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教案十篇

时间:2023-03-31 21:09:48

角色游戏教案

角色游戏教案篇1

麦当劳、花店、玩具城、我的家、超市、银行

游戏目的:

1、能积极参与角色游戏活动,对角色游戏形成浓厚的兴趣,能正确反映角色的社会职责和角色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2、能自主选择角色,学会用协商的方法分配角色,学会分工合作,与同伴友好交往,分享游戏的快乐,初步学会解决在游戏中出现的问题。

3、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礼貌待人、遵守规则等良好的品德行为。

4、尝试选用替代物来丰富游戏。

游戏准备:

(1)、家中常用的家具、炊具、餐具、食品等;

(2)、货柜、货架、商品、宣传单、导购员和收银员的服装及工作牌;

(3)、汉堡包、薯条、鸡腿、可乐等;

(4)、各种绢花、塑料花、纸花、包装纸等;

(5)、各种玩具、“存折”、“钱”等。

游戏预设:

一、 提出游戏主题,幼儿自由选择。

二、 幼儿看录像,讨论解决上次游戏时出现的问题。观察分析:能够从录像上看得很清楚,上次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如取钱没排队,花店的东西乱放,很不整齐。孩子们都提出了改正的方法,要排队,请工作人员监督;东西不能放地上,可以多搬一张桌子来放东西;去超市买的东西太多时,可以用袋子来装等。

三、幼儿分组,自主选择游戏,学会协商分配角色,合作布置游戏场所。观察分析:大部分孩子们都能互相商量,很快就定好角色了。只有玩麦当劳的孩子,由于有好几个人都想当经理,商量了好久都没定下来。后来只好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看来孩子们都已经会运用一些办法来解决问题。

四、师以“记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讲文明,有礼貌,引导幼儿大胆地模仿扮演角色,动脑筋大胆地选择可用的替代物。观察分析:因为之前看过录像,所以孩子们取钱时都能排好队,花店的孩子也搬了一张桌子放东西,看上去整齐多了。麦当劳的接待员很热情,会向顾客介绍各种好吃的东西。玩具城的生意非常好,组装玩具的技术员都忙坏了。不过孩子们对价钱还没什么概念,对物品的标价和收钱都是随意的。而且较没有想象力,不会利用替代物。

五、结束游戏,讲评游戏。

(1)、请幼儿说一说,你在玩游戏时有什么开心的事与大家分享。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角色游戏教案篇2

【关键词】Flex;网页游戏;昆虫知识;游戏设计文档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65―04

随着教育游戏日益增多,逐渐为大众所认识,但应用甚广的C/S模式以及单机版模式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教育游戏迈入学校家庭,比如学生想玩游戏前必须得先下载体积不小的客户端程序或者购买光盘。2008年网页游戏的“井喷”式发展[1],给教育游戏带来了一个信号,是否可以在网页上玩教育游戏,学生只需往浏览器输入地址即可使用?笔者针对此现状,运用Flex3开发平台设计的一款教育类网页游戏案例,主要以面向小学生的昆虫知识为题材,以期对教育游戏研究者有所借鉴与助益。

一 网页游戏简介

网页游戏,又称Web游戏,是用互联网浏览器玩的游戏,源于上世纪90年代曾风靡一时的MUD文字游戏。网页游戏的优势是无需下载或购买任何客户端,不用实时在线,占时间少,操作简单。2008年网页游戏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兴盛,且多使用PHP、ASP、JSP、.net、JavaScript、Vbscirpt等网页语言开发[2],由于其技术门槛低很快陷入同质化。借助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富互联网应用)技术,如Flex、SilverLight、JavaFX等的革新,开心网等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社区内的休闲网页游戏,以及面向低龄儿童的“摩尔庄园”、“奥比岛”等社区网页游戏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学乐吧”等教育类网页游戏也应运而生。Flex作为Abobe公司面向桌面应用的主推产品,其丰富的特效与强大的桌面交互功能,以及更为快速的传输速度,成为RIA最流行的代表技术之一。“学乐吧”正是运用了Flex作为表现层,这表明Flex等RIA技术正在挖掘网页游戏新的潜力,给教育游戏的研究应用带来了新启示。

二 游戏案例的设计

关于本教育类网页游戏案例的设计,主要从所依据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以及指导开发全过程所用的游戏设计文档进行阐述。

1 理论基础

(1)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根据皮亚杰[3]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大致年龄7到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有所提高,但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大致年龄11岁到成年,是处于第四个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备假设-演绎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思维的能力。台湾杨士良[4]对学生各年龄重视游戏元素的实践研究表明,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仍延续早期受高亮度色彩的吸引,但已经从单纯的色彩转而重视游戏画面的精致度,且开始重视游戏中的解谜和过关。当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认知趋于成熟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具体实际经验的支柱,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皮亚杰[5]认为在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其思维的抽象性获得了很大提高。他们对于游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重视游戏的内涵(背景设定及剧情)。由于本教育游戏案例面向对象为小学生,因此将整体风格设计得较为活泼,且色彩鲜艳对比分明,以适应此年龄段注重高亮色彩的特点,同时兼顾完整的叙事串联剧情。

