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9 21:32:31

情绪心理学论文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1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四、结束语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情绪行为教育,高校学生,管理

 

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期刊网。

二、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在19世纪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激奋向上的和受到压抑的,高度紧张的和完全松弛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人们总是抱着一定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持有肯定态度,就会产生满意、快乐、喜悦、崇敬等情绪体验;反之对事物持有否定态度,就产生憎恨、压抑、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表情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情绪研究的历史中,有许多理论流派教育教学论文,他们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很多解释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兰格理论是早期的情绪理论,一般人们首先是受到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情绪,并由此引起某些身体变化和机体反应。但他们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例如,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流量的改变,才是情绪产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如果把情绪的过程分为三种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绪,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维是把情绪图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绪—表情排列的话,那么詹姆士认为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绪。通常人们说,因悲痛而哭泣,因愤怒而打人,因恐惧而发抖,但如果确切的说的话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愤怒,因颤抖而感到恐惧。

三、情绪行为教育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反应机制,是机体对环境某种刺激回答的机制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绪引导作为进行某种反应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手段。如果你要让学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形式,就应当注意让这些反应在学生身上留下情绪的印记。情绪反应对我们行为的所有形式,对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想让学生具有最好的记忆力,或者想让思维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们都要关心这些活动是否受到情绪的激励。经验和研究表明,对有情绪色彩的事实总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事实记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情绪的感染。

四、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型: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消极情绪,谴责,训导,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情绪期刊网。

2.忽视型:对学生的情绪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情绪不能及时察觉,或者是有意的摆脱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将学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决问题。

3.放任型:接受学生所有的情绪表现,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导,不给与引导,完全放任发展,认为这种状态与自己没关系,不处理。

4.辅导型:倾听心声,重视一些负面情绪,并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不嘲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行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注意你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留下的情绪印记,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要培养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

2.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的表达观念,以及毫不含糊地应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3.教师本身热情、灵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传递,生动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等,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4.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在理想教师理论中提出认为教师要具有关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谊和信任的六种基本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建立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决定了个体内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绪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3

〔关键词〕学习情绪;发展;展望

近年来随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的兴起,学生在学习中所体验到的学业情绪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它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 对学生的学习、考试、学业成就以及其他方面的活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系统了解学业情绪的研究现状,我们从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展望等方面对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概况

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体验到的情绪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但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九种,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厌烦,并称之为学业情绪。sophie govaerts和jacques gregoire(2008)通过对学业情绪量表(aes)的发展和建构维度上的研究,提出了学业情绪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体验的六种情绪,其中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国内对于和学习有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以学业情绪为主题的研究则是从2005年开始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发现,截止到2010年5月总共有45篇相关论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各占7%,2008年的论文占9%,2009年的论文占38%,2010年的论文占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在国内,学业情绪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对高中生和小学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居多,理论探索较少,而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来测得的,很少涉及实验。具体来说,理论探索主要针对学业情绪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学业情绪的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实证研究则探讨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学生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纵观近五年来国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是在对他人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证研究多以问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预性实验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探索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如董妍、俞国良(2007) 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 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维度并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陆桂芝、庞丽华(2008)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考察了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苏世将、马惠霞(2009)使用自编的一般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董妍、俞国良(2010)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成就目标问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陆桂芝、任秀华(2010)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教师领导行为问卷》以驻马店市630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国良2007年编制的。也有学者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学业情绪,如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实验班、对照班)×2(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注意即心理安慰剂)×3 (学业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绩) 的实验设计,对6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心理干预对增进初二学生良好学业情绪是有效的。整体而言,国内在学业情绪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以问卷为主,很少使用实验,更缺乏与观察法、访谈法等其他方法的结合。

2.研究范围狭窄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考察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业情绪。但学业情绪并不仅限于此,在与学业有关的其他活动如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等同样也存在这种情绪。因而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态效应,不确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推广;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过积极和消极这两个质的变化来考察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同一刺激引起情绪的量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情绪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学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研究被试取样的局限性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许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作为被试。但对于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更大、学业情绪起的作用更明显的高中生则很少涉及,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从地域上来说,以大、中城市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很多,但以农村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则没有,而且缺乏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现在很少有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和语文学习等的对比研究,因此,就学业情绪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值得思考。

三、研究内容

1.学业情绪的定义和维度

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之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结构维度方面。董妍、俞国良(2005)扩大了学业情绪的范围,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 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董妍、俞国良(2006)按照愉悦度(积极与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将学业情绪归为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积极唤醒度低的情绪、消极唤醒度高的情绪与消极唤醒度低的情绪四类。

李磊、郭成(2009)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有情绪,学业学习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体验到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各种情绪。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根据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将学业情绪划分得更为详细。他们认为学业情绪首先指的是一般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可具体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在课程特异方面,可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course-related)学业情绪;在情境特异方面,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必须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这些情绪的性质把学业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没有按照这两类情绪所起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2.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

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上。在性别上,董妍、俞国良(2007)和马惠霞(2009)的研究证明,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罗丽丹(2010)认为性别因素对海南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这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内心特征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总体上感觉细腻、情感丰富,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活动对她们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女生的情绪变化,并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年级上,对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李磊、郭成(2009)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绪;苏世将、马惠霞(2009)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任务较重、高考压力较大有关。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者把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作了比较,发现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两者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受到教师的负向评价。另外,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内部因素有:

(1)个人认知

个体对学业目标的控制和价值的估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等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与此同时,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调节水平

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同样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调节水平,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得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单单是消极情绪需要调节,有些积极情绪(如过多满足和骄傲)也可能会使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影响。

(3)成就目标

罗乐等(2009)认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更多地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相联系,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更多地与消极学业情绪相联系。

影响学业情绪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师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领导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 “教学情绪场”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者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业情绪的变化。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辅导既可以来自学校、班级、教师,也可以来自社会、家庭。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发现,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的系统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学生的正向学业情绪,减少负向学业情绪,并且干预后间隔一个月有延续效应。

(3)课程科目

学业情绪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关系的强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就体现了学业情绪的领域特异性。马惠霞(2009)通过对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39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快乐源的选择有专业差异。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等。

总之,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

4.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

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涵盖环境变量、控制和价值的相关认知评估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这个理论中,学业情绪包括和行为相关的情绪,如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兴、挫折感以及厌烦,以及那些预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绪,如高兴、希望、骄傲、紧张、无助、害羞等。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与成就情绪唤起相关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即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和对这些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对控制的评估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对价值的评估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和价值评估的结合。

5.学业情绪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关系。陆桂芝、 庞丽华(2008)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无助”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俞国良、董妍(2010)通过研究也发现: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孙芳萍、陈传锋也得出了和他们一致的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之间相互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回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学业情绪与学生适应性

学生适应性包括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逃学和厌学的现象与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着相关。俞国良、董妍(2007)以学习不良青少年为被试,采用成绩反馈法诱发情绪,考察了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不良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具有积极低唤醒情绪的学习不良青少年,他们的选择性注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持续性注意能力, 消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增加虚报率,而积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提高判断标准,降低虚报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导致厌学行为,甚至会逃学。

(3)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维持积极情绪,改变、预防消极情绪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国内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研究内容系统化

首先,理论研究要深入。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各种因素,把握学业情绪的内涵,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对学业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和在其他副科学习中的变化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研究的范围要拓宽,扩大研究学业情绪的学生群,不仅要研究正常儿童,同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也要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必然有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无论是问卷法还是实验法,都是同时考察所有被试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一直是变化的,如何用曲线来描述这个变化的状态,以及随着个体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强,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否一成不变等问题,只有追踪研究才能来确定。

其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积极或者消极质的研究上,学生的学业情绪在不同的质上也有量的变化,所以在实验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某种刺激是否能够引起某种学业情绪,然后分析这种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探讨不同学业情绪类型上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研究成果实践化

关于学业情绪,我们作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如何把研究结果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资源,使其具有生态效应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把这种研究的成果推广,并由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减少,学习效率能够提升,这是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总之,学业情绪作为一种与教学和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思考,需要研究。积极开展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研究,了解学业情绪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变量,与其他的影响因素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其中作用方式和机制以及密切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萍,陈传峰.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2010,33(1):204~206.

[2]苏世将,马惠霞.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现状及其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1~593.

[3]pekrun,r. goetz,t,& titz,w. (2002 ). 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7,91~105.

[4]sophie govaerts, jacques gregoir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 validation of an academic emotions sca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sting, 2008,(8): 34~54,

[5]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的编制及应用[j].心理学报,2007,39(5): 852~860.

[6]陆桂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0(12):124~125.

[7]董妍,俞国良.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0,33(4):934~937.

