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建筑欣赏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5 09:14:11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1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2

1 小学生欣赏美术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同时具有随意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还善于联想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 进行美术欣赏的策略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2.1 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2 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3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总结: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中对于建筑美学的思想理论,使人深深地体会到了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美学别具一格的审美态度,《美学散步》中虽然讲的有些自由松散,但是正因为这种自由松散的方式,更让人能够轻松的领悟书中宗白华的这种对与建筑美学的理论思想,就如那句话所说:形散而神不散,字散而意不散。使读者学习到了优秀建筑的审美标准:建筑要有生命,建筑要融于自然,建筑要有空间之美。宗白华先生对于建筑的审美理论使后人进一步了解到了作为建筑设计师对于设计一个优秀的建筑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和思索,要融汇现今的建筑艺术形式,还需秉承和发扬我们中国传统的优良建筑形式。设计一所建筑,不要为设计而设计,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到设计之中,要考虑到建筑设计周围的环境因素,要融于其中,让设计更拥有形式之美还应该拥有感情之美,给欣赏者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感受和触动。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理论,远见卓识,至今仍有深刻的意义 ,应当引起建筑界的关注。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4

关键词:高校 艺术欣赏 作用和措施

艺术欣赏是一个观察、体验、品味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以及一定的美学知识。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社会功能。普通高校加强和实施艺术欣赏教育,是抓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一直被教师们认为是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因为当前中国的很多中学除了初中开设了一点素描、色彩的临摹课程及一般的歌曲学唱以外,类似书法、中外艺术史论、艺术欣赏等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接触。很多学生对音、美常识和艺术史论知之甚少或者一无所知。所以进入高校后开设公共艺术欣赏课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带动了高校教育的改革,根据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令人欣喜的是,各校都增开了艺术欣赏课程,文理渗透,全面地在各学科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这无疑是明智的举措。

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欣赏教学又是人生感知艺术审美教育和艺术技能教育的重要阶段。让艺术从艺术家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学的美育教学工作立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广泛地参与审美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美育变为主动地需要美育。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实现自身精神意识的升华,对造就一代人的高尚情操和社会风气也是大有益处的。

运用艺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也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还使他们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我们只要不断努力探索,就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方法,使艺术欣赏这门课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发挥培养学生精神层面上的作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公共艺术课尤其是美术、书法欣赏课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大学生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文化史的宏大前景,有助于他们了解社会、历史、文化等,先辈们的艺术耕耘留下了无数举世无双的艺术瑰宝,从夏商周的青铜至秦始皇兵马俑,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到隋唐五代的宫廷艺术,从宋代的院体风格画到明清的宫殿建筑……它带领人们在历史的时空中敖游,它包含着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文化精华,这些艺术作品的传播本身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史也是文化艺术的被掠夺史。在学习与探索中引发对祖国民族积极的感情,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外国美术名作如《尖叫》、《生命》、《弗拉基米尔道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吃土豆的人们》等作品都具有人生教育的意义。通过对比作品主人公的人生境况和自己的人生,使学生对其苦难与不幸产生同情,对今天的幸福倍感珍惜,从而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其次,它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艺术欣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艺术感受,又能促使他们科学的思考,尤其是艺术史的开放式构架更需要学生独立的想象和思维,这些以意象形式存在的知识和经验成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成为创造性思维的素材,以一般思维模式转化为自由直观,从而极大地充实和提高了学生智力素质中的知识结构层面的质量与水平。事实上,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酷爱艺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熏陶,从而获得新的思路,有力地促进了自己从事的科技活动,达・芬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不仅是艺术大师而且是位科学家。钱学森说,他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夫人,因为他的夫人是艺术家,对他的帮助很大。创造力是思维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又是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是将来人才的必备素质,是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它对我国人才资源的开发,人才的质量及全民族文化素质综合水准的提高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再次,它有助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是视听艺术,这就使在艺术教育中要通过大量的感知训练。可以说,没有大量的艺术刺激,要获得敏锐而独特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感觉是不可能的。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一个过程,不是通过硬性灌输或纪律强迫接受而获得的,是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和熏陶,感染了接受者。学生通过感受、体验、理解美等多种心理要素得到了充分而又协调的发展,逐渐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

当大家普遍认识到艺术欣赏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各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上的不足。通过了解,笔者看到,增开的艺术欣赏课程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着挑战。在学制不变的前提下,尽管减少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但安排给艺术欣赏课程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要想教育质量不降低,出路在于调整艺术欣赏课的内部结构,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措施。

具体到普通高校的艺术欣赏课,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来丰富与开阔学生的审美天地,让学生感受到全面与完善的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要求他们了解太多的绘画技能和演唱技巧,通过艺术欣赏课的教学使其学会一些艺术常识及学会如何欣赏。如通过艺术史论的欣赏,懂得艺术的美感特征与技巧特点,懂得艺术技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创境达意的表现手法。

