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会计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5:10:33

基建会计制度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1

关键词:会计制度;基建账并账;问题探讨;模式优化;审计

中小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基建账并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保证建设资金到位,才能够维持正常的施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显著提高施工活动的建设效率,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最优质的施工建筑工程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应该不断提升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的思想意识,完善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分析出发,对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相关的补充与调整,从而保证中小学会计核算工作逐渐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及完整化。同时要明确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是会计核算的基础。最后,加强财务人员培训,不断地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操作技能。

一、目前中小学基建账并账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中小学基建账并账工作做得不够好,各项会计数据缺乏有效的整合,并未能及时地形成完整的会计数据分析系统。基建财务工作与工程建设管理衔接较差。在基建财务核算中,财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基建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很少有机会对基建工程的实体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和核实工程的进度项目总体进展情况,无法将工程款的支付和结算与项目工程的进度相匹配。基建工程财务竣工结算不及时,结算手续不完善等。基建竣工后,不能按规定办理竣工手续,不及时办理交工验收手续,期间所发生的维修费及其他费用都在基建投资中列支,扩大基本建设支出,很大程度上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纳入固定资产时,只是预估入账,事后又不能及时修改固定资产价值,导致账实不符。使会计信息应有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受到影响,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存在漏洞,不能有效的监管国有资产的正常使用。

二、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的优化手段

(一)深入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前期调研工作

学校领导人应该安排会计部门参与到施工前期等的相关工作中去,避免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结算的知识了解较少,不能对建设工程结算进行有效地监督的情况,采用多计算工程量,高套定额,编制假预算和假结算,重复计算工程量等手段,高估工程造价,有的因项目成本本身设计深度不够,概算粗略,中途变更较多,有的承包商通过中途变更来实现利润,增加工程造价,导致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工程造价失控。监理监管不到位,导致监理单位形同虚设,影响最终工程项目财务决算审核。其次只有参与到施工工作中,才能了解工程造价、工程建设的一系列程序、工程计量规则、专业定额、招投标知识、合同管理等,履行其监督、核算的职能,对工程预结算的严格审核、明确工程材料等的用量及各种费用的分摊。为基建项目财务决算审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不断规范基建账并大帐的实施细则

因公共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在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的编制、政府收支分类及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现行《中小学会计准则》及《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已经将基本建设预算包含在本部门预算中,调整了政府经济收支分类科目,在政府经济收支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下新增了“基本建设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等科目进行核算反映中小学基建帐并账的会计经济业务。为了向管理层提供全面的会计信息,必须要保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处理财务数据,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护学校财产的安全,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比值合理,从而降低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成本,要求会计部门、审计部门要组织力量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工程的预决算进行监督审查,建立项目审查制度,要在学校财务机构内部建立以“会计部门监督”审查、“社会监督审查”和“管理会计监督审查”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审查体系。使学校领导更加重视财务内部“管理会计”的地位,走出传统会计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只重视账面工作的严重误区。

(三)提高基建账并账会计工作的具体效率

针对存在的现有问题,要想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提高会计信息决算的质量,减少由于会计信息失真而造成的错账问题。会计人员首先一定要把好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建设的资金预算关,会计部门必须参与可行性分析和论证,确保立项准确性,科学性,项目建设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可行性、规模上的适应性。合同签订、资金拨付、价款结算以及成核算等重要项目。将项目基础工作以及支出、收入等具体内容进行优化,从而提高会计活动的预见性和财务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其次一定要把好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关,建设工程项目完工后,会计部门要同审计部门等建设单位实行“三堂会审”。以设计概算和工程预算为依据,认真审查建设项目的投资完成情况和交付使用资产情况,审查建设成本、费用开支,结余资金等,全面分析投资效果,做好交付使用资产部分的审查。

(四)积极接受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基建账并账统计活动中,财务工作人员一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不做“假账”,将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整个基建项目工作审计报告都需要由基建处、审计处同时签字,并且报批给学校领导审批,才能够生效。因此,中小学基建账活动中的内部控制应该严格遵守《会计法》的各项要求,结合中小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切身实际,保证内部各机构依据其职权合理设置和分工。这就要求中小学加强对会计准则相关内容进行学习,财务工作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其参与到工程建设工作中。财务工作人员除了学习基本建设项目程序、工程概预算编制、工程造价、招投标、合同管理等知识。还要深入了解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内涵与实践策略,再结合本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经济业务,选择适合的账务处理方法与核算方式,确保其原则上的一致性。

三、推行中小学基建工作模式创新的措施

为了保证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审计报告的科学性、真实性。基建帐并入大帐数据的完整性和合理性,中小学会计队伍方面、外包工程的施工队伍方面,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讨活动,不断完善会计账目信息的具体操作方式,学校应该不断提升中小学基建账并大帐的思想意识,并且尽快出台基建账并大帐的实施细则,确保不同单位基建并账工作有章可循。除此之外,会计信息化是符合社会发展和学校现代化管理需要的一种方式,采用更高效率和具有更高精准度的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开展账目处理工作。

四、结束语

根据财会(2013)28号《中小学会计制度》的要求,基本建设项目的账目审查活动需要配合基建部门报送工程预算资料的复核,审计人员应该认真检查送审资料是否齐全并且做好登记。对于中小学基建帐并大帐会计核算的规定,基建及财务部门应该按照“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的工作方法来开展基建项目工作,确保整个基建工程处于良性循环。保证账目审核工作的正确性。保障基建项目并账数据的真实有效及完整。

作者:王莉 单位: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教育局核算中心

参考文献:

[1]李俭梅.关于新会计制度下中小学基建账并大账的问题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2014(8):120-121.DOI:10.3969.

[2]邓安香.新会计制度下的中小学基建账并大账问题研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14(4):135-136.DOI:10.3969.

[3]陈瑾.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下学校会计工作要点[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160-165.DOI:10.3969.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2

关键词:政府会计;高校;基建;会计核算

2019年初,经过高校会计人员的不懈努力,新《政府会计制度》得以成功转换。基建项目作为高校重大投资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项目多样,核算内容复杂,且基建会计自1995年以来第一次完全纳入“大财务”核算,开始全新的核算模式,实务操作中有关基建核算的科目设置、项目核算、基建财务信息报表披露等问题,文中将逐项解析,以供主管部门及同行参考,增强高校会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执行能力,支持推动高校财务体制改革和发展。

一、新核算体系下基建核算科目设置

2015年之前,基建账务一直采用单独核算体系,科目设置按照“资金来源类”和“资金占用类”设置,分别在两大类下设置基本建设支出(明细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货币资金”“预付及应收”和“基建拨款”“基本投资借款”“其他借款”“其他应付款”“应交基建收入”“应交税金”等明细科目;2015年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将基建账并入“大账”,即原单独核算体系仍使用,仅将基建账务数据按照相应科科目“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反映基建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实际成本,并同时反映建设资金流入流出和结余情况等。

二、新核算体系下核算项目的特殊变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与旧核算体系的一个特殊的变化,是受托负债的和受托资产的变化,高校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多样,有政府拨款、借款、自筹资金,第三方资金,因此在核算项目的设置上应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三方资金建设项目,应该设置受托项目,受托资产和银行存款下分别设置“在建工程”“受托资金”等明细科目,用于单独核算此类建设项目,并不做预算分录,原因在于在建工程交付固定资产的属性不同。

三、新核算体系下新增科目的核算问题

原制度核算中,对购置设备,如电梯、办公生活家具、器具、软件购置等,直接记入设备投资核算;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设备投资”核算单位发生的构成建设项目实际支出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其他投资”科目核算购置办公生活家具、器具、软件等。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相应的记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