(2)心流理论

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6]将心流(Flow)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齐克森米哈里指出心流体验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欢乐,以致于会不惜代价全然投入,认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特征是倾向于去从事的活动、专注一致的活动、有清楚目标的活动、有立即反馈的活动、对活动有主控感、主观的时间感改变等,并认为有创意的空间排列、游戏场的设计、平行而有组织的聚焦、以视觉增进效能等工作群体特征也可以激发心流,将心流的概念应用到了改善西方文化构成(如游戏场景设计)的领域中。心流理论对“挑战”和“技能”关系的揭示,为创建有利于学习者获得心流体验的教育游戏环境提供了有力的心理学依据[7]。本教育游戏案例以形象的情境代入感,辅以每关小游戏挑战,获得各个昆虫知识技能;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激发出游戏对象的心流体验。

2 游戏设计文档

游戏设计文档一般由游戏概述文档与游戏脚本文档两部分组成。

(1)游戏概述文档

游戏概述文档字数应控制在一页内,表述诸如游戏名称、适用对象、游戏类型、教学目标、游戏结构等基本信息[8]。本游戏案例名为“茱迪的奇妙冒险”,适用对象为小学生,游戏类型为角色扮演游戏,软件开发平台为Adobe Flex Builder 3。教学目标是游戏者在不同场景下完成不同的任务,在游戏体验中习得各类昆虫生物知识,同时培养其对昆虫的兴趣以及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游戏主要描述毛虫茱迪为寻找乐园“阿卡迪亚”,在森林里遇到各类昆虫,在冒险旅程中认识了昆虫们的特征习性,并最终化为美丽的蝴蝶。概述文档强调以毛虫的视角在虚拟情境中体验以及与昆虫们互动。游戏的教学单元结构见图1,介绍在藤蔓、枯木块、沟渠、大树、荒土五个区域的所见昆虫知识,参考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自然》、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芭芭拉•泰勒所著《昆虫世界》、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法布尔所著《昆虫记》。

为保持故事的连续性,将游戏结构设定为线性结构,如图2所示,游戏者必须从引子开始依次闯过关卡才能完成游戏。比如,游戏者准备进入枯木块场景,则必须先在藤蔓场景内完成与蛾蜡蝉的“捉迷藏”游戏任务。

(2)游戏脚本文档

游戏脚本文档一般包含游戏机制、人工智能、游戏元素、游戏进程、系统菜单等。本游戏案例是一款第三人称视角的2D(二维平面)游戏,游戏侧重在冒险的过程中,遭遇到各类昆虫,并通过游戏了解它们的习性。游戏机制允许游戏者自由、直观地控制游戏角色,欣赏并置身于美丽而奇妙的微观昆虫世界。文档需对以下游戏机制进行描述:GUI(图形用户界面)、开始和保存游戏、控制操作方法、片头、地图、昆虫角色、对话、游戏故事、题库、关卡[9]。由于以体验昆虫世界为基调,因此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首要任务是赋予每个昆虫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游戏者角色)鲜明的个性,并在互动中展示各自的特征习性。游戏元素选用“对角色的完善”、“探险”、“解决问题”、“史诗般的故事”、“搜寻宝物”、“资源管理”等角色扮演游戏的经典元素,以满足游戏者的游戏好奇心需要、探究需要,提高其成就感;游戏情境的设计重视画面的精致度,保持鲜艳的色彩,以满足低龄游戏者的审美需要。此外,本游戏案例情节为毛虫茱迪在森林中寻找“阿卡迪亚”认识各类昆虫的故事,在情节推动上采用“平缓-冲突-平缓-冲突-高潮-平缓”的节奏,力争使游戏者始终保持紧张刺激感,专注于游戏本身,激发心流的产生,并以此将游戏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游戏将从茱迪与金龟子对话开始,连过五关,最后化蝶并明白生命的旅程才是真正的“阿卡迪亚”。在关卡的控制上,游戏者必须完成每一关的游戏任务,才能进入下一场景;游戏者还可在任务完成后选择是否回答NPC老树仙的问题,若答对则可获得杏叶。杏叶可补充随着时间流逝而消耗的体力值,若体力值降为0,则主角将死去,以此间接推动游戏者在学习体验后答题检验学习成果。本游戏案例可以运用鼠标进行操作,方便低龄游戏者的控制。系统菜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游戏启动时初始界面上的菜单按钮,另一种是在游戏进行中主界面边缘的功能按钮。

三 游戏案例的实现

本游戏案例运用Flex搭建游戏主程序,控制AI、菜单命令、角色移动以及数据的存储交换等,各个场景内闯关时的小游戏任务运用Flash开发。Flash已是一个成热的商用产品,但在企业级应用上仍有不足,Flex的推出通过提供一个程序员们已经熟知的工作流和编程模型来改善这个问题,它引入了MXML 脚本语言,使得可以动态编译用户界面,并且能够用Flash Player 来随时进行描述。Flex与Flash的配合,在处理复杂动态交互、提高终端用户体验与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

1 功能模块

游戏案例的主要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分通关记录、角色交互、体力值、答题、任务与资源管理模块。通关记录模块保存游戏者在某一场景内的角色状态以及关卡通过记录,可以判断游戏者是否可以进入下一场景;当游戏者下一次登陆游戏时,该模块会提示游戏者是否回到上次游戏记录,可跳转到上次所经历的最后场景。角色交互模块负责NPC的AI,控制NPC在地图上的运动规律,以及与游戏者的交互。体力值模块负责计算游戏运行时间,并定制体力值的消耗频率,控制体力值的相应增减。答题模块负责题库的生成与随机抽题,并记录游戏者的答题成绩,以判断游戏者是否得到奖励。任务模块负责记录游戏者的任务详细情况,并以列表形式显示。资源管理模块负责存放游戏者所得的各类奖励物品,并可查看与使用。

