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6:55:42

世界遗产作文

世界遗产作文篇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一

我喜欢的故宫,是端庄美丽的故宫,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我去了还想再去的地方。每一次和爸爸妈妈去北京玩,我都会让他们带我去故宫看一看,再一次感受故宫的大气。

故宫位于北京的城中心,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许多人喜欢的故宫都是那个留下了许多传奇历史和故事的故宫,我喜欢的故宫,则更多的是其宁静和美丽的氛围,每一次走进去,都能够感受到那种再多人参观也撼动不了的宁静和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厌的美丽。

我喜欢的故宫,是那红墙环绕着故事的故宫,那红墙在大雪纷飞的天气里更显出其气魄,若是有谁认为我们中国的艺术设计没有特色,我都会向其推荐我们中国的瑰宝——故宫,这座气派的皇家宫殿浓缩了那个时代艺术设计的精华,其美丽的配色无论多少年后都还是可以动人心魄。故宫是中国美的代表,亦是世界文化遗产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也是我心中最美的中国。

从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故宫看过之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端庄美丽的宫殿。这和西方的宫殿不同,故宫的颜色搭配是大胆的,却又在这种大胆中把握住了那份协调,使得故宫那大红大绿的色彩搭配也一点不让其显得俗气,只显出其大气来。就连我这个去故宫参观时还很小的小孩,也喜欢上了故宫的美丽,还吵着嚷着让爸爸妈妈给我拍了许多在故宫的几年照片,现在都洗出来挂在我书房的墙上,来一个小朋友,我都要给别人介绍一遍,这是我在美丽的故宫拍的照片。

我喜欢的故宫,或多或少都带着些自己的偏爱,然而无论是谁去参观了故宫,都会和我一样产生这样的偏爱的!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二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蕴藏着人们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例如:夏、周、商三代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农耕文化,许多古人的遗址等等。历史也是民族赖以认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基础,历史需要我们肩并肩去守护它!

回首历史,中华文明的拓展,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这些我们中国历代走过的旅程仿佛还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不过在这些我国古代繁荣景象的背后曾不知有多少惨不忍睹的事件在上演:黄河流域中为了争夺土地、财务,部落间经常发生战争;秦始皇期间,滥用民力,(www.unjs.com)使民不聊生,秦二世即位后,更加昏庸,最后爆发了农民大起义;商鞅变法,却遭酷刑而死……

历史是如此的深重,历史是如此的灿烂。脚下的每一步路,似乎都成了对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在现代,从古代流传下来的遗产少之又少,如果我们现在还不保护它们,那我们中华儿女岂不是太对不起以前的辛苦劳动者了吗?古老的中华民族,面对头顶上的那片天空,迷惑,畏惧,无奈而又向往。谁会想到千百年后的文化遗产,会成为中华儿女探索的终点呢?

作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我国的历史文化,多关注我国的民俗传统,积极投入到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活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中华文化遗产一定会得到保护和发扬!

遗产已经成为历史上的耀眼明珠,我们绝不能让它停留在现在,停留在历史上。让文化遗产成为一幅壮美的画卷,一如谱写在旷野的诗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三

你知道皇家园林博物馆吗?你知道你知道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吗?没错,就是美丽的颐和园。今天就让我做大家的导游,带领大家了解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旧称“清漪园”,它的规模宏大,内外华丽,是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文明化遗产。

公元1750年,乾隆在这里改建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0年重建,并改称颐和园。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国民党统治时期,再一次遭了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不断的修缮,才得以让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青春。这是经过了多少次的破坏呀!

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就占了四分之三!根据不同的地点与地形,建造了不同风格的精致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700多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虹色的项链把建筑、青山、绿水以及一切都连在了一起。这艺术真是巧妙,这就是罕见的园林杰作。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万寿山上依山而建的佛香阁等的千米长画廊和昆明湖中的17孔桥等都是游人必到的景点哦!

颐和园是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荣耀和骄傲!身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成为中国的骄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四

万里长城不仅仅是我们中华人民得骄傲,而且其中还蕴含着我们古代人民得劳动智慧和辛勤得付出。当我们站在万里长城得青砖上或在欣赏长城得美时,我们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同样,这一项宏伟得建筑令我们后人赞叹不已。

建造这一项宏伟得建筑时,既没有机械,又没有运输工具。这完全是用人力完成得。不管严寒酷暑,人们还是坚持工作。即使下着暴雨或刮起大风,他么也在辛勤得工作。就这样经历了多少日夜得风风雨雨,万里长城在这儿拔地而起,显示出中华人民得气魄是多么得宏伟,伟大。这些古人何不具有一种顽强得毅力和不屈不挠,不被困难吓倒得精神呢?而我与他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我感觉自己是中看不中用,惭愧不已。

比如说那一次考试,我总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可以“居高临下”。可以易如反掌地消灭一切困难。结果做到一题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还是没有被我攻下来,结果那一次考试只考了90分。现在当我想起这一件事时,觉得自己很可耻和惭愧,愧当炎黄子孙,愧当中国人,也更别与问天无愧得人相比较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要让“万里长城”在我心中扎根,然后“拔地而起”,树立一种坚定得信念,让祖国繁荣昌盛,让下一代因我们得贡献而再一次赞叹不已。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作文集锦五

“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这是李光耀所说的。

今天我们来到兵马俑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应当是二号坑了吧。这坑中布阵复杂,兵种齐全。有的眉头紧皱,面容严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还有的神情悲伤,目视远方,好似在思念着远方的亲友,想着他们此时在做什么,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也悲伤着因为在外待的时间之久,没有花时间与亲人相处,团聚。有的目光坚毅,想着如何对抗敌人,在敌人来时不顾一切,为国捐躯!这些秦俑,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般演绎着秦朝的故事……

当看到这些壮观的兵马俑,也不禁想起一个人,就是这兵马俑建造的秦始皇。秦始皇使秦朝成为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

但同时他也有昏庸的一面。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的人民被强迫拉去修建陵墓,并由于条件的艰苦许多人都再也没有机会回去看看亲人,去重见外面的世界。

阳光照射下来,秦俑闪闪发光,他们的眼神坚毅,似乎在诉说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世界遗产作文篇2

现在,我们苏州的主要街道的园林景点的路牌上都配上了中英文对照名称,主干道人民路的路灯改建成仿古风格的宫灯,公交车站改建成了古式古香的亭子,就连电话亭、栏杆也建成了仿古式样,古城苏州处处荡漾着古韵今风。

苏州城是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古城,它幽美、精致;园林多、水多桥多,是苏州的特色。几十处大大小小的园林,星罗棋布地散落在苏州城内——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留园……今天,我就来说说拙政园与网师园。在网师园中有一个重要景点,那就是彩霞池。彩霞池位于网师园的中央,面积不大,但无论下多长时间雨,它也不会溢出来,即使久旱也不会干 ,这足以让海内外游客称奇。网师园说完了,下面就该轮到拙政园了。拙政园分东、中、西三部,而我主要讲中园。中园是全园的主要部分,那儿的“远香堂”四面都装有彩色的玻璃窗,从每一面玻璃窗望出去都是一幅美景。堂的南北都有水池、假山,假山重重叠叠,玲珑乖巧,连绵不断,如入迷宫,真的好美。

我生活在这个人间天堂里,感到很自豪。

世界遗产作文篇3

说起世界遗产,首先想到的是举世文明的中国万里长城。书中讲到:两千多年前,一条土石身躯的巨龙在中华大地飞起。它跨崇山、穿草原、过沙漠、经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纵横十万里,它就是长城。就是因为它历史悠久、工程宏伟,所以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列入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

我从小出生在北方,到过长城,经常发现一些年轻人不讲文明,学着孙悟空样子在墙上写着“???,到此一游”......等文字,而我却没有这样,只是把口香糖扔进一段路与另一段路中间的小窄沟里。可当我抬头正要走的时侯,外国朋友看见,连连摇头说:NO,NO!这时我惭愧的无地自容,也终于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以前还以为是对的)。这时刚才说:NO,NO!外国朋友再看到古老、雄伟、美丽的长城时,不由自主地竖起了大拇指,连声称赞道:verybeautiful!

