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财务管理办法十篇

时间:2023-06-02 15:01:31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1

自《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6〕164号,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以来,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基本理顺了相关业务流程,积累了投资经验。在商业银行严格区分自有资金与客户资金进行境外投资并根据客户类别销售产品的前提下,为进一步丰富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投资品种,促进该项业务稳健发展,现对境外投资范围做如下调整并提出相关要求:

一、《通知》第六条第四款中“不得直接投资于股票及其结构性产品、商品类衍生产品,以及BBB级以下证券”的规定调整为:不得投资于商品类衍生产品,对冲基金以及国际公认评级机构评级BBB级以下的证券。

二、商业银行发行投资于境外股票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时,需满足以下条件:

(一)所投资的股票应是在境外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二)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不得超过单个理财产品总资产净值的50%;投资于单只股票的资金不得超过单个理财产品总资产净值的5%。商业银行应在投资期内及时调整投资组合,确保持续符合上述要求。

(三)单一客户起点销售金额不得低于30万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四)客户应具备相应的股票投资经验。商业银行应制定具体评估标准及程序,对客户的股票投资经验进行评估,并由客户对相关评估结果进行签字确认。

(五)境外投资管理人应为与中国银监会已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境外监管机构批准或认可的机构。商业银行应对所选择的境外投资管理人进行尽职审查,并确保其持续取得相关资格。

(六)商业银行应选择在与中国银监会已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境外监管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

三、商业银行发行投资于境外基金类产品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时,应选择与中国银监会已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境外监管机构所批准、登记或认可的公募基金。

四、商业银行发行投资于境外结构性产品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时,应选择获国际公认评级机构A级或以上评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结构性产品。

五、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按照审慎原则和资产多样化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形势、银行的资源、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避免投资地域、资产类别和投资标的等集中度风险。

六、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制定相关投资管理制度,详尽规定甄选境外投资管理人和筛选各类投资产品的原则、基准和程序,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资格。

七、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严格遵守向客户约定的投资目标、投资范围、投资组合和投资限制等要求进行投资。

八、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运用掉期、远期等金融市场上流通的衍生金融工具应仅限于规避风险目的,严禁用于投机或放大交易。

九、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按照“了解你的客户”原则,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机制,依据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资料对客户的风险承受度进行评估,确定客户风险等级,向客户提供与其风险等级适当的产品,避免理财业务人员错误销售和不当销售。

十、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严格管理理财业务人员,高度重视理财业务营销人员的培训,使其清楚了解所销售的理财产品的特征和风险,并在销售过程中以适当的方式全面告知客户,确保销售行为的合规性。

十一、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将募集的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及各相关责任人的资金完全分开,并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开设独立账户。严禁商业银行及各相关责任人挪用客户资金。

十二、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严禁与各相关责任人发生任何利益输送的行为。

十三、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在相关责任人的协助下严格按照《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定期向客户披露所有便于其进行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并对投资者权益或者收益率等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及时向客户披露,尽责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十四、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建立并执行恰当的内部客户投诉处理程序,妥善地受理、调查及处理客户投诉。

十五、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时,应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体系,制定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猛, 财务公司外汇业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对于财务公司外汇业务而言,由于是跨境业务,外汇业务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汇率问题,而现阶段来看,国家采取的是浮动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加剧了汇率波动,使得财务公司在发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增加了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面对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化市场,我国财务公司要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在发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就必须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外汇业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公司作为我国市场主体之一,入世以来,我国财务公司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财务公司已在办理吸收外币存款、发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和结售汇等外汇业务。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持续增长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对财务公司而言,在发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深受汇率的影响。自一九七三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浮动汇率制的实行导致汇率波动明显加剧,而汇率的波动起伏会给财务公司在发展外汇业务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使得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较大,一旦财务公司外汇业务出现风险,就会影响到财务公司的发展,进而威胁到我国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格外重要。财务公司在发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只有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规避外汇业务风险,保证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持续增长,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分析

1.法律风险

所谓法律风险是指财务公司在发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因违反国家法律、国际法律要求而产生的法律纠纷。如,外汇业务的一方没有按照合同要求来履行其责任和义务而引起的经济损失。

2.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就是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风险。对于财务公司外汇业务而言,由于是跨境业务,这对相关工作人员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熟悉财务公司相关制度、文化,同时还得熟悉他国公司相关要求、外汇业务相关知识、国际惯例等,由于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在业务操作过程中就增加业务风险,影响到财务公司外汇业务效益。

3.市场风险

财务公司外汇业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深受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得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面临着较大的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就我国现阶段来看,货币政策实行的是弹性汇率机制,而财务公司在办理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会受汇率的影响而蒙受损失。

4.运营风险

对于财务公司而言,外汇业务需要财务公司去经营和管理,脱离了管理的外汇业务必然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但是在国际化市场环境下,财务公司在办理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外汇业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造成经济损失。

四、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财务公司外汇业务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会面临着较大的风险,而要想规避风险,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十分必要。财务公司应当加大风险管理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对外汇业务风险的认识,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外汇业务,降低外汇风险的发生机率。

2.加强外部沟通交流

加强外部沟通交流的目的就是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动和要求,从而按照相关要求来办理外汇业务。作为财务公司,应当加强外部沟通交流,要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学习,全面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惯例要求,多与外汇管理部沟通,与外汇管理局保持密切联系,从外汇管理局获取最新政策及法律法规。

3.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为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依据,确保外汇业务的有序开展。作为财务公司,应当结合当前外汇业务以及国家外汇管理的相关法规、规章制度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加强外汇业务内控,尤其是对国际结算、结售汇、外汇账户等各项外汇业务的内控,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另外,相关部门还必须完善外汇业务相关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纠正当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不足,要及时淘汰那些过时的规章制度,从而为财务公司外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保障。

4.完善外汇业务办理流程

不完善的外汇业务办理流程是引起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外汇业务办理流程不科学、不完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出错。为了降低外汇业务风险的发生,财务公司应当结合当前外汇业务实际情况完善外汇业务办理流程以及操作程序,从而更好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让工作人员按照相应的操作流程来办理业务。如,国家要求资本项下的资金与经常项下的资金不能混用,财务公司可以根据企业外汇业务以及外汇资金的特点,让工作人员按照财务公司制定的《境内外汇账户管理办法》来办理业务,从而将经常性外汇资金和资本性外汇资金分开处理,避免混淆。

5.加强专业外汇业务工作人员的培养

外汇业务对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如果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职业素质不高,就会影响到外汇业务工作的开展,增加外汇业务风险。因此,财务公司应当加强外汇业务工作人员的教育,既要强化国际业务培训,同时也要强化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要全面提高外汇业务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要强化外汇业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从而为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

6.强化市场风险控制

首先,财务公司应当结合当前外汇业务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盯盘制度,全面关注外汇市场动向,按日录外汇市场的表现,并结合外汇市场,做好市场风险评估工作;其次,要做好结售汇综合头寸零余额管理,尽量减少结售汇综合头寸;再者,要加强资产负载结构管理,要建立价格预测机、预警机制,对外汇资金进行科学管理,要善于利用资金重定价缺口等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从而有效地规避外汇业务风险。另外,财务公司要将外汇业务市场风险管理工作提上日程,建立健全的市场风险管理体制,全面展开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从而减少外汇业务风险的发生。

五、结语

综上,在财务公司外汇业务中,风险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财务公司外汇业务是否能够收到良好的效益,因此,必须做好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财务公司外汇业务中,常见的风险有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了财务公司的经济效益。面对个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财务公司要想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结合我国当前外汇业务形势来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为外汇业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外汇业务的管理,从而确保外汇业务的顺利、高效办理。

参考文献:

[1]黄邦定.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6,(03):80-82.

