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十篇

时间:2023-03-23 22:25:58

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1

如果说《诗经》有浓郁、淳朴、粗犷剽悍北方民族的特点,象征着黄河的醇厚、绵长、隽永、历经沧桑不改其荡气回肠本色的话,那么有着温柔、多情、幽静、九曲回肠、风景宜人的长江则是江南民族特色的写照,而《离骚》则体现了这一特色。

《诗经》、《楚辞》这两部作品集是中华民族文学作品的最早形式――诗歌的源头,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都从中汲取了它丰富的精华,特别是它的表现手法。

《诗经》“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后人把前三者概括为其内容,后三者概括为表现手法。这一说法是由宋代大文学家、哲学家朱熹提出来的。因其概括精辟、准确,因而沿用至今。后来《离骚》及楚国其他文人的作品也使用了这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赋者,乃直言铺陈其事也。

比者,乃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些晦涩、难懂的语言不好理解,而今人概括先秦诗歌及唐宋诗词在写作方法及表达技巧上运用时将其演化、分解为以下:

一、渲染、铺垫、铺陈、烘托、衬托、对比、照应、白描;

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反复、对偶、互文、象征、寄寓、寄托等。

那么朱氏所说的“赋、比、兴”与今人所概括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我以为今人所概括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的进一步细化。

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而写景叙事抒情说理是文学语言的表达方式,除宋词重在说理外,其他古典诗词都采用这四种表达方式。《诗经》、《楚辞》中的表现手法也是这四种语言的体现。今人所概括的一、二种表现手法就是“赋”的具体体现。第一种是从描写景物方面来说的。中国古代的诗歌是诗画合为一起的,苏轼在评价王摩的诗画时就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渲染、衬托、烘托、白描、工笔、铺陈、铺垫等本是绘画术语,而将其用在诗歌表现手法上说明这与绘画是相通的。当然,中国的诗歌是以形象化的思维为主,讲究以物象来体会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我们在写诗或读诗时,脑中会出现作者所描绘的具有一定特点的形象,会被头脑中的思维牵着走。因此,写诗是文字连缀的画,而绘画则是色彩涂抹的诗。今人对古代诗歌的内容配以插图,也正是这个道理。不过,画面的内容需要眼睛的鉴赏,反映到大脑,进行再创造、加工、思考,才能品味出诗歌的审美情趣、价值所在,而诗歌则需要通过字词的连缀,发挥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美,是一个更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所以,有文学素养,特别是有诗歌素养的人,应懂一点绘画知识,而有绘画技巧的人也应有一点文学才华,这就如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文章千古一绝,绘画更是堪称一流。

写诗的目的重在抒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但文贵在含蓄,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情感的含蓄、内敛,个性不张扬,它不同于西方诗歌那充沛洋溢的激情,因此常把自己复杂的喜怒哀乐情感浓缩为一句简短的诗句或蕴含寄托在所描的景物当中。这样今人所概括的第一种表现手法就派上用场了。凡是描写景物的句子都可以用这些词语去分析。不过,有种比较复杂的景和情不一致的表现,这就是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昔我去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这样的句子就是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综上所述,第一二种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赋”和“兴”的表现,不过“兴”重在写景,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加以景物描写,一般在《诗经》文章的开头,所以也叫起兴。现代流行歌词也用此法。而赋不仅仅为抒情,还为写景叙事,不过朱熹把叙事和抒情归为赋,而把写景归为兴。

至于第三种表现手法,今人把它说成修辞手法也是由“比”派生出来的。这种表现手法只能用来分析某一两个句子,而“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在现代散文中则被大量使用。如,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文章中就用了这种表现手法。诗歌中一般则作为借代来讲,如杜甫《兵车行》的“武皇”借指唐代皇帝,“汉家”则借指唐朝廷,特殊情况另当别论。

这里要说一下,象征与寄托、寄寓的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如,火炬象征光明,江水象征历史长河的浩浩荡荡,象征时光的流逝等。而寄托,是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寄寓,也就是寄托。从以上对两个词的解释上可看出,他们的作用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说法有不同呢?关键是象征是把某种特殊意义直接说出,而寄托则不直接说出;象征是大的意义,而寄托则是个人感受。如蜡烛象征奉献精神,而景物则蕴含个人的感情。

这里还要说一下文学作品表达方式在诗歌中的使用:

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但是诗歌是不用说明的。纵观中国诗歌,很少或没有用说明表达方式的。诗歌所用表达方式的顺序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如果按照这样的顺序去分析,那么诗歌的表现手法就很容易分析出来了。一般叙述语句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写景打基础,可以用对偶、对比的表现手法,当然也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写景的句子也可看作是间接抒情,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或哀愁怨恨的感情。当然,在写景过程中,作者讲究动景与静景、实景与虚景相结合,这是文字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抒情句一般是直抒胸臆,议论句是诗歌中点明主旨或揭示意义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诗歌的诗眼,也是中心所在,而前面的叙事写景是为其揭示主题做铺垫或铺陈。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2

关键词:诗言志思想情感主题方法归类知人论世意象

诗歌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情操和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的核心灵魂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语言、结构形式、表达技巧等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为言志服务的。因此抓住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抓住了鉴赏诗歌的关键,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那么如何理解领会把握住诗歌的主题思想呢?

