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技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07:52:15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1.1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加上聊城市县乡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冠县农业局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70%;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骑摩托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

1.2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从理论上讲,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1.3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户需求偏差大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农户更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1.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不够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事后也很难追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

3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

3.1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体制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3.2梳理职能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镇),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究推广办法。

3.3视具体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因此,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只会打乱生产计划,浪费人力物力,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3.4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对工作能力差,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5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削减冗繁机构,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作者:王洪亮 单位:冠县桑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2

为深入落实科技兴农战略,切实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质量,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用人制度和运行机制,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

2、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3、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

4、坚持能上能下、岗变薪变的原则。

二、竞争职位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15名,其中站长3名。

三、竞岗范围和条件。

1、竞岗范围。乡镇全额财政开支、学农专业的人员。

2、基本条件。(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农村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遵纪守法、爱岗敬业。(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身体健康,作风正派。

3、岗位条件。(1)站长:具有中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连续三年年度考核称职。(2)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

四、竞聘方法

(一)专业技术人员竞聘方法

采取个人申报、资历评价、考试、民主评议的方式,择优聘任。总分为100分,其中资历评价30分,考试60分,乡镇测评10分。

1、资历评价。(1)职称。副高以上职称10分,中级以上职称5分,初级职称3分。(2)学历。全日制本科学历10分,成人本科及全日制大专学历5分,成人专科、全日制中专学历3分,成人中专1分。(3)行政奖励。市级以上行政奖励5分,县级行政奖励3分,系统行政奖励1分。行政奖励不重复计算分值,只计算最高级的行政奖励。(4)科研成果(论文、论著)。省级科研成果,部级论文、论著5分;市级科研成果,省级论文、论著3分;县级科研成果,市级论文、论著1分。科研成果(论文)分值不重复计算,只计算最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论文)分值。

2、考试。成立命题组进行封闭命题,考试的重点为农业技术基础知识。

3、乡镇考核。所在乡镇乡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分为优秀(10分)、称职(7分)、基本称职(5分)三个档次。参加测评的人数不能低于所在乡镇乡村干部的三分之二。

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录取15名人员,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录用人员签订聘用合同,聘用期为三年,第一年为试用期,聘用期间聘用人员出现重大问题可随时解聘。各乡镇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落聘后,由乡镇政府负责重新安排工作,取消相应的技术岗位待遇。

(二)站长竞聘方法

录用的15名人员符合站长竞岗条件的,采取个人申报、面试竞岗的方式产生,总分100分。拟竞聘人员竞聘专业人员时的综合成绩占60%,面试成绩占40%。

(三)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方法

本着就近就便、高分优先择岗、组织调剂的原则进行分配。不服从分配的退回原乡镇,空缺岗位按照综合成绩递补。

五、时间步骤

竞聘上岗工作从2005年11月7日开始至2005年11月30日结束。

1、11月7日至11月8日,召开××县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竞聘上岗动员大会,公布竞聘岗位。

2、11月9日至11月11日,组织报名。报名由个人自愿填写报名申请表,每人限报一个岗位,并需出具相关资历证书。

3、11月12日至11月14日,竞聘上岗领导小组按照条件和要求,对申请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并进行公示。

4、11月15日,邀请有关人员组成命题小组封闭命题。

5、11月16日,集中进行考试。

6、11月17日至20日,到所在乡镇进行考核。

7、11月21日,张榜公布综合成绩。

8、11月22日,领导小组审定聘用名单,并将聘用名单向社会公示3天。

9、11月25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拟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发聘书。

10、11月26日,竞聘站长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114-1

0 前言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作为科研技术成果最基层的服务组织,它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该体系的很多弊端都被暴露出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中,该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实际需要了。

现阶段,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变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采用多种有效的策略加以应对,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大力的技术支持。

1 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重要的基层公益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民获得先进农业技术服务的桥梁与纽带。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它是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有力保障。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而言,它有利于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强化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利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增产。在新形势下,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方向中,我们应该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把工作落到实处,为农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2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现在大多乡镇农技站来说,它们都缺乏必要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它们并没有把农业技术的服务与农业经营的服务同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对于一些老员工,他们现有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了,仅靠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很难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

2.2 法制观念不强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有关部门并没有对此引起足够的关注与重视,更别说是采用法律的手段加以控制。对于那些法律和文件上规定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到位。比如,在乡镇农技站的管理、薪酬的发放等方面,都没有做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就严重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3 资金短缺

对于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来说,其中必然也会涉及到一定的资金投入问题。但是,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一般乡镇的工作条件都很艰苦,而他们相应的报酬也比较低,这样就严重打击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仅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稳定,而且还不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顺利进行。

3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对策

3.1 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开拓创新

在农业生产不断进步与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上,应该积极转变思想,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方面,各乡镇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乡镇农技站的创新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镇农技站的工作人员也要积极转变思想,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探索出适应发展需要的推广体系建设道路。

3.2 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工作人员作为主体,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考核制度,创新管理体制,促进工作质量与效率的不断提高。只有当工作人员产生强大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有效性。

3.3 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也要以农业的发展为主导,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在以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要以提高农民们的科技素质为目的。既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又要不断提高农民们的素质,让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适应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4 结语

作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与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益组织,而且也是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组织。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技术推广体系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我们在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把它作为重点来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 郭雅楠.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J].新财经(理论版),2010(11).

