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8 13:48:25

基建审计论文

基建审计论文篇1

论文摘要:本文就东南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中跟踪审计的实践和具体做法,从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定位、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审计资源整合、跟踪审计执法环境、跟踪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规范跟踪审计工作等方面阐述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心得体会,以期提高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成效。

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已成为各高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趋势。高校原有的规模和设施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积极进行新校区建设,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由于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技术复杂、程序环节多、专业性强等特点,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的失误,都有可能对学校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影响项目效益的发挥。因此,对学校基本建设资金如何加强管理和有效合理地使用,就成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长期以来,高校对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工程竣工决算的审计方式,这是一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虽然在决算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设项目竣工后,在竣工决算审计中即使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揪出了腐败案件,但人已经倒下。因此,这种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式存在时间滞后、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的问题,这种事后的审计监督方式已难以满足建筑市场的需求。

东南大学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按照“揭露问题,提出对策,促进管理,保证质量”的总体要求,采取以学校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机构为补充的审计模式,对新校区建设投资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跟踪审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科学定位跟踪审计的职能

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学校审计部门要本着既参与审计监督又不能越位的原则,履行审计职能。跟踪审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工程造价签证,即核实工程造价,作为施工承包人和学校之间的结算凭证;(2)监督、评价,即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基建管理部门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并向学校领导报告;(3)提供咨询和建议,以提高学校基建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在跟踪审计实践中,一方面要全面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不可偏废,既要注重工程造价核实的职能,又要发挥跟踪审计的监督和咨询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严守监督的角色定位,对发现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基建管理部门或监理等管理机构去解决,不能越俎代庖。

2、正确处理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和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其两者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由于跟踪审计工作与新校区项目建设同步进行,所以审计与被审计的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若配合或处理不好,容易引起基建管理部门的抵触情绪,使跟踪审计工作难以实施。审计人员要认识到:审计是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更不是监工。跟踪审计是以为建设项目堵塞漏洞、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为目的。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基建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不能直接干预施工单位的工作。基建管理部门也要认识到:审计工作只是一种监督手段,重要的是真正发挥为项目建设服务的作用。通过跟踪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偏差,从而达到加强内部控制,提高项目管理水平的目的。实际上,基建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是基建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者,后者是项目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服务者。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有效配合,才能提高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学校项目建设的质量、投资和进度。3、加快法制建设,改善跟踪审计执法环境

跟踪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其责任重大,风险也较大。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规章制度却相对滞后,使审计人员难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有共性的判断和评价。当前,需要相应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的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建立和完善跟踪审计的程序。既为建设单位制订项目管理制度提供可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对于规范审计行为,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意义重大,它可以使跟踪审计工作逐步走向严密、科学、规范。

4、整合审计资源,内外协作审计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涉及项目建设的各个过程和方方面面。审计工作只有重点突出,才能成效显著。由于建设项目从开工建设到交付使用涉及众多环节和多个部门,有些涉及非常专业的知识,学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一个学校内部的经济监督部门,限于自身人员专业知识的局限性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不可能对每个项目都进行审计。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直接影响跟踪审计效果。

为了克服学校内部审计部门审计能力不足,审计质量难以保证的缺陷,我们采取了“整合审计资源,内外协作审计”的模式。采用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组,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具有熟悉内部业务、易沟通等优势。对一些行业性、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我们让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做一些基础性、前期性的调查、咨询等工作或内部审计先审核把关,再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等办法。

5、项目跟踪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

绩效审计是对投资行为利用资源的财务性、经济性、环保性、社会性等进行的综合评价,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新校区建设投资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由于其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可变因素多,所以,加强和搞好新校区建设项目的绩效审计,能够有效地监督和控制不合规、无效益或不必要投资建设的项目,使有限的资金得到优化配置,并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充分体现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在新校区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过程中,对工程设计方案、材料设备选用、工程变更等可能影响投资或造成损失浪费的现象,及时与学校基建管理部门进行沟通,促进并优化科学决策,改善投资管理。

6、规范跟踪审计工作,提高跟踪审计质量

如果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过程中不执行规范操作,工作出现疏忽或发生欺诈行为,会造成审计风险。为此,学校审计处组织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审计法实施条例》,严格按《国家审计准则》进行业务操作。针对新校区的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详细了解被跟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评估审计风险,制定跟踪审计方案。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待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到施工现场取证的一定要亲眼目睹,掌握第一手资料,不能听凭他人。不清楚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弄清楚,不留任何疑问和隐患。同时,要求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职业道德,真正履行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的职能。

参考文献:

[1]吕江华.高校工程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基建审计论文篇2

【论文摘要】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经历了创立、起步、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方向和思路,要立足于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实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效率等目标。 在国家审计的定位上,要从微观着手,对宏观经济作出独立判断。 重新构建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审计部门的职能不应当体现在“综合性”,而应当体现在“高层次上”。 论文关键词:审计、法制、建设 一、我国审计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1982年,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我国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律基础,从此,我国审计监督制度进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与审计监督制度建设同步,我国审计法制建设也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创立阶段:从1982年宪法到1985年《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的是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创立阶段。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的审计工作法规——暂行规定,贯彻宪法关于实行审计监督制度,是保障国家审计逐步实现制度化、法制化的一个具体法规,为我国今后的审计立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起步阶段:从1985年到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的,为审计法制建设的起步阶段。条例将宪法关于审计监督的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化,对审计机关的任务、职权、领导体制、审计工作程序、内部审计、社会审计,以及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并确立了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这是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审计行政法规,初步构筑了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阶段:从1988年到1994年八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这一阶段为审计法制建设的发展阶段。审计法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总结了我国审计机关成立以来的经验,借鉴国外审计立法的有益成果,明确规定实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每年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人大常委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从而,确立了审计机关较高层次的法律地位,也确立了我国审计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完善阶段。从1994年至今为审计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阶段。这一期间,国务院于1995年7月颁布了《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1997年10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6年审计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38项审计规范,审计法律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提速,审计工作开始走上了规范化轨道。1999年5月中央两办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赋予审计机关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使命。2000年以来,审计署先后以1、2、3号令颁布了17个审计准则。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结合当地实际,就经济责任审计、国家基本建设项目审计、内部审计等问题,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颁布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目前,我国已基本上建立了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核心内容,以审计准则等规章为执行标准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审计工作基本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审计法律制度不断趋于完善。 二、当前,我国审计法制建设中的不足 无可否认,自1982年宪法确立我国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审计监督制度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审计监督在法律规定的领域全面展开,审计机关履行职责逐步到位,审计内容不断深化,在维护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以及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审计监督制度,是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个历史条件下诞生的。因此,审计理念和审计法律制度,诸如审计的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审计职责权限、管辖范围的划分等等,无不打上这一时期的烙印。主要表现在: 1、审计的领导体制方面。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在我国现行审计领导体制下,审计工作与政府各项经济工作紧密相连,能够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促使政府工作目标和宏观调控

基建审计论文篇3

基建工程审计一般是针对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设方案、可行性研究和经济效益进行工作,对基建工程的投资和投资绩效进行审计监督。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对投资和建设单位的资金支出以及设计、建设质量、经济效益进行审计,严格监督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施工资金、施工周期。审计工作对企业财务的建设资金预算、资金来源、资金使用状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后续资金使用的可靠性。审计工作对工程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确定基建投资责任人和工程负责人,保证工程的安全。

