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故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1:29:34

汉字的故事作文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1

说的是在一个古老的地方,有一座城池叫做“汉字王城”。城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王宫,由地位最高的“皇”统治着整个王城。由于“皇”爱民如子,又善于治理国家,所以汉字城民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太平日子。也不知过了几世几代,汉字王城里的城民们人丁越来越兴旺。但大家仍然过着相敬如宾的快活日子,整天很开心。谁知有一天,全城内外的汉字都传染了一种奇怪的病,使生存在汉字王城里几千年之久的汉字变得奇形怪状了。这些汉字不但外貌个个不同了,而且性格也千奇百怪,有的喜欢微笑,有的喜欢哭泣,有的喜欢打架,有的喜欢劝和。反正每个字都很有个性。

有一次汉字们在草坪上玩耍,大家互相看了又看,都觉得对方很新鲜。“又”好奇地对“叉”说:“你怎么比我多一点呢?”“长”仰起头对“弓”说:“大叔,你什么时候背了一张弓?”“日”心疼地对“曰”说:“儿子,你看生病多么可怕啊,你的身子都缩掉了。”“木”揉了揉昏花的眼睛,对“林”说:“你会变身有什么了不起了啊?”“兵”忧郁地对“乒”和“乓”哥俩说:“要是这场病能快点过去该有多好啊,瞧你俩只剩一条腿了。”一时间,只听草坪上叽叽喳喳,大家议论纷纷的。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场疾病终于被治好了。汉字们都很高兴,他们又不约而同地集中到草坪上来了,大家清点了一下字数。哈!数量不仅没减,反而从两三千增长到了五六千。大家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2

鹅毛般的雪花从天而降,覆盖了大地上的一切,在雪中,还闪着微弱的光芒,那是雪中的人家点着灯,整个城镇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

在天国,大门敞开,一个个死者的灵魂排着长长的队伍,回答天使的问题。

当轮到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时,天使问他:“你是谁?从哪里来?”那个流浪汉语重心长地说:“我是一个流浪汉没有亲人,也没有名字,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过着流浪的生活,对于我来说,我只是个被世人抛弃的可怜的人。”天使用带着同情的语气问他:“你的经历是怎样的,说出来听听吧!”流浪汉迟疑了一下,用一种沉重的口吻诉出了他的经历。

记得那还是个寒冷的冬天,在一个马厩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这无疑是以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可这户人家很穷,没能给这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一个温暖的住处,所以这个小婴儿才出生不久,就被查出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这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

婴儿的父母只好四处借债,给他治病,不久便负债累累。因为他们没钱还债,所以债主常来闹事。有一次,债主又来闹事,还把婴儿的父亲打伤了,婴儿的父亲不治身亡,而婴儿的母亲也上吊自杀了。

婴儿在邻居的抚养下长大,已经是一个少年了。可年老的邻居再也没有能力来抚养他了。少年决定出去闯一闯。

少年来到一个城市,刚好有一戏班子要收学徒,于是,少年去报名参加了。可他不知道,班主是个大坏蛋,他不仅不给少年饭吃,还经常动手打他。就这样过了一年,饥饿难忍的少年再也忍不下去了,有一天,少年趁班主在和客人交谈之际时,逃了出来。逃出来的少年很高兴,但他一分钱也没有,只好四处流浪,过着乞讨的生活。

秋天很快就要过去了,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可少年却还没有一个能够睡觉的地方。

少年流浪到一个国家,但大家见到少年后都跑开了,少年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他看见那边还站着一个老人,便跑上前去问老人,少年先了礼,然后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老人知道他的处境后,告诉他:“这个国家跟邻国本来是和睦相处的,可后来两国在经济上发生了争执,于是,国王下发了以条命令:邻国的100元之只等于我国的50元,邻国得知后,也下发了同样的命令,邻国周边的人因为这点而常常欺负这里的百姓,把这里百姓的钱财都抢走了,日子不好过,所以他们对外人很反感。

少年听完了老人的着番话后,想了想,说:“老人家您去把都叫来,我有办法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于是,老人把村里的人都聚到一起,说是有重要的事要商量。

等大家聚集到一起后,少年对众人说:“各位,我有个办法能让你们过上好日子,这个办法是:大家把自己国家的100元换成邻国的200元,再把邻国的200元换成自己国家的400元,以此类推。”

大家按少年的办法去做,果然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答谢少年,村里的人给了少年一栋房子和一袋金子,并留少年过冬,少年再次村庄里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春天来了,少年告别村庄里的人,带上那袋金子,又去流浪了。

少年用那袋金子做了些小生意,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十几年过去了,少年长大了,是个成年人了。

成年人因为经营有道,不久便成了一个大富翁。大富翁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让原本善良的少年变成了挥金如土的成年人,成年人整天在和宫殿中来往,才过了几年,成年人就把自己财产的一半花光了。

有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成年人的城堡外传来一阵敲门声,仆人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个衣着破烂的老人,仆人见来的不过便要把门关上,可老人却大叫:“我是赌神,你们可不能出这么对待我。”这时,成年人从楼上下来,向仆人命令:放他进来。老人进来后,成年人问他:“你真的是赌神?”老人边把衣服搅干,边回答成年人的问题:“是的,如果你不相信,我们就来打赌。”成年立即问:“赌什么?”老人不急不慢的回答:“就赌问问题,你问我三个关与你的问题,如果我答不出来,我愿赌服输,就把赌神的名号给你;如果我都答出来了,你就得把你所拥有的一切都给我。”成年人听完这番话后,思量片刻,他想:你不可能答出来的,我就答应吧。于是,成年人答应了老人的条件,他问了成年人三个问题,没想到老人都答出来了,成年人只好给了老人自己所有的一切,成年人现在是个流浪汉了,于是,他离开了城堡,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流浪汉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也从成年人慢慢的变成了一个老人。

在艰难的生活中,老人总是在想一个问题: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有什么意义?老人总想不通这个问题,所以他很烦恼,但他仍然想不通。

有一个夜晚,老人来到了一个小村庄,因为没有地方睡觉的地方,就只好在一栋房子外的一个小洞中睡觉,正当老人准备休息时,突然从远处传来呼救声,老人赶紧朝呼救声的方向跑去,当老人朝传来呼救声的地方越来越近时,他看见了一点火花,老人赶紧跑过去,原来是一栋房子着火了,有人没有逃出来,老人看见了,马上放下行李,冲进楼房,老人看见楼道里还有一个小女孩,便立即抱起那个孩子,冲出火场,老人把孩子放下后,又冲进火场,老人检查每个房间,他发现了一条毛巾,老人赶紧用毛巾捂住鼻子,老人发现一个房间里还有两个人,老人赶紧过去,但他发现,这两个人都已经窒息死亡,可两人的上面还有一个布包,老人翻开一看,原来是个婴儿,还睡的正香呢,老人赶紧抱着婴儿正要离开,可火封住了出口,但唯一的出口也只能容下一个人进出,可火很快蔓延过来,在危急时刻,老人从出口看见,有一个人在底下,老人大叫接住,老人把孩子丢了下去,那个人刚好接住,可大伙却吞没了一切……

