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心得体会十篇

时间:2023-03-26 01:33:29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情绪管理;班级管理;积极作用

情绪管理,是指对于群体个体对自身清晰的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当前情绪管理被应用在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做好情绪管理对于企业和教育来讲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中,教育点当着学生的发展基础,而班集体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对其进行全面管控,促进班集体有效成长,将成为学校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班级建设中,学生情绪将会影响直接对整个班集体建设产生影响,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学生时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事物认知较为冲动,因此教师做好班级理首先用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与班级管理

在新课改教育理念下,教育并非单纯注重学生的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由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对于情绪难以全面进行掌握,因此在班级建设中,常常由于学生难以控制情绪,形成打架斗殴等事件,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建设,对班级管理造成影响不良影响[1]。情绪管理隶属于心理学范畴,能否管控好自身的情绪其与自身的情商也存在巨大的关系,情绪管理最基本形态有四种,其中包括拒绝,压抑,替代和升华,拒绝是一种极端的情绪防御形式,而压抑则是情绪努力逐渐的过程,替代则是指将情绪进行转化,运用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升华致使最终对情绪管理得体。在班级管理中,首先应明白情绪管理的作用,并在实际教学中,将情绪管理方式传授给予学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管控好自己的情绪,以便于最后更好的建设整个班集体,减少由于情绪失控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一)情绪管理可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

情绪复杂多样,尤其对于青少年来讲,思想观念逐渐独立,在这一发展阶段,学生则要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自由,而当学生面对所发生事件时,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因而出现众多矛盾,长期情绪受到压抑,将会使得学生心态逐渐扭曲,直至发生恶性事件[2]。因而教师应尽量主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对学生情绪进行管理,抚平学生激动心理状态,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尽量开导学生,以便于及时调节班级学生之间矛盾,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合作,降低恶性事件的发生。

(二)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着不同阶段的年龄特点,而当前无论各阶段教育中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都是学习压力的与日俱增,故进行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情绪管理并非为过分抑制情绪,而是在了解情绪后,及时进行自我调剂,防止事态扩大化。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班级作为一个整体,只有具有凝聚力,才能帮助班级进行建设[3]。因此情绪管理可增加班级凝聚力,通过对学生情绪进行管控,及时调节学生不良情绪,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逐渐使得班级形成一种向心力,班级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困难。

(三)情绪管理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阶段的领航者,在管控中应传授学生一定的情绪管控方式,及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帮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调节学生情绪,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良好情绪与状态,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在学习中,全神贯注进行学习,并逐渐对班级学习产生兴趣,通过班级合作,与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以便于形成合作式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建立团结合作精神,提升班级整体建设质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情绪管理在班级管理中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其班级成员的情绪控制和调节,避免对其个体成员出现情绪过激和与班级群体成员间不一致的状况。班级管理实质上是对不同个体的性格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而个人的性格在情绪上是最为直接的表现。而对情绪管理的提高,可以使得个体成员在情绪中始终处于可控范围,降低其剧烈变化的外在表现,消除其存在的内在表现,使得班级管理获得整体综合水平的提升。

作者:徐丹红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2

情绪耗竭是指后勤职工在后勤工作中的内心感受与自我的情绪表达总是处于一种背离及由于受工作压力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情绪资源过度消耗的状态,其中精疲力尽、对事物认识的负倾向以及对工作冷漠、厌倦和低成就感,是工作倦怠的焦点及最关键最核心的成分.情绪时刻作用着人的心理生活,它是检验生命过程,检验苦乐安危最敏锐的标尺,任何特定活动领域的经历与变化,都能够产生适应或者不适应的情绪反应.银行后勤工作是一项事关银行系统整体发展的重要工作,伴随着银行事业的发展,对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勤的作用被提到了新的高度.然而,后勤服务作为一种为机关提供保障服务的特殊职业,由于其工作职能上的多学科、多专业,以及工作性质上涉及面广、时间不确定与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经常为完成工作任务早出晚归,节假日时间经常被挤占,甚至在遭遇误解、饱受委屈的时还要保持敬业姿态,积极达观而坚守初衷.因此,后勤职工就不可避免地会将心中的烦恼与不快带到工作中,导致身心负担加重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长期的心理耗竭状况给后勤工作和后勤职工的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银行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后勤职工的工作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果情绪失调问题长期积压得不到解决,将导致越来越多的情绪耗竭问题,后勤职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严峻的挑战.产生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

1.1外在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人都希望自身价值被人认可,尤其是得到领导者的肯定,由此来证明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后勤职工同样如此,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发展,要求后勤工作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和服务意识,后勤职工必须以高度的全局意识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时时刻刻以较高的起点和较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实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争当岗位标兵和岗位能手”的目标.后勤职工所承担的工作与原先相比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在逐渐加重,导致压力感逐渐增强.另外,工作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许、肯定或工作职级与职称的晋升、同事间人际关系等,都能够激发后勤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或诱发不良的心理情绪.而外部环境与内心体验较大的差异性,正是导致后勤职工情绪资源过度的消耗,逐渐形成负性情绪,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重要因素之一.

1.2内在因素的影响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后勤职工的自我效能感是其对自我能不能成功完成某一项工作任务的主观判断,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包括自我成败的经验和归因的方式.如果后勤职工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工作并能够应对完成工作任务所带来的压力,他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积极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正确对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压力,通过工作成就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排除焦虑和抑郁,强化自信,形成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自我效能感与后勤职工的情绪耗竭呈负相关.自尊作为一种良好的健康心理,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由肯定的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重和自爱,是使个体追求不断向上和发展的原动力,自尊使个体既不会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和侮辱.具有较强自尊心的后勤职工表现出极强的对情绪进行精确分类的能力,既能够积极努力增强和延长积极的情感,又能够启动有效的方法拒绝、限制或者抵消消极的情绪.相反,低自尊的后勤职工就不太擅长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与较高自尊的后勤职工存在着认知和情感体验方面较大的差异性,低自尊则常常使其在成功事件之后产生更多的焦虑情绪及对自我认知的怀疑.由此可见,后勤职工个体的自尊水平越高,工作倦怠的水平就越低,情绪耗竭发生的几率就越小.动机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后勤职工的情绪.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不仅仅受情绪的影响,而且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动机是一个人的内部动力过程,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例如后勤职工期望在工作部门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动力就会推动他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后勤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但直接影响着工作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因为它能够通过调节工作倦怠对人的影响降低情绪耗竭程度.

2注重后勤职工情绪管理的方法

个人因受社会、生活、工作等适应能力的影响,其情绪也表现出积极与消极的不同状态.根据心理学家的情绪管理理论,情绪管理是一个人对诱发事件的感知、评估和由此引起的以此情绪体验为基础而产生的新的情绪体验以及如何表达的过程.集中反应出一个人为适应社会现实环境,有针对性、科学地转变与适应的过程;一个人为实现某一既定目标而采取的有益于生存、有益于发展的个体的内外活动过程;一个人对自我情绪认知和监控、识别、调节与适应等的情绪智力水平.银行后勤工作的服务性质表明它是一种典型的情绪性工作,所以,情绪表达的结果直接制约或者影响着后勤工作绩效水平和后勤工作目标的实现.提高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水平,既有利于后勤工作目标的实现,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后勤职工的工作生活的质量水平.所以,在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在重视人性管理的同时融入情感管理,通过营造一个既有严肃规章制度又有重人情温馨的和谐氛围,才能够不断增强后勤职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其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掌握科学的情绪管理方法,更加有效地积极进行情绪调节,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作用.

