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农业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8-16 17:33:36

乡镇农业经济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1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优化对策;分析

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改革开放政策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乡镇经济在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方面获得巨大改善,在软环境建设中,各种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和普及,大量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获得广泛推广和应用,对提升当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硬环境建设中,水利设施以及其他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种农业硬件配套设施更加齐全和完善,为开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当前在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对乡镇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制约,因此,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需要发挥宏观引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和改进,换发基层经济活力。

1当前乡镇农业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首先,观念陈旧,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和基层农户依然抱着“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生产模式依然以人力为主,产销售渠道单一、生产模式固化、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起到增效增收的作用;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水利工程规模较小,并且年久失修,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最后,农民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较低,对于机械化和信息化农业生产缺乏正确认知,先进的农科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1]。

2新时期下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相关措施分析

2.1转变发展观念。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摒弃以往的陈旧发展观念,以机械化、信息化以及现代化的发展理念作为开展农业经济工作的思想指导。首先,打破以往以政府为主导的陈旧观念,农业从业者需要树立吸引外资和产品深加工意识,提升产品的经济值和附加值,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农产品特色;其次,加速建设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构建基层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融合、主体融合等方式,提升当地农民收入,真正实现收益共享;最后,立足于优势农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推动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创意农业的稳定发展,打造集餐饮、服务、运输为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链条[2]。2.2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基础建设是做好农业经济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关键途径,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农业经济发展以高度重视,加大资金和人才资源的投入,完善以及优化农业技术科研体系,推动各种农业新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其次,当地政府要积极制定以及出台各项惠民政策,并且采取多样化、多渠道以及多途径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最后,重视当地水利设施建设,结合当代农业发展对水利工程的需求建设各种中小型水利设施,加大对水利工程的维护和保养,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3]。2.3注重人才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想要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需要注重农业人才培养。首先,加大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提升中小学校的建设水平,将文化教育作为提升农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根本路径;其次,定期组织当地农民开展专业化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设计农业管理、种植知识、机械化操作以及农业发展前景等,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的知识文化以及专业视野,通过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最后,定期组织农科人员、行业专家以及农艺推广人员深入到农业一线生产中,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生产服务,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2.4深化资金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辅助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地政府需要明确乡镇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对资金引导政策进行进一步深化。首先,打破以往城乡经济发展分离的局面,促使乡镇农业经济趋于多元化发展,以资金和政策为引导,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其次,当地政府还要对农业经济进行针对性扶持,加大生产资金投入,为农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最后,在发展实践中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打造产业链、创设地区企业合作社等,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以及规模化。2.5调整农业结构。农业结构不科学、不合理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首先,对农业经营生产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促使农业生产趋于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发展,消除结构中存在的矛盾,对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对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摒弃以往以人力为主的生产组织模式,大量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生产方式,以机械设备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硬件支撑;最后,完善土地审批流程,做好当地征地工作,保证征地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乡镇农业经济工作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需要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促使乡镇农业经济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延中.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8):45.

[2]程建娟.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3):202.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2

关键词:乡镇地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乡镇农业经济是组成县域经济的重要部分,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决定作用。乡镇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充满活力,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获得支持。新形势下,政府应将农业作为研究主体,出台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使围绕农业经济展开的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文所探究课题的意义不言而喻。

一、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近几年,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正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经济所取得成就更加突出;原有弊端逐渐暴露,对其进行研究自然很有必要。新形势下,农业经济所带来影响波及诸多领域,如美丽乡村建设、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等。研究结果表明,乡镇农业的发展,所取得成果主要是经济结构更加科学,农本位经济逐渐被非农业经济所取代。首先,收入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剩余劳动力前往乡镇企业,为除农业外的其他产业贡献力量。其次,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软件和硬件的普及率均有所提升。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能够利用软件获取信息的农民越来越多,农业经济工作自然向着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前进。硬件普及所带来的影响,则表现为水利设施被兴建,农田抗旱、防汛能力大幅提升,自然灾害所带来不利影响,被降到了最低。当然,以交通、通信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乡镇农业经济创新策略