“接着,我就来到了这里。”流浪汉语重心长的说出了最后一句话,天使接着问了流浪汉一个问题:“那你想明白那个问题了吗?”流浪汉说:“我想明白了,其实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因为你去付出,别人给你的不一定是报酬,但他们真诚的微笑,比金钱还要重要,因为在那个时候,你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天使听了流浪汉的话后,说:“你可以进去了,只有懂得生命的意义的人,他的一生才会有价值,你将会编成册天上最明亮的星星,告诉人们生命的真谛。

后记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3

1.从汉字构造出发

汉字是表意文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系统的“六书”汉字造字理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汉字的这些造字特点进行识字的情感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学习汉字,学写汉字。

如,“山”字,就是三座大山的图形,“日”和“月”字,就是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的图形,这样就容易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觉得汉字里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作一个学习的“乐之者”。

2.从汉字形体出发

汉字形体从甲骨文发展到行书,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单易写的发展过程,这中间出现了很多优秀书法作品,可以说一幅作品就是一种汉字的审美体现。从这些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当中找出一些漂亮的字进入识字教学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又可以拓展学生对书法历史和文字历史的了解,就此,我们现在的教材编写就已经注意运用漂亮的字体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了,在每课的生字后面都加上美丽的书写字体让学生描红。

例如教授苏教版第五册第一课中的“塔”字,可以找出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塔”字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塔”字,让学生欣赏,同时教授笔顺和笔画,讲述一些相关的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字,可能还会说上一些其中的知识。

3.从生活当中出发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漂亮的招牌.广告牌等,指导学生观察这些东西,让他们在平时的逛街玩耍当中随意的欣赏,深入其中,去探讨里面的一些知识,培养一种兴趣。从这一点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特别是我们的父母,在平时陪孩子玩的当中就可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看到一个大的广告牌,问问孩子上面是什么字,你觉得什么地方好看,要你写你会怎样写等等,这是一种随手可做的事情。

二.从汉字隐藏的故事进行识字情感教学

从汉字产生到现在,有关汉字的故事数不胜数,以故事的形式教学生识字,把学生引到汉字的故事当中,可以老师讲一些,也可以让学生查找。让学生动手,既学到了故事,又在脑海中加深了对这些汉字的印象,可能以后对汉字将产生更大兴趣。例如:教写“推”“敲”两字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推敲”的故事:韩愈在长安做官时,一天外出巡视,遇到一个人,在驴背上作推敲动作,神情十分专注,竟冲撞了仪仗队。经过询问知道这个人名叫贾岛,因自己写的一首诗中不知是用“推”还用“敲”好,神情过于专注,才撞了上来,以后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了。讲了这个故事后,在教写“绿”字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王安石写“绿”的故事,然后讲给大家听。

三.利用语文手法和音乐美术等相结合进行识字情感教学

把语文的识字方法和音乐美术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教学汉字时,把一些字编成歌,激发学生兴趣,易于学生掌握汉字。如进行读儿歌识汉字游戏:出示汉字歌“红苹果,金桔子,紫葡萄,黄香蕉;五颜六色真好看,秋天的果园真美丽。”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代表不同色彩的汉字,让学生先准备四种水果实物及汉字卡片。再让孩子在学会儿歌的情况下,把汉字和水果配对。

同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美术色彩,用不同颜色把字展现给学生。我们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把笔画多难掌握的字或要强调的东西用不同色彩标出来,引起学生注意。如在教学字的部首的时候,就可以把字的部首用醒目的色彩标出来,学生一看就能明白,而且重点记住了这些部分。如:

这种图形展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利用现代先进科技进行写字情感教学

现代课件的制作,现代多媒体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视听等各种感观参与识字写字。我们平时也能够注意到,视觉画面加上声音往往能使我们牢牢地记住一些东西,这种印象可能是终身的。在识字教学中,优秀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下面的识字写字教学: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4

一、编汉字故事印象深刻。

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他们觉得听故事是一种享受。看着他们听故事时那专注的神情,就知道故事拥有多大的吸引力了。于是,我经常找一些和汉字来历有关的故事,有时也自己编几个汉字故事,这些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在故事的指引下孩子们养成了关注汉字的习惯。

如:刚认识 “游”这个字时,因为它不属于必须会写的字类,所以不少孩子都不注意去识记,总是把“游”的右边写成反文旁。为了更清晰地记住这个字,课堂上我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老师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希望离我家不远处能有一个池水清清的游泳池(板书三点水旁),这个游泳池方方正正的,很宽大(板书“方”)。每到夏天,泳池里会有很多人在那儿游泳(板书“人”),我希望附近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板书“子”)都能到这儿来游泳(板书“游泳”)。”认真倾听的孩子牢牢记住了“游”的部件,记住了这个汉字,记住了“游泳”一词,记住了这个故事,也记住了“游”字的写法。很多时候,他们会自觉地把课堂上听来的汉字故事讲给父母听,有的孩子还尝试自编识字故事,如:“鸣”----我喜欢小鸟(铅笔书写“鸟”),特别是百灵鸟。听老师说百灵鸟的歌声(铅笔书写口字旁)很好听,真希望能听听它的鸣叫声(书写“鸣叫”)。

教材中很多字都能用来编故事,这种练习特别适用于学生容易混淆容易记错的汉字。

二、画汉字图画感受字义

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识记字形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给生字配上“书面图画”、“身体动画”和“思维动画”。象形字、会意字和部分形声字、指示字的字形有很强的画面感,鼓励孩子在识字后用画将它们表示出来,这就是“书面图画”,书面图画能直观地再现部分汉字的构字方法,帮助孩子了解它们的由来。记得教学《操场上》(人教版实验教材)的“打、拔、拍、跳、跑”,它们具有很强的动感,我鼓励学生运用想象,给生字配上身体动画,让字形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泻出来,这样一个个静止的生字都“活动”起来,使孩子们生动地识字,也提高乐他们的学习效率。

品字结构的字很有意思,当学生认识了“众、品、晶、森”等字的时候,我让他们拓展延伸回家找出更多的品字结构的字:焱、淼、磊、、鑫。同时为了让他们更形象的记忆,我交给他们画汉字图画。如:在纸上画出三棵小树,上面画一棵,下面画两棵,组合起来的画面就是“森”这个汉字的图画。以此类推,把更多的品字结构的汉字画出来,做成汉字小报。于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复杂的汉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一学年尝试下来,孩子们联想能力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课本中随处可见他们那富有个性的“汉字画”,虽然在一幅幅简单的“汉字画”中,有些画得不正规、有些联想较离奇,但那是孩子们凝视汉字时独特的个人感受,彰显着他们的个性。这样的活动,比单纯的识记字音、字形要有情趣得多,也要有效得多。