[2]张洁,李楠.亟待加强的财务公司外汇管理制度[J].中国外汇,2015,(07):67-68.

[3]车晓宁,沈继伦.浅议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跨国公司外汇财务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3,(21):325+336.

[4]魏静.公司财务风险中的外汇风险管理[D].复旦大学,2013.

[5]何迎新.财务公司外汇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金融会计,2012,(07):74-76.

[6]林桂云.财务公司外汇业务风险管理[J].冶金财会,2012,(01):31-32.

[7]常剑.上市公司外汇风险管理财务视角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8):86-87.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3

《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号文,以下简称“37号文”)对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和补充。为保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扩大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国家税务总局对《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发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3号,以下简称“13号公告”)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于2013年8月7日了《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退(免)税管理办法(暂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47号,以下简称“47号公告”)。

47号公告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以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在财务作销售收入的日期为准。13号公告同时废止。

47号公告规范的纳税人及服务

47号公告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提供增值税零税率应税服务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以下简称“零税率应税服务”),如果属于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的,实行增值税退(免)税办法,对应的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零税率应税服务的范围

47号公告对13号公告进行了补充,将港澳台运输服务和承租方采用期租、程租和湿租方式租赁交通运输工具,从事的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增加到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应税服务范围。

根据47号公告,零税率应税服务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范围:

1.国际运输服务

(1)在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出境;

不包括从境内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

(2)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货物入境;

不包括从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载运旅客或货物至国内其他地区。

(3)在境外载运旅客或货物。

不包括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

2.港澳台运输服务

(1)提供的往返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

(2)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3.采用期租、程租和湿租方式租赁交通运输工具从事国际运输服务和港澳台运输服务的,出租方不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由承租方申请适用增值税零税率。

4.向境外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

向境外单位提供的设计服务,不包括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

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场所内单位提供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不实行增值税退(免)税办法,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47号公告规定的增值税退(免)税

47号公告修改、补充了零税率应税服务增值税退(免)税的计税依据,补充了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免退税办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具体规定见表1。

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一)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申报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退(免)税前,应提供《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和电子数据,以及47号公告规定的相关资料,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

《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申请表》中的“退税开户银行账户”必须是按规定在办理税务登记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备的银行账户之一。

(二)已办理过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的出口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的,应根据47号公告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变更。

(三)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如发生在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前,在办理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后,可按规定申报退(免)税。

(四)主管税务机关在办理零税率应税服务出口退(免)税资格认定时,对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原增值税退(免)税办法需进行变更的出口企业,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12号)的规定,先进行退(免)税清算,在结清税款后方可办理变更。

增值税退(免)税申报及税务机关的审核

(一)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并在财务作销售收入次月(按季度进行增值税纳税申报的为次季度,下同)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增值税纳税和退(免)税相关申报。

(二)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应于收入次月起至次年4月30日前的各增值税纳税申报期内收齐有关凭证,向主管税务机关如实申报退(免)税。逾期未收齐有关凭证申报退(免)税的,主管税务机关不再受理退(免)税申报,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应缴纳增值税。

(三)47号公告规定了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办理增值税退(免)税申报时应提供的具体资料要求。

1.提供国际运输、港澳台运输与对外提供研发、设计服务的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

(1)《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及其附表;

(2)《零税率应税服务(国际运输/港澳台运输)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零税率应税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免抵退税申报明细表》;

(3)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

(4)免抵退税正式申报电子数据;

(5)相关原始凭证。

2.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的:

(1)《外贸企业出口退税汇总申报表》;

(2)《外贸企业兼营零税率应税服务明细申报表》;

(3)填列外购对应的应税服务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况的《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进货明细申报表》。

(4)相关原始凭证。

(四)主管税务机关在接受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退(免)税申报后,应在47号公告规定的相关内容人工审核无误后,使用出口退税审核系统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有疑问的,可对企业进行增值税专业发票进行发函调查或核查。对进项构成中属于服务的进项有疑问的,一律使用交叉稽核、协查信息审核出口退税。

(五)47号公告取消了13号公告中关于新适用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退税审核期6个月内分别计算免抵税额和应退税额,应退税额于第7个月起办理退库的规定。

对骗取出口退税的处罚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的,税务机关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停止为骗取出口退税企业办理出口退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32号)规定停止其出口退税权。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在税务机关停止为其办理出口退税期间发生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申报退(免)税,应按规定征收增值税。

47号公告补充了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的备案手续

零税率应税服务提供者提供适用零税率的应税服务,如果放弃适用零税率,选择免税或按规定缴纳增值税的,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提供零税率应税服务放弃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声明》,办理备案手续。自备案次月1日起36个月内,该企业提供的零税率应税服务,不得申报增值税退(免)税。

财政部 国资委 证监会 社保基金会

关于进一步明确金融企业国有股转持有关问题的通知

为准确界定金融企业国有股转持范围,切实做好转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有关工作,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金融企业投资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如果金融企业股权投资的资金为该金融企业设立的公司制私募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财政部门在确认国有股转持义务时,按照实质性原则,区分私募基金(含构成其资金来源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的名义投资人和实际投资人。如私募基金的国有实际投资人持有比例合计超过50%,由私募基金(该比例合计达到100%)或其国有实际投资人(该比例超过50%但低于100%)按照《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等相关规定,履行国有股转持义务。

二、国有保险公司投资拟上市企业股权,经书面征询监管部门意见,能够明确区分保费资金投资和自有资金投资的,在被投资企业上市时,豁免其利用保费资金投资的转持义务。监管部门意见同时抄送社保基金会。对于国有保险公司以资本经营为目的的投资,或其控股的金融企业发行上市,仍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国有股转持义务。

三金融企业投资的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且投资资金来源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国有股转持事项:

(一)金融企业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确认国有股转持义务。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私募基金募集说明书、资金来源结构、持有人名单及相应的法律意见书等。其中,中央管理的金融企业上报财政部,地方管理的金融企业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被投资企业股东中有多个金融企业的,由持股比例最高的金融企业牵头上报。

(二)财政部门根据本通知规定,对提出申请的金融企业出具国有股转持义务确认函。

(三)金融企业将国有股转持义务确认函提交拟上市企业第一大国有股东,由拟上市企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按照《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财企[2009]94号)规定的程序,向相应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确认国有股东身份和转持股份数量。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按照本通知要求及相关规定,做好国有股转持范围界定工作,并批复国有股转持方案。该批复作为有关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必备文件。

四、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将本通知转发各地方金融企业执行,并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财金[2013]78号:2013年8月14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扩大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的通知

为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以下简称核定扣除试点)工作,经研究决定,扩大实行核定扣除试点的行业范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2013年9月1日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部门可商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实施办法》(财税[2012]38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特点,选择部分行业开展核定扣除试点工作。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税务和财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扣除标准等内容的文件,需报经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后公布。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将根据各地区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公布部分产品全国统一的扣除标准。

三、核定扣除试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地财税机关要积极推进试点各项工作,妥善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财税[2013]57号:2013年8月28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跨境应税服务增值税免税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第一条境内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称纳税人)提供跨境应税服务(以下称跨境服务),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下列跨境服务免征增值税:

(一)工程、矿产资源在境外的工程勘察勘探服务。

(二)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

为客户参加在境外举办的会议、展览而提供的组织安排服务,属于会议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

(三)存储地点在境外的仓储服务。

(四)标的物在境外使用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

(五)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发行、播映服务。

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发行服务,是指向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发行广播影视节目(作品)、转让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的报道权或者播映权,且该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体育赛事等文体活动在境外播映或者报道。

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播映服务,是指在境外的影院、剧院、录像厅及其他场所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

通过境内的电台、电视台、卫星通信、互联网、有线电视等无线或者有线装置向境外播映广播影视节目(作品),不属于在境外提供的广播影视节目(作品)播映服务。

(六)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 《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许可证》的;以陆路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国际汽车运输行车许可证》,或者《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运输”的;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国际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或者其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的。

(七)以陆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或者未具有持《道路运输证》的直通港澳运输车辆的;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台湾海峡两岸间水路运输许可证》,或者未具有持《台湾海峡两岸问船舶营运证》的船舶的;以水路运输方式提供至香港、澳门的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具有获得港澳线路运营许可的船舶的;以航空运输方式提供往返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或者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交通运输服务,但未取得《公共航空运输企业经营许可证》,或者其经营范围未包括“国际、国内(含港澳)航空客货邮运输业务”的。

(八)适用简易计税方法的下列应税服务:

1.国际运输服务;

2.往返香港、澳门、台湾的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在香港、澳门、台湾提供的交通运输服务;

3.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设计服务除外。

(九)向境外单位提供的下列应税服务:

1.研发和技术服务(研发服务和工程勘察勘探服务除外)、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设计服务、广告服务和会议展览服务除外)、物流辅助服务(仓储服务除外)、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节目(作品)的制作服务、远洋运输期租服务、远洋运输程租服务、航空运输湿租服务。

境外单位从事国际运输和港澳台运输业务经停我国机场、码头、车站、领空、内河、海域时,纳税人向上述境外单位提供的航空地面服务、港口码头服务、货运客运站场服务、打捞救助服务、装卸搬运服务,属于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物流辅助服务。

合同标的物在境内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对境内不动产提供的鉴证咨询服务,以及提供服务时货物实体在境内的鉴证咨询服务,不属于本款规定的向境外单位提供的应税服务。

2.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

广告投放地在境外的广告服务,是指为在境外的广告所提供的广告服务。

第三条纳税人向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应税服务,不属于跨境服务,应照章征收增值税。

第四条纳税人提供本办法第二条所列跨境服务,必须与服务接受方签订跨境服务书面合同。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五条纳税人向境外单位有偿提供跨境服务,该服务的全部收入应从境外取得。否则,不予免征增值税。

第六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免征增值税的,应单独核算跨境服务的销售额,准确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其免税收入不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第七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申请免税的,应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同时提交以下资料:

(一)《跨境应税服务免税备案表》;

(二)跨境服务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三)提供本办法第二条第(一)项至第(五)项以及第(九)项第2目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地点在境外的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四)提供本办法第二条第(六)项、(七)项以及第(八)项第1目、第2目跨境服务的,应提交实际发生国际运输业务或者港澳台运输业务的证明材料;

(五)向境外单位提供跨境服务,应提交服务接受方机构所在地在境外的证明材料;

(六)税务机关要求的其他资料。

跨境服务合同原件为外文的,应提供中文翻译件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

境外资料无法提供原件的,可只提供复印件,注明“复印件与原件一致”字样,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境外资料原件为外文的,应提供中文翻译件并由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签字或者单位盖章。

主管税务机关对提交的境外证明材料有疑议的,可以要求纳税人提供境外公证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

第八条纳税人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时,主管税务机关应当根据以下情况分别做出处理:

(一)报送的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及时告知纳税人补正;

(二)报送的材料齐全、符合规定形式的,或者纳税人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补正报送全部材料的,应当受理纳税人的备案,将有关资料原件退还纳税人。

(三)报送的材料或者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补正报送的材料不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应当对纳税人的本次跨境服务免税备案不予受理,并将所有报送材料退还纳税人。

第九条纳税人提供跨境服务,未按规定办理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的,一律不得免征增值税。

第十条原签订的跨境服务合同发生变更或者跨境服务的有关情况发生变化,变化后仍属于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免税跨境服务范围的,纳税人应向主管税务机关重新力、王里跨境服务免税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纳税人应当完整保存本办法第七条要求的各项资料。

第十二条税务机关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对纳税人的跨境服务增值税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的,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处理。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 高校 财务管理 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及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高校财务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而财务人员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效益,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管理不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了一定程度提升,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

1.政治素质有待增强

高等学校承担着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的重任,而财务无疑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从国家强盛、民族发展的高度来审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执行国家政策和上级有关规定,又要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树立全局观念和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思想,从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出发,维护财经纪律,遵守国家法规,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然而,就目前财务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的实际状况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一些财务管理人员还没有认识到高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作用,漠视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应有的政治责任感。

2.道德素质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容易在金钱面前迷失自我。尤其是随着高校筹资能力与数量的扩大,需要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监督的领域日益增加, 所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大公无私、廉洁奉公、铁面无私,才能自觉地抵御工作中来自各方面的诱惑,敢于监督财务管理中的各种违规现象。然而,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素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日益变得多样化。这种情况也给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开始抛弃了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道德准则,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听之任之,对师生服务态度恶劣,甚至有个别财务管理人员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因此,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会人员面对各种经济利益的调整,如何把握自己、抵制不正之风、树立服务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3.业务素质有待优化

高校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人员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随着高校投入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向多元化筹资模式转变,高校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主要包括社会力量的资金投入、金融系统的资金投入、股份制形式的资金投入、收费、社会捐赠、科研经费等[4]。此外,高校科研、教学投入力度日益增大,高校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这些都意味着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多,管理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其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说来,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素质上要达到专业性、复杂性、创造性的要求。专业性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应当掌握财务成本管理、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和财政学等方面的知识。复合性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在具有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创造性是指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善于对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创造,根据高校的财务环境和条件,采取有特色的管理模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益。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有所提高,但与高校财务管理环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扎实,财务管理技能不过硬;有些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财能力不高;有些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专业性、复合性与创造性还比较低,不能有效地发挥财务管理的效益。

4.能力素质有待改善

日趋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越来越强的要求。管理是一种时效性很高的活动,财务决策失误可能给学校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使学校陷入财务危机。因此,高校财务人员必须具备风险决策与危机决策能力,以有效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而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对于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的完成以及财务管理效益的提高至关重要。组织能力强、协调到位,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务管理与信息科技联系日益紧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与网络应用能力。然而,目前在高校财务管理人员中,一些人缺乏准确预测能力、及时决策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协调合作能力不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一些人还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与网络应用能力。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策略

高校财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可以概括为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财务人员自身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过程。财务人员通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各类执业资格考试、职称等级考试、学历教育等方式,能够不断拓宽自己的理论知识;财务人员通过参加财务管理各个岗位的工作,能够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技能;财务人员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学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不断总结将实践技能提炼为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总结、积累和提高,使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1.注重培养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高校财务人员应具备的首要的和根本的素质。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熟悉法规、依法办事,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做好服务、保守秘密等。