四、新核算体系下特殊建设项目核算

对于单位将固定资产等转入改建、扩建等时,按照固定资产等资产的账面价值,及已计提的折旧或摊销,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及“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贷记“固定资产”等资产原值。改、扩建过程中涉及替换(或拆除)原资产的某些组成部分的,按照被替换(或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2],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科目。发生的核算问题

五、基建项目报表披露问题

改革前,单位基建账务体系单独出月报表,反映资金平衡关系及在建工程资金流动情况,年报中反映基建在建工程情况;并账阶段,大账月报表含有基建在建工程、银行存款、拨款情况;新制度阶段,“大账”月报表在非流动资产类反映未完工基建工程的建设成本,负债和净资产类无法直观体现基建账务具体情况,必须在报表体系中另加附表——基建项目资金来源及占用表,在建工程资金流动表及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基建工程的数量及建设进度等情况。

六、在建工程成本范围明确问题

在以往高校基建会计核算工作中,在建工程成本主要涵盖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待摊投资、设备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预付备料款不构成在建工程成本支出。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规定要求,“预付备料款”必须计入“在建工程”,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同一项目基建账与高校账目在建工程成本不一致。而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下,有效增设了“预付账款-预付工程款”科目,科学明确了基建项目中预付备料款不再构成在建工程成本支出。

七、新《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改进措施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我国财务会计管理改革工作发展的必然产物,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重要性,要认真解决实施后出现的若干问题,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规范基建会计核算工作内容。结合我国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相关问题,各个高校财务会计管理部门要科学高效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内容:强化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学习。在新政府会计制度颁布实施工作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部门需要提高对该项制度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培训教育的重视程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学校发展情况和条件,定期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参与到各种培训学习交流、专题研讨讲座等活动中,确保学校每个基建财会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掌握了解到新政府会计制度理论知识。高校可以通过健全员工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激励方式有效调动起基建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基建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和素质,保障新会计制度在基建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中的顺利实施,为高校教育建设发展贡献出最大的价值。科学规范高校基建会计核算业务流程。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下,高校管理领导除了要督促基建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好新会计制度知识内容和要求,还必须让基建会计人员严格按照本校基建建设项目的实际发展情况,优化改善会计业务流程,确保业务流程设计的科学规范性。首先,高校基建会计人员可以按照高校不同基建项目所要经历的生命周期,对不同基建项目的前期费用、施工进度工程款、竣工验收后固定资产暂付入账转固以及财务决算等不同生命周期财务业务内容展开优化梳理,基建会计人员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探讨与交流,高校也可以通过与当地优秀企业展开合作与联系,双方共同去优化设计出一套能够符合高校基建会计核算发展特点的业务流程,确保能够全面提高本校基建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推进各个核算工作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构建专业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下,高校要想高效解决基建会计核算问题,就必须加强对专业完善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首先,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条件,适当加大对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投资力度,合理引进利用相关的基建会计核算操作软件和硬件设备,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维护软硬件,做好会计专业软件的及时更新维护工作。会计软件的更新升级要充分考虑到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财务数据转换问题,并且还需注意到对基建项目管理数据模块的创新建立。根据颁布的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在财务数据报表编制工作中无须再专门编制基建投资报表,针对于此,高校在新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基建项目计划、合同管理、项目统计分析以及竣工财务决算等功能的优化设计,确保能够为高校基建项目科学管理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保障为高层领导提供全面完善的基建会计核算信息,满足学校建设发展的需求。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对高校基建工程会计核算方法、成本范围等内容明确提出了不同规定,针对于此,现代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必须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内容,合理修订基建会计核算管理办法。财务管理人员要通过从高校基建管理建设发展现状出发,确保制度改定后能够与基建会计核算方法保持一致性和可行性。高校高构建出一套能够符合新政府会计制度相关要求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财务会计操作流程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保障自身财务管理建设工作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认真做好新制度执初期的衔接工作,严格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进行设置会计科目,科学采用最新的基建会计核算方法。通过定期组织基建财务人员参与专业化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他们能够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规范自身会计核算操作行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11.

[2]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2.

[3]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财会[2017]25号)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3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

一、前言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仅延续了旧会计制度中较好的部分,而且在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详细制定了高校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全面完整的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最重要的是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严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财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财务核算体系而且取决于财务核算系统的高效运行。资金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到款占据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逐渐地从核心管理财政拨款向核心管理学校主体转变。

三、新旧会计制度对比下高校核算体系的主要变化

(一)新制度更加适应对财政改革的相关要求。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等与公共财政改革关系紧密的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二)新制度变革部分科目核算方法。新的会计核算体系更向“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倾斜。新的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八个会计科目实行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双分录核算方法不仅能够满足预算编制收付实现制的具体要求,还能够利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收入、支出和成本、费用等的运行情况,如实反映财务的真实信息。(三)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新制度中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明确提出了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通过这两个科目可以准确了解高校资产的消耗水平,促进资源科学配置,强化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四)新制度明确要求基本建设账目以月为单位并入学校会计账目。以前,高校执行的是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基本建设的账目不包含在学校的会计账目中。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的核算相关规定,定期把基建相关账务等并入学校的会计账目。基建账并入学校账目,提高了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使高校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的资产负债和财务风险情况。(五)更加规范和精细化关于净资产的核算方法。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明确了核算口径,进一步细化了不同来源的资金收支结余结转情况,对结转、结余的流程过程设计了明确的处理方法,提高了高等学校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水平。(六)新制度更加规范了高等学校的收支核算管理。新的制度细化了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同时将基本支出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支出科目按支出类别划分为九个一级科目,为教育成本的分摊、核算做好了数据准备。

四、以X高校基建并账为例

一直以来,公立高等高校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一个会计主体但同时执行“事业”和“基建”两套账的问题饱受业界诟病,也一直是改革和创新的重点。这次新的制度中明确要将基建账并入学校的会计账目。基建账数据定期并账的基本原理是将本期基建账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划分类别,对每类经济业务或事项所涉及的基建账相关科目的本期发生额进行比较分析,据此按照新制度规定并入“大帐”中进行账务处理。根据《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将基建帐套的每月各科目发生额并入大账。将有关业务进行调整或抵消,如:学校大账转拨给基建账的建设资金;同时在大账和基建账中反映收支的财政拨款基建项目(教学、科研)。以X高校2015年1月份数据举例。并账分录如下: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2,036,152.23贷:固定资产22,036,152.23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5,315,915.61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5,315,915.61借:教育事业支出/基建5,315,915.61借:库存现金/基建处20,000.00贷:库存现金/基建处8,050.00借:银行存款/基建处18,380,733.00贷:银行存款/基建处24,216,630.81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2,850,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2,850,000.00借:教育事业支出/基建2,850,000.00贷:其他应收款/基建2,850,000.00借:其他应付款/基建20,269,042.90贷:其他应付款/基建19,157,920.80贷:其他应收款603,089.90具体数据如下:

五、结语

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作为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应充分研究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掌握新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高等学校应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充分理解新的会计制度,通过制定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来实现高校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断提供高校财务工作的水平,来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作者:徐妍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生.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4,4(上).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4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事业单位

基建会计指的是事业单位就单位基本建设相关经济业务所专门开展的核算业务工作。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已经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会计业务处理体系,可以对单位各类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用途、支出进行系统完整的核算。基建会计核算结果不仅能够为单位领导层做出基建发展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而且还能通过会计信息数据对单位基建项目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反馈和控制,确保单位基建项目风险的最小化,对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我国很多地区事业单位职能的不断拓宽,以往的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事业单位的管理需要,不利于单位会计核算的系统性。鉴于此,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要将基建会计纳入到“大财务中去”,实现各类经济业务的统一核算。

