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6 08:48:00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1

【关键词】发展现状;原因;建议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能把农业技术真正通向田间地头和千家万户。新时代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性强烈的工作,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工作人员要提供给农民技术服务,要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农业知识水平。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还处于开始阶段,因此要大力推广乡镇农业技术,利用农业技术来进行动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来进行农田水利的建设,这能给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很快,我们只有对农业技术及时调整和深化才能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集约化,这样能提高产业化经营效率。

一、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一)人员减少,技术服务不到位

乡镇基层的编制上不能没有农业技术员,但是大量农业技术员在岗位上不能履行工作职责,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其实真正地做农业工作的只有很少的农业技术员,其他的技术人员都被领导选择做了包村干部或者其它的工作,这造成了人员大量缩减。农业生产要按照农业工作计划开展,农业工作计划是由上级农业部门制定的。农业工作不仅包括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建设新农村,粮食直补,还包括上报报表、农业摸底等。由于技术人员对业务的生疏和包村工作对时间的占用,使农业技术人员很难深入到技术承包和技术培训上来。

(二)职能性特点降低

上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范围广泛,工作情况复杂,很难全面地照顾,相关技术知识的培训次数有时会减少,工作人员受培训的机会减少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能的转变使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职能性降低,使他们的职能权利大大被消弱。

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在这几年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推广支出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乡镇农业站要获得发展就需要解决现存问题,摆在乡镇农业站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是资金不够,无法进行品种的试验,无法引进新技术和新材料,这导致了乡镇农业站的许多工作都没法正常进行。

农业站存在的问题不仅有设备陈旧、设施不全,还有办公环境差,八十年代甚至更老的办公室设备难以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有的农业服务中心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甚至没有电话和传真,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办公室里最基础的检测、化验、观测的设备都没有,这会导致技术人员不能对农民的问题做针对性解答,基础设施的缺乏使人民对先进、实用的技术的要求无法满足,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另外试验田的缺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失,增加了示范试验的难度,技术推广工作很难开展。

(二)农业技术人员知识老旧,更新缓慢

在乡镇的农业站之中,技术人员拥有本科学历的很少,大多数技术人员掌握的技术水平不高,平均年龄较高,特别是近几年农业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少,严重阻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发展壮大,经费缺乏使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农业技术推广站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使农技推广人员不能系统地接受培训,使他们接触不到农技推广的新知识,使用老旧的知识投入实践只会使工作效率更低。农机推广人员缺乏信息交流,大大降低了农业的服务效果。农技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新技术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才能有效利用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

(三)管制机构设置不科学,技术推广动力不足

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站直接管理,乡镇农业站存在着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领导干部对农机人员的随意调遣使农机人员的职位分配出现混乱,出现了“在编不在岗,在岗不转职”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农技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农机人员的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较低,这降低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农技人员把工作重心放在经营上而不是服务上,这导致了农技人员和农业脱离关系,使农业技术推广速度受到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没有遵循市场规律而进行推广,效果显然是不明显的。技术推广反馈系统的不健全和考察体系的不明确消弱了技术推广人员应有的积极性。

三、如何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站技术的推广职能

我国颁布了“三农”政策,政策的颁布使我国的农业基础地位得到了提升,领导要强化对基层农业站的认识,要更新以往陈旧的传统农业知识,政府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阻碍农业正常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发挥基层农业站生产第一线的作用。

要想提高农业站技术推广职能需加大对其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一是要加强农业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引进先进的检验和化验设备,提高农技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利用新设备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二是要通过实行工作任务责任制来激发农技人员的工作激情。三是要加强农业网络工程建设,通过建立农业信息公共平台使农民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农业政策,及时了解新技术和农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四是要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五是要扩大经费支出,满足农技人员工作需求,提高他们工作的主动性。

(二)强化农技人员学习意识,更新观念

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企业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人才,同样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离不开技术人才的努力。现代化农业技术的技术性强,技术复杂,只有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能进行技术推广的工作。农业技术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就必须把建设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工作放在重要位置。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新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使用要求,让技术人员学会对新技术进行讲解和现场示范。二是要加强对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念,使他们能够把对“三农”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四、结语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科技兴农战略,能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只有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认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才能提出有效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们要建立可行的推广机制,发挥优势,使科研成果尽早转化成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能力接受挑战,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上一层楼,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鞠芳.安徽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6).

[2]董素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7).

[3]张孝国.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视界,2014,01:395.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2

这次会议是在我市上下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乡镇企业正处在调整、转型、提升新阶段的重要时期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分析乡镇企业发展情况,强化乡镇企业指导服务职能,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首先,我就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企业工作,为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讲两点认识和建议。

第一点,乡镇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农为本,贴近农业,服务农民,扎根农村,为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总书记反复,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形势下,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群众依托农业和农村资源,在农村和小城镇就地就近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这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

近年来,乡镇企业虽然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乡镇企业与“三农”的天然联系没有变。

一是从乡镇企业概念看。大家知道,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异军突起”,在80年代后期曾一度占据国民经济的“三分天下”,在*年出台了《乡镇企业法》。但目前有少数人认为,乡镇企业这个概念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可以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代替了。其实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其问题就是简单地把乡镇企业理解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而乡镇集体企业绝大多数已完成了改制,所以得出乡镇企业过时了的结论。大家知道,乡镇企业包括“五个轮子”,是个综合性概念。如果将乡镇企业理解为农村区域内的企业,则作为农村二三产业主体的乡镇企业永远不会过时。

二是从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看。乡镇企业萌芽于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农村集体工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社队企业(乡镇企业的前身)要有一个大发展”,社队企业逐步融入我国国民经济格局中。*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号召,社队企业正式改名为乡镇企业,把联办企业、户办企业都包括进去。从演进过程看,从社办工业,到社队企业,再到乡镇集体企业,再到个体户、家庭私营企业和联户企业,再到股份合作制企业,再到现在的农村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形式,乡镇企业脱胎于“三农”,又反过来反哺“三农”,它的根已经深深扎在“三农”的土壤里了。

三是从目前乡镇企业发展特点看。经过近些年的优化和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出现了“一减两增”的好趋势,就是“减少了与城市企业的趋同性,增加了与小城镇产业发育的关联性,增加了与农业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企业配套业和农村服务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拓农村市场,与城市产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乡镇企业直接参与城市企业辐射过来的企业建设,发展相应的产业、产品,从与城市企业平面化竞争向立体式分工转变。这些都促进了乡镇企业与“三农”的关系更加贴近,联系更加紧密。

