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31:33

药剂学论文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1

因我校地处陕西北部黄土高原,消息较为闭塞,而且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偏远山区的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程度不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较差。再加上教学资源不足,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难度增加。为了能满足药剂学的教学任务,我们就对药剂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通过身边医药事例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去引导学生,有时也可通过多媒体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发的对药剂学产生兴趣。

二、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多方受益

1、开放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甚至影响课堂秩序。长此以往,学生厌学、老师也没有激情,教学效果也没有办法保证。因此,在面对"90后"的年青一代时,我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一切活动中来,想办法为他们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确立小组长,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者提出一些探究性实验然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老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迅速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请专家学着讲学,丰富课堂教学

在学校教学经费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药剂学专业老师可以到制药企业、药店、医院或者其他医药行业中去交流学习,结实更多同行。这样,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邀请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进行讲学或者作报告。例如我们学校可以就近聘请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或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延安常泰制药厂或其它制药企业的老总和技术骨干以及医药经营企业的领导为药剂学专业乃至全校学生公开讲学或者做专题报告。专家教授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以及对药剂行业发展的精辟分析可以使学生对药剂学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企业老总可以从管理者、企业家的角度剖析药剂学的发展的趋势、研究动态、制约该产业发展的因素,挑战与对策,同时给学生传递现代制药企业及医药行业中需要大量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供不应求)等信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

3、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药剂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药剂学实验课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基础实验的教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学生掌握的药剂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药店以及医院去实践,初步了解药品的种类、类型及功能,到制药企业去参观、见习或者实习,通过现场实践及亲身体验,将课堂所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解决课堂中的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真正掌握制药的操作原理及流程,从而加深对制药企业的制药设备和流程的感性认识,全面了解药品生产GMP规范,熟悉各类剂型的大生产操作流程,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三、结语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2

您好!

我是*省*市人,20*-20*年就读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20*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本校药剂学专业研究生,将于20*年7月毕业.本人拥有药剂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希望应聘药剂学相关职位.

多年的科研实践,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撰写专业论文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从事课题研究的同时,熟练地掌握了紫外分光光度计,气相,高效液相,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等分析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我的论文题目是《苦参碱的药物动力学及其在唾液中的分布》,对比了高,中,低剂量苦参碱在大鼠血液中的药动学变化及其在唾液中分布规律,为中药药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在读研期间,本人担任了二年我校本科学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程的助理实验教学工作;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多次利用假期在大型药厂学习,实习,积累了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

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曾两次获得校级奖学金.

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认真踏实;诚实刻苦,心理素质良好,生活态度积极向上;有责任感,团队意识强;学习能力强,勇于创新;能够独立检索及阅读大量专业文献,动手能力强,能够独立完成专业论文的写作.熟练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软件的操作.

我深知知识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所以在学校期间,我积极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一切时间自学英语,学习电脑知识.我真诚的希望领导能给我一个机会,我愿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所热爱的事业.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3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二、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三、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4

1药剂学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的侧重点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技术科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现代药剂学除了基础药剂学以外,还包括有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分子药剂学、工业药剂学和医院药剂学等。而一般本科院校药剂学的基本课程内容主要有药剂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如药物剂型与辅料知识,制药设备;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近十年来药剂学发展迅速,新技术和新剂型,如固体分散物技术,微球、微囊技术,脂质体技术等;新剂型包括缓控释制剂(骨架型、渗透泵、膜控释靶向制剂(磁性微球、微乳、基因靶向等),经皮吸收制剂,生物技术制剂(长效注),射微球、口服纳米粒等)知识和内容也成为药剂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1-2]。药剂学课程作为本科院校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制药工程专业等均作为专业必修课,分别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药剂学课程;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不同,对于药剂学和其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也有所不同[3];如药学专业、中药学专业学生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掌握内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药学专业熟悉和掌握的内容份量和程度比中药学专业更多和更深,药学专业一般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药剂学,而中药学专业一般开设课程时间为大三上学期;制药工程专业与药学专业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重点要求也有所差别,制药工程专业对于药剂学学习更多侧重于制剂及其设备的开发和技术,因此对于该专业开设药剂学课程时间主要集中在大三阶段,而且该专业学生前期已经学习了药剂学相关的课程,如物理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4-5]。因此针对此类学生的课堂教学重点以增强学生对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掌握,熟悉掌握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2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近几十年来药剂学发展极为迅速,药剂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本科药学专业的药剂学课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通药剂学也即药物剂型概论,主要是讲述各普通剂型的特点、质量标准以及制备工艺等,使学生掌握普通药剂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生物药剂学,主要介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机理及过程,阐明药物因素、剂型因素和生理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等,使学生掌握生物药剂学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这部分内容在生物药剂学和药理学教学内容中均有交叉。高等药剂学,主要内容包括物理药剂学、制剂工程、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基本理论。这部分的内容既有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也即是物理药剂学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药物制剂的新技术和新剂型。这三部分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由浅入深,与有些相关课程内容又有交叉[6-7]。如何提高学生掌握药剂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思考了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引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对于药剂学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推行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开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自学与授课结合、围绕学生重点关注的实际问题进行开放式教学手段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而药剂学课程的后两个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心,通过采用让学生提取预习相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本学科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为导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教学内容,并介绍本学科老师在该方向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成果,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下一次课程的课题教学中,在讲述相关理论和主要内容之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相关老师的研究方向以及与本节学习内容的结合点,最后采用老师总结的方式强化该章节的学习内容。我们发现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方面将学到的知识与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另外一方面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加强了与专业老师的交流沟通,也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校药剂学专业的研究生入学成绩一直在药学学科名列前茅,生源质量良好,学生素质逐年提高,可能与本学科对于药剂学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改革有一定的关联性。