2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基建工程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差。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当前企业缺乏综合性的审计工作人才,人员素质和职业技能良莠不齐,工作人员的工作知识单一,缺乏专业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审计能力,无法深入的了解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建设和审计工作的质量。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做不到位。目前很多建设单位的审计工作人员配给不到位,对于一些小的工程项目,经常性的不配给审计人员。而一些较为重要的项目则是直接由领导或者领导指定人员负责的。审计工作人员不足,常常顾此失彼,无法把审计工作的监督做到位,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监督力度不足。基建工程一般建设项目都比较大,涉及面广,若审计工作人员不足便容易顾此失彼,无法对项目的审计工作覆盖到位。这样的现状下,一些人员便胆大妄为的,损害企业的利益。最近几年基建项目的增多,导致审计人员的工作忙不过来,无暇顾及小项目的工作,更是导致了这种情况愈演愈烈,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非常重大的损失。

3当前基建工程审计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发挥政府在投资方面的作用。基建工程的主要投资方是政府,政府应该发挥出在投资方面地宏观调控作用。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部门加强对公共项目、高新技术、农业和支柱产业的审查力度,组织好对基建工程的建设设计工作,克服困难,充分的提高资金使用率。建立完善的政府资金投资管理模式,明确各项资金的使用调度[4]。建立健全、严格的基建工程审计制度。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查制度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造价,有计划地进行物资采购、资金管理。明确的划分出各部分的责任人,促使其积极的参与到基建工程的建设中去,和各部门相互合作,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和解决,若是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便要对相关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督促其紧抓工作[5]。加强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和财务工作之间的联系。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和财务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工作中互相合作,对基建工程的财务支出进行核对检查,减少失误的产生。对工程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要事无巨细的仔细核对配件、设备安装得费用支出,明确资金的使用和投资单位。

4结语

基建审计论文篇4

【关键词】 内部审计权威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客观性; 内部审计职业谨慎; 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1-0133-04

一、引言

内部审计是应对影响组织目标之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从逻辑上来说,一是能发现消极因素,二是能推动针对消极因素采取行动,通俗地说,就是能发现问题,并且还能推动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两方面的机制是内部审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权威性都是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的结论或建议就难以推动针对性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推动后续行动的内部审计是浪费资源。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所以,从理论上搞清楚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对内部审计制度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有较深入的研究,也有少量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但是,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认为,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对于独立性来说,权威性可能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更为相关。本文拟提出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文献综述,梳理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相关文献;其次,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再次,用这个理论框架来分析若干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框架的解释力;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文献综述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审计权威性,二是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

一些文献涉及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内涵。沈克俭[ 1 ]认为,权威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是扎扎实实地开展,对查出的问题,要有事实、有根据,评价要中肯,要能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决策和监督提供公正、正确的信息。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 2 ]认为,具有使人信服的强大威慑力和声誉是权威性的具体表现。秦荣生[ 3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审计工作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审计组织作出的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无权进行否定。孙宁[ 4 ]认为,权威性体现为审计意见能得到落实。李景祥[ 5 ]认为,审计权威性表现为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建议或审计决定的执行力。

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影响因素,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是其权威性的基础[ 2-3,6-11 ]。一些文献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因素,例如,质量审计[ 12 ],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自愿程度及领导重视程度[ 13 ,5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12,14 ],审计技术方法[ 5 ]。

多数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独立性作为其权威性的基础,主要体现在领导体制,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越高,内部审计越是具有独立性,从而也越是具有权威性[ 15-22 ]。

此外,一些文献还涉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特有损害因素及限度。一些文献认为,与外部审计人员相比,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限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报告其发现的问题,这实质上是指出管理部门的错误,因此,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干预内部审计;第二,内部审计机构要透明地理解问题并推动问题得到整改,必须主动与管理部门协调好关系,如此一来,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可能会受到损害;第三,由于处于同一个组织,内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人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可能损害独立性;第四,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可能带来内部审计人员自我评估,从而对独立性产生负面影响[ 23-24 ]。阎栗和吴开兵[ 25 ]认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该有一个比较适当的“度”,在这个“度”的范围内,独立性的提升可以增加组织价值,超过这个度,独立性过高,会造成内部审计与经营层(甚至是高级管理层)的对立,进而增加内部审计与经营层信息交换成本,影响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功能的发挥。

上述文献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权威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保障机制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致力于此。

三、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这个机制的建构要以效果为基准来作出相关抉择。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没有权威性,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内部审计制度也就没有效果。而内部审计权威性又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等,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进而保障了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上述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实线部分)。

(一)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概念及其对内部审计效果的影响

权威是对指令或安排的一种服从和支持,权威性就是处于权威的性状。内部审计权威性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一般来说,内部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结论和计建议,对于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人们可能会持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态度,对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进行冷处理,实质上是视同其不存在;第二种态度,表面接受了,实际上不采取切实的行动;第三种态度,很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切实采取相应的行动。上述不同的态度,只有持第三种态度时,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才得到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才处于权威的性状。简单地说,内部审计权威性是指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相关方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应行动,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也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二是行动,也就是接受或采纳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并采取针对性的行动。上述两个维度,行动比认同更重要。

不少文献以及IIA的规范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影响。笔者认为,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固然没有效果可言,但是,即使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制度也可能没有效果。表1描述了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的不同情形。

表1显示,有些情形下,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但是,内部审计制度没有效果,其原因是,内部审计部门出具的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审计结论及审计建议,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这些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针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形下,独立性、客观性并没有缺失,但是,内部审计的价值缺失。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仅仅注重独立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而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重视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采纳及相关的行动、重视发现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要重视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当然,如果没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即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得到接受或采纳,由于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没有反映真实的问题,真实问题也未能解决,内部审计同样没有价值。所以,对于内部审计来说,独立性、客观性不可或缺,但是,仅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还不够,必须由独立性、客观性推进到权威性,后者包括前二者。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内部审计与民间审计有很大的不同。民间审计只是对审计主题发表审计意见就可以了,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整改并不承担责任。内部审计则不同,发现问题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接受或采纳是内部审计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权威性包括独立性、客观性,并且比独立性、客观性更重要。

(二)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既然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效果的基础,那么,如何保障内部审计权威性呢?前面已经指出,权威性包括接受或采纳、行动两个维度,行动比接受或采纳更重要。接受或采纳的基础是审计质量,审计质量越高,接受或采纳程度越高。接受或采纳对是否行动会有重要影响,而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也会影响相关方是否采取行动,一般来说,这种组织地位越高,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需要说明的是,内部审计的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地位不一定是内部审计机构本身的组织地位,而是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中的领导地位,也就是在组织治理或高层中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岗位或机构。总体来说,直接保障内部审计结论和建议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也就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机制是审计高质量和高组织地位(图1)。下面具体分析上述两种机制。

先来分析内部审计高质量保障机制。内部审计质量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性,二是专业胜任能力(图1)。内部审计客观性是指审计人员不偏不倚,不得因偏见、利益冲突或他人的不当影响而损害自己的职业判断[ 26 ]。怎么才能做到客观性呢?一是精神上具有独立性,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受他人影响,主观上没有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失去独立性,审计人员可能在主观上就有迎合某种需求从而偏离自己职业判断的动机。二是工作态度严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不会因为工作不严谨而产生错误判断。三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不会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而产生错误判断。上述三个方面组合起来,就为客观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图1)。换言之,独立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审计客观性的保障机制[ 27 ]。