2.1必须将人本管理理念落实在管理实践中

“以人为本”是情绪管理的核心.在后勤管理工作实践中,坚持人本管理理念就要重视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后勤职工的生命、人权和尊严等,赋予他们更多的自,建立科学公平实效的评价机制.善于营造一种富于感彩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其自信心与职业责任感,为后勤职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平台,使后勤职工在职业工作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促进后勤职工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2.2后勤管理要注重情绪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

在论述党的管理中就强调,要注重制度管理中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与人性化管理中情感的柔性作用相结合.在强调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既注重抓建设与细化规章制度,又注重抓制度的落实与过程效果的跟踪了解.既然后勤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活生生的后勤职工,那么后勤管理的本质就是充分调动后勤职工的积极、主动性,所以后勤管理仅仅依靠刚性的制度和硬性的控制,强调人的服从与遵守,很难取得管理工作成效、达到管理目的.这种长期忽视管理对象情感和发展需要的管理手段,极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厌恶甚至抵触情绪,反而对管理麻木不仁.鉴于制度管理的局限性,在后勤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注重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力求使管理工作中的人性与理性达到有机的融合,以此达到使后勤职工心悦诚服的目的,发挥后勤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2.3在管理中处理好情绪管理与情感需求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日益凸显,同时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个凝聚、团结、向上的集体是由全体成员以情感为纽带而形成的.以“用情感管人”为纽带,注重将情感管理融入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理念.现代管理应当记取春秋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对待冯的做派上得到教益,积极了解后勤职工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并善于疏导化解.积极了解后勤职工的所思所想和所需所盼,积极营造思想沟通、感情交流、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进取的工作环境,让后勤职工在感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有意义信息的同时,将情绪特定的组织规范内化为自我的成就目标,进而在后勤工作中表现出组织所期望的情绪,实现情绪管理的有效性.

2.4为后勤职工提供干事、创业、发展的平台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银行后勤职工同样期盼自己能够有所成就,由此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进而通过实现自我的理想与抱负体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以,后勤管理应当以“用事业留人”为根本,积极为后勤职工的进步成长创造条件、提供干事、创业、发展平台.在情绪管理中,一方面注重后勤职工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提升,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注重以评价后勤职工在公司特定环境之下所表现的情绪状态与情绪行为是否符合公司要求为标准,设计与制定满足后勤职工升迁的途径和机会.只有了解后勤职工藏在内心深处的想法,让其选择自己喜欢和有目标的工作,使其职业愿景与银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共同成长,不断强化后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和提高后勤职工的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

2.5提高后勤职工的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情绪管理;自控自励;通情达理;和谐相处

情绪管理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人们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它对人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情绪管理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开发身心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因此,大学辅导员要学会情绪管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把握大学生的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会努力积极适应和有效调控情绪,以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情绪管理其实就是追求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

在大学里,一个系,一个班级,学生工作的好坏,学风班风的好坏,辅导员的个人素质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有的辅导员似乎天生的“好脾气”,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温和地对待学生,平时工作中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的关系很融洽,学生的各项工作做得有板有眼。其实,脾气好不好,不仅仅指一个辅导员的性格特征,更重要的是说明一个辅导员有没有情绪情感智慧,是否具备情绪管理能力。良好的情绪情感智慧是成功辅导员个性心理品质的动力和保证,是推动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情绪情感智慧可以概括为自知、自控、自励、通情达理与和谐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一名辅导员而言,良好的情绪情感智慧最主要应体现在自控、通情达理和和谐相处三个方面。

自控就是适应性地调节、引导、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情绪,能够使自己摆脱强烈的焦虑、忧郁或愤怒,积极应对问题,并能增进实现目标的情绪力量。人们常说的“肚量”其实就是自控。对于一名辅导员来说,当学生做了一件违背你意愿的事,你能不能宽容他?面对一名有能力、有个性但也有棱角的学生,你又能不能宽容他?面对学生突然出现的没有预料到的问题,你又该怎么办?此时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体现其情商的高低。一个管理者缺乏宽容之心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急躁狂妄,乱发脾气――拍桌子、扔东西、高声叫嚷等。这种粗暴的“愤怒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缺乏高度自控的表现;而高度自控是一位职业管理者的主要特征。高度自控者能认清和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摆正和适应自己的角色,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现在能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对一名辅导员来说,当自己面对逆境或心情低潮时,情绪要“抑制”,但不“压抑”,首先做到且慢发作,体察自己的情绪――时时提醒自己注意“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能力,可以说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学会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以适宜的方式疏解自己的情绪。具有情绪管理能力的人、成熟的人能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出现,使自己经常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要做到自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必须了解情绪控制的可能性,学习一些自我调控情绪的方法。[1]

通情达理就是能设身处地考虑他人的情感感受和行为原因,具备对他人情绪的识别能力,具备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理解和认可情感差别,能与自己观念不一致的人和平相处,体察别人的真正需要,具有爱心。对于成功的辅导员来说,要真正学会通情达理,关键在于能够准确理解处于被管理地位的学生;而要准确理解学生,就离不开换位思考。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深入学生中,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困扰。大学生情绪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两极性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表现在苦恼时受到激励则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则灰心丧气。大学生情绪的矛盾性是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等种种矛盾冲突,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2]因此,情绪的两极性是情绪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现形态,而这种情绪矛盾性的极端形式就是情绪的两极性。要耐心帮助大学生提高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锤炼他们在挫折面前的承受力。

和谐相处就是能妥善处理人际问题,与他人和谐相处。和谐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教育事业归根到底是人的事业。时代需要人人相互信赖、相互尊重和相互协作。一名辅导员通过自控增强包容力,通情达理地和学生进行沟通,沟通能为人提供身心健康发展的必需信息,凭借沟通能建立且维护各个个体的相互联系。[3]在相互信任与尊重的沟通中,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通过沟通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以利于自己不断地适应与发展;沟通能促进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益于他人之才。每个人融入班级团队,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整体战斗力。才能保证班级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实现让学生健康成才的目标。能力有限不一定成功,但是情绪管理不好一定不会成功。当一名辅导员把情绪毫无保留地发泄在学生身上时,那种和谐的关系无形中就被破坏了,也起不到好的管理效果,所以辅导员一定要小心翼翼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在工作中,辅导员在增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学会运用情绪来管理和激励自己的学生。传统的管理理念突现“管”与“严”,而现实证明,过严的限制对一个学生团体的发展并无好处。常听学生这样讲,某某辅导员太严了,得小心点。其实这样的辅导员不一定能让学生口服心服,表面上看这个班级的学生被管得很好,然而并非是成功的。由于情绪受到制度的条条框框的约束,不小心可能受到老师的粗暴批评,反而使班级成员走向另一个极端――习惯性防卫,磨灭甚至放弃激情,以此来保护自己或他人免于因自身个性张杨而受窘。现代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该学会科学运用情绪管理激发学生潜能,提高效率。情绪管理要求辅导员在学会识别自己和别人情绪的基础上恰当地表达情绪,一个有“情绪”、有激情的辅导员应该让自己的学生充满“情绪”和激情,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保持高度热情,去实现奋斗目标。如果我们的辅导员具备了这种能力,并认真去做,学生管理工作定会获得良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河北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8-84.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绪管理;效应与方法

