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9:13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篇1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不太重视,造成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足,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影响了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高中的教学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使得高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高考”为中心,现当代文学作品虽然在课文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没有古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那样集中。因此容易受到教师的忽略。此外,课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往往只是选取经典中的片断进行阅读教学,对于经典作品,很多教师也是仅仅局限于高考的范围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更好地拓展学生现当代文学的阅读视野,也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学生主动地阅读学习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现在还是沿用原来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让教师将作品最精华的部分浓缩灌输给学生,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情况的不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使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大打折扣,学生无法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和学习欲望。

3.忽视了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能力无法提升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但在课外,教师却并未多加重视。特别是多数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这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现当代文学阅读视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造成了阻碍。

二、促进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

1.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大多符合现代的语法规范,属于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不仅语句经典,而且逻辑缜密,这也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范本。因此,教师要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能力。

2.创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中,教师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个班级的集体灌输式教学,达到知识灌输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华知识进行了浓缩教学,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进和创新出适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如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并互相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引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和竞争,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成长。

3.教师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强化对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

当代文学作品篇2

关键词:文学;电影

电影在诞生之后,不断受到文学的影响,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成为电影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家和编导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描绘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他们视野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文学用文字表述事情和思想,电影通过音乐、蒙太奇和3D技术等声、光、触的手段来展现特定的场面,文学改编成电影使得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中以图像符号形式得以普及和延续。关注当我国代文学作品在电影发展中的轨迹,对于研究我国当代文学和当代电影都大有裨益。

一、当代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取得的发展和理论局限

进入80年代后,研究文学改编电影的人员日益增多,数量和层次明显异于解放前和解放之初。许多高校开设了影视文学研究、电影与文学等与文学改编电影相关的课程,他们的研究必然对我国电影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人们打开电脑欣赏某一部影视作品时,在影片信息下面往往有观众的各种评论,这些评论是普通观众基于自己的感悟而写的,其中不乏一些独到之处。此外,文学作家也因为自己的作品已经或将要被改编成电影而或深或浅地进行研究,电影的编导更会直接和深入地参与到某个具体改编实例的研究中去。

我国现在的理论研究大多还是基于西方的理论,在目前来看无论是改编实践水平和改编理论研究深度还没有脱出西方的范式而自成系统。这是因为电影最早起源于西方并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有关,这些西方的改编理论深深影响了对电影改编形式的分类。人们对电影改编方式的评析大多是基于在多大程度上对原著进行分类,具体描述形式可能有所差异,但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西方理论基础。比如克莱・派克认为,改编“不仅仅是通过摄影机、剪辑、表演、布景和音乐把原作作相对的变形,而且是根据独特的电影法则和惯例、文化的表意元素,以及根据制片人和导演的理解作相对的转化。”在改编的研究方法上,既有理论研究法,也有比较法和个例分析法等,分别从研究的本体、叙事的手法、运用修辞的手段和具体改编案例等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模式

文学改编成电影,在我国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是以能否带来丰厚回报的模式进行操作的。所以,首先是制片人和影视公司选择题材,导演决定表现形式,演员则进行表演,编剧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很小,这一模式既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优势是能确保电影的票房收入,导演能自由和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弊端在于由于编剧的弱势地位导致电影的叙事情节单薄,叙述缺乏流畅的起承转合,结果本来有丰盛的食材,却做成了不知何味的杂烩。这一点,我国需要借鉴好莱坞的改编模式。

具体改编时,需要界定电影的主题、确定电影的风格、选择情节结构和增删人物。主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好的主题能升华电影的品味,具有人文关照情怀。任何一个电影故事的展开必须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否则观众看后会不知所云。文学改编为电影时,文学的主题可以作为电影的主题,电影也可以结合时代赋予新的主题,或者采用主次双主题。风格,根据百度百科,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一部作品、―个作家、―个流派、一个时代、一个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风格。电影的风格主要是由导演的艺术追求决定的,其次还会受到市场导向的影响,所以不同的导演对同一部文学作品改编时会出现不同的风格,尤其体现在细节的表现上。选择情节结构是为了表现电影主题和吸引观众,因此必须有―个完整和有趣的故事结构,包括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改编文学作品时往往需要在故事结构上下功夫,因为文学作品故事容量大,故事情节可以有很多个,电影却只能有一个明显的主线来贯穿始终。大部分电影是沿用开始(提出问题或争端)、发展(为解决问题而努力)、高潮(问题解决)和结局(大团圆或启示)这几个环节组成的顺序进行的。最后是塑造人物。围绕电影主题和演绎故事结构,必须塑造电影中的人物,这些人物有主次之分,但是必须能够各有代表性和能吸引观众,因此导演或编剧可以依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针对性选择,可以删去一些可有可无的人物,也可以增加人物,也可以将人物的主次进行调整,或者将文学中的人物进行糅合和赋予新的特性。

当代文学作品篇3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当代文学作品;价值追求

我国茶文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作为中国的特色文化,茶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更表现在茶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中。当前中国茶文化已经通过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传播到整个欧亚大陆上,受到中国文化深远影响的日本也开枝散叶,根据中国茶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作为人类精神的传承,仍在深深对中国人造成影响,其中的一方面就体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探索,分析茶文化在中国现当代作品中的表现。