在回去的路上,我既高兴又感到惭愧,高兴的是为我们拥有这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长城而感到无比自豪。惭愧的是古人和外国人都能做珍惜和爱护我们的遗产,而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却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我们祖先遗留的文化遗产,相反去破坏它们,使祖先遗留下来的遗产越来越少了。

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爱护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没有遭到破坏的世界文化遗。等到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召开时,外国朋友再看到我们时,就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和连声称道。这时,你的行为不仅是代表你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所以让现代的年轻人携起手来,做新社会的一名文明人。

世界遗产作文篇4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全球化

[作者简介]周育,上海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上海200444;沈旭,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外语教研组讲师,硕士,上海201318

[中图分类号]C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100-05

一、引言

195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接受埃及政府和苏丹政府的申请,对因修建阿斯旺水坝而受洪水淹没威胁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remples of Ramses II)和伊希斯女神圣殿(Sanctuary of Isis)进行抢救性的保护,这开创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先例,直至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以此为正式起点,世界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史,而这40年同时也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期,全球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正一次次地突破和超越人类原本对世界的认识,全球化成为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一个重要的修饰语和标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也需要我们采用一个全球化的视角,本文拟对世界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价值、保护管理机制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如何参与全球治理进行阐述和分析。

二、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全球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上通过《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的“文化遗产”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全球目前共有759项世界文化遗产,分布在《世界遗产公约》的160个缔约国。这些文化遗产蕴含了全球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几千年来在历史、宗教、建筑、美学、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画卷。

全球化最初始于经济领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物质生产的全球流动,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处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务的理念也必然经历全球化的升华。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衍生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全球化进程使世界范围内或全球性的人类活动不断增加。人们开始进入一个时间和空间高度紧密的环境中。超越了空间、制度文化、民族国家的疆界等社会与政治障碍,强调从全人类和全球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共同的认识、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实践。

世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产生正是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对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的认可和实践。世界文化遗产的理念与文化全球化的内涵是高度契合的。文化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使得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对共同的文化内容产生共识,而世界文化遗产所强调的核心理念正是这些遗产中包含的普世人类文化价值。《世界遗产公约执行操作准则》规定,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制订的6条标准通常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能否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判断准则:(1)人类创造性智慧的杰作;(2)一段时间内或文化期内在建筑、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中代表人类价值的重要转变:(3)反映一项独有或至少特别的现存或已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4)描绘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大时期的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范例;(5)代表了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在其面临不可逆转的变迁时的传统人类居住或土地利用的突出范例;(6)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相关。这6条标准的重要意义在于对某项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高度抽象的概括。而对标准的具体解读既是对文化遗产丰富文化内涵的阐述,也是对其中普世人类文化价值的界定。第一条标准强调依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出来的无与伦比的艺术或者工程杰作,如奥地利的申布伦宫殿和花园(Palace and Gardens of Schonbrunn)中一系列风格奇异的巴洛克式建筑以及各类艺术典范具有极高的艺术人文价值。第二条标准指不同的文化和文明在建筑规划等方面如何相互影响,如建于1147年的西多会(Cistercian)莫尔布龙修道院(Maulbronn Monastery Complex)是阿尔卑斯山脉以北地区最完整和保存最好的中世纪修道院,对于研究哥特式建筑在北欧和中欧的兴起有着重要意义。第三条标准表现为在当年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特殊的人群所创建的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体现在建筑规划等方面,如中国北京的天坛反映出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的天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第四条标准指一种建筑物或城市规划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代表,如瑞典德罗特宁霍尔摩皇宫(Royal Domain of Drottningholm)位于斯德哥尔摩默拉尔湖的女王岛上,拥有城堡、剧场和中国式的庭院楼阁,是北欧18世纪皇宫的最佳典范。第五条标准常常用于村落、人文景观或建筑,代表着一种人和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如加拿大的卢嫩堡旧城代表了以大西洋沿岸的渔业文明为特征的殖民地住区和文化,摹仿了英国本土的城市规划结构,保存了完好的原始布局和完整的外观。第六条标准是和特殊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如中国敦煌的莫高窟与佛教在亚洲大陆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其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而作为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莫高窟也是东西方文化知识的交汇处,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3.保护管理。一项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一系列的保护管理工作也随之启动。《世界遗产公约》第29条规定,缔约国有义务把《世界遗产公约》的履行状况、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状态以及所采取的保护措施通过定期报告的形式通报给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报告进行及时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特定的措施来解决遗产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如一些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因为自然灾害、城市开发、环境污染等因素受到威胁或破坏,这些遗产会被列入专门的濒危名单加以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从世界遗产基金拨出专门的资金、与遗产所在地的缔约国合作等诸多方式对濒危的世界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的修复和保护,比较著名的例子有柬埔寨的吴哥窟、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古城、意大利的威尼斯、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寺庙群。

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世界遗产委员会定期召开的各种工作会议,组织专家学者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官员、来自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个缔约国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保护者,这些会议能运用全球的管理和学术资源提高人们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意识、能力和水平。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同时,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国家或城市也会在遗产保护方面展开交流合作。如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是各个文化遗产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通过借鉴各遗产城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促进遗产城市的保护工作,截至2010年,已有228座城市加入了世界遗产城市联盟。

4.全球合作。世界文化遗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政治动荡等,同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及各方的集体努力。2002年以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展开了遗产保护的合作项目,其目标就是通过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机构建立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合作来筹集资金、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并且展开具体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进而增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影响力。目前。世界遗产中心与众多有志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公民团体和私人部门建立了成功的合作伙伴关系。体现了全球各界对世界文化遗产长期管理和保护的承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球合作伙伴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有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等国设立的政府性信托基金。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非洲世界遗产基金会,联合国基金会,美国的史密森学会,谷歌,国际先驱论坛报等。这些全球合作伙伴主要发挥的作用有:参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通过大众媒体制作和发行世界文化遗产的出版物来推广宣传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提高公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与世界遗产委员会分享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向世界遗产基金会捐款或给世界遗产中心提供资金援助等。

四、世界文化遗产:衍生治理全球化

全球治理委员会认为,“全球治理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团体一公共的或个人的一处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各种相互冲突和不同的利益可望得到调和,并采取合作行动。这个过程包括授予公认的团体或权力机关强制执行的权力。以及达成得到人民或团体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的协议”。从宏观来看。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导和组织的、由《世界遗产公约》各缔约国和各国的专家学者及其它有志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公民团体和私人部门积极参与的、对代表着人类文明普世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的一整套机制和行为,理应也是全球治理的组成部分。在全球化时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治理需要越来越多的全球治理其它领域资源的参与;另一方面。世界文化遗产本身也越来越多参与到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如气候问题、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当前,世界文化遗产治理的内涵与外延正通过不断地深化与拓展衍生出大量新项目:

1.世界文化遗产与全球气候。世界遗产委员会在第29届年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气候变化对世界文化遗产影响”的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要求世界遗产中心通过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以及相关缔约国合作设立专家工作小组对“气候变化与世界文化遗产”展开评估。专家工作小组的具体职责是:评估气候变化对世界文化遗产产生风险的本质和规模;联合制定战略帮助缔约国开展合适的应对管理措施;提交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风险的预测和管控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2006年7月的第30届年会上要求所有的缔约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不良影响的战略来保护文化遗产项目的杰出普世价值、完整性和真实性。

2.世界文化遗产与环境保护。世界遗产委员会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 Wildlife Fund)合作参加了世界上一项最大和最著名的环境保护活动――“地球一小时”。2013年3月23日当地时间晚上8:30至9:30,共有包括德国亚琛大教堂、希腊雅典卫城、卢森堡要塞及老城区、西班牙阿兰胡埃斯文化景观、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在内的众多世界文化遗产关闭了照明灯光来响应节能环保的号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Irina Bokova表示:世界文化遗产参与“地球一小时”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和贡献。

3.世界文化遗产与可持续旅游开发。一些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些项目在科学开发和管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可持续旅游开发项目旨在通过对话与合作构建将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充分整合的新模式。具体来说。将可持续性旅游原则纳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机制:强化通过制订实施政策、战略框架和工具来推动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性旅游业发展的环境:在可持续性旅游业的规划、发展和管理领域推动文化遗产的管理者之间广泛地参与合作;推广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来鼓励文化遗产的管理者有责任的行为,促进对世界文化遗产普世价值理念的理解②。

世界遗产作文篇5

【关键词】“七三一”遗址;《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申遗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七三一”遗址申遗的理论背景是《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和它引申出来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世界文化遗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效应它所引出的“申遗热”和遗产保护意识具有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我国的遗产保护和抢救运动在逐步进行。旅游和开发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1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解析

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则就是全面依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主旨对遗产进行保护,遵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意义深入理解,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程序进行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主旨是在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首先考虑那些为主要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产生破坏和威胁的因素的解决办法,紧接着明确缔约国的责任、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及援助。并旨在建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制度。

世界遗产的意义至少有以下五方面:

(1) 能促进各缔约国根据较为成熟、较为稳妥的国际公认准则持续永久地保存一大批对人类文明有突出普遍意义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能促进和统一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间的保护意识和工作水平;抢救一大批珍贵的世界级遗产,使其不致因封闭、落后或其他局部原因而遭受不应有的损失。2

(2) 能促进国际间的有效合作,包括提供人才、专业知识、技术、法制建设和保护资金、材料、设备等。

(3) 国际间的监督与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有助于促进各缔约国更谨慎地对待本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有助于各国的专业工作者和专业机构获得本国公众和政府的支持和理解;有助于有关的保护状况与活动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严格的审核。3