一、归类法:同一类诗歌,表达的主题也基本相同

1.谈禅说理诗:此类诗一定蕴含着很深的寓意。如“一岁一枯荣”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变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明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表明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说明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客观规律。

2.山水田园诗类:品质正直高洁的文人厌恶官场的污浊黑暗,洁身自好,离开官场,归隐田园或山林,于是欣喜若狂,写诗以明志,表达自己对污浊的官场的厌恶和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通过劳动过程的描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3.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中,史实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弄清史实是鉴赏这类诗歌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然后揣摩作者的意图,达到对诗词的深层理解。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还是借古人写自己要搞清楚。例如李益感叹隋之灭亡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气杨花愁杀人。”诗作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中唐已是国运动荡,李益借隋朝的覆灭来感叹现世的没落,有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而重蹈前朝覆辙,有借古伤今、引起时人思考之意。

此外,还有边塞诗、游子诗、咏物诗、闺怨诗、爱情诗等。

二、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及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背景

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有助于理解诗歌表现的意境,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分析诗歌塑造的形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武则天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担任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幽州台典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三、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寄托作者情思的具体物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景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言志抒情的,而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1.蝉: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所以把蝉视为高洁的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兴的身世。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之人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要的表白。超级秘书网

2.猿: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古民谣有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猴哀伤、凄厉的叫声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3.燕子:由于燕子春秋迁徙,因此多用来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外,燕子还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3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开始,感知诗句的基本大意。将诗歌语言散文化,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从诗歌的标题开始,了解诗人及其创造的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真正读懂诗歌的情感,将文字变换成人物和场景,以此进入诗歌创造的情景之中,感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心理,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感知其个性、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内容开始,理解基本的诗句,再由这些诗句描绘的场景想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描绘的就是诗人辞官归隐以后躬耕农田的场景,诗人早出晚归,种豆除草,“草盛豆苗稀”,尽管劳动很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不违背我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隐居山野的诗人形象,成为后人反复称颂的精神榜样。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诗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把握情感,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歌遣词造句、选用艺术手法的妙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出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才能抓住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描绘和表现手法的选用。诗歌的情感一般需要借助景物描绘感知。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找到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感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不仅是诗人的感情流露,还是诗人思想和品格的体现,感知诗歌的情感之美时,更要感知诗歌中诗人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体会诗歌情感的崇、高、美。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的诗歌很有现实意义,其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殷切和期盼,境界之崇高,胸襟之博大,也是诗人诗歌情感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景物描绘融合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诗人不仅在诗歌中表达感情,还在诗歌中描绘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定的意境之中,以此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每一个诗人都是“丹青高手”,他们将情感融入画面的描绘之中,通过画面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景物)入手,找到诗歌中选用的相关意象,将其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再造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或者场景,以此感知画面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真正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欢快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形成我们想象中的图画,绚丽耀眼,层次丰富,江南春景跃然眼前,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从而将读者带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刊), 2012,(8).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4

关键词:沃尔夫;歌曲;创作特征;创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在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中,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崇尚个性、追求主观情感表达的时代,也是音乐的体裁形式和音乐语言获得极大发展的阶段。从19世纪初开始,音乐创作的观念、内容和手法逐步打破古典主义严谨理性的规范和模式而不断创新,最终形成了后浪漫主义和20世纪多姿多彩的音乐流派和风格特征。与19世纪上叶、中叶相比,19世纪末的德奥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了显著的发展,并逐渐走到了传统的边缘,由朗诵调歌曲、交响歌曲和管弦乐歌曲组成的“现代”歌曲类型替代了传统的如抒情歌曲、民间歌曲和温和的勾起情感回忆的歌曲(stimmunglied)的歌曲类型。歌曲的创作手法如旋律、节奏、和声、织体、结构、调性等都突破了传统的藩篱,使歌曲具有更宽广的表现范围、细致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开辟了艺术歌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发展道路。

沃尔夫作为后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曲家,主要创作领域和成就是艺术歌曲,一生中创作了近300首歌曲。他的歌曲继承了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基本特征,在音乐创作早期,沃尔夫很崇拜舒伯特、舒曼,作品中舒曼的影响尤其多。沃尔夫在1883年创作的《我该说什么》(Was sol lich sagen)的手稿上写着“太像舒曼了,所以不去完成它”,而其他一些早期歌曲,也充满舒曼的痕迹,如《伤心的旅程》(Traurige Wege)。沃尔夫的创作发展了歌曲创作的优良传统,并受到瓦格纳、弗朗克的影响,独创性地开拓了现代歌曲新的道路,形成了典型的沃尔夫歌曲。