3因材施教的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体会

我校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本科院校,药学专业已经创办了近四十年,培养了大量的药学专业人才,在本省乃至全国取得了一定的影响力。近十年来,药学专业在以招收高中毕业四年制本科生为主的基础上,每年还承担了为地方培养两年制的专升本的药学专业人才。而最近几年我校药学专业的招生划入一本招收,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提高,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也较为扎实,但这类学生在药剂学课程授课以前,除了相关的药剂学基础课程学习以外,对药剂学的课程内容了解不多。我校招收的专升本学生,部分来源于本校的药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毕业生,还有部分生源是本省高职高专的药学及相关专业毕业生,少量学生是以化学为主要方向的师范类专科生,还有极少数是其他来源的专科毕业生;学生来源不同,专业背景也不同;而我校药剂学课的授课老师一般情况下承担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教学,但我校也有药物分析专业专科学生,有些老师承担了专科生的药剂学课程教学。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做好不同生源的本科药学专业药剂学课程教学工作值得思考。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块、不同阶段方式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我们的思路是对于专升本的学生,根据这类学生大多数具有专科阶段的药剂学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在专科阶段对于药剂学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种制剂的基本理论和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价,以及制剂制备的基本实验技能,因材施教,以其具有基本药剂学的概念和理论及实验基础,我们在药剂学第一部分的模块化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以自学为主,老师辅导为辅;每一次课程尝试让学生讲述课程内容的形式,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评的教学模式;而在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内容涉及到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剂型,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很多关于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动力学等与物理学基础、化学基础以及高等数学的相关知识,而专升本学生的数学及物理学基础比四年制学生的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此模块的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采取督促学生提取预习,授课时请学生首先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老师再将重点及难点问题进行介绍,在授课时针对理论性的内容及公式推导等难点及重点环节,采取反复强调,逐步阐述的方式,同时课后布置练习题强化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而对于四年制本科药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数理化基础普遍较好,前期的课程中也学习了药剂学的一些相关内容。根据这样的背景情况,我们采用以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为主的学习模式,通过同步性的实验教学和引导性的科研教学为导向,提倡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传授课程内容的同时,将药剂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的内容结合到模块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专业名词的英文也要求学生熟悉掌握,为学生阅读专业论文以及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这种模式的教学,要求老师必须掌握课程教材之外的前沿动态,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授课安排上,内容讲授进度和顺序编排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和掌握程度,交叉穿插糅合。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发现学生学习药剂学的兴趣提高,不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了药剂学作为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学效果也有所改善。

4结论

如何培养药学专业学生成为专业性和技术型的复合专业人才,药剂学科在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因此,在药学专业药剂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互学,教学相长;根据不同的学生背景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均有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同时也对任课老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良好体会。

作者:孙黎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云.基于创新教学的药剂学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38-239.

[2]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24(3):20-22.

[3]崔纯莹,崔国辉.药学专业本科生药剂学课程内容改革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21-23.

[4]陈亚,柯丽萍.因材施教提高药学函授教育质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23-24.

[5]陈钢,杨帆,罗娇艳,等.“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医药导报,2014,19(11):137-139.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中药学;案例教学;中医药文化;表面活性剂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知识点较多,既体现了中医药学各学科的综合应用,又包含了现代药剂学的众多理论与应用内容。因此,对本课程的讲授,要求教师具备较为完备、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背景,又要掌握现代药剂学的相关内容。为区别于药剂学课程,在进行中药药剂学教学活动时,将中医药思维引入课程教学,尤其针对其中的某些现代药剂学内容,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与中医药进行关联,真正体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凸显本课程的中医药内涵,是需要授课教师深入探索、思考的问题[1-2]。我校近年来十分重视将中医药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针对中药药剂学课程的特点,任课教师积极将中医药思维融入该课程的案例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4]。现以“表面活性剂”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中医药背景下的中药药剂学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教学设计方法