(4) 有助于对世界遗产本身及相关的保护政策与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完善。

(5) 有助于关于世界遗产概念的观念的普及和全人类文化水准的提高。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世界文化遗产的影响力极大,所以产生了“申遗热”与世界遗产保护意识互相促进发展的关系。龙门石窟的申报前后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借鉴。

《世界遗产公约》签署30多年来,显示的影响越来越大。公约所倡导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文明社会人们的一种共识和国际合作的一种潮流。而世界遗产为遗产地所带来的巨大的广告效应,应是当年《世界文化遗产公约》成文时所考虑不及的。4

“申遗热”可以带动遗址地的发展,为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发展创造了条件。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可以把“申遗热”引导好,作为一个发展机遇。

自上个世纪末,世界遗产的字样开始在我国频频见诸报端。而随着中国的诸项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中国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旅游景区,也开始注意到世界遗产的招牌对文物保护工作所带来的推动,在申报世界遗产问题上,开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媒体上有关各地申报世界遗产的报道接连不断,形成了一股持续不断的“申遗热”。申报所提及的遗产名称从物质类遗产到非物质类遗产,从特色民居到战争罪恶,从千年古刹到自然奇景,各式各样,精彩荟萃。申报世界遗产,并不仅仅是只有一个特色就会成功。在对世界遗产的分析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申报世界遗产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大。6

三、世界文化遗产的效应

各个国家的世界遗产的保护,都是从世界遗产的知识普及和遗产意识的教育入手的。5对于公约的缔约国所应当展开的教育宣传,《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的第27条,有非常明晰的的要求:

本公约的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公约第1条和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

缔约国应使公众广泛了解对这类遗产造成威胁的危险和根据本公约进行的活动。

中国作为公约的缔约国,教育和提高公众对世界遗产的赞赏和尊重,是理应担负的一种责任及义务。

世界遗产关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与人类创造历史相关的文化遗产,还是与人类的生命时时而聚拢的自然遗产。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就是对人自身的了解、对人的生存环境的了解。针对世界遗产的宣传和教育,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尤其是欧洲的一些遗产大国,在世界遗产的宣传、教育方式上、力度上都颇有建树。

结论

经过对申请世界遗产的宏观理论背景的分析,《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主旨是在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首先考虑那些为主要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产生破坏和威胁的因素的解决办法,紧接着明确缔约国的责任、国际社会的合作以及援助。并旨在建立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西安宣言--保护亚洲历史街区》,2003.

2现代建筑国际会议(CIAM)利马《马丘比丘》,1977.

3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与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佛罗伦萨》,1982.

4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世界遗产作文篇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85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1987年,中国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第一次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位列世界第一。其中,以37项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位居世界第五,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法国;以14项自然遗产位居世界第一;以4项双重遗产与澳大利亚并列世界第一。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与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世界遗产预备清单里,中国有58项待提名世界遗产。除这些物质类世界遗产外,中国还有44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13项世界记忆遗产。这些物质类和非物质类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体系。

从宏观来看,凡是人类思维“扫描”过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留下文化的印记,这些印记包括精神文化(含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世界遗产就是物质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器物文化,更蕴含着该国家或民族的悠久历史所积淀的制度与精神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世界遗产是一种物化性质的符号,是特定共同体人群赖以表达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交流的媒介。即便世界遗产本质上有文化和自然的区别,但不可否认,大多数自然遗产仍寄托着人们某种共通的精神、情感或审美体验,并由此使其价值得到认知,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遗产作为可以在国内外传播,并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等重要文化资源。如北京天坛反映的宇宙观;西递、宏村及福建土楼等古村落反映的聚族而居的传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表现;曲阜三孔见证儒家思想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传承儒家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之一。

纯粹的自然遗产展现了中国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壮丽河川。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梵净山等为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环境;九寨沟、武陵源等是举世罕见的天然名胜奇观;南方地区喀斯特和丹霞地貌见证了中国地质发育与演化的历程,以此形成多样的罕见地貌。至于混合遗产,如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的黄山,以“秀山、奇峰、幽谷、险壑”享誉中外的武夷山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中国特殊和丰富的地质环境及生物资源,并且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信念等,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体现出中华民族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技艺、信仰、习俗等可传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成果。甘肃的花儿等表演艺术体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是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经由长久社会实践所形成的信仰和节庆文化——妈祖习俗、端午节和二十四节气等,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些信仰民俗甚至传播到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并传承至今;活字印刷术、宣纸传统制作等传统技艺,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意义;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等兼具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中国现有的13项世界记忆遗产中,无论是记载历史上某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或是记录一些珍贵技艺的档案,如“南京大屠X档案”“清代澳门地方衙门档案”和“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样式雷”建筑图档等,还是记录着古人智慧和文明结晶的文献古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记忆,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中国的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是国家软实力的载体。

(摘编自蔡礼彬、王晨琳《世界遗产事业的中国担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处世界遗产,居世界第一,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

B.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有形可见的文化,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

C.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可在国内外传播,是得到感知和认可的中国文化符号。

D.

黄山、武夷山等混合遗产,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和信念,蕴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思想,也是自然遗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强调了中国世界遗产丰富多样,并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B.文章从中国世界遗产的四个方面分析,阐述中国在世界遗产中的“中国担当”,论述充分。

C.文章在阐释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既举了大量的实例,又进行了分析、评价,显得有理有据。

D.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既有条理,又能做到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世界遗产,无论是现有的,还是待提名的,数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B.文化遗产是传承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物质载体,属于物质文化中的一种。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种遗产中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

D.记忆遗产中记载的重大事件或珍贵技艺档案,值得全人类珍视和保护。

【答案】

1.D【解析】A项,“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错误。从文章第一段“在遗产总数超过40项、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中国是拥有自然、文化双重遗产最为均衡的国家”可见,选项把范围扩大了。B项,“含所有人造物和自然物”错误,文章第二段“含所有的人造物和人类认知的自然物”可见,选项中“自然物”前的限定词语被去掉了。C项,“蕴含了中华民族精神、观念、理念的文化资源”错误,原文第四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理念”的应该是文化遗产,而不是文化资源。

2.D【解析】D项,文章并没有层层深入。

3.C【解析】C项,“最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原文无根据。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人民网北京7月13日电近日,青海可可西里和福建鼓浪屿先后以自然和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继续保持世界遗产总数领先的地位。蚂蜂窝旅行网近期《2017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显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当天,旅游热度暴涨了248%;次日鼓浪屿申遗成功,鼓浪屿的旅游热度则增长了16%。“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前往当地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妈蜂窝旅行研究中心负责人冯饶表示,旅游热门和世界遗产其实并不直接挂钩,如土司遗址等与考古、史前文化相关的遗产,并不受到大众旅游市场的广泛欢迎。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分布情况

分类

数量

举例

世界文化遗产

36

明清故宫、拉萨布达拉宫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4

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世界自然遗产

12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湖北神农架

(摘编自《2017年中国世界遗产探索攻略: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热度暴涨》)

材料二: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从这份宝贵遗产中受益,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因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摘自《人民日报·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材料三: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部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材料四: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遗成功客观上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B. 鼓浪屿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它美丽珍贵却脆弱易逝,因此,要好好保护。

C. 美国高度重视自然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如把国家公园体系和国家森林体系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

D. 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较晚,还需了解和理解国际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的相关原则和方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目前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这种情况在中国也很突出,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B. 当今中国的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因为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

C. 只有解决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上存在的交叉现象,才能管理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D. 四则材料都围绕世界遗产进行概括陈述,让读者对申遗意义、怎样管理保护遗产有了基本的了解。

6. 在管理规划和管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管理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世界遗产作文篇7

关键词:世界遗产;管理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76-05

1.世界遗产的性质及我国的世界遗产

1.1世界遗产的性质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代表人类文明的文化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保护,1972年11月16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影响深远、历久长新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相互支持,为保护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自然遗产做出贡献。1973年美国成为首个签署该项公约的国家,到1976年,已有26个国家签署了该项公约;1976年11月在肯尼亚内罗毕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正式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组织《公约》的实施,并决定是否接受某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时负责审查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报告。

那些获得世界遗产殊荣的遗产项目,其产生都经历了一系列严格的申报与认证程序。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世界遗产主要代表了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一是人类的创造,它包括世界遗产类别中的文化遗产;二是大自然的创造,世界遗产类别中的自然遗产记录的就是这些天然造化;三是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像世界遗产类别中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遗产[1]。翻开《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的瑰丽画卷徐徐展开,五彩斑斓的世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世界遗产名录》也有人类历史的沉重记忆,像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南非的罗宾岛等,人类曾经历的苦难时时提醒人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