一、创作特征

沃尔夫歌曲创作中的根本特征在于他对所选诗人的绝对“臣服”和对诗歌内涵意境的极端重视上。正如评论家R.路易斯(Rudolf Louis)在谈到沃尔夫的歌曲时说,“音乐家们把自己完全地与诗人结合起来,这是歌曲史上前所未有的”[注:参见Edward F. Kravitt:Lied-Mirror of Late Romanticism.Yale University Press,1997年版,第4页。]。这是一种“具有十九世纪德国歌曲创作的革命色彩”[注:参见Mosco Carner著,晓兰译《沃尔夫歌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6页。]的特点,沃尔夫正是以此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理念和音乐创新手法的根本源泉和出发点,创造了世纪末的新型歌曲,成为现代歌曲的创作先锋。

对诗歌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沃尔夫对诗歌的精心选择上。在19世纪末,虽然沃尔夫的音乐创新手法曾遭到评论家们的猛烈攻击,但在对歌词的严格挑选上他们的观点是一致的。沃尔夫曾说过:舒伯特甚至可以把奶酪商标写成美好而大受欢迎的作品,今天再也不可能像舒伯特那样用平庸的歌词创作音乐。那些被认为是拙劣的诗歌是不被考虑选作歌词的,只有高质量的诗歌才是作曲家的选择。与舒曼相似,沃尔夫有着较高的文学天赋,他能够敏感而充分地洞察诗歌的内涵和人物的心理,并对如何不完全依据歌词而是超越歌词本身,客观地描绘出其深刻的内涵给予了极大的注意力。而在诗歌选择的范围上,作曲家也把它扩展到了德语诗歌以外。19世纪晚期,德奥作曲家们常常从外国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如的《大地之歌》就采用了中国唐代诗歌为词。沃尔夫除了选用德语诗歌创作了《歌德歌集》(51首)、《莫里克歌集》(53首)、《艾亨道尔夫歌集》(20首)等外,还采用西班牙诗歌创作了《西班牙歌集》(44首)、意大利米开朗基罗及其他意大利诗人的诗歌的德译本创作了《米开朗基罗歌集》(3首)和《意大利歌集》(46首)。沃尔夫的歌曲集也许是受舒曼声乐套曲的启发而成,它们都是根据同一个诗人的诗歌而作,但它们不具有一定的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而是用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的诗歌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来深入表现诗人与诗作。如《莫里克歌集》,选取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莫里克的诗歌为词,创作于1888年,1889年出版,共有53首歌曲,是沃尔夫创作顶峰时期的第一部代表作,标志着浪漫主义歌曲在19世纪末取得的最高成就。这部歌曲集在沃尔夫的作品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预示着浪漫主义歌曲向现代歌曲的发展。莫里克(1804-1875)是德国浪漫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他的诗歌感情丰富、形象生动、具有音乐性,被认为是德国浪漫文学的宝贵财富,它们也标志着从1800年左右的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抒情诗到1900年左右的现代诗歌的繁荣的重要转变。沃尔夫选择的53首诗歌有着较广的内容表现范围,有自然现象、超自然的幻想世界、神话故事、爱情的欢乐与忧伤、幽默的想象、庄严的沉思、宗教性的哲理和戏剧性的叙事诗等。

其次,在处理诗歌和音乐的关系上沃尔夫比他的前辈们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他把自己的歌曲称为“音乐诗”,他的歌集不标上“歌曲”,而代之以“由某某的诗而写”作为副题,更强调了音乐和诗歌两者相结合的特征以及诗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他歌曲创作的基本理念。沃尔夫的创作从诗歌开始,以诗歌为依据。他喜欢在一段时间里集中为同一个诗人的诗作谱曲,创作前,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诗歌里,反复吟诵、仔细挑选,直至完全把握了诗歌中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再在短期内以火山爆发似的热情进行创作。他特别注重挖掘诗歌本身的内容,细致把握语言的重音和语气,不拘泥于传统的歌曲创作手法和模式,而是用丰富多样的、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去表现其意蕴和情境,而不是像其他作曲家那样加上自己的主观感情,因此,他的创作也被称为“客观的抒情”。他的歌曲不留恋于对景物、事件发展的具体描述,而更着重于对人物情感、心理的细腻刻画。他的目的是使诗人的诗歌中所能暗示的内容能用音乐来明确地体现。

