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意见十篇

时间:2023-05-30 16:11:22

人才培养意见

人才培养意见篇1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发〔**〕4号),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的全面实施,切实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为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就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企业等多方面的积极性;统筹协调招生、培养、就业、使用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原则。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统筹规划,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培养规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切实解决国家重点领域的人才紧缺问题,着眼长远需要,研究建立和健全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3.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当前要优先支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地质、矿业、石油天然气、核工业、软件、微电子、动漫、现代服务业等重点公益、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的紧缺人才培养。

二、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4.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产业部门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5.加快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鼓励高等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工科在校学生要到企业去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不少于6个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兼课,派教师到企业学习。高等学校在开展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培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转专业培养、工程硕士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6.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跨国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国家紧缺人才的有效途径。由国家留学基金支持,优先选派国家紧缺专业的学生到国外大学或企业学习。大力引进国家紧缺专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高国内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吸引国外优秀专家学者来华授课或共同开展研究。研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7.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需求的大批高素质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行业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8.充分发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国家最需要紧缺的专业、毕业后主动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单位就业。在分配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时,对于以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为主的高等学校予以适当倾斜。高等学校在开展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评审工作中,要对农林水气地矿油核等国家需要的特殊学科专业学生予以适当倾斜。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基层单位从事第一线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国家实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9.加强国家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加大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在“985工程”、“211工程”、“质量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及相关专项建设中,要向国家重点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倾斜,给予重点支持,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

10.行业主管部门要与教育部共同制订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并纳入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给予专门支持。要推动所属行业企业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紧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吸引和稳定紧缺人才。要定期组织调查了解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状况,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和评价意见。

11.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国家鼓励企业出资支持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建设、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对于企业或个人支持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经费,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进行捐赠的,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的规定,准予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国家鼓励企业积极接受高校学生实习,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7〕42号)的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企业应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选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

12.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要积极开展紧缺人才继续教育。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本行业国家重点领域的紧缺人才继续教育,参加继续教育的情况应作为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国家鼓励企业联合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领域紧缺人才的继续教育。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加大对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13.建立“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部际联席会议由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人事部、国资委等部门组成,协调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扶持政策。

人才培养意见篇2

一、目标任务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培养**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根据我市人才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措施,力争到2010年,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学历、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比重有明显增加,我市急需人才短缺状况得到缓解,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具体项目

(一)深入实施“11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结合国家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和省“151人才工程”,在做好“11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调整补充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高校进修、承担重要科研项目、科技攻关、参加高层次研讨和到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培养人选的培训力度,提高培养人选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对培养人选的考核评估,完善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努力在我市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二)加大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力度。紧密与国内有关高校合作,大力引进并开设MBA、MPA及工程硕士等我市急需的紧缺专业的研究生学历学位班和课程进修班,每年从各部门推荐的优秀中青年中选拔到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为公务员及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队伍。

(三)着力抓好中高级人才赴国(境)外培训。围绕我市“六六决策”的实施,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加强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出国(境)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积极开辟国(境)外培训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具有较高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的中高级人才到国(境)外进行培训、研修,培养和造就一批紧跟时代、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科技水平及管理经验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四)积极开发和引进紧缺人才项目培养。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市场需求,适时开发和引进国际经贸、现代物流、石油化工、机械工业、船舶修造、航海技术、海岸综合管理、食品加工、城市规划、金融保险、旅游管理、信息技术、现代渔农业、海洋文化、专业外语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近期,要重点引进开发培养以下紧缺专业人才:

1、临港重化工人才。“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发展成为环杭州湾地区重要的临港化工基地,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加快人才引进和本地院校化工专业的建设,为化工产业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工作。

2、船舶设计与制造人才。船舶修造业是我市最有基础做大、做强的港口工业龙头,而且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既要重点扶持本地院校相关专业发展,也要大力选送对口人才到国内重点知名船舶院校学习深造。

3、海水产品精深加工人才。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是提升我市粗放型工业向集约型工业转变的重要方面,水产品精深加工必须运用高深科技,提高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锻炼和造就一大批水产品加工业的科技人才,尤其是产品开发研制的科研人员和从事一线生产、管理的骨干人才,改变目前水产品加工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

4、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港口物流业是我市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产业,要引进上海现代物流管理证书培训考核项目,重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经营、善管理的专业物流人才,优化产业结构,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港口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5、海洋旅游管理人才。要拓宽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学历教育和资质培训面,积极引进外来高星级酒店和百强旅游社,通过队伍的更新,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管理经营人才。不断选派市县区及主要旅游乡镇分管旅游的领导干部到上海、杭州等地旅游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提高培训,扶持本地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6、国际经贸人才。引进上海国际贸易操作能力证书培训考核项目,致力培养懂外语、懂专业,能直接与国际市场打交道的国际经贸人才,为我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夯实基础。