三、做些汉字卡片玩中识记

很多一年级教师都鼓励孩子们把已学的汉字做成一张张的字卡,在课间读卡巩固课堂识字。为让孩子们在动手做字卡的同时也能积极思维,我指导孩子们多角度思考做出富有特色的字卡来。有时按课文具体内容提示孩子们为本课字卡设计个性造型,如学了《阳光》,就把字卡做成“太阳形”(圆形);学了《春雨的色彩》,就把字卡设计成“雨点儿形”;学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把字卡做成“花盆形”……有时建议孩子们按汉字构字特点(形声字居多)为字卡造型,如把提手旁的字写在“手掌形”的字卡上、足字旁的字写在“脚印形”的字卡上、木字旁的字写在“大树形”的字卡上……有时鼓励孩子们在字卡的反面写上些什么,或画上些什么;有时组织孩子们为同偏旁的字、同声旁的字、同音字等做“家族字卡”,如学了“蛙”字后,请孩子们将记忆中与它相似的汉字找出来(挂、桂、娃、洼、佳、哇等),将他们写在同一张大字卡中,并在反面写上字卡名“圭的一家”,培养孩子们归类重组的能力,重新构建记忆框架,使汉字不再以个体游离的方式存在于大脑库存里,而是以家族形式块状的存储于知识库中。于是,孩子们在长期的根据汉字特点设计字卡的过程中,大脑“汉字存储仓”里变得有秩有序,有框有架,他们能更快地将新学汉字按特点融入到记忆框架中,提高了识字效率。

造型美观的字卡如果只做识字过关用,那太可惜了。动动我们的脑筋,字卡会带给识字教学新的惊喜。如学完《夏夜多美》后,我让学生拿出“哭”字卡,再拿出“趴”字卡,开始用这两个字说一句或几句有联系的话。如一个孩子说:“小明摔倒了,他趴在地上哭。”这种看字卡说话的方式,让孩子们在与同学的较量中,既巩固了所学汉字的音和形,感受了特定语境中汉字的义,又锻炼了联想能力、言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学着将汉字与具体情境相联系,这将帮助孩子们更深刻地记住汉字,因为学用结合是最好的掌握知识的方法。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5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据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的《法经记-xyt》说,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住世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众生,十六罗汉即广为流传。到了清代,世人在为十六罗汉造像时,出于尊敬,将庆友尊者及玄奘大师加进去,于是,十六尊者即演变成十八罗汉,只是后两位罗汉名号时有变化。清乾隆年间,由乾隆帝钦定,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名号才最终确定。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

第一罗汉 跋罗堕尊者

骑鹿罗汉

原是印度优陀延王的大臣,出家成道后,常骑鹿回宫,劝导国王出家,并用种种比喻说明欲念之可厌,终于说动国王让位给太子而出家,故世人俗称他为“骑鹿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二罗汉 伽伐蹉尊者喜庆罗汉原是古印度的一位雄辩家。有人曾问他:“什么是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的快乐谓之喜。”又问他:“什么是庆?”,他说:“不由眼耳鼻口手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比如诚心向佛,心觉佛在,即感快乐。”故世人又称其为“喜庆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三罗汉 诺迦跋哩陀尊者举钵罗汉原是一位化缘和尚。他化缘的方法与众不同,是高举铁钵向人乞食,成道后,世人称其为“举钵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

第四罗汉 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原是佛陀最后一位弟子。因塔是佛的象征,为纪念和追随佛祖,他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成道后世人称其为“托塔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五罗汉 诺炬罗尊者静坐罗汉原是一武士,出家后,师父为了让他摒弃以往粗野的性格,让他学静坐。但他静坐时仍现出大力士的体格,故成道后世人称他为“静坐罗汉”。'700')this.width='700';" title="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六罗汉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原是佛祖的一名侍者,主管佛祖洗浴事。他的母亲在跋陀罗树(又称贤树)下产下他,故名。据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就是因他乘船渡江海而传播过去的,故世人称他为“过江罗汉”。

第七罗汉 迦力迦尊者骑象罗汉原是一位驯象师。因象的威力大,能耐劳又能致远,是佛法的象征。故成道后世人称他为“骑象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八罗汉 佛陀罗尊者笑狮罗汉原是一位勇猛的猎人,连狮虎也能猎杀。后出家戒杀,将证阿罗汉果时,有两只小狮子走到他身边感激他放下屠刀。成道后,他就将这两只小狮子带在身边,故人称“笑狮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九罗汉 戌博迦尊者开心罗汉原是中天竺太子,其弟想与他争夺王位。他对他弟弟说:“我心里只有佛,而没有王位。”且打开胸膛,弟弟见他心中果然只有一佛,遂不作乱。成道后世人称他为“开心罗汉”。

第十罗汉 伴诺迦尊者探手罗汉原是个“路边生”的私生子,与第十六罗汉为同胞兄弟。因他打坐时常用半跏趺坐法,打坐完毕即双手举起,长嘘一口气,成道后世人称其为“探手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十一罗汉 罗怙罗尊者沉思罗汉原是释迦佛唯一的亲生儿子,随父出家,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密行着称。所谓“密行”,就是在沉思中能知人所知,在行动时能行人所不能行。故世人称他为“沉思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十二罗汉 那迦犀尊者挖耳罗汉原是一位理论家,因论“耳根”而闻名于世。所谓“耳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一,六根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器官,要想成佛,必须六根清净。六根中,耳根是由于觉净而生认识,故耳根清净最为第一。因为那迦犀论耳根清净最为到家,故佛教造像常将他的形象塑画为挖耳状,故世人称其为“挖耳罗汉”。

第十三罗汉 因迦陀尊者布袋罗汉原是古印度捕蛇人,常携带布袋入山捉蛇以免行人被蛇咬伤,又将抓到的蛇拔去毒牙放生于山林,因发善心而证得阿罗汉果位。因他随身总带一装蛇的布袋,故世人称他为“布袋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十四罗汉 伐那波斯尊者芭蕉罗汉原是生意人,出生时雨下得正大,后院的芭蕉树叶被大雨打得沙沙作响,故被取名为伐那波斯(梵文“雨”的意思)。后他出家常在芭蕉树下用功并因此成道,故世人称他“芭蕉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第十五罗汉 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原是一个和尚,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白眉,因为他前世就是一位修行和尚,修行到老,毛发都脱落了,只剩下两条长眉毛,死后投胎转世,将长眉毛也带了出来。父亲知道他是修行人,故又送他出家,终于修成阿罗汉果,故世人称他为“长眉罗汉”。