[8]陆桂芝,任秀华.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41~43.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负性情绪;以情优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00-04

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并且呈渐增趋势。从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看,不仅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大量增长,更重要的是,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综合素质高、好学乐学、认知和情感和谐统一的人格特征的英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在培养这种人才的过程中,怎样克服学习者的负性情绪就成了关键任务。因此,教育者应该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分析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负性情绪的表现、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并探索其解决方法,建立起旨在克服负性情绪、提高学习者情绪调节能力的一整套情感性的教学策略体系,才能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知情合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一、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现状

1.负性情绪研究在西方。在西方,负性情绪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情绪心理学的发展。英语学习者情绪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石为M・阿诺德和R・S・拉扎鲁斯的情绪认知理论和汤姆金斯和C・伊扎德的情绪动机说。阿诺德(Arnold,1950)认为,情绪就是一种感受倾向,此感受倾向朝向评价为好(喜欢)的东西或离开评价为坏(不喜欢)的东西,人们总是随时随地不由自主地评价遇到的任何事物。拉扎鲁斯(Lazarus,1968)将阿诺德所描述的评价过程进一步扩展为评价、再评价过程。人们只要是对与个人生活的重要方面有联系的方面,就会产生情绪体验。每一种情绪均包括生理的、行为的和认知的三种成分,它们在每种特定的情绪中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1]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理论比认知理论更注意情绪的作用。它认为,情绪对认知的发展和认知活动起着监督的作用。在“情绪―认知―运动”的相互作用中,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认知、去行动。例如,兴趣激起探究行为,决定认知的选择性和方向;而痛苦、愤怒或紧张情绪则使认知活动变得刻板和狭窄,限制知觉和思维,并干扰利用线索和采取变式。[2]阿诺德的情绪认知论和汤姆金斯的情绪动机说催发并产生了围绕着负性情绪的概念、特征、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的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中存在的情绪变量(affective variables)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研究。在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这两个维度的研究中,负性情绪的研究成为重点。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也称消极情绪,包含了一系列令人厌恶的负效价的情绪体验,比如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反映了个体主观紧张体验与不愉快投入。其中,在负性情绪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方面,Dulay等学者的“情感过滤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负性情绪是一种情感过滤器,阻碍学习者对输入其大脑中的信息的运用,对语言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焦虑,作为一种主要的负性情绪,被认为是最关键的心理变量之一。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是语言学习者所特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于其特别影响第二语学习的效果,成为研究者特别关注的领域。Kitano分析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口语课上产生焦虑的原因。Howitz认为,第二语言学习焦虑和学习成绩之间关系密切。第二语言学习焦虑是产生于外语学习过程中,并且和课堂外语学习相联系的有关自我知觉、信念、情感和行为。Oxford则认为,焦虑与第二语学习者的文化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形式和教学方法综合相关。在负性情绪的调节方面,对情绪调节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强调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动态的情绪调节过程模式。如Gross的情绪自我调节模型,强调情绪产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体内的自我平衡进行调节;Bonanno认为,情绪调节过程由基本的控制调节过程、预期调节过程和探索调节过程三个阶段有顺序地组织起来。这些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由于负性情绪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一研究领域争论颇多,但学术争论带动了一批相关的研究,并孕育着新的研究趋势。

2.负性情绪研究在国内。自80年代开始,国内对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也开始了较多地引进了西方学者的理论,出现了一些理论构想。研究思路多为考察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本身的特点及其对学习效果的消极影响。代表性的研究中,刘梅华、沈明波等分析了国内英语学习者焦虑的原因、表现(如声音发颤等现象)和后果等;闫静分析了造成英语专业学生课堂焦虑的个人和人际方面的因素;石运章研究了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焦虑与性别的关系;成艳萍等分析了英语课堂焦虑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2000年以来开始,建立情绪调节理论模式。卢家楣创建了情感教学心理学,乔建中等人提出了知情交融德育模式,郭德俊创立了情绪调节教学模式,而范琳、高德新等则将此模式直接应用于第二语言课堂焦虑调控,这些都为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总之,整体看来,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范围进一步拓展,从一般性讨论到实证和个案研究;研究内容进一步加深,对负性情绪各因素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从单一到多元,从孤立到系统化;理论视角从模糊变得明确;量化技术也从简单到复杂。

二、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中的问题描述

笔者从对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综述中可见,关于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并不断应用到高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去,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研究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目前,国内关于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负性情绪因素的研究、负性情绪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的研究以及负性情绪调控研究。而很少有人研究英语学习中负性情绪的发生机制。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因为要研究负性情绪发生机制,就需要研究大脑中发生的各种过程,而这在现阶段精确研究的难度很大。其二,研究深度不够。负性情绪研究在国内起步于近十年,大多数研究仍为泛泛而谈,或者为国外经典研究的解释和演绎,缺乏“时代性”和“本土化”,缺乏符合本地区英语学习者实际情况的即时即地的研究,而且被试群体过于单一,缺乏普遍性,对于最易受负性情绪影响的大学生英语学习者的情绪调节机制还缺乏实地调查,对于具有地域特点的英语学习情感心理教学模式缺乏创建。就研究视角而言,国内学者大多数基本重复国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模式,缺乏原创性,仅有少数几位学者如卢家楣等提出了一些理论范式,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将来的研究需要借鉴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最近研究成果来加深研究的深度。

2.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低。目前,国内研究内容集中于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特别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抑郁、压力应对策略等方面,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负性情绪因素稳定性较低,各情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负性情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难度很大。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的论文,涉及实证性研究的不足15篇。而实证性研究是我们建立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实证研究,主要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的行为观察或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来研究其负性情绪现状,探讨其存在的规律。以陈美华的研究为例,陈美华就以大学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研究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语学习中学生的心理情绪因素,尤其是焦虑感的变化及焦虑感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即大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英语学习过程中焦虑感降低,学生焦虑感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师应根据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特点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率。[3]鉴于实证性研究的重要性,以后的研究者要特别关注实证性研究,要结合我国高校英语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来开展实证性研究。

3.研究方法有待多样化。目前,外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受客观研究条件所限,比较单一。在研究工具方面,测量外语学习负性情绪的工具屈指可数。多年来,研究者主要以Horwitz、Horwitz和Cope在1986年提出的外语课堂焦虑评估等级理论(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Scale)为工具。[4]该评估等级量表自问世之后,便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证研究之中。在实际研究中,外语焦虑评估等级量表和问卷调查、访谈、笔试等方法被大量采用。它们虽然相互补充,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阐述根源,但如果作为唯一的研究方法,则极大地制约了负性情绪研究向的深度,所以应该创新研究方法。例如,脑科学方面的先进的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精确地了解学习者大脑中的负性情绪发生过程和情绪调节过程,这方面有很好的范例。例如,陈语、赵鑫等采用认知神经科学技术验证冥想训练对情绪具有调节作用,为研究情绪调节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他们通过EEG技术、fMRI技术、MRI等技术发现,正念冥想可促进左侧前额叶脑区激活增强,涉及的脑区主要包括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正念特质是通过改善前额叶对边缘系统反应的调节来实现对情绪的调节作用。而且,这种调节作用还有可能体现为通过冥想训练分离联结在一起的两种自我参照神经机制,从而加强体验性神经机制;正念冥想训练还可以改变与情绪加工相关的大脑结构。[5]这就给我们研究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框架范式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以下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范式。通过对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现象和规律的探索,笔者提出了一种情感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在英语教学中调节学生情绪、应对学生负性情绪的消极影响。首先,笔者通过大样本的问卷调查来了解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负性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归纳出其英语学习中应对负性情绪的模式,包括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乐学的情感性教学原则和以调节学习者英语学习情绪的教学方式。消除负性情绪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目的的情感性操作策略体系,以促进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情感心理从负性到正性的转化,情感和认知和谐统一,好学乐学,成为具有健全情感心理的英语人才。

要建立此模式,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对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状况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形式,特别注意对高校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和一般特点进行考察,着重调查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负性情绪调节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大学生性别、年龄、人格如外向性和神经质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并在对调查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将高校英语学习者的负性情绪类型和模式分类。现状调查,要特别强调调查手段的可靠性、调查范围的针对性和调查类型的全面性。基于对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种类的负性情绪研究的不足,对具体的高校英语学习中的负性情绪的类型和模式的考察与研究的缺乏,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可采用FLCAS量表,这一科学的英语课堂焦虑水平测量理论工具,对负性情绪特别是焦虑展开调查并讨论其类型和特点。就调查的范围而言,负性情绪的表现形式是调查的重点。由于长期以来,传统外语教学中以学生成绩的提高为教学目的,这必然导致对认知能力的培养的片面和对情感心理培养的忽视。这种对认知的过度强调,导致了学习者的压力过大,压力过大必然导致负性情绪的出现,导致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消极影响和忽视学习者健全情感心理的培养。但是,目前的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调查常常只局限于对情感障碍的调查,主要包括焦虑与抑郁这两种密切相关、却又具有各自的特征的负性情绪。对大学生英语学习负性情绪的调查范围应该扩大,应该特别注意负面情绪类型的全面化和细化,例如对焦虑的调查应细化为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特别是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对外语输入效果包括对外语语言表达流畅性和变通性的消极影响。这是全面了解大学生负性情绪状况的基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为数据分析提供全面完整的资料。另一方面,为增强本研究的针对性和本土化,调查范围也应该深入。目前的调查主要为泛泛的大样本的调查,缺少针对某一小范围的深入调查。只有针对不同地域的学习群体、不同的学校层次和学校类型来展开具体调查,调查数据和资料才能有利于研究的本土化。

2.分析造成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现状的原因。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和情绪变化的规律是这部分要关注的内容。高校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主要应从内驱力系统、主体自身的特质和客体的特质这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英语学习中,负性情绪发生形成的心理机制应通过先进的实验手段来进行研究;负性情绪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认知和情绪的互动关系的变化规律;情绪调节模式,则具体体现在对英语学习中任务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这四个方面。负性情绪如焦虑、害怕、紧张、沮丧、怀疑、厌恶等,是一组复杂的心理因素的组合体。在对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现状进行分析时,如何对负性情绪进行分类成了研究的前提。关于分类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内容。除了生理因素外,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情绪理论”强调认知因素的作用,认为情绪是认知或者评价的副产品,而评价是必然发生的过程。奥尔波特强调人格特质的作用,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6]艾森克则用个性因素分析来确定人格的基本维度,将人格包括内外向和神经质两个基本维度[7]。笔者综合以上分类,有以下几个因素应引起关注:个体与预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客体与预期之间的关系决定情绪发生的强度。当与个体需要有关的客观事物的发生超出预期时,几乎都能引起较明显的情绪,情绪的强度与超出预期的程度呈正相关;个体与英语学习需要的关系、情绪发生的性质由客观事物所满足(或不满足)的需要意义性来决定:需要与社会利益及个性健康发展相―致时,产生的情绪为积极情绪,否则为消极情绪。评价作为一种介于环境刺激、生理激起和情绪反应之间的认知因素,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最后,我们还要强调个体情绪性体验的强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在关注这几个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研究。