7、信息技术人才。引进上海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培训项目,重点培养网络与通信技术、软件与数据库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软件工程质量体系等专门人才,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信息产业发展。

8、海洋文化人才。随着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力度的加大,新闻体育、文化旅游、节庆会展等优势文化产业及文化演艺、艺术品经营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将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要通过培训、引进等各种办法和途径,构筑海洋文化人才网络。加快文化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步伐,建立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出作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推进海洋文化强市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编制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开展人才现状调查及需求预测的基础上,科学编制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定期向社会公开,以引导紧缺人才培养方向,为强化紧缺人才培训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规范运作方式。对引进、开发的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部门、行业及有资质的社会办学力量均可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力,利用互联网、远程教育等现代培训手段和方法,开发、申报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健全统一的考核评估制度,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三)完善考核机制。坚持培训、考核、使用有机结合,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的水平能力证书,建立面向社会的紧缺人才信息库,将紧缺人才的培训考核与人才使用、职业转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资待遇等结合起来,加强与人才市场的信息沟通,充分调动紧缺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四)落实经费保障。市政府每年从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紧缺人才的培养资助,资助标准按照人才紧缺程度和培养成本分为重点资助和一般资助,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及资助办法与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每年一并对外公布。建立以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

人才培养意见篇3

为实现油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油田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青年队伍,全面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青工队伍,根据团中央跨世纪人才工程和管理局、有限公司“十五”发展规划要求,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劳资处、科技处、教培处、局团委现就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特别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所重视。以人才培养和争夺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正式加入WTO,改革开放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胜利油田也将会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石油市场、资本市场及信息技术的竞争大潮中,需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赢得竞争的优势。

目前,油田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1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0%以上,他们当中蕴藏着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多年来,管理局党委始终把青年作为企业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青工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中高级劳动技工数量不足、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推动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油田新世纪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工作中,既要帮助青年人才提高业务素质,丰富实践经验,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既要重视造就大批青年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又要重视造就大批岗位操作能手;既要积极表彰、推荐、扶持优秀人才,为他们进步铺路搭桥,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通过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带动油田广大青年素质的提高,打牢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科学规划,明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要把在油田生产、经营、管理、科技等岗位上35岁以下优秀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配套、后备力量充足、能够适应油田总体发展战略的一流人才队伍为总体目标,力争到2005年,全油田中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职工要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60%以上,高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职工要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10%以上,培养青年技师600名、青年高级技师100名;培养局级青年学科带头人500人,集团公司级学科带头人120名,培养和选拔1200名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推荐3000名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经团组织推荐团员入党率不低于80%;培养局级青年岗位能手2000名,省部级以上青年岗位能手100名。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是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方法。各单位要在摸清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青年人才培养规划,落实措施,完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真正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加强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全面发展

要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青年,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广泛深入地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行为准则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要努力提高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素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组织和引导青年认真学习科技、文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青年的创新能力,动员和带领青年立足岗位,在技术、管理、体制、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不断创新。要帮助青年掌握本职岗位的新技术和新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获取和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在企业改革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综合手段和多种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要深入实施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求知活动,推动青年在学习中成长。要引导青年职工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积极参与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油田两个文明建设和“三学三创”活动,引导青年在做贡献的过程中受锻炼,长才干,走实践建功成才之路。要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这些阵地的育人功能,丰富育人内容,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青年人才培育基地。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适应青年通过网络主动、自由、便捷地学知识的新趋势,通过创办网校等方式,在国际互联网上构建培养青年人才的新阵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合作,通过境外研修、短期学习、联合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青年人才。

四、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激励、推举、使用工作的力度,促进青年早成才、快成才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作保障,不断激发青年成才的内在动力,努力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做好优秀青年人才的表彰和激励工作。这是关心青年成长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青年的重要方法。各单位、各部门要不断加大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用优越的政策鼓励青年成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部门荣誉评选表彰机制和党委行政荣誉表彰序列共同组成的表彰奖励体系,继续做好拔尖人才选拔、“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评选工作,落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待遇,激励广大青年岗位奉献成才。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做好青年人才的聚集和推举工作。要千方百计地为各类青年人才创造成就事业的机会,注重用事业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建立和完善“拴心留人”的机制。要疏通推荐渠道,通过单位、部门、专家推荐等方式方法,推荐青年人才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做好推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后备带头人,推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经营主管后备人才,推荐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作为党政后备干部,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等工作。