2 体系结构

本游戏案例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基于J2EE框架分为表示层、业务层、数据层。

在表示层引入Flex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组件,逻辑处理程序和客户端程序能够同时运行在提供有FlashPlayer的PC机上。游戏角色的对话使用Panel、Image、Text、Button等组件实现,角色的运动使用Canvas 容器、SWFLoader等实现,小游戏的载入使用Loader动态导入实现。Flex由数据构成,能够接受web应用中不同格式的数据,能与最常见的服务器互动。Flash素材与Flex的联系使用LocalConnection方法实现。表示层具体采用基于Flex组件的体系结构和对象模型,用于连接到外部数据源、管理数据,并将数据绑定到UI组件。WebService Connector、XMLConnector等组件保证了与服务器的数据互通。前端数据集成包含数据连接、数据绑定、数据管理三方面[10]。角色数据的创建、读取与修改,使用Remote ShareObjects实现。在业务层内,服务端使用的是J2EE Application Server,可在服务器上建立和公开业务逻辑,负责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校验,管理事务,管理业务层级别对象的依赖。数据层负责把java域对象与数据库表之间建立起一个映射关系,通过操作这些域对象操作数据库[11]。用户信息等数据保存在远程数据库中。

3 界面设计

游戏案例界面可细分为初始界面、主运行界面、小游戏任务界面、答题界面、资源管理界面、帮助知识界面。登陆界面供游戏者开始与载入存档。主运行界面包含游戏角色、主地图与各类功能图标,如图5所示。小游戏任务界面包含闯关时的特写场景(类似于网络游戏的副本)。答题界面包含提问NPC、题目与反馈。资源管理界面包含游戏中所得的各类奖励物品。帮助知识界面提供游戏者游戏操作步骤、知识参考。

四 游戏案例的优势与意义

1 独特的游戏视角

教育游戏虽然众多,但很少有游戏能以一只毛虫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在毛虫的视界里,螳螂是不是依然可爱,鸟儿是不是依然温柔,杏叶是不是不能被吃等问题,都需要游戏者去重新思考。换位思考,能让游戏者更加体会生命的美丽与珍贵。此外,原本人类眼内的微观世界在被放大比例后,森林的一草一叶都能给游戏者以完全不同的聚焦感受,增强爱护大自然的信念。

2 巧妙融合教育性的任务

本游戏案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昆虫知识。所设计的闯关任务中,每个Flash游戏都巧妙地融合了昆虫的特点:例如,蛾蜡蝉的外形擅长拟态,混在藤叶之中难以察觉,因此设计“捉迷藏”的游戏去寻找真假难辨的蛾蜡蝉;步甲会释放毒气来驱赶天敌保护自己,因此设计“喷毒气驱鸟”的任务。这些任务将教育性与游戏性较好地融合了起来,游戏世界内的主观时间改变、立即反馈的任务、交互的控制感、创意的场景排列等因素,创设了产生心流的条件。

3 更加广泛易用的应用环境

由于游戏的运行只需要网页浏览器与FlashPlayer,这两个几乎在任何PC机上都可以满足的条件,给游戏案例的推广创造了天然的优势。游戏者只需要输入网址或者单击超链接,即可进入游戏体验奇妙的冒险,免除了下载庞大客户端的等待时间。此外,FlashPlayer可以在无需用户干预下保存单个域名下100kB的数据,Adobe的Flex技术“可离线”应用模式,使得游戏程序能像传统的桌面应用那样进行部署,游戏者不必再担忧因网络故障而造成的信息损失。

4 自由新颖的昆虫知识题材

目前国内面向小学生开发的教育游戏,B/S、C/S模式游戏甚至为数不多的RIA技术开发的网页游戏其选择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仍是语文、数学、英语,对于自然科学尤其是昆虫知识涉及较少。本案例所设计的网页游戏,创造出一个任务驱动下供游戏者积极探索的昆虫世界,弥补了教育游戏在此类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为教师、家长、学生提供了研究学习的新思路新平台。

参考文献

[1] 上海艾瑞.17173 第八届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调查简版报告2008年[R].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08.

[2] 网页游戏.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EB/OL].

[3] 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3-33.

[4] 杨士良.我国电脑游戏之关键成功因素[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2003.

[5]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53.

[6] 心流理论.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EB/OL].

[7] 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与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3):74-77.

[8] Tracy Fullerton,Swain Christopher,Hoffman Steven.游戏设计工作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1.

[9] Richard Rouse III.游戏设计:原理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250-369.