世界艺术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欣赏课时内,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大的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笔者认为,安排教学内容总的原则是:勾勒艺术基本知识框架,更新陈旧浮泛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简言之,就是精、新、实、趣的原则。现就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美术欣赏教学为例,具体阐述之。

“精”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突出艺术知识体系中内在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能以少胜多,真正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如西方美术中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意识:从古希腊美术中人的精神的确立,到中世纪美术对人的地位的扭曲,古典主义对人的理性的张扬,再到浪漫主义强调人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科学理性和人道主义追求,20世纪美术中人的失落和非理性的泛滥等等。在教学中始终抓住这一演变过程,比泛泛地讲各个时代社会背景、阶级关系、美术概况等,更能理清西方美术的发展脉络。第二,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作品中风格各异的艺术面貌及人文主义的审美理想;德拉克罗瓦的名作《希阿岛屠杀》,对浪漫主义美术的崛起及其重大意义;库尔贝的现实主义美术对艺术界的影响和冲击;印象派及毕加索立体主义画派以及后现代诸流派的兴起及追求,这些都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大现象,而且围绕着这些美术家及其作品的评论,凝聚了历代思想家、评论家的智慧,这些问题既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也是拓展学生思路、训练学生鉴赏能力的教学主体的内容。贯彻“精”的原则,其结果必然是压缩教学课时,我们用节余的课时可开设与美术相关的“比较艺术”内容,甚至将美术拓展到政治、科学、宗教等领域去,把讲授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透,给学生以启示,同时相应地改变教学方法,以问题式教学代替面面俱到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

“新”主要体现为:突破美术欣赏教学内容止于20世纪的框框,一直下延到二战后的当代美术,增加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的新内容。就中西美术特色的比较而言,究其差异和历史上的相互影响,可追溯其文明渊源和展望未来美术的走向。同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应突破单一的社会政治批评模式,运用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分析美术现象。如文化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等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分析,理解美术作品。比如,对库尔贝名作《浴女》的理解,不要仅停留于艺术层面的讲述,而应从人格理论角度把画家及作品理解成为对神、贵族叛逆和反抗的现实人格力量的代表,并从油画新技法角度去理解画家的“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可介绍美术领域内最新现象,范围可涉及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新趋势及其它们之间的联系;介绍当今国画界对唐、宋工笔绢画和元、明、清文人画的新理解等,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实”即教学内容的实在,即讲在点子上,也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取舍教学内容时应该坚持一条:学生已经知道的或是讲了以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的东西,少讲或不讲,如现代中西美术许多理论问题尚在讨论中,在处理这一课程的教学时,不必纠缠于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而应在讲授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于实际运用。我们将美术欣赏分为上、下编。上编两章,一章讲基本理论,一章讲鉴别欣赏;下编则是中西美术比较分析的实际运用性讨论。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了的中外美术知识以及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从事中西美术欣赏分析的实践,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趣”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单纯追求奇趣,而应在精、新、实的前提下力求有趣。如“向日葵”为凡高这个不幸的艺术家一生热爱光明的象征,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画家?在教材上流水帐式的生平经历叙述中找不到答案。从文人画家徐渭豪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与画家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从山人朱耷的“哭之”、“笑之”的题款看画家哭笑不得的痛苦心情及孤傲、冷漠的艺术个性。我们在教学中以生动、丰富的细节,促使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以自己的积极思维参与教学,自然地理解到,生活与艺术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对艺术的执着,是凡高、徐渭、朱耷成为伟大艺术家的两个基本条件。

教学的目的实现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必须要有一套相应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发展学生获取艺术知识和欣赏的能力。在教学时,应该具体运用范、练、启、议四种方法。

“范”是指在教学中要体现出示范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结论性的知识,还应将得到结论的思维过程和技巧演示过程展示出来。比如分析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时,教材的结论说蒙娜丽莎以明暗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的西洋传统绘画来讲,是个重要的发展。怎样理解这一空泛的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应从教材的分析入手,提出教材上的审美观趋于单向线型思维的一面,联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文化的矛盾、画家本人经历黑暗的中世纪和实际绘画创作过程以及前后其他画家作品,从油画画种的形成初期技法角度、从构图、题材、明暗(包括那个时期特有的富于古典味的色彩运用及不同于后来的印象派色彩的特征、意义),全面分析和理解教材上看似空泛的结论,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时从单线型思维到多维立体思维。另外,讲授水墨写意国画时当堂表演范画,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画具介绍到墨分五采焦、重、浓、淡、清的技法演示过程,乃至国画(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计白当黑的写意观的课堂讲授与演示,从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运用平时的知识积累来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在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自己科研的体会,告诉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识,得出新的结论。