1茶文化的内涵

茶在中国人心中素来是高雅和礼仪的象征。在过去一直是上流社会流行的饮品,茶的高低贵贱体现了主人的尊严地位;去友人家登门拜访时,友人也常常找出上好的茶叶供客人品尝,体现的是对来客的尊重。由于人们对茶叶质量的高要求,好茶的产量极低,因此,可以从对喝茶的品味中透露出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喝茶的工序繁多复杂,一杯好茶的产生,从茶叶的生长就需要精心照料。之后通过采茶、烘茶,到煎茶工具,泡茶器具都有各自的讲究。除了对茶叶和水的挑选,还有对用具的挑剔。中国人在喝茶时还需平心静气,端坐在桌前。喝茶礼仪是时刻不能少的。然后在喝茶时最好有令己欢心的宾朋,三两老友谈天说地,低头啜饮,给内心以片刻的宁静。品一杯香茗,揽一缕清风。茶给人带来的是精神上的美好,是心灵的净润。茶香萦绕,热气氤氲,捧上一卷书,坐在冬日的午后,看茶丝在水中上下跳跃。与外界纷纷扰扰全部隔离开,对烦恼避而不见。体会的是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安宁和美好。茶文化融合了儒佛道等多家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追求,以敦厚仁慈的状态体现出来。提到茶文化,首先想到的是譬如“清”“静”“空”等字眼,这些特征也表明了茶文化的追求。茶文化的这些特点对人影响巨大,它影响了人的性格,让人们变得更加稳重成熟,性格更加温和,让人的杂乱心情得到梳理,灵魂得到洗涤。在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对茶文化的探索。茶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作为一个无形的导师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一杯好茶,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茶虽清苦,却能体验出人生不易的感慨。“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茶叶的种植和技术的改进,茶不仅仅是上层人物所能享用的珍贵物品,它也渐渐被普通大众接受并填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过去经常可以看到,在清晨的薄雾中,上班的男人骑着黑色自行车,车筐里放着一大杯泡着茶叶的茶水,奋力地向单位赶去;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也经常泡上一杯茶水,在休息之余品尝茶的清香,给我们的身体短暂的放松;我们还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人的家里,在阳台的窗前摆着一套茶海,茶海上放着一只茶宠,桌子旁还有一两个盆景。在如此忙碌的现代生活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让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无不是一个当代人消遣的生活方式。茶文化以其自身的价值追求,融合对儒释道的独特理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无人不爱茶。茶影响了作者的生活,故而也会体现在作品中。其中最家喻户晓的当属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茶馆》描述的是三个时代的兴盛与衰亡。小小的裕泰茶馆是观察整个社会的窗口,它通过茶馆这一个小社会,来来往往的茶客,各形各色的人物来表现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大茶馆的兴衰和变迁反映黑暗的现实,一个似乎脱离了世界的乌托邦仍旧被历史的洪流席卷。茶馆,在北京城本来是司空见惯的娱乐场所,人们到茶馆点上一壶茶,和朋友或者陌生人谈天说地,茶馆不看社会地位,只要有钱,就可以进来坐坐,因此,这里也就成为三教九流混合集中的地方。在这里各种戏剧生活都会上演,人们也早已见怪不怪。正是这么一家茶馆,以茶作为了联系各种人和事物的纽带,茶作为全剧的中心,所有事情都是在喝茶中展开。因此可以得出:茶道就是人道。同时,在老舍先生的作品里,选择茶馆作为小社会的背景,也正是代表了他对茶的喜爱,不然为什么不写成裕泰酒馆、裕泰饭馆呢?而且在剧中也确确实实透露出很多茶文化。比如对民族性的体现。在剧中描写的三个时代里,老北京存在着清朝遗留下来的满族旗人,还有众多汉人。无论是哪个民族,都是爱来喝一口茶的。而旗人对待茶要更加讲究,要自带“叶子”,喝的都是优质茶叶。即使是家庭没落的旗人,在喝茶这件事情上也不能不讲究。其他一些普通百姓,则没什么要求。这正是茶文化影响下的不同民族的不同习惯。《茶馆》还有时代性的体现。在过去,清朝旗人是不屑于去茶馆喝茶的。只要家里比较富裕,就必然早起洗漱,然后开始喝茶。只有愿意自降身份的破落户才会去大茶馆点上一壶茶。而到了清朝末年,满族旗人没有了从前的特权,收入减低,没有了之前的阔绰,也就只能去大茶馆喝茶了,久而久之也就不觉得这是个降低身份的事了。时代的变化影响人们方式的变化,茶馆处处体现着茶文化,茶文化又处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老舍先生的一部《茶馆》,用茶勾连起了多少兴衰往事!说了北方的茶馆,接下来说说南方的茶馆。这个说当然不是由笔者介绍,而是由著名的“吃货”大师———汪曾祺来说。汪曾祺先生在其散文《泡茶馆》中描述了云南昆明地区的茶文化。这个大概就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地域性。昆明的大茶馆中有一个特色:吃围鼓茶。一帮对戏剧有兴趣同好的人,在闲散时候常来茶馆里唱围鼓。唱围鼓的演员并没有报酬,只是因为对同一件事的喜爱而聚集在了一起。而茶馆正好可以借此来招徕生意。这种喝茶配上围鼓,想必在老北京是不曾见到的吧。除了大茶馆,昆明还有小茶馆。小茶馆没有了大茶馆的精致,确有其特色的地方。昆明的茶馆,配的小吃众多。从花生米到云南特产,酸角、拐枣、泡梨、葛根等特色食物均可当喝茶时的点心使用。汪曾祺先生认为,泡茶馆对当时的联大学生有很多影响,比如养浩然之气。通过泡茶馆让学生们改变性格,保持本心,不落污泞邪套。还能聚集众多人才,像现在的一些咖啡厅一样,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理想地点。还可以让他们早点接触社会。

3茶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茶文化充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作为故事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功用远不止这些。接下来我将简要说说茶文化对文学作品还有什么影响。