再次,在歌唱旋律与钢琴部分的关系上,沃尔夫进行了独特处理。他在歌集封面上用“为歌声与钢琴”代替“钢琴伴奏”,表明了他对钢琴部分的高度重视。正如瓦尔特.涅曼所说,后浪漫时期歌曲的主要兴趣不再是抒情的歌唱旋律,而在于丰富、辉煌的色彩和交响性的器乐部分。钢琴部分作为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在沃尔夫的歌曲中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立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歌声的伴奏,而更是刻画心理、表达意境的主要手段,有时甚至超出声乐部分。这一点上沃尔夫继承了舒曼抒情性的钢琴歌曲风格,并加以发展,给予钢琴部分更充分的重视。

最后,沃尔夫对诗歌内涵意境的高度重视,使得他在创作手法上运用一切音乐手段来为诗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表达服务。瓦格纳的乐剧以戏剧为基础,沃尔夫则是以诗歌为基础的“微型戏剧”。沃尔夫的歌曲浓缩了歌剧、音诗和戏剧性的交响曲这些大型的音乐形式和思想,他深入研究钢琴部分富有表现力的技巧,使其与独立的声乐线条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一系列的音乐语言如主导主题、调性、结构、和声、朗诵音调、节奏、织体、半音阶和力度上的突然变化等来描绘诗中形象、表达情绪,强调了歌词及其内涵。他的歌曲形式自由灵活,音乐语言丰富,情感细腻生动,打破了传统歌曲在和声、结构、调性等方面的束缚,发展了朗诵性歌曲,笔触细致动人,致力于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情绪变化。如在表现心理上的紧张时,他常运用切分节奏、半音阶、不协和和弦和色彩性的中音转调。他的创作方法把他和19世纪早期的作曲家们区别开来,赋予了艺术歌曲这一形式高度集中的、深入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特殊的风格。

二、创作手法

沃尔夫在他的歌曲中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创作手法,除主导动机、固定音型、变和弦的大量运用、调性的大胆处理。

(一)半音化和声语言的细致处理

沃尔夫的歌曲创作中有着丰富细致的和声语言,如和声的非传统的三度结构、和声的色彩性、增四度音程及远关系转调、二度离调等都具特点,其中半音化和声的运用很有代表性。

半音化是表现性的和声语言,也是沃尔夫用来细致深入地表现情感和情绪的最重要语言特点之一。半音化是指“音乐中运用非自然音的、半音的声部进行与半音和声的手法与风格的总称,它的基础是变音与半音进行”[注:参见桑桐著《半音化的历史演进》,上海音乐出版社,第2页。]。它的运用由来已久,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音乐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不断演变,其在音乐创作和表现上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高。19世纪,半音化手法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在浪漫主义后期,半音化更得到广泛而复杂的运用,它对调式音阶的扩展、调性的模糊、色彩的描摹、不同情绪和心理的表现具有重要的作用。舒伯特的歌曲中,半音化主要运用在钢琴伴奏中,用来描绘不同的情景和意境,声乐旋律中较少运用半音进行。舒曼是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音乐诗人,他的歌曲也更富有诗意和幻想性,因此他的半音化运用向前进了一步,他常用一般性的副属和弦性变音和和弦外音性半音形成的半音化来抒发诗情画意。沃尔夫在歌曲创作中半音化使用得非常广泛而多样,俯拾皆是。他广泛运用各种半音素材如副属和弦、调式交替变音和弦和各类变和弦、和弦外音等,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运用不尽相同的处理手法,形成了高度的和声紧张性和丰富的色彩性。如在《贪婪的爱情》(Nimmersatte Liebe)中,沃尔夫尤其偏爱七和弦和变和弦的特殊运用,加强了半音化进行和和声的力度与色彩性,增强了歌曲的调侃意味。

(二)朗诵音调的开创性运用

朗诵音调是指依据语言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的旋律音调,它削弱了旋律的歌唱性而带有浓厚的吟诵特点。由于音高、节奏和休止符的自由运用,使得乐句长短不一,从而打破了传统歌曲创作中乐句间的均衡对称。朗诵音调同样源于对诗歌内容和语言本身的重视,更注重的是诗歌语言音调的模仿以及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深刻描写,体现了艺术歌曲中音乐与诗歌的水融的密切关系,也标志着19世纪末浪漫主义歌曲向现代歌曲的转型。

朗诵音调的运用也是沃尔夫歌曲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沃尔夫对朗诵音调的创造性运用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当时评论家们的猛烈攻击,他们认为其对朗诵音调的广泛运用毁坏了旋律,是对传统的极大破坏,而他的拥护者们却对此大加推崇。由于对诗歌内涵表现和对语言音调的注重,沃尔夫的歌曲中,虽然不乏舒伯特式的丰富多彩、优美流畅的歌唱性声乐旋律,但它们已不再是其主要表现手段,他通过同音反复、上下滑音、重音、变化音的自由使用而形成的音调的半音化、大音程跳动以及滑音等各种创新手法发展了以语言为主导的说白式的朗诵音调,拓展了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语言,在生动刻画人物的心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性地丰富和开发了音调的表现能力。