一、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单独核算所存在的弊端

(一)两大核算主体各自为政。无论是针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还是基建项目的财政拨款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进行,虽然资金流动都体现在一个银行账户之内,但是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却是通过两个套账方式体现,两大核算主体各自为政,核算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值得注意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核算以往都是基于收付核算制进行的,难免存在着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主体空间范围界定不清的情况,资金使用随意性和浮动性较强,为违规违法情况的发生营造有利环境。(二)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割离。以往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分别核算还会造成会计信息相割离的情况,由于核算方式上的差异性,一些局部业务即使存在着相似性,在不同的核算方式下核算结果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直接对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相割离,基建会计中的一些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情况不能够及时体现和反馈,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进行处理,就有可能出现坏账和入账障碍等严重问题,不利于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的体现。(三)会计信息反馈不全面。一些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反馈工作做的不好,仅仅对总体情况以及几个关键点上进行反馈,并没有将各类信息系统、全面地在会计报表中体现。这些片面的披露和反馈方式使得单位基建项目收入和支出情况不能够及时反映,为会计舞弊提供了操作空间。一些单位出于某种目的在基建账目上弄虚作假,隐藏真实财务情况,进而挪用、套取和转移基建资金,最终导致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四)国家资产监督难度大。以往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财务会计相分离,基建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信息本身就存在着二重性,单位基建项目如果不能够及时将项目核算和监督材料汇报给单位会计部门的话,一些信息就会被隐匿。在这种情况下,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国有资产审计工作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单位资产管理问题,难以实现有效监督。同时,部分基建项目一旦形成固定资产,以往的资产管理问题就会被掩盖,甚至全面资产管理监督范围,使得单位监督难度加大,此外,基建会计单独核算还不利于政府监督的顺利开展,部分单位可以通过会计科目和业务处理上的灵活处理掩盖基建项目价值流失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

二、基于权责发生制视角对事业单位

基建会计纳入“大财务”的几点建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权责发生制视角下事业单位基建会计纳入“大财务”的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完善会计相关规章制度内容、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以及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来提升单位会计工作效率。(一)完善会计相关规章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内容对自身会计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首先,单位应当基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对基建会计的会计确认实际、业务处理时限、业务处理方式方法以及反馈机制进行明确,确保会计人员在处理基建相关业务过程中有章可循,促进基建会计更好地融入到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中来;其次,单位还应当对于单位基建项目收支情况反馈指标进行优化,不仅要有定性指标,而且还应当加入定量指标,明确风险控制极值,严格把控财政资金支出,确保基建会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最后,单位还应当重视岗位权责的明确性,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且对各类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落实到具体人员,切实提升会计人员开展基建会计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紧密融合。(二)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要进行固定资产计提和补提,基建项目作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补提的关键点,有必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力度。鉴于此,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实际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进行合理选择,确保真实地反映固定资产净值。同时,单位还应当完善自身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工作,对于一些易损耗的固定资产要定期进行清查,对于一些耐用的固定资产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清查,以便更好地完成基建项目完工之后的后续核算。(三)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和权责发生制快计基础重点为其培训基建会计最新的政策和业务处理办法,而且还可以采取为会计人员提供下实地学习的机会,向一些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好的单位学习实践经验。同时,单位还应当重视会计工作成绩与个人绩效的相结合,通过激励机制来提升会计人员对于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相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其工作主观能动性,为权责发生制下事业单位基建会计顺利纳入“大财务”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S].财会[2017]25号.

[2]李林蓓.事业单位执行新《政府会计制度》基建项目的核算分析[J].财会学习,2019(27).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政府会计制度;分析

一、新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会计制度调整了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充实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内容,细化了事业收入支出科目的设置,补充了事业基金的核算内容。要求学校内部独立核算收支情况并列入年度收支报表,对于具有后勤保障作用的部分,需将收支后净额归类到其他收入类目核算。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部分,其收支参数归类到报表相应项目,较好地提升了报表的实用性。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权责发生制科目进行了添加,对原有一些科目进行了细化处理,使其核算更符合配比原则。新添加的作为备抵科目的累积折旧对应固定资产科目。如实反映了资产情况,使会计要素计价更为合理。新高校会计制度将科目进行了细化分类,将其他经费拨款、教育经费拨款统一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在财政类别下分解为基本收入与项目收入。事业基金是指高校拥有的无限定用途的净额产,新设立事业基金类目,在核算范围上有所变化,省略了原有财政补助结转与财政补助结余。长期借款、基建工程科目及所分出的更详细的科目是高校新会计制度科目。将基建会计汇入大账后能够更加完整地反映高校资产。

二、高校新财务会计改革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增设了库存现金等科目,其核算内容及方法与原账套相同,高校可在相应一级科目下设明细科目。按投资期限不同,高校对外投资可分为短期与长期投资,高校原对外投资科目核算内容要对两科目核算内容一致,根据不同期限对原对外投资科目余额进行分析。新制度增设的固定资产核算范围小,在新账中将原账中部分资产划定为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科目记录符合标准固定资产类别。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新会计制度不断落实,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已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发展的趋势。高校在日常业务中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问题日益凸显。高校对固定资产管理及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存在不适应,财务部门在设备购置决策、清查盘点等方面未能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导致出现许多弊端。会计核算体制不完善,受外在因素影响,固定资产入账价值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验收固定资产,财务人员仅负责检验发票未实地查验货物。工作人员未及时将资产验收入库、无法精确录入某些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等,造成账实不符现象。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基本会计报表,因高校经济业务繁杂,导致产生风险较大。高校各方利益相关者只有深入了解高校财务状况,才能避免产生财务风险。

三、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问题

将应付款余额中因购买物资材料未直接付款产生的偿还期为一年内应付金额转入新制度科目应付账款,报账时具体项目、代管款项必须按托管补贴种类款项建立明细科目。在建项目科目下增设下一级明细科目基建工程,后定期将基建账数据并入大账科目,有效避免了基建核算中相关类目数据游离。依照基建账套中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科目余额,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贷财政补助结转或非财政补助结转。新会计制度为满足财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设26个预算会计科目,77个财务会计,部分会计科目编号发生变化。全面梳理好科目经费项目,分类归集整理。合并清零已执行完的项目。根据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定义,制定与高校会计制度会计科目的对照表(见表1)。根据高校会计制度办理年终转账结账,根据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增设会计科目,预设会计各科目设置数量(见表2)。

四、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对策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是对高校现有财务管理理念的挑战,高校必须强化每个部门的实施意识,顺利开展新旧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鼓励相关会计人员积极参与日常业务的培训课程,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使用的培训,使其尽早进入工作状态。积极在各院校之间开展业务交流,通过讨论部门的业务情况,确保新制度在短时间内得以顺利实施。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内部管理机制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除了财务部门,还涉及固定资产的各使用部门。因此,转换衔接中应加强各部门的相互协调。教育部门及财政部门需进行积极交流,搜集新制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制定解决方案,使高校顺利完成新旧制度衔接工作。对于新旧制度转换衔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流程。首先,应选派财务人员参加相关培训,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全面清查资产,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及往来款项的清查。最后,应调整核算体系,依据新制度建立新的会计科目体系,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构建新旧会计科目工作底稿,将基建账数据合并进新账。月末将基建账务各科目发生额编制科目汇总表,真实反映在建工程投入数。