重视和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绪管理,就是把心理学的有关情绪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措施之一。情绪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源泉。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企业职工面临着各种压力,而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职工的情绪。情绪管理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单纯的“说教”模式,主要是通过充分尊重人的情绪,用情绪去感染人、教育人、帮助人,引起双方情绪的互动和共鸣。

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的角度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员工个体的行为表现无不由他的个体和内在感受支配和决定。企业员工情绪管理就是通过仔细地观察和科学地分析,准确了解和把握不同员工、不同时期的情绪状态,正确地进行人力的配置和优化,更重要的是解决激烈的市场竞争带来的员工情绪变化问题,帮助员工缓解压力,保持员工心理健康。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情绪管理效应

情绪管理可以更好地激励职工,促进职工全面发展。随着现代情绪心理学对情绪和认知相互关系研究的深人,发现适当的情绪可以激化出正情绪,如快乐、兴趣等,从而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积极的组织强化效能,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动力,克服困难,努力奋进;反之,不适当的情绪则引发出如恐惧、悲伤之类的负情绪,从而产生瓦解作用,致使职工缺乏拼劲、失去进取精神等。对职工实行情绪管理,就是要掌握职工的情绪特质,变不利为有利,激发其内在的潜质,为职工的激情迸发创造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信任、帮助职工,能给职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职工主体性的全面发展。

情绪管理也就是员工队伍的一种氛围、一直队伍就应该如狼似虎有朝气、干起工作来才有激情。相反、如果一支队伍整天死气沉沉和睡不醒一样、没有一点激情、没有一点嗷嗷叫的亮剑精神是很难打出漂亮的胜仗。同时管理者要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一定的文化素质与协调能力。同时需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人缘好、人格好、形象好。在具体工作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话有人去说就“一言九鼎”,有人去说就“一文不值”;同样的事有的人去办一切顺利,有的人去办就困难重重。原因是什么?就是工作经常不讲原则,在群众中威信不够。

情绪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和情绪氛围,是做好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平等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尊严,这决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如果没有情绪交流,受教育者不愿听,不入耳,更不入脑,甚至造成反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收到成效。

情绪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必须要得到职工的敬重、爱戴和信赖才能树立起威信,成为职工队伍的领头人,才能让职工自觉地遵从企业的要求和规定,心悦诚服地服从领导。运用情绪管理,可以使职工追随管理者的情绪引导,从而让管理者转变为职工的领导者。

情绪管理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职工的思想行为,转变人的思维观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从理论上来说,情绪管理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实践看,情绪管理早已是在革命年代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法。因此,情绪管理应该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所继承和发扬,同时必须结合时代特点,总结经验不断摸索,寻找合理和有效的方法,科学运用情绪管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情绪管理的方法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俗话说,一句话可以把人说得笑起来,也能把人说得跳起来,是把人说的笑起来还是跳起来,这里边既有思想水平问题,又有认识问题。因为思想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除需要掌握原则性外,抓住情理性是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关键。

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的,这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尤其是青年人有这样一个特点,总希望自己的人格受到尊重。在有些时候,管理仅仅凭借简单的批评训斥和惩罚的方法是不行的。某些场合,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对待一线员工一定要做到平易近人、相互尊重、互相沟通,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爱护员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礼,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使员工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亲和力、信任感,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方式会更起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视情绪管理有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有“爱心”,一切为了职工。企业管理者对职工必须具有“爱心”,以职工为本,一切为了职工,为了职工的一切。要让职工体会到管理者是他们的朋友。管理者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职工,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职工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同时针对每个职工的具体情况,适时提出适合其特点的要求,用崇高的爱心,点点滴滴融人每个职工的心灵。既要关心爱护优秀的职工,更要关心那些后进职工。

二是强化民主管理。当代职工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平等观念和民主意识。他们反对等级森严的管理体制和独断专行的管理方式。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作风要民主,要平等待人,要淡化和模糊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等级差别,在人格上互相尊重,通过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情绪互动来获得工作的动力 。应给职工搭建一个民主参与管理的平台,通过诸如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会、意见箱等途径保障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让每一位职工都有机会和渠道畅所欲言,充分表达意见和建议。

三是注重情绪投资。情绪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具有回报性特征。管理者积极、高涨的情绪会辐射给被管理者,使管理双方产生情绪共鸣。组织行为学认为,人与人之间通常有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情绪平衡:你体贴我,我也体贴你;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恨我,我也恨你;你轻视我,我也轻视你;你对我不理不睬,我也对你不问不睬。这些不同类型的情绪平衡心态,维系着各种人际关系。因此,在情绪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对职工进行正确的情绪投资,当然,在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情绪投资的“度”,避免出现负面效应。

四是严格要求和赞扬激励相结合,挖掘职工潜能。情绪管理方法要求管理者要善于运用赞扬、激励等手段,把被管理者的潜能和积极性发挥出来。能力会在批评下萎缩,而在鼓励下绽放花朵。管理者要做到赞美被管理者最细小的进步,而且要赞扬每一次的进步,要诚恳地认同和慷慨赞美。

五是增强情绪教育的原则性与感化力。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以情感人,而且要以情化人。对职工实行情绪管理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放弃原则性,而是应将坚持原则性和实行人情感化有机结合起来。思想政治工作者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原则性,对职工的原则性错误,应该公开批评或处分的就要公开批评和处分,以维护企业纪律,警戒全体职工。同时必须以情感人,切实做好受批评处分职工的思想工作,对职工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否定和谴责,而应当是设身处地的分析,满腔热情的评点。即使对那些错误性质严重、必须给予某种处分的职工,也不应当只有冷冰冰的原则而没有丝毫的同情。

六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网络工具增进情绪管理。在现代迅速发展的网络环境下,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和通信工具,与职工建立起联系,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动态管理。由于网络沟通的特殊性,交流可能会更真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能使管理做到刚柔相济、严宽相映。所以,管理者在进行制度设计的时候,应该融进情绪的因素,善于研究“人心”,懂得用“心”去管理“心”,用“情”去感化“情”。少用一些诸如“必须”、“不准”、“严禁”等霸道性的口气,多用一些诸如“应该”、“最好”、“倡导”等人性化的字眼,避免出现“制度对抗人”和“人对抗制度”的尴尬局面。

3.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情绪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以情绪为动力,以组织为基石,以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为目标,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宗旨的全新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对职工进行情绪管理,就是管理者以真挚的感情,不断加强管理者和职工的情绪联系和思想上的双向沟通,满足职工的心理需要,使职工心甘情愿地服从规范,接受管理。

参考文献: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 大学生 情绪 情绪管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情绪

1.1 情绪的定义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这种体验会产生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情绪是日常屡见不鲜并亲身体验着的一种心理活动。它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又使人不可避免地遭受苦恼和折磨。

1.2 情绪的特征

1.2.1 情绪是多成分的复合过程

情绪包括内在体验、外显表现和生理激活三种成分:(1)情绪是独特的主观体验。每个人都有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体验,但每个人的体验却不完全相同,不同的人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绪体验;而同一个体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自然是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时间面对同一情境时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2)情绪具有特殊的外显表现,最常见的情绪外显表现就是表情,即面部表情,虽然每个人都会产生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但是对这些情绪的表现即面部表情却是不同的。虽然每个个体对各种情绪的表现不尽相同,但是也有着人类各种表情的共通之处,这也是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可以通过表情进行交流的原因。(3)情绪发生在一定的生理激活水平之上。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为情绪的发生提供了生理基础。从延髓到脑干部位的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经过边缘系统通向高级中枢,直到大脑皮层传送的弥散性冲动支持着脑的一般激活水平和状态,即情绪状态。网状结构的下行神经纤维又把信息输送回来,协调着脑的激活水平和情绪状态,提示各种具体情绪之间的性质和差别,并支配着行为。

