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2:13:14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范文篇1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和市场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新世纪中国动画俨然又要迎来它的又一繁荣时期,中国动画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在市场上稍许欠缺,中国动画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外来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显示了他们的魄力,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动画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影片的艺术水准为其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保障,而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如何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本文所关注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序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中国动画片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世界动画片的轨迹当中,与世界动画发展保持一致。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引起世人的注目,声誉鹊起。中国动画片便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从21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片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当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卡通形象。对民族动画寄予厚望的广大观众对民族动画呼声甚高,国家也大力地扶持民族动画事业,中国动画艺术家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花费大量心血,国产动画虽有起色,但尚不尽如人意。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第一章历史篇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

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第二章创作篇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它创始初期就是积极开拓的,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动画片的创作对象就是少儿。虽然在创作初期动画片也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但在动画走入正轨后,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小猫钓鱼》、《没头脑与不高兴》、《聪明的小鸭子》、《大闹天宫》等多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留下一块空白,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一块空缺。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动画在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有动物,有儿童少年,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等等。迪斯尼动画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动画特有形式,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极力表现温情世界。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获得了儿童及家庭观众的喜爱。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给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这是美国改编它国的经典故事获得成功的又一范例。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花木兰》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可以说它有几个取巧的地方。首先,这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其次,东方一直对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动画这一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创造强烈期待感,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化娱乐艺术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发展中,特别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走向世界。中国动画时刻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中国动画在新的世纪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二、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影片的背景刻画上等等艺术创造上。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它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在动画儿童化的思想下,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多穿插一个爱情故事,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上映不久的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等待着可怜无辜弱小的小鸡是屠宰,于是他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好莱坞在1988年的动画制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影片创意独具特色,卡通角色与真人同台演出,卡通世界与现实世界纠结在一起。兔子罗杰的性格塑造极为成功,真诚、善良、无忧无虑、活泼可爱,而且“角色的造型设计,动作性强,妙趣横生”,“充分发挥了动画造型的特长,极尽喜剧夸张之能事”,将罗杰塑造得活灵活现,极富魅力。罗杰也成为了当年的动画明星。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在情节的编排上中国动画还不是很完善,以《宝莲灯》为例,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是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三、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观众。

但是高科技的运用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高科技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美国的动画制作在追求高科技的运用当中,动画的朴属性丧失。追求场面的精致豪华,可是故事情节模式却没有更大突破,在《恐龙》、《泰山》当中讲述的还是和《狮子王》差不多的内容。技术是附丽于故事的,内容大于形式。影片具有内涵才会有发展。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东西只具备商业属性,它就会逐渐消亡。在社会发展中要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才会促进发展。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二是对好莱坞的过度模仿。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很快就走出这个误区,拨正了方向。可是现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要极力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在人物的风格上便丧失了中国特色。在《宝莲灯》中,小猴子、噶妹的造型都是美国化的。小猴子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迹,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是别人的。中国特色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不是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中国的。还是那句话,影片的内核才是关键。动画制作要避免这个倾向。

第三章市场篇

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它的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美国在它的第一部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空前成功后,在动画片的制作上更为投入,制作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且获得不菲的市场回报,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后发展起来的日本动画借鉴美国动画的操作模式也很快地在商业上站稳脚跟。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而市场意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际商业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快速,中国动画面临一次挑战,美国、日本动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上海美术电影厂在市场化操作上已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市场化操作

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厂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集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且得到社会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

1.制作体系的改变。《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

2.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3.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4.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动画片的制作可以和国外公司联合,取其所长为己所用。《马可波罗回香都》便是中国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和美国托尼文索公司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动画产业。

二、影视合流动画力量积聚

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和上海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影视合流也为动画的放映播出拓宽渠道。电视动画栏目也培养了动画观众,保证国产动画的播出。电视动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对于大众的消费更为接近,且电视的普及使电视动画的影响更大。因此针对中国国情,发展多集系列电视动画片是大有市场的。

但是在电视动画的创作中存在一个盲点,就是中国电视动画走的是电影动画的制作方式。电视沿用的是电影技术,从而电视的制作就比较缺乏主动权。电视台除了片头片花的制作,其余由电影厂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电视台进行电视动画制作,也缺乏人员和资金。影视合流为电影电视动画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电视动画制作也会成为一个开发重点,这为动画创作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法。

结语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对中国动画的创作规律有一个了解,在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力图找到一个结合点。通过历史观照,对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提供一点看法。中国动画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中国动画要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资料

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2.万籁鸣《我与孙悟空》

3.张松林《中国动画片必须走向世界市场》《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世界市场范文篇2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和市场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新世纪中国动画俨然又要迎来它的又一繁荣时期,中国动画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在市场上稍许欠缺,中国动画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外来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显示了他们的魄力,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动画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影片的艺术水准为其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保障,而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如何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本文所关注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序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中国动画片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世界动画片的轨迹当中,与世界动画发展保持一致。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引起世人的注目,声誉鹊起。中国动画片便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从21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片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当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卡通形象。对民族动画寄予厚望的广大观众对民族动画呼声甚高,国家也大力地扶持民族动画事业,中国动画艺术家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花费大量心血,国产动画虽有起色,但尚不尽如人意。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第一章历史篇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

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

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第二章创作篇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它创始初期就是积极开拓的,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动画片的创作对象就是少儿。虽然在创作初期动画片也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但在动画走入正轨后,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小猫钓鱼》、《没头脑与不高兴》、《聪明的小鸭子》、《大闹天宫》等多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留下一块空白,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一块空缺。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动画在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有动物,有儿童少年,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等等。迪斯尼动画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动画特有形式,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极力表现温情世界。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获得了儿童及家庭观众的喜爱。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给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这是美国改编它国的经典故事获得成功的又一范例。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花木兰》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可以说它有几个取巧的地方。首先,这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其次,东方一直对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动画这一

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创造强烈期待感,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化娱乐艺术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发展中,特别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走向世界。中国动画时刻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中国动画在新的世纪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二、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影片的背景刻画上等等艺术创造上。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它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在动画儿童化的思想下,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多穿插一个爱情故事,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上映不久的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等待着可怜无辜弱小的小鸡是屠宰,于是他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好莱坞在1988年的动画制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影片创意独具特色,卡通角色与真人同台演出,卡通世界与现实世界纠结在一起。兔子罗杰的性格塑造极为成功,真诚、善良、无忧无虑、活泼可爱,而且“角色的造型设计,动作性强,妙趣横生”,“充分发挥了动画造型的特长,极尽喜剧夸张之能事”,将罗杰塑造得活灵活现,极富魅力。罗杰也成为了当年的动画明星。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在情节的编排上中国动画还不是很完善,以《宝莲灯》为例,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是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三、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观众。

但是高科技的运用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高科技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美国的动画制作在追求高科技的运用当中,动画的朴属性丧失。追求场面的精致豪华,可是故事情节模式却没有更大突破,在《恐龙》、《泰山》当中讲述的还是和《狮子王》差不多的内容。技术是附丽于故事的,内容大于形式。影片具有内涵才会有发展。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东西只具备商业属性,它就会逐渐消亡。在社会发展中要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才会促进发展。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二是对好莱坞的过度模仿。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很快就走出这个误区,拨正了方向。可是现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要极力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在人物的风格上便丧失了中国特色。在《宝莲灯》中,小猴子、噶妹的造型都是美国化的。小猴子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迹,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是别人的。中国特色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不是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中

国的。还是那句话,影片的内核才是关键。动画制作要避免这个倾向。

第三章市场篇

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它的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美国在它的第一部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空前成功后,在动画片的制作上更为投入,制作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且获得不菲的市场回报,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后发展起来的日本动画借鉴美国动画的操作模式也很快地在商业上站稳脚跟。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而市场意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际商业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快速,中国动画面临一次挑战,美国、日本动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上海美术电影厂在市场化操作上已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市场化操作

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厂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集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且得到社会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

1.制作体系的改变。《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

2.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3.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4.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动画片的制作可以和国外公司联合,取其所长为己所用。《马可波罗回香都》便是中国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和美国托尼文索公司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动画产业。

二、影视合流动画力量积聚

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和上海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影视合流也为动画的放映播出拓宽渠道。电视动画栏目也培养了动画观众,保证国产动画的播出。电视动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对于大众的消费更为接近,且电视的普及使电视动画的影响更大。因此针对中国国情,发展多集系列电视动画片是大有市场的。

但是在电视动画的创作中存在一个盲点,就是中国电视动画走的是电影动画的制作方式。电视沿用的是电影技术,从而电视的制作就比较缺乏主动权。电视台除了片头片花的制作,其余由电影厂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电视台进行电视动画制作,也缺乏人员和资金。影视合流为电影电视动画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电视动画制作也会成为一个开发重点,这为动画创作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法。

结语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对中国动画的创作规律有一个了解,在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力图找到一个结合点。通过历史观照,对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提供一点看法。中国动画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中国动画要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资料

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2.万籁鸣《我与孙悟空》

3.张松林《中国动画片必须走向世界市场》《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世界市场范文篇3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和市场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新世纪中国动画俨然又要迎来它的又一繁荣时期,中国动画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在市场上稍许欠缺,中国动画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外来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显示了他们的魄力,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动画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影片的艺术水准为其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保障,而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如何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本文所关注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序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中国动画片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世界动画片的轨迹当中,与世界动画发展保持一致。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引起世人的注目,声誉鹊起。中国动画片便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从21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片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当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卡通形象。对民族动画寄予厚望的广大观众对民族动画呼声甚高,国家也大力地扶持民族动画事业,中国动画艺术家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花费大量心血,国产动画虽有起色,但尚不尽如人意。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第一章历史篇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

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第二章创作篇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它创始初期就是积极开拓的,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动画片的创作对象就是少儿。虽然在创作初期动画片也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但在动画走入正轨后,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小猫钓鱼》、《没头脑与不高兴》、《聪明的小鸭子》、《大闹天宫》等多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留下一块空白,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一块空缺。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动画在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有动物,有儿童少年,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等等。迪斯尼动画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动画特有形式,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极力表现温情世界。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获得了儿童及家庭观众的喜爱。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给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这是美国改编它国的经典故事获得成功的又一范例。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花木兰》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可以说它有几个取巧的地方。首先,这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其次,东方一直对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动画这一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创造强烈期待感,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化娱乐艺术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发展中,特别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走向世界。中国动画时刻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中国动画在新的世纪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二、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影片的背景刻画上等等艺术创造上。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它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在动画儿童化的思想下,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多穿插一个爱情故事,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上映不久的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等待着可怜无辜弱小的小鸡是屠宰,于是他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好莱坞在1988年的动画制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影片创意独具特色,卡通角色与真人同台演出,卡通世界与现实世界纠结在一起。兔子罗杰的性格塑造极为成功,真诚、善良、无忧无虑、活泼可爱,而且“角色的造型设计,动作性强,妙趣横生”,“充分发挥了动画造型的特长,极尽喜剧夸张之能事”,将罗杰塑造得活灵活现,极富魅力。罗杰也成为了当年的动画明星。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在情节的编排上中国动画还不是很完善,以《宝莲灯》为例,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是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三、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观众。