如富有幽默感的歌曲《鼓手》(Der Tambour)中模仿语言音调的九度、十度音程大跳和减五度音程的重复运用,生动地表现了军营中少年鼓手昏昏欲睡、思念家乡的诙谐形象。而《精灵之歌》(Elfenlied)中的朗诵调手法的运用使歌曲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三)调性思维特点

19世纪末作曲家们在歌曲的调性处理上比前辈们大大地向前跨出一步,他们摆脱了传统调性的束缚,把调性变化作为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转调更加自由大胆,体现了新时期新的调性思维特点。沃尔夫歌曲创作中的重要风格之一就是运用调性的变化来加强歌词内容的表达。他通过频繁的离调、转调、快速换调等调性的变换,使音乐处于极不稳定之中,以描述歌词中不明确的含义和内在冲突,打破了以往歌曲在某一调性上平稳陈述、塑造形象的习惯,而赋予音乐以特别的动荡不安、调性的游离和发展的更大动力,并扩展了歌曲的结构。如《鼓手》共有58小节,但却出现了17次各种关系的调性变换,几乎每句都在不同调上,再结合极度夸张的力度对比和自由的通谱结构形式,创造了一个士兵的幽默故事。《致一朵圣诞玫瑰》Ⅱ(Auf eine ChristblumeⅡ)通过等和弦转调手法进行多次的调性变化:#F-B-bA-#C-#F-A-C-bB-#F,以此对钢琴部分的固定音型进行了变奏构成全曲,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发展特点。在沃尔夫的歌曲中,非自然音音程的结构在数量和意义上已经超过自然音音程的运用,使得音乐中的自然音基础不再清晰可辨,这就使调性的判断出现困难。

(四)四声部织体的写作风格

钢琴部分丰富的织体运用作为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在沃尔夫的创作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四声部的伴奏织体是其主要风格之一。这种钢琴部分的织体协作手法可以追溯到他早期的教会学校和唱诗班的经历。他运用基督教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深入关注、解释诗歌内容。在他创作早期歌曲的同时,也钻研有伴奏和无伴奏的混声或男声合唱的写作。其中包括单纯合唱和带独唱的合唱。在带独唱的合唱作品中,合唱作为独唱声部的伴奏背景,与独唱声部共同表达诗歌内涵,同时形成了一定的织体上的精致对比效果。这一形式的发展形成了沃尔夫歌曲中的显著风格,即与独唱声部相对应的钢琴部分的四声部织体的手法。在这种写作中,钢琴部分常常是半声乐化的,沃尔夫的大胆的独立性旋律使得不论是声乐与伴奏之间或四声部钢琴织体间的旋律相互作用,形成对位效果,加强了诗歌情绪的描绘,这也使得沃尔夫的歌曲具有异常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5

一、表达技巧的内涵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表达技巧分类

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记叙。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如“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描写。一般要注意诗人观察描写的角度(正面和侧面、实写和虚写、动景与静景、远景与近景观察角度的变化、形色声味等)。

3.抒情。抒情方式有直抒胸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4.议论。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点明主旨。如,“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三、常考题型

1.鉴赏修辞手法。指出某句诗词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艺术效果。

2.鉴赏表达方式。明确指出诗歌中主要哪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

3.鉴赏表现手法。指出诗歌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和烘托等),并结合诗句分析其对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4.鉴赏结构。指出诗歌在不同结构上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如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卒章显志、过渡等)

四、答题技巧

把握答题模式熟知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6

古典诗歌鉴赏,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必考的一种题型,从考试情况来看,考生得分偏低,普遍反应较难。下面就结合我在高考复习中的经验,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词。

一、整体感知,读懂古诗词

1.读懂诗题,明白意旨

一首诗歌,首先跃入眼帘的是题目。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人们常说,标题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标题常常能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开端。题目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写人的,如高适的《别董大》;表地点的,如刘禹锡的《石头城》;表时间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表事件的,如陆游的《书愤》。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

2.知人论世,读懂诗歌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要读懂作品,既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为人、思想、风格。还要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比如,我们在读杜甫《蜀相》时,除了对作品中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理解,还要对杜甫一生遭际、政治理想,以及杜甫写这首诗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才能明白这首咏怀诗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3.学会诗词翻译,读懂古诗词

要读懂古诗词,要学会诗词译文,古诗词翻译注重意译,而不讲“字实”,即将古诗词的意象、意境、主旨等基本内涵译到就行了,再译文过程中,尽量多使用诗中原有的词语,将修饰“意象”的定语多保留,另外还要根据句子常式句的成分规则,对省略句、倒装句、句子词语错位现象要学会处理,译文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用联想和想象使诗词图景画面生活化。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邯郸驿定逢冬至,定语“邯郸”,保留,“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词语错位,应为“想得夜深家中(人)坐)。译文到位才能鉴赏到位。

