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思维在中药药剂学教学的运用

时间:2022-07-14 11:00:22

中医药思维在中药药剂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围绕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思外揣内、整体观念等中医药思维,深入挖掘传统中药剂型特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将中医药思维运用于中药药剂学课堂教学。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又可建立中药药剂的中医药思维。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中医药思维;教学研究

中药药剂学是一种传统与现代并重、将中药饮片加工成药物终端为临床服务的制药技术,中医药理论和思想应一直贯穿于制药过程的始终。然而,尽管一直被大家重视的药性理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和剂型理论(如丸、散、膏、丹等)依然耳熟能详,但现阶段教学更加强调现代制药技术和思想,例如“去粗取精”“速效”“缓释控释”等思想以及大量新技术、新辅料和新剂型充斥于整个教学环节,导致某种程度上难以将中医药思维在教学中合理应用[1]。2014年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提出了“双思维”,即“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强调二者并重的同时更突出后者应成为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1]。目前中医药界普遍认为中医药思维是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源泉,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在对人体生命活动、疾病规律,中药的发现、应用、作用规律等认识过程中,建立、形成的一种经常性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中医药思维的特点主要包括辨证论治、阴阳五行、取象比类、思外揣内、整体观念等[2]。中医药思维在中药药剂学课程中的探索已有报道[3],笔者近年也在中药药剂学的教学中尝试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中医药思维,积累了一些经验[4]。

1中药药剂教学中整体观思想的运用

整体思维是中医药思维最为重要的特征。中医药的整体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即病因包含着与大自然相关的各种致病因素;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教师可从中得到启发:分析一个事物或是问题往往有内、外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中药药剂教学中离不开整体思维。就像中药发挥疗效,不仅与疾病本身有关,还与生物体、剂型等因素密切相关,用整体观的思维让学生建立这种关联不仅方便理解记忆中药药剂学的知识点,而且也使其自然流畅地认识到无处不在的“整体观”。笔者以中药药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中整体观为例介绍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这一思维。

1.1中药药剂制备工艺中的整体观

教师通过设计讨论课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药药剂制备工艺中的整体观。讨论课一般分为6个讨论小组(本校中药学实验班30人,5人一个讨论小组),每组学生根据问题在课下分别搜集、查阅资料,经小组讨论形成小组观点,课上由小组推荐代表交流观点(建议学生轮流承担,以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表达能力,给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机会)。例如讨论的内容可以安排在“浸提、分离、精制、浓缩与干燥”的章节结束后,设置的问题如下:以药理活性为指标,通过整体动物实验追踪并获得药理活性最强的化合物能否代替原中药材或复方,这种研究模式有何优缺点?某小组阐述观点后,教师鼓励其他小组提问,互相讨论。总结时,教师首先对学生学习过程所付出的努力、观点予以肯定,针对特色之处予以表扬,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提纯”固然可以作为一种思路,但这种西药的研究模式往往忽视了中医药的整体性,更无从体现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很多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中药治疗效果越来越弱,提示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及科研中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中药药剂的提取工艺。

1.2中药药剂质量控制中的整体观

中药药剂质量控制教学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思维的整体观。案例教学法应是师生针对典型事件为基础所创设的真实或虚拟的问题,进行共同分析、探究,从而实现学生的学习认知和技能目标要求[5]。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自主学习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资料,令其体会到多维度建立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标准的可行性及意义;其次,学生从整体观角度查阅资料并完成中药质量控制的科学设计。查阅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关键词,学生自主从中国药典、中国知网、电子图书及图书馆存固本书籍等渠道获得相关资料。学生阅读的资料要具有时效性,查阅不断更新的最新文献;规范性,即教师给学生的文献一定要按照规范的格式书写,于细微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严谨科研态度;无局限性,即鼓励学生可以在阅读这些文献基础上继续查阅其他相关文献。案例1:传统的中药制剂往往从其形、色、味等表观层面进行质量控制,如出自《千金翼方》的凉开三宝之一“紫雪丹”,其颜色状如紫雪,如何从古今角度全面控制其质量?案例2:黑膏药古以“乌黑发亮”者为佳等,今如何全面控制其质量?案例3:现代制剂通常以制剂所含成分的种类(HPLC指纹图谱等)、含量、药物释放等为控制指标。这种质量控制方式,显然采用的是终端控制,即最后检测制剂成品的质量,但缺乏过程控制,往往也造成成品的质量差异较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全面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根据上述问题和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课后准备讨论,准备时间一般为两周。之后安排课堂小组讨论及总结。课堂集中讨论一般将小组发言控制在30分钟以内,组员发言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作出解释。教师总结时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应如何多维度地进行中药制剂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通过上述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浓厚,而且对中药质量控制形成了整体观的思维模式。