五、结语

政府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的颁布,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企业会计改革成功经验,科学界定了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明确了资产负债计量属性,实现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及决算会计的双重功能。高校财务部门应做好会计制度转换工作,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淮.基于权责发生制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4.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6

1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趋势

1998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迎来了很大的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学生队伍也跟着壮大。为了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大学城、新校区都相继落成。很多高校从一个校区,发展到二至三个校区,主校区也由城中,搬至城边大学城。单从学校的环境变化,也能反映出学校要发展,基本建设必须走在前面的要求。从各高校的基建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基建的资产游离于学校以外、资金来源从源头上无法区分,哪些是贷款,哪些是自有资金。还有些高校,只建设不进行财务决算,无法将学校已投入使用的房屋纳入学校国定资产。通过这次《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确实能够解决不少实质性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完善。站在基建财务管理的角度,在基建工程项目的陆续财务决算的前提下,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便于今后更好的做好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的基础工作,完善好相关的合并工作。通过年末年初的财务预决算会议,感觉到高校的基建财务是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同时又与高校的事业财务密不可分。为了满足我们国家财政预算的编制和财政决算的需要,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基建财务与学院财务基础工作的作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有在建工程项目的,应该独立建账合并报表。对于已完成建设项目的高校,应该取消基建财务的独立,合并到学校财务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实行的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分别核算与独立报表的模式,确实存在着一个法人单位,两套财务报表,报表数据不准确的现象。仅就此方面,通过账务合并,从立账、对账中看到一些问题,造成数据差异较大,不能一一对应等几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1.1高校基建账并入大账存在的问题

(1)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没有成为整体

随着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预算越来越细化,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地方财政拨款,自筹和贷款等,今年要做什么、建什么,预算要多少,这些都是由学校财务统一来报预算计划,基建会计不能很好的掌握基建的预算情况,只能掌握实际决算情况,开始每年的《基建投资表》填报时无法准确掌握财政性资金拨款中的:中央财政性资金、地方财政性资金以及地方财政性资金中的财政拨款和地方部门自筹拨款情况,从而容易造成预决算项目分配的时候,预决算数据不统一的现象,有好多高校都是估算的。各高校基建没有收入来源,不论是拨款还是贷款,大多数高校都是通过学校的事业账转入到基建,往往贷款也不是全部用于基建。所以资金来源很难对应,无法细分一栋在建楼中拨款数和贷款数,在财务决算报表中,按要求都要一一对应。但是对于基建会计来说,无法了解拨入基建款的来源;贷款和还款情况;还了多少利息、本金;贷款余额是多少。按照相关要求应每年年底学校财务根据还款用款情况给基建相关手续,在基建账中列支相关贷款还款情况。

(2)学校财务在拨给基建款的科目中,核算与基建无关的费用

基建在做学校的拨款时,设置相关科目用来专门核算学校拨款,所以拨款一目了然,余额便是拨款数,但学校财务设置相关拨款科目,不仅核算拨给基建款项,常常用来核算实验室改造和一些与基建毫无关系的工程用款,还有贷款和还款,这些是造成数据差异的主要原因。

(3)学校财务与基建财务入账时间不一致

基建财务入账一般实时入账,尤其对决算工程款,财务决算完成后就入账,并进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学校财务一般是暂估入账,基建决算后再进行调整。学校财务每年对拨给基建款都要进行结转,最终转到结余科目。而基建财务为了保持连续性,不需要进行年度结转。

(4)已投入使用资产,不办理资产交付手续

有的学校新校区已经交付使用多年,但一直没有进行财务决算,甚至有的连工程决算都没有完成,建好并已交付使用的项目,常年挂在基建账上,没有转到交付使用资产中,更没有增加学校的固定资产,造成报表数据不实,学校财务和基建财务往来款虚增的现象。

2基建账并入学校财务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会计人员培训

对于新会计制度应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使会计人员了解和熟悉新会计制度中的精神,重点和难点。在实际工作中,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只对各自的核算业务比较熟悉,而并账处理要有全局意意识,要学习和了解基建的相关业务,这需要会计人员对基建经济业务有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还需要会计人员精通高校会计法规制度。同时也要和基建会计人员沟通,了解和熟悉相关并账的情况,便于及时核对。所以,必须加强对新会计制度的培训与学习,使会计人员掌握将基建项目纳入“大账”后的处理程序,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确保新旧制度的顺利过渡。

(2)核对并清理账目

核对历年来拨款的组成,分清款项来源。清理遗留问题,根据批复处理往来账,同时对暂估入账不准确的数据也要进行调整,避免虚增固定资产。明确银行贷款数目,根据交接清单,尽量一次清理到位,避免反复重复。为新账合并打好必要的基础。

(3)科学合理设置科目

项目和科目设置也应该科学合理,科目的设置一定要和报表相对应,尤其是一级科目。在一级科目下,根据需要,可以再进行细分二级、三级、四级,同时也要兼顾拨款的需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尽量细化,虽然科目细化,会给财务人员录入凭证时,带来很大麻烦,但进行数据统计、决算、审计、时才能准确,这样报表的时候才能利于核算。预付款和应收账款及其他应收款,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造成错记混记的现象时有发生,最好能按月进行核对,尤其到年底,更要经常进行核对,对错记的账目及时进行更正。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基建的二级科目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定,如:待摊费用下级可分别设置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审计费等等。如果工程量大,基建独立建账,一定要根据学校的拨款情况,进行科目设置,在学院拨款下设置以前年度拨款,当年拨款,对应的三级科目如:国库支付-预算内、贷款-银行名称、自有资金等,也要和学校财务进行核对,核对账簿是保证基础工作准确的必经之路。新的会计制度专门为基建设置相应的科目,如实反应基建的建设用款情况,避免混记,和串用,为核算的准确性提供了依据和保障。记账过程中避免人为操纵,应该以事实为依据,杜绝把基建账作为跳板,随意调整和修改。

3结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深深的感到,会计制度的变更,只是会计工作阶段性的新起点,新要求。但会计的基础工作却是永恒的,一个单位财务的基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每月要按时核对,按时整理,对于做错的凭证,按规范调整虽然允许。但如果数额较大又是跨年调整,肯定会对当年的数据有影响。现在国家不仅对高校的内控重视,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抓的也很紧,经常进行检查和评比,这将推进基础工作更加规范。

作者:程丽鲁忆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扩大了高校会计制度的规范范围

原高校会计制度下,基本建设业务涉及的收支、资金往来等会计核算都只在高校基建账中核算;而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需至少按月并入高校的事业账,即“基建账+事业账”二本账,合二为一。同时,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高校财务报表反映。新高校会计制度完善了高校会计核算主体,有利于完整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有利于高校全面管理财务工作,防范财务风险。

(二)增加了财政改革政策相关的核算内容

新高校会计制度增加了2000年以来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政府收支分类、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出台的多项财政改革措施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如新增“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科目,实现了高校会计核算与相关财政管理政策要求的有效衔接,贯彻落实了各项财政改革措施。

(三)引入了部分权责发生制的核算规定

新高校会计制度对有些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要求运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例如,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方式为“虚提”折旧,即固定资产购置是列入支出,计提折旧不列入支出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资金。同时,部分权责发生制还体现在对资产和负债科目的调整,将原对校办产业投资和其他对外投资科目按投资长短调整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将原应付及暂存款调整为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

(四)规范了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要求

新高校会计制度将原制度中教育经费拨款、科研经费拨款、其他经费拨款3个收入科目核算的同级财政补助收入部分单独计入财政补助收入科目;重新明确了支出科目的核算口径,并要求教育事业支出等在核算时区分出财政补助资金、非财政补助资金,对其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新高校会计制度在净资产类科目中增设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而且在会计报表中也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这不仅有利于完整、清晰地反映财政补助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账务形成过程,而且有利于实现财政补助收入的精细化管理,有利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的结余分配。