爱岗敬业、认真负责。高校在其发展和建设中,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筹集的办学资金不断增加,预算支出规模相应增加,财务管理工作量大幅增加。财务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琐碎、繁杂,财务人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求财务人员热爱本职工作、不断钻研业务、认真负责、吃苦耐劳、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培养爱岗敬业精神,热爱和忠于本职工作,珍惜工作岗位,努力做到勤勉敬业、恪尽职守,乐于服务、甘于奉献,努力为广大的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管理效率。

熟悉法规、依法办事。高校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执行国家财经法纪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因此,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财务人员应重点加强会计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会计工作基础规范、现金管理条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税收法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法、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公务卡结算管理暂行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的学习,加强学校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与学校财务管理实际相结合,与财务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相结合,以使自己能够依照各项政策法规处理经济业务,依法把关守口;配合学校积极开展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释,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政策法规知识,树立依法办理经济业务的法制观念。

诚实守信、客观公正。高校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经常与钱财打交道,需要诚实经办各种款项收支,对内对外交往中注重守信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以更好地为学校决策和管理服务。

做好服务、保守秘密。高校财务人员在服务工作中,服务对象包括广大教职工、学生和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外单位。因此,工作中应以对服务对象高度负责的态度,平等、热情地服务,耐心细致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自觉履行保密的法定义务,保守学校的商业秘密,不得擅自泄露教职工、学生的个人信息,不得私自泄露学校的经济信息,也不得利用知悉的秘密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2.加强实践,提升业务素质

(1)财务核算能力

财务核算能力是指财务人员应具备的记账、算账和报账的能力。高校财务人员除了应掌握会计学原理、预算会计、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财务管理学和财务软件基本操作等基础知识,应根据工作需要将所掌握的知识熟练用于记账、算账和报账。注意将高校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学校的管理实际和经济业务相结合,掌握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范围、所核算资金的内涵及特点;掌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教育系统支出功能分类预算科目设置、教育系统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置结构和科目核算内容;掌握年末结账账务处理方法、收支结余分析方法、报表编制原理及分析;学校为适应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而采取的核算方法和操作流程。熟悉预算编制与分配、成本核算、支出绩效评价、资金筹集、风险评价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财务核算能力。

(2)计算机运用能力

高校财务人员,不仅应掌握财务软件和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和操作,更要注重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财务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财务系统初始化、系统参数设置、财务软件维护等运用知识的积累,学习在使用软件过程中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中,掌握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以满足其需求;在大量繁杂的财务数据中,掌握采用何种方法快速而准确地选取所需数据以满足使用需要;掌握如何实现外部已有数据转换接入财务系统成为系统可使用数据;初步掌握网络知识的应用和维护;学习应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财务数据的加工处理和分析统计,编制财务报表和决策有用信息。

(3)表达和协调能力

在日常财务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编制和报送各类报表、拟订学校内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撰写财务工作计划和总结、将实践中认识和体会总结上升为理论等,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到上级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银行等办理各项经济业务,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在学校内部为教职工和学生服务,涉及到政策的宣传和解释,涉及到教职工和学生接受服务的感受,也需要财务人员具有良好的表达和协调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可以让财务人员在理解、解释、执行政策等方面得到积极的配合和支持。

(4)外语运用能力

随着高校对外交流越来越广泛,经济业务中涉及使用外语记载的票据,需要财务人员既能读懂票据载明的经济业务内容,又能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外国留学生到财务办理收费和其他经济业务,也需要财务人员能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在学校融资过程中,如申请外国政府贷款,也可能涉及填写外文申请资料等。因此,高校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外语的学习,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才能适应财务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业务。

(5)实践技能

财务人员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财务工作中,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多记、多看、多做、多想,注重业务知识和业务处理方法的积累;通过不断积累单笔简单业务处理的方法,学习多笔复杂业务的处理,不断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从事一项工作,无论该项工作是否枯燥和简单,应有把工作干通干精的决心,避免频繁轮岗使自己对所从事的工作一知半解;加强对行业特点、学校办学宏观和微观环境、机构设置、管理特色、基础信息和人员情况等信息的学习和积累,了解经济业务的发展和变化,以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6)提供决策参考

财务人员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积累,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最根本的是为教职员工和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决策参考。财务人员提供决策参考,是各项素质和各项能力的综合,是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财务人员需要运用所掌握的财务管理理论、财经法规和实践技能,综合运用财务核算能力、表达和协调能力、分析学校建设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学校建设发展的建议,为学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当好参谋,以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高校财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一个长期学习和积累的过程,需要财务人员坚持不懈地努力。高校财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卿文洁: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改进措施[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高校;预算管理;环境

一、高校预算管理环境概念

高校预算管理环境是指对高校预算编制、控制及预算分析等有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对高校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原则、编制方法、预算控制及预算分析体系等具有决定性作用,是高校预算管理研究的起点。

二、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分析

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包含来自高校内、外部的诸多因素,并且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高校预算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对于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可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方面分析。

(一)宏观环境

1、高等教育环境。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有其内在联系的发展规律和轨迹。一般来说,高等教育需经历“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再到“普及教育”的发展历程。不同阶段的预算目标和任务、预算原则及所适用的预算方法是不同的,高校预算管理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不断革新、不断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现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国家经济快速而稳定,高校结构相对简单,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显著增加。在预算管理方面,高校很少关注和强调成本控制,“重建设、轻管理”思想严重,资金使用效益偏低。

2、政策环境。高校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受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约束,特别是2000年以来,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为核心的财政改革不断推出新的举措,高校也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财政部门预算要求学校全面、完整地反映财务收支全貌,统筹安排好学校各项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使用资金前必须首先依据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用款计划,严格按照用款计划进行支付,对高校财务预算的计划性、严肃性和主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新的政府收支分类全面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高校收入的构成,也可准确反映高校预算编制情况,对高校收入预算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除财政拨款外主要收入来源的学费、住宿费等收费标准,受国家政策、地方政府政策约束,高校没有自主定价权。

3、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十五”以来,高校普遍利用银行贷款开展校园、基础设施等建设,实现了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的快速跨越。然而,高校负债打破了高校长期以来奉行的“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走上了赤字预算的道路,因此,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利率水平,直接影响了高校建设资金的筹集及其筹资成本。

(二)微观环境

微观环境是指学校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内部管理水平、财务管理体制等诸因素结合形成的环境变量。

1、高校办学规模与层次。高校办学规模的大小、办学层次的高低是高校管理体制确定的重要因素,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或办学层次的改变,形成了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动因,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调整,改革权力分配结构,改善资源分配办法,管理重心逐步下移,校属二级学院自逐步增强。高校预算管理作为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须随着办学规模与层次变化不断完善和优化管理形式、方法和手段,以适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和变化。

2、高校内部管理水平。高校内部管理水平是指高校内部各项制度的制订及执行情况,大致包括高校各类原始记录的建立与归档,教学计划执行及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科研能力及科研管理制度,学生及行政管理体制,财务状况定期分析制度,校内经济责任制落实等内容。如果学校建立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则学校的预算管理有着良好基础,可极大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反之,则必然给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带来重重困难。