近几年,农业经济和社会经济齐头并进,涉及农业经济的研究,逐渐变得深入且具体。事实证明,只有以农业经济所涵盖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为依据,调整并创新工作手段,才能使农业经济达到预期的高度。(一)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新形势下,乡镇农业经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力求通过先进设备和理念,对该项工作进行创新,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目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因此,要想高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乡镇情况为依据,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具有突出的作用。首先,对生产经营的结构进行调整,突出集约化、规模化特征,结合农业结构所展现出的优势和不足,开展可使结构性矛盾得到消除的管理工作,使生产资源分配所具有合理性得到有力保障。其次,以组织化调整为切入点,将农业所依托力量,由人力向机械进行转变,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优势,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为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优化现有的审批流程,对粮食生产、重要农产品生产、畜禽养殖用地情况进行调整,突出审批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使农民主动参与农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二)重点建设配套设施。不健全的配套设施,给农业发展所带来影响,往往是直观且无法估量的,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使其更加完善,方能为农业经济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如水利设施建设。除此之外,建设基础设施能够取得突出成效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加工等活动,均无法离开设备而独立完成,这一点应当尤为注意。(三)调整发展农业经济的模式。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对乡镇农业经济进行发展的模式,均局限于农作物种植,该模式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新形势下,调整发展模式,赋予其相应的时代特色,自然很有必要。例如,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强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建设;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以农业生产不同阶段的特点和需求为依据,对产业链进行制定。上述工作的开展,均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向着更加系统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前进。除此之外,经济发展目标也是需要调整的部分,多元化目标相较于单一目标而言,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应当引起重视。(四)转变发展理念,实现产业融合。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发展和转型的情况可知,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均为农业转型提供了动力,但是,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引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只有将不同产业进行融合,才能避免出现劳动力被浪费的情况。另外,对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而言,要想在新形势下,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转变发展理念是关键。首先,联结现有的利益机制,对多种主体进行培育,增加农业所带来收益;其次,对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整合产学研的方式,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提高加工业的地位,对农业生产所具有功能进行拓宽,深度融合农业、养生、旅游和教育产业,形成相应的农业形态。例如,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产业链,为农业经济提供转型所需的支持。(五)充分发挥政策和资金具有的引导作用。要想对乡镇农业经济与都市农业经济进行融合,转变生产方式,对现代农业道路加以构建,很有必要,这里的“现代农业道路”,所涉及内容,包括生产体系、结构体系和经营体系。除此之外,乡镇政府应对乡镇的重要性引起重视,为农业经济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使自身作为纽带所具有价值得到应有的实现。(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想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下内容需要引起重视:首先,通过财政扶持的方式,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依托载体进行构建,实践中可以将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村,优先纳入扶持范围;其次,从多元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形式进行探索,如利用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组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发展特色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盘活闲置房屋或购建房产等发展物业经济,组建服务实体为农业经营主体、本地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等;再次,将规范运营作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进行管理的力度,加强规范管理指导,提升自主发展能力;最后,将考核结果和薪资挂钩,对工作成效显著、集体经济增收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激发乡村干部能动性,使其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七)全面提高乡镇人口素养。近几年,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潜在问题也逐渐显露了出来。例如,小农意识所带来影响始终未能得到消除,农民素养参差不齐,缺少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城乡二元结构也给乡镇教育带来了较为负面的影响。要想避免上述问题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关键是要对乡镇人口素养进行全面提高。事实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如下:其一,增加教育资金在所投入总资金中的比例,对资金用途进行严格审核,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其二,将教育的发展情况视为政府部门进行评估的主要指标,使乡镇政府对教育引起重视;其三,教育主管部门应花费更多的时间,用来对乡镇教师进行培养,明确乡镇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乡镇教育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可能给乡镇农业经济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逐渐变得清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理念落后、模式固化等,只有以现存问题为切入点,制订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措施。例如,转变理念、提高人口素养等,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使乡镇乃至全国的农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延中.新时期做好乡镇农业经济工作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8):45.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3

近年来,在国家的良好政策下,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

4结语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4

1.1环境日益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推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基础,目前,我国依旧是农业大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改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成长的沃土,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

1.2方式变得多元化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影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单一、传统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乡镇农业有关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变得多元化,增加了乡镇农业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目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重要方面[1]。

1.3结构越来越合理

乡镇农业经济结构是乡镇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乡镇农业经济改革的深入,其经济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各项经济增长点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劣势

2.1农民主体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我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尤其在教育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进程,而且在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易出现农民对政策不理解、不支持,采取恶意手段阻碍推行地方政策等情况。目前,农民主体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主体的推动力不强,某些地区因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甚至使乡镇农业经济呈现零发展态势或逆发展态势,这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2.2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不足