内部审计产品除了审计结论外,更有意义的是审计建议。一般来说,客观性主要是针对审计结论而言,对于审计结论来说,做到了客观性,也就具有了高质量。但是,对于审计建议来说,高质量的审计建议除了基于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外,其质量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例如,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审计建议实施后的成本效益比等,这些因素都是审计建议的质量维度,这些维度是客观性保障不了的,需要审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经验,所以,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从两个路径影响审计质量,一是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性,二是影响审计建议的质量(图1)。

接下来分析内部审计高组织地位保障机制。内部审计部门本身的组织层级不一定很高,但是,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并不只是代表内部审计部门本身,而是代表本组织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所以,这个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就是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例如,如果由CEO领导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组织层级是由CEO来代表的,相关单位或个人会从CEO的组织层级来选择对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的态度。我国历史上的不少朝代,监督体系都是以卑临尊,这样做当然也有弊端,但是,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监督者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因为被监督者的秩级比监督者高,监督者必须认真地收集证据,不敢轻率地作出结论。与以卑临尊同时存在的是领导监督机构的岗位或机构秩级很高,很多情形下是皇帝亲自领导监督机构,这样一来,监督者本身秩级不高,但是,监督结论或建议代表的秩级很高,这就为监督结论或建议树立了很大的权威性[ 28 ]。内部审计也是如此,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能否得到接受或采纳并推动相关行动,除了审计质量外,其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所代表的组织层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的行动源于两方面的力量,一是认同,二是威慑力。高质量的审计获取了认同,这为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基于认同可能有行动,也可能没有行动,所以,在认同的同时,如果再增加某种威慑力,则相关人员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内部审计独立性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组织地位是核心内容,组织独立一方面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不能低于审计客体,另一方面还强调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组织层级越高,威慑力越强,基于审计结论或审计建议的行动也就越有可能发生。所以,领导内部审计的岗位或机构的组织层级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又一个重要保障机制(图1)。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是广东核电公司集团与香港中电集团共同出资,其中广东核电公司占75%股权,香港中电占25%的股权。大亚湾核电站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建议执行力度非常大,审计建议回复率100%①,并且,还做到了三个“必须”: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查明原因,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必须落实,对相关人员的责任必须追究[ 29 ]。可见,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很高。

这种权威性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内部审计,二是高层级的组织地位。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首批通过IIA内部审计质量外部评估的中国企业,其内部审计质量可见一斑。高质量的审计一方面基于其具有国际水准的内部审计规范,大亚湾核电站建立了完整的审计工作体系和规范的管理模式,从制定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到开展后续审计,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通过这些规范,为其审计质量提供了程序性保障[ 30 ];另一方面,其审计质量还源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这支审计队伍来自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并且还有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 31 ]。

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本身属于公司的一个部门,与公司其他部门相比,并没有特殊的组织级别,但是,I导内部审计部门的是董事会和总经理,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行政上向总经理报告,是为了让总经理支持审计建议的落实;职能上向董事会报告,是为了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部门不经过总经理直接发出审计报告,每半年在董事会作独立报告,阐述审计活动和发现[ 32 ]。

综上所述,大亚湾核电站内部审计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审计质量和审计组织层级是这种权威性的重要保障因素,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相一致。

五、结论和启示

内部审计权威性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基础性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权威性及其保障机制的理论框架。

内部审计权威性就是人们对内部审计结论或建议的接受或采纳并采取相关行动,从而使得内部审计处于权威的性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接受或采纳审计结论或建议,二是基于审计结论或建议采取针对性的行动。内部审计权威性与独立性、客观性具有差异,在有些情形上,可能存在独立性、客观性,但是不存在权威性。对于内部审计制度效果来说,权威性比独立性、客观性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要提升内部审计制度效果,不能不重视独立性、客观性,但是又不能只重视独立性、客观性,而要更进一步,要重视权威性。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是内部审计权威性的保障机制,所以,需要从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谨慎、专业胜任能力多个维度努力来推进内部审计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克俭.建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遵循的准则[J].财会通讯,1984(S4):19.

[2] 安顺财校会计教研室.改变现行审计机关的行政隶属关系是保证审计权威性的根本出路[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4(3):63-64.

[3] 秦荣生.审计客观公正的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求[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3):31-34.

[4] 孙宁.依法落实审计意见维护审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6):32.

[5] 李景祥.论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性[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4(12):5-6.

[6] 钟文俊,宋建民.改革和完善农业银行内部审计体制的构想[J].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2(11):39-40.

[7] 朱靖娟.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基于Logit模型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9):20-23.

[8] 宋锐.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模式的探讨[J].财经界,2009(6):142-143.

[9] 魏昌东.中国企业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定位缺陷与完善对策[J].学海,2010(2):164-168.

[10] 肖艳芳,汤英,邱元雄.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委派制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5(5):7-9.

[11] 周利红.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12-113.

[12] 殷书元.浅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J].现代审计与经济,1995(4):26.

[13] 申香华,张喜莲.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探讨[J].理财,1997(7):17-18.

[14] 张明仁.影响审计工作严肃性和权威性的成因及对策[J].广西审计,2003(2):46-48.

[15] 张学林.论内部审计领导体制的建立[J].财会通讯,1992(4):20-21.

[16] 时现,毛勇,易仁萍.国内外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状况之比较:基于调查问卷分析[J].审计研究,2008(6):23-26.

[17] 蒲育军.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8(8):83-85.

[18] 李明辉.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基于内审机构报告关系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9(1):69-75.

[19] 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改进[J].审计研究,2010(3):48-53.

[20] 刘红梅.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组织模式的构建[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1(1):88-93.

[21]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22] 李文文.产权范式的内部审计独立性研究: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J].中国内部审计,2014(6):31-33.

[23]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Independence and objectivity : a framework for internal auditors[R].Altamonte Springs,FL :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2001.

[24] 颜晓燕,饶婧婧.关于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1(7):205-208.

[25]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78.

[27] TAYLOR M H. A proposed framework emphasizing auditor reliability over auditor indepen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57-266.

[28] 朱建磊.明代监察制度的制衡功能[J].文史杂志,2014(6):37-40.

[29] 施兵,董琳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经营管理做好服务[J].中国内部审计,2006(7):28-29.

[30] 常琪.“防范”胜于“纠正”:记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2004(2):52-53.