3.建立以改善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现状为目的,具有以情优教的理念,并以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为指导的情绪调节教学体系。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是建立在学习者的负性情绪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的研究基础上的。学习者的负性情绪,明显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所以培养英语学习者克服负性情绪的能力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效果,由此确立了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我们可借鉴上世纪90年代末,卢家楣教授等人提出的“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视教学为以情优教的着力点,使情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挥作用,建立情知互促并茂的教学新格局,把情感作为优化教学的目标和手段,从而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来促进教学的发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抑制负性情绪的消极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理念,卢家楣教授进一步提出了乐学的三大原则:寓教于乐原则、以情施教原则、师生情感交融原则。在以情优教的教学理念和乐学的情感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我们通过操纵各种教学变量,建立起以调节学生情绪、帮助学生克服负性情绪、培养学习者情绪调节能力为目标的情绪调节教学模式。Gross认为,情绪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指一切改变个体所具有的情绪的种类、产生时间、情绪体验和表达方式的过程。[8]“情绪调节,应该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它不仅包括那些让人感觉难受的负性情绪,如愤怒、悲伤等,也包括快乐、兴趣等一些正性情绪。”[9]实证研究将集中在影响情绪调节能力的因素和变量,强调成败经验、示范效应、社会劝说、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等途径的重要性。更多的实证研究,将致力于探讨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策略。情绪调节能力对个体的情绪调节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途径,进一步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要首先对情绪调节能力进行分析,分析情绪调节能力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包括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选择、努力的付出、意志的控制以及对学习者的影响存在的性别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培养,以达到克服英语学习中的负性情绪,从而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成绩的目的。情绪调节教学模式,应该由诱发、陶冶和激励几个环节组成。我们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好奇心、积极性和良好心境;我们通过探究解疑和陶冶学习者的心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通过适度的检测评价等激励手段使英语学习者产生成功感和满足感。在这几个环节中,我们始终要注意对学生负性情绪的调节。在这方面,卢家楣提出了一套基于情感教学心理学原理的,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为教学目标的,包括诱发、陶冶和激励结构的、有较为稳定的结构―程序的情感教学模式。[10]这些情感教学模式都可以作为借鉴和填充的框架。

四、结语

总之,本文对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英语学习者负性情绪的研究,在西方集中在情绪变量与学习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国内的研究,则以引进西方理论为主,主要存在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和加深、实证性研究所占比例有待提高、研究方法有待多元化等问题。所以,负性情绪研究仅仅局限于对负性情绪的性质、类型、内容进行厘定和剖析是不够的。这一研究课题,作为情感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应该从跨学科的视角进行,并应加强本研究的时代性和本土化,进一步完善英语学习者应对负性情绪的模式,在重视由机理出发的操作指导基础上,构建具体的操作框架,并赋予研究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只有这样,才能用来指导教学,改善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心理状况,提高英语学习者应对负性情绪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学习者的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从而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英语人才,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M.B.Arnold.Feelings and Emotions[M].Academic Press,New York,1970.

[2]C.E.Izard,Human Emotion[M].Plenum Press,New York,1977.

[3]陈美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因素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4).

[4]Horwitz,E.,M.Horwitz and Cope J.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125-132.

[5]陈语,等.正念冥想对情绪的调节作用[J].理论与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1,(10).

[6]Goyne,J.C.et al:Stress,Social support and the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ogy. 1991,42;401-426.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8]Gross.J. J. The Emergent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rgrative Review,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J].1998,(2).

[9]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的实质[J].心理科学,2000,(1).

[10]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5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P.Payne)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the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1.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的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

4.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等。

(二)情绪智力的实务派理论及结构

以Goleman和Bar-on为代表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向导,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到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9]。实务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模型研究取向[10],混合模型是指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范围。即给情绪智力列出了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我们将这理论及结构称为“混合模型”[11]。

1.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1995年,Goleman在畅销书《情绪智力》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13]。他认为情绪智力在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上起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大,并且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8年,他在1995年情绪智力定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5因素情绪智力理论结构[14]。这个结构共包括5个因素,25种能力。后来他又结合了RichardBoyatzis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因素25种能力精炼成4个因素20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社会觉知(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和社交技巧(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2.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Bar-on于1997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绪智力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构成,其中,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种相关能力;人际成分包含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三种相关能力;适应性成分包含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三种相关能力;压力管理成分包含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两种相关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种相关成分。这样,由五大主成分和15种相关能力组成了情绪智力系统[16]。Bar-on认为这15种能力是情绪智力最稳定、最有效的成分,对个体总的情绪幸福和应对生活的能力起决定作用。

三、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一)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绪智力研究开展的早期,曾出现过只强调经验范式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随着情绪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罗森塔尔设计的了用来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非言语敏感测验(简称PONS);WalterMischel设计出果汁软糖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将来成功的影响;Seligman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进而将这项测验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情绪智力”倍受关注。其始创人Picard教授认为,要使计算机真正智能化,适合人的需要并能自然地与人互动,就必须使它们具备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即人工智能要具备被称作“情绪智力”的东西[17]。虽然情绪智力的人工智能研究刚起步,但已显示出令人兴奋的前景。情绪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分析。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该量表是Mayer等人于1998年编制的,1999年他们又发表该量表的修订版[12]。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它包括的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理解情绪(4项任务)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此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高,尚无预测效度的报告。修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旧版把多数人一致性作为正确答案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编制出了MSCEITV1.0和MSCEITV2.0。MSCEIT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共有141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岁以上的人群。该量表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该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据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练后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它可以测量该模型提到的4个因素20种能力。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容效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此量表的预测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绪智力模型的所有内容,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情绪智力评价工具。该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较严格,使用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能对施测结果给予正确解释与指导。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

4.情商问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于1997年编制并出版的量表。该量表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个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共133个题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效度量表则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8]。该量表出版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已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人格、学习能力等多种领域,被共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来测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它以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包括七个成分:创新,自我意识,直觉,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共有84个题项。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国已有学者将DarwinB.Nelson和GaryR.Low两位博士于1998年编制的情绪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22]。

三、小结

随着情绪智力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将进一步深入,Bar-on宣称:“EQ时代已经开始了”[9]。情绪智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毕竟对情绪智力正式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界如何才能给情绪智力一个统一的概念?到底是学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是实务派的混合模型理论更好,抑或二者相结合的为最佳,再或还有其他的理论模型有待发现?如何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对情绪智力的定义、理论、结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应用进行探究。同时对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情绪智力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情绪智力量表的社会实用性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专家们将研究形成中国自己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及量表。

参考文献:

[1]曾性初:《情志与情商》,《教育研究》1999.3.

[2]Payne,W.L.Astudyofemotion:developingemotionalintelligence;self-integration;relatingtofear,painanddesire.DissertationAb2stractsInternational,1986,47,(01),203A.

[3]Salovey,P.,&Mayer,J.D.(1990).Emotionalintelligence.Imagination,Cognition,andPersonality,9,185-211.

[4]Bar-On,R.Thedevelopmentofanoperationalconceptofpsycho2logicalwell-being.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RhodesUni2versity,SouthAfrica.1988.

[5]Bar-On,R.&ParkerJ.D.A.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Theory,Development,Assessment,andApplicationatHome,SchoolandintheWorkplace[M].SanFrancisco,CA:Jossery-Bass.2000.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6

一、研究概况

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体验到的情绪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但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九种,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厌烦,并称之为学业情绪。SophieGovaerts和JacquesGregoire(2008)通过对学业情绪量表(AES)的发展和建构维度上的研究,入党申请书提出了学业情绪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体验的六种情绪,其中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国内对于和学习有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以学业情绪为主题的研究则是从2005年开始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发现,截止到2010年5月总共有45篇相关论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各占7%,2008年的论文占9%,2009年的论文占38%,2010年的论文占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在国内,学业情绪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对高中生和小学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居多,理论探索较少,而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来测得的,很少涉及实验。具体来说,理论探索主要针对学业情绪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学业情绪的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实证研究则探讨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学生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纵观近五年来国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是在对他人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证研究多以问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预性实验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探索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写作网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如董妍、俞国良(2007)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维度并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陆桂芝、庞丽华(2008)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考察了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苏世将、马惠霞(2009)使用自编的一般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董妍、俞国良(2010)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成就目标问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陆桂芝、任秀华(2010)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教师领导行为问卷》以驻马店市630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国良2007年编制的。也有学者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学业情绪,如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实验班、对照班)×2(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注意即心理安慰剂)×3(学业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实验设计,对6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心理干预对增进初二学生良好学业情绪是有效的。整体而言,国内在学业情绪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以问卷为主,很少使用实验,更缺乏与观察法、访谈法等其他方法的结合。

2.研究范围狭窄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入党申请书只是单纯考察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业情绪。但学业情绪并不仅限于此,在与学业有关的其他活动如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等同样也存在这种情绪。因而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态效应,不确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推广;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过积极和消极这两个质的变化来考察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同一刺激引起情绪的量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情绪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学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研究被试取样的局限性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许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作为被试。但对于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更大、学业情绪起的作用更明显的高中生则很少涉及,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从地域上来说,以大、中城市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很多,但以农村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则没有,而且缺乏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现在很少有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和语文学习等的对比研究,因此,就学业情绪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值得思考。

三、研究内容

1.工作报告学业情绪的定义和维度

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之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结构维度方面。董妍、俞国良(2005)扩大了学业情绪的范围,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董妍、俞国良(2006)按照愉悦度(积极与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将学业情绪归为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积极唤醒度低的情绪、消极唤醒度高的情绪与消极唤醒度低的情绪四类。

李磊、郭成(2009)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有情绪,学业学习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体验到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各种情绪。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根据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将学业情绪划分得更为详细。他们认为学业情绪首先指的是一般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可具体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在课程特异方面,可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course-related)学业情绪;在情境特异方面,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必须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这些情绪的性质把学业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没有按照这两类情绪所起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2.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上。在性别上,董妍、俞国良(2007)和马惠霞(2009)的研究证明,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罗丽丹(2010)认为性别因素对海南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这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内心特征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总体上感觉细腻、情感丰富,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活动对她们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女生的情绪变化,工作体会并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年级上,对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李磊、郭成(2009)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绪;苏世将、马惠霞(2009)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任务较重、高考压力较大有关。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者把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作了比较,发现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两者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受到教师的负向评价。另外,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免费范文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内部因素有:

(1)个人认知

个体对学业目标的控制和价值的估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等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与此同时,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调节水平

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同样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调节水平,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得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单单是消极情绪需要调节,有些积极情绪(如过多满足和骄傲)也可能会使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影响。

(3)成就目标

罗乐等(2009)认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更多地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相联系,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更多地与消极学业情绪相联系。

影响学业情绪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师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领导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学情绪场”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者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写作参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业情绪的变化。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辅导既可以来自学校、班级、教师,也可以来自社会、家庭。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发现,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的系统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学生的正向学业情绪,减少负向学业情绪,并且干预后间隔一个月有延续效应。

(3)课程科目

学业情绪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关系的强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就体现了学业情绪的领域特异性。马惠霞(2009)通过对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39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快乐源的选择有专业差异。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等。

总之,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

4.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

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涵盖环境变量、控制和价值的相关认知评估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这个理论中,学业情绪包括和行为相关的情绪,如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兴、挫折感以及厌烦,入职思想汇报以及那些预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绪,如高兴、希望、骄傲、紧张、无助、害羞等。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与成就情绪唤起相关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即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和对这些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对控制的评估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对价值的评估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和价值评估的结合。

5.学业情绪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关系。陆桂芝、庞丽华(2008)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无助”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俞国良、董妍(2010)通过研究也发现: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工作报告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孙芳萍、陈传锋也得出了和他们一致的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之间相互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回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学业情绪与学生适应性

学生适应性包括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逃学和厌学的现象与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着相关。俞国良、董妍(2007)以学习不良青少年为被试,采用成绩反馈法诱绪,考察了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不良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具有积极低唤醒情绪的学习不良青少年,他们的选择性注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持续性注意能力,消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增加虚报率,而积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提高判断标准,降低虚报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导致厌学行为,甚至会逃学。

(3)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维持积极情绪,改变、预防消极情绪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国内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研究内容系统化

首先,理论研究要深入。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各种因素,把握学业情绪的内涵,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对学业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和在其他副科学习中的变化维度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研究的范围要拓宽,扩大研究学业情绪的学生群,不仅要研究正常儿童,同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也要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必然有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无论是问卷法还是实验法,都是同时考察所有被试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一直是变化的,如何用曲线来描述这个变化的状态,以及随着个体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强,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否一成不变等问题,只有追踪研究才能来确定。

其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积极或者消极质的研究上,学生的学业情绪在不同的质上也有量的变化,免费论文所以在实验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某种刺激是否能够引起某种学业情绪,然后分析这种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探讨不同学业情绪类型上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研究成果实践化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7

【关键词】情绪 标准化决策理论 描述性决策理论 进化论决策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1-0053-03

人类的一切行为可以说都是决策的结果。决策的规律与科学性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兴衰成败。从古至今,数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等对决策做了许多研究,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决策心理学。由于决策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统一,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标准化范式、描述性范式和进化论范式。近年来,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美国著名决策研究专家R•Hastie[1]在展望判断与决策未来的研究趋势时指出:情绪问题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当然,在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有关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标准化范式

1.标准化决策理论

标准化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世界决定论、理性经纪人假设、贝叶斯公理。Adam Smith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命题:第一,个体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三,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经济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贝叶斯公理则提供了一个推断事物客观概率的良好测量工具。

标准化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无限理性的,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则的决策。借助数理运算建立起一套决策行为的公理,认为个体决策遵循这套公理,并追求效用最大化。该理论并不关心个体如何做出决策,而是从构建好的数学模型出发,规定决策者应该怎么做出决策。标准化范式的主要代表理论有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据经济人假设提出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以及Savage[2]提出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2.情绪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关系

早期的决策理论始于“博弈”,博弈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人类许多的情感(如冒险、刺激、恐惧等)。基于这种理论,Bernouli指出人们的判断和估计不依赖于获益本身,而依赖于获益后的心理满足或愉悦程度。例如,对一个穷人来说,赢得100法郎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是巨大的,而对一个百万富翁来说,赢得100法郎带来的满足或愉悦程度就低得多。Bernouli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愉悦称为效用,提出了效用理论:效用是收益的对数函数,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效用最大化。Bentham[3]发展了Bernouli的效用概念,认为效用是愉悦与痛苦之差。在这些奠定古典效用理论基础的简单概念里已包含了对情绪的关注。

20世纪中期,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7年后,Savage[2]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但无论是最大期望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且上述两种理论无法解释“偏转反转”现象。

标准化决策理论的研究者们把效用视为理性世界的客观实在,假定效用可以被测量、比较、运算,并且满足传递性、替代性、完全性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化模型,忽略了作为行为者心理体验的效用的主观性、个体性、易变性、复杂性。所以情绪在标准化决策范式中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的。但在古典效用理论的概念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情绪的萌芽。

二、描述性范式

1.描述性决策理论

描述性范式是决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它是在继承和批判标准化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描述性范式以Simon在1955年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为指导思想。“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感知、记忆、分析、处理信息等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做出像标准化范式所假设的经济人那种全智全能的理。描述性范式使用实验和过程跟踪技术,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详细地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其中较著名的有Kahneman和Tversky[4]的前景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李纾提出的“齐当别”模型[5]。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最具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前景理论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码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码过程中,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对信息进行编码、转化等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个体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并做出决策。“齐当别”模型认为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胜任最优化所需要的精确定量计算,该模型假定:左右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值,而是某种形式上辨察选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优势性”关系,并利用“弱优势”原则做出决策。人们必须在一个或几个维度上将差别较小的可能结果人为地“齐同”掉,而在差别较大的维度上选择出具有较大优势的选项。哪个维度上的差别被“齐同”掉,是由维度内的差异大小所决定的。

2.情绪与描述性决策理论的关系

Kahneman和Tversky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另外一些理论,称为“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 [8]该理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信号以及等级发生变化。而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彩的词语,如希望与恐惧、乐观与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信号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

Loomes等人认为预期情绪可以作为参照点改变效用函数,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而后,有很多研究证明了后悔理论。几年后,Loomes、Sugden又提出失望理论。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后悔和失望理论均通过比较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过程:后悔理论强调不同选择间的比较,失望理论强调同一选择内不同结果间的比较。这种基于选项间的比较而形成的参照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强调决策中各选项间价值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对所假定的预期情绪均缺乏直接的验证。

1999年Mellers[7]等人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该理论的模型认为,决策者首先要对两个的总体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效用理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会追求愉悦情绪的最大化。个体对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受结果、比较和对结果出现的信心的影响。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用预期情绪代替效用,并将多个参照点引入决策过程,增强了理论本身的预测功能和解释能力,向描述真实决策情形迈近了一大步。但是此理论自身也存在困难,关键在于人们对情绪的主观预期是否准确。Mellers等人设计实验对人们的预期情绪和真实情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预期的和真实的情绪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情感判定既可以描述预期情绪,也可以描述真实情绪。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最大期望效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即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三、进化论范式

1.进化论决策理论

进化论范式则采用了与前述两种范式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环境的作用,不再坚持占优性、一致性等传统理性观,转而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提倡生态理性,不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进行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进化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寻找人类决策的启发式,但这些启发式的内涵不再是人类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是生态理性的表现。

生态理性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认识的合理性不在于认识形式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否与具体情境中的信息结构相吻合。该观点首先强调了“决策制定的机制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的过程;其次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识别环境信息结构的功能作用。[9]简单来说就是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生态理性不仅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而且对行为结果的评价也使用新的标准――对应性标准。[10]所谓对应性标准是指对决策制定策略与外部世界相适应而不是与内在连贯性相比较的评价标准,即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相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

2.情绪与进化论决策理论的关系

风险决策研究的进化论范式――生态理性,强调风险决策行为对环境结构的拟合,强调反映环境结构信息功能系统的重要性,而情绪恰恰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功能作用必然有助于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因此情绪理所当然成为进化论范式关注的焦点。庄锦英[8]在其博士论文“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中,从情绪与环境信息结构的关系来讨论情绪的生态理性,指出:①情绪是环境信息结构的天然携带者,是对环境结构的直接反映和内隐表达;②情绪整合环境结构信息,自动影响决策过程。并描述了在生态理性视角下影响决策的因素。从该情绪的生态理性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情绪可以通过直觉(启发式)的方式直接对决策起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评估而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环境信息所激起的与决策任务无关的情绪也影响着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如有研究表明,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负性情绪(如愤怒和恐惧)能够唤起大脑的警觉水平,人们对负性情绪刺激具有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负性刺激似乎拥有一种加工上的优先权。

四、小 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标准化决策范式和描述性范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准化决策是试图建立和寻找理性决策的模式,而描述性范式是在寻找和发现违反理性决策的现象。描述性决策理论是在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进化论范式则使用全新的标准,肯定个体使用启发式的有效性,肯定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性。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情绪影响着决策,标准化范式中研究者几乎撇开情绪这一因素来研究决策理论。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描述性范式来探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的。进化论范式的出现,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建设性作用及其适应性价值。本文只是试图概括在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并未完全具体呈现。而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具体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神经经济学为洞察构成人类行为基础的神经过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从神经角度证实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情绪与决策的一些发现,其研究结果更从内在机制上解释传统研究中尚未得以进一步解释的一些现象。我们相信神经经济学以及其他新兴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应用,必将会促进这一学科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Hastie R.Roblems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aking[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653~683

2 Savage L J. The foundations of statistics. New York:Wiley, 1954

3 Bentham J.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Oxford, England: Blackwell, 1984(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9)

