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0 02:59:39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合理用药;用药实践

随着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门诊药房处方调剂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小窗口发药到开放式柜台型调剂模式,医院药房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在不断提高,但频繁出现的内部调剂差错事件应引起药师的重视。儿童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各器官功能还没发育完善,对药物代谢较为缓慢,比成年人更易于出现不良反应[1]。我国儿童人数比较多,常由于用药不合理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2]。我院门诊药房于2014年6月运行了嚎坪侠碛靡┑男碌骷聊J剑即在传统的调剂模式的基础上,将前台发药药师与后台配方药师固定搭配,在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下,按照智能标签进行预配药。该调剂模式运行1年后,笔者评价了该模式在降低儿科门诊内部调剂差错事件的成效,为进一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登记本》。该模式运行前1年总共发生348例调剂差错事件,其中内部调剂差错340例,出门差错8例。差错类别为4种:①品种错误:药师调配时将A药调配成B药;②数量错误:调配时将药品的数量弄错;③用法用量错误:调配时配方药师未审核出药品用法用量的问题;④粘贴标签错误:粘贴标签时将A药的标签粘贴到B药。本研究分析产生内部调剂差错事件的原因,并制订相应措施干预调剂差错事件的发生,1年后再对调剂差错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并与之对比。

1.2产生内部调剂差错的原因

1.2.1药师因素 ①取药患者的不断增加,药师工作强度增大。②部分药师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时边聊天边工作。③发药药师与配方药师未固定搭配,出现离岗情况。

1.2.2药品因素 ①不同厂家的药品包装相似,同一厂家的不同药品包装相似,如:小儿伪麻美沙芬滴剂与布洛芬混悬滴剂、特布他林雾化液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等。②药品读音相似,如:西咪替丁与雷尼替丁等。③相同药名,但规格和剂型不同,如:头孢克洛胶囊与干混悬剂、阿奇霉素片与干混悬剂、阿莫西林胶囊与颗粒、孟鲁司特片4 mg×5片与5 mg×5片等。

1.2.3方法因素 复杂的调剂流程和烦琐的用药交代增加了药师工作量,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导致差错事件的发生[3]。①调剂流程复杂:调剂流程有3个环节,配方药师根据配药单调配药品后,另一名后台药师进行核对和粘贴标签,发药药师再进行发药和用药交代。②用药交待繁琐:高峰时期环境嘈杂,发药药师口头用药交待繁琐,患者也记不住用药交待内容,用药依从性不高,同时反复询问影响服务效率。

1.3干预措施

1.3.1人员的合理分工 将前后台药师进行搭配发药,即在传统的调剂模式的基础上,将前台发药审方药师与后台配方药师固定搭配进行预配药,系统自动平均分配后台药师的工作量,消除后台药师窝工现象。

1.3.2合理优化摆放看似听似、一品多规的药品 根据国际医疗认证委员会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的核心标准中的要求,确保外观相似和读音相似药品等易混淆药品的合理存储,并应对读音和外观相似药品的管理要求对员工进行培训,督查落实情况与持续改进。收集我院看似听似、一品多规的药品目录,针对该类药品摆放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分开存放,并在药架上粘贴相应的警示标识。

1.3.3更新调剂操作规范,简化调剂流程和用药交代 将以前调剂流程的3个环节减少为2个环节,配方药师根据药品智能标签调配后,直接粘贴标签,发药药师再进行发药,提高了调剂效率;并借助智能标签的备注信息,提示患者用药的注意事项,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4指标评价 以调剂模式运行后1年的调剂差错事件作为评价指标。

2 结果

2.1实施干预措施后调剂差错例数和比率 该模式运行后,提高了配药效率,患者取药时间明显缩短,5 min内能取到药品的患者占比从实施前的49.7%提高到87.5%。医院信息系统根据每个发药窗口的取药等候患者的数量,自动平均分配后台药师的工作量,消除后台药师窝工现象,提高了药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新调剂模式明确了药师的责任心,调剂差错事件不断减少,施行新调剂模式的后1年共发生236例调剂差错事件,其中内部差错234例,出门差错2例。

2.2 差错类别 该模式运行后,各差错类别的占比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为:①门诊药房针对看似、听似、一品多规的药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分开存放和粘贴警示标识后提醒药师引起注意,故品种错误发生率有所下降[4]。②新调剂模式下,前后台药师的固定搭配加强了团队合作精神,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数量错误发生率有所下降。③为进一步适应新的调剂模式,门诊药房更新了调剂操作规范,加强了配方药师对药品用法用量的初审,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前台药师沟通并请患者到医师处修改处方。

3 讨论

随着临床用药范围越来越广,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部分药物生产厂家在药品使用说明上应用了专业用语,让患儿家属理解困难。在这样的局面下,医院药师有必要开展药学服务[5],对患儿安全、合理用药进行正确指导。防止药品调剂差错、保证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每个药学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患者取药高峰时期,为提高服务效率,因清楚的标签信息可以提示患者准确用药,故部分药师未对患者用药进行交代和指导。因此,建议药师严格按照调剂操作规范,在发药完成后,提示患者按照标签信息进行用药,这样可避免患者认为药师未进行用药交代的误会发生。为进一步保障儿童的用药安全,门诊药房应进一步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比如提升药学人员综合素质,开展品管圈活动、加大联系单使用力度等,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减少调剂差错、提升服务质量。药品调剂处于整个医疗服务的最后一环,面对高风险的儿童用药,药师应严格把好质量关。我院实施的新调剂模式有效减少了儿科门诊药房内部调剂差错事件,保障了儿童用药安全,提升了药学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伶俐.基于风险与责任,促进中国儿童合理用药的思考[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9):983.

[2]罗灿.网络环境下儿科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的分析与防范[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140.

[3]谢艳萍.我院门诊药房的精细化管理探讨[J].中国药房,2013,24(17):1578.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效果;问题分析;改善策略

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学科。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后从事医药相关工作的能力。只有在了解课堂、了解学生,真实掌握学生听课态度和效果的基础上,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学质量。文章对我校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进行药剂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以了解药剂学教学质量及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建议与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调查方法

对2011级制药工程本科生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3份,收回有效问卷52份。调查结果汇总后,运用SPSS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设计12个问题,结果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3.1对药剂学教学总体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81%的学生对药剂学教学总体 感到非常满意,15%的同学感到基本满意。从以上数据可知,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对药剂学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

3.2对药剂学学习重要性及学习兴趣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1%的学生认为学习药剂学是很有必要的,83%的学生表示对药剂学课程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强化药剂学课程的重要性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药剂学教学效果的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3.3对药剂学教学内容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73%的同学认为药剂学教学内容很丰富,10%的同学认为药剂学教学内容较丰富,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认可教师授课内容的丰富,虽然教材内容有限且较枯燥,但教师在课堂上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辅助教学,效果较好。