3.1使作品更贴近真实生活,使读者感到亲切

茶作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对茶的存在早已经习惯。甚至如果没有茶,可能还会觉得生活少了一味调和剂。作家通过在作品中对茶的描写,能够让人体会到故事里的世界,感到作品的真实,减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使读者对作品没有了疏离感,更能对故事情节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3.2提高作品的审美特性,增强作品文化底蕴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博大精深。在作品中加入了茶文化,能够提高作品中的文化底蕴,让作品更具有观赏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对茶文化有深刻认识的作者,受到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后,一定会对人生有自己特定的一套看法。茶文化中蕴含的哲学道理可以运用在一些故事情节中,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也会让文学语言更生动雅致,避免死板无聊。

当代文学作品篇4

【关键词】古典文学;《诗经》;文学作品

早在《诗经》和《论语》的发生学原理中,口述已经掺入后来的经学脉理之中。正如大家所了解,《诗经》原系文人到民间采集各类诗歌的集成,而《论语》其实就是孔子为弟子们演讲的记录。口述在表述上具有其独特的品质,诸如表演性、论辩性、圆滑性、现场性、仪式性、交流性和感召力,也构成人类知识和智慧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西方,“逻辑”与“辩术”是密不可分的,这足以证明文学作品中的知识与智慧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在世界上被比作东方的巨龙,这不光因为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更是因为在中国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璀璨的人文光芒。《论语》、《道德经》、《易经》、《孟子》、《诗经》、《礼记》等古典文学中所散发的人文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中国人,并且这些光芒以文学和著作的形式源远流传,直到今日某些文学作品所焕发出的人文光彩,对人们的言、思、行仍然起到指导甚至准绳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人的地位受到极高的重视,每一个个体被视为组成社会的必要的元素,所有的改变与创造都来源于对人本身的尊崇。关于孔子曾有这样的记载,“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性,认为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些都反映了孔子在思考天地万物与君臣将相的前提是人,并高度肯定了人文关怀的地位。孟子曾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这句话是讲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莫过于人、土地和政事,都把人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荀子曾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句话是讲水火虽然有气势但没有生命,草木虽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虽有知觉但是没有道义,唯有人,不仅有气势有生命有知觉,而且有道义。从中不难看出,在古典文学之中人被推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从这些作品所反映出的人文精神带着强烈的以人为本的色彩。在今天人的地位较以前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倡导个性与自由的时代,所有影响时展的因素中,人是首要的且不可忽视的。只有明确了人的主导地位,并且大力发扬人文关怀主义精神,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并推动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二、自强不息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是说: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与此对应,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力求自我的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在《论语》中记载,孔子常常和他的学生一起讨论君子之志,子路曰:“原闻子之言。”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那些有志向、有仁德的人,没有为了谋求生存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德的。孔子在向学生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对学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品格的培养。在今天只有整个社会和全民族都具备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中国才能更有尊严的屹立于世界之林。

三、务实求真

《礼记·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从来不讲怪、力、乱、神。“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整个文化更多体现的是对鬼神的敬重,而孔子却能提出对鬼神的否定,足见其有强烈的求知精神。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亦表现出了孔子在真理的道路上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德能够弘扬道德,不是道德弘扬人德。“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在当代社会能够执着于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往往把这归咎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但是究其本真,对真理的渴望还是要发自人的内心,只有始终保持追求真理的热情与信仰,才能去污存洁,提振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

当代文学作品篇5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

在当今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以情感价值为主体的文学作品也在竞争激烈的文学市场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在冷静客观的省视与自察过后,不难发现,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经历了六十余年思想洗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其情感价值正面临着严重失范与失落现象。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具体表现

(一)文学形态方面

情感价值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态可以说是多元化的,作品文学形态不同,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价值也就不同。就我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而言,其描写形式大致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田园式爱情生命力象征式情感”这样的一个历程。在之后,自我情感体验便开始慢慢介入至各类文学作品当中,因而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备了极强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比如,丁玲早期的文学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就将女性的卓越才华以及独特情感体验等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惊世骇俗的爱情理想的描写,展现了女性所有的理想状态及其生存命运。同时,这些作品对情感价值的表现虽放肆,但却不失严肃与高贵,从人类意义的层面来看,是对人的价值内涵的一种有效展示。但尽管如此,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态使文学作品的主题变得更加泛化,对中心情感价值的表现力度明显下降。

(二)价值观与道德约束方面

无论是东方的文学作品,还是西方的文学作品,其情感价值所表现的都是在一种本能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恐惧意识。大部分文学作品在体现情感价值的过程中所表现的都是一个敏锐主体,而在描述这些主题时,通常都是用特写或淡化的方式来进行,最终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扭曲、堕落、抑郁和冷漠等多种形态,对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关注较少。部分文学作家甚至不屑于去描述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生活,总是认为这些描写是无乐趣、无意义的,那么作者自身的一些价值观念就很难通过其文学作品表现出来,读者也就更无法触及到这些作品所包含的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等等。以《侏儒酒吧》(何来)为例,作者通过这一诗篇对人内心的脆弱作了强烈的抨击,具有较强的片面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文学体制缺失的一种表现。

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与失落的原因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价值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内在联系之外,当时的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审美观等都对其造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我国社会随着封建清王朝的灭亡而进入了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活跃时期。自20世纪二十年代起,许多反对包办婚姻,反映自由恋爱的文学作品开始相继问世,当人们看惯了那些既委婉又含蓄的文学作品之后,一接触到带有直白情感表达的作品时就会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又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相当吻合,所以这些作品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朋友的喜爱。期间,极左思潮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大批古典文学作品也被禁锢。结束之后,社会风气和文学都得到了解放,文学作品再也不会因为有较为大胆和直接的描写而被定义成为禁书,所以人们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加大胆,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青年群体,他们更倾向直白的文学表达,反而觉得含蓄的古典文学表达有些过于拖沓。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开始慢慢被欲望所代替,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功利性也变得越来越强,类似于爱情专一、心灵相通之类的情感价值在与物质的丰富相比以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