四是从今后乡镇企业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看。长期以来,乡镇企业承担着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艰巨任务,是城乡之间的桥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共安排了1.4亿左右的农民就业,在当地就业的就占7*以上。从我市情况来看,20*年底乡镇企业就业人数达4*人,占当地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据有关资料反映,目前我市农村仍有2*万富余劳动力需要安置,每年还会新增近*人。这些劳动力的就业很大程度要靠发展乡镇企业来解决。因此,在今后推进现代农业、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乡镇企业所肩负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既然乡镇企业与“三农”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今后乡镇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非农化,而是要“农业化”,就是要围绕“三农”,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要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我国一些地方的实践看,农产品加工业这块要比农业大得多。美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只占全部劳动力的3.*,而为农业服务的接近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我国在45左右(粗加工以上),我市在48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二次以上加工)占80,我国在30左右,我市只有20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3:1,我国为1.1:1,我市仅为0.7:1。农产品资源都在农村,乡镇企业具有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天然优势。今后,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产品竞争力继续增强和农民持续增收。

二要重点发展为农服务的企业。实现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

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需要面向“三农”的服务业要有大的发展。实际上,面向“三农”的服务业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因此,乡镇企业不仅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民生活的、适合农村特点的连锁配送服务业,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业生产的各类服务业。特别要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商贸、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和农产品的储藏、运输、保鲜、包装等产业,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形成规模化、有品牌、“叫得响”、带动力强的产品和产业链条。

三要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因此,安排农民就业是乡镇企业以工哺农的主要方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要大力扶持农村能人和外出务工回乡人员创办企业,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业和与规模企业配套的产业,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创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搞好职工技能培训。

四要重点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新农村建设、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为乡镇企业发展公益事业提供了巨大商机和市场潜力。另一方面,企业发展起来了,理应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反哺“三农”。要通过直接出钱出物出力等方式,投资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包括修路建桥,兴修水利,扶贫帮困,助学济困,兴办医院、学校、影视场所等惠及千家万户的公共设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设施,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产业基础。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就是要高举“农”的旗帜,强化“农”的色彩,突出“农”的特色,拓宽“农”的路子。

第二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把乡镇企业发展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是乡镇企业发展已经有了坚实的基础。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年,我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85.5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2.3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近4*人。乡镇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几项重大改革进展顺利,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民改善生活和农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带来的国内需求逐步显现出来。三是党的好政策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在指导思想上,中央科学发展观;在工作布局上,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阶段上,中央作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发展方略上,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在战略目标上,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政策措施上,中央明确“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连续下发三个1号文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这些都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了空前良好的氛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市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从企业自身发展看:一是企业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每个企业拥有职工不足*,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2.5;很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些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等。二是企业发展结构不协调、不平衡。表现在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及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育滞后;在产品结构上,一般性产品、初级产品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产品少,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少;在企业结构上,大而全、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等等。从企业外部环境看: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放缓,导致乡镇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突出,达到一定水平和素质要求的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继续低成本扩张较难。二是资源环境制约因素正在增加,继续依靠资金、能源和矿产等资源作支撑、靠扩大外延来拉动这种粗放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三是wto过渡期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不可逆转,不仅乡镇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且国家出台新的扶持政策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等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到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我市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要推进自主创新,着力发展科技型企业。有条件的乡镇企业要加快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逐步实现自主创新。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结合,形成联合创新。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加快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要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是依托国内外市场和资源,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合理利用外资,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并进行消化吸收和改造创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条件的乡镇企业可以到境外投资办企业。

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积极治理污染项目,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内循环和区域内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要注重劳动保护,加强安全生产,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指导服务,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农业部门,特别是乡镇企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把对乡镇企业的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形成支持乡镇企业、尊重乡镇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努力打造乡镇企业服务平台,构建乡镇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服务寓于管理之中,把创新寓于服务之中,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构建“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企业服务三农”的工作机制。

结合这次会议,在这里也一下信息统计工作。

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既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业务,也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是乡镇企业部门的重要职能。只有信息统计搞准了,才能做到情况清、方向明,才能扎实有力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才能为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好务,为基层和乡镇企业改革发展服好务。因此,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乡镇企业部门必须从大局出发,提高对信息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充实统计工作力量,稳定统计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对乡镇企业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断改革和完善指标体系,创新调查方法,推进信息统计现代化,使之适应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反对弄虚作假,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四是进一步拓展乡镇企业信息统计的服务功能。信息统计工作不能局限于信息的采集和数据的汇总,还要加强统计分析和重点领域的专题研究,主动参与经济指导,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宏观决策服务,为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五是进一步加大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费的支持力度。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是一项法定性和基础性职能。要加强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加大投入,将信息统计工作列入年度经费开支计划;在配备统计工作设备、保障统计工作经费上给予有力支持,加快办公自动化步伐,切实提高乡镇企业信息统计工作能力和水平。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3

全州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乡镇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于发展的原则,结合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海西州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来的41个乡镇调整为35个,撤并6个乡镇,精简14.6%。同时,以构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乡镇体系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7个乡撤乡设镇,拓展中心城镇发展空间,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乡镇类别划分上,根据我州乡镇区域面积大、但辖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的特点,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的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创新乡镇分类标准,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将人口单位和经济指标单位由大变小,并将土地面积单位指标由小变大,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将35个乡镇划分为一类乡镇13个,二类乡镇5个,三类乡镇17个,以此作为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

(二)明确界定乡镇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五大职能,各地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和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十字”方针,确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七项: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和建立农村牧区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乡,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和政策。同时,结合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等实际,进一步细化乡镇具体职能,突出乡镇的新职能,如工业类型镇,突出加快城镇化具体职能,工业化进程,提升社会事务服务功能的职能;农业类型乡镇,突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职能;牧业类型乡镇,突出了加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等职能;城乡结合型乡镇,突出围绕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强城镇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做好劳务输出服务等职能。

(三)理顺县乡村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乡镇工作实行综合、一次性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按程序依法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执法职能上划县政府主管部门。坚持村社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取消乡镇干部“包村包片”的做法,放权于村社,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提高村级自治功能。

(四)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按照乡镇类别和“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乡镇领导兼职、交叉任职。

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593名,比机构改革前的627名减少34名,精简5.4%。乡镇领导职数一类乡镇核定7名,二、三类乡镇核定5名。考虑到个别乡镇自然条件艰苦,服务半径过大、乡镇干部轮休的需要及人口数量大、扶贫任务重的实际,对1个一类镇、一个二类镇领导职数各增加1名,2个三类乡镇各增加1名。全州乡镇(冷湖行委冷湖镇除外)共核定领导职数213名(含德令哈市街道办事处14名),比机构改革前的257名减少44名,精简17.1%。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建设,增强基层公安、司法队伍力量,将乡镇机构改革中预留的34名行政编制置换为公安专项编制29名,司法专项编制5名。

(五)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职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类别和撤并乡镇的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职位,除在人口数量较大的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四个镇各设置一个党镇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内设机构,只设综合性职位。

