多次操作,才能得到微观粒子的全部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任何实在本体都具备两种基本属性:本体客观存在的直接属性和基于或然存在的间接属性[5]。这两种基本属性共同构成实在本体的特征,可通过波函数进行表述。同样地,复合系统通过纠缠关联建立系统的整体特征,用复合系统的波函数来描述。对于完全独立的多个实在本体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可以通过波函数来表征每个实在的属性。当对复合系统进行某种操作后,系统不能将每个实在的属性孤立地表征出来,此时复合系统的整体特征通过纠缠的实在间的关联作用来表征。对纠缠系统某个子系统的操作会使得其他子系统的特征发生变化,表明量子纠缠是一个由本体属性过渡到整体特征的认识过程。

二、量子纠缠的特征关联

量子信息理论的本质属于哲学范畴[6],对量子纠缠的认识,不光要对实在本体产生全新的认识,也要对实在个体到整体关联运用新的研究思路。

量子纠缠的关联特性凸显了复合系统中原独立实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狄拉克曾在1931年断言存在理论上的“磁单极子”[7],但至今仍未找到足够的实证。由单极子组成的磁体所体现的实在,对“磁单极子”本体的认识远远少于由单极子组成的磁体实在的整体特征的认识。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在整体表象与特征关联的关系上,一方面揭示了实在本体的关联与内在的依存关系,另一方面体现了本体的固有属性。

为了量测相互纠缠的实在之间的关联程度,由此出现了纠缠度的概念[8]。从认识论来看,它界定了局域空间的有限性,不同的实在本体在多个空间形成纠缠关联,从而构建我们的世界观。相互纠缠的实在之间的纠缠度越大,则边界越模糊,局域越稀疏,实在特征属性的描绘就越复杂;反之,纠缠度越小,则边界越明确,局域越紧促,实在特征描绘越简单。量子纠缠是非局域的,是客观实在之间主体介入的间接存在。每个实在本体包含特征信息,利用纠缠操作实现信息的传递。所以说,量子纠缠拥有识别和存储实在本体的特性,体现了对整体关联的认识,代表了统一认识论观点的形成过程,是哲学理论在量子信息科技领域的拓展和延伸。

量子纠缠关联是客观实体最本质的特征,通过这种关联,搭建了实在本体与主观存在之间的关系。从理论技术的角度来说,如果缺少了量子纠缠关联的研究,那么量子通信只会是现代信息理论技术的简单发展。量子纠缠的构建机制与特征关联的研究,向人们展现了经典力学无法描绘的图景,表明微观粒子不存在孤立的特征[9]。深入探究量子纠缠的认识论,挖掘新的认知方法,对人类认知思维的进步具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Schr dinger E. Proc. Cambridge Philos. Soc., 1935, 31:555.

[2] 李承祖等.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92.

[3] 喀兴林. 高等量子力学(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1935.

[4] 张永德. 量子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9.

[5] 潘平,周惠玲,兰立山等. 对物理实在本体的深层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4,(4):33-35.

[6] 潘平. 量子信息的哲学问题浅析[J].贵阳: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7] P. A. M. Dirac, Proc. Roy. Soc. A133, 60(1931)[J].Phys. Rev. 74, 883(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