自1978年首批12项遗产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止到2005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已批准812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628项,自然遗产16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项。它们分布在137个国家的土地上,其中有34项遗产同时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已有180个国家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并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2]。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其价值具有真实性和惟一性,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表明它们为全人类所有,将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成员国的共同保护和集体援助,即使在战争时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

1.2我国的世界遗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保护文化自然遗产的重要性,1985年6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国家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的法规性文件,它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内涵、主管部门、管理机构、规划、保护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这一年,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和罗哲文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向政协会议提交了“关于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提案,1985年11月22日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显示了中国政府顺应世界潮流,珍视国家文化自然遗产资源,在国民经济尚不发达之时,加强保护文化自然遗产资源的决心。自1987年12月首批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06年7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33项,涵盖了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重、文化景观等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全部种类,其中文化遗产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遗产1项,遗产数目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成为当之无愧的遗产大国。

2.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保护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申报世界遗产起步较晚,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固然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及丰富的遗产资源有关,也与我国管理体系的积极运作分不开。我国的管理体系具有纵向分离的特点,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主要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文物部门实施管理和组织申报;自然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主要由中央、省、市三级政府的环境建设部门实施管理和组织申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对各类遗产的管理与申报工作给予积极帮助,起着协调指导和国际联络的作用[3]。

在我国33个世界遗产地中,有26个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管理主要采取属地管理体制,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该条例第五条规定:“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下,主持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设在风景名胜区内的所有单位,除各自业务受上级主管部门领导外,必须服从管理机构对风景名胜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产生了一定效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露,主要表现在管理权与经营权的一体化使管理权实际丧失,遗产地内的开发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规制。

2.1我国世界遗产地管理举要

2.1.1黄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俱佳,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90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Ⅱ)N(Ⅲ)(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黄山评价道: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

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一直被视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管理的样板,黄山经验主要是在遗产管理中引入市场机制,较好地解决了遗产管理费用和对当地经济的贡献问题。与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管理体制相同,根据国务院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黄山于1987年成立了黄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要领导由黄山市主要负责人兼任,并受黄山市管辖。从1996年起,黄山管委会先后组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黄山旅游集团”。这两个经济实体与黄山管委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黄山的全部经营业务完全由这两个实体按照市场方式运作。黄山管委会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并将“山上游、山下居”作为协调旅游与保护的基本方式。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受利益驱动所至,“山上游、山下居”这一旅游方式未能得到有效实施,黄山不仅修了三条索道,造成地形、生态破坏和视觉污染,而且还在山顶建造耗能大、污染大、服务人员多的星级豪华宾馆、饭店、商店等。在坡度很大的山腰溪谷间建水库、修蓄水池,破坏了黄山的生态水系、花岗岩体,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有关机构在实地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黄山在遗产管理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在处理大型旅游服务设施问题上有关键性失误;在经营体制方面,在纯商业性经营策略和经营技巧上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在遗产的非营利经营方面有关键性失误;在行政建制与社区关系方面,则基本上是失败的[4]。

2.1.2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古城是全世界第一个以“常民生活空间”而成为世界遗产,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千米,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000余户,绝大多数是纳西族人口。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Ⅱ)(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丽江古城评价道: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成立了保护与开发管委会,隶属于丽江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组建了丽江旅游开发公司。目前公司在玉龙雪山修建了三条旅游索道,其中牦牛坪索道未来三年客流量将分别达到180、188、195万人次。公司还投资丽江古城世界遗产论坛中心、艺术风情休闲区、古城南入口旅游业务区三个项目,预计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目前,古城主要街道上的1600多家户主开起了店铺和餐馆,其中70%以上是外来人口在经营。纳西人迁出了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搬到新城的商品房中,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静生活几乎绝迹;从前古朴宁静的古城,如今变成了游客和商贸的街区,蜂拥而至的游人破坏了古城的文化与生态平衡,作为丽江生命之源的玉龙雪山也因游人过多导致雪线上移。专家段松廷不无担忧地指出,人口的置换和空间污染,如果再不进行有效控制,将导致古城文化主体的转移和失落。而这正是古城作为文化遗产最有价值的部分[5]。

2.1.3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

武陵源名胜风景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源山脉中段,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溪峪、太子山自然保护区组成。中心景区面积264平方千米,保护地带面积1268平方千米,区内茂密的森林、多姿的溪涧、变幻的烟云、淳朴的田园风光,构成立体的长幅画卷。1992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标准N(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武陵源评价道:武陵源景色绮丽壮观,位于中国湖南省境内,连绵26000多公顷,景区内最独特的景观是3000余座尖细的砂岩柱和砂岩峰,大部分都有200多米高。在峰峦之间,沟壑、峡谷纵横,溪流、池塘和瀑布随处可见,景区内还有40多个石洞和两座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桥。除了迷人的自然景观,该地区还因庇护着大量濒临灭绝的动植物物种而引人注目。

依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成立了管理局,隶属于张家界市人民政府,管理局组建了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世界自然遗产,错误的开发经营策略给景区造成了严重破坏。1998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在武陵源进行遗产监测时,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认为“在峡谷入口区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深度尚不清楚的影响”;“将道路和旅馆糟糕地定位于河边、给河床被挤窄的地方造成危险隐患”;“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大部分景区像是一个城市郊区的植物园或公园”[6]。

2.2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错位开发,遗产遭到破坏

近年来,一些地方“申遗”成功后知名度大增,游客蜂拥而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使一些地方领导对遗产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将遗产这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等同于一般的经济资源而且是无成本的经济资源,以经济开发特别是密集式旅游开发破坏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例如,在长假期间,最大容量不过一万多人的故宫一天之内竟涌入十余万游人;小巧玲珑的苏州园林内游人如“过江之鲫”;日游客环境容量1.4万人的黄山景区日进山2.5万余人;日游客环境容量6000人的九寨沟景区日进沟超过2万余人[7];从而造成景区人满为患,呈现社区化、城市化倾向。与此同时,为了拉动旅游,各景区不惜巨资在遗产地的核心区修建大型索道、人造景观、娱乐设施和观光电梯,破坏了景区的自然完整性与环境和谐性。此外,我国文化自然遗产地门票价格普遍过高、服务质量低劣,造成大众对遗产地多为“一次性”观赏而基本没有回头客的低水平旅游。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世界遗产被当作地方政府的“金字招牌”和开发商的“摇钱树”,有的地方政府要求遗产地旅游业几年内要成为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产业”,市场化炒作,商业化经营,直至将世界遗产当作地方财产捆绑上市、发行股票,导致世界遗产遭受无法挽回的破坏。从周口店保护地的败落,到泰山缆车的破坏性建造,从黄山炸山建宾馆,到张家界建户外电梯,直到2003年1月,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遇真宫被一把火化为灰烬。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

2.2.2多头管理,利益关系复杂

在我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主体较多,有的在建设部门,有的在文物部门,有的在林业部门,有的在文化部门,有的在国土资源部门等,因不同的政府部门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能,所以世界遗产在保护和利用中利益关系显得格外复杂: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有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有政府与社区、投资商之间的关系等,它们构成一个复杂的关系网,其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多头管理的弊端还表现在:政策冲突、互相扯皮,有利大家争、无利没人管。例如,武陵源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同时,还是建设部的部级风景名胜区、林业部的国家森林公园、国土资源部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旅游局的4A级景点。诸多头衔在表示其重要性的同时,也给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对景区的美学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张家界市建委的一名负责人谈到景区乱建时说,“除了规划控制不严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级领导批条子太多”[8]。此外,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中央政府对于世界遗产的管理长期缺位,具体表现为宏观上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能够总揽全局的管理机构,微观上缺少统一、明确的管理目标。

2.2.3资金不足,遗产保护受限

长期以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国家和地方的财政预算中没有设立经常性项目,保护区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国家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对保护区的投资一般仅限于基建、人头费和专项补助。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有限,致使许多文化自然遗产保护步履维艰。据有关机构统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主管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国家建设部每年可支配的用于景区管理工作的经费只有1000万元,而他们面对的是119个部级风景名胜区,平均每个景区8.4万元,这点钱连建厕所都不够;而那些较大的风景区,例如黄山、庐山等仅职工工资一项每年就需要1000万元以上[9]。再以我国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丽江古城为例,长期没有固定的、专门的保护资金来源,虽然中央政府及云南省政府根据遗产保护的需要对古城进行一定的拨款,但资金需求最多的日常管理维修费用则需要丽江市政府自己解决。针对这种情况,丽江市政府在寻求国际援助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业,将旅游收入的大部分拿来用作遗产保护。于是遗产保护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为永续利用起见,要求景区保护好此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求景区管理部门靠山吃山,自己解决保护经费问题。