在职位设置上,根据组织建设职能设置了党政综合事务联络员、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综合职位;根据发展经济职能设置了农业、牧业、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统计财务等综合职位;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设置了民政、科教文卫、人事劳动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综合职位;根据维护稳定的职能设置了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综合职位。同时,制定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职位职责。

(六)整合规范事业站所。根据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事业站所。结合实际,各乡镇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并更名林业站为林业环境保护站,整合并按流域设置水务管理站。撤并乡镇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组建为农牧业经济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牧业、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撤并乡镇综合站、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广播站),组建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劳动就业培训、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构改革后,全州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卫生院)93个,比机构改革前的151个减少48个,精简32%。核定乡镇事业编制612名。比改革前的622名减少10名。

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中,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水管站三个事业单位实行以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党团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通过实行双重管理,以解决乡镇事业单位“看不见、管得着”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七)规范上级派驻机构。对上级派驻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现状不变。为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海西地域面积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和外来人口增加等实际,改革中全州新设10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同时 ,根据省编办、省司法厅确定的海西州乡镇司法所设置数,设置乡镇司法所30个。

(八)加强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根据改革的要求和上岗工作的需要,我州制定和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并以县为单位分类组织开展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事业站所如何发挥职责,搞好技术服务以及农林牧水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乡镇工作人员意识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岗前培训,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九)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这次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为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结合海西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定岗工作的意见》和《海西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以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实行以县为主,按照总编制不减的原则,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符合条件的上岗,不符合的待岗培训。公开竞争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共82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公务员286名,事业单位职工540名;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97名,其中公务员283名,事业单位职工514名;考试考核不合格未能上岗的29名,其中公务员3名,事业单位职工26名。

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全州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程序。按照青海省人事厅统一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内容,乡镇事业站所514名上岗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 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按照《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对基本符合退休条件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在分流期内达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离岗、鼓励分流人员辞职自谋职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创立社会中介机构、下派到村社任职或挂职等办法进行分流。鼓励分流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十)建立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一是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职责,凡属县级职责的行政事务,不再推到乡镇,使乡镇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为乡镇“减压松绑”;二是县对乡镇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性综合考核,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德、能、勤、绩”标准和工作指标及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和农牧民群众满意度为内容对乡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四是成立了乡镇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定期考评,作出评价。

海西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和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机构改革前期,州、县(市、行委)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海西州委常委会3次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次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给予指导。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对全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特别是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海西指导工作组每到改革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州、县、乡镇进行调研和指导,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重要指示,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中,州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就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情况、听取乡镇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乡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一乡一策”的指导思想,要求乡镇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标准,给了乡镇一定的自。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理解“一乡一策”的内涵,不能曲解为各自为政,制定的改革方案不能背离省上的要求。严格按省州机构设置、编制与领导职数核定等改革要求制定改革方案,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严守改革的“两条底线”,在职能确定上体现了不同特色。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根据全州乡镇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但存在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和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实际,我们强调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乡镇职能转变和优化人员结构。据此,将“不以减人为目的”作为工作基点,将改革的目标和重心放在了乡镇职能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全员竞聘上岗方面,在保证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增强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事业站所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是推进改革的保障。改革中,州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定岗、人员分流、人员培训、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和人员聘用、干部纪律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和办法、确保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有步骤、依程序规范运作。

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依然存在体制障碍。由于乡镇一级在县乡管理体制中始终处于执行者的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如果仅仅是乡镇一级职能发生转变,而县以上政府依然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最终将反弹到以往的工作状态。

(二)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待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促进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事业单位功能作用发挥的绩效考评机制尚不够完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乡镇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学历较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培训工作滞后,专业知识老化,能力素质不高,需要强化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农村牧区纵深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联动深化机构改革。把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结合起来,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继续探索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方式,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县级机构改革,认真解决县乡两级职能转换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农牧区运行体系。

(二)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道“底线”。

(三)健全乡镇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乡镇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起促使乡镇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乡镇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4

一、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动因

党的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出了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党的精神、顺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立足实际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增强乡镇一级统筹能力的需要。乡镇一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是引领村级发展的“龙头”,乡镇不强就难以强县、兴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就难以落到实处。从我市总体情况看,乡镇一级还比较薄弱,经济实力弱、收入水平低、产业基础差、统筹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市156个乡镇中,进入全国“千强镇”行列的只有6个,其中3个还位居900名之后,多数乡镇靠转移支付维持正常运转。加快培植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引领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二是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需要。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到74%;又是煤炭资源大市,未来几十年内,采煤塌陷地将多达近400万亩,人口持续增加、耕地持续减少,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压力。无论从现实、还是从长远看,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仅靠大中城市和城市大工业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最现实、最可行、最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必须要有产业支撑,这个支撑产业无外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在农业“母体”产业基础之上的、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引、联和城市工业辐射转移,加快发展新兴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新兴工业化必须节约用地、保护环境、集约发展,走园区化的路子。市虽现有94个建制镇,但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辐射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去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市的农业基础较好,但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较慢,特别是规模大、档次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育慢、数量少。我们建设的新型乡镇,主要模式是依托现有的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实行“镇区(园)合一”,以区为主,以区带镇,以镇促区,相互促进,加快建成营业收入过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强园区、强乡镇,实现以工促农、以镇带村、融合发展的目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加快推进“项目进园区、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的过程,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是加快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过程。

三是实现创新发展,突破当前改革发展中突出问题的需要。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必然会遇到传统习惯的挑战,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改革创新更是如此,必须以试点探路和引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必须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深层次和关键领域突破。当前从发展上看,面临着“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的制约,体制机制障碍是“无形”制约,土地和发展资金问题是最突出的“有形”制约,“无形”甚于“有形”,“无形”制约不破解,“有形”制约也难以解决,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改革的发端,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但需要深化完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讲多少年来没有大的改变,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和难点也集中体现在了乡镇这一层面,有些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譬如,加快工业化步伐,是以工促农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园区建设上存在着与相关乡镇“两张皮”的体制障碍;县乡两级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但多数是“吃饭财政”,缺乏统筹实力和服务能力,建不成服务型政府,统筹变为“通愁”;建设新农村的任务艰巨繁重,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充满着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干劲,但传统的用人和分配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和持续保持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如土地问题,严格保护耕地、实现占补平衡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都需要建设用地,土地从哪里来?必须立足当地实际,走好挖潜存量、用好增量的路子。我市现有村庄占地近150万亩,其中不同程度的“空心村”占到近三分之一,也就是说闲置近50万亩;传统的迁村并点、旧村改造,所节约腾出的土地不到三分之一,如走好社区化、公寓化建设路子,就能节约腾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潜力巨大,但必须解决开发建设上的诸多难题,需要典型引路。全市近几年内有近600个压煤村庄需要整体搬迁,长期的压煤搬迁村多达3600个,如何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和小城镇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村群众“安居”与“乐业”的问题也需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在稳定和完善现行经营制度的前提下,需要在组织形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勇于创新的先行者。从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求上讲,都需要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我们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就是为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选择,力求把试点乡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促共进的试验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引领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考虑,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们组织专门班子首先在市内开展调研,然后到成渝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江浙一些发达地区实地考察学习,经过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有关政策,制定了《关于推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于今年5月份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正式启动。

