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0:23:38

情绪管理论文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1

一、减小坡度,逐步提高

作文作为一项综合性创造活动,它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去攀登作文高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减小坡度,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1、从仿到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写下水文,正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模仿对象。而实际上,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很好的模仿例文。义务教材第五册《秋白梨》一文,介绍了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针对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和柑橘的生长过程颇为相似,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介绍家乡特产----柑橘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模仿,带学生走出了无语可写的困境。

2、逐项达标不同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错别字教多,有的学生标点使用不当,有的学生中心不够明确,有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欠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为他们制订不同的达标要求。尤其是一些作文水平欠佳的学生,要使他们的作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采用逐项达标法,制订一系列的达标要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争取达到某一项要求。这样,易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二、注重实用,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一个个都培养成作家,而是让写作这项技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帮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自信,找回自我。

1、注重实用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作文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作文的实用性,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作文无用论”。他们把作文看成了一份沉重的额外负担,久而久之,便对作文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作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的作文从本子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让学生以书面形式为班级提个小建议,与老师说说心理话等,真正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他们生活的需要,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自己的作文情绪障碍。

2、表现自我如何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关键是让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事情,发自己想发的感慨。去年,我市广播电台文艺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准备在12月12日晚播出航埠小学专题,那天放学,布置学生回家后准时收听。但后来由于临时变故,节目改在12月25日晚播出。结果,第二天一早,学生便纷纷向我诉说昨晚收不到节目的着急和气恼。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写一写昨晚的心情。学生一个个奋笔疾书,一吐为快。只有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作文情绪障碍方能得以根本性的消除。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2

一、减小坡度,逐步提高

作文作为一项综合性创造活动,它的提高需要学生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领着学生一步一步去攀登作文高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减小坡度,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喜悦。

1、从仿到创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写下水文,正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明确的模仿对象。而实际上,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学生很好的模仿例文。义务教材第五册《秋白梨》一文,介绍了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及其特点,针对秋白梨的生长过程和柑橘的生长过程颇为相似,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写一篇介绍家乡特产----柑橘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模仿,带学生走出了无语可写的困境。

2、逐项达标不同的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学生错别字教多,有的学生标点使用不当,有的学生中心不够明确,有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欠佳----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应为他们制订不同的达标要求。尤其是一些作文水平欠佳的学生,要使他们的作文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采用逐项达标法,制订一系列的达标要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争取达到某一项要求。这样,易于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心。

二、注重实用,表现自我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把学生一个个都培养成作家,而是让写作这项技能,更好地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帮助学生在作文中找到自信,找回自我。

1、注重实用由于传统的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作文的艺术性,而忽略了作文的实用性,致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作文无用论”。他们把作文看成了一份沉重的额外负担,久而久之,便对作文产生了厌烦情绪。因此,作文教学,教师应让学生的作文从本子上走下来,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让学生以书面形式为班级提个小建议,与老师说说心理话等,真正使学生感到作文是他们生活的需要,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克服自己的作文情绪障碍。

2、表现自我如何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关键是让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想写的事情,发自己想发的感慨。去年,我市广播电台文艺台校园风景线栏目准备在12月12日晚播出航埠小学专题,那天放学,布置学生回家后准时收听。但后来由于临时变故,节目改在12月25日晚播出。结果,第二天一早,学生便纷纷向我诉说昨晚收不到节目的着急和气恼。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写一写昨晚的心情。学生一个个奋笔疾书,一吐为快。只有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的需要时,学生的作文情绪障碍方能得以根本性的消除。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P.Payne)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quotient,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the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其外延,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1.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性行为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的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

4.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等。

(二)情绪智力的实务派理论及结构

以Goleman和Bar-on为代表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向导,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到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9]。实务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模型研究取向[10],混合模型是指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范围。即给情绪智力列出了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我们将这理论及结构称为“混合模型”[11]。

1.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1995年,Goleman在畅销书《情绪智力》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13]。他认为情绪智力在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上起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大,并且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8年,他在1995年情绪智力定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5因素情绪智力理论结构[14]。这个结构共包括5个因素,25种能力。后来他又结合了RichardBoyatzis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因素25种能力精炼成4个因素20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社会觉知(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和社交技巧(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2.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Bar-on于1997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绪智力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构成,其中,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种相关能力;人际成分包含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三种相关能力;适应性成分包含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三种相关能力;压力管理成分包含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两种相关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种相关成分。这样,由五大主成分和15种相关能力组成了情绪智力系统[16]。Bar-on认为这15种能力是情绪智力最稳定、最有效的成分,对个体总的情绪幸福和应对生活的能力起决定作用。

三、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一)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绪智力研究开展的早期,曾出现过只强调经验范式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随着情绪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罗森塔尔设计的了用来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非言语敏感测验(简称PONS);WalterMischel设计出果汁软糖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将来成功的影响;Seligman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进而将这项测验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情绪智力”倍受关注。其始创人Picard教授认为,要使计算机真正智能化,适合人的需要并能自然地与人互动,就必须使它们具备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即人工智能要具备被称作“情绪智力”的东西[17]。虽然情绪智力的人工智能研究刚起步,但已显示出令人兴奋的前景。情绪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分析。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该量表是Mayer等人于1998年编制的,1999年他们又发表该量表的修订版[12]。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它包括的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理解情绪(4项任务)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此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高,尚无预测效度的报告。修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旧版把多数人一致性作为正确答案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编制出了MSCEITV1.0和MSCEITV2.0。MSCEIT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共有141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岁以上的人群。该量表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该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据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练后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它可以测量该模型提到的4个因素20种能力。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容效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此量表的预测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绪智力模型的所有内容,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情绪智力评价工具。该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较严格,使用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能对施测结果给予正确解释与指导。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

4.情商问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于1997年编制并出版的量表。该量表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个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共133个题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效度量表则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8]。该量表出版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已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人格、学习能力等多种领域,被共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来测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它以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包括七个成分:创新,自我意识,直觉,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共有84个题项。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国已有学者将DarwinB.Nelson和GaryR.Low两位博士于1998年编制的情绪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22]。

三、小结

随着情绪智力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将进一步深入,Bar-on宣称:“EQ时代已经开始了”[9]。情绪智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毕竟对情绪智力正式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界如何才能给情绪智力一个统一的概念?到底是学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是实务派的混合模型理论更好,抑或二者相结合的为最佳,再或还有其他的理论模型有待发现?如何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对情绪智力的定义、理论、结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应用进行探究。同时对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情绪智力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情绪智力量表的社会实用性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专家们将研究形成中国自己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及量表。

参考文献:

[1]曾性初:《情志与情商》,《教育研究》1999.3.