第十六罗汉 荼畔咤迦尊者看门罗汉原是第十罗汉的弟弟,他出家后化缘的办法是用拳头拍门叫屋里的人出来布施。佛认为不妥,就赐他一根锡杖。他化缘时,就用锡杖在人家门前摇动,人家听见这声音果然就心生欢喜,开门布施,成道后世人就称他为看门罗汉。这锡杖(也叫禅杖)后来也就成为和尚出门随带的法器。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

第十七罗汉 为庆友尊者

降龙罗汉

原是古印度恶魔波旬,他大扇动那竭国人四出杀害僧人,尽毁佛殿佛塔,将所有的佛经都劫到那竭国去。龙王用洪水淹没了那竭国,将佛经收藏于龙宫。后来,庆友尊者降服龙王,取回佛经,故也人称他为“降龙罗汉”。十八罗汉的前身:十八罗汉的名字及排名故事">

第十八罗汉 为宾头卢尊者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6

关键词:实例分析;识字游戏;小学语文教学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基础教学的过程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创新。对于小学低阶段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着重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利用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好奇心,通过与现实结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元的游戏式教学互动,彻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汉字是国人主要的交流符号,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元素和载体,作为一种由象形字演化过来的文字,它在教学上自有其他民族文字不具备的优势,同样也有着特别的教学难点。

一、游戏识字的目的

低阶段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的原因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比较敏感,同时又不容易集中精力,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前学后忘”的状态,同时他们对于新信息的接受度却依然很高,通过引入现实例子于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方式,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的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识字游戏在低阶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1.猜字谜

猜字谜是中国古往今来长盛不衰的益智游戏,无论是何种年龄的人对于猜字谜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忱和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猜字谜的魔力,对于学生识字过程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猜字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识字的过程,只不过在这个形式的掩盖下,学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就加深了对于汉字的记忆。猜字谜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引入教学的实例颇多,如,横竖都是二——打一字(井)。教师可以在这个问题后进行延伸、补充井的作用、井的形状、井水的味道、南北井的差异等等,不单单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井”字,还可以了解“水、形、作、用、南、北”等等很多汉字,同时还普及了一些基本常识。

2.编儿歌

很多时候,小学生并不是厌烦学习汉字本身,而是对于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单调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产生了厌烦心理,一旦小学生觉得学习枯燥就从根本上降低了学习热情。而通过与其他学科比如音乐、绘画等艺术类学科的联合,吸收艺术教学的优势,用其之长补己之短。比如,三字经的背诵,三字经中有很多基础汉字而且背后有很多歌故事可以延伸,可以将其简单编曲,制成朗朗上口的简易儿歌。

3.讲故事

趣味性故事对于小学生也有很大的诱惑力。教师可以结合汉字文化漫长的历史,将汉字的演变、成语典故等通过自己的加工和简化,以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在学生津津有味的倾听中,提出课堂教学的关键内容,或者在讲故事之处预设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会有探索发现的冲动,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自然加深了对于汉字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基于这个阶段学生的心智程度,对于“狼来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圣诞老人”等一系列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进行精心设定,达到识字目的。

4.做游戏

此种游戏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娱乐活动,而是没有娱乐工具或者说娱乐工具就是汉字本身的游戏。将识字过程与游戏巧妙结合,由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开展多样的文字游戏,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汉字教学的主动参与程度。

5.看动画

动画片是这个年龄段小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小学生对于动画片的痴迷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借鉴,现在很多的少儿动画片中常常设置有识字节目或者识字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合理观看,当然这种活动不易频繁开展,而在于灵活运用,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此外,对于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少儿节目,教师可以预先设置问题,制定奖励标准,在学生通过动画找寻到答案之后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奖励,而把这个举措当成一个长期的丰富教学形式的方法,变成学生学习汉字时一个长期的期待。

综上所述,识字游戏旨在通过游戏的趣味性引导低年龄段学生的识字过程,借鉴他们在生活中、在家庭里、在户外主动学习汉字的一些经验,与课堂教学进行合理化融合,使学生在认识字之外,更能懂得汉字的意义甚至其背后的历史,为学生后期更广泛、更深层次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幼儿早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3(03).

[2]王兰霞,曹辉.让小学生喜欢上汉字:浅谈识字教学[J].读写算,2012(11).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7

自2007年底到民进中央工作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学习民进的历史,学习那些民进创始人的精神风骨。林汉达就是我首选的努力走进的人物之一。

首选林汉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读过他的《向传统教育挑战》一书(在本丛书中更名为《教育心理学二十讲》),儿子出生以后又经常读他的《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在中国,或许人们不一定知道林汉达这个名字,但一般不会不知道《上下五千年》和《中国历史故事》,因为,这是影响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几代人的儿童读物,发行量早已经突破了1000万册。

兼任民进中央秘书长以后,我曾经和民进中央组织部的同志去看望林汉达的儿媳谢文漪女士。出于对民进的信任,她于2011年1月、2012年2月和3月,先后3次向民进中央捐赠了林汉达先生的一批非常珍贵的文物。如他在美国留学时获得的金钥匙奖、访问时达赖赠送的劳力士表、主席1951年接见派代表人士时的合影、林汉达先生文字改革方面著述的手稿、工具用书、王羲之书法拓片及林先生自己的临帖与刺绣、追捕他的通缉令剪报以及《我的自传》手稿等。她还代表亡夫林文虎先生向民进中央捐赠了清娄东画派画家王鉴的几幅作品。同时她更主动提出,把林汉达先生著作的版权收益,捐赠给民进中央。

我知道,如果林汉达先生在世,他也会这么做。早在1956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全国人大代表的林汉达在回乡视察农村教育时,就为家乡学校捐赠了当时堪称为巨款的1200元,资助学校购买图书、开展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文物与谢女士讲述的关于林汉达的故事,我更近距离地走近了这位民进前辈,感受他的惊人才华与人格魅力。这里按照本丛书收录的三种图书的主题,以及林汉达与民进的关系,分别写下我心中的林汉达先生,与读者朋友分享。

一、为中国孩子讲故事――大才做小事

1900年,林汉达出生在浙江宁波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的他8岁就寄读在离家5里地的地主家,为地主扫院子、抱孩子、打杂差,作为他的学膳费。13岁时父亲准备把他送到慈溪一家米铺当学徒,基督徒的远房姑妈念他聪颖好学,资助他去了教会学校继续上学。他十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手不释卷,晨诵暮省。自此,勤奋、节俭、求学,成为他一生的关键词。他一心向学,从中国读到美国。据说他仅带300美元到美国留学,以演讲收入勤工俭学,博士学成回国时,还净余500美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汉达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全国扫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杂志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普及教育与语言文字改革是他的主要职责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林汉达先后编写出版了《东周列国故事新编》《春秋故事》《战国故事》《春秋五霸》《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新编》等大量通俗历史故事读物。加上他生前未及完稿、由曹余章续完的《上下五千年》,著作等身。