[3] 宋彬彬,贾天慧,石天舒.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2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4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对策;江苏南通;通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 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 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 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 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 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 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 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 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 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 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 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 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 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 “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 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 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 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2] 王冰.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61-362.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5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国广大农村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去那里兴办实业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可以采取,应灵活多样、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在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下,我们要鼓励部分城镇人员打开视野,走出城门,到农村广阔的市场经济天地创一番事业,拓出一条发展致富之路。

顾名思义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当年上山下乡运动年代提出的一句宏亮口号今天已变成全国许多地方城市化浪潮中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发展经济的实际行动。“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就是向市场经济过渡条件下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的工程。

它是科技、文艺、卫生“三下乡”活动从政府行为到城乡民间经济行为、由临时性活动向经常性工程的重要转变和拓展。它是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的,以城乡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城镇部分人员和企事业为主体,以各级政府为后盾而共同参与的社会系统工程。

现实矛盾

当前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城镇人员又要到农村,二者是否会形成冲突,给当地农村形成新的就业压力?这确实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矛盾问题。

当前一些地方城市政府迫于城市既得利益集团的压力,选择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又回到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老路,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范围内解决城市职工就业的问题,为此而不惜采取了一些清退外来工和农民工的做法,而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强调在农村自我消化。我们认为这是和改革开放中选择的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取向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战略方向。近年来许多地区农村产业化为什么难以发展起来?推动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什么成效不人。从城市方面讲则是我们没有把城市人员和企业到农村兴办实业作为城市化重要组成部分。把城里人下乡上山与农民进城经商看成是互相冲突的。“城镇部分大?发展起来的农村乡镇企业为什么只能独领三五年?原因多种多样,根本在于许多农村劳动者、管理者的观念、素质、文化、科技、信息、资金等诸方面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要求,在于农村致富无路、发展无门、转移无领路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中心目的是利用城乡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在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使城乡融合后而组成的经济要素具有几何次方的效应,促进区域经济整合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温州人当年大举北上,走向全国不是也有一番争论吗?最后事实证明,尽管温州劳动力进入当地劳动市场给当地带来一些就业压力,但同时也带去了新技术、新观念、新文化,更带去一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一段磨合期过去,“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正趋向合理的动态调整阶段,毕竟这是市场行为。而城镇职工到农村兴办实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需要流动、融合的基础上的互利合作行为,它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存在一定矛盾,但只要引导得当,竞争压力会变成城乡发展的动力。

重要意义

中国现实经济中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城乡发展的势能差,同时在供求结构上又有互补性,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促进城乡交流合作,达到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城市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当前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情。

1、一项促进社会再就业的工程

当前,城乡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中产生了相当大的城市下岗待业大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成为摆到各级政府面前的严重问题,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城乡分割、画地为牢的经济体制和就业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城乡融合双向交流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大趋势。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不但会开辟一条城市职工下岗再就业的新出路,而且通过竞争会启发、刺激和带动农牧民开拓新的生产门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和开发,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

2、一项促进城乡资源优势向市场经济优势转化的工程

由于体制的制约和结构的影响,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剩余劳动力优势也是有待开发利用的潜在优势,而城市科技、人才、信息、资金等优势也远未发挥出来,闲置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鼓励城镇人员下乡上山兴办实业就是打破城乡分割、条块分割的体制约束,既有有利于开发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利于解决大量城镇科技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严重问题,把城乡市场供求结构上的互补效应发挥出来,把城乡潜在的各种资源优势利用起来,重新组合而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一项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工程。

鼓励农民走向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尽管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农民脱贫致富奔向小康的必由这路,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既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又有利于把农民和市场、农村资源供给和企业市场需求联系起来,从而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国近70%的农民脱贫致富无疑对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4、一项消除城乡二元分割、实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的工程。

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化,但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的原因,城乡之间仍为两个不同的社会天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与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经商一样,就是让城里人冲破体制樊篱和观念束缚,到广阔的大地寻求投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通过人员交流必然促进城乡之间在经济、投资、技术、市场、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从而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发展,这无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5、一项促进科教兴区、传播精神文明的工程

科技、教育、文化落后、人的素质低下、人才短缺是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牧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是我们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而仅仅依靠缺信息、少文化的农牧民是根本无力承担和完成这一重要历史使命的。而鼓励城镇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到农村牧区,参与农村牧区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城市科教智力资源利用率和科教成果转化率,又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推动科教兴农。同时又有助于城市先进文化、先进观念、先进思想道德在农村牧区的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农村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

综合以上,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实施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具有一举多得的社会效应。它不仅会给农村牧区带去人才、技术和资金,而且会带去市场、管理、信息和文化,带去开发资源,开辟市场的新思路和新观念;不仅会促进农村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农村产业化和农牧民脱贫致富,而且会大大拓展城市就业、投资和市场空间,发挥城市辐射功能,推动城乡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理论和实践依据

当前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日新月异形势下,大批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自谋职业,大量城镇工商企业发展急需人才,为什么还要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其理论依据和社会背景是:

1、二元结构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二元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是研究发展中国家从贫困到富裕、从传统经济到现代经济转化的理论。中国是一个二元结构非常明显的国家,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二元结构的最典型表现。

实施新时期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主要是基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矛盾和转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相应扩大,成为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重大问题。城乡之间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信息等方面发展水平悬殊的两个天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既存在发展的势能差,有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城市有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但由于城市传统体制改革滞后、结构效益制约而使其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尤其是当前城镇下岗待业人员增加正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农村有土地、草场、林地,有农牧林产品资源、药物资源、矿物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优势,但由于人的素质、观念、信息等方面滞后,特别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的缺乏而使许多地方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正所谓“富饶的贫困”。当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时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鼓励部分城镇人员到农村发展经济、兴办实业,设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内在要求。

2、城市发展极理论及其实践背景

发展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城市作为发展极在区域经济中具有重要效应,一是极化效应,或者聚集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大量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二是扩散效应,是指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部分城市人员、要素和文化向农村和区域扩散的过程。正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市化才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对于城市化,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许多人仅仅认为城市化是单指农村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镇集中转移的过程,这当然是城市化的主导方面和主要趋势,但不可忽略的还有另一面,即一定时期和地区条件下,城市人口和要素向农村的扩散也是城市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正如我们区域经济学理论讲作为“发展极”城市的区域经济效应时,包括城市的积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一样,一定时期城镇人口和要素向农村扩散,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方面。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更成为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必然之举。经过建国50多年来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已初具规模,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城市下岗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隐性失业人员等均有相当规模,许多大中小城镇已聚积了相当巨大的能量,具备了向农村辐射的基础和实力。但是由于城乡双轨体制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之间的交流发展尚不正常和通畅。因此,促进城市人才、技术、资金、文化、信息向农村的扩散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扩散、辐射和带动效应、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客观要求。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理论是中国过渡阶段的基本经济理论。城乡体制、结构和观念的影响,城乡各自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其矛盾问题更加凸现,人浮于事,下岗待业,科技人力资源闲置浪费外流成为许多城市单位的严重问题。因此,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和平建设时期,推动“上层建筑”、机关事业单位的富余人员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移,即向城市企业和农村牧区产业转移,从城乡身份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从城乡之间人员封闭向城乡开放、交流融合的转变,既是政府财政增收节支和城市消肿减肥的重要措施,更是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趋势。