1.2.2 情绪具有多维量结构

冯特(Wundt)于1896年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情绪是三个维量构成的。每一个维量都是由一对相反的词组成,代表着一种情绪的两极,而情绪的发生就是从一端向另一端变化的过程。这三个维量是: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冯特的情绪三维理论虽然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但它至今仍有理论和实际的意义。迄今为止,最典型的多维量表应以普拉奇克(Plutchik)为代表。

1.2.3 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

从进化的观点看,情绪作为脑的功能,首先发生在神经组织进化上古老的部位。随着人类的进化,大脑皮质、尤其是前额叶的发展对情绪与认知的整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大学生情绪的特征

(1)丰富性。从高中生变为大学生,接触面变广,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从前没见过的人事物全部涌现进大学生的视野中,不同的情境必然会让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而这些情绪由于个体成长经历的不同又有所不同,因此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有着丰富性的特征。(2)不稳定性。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群体,性格还有很多不稳定的方面,因此大学生的情绪很容易受情境的影响。(3)冲动性。大学生处于青年期,自尊心强,对外界评价敏感,情绪容易激动,在面对突境时容易冲动。由于对未来的期望高,当现实世界与理想相去甚远时,就会产生焦虑和浮躁的情绪,加之缺乏自制力和辨别力,在应激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不可预期的结果。(4)渐变性。大学生的情绪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从大一时的冲动易激到大四时的沉稳,从大一时的丰富多变到大四时情绪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情形,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

从高中生变成大学生,接触到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与以往不同的人际关系,大一新生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期,有的人适应能力强,很快融入新的生活。而有的学生由于某些原因,适应新生活的过程很长甚至有些学生不能适应新生活,这时就会产生悲观失望焦虑等情绪,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其有害的。

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一两年的大学生活,对于大学生活已基本适应,这时情绪比较平静,不会有太大波动,这个阶段令大学生产生情绪波动的事件一般是爱情和学业成绩。

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论文写作的压力,找工作、考研或出国的压力纷纷向他们袭来,家人朋友可以给予的帮助是具体的,但外界事件对自身造成的心理压力却是只能自己承受的,这个时候的大学生情绪波动大,敏感,可能会因为外界的一句话而伤心难过很久,也可能因为家人朋友的关心感动不已。

2 情绪管理

2.1 情绪管理的定义

情绪管理是对情绪的一种管理方式,这里主要是强调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即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自己情绪现状、情绪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情绪的一种控制。具体来说就是当自身的消极情绪产生时,在合理的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为自己找到一个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2.2 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意义

好的情绪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也是大学生培养良好人格的保证,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标志,同时情绪管理也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2.2.1 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积极行为

大学生的情绪有不稳定和冲动的特点,如不能有效管理情绪将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因此应对情绪进行管理。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积极情绪出现的频率,进而增加积极行为。

2.2.2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管理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是其价值的最直接表现,情绪不稳自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利于维持大学生稳定的心理健康状况。

2.2.3 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教师;情绪管理;意义;策略

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浅谈笔者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的认识。

一、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负面情绪进行调整和控制,来保持正面情绪的过程。由于人的身份、地位、环境等情况不同,情绪管理的方法、对象和目的也不尽相同。教师的情绪管理主要是指通过调整来自学校、学生、社会及整体工作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使自身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状态。

二、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教师的情绪管理,不仅对自身有直接影响,对工作、对学生也有重要影响。

(一)影响教师身心健康

1.影响心理健康

是否具备情绪调控的能力,是评判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如果教师不具备管理情绪的能力,那么很难适应工作强度大、难度系数高、人际关系复杂的教师工作,就会整天陷入压抑、紧张、烦躁、愤怒等负面情绪当中,心理健康遭受严重伤害。

2.影响身体健康

长久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失眠、厌食、疲倦、无力等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免疫力低下、消化不良、反应迟缓等问题,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如果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就很容易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而损伤身体健康。

(二)影响授课质量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如果教师情绪积极,富有热情,那么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关注学生的反馈,提升课堂效率;反之,教师情绪消极,萎靡不振,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教学管理不到位,甚至激化师生矛盾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影响学生成长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需要履行言传身教的职责。教师的情绪通过言谈举止反映出来,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工作认真、思维敏锐,性格乐观,那么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对教师产生喜爱、亲近和崇拜的情感,并通过模仿教师言行规范自身行为、提高自身修养,成为一名具备健康人格的学生;相反,如果教师对待工作消极倦怠,对待学生简单粗暴,对待同事冷漠自私,那么学生就容易与教师疏远,并且在教师长期负面情绪的“压制”下变得胆小、怯懦、自卑,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

(一)教师自我调节

情绪具备很强的主观性,来自于教师内心,那么情绪管理也应该从教师自身入手,通过自我调节实现情绪管理。

1.发现情绪

教师每天面对来自社会、学生、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压力,难免产生厌烦、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而避免这些负面情绪的前提条件,就是正视它们。因此,教师应该善于觉察消极情绪,进而进行调节和疏导。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就同一问题展开提问,连续有两到三个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就会在潜意识中有挫败感,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绪,就会逐渐演变成烦躁、抑郁、愤怒等其他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及时觉察了这种情绪,就会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调整讲课进度,使大部分同学都跟上讲课节奏;或者随机进行课堂测试,看到底有多少同学对这一问题掌握不好,进行课下辅导等。如此一来,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情绪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2.表达情绪

教师不仅要善于察觉情绪,还要善于表达情绪,这对于控制情绪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在课堂上,有个别学生一直思想溜号,交头接耳。教师在多次劝阻无效后,会产生负面情绪。此时,教师就应该选择适当的方法,阐明观点、表明立场,表达情绪。教师可以跟这些同学说:老师对你们这种行为感觉很生气,你们这种行为不仅打扰了其他同学听课,也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也许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是我希望你们现在停止一切与上课无关的活动,认真听课,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下课时候找我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阻止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也从他们的立场考虑了问题,顾及了他们的自尊,并很好的表达了自身的情绪,取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效果。

3.宣泄情绪

长久的情绪堆积会对教师的身心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宣泄情绪,通过多种渠道缓解压力。例如,通过看电影、唱歌、跑步、听音乐、与朋友聚餐、找人倾诉、看书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教师的注意力从繁杂的工作琐事中抽离出来,转换心情,体验生活的乐趣,并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自身情绪得到控制。

4.自我提升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同样是面对一次教师技能大赛,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展示自我的大好机会,信心满满并积极准备,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有的教师则患得患失,一会儿害怕自己的表现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一会儿害怕自己的准备不充分上台丢人,始终用悲观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面对同样的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态度,就体现了教师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和工作能力对情绪管理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从这三方面来实现自我提升:

首先,调整自身性格。“性格”是一个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结交朋友,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参与集体活动等多种方法,对自身性格进行调整,努力形成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性格,为情绪管理奠定基础。