3、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在高校预算管理微观环境中,财务管理体制因素起着决定作用,它直接决定着学校预算管理微观环境的优劣。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决定了预算管理体制,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预算管理。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财务管理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体制,校级财务对二级院、系的人、财、物等实行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的所有预算收入由学校控制和支配,各二级院系根据本院系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向学校申请相应的经费预算需求,学校根据年度财力状况平衡和协调各院系的经费需求后,批准安排各院系的年度经费预算,并要求在学校统一政策和规章制度下使用预算经费。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财务管理模式是在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强调学校统一领导地位,明确各级单位、部门权责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由学校和二级院系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按照一定方式核定各院系经费总额指标,各院系可作为学校的基本预算单位,在学校总经费额度内,结合本院系的实际情况,自主编制院系财务收支预算计划。

三、高校预算管理环境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财政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的的不断深入,对高校预算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更新了高校的理财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高校的办学经费的筹集进入多元化时代,高校负债已成为高校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高校财务风险也伴随而来,因此,高校必须更新理财观念,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二)财政体制改革加强了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约束。随着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政对高校预算管理的约束逐步加强,推动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育体制改革,加深了高校预算管理复杂化程度。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学校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难以取舍,对建设资金需求大大增强,因此高校预算须在多渠道筹集资金做出合理安排,既要控制财务风险,保证财务健康运行,又要将有限资金在保障学校正常运行与学校发展建设之间合理分配。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6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是指高等学校独立或者与境外具有法人资格并且为所在国家(地区)政府认可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合作,在境外举办以境外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者采用其他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高等学历教育、学位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

第三条高等学校境补办学应当坚持积极探索,稳步发展,量力而行,保证质量,规范管理,依法办学的方针。

第四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应当符合中国的相关规定,遵守所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规,并取得相应的合法资格,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应当优先举办具有中国高等教育比较优势或者特色的学科,并充分考虑所在国家(地区)的需求及发展特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在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开展境外办学活动。

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授予中国学历、学位的,其专业设置、学制应当符合中国有关规定,切实维护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信誉。

第六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施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按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学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教育部审批。教育部应当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

第七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实施专科教育或者非学历高等教育的,按隶属关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者学校主管部门审批,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审批机关应当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批准文件报送教育部备案。

第八条高等学校申请境外办学,需要报送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境外办学的目的、办学条件、合作方式、修业年限及学位授予办法、师资和生源预测、财务运营状况预测等,并说明外方合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是否符合所在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规定。

(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课程设置等有关教学的基本文件。

(三)外方合作者有效的办学资格和资信证明。

(四)中外方合作者签署的合作协议。合作协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机构名称及性质、课程设置、入学标准、师资与教材、合作期限、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学位授予、管理方式、财务安排、争端解决办法、清算办法等。

合作协议在境外办学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执行。

(五)申请举办独立设置的教育机构的,应当报送机构章程。机构章程应当规定以下事项:

机构名称和地址、办学宗旨、办学规模、生源预测、学科门类的设置、教育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财务运营状况预测、财产和财务制度、举办者与教育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章程修改程序及其他必须由章程规定的事项。

第九条高等学校境外办学可以由中外办学机构依照有关规定联合或者分别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经批准实施高等学历教育或者学位教育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颁发中国相应的学历文凭。对由中外双方联合授予学位或者由中方单独授予学位的,应当符合中国学位的有关规定。

实施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颁发写实性证书。

第十条教育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学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各自的审批权限,负责对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活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办学,适用本办法。

高等学校赴台湾地区办学的有关事宜,另行规定。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7

外债管理暂行办法完整版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外债管理,规范举借外债行为,提高外债资金使用效益,防范外债风险,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外债,是指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境内机构,是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常设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金融境内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中国境外的机构、自然人及其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非常设机构。

第五条按照债务类型划分,外债分为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

(一)外国政府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外国政府举借的官方信贷;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是指中国政府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其他国际性、地区性金融机构举借的非商业性信贷;

(三)国际商业贷款,是指境内机构向非居民举借的商业性信贷。包括:

1、向境外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

2、向境外企业、其他机构和自然人借款;

3、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含可转换债券)和短期债券(含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4、买方信贷、延期付款和其它形式的贸易融资;

5、国际融资租赁;

6、非居民外币存款;

7、补偿贸易中用现汇偿还的债务;

8、其它种类国际商业贷款。

第六条按照偿还责任划分,外债分为主权外债和非主权外债。

(一)主权外债,是指由国务院授权机构代表国家举借的、以国家信用保证对外偿还的外债。

(二)非主权外债,是指除主权外债以外的其它外债。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对外担保,是指境内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以保证、抵押或质押方式向非居民提供的担保。对外担保形成的潜在对外偿还义务为或有外债。

第八条国家对各类外债和或有外债实行全口径管理。举借外债、对外担保、外债资金的使用和偿还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

第九条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是外债管理部门。

第二章 举借外债和对外担保

第十条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际收支状况和外债承受能力,制定国家借用外债计划,合理确定全口径外债的总量和结构调控目标。

第十一条国家根据外债类型、偿还责任和债务人性质,对举借外债实行分类管理。

第十二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由国家统一对外举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财政部根据规划组织对外谈判、磋商、签订借款协议和对国内债务人直接或通过有关金融机构转贷。其中,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和重点国别外国政府贷款备选项目规划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十三条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境外发行债券由财政部报国务院审批,并纳入国家借用外债计划。其他任何境内机构在境外发行中长期债券均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在境外发行短期债券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其中设定滚动发行的,由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

第十四条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五条境内中资企业等机构举借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须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

第十六条国家对境内中资机构举借短期国际商业贷款实行余额管理,余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

第十七条国家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举借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八条外商投资企业举借的中长期外债累计发生额和短期外债余额之和应当控制在审批部门批准的项目总投资和注册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内。

在差额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可自行举借外债。超出差额的,须经原审批部门重新核定项目总投资。

第十九条境内机构对外担保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外汇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境内机构不得为非经营性质的境外机构提供担保。

第二十一条未经国务院批准,任何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不得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

第二十二条境内机构对外签订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后,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国际商业贷款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须经登记后方能生效。

第三章 外债资金使用

第二十三条外债资金应当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和存量外债的结构调整。

第二十四条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等中长期国外优惠贷款重点用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建设项目,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第二十五条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重点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及产业结构和外债结构调整。

第二十六条境内企业所借中长期外债资金,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确需变更用途的,应当按照原程序报批。

第二十七条境内企业所借短期外债资金主要用作流动?式穑不得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等中长期用途?span class=br第二十八条使用外债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由项目法人对外债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国外贷款机构有关规定需要进行招标采购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外债管理部门负责对外债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第三十条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依据《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办法》的规定,向使用外债资金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派出稽察特派员,对项目的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稽察。

第四章 外债偿还和风险管理

第三十一条主权外债由国家统一对外偿还。主权外债资金由财政部直接或通过金融机构转贷给国内债务人的,国内债务人应当对财政部或转贷金融机构承担偿还责任。

第三十二条非主权外债由债务人自担风险、自行偿还。

第三十三条债务人可以用自有外汇资金偿还外债,也可经外汇管理部门核准用人民币购汇偿还外债。

第三十四条债务人无法偿还的外债,有担保人的,应当由担保人负责偿还。

第三十五条担保人按照担保合同规定需要履行对外代偿义务时,应当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对外担保履约核准手续。

第三十六条债务人应当加强外债风险管理,适时调整和优化债务结构。

在不扩大原有外债规模的前提下,经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核准,债务人可以通过借入低成本外债、偿还高成本外债等方式,降低外债成本,优化债务结构,其中,涉及主权外债的,需经财政部核准。