角色游戏教案篇3

案例背景

(一)关键经验

关键经验最初来自于著名的认知发展课程――海伊斯科普课程。以皮亚杰的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它最初的含义就是指幼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验。而现在对关键经验的解释则是指一些对幼儿当前和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基本和必备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幼儿的经验系统或经验结构中起节点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经验的建构、迁移以及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而且这些经验是连续的,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必须依靠幼儿主动操作物体,与他人交流以及经验的不断丰富来获得和发展。

(二)幼儿原有经验背景

关键人物:木木。性格特点:非常活泼开朗,思维活跃。家庭环境:开百货店。

木木家是_百货店的,他从小就生活在店里,所以他的生活经验比一般的幼儿更为丰富。因为爸爸妈妈时常只顾着看店,没有时间照顾木木,自己家经营的百货店,自然也就成为他玩耍的天下。于是,木木因为贪玩也使得自己受了不少伤,那么免不了会进医院了。而本案例中,就是因为他自己额头受过伤,躺过手术台而习得的经验。在木木的记忆中,是爸爸带着他来到医院,让医生就诊过,也在手术台上躺过,这些就成为他进行角色游戏的关键经验。

我们来玩医院的游戏。见图1,“安安你来当病人,丽丽你当护士吧。木木又跑到了贝贝的身边,对她说贝贝,你也来做护士吧!””木木说:“你们都不能做医生的,我才是医生,我会做手术的。成成,你也来当医生。”

案例描述

关键经验之“医院搭建”

“护士”和“病人”一起合作,把长方形木板依次进行平面摆放,建成了“病床”,而医生“木木、成成和另外几个小伙伴将几块长方形木板和几个长方体木块进行五层的垒高,搭成了“手术柜”,又将所有的圆柱体碳木按“三角形”进行垒高,搭成了“药品柜”。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医院”就“诞生”了!如图2

关键经验之“设备介绍”

“这是病人看病的地方,看病的时候要躺在这里的。”“还要有手术台,我就是在手术台上动过手术的。”像台阶一样的东西是放手术的东西。“这个是用来开刀的,就是治病的地方!”木木兴奋地说,“这个是用来给病人看病的地方。”木木又跑到另一处像床一样的地方说。(见图3)

关键经验之“细菌解除”

安安生病了,旁边两名“护士”小姐赶紧帮助安安躺好,这时候“医生”木木过来,嘴里喊着“做手术了,做手术了”。于是,“护士”听了就赶紧给病人安安挂盐水,并且让病人脸朝上,保持呼吸通畅。与此同时,“医生”正准备着东西打算给病人做手术。期间,有其他幼儿进行干扰,“医生”去了另一边游戏。而“护士”一直在旁边对病人进行安抚,也想对病人采取措施,但因为听从“医生”的话而不敢有所行动,一直就这样等着给病人做手术。这时,教师介入,用眼神示意“医生”回到游戏中,“医生”回来后,拿出准备好的药,为病人打针,进行手术。嘴里说着:“她感染了,我来帮她解除细菌!”然后打针、洒水、挂点滴,都是“医生”完成,而“护士”守在病人旁边观看。(见图4)

关键经验之“病人回归”

“哎,大牛,我在这里做手术耶!”说着,阳阳把躺在手术台的 “病人”叫了起来,自己则躺了下来。木木最后又躺到了手术台上,想要来当病人,却因为手术器材的倒塌而没有继续,并开始兴奋地大声喊叫。(见图5)

案例分析

幼儿的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且具有主动性。而幼儿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往往是幼儿生活经验的表现,是幼儿感知生活最为直接的体现。所以,幼儿当时进入医院动过手术这一关键经验是这次角色游戏的主题内容的直接来源。在此案例中,我把木木去过医院动过手术的这一经验作为整个游戏的支撑点,记录了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过程。在整个游戏中,他从一开始搭建的小床,到后面萌生“当医生”的意愿,到给“病人”看病做手术,分配成员角色,直到最后与小伙伴进行角色扮演,成功地给幼儿完成手术。反映出他的关键经验对整个游戏的重要性,对游戏的情节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1.关键经验引发主题的呈现

幼儿去过医院,动过手术,在幼儿的脑海中,他对医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遇到自主游戏时,就会碰撞出角色游戏的主题,案例中的幼儿把日常生活中关键经验构想在了游戏之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游戏的主题“医院”,并引起了其他幼儿游戏的兴趣,从而开展角色扮演游戏。

2.关键经验促使角色的产生

在医院进行“包扎”“缝合”等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幼儿记忆中对“医生”“护士”这些角色的任务更为清楚,所以在游戏开展中,这一经验促使了幼儿假想游戏中的角色分配,女孩子是应该当护士的,男孩子应该当医生的等等,使之角色清楚明了。

3.关键经验推动情节的发展

医院中有了设备,也有了“医生”和“病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给病人看病了。“怎么看病?”进过医院的人一点也不担心,即使“病人”已被感染,案例中的木木“医生”手法娴熟地给“病人”治疗直至解除细菌。一系列的活动,在关键经验的推动下,游戏情节层次分明,按部就班地完成了。

介入指导

(一)游戏前的介入:谈话活动――关键经验的梳理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幼儿角色游戏的源泉,对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幼儿对医院的认识害怕多于兴趣。而在木木告诉小朋友自己去医院缝针的事情中,木木与幼儿的谈话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帮助他梳理关键经验,以便于他来确定游戏主题。我与木木进行了谈话,与他的对话中,我知道了他知道手术台,知道病床,但是表达得不是非常清楚。于是,帮助他梳理经验,提炼关键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主题明确。有了前期关键经验的整理,木木更加清楚了医院里面的角色,渐渐地打开了角色游戏的视野,让角色游戏回归生活,还给幼儿自由的空间,积极投身到属于自己的角色游戏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游戏主题的呈现也更加清楚明了。