基本内容、分类和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不是远离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蛮荒之地,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广阔天地。城里人在那里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城市企业到农村开辟市场寻求合作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从事农牧林资源开发、加工、转化利用方面。例如租赁土地、草场、承包“五荒地”、发展种养加项目,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为农业产前产后和产中提供社会化服务;

――开拓农村市场,从事市场中介服务,既为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出力,又为开辟工业品的农村市场、刺激农村牧区需求而努力;

――参与农村乡镇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运销及管理体制的建立;

――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培训、教育普及、理论辅导、科技推广、信息咨询和医疗卫生服务;

――参与农村乡镇规划、基础建设、房地产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等。

总之,农村有各种行业、资源和市场,我们城市许多行业的有识之士、有为人才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许多科技成果都要以在那里得到应用转化,许多工业产品、服务产品,甚至过时的旧货产品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场,许多投资者可以在那里找到项目。

下乡上山工程的分类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设立共青团、青年、大学生、研究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离退休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下岗分流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机关、事业、企业在职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各类科技教育人员、医疗卫生人员、文艺理论宣传人员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城镇企业、事业单位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等等。

从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的形式来看,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其基本形式:一是户口迁移、停职停薪,常年下乡上山;二是户口不变,留职停薪,定期下乡上山;三是原户口身份和工资待遇不变,不定期或临时需要就下乡上山。对于农村和乡镇企业来说,应积极吸引城镇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作为其现实可行而有效的用人政策;对城镇人员和企业来说,应灵活多样、实事求是、自主自愿的选择和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下乡上山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下乡上山工程利国利民、收到实效。

实施思路和建议

1、建议设立“新时期下乡上山实业工程”,并将这一工程列为各级党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各地推进城市化战略、城乡融合战略、农村产业化战略和科教兴区战略的重要步骤,列为政府实施社会再就业工程、农牧民脱贫致富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要措施。

2、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领导协调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由计委、财政、劳动、人事、科委、农委、文化、宣传、理论、教育、公安等部门领导参加。主要负责对工程实施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制定“工程”的规划目标、任务和思路。

3、制定和实施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政策措施:包括科技、劳动、管理、资金、干部政策等等;应对预期效益较大的项目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

4、成立下乡上山实业工程研究会和研究小组。研究人员由城市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政策、管理、信息等问题,为工程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5、要利用大众媒体对“下乡上山实业工程”进行宣传引导,提供舆论支持。宣传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和政策,宣传农村资源,产业和市场,宣传和表彰城镇下乡上山涌现出来的创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城镇人员转变局限于城市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和投资观念及城乡身份观念,迈出城门到农村兴办实业。同时要鼓励农村乡镇企业到城镇招商、引资和聘人。

6、建立健全城乡通开、统一的要素市场包括人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培育建立相应联结城乡市场的社会中介机构。要改革单纯或重点为城市经济服务的政府管理机构,转变职能,增强为农村经济服务和为城乡融合的服务功能。

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

鼓励城镇人员到农村兴办实业虽有体制约束、观念滞后和信息不畅等不利因素,但更有不少有利条件:

一是实践基础,全国已建立城市660多个,工商建运服企业数十万个,城镇职工2.2亿人,仅国有单位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上千万人,吃财政饭的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数千万人,还有数量庞大的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二元经济之间的巨大的势能差和互补性客观上奠定了下乡上山的社会基础;

二是经验条件。过去上山下乡运动从正反两方面积累了城乡交流的经验和启示,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交流、合作已成为平常之事,全国不少地方制定和实施了促进城市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到农村牧区兴办实业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城乡交流合作,尤其是“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受到农村牧区百姓的欢迎;

三是运行机制。因为下乡上山实业工程是一种市场机制超动下的经济行为,当前改革中城镇许多企业和职工确实感受到竞争和就业压力,农村又有许多发展和赚钱的机会,只要政策鼓励,信息畅通,城镇不少职工还是愿意到农村兴办实业的。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6

摘要:河南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新乡市又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业大市。本文分析了新乡市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能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乡;农业技术推广;现状;问题

一、前言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既是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是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据农业部门统计,2014年全市(不含长垣县)粮食生产总产量达到438.83万吨,较上年增加15.46万吨,增长幅度达3.65%,新乡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截至目前,新乡市已经基本形成了以驻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基地为依托,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骨架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农业技术推广仍面临不少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并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能够将对新乡市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村级农技服务队伍逐渐消亡;2005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农技服务机构被撤销。至此,原来的“市――县――乡――村”四级农技服务网络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2006年以来,新乡市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重点不断探索,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和2013年河南省一号文件出台后,新乡市以乡镇级区域站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1.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结构合理

目前,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市、县专业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区域(乡镇)站构成。2013年,全市拥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654人,其中市级91人,县级以下563人。副高级以上职称95人,占14.5%,中级职称197人,占30.1%,初级职称221人,占33.8%。其中,县级和区域站的中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223人,占39%。2014年,新乡市市级种植、水产、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6个、县级34个、乡镇级(区域站或乡镇站)55个;新乡市实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人员共计925人,其中,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人员计603人,具有农业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计588人;乡镇(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职从事种植业方面技术推广人数达161人,具有农业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计159人。

2.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备

通过近年来各级农技部门的努力,新乡市农技服务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2012年,新乡市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4年夏凉单产及总产实现“十一连增”。2013年,新乡市培育科技示范户6000多户,面对面直接培训农民1.41万人,举办电视、广播、报纸技术讲座200多期,发送手机短信6000余条、11万多人次,发放“农技明白卡”100多万份。其中,建立良种培育基地共计110万亩,推广良种面积超过900万亩,已经实现大宗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开展病虫害防治面积2490万亩次,农作物统防统治面积25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410万亩,新增沼气用户4100户。河南省春季麦田管理现场会、农技推广工作会等会议先后在新乡市召开,国务院、河南省委、省政府等领导先后多次视察指导新乡市农业生产并对农技推广服务给予充分肯定。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区域站条件建设进一步加速。2011―2013年以来,新乡市共争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资金4785万元。其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补助项目资金1659万元,条件建设项目资金3126万元。区域站职责和任务进一步明晰。区域站作为县级农业部门的派出机构,以公益为宗旨,发挥上联市县、横联企业、下联村户的纽带作用,配合服务区域范围内各乡镇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人员进一步充实。主要采取下派和增录相结合的办法配备人员。另外,除下派和招录外,新乡市还开始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4.农技推广方式建设持续创新