“练”就是自我练习。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加强练习,以自己的积极思维代替被动的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练”,我们应该抓两件事:一是抓课前的预习,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的结业分析文,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运作知识的能力。在讲授某一章节之前,预先布置预习题,要求学生针对问题预习教材,必要时印发有关参考资料,学生必须在专门的预习笔记上完成预习题,记下预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并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以增强课堂讲授的针对性。写作美术欣赏课程结业分析文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结业分析文的写作,学生的实际欣赏能力会普遍得到提高,部分学生会初步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及研究问题的乐趣,激发探讨问题、写作分析的欲望。

“启”指讲授中的渗透启发式。运用对比方式在纵横比较的开阔视野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比较中西方建筑风格样式,应从思想取向、造型特征到各自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差异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中国建筑侧重于人与自然保持联系,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木结构,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丰富多彩的装饰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艺术为其建筑特征。西方建筑中洋溢着人体美的希腊围柱式石结构,外观沉闷、内部亮堂阔大的古罗马神庙,象征着渴望与神保持联系,这种象征一直影响着拜占廷、中古俄罗斯罗马风格与哥特式建筑向高空发展,影响着现代建筑摩天大楼的建造。通过比较不仅能使学生了解中西建筑的不同之处,还会使他们进一步思索两大类建筑的整体建筑风格和发展趋向。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评价,意味着有新的评价角度,评价方法,或者不同的观念,这对学生就是一种诱导和启发。

“议”是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一起的讨论。通过讨论交流,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训练学生对问题反映的敏捷性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我们应在教学中展开形式多样的讨论式教学,如插入课堂讲授中讨论,专题性讨论,结业分析文的汇报性讨论,“幻灯片观摩艺术沙龙”式讨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启发性、研讨性与实践性的教学结合起来,从总体上看,以课堂讲授为主,但又要注重示范性和启发性,这样对学生实际艺术欣赏的能力的培养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辟第二课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为配合课堂教学和实现培养目标,我们可对此作些探索。比如与校团委合作搞“综艺大赛”,定期举办“艺术欣赏”宣传橱窗,开辟专门艺术欣赏网页,给学生开设讲座课之类,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了解艺术特性,激发出他们的浓厚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能基本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改革思路和做法。通过强调学生课外自学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实际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艺术欣赏能力的目的,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欣赏能力、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运用知识从事实践的能力,使其具备比较广博的文化历史知识和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85-02

体育欣赏为大家呈现的是体育比赛中永无止境的超越与追求,还有运动员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体育精神。体育欣赏对于培养人的情操、提高生活质量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一种艺术,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在高校,体育欣赏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体育知识的传播方法,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体育运动的欣赏,使大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育欣赏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体育视野、丰富大学生体育运动知识的需要,而且又让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通过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对美的需求,这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一种措施,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观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欣赏能力的内涵

1.体育与体育欣赏。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是有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体育价值、体育认识、体育道德、体育情感、体育理想、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强身健心的目的,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亲身体验的过程,一种身体和精神愉悦的过程。

体育欣赏是指观赏者这一主体对体育运动的具体形象这一客观存在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体育运动中对事物本质的美的一种认识。随着现在人们逐步提高的生活水平,体育欣赏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在高校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大学生们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体育兴趣,了解体育知识,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切身体会体育欣赏所带来的乐趣,进而提升对体育欣赏的能力。

2.体育欣赏能力。体育欣赏能力是指能理性地和愉快地对体育运动比赛和表演进行观赏,能对有关的体育社会背景和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是在欣赏体育比赛的过程中,个人所应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体育运动素养、体育心理道德素养和体育文化素养在外界体育环境影响下的有机统一。大学生通过遗传获得的多种素质经过外界体育环境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向有利于体育运动和体育欣赏这方面发展,并互相影响形成了个体体育欣赏能力。这些能力让欣赏者在欣赏体育的同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满足,还能够促进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达到欣赏、娱乐的目的。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能够大幅度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锻炼中去。

二、体育欣赏的内容

1.对运动员在比赛中临场发挥的欣赏。不管是哪种体育项目,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和战术都是欣赏者在比赛中欣赏的重点。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的高水平的技术、完美的动作、他们之间配合默契的战术加上在比赛中的临场发挥,这些都能带动观众的兴趣,让大家赏心悦目。如排球比赛中运动员的扣、垫、传的配合和娴熟的扣球、吊球的动作,花样滑冰中两人抛接、转体的技术动作,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

2.对运动员在比赛中道德品质的欣赏。体育比赛中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不仅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彩的技、战术的展示,也是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行为作风等各方面的展示。全面展示运动员、教练员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作风,这样往往给观赏者以启示和教育。道德品质越出色,越是能鼓舞和激励观众,这样使比赛扣人心弦,同时也把观赏者的情绪带入高潮。