二、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把握感情主旨

诗歌是形象和抒情性的统一。诗歌中的感情是通过诗歌中描写的形象表达出来的。所以,在理解诗歌时必须先从鉴赏诗歌形象入手,进而把握诗歌传递出来的感情。诗歌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根据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可以是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也可以是诗人自己。因此,只有真正地了解诗歌中的形象,才能更好地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作为考生要积累一定量的意象。下面,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归类,供复习备考之用:1.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佳节、捣衣等。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有仇,或悲伤心情,或渲染悲凉、凄凉气氛,如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鸟、斜阳等。4.抒怀类意象,或表达不屈不挠,坚强坚贞,或显示高洁的品质,如、梅花、松、柏、竹、疏离、冰雪、草木等。5.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爱情、相思之情,如红豆、莲、连理枝、燕、孔雀等。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请缨、羌笛等。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阔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五柳、东篱、三径等。

意境可称为境界,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是由意象组成的,意象是诗歌艺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意境则是诗歌整体的艺术境界,能把握一首诗的意境,则能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怎样鉴赏诗歌意境呢?首先熟悉掌握诗歌意境的基本特征:(1)表现特征:情景交融 (2)结构特征:虚实相生,分造境和写境两种。(3)审美特征:韵味无穷。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次,掌握意境的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3)掌握常见意境词:(1)表现宏阔:苍凉、苍莽、辽阔、壮阔、壮丽、雄浑、高远、深远等。(2)表现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明净、婉转等。(3)表现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4)表现冷淡:暗淡、渺茫、寥落、萧条等。

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7

一、明确阅读步骤

阅读诗歌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通读文本

要想通读,先看题目,再看作者,三看注解,最后才是读诗文。很多诗歌初看题目就可以知道内容,比如是托物言志诗,是思乡怀亲诗,还是送别诗。如《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这个题目,有很明确的信息:故乡人在外偶然相聚,而且是在客舍中,它的内容里一定有思乡怀亲之念,客居在外又有漂泊流离之感,宦海沉浮之痛,不忍离别之情。

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不看注解,注解被忽略。教师一定要强调看注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看注解的习惯,知道从注解中寻找信息。

2. 判断手法

分析语言技巧,包括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正常的顺序是,先找修辞,找不

到,再找表现手法,还是没有找到典型的表现手法,最后才找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定是有的。

很多学生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混为一谈,眉毛胡子分不清。如果学生能够记住表现手法的类型与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记住表达方式的类型及每一种类型的典型例子,他就可以像学数学一样掌握了公式定理。

诗歌中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常见的有: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一般在古诗中,描写细微的声音,如露珠滴落,石上泉水流动,秋冬鸟、虫啼叫,落叶的声响,鱼儿跳动等,就是以动衬静;而描写较大的声音,如竹笛响,牛儿哞叫,箫声,爆竹声等,就是以声衬静。教师让学生记住这些惯例,在分析表现手法时,他会一眼就得出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的结论。

对比衬托。举一个最通俗的例子就可以说明什么是衬托,问“很高的人和很矮的人走在一起会是什么感觉?”“胖子和瘦人站在一起什么感觉?”这里既是衬托,又是正反对比衬托。在影视剧中,墙上的钟哒哒哒发出很响的声音,为什么?这里的问题是,学生搞不清楚什么是正面衬托,什么是反面衬托。通俗的解释就是好的,同类的就是正衬,比如两个很高的人在一起;好的和坏的,两个相反的在一起,就是反衬。但是不同的诗歌,要做具体分析。

写景抒情。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诗歌典型的

间接抒情。诗句究竟是什么表现手法,在脑子里梳理一下有哪些类型,对号入座。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第一句记叙,同时写景,交代了时间、事件、环境,第二句抒情,情感的落脚点是“悲”字,交代了人物。

虚实结合法。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送别诗往往是虚实结合的手法,明写送别时的情景,虚写送别后的情景,同时也是想象送别后的情景。学生记住了这个规律,只要一明确是送别诗,就可以基本上判断采用了虚实结合法。

表现手法是考的最多的,学生往往会判断失误,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既是比喻,又是想象,很多时候,一句诗既有修辞手法,又有表现手法。很可能学生只判断出比喻,不能够判读出想象。像这种情况,如果阅读题目问的是什么修辞法,只须要答比喻;如果问的是表现手法,就要回答想象。

表达方式只有5种: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在古诗中,描写、抒情是最多的,难得有直接议论的诗句,说明几乎没有,记叙是有的。在诗歌阅读中,很少有分析表达方式。

3. 分析手法

答题包括3点:什么手法、什么作用、什么情感。

如“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比喻的修辞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把湖水湖面比作白银盘,把远山比作青螺,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洞庭湖明丽的美景,又是想象,把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盘,深绿色的远山想象成青螺,表达了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明确阅读的答题模式