2.2.4观念保守,法制建设滞后

我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已有20多年,由于观念保守,法制建设长期滞后,典型的例子是,目前仅有四川、福建等省的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简略的世界遗产保护条例,尚无全国性的法律出台。法制建设滞后的另一个例子是,国务院于1985年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竟然“暂行”20多年。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重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主要针对文化遗产,如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保护,而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的保护依据大都来源于法律效力较低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此外,我国世界遗产地普遍缺少专门的执法机构。一方面是景区自己监督自己的开发行为;另一方面景区在行政上隶属于地方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决策几乎没有抵制能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组在考察了我国泰山等五处世界遗产地后指出:“中国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和自然遗产景区,尤其是那些部级风景区,虽然已有政府颁发的各种规定和命令,但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立法”[10]。可见,无论在专家的眼里,还是实际状况,我国亟需建立和完善世界遗产的法律保护机制。

3.完善我国世界遗产管理体制的对策

3.1加强世界遗产的立法保护

任何一国的文化与自然遗产管理,主要体现在法制建设上。目前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仍缺乏具体且明确的法律依据,其中法规中最需补充与加强的是遗产的功能使用,尤其是遗产产业的经营内容。当遗产越来越成为向社会提供文化与精神消费需求的重要资源时,遗产产业的经营将是遗产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遗产法规应当指导这一需求变化,否则将造成遗产保护和经营的双失[11]。通过研究发达国家保护世界遗产的成功经验不难发现,最为重要的步骤都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定遗产的属性,明确管理机构及管理经费在国家公共支出中的财政地位,加强对遗产地各种开发经营行为的规制。总之,有关遗产管理的法律都明确规定了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责,并从法律层面要求国民树立保护意识。例如,在美国,1872年颁布《黄石国家公园法案》,依法建立了美国和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1916年颁布《国家公园管理局法案》,在内政部设立国家公园管理局,专门负责国家公园管理工作;1935年颁布《历史遗迹法案》,将国家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统一由内政部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在英国,1949年制定了《国家公园及乡村利用法》,严格限制在国家公园内建造新的建筑物;1949年颁布《国家公园和可接近的乡村法》,成立国家自然保护局、建立自然保护区。

综观世界遗产保护的历程,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是互动的,它们之间彼此促进:一方面,以法国、西班牙、希腊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对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形成较早,相关立法及时到位,在《世界遗产公约》诞生之前,其国内法已有相当的基础。从某种角度讲,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国内法的成熟并具有全球意义而促成了国际法的诞生[12]。另一方面,一些缔约国在成为遗产地国后,它们在国内立法的理念和原则上都努力与国际法保持一致。在我国,随着世界遗产热的不断升温,各级政府申报和经营世界遗产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世界遗产保护的负面事例不断出现,反映了遗产保护的诸多漏洞,尤其是立法、执法的滞后。由此可见,当一个全新主题的理念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立法、执法脚步并没有紧紧跟上。这样,就使新理念所承载的事物处于危机之中,由此才会出现偷一个秦始皇兵马俑的头可以被判死刑,而将泰山月冠峰的头炸掉三分之一却找不到处罚依据的对照。为此,笔者建议立法机关在保护世界遗产这个大主题下,将《文物保护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法律资源整合起来,尽快制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遗产保护法》。只有以法律的形式明确遗产属性及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执法主体,才能排除地方和部门利益的干扰,避免以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牺牲民族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从根本上讲,保护世界遗产需要有一个常设的立法和监督机构。考虑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有“世界遗产委员会”,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机构,笔者建议在全国人大设立“国家遗产委员会”,作为世界遗产立法、监督的专门机构,委员由各方面专家、学者担任。

3.2在世界遗产保护中加强政府规制

所谓政府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政府规制机构,依照相关法律对被规制者所采取的行政管理和监督行为。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之所以需要政府规制,在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就遗产开发而言,合理的遗产开发产生的积极效果有:一是有利于增加遗产部门的财力,从而有利于加强对遗产的保护;二是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三是有利于保存优秀的历史遗存和民俗风情,从而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等。但遗产开发也可能蜕变为某些利益集团攫取公共资源的工具,最终背离遗产开发的初衷,给遗产保护带来损害。比如,遗产开发不当会破坏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导致对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而在世界遗产开发中加强政府规制,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后果。

3.2.1设置适宜的政府规制机构

从国际经验看,政府规制机构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模式:一是独立的权力集中型规制机构,如美国的国家公园管理局;二是政府相关部门下设的相对独立的规制机构,如英国贸工部下设的电信规制办公室;三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规制职能,如韩国的信息通信部。就我国遗产开发规制而言,可以考虑在对遗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遗产的类型与级别,设立相应的规制机构。笔者建议,在国家一级设立独立的规制机构,比如,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直接隶属国务院,负责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开发规制[13]。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遗产管理局,隶属同级人民政府,负责已列入国家遗产清单的遗产开发规制。

3.2.2明晰遗产属性,理顺管理体制

在我国,世界遗产属性不清是导致管理体制混乱的主要原因。有利可图时,都想去管,都能去管;无利可图时,悉数留在文物部门。这严重违背了世界遗产保护组织制定的保护宗旨,长此以往,遗产开发中的短期行为会愈演愈烈,损毁事件会愈来愈多。由遗产的特殊性决定,遗产经营具有某种自然垄断性质,客观上要求独家经营,以降低经营成本。然而,现实中许多国有企业的垄断经营具有内生的非效率性,难以达到最低成本目标。对此,有人主张在确保遗产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宜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克服公有产权的某些弊端,提高经营效率,增进社会公益[14]。笔者认为,鉴于目前遗产的主管或经营部门拥有更多的专业力量,贸然以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思路将遗产开发经营权转让给并不具备专业条件的旅游企业或其他市场主体,一方面会由于企业能力所限危及遗产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会由于企业专业性投入太大而增加成本,而原有部门的专业资源却得不到利用。为此笔者建议,专业性低的遗产部分适宜进行特许经营,而专业性高的遗产部分则应发挥具有专业能力的主管或经营机构的作用。

3.2.3在遗产保护中引入激励机制

从法律上讲,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中央政府代表全体国民行使所有权,但中央政府事实上不可能管理这么多资源,必然要交给地方各级政府去管理。中央政府希望地方政府努力保护好资源,但地方政府是否付出了努力、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它自己知道。也就是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世界遗产资源管理情况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资源的保护情况,但对地方政府为此而付出的努力程度是难以了解的,于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就世界遗产管理这一关系中,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所要做的是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就算从自身利益出发也会选择对中央政府最有利的行动。同理,地方政府在将某些世界遗产资源进行市场化经营时,希望企业在开发经营的同时也保护好资源,于是地方政府所要做的就是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地方政府保护资源的目标[15]。

3.2.4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对世界遗产而言,保护不是目的,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永续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当人们看到合理利用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后,就会对文化自然遗产的保护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达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完好保护世界遗产,使它特色鲜明,不仅吸引来了大批游人,也带动了本地传统和现代产业的发展。在法国,巴黎托莱多古城的每一幢房子里都住着当地居民,正是有他们的精心呵护,古城才得以保护;正是有他们的创造劳动,才使古城充满生机;正是有他们祖辈父辈到儿孙辈的世代相传,古城的故事才得以延续;建于15世纪的加罗索医院,直到今天大部分建筑仍然作为医院在利用。在意大利,古罗马的斗兽场、剧场,今天仍然作为公众举行演出活动的场所[16]。这些做法都堪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成功典范。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让居民与古城水融,通过保护、宣传世界遗产带动本地旅游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3.3建立科学的遗产管理目标体系

建立世界遗产管理目标体系,就是通过对遗产保护管理及其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科学的评估遗产保护业绩和经营管理水平,为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调控提供依据。根据世界遗产的特性和遗产管理体制的特点,结合中国目前遗产管理的现状,我国学者符全胜、盛昭瀚提出以遗产保护为基本目标和以社区发展、游客管理和经营管理为贡献目标的世界遗产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17],该体系包括以下指标:

3.3.1遗产保护指标

共选取规划论证、保护法规、管理规范、环境管理、保护和维护、景区安全、科研、公众保护意识八个因子。规划论证级别分为国际、国家、省和地市四级,鉴定水平分为优秀、良好、一般;保护法规采用违规案件数和执行率两类指标;环境管理强调分类、分区、分时管理和环境的动态监控;公众保护意识是较难量化的因子,可采用公众感知度衡量,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也可以通过遗产保护主题的媒体宣传量来衡量。

3.3.2社区发展指标

社区发展指标包括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对社区发展的贡献和社区对遗产管理的贡献两组指标。只有遗产对社区有贡献才能赢得社区的支持;反过来,有了社区的支持,遗产保护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周边环境。遗产保护对社区的贡献体现在就业率提高、收入增加和社区活力增强三个正向指标和物价上涨幅度、文化和生态冲突事件数量三个负向指标上。

3.3.3游客管理指标

游客管理包括游客服务质量、解说系统和游客安全三个方面。其中游客满意度是遗产地重要的服务质量指标,遗产旅游除了增加收益之外还有满足当代人教育和休闲的需要。

3.3.4经营管理指标

遗产地的经营管理承担着保持遗产吸引力、增加收益从而促进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任务。因此,财务指标设计要避免误导管理者片面追求收入的“遗产市场化行为”。预算控制是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它不仅能反映经费如何有效地分配,而且能衡量管理者是否按计划使用预算经费。

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遗产管理目标体系必须坚持四个确保:其一,确保遗产得到不断完善的保护;其二,确保遗产单位的非赢利性质;其三,确保遗产经营的文化价值导向;其四,确保遗产单位管理职能的全面实现。当我

们拥有而不是占有世界遗产,保护而不是利用世界遗产时,我们才会拥有世界遗产的未来。

参考文献:

[1][5][6]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194,195.