其次,培养高尚师德。作为一名教师,“师德”是基本的工作守则和职业道德,而培养自身的师德,对于情绪管理也大有裨益。例如,教师树立“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那么在面对学生犯的各种错误的时候,就会充满爱心、耐心的解决,就不容易产生厌烦、愤怒等负面情绪;教师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那么在面对社会和家长对教师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甚至无理指责的时候,就会充满包容、理解和原谅,就不容易产生委屈、怨恨等负面情绪;教师秉承“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那么在面对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课改要求等诸多工作的时候,就会充满热情和干劲,不容易产生抵触、抱怨等负面情绪。由此可见,培养高尚的师德,对于教师的情绪管理意义重大。

再次,学会心理调节。教师通过阅读心理调节的书籍,并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心理调节的方法,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形式,提高自身心理调节的能力,对于情绪管理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加强业务学习。教师如果具备了优异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和教研能力,那么相对而言,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就会比较少,解决的途径也比较多,如此一来,产生负面情绪的机会就比较少,从根本上提高了情绪管理的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为情绪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校参与调节

学校是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教师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协助教师管理情绪。

1.领导关心

校领导应该关心教师内心、关注教师成长、尊重教师人格、肯定教师工作、维护教师利益,对于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能够加以指导和帮助,为教师营造愉悦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2.完善考核

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业绩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教师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适当奖励;针对教师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改进,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惩罚批评为辅,在维护教师工作自尊心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全体教师的全面发展。

3.培训教育。为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通过教师技能大赛、教师授课艺术培训、教师技能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4.心理咨询

学校要为教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随时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疏导情绪上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

5.情感交流

学校要重视学校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举行师生共同参与的短跑接力赛,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举行教师团体文艺汇演、篮球比赛,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组织教师座谈会,了解教师疾苦、倾听教师心声,增强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教师在团结友爱的氛围当中,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放松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是情绪管理的最佳状态。

(三)学生家长理解

学生和家长是教学活动的监督主体,是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更是教育事业的主要受益人。在教学工作中,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包容,是激励教师奋进、促进教师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教师减轻压力、情绪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学生和家长应该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对于教师的合理言行给予理解和支持,“家、师、生”三方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相长。例如,针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教师可能会要求他们利用午休或课后时间补上,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巩固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为了对学生略施薄惩,防止再犯。然而,有的学生和家长对老师的行为不接受,顶撞、抱怨甚至告发老师,激化了师生以及师长之间的矛盾,对教师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对学生学习与成长也不利。如果家长和学生能够给教师多一些理解,通过与教师的沟通来商量更加妥帖的解决方案,那么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师生情感也得以拉近,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协助调节

教师是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群体,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大。因此,要从社会角度协助教师进行情绪管理。

1.提高声望

近些年来,针对教师的负面新闻屡见报端,让社会对教师群体有了一些误解和偏见。这种以点带面的行为严重伤害了教师的情感,损伤了教师的声望,给教师群体带来极大压力。国家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有关单位应该重视这一问题,一方面严格执法,及时将“害群之马”清除教师队伍,还广大教师以清白;另一方面,应该关注教师情感,充分肯定他们为我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各项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

2.提高待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理念的提出和对教育事业的关注,教师的薪资待遇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教师整体工资水平还是偏低的,导致很多教师存在严重的经济压力,甚至有一些意志薄弱的教师走向贪污的违法境地。这就要求社会关注教师权益,适当提高教师薪资待遇,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

3.合理期待。

社会中一部分人对于教师的过分期待,也是给教师带来负面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很多人认为教师就应该无私奉献,认为教师加班、带病工作、舍小家为大家都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给教师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希望社会以“人”而不是“神”的标准来要求教师,对教师要合理期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师情绪管理的内涵”、“教师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教师情绪管理的策略”三方面阐明了笔者对教师的情绪管理这一话题的认识。教师的情绪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努力探索,也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协助与配合。希望通过本文,能够引起全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注和理解,大家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宏莉,吴秀生.中学教师焦虑情绪、心理压力和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1).

[2]朱小苘,李建明,牛春娟等.高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5).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8

一、教师压力与情绪失控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教师有时也会出现诸如个人婚姻危机、子女教育危机、父母健康不佳,甚至会遇到失去亲人等重大事件,而社会、学校对教师又不能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这些都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教师的身心长期以来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难免有时会情绪失控,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种负面情绪无形中会弥散到教学之中,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揭示。愉悦的心境会使人感到快乐。看到周围的事物都带上“愉快”的色彩,思维和行动也会变得敏捷。不愉快的心境具有弥散性,使人觉得沉重,感到意气消沉。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当教师带着这种情绪授课时,自然会把这种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一种不愉快的心境之中被动地与老师互动,这样以来,其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积极乐观的心境会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频率,使人消沉,如果长此下去会有损身心健康。因此,教师首先得学会科学管理自己的情绪,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二、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不好的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行为和人际关系及日常生活。情绪是能够互相感染和影响的。不同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情绪。加里宁有个形象的比喻——教师每天仿佛生活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十双敏感的、善于观察教师情绪的孩子的眼睛。他们在不断地关注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从而不断地感染着自己、影响着自己。马季说,演员一旦走进剧场,就属于观众,属于艺术。教师从成为教师的那一刻起,就属于学生,就应该考虑自己的情绪会不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可见,教师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绪的调节是门艺术,当不好的情绪出现时,教师要用合理的方式来处理它。

三、教师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不是简单的压抑、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在正确理解情绪、体察接纳自身真实情绪的基础上,掌握调适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与技巧,让自己成为情绪的主人,让“平和、仁爱、喜悦”等主导情绪成为日常工作、生活的基调。作为教师,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发展主导情绪,调适不良情绪,做好情绪管理。

一是认识、接纳、体察自己的情绪。当我们在生气的时候,未必会感到自己在生气:当我们的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果一味地把注意力放在引起情绪反应的事情上,就会陷入情绪当中。因此建议各位教师,当我们有情绪反应的时候不要执著于当前的情绪事件。一定要从情绪中跳出来看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这是怎么啦”、“我为什么会这样”。只要你试着经常这样做。你就会知道“体察自己的情绪”的重要性。

二是改变自己不当的想法。当我们知道有些时候。面对某些人、某些事,容易生气时,就可以提前用自我教导法,帮自己打预防针,到时候就不会被“感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转变我们的思考方式,只要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想法不合理,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些人和事。这样一来,不良情绪就不会产生了。

三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思考。当不良情绪来袭时,我们要尽快离开刺激源,也就是导致不良情绪的情景。离开不是逃避,而是转移注意力,给自己留下理智思考的时间。当人处于强烈的情绪体验时,很难做到理智思考。离开刺激情境会让我们尽快从事件中恢复平静,开始能够处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智思考发生的事件。因此,在强烈的情绪冲动时学会迅速离开也是一种智慧。

四是婉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有许多人认为人不该有情绪,所以不肯承认自己有负面情绪,要知道人一定会有情绪的,压抑自己的情绪反而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因此,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纾解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如痛哭、倾诉、听音乐等。纾解情绪的目的在于给自己一个理清思想的机会,让自己的情绪得到缓解,也让自己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未来。如果纾解情绪的方式只是暂时地逃避痛苦,而后便会承受更多的痛苦,那就是不合宜的纾解方式。我们要勇敢面对自己的情绪,仔细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难过,怎样才不会重蹈覆辙,避免更多的伤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去寻找正确的纾解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驾驭情绪,不被情绪所左右。如何适当表达情绪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揣摩和不断地学习。

五是以适宜的方式缓解情绪。当强烈的情绪包围着我们时,也要寻找合理的宣泄方式。如果我们将自己强烈的情绪体验写下来,你会发现,在写的过程中自己会慢慢地恢复平静:同时,进行体育运动和向亲人、朋友倾诉也是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