二、新高校会计制度转换衔接实务中的难点事项

(一)会计科目层级较多,增加会计核算难度

新高校会计制度规定,支出科目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等应当按照“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层级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而且“项目支出”还需要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根据上述规定和高校现行支出科目核算需要,新高校会计制度下支出类科目至少需设置至7级核算,比现行层级增加2级,这样科目层级太多也太复杂,大大增加了会计核算难度。

(二)固定资产折旧规则尚未明确,降低了高校折旧信息可比性

新高校会计制度颁布时,上级主管部门未同步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细则,因此各高校折旧业务有的尚未开展,有的根据固定资产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自行制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折旧规则,大大降低了各高校折旧信息可比性。而且《高等学校固定资产折旧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只是要求按固定资产分类和对应使用年限折旧,但折旧信息如何反映高校成本费用情况,征求意见稿并未涉及,也未能充分考虑折旧与高校成本核算的现实需要。

(三)基建并账业务较复杂,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基建账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同时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至少按月并入高校事业账。如果基建项目仍从基建账上付款,则基建拨款除了国库直接支付资金外均需通过事业账拨付资金,但是新高校会计制度取消了“结转自筹基建支出”科目,且新高校会计制度并未对资金拨付基建账务核算进行明确规定。这样,容易造成各高校对制度理解存在差异,基建账务核算方式也无法统一,基建会计核算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同时,基建需要完成2个账套的会计核算工作,基建按月并账业务较复杂,需要考虑基建实际发生和虚增虚减因素,容易引起账务问题,造成核算信息不实。

三、完善新高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建议

(一)减少支出科目层级设置,改用项目编码和项目属性加以控制

高校现在的核算体系和财务软件支持科目、项目、部门多维度体系,可以从项目属性和切面等方面实现对资金来源和用途等信息的规定和控制,因此建议减少支出类科目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支出”这2个层级,这2个层级列示的支出明细信息,主要通过设置支出项目编码和项目属性来实现和控制,以此降低会计核算难度,提高会计核算准确性。

(二)细化固定资产核算业务,设置固定资产归集项目

高校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首先应全面清查固定资产,实现财务总账和固定资产明细账数据一致;其次充分利用高校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通过系统接口实现财务系统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互相连通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增设资产折旧模块,按资产明细进行折旧业务处理,按月生成资产折旧数据,通过资产管理系统传输至财务系统,自动生成折旧智能凭证。同时高校应结合内部成本费用管理的要求,按照固定资产购置的经费来源设置固定资产归集项目,固定资产购置和折旧业务信息均按归集项目反映,这样可以对应高校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核算,为高校下一步的成本核算提供数据基础。

(三)统一基建账务核算,实现一次记账生成两套记账数据

根据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要准确高效地完成基建账务核算工作,最优方案是直接在事业账进行基建业务会计核算,基建业务的资金拨付均在事业账完成,充分利用高校财务软件和基建账套实现核算对接。依据事业账会计科目和基建账会计科目的对照关系,将事业账中的基建业务直接转换成基建账的记账数据,实现一次记账生成两套记账数据,进而完成两个账套的基建报表统计工作,提高高校会计核算效率和质量。

(四)改进高校报表体系,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新高校会计制度下,高校应更加注重报表编制工作,不断提升报表质量,清晰直观反映高校预算与预算执行、收入与支出等财务状况,因此建议在收入支出表栏目中增设“预算款项”栏,以反映高校部门预算与预算实际执行情况的对应关系。同时,建议高校按照企业报表的标准,结合本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新财务报表体系上编制现金流量表,定期反映高校资金流入流出具体情况,使管理层能更好的掌握高校资金动向,有效安排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财务管理效益。

作者:方淑津单位:上海交通大学财务计划处

第三篇

在旧会计制度下,高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始价值入账,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而且一直保持不变,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采购成本市场化,固定资产按原始价格入账的缺陷日益暴露出来了。本文对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客观真实信息

在旧会计制度中,不计提折旧,账表上只能够看出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但是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后形成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耗损根本没有体现出来,导致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进而导致固定资产价值虚增的现象,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通过账面看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以及更新换代情况。而在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能够系统、准确地按月分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价值损耗,计入“累计折旧”科目,使固定资产价值能够真实地反映在账表上,同时为管理层了解高校资产情况提供真实、可靠依据。

(二)有利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旧的《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学校购入固定资产时,根据购入的相关凭证,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等科目;同时根据固定资产验收入库单,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了在某一会计期间内,由于学校购置了一些新的固定资产从而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导致当期事业支出虚增,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反映,虚增了资产总额,这样违背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的耗费以折旧金额的方式逐月计提,系统分摊这些损耗成本。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必然是高等教育成本计量的重要部分,缺少折旧就会导致教育成本的不完整,也很难对高校办学绩效做出正确的评价。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价值,以折旧金额的方式进行系统分配,计入“累计折旧”,可以使当期的教育成本被准确的呈现出来,固定资产的价值能够均衡、合理地向教育成本转移,这样有利于实现准确、完整的教育成本体系的构建。因此,正确计提和核算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对科学、合理地测算学生总成本和学生平均成本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目前,由于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当,出现了固定资产闲置、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率低、重复购置等现象,没有对固定资产制定合理的购买计划,为了应付各类教学评估、实验室的评估等一系列检查,盲目地购买固定资产来满足各类指标的需要,而忽视了运行效率和固定资产的后期管理,从而降低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导致资产闲置和资金浪费。对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让各部门真正明确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耗费,有利于改变各部门无偿长期占用固定资产,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各部门对于固定资产的养护和管理。所以,高校实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制度,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能规避固定资产闲置,合理配置资产,减少重复购置固定资产造成资金浪费,节约有限的教育经费。

二、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畴及分类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畴

高校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确定。只有基于这样的前提,才能够科学合理的制定出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的范围,由于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两个方面的损耗,一方面是有形的损耗,另一个方面是无形的损耗。由于受到这些损耗的影响,固定资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同时,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延长,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的减退,直到固定资产报废。基于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高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有明确的范围规定,高校固定资产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以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外,都应计提折旧。同时规定,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是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政策。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时能够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因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发生后续支出增加固定资产成本的,应当重新确定固定资产成本和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二)高校固定资产的分类及折旧年限

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的固定资产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房屋和建筑物;第二类是专用仪器设备;第三类是通用仪器设备;第四类是文物、陈列品、动植物;第五类是图书和档案;第六类是家具、用具及装具。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不需计提折旧外,剩下的四类可以分别计提折旧。为了方便上级部门进行固定资产具体信息的核实,高校固定资产的核算都按照会计制度规定进行,首先,将高校的固定资产按照新会计制度的分类要求进行分类,并且将其设置为二级科目,然后在将分类好的固定资产按照相关规定分为16类,再将其设置为三级科目,以便用于查看。新会计制度除了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规定以外,还对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了规定。新会计制度明确指出,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性质来合理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所以,高校应该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制定统一标准来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如果没有采用统一的方法和制度进行固定资产的核算,就会影响高校固定资产的可比性。虽然目前没有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参照《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设备折旧按分类折旧率(专用设备按8年,通用设备按5年,其他设备均按10年折旧)计提折旧;房屋、建筑物计提折旧统一按当年房屋、建筑物固定资产总值的2%(50年折旧期)。新会计制度规定,对不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不必考虑折旧年限。