中药药剂学为我校中药学专业必修课,针对中药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本实例(表面活性剂)授课学时为1学时。所用教材为国家统编教材,参考书目可适当选择与表面活性剂相关的国内外著作。另外,还可向学生提供网络学习资源,如大学的精品课程建设网站、各类文献检索数据库网站,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政府药物管理网站,如美国FDA网站等,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在中药药剂学课程内容中,“表面活性剂”一节与中医药知识关联较少,如何在讲授本部分内容时嵌入中医药相关知识,是教学设计的难点。笔者与研究团队从中药中所含的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的物质入手,较好地解决了中医药背景与表面活性剂的衔接。1.1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设定。根据授课内容设定课时为1学时(40min),具体节点为:导课(2min)、甘草“调和诸药”的作用(8min)、表面活性剂的含义与分类(15min)、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5min)、表面活性剂在新型给药系统(自微乳)中的应用(双语学习)(8min)、小结(2min)。参照授课大纲,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生主观认知目标等设定教学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设置“掌握”“熟悉”“了解”3个层次,技能目标分别凸显科研思维与方法技术,主观认知目标则强调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目标的设置中,要求掌握表面活性剂的定义、理化特性,熟悉甘草酸铵的增溶原理,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针对技能目标,强调中医药背景下中药药剂学科研思维的养成培养,即借助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以及甘草“调和诸药”中的“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药中的重要作用。另需关注科研方法、技术的培养,如在本案例中,低毒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中药物的增溶,可通过学习体会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增溶中的重要性。在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上,结合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信心。在中药中,有较多的活性成分属于水难溶性成分,在中药制剂中多采用加入表面活性剂的方式,以增加其溶解度。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历史悠久,最著名的例子为甘草在中药汤剂中的应用,其中所含的甘草酸铵即具有表面活性剂作用,是发挥其“调和诸药”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知识相结合,增强对中医药“科学性”的认知。1.2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本案例的重点在于向学生阐释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教学难点有二:①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表面活性剂种类较多,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有广泛应用,其主要考量为安全性较好,如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如何能够达到增溶效果的同时减小其用量,是本实例教学中的难点。可通过对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机制的详细阐释,使学生掌握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含义,以及在中药制剂中测定CMC值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合理应用的理解。②甘草“调和诸药”与表面活性剂的关联性。甘草在中药复方中应用广泛,被称为“国老”。现代研究发现甘草在中药复方汤剂中可起到增加难溶性药物成分溶解度的作用,其主要增溶成分为甘草酸盐,如何理解甘草酸盐的“增溶”作用,是本案例教学中的又一难点[5]。可结合表面活性剂的理化性质,讲解甘草酸盐(甘草酸铵)的结构与功能,参考已发表的相关文献,系统阐述甘草酸铵作为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与应用。1.3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1)学情分析。结合专业设置、学生情况与培养方向,进行学情分析。①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中药学专业旨在培养掌握中医药传统理论知识和现代生物医药技术,能从事中药研究等多种岗位工作的高级中药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体现传统中药学与现代药学的结合,中药学与医学、化学、生物学的结合,掌握运用现代实验研究技术、中药新药研究技术;中药药剂学为中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综合了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各基础学科的知识,为中药学各科专业知识的集成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与中药学各科知识的串联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诸如表面活性剂等制剂辅料的应用原理,使学生对中药制剂知识有较好的掌握。②学生特点及知识基础:中药药剂学课程面向中药学本科三年级学生开展,学生已储备有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以及有机化学、高等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内容,有助于理解中药药剂学的相关知识点。本例中,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包含了以上学科的相关知识,如在对甘草“增溶”作用的阐释时,需要对甘草酸铵的理化性质进行说明,对于具备上述专业知识的高年级学生而言,可以较好地理解和掌握。③学生未来发展方向:学生毕业后,一般选择继续深造或者从事与药物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工作。可借助案例教学的优势,衔接课堂知识与现实应用,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参考。(2)教学预测。甘草为常用中药,从其“调和诸药”入手,阐述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面活性剂为中药制剂中广泛应用的一类重要制剂辅料,需要学生较好地掌握。本案例结合甘草酸铵的表面活性剂作用,教授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便于学生掌握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点。将传统中药与现代制剂相结合,有助于在讲授中药药剂学课程时,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并可启发学生主动寻求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制剂技术的对接,激发其利用现代科技研究阐释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动力。1.4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在教学策略的实施上,坚持由简入深、问题导向、互动教学等教学理念,并强化双语教学。具体实施方法为:通过甘草在“调和诸药”中发挥的表面活性剂作用,引出表面活性剂的概念,并由此展开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介绍;从“甘草酸铵为什么能起到表面活性剂的作用”“甘草酸铵属于何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等问题的设定,引出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机制,及其分类与应用等[6];借鉴PBL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并实现与教师的有机互动[7];表面活性剂为现代引入的词汇,可从介绍其相关专业英文词汇入手,实施对该章节知识的中英双语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利用现有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教学ppt,引用相关影像资料,注重图文并茂、言简意赅,提高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结合板书等传统教学媒介,将提纲性内容与重点难点的关键词进行板书,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程内容,提示学生关注与掌握重点知识。借鉴SSL、三明治教学法等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文献,并在课堂中主动与教师互动探讨相关授课内容,教师利用PPT做模拟实景的相关展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分别设立课外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环节。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敦促学生预习表面活性剂的含义,并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完成字数不少于2000字、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15篇(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的小综述,锻炼学生的文献查阅与总结及综述论文的规范化书写能力。在互动教学阶段,借鉴PBL教学法,设置课堂互动与课后互动内容,引出问题,启发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教师做适当引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互动环节中,以问题引入(甘草的“调和诸药”作用)、问题提出(甘草酸铵的“增溶”作用如何实现)、问题扩展(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制)、互动思考(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知识提升(传统中医药知识与现代科技的对接)等节点逐步推进,启发学生针对表面活性剂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展开讨论,激发其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在课后互动环节,利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布置课前预习题目及课后讨论题目,利用课后时间面对面互动。

2结果与讨论

为凸显中药学专业的中医药特色,培养具有鲜明中医药背景的药学人才,满足当前社会对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中药学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8]。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6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在完成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的,所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着力于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导,占全课程的80%,旨在建立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为保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新理念、发展趋势、先进技术的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动态变化,以达到及时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融入教学中的目的。理论教学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新药的药学研究内容为重点,突出新药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且教学内容随国家药监局对新药研究的要求而及时更新。实验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以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措施为主体,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熟悉临床前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受到了科研系统训练。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形式

理论教学是以国家药监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为教学内容,学生系统学习新药原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工艺路线、原料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内容以及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药效学研究的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药品上市后监测和再评价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熟悉新药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分类、新药注册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审批程序、新药发现的基本途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于实验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药剂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拟订实验课题,学生3~5人组成课题组,在确定实验课题后,首先是广泛查阅资料,依据课题要求及获取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用及安排,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等)。在确定实验方案后,课题组按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最后提交实验论文和实验产品。从查阅资料,准备仪器,拟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直至处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学生完成了“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主要在确定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启发,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的空间。

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1.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最主要的内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成为教学主线.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曾开设综合性、开创型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内容仍脱离不了实验教材中公式化、程式化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机械性的思维及学习模式,学生是在教师的“监护”下完成现成的步骤和方法的实验,除了做几个规定的实验,没有机会再进实验室,实验时空狭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及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空间,创新意识方面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受到束缚。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实施完全开放式、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完全脱离教师的“监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得以展示,尤其在实施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担心由于实验失败造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影响,学生无顾忌地尝试构思、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新颖而巧妙的途径和方法,以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课程首次开设,但学生的实验结果富有新颖性,不仅有中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常见的制剂产品,而且有中药滴丸剂、巴布剂、微球制剂、涂模剂、缓释制剂、脂质体制剂等新剂型产品。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即给学生创新打开了思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注重整体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着力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包括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论文撰写等整体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实验课题广泛查阅资料,对资料归纳、整理,并进行综述,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的训练拓宽了知识面,并且提高学生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实验课题的意识。实验内容不拘一格,并实现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拟订实验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实验全过程应体现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也要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如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其前处理影响制剂的成型,学生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各实验要素中的关联性及可行性,以提高实验的顺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的整体性,使学生研究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也提高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避免因实验难度过大,在一定时间无法完成实验课题,而致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力,学生充分利用“自由”进行实验的机会,为自己设置一定的实验难度。例如在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实验课题中,原实验方案是采用离体动物皮肤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主动改为采用活体动物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使实验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完成实验课题不仅只是实验操作过程的结束,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也是本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结果报告不再是按实验教材内容“依葫芦画瓢”的形式,而是以科研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在提交论文的同时,提交实验所有的原始记录。本实验教学实施了整体技能训练,学生体验了“模仿创新”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知识应用的扩展,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阐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内容及实施形式,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主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应用的扩展,科研能力的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等方面。表明该课程为构建以技能、方法、能力、创新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药剂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到开设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使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也是药剂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我们以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理念为契机,在本科中药制剂班开设了“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该课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为指导,设置了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课程集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理念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共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顺应广东省中药产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中职;药剂;实习;职业认同