4 Kahneman D ,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Econometrica, 1979, 47: 263~292

5 李纾.发展中的行为决策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4):490~496

6 Loomes G, Sugden R. Disappointment and dynamic consistency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 53: 271~282

7 Mellers B A, Schwartz A, Ritov I. Emotion based choi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999, 128: 332~345

8 庄锦英.论情绪的生态理性[J].心理科学进展,2004(6)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8

关键词: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情绪结构理论;情感词库;计算社会科学

分类号:B849;C91

随着Web 2.0应用的出现,互联网进入了开放性、交互性更强,由用户产生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决定内容的时代。人们借助聊天室、个人日志、博客、社交网络、微博客等网络应用工具,在网上自由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交流观点、看法,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交网络。同时,互联网也积累下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海量在线文本信息,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对象,扩大了其广度与深度,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计算社会科学(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等交叉学科的诞生(Lazer et al.,2009)。

与此同时,在线文本分析技术为挖掘和分析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持与保证。传统的在线文本分析大多基于客观要素,如根据研究的主题对信息进行分类,而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主观要素,比如情感信息。近年来,对在线文本的情感分析成为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而情绪、情感一直是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心理学关于情绪、情感的研究成果,对于挖掘和分析网络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越来越多的信息科学学者意识到这一点,不仅在传统的情感分析工具中加入一些心理学元素,而且还根据心理学的情绪结构理论构建了多个全新的研究工具,为在线文本的情感分析注入了心理学思想。利用这些研究工具对在线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已取得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形中拓宽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疆界。

1、情绪结构理论的两大取向

情绪(emotion)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到目前为止,关于情绪的概念内涵,心理学家们仍未达成共识。他们用同一个概念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心理过程和功能,导致长久以来对于情绪的结构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论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情绪结构的分类取向(categorical approach)与维度取向(dimensional approach)。

情绪分类取向认为情绪是个体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对刺激的适应性反应。该理论关注情绪的各个方面,如生理机制、外部表现等,认为情绪是由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情绪(complex emotion)构成的。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在发生学上有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在个体发展早期就已出现,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特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非基本情绪或复合情绪,则是多种基本情绪综合的产物,或基本情绪与认知评价等相互作用的结果(Ekman&Friesen,1971)。研究者们对基本情绪的数量和概念有不同的观点。目前,普遍较为认可的基本情绪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奇6种。

情绪维度取向则认为情绪是高度相关的连续体,是一种较为模糊的心理体验状态,很难区分出各种具体的情绪,各种情绪在几个基本维度上高度相关,所以应抓住情绪的不同维度或核心对其进行解析。Mehrabian和Russell(1974)提出了情绪的“愉悦度-唤醒度-支配度”三维度模型(pleasure arousal dominance,PAD)。愉悦度也称为情绪的效价,从不愉悦到愉悦有不同的程度;唤醒度是对生理和心理激活程度的体验,有高低之别:支配度是对影响、支配周围环境和他人或反过来受其影响、支配的一种体验。但也有学者认为愉悦情绪和不愉悦情绪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而非一个维度的两极,如Watson和Tellegen(1985)提出的积极-消极情感模型(positive andnegative affect,PANA),认为积极情感(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NA)是两个相对独立、基本的维度。

情绪的分类和维度取向从不同的角度对情绪的结构进行阐释,其实并不存在本质矛盾,维度是分类的基础,如悲伤、愤怒和焦虑都属于负性情绪,但在唤醒和支配度上存在着差异(乐国安,董颖红,2013)。二者对于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工具的改进和全新开发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根据不同的情绪结构理论,学者们已优化、构建了多个不同的情感词库,为以在线文本情感分析为重要方法的计算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2、情感分析技术

在信息科学领域中,情感分析(sentiment analysis)是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统计或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等技术对文本的主观态度、情绪或观点进行语义定向(semantic orientation)或极性分析(pclarityanalysis),也可称作观点挖掘(opinion mining)(Das&Chen,2001)。

根据文本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将情感分析分为文档、句子和词汇三个水平。文档水平的分析关注将整个文档区分为主观或客观、正性或负性(Pang,Lee,&Vaithyanathan,2002)。相对于文档,句子水平的分析更加有效,因为一个文档既包括主观句,也包括客观句。比如,新闻一般被认为是客观的,但是有研究发现其中44%的句子是主观句(Wiebe,Wilson,Bruce,Bell,&Martin,2004)。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的极性与句子或文档的主观性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含有一个形容词的句子有56%的可能性是一个主观句(Bruce&Wiebe,1999);除了形容词之外,动词、副词和名词等也具有一定作用(Voll&Taboada,2007;Russo,2010)。此外,个体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所选择的词汇不仅能够反映其性别、年龄等人口学特征,还能折射其动机、人格、社会地位等心理或社会特质(Pennebaker,Mehl,&Niederhoffer,2003)。因此,词汇是文本情感分析的基础。

Pang和Lee(2008)对文本情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有过详细论述。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通过确定情感表达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分析文本中某一主题的情感倾向而不是简单地将文本分为正负性(Nasukawa&Yi,2003);(2)基于机器学习,根据训练数据并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ed vector machines,SVM)等技术,将文本区分为正负性(Pang&Lee,2005);还有一些学者将自然语言处理加工和机器学习技术结合起来(Prabowo&Thelwall,2009)。虽然采用这些方法分析文本的情感倾向,获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是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要求利用大量数据进行测试和训练,对于小文本,如或新浪微博()等微博客上的文本并不适用。针对微博客文本的情感分析,多数研究者建议根据早期的语言学知识,采取更加透明化的方法——词汇匹配技术(term-based matching technique),即通过匹配文本中含有的词汇与情感词库中的情绪词来判断文本的情感倾向,如含有正性词的微博客文本的情感倾向为正性,而构建合适的情感词库无疑是这种方法的基础(0’Connor,Balasubramanyan,Routledge,&Smith,2010)。

3、情感词库的构建与发展

情感词库(sentiment lexicon)是将文本的情感定向与单个词汇联系起来的纽带,每个词都可看作是某种观点信息的集合,是研究文本的情感和主观性的线索。关于词汇的情感定向分类已经有多项研究,一些人利用语料库(corpus),根据词汇之间的搭配关系,如并列、递进、转折等将形容词分为正负性。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其运算法则局限于形容词或副词,而且必须根据连接词才能判断新词的极性(Tumey&Littman,2002);另一些利用词典等资源,从字典或词典中找到种子词的同义或反义词,或从词汇的定义或注释中寻找相关信息。

常用的建立情感词库的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人工产生,即从现有的字典中搜索词汇,人为对其分类建立情感词库,如GeneralInquirer。General Inquirer被认为是最早的一款情感词库兼计算机情感分析程序,其情绪词来源于《哈佛词典(第4版)》(Harvard IV-4 Dictionary)和《拉斯韦尔词典》(Lasswell's Dictionary),按照情感正负性对词汇进行分类(stone,Dunphy,Smith,&Ogilvie,196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情绪心理学研究成果,该词库目前具有情绪效价、PAD三维度分类、有关自我的词等180个分类。

人工建立情绪词库费时费力,所含的词汇较少,而且存在评分者偏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某种资源自动或半自动化地建立词库已成为主流方法。首先找到一些典型的正性和负性词作为种子词,然后利用某种词汇资源,如Wordnet,从中找到种子词的同义或反义词,并计算新词与这些种子词的联系,自动或半自动化地建立词库。Wordnet是一个在线的词汇数据库,它不同于一般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词汇的词典,而是仿照心理语言学对人的词汇记忆的研究,根据词汇之间的语义关系构成词网,以同义词集合作为基本的构建单位(Miller,Beckwith,Fellbaum,Gross,&Miller,1993)。Hu和Liu(2004)就利用Wordnet分析了形容词的极性,首先将那些具有明确情感定向的词作为种子词,然后分析其它词与种子词的同义或反义关系,如果一个词与正性词是同义词,那么它也是一个正性词;如果一个词与负性词是反义词,那么它是一个正性词。Esuli和Sebastiani(2006)采用类似方法建立了情感词库SentiWordNet。他们从Wordnet数据库中寻找种子词的同义和反义词,经过几次迭代,这些词也具有了一定的极性,然后用这些词的注释训练机器学习分类器,并用这个分类器判断Wordnet中其它词汇的极性。由于每个词具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因而有不同的主客观性、正性和负性特征。他们采用向量的形式表示每一个词在上述三个特性上的分数,每一个特性的分数区间均为[O,1],总分为1。Ohana和Tierney(2009)采用Sentiwordnet对网络影评进行情感分析,表明SentiWordnet是有效的情感分类工具。

OpinionFinder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情感词库与文本主观性分析程序,它能够自动识别文本中的情绪、观点、猜想和其它主观性内容,其目的是识别主观语句并标识出这些句子中的各种主观成分,包括表达者、正负性情绪词汇等(Wilson,Wiebe,&Hoffman,2005)。OpinionFinder中的词汇主要来源于文献、字典、词典和GeneralInquirer,共有2718个正性词和4912个负性词。

由台湾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建立的《台湾大学情感词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entiment Dictionary,NTUSD,Ku,Liang,&Chen,2006),其词汇来源于General Inquirer的中文翻译和《中文网络情绪词典》(chinese network sentiment dictionary,CNSD),经过人为修订共包含2812个正性词和8276个负性词。孙瑛泽、陈建良、刘俊杰、刘昭麟和孙豊文(2010)利用NTUSD,结合朴素贝叶斯模型对中文短句进行情绪分类研究,发现人们在网站上表达的负面情绪较多。