注重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技术推广。新形势下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生产主体。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切实加强对其农技指导,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技术推广。新乡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仅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农村大喇叭、面对面讲课等传统方式开展服务,而且还积极借助手机短信、网络、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实行直通式服务,更加方便、快捷地发挥技术服务职能。注重对既有推广手段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拓展农技推广服务范围。新乡市在农技业务推广过程中,不仅牢固占据农产品生产中的生产技术服务,而且还基于产业链条积极向前延伸至生产决策服务,向后延伸至产后储藏、保险、加工。另一方面,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减少不必要的“说教式”传递方式,更加注重发挥典型试验示范作用,做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使农民真正看到农业技术的效果,提高其学习和运用新技术的主动性。

三、问题分析

随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深入开展以及粮食主产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作为全省重要粮食产区的新乡市,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也存在着较多问题。

1.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农业技术推广能否真正地实现其价值,完成其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彩的任务,取决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的好坏。首先,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数量上来讲,根据农业部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编制预算标准,新乡市县级以下农业技术推广环节应配备1100人以上,但是目前实际农技人员只有563人,而且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影响了关键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其次,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质量上来讲,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转化而来的农技推广人员不可避免地存在专业素质欠缺、年龄偏大等问题,已经难以适应农技人员经常下基层的工作状态以及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专业要求。

2.农民农技接受能力较低

目前,新乡市各县区大部分农民依旧受传统的、典型的小农思想的影响,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的思想的束缚,如果看不到新技术、新成果的作用,农民是万万不可能去试验的。因为,一旦试验成果不能按期按质实现,则农民辛辛苦苦的一季劳作便付之东流;另外,即使农业技术试验成功了,但是由于受到了时间、地理、环境的客观因素影响,使得农产品产量、质量并不能达到农民的期望。而且,大部分农民都属于兼职农民,因此也存在着农民在农闲时段、甚至是农忙时段依旧在外打工,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关注达不到应有的标准,更别谈参加市县区举办的系列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班、讲座等。

3.政府农技资金投入不足

无论是农业技术推广硬件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软件配套的完善,还是农民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培训、还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薪酬的发放,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政府部门对于农业技术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否真正能够进行的决定性力量。但是,由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一个典型的“出工不讨好”的日常工作,所以县市乡(镇)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都存在着缺乏重视的问题。对于上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任务布置只是单纯地通过发文处理,以文件对文件,再加上主管部分领导存在着“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农业管理思想,使其更不愿意对农业技术推广进行投入,农业技术投入资金力度严重制约了其推广力度。

4.农技推广管理机制落后

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制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的重要渠道。一旦渠道出现堵塞、损坏等问题,就会造成任务传递的停滞不前。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是在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分别由各级政府的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这种统一管理体制虽然保证了政令畅通,具有农业技术能够快速传递到基层的优势,但是仍出现了许多的弊端。而现在乡镇工作面向的对象是我国最基层的农户,事多且杂,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任务重,人数少”等问题,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去参加到乡镇的中心工作,而导致因此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好农业技术推广这一本职工作,更别说做好农业新品种和高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任何一项新农业技术推广成果要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并让劳动生产者最终使用进而成为收益关键点,就是最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日常工作。但是,没有时间的保证,何谈农业技术推广。

四、政策建议

1.提升农技服务人员专业素质

加强对农技服务人员的培训,更新改善农机服务人员的队伍的结构和知识结构,使其不断更新包括技术、信息、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在内的科技知识,了解农村生产实践,逐步掌握服务于农村的本领,确保该队伍成为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科技大军。

2.加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训

农民在采用技术的决策过程中,既要考虑采用技术的预期收入大小,又要考虑取得收入的概率高低,而这些都与农户自身的素质密切相关。所以培养懂技术、会生产、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应因地制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深入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这是一条提高农民以科技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上午有效途径。推进信息化,以农村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素质的提高。

3.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促进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关键在于合理设置部级、省级和地市级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各类机构的数量要合适,并要定编定员。给及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要形成合理分工。重视对各级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的整合,以提高整个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的协同度。(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福平,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56-61.

[2]辛岭.小农户科技园: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的案例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1,(5);33-38.

[3]杨璐,何光喜,李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调查分析.软科学,2014,28(6);104-107.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乡镇企业;新农村;困境;对策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九五”以来,乡镇企业开始进入了以明确产权为核心的“二次改革”,改革初见成效。但是,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乡镇企业开始受到内外双重的压力,面临重重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而乡镇企业植根于农村,与农村、农业、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说明了发展乡镇企业在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一切无从说起。而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乡镇企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同时对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乡镇企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小城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充足的物质支持,这些物质来源除了一部分来自国家政策倾斜外大部分应该靠农民自身创造,这就需要抓住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从不同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而乡镇企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成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主渠道,对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乡镇企业还是我国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没有农村的稳定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而发展乡镇企业,则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地方政府的有效运作提供经济上的支持,竖立地方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从而顺利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整个农村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就有利于整个农村的稳定。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对策

(一)乡镇企业面临的困境

1、乡镇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1)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乡镇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获得飞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经济基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和适应,竞争力不断加强。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企业不断涌入我国,市场环境的嬗变为乡镇企业树立了更多、更强的对手,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2)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各级政府逐渐出台了一些针对乡镇企业的优惠政策,使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获得了政策上支持。但是,当前政府的经济政策明显调整,不同企业的身份差别待遇将逐渐淡化,特别是经过乡镇企业的“二次改制”后,政府开始扶持私营经济、中小企业,但这种政策并没有体现城市与农村中小企业的地域差别。特殊优待政策一旦消失,乡镇企业的生存压力必然加大。(3)融资条件变化。政府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获取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是改制结束后,政企分开,乡镇企业也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主体,再加上金融体制改革后,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更多考虑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而不是政治上义务,而且,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机构很难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因此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缩小,资金问题困绕着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4)地理环境偏僻。乡镇企业存在明显的环境劣势,也必然转变为竞争中的劣势。很多乡镇企业由于处在市场的边缘,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给其造成严重的封闭性。“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局面不能产生聚集效益、形成区域的竞争力。特别是某些两头在外的乡镇企业,受原材料涨价和运输成本的提高,必然会面临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加大的压力。