二、新型乡镇建设试点工作的基本设想

我市首批试点乡镇确定的基本原则是,依托12个县市区所属1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省级工业园,与所涉及乡镇村进行整合,除市中区不具备整合条件外,11个县市区各有一个“镇区合一”的试点镇,其中兖州、邹城各另有一个“镇园合一”的试点镇。试点工作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我们把此项试点工作定名为“新型乡镇建设”,就是要在以下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的新模式;二是调整区划拓展发展新空间;三是下放权力赋予乡镇一级更大的行政管理新职能;四是理顺乡镇一级财政体制,建立名副其实的镇级新财政;五是探索破解一些发展方面遇到的难点问题有新突破;六是配套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优化发展新环境;七是形成激励约束新机制激发内部新活力;八是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九是走出一条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到2015年,各试点镇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一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形成产业支撑新优势;二是实现基础设施统筹建设新突破,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构筑城乡公共服务新体系,形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四是健全镇村管理服务新体制,实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目标。每项目标中都规定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原则。鉴于这项工作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模式、领导方式等各个层面,要求在试点工作中必须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科学布局。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引领作用,坚持把新型乡镇建设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群结构大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大格局中,防止盲目发展,无序建设。二是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旗帜鲜明地鼓励探索、支持改革、激励创新,允许改革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固步自封、无所作为。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强镇富民、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走以产业发达推进城乡发展、以城镇发展带动产业振兴的路子。四是坚持动态管理,自我激励、自我约束。“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在试点乡镇管理上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在干部使用上能上能下,搬倒“太平椅”;在经济待遇上有高有低,论功行赏。

(三)主要任务和相关政策措施。一是推行“镇区(园)合一”模式。将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与相关乡镇合二为一,一套班子,两个牌子,实行“特区模式、以块为主、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管理体制。为扩大新型乡镇规模和拓展发展空间,将园区发展规划所涉及乡镇或部分村统一整合到试点乡镇管理。整合中调整行政区划涉及29个乡镇(街道办)、140个村(居),共减少建制镇4个,除个别镇外,试点镇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二是扩大新型乡镇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支持发展、责权统一”的原则,将市、县(市、区)发改、规划、建设、财政、税务、国土、环保、经贸、外经贸、人事、劳动保障、交通等部门的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权,通过授权或委托的形式下放给新型乡镇。同时本着有利于促进发展、不增加乡镇负担的原则,市、县两级有关行政执法权限,凡是能下放和授权、委托的,都下放给新型乡镇行使,并由其承担相应责任。三是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新型乡镇实行全员聘任制,建立收入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的绩效考核制度,干部的使用管理彻底解决等靠熬、论资排辈和干好干孬工资奖金一个样的问题。四是理顺财税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要求和财权与事权相一致、增加基层财力的原则,建立以新型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的镇级财政体制。新型乡镇财政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市及市以下留成的新增财力按不低于50%比例返镇,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新型乡镇规划区范围内按有关规定征收的各项规费,除按规定上缴中央、省部分外,市留成部分全部返镇,县市区留成部分80%返镇。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里将列入市本级财政预算的工业发展资金、服务业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科技创新资金、推进对外开放资金等专项资金加以整合,重点向新型乡镇倾斜,同时要求县市区尽力支持试点乡镇建设和发展。五是探索完善土地管理使用新路子。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和年度新增计划适当向新型乡镇倾斜。新型乡镇规划区内通过搬迁改造建设集中居住区腾出的土地,积极申报置换为建设用地,用于园区项目建设。规划区以外撤村建居、合村并点腾出的土地,按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要求,一部分等量复垦为耕地,其余部分可转换为建设用地,鼓励支持建设新型社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租赁、转让、转包、入股等形式合理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鼓励发展农业公司、合作农场等规模经营。六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乡镇可成立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承担资本运营服务。鼓励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新型乡镇开展业务,对新型乡镇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一定额度的贷款予以支持。允许农民以房产、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等作抵押贷款,引导支持建立村镇银行和信贷担保组织,积极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鼓励支持各类民间资本投资新型乡镇建设。七是加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新型乡镇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平等择业、充分就业机制。凡在镇驻地及园区从事二三产业、有稳定职业、固定居所的人员及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兵役、社会保障等方面待遇,并承担相应义务。八是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加快新型乡镇撤村建居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村治理机制。规范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四荒”资源、林权、水域等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金融保险支农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在各个主导产业链和专业村建立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社会治安服务网络等。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5

[关键词] 乡镇建设 农机管理 服务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219-02

一、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在乡镇建设中的作用

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农业,若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然而,农业的发展必然依靠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必然依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将现代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有机载体,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根本途经。在我国,乡镇农机站具有管理和服务的功能,它是我国最基层的事业单位,是为广大乡镇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重要依靠。在基层乡镇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部门就是农机管理服务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机管理服务站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农机管理服务机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准确定位,找准工作中的着力点,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工作重心有所偏离

在我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包括管理和服务两大职能,主要工作任务是对农机进行维护管理,进行相关农业生产的安全宣传、教育和检查监督,引进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并对新的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为农民群众的农机技术提供培训、指导和服务,以及收集传播和更新农业生产的相关讯息。从工作职能方面看,过去乡镇农机服务站的工作重点是对农机的维修管理和负责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主要任务则是统计年度或者季度报表。乡镇农机站正逐步失去管理和服务职能,其中许多的工作人员被政府常年抽调,农机服务站的日常业务工作在有些地方基本不开展。

2.农业技术力量短缺,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现有的工作人员普遍出现知识层面不高、以老龄工作人员为主、多数乡镇农机站甚至人员紧缺的问题。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点:一是院校相关专业停招,没有对口的知识量丰富的专业毕业生;二是基层政府不重视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乡镇农机站站所人员出现只出不进的管理现象;三是缺少经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待遇低,缺少基本的工作经费,基本没有接受农机技术培训的机会。

3.基础设施较差

大多数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基本上只是借住政府的办公室且办公设备陈旧。农机技术试验示范推广没有基地,缺乏技术指导服务。

4.农机管理条件差

本文根据对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的走访调查,发现因为农机管理不当致损的现象严重,许多仍在年限内的农机不能正常使用。比如在缺乏管理场所的情形下农机被雨淋上锈,因为没有及时维修而损坏,导致农机无法正常使用。