三、结束语

在最初的作品当中,是非常避讳情感价值的表现的,后来,情感价值慢慢被作为一种素材广泛地运用到了文学作品当中,而到现在,情感价值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已然成为了主题。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既不断发展,又为人诟病的艰险历程之后,情感话语权在文学领域中才逐渐变得更加明朗,慢慢地为大众所接受。而在面对当前文学作品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困境时,既不能完全否定与抛弃文学作品自身的情感价值,又不能丝毫不加批判地承袭一些原有的粗糙结论,而应该要对其失范与失落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找出与之相应的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曾颂勇.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的失范与失落[J].兰州学刊,2012,05:211–212.

[2]杨玉花.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失范以及失落的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3,07:26.

当代文学作品篇6

[关键词]文学;电影;互动

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说:“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约定审美,主宰公众,在大众社会中,这几乎不可避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和数码技术已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影像艺术逐渐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字作品,文学作品受到极大冲击,文学与电影似乎渐行渐远,部分文学作家依然坚守象牙之塔,上下求索,维护传统文学家的高雅操守,也有许多作家禁不住纷纷攘攘、五光十色的尘世吸引,走上电影改编之路,试图在繁华的都市分到一杯羹。电影改编文学作品,在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实现给两者的双赢呢?本文将通过对影响改编的因素入手,试图探讨二者在新时期的互动关系。

首先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带来人们对文化快餐的需求。科技本来是要带给人们轻松和舒适的,的确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相较以前有很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有大把的闲暇时间来享受这种物质环境的改变和放松心灵,相反,现代科技好像一把悬在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驱赶着人们从一个时间点奔到另一个时间点,永不停息。现代人的心理异常疲惫,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工作和生活片段化、零散化,相比文学作品思想更浅薄、时间更短暂、外表更诱人的电影自然成为优先之选。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电影这一文化快餐形式导致了人们获得的只是短暂的快乐,精神却在五颜六色的电影故事中失落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编导肯定会考虑大众的心理需求,抛弃小说中太深奥难懂的部分,而截取其中讨趣的部分。

其次是现代营销方式对电影改编的影响。现代营销方式多种多样,既有基于互联网的影响模式,也有传统的报刊海报。按照营销学观点,营销无处不在,需要无处不在,形象营销、整体营销、关系营销等成为重要的影响理念。文学作品,尤其是能反映当时代社会潮流和人们需求的文学作品,拥有数量很大忠实的读者群。改编为电影后,这部分读者往往带着好奇和比较的心理走进影院,因此这类作品就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这些读者观看后或者赞赏,或者批评,进而又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增加电影的知名度。电影如果取得了成功,影视媒体会不断跟进,对文学作品深入探讨,带来该文学作品和作家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形成了良性循环,那么这种营销模式就会给影视公司、导演和作家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它被译成七十四种语言,在两百多个国家销量达五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是文学史上的奇迹。其后开发了电影系列,电影与小说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是中国电影发行放映管理体制对电影改编的影响。发行放映管理体制的设立和完善对我国电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必然影响电影的制作和发行。电影制作出来后需要接受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此后才能进入影院,因此它握有电影生杀大权。当前它是由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组织的,共有36名成员,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既有教育部、最高检等部门的特约委员,也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学界的学者和电影导演。审查流程是由制片单位向电影局递交一份审查申请书,接下来是审查委员会组织看片,并正式进入审查流程。审查委员会按照《电影管理条例》中“禁止的内容”行事,但实际上由于理解的不同会让委员间对同一个片子产生不同意见。电影《天下无贼》,原小说中小偷偷的主要是贪官特别是初级干部,偷了钱后把富余部分寄给希望工程,但为了通过审查,电影把一个初级公务员改成了一个大老板。

当代文学作品篇7

一、改编的现状:艺术再创造的困境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他的著作《电影美学》中将文学对电影改编的可能性做过这样精确地阐述:“事实上确有可能把一部小说的题材、故事和情节改编成一部完美的舞台剧本或电影剧本。”①改编就是“把原著仅仅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角度来对这段未经加工的现实生活进行观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②每一次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而不仅仅限于艺术符号的双重转换,而是一种艺术形式转换下的重新阐释。儿童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也是如此。这条改编之路事实上并没有预期中那样顺利。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数代电影艺术家、编剧和作家们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斐成绩,可仍存在很多问题。

进入后影像时代以后,大众文化空间被各种各样的视觉文化和图像艺术所占据,影视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也被凸显出来。为了满足儿童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儿童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也随之兴起。电影和文学历来是文学艺术大家庭里关系亲近的家族成员,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可说是“文学结的花,电影结的果”。建国后,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在探索中开始大步向前。从1954年的《鸡毛信》开始,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影视改编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50、1960年代显示了其良好的发展势头。1980年代开始复苏,其中《城南旧事》、《红衣少女》、《哦,香雪》都堪称是当代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优秀之作。1990年代是儿童电影改编的一个高峰期,如《三毛从军记》、《阳光灿烂的日子》、《红发卡》、《花季·雨季》、《草房子》这些电影,都是从文学经典到数码影像阐释的经典。进入新世纪以后,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出现了一种风格多样的发展趋势,类型和主题的丰富化,改编的叙事语言也不断更新,儿童文学作品影视化的道路越走越宽,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电影改编今后将主要集中在诗性的建构、抒情文本的开掘、想象的张扬与审美情趣的表现上,将诗性与灵性、审美性与艺术性的美学改编原则融注于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艺术地阐释童年并实现与童年的对话。