做好青年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组织、劳资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信息库,按照职称或技术等级分层次分类别做好青年人才的管理工作。使用是更重要的培养。在优秀青年的使用上,要大力倡导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重要的工作岗位、重大的课题和项目中大胆提拔使用优秀青年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市场促进青年人才合理流动,使青年人才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成立由一名党委领导担任组长,一名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组织、劳资、科技、培训、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人才培养意见篇4

为实现油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培养适应新世纪油田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青年队伍,全面提高青年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勇于创新的青工队伍,根据团中央跨世纪人才工程和管理局、有限公司“十五”发展规划要求,管理局党委组织部、劳资处、科技处、教培处、局团委现就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切实提高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历程表明,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特别是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经济和社会赖以发展的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为各国政府和组织所重视。以人才培养和争夺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正式加入WTO,改革开放的进程将大大加快,市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胜利油田也将会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石油市场、资本市场及信息技术的竞争大潮中,需要依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赢得竞争的优势。

目前,油田现有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11万人,占职工总数的60%以上,他们当中蕴藏着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潜能,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多年来,管理局党委始终把青年作为企业的未来和希望,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青工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匮乏、中高级劳动技工数量不足、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站在推动油田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油田新世纪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青年成长成才的规律,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工作中,既要帮助青年人才提高业务素质,丰富实践经验,又要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既要重视造就大批青年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又要重视造就大批岗位操作能手;既要积极表彰、推荐、扶持优秀人才,为他们进步铺路搭桥,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通过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人才,带动油田广大青年素质的提高,打牢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科学规划,明确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

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工作周期长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规划。要把在油田生产、经营、管理、科技等岗位上35岁以下优秀青年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门类配套、后备力量充足、能够适应油田总体发展战略的一流人才队伍为总体目标,力争到2005年,全油田中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职工要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60%以上,高级工技术水平的青年职工要达到技术工人总数的10%以上,培养青年技师600名、青年高级技师100名;培养局级青年学科带头人500人,集团公司级学科带头人120名,培养和选拔1200名青年知识分子作为各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推荐3000名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经团组织推荐团员入党率不低于80%;培养局级青年岗位能手2000名,省部级以上青年岗位能手100名。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是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方法。各单位要在摸清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和制定切合实际的青年人才培养规划,落实措施,完善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组织实施,真正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加强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全面发展

要切实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要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青年,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要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广泛深入地进行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和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行为准则教育,引导广大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

要努力提高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和岗位素质。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积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企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组织和引导青年认真学习科技、文化、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青年的创新能力,动员和带领青年立足岗位,在技术、管理、体制、服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不断创新。要帮助青年掌握本职岗位的新技术和新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获取和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在企业改革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形势下,增强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充分利用综合手段和多种途径,积极拓宽青年人才培养的渠道。要深入实施新世纪读书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求知活动,推动青年在学习中成长。要引导青年职工从各自的岗位要求出发,积极参与争当“青年岗位能手”、“导师带徒”、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干一行,学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油田两个文明建设和“三学三创”活动,引导青年在做贡献的过程中受锻炼,长才干,走实践建功成才之路。要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强化这些阵地的育人功能,丰富育人内容,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的青年人才培育基地。要积极利用网络资源,适应青年通过网络主动、自由、便捷地学知识的新趋势,通过创办网校等方式,在国际互联网上构建培养青年人才的新阵地。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青年人才培养的合作,通过境外研修、短期学习、联合培训等方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青年人才。

四、进一步加大青年人才激励、推举、使用工作的力度,促进青年早成才、快成才

做好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必须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作保障,不断激发青年成才的内在动力,努力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做好优秀青年人才的表彰和激励工作。这是关心青年成长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青年的重要方法。各单位、各部门要不断加大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用优越的政策鼓励青年成才。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部门荣誉评选表彰机制和党委行政荣誉表彰序列共同组成的表彰奖励体系,继续做好拔尖人才选拔、“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评选工作,落实相关的政治、经济待遇,激励广大青年岗位奉献成才。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做好青年人才的聚集和推举工作。要千方百计地为各类青年人才创造成就事业的机会,注重用事业吸引人才,用事业留住人才,建立和完善“拴心留人”的机制。要疏通推荐渠道,通过单位、部门、专家推荐等方式方法,推荐青年人才走上更重要的岗位。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做好推荐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科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后备带头人,推荐优秀青年经营管理人才作为企业经营主管后备人才,推荐有培养潜力的优秀青年干部作为党政后备干部,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等工作。

做好青年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组织、劳资部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青年人才管理信息库,按照职称或技术等级分层次分类别做好青年人才的管理工作。使用是更重要的培养。在优秀青年的使用上,要大力倡导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用人政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重要的工作岗位、重大的课题和项目中大胆提拔使用优秀青年人才。要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市场促进青年人才合理流动,使青年人才各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各单位要成立由一名党委领导担任组长,一名行政领导担任副组长,组织、劳资、科技、培训、团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青年人才培养规划,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切实把青年人才培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人才培养意见篇5

摘要: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需要以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地方高校的办学实际情况,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

>>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探析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校转型发展下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再审视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分析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转型本科高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地方高校财政学本科特色人才培养探索 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地方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高校大类招生体制下人才培养的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特色学院发展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R/OL].