在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东周列国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林汉达说:“我喜欢学习现代口语,同时又喜欢中国历史,就不自量力,打算把古史中很有价值的又有趣味的故事写成通俗读物……我当初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尝试通俗语文的写作,换句话说,是从研究语文出发的。”

身居高位、学至大家的林汉达致力于把用艰深的文言文记录的中国历史,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表达出来,他投入大量精力来做这样的“小事”,不仅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孩子,也为历史知识的启蒙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曾经说:“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让读者津津有味地读到我们祖国的历史,而且文字规范,对我们学语文、学作文都大有好处。”历史知识是爱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这些中国历史故事已经成为儿童读物的一座丰碑,至今仍广为流传,几乎无人企及。

这套丛书收录的一百多个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林汉达为孩子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所有的故事,都用一个浅显明了的四字标题,如“千金一笑”“一鼓作气”“放虎回山”“起死回生”等表达,不仅文字规范,而且生动有趣。如果先生在世,去百家讲坛讲中国历史,恐怕会远比现在流行的一些讲座更加精彩。

二、向传统教育开战――教师如战士

林汉达一生与教育有缘。

1915年,他转学入读宁波崇信中学高小班。毕业后就担任了观海卫约翰小学的助教。也就是说,十五六岁时小学毕业的林汉达,就已经开始担任小学教师了。17岁时入读崇信中学,毕业后又在上虞、宁波任教,担任了几年的中学教师。一直到1921年考入杭州之江大学(今浙江大学),1924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回到家乡,担任宁波四明中学教师。

1937年,林汉达赴美国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民众教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民众教育的发展与中国文字改革的关系》,在论文中他提出要利用拉丁化新文字作为扫除文盲的工具。回国后他担任华东大学教育系主任、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先后担任了燕京大学、教育部的领导职务。可以说,他的一生是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林汉达是中西贯通的学者,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了然于胸。1941年,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向传统教育挑战》正式出版,一方面批判地引进西方的教育学说,一方面向中国的传统教育提出鲜明的挑战。在这本书中,林汉达对传统教育的“镶金嵌玉的锄头”“小和尚念经”“填鸭教育与放任主义”“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铁杵磨成绣花针”等观点与做法提出了尖锐批评。

这本书在当时的确是一部“破天荒”的著作,林汉达用“幽默的态度,生动的笔调,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讨论”既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又系统介绍了学习心理学的理论,是一部有破有立、简明扼要的教育心理学普及读本。该书出版以后受到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好评,一再重印再版。

1987年,上海书店重版该书时,刘佛年先生曾经为其撰写了重版序言,他在序言中说:“将近半个世纪前的书现在又重新印行,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除非是极有价值的著作。”几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吴法源先生主持的大夏书系想重新出版这本书,托我询问版权的事宜,也是因为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

现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将其纳入丛书重新出版,相信会有很多读者得以一睹为快。当然,70多年来,教育心理学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生物科学与脑科学的发展,皮亚杰、维果茨基、埃里克森等学者新的研究成果,使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但林汉达先生在教育上的远见、做学问的方法,如主张用整体、联系、动态的观点和方法代替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和方法等等,在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用北京话翻译名著――学者亦学童

林汉达不仅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据说在中学时,他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面对滔滔甬江朗读两个小时的英文。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时曾经得到第一名的好成绩。

大学毕业以后,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英语教师。几年以后,28岁的他进入上海的世界书局,历任英文编辑、编辑部主任、出版部主任。此间,他编写出版了一大批关于英语研究、英语教材、英语词典、英语翻译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标准英语课本》。

20世纪30年代,由开明书店出版、林语堂编的《开明英语课本》风行一时。其后,世界书局出版了林汉达编的《标准英语课本》,隐隐有后来居上之势。但是,一场林语堂控告林汉达的课本抄袭、林汉达反诉林语堂诬陷的官司,由两人所在的开明书店与世界书局对簿公堂。一方是事业刚有起色的小公司和闻名遐迩的学者林语堂,一方是业内三大巨头的大书局和涉世未深的青年林汉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官司持续了半年,打得天昏地暗。所幸,对于足够坚韧的船帆而言,风暴再大,只是提供前进的动力。最终双方当事人都从此事获益:林语堂主编的课本因为官司而得到宣传,销量大增;林汉达则因为官司期间南京教育部的次长朱经农的一句“人家是博士,你是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竟敢顶撞林博士!”而受到刺激,只身远赴美国留学,只用了两年半就分别拿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而且得到了金钥匙奖。据说,当时金钥匙奖只有费孝通和他两个人拿过。

在中国民主促进会,有两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一位是叶圣陶先生,据说当时中央政府的许多文件的语言文字,都是请叶老亲自把关的。一位就是林汉达先生,不仅是因为他在教育部负责语言文字的工作,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读物,也因为他能把晦涩难懂的英文,翻译成通俗流畅的白话文。

这套丛书中的《大卫・科菲波尔》一书,是林汉达先生的翻译作品。我在民进中央见过这本书的手稿,感觉特别亲切。该书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作家23部著作中最心爱的一部。这也是一部别具特色的译著:原著有40余万字,为了让普通读者能够欣赏原著的精华,林汉达没有用直译,也没有用意译,而是用“素译”的办法进行了尝试。著名语言学家陆志伟先生在为译著写的序言中高度评价了这种译法是“为忙人着想”。显然这也是为了让更多如少年林汉达一般的穷孩子们能够读到这本写穷孩子的好书。这本书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即用北京话翻译。为此,满口宁波话的林汉达先生专门做笔记大量搜集北京话的词儿,像孩童一样不断请教生长在北京的朋友。他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实为后人之楷模。

可叹的是,最终先生竟因英文而离开了我们――1972年7月初,还在牛棚劳动改造的他,接受了总理委托审校《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一书的任务。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知道在等着看这本书,便日以继夜地伏案工作,认真校改,每天工作长达十六七个小时,7月24日深夜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是他的绝笔。1972年7月26日凌晨3时半,因心脏病发作抢救无效,林汉达先生与世长辞。

四、为民主事业鼓与呼――“贩子”是赤子

林汉达不仅是著名的学者,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他热情似火,以生命燃烧,一心焚毁不平,为他人带去温暖。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反内战的民主运动风起云涌。林汉达也积极投身其中,几乎每天都要在各大学、中学、工厂等处演讲。他的演讲尖锐泼辣,生动深刻,具有很强的鼓动性,被嫉恨为“青年贩子”。1945年12月30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地下党的支持下,林汉达和马叙伦、王绍鏊等人发起正式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次年6月23日,上海人民举行反内战大游行活动,林汉达、王绍鏊、陶行知三人被推选为大会执行主席。在上海北火车站广场举行的欢送各界和平代表去南京请愿的大会上,林汉达再次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中国人民没有人愿意打内战。中国的属于全国人民,政府的官吏只是主人的仆人。但是,今天不是主人当政,而是仆人当政。我们要恢复主人的权利。我们的代表就是要吩咐仆人立刻放下武器。我们不能让仆人把送给外国人。现在,我们的代表到南京请愿,假如不成功,我们就第二次再去!全上海的人都去,我们步行去,非达到目的不可!”林汉达的话掷地有声,全场群众为之振奋,响应着他的倡议,齐声有节奏地高呼:“去!去!去!我们步行去!”