基建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 国家审计; 基层审计; 审计科研

中图分类号:F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6-02

2011年,审计署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与基本原则[1]。2014年12月,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当前审计理论严重落后于实践。因此,立足实践,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十分迫切。与大学、科研机构相比,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在科研成果质量、数量上均相形见绌。实务派与经院派理论属于审计理论体系的两个方面,理应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和补充,现在却呈现跛脚状态。本文在此剖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建议。

一、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现状

(一)参与科研人员少

目前县(区)审计机关一线人员(不含后勤人员)一般为30名左右,地级市审计机关一般不超过百人。加上审计任务繁重,时间紧张,实际从事审计科研人员屈指可数。即使他们在数十年的审计实践中,对社会认识已经十分深刻,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审计思路和方法,有着改进审计工作或者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机制体制方面的见解,也未去很好地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由于他们不参与审计科研,使宝贵资源在无形中流失。

(二)科研活动举办少

以前省、市,甚至县(区)审计机关每年,都要召开一两次审计学术论文交流会议。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地方审计机关或审计学会很少举办审计科研活动。即使是全国性审计研讨会议,时间都被压缩到一天。这就使得审计学术交流缺少了可以依托的平台,也减少了相互磨砺和接受专家指导的机会,无疑削弱了审计人员参与科研的动力,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只是根据上级文件要求,被动地上报一定数量的审计论文,形式上完成任务而已。

(三)审计科研成果少

由于参与审计科研的基层人员较少,活动又少,直接导致审计科研成果较少。如《审计研究》在2014―2015年度共刊登论文190篇。其中第一作者为地级市审计人员的7篇,仅占3.68%,县级审计人员的则空白。第一作者为高等院校的137篇,占比72.11%,两者对比鲜明。实务界论文数量太少直接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原料匮乏,出现理论脱离实践倾向难以避免。

二、基层审计科研现状成因分析

(一)审计科研时间成本高昂

刘家义审计长曾指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要有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坐冷板凳的精神境界,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追求,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坚韧毅力,脚踏实地、不图虚华、一丝不苟、刻苦钻研,不断积累广博而精深的学识,才能修得成理论研究的正果,才能出得来扛鼎之作。”开展审计科研所需时间和精力十分惊人,审计科研人员为此必须极大地克制个人欲望,牺牲大量娱乐和休息时间,同时协调兼顾好审计岗位工作、家庭生活。没有坚强毅力,就难以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当前人性浮躁、追求享受的时代,高昂的成本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吃苦耐劳精神不是人人具备。可以说这是基层审计人员较少参与科研的重要原因。

(二)论文交流发表平台缺乏

科研论文阐述的是个人独特的思想,渴望能够发表并与他人交流,但除了如前所述审计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很少外,目前论文在正式刊物发表较为困难。一是我国审计类杂志的论文承载量有限。比如《审计研究》是双月刊,一年刊发不超百篇。二是部分地方审计杂志在10年前全面清理机关办刊物过程中停刊,有的虽然改为内部资料,但并不是理想的发表平台。三是少数审计杂志对论文作者的学历要求在研究生以上,这就使得基层审计人员论文根本没有录用机会。与此同时,大部分基层审计人员文字写作水平不高或研究方法不正确,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审计论文的录用率。

(三)审计科研激励措施不够

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因为处在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常常埋头忙于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之余,总结经验,撰写理论文章,基层审计机关不要说“重赏”,即使是一些基本的激励措施也没有。有的审计机关没有建立审计科研机构,有的即使建立也是形同虚设。相应的奖励政策缺乏,如给予报销版面费、参考资料费、参加学术会议的费用,发放论文奖金以及与职务晋升优先考虑等。没有实质性的激励措施,审计科研收益性差(如今发放稿酬的刊物很少),审计人员没有内在动力,积极性很难调动,形不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因此,除了一些工资与职称挂钩的事业编制审计人员,为了通过高级审计师职称资格评审,被动撰写和发表数量有限的审计论文,而平时自发撰写论文的审计人员则很少。

三、推动基层审计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高度重视基层科研工作

一要求真务实,从思想上把基层审计科研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如同马克思主义需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一样,审计理论必须与中国国情和审计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指导审计实践,服务国家治理。没有实践经验总结,理论研究就会沦为魏晋清谈。二要完善审计科研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开展审计科研活动,改变一些地方审计科研基本有名无实的状况。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活动,凝聚人心,促进审计文化建设。不同的研究方法要兼收并蓄。三要根据基层审计机关工作的特点,统一部署,制订科研长期规划,设置审计科研课题,落实年度科研计划。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不因审计机关领导人的变动而变动,不因领导个人好恶而时兴时废。

(二)建设基层审计科研队伍

一要选拔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机关全员搞科研,但条件并不具备。毕竟有的人实际业务比较忙,无暇顾及;有的人天生不擅长文字工作。但是县市审计机关,按照5%的比例――这样计算下来全国大约有3 000人,即挑选有兴趣的人参与科研,应不成问题。二要加强审计科研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审计科研团队参加各类科研业务培训,鼓励审计人员在职进修。如财经专业出身的参加中文专业学习,以提高文字水平。三要适时邀请部分杂志社的编辑辅导审计人员学术论文写作要领、主流研究方法,指明审计科研方向,以提高稿件质量和命中率。四要对审计科研成果突出审计人员,应适当给予物质奖励,并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聘用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三)适当提供科研活动经费

开展审计科研活动,经费保障不可或缺。2011年的《意见》就曾指出,“要根据审计科研工作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并将科研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条件”。为此,一要编制审计科研经费预算。保证科研培训、订阅杂志、购买书籍资料、举办或参加论坛研讨会以及上网查询等必要费用。没有资料参考,孤陋寡闻,难以取得较大的科研成果。二要适当扩大对审计期刊杂志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编辑人员工资和印刷成本的财政补助。有学者指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学术期刊不收版面费也是主流,政府给予期刊补助费很高。地方审计机关在实行省级统管以后,应当落实对审计期刊补助政策,促进审计科研工作开展。

(四)拓宽科研渠道

一要积极开展各类学术审计研讨活动。地方审计机关、审计学会每年定期召开论文研讨交流会议,提升士气,增强科研信心。二要扩大目前主要审计期刊的容量。如审计署将《审计研究》双月刊扩为月刊。三要适当增加审计期刊。创办《国家审计》《预算审计》《政府审计》等部级期刊,将现有省级审计机关的内部资料变为公开发行期刊。尤其是要在经济发达、财经院校云集的地区,适当增加刊物,以促进科研。同时,可以优化版面设计,提高版面的文字容量。四要设定基层审计专门栏目,适当录用一线审计人员的论文。控制期刊中数学模型形式的论文数量,减少数学计算占用大幅版面情形,适度压缩论文字数,从而给基层审计人员腾出一定的版面空间。

(五)加强与学研机构交流合作

地方审计机关要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一要开展与大学、科研究机构定期交流活动。通过双方交流,一方面使基层审计人员吸收审计前沿理论,拓宽科研思路。另一方面让经院派学者感受到审计一线人员的辛酸苦辣,了解到当前审计遇到的困难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避免科研理论沦为空谈。二要适当联合开展审计课题研究。国家、省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部分审计课题科研组吸收基层一线审计人员,作为组员加入科研团队,促使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共同实施审计科研课题,不仅可以实现经院派与实务派相互取长补短,审计成果理论更加接地气,且更有底气――毕竟一线人员可以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而基层人员可藉此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基建审计论文篇6

(一)审计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

审计是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外部性的经济监督,它通过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查,确实保证这些经济活动和项目的合理有效的进行。而审计机关,正是进行审计工作,发挥审计职能的专门机构。其作为我国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肩负着维护财经经济秩序,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职责。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先生将国家审计比喻为“国家资财的看门狗”。

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形势以及审计工作的基本状况,现任国家审计局长刘家义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历史论坛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并对各级审计机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系统的阐述了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免疫系统的重要理论观点。他把审计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形象的比喻成“免疫系统”。审计职能的发挥和运作过程,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通过抵御病毒入侵、消灭入侵病毒、修复受损器官等方式来保证人体健康生存的过程。