2、乡镇企业的自身内部素质不高。(1)产权模糊。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存在明显缺陷,这种产权安排已经不能适应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政企不分,难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企业行为,导致乡镇企业资产消耗严重;产权虚置,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导致企业的行为失控,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生产经营权与资产经营权分离,不利于集体资产进入市场和实现资产的增值保值和有效流转。(2)技术创新不足,产品同构性较大。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资金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速度慢;技术创新的整体素质差,绝大多数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企业缺乏创新技术人才。该方面的问题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高,产品模仿性、同构性大,一旦产品更新换代,造成产品积压。(3)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分布不合理。乡镇企业地区发展的十分不平衡,不仅在经济总量,而且在技术水平、素质、效益等方面的差距逐渐拉大。同时,低水平重复,不但没有使城乡企业形成互补,反而导致竞争过程中乡镇企业更处于劣势。从产业结构看,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二产业主要以初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从布局结构看,东、西部和城乡差距严重,布局分散,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4)环境污染严重。长期以来,乡镇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发展道路,加上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日趋严重。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加强,政府的环保政策和管理日趋严格。同时,国际社会实行更加严厉的环境标准,一些外向型企业还将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所以,乡镇企业将面临强大的环保压力,社会责任更加繁重。

(二)解决乡镇企业困境的对策

1、区别对待,政策引导。不同地区的乡镇企业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特别是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地方,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要结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于区位条件好、实力强的企业,则应该大力开辟国际市场,也可以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同时,面对乡镇企业产业、布局结构问题,首先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通过专业化分工,以求地区间协调发展。其次是要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技术改造,加强技术创新。乡镇企业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已经难以为继,只有依靠科技进步,走节约型发展道路。为此,乡镇企业应该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着重消化吸收,增强技术开发应用能力,创造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优质产品。同时,要加快引进人才,创造好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同时,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制定好激励技术创新机制,为乡镇企业大力培养和输送富有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

3、产权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原先的模糊产权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乡镇企业进行以明晰产权为中心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制度创新。首先,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对其进行改革,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状况,转变乡村政府职能。其次,对现有乡镇集体企业进行组织制度改革,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联合,形成规范化的企业集团,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后,要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乡镇企业基本法和外部环境的有关法规,依法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利益。

4、形成产业集群,做好环境保护。不同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特点,以开发利用当地资源为切入点,培育骨干企业,发挥“引擎”带动作用,选择一些重点项目,形成企业集群,使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同时也要对乡镇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第二,提高职工的素质和企业的技术水平;第三,对布局进行适当集中,加强集中治理,系统防治;第四,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5、拓宽融资渠道。要解决乡镇企业资金不足的难题,首先,要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同时要取缔向乡镇企业乱收费的行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其次,要拓宽中小企业资金渠道,采取资金、资源、设备、技术、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再次,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融资力度,为乡镇企业的集群发展加大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重点扶持涉及高科技乡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马恩成,周森,陈文学.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与农村现代化[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3、潘维.农民与市场[M].商务印书馆,2003.

4、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7.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8

摘要:我国图书馆事业中乡镇图书馆是最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对农村的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镇图书馆如何走出低谷,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领导重视、服务创新、人员素质、社会支持和资源共享是关键。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1-0040-02

1乡镇图书馆的作用

连续几年来的年初,国务院都要下发“1号文件”内容都是加快“三农”建设的具体规划措施。我国各级政府在每年的规划中,把乡镇图书馆建设也列入本地发展规划,依托建设“小康村”、创建“文化先进县”等一系列政府号召和政府行为,使乡镇图书馆生机勃勃地在广大农村成长发展起来。同时,乡镇图书馆也为农村的蓬勃发展不断发挥着作用:

1.1是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基地

乡镇图书馆利用本馆资源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爱家乡、爱劳动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在广大农村提倡学科学、用科学,艰苦创业、勤奋致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乡镇图书馆能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守法公民。多年来,我国乡镇图书馆能坚持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广大农民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2是科学普及传播信息的集散地

随着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要进入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人。参与市场的竞争,最需要快速可靠的信息。乡镇图书馆是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播的前沿阵地、集散地,它基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需要,围绕促进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总体素质的目的,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乡镇图书馆植根于农村,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多年来,无论从馆藏数量、信息的质量、方便程度上(大多数乡镇图书馆)都可以满足当地农民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这些信息的提供是社会上其他信息部门所不能代替的。近年来,广大农民通过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料,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了各种专业技能和致富方法;通过图书馆的各项讲座、培训、解答咨询、多样化服务等,许多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实践说明,乡镇图书馆让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让他们经营有方、销有路、致辞富有门,乡镇图书馆是农民科学普及传播信息的集散地。

1.3是当地农民休闲娱乐中心

在乡镇文化事业中,图书馆是当今农村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乡镇文化娱乐中心。它以其丰富的馆藏、良好的环境、老少皆宜的娱乐学习去处,吸引着来自农村各个岗位的读者,人们在那里不是简单的看书读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探索科学奥秘,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品位。让农民远离牌桌、和封建迷信活动,营造一个安定、祥和、安居乐业和谐的社会环境。

1.4是知识扶贫最佳场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贫困问题,而贫困的根源就是在与农民文化知识低下,信息闭塞,解决这一症结的有效途径就是发挥乡镇图书馆的作用。乡镇是聚集中我国70%农业人口的地方,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家园,培育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新农村需要新知识、需要新技术,而乡镇图书馆(室)就是他们最好的学校和培训基地。乡镇图书馆可利用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组织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模的报告

会、信息交流会等,同时还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为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可靠知识支撑。

2乡镇图书馆的存在的问题

乡镇图书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的,但就目前来看,乡镇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严重制约了乡镇图书馆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2.1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