(二)游戏中的介入

1.材料提供――关键经验的诱发

游戏材料在幼儿游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班幼儿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的局限性,致使幼儿在游戏中时常会受到材料的约束,且游戏材料也会限制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所以,在本案例中我提供给幼儿长方体、三角体、长短木板、大小圆柱体等形状多样、大小不一的碳木,供幼儿操作。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内容丰富。幼儿看到这些碳木时,他们对游戏的兴趣也变得浓厚,案例中的木木利用碳木,创造性地进行了角色游戏。用长条形的碳木建构成了一张病床,长形木板和短的木板合构成手术台,用圆柱体碳木替代为药品,并把圆柱体的碳木进行垒高,形成“药品柜”,用长条形碳木建构成放置手术器械的架子。当木木在游戏中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形状不一的材料,就使得整个游戏的内容丰富。

2.眼神暗示――观察参与的指导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当案例中的木木因为外界的干扰而不照顾“病人”时,教师用眼神示意幼儿,需回到游戏中,而不是走开去玩其他的。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情节顺利。中班幼儿角色能力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中断,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也会影响到游戏的进程。而案例中“医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教师的眼神示意,使得幼儿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的是角色以外的事,能帮助幼儿控制好对角色的把控,暗示幼儿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则,对幼儿扮演的角色任务也更清楚,才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

(三)游戏后的介入:组织评价――游戏经验的总结

游戏经验的总结既是本次游戏后的一种积累,也为下一次更好地游戏提供了可能。因此,教师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采用小组互评的形式,对本次游戏进行小结。孩子们在总结的时候指出“医生和病人要轮流当”,“病人除了要动手术,还要抽血、挂盐水”等等,这些都将成为他们下次游戏的改进之处。

教师介入使得游戏经验充实。游戏就给了幼儿“经历,直接体验”这样的过程,自编、自导、自演的众多情节中,有成功、满足的体验,也不乏失败、沮丧的经历,在幼儿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中慢慢积累,且转化为自己的经验,获取丰富的感官体验。

角色游戏教案篇4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冲突行为;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7/08-0021-04

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缩影。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扮演自己熟悉的角色,与周围的同伴产生互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也会产生各种冲突。角色游戏中的冲突是指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相互对抗或表达相反的意愿,冲突主体可以是两个独立的个人,也可以是小团体与个人。本研究对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特点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根据方便取样原则。以H市两所幼儿园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共22个班级的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每个班级各观察了10次,共收集到153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发生的冲突事件。研究者辅以访谈法,并以白描方式记录了这些冲突过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角色游戏各时间段幼儿冲突行为的发生频率

一次完整的角色游戏包括三个部分:开始阶段、进行阶段和结束阶段。

1.冲突行为发生时段

研究者采用事件取样法,对收集的资料加以统计后发现,幼儿的冲突行为主要发生在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占所有冲突行为发生率的64.1%。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冲突行为则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角色游戏的进行阶段历时较长、幼儿互动较多有关。

2.幼儿冲突行为发生时段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开始阶段发生的冲突呈递增趋势(5.4%18.7%21.2%);进行阶段冲突发生率比较高,且呈u型分布(70.2%56.3%69.2%);结束阶段冲突的发生率有所起伏(24.4%25%9.6%)。

(二)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

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结成的真实玩伴关系和假装角色关系,可以将角色游戏中冲突双方的关系分为:同伴关系、角色关系、同伴与角色关系。相对应的,可以将冲突分为同伴关系的冲突、角色关系的冲突和同伴与角色关系的冲突。

1.因不同关系发生冲突的频次

研究者统计发现,角色游戏中,发生冲突的幼儿双方以同伴关系为主。冲突频率占总冲突行为的55.6%;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占35.9%,因同伴与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占8.5%。

2.因不同关系发生冲突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因角色关系发生的冲突呈递增趋势(8.1%39%52%),因同伴关系发生的冲突呈递减趋势(81%50%44.2%),因同伴与角色关系发生的冲突到大班时明显减少(10.9%11%3.8%)。

冲突双方由同伴关系逐渐向角色关系过渡,这可能与幼儿的游戏发展水平和角色意识有关。小班幼儿通常处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阶段,喜欢一个人玩玩具,比较关注游戏材料的物理属性,角色意识较弱,因而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的频率较少。到了中班,幼儿进入了联合游戏阶段,他们的关注点由游戏材料转移到角色,角色意识增强且乐于尝试多个角色。同时,由于交往技能的缺乏,他们很难一起围绕游戏目标进行组织和计划,所以常常发生冲突。大班幼儿进入了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周围的角色进行互动,同时又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一人尝试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的现象也随之增多。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个体经验存在差异,经常会因意见不同而产生冲突。

(三)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诱因

根据观察,研究者将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发生的诱因分为物品材料、游戏角色、游戏情节、游戏机会和其他等类。

1.不同诱因引发冲突行为的频次

统计结果表明,角色游戏中,幼儿间的冲突行为有57.5%是由物品材料引起的,13.7%是由游戏角色引起的,12.4%是由游戏情节引起的,8.5%是由游戏机会引起的,7.9%是由其他诱因引起的。