农业基础建设不足一直是制约乡镇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虽然在乡镇农业基础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外国农业发展相比,在技术、人员素质、机械设备上都仍有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种植技术落后导致种植率低、人员素质较低导致农业管理水平不高、机械设备落后导致生产率低。此外,由于乡镇规划建设进度较慢,使得乱占耕地、违章建设等情况频频发生,一部分的土地资源在无形中被浪费,严重拉低了地区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

2.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变得合理且有序。如今,由于中国各乡镇发展状况不一、农业基础不同,所以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仍面临着不少困难,既要考虑到平衡地区经济,又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分配和管理[2]。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也一定会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托,进一步完善。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策略

3.1以人为本,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提升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作为优化乡镇经济发展的第一策略。首先,要加大宣传,有关部门负责人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深入农村开展各项宣传活动,让老百姓明白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农业经济发展对他们的好处。其次,要加强农村基础知识教育,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接触各类教育知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最后,乡镇农业引入新科技、新设备时,要派专人深入农村进行指导。

3.2加强乡镇农业基础建设

首先,国家要加大乡镇农业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其次,相关部门应落实好相关的农业基础建设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再次,积极招商引资,广泛调动社会各类资源,共同推动农业基础建设。最后,要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采纳合理的建议,做到全民参与。

3.3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不断完善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发挥管理制度的指导和监管作用,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优化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各有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确保管理制度的顺利落实,真正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利。

3.4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只有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多元化,才能产生多股推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农业经济发展才能更具有活力和创新力。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经济发展方式层出不穷,有些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完全适应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如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加快乡镇的企业机构调整等方式。

4结语

目前我国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具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这取决于国家政府和各乡镇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同时还需要各地方农民的通力配合。

作者:张颖 单位:重庆市荣昌区安富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发展问题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在我国,农业占据着非常大的分量,可以说它是我国的生产力,它可以保证正常的人民生活,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所以怎样加强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以甘肃省定西市中药材产业为突破点对乡镇农业的发展形势进行分析。近年来,由于定西市委、市政府依据全市中药材的道地特征和种植规模优势、品种品质优势、规模仓储优势、加工增值优势,提出将定西打造成“中国药都”,并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中药材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开始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发展阶段。定西中药材的产业发展越来越顺利。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的优化

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很多产业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经济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而这其中的发展也包括两个层面的具体的发展:首先是在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水利设施的支持和成立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在农业生产时经常会发生旱情,如果不能及时提供水源会大大降低农业植被的产量,对农民的经济收入产生极大的影响,对于水利设施的改善能将这个问题进行妥善的解决,防止出现旱灾。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必须对乡镇人民使用水资源的安全度进行改进,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举办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促进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乡镇群众懂得了如何利用科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这对于我们国家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的宣传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对乡镇农业经济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严格的整顿,创造了良好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对乡镇农业经济具体的发展观念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农产品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并且精品农作物的生产逐渐将普通农作物的种类进行替代,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就是对于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有了改进,对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乡镇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朝着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很多乡镇劳动力开始进入乡镇农业企业进行工作,这样就使的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非常好的优化。同时也使得整个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企业的经济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支持,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的重视,使得很多地方的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还是对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认识不足,导致了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还有人们的认识程度不够,只是重视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于国家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关心甚少。另外,有的乡镇经济文化非常的落后,这样就使得他们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种种原因造成了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过相应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这就大大影响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的设施不完善也是直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偏远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由于有些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非常的观念落后的地区,所以想要促进当地的乡镇农业的经济发展,首先就是要将当地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观念进行改变,必须认清当地的经济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想要促进经济发展还应该将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提高,还要在这些农业从业人员中进行着重的培养,培养出一部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带动整个乡镇的经济发展。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要保证供给,并且要在农产品销售前进行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有独特的特色的成品,从而将农产品具有的经济价值提高,将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强。

4结语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6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对策

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已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就如何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为切入点,浅谈新形势下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1.1农业资金技术短缺

农业的生产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投入,但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就当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我国对稳定型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各级相关部门在对农业经济基础的投入上并没有做到严谨,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且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2农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阻碍最大的原因之一,便是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在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面临的第1个问题便是基础设施的落后。例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尚存在很多“木犁牛耕”现象。不要说使用大型的耕种、收割设备,即使小型的收割机、打谷机也没能得到全面普及;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陈旧、老化,甚至是没有。水利设施的不健全,导致许多农民依旧“靠天吃饭”。如果不改变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形势下的农业经济又如何取得良好的发展?