尽管硕果累累,但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仍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文学作品改编的儿童电影中存在的儿童成人化倾向、欲望暴露、儿童文学诗性的消解、想象力缺失等问题。儿童电影存在创作上的儿童娱乐本位的趋向,忽略了儿童文学的审美性和诗性,忽视了对儿童精神境界和审美趣味的培养,成为儿童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的一个误区。

1.成人化情感功利倾向

儿童电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存在,它“以儿童生命世界的影像传达为精神旨归”③。儿童电影是为少年儿童拍摄的电影艺术,但其创作都是由成人来完成。成人叙事的过分参与势必影响到儿童叙事话语的自由伸展,无法深入到儿童的心灵世界来完成儿童电影艺术的情感再现,对儿童的情感和心理进行了成人化地表现和修饰,因此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逃不脱一种命运:就是儿童电影的成人化。创作者借儿童电影来宣泄情感,将儿童电影变成他们人生价值失落后重新寻找人生意义的精神寄托。儿童电影改编过分依赖成人叙事成为儿童电影发展过程中挥不去的阴霾。

2. 创作题材的陈旧与当代儿童情感的疏离

在表现内容上,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题材陈旧,故事情节的固化和模式化比较严重,陷入创新瓶颈。创作者都是中老年人,固守原来的人生经历,作品缺乏艺术想象力,创作题材也呈现出枯竭的状态。现代社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地变化,儿童的接受能力也越来越强。而儿童电影作品中的生活内容重复陈旧,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造成了儿童电影题材的陈旧和闭塞。儿童电影生活内容越来越与时代脱轨,自然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作家开始模仿外国儿童大片的“创作经验”,失去了文艺创作的原创性,批量生产出一些国外儿童文学的“复制品”。 没有新的元素新的题材出现,中国当代儿童电影的发展将会走进一个非常尴尬的时代。

3. 时代焦虑与欲望物语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生存压力大,这种时代焦虑感激发了文学艺术作品中对生存欲望的抒写。商业消费时代刺激了儿童电影的大众娱乐性,给大众(包括儿童)的现代生活带来压力和焦虑之余,也让大众以最轻松的视听感官享受来缓解高压时代的生存焦虑。权利欲望,金钱欲望,性,暴力,仇恨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和成人欲望的一种另类抒写。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暴力是不是正在慢慢吞噬儿童的美好的本性?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的沉痛事实一次又一次向我们敲醒了警钟。童年的美好和诗意正在消逝。现代学者丁和根指出:“现代传媒的话语权力,其实际含义是,大众传媒的话语表达被提升至意识形态的层面,具有控制人的思想意识乃至行为规范的能力。这时,大众传媒的话语表达便获得了某种权威,具有了象征权力的功能。而当这种功能被发挥时,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便由此而生。”④在貌似繁荣的儿童文学创作市场中,大量作品出现的同时广大读者却发出无奈地呼喊:童年在哪里?

4. 儿童文学的神性与诗性的消解

当代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呈现出神性和诗性的消解特征。消解崇高,消解神性,让文学从神坛走向地摊,越来越符合大众通俗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理念。儿童文学如果表现的是一些世俗的生活理念,比如权钱交易,拜金主义,庸俗的人生价值观,那么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可想而知。失去了儿童精神生命中的诗性和神性,失去了文学内在的柔韧与诗性的魅力,儿童文学在电影世界的建构和两种艺术结合将无法顺利完成,也承载不了儿童文学艺术生命的延伸。

二、改编的策略:民族化、审美化与诗性化

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文学和电影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改编也要讲究一定的发展策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就要以创新和革新为理念,以民族化、经典化为创作目标来探讨多媒体时代求得生存与发展。要想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能在世界文化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执行以下策略:

1.民族化的叙事策略

中国儿童电影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传播载体。儿童电影有着鲜明的民族化叙事特点。中国读者喜欢线型小说叙述结构和大团圆的故事结局,因为这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和儿童的文化欣赏心理。读者的伦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取向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从儿童文学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叙述语言从小说的文学文本变成电影的可视文本,民族化的叙事策略仍然是中国当代儿童电影叙事的制胜法宝。电影《宝葫芦的秘密》和《城南旧事》就是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两部电影都改编于儿童文学作品,在不同方面能体现出电影的文学性和独特艺术价值,对文学文本进行了电影媒介的独特阐释。

儿童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改编自中国神话,采用梦幻般的神话意境进行叙事,成功实现了文学语言和电影叙述语言的转换。中国神话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体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精神,这给电影改编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由于神话传奇般的题材营造了电影中神秘虚幻的情感氛围。神话原型符号强烈的象征性给电影带来一种蕴藉的意味,使主题变得含蓄而深刻。“宝葫芦”的意象就是一个范例。故事中的小男孩王葆想要得到一个可以让他梦想成真的宝葫芦,可以不费力气就能得到一切他想要的东西。可是当他真的得到宝葫芦后,却并没有得到幸福,反而平添很多烦恼和苦闷。原本想不劳而获的他终于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这个由符号所建构的叙述客体给电影文本生发出别样的意义。它是一个具体的物象,但也一个意象符号。这个意象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却是模糊而多义的,体现了神话意象的象征多义性,具有多元共生的文本阐释意义。《城南旧事》的改编则是一个从叙事结构,抒情氛围和主题表现都和原著吻合的典型。小说从一个小女孩英子的视角,表现了上个世纪30年生在旧中国的一段陈旧往事的凄婉之梦。电影沿用了儿童视角,并以第一人称“我”来讲述这个故事,采用了散文式的结构,表现出一种淡然的凄迷的诗意情怀。影片的结构颇具匠心,“采用‘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主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⑤。民族化的叙事策略在每一个叙事技巧和细节中可以体现出来,浓郁的民族情感充斥其中。故事背景是中国古都——北京。中国式的情感,中国式的文化背景,中国古典的人物形象,成为民族化叙事的代表作。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要遵循民族化本土化的改编策略,坚持中国文学作品的叙述个性和审美原则。改编者要从中国儿童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文化意识出发,注重他们的文化个性特征和精神需求,创作具有儿童文学个性化的艺术作品,表现中国儿童现有的生活情境。加强中国国产儿童电影的本土文化意识,才能突破已有的儿童电影题材模式,对其进行创新。本土化的叙事策略并不是一律排外、闭门造车,而是在大量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创作经验基础上,扬长避短,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民族化儿童文学的创作道路。