第三十七条债务人可以保值避险为目的,委托具有相关资格的金融机构运用金融工具规避外债的汇率和利率风险。

第五章 外债监管

第三十八条外债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对外债和对外担保实施监管。

第三十九条外债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职责时,有权要求债务人和相关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检查有关帐目和资产。

第四十条境内机构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时,未履行规定的审批手续或未按规定进行登记的,其对外签订的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第四十一条不以借款合同或担保合同等形式体现,但在实质上构成对外偿还义务或潜在对外偿还义务的对外借款或担保,须按照本办法纳入外债监管。

第四十二条禁止违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以保证外商直接投资固定回报等方式变相举借外债。

第四十三条未经外债管理部门批准,境外中资企业不得将其自身承担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责任转移到境内。

第四十四条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在为境内机构开立外汇、外债帐户和处理外汇资金往来业务时,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外债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外债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第四十五条外债管理部门应当掌握外债动态,建立和完善全口径外债监测预警机制。

第四十六条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外债的统计监测,定期公布外债统计数据。

第四十七条境内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举借外债或对外担保的,由其主管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外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由其所在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境内机构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机构举借债务或提供担保,比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五十条外债管理部门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和完善有关实施细则。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创新

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与高校客观的经济环境以及会计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历史潮流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如何做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怎样改进高校财务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已是当前摆在广大会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面对来自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WTO、信息资源、网络技术、高校产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高等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冲击,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已无法与新世纪高校的理财环境相适应。具体体现为:

(一)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财务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体制下的思维模式上,尚未建立起市场经济环境变化下的诸如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的财务管理新观念。

(二)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尚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滞后。

(三)财务管理制度落后

高校会计制度、内控制度、预算制度、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制度、校办产业财务管理制度等已严重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环境与新要求。

(四)财务管理内容不健全、不完善

相关的激励与约束、筹资与投资、控制与监督等内容严重欠缺。

二、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具体思路

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21世纪高校客观经济环境和高校发展的迫切要求。笔者认为,新经济时代高校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观念创新

21世纪给高校办学环境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

1.成本效益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及国外办学主体的进入,国内国际间教育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因此,高校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取得发展,就必须树立成本效益观念,进行成本核算,计算学生培养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寻求降低办学成本的最佳途径,努力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风险观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连年扩招,规模迅速增大,经费投入与学校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举债办学已是目前高校缓解资金压力的主要做法。有负债就会有风险,有风险就会影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树立风险观念,合理组织高校资金,强化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实现高校健康、稳定和规范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另外,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及高科技产业的投资也会给高校带来新的网络风险与投资风险。

3.知识资本观念。知识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高校作为人才资源培养的发源地,作为社会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更应强化知识资本观念,加强对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的科学确认与计量,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核算、管理、整合与利用。

4.全球化观念。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的同

时,也给我国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广阔的空间。在此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已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教学、科研方面的交流,经济往来、国际结算等业务往来也将更加频繁。因此,面对教育国际化交流的需要,高校必须积极树立全球化理财观念,了解国际事务处理惯例,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建设,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5.信息化观念。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主宰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要积极树立信息化观念,要以财会电算化为龙头,全面启动高校财务信息化管理工程,要以信息集成、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现代信息化观念实现高校的财务信息流程再造,以为高校发展提供科学、及时的预测、决策信息。

6.网络化观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高效率的操作平台,产生和发展了网络财务,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资源。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要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牢固树立网络化观念,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形成信息交流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为高校提供全面的战略信息和财务报告。

7.现代融资观念。高校经费来源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格局的形成,要求高校财务管理要从“等、靠、要”的旧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新的融资观念,积极探索筹措资金的新模式与新办法,要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机遇,运用金融杠杆,通过宏观调配、统一调度、有偿使用等办法,科学地引导资金流向与融资资金,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益。

8.竞争与合作观念。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发展,迫切要求各高校之间相互沟通和进行广泛的交流协作,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在日常的财务决策与管理中,以开放的视角,善于扬长,巧于避短,牢固树立“以竞争与合作求发展,以创新求提高”的观念,正确处理和协调各方之间的财务关系,使各方经济利益达到和谐统一。

(二)制度创新

在高校财务管理观念创新的背景下,必然需要财务管理的制度进行创新,其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实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运行模式。我国高校预算会计的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逐步转换,是符合国际市场通行做法的,它既可有效规避高校的潜在性财务风险,适应高校综合预算、零基预算的新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是高校正确测算生均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准确核算业务收支与收支结余的需要;同时也是如实反映高校资产和负债,促进高校发展的需要。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与会计报告体系。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实行提取折旧制度;对专用基金实行收支分开核算制度;对对外投资科目下按长短期限与债券种类建立明细核算制度;对借入款项分别按短期与长期建立借款考核评价制度等,同时还应增设现金流量表:增加附加报表如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情况表、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报表;不断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建立高校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等。

3.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制度。在21世纪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来说,只有正确核算高校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才能为考核评估高校的办学效益提供依据,才能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有利于高校在市场竞争大潮中科学化、规范化地顺利向前发展。

4.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度。新形势下,高校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不能只顾追求效益,不考虑损失的可能。各级领导都要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经营责任制,实行第一责任人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强化管理层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意识,以防止出现“任际”(前后任负责人间)债务转移,导致权责不清,形成盲目负债发展的恶性循环,加剧高校财务风险的严峻形势。

5.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高校应在“先保基本支出,后保项目支出”的原则下,保证预算从编制、执行到调整的科学规范,改进预算编制办法,尽量采取先进的零基预算或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细化项目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控制各种随意性开支,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另外,高校还应实行校内预算与国家部门预算相一致的一套预算方案,以防范预算因国库支付制度改革而引起差异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6.会计制度国际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被确立下来并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与基础,迫切要求我国的会计要与国际接轨,因此高校应在保留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规范的前提下,尽快探索与研究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制度,以适应会计制度国际化的新环境与新要求。

(三)内容创新

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筹资管理、预算编制与分配、资金使用与控制、财务分析和监督以及财务工作环境的优化等。随着21世纪高校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内容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资本的内涵在深化,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知识资本。二是筹资的外延在扩张,不仅包括资金的筹集,还包括人才的引进。三是预算的分配在调整,不仅要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及日常运转的需要,还包括学校大规模的基建需要。四是投资的理念在更新,不仅包括传统的国债、后勤、校办产业等投资,还包括校际间合作办学、战略联盟的投资。

(四)技术创新

高校财务管理技术创新是高校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和网络化时代的迫切需要,是为了改善高校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与经济效益、满足高校客观经济环境变化的迫切需要。笔者认为高校财务管理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计算机技术创新。近几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在高校财务会计系统中的普及应用,高校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传统的要依靠手工来完成财务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加工,现在只需输入电脑,依靠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从凭证录入到账本输出的一整套服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2.网络技术创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可利用自动化网络办公系统,实现财务信息的无纸化网上传输,既节约资源,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发财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为学校各部门提供工资、公积金、财务经费、部门预算等各方面的财务信息。

3.预测技术创新。在教育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高校的预测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能否提前预测各方面信息,在最佳时机扼杀危机,消除隐患己是当前衡量高校危机防范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对高校财务管理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观察和评价一些科学化的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对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和控制。

(五)人员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具有知识的人才,知识是创新的载体,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因此,高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不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具备优良的个性品质、合理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还要懂得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要具备现代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高校除要为财务管理人员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出管理目标刺激财务管理人员创新外,还应建立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机制,分不同业务,