3.对裁判员执法水平的欣赏。在现代体育比赛中,不管是任何项目的比赛,裁判员的判罚,不但影响着比赛的结果,同时还影响着观众的情绪。正因为比赛的公平,运动员的竞争才有意义,他们背后艰辛的努力、汗水和付出才有意义。裁判员在赛场上的判罚能力水平与观众的欣赏情绪以及比赛的继续进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观众要从裁判法的角度去看待裁判在比赛中的判罚,正确地看待裁判的执法水平,对培养一名有修养的欣赏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对体育馆的建设、艺术风格的欣赏。现代奥运会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全世界对体育热衷的观众们,不分国度与文化的差异,共同创造美好奥运家园。这美好的家园就是奥运体育场馆建筑。体育场馆的建筑体现一个国家独特的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对时代、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民族素质的集中表现。当观众欣赏到体育场馆的建筑时,看到千姿百态的外形,不一样的风格,不仅会使人进入艺术的天堂,而且会激励人,让人感到一种振奋。

5.对体育运动器材和服装的欣赏。体育比赛中比赛器械的使用和发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在运动服饰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所穿的名为“中国龙”的服饰,是一个龙形图案,这样的设计不仅美化了服装,而且还让世界知道:世界的东方屹立着伟大的中国巨龙。

三、体育欣赏者应具备的条件

1.掌握运动项目特点,熟知比赛规则。对于大学生体育欣赏者来说主要是观看比赛的门道,不是看看比赛的形式,要掌握比赛项目的特点,了解比赛规则。任何一项比赛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场地与比赛规则,有自己的战术配置,而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战术与比赛规则的不断发展与变化,难度越来越大了,动作要求越来越优美了。作为欣赏者要随时关注了解规则修改部分的内容以及新规则给比赛带来的新变化。

2.具有较强的个人修养,进行文明欣赏。在现代的竞技体育比赛中,由于运动员的技术和战术变幻莫测、灵活多变,比赛场面激烈而紧张,因此使比赛的节奏影响着欣赏者的情绪,这就要求欣赏者在观看比赛中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自己所喜爱的体育明星或球队失利,就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在欣赏体育比赛时,体育欣赏者要具有较强的文化修养,进行文明欣赏。

3.具备正确的体育观。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体育观为指导,这样才能清楚地分出在比赛中存在的美与丑。作为一名合格的观赏者对于在比赛中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在体育比赛中运动员之间出现的故意伤人、对裁判员的辱骂、赛前买通裁判等恶劣行为,欣赏者在看待这样的现象时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因此,体育欣赏者在进行体育欣赏时要具备正确的体育观。

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方法

1.组织学生观摩体育比赛,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现场观看各种不同的体育比赛。观看比赛不是凑热闹,而是通过观看国内外一些重大比赛,让大学生感受到体育美的同时,也让大学生了解到很多知识。比如运动员在比赛中顽强拼搏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优美的动作等。观摩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对比赛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大学生欣赏水平,使其终身受益。

2.加强和提高体育实践能力。体育欣赏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和比赛。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需要在具体而广泛的实践中习得,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参与、切身感悟其中的规律和意蕴。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有效的。

3.了解各项运动的技、战术特点及比赛规则。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自己完整的技术和战术体系,不同的比赛项目也有不同的规则。其内容包括裁判员的职责、运动员的行为准则等。如果不懂技术和战术,又不懂该项目的比赛规则,那就属于是看热闹,达不到体育欣赏的目的,有时还可能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乱叫乱喊、打磕睡、精神不振等现象。体育欣赏者只有在了解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欣赏体育比赛,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体育欣赏氛围。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加强体育的宣传,通过广播、报刊、板报、图片展览、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等对体育比赛进行更全面综合的报道,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体育的激情,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欣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时还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让大学生在了解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不但可以使大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而且还能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并对改善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体质和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观赏水平[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

[2] 郑明远.浅谈高校体育欣赏课在体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华章,2012,(22).

[3] 刘秋玲.论大学生体育欣赏能力的构成与特点[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4] 潘朝晖.论体育欣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5] 陈标,章亮.浅析体育欣赏[J].贵州体育科技,2003,(4).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122-01

在苏教版六年级美术教材中,无论是《现代建筑》还是《美丽的园林》的教学,教师都不能单纯地理解为绘画表现或设计应用的教学课,而应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欣赏、感知上。然而,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欣赏教学内容已融入综合创作课程中,很容易被教师们所忽视。在此,笔者就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期提高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设置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说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当船的角色,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帆,两者密切配合,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能高歌猛进。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能大幅度提高美术学习的效率。例如,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国画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一系列国画作品(美术课本上的陈子庄、朱耷的相关作品)。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解说欣赏,遇到需要细细品味的,则师生共同咀嚼其中的妙处,畅所欲言。与此同时,还可以旁征博引,借助视频展示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国画大师的作品,让学生们尽情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欣赏了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以及张大千的山水画之后,为了不给学生留下“国画就是借助毛笔、墨汁进行勾勒点染,画出来的东西比较神似,没有西洋画那么栩栩如生”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工笔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学生惊讶地发现,国画中也有形象逼真的画面和人物,构图疏密有致,章法巧妙。通过让学生比较前后看到的不同风格的国画,引导学生了解写意国画和工笔国画的艺术特色,让学生懂得国画既有栩栩如生的一面,也有追求神似的一面,引导学生“跳出庐山看庐山”,立体化、多层次地认识国画,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二、设置对比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巧妙设置对比环节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现代建筑》一课,由于学生能时时处处看见高楼大厦,想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并不容易。在收集资料时,笔者发现,历经近百年的现代建筑大多是世界上的伟大建筑,而国内很多近期的建筑物只是昙花一现,早已被人遗忘或拆除。我认为,这些材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能让学生感受设计师的魅力所在。具体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在导入过程中出示几幅不同时期的建筑图片,让学生按建造的时间进行排列。不少学生把美国的帝国大厦和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列在最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么排列,学生答:“他们的造型很时尚。”当我宣布正确答案(悉尼歌剧院建于上世纪70年代,帝国大厦建于上世纪30年代)时,学生脸上出现了惊异的表情。判断失误使他们的求知欲更加旺盛,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