(三)高校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高等院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年限平均法是将固定资产的价值平均分摊到其使用年限中,它适用于各期损耗平稳、起伏不大的固定资产。工作量法是以实际工作量作为基础计算各期的折旧额,它适用于各期使用程度不均衡的固定资产。因此,应根据固定资产的特有性质,按照其具体的属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折旧方法。比如房屋和构筑物由于使用时间比较长,并且使用价值可以在使用期限内进行均衡的转移,适合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对具有专门性能和用途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其损耗程度是按工作量来衡量的,每期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均衡,适合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根据会计一贯性的原则,折旧方法一经选定了,就不得随意变更。同时,在有关会计报表附注中将折旧的计提状况、数额及计提方法等,应当详细地予以特别揭示,以便于不同高校之间加以比较。由于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繁多,单价波动范围大,固定资计提折旧不计入高校支出,而是直接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三、计提折旧的准备工作

(一)做好固定资产的统计清理工作

高校固定资产种类比较繁多、使用时间不同、价值比较高等特征,在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很多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以及管护部门的职能并不相同,而且工作时间并不统一,所以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周期。基于这样的特征,在核算高校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之前,应该将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归类,为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按新标准区分固定资产和存货

按照新会计制度规定,高校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提高了,通用设备由原来的500元以上提高到了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以上提高到了1500元以上。所以,高校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统计清理的结果,根据新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核实原来账目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如果原来账目中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达到标准,应该将这些固定资产继续留在原来科目之下,但是如果原来账目中的固定资产没有达到新规定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应该将这相应的余额转入到新帐中的“存货”科目,然后按照存货的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并将原帐中的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帐中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核算

1、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

新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首先需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累计折旧”,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这样可以清楚地记录和反应出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这个科目应该根据固定资产的分类情况来设计二级科目,在“累计折旧”科目下设置新会计制度中规定应计提折旧的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家具用具装具四类。

2、固定资产折旧业务的账务处理

实际工作中,高校固定资产折旧一般应在月末对折旧业务进行处理:首先编制“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汇总表”,计算出本月应计提的折旧额,然后据此进行账务处理。其中: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的计算方法为:本月应计提折旧额=上月折旧额+上月增加折旧额–上月减少折旧额。根据本月应计提折旧额编制转账凭证入账: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四、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面临的困难

由于在实施新会计制度之前,高校从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而高校新会计制度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高校固定资产要计提折旧,可以说是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挑战,高校的会计工作者要从旧的核算思维和习惯中转变过来,对全部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保证在账实相符的基础上,将固定资产先分类再核算折旧,梳理原值,得出净值,这一系列的工作做起来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按月计提折旧,周期短,时间紧,加上计提折旧的年限规定还不明确的情况下,难免会让会计人员产生消极情绪。所以,在较短时间里实施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高校目前并没有开始进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五、结束语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7

(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利于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建设。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长期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毋庸置疑这些年来预算会计制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执行国家预算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随着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无法满足真实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客观体现政府运行成本、合理进行绩效评价的要求,不利于如实反映国家家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力争在2020年前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本次的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能够为编制科学、全面、准确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供依据,为政府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信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二)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2017年11月财政部颁布《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而后又结合中小学校行业特点,就中小学校执行新制度相继做出若干补充规定及衔接规定。政府会计制度创新性的提出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又相互衔接的核算模式,统一规范了部门、单位、系统间的会计核算,强化了政府财务会计功能,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及时性、相关性与可比性,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二、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与国际化。崭新的校舍、宽阔的操场、高配置的电脑与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提供给祖国花朵们良好的就学条件,然而随着固定资产不断地增加,也逐渐暴露出了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完善。(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都制定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往往不是制度本身就不完善就是没有按照制度去落实。学校对固定资产重购置轻使用,对固定资产管理职责分工流于形式,对学生和教师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缺乏考核评价,对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不及时、不规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闲置或流失问题严重。(二)固定资产账账、账实不符。大部分中小学校都存在着固定资产财务账面与资产账面或是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账账、账实不符这类低级错误的产生,是让学校管理层头疼且难以理解的,引起学校管理层对财务人员业务能力的怀疑。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块:1、固定资产分类不规范,财务账与资产账中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分类不明确;2、固定资产购置与入库不同步,按照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固定资产购置与入库分开核算,容易出现购置后未及时入库或者遗忘的情况;3、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按照原值在账面体现,且存在着不及时报废的情况,造成账面价值虚高。(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欠规范。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的规模和项目近年来不断扩大,消耗了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基建项目都是独立设置基建账进行核算,且基建账暂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基建账套的科目不统一,核算质量不高,部分单位甚至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这对于数据分析及资料保管都造成影响。而对于基本建设项目的预决算管理、资金管控及竣工验收等的管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

三、政府会计制度下中小学校固定资产核算方式与变化

(一)固定资产确认的核算与变化。(1)购入固定资产。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对于购入固定资产进行两笔账务处理。按照支付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同时,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政府会计制度中,购入固定资产在一张凭证内通过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双分录进行体现。预算会计中,按照支付的金额,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同时,财务会计中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记“固定资产”,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新制度通过平行记账的方式取代了原固定资产购置双分录的核算模式,减少了固定资产不及时入库的可能性,保证了资本性支出足额资本化。(2)接受捐赠及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原中小学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照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对于发生的相关税费、运输费,计入“其他支出”科目。政府会计制度中,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在预算会计中不进行账务处理,财务会计中借记“固定资产”,根据确定的固定资产成本,贷记“捐赠收入”或“无偿调拨净资产”,根据相关税费及运输费,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相关税费、运输费计入“其他费用”科目。“捐赠收入”与“无偿调拨净资产”为新增收入类与净资产类科目,期末分别转入“本期盈余”与“累计盈余”,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应该说,“捐赠收入”与“无偿调拨净资产”的设置,使得固定资产能够按照其获得方式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得以体现,完善了会计信息。(二)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与变化。原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提出“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设置固定资产折旧辅助账”,并没有要求中小学校进行固定资产折旧。新政府会计制度则要求政府会计主体应当对除文物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土地以及以名义金额入账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同时对折旧年限、折旧方法与计提时点均作出明确规定。不同于企业的折旧计提时点,政府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当月新增的当月开始计提,当月减少的当月不再计提。对于2019年1月1日前的资产折旧,应当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稽查的基础上明确其折旧年限与已使用年限后于2019年1月1日进行补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引入,是本次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与变化,有利于正确评价政府资产价值,确保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当然,这也给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校必须对现有的资产进行清查并搞清楚其入账价值的准确性,以便正确计提折旧。(三)固定资产处置的核算与变化。原中小学会计制度设置“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归集核算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的固定资产,新政府会计制度将该科目调整为“待处理财产损溢”,同时明确了处理收入小于相关费用的净支出部分,计入“资产处置费用”。因固定资产折旧的影响,处置时转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的金额应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即账面价值减去已计提折旧后的金额。(四)基建并账的核算与变化。《新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中明确,中小学校需在2018年12月31日完成基建并账,将未并入行政账套的基建账户数据并入2018年年度资产负债表中,再按照并账后的科目余额进行新旧账过度,转入新账相应科目。基建并账后具体的核算方式为:1、预付工程款时,财务会计借记“预付账款”,贷记“财政拨款收入”等,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等;2、支付工程进度款时,财务会计借记“在建工程”,贷记“财政拨款收入”、“预付账款”等,预算会计借记“事业支出”,贷记“资金结存”,如为已预付工程款部分,预算会计不做账务处理;3、竣工验收时,财务会计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在建工程”,预算会计不做账务处理。