但是高科技的运用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高科技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美国的动画制作在追求高科技的运用当中,动画的朴属性丧失。追求场面的精致豪华,可是故事情节模式却没有更大突破,在《恐龙》、《泰山》当中讲述的还是和《狮子王》差不多的内容。技术是附丽于故事的,内容大于形式。影片具有内涵才会有发展。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东西只具备商业属性,它就会逐渐消亡。在社会发展中要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才会促进发展。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二是对好莱坞的过度模仿。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很快就走出这个误区,拨正了方向。可是现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要极力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在人物的风格上便丧失了中国特色。在《宝莲灯》中,小猴子、噶妹的造型都是美国化的。小猴子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迹,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是别人的。中国特色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不是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中国的。还是那句话,影片的内核才是关键。动画制作要避免这个倾向。

第三章市场篇

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它的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美国在它的第一部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空前成功后,在动画片的制作上更为投入,制作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且获得不菲的市场回报,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后发展起来的日本动画借鉴美国动画的操作模式也很快地在商业上站稳脚跟。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而市场意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际商业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快速,中国动画面临一次挑战,美国、日本动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上海美术电影厂在市场化操作上已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市场化操作

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厂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集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且得到社会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

1.制作体系的改变。《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

2.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3.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4.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动画片的制作可以和国外公司联合,取其所长为己所用。《马可波罗回香都》便是中国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和美国托尼文索公司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动画产业。

二、影视合流动画力量积聚

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和上海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影视合流也为动画的放映播出拓宽渠道。电视动画栏目也培养了动画观众,保证国产动画的播出。电视动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对于大众的消费更为接近,且电视的普及使电视动画的影响更大。因此针对中国国情,发展多集系列电视动画片是大有市场的。

但是在电视动画的创作中存在一个盲点,就是中国电视动画走的是电影动画的制作方式。电视沿用的是电影技术,从而电视的制作就比较缺乏主动权。电视台除了片头片花的制作,其余由电影厂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电视台进行电视动画制作,也缺乏人员和资金。影视合流为电影电视动画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电视动画制作也会成为一个开发重点,这为动画创作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法。

结语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对中国动画的创作规律有一个了解,在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力图找到一个结合点。通过历史观照,对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提供一点看法。中国动画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中国动画要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资料

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世界市场范文篇4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结合中国动画创作和市场两个方面,探寻中国动画的艺术创作规律。中国动画创作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两个发展高潮,新世纪中国动画俨然又要迎来它的又一繁荣时期,中国动画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中国动画不仅要拥有国内市场,更要走向世界。经过七十多年的动画探索,中国的动画创作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是在市场上稍许欠缺,中国动画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在美国日本等外来动画的冲击下,中国动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动画制作者面对动画现状,显示了他们的魄力,在动画的制作体系和发行体系上都做了改进,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回报。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动画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应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使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影片的艺术水准为其长久的生命力提供保障,而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如何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点,是本文所关注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新的世纪,让我们展望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序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从动画诞生以来,各国的动画交流就十分广泛。中国动画作为世界动画的一分子也闪耀着它夺目的光辉。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影响,发行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区,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中国动画片也自觉地将自己纳入到世界动画片的轨迹当中,与世界动画发展保持一致。随后,中国动画片频频在国际上获奖,引起世人的注目,声誉鹊起。中国动画片便在世界动画影视长廊里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并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可是中国动画片发展到现在却陷入了沉寂,从21世纪的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片没有了以前的繁荣。在中国的动画片市场上充斥的大多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在人们周围的生活用品、印刷品当中流行的更多是加菲猫、史努比等外来卡通形象。对民族动画寄予厚望的广大观众对民族动画呼声甚高,国家也大力地扶持民族动画事业,中国动画艺术家也为国产动画的发展花费大量心血,国产动画虽有起色,但尚不尽如人意。国产动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世纪获得更好的发展,抢回国内市场,同时走向世界,是动画创作者的当务之急。国产动画发展缓慢的症结在哪里?如何探寻一条适合中国动画发展的道路是现在国产动画亟待解决的。

第一章历史篇

中国动画曾无比地辉煌过,这也证明中国动画是有实力的,有适合它发展的艺术规律。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今天的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一、艰难的创始期

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们于1926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

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一页。紧接着在1930年又摄制出《纸人捣乱记》。此后,万氏兄弟便不

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左翼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万氏兄弟拍摄了大量的抗日作品如《血钱》、《航空救国》、《民族痛史》、《新潮》,和提倡国货的《国货年》、《漏洞》,以及一些儿童寓言片《鼠与蛙》、《飞来祸》、《龟兔赛跑》等20余部黑白动画短片。直至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地区,并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为中国动画走向国际作了很好的铺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万氏兄弟被迫中断了动画创作。而以钱家骏为中心的当时的一批动画人也绘制了以抗日为内容的动画短片《农家乐》,随后又绘制两部短片。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就时刻与时代气息紧密相联。同时最早一批的动画人也显示了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二、民族风格的探寻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令人沮丧的是与会者以为这部影片是苏联的影片。这个误会使中国动画人深刻意识到:“对他国动画亦步亦趋的模仿是不会利于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只能导致中国动画的消减。“只有搞民族化,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出路。”其实中国早期的动画电影也有这个倾向,万氏兄弟的《纸人捣乱记》便是模仿美国的动画制作,追求的是逗乐搞笑,仅是一部简单的噱头闹剧而已。事实上这也是动画娱乐本性体现,影片给人们以娱乐消遣,才会有观众,才会有市场。同时它在人物的造型设计上仍具有民族特点。

在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烘云托月的效果。这部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师从德恩卡。靳夕的第一部代表作《孔雀公主》,故事情节动人。后来,靳夕拍摄的《谁唱的最好》在技术上非常完美,但在意识形态上却受到了局限。当时的文艺政策较为教条,由于过分强调了“政治挂帅”、“革命传统”、“主题至上”,限制了木偶片的进一步发展。钱家骏在1957年导演的《拔萝卜》和1958年导演的《古博士的新发现》就注意开掘动画片的童趣、童心。在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

三、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

第二章创作篇

中国的动画创作从它创始初期就是积极开拓的,在动画的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是丰富多彩的,讲述儿童喜爱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创作误区,就是纯儿童展现。动画片的创作对象就是少儿。虽然在创作初期动画片也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但在动画走入正轨后,动画创作的对象日益单一化。《小猫钓鱼》、《没头脑与不高兴》、《聪明的小鸭子》、《大闹天宫》等多是针对儿童进行创作;这种创作倾向延续至今,在中国的动画创作中留下一块空白,同时也给市场留下一块空缺。

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动画在创作上,思维非常活跃,题材广泛,有动物,有儿童少年,有缠绵的爱情故事等等。迪斯尼动画作品大都采取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为题材,以动画特有形式,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极力表现温情世界。以“博爱”为中心,动物拟人化,因此获得了儿童及家庭观众的喜爱。

迪斯尼制作的《花木兰》给中国人以巨大的冲击。《花木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可是美国人却借用这一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进行动画再创作,拍摄了动画片《花木兰》,并且大受欢迎。这是美国改编它国的经典故事获得成功的又一范例。事实上,美国的《花木兰》只是借用了中国的花木兰的故事外壳,它的人物内核是美国式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美国式的叛逆精神,将现念融入古老的传说中。美国人充分展开他们的想像力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的花木兰形象,且片中充满了美国式的诙谐幽默,如极富特色的配角木龙和蟋蟀。《花木兰》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可以说它有几个取巧的地方。首先,这是美国第一次根据中国民间传说改编的动画片。其次,东方一直对西方具有神秘的吸引力,而且通过动画这一手法是新之又新。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会是什么样,每个人充满了好奇心,无论大人还是小孩。迪斯尼牢牢把握观众的心理,创造强烈期待感,市场的成功是必然的。美国人塑造的花木兰并非符合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样子,但是它在进行艺术再创造中体现的大胆想像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和快速,世界各国文化娱乐艺术的交流都是十分广泛和便捷的。人们每天接收到各种各样信息,从而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需要新鲜的,富有刺激性、创造性的东西。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动画片也必然紧密关注人们的所思所想。

中国的动画片创作要跟上世界动画轨迹就必须更新创作理念。在世界动画发展中,特别是在美国影片的影响下,观众的欣赏口味也日益复杂,中国的动画创作者肩负重任,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的动画不仅要赢得国内的观众,更要走向世界。中国动画时刻与世界保持紧密联系,中国动画在新的世纪里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转化观念,突破思维定势

中国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主题先行使创作受到阻碍,思想僵化。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中国动画片的创作亟须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可以说要走一条借鉴与创新的道路。以往的动画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艺术积淀,但是市场观念欠缺。观念的转化要做到市场观念和受众观念的同步转化。市场观念的转化将会在下一篇中论述。动画创作不要拘于传统,给自己套上枷锁,动画片创作中应有更为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国动画片创作中体现的一种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小孩的世界。中国的动画片也就是呈现幼稚的特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观众也养成这样的观片习惯:动画片是儿童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观念使动画创作的视野非常狭小,动画的题材也受到了限制,思想上放不开,表现在创作上的也就是缺乏想像力,从而使中国的动画丧失了大量的成人观众。且在“教化”思想下,动画片多摆出一副教育的面孔,而缺乏童趣,导致大人不看,小孩也不看的局面。中国的动画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儿童表现,改变受众观念,使观众群丰富多样。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历时四年的大制作《宝莲灯》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这部影片的定位是6岁到80岁之间。可以说这是对动画制作者的一个挑战,要兼顾到差距如此大的观众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影片故事根据中国的古代神话《劈山救母》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英雄救母的故事,在影像风格和人物造型上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添加了原作中不存在的小猴子形象,机灵搞笑,诙谐逗趣,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市场认同。

二、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中国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仙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