2.不同诱因引发冲突行为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物品材料引发的冲突(83.8%)明显多于中班(51.5%)和大班(46.2%),由游戏情节、游戏角色引发的冲突(2.7%、2.7%)分别明显少于中班(19%、17.2%)和大班(11.5%、17.3%),这可能与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有关。处于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阶段的小班幼儿对物品比较感兴趣,喜欢玩跟同伴同样的游戏材料,喜欢重复操作、摆弄玩具。他们尚缺乏角色意识,通常不会表现出丰富的游戏情节,所以小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物品材料引发的最多,由游戏角色和游戏情节引发的则比较少。中班幼儿的冲突行为中,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19%)明显多于大班(11.5%)。处于联合游戏阶段的中班幼儿喜欢跟同伴一起游戏,但因缺乏交往与合作的技能,所以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较多。处于合作游戏阶段的大班幼儿合作水平较高,在游戏中能够进行分工和协作,所以由游戏情节引发的冲突较少。

(四)角色游戏中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

1.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

研究者通过编码,根据幼儿是否使用言语行为传递信息来解决冲突,将幼儿解决冲突的方式分为言语行为方式和非言语行为方式两类,言语行为方式包括争辩(44次)、告状(36次)、言语威胁(10次)、商量(11次)、理由解释(9次)、言语攻击(3次)、转移对方注意力(2次),非言语行为方式包括物品争抢(81次)、身体攻击(12次)、哭(14次)、力量比拼(9次)、强制占有(7次)、破坏物品(2次)、障碍物阻挡(1次)、行为报复(3次)、示范(1次)、僵持(2次)、武力威胁(4次)。研究发现,幼儿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多于以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

2.幼儿选择冲突解决方式的年龄特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中、大班幼儿使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频次逐渐增多(34.7%46.6%55.3%),使用非言语行为方式的频次则逐渐减少(65.3%53.4%44.7%)。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在遇到冲突时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为主,例如,直接去争抢或者用肢体推攘。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在处理冲突时,除了使用动作外,还伴随着言语活动。大班幼儿的冲突解决方式逐渐转变成了言语行为。皮亚杰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中说过:“按照年龄,从不说话的争吵,经过说话而伴有行动的争吵,一直到只口头争吵而没有采取行动,其间是有一定进步的。”

(五)角色游戏中幼儿冲突行为的结束形式

1.幼儿选择冲突行为结束形式的总体特征

根据幼儿是否拥有结束冲突的主动权,研究者将角色游戏中幼儿结束冲突行为的形式分为主动结束和被动结束两类。统计结果显示,幼儿主动结束的频次(68.6%)多于被动结束的频次(31.4%)。

2.幼儿结束冲突行为形式的年龄特征

角色游戏中,小班幼儿结束冲突的形式以被动结束为主(56.8%),中班和大班则以主动结束为主,分别占71.9%和82.7%。小、中、大班幼儿主动结束冲突的频次呈上升趋势(43.2%71.9%82.7%),被动结束冲突的频次则呈下降趋势(56.8%28.1%17.3%)。

冲突发生时,小班幼儿通常会选择告诉教师,以引起教师的注意并期待其介入。出于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考虑,教师非常关注他们的安全问题,因此,当小班幼儿出现冲突行为时教师通常倾向于立刻前去制止。中班幼儿已有较强的能力去解决冲突。大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问题解决和合作协商能力,在冲突发生时更倾向于自行解决,教师也会把更多解决冲突的机会留给大班幼儿。

三、教育建议

(一)关注角色关系间的冲突,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冲突

教师一般较关注幼儿在游戏进行阶段发生的冲突。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通常会因角色关系发生冲突。教师要善于以游戏角色的身份介入指导,转移幼儿对冲突诱因的注意,并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如,幼儿男A与男B都扮演厨师,他们站在煤气灶旁互不相让。都想蒸饺子。此时如果教师以顾客身份介入,对解决幼儿的冲突可能更有效。

(二)关注游戏材料,减少可能的冲突诱因

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冲突行为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物品材料投放不到位造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游戏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提供游戏材料。

小班幼儿喜欢跟同伴摆弄同样的物品或材料,因而教师要注意增加同类游戏材料的投放数量,避免幼儿因争抢游戏材料发生冲突。

中班幼儿想象性思维有所发展,他们的游戏活动以联合游戏为主,教师可根据其认知和游戏水平发展的需要,减少游戏材料种类、增加游戏材料数量,同时要降低游戏材料的结构性,以满足幼儿想象力发挥的需要。

大班幼儿象征性思维比较成熟,以合作游戏为主。教师宜减少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且尽可能提供半成品或废旧材料,鼓励幼儿一物多用,以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三)适时进行正面教育,转化幼儿解决冲突的不恰当方式

教师可以借助自身、幼儿同伴或故事中的人物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以转化幼儿解决冲突的不恰当方式。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小班幼儿喜欢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小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运用礼貌用语和温和的语气来解决冲突。如,男A推着宝宝去看“老虎表演”,男A边看边拿着手机玩,男B前来抢男A的手机,男A不给,于是两人争执起来。教师可以对男B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说‘我可以玩一会儿你的手机吗’。”还可以对男A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说‘给你玩一会儿吧’。”教师进行正面引导教育,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虽然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但由于缺乏解决冲突的方法,中班幼儿仍然倾向于以非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教师宜引导其使用轮流、分享等方式解决冲突。仍然以上面的案例为例,中班教师可以给幼儿讲一个故事,如《玩具一起玩》(故事里有一个懂得分享的冬冬和一个不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明明)。讲完之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你们喜欢冬冬,还是喜欢明明?”“如果你是冬冬,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

大班幼儿可以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了。大班教师可以在幼儿平时的角色游戏中捕捉其以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的成功案例,将这些案例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向身边同伴学习,更有效地利用言语行为方式解决冲突。