3.4对药剂学教学手段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34%的同学对药剂学教学手段感到很满意,有60%的同学感到基本满意,说明教学手段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75%的同学喜欢课堂讨论,19%的同学喜欢学生演讲。说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教学过程。

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做成直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视频等。但如果盲目追求视听效果和过多的依赖多媒体,就容易使学生在实际授课中分散注意力,干扰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只有根据不同教学环境和不同教学规模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形式,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更科学地把握好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从而更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只有将传统的理论课堂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模式,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符合药剂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初衷,才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5对药剂学实验教学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3%的同学对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感到很满意,15%的同学感到基本满意。67%的同学认为药剂学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师在本学期的药剂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提示性的引导。实验结束后,再总结整个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对实验结果讨论,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取得较好的效果,较大程度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6对药剂学考试方式满意度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17%的学生感到很满意,75%的学生感到基本满意;67%的学生认为考试方式应该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58%认为如果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设计性实验应该作为考核指标。这说明学生不喜欢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对设计性实验比较有兴趣,主观上要求提高实验和科研的能力。其实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规范,还领悟了一些科研思想、科研思路及科研方法。这需要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才能做得更好。

4.讨论

制药工程专业是我校新开设的专业,教师教学经验尚不足,学科建设也还不完善。针对我校2011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对药剂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得出一些有规律性的、有实际意义的信息。根据反映的情况,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学效果。

4.1教学内容

本学期采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教材,教材内容很多,学生在短期内很难掌握整本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选教学内容,对重要的知识点,需要讲深、讲透,而对非重点部分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液体药剂和软膏等在临床药物治疗实践中占主导地位,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同时及时补充学科的最新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对扩大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都是大有好处的。针对教材内容过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的需要选择学习某一模块和几个模块,掌握所需的药剂学知识和技能[1]。如此,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针对实验内容,笔者认为有些实验的内容重复,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与片剂的制备,虽然是不同的实验内容,但它们同属固体制剂,而且在这些固体制剂中存在着较多的重复操作如粉碎、过筛、混合三大基本操作。实验内容完全可以合并,如果让学生重复进行简单的、没有创新性地实验,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对药剂学实验的兴趣,而且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4.2教学手段

4.2.1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这样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收。比如讲到散剂这一章时,对工业化制药流程进行介绍的同时,可以略为补充一些实验室制备散剂的设备及工艺,并将部分设备带到课堂上示教。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能将死板的描述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并能消除理解的偏差。

4.2.2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药剂学的教学任务,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枯燥无味,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说话、睡觉甚至影响课堂秩序。长此以往,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因此,应该摒弃“填鸭”式的灌输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2]。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想办法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确立小组长,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事先查阅资料,课堂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实验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迅速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主性。

4.2.3进行启发式与问题式的教学

该方法是从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比如在颗粒剂的制备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出现会导致剂型怎样的结果?可以让他们先凭借已掌握的知识去设想、设计,然后老师进行小结性教学,这样一来,学生能更深刻理解颗粒剂制备的整个过程和原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在药剂学绪论里,向学生提到脉冲释药系统,通过列举一类药物,如高血压患者最佳给药时间为清晨3点左右,此时患者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脏、血管收缩加强,因而最可能出问题,该给药系统晚上临睡前服用,次日清晨可释放脉冲剂量的药物,十分符合该病节律变化的需要。这样启发学生想办法提高对药物需要有一个血浓峰值的疾病的认识,这样做是为了引导学生对药剂学的认识不应仅停留在传统的剂型制备层面,要让他们对药剂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的体会。

4.3实验教学

药剂学实验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应用和领会药剂学理论知识,并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3]。传统的药剂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的是按讲义的方法制备某一种制剂。结果往往是稍微更换药品,学生在辅料的品种和用量的选择及制备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让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难度高的设计性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摸索实验工艺。采用设计性实验方式,改变传统实验指导模式,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其最大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比如在痱子粉的制备过程中,滑石粉的量让学生自己酌情把握,很多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才达到理想的结果。这样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经验总结。

4.4考核方法

单纯以实验报告的成绩评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应该对药剂学考试模式进行改革,加大其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 4 .5 ]。若没有一套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学生的积极性就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实验考核制度。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考试题目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完成实验报告。这样可全面检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本领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为学生的毕业专题设计和今后从事医药领域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准备、操作水平、产品质量、结果处理、实验报告、实验态度、平时成绩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分。

参考文献:

[1]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2]钟延强,李国栋,鲁莹等.讨论式授课在药剂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尝试与体会[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5):307-308.

[3]张大方,贡济宁,于澎等.对高等药学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116.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3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药剂科;药剂师;药学服务

我院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优化药学服务的工作要求。药学服务活动的提出也标志着药剂科的工作,必须从简单的药物提供转变到引导患者科学用药、提供全方位药物治疗服务措施等方面。而在药学服务的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院药学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本文以本院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资料为基础数据,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和完善措施。

1药剂科开展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

1.1用药说明与药物咨询问题:在我院的门诊药物发放窗口,由于窗口较少并且每日领取药物的患者较多。因此,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往往疲于繁琐的找药与给药事务发药。在短暂的发药过程中药剂师一方面没有更多的时间向患者解释如何使用该类药物;另一方面部分药剂师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也不愿意主动向患者解释药物使用方法。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经常会遇到药物使用与咨询的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我院药剂科并未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使得患者对药物的疑问和咨询得不到解决,从而使得部分患者降低了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1.2药师专业技能问题:药剂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对于患者的用药处方鉴别能力也就越高。这样可以显著降低不当处方对患者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样的也能够给患者提供更优化的用药治疗方案,从而提高药物使用的效果[1]。但是,当前由于我院引进的药物种类较多,并且随着医药技术的进步还经常购入一些新型药物。在此背景下如果药剂师缺乏及时的知识更新,那么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就很难做出科学的把握。而受到我院药剂科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的次数以及部分药剂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一些药剂师在新药物知识的补充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使得药剂师在开展药学服务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错误或不完整的药物使用指导,从而降低药学服务的水平。1.3药学服务的认知问题:从全国来看各个医院的药剂科往往均被认为是医院的辅科室,这就使得医院对药剂科的重视程度不足。在此背景下医院对药剂科的相关药学服务投入也较少,这就使得药剂科在开展相关药学服务时得不到有效的支持。而长期不受重视使得药剂科的相关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产生了思想偏差。部分工作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处于辅助地位,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因此,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在实施药学服务时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这就使得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