5.农机管理和服务工作得不到政府的重视

在农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可是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在采购器械、农机试验等方面的工作无法实施。

6.农机站只重管理,缺乏服务意识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农机站的服务范围很窄,总体工作没有活力,缺少农机合作的相关组织。农机站平时的工作中,只重视对农机的管理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的意识。

二、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应对策略

1.针对地方实情,全面重视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

勐拉乡是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的农机大乡镇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机经营体制发生了根本的改革,农业机械走进了千家万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农机员”,特别是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又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积极性,农机服务体系也得到长足发展。针对这一基本情况,可以得出勐拉乡农业依靠机械的程度较深,对农机的管理服务工作自然更应该得到重视,在农机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亟需解决对策。

2.加强农民对农机操作的技术培训

随着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新的农业生产设备。所以,必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以减少机械事故。其次,还要加强购机服务指导,对机械类型进行介绍,指导农民买合适的耕作农具。定期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宣传工作,建立农机化信息服务组织,成为乡镇农机服务机构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3.提高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培育壮大农机服务组织

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素质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必须对农机服务人员组织定期培训,增强农机管理服务队伍,促进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4.加强乡镇农机服务部门自身建设,做好综合管理

一是完善农机服务部门工作分配制度,把分配到每个人员身上的任务细化,明确人员分工以提高农机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制定考核制度,根据人员具体的分工任务,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农机服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实行奖惩结合。

5.增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当重视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等相关机构,增大对农机站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工作条件。组建农机服务队,不断壮大农机部门整体实力,增强对农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并且将全乡的农机大户进行整合,组建农机服务协会,对农业机械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全乡农机优势互补,减少因重复投资所带来的不必要资金损失。与此同时,农机管理站还应指派相关人员到外地引机来服务本乡农民,完善对乡镇农机的维修、管理及更新,从而提高全乡农机作业水平。

6.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机站监管力度,重视农机站的管理和服务的作用

促进政府、企业及农民代表之间的合作,从整体上提高全乡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从政府力度、部门建设、人员培训等方面做好乡镇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体系建设,强化其管理职能,增强其服务意识。

四、结论

农机化工作的重点要依靠科技兴农,而加强乡镇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则是推进农机产业化的基础。因此优化农机产业结构,加快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重大任务。

总而言之,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角度,重视乡镇农机站的作用,落实国家在推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三农”政策,并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机站的管理体制。把乡镇农机服务站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增强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6

一、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运动过程,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动力。我国是一个城市化起步较晚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又把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立起来,片面强调工业化,严格限制城市发展,走一条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这一战略不断强化了城乡二元分隔,导致了中国特有的城乡分治的社会结构。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提速,城市化获得了快速发展。现代城市化发展产生了两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是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是农村城镇化引起了农村剧烈的社会变革与深刻的社会矛盾。在这种形势下,中央相继推出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对城乡关系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新型城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关系进行战略调整的新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先后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综合改革两次重大政策调整,但由于都是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农村的从属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小康大目标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明确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标志着农村发展战略的转变。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后,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五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统筹城乡发展放在第一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统筹城乡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改变过去“城乡分治、重城轻乡”的思路,形成城乡资源共享,实行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过程。

统筹城乡发展是为应对城镇化问题提出的,同时也对城镇化提出了一些新要求。传统意义上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村的作用是间接的,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转移,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有所不同,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农业农村发生作用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点从大中城市移到农村小城镇直至村庄,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由此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后来又由之导引出的就地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看做是城镇化的新的表现形态。

二、新型城镇化是以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产城互动的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加快了城市向服务性经济的转型,提高了经济集聚度和现代工业的服务增值能力,推动了城市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推动了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农村城市化不仅仅是人口在地域空间单纯的移动,或是居住区向城市汇集,把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工业化、现代化来改变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发展格局。实现农业工业化除了要求在乡村企业内部转制外,还要考虑依赖于城市化的外部大背景,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摆正农业与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关系,创造与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及城市化进程相一致的、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经济模式,以工业化理念管理经营农业,推动其向现代农业转变。

新型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的城镇化。城市化的内涵不仅是简单的城乡人口的转化,更重要的是一种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结构的转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出现变迁,而社会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带来社会就业结构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的就业格局,非农产业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大量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新型城镇化是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城市化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的全过程。由于城市建筑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扩大,乡镇居民的居住条件会得到明显改善。同时,新型城镇化会带来服饰、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促进了消费,又提升了群众的生活质量。此外,农村社区在景观上还具有城市社区所不具备的田园风光。在村镇规划改造过程中,会充分考虑村镇整体景观协调和环境保护,把村落建筑与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每个单体建筑富有个性,纯朴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新型城镇化是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重建城乡平衡,实现城乡之间和谐发展的城镇化。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意味着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原则也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积极推进农业高度协作性的社会化生产,调整做大做强产业,把已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是城乡之间包括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在内的共同发展。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农业劳动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向农村加快延伸推进,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大为缩小,城乡居民将共享现代文明,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三、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当现代城市发展到区域城市的阶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在经济产业形态上就表现为三、二、一的空间梯度布局,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大、中、小城市群体区域化的特征,这是更高程度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有限的农业大国,而现实的处境是城市数量少,城市吸纳劳动力有限,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这种城乡现状决定了我国城市化不可能单纯走大中城市扩张化道路,必须坚持走城市、小城镇、村镇等多种形式并存之路,而实施新型城镇化是推进城市化的最佳途径。新型城镇化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不同层级的城市功能和作用,构建彼此间的相互借助和相互促进的城镇体系。从建设途径和形式上看,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做好城乡之间的有序衔接和阶梯式发展,应把着力点放在以下几个层面。

发展大中城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通过城市自身内部的现代化或城市向郊区的扩张,发挥中心城市作为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主导力量的作用。一方面是城市功能的拓展,不仅继续发挥原有的工业基地的作用,城市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等多种功能也逐步得到开发利用,由此带动的第三产业发展将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另一方面,加大对城市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通过建立和培育市场,兴办工商业项目,开发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等形式,吸纳农村劳动力,逐步将郊区农村变为城镇。同时,出于不断扩大的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开放用地的需要,中心城市更多的是把城郊农村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一些村民在土地被征用的同时,也变成了城市户口,成了城市的一员。

积极建设小城镇,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县级市、县城和中心镇是城市发展和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各种要素梯度集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新型城镇化在本质上是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实行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整合过程。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化尚未进入基本实现阶段,不仅城市数量偏少,而且大、中、小金字塔规模结构的塔基不牢,城市规模升级困难,城市化的当务之急是在扩张城镇数量上下功夫,积极建设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是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是农村的次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起着联系城市和乡村、沟通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结合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农民引到小城镇居住,可以更好地加快配套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通过建立以中心城镇为主体、以广阔乡村为依托的城乡布局,能更好地构建城乡互动互补的关系,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7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乡镇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为农民增收、为农村繁荣做出更大贡献,日前《农产品加工业》杂志有幸采访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甘士明局长。