他提出,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知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而后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技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审计工作的最根本目标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这同时也是其长远目标。而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工作的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审计工作的基本方针。其中“依法审计,求真务实”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审计工作最核心的法理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我们审计工作的重要战略;“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二)免疫系统论的提出的重要意义

免疫系统论的提出,深刻揭示了审计的本质,对中国特色的审计制度的给予了更高的定位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审计工作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对于促进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作为审计工作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这一重要观点的提出无疑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为基层审计机关今后审计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对其审计工作的完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正确认识审计免疫系统的这一功能和实质作用,才能把握审计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才能推动基层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免疫系统论

在基层审计机关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对该单位的基本状况的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以其作为一个小的研究基点,以小见大,推而广之,进一步上升到整个基层审计机关的普遍性层面,对于基层审计机关如何践行免疫系统论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为切实践行上级审计领导部门提出的免疫系统论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发挥和强化审计的经济监督和风险防御的功能,基层审计机关需要协调审计工作中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使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必须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免疫系统论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只有这样,基层审计部门才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免疫系统论贯穿和渗透到基层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实现审计的监督职能,推动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彻底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审计工作的灵魂和指南。审计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一部分,毋庸质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这个基本前提之下,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应该深入思考为什么审计,由谁审计,审计什么,审计为了谁的问题,深入思考审计的本质,从而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不断强化审计风险意识。

其次,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其目的是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全面认识审计的基本特征,正确把握五个方面的关系:建设性与批判性,服务性与监督性,全局性与局部性,主动性与适应性,以及开放性与独立性。当前,各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应该按照基本特征的要求,开拓思路和失业,切实履行其自身的法定职责。

第二,突破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机械式的管理模式,逐步向科学化、多样化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审计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其更好的发挥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管理环境支持。

对基层审计局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审计项目主要由当地政府分配和指定,任务到局里以后,再由局长直接指定至各个小组,由小组全权负责各自项目的审核稽查。在其审计过程中,各专项小组的负责人要定期向上级领导汇报审计工作的基本进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针对某些重大的经济违规操作,甚至违法行为,则应直接向上级领导汇报,共同商讨决定处理方案。这样的审计流程看似合理有效,但是在实际的运作过程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审计负责人员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作业绩或者出于其他个人利益的考虑,欺瞒实际的审计问题,甚至谎报审计结果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潜在的风险和危机的产生,对今后审计工作的进行形成隐患,审计系统的免疫功能将会遭到破坏,抵御风险的作用大大折扣。

当前的基层审计机关大都是类似的审计模式,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些改进。大体而言,应该更加充分发挥审计工作参与各方的作用,使其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依赖的同时,更要相互监督和制约,防止风险滋生。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要让领导来参与,通过专报集中反映审计情况,让领导落实审计查出的问题,不能只听项目负责人的一面之词,从而提升审计的实效;

二是要发挥和调动被审计单位及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反映问题,群策群力,把项目做深查透的同时,也对审计部门的工作形成外部监督;

三是要充分挖掘审计人员的潜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项目做实做精;

四是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审计结果公开,扩大社会影响,将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有机结合,充分显示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审计的可信度。

第三,强化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相关专业人才,建立现代化的审计模式。这对于审计免疫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基层审计机关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传统审计的观念、方式和方法根深蒂固, 严重阻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其次,由于硬件发展的缓慢,软件建设方面严重滞后,或者硬件设施有所保证,但是实际使用能力较低,无纸化办公根本无从谈起。但是,更多时候计算机只是当打字机使用,简单的起草,打印或者保存一些文件资料。再次,很多基层单位还面临着经费紧缺问题,这也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最后,审计信息不能实现真正的共享,审计机关内部局域网与相关部门处于相互孤立的状态,无法对其进行日常监控,远程审计自然无法实现。这些都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在加强审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提高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抓住机遇,推动发展。计算机审计是当前审计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基层审计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高科技的要求, 全面掌握现代审计手段, 快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

二是,引进和培养出专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审计人才队伍。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普遍推广,对于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审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计算机逐渐会成为审计工作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之一。要加强现有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工作, 有针对性、计划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和相关软件知识培训,同时要积极引进计算机信息系统方面的人才。

三是,要加大管理力度, 进一步加强目标考核, 将计算机审计的推广与应用作为一项硬指标落实到审计项目中, 落实到每个审计人员身上, 引入奖惩激励机制, 形成计算机审计良性发展的竞争态势。

四是,针对本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积极争取资金投入。规划应包括硬件配置、软件应用与开发、人员培训与考核奖惩、项目实施计算机审计、信息安全和保密等方面内容, 既要有近期目标, 也要有中长期目标。在投资上,人员培训先行, 软件引进、推广紧随其后, 硬件设备购买及时, 做到人员水平、硬件设备及应用软件三者的平衡和协调发展。

五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被审计单位主动提供电子数据和文档, 为计算机审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大力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为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提高审计的免疫能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鉴于我国审计工作的传统模式和特殊环境,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着人员流动缓慢甚至停滞,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在职人员工作积极性差,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很多基层审计机关,真正具有审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并不多,普遍的学历文凭也不高,大多数是大中专毕业,而且年龄层次偏大,还有一部分的干部,他们对于审计专业知识接触很少。这些都造成基层审计机关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较少。

首先,应该对现有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些深造机会。使他们能够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可以将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推广和应用,敢于创新和突破,提高整个单位的专业素质。

其次,形成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和能上能下的人员更替代谢机制。对于进入审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审计专业,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自身的实践经验。可以建立公开招考的制度,并且实行试用期和辞退制度,适度提高人员的流动性,从而优化单位人员结构,激发活力。

最后,基层审计机关要善于利用优势资源,可以创造和寻求机会与周边相关高校或者研究院进行联系和沟通。

第五,全面推进审计文化建设。

任何事情都是要靠人来完成。人的主观情绪和精神思想对其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只有真正心甘情愿,积极主动的从事某项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预先设定的目标,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于基层审计部门而言,审计文化就起到了正确引导工作人员的思想方向和价值取向,及激发其工作活力的作用。它是在长期的基层审计的实际工作中积累的各种行为规范、管理制度、价值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

审计文化建设重在内容,关键是要培养出来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它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从思想上深刻的认识到审计文化的重要性,自愿自觉的树立科学的审计文化观。

首先,要紧跟时代方向,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与当前审计环境相符合的文化精神。基层审计机关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内容涉及审计相关各个方面。不仅是审计知识,还有法律,哲学,政治,历史等等。同时,可以邀请相关的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最后,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得审计文化建设深入人心。同时,审计人员可以舆论导向和大众传媒对审计精神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促进审计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总结

总之,审计确实保证国家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有效进行,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安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审计可以看作是国家经济体系的免疫系统,更早的感知风险,更准确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基建审计论文篇7