想像力、创造力表现在对影片故事的构架上、情节的编排上、人物造型的设计上,影片的背景刻画上等等艺术创造上。其实美国的动画创作有许多是借鉴它国的故事原型,进行动画再创作,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就是,《狮子王》也是演绎了《王子复仇记》的故事。在动画的创作空间上宽容度大,动画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就能吸引大众。同样日本的许多动画创作也借鉴它国的故事人物原型,如《七龙珠》中的孙悟空,完全是日本人的重新创作的形象,与《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完全是两个人、可是日本人就根据孙悟空这三个字,创作了一系列的龙珠传奇,而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时艺术水准也很高,故事有深度。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设定的故事不在乎时空,而强调画中有话,用作品去呼唤,呼唤人类对过去的认同与记忆、对未来的保护和探寻。影片能给人以深刻的思索。

在动画儿童化的思想下,中国动画在题材上鲜有爱情题材,在美国动画中多穿插一个爱情故事,如《狮子王》、《泰山》,似乎这也是主人公成功的一方面。在这样的影片当中主人公都是经历一番磨难,最后修成正果。上映不久的动画片《小鸡快跑》俨然是一个成人世界的寓言故事。等待着可怜无辜弱小的小鸡是屠宰,于是他们奋起反抗为赢得自由而抗争。一个动画版的集中营故事,这样的动画展现可以说不仅是给孩子看的;动画创作中融入了更多的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大胆的想像,大胆的创作。好莱坞在1988年的动画制作《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就是具有非凡的想像力的杰作,它讲述了一个现代童话,以“瑰丽、奇幻的色彩和异想天开的艺术想像力,不仅使孩子们十分着迷,许多成人也被它吸引而津津乐道”。影片创意独具特色,卡通角色与真人同台演出,卡通世界与现实世界纠结在一起。兔子罗杰的性格塑造极为成功,真诚、善良、无忧无虑、活泼可爱,而且“角色的造型设计,动作性强,妙趣横生”,“充分发挥了动画造型的特长,极尽喜剧夸张之能事”,将罗杰塑造得活灵活现,极富魅力。罗杰也成为了当年的动画明星。动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拥有丰富的想像力。美国动画以它的幽默滑稽,还有他的立体性思维取胜。美国日本动画体现在动画上的思维创造值得借鉴学习。

在情节的编排上中国动画还不是很完善,以《宝莲灯》为例,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小沉香的成长过程寥寥几笔,在土地爷的指点下找到孙悟空历经磨难学成武艺,以坚强的信念打败二郎神,情节缺少细节铺垫,且人物的塑造过于脸谱化,坏人坏到底,缺乏性格依据,导致人物平淡,不生动。这是需要创作者对艺术感悟力和想像力进行深度开掘。

三、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现在的动画制作高科技因素占很大的比例。《玩具总动员》便全是三维动画制作,还有《小鸡快跑》等。《恐龙》更将动画与实景完美结合,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这样的影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在《宝莲灯》当中也运用了3D制作,丰富影片的视觉效果。这是国产影片在高科技上的尝试,在以后的创作中科技手段的运用将会更广泛,将有更多更好的影片献观众。

但是高科技的运用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高科技运用超过动画艺术本身。美国的动画制作在追求高科技的运用当中,动画的朴属性丧失。追求场面的精致豪华,可是故事情节模式却没有更大突破,在《恐龙》、《泰山》当中讲述的还是和《狮子王》差不多的内容。技术是附丽于故事的,内容大于形式。影片具有内涵才会有发展。纯粹的高科技展示,观众也会厌烦的。在动画片中拥有更多人文的东西,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一个东西只具备商业属性,它就会逐渐消亡。在社会发展中要把握好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的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良性互动,才会促进发展。一切都要以人为本。

二是对好莱坞的过度模仿。动画片制作可以借鉴国外优秀的东西。但是亦步亦趋的模仿,是没有出路的。在中国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很快就走出这个误区,拨正了方向。可是现在动画创作中由于要极力地迎合观众的口味,在人物的风格上便丧失了中国特色。在《宝莲灯》中,小猴子、噶妹的造型都是美国化的。小猴子带有明显的好莱坞印迹,虽然活泼可爱但是毕竟还是别人的。中国特色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名词,不是讲述中国故事,就是中国的。还是那句话,影片的内核才是关键。动画制作要避免这个倾向。

第三章市场篇

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动画更多是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特别是美国在它的创始初期就很快进入产业化操作,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虽然当时也出现了纯艺术追求的实验动画,但占主流的还是商业动画。美国在它的第一部大型动画片《白雪公主》获得空前成功后,在动画片的制作上更为投入,制作了《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美女和野兽》、《灰姑娘》、《狮子王》、《泰山》等一系列的动画长片,且获得不菲的市场回报,形成一个动画操作体系。后发展起来的日本动画借鉴美国动画的操作模式也很快地在商业上站稳脚跟。

中国的动画创作艺术性都很强,而市场意识薄弱。中国动画人更多注重在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和形式技巧上的挖掘。这是有利也有弊的,在动画艺术水准上我们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可是市场的开拓却不够。发掘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际商业文化的交流更为广泛和快速,中国动画面临一次挑战,美国、日本动画受到了青少年的欢迎,占据国内的大部分市场。中国的动画片也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结合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从未放弃这一探索。动画前辈在动画创作中显现的坚韧不挠的精神也极大地激励后辈。在中国动画是有巨大的市场前途的,摆在动画人面前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中国动画应吸收目前世界动画制作发行上的优点,特别是美国的。中国的动画制作能力和美国、日本是不相上下的,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技术手段也达到了世界一流。

中国的动画市场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开发潜力。除了创作观念的更新外,市场操作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中国动画发展要借鉴国外成熟的市场操作方式,并针对本国的特点灵活运用。上海美术电影厂在市场化操作上已进行了初步的试探,并且取得了成果。

一、市场化操作

1995年,上海美术电影厂首次尝试以社会集资、市场运作的方式拍摄了百集动画系列片《自古英雄出少年》,进入市场初战告捷,并且得到社会好评,为以后动画创作的市场运作开了先风。

1.制作体系的改变。《宝莲灯》的制作过程与我国以往动画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采用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方式,对每一道工序都细化分工。从剧本编写到对白设计,从造型设计到电脑特技,从整体音乐到舞蹈创作,从先期对白录音到后期全数码制作,无不是市场化运作。

2.市场宣传的注重。以往对影片的宣传不是很强调,如今市场化运作加大了影片宣传力度。比如《宝莲灯》在市场宣传上就极为成功,影片还未放映就已经制造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影片最终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回报。

3.衍生品的开发。电影电视后期产品,是动画片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渠道,拓展了动画产业的综合开发,录像带、VCD、文具、玩具、挂历、连环画等动画片衍生品的发行制作,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宝莲灯》在后期产品的开发下就获得不小收益,而且也扩大影片的影响力。

4.与国外动画公司合作。动画片的制作可以和国外公司联合,取其所长为己所用。《马可波罗回香都》便是中国大连阿凡提国际动画公司和美国托尼文索公司合作完成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展动画产业。

二、影视合流动画力量积聚

1996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和上海电视台实行“影视合流”,为动画片的制作提供了更好的空间。同时影视合流也为动画的放映播出拓宽渠道。电视动画栏目也培养了动画观众,保证国产动画的播出。电视动画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电视相对于电影来说,对于大众的消费更为接近,且电视的普及使电视动画的影响更大。因此针对中国国情,发展多集系列电视动画片是大有市场的。

但是在电视动画的创作中存在一个盲点,就是中国电视动画走的是电影动画的制作方式。电视沿用的是电影技术,从而电视的制作就比较缺乏主动权。电视台除了片头片花的制作,其余由电影厂来完成。没有专门的电视台进行电视动画制作,也缺乏人员和资金。影视合流为电影电视动画紧密结合提供了契机。电视动画制作也会成为一个开发重点,这为动画创作找到了更为完善的解决方法。

结语

本文从中国动画的历史梳理开始,对中国动画的创作规律有一个了解,在市场和艺术创作上力图找到一个结合点。通过历史观照,对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的发展中既保持独立又有所创新,提供一点看法。中国动画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的。中国动画要突破思维定势,挖掘市场,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形成良性互动。艺术水准为影片的长久生命力提供保障,但良好的市场回报也为艺术再创作提供资金。在新世纪里中国动画有更好的发展除与国际接轨外还要结合本国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中国动画是有着广阔前景,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动画的灿烂未来!

参考资料

1.尹岩《动画电影中的“中国学派”》

世界市场范文篇5

1.中国食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食品出口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2.08%。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到2005年仅为3.23%,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7.0%的水平。

2.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TC)。考察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而到2005年降至30.94美元。

3.中国食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国际比较

1.食品出口世界市场份额国际比较。从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考察,美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占有率排在第1位,法国排第2位,德国排第3位,加拿大排第4位,中国排第5位,日本第6位。在6个国家中,1990年美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高达13.44%,此后开始有所下降,到2005年世界市场份额为9.03%,但是始终居首位。1990年法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10.52%,此后也有所下降,到2005年为6.89%,居第二位。1990年德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6.32%,水平始终比较稳定,徘徊在5%~6.5%之间。1990年加拿大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为3.45,此后有小幅波动,但水平也比较稳定,2005年的份额为3.55%。中国出口食品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2.食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比较。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考察,1990~2005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0.9~1.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法国食品出口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加拿大食品出口RCA指数有所上升,介于0.8~1.1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德国食品出口RCA指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3年开始超过中国,但总体水平均低于0.8,贸易竞争力较弱;中国食品出口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3.食品出口贸易竞争力(TC)国际比较。从TC指数考察,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5年的-0.08。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1990年美国食品贸易顺差为123.67亿,是世界食品净出口国,1996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32.50亿,此后逐年下降,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美国从而由一个世界食品净出口国转变成为一个世界食品净进口国。与美国相比,德国的TC指数水平更低,始终为负值,1990年为负的0.28,2005年为负的0.13,其原因在于虽然德国食品出口规模并不小,但是德国的食品贸易始终处于逆差,是一个典型的食品净进口国。2001年以前,加拿大的TC指数水平是低于中国的,但是此后加拿大的TC指数水平超过中国,到2005年为0.16,高于中国0.07的水平。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世界市场范文篇6