记者:30年过去了,请您对30年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做一个总体评价。

甘局长: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的“异军突起”,是在党的政策感召、幸福生活的导引、强有力市场的拉动、科技力量的驱动下,我国亿万农民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以伟大的创造精神实现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后创造了许多辉煌,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也是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起到了其他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30年的改革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209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69620亿元,增长了332倍,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17.03%上升到68.6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5.77%增加到28.52%。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强国富民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

记者:中国模式很大程度是由乡镇企业创造的,没有乡镇企业就提不出现在的城乡一体化,请您谈一下这一方面乡镇企业30年来的作用和贡献。

甘局长:当前理论界有很多同志都提到了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就想侧重于乡镇企业30年的改革与发展和今后如何在城乡一体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作用,谈一些我的思考。

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详细研究起来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我感觉最强烈的两点。

一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三农”,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首先,乡镇企业改变了农业的发展方式。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农业投入,提供了大量农用生产资料。从1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间,乡镇企业用于支农、补农、建农的资金达4012亿元,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农业技术装备。有些地方利用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销业,实行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为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桥梁,带动农业的企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减少了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好地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促进了农产品的增值增效增利,支持了农业的发展。其次,乡镇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1978年,乡镇企业的前身,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5%左右。到1987年,也就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乡镇企业中二、三产业产值合计增加到3472亿元,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2007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8.68%,成为支撑农村经济最坚实的支柱。最后,乡镇企业极大地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人多地少、人增地减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突出社会问题。解决的出路很大程度上在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进入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增强。到2007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509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13%,比1978年的9.23%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极大地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优化了农村劳动力结构,同时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到2007年乡镇企业支付职工工资达13706亿元,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比1978年的10.74元增加了130多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8%,比1978年的8%增长了26个百分点,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进程。

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形式,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中破了我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00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达478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5%,而在1978年这一比重只有9.95%。从企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主要是中小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形成了我国大中小结合的较为合理的工业企业结构。从产业结构看,乡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轻型加工企业为主,城郊乡镇工业相当一部分是为国有大工业加工配套的,与国有企业形成了互为市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之路。乡镇企业在大大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城镇化,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基本依托。在乡镇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通过两种形式推动小城镇的发展。一是乡镇企业依托原有乡镇集中发展起来,不仅实现了企业的相对集中发展,还带动了为工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口集聚,形成了小城镇。二是在很多地方,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的乡镇企业,依托专业市场和规模企业,集中建设乡镇企业园区,随着专业市场商品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了人口的集中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小城镇建设。小城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开拓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记者: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您认为乡镇企业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论体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甘局长:乡镇企业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得益于党的政策引领和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和广大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积极努力,这其中累积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很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我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经验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忠实实践者。

回顾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可以说乡镇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的具体实践者。乡镇企业率先在农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就

业,率先为农民提供工资性收入;乡镇企业突破“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和就地销售)限制,率先完全进入市场。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也为国有企业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同时,乡镇企业的这些探索和实践反过来又对丰富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然冒出来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

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经营主体,要素从市场中来,产品到市场中去,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接受市场的考验,从而成为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乡镇企业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产权制度改革,从利润承包到资产滚动增值承包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一步步把改革向纵深推进,使乡镇企业成功地摆脱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农村的分工分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着基础性作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肯定乡镇企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优势之一。他说,“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进入新世纪,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续肯定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乡镇企业为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今后对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当前乡镇企业又处在一个关键节点,您认为乡镇企业如何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甘局长:经过了30年的发展,当前乡镇企业进入了转型提升的新阶段。当此之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对农村改革30年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全面制定了下一步农村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化方面,给乡镇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下一步乡镇企业的发展,要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正确认识和把握乡镇企业发展规律,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道路,加快促进形成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首先,要在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方面继续发挥作用。要坚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立足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农村服务业和农用工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还要坚持统筹城乡劳动就业,通过壮大县域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引导和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并进一步扶持农民创业。

第二,要在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中的农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对农业的引领作用,引导中国农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要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中国的工业化不能也无法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互动,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两翼齐飞的工业化道路。这需要乡镇企业在搭建国际、城乡、区域、企业之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平台当中,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第四,要在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方面继续发挥作用。乡镇企业不论是作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还是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点,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兼有城乡双重因素,一头接受城市辐射带动,一头向农村和农业辐射,起到承城接乡、沟通要素、衔接工农的重要作用,进而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乡镇企业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村企互动模式、农业延伸产业、农村服务业以及带动农民创业,就能够统筹城乡兴城镇,减少农民富农民。

乡镇企业作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一件“秘密武器”,无论其过去的发展经验、现在的发展走势,还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研究和谋划的。

记者: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乡镇企业有什么冲击,您认为如何应对?

甘局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的冲击十分明显。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七、八月份已经受到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九、十月份开始受到波及。受影响的企业主要是纺织、服装、鞋帽、家具、玩具、建材、食品等出口贸易和生产企业,不少企业接不到订单,出现亏损、效益下滑,预计全年乡镇企业出货值同比回落7.46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8万家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关停。在乡镇企业打工的许多农民工开始回流返乡,据贵州、四川、湖南、重庆等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调查显示,农民回流达到10%~20%左右。2008年乡镇企业净增就业约360万人,比上年减少近50万人,同比下降12%,这一趋势还在继续,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全面分析当前乡镇企业发展的形势和面临的环境,一方面要看到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另一方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加深,对我国的影响还没有见底。现在国际需求大幅收缩,对外向依存度较高的乡镇企业冲击非常大。加上目前汇率成本、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变化的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产业升级压力加大的影响,2009年将会是乡镇企业非常困难的一年,乡镇企业必须做好应对更加困难和复杂局面的各项准备。

同时我们要看到乡镇企业在困境中也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支撑乡镇企业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利用外资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尤其是经济增长较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加大,单位消耗大幅下降,国家财力丰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2008年全国经济增速虽然明显回落,但仍在预期之中。目前我国经济大的发展趋势、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仍然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强劲的活力。二是政策环境变化有利于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经济发展指导方针,为此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积极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拓展农村市场,为乡镇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目前财政货币政策从稳健到积极、从紧缩到宽松的变化,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大幅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随着乡镇企业发展壮大,自身已经具备了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乡镇企业积累形成的规模企业、产业集群、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等,不仅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而且具有低成本兼并扩张、联合重组的优势,这是危机中的机遇。而一般乡镇企业大多是传统行业,主要生产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必需品,而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任何时候都会存在而且巨大,这是乡镇企业的优势所在,也是其能够抵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中,曾经受过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也曾经受过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考验,现在乡镇企业已积累了一些应对危机和困难的经验。总之,2009年,乡镇企业发展环境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存在发展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促进乡镇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2009年国民经济增长要达到8%的目标。与之相应,乡镇企业2009年增长速度要力争达到10%以上,为保国民经济增长目标、保农民就业和增收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十分艰巨的任务,也是乡镇企业的光荣使命。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8