一、公共危机审计研究现状

国内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孔繁建(2004)提出了设置重大突发性事件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及其审计的目的。刘洪波(2008)探讨了救灾物资资金审计的要点及措施,指出要通过收集资料证据、深入现场盘点核实、调查访谈、接受举报、问询、请求专家帮助等方法来获取审计证据。梅丹(2008)认为应围绕救灾款物的来源、分配、使用和发放等关键环节开展救灾款物审计,坚持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相结合,及时进行审计结果公告,开展专项审计调查,积极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华金秋(2008)阐述了抗震救灾资金审计的必要性、目标、主体、基本原则、要点、技术方法、证据、报告以及开展措施。吴加录(2008)分析了抗震救灾款物的审计工作措施及成效、应急体制存在的体制和机制缺陷,提出了解决应急体制缺陷的对策。王国权(2009)就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重点,主要包括项目准备阶段跟踪审计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跟踪审计。王中信(2009)指出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审计机关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审计的最佳方式,该方式与常规审计方式存在冲突。张林军、刘西林(2009)从社会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构成等方面入手,结合社会突发性危机事件的项目审计实践经验,提出了紧急项目审计管理策略及其实施措施。李晗、张立民(2009) 运用审计免疫系统论和需求供给理论对非营利组织审计进行论证,基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抗震救灾审计的案例研究,提出非营利组织公共危机救助活动的全过程审计理念及制度安排与创新。杨德明、夏敏(2009)指出,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审计目标应服从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审计目标和审计方法应随着进行调整。

上述研究成果为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了基本的素材,为审计实务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但总体上看,既有的研究十分薄弱,表现为:研究成果数量畸少,说明危机审计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研究层次不高,发表在高层次刊物中直接相关的论文只有2篇;研究时间集中,主要为近两年,研究缺乏历史延续,说明危机审计研究在几年前基本为空白;研究内容集中,主要集中于危机审计内容和方法的经验性介绍,理论层次相对不高,体系化欠缺;研究方法集中,采用规范研究法,少有案例分析,没有实际调查,研究缺乏针对性。为此,开展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搭建公共危机审计理论研究框架,总结既有的公共危机审计实践经验,以期为审计实务工作者提供指导,为公共危机审计规范的制定提供政策性建议,为形成公共危机审计理论提供基本素材,既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二、公共危机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委托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为公共危机审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首先,委托理论是公共危机审计存在的基础。提供救助款物的社会公众(委托人)委托审计机关,监督各级政府机关和慈善机构(人)对救助款物的管理和分配情况,防止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此外,在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委托人和人面临不同的审计环境,导致在不同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及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均各不相同。由此,产生了对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公共危机审计发展的动因。新公共管理的宗旨在于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它要求审计机关在从事公共危机审计时致力于降低风险,讲求效率,追求质量,培养创新意识,增加审计透明度,利用社会和市场力量实现审计服务社会化,进而要求审计人员除分别对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进行审计,还要重视后续审计,从更高层次上落实审计建议、总结审计经验,推动公共危机审计螺旋式向上发展。这种高标准的要求将促使审计机关在公共危机审计中不断探索,实现持续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审计理论框架分别将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或者审计方法选为逻辑起点,往往忽视了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理论密切依存于审计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回首现代审计大发展的几次浪潮,从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程序到审计方法的变化无不是审计环境变化的结果。同时站在公共危机审计的角度,突发事件的产生导致了公共危机审计的需求,是公共危机审计形成的原因;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审计人员面临不同的审计环境,从而要求审计人员在不同的审计阶段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计,是公共危机审计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可以说,对审计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审计环境的研究,脱离环境的审计理论研究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框架时以审计环境作为逻辑起点,考虑到公共危机发生的不同阶段,审计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带来不同的风险,审计目标随之有不同的定位,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也有不同的选择,本文试从公共危机事前、事中、事后以及后续四个审计阶段来探讨审计环境、审计风险、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一个公共危机审计基本理论框架。

三、公共危机审计阶段具体内容

基建审计论文篇8

关键词:审计人才;创新应用型;立体化;审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创新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1日

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离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就是空话。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培养出一大批既有远见卓识、又有较强务实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审计人才,是目前普通高校审计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由于传统审计教学方式存在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诸多的问题,因此为适应国际大环境下对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创新审计实践教学。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构建原则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审计立体化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围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审计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系统工程思想,按照审计理论教学和审计实践教学相结合、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的三维结构角度构建起全程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审计实践性教学体系(李四聪、李坚,2010),以达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培养的教学目的。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构建的原则

1、以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人才为目标。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的“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全方位创新理念,使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应运而生。因此,审计专业及其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以满足审计市场需求。

2、系统化原则。为了保证审计实践的有效进行,必须对审计实践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一个完整的审计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做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具有连续型,并贯穿于全部学习过程。

3、整体优化原则。不仅要做到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统一,还要从人才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要求出发,满足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

4、规范化原则。在培养方案中要规范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多样,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规范的考核标准。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必须建立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实践教学内容,才有可能建立实践教学的科学体系。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架构与核心内容

(一)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架构。本文借鉴李四聪、李坚的“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模式来构建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即从时间维、逻辑维和专业维三个维度来体现其立体结构。时间维主要反映审计实践教学从规划到实施、反馈的阶段性工作,包括确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审计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决策、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逻辑维主要体现审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即审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逻辑步骤,按照体系的规划、构建、实施、评估和运行反馈五个梯次推进并在循环反馈中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维是要根据社会对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人才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该建立“审计基础课程实践—审计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审计专业课程实践”相应的模块化的审计实践课程的知识结构。

(二)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审计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构建起多元化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体系,即立足于审计实践教学要求和审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研究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基础能力培养的审计实践。本阶段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单项性(知识点)审计实践教学模块进行的。该模块所涉及的实践内容主要是操作性实验,此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数学分析能力、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等能力。主要采取三下乡、基础学科竞赛、论坛、SRP、学术讲座等形式。通过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知识。

2、专业能力培养的审计实践。对学生审计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实现的。该模块主要运用分析设计性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此阶段,审计实践的形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课程论文、执业资格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单项情景模拟实践等形式;涉及的实践课程可分为审计专业基础课和审计专业课两类,涉及审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课程有会计实践、税务实践、财管实践、资产评估实践等,涉及审计专业课的实践有审计基础实践、财务审计实践、税务审计实践、金融审计实践等。

3、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审计实践。本阶段的审计实践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提升。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设计综合性审计实践教学模块、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块、创新实验教学模块和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四个模块来实现的。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强化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块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实验教学模块是把创新实验与学科竞赛、教师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跨专业综合性实践教学模块的实践中将涉及多个相关专业的实践内容,即审计综合实训中学会运用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会计等多个专业的知识,以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采取的形式有毕业论文、综合性仿真模拟对抗实战、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意设计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

三、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块的支撑手段

为保证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各个模块的顺利实施,还必须为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利用开放实验运行机制,通过综合竞赛、大学生科研项目、专业实践教学、开放式在线实验以及审计实习基地为其提供支撑平台。作为第二课堂延伸的综合竞赛有助于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的氛围,因此学校应拿出一定资金给予资助,也可与学生的学分挂钩。大学生科研项目有助于结合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拨出专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与学生评估奖励、综合测评结合起来,同时鼓励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而加计工作量。专业实践教学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将财经、审计仿真软件引入课程教学并开设最新实务课程。这个平台就是由六个阶梯式审计教学模块组成。开放式在线实验要求建立审计综合实验室,实现在线远程实验演练。而且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该平台也能得到审计知识的基础训练。审计实习基地是指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建立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果有自己的校园企业则可直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如果没有,可与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审计实习基地。