[2]刘红婴.世界遗产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71.

[3]邓华陵,彭岚嘉.世界遗产的管理体系[J].天水师院学报,2003,(4):47-48.

[4]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上)[J].旅游学刊,2002,(6):18-19.

[7][9[10]张晓,张昕竹.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J].制度经济学,2001,(4):68-70.

[8]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5):16-18.

[11]徐嵩龄.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改革[J].管理世界,2003,(6):67-68.

[12]高大伦.他山之石[J].四川文物,2004,(3):91-92.

[13]林木西,和军.自然文化遗产开发的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求是学刊,2004,(6):86-87.

[14]杨锐.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园林,2003,(9):40-41.

[15]庞爱卿,覃锦云.激励理论与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财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5-35.

世界遗产作文篇8

湖北民族地区是指在湖北省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个地方。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40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37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2%。其中:恩施州于1983年建州,是湖北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位于鄂西南部,辖恩施、利川二市和巴东、来凤、咸丰、建始、鹤峰、宣恩六县,总面积2.4万平方千米,人口约391万(截止2007年末),其中汉族约占45%,土家族约占46%,苗族约占6.5%。长阳县和五峰县隶属于宜昌市,均为1984年设立,其中长阳县面积为3386.4平方千米,人口为41.77万人,其中土家族约占总人口的51%,五峰县面积2400平方千米,人口约20.77万,其中土家族占总人口的84.77%。

湖北民族地区有着宜人的气候环境、秀丽的自然风光,特别是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学者指出“土家族地区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资源上”。[1]例如,恩施州生态条件良好,素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天然植物园”等美称。八百里清江美如画廊,梭布垭景区群峰竞秀,神农溪漂流动人心魄,坪坝营杜鹃争奇斗艳,腾龙洞壮观世界知名,恩施大峡谷雄奇险峻,湖北民族地区汇集了山、水、洞、林等美景。

湖北民族地区还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距今200万年前的建始人遗址、2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有新石器时期的楠木园文化遗址、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先秦的巴文化与楚文化在这里交汇,近现代红色文化在这里闪耀光芒。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土家族文化、苗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积淀,如美酒历久弥香,像撒叶儿嗬、都镇湾故事、长江峡江号、肉连响、南剧、南曲、恩施扬琴、薅草锣鼓、打溜子、摆手舞 、灯戏、吊脚楼、西兰卡普等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至今在民间流传。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恩施州具有8个大类、29个亚类旅游资源,分别占主类的100%,占亚类的94%。湖北民族地区有8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水井古建筑群、建始直立人遗址、施州城址、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鱼木寨、仙佛寺石窟、五里坪革命旧址。1个部级水利风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宣恩七姊妹山、恩施星斗山。另外,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6项。有1个入选“中国先进文化保护县”:长阳县,1个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滚龙坝村;3个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太阳河、芭蕉、三岔。

由此可见,湖北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明显,然而这种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地方经济优势和社会综合效益优势。2009年湖北省全年生产总值为12831.52亿元,其中恩施州生产总值为294.26亿元,只占全省GDP的2.29%,排在全省市州的倒数第4位。[2]而申报世界遗产有助于资源优势的释放。

二、 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战略意义

所谓“世界遗产”(worldheritage),是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人类罕见的、无法替代的、不可再生的人类自然和文化遗存,是遗产所在国和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为其具有特殊性、稀缺性和权威性而有着巨大的无形价值,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喜爱和保护。世界遗产起源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78年起每年评审和公布一批世界遗产名单。至200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有890处,其中包括文化遗产689处、自然遗产176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5处。[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遗产家族日渐壮大,新增添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线性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世界湿地遗产等种类。中国于1985年正式成为世界遗产缔约国,自1987年至2010年,中国先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共40处,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另外,中国有世界非物质遗产28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世界记忆遗产5项、世界农业遗产1项。在世界遗产家族中,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国。

湖北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钟祥明显陵,另外有1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三省四地联合申报)。但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遗迹、美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淳朴绮丽的少数民族风情的湖北省民族地区,目前世界遗产项目仍为零,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实际上,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具有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战略意义。

(一)申报世界遗产的经济战略意义

1.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是中央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制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来看,2008年全国4大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值依次为:东部地区31.01分、中部地区19.99分、西部地区15.62分、东北地区22.17分。中部地区6个省份与东部上游区各省份得分差距较大,缺乏竞争优势。[4]2008年湖北GDP为11330.38亿元,位于在中部6省份的第一位,但浙江是湖北的1.9倍,江苏是湖北的2.65倍,广东是湖北的3.15倍。湖北之所以没有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湖北内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作为湖北经济的中心城市,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34.95%,而排在第二位的宜昌只占9.13%,其他市州与武汉更是相差更远。如果湖北经济“一强众弱”的格局不变,那么“中部崛起”就难以真正实现。

湖北民族地区位于湖北西部,有着优势资源,如果经济发展起来,就能改善省内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弱点,快速拉动湖北省整体经济。基于此,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两圈一带”(即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规划,湖北民族地区正好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民族地区必须发挥自身的特色,申报世界遗产,而一旦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则成为拉动地方经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同时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支点。

2.优化地方经济产业结构

2009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4.9∶46.1∶39.0,与广东、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相比,湖北产业结构的差距“主要是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和速度的落后,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和速度的滞后”。[6]而恩施三次产业构成为32.6:26.9:40.5。[5]恩施要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大幅度降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加大第二产业比重。但如果恩施盲目引资建厂,加大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资源开采等第二产业比重,则势必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破坏绿色生态环境,这与“生态立州”的战略思想不相吻合。因此,必须寻找能拉动第二产业发展又与当地经济特点相符合的新的增长点。

申报世界遗产,是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首先,世界遗产的核心要义是强调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世界遗产的评审在很大程度上在考察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是否有切实的保护措施。如果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就必然要求在遗产保护措施方面加大力度,也就必然关停一批对遗址形成破坏的采矿业企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工企业,从而加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比重,改善整个产业结构。其次,世界遗产的申报必然能刺激第三产业(如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地方就业人口比例以及地方遗产保护意识。其三,世界遗产的申报必然能拉动第二产业(如工艺品制造、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优化整个产业结构。

(二)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政治战略意义

1.体现我国民族政策优越性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鼓励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自由等是我国一贯的民族政策。

1957年国务院正式确认和批准了土家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83年在湖北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4年又建立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提供行政支持。但是,受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土家族文化资源面临快速流失的压力,有些民族传统文化濒危甚至消失。“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目前恩施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衰退、变异、濒危、消失等几种情况”。[7]而如果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就能够对土家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体现国家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显示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政策优越性。

2.对外传播“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是国家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在认识主体的印象和反映。国家形象既有历史和现实的积淀和反映的一面,也有经过设计、建构、传播和塑造的一面。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9.15%,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3.72%。几千年来各民族“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8]但是在我国的对外传播中,无论是新闻报道、文学影视作品还是大型活动,常常传递出来的是较单一的汉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形象在他者心目中十分模糊,甚至形成“汉民族代表中华民族”的刻板印象。3・1、新疆7・5事件之后,西方一些媒体歪曲事实真相,指责中国政府“剥夺宗教自由”、“灭绝少数民族文化”,妖魔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固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因素,也与我国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不力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对外传播多民族国家形象,不仅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形象,也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和谐和稳定。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少数民族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对少数民族申报世界遗产的政策倾斜,例如在2009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我国有22项进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11项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比重占50%。但是至今,土家族还没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因此还有待共同努力。

三、 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的策略推进

申报世界遗产属于组织传播。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某个民族共同的公共财富,因此世界遗产的申报主体理应是当地政府。政府在申报各类世界遗产时,必须先对遗产项目进行普查、收集和整理,并按照要求填表,对申报项目的类别、分布、现存状况、保护措施、遗产价值和申报理由进行认真论证,经过专家多次讨论、考察和投票,最终筛选确定。因此,申报过程本身就是提高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好感度的一种方式,而一旦申报成功,则政府可以通过文件、网站、新闻媒介等广为传播。