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一是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对乡镇图书馆的冲击。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采集信息的效率已经大幅度提高,乡镇图书馆传统的图书、期刊杂志等信息储存方式已经明显暴露出查阅、使用效率低下的弱点,使得乡镇图书馆传统业务的很多用户迅速地流失,一些乡镇图书馆出现门可罗雀,借阅人数寥寥无几的窘境。二是图书资源流失制约着乡镇图书馆业务可持续发展。乡镇图书馆是文化站所属的一个消费型的公益性集体,需要充足的经费才能得以维持和发展。由于乡镇政府对图书馆重要性的认识有所下降,对图书经费投入也有所减弱。没有足够的经费,馆舍扩建、网络设备、电子阅览设备购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采购、储存必然受到影响。除此之外,由于乡镇图书馆管理员大多是文化素质不高,电脑操作技术不精,对读者服务缺乏创新意识,导致用户资源快速萎缩。三是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的冲击使基层图书馆读者逐年减少,门庭冷落。其中主要原因是:农村文化娱乐场所增多,个体营利性书店、书屋不断增加以及那些既售书又租书小书摊的出现,对图书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使乡镇图书馆的读者大分流,因此说,乡镇图书馆发展出现的窘境局面。

2.2馆舍简陋、设备条件差

我国东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图书馆的都是设备条件差、舍简陋,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铁岭市有许多乡镇图书馆近30平方米,馆内的各种用品陈旧,还有比例不少的乡镇馆基本上已不能使用。馆图书量很少、服务不到位、质量差。笔者2年前做过调查,对铁岭市9乡镇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其中最好的是1,000册到5,000册之间,还几个馆在千册以下。服务方式方法单一,坐等读者上门。服务范围小,效果有限。馆员的综合素质低下。

2.3全国乡镇图书馆发展失衡

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图书馆水平很高,如广东普宁市流沙镇一个仅有130百余人口的小村,那里白沙陇村图书馆现拥有藏书8万余册,人均50余册,图书馆馆舍近千平方米,拥有 6名专职管理人员,其中2名就读并毕业于省文化厅举办的图书馆学专业大、中专班。相比偏僻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很低。基层图书馆发展建设滞后,许乡镇的图书馆基本没有。

2.4混乱的管理 服务意识淡薄

各馆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及奖罚办法,但根本没有按照执行的,只是摆设。各馆的服务工作也不是从方便读者出发,制定了许多使文献与读者、工作人员以及读者之间的障碍,没能充分体现保障读者权益。混乱的管理使大部分乡镇图书馆仍旧为闭架的借阅方式,“超市服务”、“自由选书”远远没有达到,大部分文献没有得到利用。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明显暴露出了人力不足,服务不到位,管理滞后、服务方式方法粗糙等问题。读者的利益严受到损伤,更有个别图书馆随意闭馆,不能公平地向每个人大开方便之门,这显然与平等精神原则相悖,不尊重读者现象时有发生。

3乡镇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乡镇图书馆是可以满足广大农民寻求致富、寻求文化知识、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着不同的文化基础,因此说,各地在创建乡镇图书馆时,要积极发扬各地的自身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围绕本地区的特色情况,从当地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情况,建设乡镇图书馆。这样会使乡镇图书馆的路越走越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1拓宽服务领域提高办馆效益

乡镇图书馆要不断得到完善、提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展现自身的存在价值,必须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办馆效益。乡镇图书馆的特殊地域优势,便于直接服务农民,所以乡镇图书馆除了开展正常业务工作外,还要组织群众性的系列活动,利用现有的馆藏文献资源和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并用多种方式向农民宣传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来吸引广大农民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充分以近乡镇图书馆在农村的作用。

3.2利用文化活动,培育新型农民

搞好农村文化活动,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每个农民既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成果的受益者。广大农村,要举办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活动,乡镇图书馆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公益活动,如“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开展对农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的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全国大部分农村一年中冬季都是最清闲的时候,这就给乡镇图书馆提供了最好的服务机会。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利用“知识讲座”、“专题科教片播放”、“观看致富展板”等形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文化知识需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3开展个性化服务

随着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要朝着“个性化”、“特色化”服务的方向发展,针对每位到馆读者的需要,有针对性的提供满意的服务。特别是对那些急需信息的读者,要把他们的个人信息记录下来,为他们提供跟踪服务。还要定期聘请农业技术专家为广大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为农民产、供、销提供系列服务,通过图书馆的个,让广大农民认识、利用、宣传图书馆。真正使乡镇图书馆成为广大农民的“大课堂”,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3.4提高馆员综合素质

乡镇图书馆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好信息服务工作首先要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馆员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第一”服务理念,打破常规的坐等服务,对待读者要主动热情和他们接触,在交谈中了解读者近期、长期对信息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二是馆员要掌握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因为图书馆员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是情报检索员、计算机和网络维护者,所以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乡镇图书馆只有以上措施做好了,才能生存、才能在社会的竞争中发展。笔者深信各地区乡镇图书馆,在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会不断加大学习先进的力度、勇于挑战极限,勇于创新工作,勇于改变服务理念,遵循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办馆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会珍,任翠娟.乡村公共阅览计划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探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

[2]陈群.论新农村构建中的乡镇图书馆建设[J].当代图书馆,2006(4).

[3]刘月秀.图书馆的价值体系及其价值服务战略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8).

[4]洪桂兰.公共图书馆开展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

[5]李娟.如何作好图书馆延伸服务工作[J].黑龙江史志,2008(3).