2.追求文本题材多样化与主题多元化,突出故事性

儿童电影的题材与文学作品的题材一样可以使其风格多元化,题材个性化。运用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和题材来充实儿童电影的艺术创作。类型和题材的丰富,将直接促进儿童电影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儿童电影也应该有创作人员的独特个性和人文关怀,即使是同类题材,经过不同创作者的解读,也要带上创作者不同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运用文学文本生动的故事情节作为电影文本情感表现的重要元素,用文学无限的故事可能性来表达电影文本的思想和现实。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人物形象的生动活泼,是从情绪上感染读者和观众的一种形象化的辩证手法。儿童电影的故事叙述当然也可继承文学叙事逻辑、结构手法和叙事技巧。文学修辞的元素进入电影表现领域最适应的是时空结构。故事情节发生的背景简单,故事情节的展开也便越顺畅,这与儿童的心理结构也能相适应。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是由一部写时期的以童年视角为主的作品,可是电影的叙述角度就很新颖,它摆脱了以前叙事的革命话语模式,没有被小说《动物凶猛》的戏谑调侃的语言叙述风格所束缚,经过改编后反而给人一种清新的风格和回忆的温馨感。这是文学作品带来的题材,但是电影在改编时找到故事叙事的线索,突出了题材的故事性和生动性,着力渲染其诗意的故事背景,用新奇的蒙太奇处理造成了电影文本的故事高潮,是镜头具体化,可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背叛”。

3.人文关怀与审美意识并重的美学改编策略

人文关怀与审美意识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内涵的体现。如果创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把人类普遍的人文关怀意识演变成一种冷冰冰的训导和说教,其人性探索也随之失去了应有的深度。影视艺术作品应该是表现人生追求生命真谛的一门艺术,有着深刻的审美意识和人文关怀,应该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生的命运和遭际,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探讨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社会审美意识,形成丰富的文学创作审美形态。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马兰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由任德耀的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先后出现了3个版本。2006年由李剑平、耿琳导演的儿童动画电影《马兰花》提取了原作中的主要故事情节,突出了人性之美,凸显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识,以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清新的画面背景和抒情性的古典音乐伴奏将文学艺术的美学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动画片,2009年姚光华导演的电影版本却似乎在人性的透视上缺少一种深刻感,增加了藤妖等人物形象来突出善恶的对立和较量,人物台词时代感强,故事情节离奇,生动幽默有余而美感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电影应该承担起关注儿童心灵世界,表现儿童精神生命探讨,儿童的生存体验的重要使命,从关注个人到关注整个民族命运和整个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意识。通过个人的生命体验来探讨人类共通的普遍情感——人性,实现“以人为本”,以儿童的成长为己任,以儿童的情感表现和人文关怀为使命。关心儿童的生命成长历程,关注人的命运和生存困境、情感世界,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这才是儿童文学作品电影改编美学原则的真正体现。

4. 改编的媒介求异策略

要看到传统的纸质媒介儿童文学作品和新兴的电子媒介儿童电影之间在叙述方式、叙述语言、叙述美学特质以及价值功能的差异,从自身艺术形式所具有的特殊角度去创作去开发,改编出具有个性色彩的作品。遵从改编的求异策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行优势互补,认识到儿童电影和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精神生命和思想体验上的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优点在于其纯真浪漫的艺术本质和奇特的幻想,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强烈的游戏精神,以文学语言符号独特的方式来感知世界,表现其对人性人情的感悟和理解。而儿童电影的改编是要把儿童文学语言转化为可以直接感知的视觉图像符号,更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重在视听感受而文学蕴藉不足。所以儿童电影的改编要发挥现代传媒的优点,以传统媒介的优点来弥补影视媒介的不足,扬长避短,在“异”中寻找发展的契机。

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的电影焕发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给儿童文学的电影改编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当代儿童文学表现出多种美学情趣和多种风格发展的势头。文学艺术与电影艺术的水融极大地推动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今天,儿童文化消费时空已经日益被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电子产品所分化,儿童文学创作受到了严峻地挑战。尼尔·波兹曼在他的《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论述了现代传媒对儿童精神世界的侵入,为此他感到深深忧虑。⑥这不仅是他的忧虑,也是整个时代的忧虑。“电脑网络,卡通读物,多元传媒,改变了少年儿童的生活状态,甚至使这一群体概念产生了被消解的危机,但相应的,它们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审美目标和价值承诺的时代背景。”⑦如何面对大众传媒对儿童文学的消解,怎样激活儿童文学电影改编的机制,使儿童文学影视作品在新的生态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具有时代和社会意义。

注释:

①②[匈牙利]巴拉兹著,何力译:《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版,第176页。

③郑欢欢:《试论中国儿童电影的困境和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④丁和根:《后现代和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⑤彭笑远:《:小说到电影的“同”和“异”》,《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