六是提升识别他人情绪的技巧。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家庭中,必然相互影响,而情绪同样也会“传染”。我们要善于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要学会预期别人的情绪反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控制氛围,制止不良情绪的发生。要了解他人的情绪就要有同理心,也就是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和感受事物,做到换位思考,去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接纳别人的情绪。这也是与他人相处和沟通的基础,只有在充分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人际关系的调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是多收集信息。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是因为无法了解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如果我们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多了解一些他人的想法,这样我们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才能全心全意地专注在此时此刻的事情上。如上课钟声响了,学生们仍在吵闹不休,相信许多教师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不由得怒火中烧。然而,教师此时应该做的不是大发雷霆。而是要使自己冷静下来,并告诉学生自己现在的情绪反应,以及会采取的行动。

八是与对方分享。当我们不生气时,应和经常互相生气的人谈谈,听听彼此那些最能引起怒气的事情或是话语。这会在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知道如何去与他人沟通,或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避免事态的继续恶化,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9

高校管理人员是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情绪对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的影响,分析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的建议,以期帮助高校管理人员减缓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发挥其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工作水平。

[关键词]

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相关概念及其重要性

情绪是心理学名词,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而产生,包含对刺激物的认知和情绪的体验、行为、唤醒等复杂成分,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和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也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态度,更是一种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情绪管理,是指运用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觉察和分析,采取各种方法对个体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协调、引导和控制,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维护良好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高校管理人员是影响高校正常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高校管理人员群体情绪的感知、觉察和分析,采取各种方法对高校管理人员的情绪进行协调、干预,通过引导其认知自身情绪的各种变化,采取有效、可行的方法排解高校管理人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不良情绪,帮助其维持良好情绪状态的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管理人员的从业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范围日益扩大,他们所承受的各种压力与日俱增,因而比较容易出现不良情绪。管理人员不良情绪的长期存在,不仅对其个人成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认真分析研究高校管理人员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工作,对于减缓压力,提高心理素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尤为重要。

二、影响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状态的因素

高校管理人员虽然隶属于管理岗位,但实质上更多的是承担服务性的工作,这对其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不同于高校一般教学科研人员的特点。此外,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管理人员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负面情绪等问题。

(一)客观因素

1.工作压力较大

根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在数量和比例方面均受到严格控制,随之带来的是工作内容、工作强度较以往有所加大。比如,工作内容繁杂、要求严格,很多临时和紧急的工作需要加班加点完成,而且面对教师和学生,更需要严谨、耐心和细致的工作态度,因而工作压力较大。特别是管理服务工作的特点使得高校管理人员常常因为要处理常规性的工作,往往周末或寒暑假也不能完全休息,无法完整享受制度上的休假。对比高校其他岗位的教学科研人员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高校管理人员很容易因为休假时间短、工作量大、工作要求高等因素而影响自身情绪。

2.能力要求较高

高校管理人员不同于教师的“术业有专攻”,要做好管理工作,必须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计划组织能力、文字处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这些能力需要在日积月累的具体事务工作中锻炼起来,并非一日之功。同时,高校管理人员在担负高校正常运行的日常服务工作之余,还面临职称评定、职级晋升等更多要求,这也容易加大管理人员的精神压力,而在压力情境下也会产生紧张和焦虑的心理,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收入相对较低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部分高校在岗位津贴的分配上,大多不同程度地向教学科研岗位人员倾斜,而对管理人员分配得相对较少。加之,管理人员工作时间相对固定,自由时间较少,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获取课时费用和兼职收入,因此其收入水平往往不及专职教师。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中,因劳动付出和收入回报的差异往往导致其产生不平衡的心理和不稳定的情绪。

(二)主观因素

1.被尊重的需要与自卑心理的冲突

高校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级领导和师生的各项服务与保障工作,工作内容多、对象广、任务重、责任大,这使他们内心更渴望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但是,高校的管理岗位虽然承担着管理服务的工作,却不具备一般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显要地位或身份,再加之高校内部对管理人员或多或少也存在一定的偏见,比如常有“天才搞科研、人才搞教学、庸才搞行政”的戏言,容易使高校管理人员产生自卑心理,与其期望得到理解尊重的需要产生冲突。

2.现实复杂关系与渴望融洽相处的冲突

高校管理工作具有中介性,管理人员需要处理和协调好高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以及管理人员与教学人员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高校管理人员从内心也十分渴望与各位同事融洽相处,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现实中并非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不顺畅,往往会使负面情绪一触即发。

3.自身理想与能力发展的冲突

由于其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高校管理人员在管理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有较多机会与成就显著、声名显斐的专家学者接触并受其影响,在规划自身发展目标时,常常定位过高;但同时受事务工作多、进修学习机会少、个人能力限制等诸多原因影响,目标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这些也会导致高校管理人员消极情绪的产生。

三、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的建议

加强高校管理人员情绪管理,不仅要求高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情绪能够进行有效管理,同时也要求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以人为本,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帮助他们进行管理调节,以便带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开启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模式。

(一)从高校管理人员自身来看

1.觉察接纳情绪

要管理情绪,首先要能觉察到情绪,然后接纳正常的情绪。情绪健康的人,一般能够觉察自我情绪的变化,也能分析出导致自身情绪变化的种种诱因,并依据外在的客观环境和内在的心理反应,自觉、主动、积极地予以自我调适。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如果想要克服和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首先要树立自觉觉察情绪和主动接纳情绪的意识。主动接纳情绪的变化并迅速进行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整,这是开展情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2.积极表达沟通

觉察和接纳情绪之后,就应该采取正确、合理、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对于高校管理人员来说,可以在尊重他人情绪的基础上,主动加强与老师、领导和同事的沟通交流,表达、纾解并调整自己的情绪,获得理解、帮助和支持,最终达到化解矛盾、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3.适当的转移疏导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情绪不佳甚至失控的时候,高校管理人员也不例外。在感觉情绪不佳时,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情感转移进行适当而有度的疏导。不良情绪得到适当的舒缓、疏通,工作时才能卸下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在工作之余可以采取运动、旅行、登山等“动态”方式,或者通过书籍阅读、轻音乐冥想、艺术作品欣赏等较为平和的“静态”方式来舒缓不良情绪,达到身心和谐。

4.主动加强学习

业务能力是高校管理人员的立身之本。管理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积累,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努力让自己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精湛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具备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展工作就能得心应手,自然也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从学校管理部门来说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不仅要求高校管理人员能够加强自身情绪管理,更重要的是相关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员工情绪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情感问题及其对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

1.重视情绪管理工作

高校应重视管理人员的情绪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管理人员出现或长时间保持负面情绪。一是应建立畅通的信息传导机制,多方面倾听管理人员的心声,及时发现管理人员思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应建立起多样化的定期沟通平台,通过微信群、QQ、论坛等即时通讯工具和组织谈心、教代会、职代会等形式,拓宽沟通渠道,增进学校层面和高校管理人员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三是在常规的知识素养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以外,加强对管理人员情绪、心理调节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

2.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高校的领导者、部门的管理者都应该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使源自工作方面的压力自然减少,增强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公平合理地知人善任,对管理人员的工作给予积极评价,统筹规划管理人员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真正提高管理人员的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3.立足解决实际问题

管理人员的情绪问题一般都是由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衍生而来的。高校要把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关心管理人员的生活,立足于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要根据管理人员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在职级晋升、工资待遇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协调一致,充分激发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展工作,真正实现高校管理工作和管理人员队伍的协调健康发展。

4.重视扩宽发展空间

高校要对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规划,重点做好岗位培训、岗位轮换、挂职锻炼和后备人才储备等工作。通过多种方式与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愿望;同时要系统规划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对高校管理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力度。

作者:赵鹏 姜媛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漆美.论高校图书馆员自身的情绪管理及对学生的情绪教育[J].图书馆,2006(2):74-76.