三、设置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师展示,学生欣赏”的模式,要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学生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和学生共同欣赏中国古代青铜器时,我事先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青铜器的图片,并且了解各种器具的用途(包括喝水的器具、吃饭的器具、打仗的兵器、演奏的乐器等),及其历史、制作工艺、基本功能、维护与鉴定的方法。上课时,要求学生张贴相关的图片,向其他同学进行解说;或者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展示青铜器图片,然后进行解说。因为是学生自己解说,所以所有的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一个学生的成功,又带动了其他学生,学生们进行展示的欲望高涨。在解说的过程中,其他学生还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这样有助于解说的同学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深层次答案。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7

2022关于优秀《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作者没有建构什么美学理论体系,而是用他行云流水般的抒情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来自生活中无所不在的艺术美,待得我散步归来,我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对于体味中国艺术至境,宗白华原则的是从“错彩镂金”走向“芙蓉出水”,以他特有的方式将中国美学的各方特色熔铸出来并标举到了极致。 宗白华先生认为,美学的内容,不一定在于哲学的分析、辑的考察,也可以在于个人的行动所启示的美的体会和体验。他的美学研究不重哲学的分析、逻辑的考察,而重趣谈、风度、艺术和审美的体验;不是从逻辑定义和概念辨析出发,而是从美的体会或体验出发;不是纠缠于本质、对象、特征等美学理论的空泛讨论,而是凭借自己深沉的心胸去充分领略、感受大自然、艺术人中的生命美、境界美。 艺术作品的美决定于它所被灌注的生命力是否流畅,和生命力是否被观赏者所感受到而产生共鸣。维纳斯雕像之所以会被人们认为是美丽的,是因为它身上的每一根线条都是顺滑流畅,没有一丝的滞涩,给人的是一种自然的共鸣。也就是维纳斯雕像的创作者所赋予维纳斯雕像的是一股流畅的生命力,并且使这股生命力深深地蕴藏在维纳斯雕像这一件作品当中,并且让观赏的人也感受到这股力量与情感的流动。一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也是因为创作者的灵感行云流水,以体会一种生命力的流畅感为动力,并没有加以任何的修饰,所寻求的是生命的协调。 宗白华美的态度是超俗的,又是入世的。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与家园感。宗先生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2022关于优秀《美学散步》读后感范文

  宗白华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美学的先驱。他所创造出的新的建筑美学理论,不仅借鉴了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还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国传统优秀的建筑美学特色。本文将从建筑的生命本质、建筑的自然意境、建筑的空间之美,三个方面对宗白华先生的建筑美学观念进行阐释。

  一、建筑的生命本质。

  建筑的生命本质特征主要是从宗白华先生持生命本体论的这一观点进行分析。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之特点,一方不离实用,一方又为生命表现。” 这一观点恰恰充分体现了宗白华先生的生命本体论贯穿始终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先生建筑美学的生命本质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设计师和欣赏者之间的共鸣来赋予建筑物一生命气韵的空间。建筑设计者在对建筑设计创作时,表达着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想,以建筑来彰显自己设计的生命力,展现自己设计的风采。在欣赏建筑的过程中,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自己生命体验和感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和设计者共鸣的过程。宗白华先生认为,建筑是大自然中的一个小自然,是人向大自然索要的一个人为的空间。而这个空间不是与大自然分离的,而是和大自然相通的、浑然一体的,是有生命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拥有着设计师和欣赏者赋予的特殊的思维。第二、结构形式是建筑艺术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衡量一个建筑物是否优秀的必要条件,这种结构形式它不只是实现了人们眼前表面的“美”的价值,而且充分地表现了生命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给世人一种美的体验。第三、建筑艺术是表现的而并非模仿什么。表现一种设计师的理想、表现一种独特的思维,每一个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象征着一种生命的本质。包括建筑在内的所有艺术形态,都具有“形”、“ 景”、“情”这三种艺术表现结构。