2提升药学服务水平的对策

2.1强化窗口建设做好药物咨询:根据实践总结可知患者与药剂师接触最多的地方是在患者的取药窗口,而从患者疑问解答的及时性来看,窗口药剂师在配药时的及时用药解释则是最具效用的。为此,药剂科必须加强对配药窗口的建设,从而做好患者与药剂师沟通的第一渠道。为此,药剂科应当增加医院的配药窗口,从而降低单个窗口的工作压力。这样窗口的药剂师可以为患者做出更多的解释。此外,药剂科应当制定相关的药学服务规定,要求药剂师在配药时对患者进行用药解释。针对本院当前在药物咨询上存在的不足,药剂科应当与医院进行协商在门诊大厅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从而为有用药或相关需要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为患者更好的进行针对性用药提供帮助。2.2强化培训提高药剂师专业技能:要加强对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为此药剂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分批选派药剂师进入高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学习,从而增强药剂师的专业理论技能;第二,加强药剂科内部的交流学习频次和深度,从而帮助药剂师做好业务提升与理论进步;第三,定期开展药剂师专业技能比赛和考核,从而激发药剂师自我学习的意愿。2.3提升药学服务认知水平: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质量,为此必须强化医院以及科室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要提升药学服务水平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医院管理者必须从高层决策角度来提升药剂科的地位,并支持其开展药学服务;第二,药剂科要在内部进行药学服务宣传,并做好相关奖惩机制从而促进药剂师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提升[2];第三,药剂师自身要树立起科学的药学服务意识,认清自身的职责所在提升自身的药学服务意识和水平。

3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医疗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传统的医药工作中“以药为中心”的观点正在逐步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3]。在我院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与提升医疗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药学服务活动。药学服务是药师依据患者的病情与处方,向患者提供并承担相应药物治疗服务的实践活动。当前,我院药学服务还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往往疲于繁琐的找药与给药发药事务,没有更多的时间向患者解释如何使用该类药物;我院药剂科并未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使得患者对药物的疑问和咨询得不到解决,从而使得部分患者降低了对药学服务的满意度。第二,对于药学服务而言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知识是保障药学服务的关键,因此,药剂师的专业技能高低也就直接影响到药学服务水平的高低。受到我院药剂科专业业务知识培训的次数以及部分药剂师工作压力的影响,一些药剂师在新药物知识的补充上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第三,对药学服务的重要性也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我院要提升药学服务水平应当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药剂科必须加强对配药窗口的建设,从而做好患者与药剂师沟通的第一渠道;药剂科应当与医院进行协商在门诊大厅等较为显著的位置设置专门的药物咨询室。第二,在整个药学服务体系中药剂师居于核心地位,而药剂师的技能则是药学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影响因子,所以必须加强对药剂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第三,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药剂科的药学服务质量,为此必须提升医院以及科室对药学服务的认知水平。药学服务是一个内涵丰富、专业程度很高的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坚持“患者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要不断努力,以安全、有效、经济作为保证广大患者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潘爱祖 潘隽峰 单位:1.甘肃省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 2.甘肃天水四〇七医院

参考文献

[1]于洋,田铁石,周琳.精神病医院药剂科开展药学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5,18:203-205.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学;中成药;骨科;合理用药;安全性

骨科是中医传统优势专科,骨科中成药是中药传统特色用药,但因其多含有烈性或毒性成分,内服和外用形式多样,加之近年来日渐增加的西医处方和自我药疗趋势,使得骨科中成药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受到广泛关注。前期研究显示,辨证不当、剂量失准、毒性药使用欠妥是影响此类中成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因素,在临床合理用药时值得重点关注。基于此,本文从以上三大关键点出发,通过综合性的信息整理与问卷调研,尝试制定骨伤科合理用药参考规范,构建骨科中成药“辨证辨量辨毒”的合理用药模式,为临床用药提供支持。

1 构建框架“证”、“量”、“毒”为核心的合理用药关键监护点

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显示,用于骨科的中药具有自身独特的用药特点和药物性效特征,所以骨科中成药的合理应用也具有自身的独特关注点。从中医药理论看,骨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方法,无论是骨伤、骨病还是骨科杂症,均可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采用外治法和内治法进行治疗。例如,有些中成药多采用温热辛散之品散寒通络祛风湿,临床用以治疗风寒湿痹;而另一类中成药多采用辛散清热之品祛风除湿清热,临床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形成了寒热之分。同时,许多不同名称的骨科中成药含有相同的中药成分,例如小活络丸、附桂骨痛片、追风透骨丸等均含有乌头碱类毒性成分,故此类中成药不宜重复开具,也不宜与含有强心苷类的西药同服。诸如此类,含有毒性饮片或毒性成分的骨科中成药还有很多,因其药性峻烈需特别注意。因此,临床使用骨科中成药,要特别注意患者的证型特点、药物剂量以及是否含有毒性成分3个方面,即“证”、“量”、“毒”的核心三要素,通过将“辨证辨量辨毒”的原则贯穿到骨科中成药使用的每个环节,努力做到“药证相符、药量准确、毒性可控”,实现其安全有效的使用,而“证”、“量”、“毒”也成为骨科中成药的合理用药关键监护点。 2 充实内容:说明书、处方、文献、问卷4部分资料汇总与信息重整

通过梳理药品说明书、点评不合理处方、收集不良反应文献以及问卷调研的形式,收集医师、药师和患者各方关于骨科中成药合理用药的现状与资料,从“辨证辨量辨毒”3个方面进行信息重整,丰富合理用药模式。

2.1 说明书信息 说明书信息是中成药临床应用最重要的参考文件和法律文书,理应重视。本部分选取81种常用骨科中成药,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以药典等权威著作和规范为参考,将药品名称、规格、成分、毒性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等信息进行整理融合,分别按照给药途径、功效建立完整可靠的骨科中成药品种数据库Ⅰ和数据库Ⅱ。其中,数据库Ⅰ按给药途径建立,包括口服剂型和外用剂型2个模块。口服剂型模块包括62种药物,外用剂型包括19种药物。数据库Ⅱ则按药物功效建立,包括活血通络剂(18种)、活血化瘀剂(8种)、补肾壮骨剂(12种)、扶正祛湿剂(7种)、散寒除湿剂(4种)、清热除湿剂(1种)、祛风除湿剂(9种)、化瘀祛湿剂(2种)、平肝熄风剂(1种)、祛风通络剂(9种)、温经理气活血剂(1种)以及民族药(9种)12个模块。这些中成药中含有毒性成分的品种较多,共36种,占骨科中成药品种总数的44.4%。含毒性成分骨科中成药治疗窗口较窄,对适应症、用量疗程的规定比较严格,临床使用过程中也应格外注意。