中等中职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职业学校培养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在走向社会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独立组织药剂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课题、科研开发和生产技术管理,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中职药剂实习,也称为毕业实习。而毕业实习主要包含有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所谓跟岗实习是指不具有独立操作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习岗位要求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组织到实习单位的相应岗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部分参与实际辅助工作的活动,所在实习单位需收取相应的实习带教费用[1]。所谓顶岗实习,是指初步具备实践岗位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到相应实习岗位,相对独立参与实际工作的活动,所在实习单位会向学生支付劳动酬劳和福利[2]。中职药剂学生职业认同度,对其自身职业规划、择业意向、实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都有重要的影响。中职药剂实习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和学习,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药店、医药研发企业、医药公司等行业缺少大量行业人才,而药剂毕业生大批因缺乏本专业职业认同,而离岗进入非医药领域发展[3]。中职药剂学生,作为医药行业的基层人才,其职业认同度对医药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问卷调查法对西南地区36所医院和药企中职药剂专业实习生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对医院和药房实习同学进行分层随机抽样选取240名中职药剂实习学生进行施测,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无效问卷8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6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7.5%,有效率为96.5%。结合本研究测量对象为中职生,考虑到专业或职业适用的广泛性,本论文测量工具选用饶微编制的《中职生职业认同量表》,包括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倾向共6个维度。采用Likert5分等级量表,即:1为“完全不同意”,2为“不太同意”,3为“不确定”,4为“基本同意”,5为“完全同意”。经过实践研究和检测,该问卷可以作为职业认同的调查工具,问卷总信度Cronbach’a为0.843,信度较高。第二部分为3个开放调查性题目,意在统计学生实习类型、实习单位、实习期望后用spss进行分析。由于采用Likert5分等级量表,即将本问卷分为5个计标准,最高分5分,最低分1分。根据每个项目的总体平均得分,以3分和4分作为划分标准,将4分及以上的划分高水平职业认同,将3分到4分之间的划分为中等水平职业认同,将小于3分的划分为低水平职业认同。

二、结果

根据问卷数据对中职药剂实习学生的职业认同,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共6个维度的平均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认同水平等级划分判断分析中职学生职业认同总体水平和各维度的认同水平。由此得出:中职药剂实习学生在职业行为同维度上分值最高,职业认知同维度上得分最低;依据标准差(s)结果可以得知差异最大的是职业认知,差异值为1.24,可以看出中职药剂实习学生在职业认知上出现两极选择。统计结果(表1)显示:无论是跟岗实习学生还是顶岗实习的学生,实习中职业认同总分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差异不显著。从均值上来看,顶岗实习的职业认同平均值都低于跟岗实习。跟岗实习的职业认同(4.21±0.73),顶岗实习的职业认同总分(4.13±0.85)。在具体维度上:中职药剂实习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分析,学生职业认同总均分(4.17±0.79)分,职业情感(4.56±0.57)分,职业行为(4.72±0.45)分,职业意志(3.75±0.8)分,职业价值观(4.74±0.58)分,职业期望(4.28±1)分,职业认知(3.37±1.24)分。以顶岗实习与跟岗实习学生职业认同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中职药剂实习学生顶岗实习与跟岗实习认同中职业行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行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结合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影响职业认同感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中职药剂学生职业认同的原因主要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内部因素包含:生长生活环境、认知、性格、学生自身的心理等学生自身特点。外部因素包含:实习单位、学校管理、带教教师、居住环境、薪酬等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外部环境。

(一)职业认同水平偏高

相对于其他专业,中职药剂实习生对职业认同偏高。首先从数据中看,中职药剂实习生职业认知维度均值3.32和职业意志维度均值3.75相对偏低,而职业情感维度均值4.56与职业行为维度均值4.72为最高两项,可得出中职药剂实习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较浅,但对自身专业十分热爱。其次,从实习状况中分析,抽取样本实习单位都为较好的医院和药企,因为能够入选学校实习单位对该单位的规模、资质、带教水平等方面都有相应要求。可以得出好的实习环境也是中职药剂实习生职业认同偏高的重要原因。最后,中职药剂实习生年龄为16—18岁年龄段,正常处于青春期特殊时期,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所学专业爱面子,很大地提升了职业认同。可以得出特殊的年龄时期也是中职药剂实习生职业认同偏高的原因之一。

(二)建议

学生内部建议: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可和职业意志,学生从学业到就业跨度,心理落差比较大,学校应该加大实习前的培训工作,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工作,由此端正择业观。学生吃苦耐劳精神较差,因为经验不足,在医院或药企受到责备在所难免,应该加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疏导,让学生立志艰苦奋斗,积极调整心态。最终以高度的热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中。实习外部建议:学校应该整合资源加强师资力量,依托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职业归属感。在教学方面应该加强实践技能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习管理过程中,实习前加强药剂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实习前培训,关注药剂学生实习全过程,积极应对实习生心理问题。社会上对实习带教单位应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规,净化医药行业。鼓励支持校企合作,争取在实习前能够到实习单位见习。提倡用人为贤原则,摒弃“学历第一思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Z].2016-04-18.