[5]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R/OL]. http:///xinwen/2015-11/16/content_2966649.htm

[6] 张鲲, 李壮.校企合作与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01-102.

人才培养意见篇6

为使教学专题学习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取得切实成效,依据《*学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学习调研阶段(即日起—4月10日左右)

(一)学习调研

在组织学习培训的基础上,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座谈会、专题辅导报告、走访、调研等活动,广泛听取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分析查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差距和不足,认真梳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做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原则、所属学科专业内涵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调研与论证工作,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二)解放思想大讨论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主题,在此环节各单位要着重就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为学校和院(系)、学科专业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

1、如何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在研讨“我校的办学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的适应性改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求”、“内涵发展的要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主导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

2、如何明确学校、院(系)发展目标定位:在研讨“大学本科教育的类型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现有的资源和实力水平”、“继续努力的规划和措施”等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学院“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建设什么样的院(系)和学科”。

3、办学理念:

(1)办学宗旨:学用结合、服务社会;

(2)办学方针:以人为本、德育优先、规范管理、以质取胜;

(3)指导思想: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

4、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性人才。

5、教学工作思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6、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使得全体教师员工在明确“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院(系)、学科专业”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以及“我为学校和院(系)发展做什么”等问题上能够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在这一阶段,各单位要在梳理和总结本单位近年来“168”工程教改建设项目进展和现有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编制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瞄准更高目标,统筹制定本单位的教改建设规划,在高质量地完成现有项目的同时,抓住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的有利时机,依据工程项目指南,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做好组织申报工作。

二、分析检查阶段(4月15日—5月15日左右)

(一)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要结合班子成员分工,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重点探讨新一轮培养方案如何坚持人才培养整体优化、增强人才培养适用性、加强实践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等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新一轮培养方案中“2平台1模块”(通识类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和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下表)及所担负的任务,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合理设置平台课程及专业课程,并及时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二)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学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研讨、充分论证、仔细审核,形成包含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的分析检查报告,按时完成培养方案的修订起草工作,并开展自评分析检查工作。

教务处负责组织校外专家及校培养方案制订专家组成员,依据原则意见,结合实际情况,对全校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审核、论证、检查。重点核查总学分(总学时)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比例、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的构建、专业课程模块组成等是否符合学校的原则规定和最新的专业规范、是否有利于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并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在这一阶段,成功申报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创新工程”项目的院(系)、教学单位及相关项目组成员,要根据工程整体进度安排和项目实际情况,组织研讨论证,开展分析检查,细化建设方案,认真填写好项目任务书。

三、整改落实阶段(5月15日-6月15日左右)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各院(系)、教学单位领导班子要根据分析检查阶段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如何进一步修改完善培养方案等内容纳入整改落实方案中。切实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实践环节的综合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修读方式等的改革创新。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人才培养意见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办学;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232-05

“校政行企”合作办学是指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其他中高职院校、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培养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2006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意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同时又指出:“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应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合作理论分析“校政行企”各利益主体合作办学的经济利益可行性,从而提出在政府部门主导下,制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关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关于合作的交易费用分析模型

为了更好地对高等职业院校“校政行企”合作办学进行经济分析,我们引入新制度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将交易费用分为三种类型,即市场型交易费用、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在这里,市场型交易费用是指获得人才、技术以及建立获得这种人才、技术的体制和管理制度的费用,包括搜寻人才、技术的各种信息(包括购买信息)的费用,讨价还价和决策费用,监督和执行费用等;管理型交易费用和政治型交易费用都是指建立人才、技术管理制度框架、程序并进行人才和技术管理发生的费用。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市场型交易费用,因为后两者交易费用是管理和制度问题,带有固定费用的性质。