第二天,上海警方就发出了通缉林汉达的消息。在地下党的营救下,林汉达戴着斗笠,化装成渔翁,从大连经朝鲜到达东北解放区。紧接着他担任辽北教育厅厅长,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他日以继夜地编写扫盲教材,深入基层指导青年教师,为解放区的教育事业竭尽全力。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在北京中南海勤政殿开幕,林汉达与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作为民进代表参加了筹备会议,并且与雷洁琼一起承担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工作。9月21日,他作为民进的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国会议。

1957年5月,林汉达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把在上海、宁波等地视察教育工作时发现的问题,写成了考察报告。在报告中他向中央建议,全党要重视教育,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要重视师资力量的培训和提高等。同时指出,全国扫盲工作计划有冒进浮躁、不切实际之处。因此,林汉达次年即被划为“分子”,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改造学习。此后,林汉达一直处境坎坷,但他仍然孜孜不倦于读书写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林汉达的儿媳谢文漪女士捐赠给民进中央的珍贵文物中,还有林汉达先生一直收藏的当年刊登通缉令的报纸。睹物思人,回想起先生跌宕的一生,让人感慨万千。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8

一、“牛鼎之意”

或曰,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贞《索隐》释“牛鼎之意”云:“《吕氏春秋》云:‘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是牛鼎言衍之术迂大,倘若大用之,是有牛鼎之意。而谯周亦云:‘观太史公此论,是其爱奇之甚’”。明归有光《与沉敬甫》之七:“《水利论》具有前人之论,特为疏剔之。意望当事者行其言,以惠东南之民,非有牛鼎之意也。”《索隐》的意思是说,驺衍之言大而无当,此人不可重用。这样解释,未能深明太史公之意。

究竟司马迁所谓“牛鼎之意”是什么含义,必须联系司马迁用典,才能得到确释。他说:“伊尹负鼎而勉汤以王,百里奚饭牛车下而缪公用霸。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在这里,“牛鼎”是指伊尹负鼎和百里奚饭牛两件事。而《吕氏春秋》中说的“函牛之鼎”则是一件大容器。所谓“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鸡”,其意与《论语》中所说的“割鸡焉用牛刀”是一个意思,而与司马迁所说的“牛鼎”毫不相关。

驺衍是战国后期齐国樱下学派中最为显赫的人物。他有一部著作名为《主运》,此书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在《吕氏春秋・应同》篇中还可略见其梗概:“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月演大蟠。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从中可见,驺衍之学是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德性相生相克的循环变化,来解释王朝兴废的原因。《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注引《驺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舜)土,夏木,殷金,周火。”驺衍认为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五行转移”的循环顺序进行的,每个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五行中的某一种势力居统治地位,从而为统治阶级改朝换代提供依据。

驺衍之学上承殷周之天命论,下启西汉今文经学天人合一之说与俄纬神学。这种学说使得野心家们可以利用自然界的特异现象与偶发事件,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满足了各国诸侯争霸天下的理论需要。《史记》称述驺子之学要点是:“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所以驺衍在当时每到一国,就受到了极其隆重的接待。他不仅“重于齐”,在魏国,受到“惠王郊迎,执宾主之礼”。到赵国,平原君为之“侧行撇席”。来到燕国,燕昭王为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揭石宫,身亲往师之。”

他的五德转移学说,也称五德终始学说,不仅很受当时统治者的赏识,而且在秦汉皇朝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秦“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族旎、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贾谊、董仲舒等人提出的“改正朔,易服色制度”(《汉书・贾谊传》)的主张,也是根据或吸收了驺衍的学说而形成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司马迁认为驺衍之学虽然“不轨”,也就是不符合古代儒家经典的规范,但他所提出的学说,就像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以干求人主那样有促成王霸大业的用意。因此,《索隐》的作者司马贞误解了司马迁的“牛鼎之意”;而谯周说太史公“爱奇”那更是不知司马迁所云了。

如此,这段话的意思便是: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给汤烹饪,却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统一了天下;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秦穆公任用了他,因而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投合人主的意愿,然后引导人主走上正大的道路上去。驺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常情,或许有伊尹负鼎、百里奚饭牛的用意吧?

二、“物故”

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发巴、蜀、广汉卒,作者数万人。治道二岁,道不成,士卒多物故,费以巨万计。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物故”一词,在《史记》和《汉书》两书中多次出现。刘熙《释名・释丧制》对“物故”一词的解释是“汉以来谓死为物故”。汉魏史籍中所用“物故”一词,确实有“死亡”之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治道二岁,不成,士卒多物故。”《汉书・夏侯胜传》:“百姓流离,物故者过半。”《后汉书・赵熹传》:“坐事下狱,疾病物故。”《三国志・孙坚传》注引《英雄记》:“[吕]公兵下石,中坚头,应时脑出,物故。”

这四例中的“物故”一词都是指死亡,所以后世都把“物故”一词视为“死亡”的同义词了。但是刘熙所说的是“汉以来”的情况,那么是否意味着汉以前的“物故”一词不作“死亡”用呢?这就得考察“物故”一词在先秦的用法了。

《荀子・君道》篇明载 :“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亦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朱起凤《辞通》释此“物故”为“死亡”,并不确切。古代称人之死亡,有其特殊用语,不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天子之死曰“崩”,诸侯之死曰“莞”,一般人则称“终”,称“卒”。这是《礼记・曲礼》上所记载的。因此,《荀子・君道》篇中的“物故”一词,其意义若作“死亡”解,是不行的。这里“物故”似应解释成“意外事件”才合适。所谓“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云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不可能不发生疾病或意外事件。”

为什么先秦“物故”一词的意思是“意外事件”呢?这就得从“物故”这一复合词所由构成的词素“物”与“故”这两个字的古训中去加以探索了。先看“物”字的古训。《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礼记・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曰:不过乎物。”《注》云:“物犹事也。”《诗・大雅・民》:“有物有则。”传:“事也。”

再看“故”字的古训。《易・系辞》:“是故知幽明之故。”《疏》云:“故谓事也。”《后汉书・牟长传》注引高堂隆说:“故,事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昭伯问家故,尽对。”《国语・周语下》:“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史记・龟策传》:“教、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以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国语・周语下》、《史记・龟策传》中的“故”皆是:“事;事情”的意思。