上述情感词库根据正负性情绪的简单二分法观点对词汇进行分类,忽略了人类情绪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基于情绪结构理论构建的新近情感词库则细分出更多种情绪类型或维度。譬如,WordNet-Affect基于Wordnet扩展核心词范围,经筛选最后得到的情感词库共有4787个词,分为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4种基本情绪(strapparava&Valitutti,2004)。又比如Bradley和Lang(1999)建构的《标准英语情感词汇库》(Affective Norms for English Words,ANEW),依据情绪结构的PAD模型,要求被试对各情绪词的愉悦度、唤醒度和支配度进行9级评分,而非简单地划分正负性。初期的情绪词主要来自心理学的情绪量表。词汇数量较少。近年来,ANEW的词汇数量已超过3000,在网络文本情感分析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OMS-1是在《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Mood States,POMS)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情感分析词库(McNair,Lorr,&Droppleman,1971),它从Wordnet(3版)和《罗热新千年同义词词典(第一版)》(Roget's New Millennium Thesaurus)中搜寻POMS中6类心境词汇的同义词,将原始的65个词汇扩展为793个(Pepe&Bollen,2008)。而GPOMS则是基于POMS bi量表(McNair,Heuchert,&Shilony,2003),采用点互信息方法原则(point of mutual information),认为经常同时出现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相似,具有相同极性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从网络资源中找到出现在原始量表的72个词周围4到5个词汇范围之内的所有词,经过筛选最终得到了964个词,构成GPOMS词库(Bollen,Mao,&Zeng,2011)。

“语言询问和词汇计数系统”(LinguisticInquiry and Word Count,LIWC)是一款基于心理学的文本情感分析软件,情感词库是其程序的核心(Pennebaker,Francis,&Booth,2007)。LIWC所采用的词汇来源于各种字典、词典、问卷等,分类涉及各种词性、情绪、社会及环境等多个方面。在这些分类中,有的是确定的,如冠词仅包括a、an、the三个;而一些却有极强的主观性,如情绪。目前LIWC共有406个正性词和499个负性词,其中正性情绪又分为乐观、积极体验和其它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包括焦虑、愤怒、悲伤和其它负性情绪。研究发现LIWC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能够较好地测量情绪表达(Kahn,Tobin,Massey,&Anderson,2007)。Bantum和Owen(2009)通过研究乳腺癌患者经过网上干预后的情绪表达,发现LIWC能够快速识别出患者文本中所表达的情绪。在其它诸如注意力集中、社会关系、思维风格和个体差异等方面的研究中,LIWC也具有重要作用(Tausczik&Pennebaker,2010)。

一些研究者认为,以上这些可称为“领域一般性”的情感词库在分析文本时容易产生歧义。某一领域的正性词汇在其它领域可能表达负性意义,而且在研究特殊问题时,领域特殊性词汇比一般性词汇具有更大的测量敏感性,所以应该开发领域特殊性的情感词库。譬如,Loughran和McDonald(2011)在《哈佛词典(第4版)》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专门用于会计和金融领域的《金融情感词典》(Financial Sentiment Dictionary,FSD)。在General Inquirer的基础上,Young和Soroka(2011)结合《罗热同义词词典》和《回归意象词典》(Regressive Imagery Dictionary,RID),构建了用于政治领域的《词汇编码情感词典》(LexicoderSentiment Dictionary,LSD)。另外,DICTION是一款用于分析政治声明(如总统讲话)的计算机程序,程序包含有1000个词汇,分析文本在活力、乐观、确定性、现实性和公民性5个方面的特征(Hart,2001)。TAS/C是一种用于心理治疗的计算机程序,共有2000多个情绪词,分为愉悦、赞同、依恋3个维度(Mergenthaler,1993)。

基于词典资源分析词汇极性的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训练数据。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方法没有考虑词汇出现的语境,难以对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进行区分(chung&Pennebaker,2007)。如“骄傲”在“这是国人的骄傲”中是一个正性词,而在“他是一个容易骄傲的孩子”中则是一个负性词,因此那些没有强烈极性的词在分类时容易出错。

目前,国内信息科学学者开展文本情感分析研究时,大多基于《Hownet情感词典》(HownetSentiment Dictionary)构建新的情感词库。Hownet是由董振东和董强(1999)联合设计的一个常识知识库,其中包括中英文的正负情绪词、正负评价词、主观表达词和程度级别词。其以中英文所表示的概念为描述对象,根据概念与概念及概念的属性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这是它与Wordnet的本质不同(张笛,2011)。研究者们根据Hownet的结构特点计算两个词汇或概念之间的语义相似度,然后对词汇的情感倾向性做出判断(陈岳峰,苗夺谦,李文,张志飞,2011;罗亚平,2010;朱嫣岚,闵锦,周雅倩,黄萱菁,吴立德,2006)。譬如《中文基础情感词词典》,其以Hownet的情感词作为基础,根据词语的语义相似度计算词语的情感权值,共含有2807个正性词和2474个负性词(柳位平,朱艳辉,栗春亮,向华政,文志强,2009)。除此之外,国内研究者们还针对网络在线文本进行了多项情感分析研究,如对网络评论的语义倾向性分析(丁建立,慈祥,黄剑雄,2010;周德友,2008);对宾馆评论的情感分析(杨鼎,阳爱民,2010);对新闻媒体褒贬值的计算并据此预测股市的波动(王超,李楠,李欣丽,梁循,2009)。Feng,Wang,Yu,G.Yang和N。Yang(2009)从NTUSD和Hownet中选取词汇构建新的情感词库,并对网上的产品评价信息进行分析,帮助消费者和企业领导者做出决策(杨超,冯时,王大玲,杨楠,于戈,2010)。

国内信息科学研究者越来越重视对文档、句子和词汇的情感倾向性分析,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像国外的General Inquirer这样较为公认的情感词库或文本情感分析程序,导致各项研究成果之间难以直接进行比较;而且所构建的情感词库也多是正负性的简单二分,缺乏对复杂多样的人类情绪现象的深入洞察。随着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中国新一批微博客工具产品的诞生,网络应用无论在用户范围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国内第一个微博情感分析系统Moodlens,他们基于表情符号将微博情绪分为快乐、悲伤、愤怒和厌恶4种类型,研究情绪波动模式并建立了实时监测系统(zhao,Dong,Wu,&Xu,2012)。但是表情符号的分类较为模糊,许多符号很难明确地分为不同的情绪类型,而且许多有情绪意义的微博内容并不会加注表情符号。构建一个基于微博客文本的标准化情感词库很有必要,该情感词库应结合情绪结构理论或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情绪类型和情绪维度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4、在线文本情感分析中的心理学研究

基于情感词库,利用词汇匹配技术分析在线文本情感倾向的方法目前还不成熟,仍存在许多缺陷。但是,现阶段所取得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它确实是有效测量大众情绪的方法,所得的情绪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地预测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经济现象,如利用在线文本情感分析对产品市场份额、影视票房、疾病和信息的传播状况、政治选举结果的预测,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对突发事件预警等(Yu&Kak,2012)。这种面向海量在线文本信息的情感分析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实时测量社会大众的情绪波动,为社会心理等研究注入活力,增强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在线文本情感分析为解决心理学理论之争提供了一条可能途经。譬如,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聚集在一起的人往往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心理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人们更愿意与具有相同特点的人相处(同质性吸91),也可能是人们的心理或情绪状态影响了与之交往的其他人,使之趋同(社会感染)fParkinson&Simons,2009)。Bollen,Gonclves,Ruan和Mao f2011)从网上人群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人手,分析社交网络中以上两种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他们采用OpinionFinder分析用户所发微博客中的情感信息,通过一段时间内累积的情绪来推断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发现同质性吸引是影响人们社会性联结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日照时间会影响人们的情绪,但究竟是绝对日照时间还是相对日照时间影响了人们,在心理学界一直存有争议。Golder和Macy(2011)利用LIWC研究了各个国家的民众在微博客网站上表达的正负性情绪,在一天、一周和一年中的变化,发现相对日照时间是影响人们情绪的主要因素;而且还验证了心理学中关于正负情绪相互独立的观点,高的正性情绪并不必然伴随出现低的负性情绪。Pepe和Bollen(2008)采用POMS 1研究在线公众对未来的情绪,他们收集了网络用户的10741封发往未来的电子邮件,通过比较邮件中的词汇与POMS 1中的词汇,得到这些邮件在POMS量表6类心境上的分数,发现长远来说人们是乐观的,而对不久的将来则有一些困惑和担忧。

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在分析民众的社会、经济、政治态度时,主要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问卷或电话调查,如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Michigan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CCI)、盖洛普经济信心指数(Gallup Economic Confidence Index,Gallup ECI)等。研究者发现,通过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获得的公众情绪指标,如推特投资者情绪指数(Twitter Investor Sentiment,TIS),不仅与一些民意测验指标或传统经济指标具有显著相关,而且还能提前1-2天预测现实经济走势(Mao,Counts,&Bollen,2011a,201lb)。