  二、建筑的自然意境。

  翻开中国艺术之篇,你会发现中国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亲近自然,融于自然。

  宗白华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提道:根据《诗经》记载,周璇王先生的建筑艺术构思就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野鸡。这样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建筑设计师对自然世界的喜爱或崇拜之情。“游、望、赏、居”是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在宗白华先生所强调的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之中,“居”作为最基础的建筑功能,而“游、望、赏、”这三种功能的寓意为:人生在世,赏游于大自然之中,自然闲适。把它们作为建筑艺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把世人在大自然之中游历的闲适之情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建筑也有心灵的“窗”,建筑中窗的设计,乃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媒介,人身于建筑之中透过窗赏析大自然,与大自然相沟通,这一设计恰好体现出了建筑设计者想亲近自然,融于自然的设计思想。优秀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它最基础的功能———居,还要使其融于自然。

  三、建筑的空间之美。

  建筑本是空间的一种艺术,早在20世纪20年代,宗白华先生就在一系列论文中提出:建筑艺术首要特质乃是空间,并且为建筑下定义为:“建筑是在自然空间中人为创造出来的若干个小空间,而这些小空间又组合成为一大空间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追溯建筑史到建筑空间论的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到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的空间之美这一理论的独特见解。

  宗白华先生对建筑空间理论的独特认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他认为:建筑就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艺术,最初建筑的目的仅是为了居住,后来表现为建筑设计师的思想理念,建筑空间的每一个隔阂设计都充分体现着设计师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中国的园林建筑艺术乃是组织空间和创造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建筑设计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创造出来的空间。园林建筑设计注重空间的布置和设计,讲究虚实,强调隔通并济。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为了阐释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这一美学理念,利用中国古典美学“借景”的理论,列举出多种园林建筑布置和创造空间的手法: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总的指出,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布局空间、组织空间来创造空间,然后拓展空间。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创造空间的意境。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8

关键词:前结构、合法化偏见、审美、当代设计

一、“前结构“和”合法化偏见“的理论认识

1.海德格尔的“前结构”理论

解释学的根本的意味,就是“理解的理解”,它代表着一种从内部对我们解释意义的方式进行描述并使它形式化的企图。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审美解释提出了“前结构”的概念,即理解需和“预先有的文化习惯”“预先有的概念系统“和”预先有的假设“三方面构建[1]。预先有的文化习惯是指人在进行理解、解释活动之前已经”有“了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历史与文化先占有了我们,我们成为历史和文化传统中的人,此在的这种状态即称之为”前有“[2]。预先有的概念系统指我们思考任何问题所要利用的语言、观念以表达的语言的方式。语言、观念会带给我们先有的理解,同时也把这些先有的东西带给我们思考的问题。预先有的假设是”此在“在理解前已经具有的观念、前提和假设、假定等或在理解是所预设的一种概念方式。海德格尔说道:“解释可以从有待解释的存在者自身汲取属于这个存在者的概念方式。

2.伽达默尔的“合法化偏见“理论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既不是解释者克服历史性所造成的“偏见”以顺应、接近和破译本文,也不是“偏见”单向地、武断地去同化、判断本文,而是“偏见”与本文相互作用的过程,解释者利用“偏见”生产性地去解释本文,再解释过程中,“偏见”也受到检验、调整和修正,从而更好地展示本文的真理,主客体双方在理解过程中都得到了发展[3]。偏见的形成是人不可避免的历史性所决定的,类似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解释者把自己现在已经有的和对象所包含的历史的东西融合,形成新的对象和环境,从而完成理解。

二、从“前结构“和”合法化偏见“的理论到当代设计的审美

1.“前结构”与“合法化偏见”理论的艺术审美

人所在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群体的心理结构首先构成、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然后随之这种现实的生存状态内化于观念系统之中,成为理解者进行理解、解释活动已经给定了精神结构精神框架,从而达到对理解、思维活动发生作用。任何人的理解和解释活动都受这个社会精神框架的限定,在其范围之内进行,不可超越。很多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源于人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及传统观念、风俗习惯。很多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只是一个图式性框架,而欣赏者不同的经验、素养、审美趣味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不同的解释,但是很多人对自然的大多数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样的。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成为当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是当代设计的代表,如图1。“值得我们自豪的是,在最具创造性、最酷的建筑T+L's列表中有5个运用了盖里技术。事实上,这些建筑能让欣赏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原因不是技术而是在所有设计中让人铭记的结构。”GT的首席执行官Dayne Myers说[4]。鸟巢就是从自然界中寻找了一种与人的某种约定俗有了自己的概念,是鸟类筑建的供栖息的地方,是用来孕育和呵护生命的,不是其他别的东西,利用这个传统观念给体育场编织了一个温馨鸟巢,把人包围在这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的结构里,从而体现设计的人文关怀。