不同岗位,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实行多层次的培训,不断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包括计算机、金融、法律、英语等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六)服务创新

高校会计工作的服务性决定了高校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创新,人员的优化是为了服务,制度的完善也是为了服务。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服务创新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服务理念的创新。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或部门应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正确处理好开放与控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把提高财务工作的服务质量视为财务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2.服务方式的创新。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宣传,帮助与引导学院领导、各部门、各系科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的重要价值,另外,还应积极利用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实行网上服务与送资料上门,变被动为主动,变滞后为超前,使财务信息服务积极挤身于高校教学、科研、生产的第一线。

3.服务内容的创新。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自身实际和高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种关于财务信息的特色服务,积极为教学、科研提供会计预、决策数据信息。

4.服务手段的创新。高校财务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财务管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为利用者提供高效、优质、快速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2] 邹长城.论高校财务管理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9

(一)民办高校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民办高校财务发挥的只是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人员处于报销环节的末端,一些重大经济业务直到报账的时候才知道,财务部门对于经济业务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几乎没有参与。例如,对外投资、工程建设、重大物资采购等都是投资者或人说了算,这些现象在民办高校中并不是孤例。在没有主动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环境下,民办高校体制内会计监督实质上是一种不现实的逆向监督,使得一些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支出产生。

(二)预算编制管理考评制度不完善

民办高校处于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之前盲目扩张型的民办高校的“生源争夺战”结束,经过优胜劣汰完成期初的积累后,在向内涵式发展过程中,有些学校受生源质量、师资、专业学科建设等“软件”的影响,基本采取稳健发展思路,等待下一轮教育需求高潮的到来。对于学院的软硬件的建设、资金的使用缺乏长期目标,而严格的预算控制考评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不重视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预算使用部门不是根据下学年的真实需要来拟订计划,而是参照以前年度的发生额或比率进行估算,编制主观随意性大,同时存在学期末突击花预算的现象,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机制。

二、民办高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现阶段国内相关法规法律不成熟,存在监管真空地带

现代民办学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当迅速,有效监管法规的出台还在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之中。比如:《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出台,“首先必须解决其上位法《民办教育法》缺失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设定分红权等难题”——设定分红权与民办高校作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所要求的不取得经济回报和资源提供者不享有所有权是矛盾的。对于民办高校的投资分红的标准以及分红的取得没有实施细则,相当多民办高校几乎不敢有“利润”产生,似乎有利润就违背了公益性;对于税后计提民办高校的发展基金的规定,各高校执行情况不一,取得所得税免税政策优惠的高校执行得好,但是没有利润的民办高校这块基金就是空白,这对民办高校办学资金风险防范是不利的;在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上各地执行的尺度的把握上也有差异,因此财政、审计、税务、教委等部门的检查,各自依据的法规和检查的出发点不一致,或者交叉重复检查或者存在几不管的真空地带,缺少横向的信息沟通,很难形成监督合力。

(二)内部治理结构失衡,投资者对学校的管理干预过多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办学的性质,与捐资办学注重教育投入不同,更注重产权归属、投资回报。我国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前,举办民办高校,采取的是先成立一家具有土地房屋等办学条件的教育公司,再由这家公司投资举办民办高校的模式,房屋土地教学设施都由学院在使用,但却没有对实际财产的支配权,产生法人财产权不明晰;同时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产生了所有权与管理权不分,投资者与管理者在对学校的经营上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董事会与校长之间难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导致学校利益与股东利益趋同。虽然表面上大多执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投资者天生按经济规律办学的思路制约着民办高校按教育规律办学思想。体现在财务管理方面,属于报账型财务,仅重视财务的核算功能,忽视财务监督功能,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为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预警和公益性教育特色保驾护航。

(三)会计部门力量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各地方对其会计核算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和核算办法。上海民办高校中推广运用的海天软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加强民办高校财务核算、预算管理和政府监控的有力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反映出工作人员对新的会计核算软件运用和接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不按规定使用相关科目等现象。在民办高校会计工作者必须要主动去掌握的工作技能中,由于缺乏内外监督、管理考核压力等,工作人员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有各高校及行政管理部门有相关的措施和方法去引导和激励财务人员的自我学习能力、执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财务部门整体工作水平。

三、完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在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优化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外部环境

1.近年来上海民办高校得到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目前的会计核算对于不同来源的收、支和净资产,已经区分限定性和非限定性资金分别进行核算。但对于民办高校的积累增值部分仍很难严格区分哪些由投资者享有的,哪些是政府和社会的。如何划分产权所有者的权利和义务?怎样取得合理回报?投资者的利益分配应该给予会计处理的操作空间。2.对于已经承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在税收政策方面应该明确同公办院校享受一样的税收扶持优惠。对于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若享受税收优惠,相对应的税收优惠额度可视同政府补助收入作为限定性净资产管理,需要动用这项金时,向主管部门及财政申请使用,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扶持资金专款专用。3.《民办教育促进法》第8条规定,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出台针对民办教育机构的支出财务准则,约束投资者和管理者的套现行为,如在职消费、关联交易等,为外部监督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政策依据。如以上财政、税收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政策能够出台,可以从外部环境上消除投资者在产权方面和取得合理回报方面的顾虑,让形式上避而不谈的营利问题在账务处理上得以正确反映,从根本上利于民办学校长远的办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和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自选择权更大,良好的内控环境建设有利于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提示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办学风险,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高校市场化需要,完成中长期发展目标的前提。虽然各省出台的财务管理试行办法均表明了法定代表人对学校财务工作承担全部经济责任,但是基于上述第二项内部治理结构方面原因,现实中民办高校并不能严格执行。因此,要求民办高校在章程和制度中落实校(院)长经济责任制,明确校(院)长对学院财务工作承担法律责任,赋予管理者相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设立院长总负责下的总会计师制度,全院师生共同参与,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在内控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程序明确化、制度规范化、要求具体化、呈现公开化

1.民办高校管理层要站在学校长远发展的高度,管好用好学校的资金,量入为出,可以结合公办高校和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民办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审批流程、执行和绩效评价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架构,完善报表体系,除目前每月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主表外,还应增加往来明细表、针对各专项基金(包括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编制项目明细表,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及汇总表,以及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等。2.教育经费精细化管理。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专项资金的管理可以参照公办院校分科目分项目平行核算,及时反映政府下拨各类专项资金的收、支、存情况。目前上海民办高校的使用的财务软件具有预算控制和项目核算的功能,但由于之前对于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及计提折旧的处理考虑欠缺,尚不能从账面直接准确反映教委拨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结余情况,有待完善。另外预算的控制也仅限于政府拨入资金这一块,大多民办高校对预算的编制的源头就不太重视,所以并未利用这一软件功能,对学费收入的预算使用进行控制。3.财务部门应将财务管理制度,报销流程,票据管理要求,各类奖助学金补贴等的申请、发放标准和发放情况,教职员工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文件规定及时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公布,在满足不同主体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使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一方面有利于对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的监督,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效精简、科学透明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学院的外在形象。

(四)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境外财务管理办法篇10

关键词:高等院校 财务管理 机制 市场风险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115-03

随着高等院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级政府对高校的投入逐年增加,企业资本、个人资本、民营资本等逐渐流入教育领域,呈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经济关系复杂化的趋势,使得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但是,目前中国众多高校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诸多与现实环境和高校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一系列问题,已严重制约了中国高校的规模化发展。