[6]胡红贞.发挥公共图书馆经济[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乡镇职能;新定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乡镇职能新定位的客观依据

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革除一切制约和阻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的小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一场革命性的全面重大变革,特别是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产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二、中国乡镇职能发挥现状

根据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对新农村建设进行规划、指导和服务,有效提供建设所需农业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科学技术、农业产业体系与经营形式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对农民进行培训与教育,以及有效维护当地社会公平、正义和稳定等。但从目前中国乡镇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在有效提供公共服务方面,还是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稳定方面,无论是在物质技术供给方面,还是在资金支持方面等,目前的乡镇政府都早因自身“经济危机”,丧失了基本条件。截至2004年,中国全国乡镇总数为37 334个。根据民政部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国乡镇数量将保持在3万个左右[1]。中国乡镇数量虽然在不断减少,但规模却在不断扩大,负债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国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已达到了1 316.2万人,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养活1名干部,乡镇负债总额已由1998年的2 500亿扩大到2004年的5 000亿元以上[2]。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乡镇早已债务缠身、无法自保,希望乡镇支付财力来提供新农村建设公共产品已纯属奢望。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目前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疲以应付上级党委政府名目繁多的工作安排、竭力维持在职员工的工资以及当地社会的稳定等,如安排专人防止农民上访等。如今,在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他各种涉农收费后,原先作为乡镇政府主要职能之一的完成收税、收费任务的职能也彻底结束了。到目前为止,乡镇政府几乎成了纯粹的赊帐“吃饭养人”型政府。在许多经济欠发达县份,就是乡镇职工的基本工资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到位。经济条件的窘困,更进一步加剧了服务能力的贫困,特别是提供新农村建设中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的能力严重不足,如有的乡镇的农业科技人员从来就没有条件进行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培训。

三、中国乡镇职能失效的根源剖析

1.乡镇行政机关的性质定位是导致问题的政治体制根源。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直实行“皇权不下县”的地方行政体制。因此,乡镇也从未成为过当时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负担。新中国成立后,乡镇正式成为中国的一种具有宪政地位的地方政权建制,但却是一种“党政权力高度一体化和政治、经济、社会与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3],处于对上“千线穿一针”、对下“一针穿千线”的两难困境。根据政治学的一般原理,国家行政权力的触角伸得越深坏处越多。中国乡镇职能转变滞后、机构与人员循环恶性膨胀和债务不断递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乡镇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职能定位是导致问题的经济体制根源。中国推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乡镇政府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在主要以gdp高速增长作为考核提拔使用干部的用人机制背景下,全部乡镇干部成了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先头部队”,乡镇主要领导就是“前线指挥员”。从历年乡镇欠债比例中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片面追求gdp高速增长、招商引资、达标升级和举债建设“形象工程”等造成的。实践证明,乡镇经济建设中心论的职能定位纯属“小马拉大车”,是导致乡镇债务缠身、无法有效发挥服务职能的经济体制根源。

3.客观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导致中国乡镇职能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中国目前的乡镇职能是适应计划经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将社会各方面管理得井然有序,严格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安排着各种社会资源,保证社会各方面的高度统一、平均和稳定。在这种权力支配着一切的计划经济社会中,乡镇政府的各项职能得以全面有效发挥,社会经济生活的进行唯政府权力是从,此时的乡镇政府职能是积极的、有效的。然而,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逐步代替政府在资源配制中发挥着越来越有效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政府的职能表现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乡镇政府的职能更由于其本身的固有极限性而更加显得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导致了乡镇职能发挥作用的客观依据发生变化,从而直接导致了中国乡镇职能的几乎完全失效。

四、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应成为中国乡镇职能的新定位

1.去乡镇行政化向咨询服务性嬗变,应成为中国乡镇职能新定位的主要方面。理论界多数观点认为,撤销全部乡镇建制,直接实行乡镇自治[5]。笔者认为,撤销乡镇建制应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不应是一个简单的撤销了事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应根据社会公共需要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嬗变,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需要。一方面,从目前中国乡镇职能发挥的实际情况看,其作为一级政府建制存在已经很难发挥积极作用,丧失了存在的客观依据和基本条件;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大量的非政府公益性咨询服务,特别是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因此,中国目前的乡镇政府应成建制地整体转变为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现实、有效和可靠的咨询服务。

2.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的新职能。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乡镇政权转变为社会公益性咨询服务机构,目前主要应有四大新职能,并应成立四大咨询服务中心:一是三农问题调查研究职能。即组建三农问题调查研究中心,专门对当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全面调查研究,全面客观反映民情、民意、民声,为党委政府科学主导新农村建设提供客观依据。二是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职能。即组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各种素质和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成为新型农民,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三是农业科技咨询推广服务职能。即根据当地实际组建专业性农业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有效的农业技术支持,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社会矛盾调解服务职能。即组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专司调处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社会摩擦,为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农村小康营造一个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

3.咨询服务机构的性质、组织和运行模式。咨询服务机构应定性为独立公益法人,各中心为其具体办事职能部门,实行事业化管理。咨询服务机构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和定人员的“三定”方案,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明晰职能,根据职能需要设置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匹配人员。人员主要由原乡镇筛选的合格留用人员、县级相关机构整合人员和社会公开聘请的专家三部分组成。所有人员资格应根据各中心咨询服务岗位工作实际需要确定,所聘人员必须能够胜任所在岗位工作需要,并实行市场化管理。所有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实行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双轨制。基本工资按人头按月直接发放,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所需为限,考核工资根据咨询服务工作质量和数量由受服务的农民群众评价打分确定发放。由于农业咨询服务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为了吸引大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投身这项伟大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工资支出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并应略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咨询服务机构开展咨询服务工作所需经费由其以书面实施方案提出,经政府批准后核拨,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效绩考核,作为以后核拨经费的主要参考依据。咨询服务机构成立党委,各中心成立党支部,负责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领导咨询服务机构和各中心党的建设,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卫玲.乡镇体制改革不能“一刀切”[n].国际金融时报,2005-10-22.

[2]张新光.论中国地方政府新架构与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开发导报,2006,(1):78-82.

[3]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1998,(5):37-51.