[2]廖佳英.成都市民办中学教师职业认同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工业药剂学;课程改革;课程思政

工程教育认证是工程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通行做法,它是保障和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能在授课过程中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是值得授课教师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1-4〕。本研究通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六个方面对《工业药剂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思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培养出适应制药工程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1《工业药剂学》的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特点

《工业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该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在工业生产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和设计如何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品质优良、安全有效的制剂,以满足治疗与预防的需要〔5〕。与本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工业药剂学》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较广的知识面、较琐碎的知识点、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实践性。

1.2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业药剂学》这门课以往的理论教学基本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往往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加上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前很少预习,上课时被动听讲,使得课堂质量也大打折扣。对于各种辅料、制剂工艺和设备工作原理,如果单凭讲授很难让学生产生感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感觉这些知识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厌学情绪。此外,由于理论课老师往往缺少实际工业生产的背景,也使得在讲授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知识点时难以做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也难以得到体现。

2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

2.1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工业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涉及药品生产制备的全过程。如果只是单纯的文字,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性,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除了可采用文字,还可借助图形、动画、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制药设备、制剂工艺流程,笔者在多媒体教学中增加了大量的动画或视频播放。比如在介绍注射剂的制备工艺中,通过播放生产制备的视频,使学生对注射剂的配制、灌封、灭菌、灯检等生产工艺流程有直观清晰的了解;还比如介绍制粒时,通过动画演示流化床一步制粒、喷雾制粒、干法制粒的工作原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各种制粒方式的工艺特点。再比如在介绍渗透泵型缓释制剂时,课本上提到这类制剂是以渗透压作为释药动力,课堂上我们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药物分子在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释药孔的过程,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类制剂的工作原理。这些视频和动画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拉近了现实和书本的距离,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对于这门课程,涉及到多种剂型的基本理论、技术工艺、生产设备和质量管理,也使得知识点十分琐碎,所以仍然有必要采用板书的形式。笔者在授课结束后会采用列表或是树形图的方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比如我们在学习了混悬剂和乳剂这两种剂型后,会发现它们都是非均相液体制剂,都存在着不稳定现象,针对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将二者进行比较学习,既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相应的知识要点,也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会对琐碎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点进行关联,促进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2.2课后运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是1971年英国教育家托尼·博赞创立的高效学习法,符合构建主义认知和学习理论,可以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和思维能力〔6〕。由于这门课的知识点较为零散、琐碎,内容的叙述性也较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要求学生在学完每种剂型后,运用思维导图将每种剂型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将整章内容绘制在一张思维导图上,实现章节内容“全景”可视化,构建由点到面、由面及点的全局知识体系,对每种剂型乃至工业药剂学这门课程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理解。这种形式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也提升了这门课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3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

随着手机的普及,加上网络的便捷性,日常生活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比较高,这也对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使用了“学习通”作为线上教学平台,尝试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授课前,教师在学习通里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比如相关的教学视频、讨论、测试题等,学生根据教师的学习任务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同时教学平台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利于教师掌握他们的学习状态。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这样一来,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教师授课中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惑,课堂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课后老师可根据课堂的教学情况在学习通布置相关的练习,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状况了解他们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调节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2.4适当应用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法

2.4.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提出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采用相关案例,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一方面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案例一,笔者在讲述注射剂的溶剂时,就引用了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的假药案件为例,该药业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用二甘醇代替丙二醇做溶剂,造成了多人死亡的悲剧,既使同学们理解了这两种溶剂的特点和注射剂溶剂的质量要求,也使同学们明白了药品安全的重要性。案例二,在讲述灭菌工艺时,以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欣弗事件”为例,该药业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原本的灭菌条件为105℃、30min,由于操作人员未按照批准的工艺参数进行灭菌,擅自将灭菌温度降到了100~104℃不等、灭菌时间缩短,同样也造成了多人死亡的悲剧,通过这个案例的讲解同学们既深刻地认识到灭菌工艺条件的严格性,也进一步认识到制剂生产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得思政元素———“诚实守信”、“严谨求实”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增强了他们的岗位职责意识。2.4.2PBL教学法: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一个注重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其具体实施步骤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总结汇报。这种教学方法让他们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和同学们进行讨论,最终每组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陈述〔7〕。这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笔者在这种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发现,PBL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是其关键点,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尽量与大家的日常生活相关.比如笔者在讲授气雾剂、喷雾剂时,通过日常生活中大家使用的云南白药气雾剂和疫情期间常用的医用酒精喷雾剂进行比较,请同学们思考二者在容器上、动力来源上、喷出的雾滴大小上有哪些不同?二者的给药途径是否一致?容器内的药物体系是均相的还是非均相的呢?采用生活中的实例并加以设疑,使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渠道获得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课堂上我们再进行分组陈述并讨论。再比如在讲解滴制法这一制备方法时,笔者也曾尝试以软胶囊和滴丸剂为例将PBL教学法引入课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BL教学法需要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进行问题的设计,此外这种方法相对传统的教学而言也比较花费时间,因此笔者尝试着将这种方法与“线上线下”教学法相结合,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课前预习以及查阅资料部分通过学习通等学习平台课外来完成,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在课堂完成,这样就很好地克服了学时不够的难题。

2.5邀请行业专家讲座

工业药剂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较广,涵盖多个主题,由于高校教师往往缺乏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工业化生产经验,也使得有些教学内容在授课中难以与实际相联系。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邀请制药企业中具有丰富制剂研发以及生产经验的行业专家给学生进行讲座,既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使得他们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加以结合。比如,我们邀请了乳源东阳光的的张志军老师给同学们作了关于“固体制剂生产的设备与技术”的讲座。张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目前工业上胶囊剂、片剂生产的新设备、新辅料以及主要产品做了详细的介绍,也对生产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张老师通过一个个生产实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掌握了所学知识,学生对张老师的讲座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和热情。

2.6尝试建设多元课堂

制药工程专业后期还开设有专业实训、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课程,这些教学环节都与《工业药剂学》密切相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还尝试着建设多元课堂。2.6.1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学生从进校后,我们通过班主任、专业课老师鼓励他们参与科研活动,学院有部分老师承担有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专业课老师还会引导学生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如靶向抗癌新药依鲁替尼合成工艺和制剂研究(201811336001),通过这些科研活动使同学们的思维和视野得到了开拓,也逐渐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有些课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2.6.2结合设计环节落实教学任务: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在本科阶段完成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任务,主题包括“年产4亿粒丁苯酞软胶囊车间工艺设计”“年产20亿片甲基斑蝥胺片的车间工艺设计”“年产200万瓶聚乙二醇电解质口服液的生产车间设计”“年产550万支头孢哌酮钠无菌分装粉针剂的生产车间设计”等。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工业药剂学、制药工程工艺设计、项目技术经济与管理等课程的知识,从工艺的可行性、合理性、经济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进行工艺流程、工艺计算、生产排班、车间布局、AutoCAD绘图(车间平面图、工艺流程图、人流和物流走向图等)等设计环节。这些就需要教师在《工业药剂学》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思想加以培养,在讲授工艺步骤、设备工作原理等教学内容的时候适当结合设计题目和设计内容,使这门课程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此外,我们在学生大二、大三时期每年组队参加“国药工程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在历年的设计竞赛中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加强了对制药工程专业的认识,树立了一定的工程意识,为将来踏上社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3课改后课程考核成绩比较