[关键词]世界历史资本意蕴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的探讨也就成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人们以往关注较多的是生产力与交往及其互动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作用和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而对资本的积极作用却关注不够。本文旨在对资本在世界历史形成中的积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彰显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历史与资本的本性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奔走全球各地的结果。那么,资产阶级为什么要拼命“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呢?马克思认为,这主要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流通时间表现为劳动生产率的限制;必要劳动时间的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减少=剩余价值的减少:资本价值自行增值过程的障碍或限制。因此,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资本越发展,从而资本借以流通的市场,构成资本空间流通道路的市场越扩大,资本同时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间上更加扩大市场,力求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本性是无限制地攫取最大利润,为此,它必然要打破以往行会制度的限制和地方上的限制,使整个世界和所有生产方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种统治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民族社会内部,资本把任何劳动都变为雇佣劳动,并打破生产和交换上的一切行会限制和地方限制;另一方面,在国外,资本通过国际竞争来强行传播自己的生产方式,使世界上所有的生产方式都服从自己。马克思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随着资本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小,以致成为资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要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资本家必定要突破国内市场而走向国际市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资本的本性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虽然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了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资本事实上就是这样开创出世界历史的。

资本走向世界,开辟国际市场,最初是由商品流通领域开始的。随着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不断渗透,生产的国际化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趋势,并且,生产的国际化最终战胜流通的国际化而在整个市场体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在生产国际化的带动下,各种经济因素也日益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最终使各国经济联成一个整体,形成世界市场总体。“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值得指出的是,资本的这种国际化扩张,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日益显现出强劲的势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本已深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领域。

资本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完全是出于最大限度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本性,但是,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却不自觉地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马克思从“普遍性”的角度看到了资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不光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体系,而且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这就必然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进程。因此,马克思讲:“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可以说,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还是世界历史的开拓,都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是资本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二、世界历史与资本的形成、发展

马克思不仅从资本的本性上分析了世界历史的形成,而且从资本的形成、发展上考察了世界历史的形成。

最早的资本,出现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集中在城市的行会里面。这些城市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体现为住房、手工劳动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由于交通和交换不发达,资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只好父传子、子传孙。这种资本不同于现代资本,它不是以货币来计算的(用货币来计算,资本体现为哪一种物品都是一样的),而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因此,它是一种等级资本。这种等级资本,虽说是一种最初级的资本形式,但相对于旧的剥削方式来说,它毕竟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这种等级资本,总起来说,发挥作用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它产生并生存于等级森严的行会之中,自然首先要受到行会制度的严重束缚,封建割据和行会的种种措施使得它的交往能力极其有限,同外部的交往不多,尤其是同本民族、本国家以外的交往更是微乎其微,各城市之间的联系很不密切。所以,等级资本不可能真正打破地方限制而建立起世界性的联系。但它确是朝着世界历史方向走出的第一步。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商业和生产发生了分离,商人阶级开始形成。“越过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而向前迈出的第一步,是受商人的出现所制约的,商人的资本一开始就是活动的,如果针对当时的情况来讲,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资本。”随着商业往来集中在特殊阶级手里,随着商人所促成的同近郊以外地区的通商的扩大,于是在生产和商业之间也产生了相互作用。商人可以根据市场的预期变化来组织生产,因而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扩大了生产内部的分工。城市彼此间发生了联系,新的劳动工具从一个城市运到另一个城市,生产和商业间的分工随即也引起各个城市间在生产上新的分工,在每一个城市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业部门占着优势。商人资本的“活动”性又使交往不断冲破地域的限制,使民族交往、国家交往日益发展起来,“最初的地域局限性开始逐渐消失”。

继商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又一跨越就是工场手工业的出现。相对于商人资本而言,工业资本是一种更高级的资本形式,能满足更大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场手工业一出现,就吸收了大量自然形成的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活动资本的数量;同时,它还吸纳了大量力求摆脱行会控制的农民充实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样,工场手工业进一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增加和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各国之间开始了竞争,而且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残酷。这种竞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工场手工业由于其本身的脆弱性,是不能离开保护的:“在国内市场上实行保护关税,在殖民地市场上实行垄断,而在国外市场上则尽量实行差别关税。本国生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和亚麻,法国的丝)的加工受到鼓励,国内出产的原料(英国的羊毛)禁止输出,进口原料的(加工)仍受到歧视或压制(如棉花在英国)”。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的集中创造了大工业。大工业使竞争走向普遍化,它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这样,大工业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每个人的需要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它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人类开始步入世界历史时代。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是伴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形成,既是资本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三、资本与世界市场

伴随着资本从等级资本到商人资本再到工业资本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7世纪中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步阶段。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直接诱发了欧洲商业革命的爆发,加速了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逐渐孕育成熟,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开创新的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为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明确指出:“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造成新的世界市场”。“资本的现代生活史,是从16世纪现代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出现的时候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起步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它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经济的过程中形成的

第二阶段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殖民地的开发所带来的巨大的商业利益,一方面促使那些商业和工场手工业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的商品生产超出本国市场的需求而以各殖民地为消费对象;另一方面引发了这些国家争夺、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并进而达到殖民地的垄断。这个时期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在空间上扩展至全球范围,并以宗主国、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为基本格局。在这一阶段,欧洲一些主要的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完成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体现工业文明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终取代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自然经济,这不仅意味着欧洲这些工业国家的商品生产能力和输出能力全面增强,而且意味着整个世界市场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

至19世纪中叶,世界市场的发展达到了第三个阶段。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之后的工商业复苏,是新的工业时代的开端。工业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交通、通讯技术的变革,使资本的扩张获得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从而真正开始了“用时间消灭空间”的过程,而“自1867年最近的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发展,——远洋轮船、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显然,这时的世界市场与前一阶段相比,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显著的跃进,商品和资本的输出无孔不入地冲击着世界各国的民族经济,并借助于政治和军事手段打破那些试图闭关锁国的国家的大门。自此,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避开世界市场的牵制,经济全球化虽然尚未达到今天这样的深度和广度,但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市场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形态全球化的开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不可能停留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资本的扩张本性决定了它一定要打破一切限制,而“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因此,“一般说来,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

四、资本与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

如果说没有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没有世界市场的建立和扩张,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那么,没有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时代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世界历史的形成。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作了客观评价。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空前的生产力总量,而发达的生产力正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前提。“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第二,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而且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消除了以往各民族之间的孤立隔绝状态,迫使落后国家的民族不自觉地加入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在亚洲等落后社会造成“惟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这对于表现不出历史首创精神的落后地区不能不起历史进步作用,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世界成为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第三,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根本问题即人自身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已提上历史日程,因为“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人由对人的依赖状态发展到人的独立性状态。资本主义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在人身上的各种依附关系,人成为人身自由的个人。虽然个人不免受到各种物质关系的制约,尤其是商品货币关系的制约,但人的主体价值终究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对自然力量的征服而宏扬出来。

第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锻造出将世界历史推向纵深发展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正是这样,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的使命,不自觉地担负起了开创世界历史的历史使命,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世界市场范文篇7

【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2000年又上升到第9位。目前,我国的开放正沿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方向不断前进,但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障碍,如别国设置的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我国无权参与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则制定过程,等等。为使我国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以加入WTO为契机,转变策略,扩大开放,努力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我国经济取得新飞跃,有必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邓小平的开放理论。

邓小平开放理论是对马列世界市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在马克思那里,有关世界市场的考察,一直是他论述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他论证社会主义必然性的一个重要依据。马克思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67页。)这里说的世界市场是早期世界市场,它是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而形成的。早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西欧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发动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从而也完成了以这次技术革命为先导的工业革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迅速繁荣起来,其增长速度远超过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最终形成了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世界市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整个世界,因为这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4页。)“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可见,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发生、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那么社会主义又怎样呢?马克思明确指出,由于“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35页。)“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444页。)落后国家的已经完全具备了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可能性和现实可能性。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更是必须立足世界市场。(注:李建民、邓辛如:《论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原则特点》,《社会科学》(上海)1999年第4期。)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发生了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领土被瓜分完毕的同时,形成了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一方面,世界市场成了囊括全球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另一方面,世界市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商品销售市场为主,发展为兼有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两个新内容。(注:薛汉伟:《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到邓小平的对外开放观》,《社会科学论坛》(石家庄)1999年第7期。)在这一背景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对落后的社会主义经济与业已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索,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列宁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注:《列宁全集》第41卷,第167页。)因为个别国家和个别民族的经济已经不是独立自在的单位,而已变成世界经济整个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列宁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联系起来,提出了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的思想。列宁说:“把国际经济同电气化计划联系起来在科学上是正确的”,(注:《列宁全集》第40卷,第72页。)俄国要实现电气化就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渗透和颠覆的形势下,列宁能做出这样的探索确实难能可贵。可惜后来斯大林中止了这类探索,代之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建立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传统苏联模式”,关起门来搞建设,结果落伍了。

二次大战以来,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不断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大发展。1980-1995年,国际商品贸易年均增长5.6%,大大超过同期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年均增长9.3%,大大超过同期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1999年世界贸易量超过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20%以上,其中服务贸易量已超过1.3万亿美元。2.国际投资迅猛增加。1991-1996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1.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7%的增长率。1997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达4000亿美元,1998年更达64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1%,国际直接投资的急剧增长,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3.国际金融大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1998年以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4.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全世界跨国公司总数达3.7万家,其附属公司超过17万家,其生产总值占西方世界生产总值的50%。跨国公司控制着世界私营部门生产性资产的1/3。5.国际性经济组织开始出现并不断完善。当今世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被视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自1946年23个关贸总协定创始国进行关税谈判以来,至1994年共进行了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对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取代关贸总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果断地放弃了过去那种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理论为基础的建设模式,继承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坚持在世界市场中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对社会主义历史实践的深刻反思,邓小平指出,在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条件下,一个国家如果不与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从全球角度思考资源配置问题,那它就无法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这就从世界市场的角度对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注:张殊凡:《试论邓小平世界市场思想的理论特色》,《社会科学战线》(长春)1998年第6期。)基于这种认识,邓小平一再强调:“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在邓小平看来,要使中国经济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自身的现代化,除了利用世界市场外,别无选择。一方面,通过国内市场国际化,可以利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发展自己,增强经济对外吸纳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市场内化,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对外发展能力。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要研究多方面打开国际市场”,“逐年减少外贸逆差是个战略性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59页。)“加强同欧洲的经济联系,这是作为一项政策来考虑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9页。)正是在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指导下,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积极“入世”是贯彻邓小平开放理论的必然要求

1978年以来,我国改变了以往先是向苏联“一边倒”、继而又闭关自守的格局,开始向世界市场开放。邓小平指出:一旦“世界市场被别的国家占去了”,“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9页。)“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在强调全面开放的同时,邓小平还确立了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原则。现在,与我国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展到230多个,初步形成了全面性原则所要求的市场多元化的框架;其中与我国贸易额最大的15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高达85%上,实现了重点发展的原则。这种情况是符合世界市场规律的,因为按照市场分布规律,世界各国的进出口市场都具有高度集中性,并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其市场集中度往往比较高;加之我国现在正处于向工业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因此我国市场战略的主要基点首先是面向西方发达国家,即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在保持对发达国家贸易正常发展的情况下,追求市场多元化,实行重点原则基础上的市场多元化战略。