四、审计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正常运作,就必须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和制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审计立体化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领导重视,提高审计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同性,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思想保障。领导重视不是口头上的重视,而是要付诸于实践,即应该建议包括院级和系部管理部门的审计实践教学的组织机构,因为只有领导到位才能保证这个体系发挥作用。审计教师对应用型审计人才培养的认同性应体现在其有到审计一线进行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以提升自己的审计实践操作技能与积累审计实务经验。

(二)加大投入,开发实践教学资源,营造高仿真的审计实践教学平台,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硬件保障。目前很多办有审计专业的学校,没有系统的且适宜的审计实践教材,其审计综合实验室都属空白,未购买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审计软件,更谈不上仿真实践平台了,从而学生无法实践审计的电算化和无纸化操作。因此,学校应在充分利用现有实践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在审计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加大审计实验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建立校内外审计实习基地。

(三)建立科学的审计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因此在保障审计立体化审计教学前提应是制定审计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审计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审计实践教学督导检查制度、审计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制度、审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审计实践教学激励制度等内容。为改变学校实践经费支出不足的现状,可从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审计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

(四)打造理论实践都过硬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为审计实践教学提供人力保障。“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水平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既具要面对学生又要面对企业、社会。为了培养这种“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内部培养,但应制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的实施办法,使教师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经济上不受损失,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享有更优厚的待遇,激发教师主动到企业挂职、下厂锻炼以提升实践能力的积极。学校也可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培育创新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审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保证。也可以外部引进既具有扎实的审计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的审计师等高级人才。还可以将二者结合,即深化产学结构,建立新型的联合培养机制,建立“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库。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四聪,李坚.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市场,2010.22.

[2]王静.高校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榆林学院学报,2010.1.

[3]郭秀珍.会计实践教学全仿真操作设想[J].会计之友,2006.6.

[4]扬录强.校企联姻培养应用型审计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09.7.

[5]姚吉祥.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失及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生学报,2010.6.

基建审计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部队,基本建设项目,审计

近年来,随着部队基本建设投资的逐年增加,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审计也越来越成为部队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重头戏。在这样的形势下,部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审计,对于保护好国有资产,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都有很大的意义

一、部队基建项目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建设项目超概算。长期以来,部队的基建领域一直存在着四算三超的问题。从审计情况看,造成超概算的主要原因:一是工程考察不周详,深度不够,使得一些实际工程量没有列入初步设计概算,存在设计漏项和设计错误的问题,有些概算没有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二是建设单位缺乏工程技术专管人员和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或工程技术人员职业道德水准不

高,造成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合规的变更签证增多基本建设项目,从而使得工程造价随意增大。三是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争取到项目,有意压低工程投资规模和概算,搞“钓鱼工程”。

2.基建工程审计力量薄弱。基建工程审计资金额度较大、中间环节多、程序复杂、专业性、技术性强,涉及建筑、装饰、市政、安装、园林绿化等多种类型,因此基建工程审计人员除了必须具有较渊博的工程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部队的内审人员由于编制问题,人员配备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是财务审计人员经过短期的基建工程审计培训后上岗,基建工程相关专业知识有限,有的精通审计的专业人员却对基建工程可能存在问题的关键环节不太了解。

3.审计监督不到位,工作滞后。目前,部队基建审计一般侧重竣工决算审计,事前、事中监督缺位。部队的工程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竣工决算阶段,对项目造价影响较大的决策与招标投标阶段极少介入,对于招标文件的制订、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及合同的签订等方面监督较少。当前,由于招标文件存在的漏洞及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引起的索赔额占总价款增加额的比例极大。部分投标单位正是利用了发包人工程量清单的不准确,以及招标文件存在的漏洞而相应的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索赔”的策略,造成部队造价管理的失控,投资一再追加,结算价远高于预算价。事后审计的局限性决定了审计部门难以对建设工程前期和过程中已经确定下的,对造价有重要影响的事项进行有效的监督。施工单位在结算时容易利用由于制度不完善和现场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漏洞,从而影响工程造价的真实性。结算阶段即便发现,也往往为时已晚,付出的工程价款难以追回,给部队造成经济损失。

二、采取的对策

1.认真审计设计方案、设计质量、设计选材 核查工程项目规模、结构、选材等方面是否进行反复论证,有无实行限额设计。通过审计避免设计错误或失误,尽可能将各专业暴露的问题解决在工程招标或施工之前,减少损失和浪费;核查设计选材是否从节约的角度出发,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大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是否做到技术与经济有机的结合。对部队基本建设工程审计的有效控制,既要讲原则,按法律、法规办事,又要实事求是,做到既合法又合情理。

2.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由于部队基建项目具有占用资金量大、技术性及专业性强等特点基本建设项目,这就要求我们基建审计人员要有综合的素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解决摆在我们面前新的问题站。首先,提高部队内部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树立崇高的工作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其次,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审计制度,让部队审计人员充分了解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理论,制定出工程项目审计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审计有效实施,以提高项目审计工作质量。最后,不要间断的开设各种短期基建项目培训班,提升部队审计人员的建设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完善部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

3.加大基建项目跟踪审计力度。跟踪审计可以对基建项目的管理活动进行再监督,通过查找建设管理中的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节约建设资金,为建设单位提高投资效益。无论是从工程造价控制的原理,还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来看,跟踪审计的全程动态监控模式无疑是基建项目审计的最佳选择。

(1)工程开工前的跟踪审计。首先,工程项目立项前,部队审计人员应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可行性测试,对拟邀请投标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资质、诚信度进行测试、评估。高校应重视此环节的审核,为高校基建的顺利进行把好第一个关口。其次,承包合同在基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也是审计的重点。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合规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2)建设期的跟踪审计。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合同的要求,部队审计人员应经常到施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质按量进行施工,材料购进是否符合合同要求,监理和甲方代表的签证是否属实,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并及时进行纠正。应遵循现场跟踪审计的原则,凡是费用超过万元以上的签证,在费用发生之前,施工单位应与现场监理人员以及造价审核人员一同到现场察看。

(3)工程竣工决算阶段的跟踪审计。工程竣工决算直接影响工程造价基本建设项目,部队基建审计部门的任务是为部队建设资金把关,对工程竣工审核的关键是把握好以下4个环节:首先,查工程量的真实准确性,把好工程量计算关。审计人员必须以工程竣工图及施工现场为据,严格按照各专业定额规定的工程量计算规则逐项进行核对,看有无多算、重算、冒算和错算现象,确保竣工决算造价的真实性。其次,查定额号、工程项目名称及规格,把好定额套用审核关。工程预算定额具有面广、交叉的特点,在审核竣工决算套用定额时应注意各专业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界限的划分,分清楚哪些费用在定额中已考虑,哪些费用在定额中不包括,需要现场签证计取,防止错套定额、套高价定额子目或已综合的摘要审核签证的时间、地点、事由、几何尺寸或原始数量,避免出现增大技术签证、伪造资料、人为虚增签证费用。

三、结束语

部队基建工程审计是一项集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的工作,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部队应充分利用自己内部审计资源,通过采用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项目招投标、项目施工过程及结算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审计风险,还可以有效防止工程高估冒算、弄虚作假等,维护部队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宇凡.浅议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山西建筑,2009.11

2.喻志坚,等.部队工程审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8.1

基建审计论文篇10

跟踪审计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1998年,在朱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提出“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199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提出审计部门要依据《审计法》对国家拨款的重大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2001年,在《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也明确指出,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但是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一直没有太大发展。