角色游戏教案篇5

【关键词】幼儿园;角色游戏;教育方法

根据目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工作现状分析,在如今的教育事业要求下,需要将幼儿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利用幼儿教育当中的角色游戏方式,增强学生身体素养,以此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1]。往往在角色游戏开展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幼儿的各种特性,如调皮、不配合、好动等影响教学工作开展。因此,需要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展开角色游戏方式,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工作更好的展开。

一、器材是角色游戏的必要条件

在角色游戏的幼儿教学过程中,角色游戏使用的游戏材料、器材是角色游戏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游戏材料往往决定游戏当中的情节、内容、角色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所遇到最多的难题,如何有效的选择教育器材、材料,并且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器材的选取,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幼儿游戏教学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幼儿教育工作当中往往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受到器材、天气、场地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幼儿游戏教学在实践开展过程中频频出现儿童觉得舞曲、无教育意义等情况,对幼儿游戏教育工作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根据游戏角色游戏的特点,材料、器材应当考虑一下几点特性:

(1)游戏材料需要内容丰富多样,灵活应变。不应过于死板以至于限制儿童的开发性思维。

(2)游戏材料应当符合所使用的儿童的状况,比如年龄,发展方向等。

(3)游戏材料应当具有安全性、动态性、可操作性。游戏材料应当绝对遵循幼儿思维开阔的条件,尽可能的利用游戏材料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

(4)新器材和旧器材应当有适当的比例,新器材和旧器材的数量应当适当。如果新器材比旧器材多出许多,角色游戏教育当中可能会出现儿童忽视或不愿意使用旧器材,将注意力和使用重点放在新器材上,这样就会造成旧器材被摈弃的现象;如果旧器材比较多,幼儿之间就会更多的出现材料互换的现象,会严重的限制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阔性;当新、旧器材比例适当时,所有器材的使用情况将会得到最大的效益,体现器材的价值,幼儿的创造性也不会被抑制。

(5)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材料。教育在角色游戏的教育工作当中,应当时时刻刻的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进展。需要幼师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觉察力,能够抓住教育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将教育器材进行投放,让器材更加充分的体现使用价值。

二、教师需要在游戏当中正确的引导,制定教育方案

教师在角色教学过程当中,需要制定周密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案[3]。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角色游戏组织起来非常麻烦,但是只要提前制定好了完善的教育计划,将所需要的玩具提前准备好,角色进行提前分配,场地进行预先划分等,在角色游戏进行过程中,需要尊重儿童的行为,相信儿童。让儿童充分的发挥主动性,不得无理束缚儿童的意愿,在一定的不束缚情况下制定适当的纪律,如此变能更好的做好幼儿教育工作。

角色游戏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剧情进行扮演。对此,幼儿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角色游戏情节,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角色游戏,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理解力、爱好等;制定的游戏内容主要包括游戏的剧情、情节,结构等。角色游戏当中所使用到的材料均需要考虑现实社会,尽可能采取现实生活当中可能会接触到的材料,如此便能让幼儿教学更加的符合实际生活。幼儿的教育往往都是常规知识的教育,需要幼儿在幼儿教育期间学会生活经验。在角色游戏教育当中,教师需要依靠、使用玩具、材料和器材等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儿教师在制定的剧情当中,需要让每一个环节都具备教育意义,角色游戏需要具备好玩、有内容、有剧情和有情节的特点。幼儿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当中出现异常时,需要出面进行适当的引导,在无异常情况时,不得出面引导。尽可能让幼儿进行自主活动,不得束缚幼儿的思维开阔能力,教师需要时时刻刻了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幼儿教师切记不得支配幼儿。

三、角色游戏当中适当的加入随机教育

幼儿的角色游戏教育当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进而影响游戏教育的顺利进行,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有序且有效的随机教育,引导幼儿对游戏教育继续开展。一般情况下使用以下几种教育手段:

(1)如果游戏内容比较枯燥、贫乏时,教师就需要进行画龙点睛的启发、引导,让幼儿具备更加多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商店的游戏教育设计时,往往都只是设计一些等待“客人”买东西的情况,这样的游戏教育往往比较没有创造性,教师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比如“客人”在购买完毕东西之后,“客人”出现所购买东西过多,拿不下东西的情况。利用这个游戏环节的教育,让儿童了解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主动“送货”的活动内容。

(2)当多个角色之间有冲突,幼儿之间争夺同个角色的情况时,教师需要适当的进行调节,让游戏有序的进行。

(3)当角色游戏失去趣味性时,教师需要从侧面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临时创造新的角色游戏,提升幼儿对游戏的兴趣性。例如,模拟菜市场的角色游戏时,单一的“买卖”教育往往会很快的让儿童对游戏失去兴趣,让幼儿出现没有人喜欢去菜市场的思想。教师可以让自己成为“经理”,学生扮演“工作人员”进行角色游戏展开,引导他们让菜市买卖变得复杂多样化,制作多样的蔬菜买卖方式,丰富“菜篮子”工作,加大经营范围,让幼儿所扮演的“工作人员”不再出现单一买卖的情况,让游戏更加火热的开展下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创造一个合理的角色游戏,教师应当从游戏的器材选取上、游戏的剧情设计上和游戏的随机教育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让幼儿的新生健康得到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意义,围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丰富幼儿在幼儿园当中所学习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进出.新形势下提高幼儿园的角色游戏的有效性[J].信息技术教育,2013,12(09):23-24.