Bollen,Mao和Pepe(2010)采用POMS 1分析中的情感信息,研究其与股市波动、原油价格、社会事件(如总统选举和感恩节1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的事件对大众情绪有重要的、即时的、独特的影响;而道琼斯工业指数(Dow-Jones IndustrialAverage,DJIA)和西德州轻质原油期货(WestTexas Intermediate,WTI)价格的长期波动对公众情绪有累积的、延迟的影响效应,如2008年冬天的愤怒、紧张和抑郁情绪的增长与秋季经济持续低迷有关(Bollen,Pepe,&Mao,2010)。他们还利用OpinionFinder和GPOMS分析人们在Twitter.corn上的情绪表达,发现平静和快乐情绪能够显著增加对DJIA走势方向的预测效果,准确率达到87.6%(Bollen,Mao,et al.,2011)。同样从和上搜索与股市相关的信息,并与传统的CCI和Gallup ECI进行比较,发现谷歌洞察(Google Insight for Search,GIS)和TIS能够显著预测股市的波动(Mao et al.,201 la)。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测量社会公众情绪的方法,但是这些研究主要根据某种情感词库或分析方法,探究公众在某特定网络资源上表达的情感与社会经济事件的关系,所得结果难以检验这些研究工具自身的效度。以及区分研究工具、网络资源特异性、影响情感和社会事件关系的其它因素对研究结果的作用。因此,Mao等(2011b)调查了4种数据资源,包括传统调查数据、新闻媒体的标题、搜索引擎Google,com和,并采用多种情绪指标,如TIS、负性新闻情绪(Negative News Sentiment,NNS)及金融词汇,在Twitter.corn和上的出现和被搜索频数,比较其对经济指数,如DJIA、交易量和金价等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传统的投资者情绪调查,如投资者智能(Investor Intelligence)和每日情绪指数(Daily Sentiment Index,DSI)滞后于市场变化;而在线网络情绪指标TIS及1~2天前上出现的金融词汇频率对市场变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0’Connor等(2010)利用OpinionFinder,研究与消费者信心和政治选举有关的微博客情感定向,并与消费者情绪指数(Index of Consumer Sentiment,ICS)、Gallup ECI及总统选举期间选民投票情况进行比较,发现基于Twitter.corn的情绪信息分析方法能够重复传统方法获得的结果。英国学者Lansdall—Welfare,Lampos和Cristianini(2012)利用WordNet-Affect分析了98万用户历时31个月在上所发的信息,发现周期性的事件,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在每年会有相似的情绪波动模式;突发的经济或政治事件对公众的情绪有显著影响,如2010年10月英国政府关于公共财政支出减少的通知,增加了公众的负性情绪;在线文本情感分析获得的公众情绪指标可预示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如在2011年夏季的伦敦骚乱发生之前,公众的愤怒情绪从春季就开始持续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将在线文本情感信息按照不同的情绪类型进行分类,同等程度地考虑每一个词对文本情感定向的作用,这与实际情形并不完全相符,比如“邪恶”应该比“坏”具有更大的权重。Dodds和Danforth(2010)采用ANEW对大量的英文歌词、歌名、博客等文本信息的情感倾向进行分析,考虑了每个词汇的愉悦程度,而不是简单地认为每个词都具有相同权重,发现歌词的愉悦度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持续处于下降状态,而同一体裁内的作品变化并不明显;博客的愉悦度则从2005年到2009年缓慢上升。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公众在上的情绪表达,他们增加了词库的容量,从TwjtteLcom、Google Books、歌词(1960~2007)、《纽约时报》(1987-2007)4种类型的文字材料中,按照出现频次选取了10222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包括多种语言、复数、动词联合、俚语、缩写、无情绪意义或中性的词,如“the”、“of”等,采用与开发ANEW相类似的方法,让被试对这些词的愉悦度进行评定,研究这些材料的愉悦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Dodds,Harris,Kloumann,Bliss,&Danforth,2011)。

通过收集、分析公众海量在线文本信息中的情绪表达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得到了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说明可以从在线文本材料中获得正常且精确的社会公众情绪指标。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可以对公众情绪进行实时测量,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受到的经费、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制约,克服了主观报告和事后回忆准确性等研究范式固有缺陷,以及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样本代表性难以保证等弊端。这些宝贵的数据为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在内的社会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机遇(Miller,2011)。虽然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这种方法目前仍未成熟,相关的重量级研究成果还较少,下某些结论仍需慎重,但是已有研究成果仍激励和启示我们,传统社会科学采用的费时、费力的大规模调查等方法,能够用在线文本情感分析技术进行部分替代或补充。

5、总结与展望

Web 2.0应用的诞生使得互联网络进一步成为人们自发即时表达情感、分享信息,进行人际交流和社会参与的重要媒介。互联网数据收集的实时性,文本内容范畴的丰富性,海量信息分析的高效性,突破了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局限,也扩大了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预测能力较低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缺陷之一,基于在线文本情感分析获得的情绪指标对现实中的社会经济现象,诸如股市波动、突发性事件等,皆显示出一定的预测效应。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9

[关键词]情绪管理;组织;激励理论;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3―0047―04

情绪管理概念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戈尔曼在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商》一书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近20年来,注重对员工的情绪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和潮流,这是对人性认识的逐步深化产生的必然结果。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以霍桑实验为标志的“人际关系学派”,再到之后的权变理论等,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从“理性经济人”到“社会人”、“复杂人”的过程。注重员工的情绪管理,无疑是基于“社会人”、“复杂人”认识的前提。管理者必须更加注重员工的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ISen研究表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可导致较高的认知灵活性。正是基于此,对员工的情绪管理才成为愈发重要的课题;这是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现代管理中的组织及组织行为理论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如对组织中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分层次研究、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理论、激励理论、组织文化理论,等等。从组织的视角出发,将这些相关理论运用到员工情绪管理这一新的课题当中,对于相关概念的界定,情绪管理的内容和方向的把握,无疑会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基于组织的员工情绪层次划分及概念界定

组织行为理论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是有层次之分的。与之相对应,员工情绪也有层次之分。笔者认为,企业员工的情绪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情绪、组织情绪、企业情绪。

(一)个体情绪概念的界定

企业中的员工由于每个人的个性、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等的差异,表现出了不同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的状态既有静态性、长期性。按照心理学的划分,表现为一个时期员工的心境,又有动态性、暂时性,可以由于偶然事件引发,持续时间较短,表现为热情或激情。研究表明,情绪对决策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DamasioTM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病人可以完成各种智力活动,但是已没有情绪体验,结果病人在决策制定时持续作出不利的选择。因此,作为管理者,应当关注员工个体不同的情绪变化规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希尔商学院教授斯蒂芬妮・维尔克在对员工的研究中发现,员工刚上班时的情绪比其他任何变量和因素都将对员工一天的工作绩效产生持久的影响。当然,个体层面的员工情绪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任务,员工本人对自身的情绪管理也负有重要的责任。也就是“情商”的问题。作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应当努力消除影响工作的不良情绪,尽最大努力全身心投入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员工个体情绪应界定为:受员工本人气质、个性、健康等内因及生活、工作环境等外因的共同作用,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或长久、或短暂的情感体验,并对个人的工作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组织情绪概念的界定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的两人及以上的群体。组织又可以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以规章制度维系的,而非正式组织是以情感维系的。员工个人出于归属的需要,都处于一定的正式、非正式组织之中。为保持组织目标的一致性,组织对其成员的情感和行为有着较强的约束力。因此,团队内的个体会有意和无意地感染、模仿、体验他人的情绪状态。当团队内的成员分享同一种情绪体验时,就达到了一种集体情绪状态。Kelly和Barsade提出了团队情绪的概念。Barsade认为个体的情绪状态会通过外显和内隐的分享过程达到一种情绪整合状态,最终形成团队情绪。根据团队情绪的概念,结合笔者自身对组织的理解,我们把组织情绪界定为:由于组织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组织成员之间彼此影响、融合,在个人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某种一致性的集体情绪状态。组织中负责人的引导和示范,对这种情绪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组织的性质、工作的特征及组织成员的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企业情绪概念的界定

在对大量企业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个不同的企业的员工队伍整体都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与企业的文化有关。在一个企业中工作越久的员工,其情感特征与企业就越一致。毋庸置疑,这是受企业历史发展和长期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员工队伍是由一个个员工构成的,企业情绪也是组织情绪、个体情绪的集中表现。三者相互关联,彼此影响。企业情绪、组织情绪对个体情绪产生引导和规范作用,个体情绪也会影响组织情绪、企业情绪的走向。

与员工个体层面的情绪具有短暂性、差异性相比,组织层面与企业层面的员工情绪则具有长期性和同质性。笔者认为,与员工情绪的层次相对应,在情绪管理的各级组织也有层次之差。如:基层管理者应当重点关注个体层面的员工情绪,中层管理者应当关注组织层面的员工情绪,而高层管理者则应当关注企业层面的员工情绪。如图1所示。

二、组织中的激励理论与员工情绪管理

员工的情绪管理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消除消极情绪。这与组织中的激励密不可分。这些理论与员工的情绪管理之间关系密切,可以在管理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有关情绪的结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为同一维度的两端;另一种观点认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不同的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情绪都可以由强到弱。笔者更认同后者。按照这种思路,企业中有些管理办法只是消除了员工的消极情绪,而并没有强化积极情绪,而有些则使积极情绪得到了强化。

(一)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从满足需要入手,消除消极情绪,产生积极情绪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受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其中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而后三个则属于较高层次的需要。人们一般是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一般人们的五种需要不会处于同一水平,通常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主导需要。双因素理论则认为,对员工的管理有激励和保健两大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消除员工不满意情绪的,而不能带来满意情绪,如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工资、提供劳动保护,等等。而激励因素是能够带来满意情绪的因素,如对员工进行表彰、晋升,等等。这一理论是基于人们满意与不满意的四个维度的划分。即认为满意――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这一理论揭示了不同的管理手段激励效果不同的本质。双因素理论与需要层次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认为,保健因素往往满足的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而激励因素满足高层次的需要。这两个理论对员工进行情绪管理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启示。第一,管理者应当根据员工的需要层次合理进行激励,保持他们积极的情绪。员工积极的情绪来源于需要的满足。企业中的员工由于家庭情况、文化层次、收入状况等的不同,也分别处于不同的需求层次。例如在通常情况下,研发人员由于学历层次较高,需要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更追求受尊重、自我实现,等等;而岗位操作工人则更注重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等。为了能够使不同群体的员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情绪,管理者就必须认真研究每个员工的需要,区分他们的层次,采取合理的激励方法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第二,应当明确激励方式对员工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影响。按照先前认为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是不同的两个维度的观点,有些激励方法是只能够消除消极情绪,而无法带来积极情绪的。有些则可以带来积极情绪。笔者认为,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往往可以带来积极情绪,而保健因素往往消除消极情绪。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做好消除员工消极情绪的管理工作,而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努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情绪。