2.2 处方点评信息 处方点评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摸清处方用药的合理性现状,开展针对性的合理用药宣教具有积极意义。本部分随机抽取2013年骨伤科中成药处方2000张,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要求进行点评,发现各类不合格处方共766张,占全部处方的38.3%,不合格处方前3位的问题为用法用量不适宜、适应症不适宜和药品剂量书写不规范。其中,超过50%的中成药涉及“辨量”问题,例如虎力散片/胶囊、通滞苏润江胶囊、治伤胶囊、附桂骨痛片、骨友灵搽剂等,具体不合理情形又分为单次用药剂量不适宜和用药频次不适宜2个方面。对于含有毒性成分(如乌头、附子、马钱子、秋水仙、闹羊花等)中成药的用法用量进行特别提示,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并遵守用药注意事项。例如,根据乌头碱类成分的常见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认为含有此类成分的中成药在用药过程中应“不得随意增加用药剂量或缩短用药时间间隔”,以此来防止潜在的药害事件。同时,重复用药事件的实质也是剂量问题,例如盘龙七片与复方小活络丸、侗云、复方雪莲胶囊、云南白药胶囊联用,虎力散片,胶囊与附桂骨痛片、盘龙七片联用等,也属于“辨量”概念涵盖的范畴。另外,适应症不适宜的问题也佐证了“辨证”在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对于易于出现此类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品种,如盘龙七片、痹祺胶囊、虎力散片、龙血竭片,也专门关注了其适应症和主治范围,以供临床规范选用。

2.3 学术文献信息 本部分以81种常用骨科中成药为目标,收集了1978年1月至今有关其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的文献报道,检索词包括“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引起”等。结果显示,共检索到原始文献256篇,阅读摘要并筛选,最终纳入164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涉及骨科中成药27种、病例237例,主要为病例报告,少数为病例系列研究。提取文献信息并划分为一般资料、用药史、不良反应发生及缓解情况、因果分析结论等,构建了骨科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文献信息库。进而按照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否含有毒性饮片等进行亚组分析,并选取1~2个典型不良反应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同时,汇总分析每个药品的不良反应案例,探讨其可能的诱发原因和预防措施。

综合来看,骨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预后、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呈现多样化和差异化特点。例如,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上看,复方南星止痛膏、风湿液等有在用药10min后即出现过敏反应的报道,而仙灵骨葆胶囊有在服药数月后出现肝损害的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多为A型,具有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另外,部分不良反应案例中存在特殊的联合用药情况,例如补肾宁片与金乌骨通胶囊合用、回生第一丹与肾骨胶囊合用、仙灵骨葆胶囊与奥美拉唑联用导致肝损害的报道。这提示,骨科中成药的不良反应预防应做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既要观察短时间用药后的过敏反应,又要关注长时间服药后的药害事件,还要关注药物重整和联合用药,规范临床诊疗过程及用药适宜性审核,及时提醒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置措施。

2.4 问卷调研信息 问卷调研为寻找和明确目标对象的关注点,了解目标对象的行为特点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本部分从患者、医师和药师三者角度进行骨科中成药临床应用若干问题的调研,包括医生用药习惯,药师药学知识,患者服药习惯等,了解各方关注点。初步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生对于药物的适应症熟知程度较高,但在禁忌症及不良反应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临床药师在药物用量、服药时间及药物作用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不足;而患者对于药物,尤其是含毒性成分的药物熟知程度不高,且对于医嘱的依从性有待提高。这说明,合理用药模式的构建,必须同时重视医生、药师和患者3个方面,而药师的工作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具有沟通作用和桥梁意义。

3 汇总产出:《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的制订

综上,在“辨证辨量辨毒”理论框架下,综合以上4方面(说明书梳理、处方点评、文献统筹、问卷调研)的资料汇总与信息支持,本部分以“辨证辨量辨毒”为核心,从药证相符、药量准确、毒性可控3个角度开展合理用药监测与评价,拟定了切合实际的《骨科中成药临床用药参考》(简称《用药参考》),并尝试建立了一种基于“辨证辨量辨毒”的骨科中成药合理用药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和文献数据基础上,寻找并确定每种中成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最易造成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措施,同时兼顾简约型和最大受众的原则,努力使得这个干预措施切实可行。《用药参考》中有关复方南星止痛膏的合理用药指导意见见图1。

4 模式初步实践及反馈总结

《用药参考》形成之后,经医院相关部门协调,在骨科门诊科室和药学部同时进行预实施。各组以早会、午会的形式由药师逐一介绍指南内容,并结合自学方式,做到药师对《用药参考》内容的熟知,以便药师针对用药关键点进行药房拦截,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针对用药过程中需患者特别关注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的药品,如虎力散、小活络丸等,以《用药参考》为依据,制作通俗易懂的患者用药小贴士,并征求骨科医生建议,确认无误后印制成易于保存发放的“患者用药小贴士”,见图2。由门诊药师在窗口发药过程,临床药师在做患者用药教育过程中发放给患者,便于患者查看。设置骨科中成药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专项小组,设专人专本记录。预实施2个月后,由药师对骨科门诊中成药处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用药参考》实施前相比,不合格处方率由实施前的38.3%下降为27.3%。涉及用法用量不适宜、重复给药问题的不合格处方率有所下降,且未发现存在用药禁忌的处方。