四、政府会计制度下对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摸清家底,加强资产管理配套制度建设。中小学校应当抓住本次政府会计改革的契机,摸清家底,认真清查固定资产账账、账实情况,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在新旧账衔接期间及时进行处理,以便确保折旧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固定资产购置、更新、使用、处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明确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使用与保管责任人。建立固定资产卡片,明确固定资产的使用人、购买日期、资产价值、使用寿命及存放期限等信息。通过定期的资产清查与对账,盘活现有的固定资产,避免盲目的更新购置计划,确保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二)完善分类管理,细化折旧明细。新政府会计制度已经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六大分类,与现行的分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通常使用固定资产国标代码进行划分,标准的不一致导致后续计量的困难。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梳理与统一,成为了新旧制度衔接过程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中小学校应及时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按照政府会计制度要求添加分类筛选条件,对账面固定资产的分类进行梳理明确。同时,在遵循政府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表进行分类折旧的前提下,根据中小学校实际需要合理细化固定资产折旧及年限。例如,区分教师用及教学用计算机设备,相应计入单位管理费用及业务活动费用;学生课桌椅等损耗较大的固定资产在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前提下缩短折旧年限等。(三)完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对中小学校基建项目进行统一会计核算,不再单独设立账套,这一方面简化了中小学校基建业务的会计核算,另一方面也是对中小学校基建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学校财务人员应加强基建财务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参与到基建项目管理中去,掌握施工合同的全过程。中小学校管理层应该完善基建财务管理,对基建工程强化预决算制度,动态监控制度,绩效评价制度,通过基建财务管理的统一规范,保证基建项目的合理、高效,避免国家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五、结语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有利于提升政府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于中小学校而言亦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行为的机会。利用这一契机,加强中小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固定资产价值,有利于促进中小学校长期发展及国家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潘佳佳.医院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难点与应对策略[J].卫生经济研究,2019(3).

[2]刀金萍.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及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19(2).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8

一、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衔接的调查分析

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系统,仅依靠定性的规范研究是难以完成的,会计实践中存在引入实证研究的客观需要。2010年4—9月,基于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背景,设立了医院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研究课题,结合江苏省公立医院对医院日常运营和基本建设项目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现状,课题组就医院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开展相关调查研究。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研究尝试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医院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基建会计纳入医院会计“大账”的改革意见建立研究假设,设计研究程序,在分层抽样调查江苏省公立医院会计核算现状的基础上,检验研究假设并得出研究结论,以期研究成果对医院会计制度设计提供可借鉴之处。

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问法等。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国内关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与建设单位会计并轨研究的文献资料。其次,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样本,以江苏省省级医院和扬州、徐州、苏州3个地区市直属公立医院为范围,试填、发放、回收调查问卷;采用访问法,进行非问卷深度访问。最后,对采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利用Excel2003和SPSS13.0对回收的43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提交研究成果。

(二)主要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

从医院等级来看,被调查医院均为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二级医院23所,占医院总数的53.5%;三级医院20所,占医院总数的46.5%。

从医院所在地域分布来看,问卷填写单位分布在苏中、苏北、苏南三个区域。

从医院隶属关系来看,本次调查样本由江苏省省级医院和扬州市、徐州市、苏州市市直属医院和县(含县级市)直属医院组成。

在调查范围内,开放床位在700张及以下的医院有27所,占63%,年门诊量在100万人次以下的医院为33所,占77%,年出院病人数在3万人次以下的医院为31所,占72%。数据表明,入选样本中县、市级中等规模的医院比较多,开放床位在1100张以上、年门急诊量在150万人次以上、年出院病人数在4万人次以上的大型医院数量比较少,大部分为省级医疗单位。

在43所被调查医院中,29所医院近三年来有经发改委审批立项的基本建设项目,占医院总数的67.4%。

在29所有经发改委审批立项在建项目的医院中,26所医院在建项目个数都集中在1—2项,占比为90%,说明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基建项目个数比较集中。

2.关于实务界的并轨诉求

问卷针对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弊端设计了1道多选题,题中列示4个选项:第一,存在“两套账”现象,违背会计主体假设;第二,现行医院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不能完整反映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来源、预付、结转情况,会计信息不够完整;第三,不符合将基本建设收入、基本建设支出统一纳入预算管理的要求;第四,不利于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调查结果显示,四个选项都有比较高的入选率,入选次数分别为28次、41次、33次、24次,入选率分别为65%、95%、77%、56%,有18所医院对四个选项全部选择,其中入选次数和入选率最高的为第二项,即95%的被调查医院认同医院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不够完整。数据表明,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两者分离存在诸多弊端是医院会计实务界广大财会人员的共识。

问卷针对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的争议设计了1道多选题。题中列示4个不支持并轨的理由选项: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改革应该先行;第二,我国代建制处在摸索、推广阶段,项目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第三,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制定并实施是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改革能否成功的政策保障;第四,两者并轨对医院现有财务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要求大大提高,医院财会人员配备力量不足。此道题目的四个选项入选次数和入选率比较接近,入选次数分别为22次、25次、32次、28次,入选率分别为51%、58%、74%、65%,有8所医院选择了全部四个选项。第三选项被32所医院选择,即多数医院认同并轨成功与否依赖于财政、金融等配套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关于实务界对并轨的认同度

问卷针对实务界对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的认同度设计了1道单选题。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43所医院中,34所医院认为“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利大于弊,应该合并,占比79%;7所医院认为利弊相当,并轨与否没有什么区别,占比16%;有2所医院认为弊大于利,不应该合并,占比5%。数据表明,在医院会计实务界,医院会计与基本建设会计并轨的认同度较高。

4.关于并轨方式的采用

问卷针对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并轨应采取什么方式为宜,设计了1道单选题。题中提供两种并轨方式供选择,一是可选择部分公立医院先行试点,待条件成熟后全面推开执行;二是在《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会计科目及账务处理方法后,直接全面推开执行。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第一项的有21所医院,选择第二项的有22所医院,两种观点相当。这为今后两者并轨方式的选择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三)调查小结

从上述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调查结果看,在医院会计实务界,存在较高的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并轨的诉求,医院会计从业人员对于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衔接认同度较高。新医院会计制度设计的现实意义则在于其回应了来自于医院会计实务界合理的并轨诉求,因其增强医院会计信息完整性而获得较高认同度。

二、基建会计与医院会计顺利衔接的思考

为尽可能减少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成本,增加医院会计核算的简便性和可操作性,新制度仍然保留医院现有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账套,要求至少按月将基建账套的相关数据并入到医院会计账套中,既能够提高医院会计信息完整性、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也能够满足基建项目竣工审计、工程决算审计等对基建项目会计档案管理的特殊要求,从而实现新旧医院会计制度的平稳过渡。

医院会计制度设计的目标选择,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为保障新旧会计制度顺利衔接,广大医院财务工作者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医院财务管理理念,在构建项目管理模式、优化内部控制流程、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等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一)构建有效的医院日常运营财务管理与项目管理并轨模式

可以将医院的活动划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在相对封闭和确定的环境下所开展的具有重复性、持续性、周而复始的活动,如:医疗、教学、科研、防保等活动,通常将这种活动称为日常运营或常规工作;其二是在相对开放和不确定的环境下所开展的独特性、一次性的活动,通常称这种活动为项目,像医院建筑物的建设就属于这一类范畴。医院建筑物的建设需要遵循投资决策阶段、前期工程准备和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的诸多项目管理程序,分别完成各阶段各项政策性和技术性工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成本进行事中控制。