这时,主体D的交易费用下降幅度小于主体S的增加幅度,也就是说,主体D交易费用下降的数额不能补偿主体S的交易费用增加的数额,这表明此时主体D与主体S不可能合作。

以上,我们通过构建的主体D和主体S的交易费用模型发现:主体D的交易费用是一条递减的渐进曲线,说明人才、技术的购买方随市场上人才、技术数量的增加交易费用递减;主体S的交易费用是一条斜率小于1的递增曲线,说明人才、技术的销售方随市场上人才、技术数量的增加交易费用也增加,但交易费用增加速度小于市场上人才、技术数量的增加速度;把主体D与主体S结合起来分析(合作分析)可知,当主体D和主体S的交易费用处于均衡状态以前的市场上人才、技术状况时,主体D比主体S更倾向于合作,直到主体D与主体S的交易费用达到均衡状态,从模型中,我们还发现,即使两者所处的市场上人才、技术状况比两者的交易费用达到均衡时市场上人才、技术状况稍好一些时,主体D和主体S仍然可以合作,比如上页图2的D点状态,但当市场上人才、技术状况比两者的交易费用达到均衡时市场上人才、技术状况更好时,比如上页图2的E点状态,主体D和主体S就没有合作的可能了。

现在,我们从模型分析返回到合作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当市场上各类人才、技术数量少时,主体D更有合作的意愿,反之,主体D就没有合作的意愿,而主体S则刚好相反。从现实情况来看,经济落后的地区,显得各类人才相对过剩,先进技术没有用武之地,因此,无任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其他主体都没有意愿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相反,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对人才和技术的渴求,无论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其他主体都更意愿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处于高等职业教育发达而经济落后的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校政行企”合作办学就显得相对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千方百计想和政府、行业、企业或其他主体合作办学却无法实现,而有的高等职业院校却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原因。

二、关于合作的博弈模型分析

在这里,我们应用博弈理论分析“校政行企”合作办学的可能性。在进行分析之前,我们假设有两个主体,即主体D和主体S,并假设主体D需要人才、技术,主体S能够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我们可以构建类似“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

企业生产离不开人才。现在假设有一批订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如果得到这批专业人才,就能完成订单,有D、S两个主体,主体D是企业、主体S是人才培养单位。又假设培养这批人才需要4个单位的成本,每个主体可以从中得到3个单位的收入,即主体D完成订单,得到3个单位的收入,主体S培养了合格人才,可以招收更多的人员进行培养,也可以实现3个单位的收入。如果主体D与主体S合作培养人才(也可以是技术或其他),每个主体平均分摊培养成本2个单位,则每个主体得到1个单位的利益(3-2=1);如果只有其中一个主体投资培养而另一个主体坐享其成时,投资的那个主体就要承担4个单位的成本,却只得到3个单位的收入,获得的利益为“-1”个单位(3-4=-1),因而,得不偿失,而另一个坐享其成的主体白白得到3个单位的利益;如果两个主体都不投资,那就完不成订单,谁也得不到任何利益,即两个主体所得利益均为0。归纳起来,可以列出“囚徒困境”博弈表(如表1所示):

对主体D来说,如果主体S投资培养,我也投资培养,我只能得到1个单位的好处,如果主体S不投资,而我独自投资,培养的人才没有太多出路,却得到-1个单位利益,如果我也不投资,我还不至于亏本,于是,主体D的占优策略就是不投资;对主体S来说,他也会和主体D一样思考问题,也采取不投资的占优策略。结果,主体D和主体S均不投资,大家得到的利益均为0。这就是主体D和主体S 的“囚徒困境”,这种“困境”是由主体D和主体S从利己主义的思想出发都选择占优策略的“纳什均衡”的结果。

我们再把上述博弈模型直接引入合作与不合作分析。我们同样假设,主体D需要人才,主体S可以培养出人才,但培养的人才可能符合主体D的需要,也可能不完全符合主体D的需要,主体D还要投资进行培训。现在,我们就主体D和主体S是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构建一个博弈模型(如表2所示):

主体D有两种策略选择:合作与不合作。(1)如果选择合作,主体D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合适人才,且人才很快可以融入到企业中,不需要进行太多培训,降低人才获取成本;(2)如果选择不合作,主体D就需要到市场上去招聘人才,还要对招聘的人才进行较长时间培训,人才获取成本较高,而且,还不一定能融入企业之中。

主体S也有两种策略选择:合作与不合作。(1)如果选择合作,主体S可以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培养的人才也适合市场的需要,就业成本也较低;(2)如果选择不合作,主体S独自培养人才,成本较高,而且,培养的人才不一定适合市场需要,就业成本也较高。从上页表2可知,合作是双方的占优策略,通过合作,主体D和主体S都避免了陷入“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而不合作是最差选择。

现在,我们来分析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根据阿克斯尔罗德(Axelrod)在他的重要著作《合作的演进》(1984年)中对重复博弈的分析结果,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取决于对合作参与主体的“信任”,而要得到参与主体的信任,则参与主体必须获得合作的法律政策保障。我们仍然沿用上述假设,合作一方主体D需要人才,合作另一方主体S培养人才,主体D和主体S都选择了占优策略,即双方决定合作培养人才,那么,这种合作能否进行下去?有多大的稳定性?