(二)期望理论――合理设置目标,激发积极情绪

期望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M=V×E。即激励力=目标效价×期望值。也就是说,一项工作或目标的设定,是否对员工有较强的激励效果,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对员工本人是否有价值;二是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当这两方面都具备,即目标对员工本人有较高的价值,且完成的可能性较大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最大。而其中任何一方面不具备,对员工的激励效果都不好。根据这一理论,为了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在员工管理中应当注意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既要使目标对员工有价值,员工又要具备完成的可能性。例如在设置“超产奖金“政策时,超产产量的设定应当是员工通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并逐步提高,如果一下设置过高,员工无法实现,就失去了努力完成任务的积极情绪。同时,在奖励的金额、方式上保持适度、合理。过低则会被员工认为没有价值,自然也就没有积极情绪去完成任务。

(三)公平理论、强化理论――保持、巩固积极情绪

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在认为公平的环境中易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公平与否是从比较之中得到的。即员工认为自己得到的和付出的与他人对比,如果比较恰当,则认为公平,如果认为自己得到的少,而付出的多,则认为不公平;这种比较还同时体现在员工自身上。当员工把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的状况相比,付出和得到比较一致,则认为公平,否则也会认为不公平。这一理论启示管理者,一方面,要保持员工积极的情绪,就要尽最大努力营造公平的环境。在员工分配、晋升等关键问题上,建立公平、透明的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由于所谓的公平”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觉。因此,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有些人认为公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公平。所以,管理者要注意员工“公平心理”的正确引导,在员工遭遇挫折产生消极情绪时,多引导其做“内部归因”,从而保持其积极的情绪;强化理论则是依据动物的条件反射原理,认为人在出现组织所希望的行为时,应当以正激励手段予以强化,而产生组织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时,以负激励手段加以强化。从这个理论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巩固员工的积极情绪,管理者就要不断地、及时地对员工好的工作表现进行表彰和奖励,而不能滞后奖励甚至忽视员工的积极表现。而对于产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负面行为时,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要查找原因,努力变消极为积极。

三、相关理论在员工情绪管理的具体应用

(一)坚持匹配性与疏导的原则

按照关于组织的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进行员工情绪管理应坚持两条基本原则:即匹配性与疏导。这里的匹配性内涵比较广泛,它包含情绪管理内容、方法与员工的特征、企业环境之间的匹配,即进行员工情绪管理方法与员工个体的个性相匹配,与员工的学历层次相匹配,与组织的特征相匹配。例如:在对研发组织进行情绪管理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对岗位操作工人组织的就会大相径庭。此外,与企业所处的环境也要相匹配。例如,企业处于激烈竞争环境和相对稳定环境之下,对员工队伍情感倾向的引导也会有较大差别。疏导是指企业员工中总会存在负面、消极的情绪,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企业内的规章制度往往要求员工表达企业要求的情绪和抑制企业不允许的情绪,对消极情绪的压抑、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之间的冲突,会严重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Lisa和Katherinet71对员工情绪问题对退缩行为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的降低更容易导致员工缺席行为,消极情绪的增加更容易导致跳槽行为。另外,工作压力所导致的情绪问题还会产生反工作行为,它通过直接影响企业功能和财产,或者通过伤害其他员工来降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因此,在对员工的情绪管理中,应当坚持疏导而不是打压。

(二)具体对策

1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情绪管理观念

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员工和管理者重视“情绪管理”的重要作用,使他们认识到积极的情绪是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和个人身心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的,能使员工个人和各级管理者各司其职,主动地调整、积极地疏导,保持个人情绪、组织情绪、企业情绪的统一性、积极性。要将情绪管理贯穿在员工管理的全过程。从招聘、选拔人才入手,积极把好“入口关”,选用具有良好情绪控制力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关注员工情绪动向,把握组织情绪动向,引导企业情绪方向,努力做到有偏差及时调整;在员工使用、培养的过程中,努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保持员工队伍的积极情绪。

2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正面情绪

基于前文对激励理论与情绪管理关系进行的研究,不难发现,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保持员工正面情绪的有力保证。因此,管理者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采取,瀹当的激励方式,不断激发员工的积极情绪。要针对不同员工群体的特点和需要,从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为保持良好的情绪提供保障;建立针对企业研发、管理、操作等不同群体的晋升机制,为他们设置恰当的发展目标,对他们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努力形成对各员工群体的有效培训体制,积极提升员工队伍的技能和素养;完善公开、公平的分配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最大限度地对员工工作加以量化并进行合理的评价,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的积极情绪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地激发。

3 沟通减压,积极消除员工的负面情绪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员工一方面要面临日常工作中来自竞争、任务、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带来了新的利益及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冲突。这些因素都容易使员工产生烦躁、苦恼、消极甚至对抗等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无疑对企业任务的完成、员工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适时地为员工减压,使他们寻找情绪释放的出口。为员工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培养生活情趣,最大限度地使员工在工作之余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畅通沟通渠道,建立规范化的、有序的员工与各级管理者的沟通渠道,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地得以反馈,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要求,消解员工的不良情绪;在后勤服务等方面积极做好保障工作。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就餐、工作甚至居住环境,免除员工的后顾之忧,保持身心愉快。

情绪心理学论文篇10

【关键词】情绪;控制;宽容;新型的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443

读了《给教师一生的建议》这本书,使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由于牙病,疼痛难忍,情绪很坏。他拿起一位不知名的青年寄来的稿件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满纸都是奇谈怪论,顺手就把这篇论文丢进了纸篓。几天以后,他的牙痛好了,情绪也好多了,那篇论文中的一些奇谈怪论又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急忙从纸篓里把它捡出来重读一遍,结果发现这篇论文很有科学价值。他马上写信给一科学杂志,加以推荐。这篇后轰动了学术界,该论文的作者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可以想象,如果奥斯特瓦尔德的情绪没有很快好转,那篇闪光的科学论文的命运就将在纸篓里结束了。

可见情绪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不能成为好教师。”作为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老师,我们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带着情绪去工作,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讲,教师的笑脸,就是世界上最美的蓝天,如果教师每天心情不好,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就是一个灾难。

有这样一个经典实例,《踢猫效应》。

大致情形是这样的:有一天早上,秘书把自己加了一晚上班,辛辛苦苦写好的一份材料拿给局长,而局长当时正心情不好,草草地看了一下,就说,写的不行,拿回去重新修改,而秘书自认为这个材料写的不错,想受到局长的夸奖,没想到结果是这样,况且局长也没有对材料的内容提出意见,秘书就心情不好,在办公室闷了一上午,回家后,他的妻子把饭给做好了,是平时他最爱吃的,而秘书吃了几口,放下筷子对妻子说:“今天的饭怎么这么难吃”,就不吃了,这样妻子也不高兴了,内心深处也憋了一肚子火,正好,可爱又调皮的儿子在家里玩玩具,妻子看到对儿子说不要玩了,但儿子就是不听,继续进行,妻子就发火了,过去就给儿子一脚,儿子感到莫名其妙,平时在家就这么玩的,也没有让妈妈这么打过,所以也心情不好,正好看见猫在休息,儿子二话不说,过去一脚就把猫踢出窗户外。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局长的心情不好,导致一系列人心情不好,最后连猫也受到了牵连。可见,情绪具有很强的传递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绪的变化总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喜怒哀乐。当你激动,愤怒的时候,你的心跳在加快,血液在沸腾,积蓄的能量像汹涌的浪涛,随时可以冲破堤岸。当你安静平和的时候,却能感受到湖光月色般的宁静,心旷神怡,回忆许多美好的往事。由于情绪与我们的神经生理机制紧密相连,情绪变化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俗话说“积忧成疾”,就是这个道理。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通过心理学家对情绪的脑生理机制的研究,得出了“情绪智力”的理论,使人们发现情绪对学习与记忆,对人的优势潜能开发都有积极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还能给别人以快乐和鼓舞。对于正在趋向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就更加重要了,这是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轻松幸福生活的保障。记住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就是善待自己,善待生命,更是关爱他人!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知道情绪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导,谈到19世纪的黑死病是「肺病,而20世纪的黑死病是「癌症,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类在战胜病魔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癌症已不是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头号杀手,至于什么是21世纪的黑死病?答案是「忧虑,内心忧虑就一定会用情绪来表现,但是我们忧虑的表现过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尤其在学生面前,更要在外象上给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所以情绪也是人的心理素养,更是育人的法宝。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自己正在上课,突然被一个突发的事件所打扰,从而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这时我们如何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让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下去呢?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用宽容的心态来克制自己,要学会换位思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错误举止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足为怪。作为老师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的处境着想,角度不同,看问题的思路也不同,站在学生的角度就会感受到当代学生所面临的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甚至对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做法多一份理解,对他们多一份关爱,从而减少师生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2、要用新型的学生观来充实自己,要学会赏识学生。很多时候,令我们大伤脑筋的常是调皮淘气的学生,一旦他们犯错,会使我们更生气。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多在印象中搜寻该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比如,有的孩子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但他思维很敏捷,我们就要巧妙地关注课堂细节,让师生共同赏识他。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发现、挖掘、放大、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们到动物园去看孔雀,什么时候最好看,(开屏),孔雀开屏最好看,孔雀开屏过后你不看它的正面,你到它背后去看看,我们会发现一点都不好看。所以我们不能只抓住学生的缺点,而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的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3、要用转移的方法来控制自己,要学会制怒。当人的情绪激动时,为了使它不至于爆发和难以控制,可以有意识地转移注意力,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转移到其他事物或活动上去。课堂上发生不良情绪,要及时把情绪转移到与学生的交流谈心上,转移到与课堂教学有关的话题上。冷一冷,下课后再慢慢解决。训练有素的教师总善于用冷处理的方法来解决突发问题,使学生心悦诚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常常会遇到某个学生不能专心听讲的情况,这时如果我们中断课堂进行批评教育,就会破坏了这节课的完整性,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面对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些巧办法,如眼神示意、适时沉默等等,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常说:如果你生气一分钟,你就失去了60秒钟的快乐。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清醒的理智,以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学生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工作中的快乐真谛,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