5 讨论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6

20__年医院管理年考核评估细则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一、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10分)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查阅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抽查不少于2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的落实情况。医院未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发展规划中无中医内容,不得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未落实,每项扣1.5分。32.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查阅医院上年度的工作计划,并抽查不少于2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措施的落实情况。医院未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或工作计划中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不得分;工作措施未落实,每项扣1.5分。33.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作为重要指标。查阅医院相关制度、工作记录、近一年内的考核报表。未制定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鼓励和考核制度,不得分;已制定,未实施,扣2分。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无中医药特色优势指标,不得分;已建立,未实施,扣2分;考核结果未体现在科室分配方案中,扣1分。4二、人员配备(17分)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②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二、人员配备(续)1.优化卫生技术人员结构,配备充足的中医药人员。(续)③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100学时)的比例≥7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④每个临床科室中(口腔科、手术科室除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人数比例≥60%。每1个临床科室不符合要求,扣0.2分。22.根据中医医院的等级和规模,合理配备医院领导班子人员和管理人员。①领导班子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0个百分点,扣0.3分。1②医院主要负责人、业务管理领导和医务、护理、药剂、教学、科研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要经过中医药政策、中医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系统培训。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现场访谈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我局提出的科室、人员、药事、文化等相关要求的了解程度。每1人不符合要求,扣0.5分。3③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包括正、副职负责人)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应不低于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5个百分点,扣0.2分。13.合理配备临床科室负责人。①临床科室负责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或系统接受中医药专业培训两年以上的比例≥60%。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二、人员配备(续)3.合理配备临床科室负责人。(续)②三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中应有具备高级中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二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中有具有中级以上中医专业技术任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六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符合要求,每1个科室扣0.2分;医师类别不符合要求,每1个科室扣0.2分。2三、临床科室建设(25分)1.按照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三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12个(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眼科、推拿科、耳鼻喉科),医技科室≥6个(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室、营养部)。二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5个(内科、外科等),医技科室≥3个(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查阅相关材料;实地考察。每少1个科室,不得分。22.临床科室命名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规范中医医院医院与临床科室名称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实地考察。医院名称不规范,扣1.5分;科室名称不规范,每1科室扣0.3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评分细则分值三、临床科室建设(续)3.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抽查3个临床科室,分别打分,求平均分作为本项检查内容得分。(第4项打分方法同此项)查阅3个病种诊疗方案及其它相关资料;现场访谈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科室负责人1名)并抽查在院病历3份。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每个病种扣0.2分;未对诊疗方案进行优化,每个病种扣0.2分;未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与特色进行定期分析、总结和评估,每个病种扣0.2分;未掌握本专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每1人扣0.2分;未执行本专科诊疗方案,每份病历扣0.2分。54.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掌握本科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含中医诊疗技术操作及常用中药方剂应用)。现场考核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1名)。学科带头人或科室负责人未掌握,扣2分;其他人员未掌握,每1人扣1分。45.按有关要求,合理配置、应用中医诊疗设备。查阅设备清单并抽查3种设备使用情况。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未达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设备总数的50%,不得分;应配而未配,每少一种设备扣0.1分;设备使用率低,每1种扣1分。3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①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以医疗服务收费项目计算)≥60种。查阅本年度中医诊疗技术项目清单。每少1项,扣0.1分。1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三、临床科室建设(续)6.开展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采用非药物中医治疗方法。(续)②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查阅上年度医院针灸科、推拿按摩科、理疗康复科等以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为主的科室的门诊人次。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2分。27.积极使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①三级中医医院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30种。二级中医医院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10种。查阅上年度中药医院制剂入出库单。无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不得分;每少1种,扣0.2分。2②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60%;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30%。查阅本年度某一个月的统计资料。门诊处方中,中药(饮片、成药、医院制剂)处方比例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每低于标准1个百分点,扣0.1分。3四、重点专科建设(11分)1.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措施。确定的重点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课题应解决该病种中医治疗难点。按部级、省级、地市级的顺序,抽查3个重点专科,分别打分,求平均分作为本部分的得分。查阅相关材料。未制定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每缺1项扣0.5分;每项内容不完整扣0.2分。未确定重点病种,扣0.5分;确定的重点病种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明显,扣0.5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四、重点专科建设(11分)(续)2.制定本专科常见病及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难点的思路和措施。查阅3个病种诊疗方案及其它相关资料;现场访谈3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科室负责人1名),并抽查在院病历3份。未制定中医诊疗方案,每个病种扣1分;诊疗方案未实施,每份病历扣0.5分;未定期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每个病种扣1分;未分析中医治疗的难点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措施,每个病种扣1分。未掌握本专科重点病种中医诊疗方案,每1人扣1分。63.重视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加强专科学术继承人培养。查阅相关证明材料并现场考核学术继承人。未开展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不得分;学术继承人未掌握本专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扣1分。2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1.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库房、中成药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实地考察每少设置1个部门(组),扣0.2分。12.中药房主任或副主任中,三级医院应有副主任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二级医院应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不得分。1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1.中药房设置达到《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续)3.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应为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人员或具有丰富中药饮片鉴别经验的老药工。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应具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煎药室负责人应为具有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煎药人员须为中药学专业人员或经培训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查阅本年度人事档案及相关证明材料。不符合要求,每人扣0.5分。24.中药饮片调剂室面积,三级医院≥100平方米,二级医院≥80平方米;中成药调剂室面积,三级医院≥60平方米,二级医院≥40平方米。实地考察房屋面积每项不符合要求,扣1分。2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1.中药饮片验收制度健全并认真落实。查阅上年度中药饮片采购质量管理制度及进货质量验收记录。无制度或无记录,不得分;制度不完善,记录不完整,扣1分。2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2.严格执行《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续)2.建立中药饮片调剂制度,严格处方审核,调剂复核率100%,每剂重量误差应在±5%以内。(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此项不计分)查阅中药饮片调剂制度、处方并现场考核。无饮片调剂制度,扣0.5分;抽查一日的中药饮片处方,1张未按规定审核或无复核签字,扣0.5分(最多扣1分);抽查调剂后的中药饮片20剂,重量误差1剂不符合要求,扣0.5分(最多扣1分)。23.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应按照要求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现场考察。属于小包装中药饮片推广单位的,未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不得分。24.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1.有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煎药室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严格煎药的质量控制、监测工作。《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 规范》要张贴上墙。查阅相关材料,现场考察。无工作制度和相关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不得分;质量控制、监测工作不到位,扣0.5分;《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未张贴上墙,扣1分。22.煎药室布局合理,配备完善的煎药设备设施和辅助用具,流程合理。按照《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现场考察。布局不合理,扣1分;流程不合理,扣0.5分;设施设备和辅助用具配备不完善,扣0.5分。23.煎药操作方法符合要求。待煎药物先行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剂药一般煎煮2次,煎煮时间根据方剂的功能主治和药物的功效确定。凡注明有先煎、后下等特殊要求的,按照要求或医嘱操作。现场考察。每1处不符合要求,扣1分。3重点工作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分细则分值五、中药药事管理(21分)(续)5.严格执行《关于中药饮片处方用名和调剂给付有关问题的通知》。现场抽查10种中药饮片的调剂、给付。中药饮片调剂、给付不符合规定,每1种扣1分。2六、中医药文化建设(16分)1.贯彻执行《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及相关文件要求。查阅贯彻落实文件的会议记录及实施方案。无相关会议记录,不得分;未制定实施方案,扣1分。32.医院宗旨等医院价值观念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察。医院核心价值理念中未体现中医药文化,不得分;体现不充分,扣2分。43.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查阅相关资料,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核5名员工。医院相关管理未体现中医药文化,扣2分;行为和服务未体现中医药文化,每1人扣1分。44.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医院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按照《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现场考查。建筑风格、内部装饰、医院标识、庭院等未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每1项扣1分。5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药剂科管理;管理措施

风险管理是指通过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评估与识别,采取相对应措施来将其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管理方式,通常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驾驭和风险监控等过程[1]。医疗机构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引入了风险管理的概念,而随着最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增多,风险管理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在医院药剂科,药房审配、药剂调配和发放等各个环节中,都可能存在一些已知或未知的风险,只有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保证药剂科工作的严谨、规范和有序,减少医疗纠纷,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药剂科面临的风险因素