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06.4亿美元,居世界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的第32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200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已高达4743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40%。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成就也令世人瞩目。截止1999年12月底,我国政府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341812个,合同外资金额6137.62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078.51亿美元。最近五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我国引进技术的规模也比较大,1979-1998年共引进技术27800项,合同总金额1054.8亿美元,分别相当于1950-1978年引进技术845项、合同总金额119.7亿美元的32.9倍和8.8倍。经过两年多的改革开放,我国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正在实现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成为有合法地位的国际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迄今为止,WTO已有135个成员国,30多个观察员,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90%以上。所以,我国的对外开放实际上就是对WTO成员国的开放。由于我国现在还不是WTO的成员国,因而在对外开放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外贸出口受到影响。我国是个贸易大国,却不是WTO成员国,许多国家借口我国倾销而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据统计,WTO成员国1987-1997年10年中共发起反倾销案2215起,其中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264起,占总数的11.9%。另据韩国产业部1987-1998年反倾销案统计,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多达287起,占全球首位。特别严重的是,我国一项产品遭到首次反倾销起诉以后,还往往又接连多次受到重复起诉,被起诉的产品涉及纺织品、皮革、陶瓷、水泥、钢铁制品、鞋类、布料、浮法玻璃、自行车等,而这些产品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20%以上。(注:《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12月13日。)

二是吸引外资困难增大。由于不是WTO成员国以及我国自身的关税较高,在吸引外资方面,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90年代中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如新增投资项目1994年下降43%,1995年下降22.2%,1996年下降33.7%,1997年下降15.3%,1998年下降5.7%;新签合同金额25.9%,1995年增加10.4%,1996年下降19.7%,1998年增加0.69%。这几年实际使用外资的增加,主要是1992、1993年新签合同外资金额到位所致;但1999年1月至11月,实际使用外资下降9.7%。外商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1994年的17.1%降为1999年1-11月的11%。(注:《国际商报》,2000年1月25日。)

三是高新技术的引进遇到制约。我国不是WTO成员国,而且尚未参加WTO的知识产权保护协定,发达国家对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存有疑虑,因而设置种种障碍。在当前世界科技进步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如果不能尽可能多地引进高新技术,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将大受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2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就,证明了邓小平开放理论的英明正确。当前由于尚被排除在WTO之外,我国的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同美国的贸易,中国给美国最惠国待遇是无条件的,但美国每年6月都要由国会重新审议是否延长给中国最惠国待遇,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对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张德修:《加入WTO对中国经济某些产业的正负面影响剖析》,《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有鉴于此,我国从1986年提出“复关”申请,后又参加“乌拉圭回合”谈判,积极进行加入WTO的努力,目的就是要在我国对世界市场开放的同时,使世界市场也能对我国开放,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能够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入世”的申请和努力既是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相联系的最佳选择,也是贯彻邓小平开放理论的必然要求。无论“入世”会给我国的某些产业带来怎样严重的负面效应,也无论有些对我不友好的势力企图利用我国“入世”一事对我施加怎样的压力,我们都必须坚持进行加入WTO的努力,因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回想一下20多年前“国门”刚开之时,不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开放会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吗?不是也有不少人害怕那些对我不友好的势力会趁机破坏吗?然而结果却是中国在开放中变得更繁荣了,更强大了!

邓小平开放理论仍是研究和解决“入世”后新矛盾、新问题的指针

不担心负面影响、不害怕有人破坏,并不意味着对这些负面影响和蓄意破坏放松警惕放任不管。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一旦“入世”,我们会遇到哪些新矛盾、新问题?我们的开放策略会面临怎样的转变?

现在看来,“入世”以后我国的开放策略不得不从主动开放转变为被动开放,从局部性开放转变为全局性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转变为体制性开放。

一是由主动开放性转变为被动开放。所谓主动开放,就是我国对外开放步骤的安排、开放时序的把握、开放程度的控制,都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采取的是“梯度开放”的战略,走的是一条渐进的道路。1980年国家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为经济特区(1987年又增辟海南为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宣布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辽东半岛、胶东半岛和渤海湾为沿海开放地区,形成了东南沿海“一”字型开放带。1990年政府决定以上海浦东地区的开放和开放为“龙头”,同时开放了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五个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东南沿海加长江沿岸的“丁”字型开放格局。随着由我国江苏省连云港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港的铁路即“亚欧大陆桥”的全程贯通,又形成了东南沿海加长江沿岸再加“亚欧大陆桥”沿线在内的“π”型开放格局。1992年我国又开放了黑龙江省的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市、伊宁市,云南省的河口县、瑞丽县、畹町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凭祥市、东兴镇等13个沿边城市(镇),它们所在省(区)的省会(首府)也享受中央给予沿海开放城市的待遇;后来,中央又决定所有11个内陆省(区)的省会(首府)都可以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待遇。至此,终于形成了“四”字型的对外开放总框架。(注:童星:《世纪末的挑战——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3页。)在开放的内容上,其一,发展外向型经济,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获取支付进口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其二,吸引外资,鼓励或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其三,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政策鼓励先进技术的引进。总之,开放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加入WTO以后,我国作为WTO的正式成员国,必须遵循WTO为国际贸易所制定的、为各成员国普遍接受的规则,如自由竞争、关税减让、非歧视性、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协商、透明度等规则,即按照多边自由贸易框架的规定开放市场。一旦我国成为WTO的成员国,就必须遵守WTO的“游戏规则”,受到WTO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框架的约束,开放的“时间表”必须按规则推进,已经不掌握在我国的手里了。当然,我国也可以按照发展中国家应该享受的优惠待遇,遵循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对国内产业提供适度保护,但这也只能在WTO的框架内进行而不能自行其是。这就是所谓被动开放的实际含义。

二是由局部性开放转变为全局性开放。局部性开放是指我国在自主开放的过程中,只开放了有限的领域,如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就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领域。1999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约400亿美元;自1995年起,机电产品取代纺织品和服装,成为出口第一大户,1999年机电产品出口额为77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9.5%(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仅这几项就占我国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可见开放领域的局限。我国很多服务性行业都未开放,只是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少数几个城市进行了开放银行、保险业的试点工作。

加入WTO以后,服务业将是我国开放的重点。服务性产业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密集传统服务业,如小商品市场零售业、小型餐饮业、一般家政社区服务业等;另一类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保险、旅游、电信、信息咨询、现代零售、批发商业等服务性产业。(注:张二震:《加入WTO与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这里讲的扩大开放,主要是指后一类服务性产业。中国和美国、欧盟谈判的焦点都是集中在服务性产业的开放问题上,因为这类产业大都是知识密集型的,其国际竞争优势主要靠技术和管理,而不是简单的劳动力成本,美、欧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优势很强。另外,像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等服务商品的市场属性本身就是国际性的,所以“入世”以后,这类服务性产业成为开放的重点也就很自然了。“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也要开放,从而使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农业、工业、服务性产业全局性开放的局面。

三是由政策性开放转变为体制性开放。我国以往的开放具有明显的政策性开放的特点。一是地区政策倾斜,从经济特区的创办,到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再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及至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中央政府无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优惠条件。二是采取减免税收、降低地价等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外商来华投资,给予外资企业以“超国民待遇”。1978-1999年,我国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已达6137.62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金额达3078.51亿美元。利用外资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显然与各级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关。

世界市场范文篇8

(八)

第八单元: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

一、本单元考点:1、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3、世界市场价格;(高考不作要求)4、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经济全球化;6、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7、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8、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二、本单元重点:1、跨国公司的影响;2、世界贸易组织(WTO);3、经济全球化;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5、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必须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的原则;6、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7、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本单元难点:1、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2、世界市场价格、国际价值、国别价值、国别价格的关系;(高考不作要求)3、关税的作用。

四、热点:

1、经济全球化;2、中国入世;3、运用世界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4、倾销与反倾销。

五、考点提要

考点1: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世界市场的含义(2)世界市场的类型

(3)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4)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国内市场

积极开拓两个市场商品市场

国际市场资金市场

技术市场

服务市场

国内资源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

国外资源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能性

世界市场形成重要原因: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性

直接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产业革命的出现

2、当代世界市场的特点

(1)国际贸易方式的多样化(2)商品结构复杂化

(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A、什么是跨国公司?

B、跨国公司的发展与影响:据统计,世界最富有的“七国集团”所拥有的200家跨国公司所占有的财产,占世界生产总值的33%,世界500家跨国公司占世界生产总值的45%。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80%左右的尖端技术和约30%的国际技术转移,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世界贸易三分之一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而世界贸易的60~70%是由跨国公司完成的。

跨国公司影响的增强,使国际竞争主要在跨国公司间进行,因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强弱上,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份量,不仅取决于其经济总量,更取决于该国是否有一批能体现本国实力的经济“巨人”。针对这种国际形势,我国应努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鼓励和支持有竞争力企业实行跨国经营,采取合资、兼并等多种形式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开发资源以及技术经济合作等。

3、世界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关系

区别国内市场世界市场(国际市场)备注

产生时间不同产生于原始社会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期,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出现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而产生各国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使商品和劳务交换关系突破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

活动范围不同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的场所和关系的总和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而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相加,因为各国的商品和劳务交换相当大的部分仍然只在国内市场进行而不进入世界市场

市场主体不同国内的组织和个人不同国家的法人和自然人市场主体变化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在世界市场上就会出现不等价交换的垄断价格

联系1、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2、国内市场的存在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前提。3、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国内市场必然要突破国界,形成世界市场。可以说,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础。

考点2:世界性贸易和金融组织

(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异同:

比较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建立1995年元月为协调国际贸易关系而建立1946年3月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1945年12月,为协调对发展中国家长期投资贷款而建立

目的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交换,促进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向各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贷币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的稳定。对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

作用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国进口关税的水平,

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

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

际贸易有秩序地进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

中国家的条款,进一步发展了发展中国家对外

贸易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与中国的关系中国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创始国之一

1、世界贸易组织(WTO)

(1)WTO的含义

(2)WTO的现状

(3)WTO的作用(三大作用,P。102)

(4)中国与WTO的关系

A、中国是WTO的缔约国之一

B、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

(世界贸易组织的性质、目标、作用、原则。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性、多边的、专业性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构成全球经济的三大支柱,其成员是主权国家和单独关税区。其成员不能称为“成员国”。)