2中药药剂教学中辨证论治思想的应用

中药药剂教学也离不开辨证思维模式。“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诊疗模式也是重要的中医药思维,汤剂是中药剂型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剂型,尽管汤剂需要临用现煎、服用量大、口感不好等,但仍然广泛被应用在中医临床中。其实,“辨证论治”体现了一条普遍真理,即“辨证”是决定一件事物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处理一件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此看来,中药药剂中处处都存在“辨证论治”的思想。绪论中“剂型的选择原则”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是掌握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技能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具备剂型选择和设计的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用中医药思维的“辨证论治”思想,即中医临证用药讲究“辨证施治”,中药药剂选择剂型的时候同样要“辨病选剂”,而具体该如何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剂型呢?早在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就已经提到,“……疾有宜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膏煎者”。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中药药剂中“辨病选剂”的原则,又使学生意识到阅读本草文献的意义。同样也理解了“辨成分选剂”,例如药物成分是脂溶性的不宜选择水提取的汤剂,而宜用散剂或丸剂等。

3中药药剂教学中取象比类思想的应用

取象比类思维模式在中药药剂教学更不乏例证。取象比类是取事物之征象经类比、象征等方式对所象征事物的特性和规律整理归纳的思维方法[6]。它起源于《周易》,中医药正是诞生于这样的传统文化背景下。显然,理解“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对于学好、用好中医药有重要意义。然而,一段时间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更注重推崇逻辑推理,贬低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甚至认为中医是伪科学。随着认识的发展,大众的知识观有了重大转变,即由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现代知识观转变为知识应当具有文化性、境遇性、价值性[7],这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知识性与科学性。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转变学生对取象比类的偏见,列举实例使学生理解取象比类思维在中药药剂中的重要应用。例如,讲授传统剂型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取象比类”的思维理解剂型特点。古人形容汤剂“汤者荡也”“荡”有激荡、荡涤之意,可知其来势凶猛、见效快捷,可冲荡体内的湿邪、病邪,具有速效特点,因此“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散”给人一种迅疾之感,故而易于理解散剂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可“去急病用之”,现代认识可以从散剂的比表面积较大的角度分析;丸者,缓也,“缓”则舒缓而治之,意即丸剂适合慢性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也很容易理解“……大体欲达五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欲速用汤,稍缓用散,甚缓者用丸……”关于剂型的选择原则,正由于药物释放速度的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宜用丸(《苏沈良方》)”。

4中药药剂教学中阴阳五行及思外揣内的应用

中药药剂教学中教师也可使用阴阳五行及思外揣内的思想。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阴阳”与“五行”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这一思想在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也有体现。例如黑膏药制备工艺,有一个步骤为“去火毒”,首先黑膏药的制备经过了高温熬炼,古人认为必带有火毒,而火毒不去则易引起皮肤出现“火泡”,故而古法“悬于井底一宿,拔出火毒”,显然这种工艺即用了五行相克中的“水克火”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这种“水克火”的思想有道理吗?进一步借助现代研究成果分析:高温熬炼药油会使其分解成低分子且有刺激性的醛、酮等类物质,而这些物质易溶于水,使学生深刻理解古代工艺的科学性及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灵枢·外揣》:“……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故而可“司外揣内,司内揣外”。也就是说,通过外部特征,便有可能推测其内在的变化情况。例如,讲授乳浊液型液体药剂的不稳定现象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司外揣内”的思维。学生看到乳浊液分层即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应能分析其内部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可能较大,或是分散相比例过低或过高。若发生絮凝,则分析其内部可能电位降低,乳滴聚集而絮凝;此外乳剂的黏度、相容积比以及流变性等亦能产生絮凝现象。

5结语

中医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药药剂学作为中医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亦当如此,否则恐将与现代药剂学完全融合成一体,并最终丢掉了“中医药”的根本。为此,教师应将中医药思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探究、体会每个药物剂型的内容,尽可能营造中医药浓厚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中医药思维模式养成中医药思维习惯,并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运用,使其成为满足中药学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菲桐,张瀛予,方玲.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9-120.

[2]冯广义,张养生,丁然,等.从中医思维方式探讨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1):11-13.

[3]张永太,沈岚,王志,等.融入中医药文化的中药药剂学案例教学设计———以“表面活性剂”章节课程设计为例[J].中医教育,2018,37(2):45-47+50.

[4]时军,王淑美,王岩,等.中药制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药学教育,2018,34(5):10-12.

[5]杨蓉,钟世华.案例教学法改革研究初探[J].药学教育,2018,34(2):38-41.

[6]康砚澜.取象比类思维下的中药药性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17,58(17):1444-1446.

[7]晏玉珍.后现代知识观与大学人才培养转型[J].高教探索,2014(4):36-39.

作者:杨志欣 吕邵娃 王艳宏 王锐 管庆霞 冯宇飞 李永吉 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