⑥[美]尼尔·波兹曼著,吴燕莛译:《童年的消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⑦彭浪:《大众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当代文学作品篇8

纵观中国文学的发展,现当代文学的比较评价早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当代文学取得成就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现代文学则受到了打压。然后,之后现代文学的发展不尽人意,很多流派逐渐淡出了文学舞台,更多的作家也随之退出,或者尝试不一样的写作方式,尝试改写自己的作品,当时没有获得成功。当代文学进入低潮。在文学的教学中,一些作家的真实身影开始远离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被加工过的作家身影。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文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作家的重新评价,重新对待文学现象。很多被认为排斥的作家开始受到重视,并且得到了数量众多读者的支持。发展至今,对当代文学如何定论已经成为了一个难题。从学术界来看,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已经逐渐冷了下来,开始冷静地客观地看待当代文学。当时网络上对此却颇有微议。很多人偏激地认为当代文学垃圾,对其进行猛烈的抨击,并且借助一些不严谨的文学、评论作为佐证,闹得不可开交。虽然这其中指出的太多问题值得商榷,但是其另一个方面也反应出人们对现当代文学创作的不认可。以此相反的是,很多人对当代文学抱有相当乐观的态度,认为当代文学取得了其他任何阶段文学所没有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也是现代文学衰落的重要依据。其中最让人感到兴奋和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现代文学中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企及的,也是无法超越的。但是,我们也得认真思考,当代文学是否超越了当代文学呢?

二、当代文学部分逊色于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但是和当代文学相比,在某些方向还是存在一些不足,相比现代文学来说显得比较单薄。下面将进行相关探索。

(一)现代文学中有特征明显的文学流派

文学作品的产出是作家思想的结晶,是作家对生活的观察和自己思想结合的产物,从这方面来讲,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立的个人的劳动成果。但是作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创造氛围、思想的沟通交流、健康向上的艺术创造环境。这样,为文学流派的形成提出了土壤,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文学创作的质量,使其发展兴旺。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家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共同理想、大致相同的写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流派的差异越大,他们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思想境界差异就越大。流派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作家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认知,是他们创作出优良作品的有力保障。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文学流派。如新月派、创造社、京派、海派等。各个流派之间尤其自身对社会的关注点,对生活特有的切入角度和思考方式。特别是流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政治理想的差异,写作的方法和表达的方式也存在明显的不同。由于差异的存在,流派之争经常存在,这也是作家互相沟通和交流的激烈表现方式,促使他们更能看到社会发展中问题存在的根本,对中国文明形成各自独特的有见地的见解,从而出现一些流派引领性的作家和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百花齐放,带动和影响了一批作家,促进作家的成长。和当代文学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像当代文学一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如果积极的追究,只能说出现了一些“作家群”。“作家群”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流派,虽然在对社会和生活的关注点、切入点、写作的方式、价值指向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想方面并无太大的差异。具体来说,这也是中国当代的国情决定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来文化侵入中国,对中国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中国思想界趋于活跃。但是很遗憾的是,这一活跃的思想抗争却能渗透到文化领域,现代的作家并没有受到绝对性的影响。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完全统一是文学作品缺乏活力和思想深度。

(二)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多于当代文学

至今文学界对经典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也可以从中窥知一二。所谓经典就是具有高度的原创,同时能够充分体现那个时代的思想价值,并且能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具有时代的穿透力,能够对现在和未来的读者产生思想的激荡和情感的感染和教化。经典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经得起时间这个公正的法官的考验。经典的作品是不会被浩繁的历史齿轮给埋没的,而且还会在一个特定的时刻被进行重新的诠释,获得全新的生命力。非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兴起只是一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完全销声匿迹。同时这些没有高度的思想境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品只会在多如牛毛的烟海中沉沦,没有再次获得生命的可能。从文学作品的发展来看,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发展都需要经历更多的考验,才能涌现和确定经典的文学作品。经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确定其经典的地位。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比当代文学更早;而当代文学的发展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年,还不足以产生经典的作品。同时如果从文学作品的思想高度和价值体现来看,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时代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取向远远高于当代文学作品。作品的独创性现代文学作品也是远远强于当代作品的。现代作品更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重新解读,其思想价值也是现存的当代作品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难以割舍的关系。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变迁和思想变化,同时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文学作品得以产生的土壤。现代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的反应,对人性的剖析和理解,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展望,这方面的艺术成就高于当代文学。

(三)当代文学至今没有出现大师

作家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是成就伟大作品的重要因素,也是成就文学大师的重要影响因素。当代文学作品不乏大师,如鲁迅,矛盾、老舍等一批大师的出现让现代文学显得熠熠生辉。大师能敏锐抓住时代的步伐,感触社会,看到社会中各种存在的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呼吁社会缺失的回归,对当时的青年有警醒作用。然而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少了那种锋芒毕露和咄咄逼人,同时那股发人深省的气息也逐渐远去。套用一些评论家的话:“他们太聪明了”。这在90年代的作家中尤其明显,他们既能够在体制内游刃有余,同时还能博得市场的青眼相加。有些时候他们站在平民这边的,有些时候却又毫不保留地走向官方。当双方发生冲突时,他们往往保持缄默。我们知道,大师和世故是没有必然关系的。

三、总结

当代文学作品篇9

当前,随着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让我国在国际文坛树立了良好形象,在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做出不菲贡献。通过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世界各国对话、交流,使中国赢得了尊重与地位。因此,英语世界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已成为保障我国强国策略的重要途径。但是从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改善,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英语世界 中国现当代文学 翻译