C、我国为什么要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适应当代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世界市场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和市场竞争激烈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变闭关锁国政策,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分享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成果,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的平等竞争。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既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入世贸组织可以使我国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分工,可以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参与公平竞争,可以使我国享受最惠国待遇,增加出口。中国需要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

第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性质与目的

(2)世界银行的性质与目的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作用

第一,

第二,

(4)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关系

3、热点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入世的必要性:

A、入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

B、入世是我国深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C、入世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

(2)中国入世成功的原因:

A、中国需要WTO,WTO也需要中国。这决定了中国入世成功具有必然性。

B、综合国力的提高是中国入世成功的根本原因。

C、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具备了入世的基本条件。

D、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正确决策是入世成功的重要原因。

(3)兴利除弊,沉着应对入世挑战。

一方面,应认真遵守WTO的权利与义务平衡原则,以积极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机遇与挑战共存的现实,抓紧做好相应的应对工作。

作为政府:A、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政策法律和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统一和开放国内市场,为国内外企业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B、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保持相关政策的一致性和权威性。

C、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D、大力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

E、继续有步骤地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

F、深入开展多边、双边经贸合作。

G、加强入世后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快专门人才培养。

作为企业:A、面向市场,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包括与外资、外企实现嫁接、重组。

C、加强企业技术开发,加强企业管理,实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D、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重视产品质量,改善服务,创立名牌,向质量要效益。

E、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不仅要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更应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力争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

材料:1999年11月15日,中国与美国达成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中国为“复关”和“入世”谈判了13年,终于结出了“双赢”的成果。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分析:(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总的来说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入世贸组织将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出口。

第二,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中国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作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将可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而且参与制定规则,有利于中国的合法权益得到反映;同时,可把国际贸易争端交到世贸组织的仲裁机关处理,免受不公正处罚。

第四,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成员中的主要贸易大国将不得不减少、取消对中国的纺织品等商品实行的不同程度的贸易歧视措施。

第五,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进口关税将降低,有利于人民提高生活水平。

(2)加入世贸组织后,也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如会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但专家们指出,这些压力将促使企业加速技术改造,改进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3)在经济日益合理化的今天,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4)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这说明,作为多边国际贸易体系的世贸组织,没有中国的参加将是不完整的。

考点3:世界市场价格

1、世界市场价格(此部分高考不作要求)

(1)世界市场价格的基本含义(2)国际价值的含义(3)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的关系

A、都是劳动创造的B、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国际价值是世界市场商品交换的唯一依据,而国别价值则是各国市场早商品交换的基础

第二,在世界市场早,国别价值必须还原为国际价值,否则无法交换。

2、正确认识外汇与外贸、汇率、外汇储备、外债的关系。

(1)外汇的含义……(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换得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

(2)汇率的含义

(3)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

(4)汇率的升降:

汇率与币值的变化

外币本币外币币值本币币值外汇汇率本币汇率

不变更多升值贬值升高跌落

不变更少贬值升值跌落升高

更多不变贬值升值跌落升高

更少不变升值贬值升高跌落

(汇率升高或跌落对本国经济的影响:A、汇率稳定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B、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对此要作具体分析。当一国货币对外贬值时,同类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就较低,出口就会增加。如果汇率上升过高,本币贬值幅度过大,即发生了金融危机,不但对本国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而且还会迅速涉及邻国乃至全球。C、汇率跌落,本币升值,以本币表示的商品进口的价格就会下降,以外币表示的本国的出口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此种情况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若此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有可能引起国内生产紧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会引起就业压力。)

(5)A、外汇与本币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含义不同。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本币是由本国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第二,职能不同。外汇招待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本币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第三,货币单位名称不同。在国际市场上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当前,在世界市场上用于国际间结算的主要是美元、英镑、德国马克、瑞士法郎、日元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货币。

第四,适用范围不同。主要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在国内市场上则一般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本国货币即可。在我国国内市场上购买商品要支付人民币,而在世界市场上则需要支付外汇。

B、外汇与本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就是汇率。

世界市场的统一性,需要国与国之间的每一笔商品交换者依照国际商品价值进行,但由于没有统一发行的国际货币,于是就需将各国一定量的本币单位折合成外汇进行,这就必然出现了汇率。汇率又叫汇价,我国通常采用100单位外币作为标准,折算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如果100单位外币可兑换更多的人民币,则说明外汇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

C、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对比

利处:

1、有利于中国进口

2、原材料进口依赖型厂商成本下降

3、国内企业对外投资能力增强

4、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盈利增加

5、有利于人才出国学习和培训

6、外债还本付息压力减轻

7、中国资产出卖更合算

8、中国GDP国际地位提高

9、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10、中国百姓国际购买力增强

弊端:

1、不利于中国出口

2、可能加剧市场投机行为

3、中国吸引海外投资优势减弱

4、出口减少可能导致国内就业压力加大

5、可能导致出现通货紧缩

6、单纯依靠价格优势的产业受冲击

7、可能出现“暴富效应”

8、可能加剧低收入群体的支出负担

“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至少将产生六大影响。首先将影响中国出口,给中国出口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将使中国通货紧缩面临更大压力;导致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降低中国企业的利润率,增大就业压力;财政赤字和银行坏账可能因人民币汇率升值而增加,进而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稳定。

(6)外汇储备的含义和作用。

A、含义

B、作用:外汇的储备数量是一国国际支付能力的表现,它以稳定本国经济和资金市场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化解金融市场的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外债:国家向国外借款、向国外贷款、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这些构成外债,需用外汇或出口商品偿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既可吸收外资,又可减少外债)

(利用外资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可超过我国的债务偿还能力、技术消化能力。)

3、正确认识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1)不等价交换的含义:是相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等价交换而言的,是不等值交换,即不按照商品的国际价值进行的交换,在世界市场上,由于人为因素,使世界市场价格长期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进行的交换都是不等价交换。

(2)不等价交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地位,人为地使国际市场上的商品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

(3)不等价交换的主要方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等价交换主要是通过提高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在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价格,降低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价格实现的。

(4)不等价交换的本质:是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手段。

(5)不等价交换造成的后果:发达国家从广大发展中国家榨取了高额利润,控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

考点4:世界市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世界经济国际化及其表现

(1)二战后,由于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国际分工进一步增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仅有的商品交换,渗透到生产协作、技术信息交流、资金融通和劳务合作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

(2)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表现:

A、生产的国际化

B、市场的国际化

C、资金的国际化

D、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国际化

E、信息传播国际化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是什么?

(1)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A、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对外开放的最初原因

B、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C、对外开放是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2)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A、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B、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要求实行对外开放。

(3)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B、实现现代化,必须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这就必须对外开放。(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难题是不足和技术落后。而通过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则可以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3、热点:运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和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知识,分析说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我国的应对措施。

(1)2000年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剧烈变动,石油再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紧张局面,油价节节飚升,从低谷时的每桶10美元上涨到每桶37美元。

(2)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已突破一国的界限,国际油价的波动必然对我国国内油价及经济产生影响。

(3)面对国际油价的波动,我国主动应对,采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价格机制,这是我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体现。

(4)我国所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对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世界市场的开放性、竞争性,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考点5:经济全球化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国际经济关系体制,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的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它包括生产、市场、资金、科技开发与应用、信息的全球化(国际化)五个方面的内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样下定义:“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2、经济全球化的成因:

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1)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越来越多国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政策保障

(3)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是其直接动因

(4)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跨国公司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空前发展

(2)国际分工细化深化

(3)国际贸易深化与扩大化

(4)国际资本流动加速

(5)金融体系风险加大

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寻找更有力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展,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经济全球化将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均等、不公平的竞争机会。

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富国愈富,穷国愈穷。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而发达国家由于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因此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看,有处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从不利方面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且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6、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措施

经济全球化应是“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为达到上述目的,关键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7、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A、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关键是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制定正确政策,发展自己。

B、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

C、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考点6: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P.115

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对外贸易的范围(或方式):

(1)国际商品贸易

(2)国际技术贸易

(3)国际劳务贸易

3、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

(1)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

(2)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3)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A、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构成一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内容。它们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努力扩大出口贸易。因为出口贸易是对外贸易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第一,出口贸易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第二,出口创汇的规模制约着利用外资的规模。

第三,发展出口创汇贸易有助于加速我国生产企业及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第四,发展出口贸易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进口是对外贸易另一个重要方面。作用有二:

第一,出口创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从国外进口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没有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也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进口往往还能带动出口,因为进口本国缺少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原材料等,可以扩大出口商品的生产,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就能增加出口。

因此,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等。

B、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在数量上的关系

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在数量上的关系:在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又叫出超;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又叫入超。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在一般情况下,贸易顺差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表明它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品竞争中处于优势;贸易逆差则反映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表明该国在世界市场的商品竞争中处于劣势。

C、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不能只看数量,还要分析外贸结构。

从进口角度看,如果过多地增加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量,不仅对国内其他产业推动较小,而且会失去国内深加工的机会;反之,如果增加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例如增加汽车出口,不仅会引起汽车工业投资的增加,而且还会带动机械、钢铁、橡胶等产业投资和收入的增加。

从进口角度看,假如进口商品多属机器设备等,不仅会因此减轻国内这些产品上的短缺程度,而且可以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扩大产出能力;反之,如果进口的多数消费品特别是高档奢侈品,那就不仅不能促进生产的增长,反而要耗费大量的外汇,还会助长不正当的超前消费或过高的消费欲望和水平。

可见,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利和弊、得与失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而应作具体分析。

###如何发展对外贸易?