(一)世界遗产申报前的准备工作

1.熟悉世界遗产申报的规则

湖北民族地区要想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必须过三关:第一关,必须建设成部级重点项目,才有希望代表国家成为世界遗产。因此要大力建设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部级水利风景区、国家5A级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第二关,必须进入我国政府部门向世界遗产评审组织的推荐名单中。目前九大类世界遗产每年都有评审活动,除世界农业遗产主要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审外,其余遗产类型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主持评审,但具体评审又委托相关国际组织机构。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评审;世界自然遗产由世界保护联盟(IUCN)评审;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由世界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双方负责评审;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负责;世界记忆遗产由“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负责;世界湿地遗产由湿地国际联盟组织(WAP)负责;而文化景观、世界线性遗产的评审主要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负责。这些国际机构都有对应的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组织申报工作,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审批推荐、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由住房与建设部审批推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文化部审批推荐、世界档案文献遗产由国家档案局审批推荐、世界湿地公园由国家林业局审批推荐。第三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报材料,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相关机构对材料审核并进行实地考察,提交相应评估报告,最终经投票产生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单。

2.普查和整理拥有的资源,通过SWOT分析寻找突破口

普查和整理资源是申报的前提。由地方文物局、文体局、档案局、林业局、农业局负责各自管辖内的资源调查,对各项目归类、整理,以文字、照片、录像等方式对资源情况进行保存。

在普查基础上,各职能部门需要对自身的资源进行SWOT分析,即寻找自身资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自己资源中最具竞争力的项目,并予以重点培养。

(二)合理规划世界遗产申报的策略

策略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的世界遗产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被译为“无形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2001年首次评选出l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昆曲获此殊荣。

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基础工作扎实。恩施州、长阳县、五峰县都已经完成对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首轮普查,开展了宣传、动员、培训、调查、建立数据库等多项工作。湖北民族地区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都建构了完善的体系,立法工作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例如2005年3月恩施州颁布了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第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法规,2006年长阳县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县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规。第二,国家支持力度大。其他世界遗产申报,由于受到名额限制,竞争十分残酷。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没有数量限制,中国政府每年向外推荐的数量很大,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予以倾斜。湖北土家族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如何在新的历史时代保持其民族文化特色,成为拉动中部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引擎”,是国家支持湖北民族地区申遗工作的重要因素。第三,达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考察三个条件:艺术价值、濒危状况和完整的保护计划。湖北民族地区现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峡江号子等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如果与四川省联合申报长江号子或者与四川和江西联合申报薅草锣鼓,则完全可能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到世界舞台上去。

策略二:“大撒网”与“持久战”相结合的世界遗产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民族地区申报工作的重心,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其他遗产类型的申报工作。由于各类世界遗产的审批机构各不相同,对应国内的管理机构也不同,完全可以同时准备其他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例如,恩施州文体局大力推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同时,其他相关部门像文物局、旅游局、档案局、农业局、林业局等也着手准备申报相应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世界湿地遗产,实行齐头并进的“大撒网”式申报策略,以求“东方不亮西方亮”。

同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求“毕其功于一役”,但求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例如,恩施州旅游局可以先制订打造国家5A风景区的规划,然后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州林业局可以首先将咸丰二仙岩打造成部级湿地公园,再进一步申报世界湿地公园。利川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梭布垭奥陶纪石林都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潜质,恩施州国土资源局可以对照世界地质公园标准,一步步朝着目标迈进。

策略三:形成申报与传播的良性互动机制

世界遗产的申报与传播的关系十分密切。申报世界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它并传承下去。但若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知和保护意识,则保护和传承都无从谈起。而传播对于提高当地民众“文化自觉”,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有积极作用。只有当地民众形成了保护的意识,才有可能最终申报成功。而反过来说,一旦申报成功,则对湖北、对湖北民族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有极大的提升,新闻媒体、政府文件、网络等将广为传播,无论对当地旅游开发还是社会综合效益都将是一种“催化剂”。因此,形成申报与传播的互动机制非常必要。

在申报之前、申报过程中以及申报成功后,都必须重视传播工作。要发挥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分众传播、口碑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的组合运用,将广告、公关、事件营销、新闻宣传、影视剧、文艺比赛、会节策划、博物馆展示、旅游地体验营销、网络传播等多种手段整合起来,形成立体的传播效果。在内容上,主要宣传政府相关政策、申报基本知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措施和保护成绩、遗产和传承人名录、遗产项目的历史知识、专家研究成果等。在申报和传播过程中,注意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最终形成申报与传播良性互动的机制。

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战略意义,不应该将其简单地视为政绩工程、或者提高旅游收入的短期行为,而应该将其看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湖北民族地区申报世界遗产功在当代,利惠千秋。湖北民族地区必须树立信心、科学规划,坚定地朝既定目标推进。

注释:

[1] 田孟清:《土家族地区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2] [5]《2009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年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北省统计局官网stats-hb.省略,2010-6-28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whc.省略,2010-3-28

[4] 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 钟新桥、范志雄:《湖北产业结构发展分析与调整战略研究》,《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7] 彭振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以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世界遗产作文篇9

    关键词:世界遗产  立法与执法  法律对策

    一、我国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情况

    (一)国际公约对世界遗产的界定。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的主要之点是:

    1、对世界遗产作了明确的界定。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定义,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世界遗产有稀缺性、唯一性、独特性、不可再造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它的价值一般不用金钱来估量。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在20世纪,一些知名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也被列为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界定,自然遗产指具有突出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濒危动植物保护区;自然景观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如我国的三江并流、九寨沟、武陵源。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界定,文化遗产是指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如中国的故宫;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风景结合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及考古地址等,如中国的长城、秦始皇陵。文化遗产保护区包括:历史建筑、历史名城、重要考古遗址和有永久纪念价值的巨型雕塑及绘画作品。

    2、明确了报批程序及标准。《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按照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条件才有望获得批准:所申报的对象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能为一种现存的或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可作为一种类型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阶段;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之下容易损毁的地点;与某些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化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

    3、明确了管理机构。《公约》规定的管理机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76年成立,同时建立《世界遗产名录》。

    4、明确了管理责任。《公约》规定,缔约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责任在本国。该国应当为此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5、规定了国际合作原则。《公约》明确规定,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在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合作予以保护。

    (二)世界遗产管理机构的成果。自1975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有176个缔约国。截至2003年,共有125个国家的754处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582处,自然遗产149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3处。

    (三)我国文物保护及申报世界遗产的阶段性成果。我国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加上2001年8月10日批准的山海关,共计100座。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分五批公布了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不可移动的文物近40万处,除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万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000处。我国现有博物馆2000余座,其中文物部门管理的1331座。全国馆藏文物11974228件,其中一级文物63235件。

    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到目前为止已有29处世界遗产项目,位于意大利和西班牙之后,居全世界第三。29处世界遗产分布于19个省、市、自治区,如今基本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目前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0处,分别为:

    1、文化遗产:颐和园;长城;天坛;平遥古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丽江古城;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陵;重庆大足石刻;武当山古建筑群;拉萨布达拉宫;洛阳龙门石窟;明清故宫;曲阜孔庙孔林孔府;莫高窟;青城山和都江堰;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山西云冈石窟;庐山风景名胜区;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北京十三陵、南京明孝陵、辽宁明清皇家陵寝的盛京三陵和明清皇宫的沈阳故宫;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2、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黄龙风景名胜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

    3、文化和自然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武夷山。

    二、我国世界遗产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错位。

    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具备申报世界遗产基础条件的地方也相对较多。近几年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世界遗产申报热潮,全国有近百个项目宣布要申报世界遗产。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性事业,而不是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我国一些地方推动世界遗产申报热的主要动力是世界遗产的品牌效应及其作为特殊资源所显现的垄断经营价值。有的地方为了申报世界遗产进行环境治理,将一些重要的反映遗产延续性的建筑以妨碍景观建筑为名予以拆除。有的地方规划部门设计套用一般旅游景点方案,严重破坏了遗产原有历史环境和风貌。有的世界遗产所在地的政府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回报与政绩,直接参与世界遗产的开发甚至推动过度开发,使世界遗产遭受破坏。有景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旅游综合收入达10多亿元。有的景区被列为世界遗产后着力招揽更多的游客上山,核心区内的宾馆、酒店、招待所、疗养院占据显著位置。

    (二)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从国家来说,自然遗产的管理划归建设部负责,文化遗产的管理则归国家文物局负责。而旅游、林业、环保甚至水利等很多部门在这些遗产地又都有其管理范围。代表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对应的中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却又设在对世界遗产没有任何管理权的教育部。由于世界遗产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有时甚至发生政策方面的冲突。从理论上说世界遗产应该归属国家所有,但因其产权没有排他性,各级政府便成了遗产的实际管理者和操纵者。一些政府部门甚至企业都可以将国家公共资源作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工具。在这情况下,我国遗产资源管理就容易出现过度开发等混乱局面。