1.3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另一因素是较为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虽然基本绝迹,但不可否认“牛耕人种”的情况并不少见。沿用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规模小、效率低、收入少。一言以蔽之,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此外,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农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管理意识。

2.解决对策

2.1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

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全面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资力度。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此外,政府在对农业投资过程中,应遵循“密集化”原则。农业资金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导致各地区、各工程“捉襟见肘”,难以达到预期理想的效果。应该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量虽少,但是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携手努力。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实施;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的经济投入。

2.2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

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如何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乡镇领导需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因为只有农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经济才能取得明显的发展。此外,乡镇领导应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使用,加大农业科研创新能力;乡镇农业经济想要发展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投资的方式,改变乡镇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将良好的技术水平加以推广利用,我国的农业经济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微型农业企业。政府鼓励、引导农村建立微型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众所周知,加工后的农产品,市场价格约在“原产品”的3倍以上,利润高且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实属一举两得。

2.3全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7

2009年,安阳县成立“三资”委托中心,并要求各乡镇对所辖村“三资”进行清理、登记工作,彻底澄清家底。一是要按照“全面覆盖,客观真实”的原则,以现有会计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核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对账外实物清查核实、补充登记,有账无物的查明原因,按规定申报处理。二是要摸清债权债务,对相关经济合同、协议进行全面梳理,不规范的合同依法纠正。违反法律、严重损害集体利益的合同进行撤销变更。对资产、资源及经济合同建立台账,一式两份,乡村存档。

二、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有待完善

如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在票据管理、财务公开审批、货币资金管理、集体资产资源清查、经营和处置、财务公开管理、审计监督制度等方面管理上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导致个别账务处理不规范,如留归村集体的土地补偿费,应纳入“公积公益金”科目进行核算,而个别乡镇计入其他收入科目。

(二)对村级财务监督不到位、不完善

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村级监督的主体,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知识严重缺乏。监委会作为村级财务和重大事项的最重要防堤起不到作用,村级监督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有个别监委会公章在支书主任手中。

(三)财务收支情况要按时公布

安阳县按照制度要求,一般的财务事项至少每2个月公布1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事项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1次;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每2个月末或每月结束后15天内公开集体财务,接受村民监督。

(四)基层农经队伍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河南省整个大环境对农村财务管理薄弱及部分乡镇领导重视不够,基层农经人员严重缺编。“三资”中心人员少,无法满足财务制度上规定的专岗专人的要求。自2003年机构改革撤销农经站,将各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并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后,部分乡镇“三资”中心人员减少,有的乡镇甚至只有1个人,有的还服务乡镇中心工作,参与包村,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三资”中心人员面对大量工作,疲于应付各村账务,无暇顾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无法保障高质量开展工作。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已有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不足于应付新农村建设中的新生事物。乡村“三资”管理人员没有工作补贴,在待遇等方面更得不到保障。

(五)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

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在目前阶段的农村中,许多村干部甚至是负责农业经济的会计人员对农业信息化管理都不是很了解,更加谈不上实施和建设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系了。甚至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会计人员简单地认为使用计算机就等同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使地方政府的管理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热情和主动性,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迟迟未取得成效。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在国家的号召下建立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专门部门,但缺乏对其运行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经验,使得这些部门和管理机构都十分缺乏专业性,从而在我国农村中还无法全面实现农业信息的共享。

(六)审计人员对信息化技术

了解不够专业在农业经济管理中,一些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经济管理培训,缺乏信息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知识,甚至对计算机的知识都不是很了解,这就导致在工作中无法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也无法获得高效、有用的信息,这就使他们对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充分解决,尤其是一些新事物、新技术。

三、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中的要点

(一)增加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

向地方政府充分宣传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纠正他们对农业信息化认识的错误观点。然后加大政府部门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走进农村,走进千家万户,推动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对农业经济信息化进行

整合和共享建立全面科学的农业信息共享平台,进而推动农业信息系统、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充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信息共享。同时采用多种信息化传播平台进行农业信息的传播和分享,将通信、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多个媒体平台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好的农业信息共享途径。

(三)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

建设人员的培训农业信息化管理的整体建设水平取决于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人员和管理人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定期对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尤其是涉及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审计和会计人员,以便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