药剂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科室,在参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医疗风险,具体而言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医师未认真审核处方而导致用药风险,如将药物用于禁忌症患者、药物用于非适应症患者、用药方案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电子处方输入有误、用药量错误、数量错误、单位选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未作皮试、拼音码相同的药物弄混、处方有误、诊断和用药不符等。

其次,药师未认真调剂而产生用药风险,如包装相似的药品弄错、相似品名的药物弄错、品名相同的剂型配错、拼命相同规格配错、浓度调配出错、标签书写出错、药物数量出错和放置位置接近配错等[2]。

最后,因用药交代问题而产生用药风险,如患者姓名呼叫不清,甚至张冠李戴,尤其是名字有谐音的患者,极易发生给药错误;还有的药物使用方法说明不清,患者未能理解药物该如何使用,如口服补液盐冲泡错误、布洛芬混悬液安全阀不能打开、阿莫西林颗粒未用凉开水溶解等。

2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

2.1加强对科室人员的培训,强化风险意识药剂科医疗风险的发生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科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危机意识,缺乏事故差错预判能力而导致的。因此,要加强对药剂科工作人员的素质培训,定期举行医疗安全例会,对科室工作情况进行检讨,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3],并查找原因,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其风险意识,使其掌握各种防范风险的措施,强化工作责任心,以降低医疗差错率,保证医疗安全。

2.2健全管理制度,防患于未然完善的风险监控与管理制度是做好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完善事前监控措施,将可能发生的差错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具体实行中,可实行以下措施:建立病历查对制度,在调配处方前先进行病例核对,处方与病例一致时才能调配药品,以避免电子处方错误;建立处方质量反馈制度,对不合格处方进行反馈并通报,以引起医师的注意,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建立不良药品事件上报制度,对药剂科中发生的差错事故进行登记,对严重的事故要先登记并上报医务科,在对事故进行调查后提出整改意见与处理决定,在处理过程中要组织全科人员去观看和学习,以增强工作人员的警惕[4]。

2.3加强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层层把关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有效措施,其关键在于做好对每一个环节的监督,建立自我监督与相互监督并重的用药风险管理机制。在操作中可采取以下方式:在药房建立不合理处方等级制度,监督医生开具处方的合理性。护士与临床医师还可建立调剂差错登记册,登记药剂科发放错误的药品,并定期进行反馈和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处理措施。

2.4建立高危因素预警制度定期对不适用药品进行检讨,采购时注意更换药品厂家,消除隐患,如易发生混淆的安瓿包装氯化钾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在采购时可将氯化钾更换为塑料瓶包装。危险性较高的药品,如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10%氯化钠、25%硫酸镁、甲氨蝶呤针、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等,在验收、存储和摆放时应给予警示,防止发生用药差错。采用口头提醒、书面提醒与作业单据提醒并重的方式。归纳药品说明书,把用前须进行皮试的药品、儿童禁用药品、存在交叉过敏的药品、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禁用的药品、注射速度须缓慢的药品进行总结,并发放给医务人员进行书面提醒[5],在调剂时若遇到以前曾出现差错的药品、品名相近的药品、包装类似的药品、成分相同剂型不同的药品要及时进行口头提醒,引起重视,对于成分相同而剂量不同的药品,可在电脑处方作业单据菜单以红色标志进行提醒。

除上述措施外,药剂科室的风险管理还应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制定严格的人员任用与监督制度,在审核处方时实行双重审核制,确保审核的严肃性和准确性,及时检查患者的用药记录,对须皮试的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高位品种及高危人群进行高度重视,在调配处方时,所有工作人员都须遵守操作流程,保证将适合的药物以准确的数量和合适的用法发给患者。还要做好用药知识宣传工作,在交付药品时,要双重确认患者身份,在发药时要呼叫患者的姓名,有必要时还要请患者出示病例、保健卡等文件,等确认后才能交付使用。

3总结

总而言之,医疗工作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也带有一定的风险,对于医疗行业而言,“风险无处不在”,贯穿在患者诊断,治疗与康复的各个过程中。药剂科作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点科室,在工作中一定要加强对不同药品的管理,提高药剂师的调剂水平和工作责任心,落实各项药剂管理制度,将保证患者安全作为药剂室风险管理的第一任务。

参考文献

[1]魏雪芳,刘丹霞.加强医疗机构药品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今日药学,2008(05).

[2]徐拥军.药品调剂差错的种类、原因与防范措施[J].首都医药,2009(18).

[3]蒋菊芳.门诊药房调剂差错分析与防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02).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8

结合心血管内科专科特点,在心血管内科疗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实现药师自身价值的一个平台和机遇,笔者认为临床药师切入临床可以开展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参与药物治疗和药学监护。

1、从患者用药教育入手

因药学专业人员的专业特性和历史背景,脱离临床时间较长,因此切入药师首选应从患者入手,指导患者用药,做到个体化用药,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依从性,因为心血管内科患者慢性疾病较多,服药时间长,合并症多,联合用药多且每种药物用药目的不同,其剂型、剂量的选择随之不同。如ACEI类药物用于血压正常的患者主要是具有预防心肌重塑的作用;他汀类药物用于血脂正常的冠心病为主要有稳定斑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作用;β受体阻滞剂用于血压正常的冠心病、心率失常患者主要为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猝死为目的。因此,给予患者用药教育时要结合患者病情,详细说明用药目的,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非本专科疾病治疗药物入手

心血管内科临床医生虽对本专科疾病药物使用掌握较娴熟,但对于本、专科以外的药物知识尚未深入研究。因此,作为心血管内科临床药师除了掌握心内科常用药物的药用机理、注意事项等之外还要学习掌握其它专科疾病的治疗药物选用,如抗肿瘤、抗凝、内分泌治疗药物、肠内肠外营养、特殊人群用药等,给予医生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出合理的建议,可更好发挥专业特长发挥临床药师的参谋作用。

3、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症、相互作用入手

心血管内科患者多种疾病并存,且特殊人群较多需要联合应用多种药物,导致联合用药常规化和普遍化。由于专业特点和工作性质,医生更加侧重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药物的选择,虽然医生熟知药物的适应证和使用方法,但对药物的结构特点、药效学、药动学等知识疏于了解,从而易忽略临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而这些恰好是临床药师的专长,如严重贫血患者禁用硝酸酯类药物,临床医生对其具体机制不了解,因此咨询药师,临床药师利用其专业特长从药物化学角度讲解硝酸酯类药物特别是硝酸甘油使亚铁离子转化为高铁离子从而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加重心绞痛。因此临床药师应发挥药学专业特长、药学专业知识与临床有效结合为减少不良反应,增加疗效,达到合理化用药目的。

4、中药注射剂的配伍

随着日趋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心血管内科使用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也越来越多,由于其稳定性差,成分比较复杂,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趋增多,如过敏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临床药师建议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以上中药注射剂,严禁混合配伍,应分开使用。除有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个或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通道。