医院的项目管理活动和日常医教研运营活动一样,都是医院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医院财务管理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日常运营管理忽视项目管理的现象。比如:对于在建工程项目的管理,财务人员往往局限于对工程施工阶段实施管理与控制,在项目投资决策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缺乏必要的事前介入;即便是在工程施工阶段实施的管理与控制,也往往局限于按照合同、工程进度、工程支付证书支付工程价款,对施工合同中关于工程价款支付条款的合规性、合法性缺乏事前干预,对于工程施工中的变更签证、现场签证更是缺乏控制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指导医疗机构完成新旧制度对接,《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需要从财务管理、会计制度设计层面同步引进项目管理理念。

(二)构建合理的岗位设置及内控制度优化模式

无论是医院会计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还是医院内控流程建设均应坚持流程驱动的理念。将医院的活动划分为日常活动和项目活动,医院日常运营和基建项目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事项可以融为一体,从事前审核、出纳、编制记账凭证、事后复核、登记明细账簿、编制财务报告等,到预算、决算编制等诸多岗位的设置及人员配备均可以依据会计业务流程合理驱动,确保办理经济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在这种模式下,医院财务部门无需再受传统会计理念约束,人为地将医院会计活动划分为医教研会计活动和基建会计活动,可以在兼顾日常运营活动和项目管理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会计核算流程设置会计岗位、配备会计人员。这样,既能够节省人力成本,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求。

(三)构建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养的学习模式

为保障医院会计与基建会计成功并轨,还需要构建财务人员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模式。建设单位会计与医院会计实施衔接,以及项目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均向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某种程度上,项目管理理念的运用将更具有挑战性。

就医疗机构基建工程项目管理而言,会计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限制,不熟悉工程建设相关知识,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程序、工程量计价规则、专业定额知识等,缺乏工程概预算、工程施工图知识,对工程预决算的审核、工程材料用量及各种费用支出是否合理都无法判断。面对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会计人员很难突破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难以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和参与工程项目管理,难以履行核算、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基本职能。

无论在企业会计还是在医院会计领域,面对新变革,财务人员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主动转变和延伸基建财务工作的功能,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发挥财务会计对基本建设整体活动的控制、约束作用,努力掌握概、预算编制的基本知识、基本建设程序、相关项目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9

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对总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但就实际改革效果而言,却仍显得有些不尽人意,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财政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影响。

1.1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在当前政府财政风险管理工作中,总预算会计制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具有统领作用。所以,总预算会计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相关内容来看,却并不能达到这一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计制度的主体缺失,由此导致核算内容不统一。

1.2科目设置单一,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就目前总预算会计制度中所设置的科目来看,主要包括“借入款”、“借入财政周转金”、“暂存款”和“与上级往来”等少数科目。这些科目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负债、支出的资金情况反映出来,但由于科目设置较为单一,从而导致核算结果缺乏全面性。

1.3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

收付实现制基础导致负债内容不完整也是总预算会计制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当前,政府部门之所以选择收付实现制,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方式可以将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但这种方式几乎都是等到问题出现之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对于财政风险的预警和防范起不到任何作用,此时的会计信息对于财政风险管理失去了应有的信息功能。

2财政风险管理视角下总预算会计的改革措施

2.1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在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与政府部门改革同步,从而促进政府部门会计工作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财务报告体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全面性、真实性和前瞻性。在实际会计工作中,政府部门应当建立起主体财务报告与辅助财务报告相结合的财务报告体系,将详细的内容记入主体财务报告体系中,将补充说明内容记入辅助财务报告体系中。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要建立起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通过上述体系,政府部门就可以就财务信息进行准确的掌握和分析,此外,财务报告体现的内容能够为政府部门今后的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权责发生制的新增

就目前来看,政府部门总预算会计制度中仍然存在着“职、责、权”不分明的情况,一旦出现问题,无人负责。将权责发生制纳入到政府部门中,能够有效的解决会计矛盾。因此,政府部门要完善权责发生制,并以此为核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责任,而且为财政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2.3基建会计的新增

在对政府部门的会计报表进行编制时,应将基建资金、事业活动资金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将基建拨款收入、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劳动价格等作为一级会计科目,对其进行准确核算。在政府部门基建项目完成后,将上述科目转为固定资产时,政府部门会计可通过基建会计编制的工程支出表对基建资金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掌握,将明确的支出数额记录到固定资产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报告系统,从而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3结束语

基建会计制度范文篇10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还是1998年开始施行的。十多年后,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高校的办学体制、经费来源、校办产业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会计制度已经不合时宜,为了更好的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校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好的使用各项经费,确保各项经费规范有效使用,财政部新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并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因此,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施行新会计制度会对高校财务工作产生巨大变革,但同时也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和挑战。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行基建“并账”比较困难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基建会计的核算游离于单位财务会计之外。由于高校内外部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使得基建并账执行困难。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体现在,基建账并到事业账会涉及到科目衔接、余额结转、往来科目调整等许多比较专业的知识。而新会计制度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对程序、方法没有明确规定,使得高校财务并账标准不一,财会人员无从着手,无法准确反映高校资产的实际价值[1]。

(二)、资产可比性不高、价值不真实

原制度下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所有固定资产都不计提折旧,实际上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有形或无形的损耗又存在,所以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导致资产价值不真实。新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是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存在弹性区间,具体执行由高校财务人员根据经营特点和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自行确定,没有统一标准。因此不同的高校对同一项资产计提折旧年限不同,也导致可比性不高。

(三)、支出的会计核算难度大

在新会计制度中,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支出按用途又将科目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经营支出等。支出科目多,涵盖范围广,可以有效加强了高校成本费用核算,保证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但财务人员对各项支出理解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科目把握不准确,核算内容口径不统一,会计信息失真,对高校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手段。只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才能够有效的预防腐败和防范舞弊[2]。新会计制度要想贯彻并顺利实施下来,必须要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做保障。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我国许多高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对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的及控制点掌握不到位,使得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隐患。

三、解决新会计制度下高校财务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议高校基建并账实行双轨制

基建并账是高校会计制度的一大突破性进展,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一种挑战。要求财务人员深入了解账务处理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基建会计科目和学校大账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科目之间的勾稽关系,研究基建财务数据各个会计科目的等式关系。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基建并账顺利执行。双轨制的会计核算管理,有利于正确核算高校建设项目的成本,有利于高校财务数据的全面监管,也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完整性[3]。

(二)、完善固定资产核算体系

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定义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于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目录、具体分类方法,作为进行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首先:高校财务人员应按照新会计制度的界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对于未达到固定资产入账标准的物资列入存货进行统一管理。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清楚的理解固定资产的界定。其次: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论是对高校还是财务人员都是一项重要挑战。计提折旧能够解决固定资产虚高,固定资产价值反映不真实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特点,应有的职业谨慎,通过职业判断对折旧年限进行选择,因此建议高校财务人员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恰当的对折旧年限作出选择,有条件的高校应组成专门的小组来评估资产情况,并按资产的新旧程度评估折旧额。通过以上工作可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三)、完善支出制度建设,强化支出管理

新会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一是财务人员要对高校机构设置和部门属性比较熟悉;二是同一支出要求财务人员既要注意区分好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三是要求财务人员对各个支出科目具体的核算内容进行把握。例如就科研事业支出来说,新会计制度规定了直接的科研事业支出的内容,但间接的内容就要靠会计人员自己判断,人为因素比较大。所以财务人员应根据本部门的特点,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出支出管理办法,对支出的合法合规进行监控,在对高校成本费用支出控制管理的过程中,最好能建立费用支出绩效的考评,将支出管理与绩效考评相结合,更好的管理好支出的日常核算。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