当前我国已经将“走出去”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战略,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则对文化传播成果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课题目前受到国内外出版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下将对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今后发展的优化对策。

一、翻译选材现状与对策

目前英语世界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有很多,题材范围宽广,但是普遍缺乏系统性,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选择的作品大多受到作家所处学术地位的影响。例如,夏志清在《现代小说史》中表扬了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具有艺术美感,所以张爱玲作品被广泛关注并大批量翻译,如《金锁记》、《色、戒》等均被翻译为英文版本,知名译者包括JulieLovell,KarenKingsbury等;再有,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对我国山西作家李锐和曹乃谦的作品予以肯定,英国国家大量翻译他们的作品;其次,英美出版商大多关注我国被贴上“禁书”标签的作品,忽视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质量水平。虽然一些作品翻译成英文,但是没能体现出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再有,目前翻译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以小说和诗歌为主,剧本翻译较少,究其原因很多外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主要目的是了解我国社会学著作,而真正关注我国文学的读者非常少。解决翻译选材的问题,应该从改进选题方式着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选题应该着眼于全球目光,体现当今主流价值观,如人性、权利、自由、环保、尊严等,这些能够引起全球读者兴趣的话题,更易产生共鸣。通过选择翻译作品,体现了我国的独特文化,也表现了我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意识,因此选材要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民族气派。

二、国际市场接受现状与对策

英语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作品在世界的传播效果,而文学作品的销量则是最好的反馈。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在国外的销售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中鲜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原因主要为:首先,大多读者对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的了解较少,对我国的研究有限,缺乏兴趣;更有一些西方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文学作品存有偏见,往往以西方国家的眼光评判其他国家作品,认为我国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欠佳,缺乏美感;其次,我国本土作家也应针对作品翻译的现状从自身查找原因。过去,我国作家的创作受到的影响与制约,始终围绕“服务与政治”展开,而很多作家根本不懂外语,写作时过于随性,没有从国际发展角度选择写作题材,写作的内容不具备国际化视野,写作技巧与国际作品需求不相符,作品略显粗糙。再有,翻译不精准,缺乏专业的汉英译人才,也是阻碍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世界文学领域的重要原因;即使我国有很多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但是无人有能力翻译,影响了翻译质量水平,不仅无法还原作品本意,还可能导致外国读者对我国文学作品产生误解和负面看法,例如,Eoyang认为一些译者在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类似于基督教中“说方言”的形式:“scholarlyglossolaliaoracademicspeakingintongues”,认为很多时候翻译并不是以交流为目的,而是单纯的直译。这是由于国外读者本身对我国的文化、政治、发展等不了解,他们只有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中国,如果不能如实翻译作品内容,必将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水平。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世界,必须迎合海外读者的风格,适应国际文学作品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针对国外文学环境、国外读者需求等进行深入分析。我国对西方文化的引入与翻译经过了多年历史,但是西方国家主动翻译我国文学作品却时间较短,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导致西方国家的读者难以接受我国的文学作品。尤其西方国家的普通读者对我国作品的认知度不足,仅能从浅层次了解我国文化发展,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程度偏低;过去,西方国家的作品为了迎合我国读者需要,将作品中的很多章节删减、修改,并将小说以章回体的形式表达,便于我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也要考虑西方读者实际情况,不能过于贪婪,而是注重作品的质量。鉴于西方国家的读者对我国作品认识有限,可减少全译本的数量,适当推出改写本、节译本,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全译本,则更利于国外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另外,我国文学作家也要提高国际发展意识,了解国外的文学研究水平、文学研究方向等,向国外输送更多专业的汉学家,了解国外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评价情况,加强与国外汉学界的合作,翻译出更多适合国外读者的译本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入世界文化领域,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对外传播,应秉持“润物细无声”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市场的文化传播倾向与需求,从选材、翻译、出版等多角度优化,与国际市场对话、交流,寻找适应中国现当代文学全面推广的渠道,将对我国实现文化传播目标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骆萍.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与出版路径探索——以毕飞宇《青衣》与《玉米》英译出版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08:118-120.

当代文学作品篇10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

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3)对现代文的选择更趋多元化,已不仅仅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而是根据中学教育的阶段性特点进行选择。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现今中学语文教育,尤其是文学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和知识的进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从现当代文学这一范围来看,可以看到本学科学术研究对中学文学教育的投射和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缓慢的,而且是不明显的。

2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现状和问题

应该说,中学语文教材出现的这些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受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更新的启发。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就体现在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人文启蒙思想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就逐渐走上了去政治化和去意识形态化的道路。所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人文启蒙、审美现代性上。这一点和80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相关。在中学语文教育界,也逐渐受到学术研究的深刻影响,语文教材的修订也体现出这一点。尤其是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更体现出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往那些具有鲜明政治教化和思想教育的文本开始淡出中学语文教材,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体现和包容人文素养、审美、知识和情趣的作品。但在这一趋势中,我们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阐释遵循的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反映论。

其基本教学思路是:首先是介绍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然后是作家生平介绍,再是作品的意义分析。这就形成了“时代———作家思想———作品意义”的思维逻辑和阐释模式。这种模式能有效地解释作品和世界的关系(作品———作家———世界———读者),但又会遮蔽作品内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一点在传统的中学文学教育中占据着长期而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形成相对稳定范式的条件下,中学文学教育也受到潜在的影响。应该说,这种影响关系更深层地源于80年代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历史语境。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在这一宏大背景和深远的历史环境下,也因此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教学模式。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又如何对中学文学教育进一步产生影响呢?中学文学教育实践又如何将新的信息反馈于文学研究呢?这是本文要继续追问的问题。

3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与中学文学教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