由此可见“物”、“故”两字的古训都是“事”。所以古人把“丧忧”称为“大故”,大故就是大事。这样看来,“物故”一词是一个同义并列复合词,是“事”字的同义词。

但并非任何事件都可用“物故”一词,它是专指意外事故、非常事件。《墨子・号令》篇记载:“即有物故,鼓。”孙诒让《墨子间诂》:“物故,犹言事故,言有事故则击鼓也。”这里的“物故”显然是指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因而需要报警以聚众。这种一有“事故”就击鼓报警的办法与古代烽燧制度的作用相同。可见“物故”一词的原义是意外事件。这足以证明汉以前“物故”一词,并没有“死亡”之意。刘熙所说的“汉以来谓死为物故”云云,只能说明“物故”一词有了新义。而作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用的“物故”在汉代也还是有用例的。《汉书・霍光传》记载:“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之名’。”这句话是霍光在决定废黜昌邑王时说的。当时昌邑王已奉诏入朝,霍光下令把昌邑王的随从人员全部拘禁起来,并告诫下属执行人员要特别谨慎,要加强保卫工作。所谓“卒有物故自裁”云云,是说仓碎之间,昌邑王若有意外事件发生而自杀,就会使霍光背上杀主之名,以至辜负了众望。这一例中把“物故”与“自裁”并举,如果把“物故”解释为死亡,那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在突然拘禁昌邑王全部随从时,很有可能发生对抗。这样一来,除了昌邑王有可能自杀以外,还有可能发生格斗、杀伤事件。若把这一例中的“物故”解释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就能包括更广、更为全面一些的内容。

另外,“物故”一词又见于东汉刑徒墓砖。一九年,洛阳南郊发掘出东汉刑徒墓葬,出土了墓砖八百余块 。其中二百二十九块刻有铭文的墓砖,记录了死者的关押地点、刑类、死亡日期,并有“物故死”字样。又一九五七年河北定县北庄出土的汉墓石刻上,也有某某“物故死”字样。“物故”与“死”字连在一起使用,则此“物故”决不可理解为“死亡”的同义词。它在这里所具有的含义是“意外事故”,与《荀子》、《汉书・霍光传》中的用例意义相同。

汉代“物故”一词虽然产生“死亡”之新义,但仍与其原义“意外事故,非常事件”有紧密联系。从前四史中的“物故”一词的用法来看,基本上是指非正常死亡。兹举数例:《史记・匈奴传》:“汉兵物故十六七。”《汉书・匈奴传》:“汉士卒物故者亦数万。”《后汉书・列女传》:“父泥和乘船坠湍水,物故。”《三国志・马谡传》:“下狱物故。”而且开头所引四则事例也是指非正常死亡。由此可见,如果“物故”被用于“死亡”这一意义,那么只能指意外死亡、非正常死亡。

通过历史地考察“物故”一词的构成及其语义的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先秦古籍和前四史的语言,即古人所说“雅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语言或标准语言。在这些语词中,“物故”一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非常清楚的。“物”与“故”,古训均为“事。”高堂隆释“物”为“无”(《后汉书・牟长传》),王先谦引宋祁说,谓“物”通“殇”、“殁”(《汉书补注》),均未得其正解。“物故”是一个同义并列的复合词,在先秦时期,其意义为“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汉以后又有了新义,主要用于非正常死亡,而用于“意外事故”或“非常事件”的例子极少,但在人们的口头语言中,如霍光语和墓砖铭文,则仍保留着先秦时期的古义。

由此,以上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唐蒙已经掠取并开通了夜郎,趁机要开通西南夷的道路,征发巴、蜀、广汉的士卒,参加筑路的有数万人。修路二年,没有修成,士卒多发生意外事故死亡,耗费的钱财要用亿来计算。蜀地民众和汉朝当权者多有反对者。

三、“不侵”

廷尉以贯高事辞闻,上曰:“壮士!谁知者,以私问之。”中大夫泄公曰:“臣之邑子,素知之。此故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上使泄公持节问之舆前。

――《陈余列传》

按《汉语大词典》第1册“不”字条的下面没有收“不侵”一词。这个词是先秦两汉时期的一个常用词,理应收列。《韩非子・显学篇》云“立节参名,执操不侵”,《急就篇》有“所不侵”,另外西安汉城曾经出土一枚“征不侵”印,这些都充分说明“不侵”是一个习用语。只是“不侵”到底是什么意思,前人没有说明,至今颇为费解。现代学者梁启雄云,“不侵, 谓不受别人无理的陵犯,不受侵辱”[2],似乎比较准确,但用它去解释《史记》、《急就篇》等中的“不侵”,显然不通。综合分析《史记》和《韩非子》等的例句,我们发现“不侵”实际上是不屈服、不屈从的意思。《史记》中“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应当断作“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意思是:这本来就是赵国建立名义不屈服,而实现诺言也。《韩非子》的“执操不侵”意思就是:坚持节操而不屈服。铜印“征不侵”就是征讨不服从。这样理解“不侵”的意思,自然文从字顺,怡然理通。

由此,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皇上,皇上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中大夫泄公说:“我和他是同乡,一向了解他。这本来就是赵国建立名义不屈服,而实现诺言也。”皇上派泄公拿着符节到舆床前问他。

注释: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9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高年级的教师往往认为识字、写作教学应该是低年级的重点,所以缺乏关注;

教师的工作主要是抄写词语,注重数量,忽视质量;

因为多数教师重视课文的讲解,忽视词语的意思,所以学生对部分词语不能正确理解,我们会看到“西阳”“因该”等词语;

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水平低;

许多学生不知道正确的汉字,不懂得汉字的结构特征,没有掌握书写规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识字与写字的教学,让学生们写一手好字,也让中国博大深远的汉字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

一、不断更新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所以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的教育理念要确立,为学生寻求发展的新的教学理念,提高素养在语言环境中的可能,使汉字具有生命力。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发现汉字的规律,积极探索在汉字的内涵,使识字过程变得有意义。

兴趣是一种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成功经验的总结中说:“就我记得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能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事物和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在汉字的学习中感不感兴趣,直接影响汉字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读写的欲望,要关注每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的闪光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利用游戏、故事、歌曲、识字挑战赛等模式和其他辅助手段,使学生意识到写字的乐趣,感受到识字的成功。

二、不断寻求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注重学生注意力、观察力的培养

有些汉字只有细微的差别,不仔细观察就容易认错,闹出笑话。如:戊、戌、戍,经常有学生分不清,因此在认识这三个字的时候,就把它们放在一起,先观察再比较,当学生发现三个字之间细微的差别后,学生们就很容易一下记住三个,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中国汉字的构成,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地记住汉字,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个小故事。例如在指导学生认识“碧”时,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它们。有一个学生说:有一天,有个姓王的大娘和姓白的大娘出门串亲戚,后来他们累了,就一起坐在石头上休息了。这么一说,学生印象深刻,学生既可以认识难记的生字,又活跃了想象力,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三得。