《工业药剂学》这门课目前的考核方式是平时成绩占40%,期末笔试占60%。我院制药工程专业2019~2020第1学期和2020~2021第1学期课程考试成绩(见表1),通过对传统班和教改班的成绩进行对比和分析,教改班90分以上人数比例提高到了5.8%,平均分增加了6.5个分值,最高分由原来的86提高到93,最低分由38提高到50,85分以上的优秀率提高了11.1个百分比。此外,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教改班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作业的完成情况都较传统班有很大的提升,教改班的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各个教学环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为强烈,考试成绩也进一步反映了他们的学习效果〔8〕。

4结语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9

1.1教学方式多样化传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

动力学的教学模式多是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过板书进行大量的公式推导、例题演算,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而且很容易让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解题思路,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就笔者所在的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而言,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学生汉语水平不高,加上有些数学基础较差,所以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完全跟上教师讲课思路,以致于课堂内容无法消化,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吃力。以每年50名民族学生为例,期末考试一般大约有15名同学、即30%的同学不能达到及格线,甚至还有成绩为几分的学生。因此笔者认为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无法达到现行的教学目标,尤其针对少数民族多的学校而言,效果较差,起不到培养学生的目的。针对现存问题,开展多种教学方式显得尤为必要。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进入课堂,采用PowerPoint技术授课已成为很多课程的主要方式。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讲授中也可完全采用PowerPoint方式授课,同时如能加入一些动画制作将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本教研室而言,我们在2004年以后就将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两部分的内容完全用PowerPoint方式授课,在生物药剂学部分还加上一些动画,比如借鉴复旦大学用3DMAX软件制作了药物从口腔吞服以后在体内运行的3D动画视频的思路,笔者也加入了药物在胃肠道中运行的动画视频。通过视频,可以动态描述片剂在胃中的崩解、溶出及药物穿透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全过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药物口服吸收的过程及影响药物口服吸收的各种因素,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药物动力学部分,本教研室在采用PowerPoint将公式转变成更直观的方式外,并不拘泥于电子讲义,也同时会结合板书,进行一些公式推导,避免了采用PowerPoint讲课后教师的照本宣科的现象。另外,课堂讨论式教学法(case-basedstudy,CBS)和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方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也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从而掌握知识点。这两种教学模式现今在国内药学领域开展得并不多,但国外较多。美国药学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93年就敦促各药学院系对药学教育实施改革,建议学校对主修课程实施改革,使授课过程能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自学,从而达到独立、发挥个性的目的,美国许多药学院都采取了PBL的教学模式。新加坡等一些大学也开设了药学专业的PBL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新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加入了一些案例,如就1968年澳大利亚发生的暴发性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引出问题,如患者服用苯妥英钠胶囊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苯妥英钠胶囊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在哪里?哪些因素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为什么临床常常出现同种药物不同药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就所提问题上网查阅资料,然后课堂上分组讨论,通过讨论最终让学生理解药物体内的过程及影响吸收的因素。另外在讲药物代谢时,也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苯巴比妥不能与华法林合用?通过引入案例和问题,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查阅资料,融会贯通药剂学及现在所学到的知识,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在新药研发和剂型设计等方面的重要性,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2教学过程中的预习与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因其课程较难,尤其是对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强调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以及加强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总结复习非常重要。本教研室教师在一开始讲授这门课时,就强调课堂纪律和考勤,规定三次不来听课平时成绩为零,以督促学生上课。同时借助教学网站,在开课前将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及一些问题放到网站的论坛中,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同时在课堂上及时就所学问题进行总结回顾,将总结的知识点也上传网站论坛上供学生复习使用。这样通过反复加强知识点的内容,使学生最终掌握。

2实验教学方法

2.1减少验证型实验,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可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内容掌握,加强其对这门课的认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课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动脑、动手能力,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为目的。一般情况下,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验证型、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三种。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典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涵盖了多层次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设计性实验以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拟定题目,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最终以小组论文的形式汇报。我们教研室在设计这门课程的实验中,主要运用设计型实验,结合综合型实验完成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工作。我们以阿司匹林片的制备为例,教师在实验课开始前约两周布置任务,学生课下分小组进行阿司匹林片的处方设计,通过查阅文献,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设计内容要求以规范的立项报告的形式呈现。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汇报时要求学习小组以PowerPoint的形式汇报,汇报过程中,老师就内容提出问题,学习小组进行答辩。在答辩的基础上,教师选择最优处方,同时结合教研室实际实验仪器设备,要求学生进行阿司匹林片的制备。每组学生压得的片再进行片剂的质量评价,包括片重差异测定、溶出测定和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因此这门课程的所有实验均是在阿司匹林片制备的基础上,从设计处方、到制备、再到制剂的体外评价、体内评价整个一系列实验,既囊括了设计型实验又涵盖综合型实验,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文献的能力,又融合了所有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内容,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撰写科研报告的能力,为学生毕业答辩以及研究生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还曾就这种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学生评估,95%以上的学生都反映效果良好。

2.2加入图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影音文件素材

国内有些院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较难或实验成本较高的实验,采取了示教的方式,笔者认为值得借鉴。比如中国药科大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中,收集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包括杂志、教科书、相关书籍上的图片,并摘录了相关解剖学图谱。在视频方面,摄制了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等实验示教。比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Caco-2细胞实验评价体外吸收的操作流程的视频;进行一些尿药测定法的教学示教视频等。这样大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扩大学生现有的知识面,也可以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