2.通过两个理论,挖掘在设计作品与欣赏者的审美互动中的产生机制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在理解问题上,侧重于人的理解活动的前提、本质给与了历史的说明与规定,具体地论述了“前结构“和”传统“、”偏见“在理解、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凸显了传统、先见的地位,从而映现了人们思维活动的内在结构,使我们对于人们的理解活动、思维活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5]。设计作品存在于设计师创造和欣赏者再创造的双重活动中,一些艺术符号蕴含了广泛和深刻的文化价值,人能够看到并解释到符号所传达的图像语义,让人能够更准确的把握符号在人文情感方面所产生的精神内驱力,从而设计师用我们自己熟知的图像语言符号传达设计思维,表达设计情感,更容易引起欣赏者的审美共鸣。例如,中国当代设计中的“中国风”。尽十年来在当代设计领域,刮起一股以中国传统符号为元素的“中国风”,如图2。这些中国元素来源于优秀的传统艺术符号,传统符号元素表面的形式是约定俗成、相对固化的,从古至今,人们世世代代地反复描摹和运用同一个图形符号,不仅是因为这些图形的元素外在的形式美感,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看到并感受其形式语言背后蕴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寓意,这就是解释学的“前结构”和“合理化偏见”影响欣赏者的审美,因为这些元素是在中国的环境和历史中沉淀的,同时人也是随着一起发展,所以在欣赏者的意识里就有了潜在的审美“偏见”,从而有利于欣赏者审美接受产生积极作用,最终营造出艺术家与欣赏者的互动氛围。(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虹滨.美术教育本真论[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12.

[2] 杨楹.思维方式研究的解释学视角[J].福建:华侨大学社科所.2000.03.

[3]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06.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9

一、音乐欣赏价值论

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些重要价值,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

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它既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又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①因此,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艺术品位,培养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艺术体验力、艺术感悟力、艺术理解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2.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可以健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②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自然具有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3.人格完美铸造的价值

音乐欣赏可以铸造完美的人格,这又主要通过陶冶人的情感来实现。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③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达到情感共鸣,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完善欣赏者的人格。

4.音乐综合素质提升的价值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表演(演唱、演奏)能力、音乐分析能力、音乐研究能力等音乐综合素质。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说的就是见多识广的道理。

二、音乐欣赏内容论

音乐欣赏作为一门课程,其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

1.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是音乐欣赏的“案头工作”,也是具体欣赏的必要的准备工作。如果音乐作品的曲谱是具体的“音乐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作品分析便是解读“设计图纸”,以便更精准、更全面地欣赏具体的“音乐建筑”,避免盲目的、随意的、即兴的欣赏。作品分析的具体内容,又包括词曲作者的生平简历、时代背景、艺术道路、艺术追求、艺术风格、思想特点等。

2.具体欣赏

具体欣赏即进入“音乐建筑”内部,进行具体、实际的欣赏。具体内容又包括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审美特征(社会美、抒情美、形象美、模糊美、朦胧美等)、语言特征(旋律、节奏、和声、织体、调式、调性、复调等)、体裁特征(声乐作品的抒情歌曲、叙事歌曲、劳动歌曲、进行曲、讽刺歌曲、诙谐歌曲、舞蹈歌曲等。器乐作品的序曲、组曲、进行曲、夜曲、叙事曲、幻想曲、狂想曲、随想曲、舞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交响曲等)、曲式特征(声乐作品的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多部曲式等;器乐作品的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混合曲式、自由曲式等)、结构特征(情节结构、组织结构、音响结构、过程结构、思维结构、心理结构)等。

三、音乐欣赏方法论

方法虽然属于手段范畴,但它对于实现目的却具有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认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方法论则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认识论与方法论是紧密联系、互相配套的。同样,在音乐欣赏中,也要在音乐欣赏价值认识论的基础上配之以科学、正确的音乐欣赏方法,方能使二者相得益彰,收到预期的欣赏效果。

音乐欣赏的具体方法,可分解为以下两大层面。

1.把握音乐的欣赏步骤

音乐的欣赏步骤,主要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艺术联想、艺术想象、艺术理解、艺术评价、艺术再造等。

2.运用音乐的欣赏方法

狭义的音乐欣赏,其欣赏方法主要有两种:感性欣赏法。此种欣赏方法指的是凭欣赏者的艺术感觉进行欣赏的方法,其特点是思维随着音符自由飞扬,让情感自由发挥,使欣赏者通过“移情”作用,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满足。理性欣赏法。此种欣赏方法是凭理智进行欣赏的方法,既品尝把玩,又分析判断,这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功力。

艺术院校中的音乐欣赏方法,是感性欣赏法与理性欣赏法的综合运用,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完成音乐欣赏的任务。

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只能管窥蠡测,概而言之。

注释:

①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195.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

世界建筑欣赏论文篇10

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大学公选课,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作为“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的公共选修课,素描应当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学习素描的意义何在?面对什么样的困境?学习素描应当以什么角度入手?本文从这三个问题入手,探索公共选修课的素描课程新的教学实践模式。

一、公选课学习素描的意义何在?