(三)注重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识字和写字教学过程,主要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集体齐动脑,共同寻求读、写的好方法,最后分享。该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特别是最后一类共享的过程,学生们运用多种方法,使得班上其他同学对汉字的记忆更为深刻了。

三、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识字写字水平

方法是识字和写字的根本。因此我引导学生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生字进行识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点培养学生预习生字的能力。

(一)在阅读中识字的指导

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识字中阅读,理解、感悟,想象。例如,教学“心旷神怡”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我来到了一片绿草如茵的草原,我向前走啊走,看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园,花园里鸟语花香,我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学生入境感受之后,他自然会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要加强词语记忆。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便于学生进入情境的文本。

(二)在语境中识字的指导

在平时听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经常把汉字从课文中拿出来,运用一定方法进行教学。尽管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所以教师应注意教学中的整合,让学生的识字过程变成一个明确的扫除阅读障碍的过程。有了语境的支持,学生更容易在相应的上下文记忆词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三)在积累运用中识字的指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早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字词的积累。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开展“词海抬贝”“成语集锦”“格言警句”等多个阅读项目,也可以把词语编成短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减少学生的词汇回生率。

(四)指导学生学会将单元生字整合学习

在各个学段学生的识字和写字要求的数量是非常大的,但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逐个生字教、写,一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二是模式的固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三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采取整合生字的学习方法。在整合学习生字的同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识字法。

1.字义识字法:在字义教学中,很多字和他们的意思相关联,如“恨”的部首是“忄”,它的字义与心情有关,“论”的部首是“讠”,它的字义与语言有关,再如“捎”和“梢”,都读“shāo”,但“捎”的部首是“扌”,显然它的意思与动作有关,“梢”的部首是“木”,它的意思当然与树木有关。

2.儿歌识字法: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特点改编一些适合学生的兴趣和理解水平的儿歌,让其他学生多次阅读,使学生产生视觉图像的形态,从而提高形状记忆的准确性。“一个人,他姓王,口袋里装着两块糖”(金);“一人胆子大,敢把大王压”(全);“两个小儿土上坐”(坐);“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三木为森”“不正为歪”“小土为尘”“上小下大为尖”。

3.形声字识字法:让学生了解汉字特点的同时,让他们逐步了解“形声字”,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形声字的了解,掌握一个汉字与之相近的很多汉字,从而锻炼他们的思考力和观察力。比如,我们很早就学过的“刑”字,当学生看到“型”字时,根据平时的训练,不难把“型”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声旁我们已经学过,所以这个汉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4.字谜识字法:小组同学一起思考,在字谜游戏过程的学习,不但从音,形,义三方面理解了字义,而且锻炼并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告”,“牛走独木桥――生”。学生猜谜语的过程就是识记生字的过程,这种识记不同于机械识记,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记忆,印象非常深刻。

5.故事识字法: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抽象的汉字演绎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并识记新的词语,可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教学“休”时,可编成故事:一个人干活干累了靠在树上休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识字。

汉字的故事作文篇10

【关键词】识字教学;情趣;想象;实践;评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国文字独一无二,形神兼具,他的美言之不尽。因此,我们可以发掘识字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美,引领孩子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让“美”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让兴趣点燃孩子心中乐于识字的火苗,实现快乐识字的最佳识字状态。

一、情趣识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每一个文字本身就充满着文化底蕴。”的确,每个汉字都蕴藏着一个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是一张张可独立审视的生命面孔。它们带给我们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如:在认识“休”字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田里辛苦劳动了一天的种田人,找到一棵大树,静静地靠在树上闭着眼睛休息,健壮的大树帮他消除了一天的疲劳。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孩子们不仅牢牢地记住了字的结构,更领悟了字所包含的意义,在书写的时候就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木”字“撇、”的舒展就是大树的健壮,“单立人”的“撇舒展,竖短而直”就是种田人的舒适。再如:“人”字笔画简单,我们观察发现它的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撑着的。因为人生活在集体当中,你帮我,我帮你,大家互相帮助相互支持,每个人才会过得幸福。我们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身边“互帮互助”的故事,有的小朋友铅笔断了我们就借给他,贫困山区的孩子家里穷,我就用自己的压岁钱为他们送上崭新的学习用品……每一个汉字都能带给我们精彩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让孩子们在写字的同时感受汉字所蕴含的精神之美。从而乐意写字,在写字中探寻一个又一个丰富的故事。

二、展开想象,每一个笔画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汉字的笔画形态来自于图画又美于图画。古人说,汉字之“横”如“列阵排云”,有庄重之美;“点”如“高峰坠石”,有飞驰之美;“竖”则如“万岁枯藤”,有苍劲之美。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认识基本的笔画,也就是认识一个字的梁、柱。我们要充分发挥低段孩子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观察笔画,想象笔画,让笔画“活”起来,生动起来。如:用多媒体动画放大“点”的书写过程和形状,让孩子说说点像什么?孩子立刻情绪高涨,在他们眼里点是一颗飞落的雨点儿,是一粒饱满的瓜子,是一颗晶莹的泪珠……在如此美妙的想象之中,每一个笔画都不再枯燥和单调。在不断的观察与想象之中又逐步明确了每一种笔画的形态。孩子在识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每个笔画,呈现出脑海中那一个他所喜爱的美丽形象,倾注的便是一份最美的情感。

三、观察实践,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动画的呈现

在低段识字教学中,教师的引领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这样的引领可以和学生交流汉字中包含的人文精神。如:教学“鸟”字,我们先利用多媒体演示“鸟”字演变的过程,接着让学生在“鸟”字中找找鸟的身体部位。老师在此进行讲解:小鸟的身体是圆润的,羽毛是丰满的,这样它才能飞向高高的天空。在认识了这个字后,教师还进行示范书写,一边书写一边描述,让学生领悟了认识这个字到会写这个字,原来是如此的美妙。紧接着,我们就让孩子自己来实践书写,一边想象一边书写,仿佛看见了一只小鸟矫健的身体,看见它正展翅高飞。在书写中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体验书写之美带来的快乐。这样认与写的结合教学不仅让学生牢牢地掌握了这个字,更感受到了这个字的形体美,使其身心愉悦。

四、评价拓展,每一句赞赏都是一股前进的动力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肯定,是自豪,那是多么的珍贵和自豪。因此,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让自己的评价发挥最大的功能。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的语言评价学生识字的过程和结果:“瞧,小朋友记住这个字的办法多么有趣啊!”“看,的这猜迷识字法可真有意思!”“说的这个故事好感人,让我们一下子就记住……”我们也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让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充满期待,让老师的评价对学生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努力让自己更用心地去认识更多新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