[2]Payne,W.L.Astudyofemotion:developingemotionalintelligence;self-integration;relatingtofear,painanddesire.DissertationAb2stractsInternational,1986,47,(01),203A.

[3]Salovey,P.,&Mayer,J.D.(1990).Emotionalintelligence.Imagination,Cognition,andPersonality,9,185-211.

[4]Bar-On,R.Thedevelopmentofanoperationalconceptofpsycho2logicalwell-being.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RhodesUni2versity,SouthAfrica.1988.

[5]Bar-On,R.&ParkerJ.D.A.Handbookofemotionalintelligence:Theory,Development,Assessment,andApplicationatHome,SchoolandintheWorkplace[M].SanFrancisco,CA:Jossery-Bass.2000.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4

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发育已趋成熟,但心理成长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这将在大学生情绪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大学生的情绪调适是否适当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同样显得非常重要。要想做好学生情绪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情绪的特点,通过日常观察和案例分析,大学生情绪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情绪的复杂多样性

情绪是人对外界的客观事物或事件行为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能带来这种态度体验的东西既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进入大学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交际对象、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希望和目标使大学生的需求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化,这些需求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身上体现出不同态度感受,表现出不同的情绪特点,情绪在大学生身上体出了复杂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特点给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给学生工作增添了一定的复杂性。

2.情绪的不稳定性

现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理智与情感的发育阶段,是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生活在一个更加宽松、更加开放、信息源冲击力更强、更复杂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调整甚至变更,这种环境下的情绪不仅仅受外界环境的控制,而且极易受到个人心境的影响,心境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积极、亢奋、善于言谈;心境不好时,情绪就会表现出消沉、低落、闷闷不乐、不愿跟别人交流,体现出大学生情绪的极不稳定性。

3.情绪表现的隐蔽性

随着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深入了解,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人生经验的不断积累,心智逐渐成熟,各种能力都有所增长,尤其是控制能力。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论是自己满意的还是自己不满意的,当面不去做过多的评论,把自己对所遇到的事情或事件的情感反应隐藏起来,比如近来出现的新名词——阳光抑郁症。这种情绪不易被别人觉察,有时,面对不满意的事情反而会表现得更加高兴甚至是非常满意,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这种表现会因个人的性格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久性,会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比如:近年来在高校频繁发生的学生自杀事件,这些自杀学生平常在老师的眼里是表现较好的学生,有礼貌、不惹是生非、不逃课旷课、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融洽。但在某些事情上面,这样的学生不善于发表意见,常表现出老好人的形象,不易让同学或老师察觉他真实的内心想法,要想真正了解这类学生的内心世界非常困难。

4.情绪表现出的易冲动性

易冲动性是大学生情绪活动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起来的过渡阶段,情绪活动表现出极不稳定性,在处理某些问题时,往往不假思索,情绪的表现像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说明。案例:在一次校运动会上,某院的一位二年级的纪检部部长在检查学生到场情况时,发现被安排的一年级某班的学生没有按时到场,于是就找到该班班长,并告诉他,你班的学生今天没有按要求到场,咱院的出勤率低就扣你班的分,班长一听恼了,立刻反击:昨天我班的学生到场了,你给加分吗?你只知道给自己加分,并煽动本班学生不配合院里的工作。纪检部长立马恼火,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班长一拳。这一拳在其他学生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本案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论纪检部长还是班长在处理问题时,都没有能够平心静气地去商谈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从各自的观点出发,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在学生中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明显体现了学生情绪的易冲动性,造成这种冲动性的根源是他们没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对学生个人和老师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情绪特点如果不能给予及时和正确的引导,非常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产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同时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困扰。

二、造成大学生情绪多样性特点的因素分析

由于现代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往往是分开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造成学生的情绪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的学校教育管理中缺少对学生的情绪教育管理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学生的个人感受和表现出来的反常情绪往往被忽略,甚至是置之不理。班主任或者德育导师的学生管理管理工作也常常把纪律、学习成绩作为对学生好坏的衡量标准,很少有老师在管理学生时考虑用一种艺术的手段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去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在大多数的高校学生管理中,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却忽视了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情绪表现又是个人心理活动的重要表现之一,能从中体现个人的心理素质,在人才素质整体结构中具有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是学校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培养模式。

2.所学专业影响着学生情绪

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果学习的专业是自己喜欢的,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起来就感觉很愉快,没有压力感,学习视野也会不断扩充,心情自然就会放松,状态就表现良好;如果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是家长的意愿,学习起来就被动,没有积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整个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也会感染到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寻找其他的具有刺激性的生活方式以求解脱学习带来的厌烦情绪。

3.家庭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个人的情绪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基本单位,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培养出来的孩子性格是不一样的,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在家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孩子就易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经常表现出忧郁的神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过于保护、过于干涉、拒绝甚至否认孩子的行为,孩子就易形成孤僻的性格特点,表现出对人对事不信任、消极、松散懈怠的态度;如果父母过于娇惯孩子,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就会形成飞扬跋扈、自私、唯我独尊的生活态度,稍有不顺就会大发雷霆、不顾及场合,认为一切都应该围绕他一个人转;生活在一个和谐、相互尊重、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孩子的性格一般比较活泼、开朗,给人非常阳光的感觉;生活在一个四分五裂、整天家里乌烟瘴气的环境下的孩子,性格就比较孤僻、自卑、往往带有暴力倾向。这些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后期的性格养成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当然这些也会影响到个人情绪的表达。