乡镇农业技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差距;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05-03

一、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

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资金、技术、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而农业现代化是指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其基础是农业从业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果是农业产品的丰富以及生产效率、效益的普遍提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衡量指标也从单纯的产能指标扩展到质量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上,城乡统筹发展的要义也深入到政府的政策之中,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得益彰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增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主要的理论有“循环积累”理论、“磁场效应”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反哺论。循环积累理论认为,城镇化的积累会对地区经济有“波及效应”,资源、技术将向农村扩展,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缪尔达尔,1957)。“磁场效应”理论认为,城镇发展可以吸引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同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会满足城市发展的劳动力需求,加速城镇的建设(芒福德,1961)。刘易斯(1954)的“二元结构”理论在分析了先进城市工业与落后的农村农业并存的原因之后,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消减二元经济结构的有效方式,即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工、农产业差距,和谐城乡关系。与以上理论不同,“核心-边缘”理论提出另外的看法。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发展,工业的集聚将扩大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但核心区的发展将通过“涓滴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的发展,只是这种带动必须配合一定的政府干预,才能正真促进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平衡,即城镇与农村的平衡(赫希曼,1956;弗里德曼,1966)。而反哺论的学者则认为,城市与农村的共生发展中,一般要经历“以农补工”、“各自竞争性发展”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三个阶段,但第三个阶段的到来,在最初的时候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扶持,并以人力资本的反哺为先,才能依次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谢安,2011)。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可以将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集中在城市,从而降低工业发展的成本,促进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但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农业及农村的辐射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以及政策力量的协调。

二、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中的问题解析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

受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布局的影响,我国很多省份的经济构成主要包括两个重要部分,一是重型工业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二是传统农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城市工业与较为落后的乡村农业长期并存,典型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首先,大城市的工业水平无法代表城镇工业化水平,对农业现代化缺乏带动。而大城市工业产品以外销,以及服务外省甚至是外国的情况居多,为本省农业经济提供支持的产品类型较少,所以,大城市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缺乏产业联动,技术外溢对于传统农业的影响也缺乏应有的转换机制。而相对城镇工业服务的范围,产品的技术,尤其是距离则更贴近农业经济,城镇工业的发展将成为大城市工业技术外溢到农业经济有益的桥梁。但目前,城镇工业化水平、质量还有待提升,还需要科学的城镇化作为其有利的发展平台。

其次,传统农业缺乏自身成长的机制,无法为城镇化提供有效的资源补充。农产品长期以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生产方式粗放,技术以及规模化水平较低,农产品的利润微薄,无法吸引资金和技术甚至人才的进入农业,农业的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与此同时,传统农业的发展还面临土地、用具、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农业收入,市场的选择最终将导致农业资源的持续外流,形成城镇化对农业经济的剥夺模式,以及对立、竞争的关系,威胁耕地的数量和粮食安全。

所以,统筹发展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前提,还是要立足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模式,积极提升城镇工业化水平,强化技术外溢的同时,要着力发展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产品的品种的升级,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产品利润,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镇的发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此才能保障市场机制在城镇与农村、工业与农业资源的流动中,在二者的统筹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的阻碍

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导致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将导致资源的从农村到城镇的单向流动。而且,随着户籍的松动、土地产权的改革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不断增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可以说,在一定的时期里,城市化的政策正在固化由于城乡差距形成的资源单向流动。

在资源的单向流动中,人力资本的单向流动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城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及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都在提高,较高的收入及较为完善的公共产品供给,吸引这农业劳动力,离开收入较低的农业生产,但转移出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因为,城镇化推动的工业和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类型主要还是年轻并有一定人力资本积累的劳动力,所以更多从农村进入城市,并能够取得一席之地的劳动力,都是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也可以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留守老人,他们一方面面临体力精力退化的困难,另一方面对新型农业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的接受困难。这样的农村人力资本基础,即使投入足够的技术和补贴,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更无法弥合城乡之间的差距。

所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的平等,要有鼓励资源双向流动的政策导向,尤其要以鼓励“人力资本反哺”的政策先行,以劳动力的流动推动技术的流动、资金的流动,这样城镇化的工业才能正在带动农业的专业化及现代化。

(三)改革的政策导向的影响

已有的资源优势推动着城镇化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但农业的现代化则需要政府的扶持。以吉林省为例的图1,是根据姜会明、王振华(2012)计算的吉林省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指数绘制的图形。

在图1中,1998年之前,市场改革初期,经济发展的导向主要是集中发展大中城市的工业经济,以大城市的工业现代化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阶段,城镇化或者说城市化水平持续高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而在1998―2002年之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释放了劳动力及相应的资源,城市工业发展进入了兼并整合阶段,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间隙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超过了城镇化指数。2002年之后,吉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持续上扬,而农业现代化水平则表现出一定的起伏;在2003年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之初,土地资源的释放促进了城镇化,抑制了农业现代化;但在此后一系列免除农业税、保障耕地、增加农业补贴等政策的刺激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数又出现了上扬。

图1 吉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由此可见,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资源分配的导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

三、促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统筹城乡关系变“竞争”为“合作”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与农村的发展都需要资源,互利共赢的基础是合理的工农产品交换价格。统筹城乡关系的根本或者说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也是使城镇与农村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共同分享利益,尤其在目前城镇经济、工业经济已经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让农业生产有利可图,才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关键。

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农民才有意愿在土地上进行耕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耕地的流失,保障粮食安全;只有农业生产有合理的利润时,才能吸引资金和技术,才能留住农业人才,促进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之后释放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土地资源,供给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二者的同时,又会有一定的技术分享和新的农产品需求,继而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互利、和谐共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发展方式

绿色发展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依靠传统的路径增加农业收入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农业的资源优势,提倡绿色发展,为农业注入更多的科技活力是十分必要的。绿色、环保、安全是城市化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要求。只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农业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客观的利润。与此同时,资源环境的压力也要求农业的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农业功能的多元化,继而保障城镇化的推进及整体经济的发展。

城镇多元工业发展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工业化的技术外溢,但以资本积聚为特点的重工业化对省内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有限,所以城镇工业的多元化发展也十分必要。城镇工业的发展既要关注省外市场的拓展,同时也要关注省内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开发,如此在增加工业产品销路的同时,还有利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村经济的对接,以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技术分享。

(三)创新制度设计

资源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将有利于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资源单向由农村、农业流向城市、工业,必然会导致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农村的落后,而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又很难扭转这样的资源流动局面,所以就要求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人力资本双向流动的制度设计在统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面表现的最为重要。人力资源是技术、资本等资源扩散的媒介,在注意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人口市民化的同时,也要注意“有进有出”的制度设计。增加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增加农业人才以及农业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度,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力资本对农业的反哺,如此才能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

除此之外,鼓励农业技术创新及农业投资的政策也十分必要。合理的奖励和补贴,将有利于资本和技术的流入。农业专业化程度提升后,农业将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更多的土地及剩余劳动力。

参考文献:

[1] 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2):135-143.

[2] 崔慧霞.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研究[J].调研世界,2012,(6):45-49.

[3] 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3,(9):85-88.

[4] 姜会明,王振华.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2012,(5):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