(1)首先是努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这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础。

(2)进口是对外贸易的另一个方面。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要适当增加进口,更多地利用国外资源和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增强出口的能力。

4、海关和关税的基本含义: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5、海关和关税的作用: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P.119

6、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利和弊的认识。(知识拓展)

首先,要明确关税是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边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既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也是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有效措施。

其次,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利与弊不能一概而论,关键要看进口什么样的商品。

(1)对于国内能大量生产和发展,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的商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可以保护国内同类商品的生产和发展,对发展民族工业是有利的;但对于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料、半成品或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如果仍然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则不利于本国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发展民族工业,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是不利的。

(2)对车内市场紧缺,而国内又不能大量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则不利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对保障供应是不利的;但对于非必需品或奢侈品以及本国可以大量生产的商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则可以限制进口,节省外汇开支,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调节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此外,还要看是对消费者的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有利。从消费者的目前利益看,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消费者就要以较高的价格购买进口商品,对消费者是不利的;但从消费者的长远利益看,对于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可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生产,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增强本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国家利益,对消费者是有利的。

(所以,关税并非越高越好。)

考点7: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与作用。

1、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

(1)对等贸易(2)展卖(3)加工贸易(4)补偿贸易

2、(知识综合)对等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异同

比较对等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

含义卖方承担向买方购买同等价值的商品或劳务包括来料加工贸易、来件装配贸易、来样加工贸易我方先以赊购的形式,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等,待投产后,用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特点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

相同点都是我国对外贸易方式,具有重要作用……P.122-123

(对外经济关系不等于对外贸易。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对外管理经验交流)

3、对外贸易的作用

第一,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二,发展对外贸易,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比较优势)

第三,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

第四,发展对外贸易,接受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的挑战,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考点8: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1、对外贸易原则的内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双赢;多赢;共赢)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

独立自主是指自己拥有处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自力更生是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②为什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第一,

第二,

第三,

③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的

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

相互联系

前提、基础

重要途径

相互促进

(自力更生并不一定强调利用本国资源,在中国入世后,要越来越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才能更加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2)平等互利原则

①含义:

②体现:

A、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

B、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

2、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的关系(反倾销)

3、在对外开放中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

经济现象实例正确认识和利用

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现象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资本主义剥削雇佣劳动制度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和剥削制度是对立的

具有双重性的经济现象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它既有剥削的一面,又有科学性的一面,要抛弃资本主义经营管理中的剥削性,积极借鉴和利用其科学性即科学的管理方法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而又不是它特有的经济现象包括市场、市场经济、股票、股份公司、股票市场等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要大胆利用这些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科学技术和工艺等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没有阶级性,要积极利用为自己服务

课堂练习: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所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越多,越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答:(1)题中认为“发展……实力”,是正确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难题之一就是技术落后,因此,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和吸收先进技术,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2)并非引进的先进技术成果越多越好。技术引进必须从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实际需要出发,注意适用性,并且必须把引进技术的关键放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上,使之真正形成更高的生产力以提高自力更生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4、热点之一:如何认识国际贸易中的倾销与反倾销现象?

(1)倾销的含义:一国产品人为地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输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竞争手段。

(2)倾销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外国产品价格低,进口国的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其实不然,倾销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它直接打击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使其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下降,乃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工厂停产、倒闭,失业率上升。这样,外国产品就垄断了市场,最后有可能形成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进口国的消费者仍然是受害者。

西方跨国公司的低价倾销行为,不但使我国遭受关税损失,进一步扰乱了国内市场秩序,而且使我国的关税措施对国内产业和市场的保护落空,进一步恶化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竞争环境,使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危险,国家大量投资形成的工业生产能力被闲置。同时,还严重阻碍了一些新兴工业的起步和兴起,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另外,一些与军工生产相关的敏感产业(如感光材料工业)一旦被挤垮,还将给国防事业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国在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反倾销措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国的利益,保护民族工业。

世界市场范文篇9

战后几十年来,在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各个国家之间逐步形成了以新型的国际分工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型经济为国策、以发达的市场体系为纽带的大融合,0世界经济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对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及其作用规律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国际价值呈现出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变化与特点。如科技因素在国际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日益显化;国际价值规律对国与国之间生产与交换的调节作用不断强化;国际价值实现的市场平台扩大化,实现方式多元化;国际价值实现的障碍多重化。

一、影响国际价值变化与特点的因素分析

在马克思时代,市场交易方式相对简单,市场空间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比较有限,充当世界货币的贵金属的价值比较稳定。与之相联系的,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及其作用力也比较易见,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动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商品的国际价值。而在当代,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不仅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原有的传统因素产生影响,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新因素。新旧因素的交互作用,使商品价值的决定更呈复杂化趋势。再加上信息化、全球化引发市场结构的变化,使市场主体与客体之间,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产品的出口营销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非对称性,所有这些,是导致新时期国际价值变化特点的主要因素。面对这些影响国际价值变化的因素,有必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1在新技术革命作用下传统因素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1)生产资料。在马克思时代,作为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物——蒸汽机的出现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直接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发生重大变革,即机器代替手工工具。大机器在生产领域中的普遍使用,成为当时生产方式的典型特征。在当代,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技术装备水平远非马克思时代的普通机器所能及。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生产资料的构成中不仅劳动资料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对象的范畴也在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劳动对象。就劳动资料的变化特点来看,由于计算机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劳动资料的技术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其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而且这些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即由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这就使得生产过程中这些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资料包括技术装备和劳动对象,必然对国际价值产生新的影响,表现在产品价值中物化劳动所占的比重大大增加,还表现在由于劳动资料无形损耗速度加快、折旧期缩短而产生对产品价值的影响等。

(2)劳动力构成。在马克思时代,企业的规模较小,机器设备的技术含量较低,企业内部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员数量少,管理人员的数量极其有限,为机器生产服务的各类人员也主要在企业内部,很少延伸到企业之外,显示出当时劳动的特点是:以体力劳动、重复型的简单劳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型劳动为主,劳动者的组合结构以普通的蓝领劳动者为主。而当代,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企业的生产再也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普通机械上孤立地进行,高科技含量的设备引领着企业的生产不断提高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致使直接生产过程发生了一系列质的的变化,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过程也发生了相应的质变,使当代劳动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以脑力劳动、创新型复杂劳动以及企业内外部结合、生产型与服务型并重的劳动为主,劳动者的组合结构以白领劳动者为主。而作为当代劳动者主体的科技劳动者、管理劳动者和高级生产、服务劳动者所从事的高级的复杂劳动,对商品的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影响作用,也远远超过马克思时代。

(3)劳动生产率。在当代,由于高新科技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马克思时代,对国际价值的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各个国家内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而世界市场上国际价值总量却在增长。产生这一经济现象的原因在于,从各个国家内部看,高新科技的应用引发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不仅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大量增多,而且使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大为减少,致使单位商品价值量下降。而从国际范围看,高新科技引发了许多新产业、新部门的开拓,许多新产品、新服务的提供,大大增加了国际价值的总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大量高级复杂劳动力的使用,会大大增加国际价值的总量;先进技术装备的使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增加产品总量的同时会消耗更多的劳动对象和生产设备,使转移的旧价值增加,从而相应增大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这就是当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商品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双重影响。

(4)供求关系。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规模空前扩大,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商品在世界市场流通的速度、范围是马克思时代不可比拟的。但信息化、全球化也引发了世界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使由供求关系导致的价格波动更加明显地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其政府、商会和企业纷纷加强营销网络、进出口渠道的构建与维护,以促进世界市场流通渠道的畅通,客观上有利于国际市场商品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各个国家为了牟取更大的利益,采取种种手段,对市场的供求施予国别政策和人为的影响,使国际市场供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失灵。表现在有些国家为了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惜对出口企业进行明贴暗补,而对外则采取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等措施,将别国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拒于国门之外,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国际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进而影响了商品国际价值的实现过程。

(5)货币价值。在马克思笔下,世界市场上是由黄金和白银等贵金属充当世界货币的材料。世界货币作为衡量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外在尺度,其自身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对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产生影响。在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内在尺度不变的前提下,世界货币的价值变化与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变化成反比关系。而如今,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早已退出流通领域,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联盟组织的纸币替代贵金属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实际上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成为衡量商品国际价值量的外在尺度。这些国家和地区联盟组织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采取措施使本币币值变动,从而引发国际市场的汇率波动,进而影响世界市场商品国际价值的变动。

2新技术革命引发的新因素对国际价值的影响。

信息化、全球化不仅改变着原有的传统因素对国际价值形成的作用机制,而且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新因素。

(1)网络贸易。网络贸易是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实践证明,网络贸易显著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大大推进了国际贸易向快速化、简易化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在网络贸易领域中,参与交易的各方只要支付少量的网络通信费就可以获得所需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存储、交换和处理,大大节约了交易费用;二是参与交易的各方无须中介的介入,只要借助于全球性开放的互联网进行直接的联系与交易,大批的买卖瞬间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交易速度;三是参与交易的各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世界市场的行情和需求动态,对于出口商来说,可以根据世界市场的行情和需求动态来安排商品的生产和组织出口,使商品的出口能够与不断变化的世界市场需求相适应,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以体现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

(2)产业垄断。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表明,垄断对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世界市场上,垄断对商品国际价值的影响作用,也大体相似。在当今的信息网络时代,垄断出现了新现象,突出表现在信息产业自身的领域。由于信息产业是新兴的产业,信息经济具有规模效益递增的特点,各国政府都把它作为战略性产业加以扶持和保护,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其发展,这就使得信息产业容易产生垄断。再加上特有的经济效益、高额的垄断利润使该产业中的垄断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有利于促进其发展,以继续强化其垄断地位。这一切使信息产品的国际价值很大程度上受垄断企业的个别价值所左右,垄断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往往会凭借其垄断地位制定产品的垄断高价,使其大大偏离真实的国际价值。

(3)服务贸易。战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国际货物贸易。与普通的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自己的特征,给服务产品的价值决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有些服务具有独享性。如数据信息处理、环境保护以及城市规划等专业性服务,涉及的是特定的主体和客体,部门之间、行业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也难于用统一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二是大部分的服务具有不可贮存性。这是由国际服务的供给与消费几乎同步进行的特点决定的;三是贸易对象的两权具有可分离性。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中,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到进口者手里,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发挥一次作用。但国际服务贸易则不同,其贸易对象的两权往往可以分离。如在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中,服务的出口者可以凭借其所有权,通过契约关系,在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分别向不同的进口者转让使用权,使产品的使用权得以多次转让。由于同一服务的使用权可以多次转让,多次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调节作用也相应地发挥多次。

(4)组织干预。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组织,都有其共同之处,即通过成员国或地区政府间的协商,逐步消除区域内的贸易障碍,促进区域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在有的经济合作组织内部,例如欧盟,不仅在成员国之间拆除商品、服务的贸易壁垒,实行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组织内部推行统一的货币,从而使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与流通作用越出了各成员国的国界,商品的价值也相应地由原来的国别价值发展为区域价值。区域价值的出现有利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过渡。然而,这些经济合作组织对外却依然维持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从而客观上造成了统一世界市场的分割,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价值的形成。显然,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组织的干预,对于国别价值向国际价值的发展和国际价值的形成,客观上产生着双重影响。

二、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路径

众所周知,马克思没能完成他所设计的按照由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到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顺序来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写作计划,也没能留下关于国际价值研究的完整理论表述,散见于其著作中关于国际价值理论的相关论述,是100多年前马克思在当时的市场背景下,依据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国际价值问题所进行的初步探索,所形成的有关国际价值的论述大多是基于他的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的应用和逻辑延伸。这些论述,不仅成为后人继续研究的有益借鉴,同时也为后人对国际价值的进一步探讨留下充分的余地。