[2]何瑞轩.不可忽视的情绪管理[J].人力资源2010(4):90-91.

[3]吴少进.高校青年教师职场情绪管理方略[J].滁州学院学报,2009(6):62-63.

[4]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情绪管理心得体会篇10

情绪智力是传统智力结构的有益补充,它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情绪的一种能力,在成人的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成人的行为。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与成人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成人教育活动也影响深远。培养情绪智力对推动成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成人教育中引入情绪智力培养,可以开拓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培养成人的情绪智力,从而促进成人教育以及成人的生活和学习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成人教育;成人情绪智力;情绪管理;成人教育活动

人们对情绪与理性的讨论,西方社会大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有一个经久不衰的比喻是主人和奴隶的比喻,理性牢牢的掌握智力,情绪的危险冲动被妥善地压抑,要求其与理性保持和谐一致。从苏格拉底和“前苏格拉底”以来,哲学家就一直关注情绪的性质,尽管这一学科作为对理性的追求已经成熟了,但是情绪却一直被隐藏在其背后———经常是作为对理性的威胁,并未被纳入人们的智力组成系统中。情绪智力是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对自我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控制和调节的综合能力,它会为人们的思维与决策提供参考,协助人们做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情绪智力所带来的这种作用,有相关研究表明:在成人的社会生活中情绪智力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是成人不断地走向成熟乃至成功的关键性因素。而在我国,关于情绪智力的培养工作大多集中在学龄期的青少年身上,忽略了面对社会生活主体的成人教育。笔者认为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将成人情绪智力的培养与开发成人的潜能结合起来,使成人在情绪智力的引导下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实现个人潜能的最大化。

一、情绪智力理论发展概述

1.情绪智力的含义

由于情绪一直未被纳入到人们的认知组成结构中,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出现的较晚,但是作为一种理解和调节能力,却早已出现在人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中,伴随人们逐渐对情绪研究的深入,对情绪智力的了解也愈发全面,但情绪概念的准确界定仍在发展中。从亚里斯多德在《修辞术》中定义“情绪导致人的状态发生转变,以至于他的判断受到影响”到杜威的“体验学习法”再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无不说明:人们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情绪智力的引导和调节,情绪智力是引领人们不断成熟乃至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但是人们对情绪智力这一概念的统一定义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情绪生长,一个行动过程的日益增长所带来的是情绪上的不断满足,情绪是行动的反应。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中分析了人格形成的16种因素,明确指出情绪的稳定而成熟,个人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而情绪智力被认为是影响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情绪智力被认为是一种不稳定的智力,它让人们感到困惑或难以捕捉,但是它却与我们相依相存,我们无法停止研究它的脚步。通过对情绪智力这一概念的不断完善和梳理,它的概念大致可以概括为:情绪智力是个体识别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所得到的信息来辅助个体的思维过程,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调节和监控个体心理和行为状态,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得出,情绪智力不仅仅是一种情绪调节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分析、评估和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本质上是在个体的情绪和认知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社会和生活的压力。

2.情绪智力发展的理论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的智力研究一直集中于传统智力的领域,在一系列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许多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智力因素要想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必须要有良好的情绪智力的支持,从此情绪智力成为智力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并一直延续至今。早在1966年就出现了情绪智力这一词汇,但当时人们对其含义的理解与现代我们所理解的有很大不同。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R.B.Zajonc和R.S.Lazarus就有关情绪历程中情感和认知究竟谁为首因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场讨论不是简单的学术研讨,它颠覆了情绪从属于认知、受认知控制的传统观念,将人们的智力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使人们开始关注情绪在个体智力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914年加德纳提出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们在一定的文化与环境下形成的价值标准有关,不同的人智力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他的智力结构框架是由七种智力构成,其中的动觉智力、自省智力和交流智力都可以划归为情绪智力中,情绪在三种智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揭开“情绪智力”研究崭新一页的,是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和梅耶,他们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情绪智力是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能力。[1]为了证明每个人都可以经过培养习得情绪智力,他们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借助于心理学、生理学、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在2000年他们完善了情绪智力模型,该模型由四部分组成:(1)准确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2)产生利于思维的情感能力,包括使用情绪促进认知加工;(3)理解、分析和使用情绪知识的能力,包括情绪认知加工和进一步着眼于问题解决的情绪信息加工;(4)调节情绪以促进情绪和智力成熟的能力,主要是情绪的自我管理和理解他人的情绪。[2]但真正使人们对情绪智力的关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情商之父”戈尔曼1995年在《情绪智力》中的著名论断: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他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人潜在的一种能力,可以使人了解自己和他人内心真实想法和心理倾向的知觉能力,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学习和工作场景中,会产生很强的情绪胜任力,因此在他的情绪智力模型中包括:(1)监控情绪的变化,了解自我,这是自我理解与心理领悟力的基础;(2)调节自我,这是管理自我情绪的一种能力;(3)自我激励,调动情绪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服务;(4)识别他人情绪,这是在自我知觉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细微的情绪变化感知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变化;(5)处理人际关系,就是调控自己情绪与他人情绪的社交技巧,从而获得社会支持。[3]在这个模型中,戈尔曼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自我感知能力以及这个能力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调节作用,此后这一模型被很好地应用到企业绩效管理中。

3.情绪智力的实践应用

大部分研究认为情绪智力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生存智力,侧重于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研究情绪在调节个体自身与他人情绪、引导个体思维和行为方面的作用,它的出现解释了传统智力理论无法解释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情绪智力,相关的培养工作也在社会实践中展开来。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1997年编制了著名的情商量表,将情绪智力这个变量应用到实际的测量中,用于揭示情绪智力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这个量表为情绪智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巴昂首次将幸福感与乐观主义引入情绪智力框架中,提出乐观情绪的培养可以提高个人幸福感。[4]此后越来越全面的情绪智力量表大量出现,它还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在各级各类的教育中,许多学校也开始在心理课堂上引入情绪智力教育,关注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目前,人们对情绪智力促进个人成长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一定高度,但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仍存在许多问题。

二、情绪智力与成人发展的关系

每个人在面对不同的事情都会产生自己的情绪,情绪就像四季一样会自发地发生,如果没有情绪,我们可能就无法感觉到活着;如果没有情绪,我们就几乎没有什么可谈论的,也没有特别的理由去接触他人。情绪是身体对行为产生的结果在心理上的评价与体验,情绪智力本质上是沟通个体认知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利用情绪可以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从而促进我们对行为的选择。脑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情绪是习得的智慧的精髓”,[5]20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了对社会期成人的情绪智力培养的关注,情绪智力对成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使成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智慧。