二、结语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9

一、更新理念、理清思路,着力对药剂学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我校是2006年升格为本科的教学型高等院校的,高职教育已进行了十几年,至今仍是我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的办学定位是:立足陕西、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故我校高职高专药剂学课程体系设计的理念是: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为宗旨,为陕西省及西部地区基层培养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尤其具备药学行业基层岗位的实践能力的技能实用型人才。设计思路是:在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药剂学课程体系安排上,我们在开设药剂学课程之前先开设制剂技术与设备,专门针对药剂学中会用到的单元操作及单元操作所涉及到的设备作详细讲解,然后开设药剂学,之后是临床药物治疗学,主要对制剂的临床应用作讲授,最后开设新药设计(考查课)。课程体系中的这些课程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的先后连贯和课程体系的整体统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校药剂学课程体系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该课程体系在近几轮教学过程中得到应用,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改革高职高专药剂学的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实用性

药剂学是药学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药物转化成在临床上有良好应用的药品,在药物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特别注重职业技能及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为1∶1。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课程的知识,我们对药剂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用人单位的反馈,高职高专药剂学理论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够用即可,故对药学大专生教学的总要求为:掌握药剂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药物制剂制备技术,了解制药设备的使用,具备与药剂有关的基本技能。具体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是:重点讲解药厂常用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混悬剂、乳剂、注射剂、滴眼剂、散剂、颗粒剂、软膏剂、栓剂等的特点、制备理论与制备方法,同时对溶解理论和表面活性剂等基本理论也要重点讲解。对新剂型及其它剂型如气雾剂、膜剂、丸剂与滴丸剂等剂型的特点与制备方法以及药剂制备常用辅料、附加剂及溶剂的特点及应用采用一般性讲解。而对国内药厂很少生产的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制剂以及粉体学、药用高分子等一带而过即可。

2.实践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我校药剂学实践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是:侧重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和适用性,实践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观察、称量、测定、经典制剂制备、设备操作等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实验课中的验证性实验、校内岗前培训);二是以提出和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解释实验结果并应用到新的环境中、交流探索结果等为主的实践教学(如:实验课中的综合性实验、实习单位带教实习等多种形式);三是以设计实验、调研并安全实施等为主的探索(如:实验课中的设计性实验、带教实习等多种形式);四是以观摩、调研、参与制剂生产为主的培训(如:参观药厂、药厂实践、药房实践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来之能用的基层药学人员,并为将来的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①理论课:66学时,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②实验课:60学时。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相关章节的理论课之后进行,先学理论后做实验,教、学、做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③实训实习20周左右。在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一般先进行校内岗前培训,然后到医院制剂室、药厂等单位实习。

三、对高职高专药剂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

众所周知,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讲授式,具有条理性强、信息量大的优势,但存在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的弊端,可作如下改革:

1.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的角色。其次,采用启发式讲授,这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所必需的。再次,引导学生自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节省讲授时间以突出教学重点,攻克教学难点的需要。最后,采用提问式教学,有针对的进行课堂提问,既可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归纳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图片、动画及录像等进行多媒体教学。高职高专药剂学中制药原理及制药机械抽象枯燥,只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原理图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动画以及录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又可使学生一目了然,降低了学习难度,知识掌握也更扎实。另外,在做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整合时,专业课教师需要组建自己的多媒体素材库。通过网上搜集、日常积累以及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拍摄,采集视频素材或抓取计算机操作界面等方法,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的生产、制剂设备的操作和制剂的制备等过程。比如在讲解片剂时,压片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剂设备,用一段录像动态地演示压片机的工作情况,不仅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压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压片的过程,而且对于与片剂相关的内容也能得到很好的理解。

四、加强药剂学实践教学,积极实施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药剂学实践教学要突出药剂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①药物制剂调配、制备和质量评定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养;②制剂配制和生产常用仪器设备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方法能力的培养;③实验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及独立总结实验资料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施行:

1.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和实习实训环境。药剂实验室为我校重点实验室,学校加大了对药剂实验室的投入。目前药剂实验室的使用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普通制剂室、固体制剂室、大输液灌装室、生物药剂实验室、制剂检测室,拥有多种制剂设备和检测设备,这些实验设备能够满足高职高专药剂学实验教学需要。在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室投资力度的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探索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目前,我校先后与制药企业、省市各药检所、多家医药公司及高校研究院所合作并建立了28个实习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还联合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高职药学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医药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鉴定工作。学生经过参加培训和考试,考核合格的将取得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等6种职业资格鉴定证书,实现毕业持“双证”(毕业证+职业资格鉴定证书),毕业即可上岗。这种做法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与肯定。

2.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药剂学实践教学。我校高职高专药剂学实践教学形式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前者有实验课、岗前培训、技能大赛等形式;后者则以药厂、药检所和医院药剂科等用人单位为依托,结合学生就业意愿,进行为期5个月左右的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实际工作。

五、加强高职高专药剂学专任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药剂科药师工作总结篇10

1.1被动服务时期早在19世纪50年代,医院药师就开始参与临床药学工作,如法国医院药师和医生一起巡视患者,参与药物治疗,但当时只限于提供一般的药品知识的服务。1952年美国药学会的道德准则中规定[2]:“药学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即向公众提供安全的制剂和药品,药师不与患者讨论药物的治疗作用、处方成分,如有患者询问,应请其与医生联系。”1.2药学服务的过渡时期20世纪50年代,新药不断发现和上市,制药业、公共药房的竞争造成市场上新药品种剧增,数千种药品进入市场,其中许多药品主要成分相同,如1952年美国17家公司生产了45种口服青霉素制剂。为了治疗的有效和规范医院用药,医院建立处方集制度,允许药师按通用名而不是商品名配发药品,医院药师开始注重发展专业职责。随后,药学作为一种临床专业出现。1960年White药师重塑了药房形象,开始建立患者的药历制度。1964年Francke在调查美国医院药房之后,发表了“医院药学服务指南”(TheAuditofPharmaceuticalServiceinHospital),提出医院药师可以完成的事情即临床药学[3]。1966年,“临床药学”和“药物使用控制”的概念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明确提出,它包括卫星药房、单位剂量发药系统、药物情报中心和患者药历。随着美国卫生保健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医院药学的发展。1969年,美国药学会的职业道德准则改为[4]:“药师应把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应向每个患者充分提供自己的专业才能。”1.3临床药学服务时期药学服务的不断推进,临床药学的工作实践范围逐渐扩大,药师参与对患者的具体治疗工作,并且更注重于直接面对患者进行服务,以保证药学服务的质量,并且临床药师的目光开始转向医院以外患者的药物治疗,涉及在健康中心开展合理用药工作。20世纪80年代,药学工作进入临床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时代。由于各国对控制卫生费用增长的普遍要求,在医院药房,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成本比变得更加关键。美国药学界陆续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试图寻找未来的药学专业方向。1987年,Hepler在“药学正经历着第三次浪潮”的报告中提出:在未来的20年中,药师应该在整个卫生保健体系中表明自己在药物使用控制方面的能力,特别应该表明由于药师的参与可以减少整个服务费用,如缩短住院期和减少其他昂贵的服务等。1990年Hepler和Strand正式为药学服务定义[5],并被药学界人士广泛地接受,“药学服务是提供负责的药物治疗,目的在于实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既定结果。”药房发药逐步自动化,往日药师的工作和任务已逐渐被药房技术员所替代,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人数和时间更多,范围更广。医院药师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和患者心目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作用更明显,特别是与患者药物治疗有关的所有业务方面将更趋重要。临床药师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认为药学服务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药物,将过去整天和药物打交道、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直接和患者打交道、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继而扩展了药师的职能,拓宽了实践工作范围。现在的临床药师已开始直接面向患者、面向所有的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他们不仅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而且为社区居民提供药学服务,关心全体用药者的身心健康和结果,协助和指导人们接受最佳的药物治疗,开始了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旨在推进整个社会的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和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同时降低卫生资源的消耗。这一时期也就是目前国际上提出的药学服务阶段,临床药师队伍伴随着医院药学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壮大,并且地位日渐巩固。