当今世界市场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新特点,也带来了国际价值的新变化,需要我们对这一系列变化、特点进行新的探索,以此创新马克思的国际价值论。在新时期,创新与发展国际价值论,需要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方法,研究信息化、全球化对国际价值带来的影响及其引发的国际价值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不仅要研究当代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条件,而且要研究国际价值的决定与国际价值的实现,还要研究国际价值规律的具体作用等问题。

从国际价值的形成看。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生产资料、劳动强度、劳动生产率、货币价值等影响国别价值形成的传统因素的变化,同样是引发国际价值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在不同的时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国别价值产生影响,其影响可以是同一方向、不同程度,也可以是相反方向、相同程度等多种组合情况。由于国别价值是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国际价值是国别价值在空间上的延伸,对国别价值的创新与发展研究,同样适合于对国际价值的研究。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在信息化、全球化作用下,供求关系、网络贸易、产业垄断、服务贸易以及组织干预等一系列新因素的出现与变化。研究这些发展变化的新因素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在方向、程度上对国际价值的形成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也是新时期探讨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

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看。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的作用,实际上是其在国内市场作用的扩展和延伸。与国内市场相似,在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同样是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价格的涨落,以此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总劳动量在世界范围的分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然而,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是,战后,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作用下,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出现新的变化,即呈现出泛化、强化和更有效的特点。对这一系列新特点的深入探讨,是研究新时期国际价值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在新时期,价值规律的调节手段也有新的变化,即当今价值规律在通过供求关系调节世界市场的进程中,往往是通过利率、汇率以及利润率等具体的经济杠杆进行的。这些经济杠杆会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对世界市场的投资方向、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以及货币流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世界市场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世界总劳动量在各个不同生产领域的分配。对这一系列经济杠杆调节作用的具体研究,是探讨新时期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从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看。一旦商品从国别市场进入国际市场,随着空间的变化,相应的,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优胜劣汰功能也从一国范围扩展到世界范围。在世界市场上,由于较发达国家和较落后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差距较大,他们的单位产品价值差别也较大,这有利于较发达国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同时较发达国家还可以凭借对市场的垄断,进行不等价交换,以较少的物化劳动换取较多的物化劳动,获取超额利润。所以,马克思说:价值规律在这里有了重大的变化,一个国家的三个工作日也可能同另一个国家的一个工作日交换。比较富有的国家剥削比较贫穷的国家。在新时期,尽管国际贸易和各国间的经贸往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世界市场得到了很大的拓展和完善,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价值规律的优胜劣汰的功能依然未变,国际市场上不平等交换的机制依然存在。由于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具有不断拉大的趋势,在价值规律优胜劣汰功能和不平等交换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国际市场交易所实现的利润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也就不可避免,这也就是战后以来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南北差距具有不断拉大趋势的重要原因。与此相应地,也引发了战后国际经贸关系方面新的统治和依附关系。显然,研究新时期世界市场上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考察国际贸易所实现的利润由发展中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的问题,这既是马克思国际价值论在当代的应用,也是对当代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关系的探讨,它是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又一条重要路径。

从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看。马克思在研究国别价值时,详细地探讨了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转型问题。而在他经济学著作和手稿中,虽然有不少与国际价值相关的论述,但关于国际价值转型问题即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问题,却几乎没有涉及。即使在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论述最集中的《资本论》第一卷第20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其目的是在于分析比较各个国家由于劳动强度和劳动生产力的不同引发工资方面的差异,而不是专门着眼于对国际价值与世界贸易问题的研究。这就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空间。我们知道,战后,在新技术革命的作用下,国际贸易与世界市场获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不断发展,利润率的平均化将不再局限于国内。在国际市场上,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规律也将会发挥作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导致的激烈竞争,必然会引发的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尽管这种流动难免会遭遇到国家和地区之间各种形式的壁垒不同程度的障碍,但国际间的要素流动毕竟是一种趋势,它最终将导致世界市场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从而商品的国际价值也就会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因而,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研究国别价值转化为国别生产价格的思路和方法,来探讨新时期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使马克思关于国别价值转化为国别生产价格的理论在国际上得以拓展和延伸,以此确立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中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态,这是新时期国际价值论创新与发展的再一条重要路径。

世界市场范文篇10

第一,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所依据的外在条件,把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认识发展到新水平。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十分清楚地阐明了他们的世界历史思想。他们指出,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生产力和世界交往普遍发展的结果。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地理条件、交通工具等方面的限制,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是非常稀少的,各个民族处于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从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族发展图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往范围的扩大,才最终突破了国家、民族的地域局限性,使民族历史开始逐步转变为世界历史。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发展,“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1](P.88)。

如果说在资本主义早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才初显端倪,那么在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和交往则更是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企业甚至个人的活动,以国际市场和信息技术进步为纽带,越来越连接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开放、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世界整体,世界历史进入了它发展的新阶段,即全球化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邓小平在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这种新趋势的基础上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P.64)他更主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P.78)即中国要快速发展和繁荣稳定,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外在条件。同时,邓小平还指出,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都要对外开放。他认为,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都可以在“扬弃”的基础上拿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此可见,邓小平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新趋势的背景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在现时代下的具体运用,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思想发展到新水平。

第二,邓小平关于各民族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积极融入世界市场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经济“台阶式”发展的核心机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思想发展到新阶段。在世界历史条件下,世界市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造成了不断攫取剩余价值的无穷贪欲;而它的市场经济的交往形态,则赋予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的扩张力量。这样,资本必定会创造出世界市场,换句话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必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进而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因为通过融入和参与世界市场,人们摆脱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通过全球的全面生产为人们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分析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俄国恰好又生存在现代的历史环境中,处在文化较高的时代,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它可以通过世界市场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东西而避免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的波折和痛苦。这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二战以后,随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由中心国家向国家发展的趋势。邓小平根据这种趋势从一方面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整体繁荣依赖于世界市场的发展。因为国际间的商品、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2](P.79)。因此,不断开发发展中国家的新市场,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世界市场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邓小平又指出中国要赶超世界水平,必须实施“台阶式”发展战略。而要真正过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必须立足于世界市场。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我们最大的经验就是不要脱离世界。”[2](P.290)而要立足世界市场,还必须通过改革以适应世界市场。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是通过改革适应世界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由此可见,邓小平的世界市场思想,充分说明了各个民族国家,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经济“台阶式”发展的核心机制,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思想发展到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关于在现代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所依据的最重要因素,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动力的思想发展到新高度。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考察了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和在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把科学技术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现代生产中,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生产工具的改革、生产新工艺的采用,都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深刻而准确地认识自然物的属性,有效地对其进行加工以及发现和创造新的劳动对象,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动密切相关;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提高,知识水平的增长,体力和智力的强化,也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武装。事实证明,18世纪中后期正是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历史持续、快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经历了一场伟大革命,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而是几乎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邓小平指出:“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P.87)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系统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作用,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把对科学技术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对当代世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崭新概括。它说明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也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因素,把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发展到新高度。

第四,邓小平关于在两种制度并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搞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政治保障,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国际矛盾运动作出了新判断。随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各个民族国家进入了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中谋求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发展时期,人类总体的发展历史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史不仅具有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且还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性质、结构和运行机制;但是,随着世界历史条件下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地域性界限,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作用。这一方面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逐渐成为带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性矛盾运动;另一方面表现在这种矛盾运动在扩散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各个民族国家固有的社会矛盾运动产生碰撞和冲突,从而使各个民族国家的社会矛盾运动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运动相互激荡,“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此外,不一定非要等到这种矛盾在某一国家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才导致这个国家内发生冲突。由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同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竞争,就足以使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1](P.115—116)这就使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既表现为一定的民族性矛盾,又表现为各个民族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体现为民族性矛盾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间矛盾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对抗关系。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趋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主要形式和解决对抗关系的主要手段,也由军事较量转向“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这既表现在国际领域两种社会制度比优势、比竞争力、比吸引力之间的较量和竞争,也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之间的较量和斗争。邓小平指出:“我们执行对外开放政策,学习外国的技术,利用外资,是为了搞好社会主义建设,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道路。”[2](P.195)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方面必须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和平演变”的图谋;另一方面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邓小平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从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视角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作出了新判断。

第五,邓小平关于要建设共同富裕的、比资本主义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背景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后实现的首要目标,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作出了新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不仅为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前提,而且更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创造了广阔的前景。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P.87)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之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单独建成的。由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世界体系得以建立,最终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大致相同,以致在所有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成为社会上起主要决定作用的两个阶级,他们的斗争形式也成了社会的主要斗争形式,共产主义的最终胜利是必然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视野和方法,分析研究处在世界历史下的中国国情,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第一次科学而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是与我们最终建立的社会主义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始终认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只要能够建立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最终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邓小平深刻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P.382—38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已充分证明我们正在向这个目标迈进。这是邓小平提出的世界历史的前进方向。他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最终指向是实现共产主义作出了新的概括。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发展的现代价值

第一,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以更为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及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各个国家和民族卷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世界有机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求社会发展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特点,同时也必须确立观察世界的正确方法。面对全球化的现实,深刻领悟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的深刻内涵,会极大地拓宽我们观察世界的视域和思维空间,改变人们往往从本国或本民族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狭隘眼界,促使人们更加自觉地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去观察和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事务,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近两年来同志多次指出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谁也回避不了,都得参与进去。问题的关键是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全球化趋势,既要看到它的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不利的一面。这对于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地对待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对经济全球化造成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趋利避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进一步认清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世界历史是各国间普遍联系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这种态势决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验、管理办法,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才能以跳跃式的发展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邓小平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尽可能地有选择地学习和利用,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充分估量未来科技的巨大作用,大力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在21世纪必将更深入、更快速地向前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当前,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科技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科技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主要大国都在制定和实施21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加快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尤其是科技源头的创新,实现中国科技发展的跨越,从而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邓小平世界历史思想使我们能够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的世界历史思想都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这使我们在当今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时期进一步认清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二战以后,虽然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是不管在国际范围还是在国内都还存在着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邓小平指出:“如果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制度,它们的经济文化肯定还会有更大的进步。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中一切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也在努力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努力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直至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而斗争。”[3](P.168)社会主义在当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大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P.383)。“到下个世纪五十年,如果我们基本上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进一步断言社会主义成功。”[2](P.320)邓小平还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2](P.135)因此,在世界历史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文明成果,在社会生产力、社会文明等方面缩小同发达资本主义之间的差距并逐渐超过资本主义而建立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经过一个长过程发展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收稿日期:2001—03—18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