4.理想与现实生活及个人的自我认识度影响着个人情绪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一般高校的学生生源地域较广,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遇到城市的学生时,由于生活上的差距,常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才艺不如人,生活质量不如人,知识面不如人等。这方面的认识会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性格内向的学生就容易形成自闭症。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大学充满着幻想和期待,但面对现实时,又会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时如果不能正确认知自我,把自己位置摆正,生活在这种种矛盾冲击的心理下,大学生容易形成抑郁的情绪,所以,对大学现实生活的满意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成因分析,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应该全面分析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三、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的重要阶段,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人生课题和抉择。稳定、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保障,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保证大学生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并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管理大学生的情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大学生的情绪引导教育

情绪引导教育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在情绪引导教育的过程中,引导者要注意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性,培养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正确认知自我、悦纳自我的能力,加强大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他们的社交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促进他们对学习、学校生活和周围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认识到作为大学生应担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出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新时代大学生。

2.不断完善学校情绪管理设施、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水平

学校设施对学生的情绪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硬件建设比较完备的学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课程学习来满足对现实大学生活的不满情绪,软件建设方面,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提供展示大学生不同类型才华的舞台,给学生提供适时释放学生内心压力的环境和对象;其次是选择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教学方面能给以学生引导,在情感教育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自身有较好的情绪掌控能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能给学生进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沟通。最后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一旦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及时提供疏通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途径,避免事情向纵深方向发展。

3.努力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的性格、人格、心理素质和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鉴于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更应该延伸到家庭的健康教育,成立家长学校,学生在校时,应及时跟父母取得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深层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另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时的表现,在学生管理上,与父母达成一致共识,双方协作,共同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

四、总结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情绪管理

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辅导员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心智成长的导师,也是跟大学生关系最亲密的直接管理者,对其成长有着潜在的深远影响。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扮演着班级管理者、学生活动筹划者、生活习惯引导者、心理问题协调者等不同的角色,对高校辅导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当前辅导员群体的心理情绪问题日益突出,理应得到高校管理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作为现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管理方法之一,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对人类情绪的漠视到关注,再历经重新认识,直到如今愈发重视的转变过程中,逐步确立发展起来。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丹尼尔•戈尔曼《EQ》的出版,引起了公众对“情绪商数”(EotionalQuotient,缩写为EQ)的关注和研究热潮。研究者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IQ(智力因素),而是EQ(情绪因素),前者只占20%,而后者要占到80%。暂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但是可以看出情绪因素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戈尔曼认为,情感智商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他认为,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整和谐的人格特性、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良好承受能力等。综合各方观点,情绪管理可以被认为是个体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控制,了解并掌握自身的正负面情绪,较好地理解和反馈他人的情绪,促进并完成良好人际关系沟通的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作为出发点考虑全局的工作,从而忽视了辅导员自身的能动因素。而辅导员作为直接管理者,承担了各种各样的特殊角色。角色间的相互冲突,必然使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产生诸多矛盾,反应到情绪上,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一)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南教育》刊登过一篇报道《一封辅导员的来信》,投稿者是一名来自普通高校的辅导员,信中总结了其参加工作两年多时间里“只有苦、累、失落、尴尬、误解……我真的不知该何去何从,甚至有些迷失”。迷失一:教研为主、学生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下,辅导员群体的边缘化;迷失二:工作强度大,收入比较低,身份地位缺乏认同感;迷失三:在领导的压力和学生的不解之间左右为难;迷失四:工作缺乏变化和前景;迷失五:出路在哪里?文章中虽然充满着抱怨之辞,但客观来讲也说出了辅导员群体的酸甜苦辣。多重角色的定位导致了超负荷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如辅导员既要负责党委指导下的党建工作、团委布置的共青团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布置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教务部门布置的教学事务性工作,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班级建设以及生活问题,种类繁多的会议也少不了辅导员的参与,这还是处于常态的工作环境,突发事件可以说是每一个辅导员寝食难安的心结。这就使得辅导员时常会感到对工作的厌烦,甚至力不从心从而导致心情抑郁。总的来说,高强度的事务性工作给辅导员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包括:领导期望带来的心理压力、角色混乱引发的心理困惑、工作环境及考核机制造成的心理障碍、师生间沟通带来的心理挫折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轻者情绪低落,重者甚至可能导致心理扭曲。(二)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学生管理团队的影响。著名的“鲶鱼效应”中,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保证沙丁鱼活着,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这就意味着当团队工作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时,成员们的工作积极性显著降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太可能是一个高效率的集体,“鲶鱼效应”在这个时候就会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团队中如果始终有位“鲶鱼式”人物,无疑会提升整个团队的士气,进而提高工作业绩。这里所说的“鲶鱼式”人物起到的是“积极性因素”的作用。同样,我们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团队中出现一个情绪不稳定,工作时经常处于焦虑、暴燥状态的成员时,是不是也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团队中的“消极性因素”,情绪倦怠也可能通过互相比较和自我反思,逐渐感染其他成员,最终导致整个团队的情绪低落,工作无效率。(三)辅导员的情绪表现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影响。由此可见,如果辅导员不能够把自我情绪调整好,上级管理者又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时,同样的情绪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辅导员,由自身压力产生的怨气又会不由自主地转移到学生工作中,大学生首当其冲,更进一步导致了师生关系紧张。因此,辅导员工作最应该关注的师生关系处理不当,则进一步加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人格、个性的可塑性很强,如果作为他们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不能良好地控制自己的工作情绪,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对辅导员群体情绪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辅导员工作情绪的自我调节。中国有句古话叫“求人不如求已”,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的辅导员群体,首先要对工作情绪有自我体察的能力,时刻提醒自己注意情绪的波动,并且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舒缓压力,这也是情绪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舒缓压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与好友聊天、找领导诉苦、加强文体休养等,把引发压力的工作放一边,分散一下精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心情平复后再来处理这些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自身也可以经常组织研讨会、朋辈聚会等,来交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讨论解决问题的经验。只有从思想上找到情绪波动的根源,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辅导员队伍的年轻化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化。辅导员工作是“良心活”“青春饭”,这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必然带来高强度的体力消耗。现在的高校对学生管理都比较重视,辅导员不但要在深更半夜检查学生的就寝情况,还要早起检查学生的早勤情况,辅导员中曾流行一句戏言,他们的生活是处于“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的状态,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年轻作为资本,这样的生活能够持续多久。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保持年轻化状态,通过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来维持整个管理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当然,这也不是在否定经验积累的重要性,经验丰富的老辅导员应该作为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但是应该把他们定位为指导者和领路者的位置,减轻其直接的事务性工作,而赋予其以老带新的内涵。学生管理体制改革也是减轻辅导员压力的重点之一。美国的法制体系非常完善,政府曾数月关门不办公,因为没通过预算,但国家照常运转。高校的学生管理能否也仿照这种体制理念去设计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化去管理学生,而非依靠辅导员的一己之力。制度化管理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有规章制度约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凡事的有章可循也可以减少辅导员因过度的揣摩领导心思而耗费大量精力。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层通过指标量化,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使辅导员在新旧更替中不至出现脱节,后来者能够迅速地遵循现有制度展开工作,继续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向前发展。同时,制度化管理也要体现人性化,这是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激励产生动力,最终实现有效管理。(三)强化流动机制,为辅导员的后续发展提供动力。辅导员在高校中的位置相当尴尬,既不是行政人员,又区分于专业教师,却在做着二者的事情,因此产生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学工线。在增强辅导员工作吸引力方面,虽然各高校都做了不少努力,但相比辅导员的高强度工作来说,管理层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在职称评定、工资津贴、职务晋升方面是否给予适当的倾斜,现在的辅导员大都是高学历的新参加工作者,各种评定中都不占优势,良好的期望和现实之间难免产生落差。同时,应多考虑辅导员今后的发展,强化岗位流动机制,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各人的素质差异明显分化,能够转岗的可以提供转岗机会,可以提拔的管理人才也应该优先提升,要让辅导员看到出路,才能保证辅导员群体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佚名.一封辅导员的来信[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7):12.