从主体D的角度来看,主体D为了合作培养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投入资金、设备、人才、场地、甚至停产或半停产让学生实训,但主体D对人才培养工作不太熟悉,这样,主体D有以下担心:一是主体S是否会按照主体D的要求去培养人才,或者说主体S培养的人才是否是主体D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合作培养的人才是不是会到主体D去,能不能满足主体D的数量要求;三是主体S是否会把主体D投入的资金、设备等资源挪作他用。

主体S也有这样的担心:双方签订合作协议,主体S招到了学生后,主体D会不会投入相应的资金、设备等资源?会不会选派能工巧匠共同参与培养?会不会不提供学生实训岗位和条件?会不会拒绝毕业生就业?等等。

因此,要使主体D和主体S能够合作下去,就必须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使合作双方在国家政策和制度的框架下充分“信任”,合作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主体D和主体S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统一指导下,建立一整套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即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协议,主体D和主体S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改革教学模式,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等。也就是说,要使主体D和主体S完全了解和掌握“人才培养过程和实施状况”,这就是要求双方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签署合作办学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以保证合作长期性和稳定性。政府部门为了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国家层面的促进“校政行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政策和制度就非常必要,从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建立国家层面的促进“校政行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政策和制度也非常紧迫。

三、模型的扩展分析

我们运用交易费用模型和博弈模型对主体D和主体S围绕人才培养或技术服务是否开展合作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是主体D和主体S合作比不合作对双方都更为有利。现在,我们将模型进行两个方面的扩展:一方面,从双方期望实现的目标进行扩展;另一方面,从参与主体的数量进行扩展。

前面我们都假设主体D和主体S为了实现人才培养或技术需求的目标就是否开展合作进行了模型分析,从模型构建和分析过程来看完全可以扩展到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其他方面,模型分析及其结果仍然成立。从参与主体来看,主体D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政府、行业或其他主体,既可以是双主体参与,也可以是多主体参与,模型分析及其结果同样成立。由此可见,对希望共同实现的目标而言,合作行动比不合作行动对参与各方都更为有利,都是一种更好地策略选择。在合作过程中,参与主体要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和制度的指导下,签署合作办学的合作协议,取得各参与主体的信任,这样合作关系就可以长期的、稳定的进行维持下去。

参考文献:

[1] R.Richter E.G.Furubotn.新制度经济学—— 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姜建强,罗长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Z].劳社部发[2007]10号.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十个行业调整与振兴及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报告[G]//2010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材料.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Z].中办发[2006]15号.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Z].教职成[2006]4号.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思政[2012]1号.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16] 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对S职业技术学院的个案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4.

[17] 胡丽玲.高等职业教育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5.

[18] 段妍妍.高等职业院校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5.

[19] 王卉.高技能人才供需现状及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0:1.

[20] 王春霞.“工学结合、学训交替”人才垮养模式研究[J].宁夏教育科研,2009,(4):10-11.

[21]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5):68-73.

[22]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究,2004,(4):70-72.

[23] 毛智勇,杨帆.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与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1,(23):18-19.

[24] 李玲.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职教育,2011,(12):80-81.

人才培养意见篇8

[关键词]特色专业建设 培养方案 教育教学 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一、培养方案的制订

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思路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评价的基本文件。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我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经多次多方调研,同时聘请校内外专家论证,制订我校微电子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2.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3.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立足于本校实际,在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

注重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实施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等交叉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适应国际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健康,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三)人才培养层次及规格

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微电子学及信息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四)基本原则

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在制订培养方案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原则。

2.反映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3.努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

教育教学有其内在的规律,制订培养方案科学地处理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各学科门类和各专业之间的关系,着重落实以下几项:

(1)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的协调;

(2)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3)学生各学期学习负担的合理性;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5.制订培养方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6.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将新知识、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等纳入到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减少相同教学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

7.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突出信息特色

(1) 采用基础平台与基本课程模块结构,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信息特色。

(2) 构建思想素质基础、身体素质基础、大学英语、公共计算机基础、公共数学基础、大学物理、通信信息类基础等七大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实践平台以加强基础。

(3) 四年内外语教学不断线。

(4) 加大外语教学的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方案中精心选择两门及其以上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特别倡导采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的“国外优秀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列教学用书(影印版)”。

(5) 计算机教学四年内不断线;安排课内上机(不含毕业设计)不少于200机时。

8.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培养科学素养

9.强化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

设置综合性前沿课程,开设课内结合科研工作的专题。按照教育部专业培养要求,设置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二、现状与背景分析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现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物理电子学四个二级学科)、理论物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集成电路工程硕士招生资格。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为部级特色专业。