2.3采用药物动力学软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药剂学论文范文篇10

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与内容分析

1.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整理。民国中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医药界处于西学东进、废中存西、战乱频繁的社会背景下,栏目设置呈现随意性、无标准性等特点,栏目名称呈现各自为政、百花齐放的局面。研究的50种中医药期刊,46种创办时没有明确的编辑体例、收录范围和读者定位,也没有定义栏目名称和栏目内容。通过对栏目的统计和栏目内容的分析,笔者整理出民国时期只收录药学论文的栏目有“药物”、“药物研究”、“药学研究”、“药物学”、“方药”、“验方与治验”、“新药介绍”,期刊与栏目的对照情况见表1。另有些期刊中“学说”、“医药学说”、“医药杂识”、“民众医药”、“专著”、“论文”、“研究”栏目下也刊发中药学研究的文章。《神州医药学报》《绍兴医药学报》创办时就明确了药学栏目的名称和内容。《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药学部分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规定“凡单味之天然品、人造品如草、木、金、石、昆虫、鸟兽及各种精粉、油脂、酒水等”属药物学,“凡合味方剂配合丹、膏、丸、散、酒水各方”属药剂学,“凡药品之炮制成分、之分化”属化制学,“凡植物、动物、矿物之解剖、生理”属格致学[1]。《绍兴医药学报》“学说”栏目分医学部和药学部两门,药学部分生药学和医药化学两类,要求“各科学说,择其最精要者编述之,其间中者编撰,西者译述或征求”[2]。1.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栏目内容研究。药学类栏目是民国中药学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的体现,是杂志的重点栏目之一,栏目主要收录研究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论文,以及探讨验方临床功效、药物制剂和药物整理方面的文章。期刊由于办刊目的、编辑出版者和读者定位的不同,药学栏目的研究内容又各有侧重。《苏州国医杂志》“药物”栏目主要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药效,从第7期开始,栏目名称改为“药学研究”,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等九个方面介绍药物的功效。如陶克文的《大黄之功用及其补性之研究》。《国医导报》第1卷“药物研究”主要是民间单方的功效研究,如叶橘泉的《景开草为炎症吐血特效药》。第2卷开始,栏目名称调整为“药物”,收录以科学方式整理药物的论文,以及药物制剂、方药研究等方面的文章,如黄劳逸的《国医药物学》,沈仲圭的《方药碎语》、周慧心的《验方集解》等。《医药卫生月刊》的“方药”栏目包括药物和验方两部分,药物主要介绍单味草药,包括一些民间秘药,验方主要介绍中成药,如朱寿朋的《肝胃病方两则》。《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对中药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刊发的论文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单味药物的研究,如许有恒的《浙贝母之形状与培植及制干法》。二是药物的整理与研究,形成方便实用的资料汇编,便于医药界人士使用与学习。如徐子石编的《药性类编》,按药性将492味中药分成宣肺祛风之品、升阳散热之品、回阳温寒之品等23品。三是有关中药理论问题的探讨。如王苇生的《辨中药之真伪》、叶劲秋抄录前人的《药品道地录》等。《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涉及药物研究、中药学发展、理论探讨等方面的内容。药物研究方面,主要从本原、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能等方面研究中药。中药学发展方面,则呼吁重视国产药物、地道药材的整理与发展。理论探讨主要是临床应用和药效研究等,如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卫生杂志》“验方与治验”栏目记录了民间就地取材的植物药方和功效。《国药新声》“新药介绍”主要从成分、制法、功用、主治、用法、包装等方面介绍当时生产的中成药。“专著”栏目着重从名称、释名、科属、产地、辨真、形态、药用之部、性味、修治、成分、药理作用、医治效用、用法、用量、处方名称、禁忌、制剂等方面对国药进行整理与研究。《绍兴医药学报》有关中药学的文章收录于“学说”栏目的药学部,如严绍岐的《用药要决》、何振华的《本草必用》等。《神州医药学报》中药学研究论文收录于“学说”栏目下的药学类,药学类包括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小类,如郑肖严的《中西药学汇参》入药物学类,包桃初的《桂枝汤即阳日汤议》入药剂学类,包识生的《香药制造法》入化制学类,徐长卿的《以形象形论》入格致学类。药学栏目的作品是民国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栏目重视中药材和临证用药研究,注重中药资源的推广和整理,谋求中医药改良与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与内容研究

期刊专号是指集中一整期的版面,专门报道、论述、研究某一主题或某种专业内容的专刊,其中的学术专号就某一学术问题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学术价值。2.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整理。药学专号是指以整期期刊的篇幅集中刊登药物学研究成果的专刊,强化了期刊的学术理论倾向,拓展了药学专题讨论的浓度和广度,促进了中药学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共有7期,具体情况见表2。2.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专号内容研究。《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刊发了15篇有关药物学的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探讨发展中草药栽培与国计民生的关系,如张汝伟[3]在《吾国地大物博荒野甚多宜设法垦种草药以应世用而挽利权刍议》一文中提出中草药人工栽培的思路,呼吁“留心国药、留心垦荒、留心弭乱、留心经济侵略”;有的探讨中药制法改良方法,如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有的探讨中药科学化研究的思路,如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有的是医家对中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如杨华亭的《甘草考证》;还有的是对单味药的研究文章,如岳秀钟的《芦荟之研究》从产地及形态、释名、性质、功用、主治、用量及配合、禁忌等方面作了阐述。《现代国医》“药物专号”陈存仁对人参作了全面的考证和研究。首先介绍了处方用名、古籍别名、外国名词、花名及士名、参商隐名、异类参名,接着从基本、产地、形态、种类、种植、栽培之要点、采取、炮制、性质、近世应用、效能、医治、作用、主治等方面作了研究,然后是张仲景对人参这味药的实验和历代记述考证,以及日本学者对人参的研究成果。专号最后还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和《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中医世界》“药物讨论号”刊登了陈存仁对甘草和黄耆两味药的考证研究性论文。从处方用名、古籍用名、外国名词、药商花名、基本、产地、性质、形态、近世应用、用法、医治、作用、用量、主治、张仲景之发明、历代记述考证、成分、辨伪、著名方剂、禁忌、近人学说、参考资料等方面进行研究阐述。还刊载了中本汉医名著牛山香月启益著的《药笼本草》。《大众医学月刊》“中药专号”收录了当世名家和前人研究单味中药的文章,并按强壮剂、健胃剂、解热剂、制表剂、攻里剂、利尿祛湿剂、镇痛镇静镇痉剂、镇咳祛痰剂、理血剂、收濇剂、滋补剂、杀虫剂十二章进行归类。如时逸人的《党参效用之考证》、沈仲圭的《附子之研究》等归入强壮剂;章次公的《山药之研究》、叶橘泉的《石菖蒲》归入分健胃剂;贾燮卿的《石膏功用之研究》、金澄甫的《陈金汁治大肠实热之特效》归入解热剂,等等。《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编辑目的是为“吾人研究国药,自应采取现代科学方法,且不妨利用以前中外学者研究所得之结果,以作更进一步之贡献。本志为提倡是项精神”[4]。伊博恩《中国药物近十年中曾用科学方法试验者》一文,对当时十年来所有研究国药的文献汇集作了评述。朱恒璧的《几种国药之成分及药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等15种中经进行了分析。余云岫的《三子养亲汤小治验》介绍了紫苏子、白芥子、萝蔔子三味药构成的三子养亲汤临床上治疗43个病例的效验。《新中医刊》“国药专号”收录了15篇关于中药学方面的论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对国药发展问题的探讨,如朱小南的《国药前途之展望》;有的是对药物文献的研究,如钱公玄的《香药考》;有的是对药物功效的研究,如蒋文芳的《中药兴奋剂之范围》,章次公的《论止血剂》;有的是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案例记录,如程绍典的《中国治疟剂之发掘》,汉河的《蔓陀罗华治气喘失眠》;有的是药物史料分析,如朱中德的《本草史话》;还有药物新研究成果介绍,如《国药参三七成分之新研究》、《蒜之新药理》等。