1:全国各所大学的通识教育公选课里有一个“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对于“艺术欣赏”这个环节,所有的古典艺术作品和当代艺术作品,除了背景介绍环节,都涉及了造型、空间、构成、黑白灰关系、审美意识等这些造型基础概念,而这些概念均是素描课程所研究的范畴,在学生进入某一种艺术形式作品欣赏阶段之前,以公选课的方式进行学,为“艺术欣赏”模块打好基础,是开设公选课“素描”课程意义之一。

2:同样针对“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对于“艺术实践”这个环节,对于任何一门艺术实践课程,均涉及到构图、线条、笔触、黑白灰关系、重力、力动等造型表现手段,而这是“素描”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素描课程,解决各门类艺术实践课程无法跨越的艺术表现载体――表现手段,是开设公选课“素描”课程意义意义之二。

3:面对各学科即分化又交叉的新形式,学习公选课素描课程,以设计素描的思维方式做为纽带,使学生思维活跃立体,为培养一专多能的交叉型复合型人才打造思维广度,这是开设公选课“素描”课程意义意义之三。

4:如果说“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是博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培养具有――心智的自我认识、自我批判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具备卓越品性和辨识力的“人”。那么选修课“素描”就是“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最重要的基石,这才是开设这门选修课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二、公选课学习素描面对什么样的困难?

1:非艺术类生源艺术素养弱,基础差。选修课学生不是艺术专业学生,高考没有结束过美术专业培训,为了高考也没有时间学习美术,基本上是零基础。我曾经在课堂上做过随机小调查、很少有学生说得出学校所在地上海外滩的建筑形式,就是上海本地生源面对家乡的建筑也是了解一般,对西方著名艺术家或者中国当代艺术家也是仅仅有些面熟。

而艺术欣赏能力是需要花时间培养的,完全没有建构欣赏基础的学生,为老师的艺术教学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2:公选课学分低,课时量少,以我校的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为例,每门课只有2个学分,课时为32课时,个别课程甚至是1个学分,16节课。课程要求是欣赏加实践,对于课程要求一般教学大纲会用“欣赏和实践并重”一句话带过,但是这个要求,要在32课时做到,面对公选课的零基础学生,对于教师说来真是考验教学手段。毕竟学生连铅笔都不会削,真是从零教起。

如何做到“欣赏和实践并重”,如何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比例,这也是一个大问题,艺术欣赏和理论课程占得太多,学生会没有操作感受,难以真正理解画面,糊里糊涂的学成一锅粥,很快就失去兴趣。而实践课程安排多一点,使学生既能欣赏又能动手操作,真正学进去进而摸到艺术的大门,完成博雅艺术教育的目标,16到32的课时,时间又根本不够。

三、学习素描应当以什么角度入手?

既然素描课程对于“艺术欣赏和实践”模块是非常重要的,而素描课程又是极端严谨的造型重头戏,是所有艺术门类的入门敲门砖。那么面对公选课的学生基础差,教学时间紧的客观问题,寻找一个可以快速建立造型意识的观察角度,挑选一种抓大放小,控制全局的素描表达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抓住大纲、纲举目张,完成短时间内“欣赏和实践”并重的教学目标。

1:结构素描:结构素描教学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开创的结构素描的理念,被整个西方艺术教学广泛接受,引入我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在90年代被各大艺术专业院校广泛应用,形成中国的设计学院基础造型教学体系。

结构素描是以理解、剖析、认识、重构结构为最终目的,放弃了丰富的光影调子,采用简洁明了的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结构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和概括出来。为了提炼对象的本质特征,学生必须学习采用直击结构的观察角度和由内而外的观察方法。

2:表现性素描:所谓表现性素描相对于客观写实的严谨写实素描而言的,它侧重艺术创作视角,结合作者自我表达的需求,注重独特自我的个性化表达。

表现性素描强调作者内心的自我感知体会,结合客观物象的具体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描摹现实世界,而是注重创作新的艺术形态,培养学生的主观创作能力,是稍纵即逝的艺术感受和敏感心灵相互碰撞的产物。

表现性素描载体丰富,既可以是传统的画具,也可以借助多种材质,多种工具和多种表达手段,对于素描表达能力比较差的选修课学生是良好的助力手段,帮助他们绕过造型基础差这一硬伤,进入自我表达的自在创作状态。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赢得成就感,激发对生命真实情感的表达欲望,有着很好的作用。

3:结合结构素描和表现性素描:

所谓结合结构素描和表现性素描,就是利用结构素描的观察视角,舍弃客观世界原本存在的光影关系,从而使物象接近结构本质。在这个观察角度基础之下,借助表现性素描的表现手段完成公选课素描的“实践”过程。

四、素描公选课最终应当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

1:由于运用结构素描的观察角度,使学生可以更加迅速的了解到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而这种由内而外,360度环绕式观察客观世界的观察角度,可以为学生建立理性而严谨的创作基础,为创造性表达营造一个扎实准确的精准客观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