1.情绪管理与成人的发展

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成年期被分为成年早期(18-30岁)、壮年期(30-65岁)、老年期(65岁以上),在每个阶段都有成人需要完成的任务,但总体上来说是成人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懂得把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美国心理学家乔恩研究了关于壮年期和老年期的成人的情绪变化问题,这个阶段的心理紧张,出现情绪烦乱主要由于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但是这种紧张随年龄的增长而稳定的降低,而且作为情绪克制指标的身心疾病症状也随之降低,研究的结论是:成年后情绪并非不存在,而是已经发生但被人管理了。通俗的讲,情绪管理就是个人善于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它们或者压制它们的发生,而是认识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做出反应,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体内在认知与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确保个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6]成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为了在复杂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整个成人期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调节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人的情绪也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成人必须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的能力是成人在面对各方面压力所必须掌握的,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要培养成人的情绪智力,这将是成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情绪选择与成人的发展

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个体在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也在观察和理解对方的情绪,这是一个复杂的、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在进行这种社会交往时,会根据自身的动机寻找交流对象,研究表明,人的社会交往动机基本可以分为三种:情绪调节、发展自我、获得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对这三种动机的选择却有所不同。情绪选择理论的提出者卡斯滕森认为:在成年期早期成人的社会交往动机以获得知识为主,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找交流机会来获取新的信息;在成年期中期成人的社会交往动机主要以发展自我为主,这时期的成人大多正在开创事业、追求实现自身价值;在成年期的晚期成人的社会交往动机主要以情绪调节为主,老年人更加注重的是情感的满足,他们经常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社交活动上。而且他们选择的社交对象是熟悉的伙伴,最大限度追求情绪体验。社会交往赋予成人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情绪的选择与调节,以最合适、最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达到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目的,这对成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正如亚里斯多德说: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你只要对适当的对象选择恰如其分的生气,这就难上加难了。

3.情绪认知与成人的发展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一直关注认知和情绪的关系,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直停留在思辨阶段,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情绪作为认知结构建构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参与进来。成人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在社会上生存不能仅靠认知结构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更需要的是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美国成人思维研究专家拉鲍维维夫从多种角度考察了成人智力的发展特性,她引入情绪因素构建了新的成人智力发展结构,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情绪认知理论,她认为成人的情绪问题与个体的认知适应性紧密相关。在成年早期,个体思维中理想化成分居多,个体情绪体验与年龄呈正相关。在成年中期,个体逐渐出现变通性思维,这时成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个体情绪体验达到高峰。在成年晚期,个体偏向反思思维,不断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个体情绪一般不会有大的波动。情绪变化随成人年龄的增长逐渐趋向平稳,这体现的是成人认知不断扩展、思维不断成熟,也就是成人的社会适应性不断提高。情绪是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的各项情绪活动中都需要认知活动的不断指导,情绪认知对提高成人的社会适应性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主观幸福感与情绪体验

人们总在评价着自己的生活,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人们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主观幸福感就是个体的生活达到自己的标准从而产生的愉觉,因此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每个成人都在追求这种体验,在成人教育的目标中就有塑造成人健康人格,提高成人主观幸福感的内容。主观幸福感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情绪平衡和生活满意度,情绪平衡是指愉快的情绪相对于不愉快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影响这个判断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年龄、性格、收入、家庭、社会关系等,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影响成人选择学习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决定力量。在成年早期,成人思维尚未完全独立,理智和情感上会出现矛盾,往往会带来烦躁不安的情绪;在成年中期,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与日俱增,伴随的是成人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在成年晚期,生活节奏、交往范围都有所改变,有的老年人会一下子无法适应,情绪上会感到孤独。可见,在成年的每个阶段都有情绪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发挥成人教育的功能,开发成人的情绪智力,帮助成人转化消极情绪,更加理智地面对成年期的各种变化,促进成人思维不断走向成熟,提高成人的主观幸福感。

三、情绪智力与成人教育的发展

情绪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情绪智力对调节成年期的种种情绪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它是成人一种重要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可以使成人消除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地面对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成人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成就每个成人,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基于情绪智力对成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成人教育中引入情绪智力培养很有必要,这不仅能提高成人的发展能力,也扩展了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路径,情绪智力培养与成人教育的结合,会给成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更新成人教育发展理念,关注成人发展的心理需要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梅里安指出:“成人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已经离开了全日制学生的责任(童年和青年主要的社会责任)而承担了劳动者、配偶或父母的责任。”[7]成人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成人承担的责任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担负着巨大的压力,因此成人的发展需要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但是背后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征———追求成功的人生。情绪智力是人们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节人们身心状态的一种重要能力,成功的人生实现需要情绪智力的帮助。当前的成人教育大多数还是延续之前的学历教育模式,提高的只是学习者的学历,学习者的其他素质并未得到发展,成人教育还是作为一种补偿教育形式,这样的模式大大限制了成人教育的作用,事实上成人教育应该是最全面的教育,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发展需求在这个教育体系中应该都能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成人”教育。多元智力理论指出,由于成人多元化的社会角色,成人的智力结构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实践性,因此社会对情绪智力理论的关注,必然改变传统的“学历”评价模式,新的成人教育发展理念必然是:关注成人发展的心理需要,更加了解成人的内心世界,培养成人的情绪智力,并帮助其人格的不断完善。

2.创新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由美国学者Nadler提出,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团体充分挖掘劳动者的潜力,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改变劳动力的结构,改善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更好,为团队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主要人力资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成人这个主体去推动,所以对成人的人力资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在同一个企业工作,有一些人取得成功,有些人甚至也很努力却未得到认可,而情绪智力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戈尔曼在《纽约杂志》上说过:情绪智力对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能力的重要程度是认知能力加上专业水平之和的两倍,因为它可以影响其他能力的发挥极限。因此,情绪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提出了新思路,将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能力及适应。成人教育本身就承担着开发人力资源的责任,而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途径就是培养成人的情绪智力,成人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将得到创新。一是情绪变化是对成人内心变化的呈现,帮助成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诉求,在面对择业或择偶等选择问题时,明智的利用情绪可以对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出更确信的把握,做出更好地个人决策。二是情绪智力是一种信息加工能力,为思维提供科学依据,而思维无疑是沟通情绪与智力的桥梁,情绪、思维、智力统一的发展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三是情绪智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情绪智力高的人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在成人教育中培养成人的适应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成人将更加从容。四是情绪智力高的人在团队内部可以建立广泛的协作关系,会容易得到客户和伙伴的认可,原因在于他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的情绪打交道,这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成人教育中传授社交知识,培养成人解决沟通问题的能力。五是革新成人教育的评价体系,将情绪智力高低作为衡量成人能力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更有利于挖掘成人的发展潜力。

3.开发成人情绪智力培养型课程

人本主义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的开发必须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尊严及自我潜能的实现,在成人教育中开绪智力培养课程也必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情绪智力是可习得的一种能力,经过学习和培训每个人都可以获得这个能力,戈尔曼说:情绪智力的培养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专为问题学生设计的补救措施,国外已有不少学校对学生开展情绪智力教育。[8]成人情绪智力培养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情感交际、生活技能、社会环境适应力、身心健康、个人智能等,主要是提高成人的社会适应力,学会更好地处理社会交际问题。考虑到成人学习的特点,课程内容要尽量与成人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具体的生活实例进行专题教育,采取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学方法要更多的采用渲染式、诱导式为主,带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学习更多的实用性技能。在成人教育中培养成人的情绪智力,教会每个成人如何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情绪社交技巧理解和调节他人的情绪,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使情绪智力成为成人的内在品质,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这无疑是成人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

作者:康毅 张娜娜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5]詹森.适于脑的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科学与教育应用研究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

[6]张玉鹏.从情绪管理角度谈一线人员管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