四、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状况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8

一、我国实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民生的基础。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载体,若不积极转变农业经济模式,很容易造成恶性循环,阻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实现国民收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通过积极改变农业发展模式,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价值,同时能够减少副产品对环境的污染,顺利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我国农业生产现状促使我国必须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化肥、农药、饲料等科技制品在农业中使用,使得农业生产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遭到更大的破坏。因此,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面临问题

(一)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慢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农业的经济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补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策略,使得大量的农业资源流人工业和城市当中,导致城乡二元化结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人口收入远高于农村人口收入,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进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迟缓。

(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在结构布局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首先,以农业为主导发展方向的农村经济,在种植结构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种植结构单一化,种植作物科技含量低,缺少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不能通过科学技术的培育,丰富作物种类。第二、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缺乏开拓新的产业经济的意识,整体经济布局保守落后,缺少打开局面的勇气。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农产品实现深加工,获取较好的产品附加值,不利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生态环境恶化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农业灌溉用水低效率的使用及乡镇企业的粗放式经营管理,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空气以及水源的污染十分严重;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候,不合理的使用肥料、化学药剂等,导致土壤的严重污染;第三,为了增加收入,农民不合理的开采土地,导致非农占地的失控,导致大量土地的荒漠化及贫瘠化,促使可耕用地大量的减少,地下矿产资源的破坏日趋严重;第四,严厉的计划生育措施并不能遏制农村社会的高生育倾向,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均占有的耕地、水、矿产资源等呈现加速减少的趋势,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农业投入不足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不断加大投入,以保证农业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动力,并取得先进技术的支撑,而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资金投入还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农民的年收入偏低现象,致使许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而不愿死守效益低下的土地,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对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另外,农村中一些乡镇企业因得不到足够的扩产资金,整体效益较为低下,员工的工资低难以留住技术人士,阻碍了农村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第一,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严禁为增加经济收入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二,采取积极措施整治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贫瘠化的环境问题,例如可采取退耕还林、防沙治土的措施等,积极改善生态环境;第三,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农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降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进而降低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应加快农村网络的布置尽量让农民有条件通过网络等现代化媒体工具,及时关注和了解当下的农业发展动态,能对农业整体的发展趋向有基本的判断。首先,借助网络信息对外加快农产品的推广力度,避免农产品的大投入、低收益现象,尽量通过减少对外销售运费,以及搜取更好的销售途径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整体收益。

(三)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布局,走集约型发展道路首先,应不断丰富农作物种植种类,引进富有经济效益的作物品种。同时,应尽量种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新型的、高效的农作物,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另外,还应不断挖掘农作物的附加值,尽可能将农作物进行深加工后,再行出售,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收益。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9

一、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一)将农业经济法学建设成相关专业骨干课程具有必要性农业经济法课程以农业经济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和教学内容。在我国,课程建设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葛恒美教授创建农业经济法研究组,此后,各院校陆续开设该门课程,至1984年中国农业经济法研究会成立,基本完成了课程的创立阶段。在教材建设方面,1985年法律出版社出版了由石英主编的《农业经济法教程(试用本)》、1987年出版了由沈雯辉主编的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农业经济法教程》。但是,由于整个20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改革主要是依靠政策作为依据的,农业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既不可能建立成熟的农业经济法课程体系,农业经济法课程也无法取代农业政策学的位置,使许多院校将农业经济法与农业政策学合二为一,改成农业政策与法规;有些院校将农业经济法改为限修课;甚至有的院校取消了该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局面并未改观,课程建设面临着存废抉择。我们认为,新的历史阶段,包括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农业推广、农村区域发展等在内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农业经济法学课程应当保留,并且应当作为专业骨干课程开设。其理由主要是:

第一,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需要掌握农业经济法学知识。市场经济必然是法制经济,民主政治也必须是法制政治,[1]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由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意味着我国已经实现了由政策作为基本制度工具转向主要依靠法律调整社会关系和治理国家,农业领域也当然毫无例外。这就要求未来农业经济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必须懂得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农业经济法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专业知识领域。