一、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新环境

在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同时,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财务环境也有了显著改变。充分认识这一变化,对于促进高校财务管理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财务管理外部环境日益改变。与过去相比,现阶段各高校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积极通过以下途径筹措办学经费: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积极开展有偿服务;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全面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不断完善学生收费制度;加大住房、医疗制度等公益事业的改革力度。以上措施大多使高校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活跃,机动财力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的开展。但对于这些自筹经费,更迫切需要加强管理,才能使高校的财务运行对学校的发展真正起到强有力的推进作用。

2.财务管理内涵不断扩大。高校教育经费多样化的格局,使得财务核算不再是简单的收收支支的出纳核算,学生收费、技术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等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促使财务核算的内容日益广泛,利益相关者除主管部门、财政、物价、税务外,还有学生、职工、社会法人等。高校财务服务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使得高校财务管理与原来相比,其内涵与外延均发生了变化。

3.贷款导致的财务管理风险日益增大。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有效、高速运行。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与预测》一书中称,2005年中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 500亿元~2 000亿元。如此高额的银行贷款是一把“双刃剑”,既会带来巨大效益,但也存在巨大风险。如何通过财务管理规避这一风险,是全国所有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一大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各高校积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完善财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特别是要进行实时的财务风险防范,在进行风险报酬决策时掌握好“度”。

4.校院两级管理使财务管理范畴日益扩大。随着高校管理重心的下移,校院两级管理已成普遍模式,校内会形成多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经济责任与部门效益日益明确,校内单位之间相互提供劳务,也存在财务往来管理问题。因此,全面核算高校院级基层单位的成本,确立合理的内部价格,准确评价责任人员的绩效等成为新形势下财务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由于认识不足,许多高校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还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核算阶段,学校的财务管理相对简单,管理职能单一,属“报销型”财务模式(即“花钱伸手要,结余全上交”),工作的重点还基本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地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了内部管理职能。由于财务工作还停留在以核算为主的模式上,因此重核算、轻管理,形成了市场经济进程下财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削弱的反常现象。这种以“报账型”为主的财会工作模式严重滞后于高校改革,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当前财会工作被动的根本原因。在管理体制上,多数高校将财务部门归属于学校后勤系列,在人们潜意识中仅仅视其为后勤保障而已。实际上,财务工作不单纯是后勤保障问题,尤其在形成教育产业的新形势下,它更重要的功能是参与学校经济活动的管理,为学校领导办学决策提供依据。但是在许多高校的经济活动决策中,却鲜见财务部门的参与,财务部门在决策中所起作用,往往不被重视或意见不被采纳。在组织和管理资金运动、协调处理经济活动等方面,财务管理职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就更谈不上了。

2.筹资渠道单一。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财政在确保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前提下,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逐步集中财力办好重点高校的重点项目,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这使得高校单一靠财政资金来铺摊子,满足学校扩张的资金需求愿望难以实现。虽然,高校逐步面向市场,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高校还没有较好地形成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发展筹资机制和途径。许多高校仍基本上依靠政府与财政拨款运作,习惯于过“等、靠、要”的日子,不能积极地开拓筹资渠道,坚守着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老办法,经费不足就跑“部”要“钱”。其实,依赖单一的政府拨款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利的,单一的资金来源不仅不能使高校及时地反映社会其他各方面对其的要求,而且资金的短缺也不能满足自身对经费不断增长的需要,从而使得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激烈。

3.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学校对于各项事业经费,在使用上往往事先无计划,缺乏统筹安排,对全年业务开支项目不作计划安排,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缺乏成本管理意识,简单按开支标准支出,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因而不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无控制,不管对事业发展是否需要,只要领导批字就全部报销。领导者对一年工作计划完成了多少,用去了多少资金,所剩资金还能办多少事,心中都无数,从而导致资金使用超支,办了一些次要的事,一些主要工作因缺乏资金不能按期完成,影响了事业的发展。同时,在预算外收支管理上存在漏洞。预算外资金收入范围广、项目多、内容杂,各级财政没有具体规定,各单位自行制定开支项目标准,随意性大。还有些单位以为预算外资金是自己单位创收得来的,不属国家预算之列,不受财经制度限制,可以任意扩大开支范围。有些单位不编制预算外收支计划,执行无报告,年终无决算,开支不按国家规定,使用不讲究其效益,不按规定专款专用,有的甚至将用于发展各项生产建设事业的资金挪作他用,擅自提高本单位福利标准等等。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会造成管理混乱,出现极大的漏洞,为一些腐败与贪赃枉法提供了方便,使这部分资金浪费很大。

4.国有资产管理薄弱。由于高校国有资产不同于企业资产,主要来源是国家的无偿投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核算上也不计成本,因此长期以来,高校的国有资产都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存在一些很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有力的法规制度。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责权划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构,使资产管理工作交叉重复,各部门之间遇上难办的问题就扯皮、踢皮球,反映到财务账上的资产也不及时、全面。二是高校资产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在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资金投入、忽视资产管理的倾向,甚至存在滥用权力、做假账、虚报资产、欺上瞒下等现象,导致国有资产的价值分离,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评估机制。三是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资产管理制度。从高校资产本身的性质来说,许多资产的功能、类别难以做出明确的界定,按照条条框框的类别管理,必然存在交叉,而交叉就必然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致使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协作共有难以实现。四是高校国有资产浪费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高校经费主要依靠国家拨款,资产一旦形成就为单位或部门占有、使用,很难做到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势必造成资产大量的重复和闲置。

三、解决中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1.转变管理观念。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附属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教育投入依赖政府拨款,高校财务缺乏理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学校由政府机关的附属机构转化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一个依靠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环境里,搞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高校财会人员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

要正确认识新的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作用,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明确财务管理在高校诸多管理环节中处于基础地位,并落到实处,确保高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统一起来。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核算型报账制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彻底转变重核算、轻管理的观念,在原有的工作职能和范围内注入新的内容。树立效益理财观,以经营理财的新思路,搞好财务管理基础工作,逐步将办学成本与效益挂钩。要研究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财务管理真正担负起筹措资金、管理内部资金流转、控制成本、管理资产与资金、进行财务评价等全部职责,做好一切服务工作,提供一切方便。树立群众观,形成高校财务齐抓共管的局面,在分配制度上要打破过去平均主义思想,拉开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分配距离,创收与不创收不能一个样,效益好与效益差不能一个样,从而调动全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各项办学创收活动的积极性,开源增收,堵漏节支,增强学校办学整体财力。

2.提高筹资能力。高校办学活动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高校就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教育经费的及时足额筹集、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是高校维持正常运行和发展的财力保证,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收入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加强收入管理,广辟财源,需紧紧把握住以下工作环节。

一是经费筹措要适应高等教育朝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趋势。应通过建立校友会和专门的筹资部门,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地开展筹资活动。二是虽然财政拨款占学校经费的份额呈下降趋势,但仍是经费筹措主渠道。争取财政拨款仍是高校财务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校大量的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还要依靠国家的大力投入,高校应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依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科研质量,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国家这个投资者切实看到投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增强竞争力。三是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筹措教育经费,深挖高校自身内涵增资能力。高校增资能力就一般而言,主要通过其产、学、研三大职能实现:即发展校办产业或与校外企业合作,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实行多种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特别是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将高技术科研成果投入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合理利用融资工具,如银行信贷、项目融资等渠道,拓宽学校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