[2]田园.教师的情绪管理[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4(z2):91.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6

不单是通常论文的写作技巧和言语修辞,而是探求办法和探求进程在文字上的一种科学的表述和再前进,是编撰者在实习进程中常识广度和归纳才能的表现,也是医学科学本身开展的结晶。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编撰通常分为材料的准备、构思、拟定提纲、拟写草稿、修正等进程。

医学核心期刊论文写作通常有几种类型:总述、个案报导、病例剖析、临床研讨、科研课题论著、学位论文等等。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编撰要看你的阅历和年资,这决议了您对疑问了解、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即是才能,扼要主张如下:

1、在校学生,通常只能写总述等理论讨论型的论文;

2、低年资者,总述、病例个案报导、回忆性病例剖析等。

3、高年资者哪一种类型的论文都能够。

二、怎么写医学核心期刊论文,以下过程供参考:

联系自个平常的作业和学习,凭借数据库查找有关的参考材料,大量参看有关文献,挑选自个喜爱的、了解的内容,找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观念,着手编撰。以下内容供参考:医学核心期刊论文是专业性、探究性很强的文章,它的基本任务是探究不知道,具体讲即是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即提出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疑问,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问。

但是,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相同要表现党和国家有关清洁作业的政策、政策,遵循理论与实习、遍及与进步相联系的政策,反映中国医学科学作业的重大进展,推进国内、外医学界的学术交流。同时,在医学科学研讨作业中,有必要理论联系实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剖析疑问。要恪守国家法则,履行著作权法、保密和技能专利等有关规定。做到尊重科学,考究品德,对立作假,对立剽窃。让医学技能作业面向经济建设,为国家经济建设效劳。由于在必定程度上讲,“文如其人”;所以,医务作业者有了好的思维才会有好的主题,有了好的主题才会有好的定论,最终才会有好的。

1、坚持严厉的情绪:有一种观念以为“情绪决议全部”。医学作业者只要思维规矩,对待科学严厉认真,不言过其实,不掺杂水份,才也许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2、坚持谨慎的学风:假如没有谨慎的学风,心浮气躁,沉入不到你所从事的研讨傍边去;或许被其他谈论轻易改变自个的观念或试验进程,均难以得出正确的效果,更谈不上写出高水平的论文。

3、坚持紧密的办法:每一项试验或许临床调查,均应有紧密的计划和过程。在使用紧密的操作和有关的程序傍边,更不答应随意更改自个的科研设计和证明。

三、编撰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基本请求

科学性:一篇医学核心期刊论文的首要条件是有必要有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是指论文所介绍的办法、观念,是不是用科学办法来证明,是不是经得起实习的检测。

这就请求:

⑴进行科研设计时即有缜密的思考,扫除全部对效果也许搅扰的不利因素;

⑵要建立必要的对照组,乃至双盲对照研讨;

⑶对试验和调查的数据,要进行统计学处理;

⑷不管理论研讨和试验研讨,对其效果的剖析要从实习材料出发,得出恰当的定论,切忌空谈想象和笼统推理。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7

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以后,可能会惊叫起来:“什么?微笑和管理,完全是一对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怎么扯到一块儿了!”

是的,一般人们都会觉得,管理就是指令、约束、制度、文件……都是与冷冰冰的面孔连在一起的。甚至在2500多年前的大圣人孔子也是持如此见解。他也曾说过,“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第二)

但是,人们忽视了管理的目的之所在。管理的目的就是让他人做好工作。这个“他人”就是被管理者。他人怎样才会做好工作呢?