诗歌阅读题目的类型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意象类。判断是什么意象,结合原句分析营造了什么氛围,流露表达了什么情感。

技巧类。判断手法,结合原句翻译和分析手法的作用,明确是什么情感。

语言类。概括语言特点,结合原句分析语言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

炼字类。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翻译、解释分析作用、氛围,表达了什么感情。

三、举例理解阅读步骤和答题模式

诗歌的三大特征是语言凝练,音韵美,饱含情感。教师在教授诗歌阅读时,首先需要提纲挈领地告知学生,每一首诗歌阅读的落脚点都是情感,诗歌就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诗歌中通常都是间接抒情。

以诗人戎昱的《塞下曲》(其六)为例,分析诗歌的阅读理解。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VV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解,①VV(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这首诗歌的题目告诉读者是一首边塞诗。边塞诗中的人物是将领、士兵,这类诗歌作者

对他们是颂扬、怜惜的情感,他们有报国、建功立业、思乡怀亲的愿望,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是表达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VV”的注解可以帮助理解原句,“卢龙塞”是古地名,“烟尘飞至今”就迎刃而解,“烟尘”,借代的修辞手法,仗打得很久了,战争连年。

在这首诗歌中,典型的意象是“月”。“月”在古诗中通常表达思乡,可是有学生说“你怎么知道边将思乡?”这证明,学生连阅读古典诗歌最起码的常识都不知道。但是,“月”不仅仅是表达思乡,它的含义还有:清高孤傲,不同流俗;感叹昔盛今衰等,关于这一点,老师须要给学生讲清楚,以免读诗看见“月”就是思乡。

首句为什么是“北风”?“白草”?因为东风是春天,北风是冬天。知道绿色的草,枯黄的草,也该明白白色的草是怎么一回事。凛冽的西北风中被霜打后又披着白雪的凋敝的枯草在瑟瑟抖动,可见天有多么冷。而胡人的马天天都来侵扰。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将七的出场作铺垫。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8

1 树立意识

了解鉴赏诗歌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两项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说说诗歌的特殊性。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追求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距离感。

高考诗歌赏析题,要求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诗歌是诗人大胆想象的结果,学生既要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又要表达到位,说出诗人意犹未尽的内容。鉴于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训练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强知识的逻辑性。

2 鉴赏知识百宝囊

2.1 文体知识: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和诗歌发展的脉络;诗词的格律知识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2 诗歌内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2.3 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理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4 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5 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3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4 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9

一、明确考点要求

最新的《考试说明》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物的特征和意义,诗歌中的形象可以理解为诗歌的意象。“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艺术魅力,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把握作品内容,特别要注意传统文化底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要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二、命题趋势

从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如2002年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文化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中的地位;2003年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2004年全国卷从诗中的细节着手,考查作者的情感;2005年江苏卷(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着重考查诗歌的炼句及“景”与“情”的关系;2007年江苏卷(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考查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2011年江苏卷(杜甫《春日忆李白》考查了思想感情与表现手法;2012年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考查了人物形象与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复习策略

1.积累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诗歌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再加上相当多的考生对一些诗词的风格和表达技巧方面的术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复习起来倍感艰难,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归类。如

①语言风格: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

②思想内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等。思想感情有: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等。

③表达技巧: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粗笔勾勒和工笔细描。表现方法有渲染、烘托、映衬、反衬等。一些常用的辞格有比喻、讽刺、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互文、用典、叠用等。

④诗歌的个人风格:大而言之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但各个诗人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又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等。

⑤文化意象常识。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了解这些意象往往是我们解读有关诗歌的关键。例如:柳与送别,菊与高洁、傲视,落叶与悲秋、失意,柳絮与愁绪或飘零等等。

⑥篇章结构:常用的术语有层层深入、首尾呼应、详略得当、有总有分、巧妙过渡、伏笔照应、铺垫、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

2.明确诗歌复习的重点

古典诗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但由于高中生古典诗歌的学习并不很多,掌握的相关知识有限,因此考试难度不会太大,因而复习中必须明确重点,古典诗歌复习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形象特点及其意义的把握。诗歌的形象也就是诗歌的意象,形象是诗歌主旨、情感的寄托处,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把握形象,主要把握诗人所关注的形象特点和表现这一特点的意义。

②情与景的关系。古典诗歌的最基本问题就是情与景或曰意与象的关系,这是诗歌鉴赏最主要的突破口。

③常见的古典诗歌表现手法、技巧及诗歌语言的品味。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 形式美 意境美 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2-0095-02

作者简介:张小敏(1981―),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海门市正余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在文学的海洋中,很少有可以和诗歌媲美的文学样式。诗歌的美含蓄而低调,只有当你轻轻走近并用心品味的时候,才会发现它的美。