2中医临床药学的现状[6]

2.1中医临床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回顾祖国传统医药学历史,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结合紧密,中药治病,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讲究辨证施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古往今来,医家善药,也有不少善医药家,中医中药是相辅相承的,只是到了近代,中医中药才出现了学术内容上的分工。临床药学的兴起,促使人们反思中医药分工所带来的临床问题,推动人们对中药合理应用的思考,促进了中医、中药学在临床的有机结合,中医临床药学正是在这一条件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不断发展中赋予新的内涵。2.2中药合理应用研究合理用药是临床药学的核心。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即个体化给药,这本身意味着合理用药。近年来,对传统复方的实验研究也较多,这些研究不但阐明了其药理作用,还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7],如大活络丹、玉屏风散、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等研究,充分证明了中药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老药新用方面的研究,许多著名中成药及历代名方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结果又发现许多新用途,如金匮肾气丸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老年性白内障及过敏性鼻炎等疗效显著,六味地黄丸用于预防食道癌。2.3中药复方配伍变化研究中药配伍变化方面的研究较多,物理化学方面:如乌头配甘草,汤剂中的乌头生物碱含量降低;大黄与黄芩配伍,水煎液中蒽醌类和黄芩苷的溶出率均提高约一倍。有的药材所含成分在复方中溶出率比单味药高,如二陈汤中陈皮苷溶出率为单味陈皮的147.82%;有的比单味药低,如参附汤中人参皂苷的溶出率为单味人参的74.14%。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方面,据报道复方当归、复方丹参、金银花、鱼腥草、生脉、大蒜等注射液与葡萄糖输液配伍后,混合液的微粒比原输液的微粒显著增加。2.4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我国自1963年开始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代谢研究报告,1979年发表了首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报告。有关中药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进行过药代动力学研究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有120余种,成分不明的中草药10余种,复方制剂10余种[8]。在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及复方制剂其检测手段方面,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新检测方法、新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质联用、免疫法等,计算机程序拟合药动学模型亦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药动学参数;对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的研究,应用药效学或毒理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大多在动物体内进行,对人体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开展较少,正在逐渐加强。2.5医院中药制剂研究近年来,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新的分析技术和精密仪器被用于检测中药制剂的质量。医院中药制剂大多数为复方,成分复杂,要做定性定量测定难度较大。通过当前医院制剂整顿,各医院大力做好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工作。医院中药制剂新剂型方面的研究也较多,除了传统的丸、散、膏、丹、酒剂外,还有片剂、颗粒剂、胶囊、口服液、糖浆剂、合剂、油膏、霜膏、膜剂、栓剂、袋泡茶剂以及注射剂、滴眼剂等,急症用中药制剂的剂型改进也是中医院临床制剂研究的重点。在工艺上逐渐采用了新工艺,如超滤法的应用,提高了中药制剂的质量,提高了液体制剂等的澄明度、稳定性。灭菌法应用于中药制剂的灭菌,节约能耗,且灭菌彻底,对药品成分影响小。2.6中药不良反应研究随着我国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及中毒报道逐渐增多,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中药的不良反应除在正常用药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应外,尚有许多是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或滥用、误用等引起的中毒反应,以及因炮制或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因此可通称为中药药源性疾病。药品不良反应监察工作也已受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学界的广泛重视。

3发展中医临床药学的路径

3.1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中医临床药学工作,包括审核处方、调配剂量、处方应付、调剂复核、发药交待、药物煎煮等环节。中医处方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的,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3.2合理用药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核心合理用药是针对患者病情,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后所做的最佳选择,中药的合理应用,要考虑到正确辨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及制定给药剂量、针对病情选择合理给药途径、针对病情制定合理给药时间及疗程、注意配伍禁忌、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等方面内容,这需要医师、护士、临床中药师及患者的密切配合。临床中药师在开展合理用药的工作中要深入临床,参与查房、会诊、抢救以及病案讨论,与医师共同商拟用药方案。特别是在使用药物方面,临床中药师要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临床医师推荐疗效好、安全系数高的中药。对于患者,临床中药师有义务进行用药指导,包括药品名称、功能主治、剂型、剂量、用法及疗程、用药注意事项、如何避免用药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和忘记服药的处理等方面的指导,确保患者得到安全合理的药物治疗。3.3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关键临床药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在药物治疗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以外,还应注重学科的发展,必须有自已专业方面的前沿研究。临床中药师在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的同时,还应关注相应学科内的研究进展,掌握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在参与临床的实践中,寻找与合理用药相关的科研项目,如进行临床用药配伍、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效方、验方的药理毒理学研究;中药及其复方有效成分提取及其药理毒理学的研究;中药炮制创新研究等。此外,临床上中西药合用的情况日趋增加,因此,中西药合用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合用给药方案的设计、调整等研究也是临床中药师面临的全新的课题。3.4中药情报的收集与咨询服务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保障中药情报的收集是中医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学咨询工作的重要工具。随着中药学的发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及药物信息等文献均以惊人的速度增加,临床中药师要在众多的医药文献信息中快速找到最新的、有用的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价、判断和利用。这是临床中药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这样,临床中药师才能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以便针对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问题,提供药物信息,并及时解答医护人员提出有关中药治疗、相互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只有做好完整的情报收集和咨询服务工作,才能真正起到医药结合,也才能真正起到中医临床药学的作用。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