所有的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其行为只是谋求自我肯定的存在物,不会无缘无故地为谁做什么,更不用说付出努力、做出牺牲去做好。所以,想要他人积极主动地努力为你做好工作,通过微笑来实施管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监管经济学,公共利益监管理论,利益集团监管理论,不完备法律理论,监管型政府兴起理论,保险监管

一、国外监管理论的演变

(一)公共利益监管理论

一般认为,监管理论的主流起源于福利经济学的公共利益论。以庇古为代表的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论为分析工具,将市场失灵与国家干预结合起来,认为国家干预能够使经济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福利经济学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致力于分析市场缺陷,深入研究国家干预的合理性。西方学者对市场失灵和政府矫正措施的研究逐渐衍生出公共利益理论。公共利益监管理论认为,由于传统微观经济学关于完全竞争的条件很难满足,因此市场失灵不可避免,而政府是仁慈的,有能力而且有必要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修正资源误配和分配不公,进而增进社会福利。20世纪3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充分证明了市场的不完全性,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逐渐受到青睐。现实生活中政府监管的范围也似乎无边无际:不仅包括公用事业和反托拉斯政策,还包括对要素市场的公共干预,货币筹措及支付,以及对商品的服务和生产、销售或交易的公共干预。

尽管公共利益理论一直在监管经济学领域居正统地位,但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了范式危机(o。首先,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对理论隐含的行为假设提出质疑。公共利益理论认为监管是应保护公共利益而提供的,这里显然缺少一个链接点——立法政策或安排如何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公共行为转化为立法行动。其次,“阿罗不可能定理”对政府监管职能的质疑。古典效用主义认为个人福利可以计算,并且经简单加总即形成社会福利。但阿罗指出,经由个人的偏好次序推出社会的偏好次序是不可能的,不存在一种把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的理想方法,因此政府监管在理论上不可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第三,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公共利益理论提出的质疑。1962年,施蒂格勒和弗里德兰通过对电力行业价格管制的实证研究,发现监管并没有实现公共利益理论所预期的效果,并由此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公共利益理论的演绎推理。

(二)利益集团监管理论

西方经济学家在回顾监管历史时发现,市场失灵并非监管的充分条件,监管也不必然体现为实现公共利益,于是“寻求监管政策背后的政治原因”成为西方监管经济学的研究主题。20世纪70年代,利益集团*监管理论得以迅速发展。较早的利益集团理论可以追溯到监管俘获理论,较为成熟的则是监管经济理论。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尝试解释监管俘获现象。1955年伯恩斯坦指出,监管的供给源于产业监管需求(立法者被俘获),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监管机构被受监管的产业所控制(监管者被俘获)。在此情况下,监管计划最初的服务于公共利益的目的就会遭受挫折。1972年乔丹对施蒂格勒和弗里德兰关于电力行业定价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俘获理论正式诞生。俘获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比公共利益理论更符合经验观察,但仍然存在致命的缺陷:第一,俘获理论只是经验归纳而缺乏理论基础;第二,俘获理论仍然不能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在对公共利益监管理论和监管俘获理论扬弃的基础上,1971年施蒂格勒开创了监管经济理论。施蒂格勒提出,监管通常是由被监管产业自己争取来的,监管的设计和实施也是为产业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施蒂格勒将政治行为纳入经济学的供需均衡分析框架内,运用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标准方法来分析“监管为何产生”的问题,指出监管的需求方(产业集团)与供给方(监管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阐述了产业集团和监管者为谋求各自利益的交换过程,对监管的受益者、受损者、监管采取的具体形式以及监管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佩尔兹曼对施蒂格勒的开创性研究进行了扩展,提出了“最优监管政策”(optimalregulatorypolicy)模型,探讨了利益集团争取自身利益的博弈均衡是如何决定政府监管供给的。模型指出,政治家所选择的监管政策不仅要满足选票数的最大化,还要使政治支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企业利润与消费者盈余之间互相转移的边际替代率,从而达到一种均衡。模型的结论是:监管者的最优定价将介于竞争价格(完全消费者保护下的价格,可使消费者剩余最大)和垄断价格(完全生产者保护下的价格,可使产业利润最大)之间。尽管利益集团理论在理解政府干预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比如,拉丰和马赫蒂摩指出,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权力是外生给定,并独立于监管制度的设计,从而这些模型不能用来讨论不同制度如何影响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效率。要弥补这一缺陷,就必须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分析引入到监管制度的设计中。

利益集团监管理论说明一种旨在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监管制度安排,最终会演化成为少数利益集团获利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制度。在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市场与监管的良性互动?政府对监管失灵又该如何回应?在世纪之交,格莱瑟、施莱弗、许成钢、皮斯托等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一步推动了监管理论的发展。

(三)监管型政府兴起的理论

在19世纪末以前,美国法院在保护产权、执行合同、惩治垄断等方面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在1887年—1917年的“进步党年代”,情况发生了巨变:州和联邦的监管机构开始接管反托拉斯政策、公用事业定价及其他许多领域的社会控制权,监管型政府逐步崛起。但传统的监管理论难以对进步党运动作出合理的解释。

格莱瑟和施莱弗从经济发展史的视野,回顾了1887年—1917年间美国监管型政府兴起的历程,指出司法制度失灵是监管兴起的制度根源。他们认为,作为对法院被动式执法和普通法遭到破坏时诉讼体制低效率的回应,监管可能比诉讼更加适宜:第一,出于对职业生涯的考虑或者接受过更专业的训练,监管者比法官有更强烈的动机去调查核实违法现象。第二,监管者执法能够代表被损害方的共同利益,其效果类似于集团诉讼,能有效解决私人诉讼的搭便车问题。第三,监管是对危害行为的事前预防,而诉讼是危害形成之后的权利主张。事前监管能以较高的可能性发现违法行为,并确保违法者以较低的罚金服从处罚,因此监管比诉讼更易被违法者接受。