一、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

1、加强乡镇团委建设,逐步发挥乡镇团委农村团工作的主体作用。

继续推进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工作。团县委将加大对我县乡镇团组织格局创新试点——曲亭镇团委工作的指导,力争曲亭镇团委在制度建设和工作内容设计上都有所创新,在创造“点”上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向全县推广。

保障乡镇团委必要的工作经费。争取乡镇团委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每个乡镇每年5000元,主要用于本乡镇青年农民农业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等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建立乡镇团委书记工作例会制度。团县委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三时召开乡镇团委书记工作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县农村团支部书记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建立乡镇团委班子例会制度和农村团支部书记工作例会制度,以制度保障工作正常有效开展。

对乡镇团委工作进行年度考核。制定乡镇团委工作目标考核办法,与各乡镇团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年底根据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以县委办发文的形式反馈给各乡镇党委,上报组织部,并根据考核办法严格奖惩。

强化乡镇团委基层团建基础性作用。各乡镇团委要把区域内的青年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务工人员、农村经纪人等各类青年都纳入工作范围,把区域内的行政村、企事业单位、非公经济组织等各类团建和团的工作都纳入乡镇团的工作格局,整体考虑和推进乡镇团的工作和建设,强化乡镇团委在基层团建和开展农村共青团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2、加强农村团支部建设,继续巩固共青团工作的基层和基础。

加强团支部的班子建设。团支部班子还未配齐的,要按照团章的有关规定和民主程序,把那些优秀的年轻党员和团员选拔到团支部班子中来,要尽快配齐班子,利于开展工作。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摸清本村团员底数,对团员进行团员意识教育。有计划地做好团员发展工作和推优入党工作。 加强团支部的各项制度建设。在农村团支部中逐步建立健全团员大会、团小组会、团支委会和团员教育评议制度、团员年度团籍注册制度以及团课制度(简称“三会两制一课”),不断提高团支部的组织生活质量,使团支部的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加强团的阵地建设。按照“五有”标准规范阵地建设,即有一间团干部办公地点;有一个明显的办公室标识牌;有一套团务内容上墙(团的性质、团员的权利和义务、团旗、团徽、入团誓词等),体现团内特色文化;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三会两制一课制度等);有一份团内学习报刊。

加强农村团建示范点的建设。根据“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示范引导”的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农村团建示范点建设。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推进村团支部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每个乡镇建立3-5个农村团建示范点。

二、农村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1、加强青年农民技能培训

农村团支部要作好调查摸底工作,掌握本村青年农民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各乡镇团委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团县委负责师资协调工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下决心把这项工作做成共青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一项品牌工作。

2、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

继续推进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抓住农村信用联社培养、挖掘未来成长型小企业,寻找未来优质客户的需求,积极向联社推荐好项目和好青年。

3、开展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工作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9

(2006年7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动员会,是在全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村牧区多项改革同步推进的新形势下,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总体安排部署,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省、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要求,扎扎实实抓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对于强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县具有重要的意义。刚才,传达了《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人员分流实施意见》和《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对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就如何做好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乡镇机构改革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们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市委都作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搞好这次改革的关键,就是各乡镇党委、政府特别是党政负责人,要把思想统一到区、市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确保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充分认识乡镇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抓好乡镇机构改革,是落实中央机构改革总体部署,确保政令畅通的必然要求。在去年6月初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中央对推进与农村税费改革相配套的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次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关键是乡镇机构改革。因此,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按照省、市关于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乡镇机关直接面对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在整个党组织结构和行政管理系统中处于基础位置。乡镇是否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通过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将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超编严重、机构庞杂、效率低下等现象,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乡镇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机关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还是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保证乡镇工作正常运行的现实选择。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县全部免征农业税,单此一项,就减少财政收入万元。收入减少了,如果机构人员得不到相应的精简,财政支出得不到减少,那么乡镇还要想方设法向农民伸手要钱,农民的负担还会出现反掸。因此,我们一定要适应农业税费取消后乡镇面临的新形势,抓好乡镇机构改革,进行乡镇管理体制创新,保证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乡镇基层党的领导坚强有力。

(二)要充分认识我县乡镇机构改革面临的任务。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从月份确定改革方案到组织实施,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并且改革内容多、难度大。对我县来说,改革的任务主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撤并乡镇。按照省的要求,本次乡镇机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撤并乡镇,进行区划调整。我县由过去的个乡镇(含胜利农场)减少到个镇,撤并比例为%。二是精简规范乡镇机构,特别是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按照这次改革要求,乡镇党政机构只设置三个综合性办公室,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事业单位只设置三个中心,即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电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2001年,我们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虽然也按照省、市的要求进行了改革,但改的并不彻底,在三个中心外,还有其他事业单位,这次我们都要进行精简撤并。三是乡镇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目前,我县共有乡镇行政事业机构个,涉及行政事业人员人。从现编制看,全县乡镇的行政编制超编人,事业单位编制超编人,每个乡镇都不同程度超编。按照这次改革要求,对超编人员要进行分流。四是清退非正式人员。全县苏木乡镇聘用、临时雇用人员,在这次改革中,都要一律清退。五是减少领导职数,我县乡镇原有领导职数为个,实际配备人,按规定减少到个,需要分流安置的领导大约人。从上述的五项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县的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二、严格按照市委、政府的要求,扎实推进我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月初,市委召开了专门会议,对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们要严格按照省、市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

(一)要切实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也是关键所在。要按照这次改革要求,把转变乡镇机构职能摆在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位置,使乡镇党委、政府适应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后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工作手段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上来,通过职能的调整与重新定位,使乡镇政府从催粮催收等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更加注重研究制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好中央对农村牧区的扶持政策,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牧民增收;在做好经济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法律型、效率型政府的转变,高效率地为农村牧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二)要切实规范乡镇机构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是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减轻财政和农民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根据职能需要,对我县乡镇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进行调整、精简和规范,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乡镇党政机构设置,要坚持原定三个机构数额不变;乡镇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坚持原核定的数额不变。乡镇党政领导职数总的要减少,原则上按每个乡镇名配备。

(三)要分类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涉及范围广、人员多,是这次改革的一个难点。要按照这次改革的要求,坚持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逐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实现由“养人”为主向“养事”为主转变。要合理区分乡镇事业单位所承担的管理性、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管理性职能要收归政府,公益性职能要进行强化,经营性职能要坚决推向市场。