第二,农业政策学不能替代农业经济法学。农业所包含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制度在其发展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而主要调整政府行为的农业政策对农业的直接影响尤为突出,这或许是农业政策学课程受到普遍重视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转换一下视角就会发现,法律更具有更本性和长远性,甚至对政策本身也具有决定意义:一方面,从课程所赖以构建的制度基础而言,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法律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党的政策。固化为法律之后,这些原本的政策才有了稳定性、普遍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才能够发挥更大的社会进步效应。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努力,所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都逐步被纳入宪法,同时其各项实施措施也被法律固定下来,由此才有效保证了“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才确定了政策的基调和未来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来,以往普遍认可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实施“必须以政策为指导”[2]的观点必须转变。法律在先,政策在后,农业政策是作为农业法律的具体实施措施的执行功能,这种程序在美国等法制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惯例。[3]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从思想上明确认识:法律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政策应以法律为指导”。[4]另一方面,从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上分析,没有对法律层面的把握,就无法正确理解政策的内在意图和价值趋向,从而导致对政策认识上的机会主义,科学的政策研究也就无从谈起。

(二)现阶段将农业经济法学作为专业骨干课程具有可行性一方面,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和研究对象的农业经济法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首先是作为农业基本法的《农业法》,在颁布实施9年之后,经过2002年的全面修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度的规定更加完善,为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其次是农业部门法逐步走向完备,包括农业经营和村民自治主体方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乡镇企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经营方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要素使用、管理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水法》、《渔业法》、《防沙治沙法》、《水污染防治法》,农业生产规范方面的《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支持农业方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等等,至今已有20余部,另外还有50余部农业行政法规以及农业部制定的近500部部门规章,关于农业的地方法规数量更多。另一方面,伴随着法制建设实践的重大进展,相关理论研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也达成共识,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基础和前提。

(三)农业经济法学课程应当独立开设,名称应当统一首先,农业经济法学与农业政策学课程应当各自独立开设。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毕竟各自都有相互独立的范畴、体系、目标和侧重点,将两门课程合并起来,既有可能削弱两者的地位,处理不好还会继续模糊人们对法律与政策关系的认识。其次,课程名称应当一致起来,统一称为农业经济法学。其他名称中,“农村法制”显然还包含农村社会管理、民事关系的法制等等,背离课程设置初衷;“农业法”体现了法律调整范围的特征,但与整个法律体系中部门法的划分不一致,不能体现农业法的经济法属性;“农业政策法规”则是将本来应当分设的课程合二为一了。

二、农业经济法学课程内容体系重建问题

农业经济法学课程作为专业骨干课程建设,应当达到40学时、2个学分以上,以保证课程的内容容量。围绕专业骨干课程的目标,现阶段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内容体系重建。直到目前,囿于与市场经济适应的农业经济法制体系尚未完备及各校重视不足,课程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体制或者强拼硬凑的痕迹,诸如农业计划法律、农产品计划购销法律、农业合同制度、乡镇公司法律制度、乡镇独资和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等等,有些滞后于市场经济,有些则人为地将统一的合同和企业制度割裂开来,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内容体系的重建。

(一)课程内容与体系结构设计

重建的课程内容体系,应当紧密结合农业经济法体系建设的进展,遵循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理论精炼,联系实际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基础理论部分。可以设为1章,即农业经济法概述。内容包括农业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及其与农业政策的关系;农业经济法律关系;我国农业经济法体系。第二,国外农业经济立法借鉴部分。设为1章即国外农业立法概况。内容包括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农业经济立法。第三,农业基本法部分。设为1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基本法。内容包括农业法概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与加工、粮食安全及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农业科技与农业教育、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经济发展、违反农业法的责任。第四,农业部门法部分。包括关于农业经营主体方面的1章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经营权保护方面的2章即《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法》;农业资源使用管理与保护方面的7章即《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和《渔业法》;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3章即《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沙治沙法》;农业生产规范方面的3章即《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动物防疫法》;支持农业方面的2章即《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二)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的依据