3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的价值研究

3.1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史料价值。民国医药期刊最突出的学术意义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研究近代医药学术发展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也是从出版史、文化史角度研究民国科技相关学科的重要文献资源。3.1.1近代中药学发展史的见证。民国是中药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传统本草融汇、吸纳现代科学的探索阶段,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以文字载体的形式见证了近代中药学术发展体系的形成过程,研究中国近代药学史的发展与学术传承,民国医学期刊刊载的论文是不得不研究的重要史料。《现代国医》“药物专号”考订了当时各地中医药学校的药物学讲义,并罗列出当时全国开设药物学课程的学校及所使用的教材,这对于研究民国中药教育史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医世界》“药学研究”栏目收录的民国中医药界人士探讨中药学发展、药学人才培养的文章,揭示了当时中药学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近代各杂志药学稿件索引》梳理了1908年~1931年的38种民国医药期刊中收录的276篇药学稿件,是这一阶段中药学发展的见证,对研究中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1.2中药学出版文化的见证。民国医药期刊处于从无到有的探索发展期,栏目设置呈现各取所需,栏目名称和编辑体例因时而动,为从期刊文化史、出版史角度研究科技出版物提供了重要参考。《神州医药学报》“学说”栏目收录的药学文章,分成药物学、药剂学、化制学和格致学四类,并明确规定各类文章的内涵,这不仅可为研究国内医药期刊发展史提供参考,也为当代医药学期刊在内容体例、功能指向、学科传承等方面如何与时俱进予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民国医药期刊刊载的中药学著作出版广告,为当代研究民国中药学文献的出版史提供了资料支撑。《现代国医》“药物专号”收录了陈存仁的《古今药学书目考》,考订了周秦两汉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药学参考书,清以前书目列出了书名、卷期、作者、来源、存轶情况,有些书目还列出了收藏者;清朝书目列出书名、卷或册数、编著者。民国出版的药学参考书有43种,列出书名及别名、册数、编著者。这对研究中药学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3.2民国中医药期刊药学文献学术价值。3.2.1传统本草文献和中药学理论的传播与传承。针对传统中医药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发展中医药,中药学界有识之士积极开展对传统本草的整理、考订与诠释工作,并积极开展民间草药的整理研究工作,充实本草学内容,同时对中药理论进行重新整理和细化,以促进中药学术的争鸣、传承与发展。这些研究当时中药学发展的文献资料在民国中医药期刊的药学栏目中都有体现。如《苏州国医杂志》“药学研究”栏目着重从名称、形态、产地、成分、炮制、用量、禁忌、功用、主治等方面介绍传统药物的功效。《中医杂志》“药物学”栏目从药物名称、科属、形状、种法、播种期、收获期、制法、性能等方面研究单味药。另外,民国期刊论文中有些作品是尚未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的个人著述,如王慎轩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当时刊载于民国期刊上的《最新中国药物学》专著内容,作为一代名家的药物研究成果,也仅在民国期刊中出现。3.2.2中西药学理论的汇通与渗透。民国时期中药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衷中参西”,通过融汇、吸收现代科学知识、技术、方法等逐步形成新的中药学术体系。传统本草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药物的性状、产地、采集、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内容,吸纳过现代知识的民国中药期刊论文中,往往加入药物基原、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知识内容。如周梦白《用科学方法整理过的几种中药》一文,从本原、形状、成分、试验、效能、贮法六方面整理了十种常用中药。《国药新声》“专著”栏目对麻黄、乌头等国药进行整理时增加了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华医学杂志》“国药专号”中朱恒璧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延胡索、麻黄素、莽草、当归、兰草、大风子油、洋小蘖素、白豆蔻、细辛、钩吻、闹羊花、丹参、人参、洋金花、芫花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这一时期的成果为以后的中药化学与中药药理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2.3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药科学化”的趋向,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中药,开展实验研究。精制中药主要是改良剂型与提炼有效成分;开展实验研究,主要是运用生药学、中药化学、药理学等研究方法,对中药性效理论进行验证和补充,同时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及临床作用进行科学的阐释。新方法的引入,为有效考订药物基原、扩充中药性效理论、扩展药物功效与主治范围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途径。民国中医药期刊中的药学文献从一个侧面记录并见证了中药科学化的探索与变革过程。如包天白[5]在《现阶段中之国药科学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国药科学化研究工作,主要有两点:“一整理中国药科之文献,备研究生药学之参考,二将实验之有效药物及方案,依据科学,阐述经过原理,公诸研究,宣扬于世界。”《医界春秋》“药物学特刊”收录了叶橘泉的《国药改良炮制谈》、顾子静的《国药制法改良刍议》、宋大仁的《中药之科学的研究》等关于中药科学化探索的论文,这些论文是研究民国中药学创新与变革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