格莱瑟和施莱弗建立了执法策略选择模型,研究在自由放任、政府监管、私人诉讼之间选择最优的执法策略问题。在模型中,作为控制市场行为的两种可选体系,诉讼和监管之间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它们在面对潜在违法者的破坏时所表现出的易受影响性。模型显示,最优的执法策略主要取决于一国拥有何种程度的法律和秩序。第一,对于一个法制水平很低的国家,法律或监管约束均不是最优策略,接受市场失灵可能比通过行政或司法手段更为适宜。因为在低水平法制国家,法官和监管者容易屈服于压力或被俘获,当政府试图纠正市场失灵时,违法者就会动用资源去破坏司法制度,导致市场失灵并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第二,在法律和秩序水平中等的国家,监管是最优策略。因为监管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适中,它比诉讼更不容易受到破坏。尤其是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来自于市场行为本身时,监管是有效的。美国20世纪初期的司法实践也证明,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损害的社会成本同比增加,但破坏司法秩序的成本并未随之增加,因此企业有很强的动机去破坏司法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就成为有效的回应。第三,只有在法律和秩序水平极高的国家,社会才应该依赖于私人诉讼而不是监管。因为在法律完备的社会,司法体系很难被破坏,即使没有监管,法院通过严格责任条款或疏忽标准的纯司法制度就能取得最佳效果。格莱瑟和施莱弗从理论层面比较了法庭执法和监管执法的优劣。但是,他们没有从功能上对司法制度和监管制度进行区分,因而缺乏理论上的条分缕析。

(四)不完备法律理论

2002年,许成钢和皮斯托在论文《不完备法律——一种概念性分析框架及其在金融市场监管发展中的应用》中提出,法律不完备才是监管出现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在后农业社会,法律内在不完备是一种常态,仅仅依靠法庭的被动执法和事后立法将是次优选择,会出现阻吓失灵和执法不足等问题。为保证有效执法,法律体系需要分配立法权和执法权,即要赋予一些机构享有持续立法(如在其管辖权限内灵活地修改规则)和主动执法的权力。监管者就是被授予主动执法权和剩余立法权*的机构,他们的出现就是应对法律内在不完备*所导致的阻吓失灵的一种反应。他们提出,有三个因素决定剩余立法权和执法权的最优分配:法律不完备的程度和性质,对损害行为进行标准化*的能力,以及预期损害的程度和外部性的大小。当法律高度完备时,法庭的被动执法有足够的阻吓效果。当法律高度不完备时,立法权和执法权的最优配置就取决于预期受损害的程度,以及对损害行为进行标准化的成本。如果损害行为能够加以标准化,并且该行为继续下去会产生大量的负外部性,则监管优于法庭。除此以外,法庭拥有立法权和执法权仍然是最优的。可见,在只有次优选择的现实世界里,法庭拥有立法权和被动执法权,监管者拥有剩余立法权和主动执法权是最佳组合。

许成钢和皮斯托把法律视为不完备的,并对监管者和法庭的特征和功能加以区分,这是非常新颖的观点,也是以往的监管理论所忽略的。但是,他们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比如该理论假定立法者和执法者都是毫无私利的,而把论述的重点放在法律制度设计方面,而且没有分析立法者和执法者的激励问题以及与不完备法律框架相关的政治问题等。

二、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启示

尽管保险监管具有不同于一般经济监管的特质,在监管的目的、内容、方式方法上也有相对特殊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保险监管具有一般经济监管的普遍性质,国外监管理论对我国保险监管仍然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监管是一种持续的制度演变过程

就监管理论而言,政府监管最初被单纯视为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后来芝加哥学派意识到监管失灵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则进一步解释了监管者的关键特征和职能,提出了监管的理由和条件。监管理论研究重心的变化,实现了其由低级到高级、由脱离实际到逐步接近现实的变迁。可以说,百年监管理论史就是人们对监管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历史。就监管实践而言,在动态经济中,市场与监管的行为边界比较模糊并且不断地发展变化,一种有效的监管制度是市场与监管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的产物。只有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解决市场和监管中出现的摩擦和冲突,才能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二)动态的监管制度变迁背后仍然具有稳定的基准点

传统监管理论认为,保险经营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而保险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和破坏性竞争可能导致保险公司丧失偿付能力,从而有损社会福利,因此对保险业实施监管是维护和确保公共利益的一项实践。尽管利益集团理论认为俘获问题会使监管目标发生偏移,但佩尔兹曼“最优监管政策模型”证明,最优的监管政策应满足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力量均衡,而不是仅仅满足生产者利益最大化。

不管监管理论和实践如何演进,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利益从来都是监管制度选择的不变主题。我国保险业要实现科学发展,保险监管同样要注重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监管机构在制定保险监管政策时,应当注意协调被监管者、保险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证监管目标的实现

保险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保险监管需求与供给力量之间博弈的结果,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影响保险监管供需的因素很多,监管者除可能受到被监管行业的影响外,也会受到立法者和保险市场消费者的监督,被监管的保险公司同样可能受到消费者和其它政治群体间接的影响。因此,监管者要善于平衡被监管者、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在平衡中定位监管目标:既要注重防范化解风险,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保护各市场参与方的合法权益,又要善于营造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政府推动的重要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保险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四)要高度重视影响保险监管有效性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市场经济不能有效运转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一点在保险业表现得尤为明显。建立可靠、及时、标准化的信息披露制度,不仅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保护消费者利益,而且有助于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2002年1月了《保险公司公开信息披露的指导文件》,认为保险人公开披露的信息至少应该包括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措施,信息编制的基础、方法和假设,公司业务、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基本信息等。目前我国保险机构传递给投资人、被保险人的有关商业风险、财务结构和经营业绩的信息,远远不能适应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从法律层面规范保险信息披露行为。目前我们应加强针对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以及针对保险产品的信息披露。在保险业的信息披露中,在关注公司盈利能力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资本充足状况、偿付能力状况、风险管理状况等。目前对保险信息披露的研究还比较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建立健全的法定会计准则体系、如何发挥资信评估机构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如何处理好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的关系等。