首先,选择完全或者重点调整农业经济关系的法律。合同法、诉讼法、仲裁法以及企业方面的法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因其在经济关系中普遍适用,在农业经济领域并无特殊规定;《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防洪法》等尽管与农业经经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主要调整范围不属于农业经济范畴,上述两者均不应纳入农业经济法体系。《环境保护法》和《物权法》则是例外,农业发展对环境保护有着特殊要求,而物权保护不仅与农业经营及农民财产权利密切关联,同时该法还专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一章,对调整农业经济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选择在农业经济法体系内部具有普遍性、针对性和处于高阶位的法律作为章的内容。199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曾经在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但随着乡镇企业纳入中小企业体系,其特殊规定已不再具有现实针对性,不应纳入课程内容;在阶位层次上,农业经济法体系不仅包括高阶位的狭义的法律,还有阶位逐次降低的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等,体系日益扩张,有些低阶位法虽然也具有普遍意义,但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相关规范都列为专章内容,为了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规定的需要,可以将其融入各章,作为细化和深化的内容。最后,与农业经济相关法的选择。广义的农业经济法,包含调整农业及农村经济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除上述农业部门法之外,很多具体规定散见于其他法律部门,尽管没有为此单独设立章节的必要,但其重要内容应当在相关各章中有所介绍,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关于村民(村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相关规定可以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介绍。

三、农业经济法学课程的特点、教学重点与对教师的要求

(一)农业经济法学的课程特点农业经济法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决定于该法律部门的特征。就法律属性而言,农业经济法有以下特征:

1•课程内容的复杂性。作为课程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农业经济法,不仅体系庞大,涉及广义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而且从法律上看农业法以经济法为主,同时兼有行政法和民法的属性,从三个侧面调整农业经济关系,[5]教学中要从不同角度把握农业经济法的调整方向与基本规范。农业经济法首先是经济法,调整的方向是支持农业和规范竞争:依据农业所具有的公共物品性质建立支持农业的制度体系,保护资源与环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证粮食安全,帮助农民消除贫困,同时规范农业竞争行为;农业法也是行政法,调整的重点是规定政府保护农业的职责,包括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等职能;农业法还是民法,调整的重点是保护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对集体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权。教学中必须反映各自的特点和侧重点。

2•教学过程的学术性。在中国这样的法制基础薄弱的国家建设农业经济法律体系,从改革开放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由于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基于土地集体所有建立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等重要农业制度,都形成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外没有先例可资借鉴,许多配套制度尚待完备。法律规范的内在依据需要理论阐释,实践实施的效果需要观察总结,制度完善的方向与途径有待分析选择,客观上要求将法律规范解释与学术研讨结合起来。这种研讨式的教学的效果尽管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把握能力,但对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活跃学术研究,都是大有益处的。

3•教学方法的实践结合性。法学课程多数属应用型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又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农业经济法学的案例经常会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体组织与作为成员的农户之间关系等复杂的法律问题,现有法律制度对其中一些问题还缺乏具体规定,因此案例分析往往不仅是给法律规范作注解,同时也是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规范。

(二)农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重点

1•在农业经济法概述部分讲清所依据的经济学原理。包括农业经济法学在内的所有法学类课程,教学中都会有学生问老师:这么多法律规定,怎样记呀?表明死记硬背问题是教与学中必须解决的难点。农业经济法律不是孤立条文的简单堆砌,隐藏在每个法律规范背后的是客观经济规律和法律本身的内在逻辑。掌握原理并用以理解应用法律规定,是课程学习的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的起码有以下4点:首先,包括农户在内的农业主体属于“经济人”。农业是依靠主体(农户、企业)经营的产业,主体的经营能力决定农业的发展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农户与农事企业与任何市场主体相同,都是“经济人”,其所有的经营行为都遵循效用最大原则,农业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是这些“经济人”能够成为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农业主体,能够持续实现经营投入的效用最大,进而持续地增加资本经营规模;“经济人”不提供没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投入在他们那里也必须能够作为商品经营,必须取得与其他经营投资同样的利润。其次,政府农业职能是担当好公共物品供给者角色。政府不参与更不能替代农民经营农业,而是农业与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和农产品市场的调控者;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措施是增加公共物品供给和维护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再次,农业领域的市场同样具有开放性、统一性、竞争性与要素的流动性。中国农业经营者在主体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同样处于弱势地位,优胜劣汰的铁律决定了农业保护是政府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最后,土地等农业资源必须成为农民的经营资本。生产过程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生产者对生产资料充分占有,是决定农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中国农民的弱势地位,主要表现为经营资本不足、土地规模狭小、土地收益流失以及私人土地投入收益外部化;改变农民的弱势地位,要求创造农民更充分经营资本的条件。

2•在基本法部分讲清农业经济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坚持农业和农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农业发挥多方面功能;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保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引导全社会重视农业、支持农业发展。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制度的内涵、形成、作用等,以此为线索,了解农业经济法的体系与结构。