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不少高等学校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应用研究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培养。这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考虑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直以来我校就重视教育教学的改革研究,在学校的领导下,通过教务处、教学专家组及相关教学管理部门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为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此我们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先进教育思想,又要充分考虑到我校的特色、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及我校的定位规划,从而形成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三、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基于我们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基本认识,以及对国内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本项目拟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目标是:

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与思路,结合学校和我院的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及服务面向定位,拟从几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1.培养目标优化。组织课题组相关人员在对国内、外微电子学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继续坚持淡化专业,夯实基础的原则。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融文理、扬个性的人才培养思想,在人才培养上奉行“培养规格多样化、成长方案个性化”的因材施教原则。

3.主要特色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项目改革之主要特色将进一步体现在强调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并重,科学与技术并重,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艰苦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建设的主要特色:

实验室建设方面,目前建成的微电子工艺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不仅是我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及其他专业学生的实验实习场所,也是重庆大学、广东工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的实验基地;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获得了世界著名公司Mentor Graphics提供的大学计划EDA工具,同时依托我校信科股份有限公司TD-SCDMA手机芯片研发部进行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

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方面,以协议方式联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4、26、44研究所、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普天集团515厂以及中国电信、移动及联通的重庆公司等运营企业,形成一批固定的多层面的实践基地;

目前“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已申请到重庆市重点学科,并申请到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并正在申报微电子学博士点。

借助上述有利条件,为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我们以教学建设与改革为纽带,全面促进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并要解决好以下的关键性问题:

在培养管理方面,根据学校的基本要求,结合我院之实际,新生入学第一年,要求所有学生不分专业,按集成电路工程大类培养,打通公共基础课,第二年以学科打基础,自由选择专业,第二学年下学期至第三学年分流进入专业基础课,同时就学籍管理、班导师制、特色要求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内容继续进行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办法。

四、预期效果

本项目的理论意义在于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特色专业的建设,作为当前各高等学校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传统高等教育精英化的结合点,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实践的重要方面。

从目前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来说,高度重视应用研究能力、技术开发与创新潜能,以及团结协作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敬业精神已成为用人部门的普遍共识。毫无疑问,我们的特色专业教育教学应能充分适应并引领这一新的形式,这也是本项目的实践意义。预期效益: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质量观,由我院根据学校的指导思想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适应优秀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在课程结构上进行整体优化。安排优秀教师担任课程教学,强调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注重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及工程技术思想的训练,注重学生英语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前三年内通过“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完成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要专业课及其基本技能训练;在第四学年主要在研究所、工程重点实验室或企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研发训练、企业实训及综合论文训练。

为使有能力的优秀学生充分发挥特长,拓展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为相关学科专业输送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

基金项目:1.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32014);2.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2013-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CQGJ13C446);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教高〔2014〕1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人才培养意见篇9

>>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校媒合作助推地方新闻院校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初探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材料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思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8]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 / OL]..

[9] 张景龙,周平尚.地方院校新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75.

[10] 王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08(7):45.

[11] [13] 李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塑造完整人格――媒体商业化形势下新闻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新闻知识,2007(1):6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4]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 / OL]..

[收稿时间]2014-11-20

人才培养意见篇10

关键词:法治思维;艺术管理学科;法治教育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高校艺术管理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作为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高校艺术管理人才的教育是为文化产业和艺术组织的发展培养能胜任实际管理工作的实践性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管理逐渐步入正规的法治管理,从教育背景来看,高校学生一般是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相对较高的群体,而不断发生的社会事件反映了高校学生法治意识的淡薄,法治思维的缺失,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传统的高校管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法治管理。艺术管理人才的法治思维如何,决定了未来艺术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艺术院校应当也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一、我国高校艺术管理学科的发展

国外的艺术管理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艺术管理学科。计划经济时代,艺术管理学科重艺术素养轻管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文化市场体系的健全,各类市场主体的竞争,重艺术轻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重管理兼艺术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主流,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虽然艺术管理学科在我国已经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但是不得不承认该学科教育教学的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随着现代管理步入正规的法治管理,高校艺术管理教育与法治中国建设下的艺术管理人才需求出现严重的偏差,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备,法治观念的缺失,价值观选择的迷惘,导致其已无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法治经济的建设提供支撑,加强艺术管理学生法治教育已迫在眉睫。