(五)制定监管政策时必须考虑监管成本

拥有必要的经济资源是保证监管者实施有效监管的必要条件。但是,监管究竟是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还是给市场带上了更多的枷锁,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成本——收益分析逐步被引入政府公共政策领域,并以收益大于成本或社会净福利最大化,作为衡量监管绩效的标准。比如,不完备法律理论就认为,如果监管成本超过收益,监管就会失灵。当然,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抽象,既有实证分析的市场基础,又有规范分析的价值取向,一些制度性收益和成本本身也很难量化。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采取某些措施来有效降低保险监管成本,比如完善监管机构的组织设置、健全监管指标体系、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完善监管信息系统、发挥保险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等。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9

人力资源、人力投资是与自然资源、物质投资相对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即将迈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认真研究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对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人力资源的内涵

人力资源广义上指一定区域人口总量;狭义上指劳动力资源,即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劳动人口及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劳动年龄以外的人口总和.其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源=适龄劳动人口-劳动年龄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不足劳动年龄及超过劳动年龄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1].

人力资源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所谓量的规定性,主要指劳动资源的数量表现,劳动年龄是其重要标识.劳动年龄的规定通常由劳动法规或有关制度加以规定或确认.所谓质的规定性,主要指劳动力资源质量表现,科学文化水准是其重要标识,具体包括自然、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

人力资源同自然资源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1)能动性.在社会直接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只作为开发利用的对象和客体.人力资源不仅是开发的对象和客体,而且也是开发的动力和主体.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通过自身有目的的活动来完成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起重大的作用.2)时效性.人力资源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以人类自身再生产为存在方式,存在着生命周期和世代更替的问题.如果不被适时地开发、利用,就会随时间的流逝降低甚至丧失他的作用,而自然资源一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3)社会性.自然资源的发展变化,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发展变化的直接结果,社会的经济条件对人力资源的再生产具有决定作用.4)可投资性.只要劳动人口具有从事生产、经营及公益事业的本领,就可以随时投入,投入得当会使较多的劳动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2人力资源预测

在经济建设中,人才是主导力量,在众多的人力资源中要预测人才的需求量,是一件比较难做得到的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人力资源进行研究,但由于受现实环境及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对人力资源预测未能得出比较确定的需求数量.因此,加强对人才进行预测分析,准确地确定人才的需求量,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组织中人员的效绩的主要前提.

2.1预测的范围

预测的范围包括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空间范围又可称为预测的规范.

我国80年代的人才预测与规划研究,通常属于长期预测范围.例如,1985年各省(市)所进行的人才预测研究,时间范围从1985年到2000年.人们总希望“看得越远越好”,且在同等信度和效度的情况下,预测的周期越长、预测过程中的技术含量越高,预测的价值越大,这是进行长期预测的直接原因.但是随着预测时间周期的增长,待定因素增多,人才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将降低,这是长期预测研究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目前,国内外的人才预测及相关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大多转向进行小规模滚动式人才预测研究,预测周期缩短,尽量减少变动因素的干扰;同时注意缩小研究的范围,集中主要力量在工作岗位的同质性和相似性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依据现状,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选取能反映实际情况有代表性的参数进行预测.当前针对支柱产业、国家骨干企业进行针对性的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日渐增多.

2.2预测的方法

80年代的人才预测与规划研究,其工作过程与方法可大致分为三步:一是进行广泛的现状调查和现状分析(人才的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人员数量等);二是进行未来需求分析,依据以前及现在的发展规模采用趋势外推,预测未来需求量,在具体分析中采用的数理方法有趋势外推、回归分析、生产函数模型等数学模型;三是配置规划,即提出满足需求的途径和方法.

预测最终是需求预测,即预测未来一定时间需求量的增减,以及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变化;而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人力资源配置上,虽然也要涉及需求总量因素,但着力点往往放在人力资源结构分析、与工作环境的动态匹配等方面,而对需求预测研究力度不够.

2.3用户参与设计预测研究者的素质、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研究水平的高低以及预测结果的可靠性,但仅靠研究人员很难做好此类工作,必须有用户方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可喜的成果.这种用户从初始阶段就与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的方法、原则称为用户参与设计原则.

3人力投资

人力投资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人力资源分支概念,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较早提出“人力资本”,随后被很多经济学家所确认.

3.1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

1)用于教育和卫生保健的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即提高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熟练程度,从而增加未来收益;卫生保健支出可以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从而增强工作能力.

2)用于生活福利、安全保护措施的投资.生活福利支出可以保证职工生活的安定性,促使职工情绪饱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投资主要用于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伤害和职业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人力投资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许多人对人力资本概念仍未能接受,认为把“教育”当作一种“投资”是对教育的崇高意义的否定,把“保健”当成一种“投资”同样贬低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崇高意义.现代经济学家认为,这些看法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误解.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也有增加国民收入或企业收益的目的,它们在经济上的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3.2人力投资为企事业单位储备资产

资产具有三个基本属性.第一项最重要的确认标准是具有未来服务的潜力或效益.从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投资的目的来看,就是为了提高职工未来的服务潜力.显然,人力投资符合这项确认标准.资产的第二项确认标准是,其价值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否则就不可能反映于企事业会计报表之中.从现代企事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花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其中包括研究和开发支出、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和培训支出的金额是相当大的,它们都可以用货币加以计量.因而人力投资也符合第二项确认标准.资产的第三项确认标准是为企事业所拥有或控制.企事业单位职工整体可以视为企事业单位所实际“拥有

你的位置:首页>>经济管理论文>>人力资源论文人事管理论文>>新闻正文

试论人力资源与人力投资

”的人力资源.从现代经济现实来看,商誉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可以高估企业的价值,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个企业拥有稳定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4构筑人才资源高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力资源的研究必须改变以往忽视科技进步对人力资源需求变化影响的研究格局,突出科技进步在未来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地位,重视关键人才,构筑未来人才资源高地.