乡镇农业经济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乡村振兴;新农村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也关系着农民的切身利益。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问题。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1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意义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基础经济建设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农业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健全有着必然联系。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发展是根据国家规定的政策、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发展环境等条件进行的宏观管理的,农业部门指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通过对农村生产信息、资料的不断规划,进一步进行决策调控,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健全农业管理体系。农村的公共事业建设需要经济的强有力支持,故而强化经济管理体系,有利于大力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管理水平,进而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中,以往的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二元制经济模式基础上的,随着中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老旧的管理制度不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新模式下的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与发展都需要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保障,从现阶段的管理体制来看,还没有做到与农村社会结构以及农民利益结构相融合。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农业发展受到限制,很多经济实施措施无法落实,限制了农村的经济发展。2.2基层领导工作者意识落后。基层领导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带领着农民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很多地方政府对于国家下发的管理制度并没有很重视,缺乏较高的执行力,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基层的表现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基层领导工作者意识落后的原因有很多,农村地区的很多人思想比较保守,基层领导对于新模式下的新思想不能及时转变,没有对经济管理有深刻的认识,文化素质低,所以难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1]。2.3公众事业的发展滞后不前。公众事业的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同步进行的,公众事业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当下的农村公众事业建设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农村公众事业的建设基础设薄弱,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对公众事业的发展表现的不重视,无法全面开展公众事业的建设。如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合格甚至有的地区根本没有开展。2.4农民利益得不到良好维护。农民群众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有效的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对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现在的农村发展现状分析,由于地方政府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重视,从而导致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政府的处理政策是草草了事,没有深入了解事件产生的原因,损失造成的后果只能由农民群众承担。这种做法严重打击了农民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的积极性。2.5农民的知识素养仍需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农民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导致了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于新模式下的新思想不容易接受,很多人难以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很多基层领导者,对于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知识素养也表现的参差不齐,领导与群众知识结构单一,思想理念与新时期不相融,所以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落后不前。

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服务策略

3.1构建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利用转变资源的方式将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改革,确保农村经济能够转型,使得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可以在健康、可持续的模式下得以快速发展,并且能够保证有效的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实施农业多元化的生产模式。时代的进步,使得农业发展的观念与模式逐渐改变。农产品的深加工与产业化是当今流行的发展趋势,积极的开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农业的发展市场,建设农业成果示范基地,利用先进的发展经济策略带领农民走向新农村发展模式当中来。农业的科学化让农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了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增大,使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2]。最后,政府部门要立足于法律的基础上建立管理制度,制度实施上要严格遵守制度,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确保农村经济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下有条不紊的持续增长。3.2加强对领导的宣传培训提高认知。加强与改革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改变基层领导对于体系的认识尤为重要,要取得基层领导的关注。基层领导必须真正的从思想上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改革转变认识态度,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才能保证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顺利进行。上级领导深入基层,对乡镇领导委员会进行思想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乡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能力,提高思想认知,认识并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在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主导的地位,积极投入经济建设,促使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3.3保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公共事业的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一直处于一个被动以及不完善的状态,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需要大批人才型劳动者以及农民劳动者,所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把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到预算体系里面,上级部门更要重视协调好乡镇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对于农村养老、医疗保险以及教育事业的问题也应加大重视,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政府的强有力保证,使得农民建设者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热情与信任,保证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3.4制定维护农民利益的体制。农民权益的维护是发展新农村、开展农业经济建设的基础。因此,强化农村的经济管理,必须要从基础上推进新农村的不断发展,并优化维护农民利益体制,确保农民在发展过程中是受益的。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不仅要重视农业,更要重视农民。农民群众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基层领导深入农民群众当中去,发现并倾听农民的心声,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制定正确有效的应多措施,确立维护农民群众利益的管理机制,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农民与领导将农业经济的发展共同当作目标,这样有利于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3.5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中国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有思想、有知识、有眼光、有作为、有担当的新农村人才是未来农村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提高农民的知识素养一定要加入到发展战略中。政府要积极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宣传,采用多种形式以及现代化的手段对农民劳动者进行思想教育以及专业培训。因此,还需要在思想上对农民加以引导,使其接受新的知识与理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主动性,积极投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一定要起到领导作用。注意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带他们走向基层,参与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中,并制定激励政策,壮大人才队伍,使得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兴叶.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20,22.

[2]周瑞端.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吉林农业,2015,(1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