(四)要认真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安置工作。精兵简政、分流人员是机构改革的难点。各乡镇要坚持“先竞岗、后分流”的原则,切实做好人员定岗和分流工作。所有乡镇无论是否存在超编,都要通过竞争上岗,对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重新定编定岗,做到“定编到人、定岗到人、分流到人”。对此,各乡镇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机构编制方案,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人员和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人员定岗,严禁超编制、超职数配备人员。要千方百计拓宽分流渠道,不断探索、创新分流方式,把乡镇分流人员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相结合,把精兵强将派到农村经济建设第一线,鼓励分流人员自主创业,切实做到减事、减人、减财政支出。要吃透政策,最大限度地用好政策,切实做好分流人员的思想工作,帮助分流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做到“无情分流,有情安置”,维护大局稳定。

(五)要大力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乡镇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以这次机构改革为契机,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进一步配强配优领导班子,切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干部队伍。在乡镇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调整中,要坚持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实行聘任制等做法,逐步建立一个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同时,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机关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建设,彻底解决部分机关人浮于事、、形式主义严重,法律观念淡薄、作风浮躁、办事拖拉等问题,切实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切实贯彻落实市委、政府关于机构改革的精神,确保我县乡镇机构改革任务按时完成

乡镇机构改革事关全局,工作难度大,是一项政策性、原则性、程序性和纪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县直各单位要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估计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按照“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有序推进,积极稳妥、确保稳定”的总要求,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这两道“底线”,妥善化解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按照省、市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负总责,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挂帅,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乡镇党委书记是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各乡镇要成立专门工作班子,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县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改革的指导、督促、检查和配合,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要认真搞好组织实施。改革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尤其要做好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及人员定岗分流等工作。县乡镇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规定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建立责任制;要制定工作台账,加强工作调度,密切掌握工作的推进情况,及时协调好工作环节的衔接;要加强工作督查,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人员,组成督导小组,对改革工作进行督导,切实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妥善处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推进有序,确保全县乡镇机构改革月底前完成。

(三)要处理好改革与工作的关系。目前正值年初时节,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时间紧、头绪多。而在这次乡镇机构改革工作中,乡镇工作人员都面临着竞争上岗,所有临时聘用人员将要被清退,乡镇干部思想不稳、包袱沉重、压力巨大,势必对当前我们的各项工作造成很大影响。要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机构改革和各项日常工作两不误,真正达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停、发展不慢”的目标。要通过改革减轻农民负担,铲除各种体制,理顺各种关系,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激活乡镇活力,调动起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全年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乡镇农业工作要点篇10

全市乡镇企业局长会议今天召开了。这次会议主要是回顾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经验,研究部署今年工作计划。这次会议的召开,是推进我市乡镇企业改革、发展和提高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搞好今年乡镇企业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

首先,让我代表市农业局党组,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乡镇企业的全体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讲二点意见:

一、农村奔小康乡镇企业功不可没

1、乡镇企业的发展,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去年,乡镇企业上缴国家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45.72%;乡镇企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31.78%;职工人均纯收入达到8867元,比上年增加1042元,增长1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63%来自乡镇企业;全市33家亿元企业中,其中乡镇企业有22家,占全市总个数的66.67%;乡镇企业规模以上出货值,占全市社会规模以上出口总值比重的60.79%;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23.82%,其中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92%。乡镇企业在农业、农村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贡献越来越大。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也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遇,去年乡镇企业共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6599人。

从以上这些数字可以充分说明乡镇企业在农业、农村和全市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贡献越来越大。

2、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的繁荣作用尤为突出。去年,在全市128个乡镇中,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乡镇有24个,比上年增加6个,其中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最大的乡镇是福鼎白琳镇,产值达18.61亿元;超2亿元的乡镇有62个,比上年增加2个;超亿元的乡镇有112个,比上年增加14个,占全市乡镇数的87.50%;超亿元村的有37个,比上年增加12个。实践证明,凡是乡镇企业发展快的地方,党在农村的政策就落实的比较好,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也就越多。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支持农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吸纳富余劳动力,对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和支持农村社会事业,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正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过程中起着龙头、支撑和主力作用。

3、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加快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市乡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把广大农民从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从村落文化带入城镇文化,并创造出自已特有的文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广大乡镇企业干部职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平均每年有一万多人(次)的乡镇企业职工接受学历教育或培训,使他们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及先进技术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乡镇企业生产经营的许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市场,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民政优抚、村容改造等各项社会性事业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在发展中,还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二、三产业劳动大军,涌现出一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乡镇企业家和具有现代专业技能的员工队伍。目前,全市已有近百名厂长(经理)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优秀乡镇企业家和全国、省劳动模范等称号。在我市首次评选的闽东改革开放十佳人物中,我市乡镇企业系统就占了一半。我市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中,我们自已培养评聘的具有初级以上职称人员就有4865人,其中中级职称1716人,高级职称128人。乡镇企业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企业精神,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活动,不少企业家踊跃捐款给“希望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

目前,我市农村、农业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如农村城市化缓慢,大量剩余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业主要靠家庭经营,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农业结构长期处于不合理状态,市场不通、信息不灵,尤其是农民增产不增收问题突出等等。在农村,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农民的利益。当前,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就是增加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把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是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最根本性的问题。

二、乡镇企业工作大有可为

1、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乡镇企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力量。过去,乡镇企业在发展农业、解决温饱、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在它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稳、天下稳。所以,在当前新一轮创业中,如果不做好乡镇企业这篇大文章,将是短见的没有作为的。乡镇企业是广大农村未来和希望之所在。农民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了乡镇企业,现在和将来的发展也离不开乡镇企业。

2、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最佳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不仅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也为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机遇,去年全市乡镇企业共安排下岗职工8482人,比上年增加358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于加速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促进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又将出现一个新的增长高峰,而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会越来越突出。那么,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何处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向乡镇企业去,向小城镇去。也就是引导和支持农民脱离一产,进入到二产和三产。乡镇企业吸收农民进厂、务工经商、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

3、实现农业产业化,离不开乡镇企业。农产品的增值,既不能靠简单数量增长来实现,也不能靠“倒买倒卖”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这个载体就是乡镇企业。通过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实现农产品增值的长期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去年,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达6504家;实现产值81亿元,比上年增12.5%。产值占全部乡镇工业的比重为34.42%;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126家,实现产值24.34亿元,比增54.15%;农产品加工率41%。事实证明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表明我们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大有潜力可挖。所以说,乡镇企业完全可以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大显身手。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是当前“三农”工作的一件大事。通过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对加速调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产品的转化与增值,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极港口中心城市的目标有着重大意义。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和探讨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认为这个思路与做法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