二、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2014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方针,2015年4月《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出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提供了权威教材。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现代管理逐渐走入正规的法治管理,对于艺术文化产业来说,政府作为艺术文化产业的管理者,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履行政府职能,文明行政,不断提高执法水平:企业作为艺术文化产业的经营者,要依法经营,遵守市场规则:公民作为艺术的生产者,要自觉守法,依法维权,切实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作为艺术文化事业的接班人,艺术管理人才的法治思维如何,决定了未来艺术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而艺术院校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培养人才的时代使命,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加强法治教育是建设校园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的管理教育忽视了法治思想和理念的培养,造成学生法治观念的缺失,导致学生价值观的迷惘。当前的艺术管理学科大都作为艺术类招生,艺术生追求个性,思想活跃,正处于思想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新媒体在商业化运营模式下,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诉求,导致舆论引导有失偏颇,造成公众法治意识低下,公德底线模糊,严重影响艺术生价值观的构建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就显得极为急迫与重要。

法治经济要求其管理者和参与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在法治经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必将成为未来社会执法者的主体和守法的楷模,他们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快法治经济的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其法治思维,为法治经济提供理论支持。

加强法治教育是学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监督主体,也会成为社会的“校正力量”,他们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将来装点美好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加强法治教育,有利于根植于法治精神,为依法治国提供智力支撑。

三、艺术管理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举措

艺术院校作为输送艺术管理人才的主阵地,弘扬时代精神的灯塔,应当也必须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呼吸式地读书,进行灵魂洗礼,以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完备的知识去提升见识的格局、转化胆识开拓创新,确实把法治教育纳入高质量艺术管理教育体系当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他们从社会良知出发,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反思批判,确实让法治精神根植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引导学生深呼吸式地读书

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成为未来社会守法的楷模,也会推动文化产业与和谐社会的发展。强化法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深阅读是铸就灵魂的法宝,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最佳方式。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过剩时代,毫无防备之下铺天盖地的新鲜信息已经扑面而来,它的到来让人无法抗拒。信息时代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外部世界,阅读已经成为人们与社会联系的方式。媒介传播渠道的丰富使阅读变得随手可得,触手可及,口袋装手机,知道天下事。网络便捷下的快餐化阅读,市场化浪潮下的娱乐性阅读,工作生活压力下的功利化阅读,巳然无法使思维沉淀,浏览的随意和快速反映了当下社会心态的浮躁、懒惰、功利。深呼吸式地阅读,令人潜下心来走进文字,用心感悟,与作者对话交流,达到思想共鸣。用心去阅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让人终生受益:用心去感悟,一本好书让人清静、舒适,滋养心灵世界:深呼吸式地阅读,培养人的优良品格,开阔胸襟,使人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深呼吸式地阅读是铸就灵魂的法宝,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最佳方式。

(二)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见识、胆识

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想要成为有担当、能担当的主体,完备的知识是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将成才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道德支撑,帮助其在头脑中逐步树立法治信仰,为将来担当重任做好知识准备。有了知识,见识的格局才有所提升,有了胆识,见识才能转化成成就,批判意识才能发挥出来。

艺术生向来重专业轻文化,缺乏文化沉淀,殊不知完备的知识是见识的基础:见识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的结晶,来自实践,是胆识的定心丸:胆识是胆量、胆略,是开拓创新的关键钥匙,出自社会生活的历练,是见识的提炼升华。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见识、胆识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引导学生积累知识,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见识,将见识转化为胆识,用完备的知识去扎实基础,用深邃的见识去扩展思维,用雄浑的胆识去开拓创新。

(三)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一代代经过法治教育的高素质艺术管理人才,在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批判主体,也会成为社会的“校正力量”,他们将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反思批判,为构建法治社会夯实基础,为法治中国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新的精神资源、创新思维与创造力,而今天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批判,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讨伐、批斗、打击,现代人将其妖魔化,它是人们借助理性对某一对象认真审视,通过深刻反思与质疑,凭借敏锐的判断力,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力量而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它是不因权威与流行而认同,但也不必然会站在其对立面的理性思维方式。

当今知识社会时代,国家的创新能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要不断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大学作为汇聚智力、科技与精神资源的高地,弘扬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必须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承担起反省与引领社会的时代责任。然而当前“知识本位”的教学仍广为流传,以教师为中心,视教材知识为真理,迷信于名家意志,盲从于专业权威,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缺乏怀疑精神,沦为随遇而安的社会旁观者,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的缺位已经严重阻碍了知识的增长,压制生命的灵动,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鼓励学生不满足现有知识,大胆地质疑已有结论,合理地挑战权威,摆脱惯性思维的桎梏,走出固步自封的狭隘境界,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理所当然地将现有知识视为有待检验、分析、批判的对象,在大胆怀疑、审慎反思与理性探究中解决问题,理所应当地从社会良知出发用法治思维方式对自我和社会进行批判,在深刻地反省、理性地质疑中向现存秩序发出挑战并促其变革,使其具有独立的人格,洋溢着明辨是非的智慧,为构建法治社会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