    (三)资金不足。

    我国各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11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万元,平均每处只能分到8.4万元,仅够盖一个规格不高的厕所。而韩国现有的20处国立公园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则相当于人民币3亿元。大量资金投入到开发而不是保护上,必定会损害世界遗产的长远利益。这种情况也造成了一些世界遗产负债累累。 重庆大足石刻申报世界遗产共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其中重庆市政府补助1583万元,大足县财政和大足博物馆自筹1997万元,向农业银行贷款1800万元,每年的利息大概为170万元,后来因为发展需要再次贷款。目前未还贷款、利息和欠款的总额近3000万元。

    (四)蚕食性毁坏。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曲阜孔府、孔庙等连续发生文物损坏事件。2000年11月,孔庙内一块元代石碑“御赐尚醖释奠之记碑”,被曲阜孔子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保卫科职工违规在孔庙内驾驶汽车撞毁,损失已无法弥补;2000年月12月,曲阜孔子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布置卫生大扫除,又发生了以水直接冲洗或擦拭古建筑和碑刻事件,造成油漆彩画的直接损失与古建筑、碑刻的隐患。又如长城从丹东虎山到嘉峪关全长7000多公里,由于沿线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再加上人为因素的破坏,破损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在西部干旱荒漠区,多数地段都已被流沙埋于地下。目前长城只有三分之一修复和保护完好,另有三分之一残破不全,还有三分之一早就不复存在。长城脚下的许多村庄几乎家家都有用长城砖盖的猪圈、鸡舍。许多农民为了省事,干脆就在长城上挖洞做厕所,弄得长城千疮百孔。

    (五)流失。

    依附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些珍贵文物,不断地因被盗或管理不善于散失掉了。重庆大足石刻自从 1999 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其石刻重要组成部分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等被国家列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其文物风险等级也相应被列为一级。由于众多石刻造像分布在室外,给文物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的 30 多名专职安全保卫人员和 8 条猎狗日夜巡逻保护,力量仍显薄弱。2004年2月11日,大足石刻石门山摩崖造像位于6号龛的杨柳手观音和7号龛的独脚五通大帝失盗。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次被盗的杨柳手观音和独脚五通大帝都是石刻中的精品。杨柳手观音身高182、肩宽45、胸厚21厘米,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独脚五通大帝身高192、肩宽44、胸厚25厘米,是江南作祟人间,喜淫妇女之鬼。此案发生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大足石刻核心景区的宝顶石刻电子监控安装工程全面启动。整个宝顶石刻区将安装 28 台摄影机、 40 台报警器,并将在佛湾周围山坡上安装 600 余米感应电缆防盗设备,采取声频和视频相结合的办法,对石刻实行 24 小时监控保护,确保万无一失。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六)非科学性修复。

    据专家调查,辽宁丹东虎山长城是明长城最东端的部分,1990年通过考古发掘找到了遗址,1992年经批准进行了复建。虎山长城的复建工程,虽然对长城基址进行了周密的考古发掘,但并没有按考古所获得的长城式样、结构、材料进行复建设计。虎山长城用砖是极少,但是复建的虎山长城却大量的使用城砖。更重要是虎山长城基本上是在原址上进行的复建,几乎所有的考古遗址均遭破坏。

    三、我国保护世界遗产的立法实践

    (一)颁行国家法律法规。

    1、文物及历史遗产保护专业法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强调法制建设,我国的文物法律法规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求下,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28日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修订。在这部法律基础之上,由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的文物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涉外工作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作了细化和专题规定。

    2、刑事保护相关法律。我国在《刑法》中列出独立章节初步规范了对文物犯罪的刑罚。依据《刑法》有关条款,对于一切妨害文物管理的犯罪行为,如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的行为;故意损毁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情节严重的行为;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或者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将收藏的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私自出售的行为;以牟利为目的、倒卖国家禁止经营的文物的行为;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出售或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盗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等,都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可以被处以无期徒刑或死刑。《刑法》的实施,为文物及世界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有力地震慑了犯罪活动。

    3、治安管理相关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5条规定:“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有下列第1项至第3项行为之一的,处2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在地下、内水、领海及其他场所中发现文物隐匿不报、不上交国家的;……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损毁公共场所雕塑,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4、行政保护相关法律。(1)保护森林遗产。《森林法》中规定:“森林分为以下五类:……五、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林和革命纪念地的森林。”“特种用途林中的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森林,严禁采伐。” (2)保护自然遗产。《矿产资源法》第17条中规定,非经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国家重点保护的不能移动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开采矿产资源。第19条规定:“勘查、开采矿产资源时,发现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罕见地质现象以及文化古迹,应当加以保护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3)保护遗产环境。《环境保护法》第17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2条规定,在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建设其他设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4)规划保护。《城市规划法》第4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户然景观。”第25条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应当具备水资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并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

    5、民事保护相关法律。《民法通则》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 《继承法》中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其中包括公民的文物。

    (二)颁行地方性法规。

    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别较大,因此文物及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在各个地区的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保护管理的要求也不同,从而出现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2003年3月1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单位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进一步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这部由41项条文组成的《条例》,充分体现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明确了保护对象和范围,扩大了重点保护区,确定了一般保护区;规定了对损害文物行为的处罚措施和对文物保护有功人员的奖励办法;赋予敦煌研究院实施文物保护的责任和受政府委托的一些执法职能。《条例》明确规定:“敦煌莫高窟保护范围内的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及其环境造成损害”,因工作而“需拍摄敦煌莫高窟文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经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按照规定缴纳费用”。还将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等知识产权、国内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纳入《条例》。四川省也出台了《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2003年8月1日,一个专项保护长城的法律——《长城法》经过北京市政府的讨论、认证,正式执行。《长城法》的出台将对改善长城周边环境,还长城的本来面目,起到推动作用。

    四、保护世界遗产的执法实践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保护那些潜在的、正在申报的、已经申报批准的世界遗产,做了大量艰苦的保护工作。这里仅对已批准的世界遗产执法保护情况作概括。

    (一)有序整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自1927年开始大规模、系统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古人类、古动物化石及大量的石器和用火遗迹。由于历史的原因,核心区外的诸多化石地点记录不全,状况不明,有的地点因开山、采石等原因已经消失。 2004年3月18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启动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调查,对近年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陆续发现的新的古人类活动遗迹进行了整理,填补了27个化石地点没有一套系统完整资料的空白。

世界遗产作文篇10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截至2016年7月,我国共有5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1处,世界文化遗产31处,它们是人类历史遗传至今的瑰宝。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遗产旅游的开发,不少遗产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就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做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

1.对遗产地的开发不当

每一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收益。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地方政府忘记申遗的初衷,对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的城市化、商业化。通过盲目架设索道、缆车,盲目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盲目修建旅游集镇等手段,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超容量运营相关旅游项目,不能按照科学规律合理规划景区的承载力,违背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极大的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始形态。

2.旅游压力巨大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遗产地的保护能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而旅游的开发则可以促使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一些遗产旅游项目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反而特别突出,很明显的一个就是我国巨大的旅游人口压力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遗产地旅游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迎接蜂拥而入的游客,多数的世界遗产都有超容量的旅游开发,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仅仅6年后就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而受到黄牌警告,不得不花费数亿元来修缮维护;黄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泰山的索道建设、周口店的遗址坍塌以及武当山古建筑肆意修整,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以上种种,给世界旅游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世界遗产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管理,即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根据遗产的性质不同,分别归林业、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管理。例如,文化遗产类的管理属于国家文物局,自然遗产属于建设部,由于遗产涉及面广,会出现一个地方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弊端非常明显。不同的部门从各自管理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会产生许多矛盾,管理混乱,体制落后。

4.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遗产的保护,大多是把其看成文物或者风景名胜来对待,对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指导。

二、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

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深入了解,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知道世界遗产对于整个人类的特殊意义,使得保护世界遗产成为每位国人的自觉行为。地方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当地的旅游开发,更不是为了利用遗产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宣传与保护遗产资源。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我们申遗的目的。当局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积极构建符合道德、文化、法规、经济与社会等多视角的利益分享体制。国家保护为主,全员参与为辅,共同促进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调控旅游接待人数

部分热点景区可采取预约购票和游客限流措施。遗产旅游有其特殊性,旅游者的价格调控区间不大,门票调控只是调节旅游高峰期的一个手段,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控制景点人数。例如参照美国黄石公园的预约制度,或利用某些景区季节性的特点,循环开放不同景区,对景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3.加快立法工作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需求与遗产开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应该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通过立法,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立法宣传,对损害世界遗产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做到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上)[N].中国旅游报,2002-12-11.

[2]卢彩萍.处理好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J].苏南科技开发,2005,12..

[3]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6):9-11.

[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N],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