一、诗歌的形式美

中国古代文人严谨而内敛的性格,投射到诗歌创作上,使诗歌具有了美的形式。无论读者捧起哪一首古典诗歌,都会被它所具有的形式美所打动。

从诗歌的源头《诗经》开始,诗歌的形式美就已经初现端倪。在《诗经》中,我们常常看到在几个段落中,仅仅变换个别字词,反复用同一句式进行吟诵,如《诗经・蒹葭》。 “重叠复沓”这一表现手法的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语气,给全诗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在文学发展的启蒙阶段,能够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实在是难能可贵。

《楚辞》是唯一可以和《诗经》并举的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楚辞》是在南方楚地特殊的地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诗歌艺术,这就决定了其必然有自身的特色魅力。“楚辞体”的一大特色是篇幅自由,句式不受字数的严格限制,但是一般会在句中或句末的位置加“兮”字,如《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些句子中,衬字的运用起到了调节音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使句子读起来灵活且富有表现力。

古诗的形式和字数一般比较自由,到了初唐,律诗定型以后,对诗歌形式美的要求发展到了顶峰。诗人在作诗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格律的限制,诗歌的形式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律诗中,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不仅要做到字数相等,而且对词性、意义和平仄都有严苛的要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对仗谨严,这样的表达方式既增添了诗歌形式上的美感,又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二、诗歌的意境美

如果说诗歌的形式美给人以浮夸之感,那么它的内涵美才能真正使读者折服。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如此,它不仅仅具有美的外表,同时还有美的意境。古典诗歌正是以其内涵丰富的意境美,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中永恒的经典。

(一)融情于景

徜徉在古典诗歌的海洋中,信手拈来一首诗,仿佛都是作者向我们深情诉说的一个故事,我们喜欢阅读古典诗歌的原因也正在于此。抒情主人公在诗作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可以产生情感共鸣的小天地。在这里,不管是有生命的飞禽走兽,还是没有生命的花草树木,都寄托着作者的感情,而这份感情,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依然为之动容。我们都喜欢读陶渊明的诗歌,那是因为他的诗作中包含了他一生的经历,看似在写青山绿水、田间地头的趣事,但无不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阅历。他的《归园田居(其三)》就道出了他不落尘世的人生境界。

诗中的前三句,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与朝露、夕阳为伍,生活好不惬意。但全诗如果就此作结,也没有什么特别,最后一句“但使愿无违”,将作者高洁的隐者形象显现出来,诗的境界就此提升。古人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而是通过特定的景物来抒发,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是古人最常用的手法。有时候,为了营造特有的意境,诗人还常常缘情设景,比如,在写离别场面时,作者常常会用到柳树、缺月等意象,这些经过作者精心营造的意境,能够使读者深刻地领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情。

(二)虚实相间

清代文学大家袁枚曾说过:“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将虚境和实景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渺远、空灵、迷茫的意境,是古人在诗歌创作中一贯追求的表现手法。

诗歌内容过实,则灵性全无;而过虚,则又难以驾驭,能将二者完美地结合,才是真正的大家。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是当之无愧的“诗仙”。他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使诗作达到了飘逸灵动、亦真亦幻的境界。他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无不运用了虚实相间的艺术手法。同时,他笔下的虚,给人的也是实的感觉,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技巧。

三、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归根到底还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诗人驾驭语言有很多手段,我们以具体的诗例分析。

(一)炼字

炼字是古人在诗歌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我们学过很多关于古人作诗锤炼字句的例子,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贾岛的“僧敲月下门”、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都是很经典的精心锤炼字词的例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诗歌整体的情韵却相去甚远。

(二)用典

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因而常常在作品中运用典故。对于“用典”这一艺术手法,历来评价不一,反对者认为典故的运用增加了阅读者的障碍。而赞成者却认为典故的运用使有限的文字传达出更多的情感。而笔者认为,作者在运用典故时,切记要避免求奇的心态,而是要做到恰到好处地展现自己的意图,这样的典故,一定会被读者接受和喜爱。李商隐的《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一句中,化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杜鹃”两个典故,但诗句读起来不仅没有艰涩之感,反而浑然天成,是用典的典范。

(三)倒装

关于倒装,在英语中比较常见。其实倒装的用法,古已有之。杜甫的诗句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就运用了倒装的手法。这两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从字面理解也就是描写鹦鹉和凤凰啄稻和栖梧的动作,这样写出的诗歌没有什么特色,也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调整了语序,诗歌呈现出的境界就不同了。“香稻”和“碧梧”等物都是长安的物产,而恰好此时诗人身居巫峡,颠沛流离已经七年,抚今追昔,难免伤怀,将“香稻”和“碧梧”置于句首,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将身世飘零之感寄寓其中,诗歌的境界因此提升,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解析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形式美、意境美和语言美,使学生爱上中国古典诗歌。

参考文献:

[1]王小玲.浅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