4.1突出关键人才

总体需求预测,虽易于从大范围的总体上把握人才状况,但难以分清主次,无法抓住主要矛盾、深入挖掘关键人才.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中的关键人才是指企业内部很难从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替代的人才,或者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也很难获得替代,而这种人才的短缺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甚至造成企业无法正常运行.当然,关键人才并非一成不变,随企业技术水平、生产发展的阶段而呈现动态的变化特点,只有在具体的生产环境、条件下才能准确定义.关于企业关键人才的确定、遴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确定关键岗位中关键人才.首先选定、确定企业的重点项目,因为重点项目一般是企业中的关键,再由重点项目确定所涉及的重点部门,由重点部门再确定其中的关键岗位,最后得到关键人才的界定.遵循的思路是:重点项目→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关键人才.

情绪管理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医院器械是医疗诊疗的现代化工具和保证医院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医疗器械管理还处于较为松散的方式,没有专门的设备管理人员、部门或机构。随着我国医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医院器械现代化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且正为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共识。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现代的诊疗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医疗器械是创办医院的基本条件,医院设备的好坏,对诊断、治疗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医院设备经常损坏,完好率很低,精度不可靠,结果可信度差,无法提供科学的数据,就会影响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医疗器械数量与质量增加的同时,器械的维修问题也日益显现。同时现阶段受维修水平偏低、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问题更加严重。本人从事这方面管理工作多年,对这方面的问题深有感触,在此谈些看法供参考,希望更好地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服务。

1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的现状

1.1管理制度滞后

尽管目前医院管理制度已相对完善,然而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却成了医院管理的盲区,多数医院管理制度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关机构人员组成、占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学历要求、准入资格等在卫生政策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还有在中小医院,维修部门在这里很容易被忽视,多数医院没有详尽的维修工作制度,维修人员分工不明确,他们什么都得修。也就是说维修人员什么器械都得会修,什么都不能精修。

1.2维修手段落后

尽管随意医疗器械设备的不断发展,部分医院的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条件有所改善。但这种改善与现代医疗器械设备的维护要求相差甚远,维修工具,检测手段仍是陈旧的。其原因是医院自身不愿意对维修机构的设备有更大的设人,因为这种投入的回报不是显著的,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收益。同时据有关资料,在中小医院,从事维修工作的人员大多为中等以下学历,未受过高等教育,技能单一、知识面窄、技术水平提高慢,这也是制约中小医院医疗器械发展的重要因素。

1.3缺乏定期维修与忽视管理

实践证明,常用的医疗器械如果得不到有效地维修和定期保养,且不时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发生,那么它们的使用寿命将大大缩短。同时繁重的医疗工作使护理人员忽视了医疗器械的管理。在医院,由于病员多护理人员少的矛盾长期存在,致使护士上班后只顾于应付繁重的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其它。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某些器械管理中的不足,也因怕影响更重要的工作而不去及时纠正。交班时又忘记嘱咐接班护士,导致这些不足缺乏有效地管理。

医疗器械设备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服务手段,它的好坏还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形象与声誉,也影响着医务人员情绪及行为。因此.医疗器械设备的维修不能理解为一般性的修修补补,维修人员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全心全意为医疗工作服务的思想品德。为此我们认为.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维修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应把握如下原则:(1)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文化素养;

(2)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工程技术人员;(3)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制度及相应运作规则。

2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的对策与方法

医疗器械设备是医院资产的核心部分,中小型医院设备总值则几千万元人民币,大型医院超过亿元人民币。必须加强对医院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制定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医疗器械维修人员的准入制度,引入正确的竞争机制、充分调动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完善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人员的分工,划分责任,大型器械要有专门的维修人员负责日常的保养维修。同时管理制度应包括维修机构的组织管理、领导责任制、维修人员责任细则、维修设施管理、事故责任细则、维修设备档案管理、报废赔偿制度、人员考核及培训、维修经费保障管理等。必须加强对医院维修机构的领导与管理,发挥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主管领导的工作职责应包括:组织制订或督促执行医疗器械设备维修管理制度.组织审查维修机构工作规划并监督实施.审批维修机构开支方案等。对工程技术人员合理分工,严格管理,使其全方位为临床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维修质量和速度。最大限度地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维修工程技术人员接听报修电话时做好电话记录,如报修设备、时间、病区、维修质量和工作量,这些也是发放奖金的依据,同时有利于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更为临床科室提供了方便,他们不需要考虑请谁来修理等这样的事情,只需打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

2.2实行科学管理方法

医疗器械的维修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光有实践经验和脑力记忆是不够的,在掌握维修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借助于医疗器械的技术记载,设立技术档案,这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是必要的,否则会给维修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逐步建立医疗器械的状态库,这对设备故障诊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其方法是,收集整理现有资料分类存档,维修技术人员也应搜集资料存档,如:(1)检测仪器,(2)修理工具;(3)储存备件(4)经费使用;(5)维修记录,(6)故障分析;(7)维修计划;(8)维修信息等。所以,应当收集整理现有资料进行分类存档。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微机系统,并组织计算机联网,扩大信息容量,满足维修管理工作的需要。一般来讲,医疗器械配件供应问题一直难以解决,这与仪器、零件不断更新有关,靠厂家供应有困难,维修站过了保修期维修费用昂贵。那么实现医疗器械维修备件储备社会化是必要的。

总之,在实际维修工作中,上述的维修对策和方法还是不够的,要根据实际仔细分析,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注意总结才能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阐凤田.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04,2(88):39~40.

[2]毕光迎,李国胜.如何搞好医院设备管理.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1:108~111.

[3]杨旭、张丹、马虹,医学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7(3):218~219.

[4]钱治淮,贾彦,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与效益评估,中国医院管理,2OOO,20(9):45.

[5]骆汉生,祖宁先,陈葵,医院医疗设备维修实行二级核算的实践,中国医院管理,2OO0,20(4):55~56.

[6]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