直至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跟踪审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后,跟踪审计实践和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08年,审计署已先后对灾后重建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京沪高铁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跟踪审计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引起了审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的关注。但总的来说,跟踪审计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家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中,一些“巨无霸”型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不断上马,如:三峡工程总投资约1800亿元;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可能超过5000亿元;西气东输二线管道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为1435亿元。这些项目如果不能顺利建成并发挥预期作用,将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国计民生。为了降低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风险,保证它们的投资效益,避免出现“工期无限期,投资无底洞”的情况,传统的投资审计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迫切需要建立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机制。传统的投资审计重心停留在合法合规性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审计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很难进行事先的预防和控制。也正是基于此,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政府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增大的背景下而采用的新型审计模式,也是审计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但是不可回避地是,在跟踪审计开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由于跟踪审计实践和跟踪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对跟踪审计的概念、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程序和方法等还没有明确,对跟踪审计的顺利实施和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一定的影响。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了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审计阶段划分及各阶段审计重点,以及跟踪审计在法规体系、程序和方法等还需进一步完善之处。

三、跟踪审计的概念和特点

目前,跟踪审计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虽然已经有学者和审计人员对跟踪审计进行研究,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些定义是以工程造价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审计内容;有些定义强调审计过程的连续性。

本文认为,跟踪审计是指分别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促进建设项目规范管理,通过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保证政府投资的效益和建设资金安全。目的是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

跟踪审计具有如下特点:

1.跟踪审计内容全面。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是决策、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竣工决算全过程的审计,合法合规,建设单位管理情况,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职责履行和人员配备情况。

2.对同一项目多次审计。

跟踪审计是对同一项目在不同时点介入的多次审计,通过对开工前,建设实施过程中和竣工验收后三个阶段的审计,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

3.预防和控制。由于重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大,虽然事后控制可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惩处,但对造成的损失将难以弥补,所以,跟踪审计突出对建设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来达到顺利完成建设项目,确保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跟踪审计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审计重点

跟踪审计是为了规范建设管理,纠正和预防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中,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如下:一是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插手干预工程建设,索贿受贿;二是一些部门违法违规决策上马项目和审批规划,违法违规审批和出让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三是一些招标人和投标人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四是一些招标机构违规操作,有的专家评标不公正;五是一些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规征地拆迁、损害群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质量和安全责任不落实;六是一些地方违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乱上项目,存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和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豆腐渣”工程。并在监管方式上提出“组织实施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都将是跟踪审计的关注点,也是期待跟踪审计能够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工程建设的各个阶段,如不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工程的顺利建设。所以,为了较好地实现跟踪审计的监督、控制和预防的作用,跟踪审计应就不同审计侧重点在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审计。首先,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确定审计介入的三个基本时点,即工程开工前、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工程建设实施过程(第二阶段)的审计次数,可视工程建设规模和工期长短以及建设中审计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增加一次在建过程中的回访或审计,以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纠正以工程顺利建设。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审计(第三阶段)可视情况分为竣工验收使用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两次进行。

第一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开工建设前,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建设力量情况进行审计。

此时审计重点,一是基本建设项目立项决策、审批或核准、建设资金来源、土地征用及使用、环境影响及评价等前期工作是否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建设程序进行操作。二是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采购等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有无不招标、围标、串标的情况发生。三是关注参建各单位资质和人员资格是否达到法规规定的要求,以确保建设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有无因招标资格预审标准低或是评标不严格,造成不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有无因投标人不按招标文件要求及投标文件承诺配备人员,导致主要设计人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人员由不具备相应职业资格人员担任的情况。

根据审计结果,审计单位在跟踪审计第一阶段的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该项目是否具备开工条件。

第二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对建设管理、质量控制和建设资金管理进行审计。并对第一阶段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核,并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此阶段的审计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审计中发现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整改情况回访和增加审计次数。这一阶段的审计工作内容与重点,我们近年来开展的在建项目工程审计相似,此处不再赘述。仅对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和工程资料完整性审计两方面进行论述。

强化工程质量及质量控制体系审计,审计内容工程质量及各参建单位质量职责履行情况。重点关注监理、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控制职责。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有无不按图施工、偷工减料等工程质量问题,有无因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单位、检测单位未履行职责或职责履行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也未得到纠正,并出具与实际不符的监理资料可质量监督资料的情况。

对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应引起重视。工程资料管理是工程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将来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追究,工程价款结算起重要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等多个法规中,均要求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移交建设项目档案。但是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经常发现部分建设单位对工程资料不够重视,而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也存在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及时的情况,工程资料不完整,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给审计人员审计工作和取证工作造成困难,影响审计工作成效。所以,在跟踪审计中,应加强对工程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审计,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反映。

第三阶段跟踪审计应在工程竣工验收及竣工决算后,对建设项目的概算执行、财务收支及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对前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对整改情况做出评价。

综上所述,跟踪审计通过在不同时点对同一建设项目进行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通过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促使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另外,跟踪审计也将在如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跟踪审计通过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能够对基本建设法规体系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从而发现建设法规中不科学、操作性差的内容,使之逐步完善。

2.完善建设市场监管体制。建设市场上长期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了各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建设管理监督体制上长期存在的问题,履行职责不到位还是机制体制不完善,通过跟踪审计可以全面系统地对建设市场监管体系及职责履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无疑将对规范建设市场起到重要作用。

3.通过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审计威慑力,将有效地防止舞弊、遏制“寻租”,预防腐败。

五、进行跟踪审计还需进一步完的善配套工程

跟踪审计理论的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跟踪审计对工程项目全过程全方位审计的法律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审计成果的形式和考核指标等均需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法律法规中跟踪审计的内容狭隘,跟踪审计亟待法律依据。

《审计法》审计机关职责中明确了审计机关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职责范围为“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中第四条“审计机关依法对政府投资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依法对与政府投资项目有关的部门和单位进行审计或调查。预算执行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包括检查建设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的真实和合规,评价投资效益情况,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可以看出,这种仅限于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的审计监督范围,是无法达到跟踪审计的预期目标,所以,要从法律上赋予跟踪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审计的合法地位。

(二)审计程序和方法。

跟踪审计的对象是国家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其投资巨大,关系到国计民生,无疑审计风险也比较大。如果达到跟踪审计预期目标,同是时又要合理地规避审计风险,必须制定相应的一整套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跟踪审计程序和方法。

(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调整及观念更新

由于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全过程和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质量监督、建设管理等全方位进行审计, 要求审计人员对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各建设主体行为要求均要有所了解,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调整知识结构。并要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审计的思维模式,把握跟踪审计的目标和审计重点。

(四)需对跟踪审计项目的业务文书进行补充。

目前,由于跟踪审计与以往审计在内容和侧重点上均有所不同,而且将对同一个项目在不同时期出具几次报告,跟踪审计项目的不同阶段的审计报告的要求需进一步明确。

另外,跟踪审计强调通过事前和事中的监督和控制,达到纠错和预防的目的,从而使工程项目整依法合规地建设,并确保其投资效益。那么,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的跟踪审计成果需要新的业务文书来反映相应情况。

(五)跟踪审计项目审计成果的考核。

对于跟踪审计项目来说,其强调预防和控制,所以它的考核体系与以往审计项目侧重点不同,应监督和控制、纠错和预防效果纳入考核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