角色游戏教案篇6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教师组织 问题 解决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平时生活中的体会与积累,发挥想象力,在游戏中扮演角色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典型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以其贴近生活、灵活多变的特点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但是角色游戏的开展是与教师的有效组织和引导分不开的,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幼儿教师对幼儿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自身教育能力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组织工作中,教师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希望对幼教事业的进步有所帮助。

一、角色游戏的特点

角色游戏一般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游戏中加入自己的想象,通过运用辅助材料和角色扮演,创造性地再现生活中的情景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典型游戏形式,幼儿喜欢游戏,而在众多游戏形式中,对角色游戏也是更加偏爱。角色游戏在幼儿两三岁时产生,在学前晚期达到高峰。角色游戏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须体验的游戏形式。角色游戏与其他游戏形式相比有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高度的独立自主性。

角色游戏是幼儿高度独立自主的游戏活动。对于游戏的主题、情节都有什么角色,由谁来扮演角色、用什么材料,这些都是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兴趣、经验能力进行的。正是如此,角色游戏过程都是幼儿自愿自发的,没有成人的意愿指导与组织。

(二)特殊的想象活动。

想象创造是角色游戏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因素。幼儿的角色游戏是在想象的前提下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但是这种反映不仅是机械的反映,而是在反映过程中加入幼儿自身的理解想象与创造。即便是同一个主题,幼儿也会在不同情况下创造出不同的场景与清节。

二、角色游戏的结构

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方面要素组成:

(一)以人代人。

角色游戏,顾名思义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在游戏中不能缺少的是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角色一般是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并且十分熟悉的角色,如爸爸妈妈、老师、医生、司机等,幼儿在扮演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创作,不仅发展了幼儿想象力,而且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幼儿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扮演的角色在生活中的感受。

(二)以物代物。

很多物品在生活中必不可少,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需要小道具,如客厅中的小茶具,医院里的听诊器,街道上的公交车,这些在幼儿的游戏情境中是非常常见的,但是游戏时不可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幼儿面对此种情景,会用其他一些材料代替游戏中重要的物品,如小椅子可以是公交车,冰棍棒可以做听诊器。而且大多数时候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中,一个物品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小椅子这会是公交车,下一个场景就是大白马了。游戏中的以物代物要求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对生活中的事物非常熟悉,了解事物特征,并通过加装饰实现以物代物。

(三)动作和情景的假想。

角色扮演是以动作语言体现的。在游戏过程中并不是将材料一一展示就算完成游戏,幼儿会动手操作玩具,结合语言创设假想的情境,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进行相应的情感体验。要说明的是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不是具体某人的某一具体动作,而是一个概括动作,如售票是售票员的一个行动概括,但是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由想象与创造。

(四)内部规则。

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角色、材料、动作、情景等的想象虽然看上去天马行空,但是其实幼儿还是追求逼真的表演,并且遵循逻辑原则,使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符合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如妈妈关心自己的孩子,医生负责检查病人的身体,并且嘱咐病人好好吃药。角色扮演过程中虚构性和真实性相结合创造性地体现生活。

三、教师在角色游戏组织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活动形式,首先幼儿参加角色游戏可以自主自愿地参与角色游戏的规划与安排,不仅从中体验到极大快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锻炼与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其次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想象力得到很好发展,幼儿发展想象力一方面对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和运用,另一方面为幼儿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再次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交往能力。除此之外,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角色游戏是帮助幼儿全面发展的良好活动形式,但是在幼儿园观察过程中不难发现幼儿园中的角色游戏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不能很好地发挥角色游戏的功能。因此笔者通过对幼儿园中幼儿角色游戏开展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通过详细分析观察记录发现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游戏形式单一,幼儿对此兴趣贫乏。

案例一:在观察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笔者发现区角活动开始以后,角色扮演区几乎没有幼儿的身影,后来老师发现各个区角的幼儿分布不均衡,有些区角幼儿过多,便引导幼儿过来进行角色游戏,幼儿们进入角色游戏区角后没有表现出激动的情绪,只是对材料进行简单的触摸,老师发现后引导幼儿一起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玩起了妈妈带生病的孩子去医院的游戏。

笔者观察的幼儿园组织的角色游戏形式陈旧单一,只是以简单的娃娃家、理发厅、售票厅、商店等为主题形式,虽然可以由同一主题展开不同情节,但是总归换汤不换药,对于幼儿来说没有新鲜感,随着社会发展,幼儿接触的环境和过去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他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角色也非常丰富,因此单一的娃娃家、理发厅等情景多次重复已经使得幼儿对于角色游戏缺乏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不利于幼儿发展。

(二)角色游戏材料不充足,幼儿活动受到限制。

角色游戏中随着情节的发展需要各种来源于生活的模型、器具等,但是由于幼儿园经费不足或教师不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预想游戏发展程度,所以用于角色游戏的材料非常匮乏,幼儿园中角色游戏的材料只是简单的几种,而且看上去非常简单,这就造成游戏背景简陋而单一,很多材料不够形象生动,情节发展时没有相应材料供给适用,幼儿需要什么都找不到合适的材料进行以物代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使幼儿的思维停留在眼前情境中,不能继续拓展更为复杂的情节,不利于角色游戏有效进行。

(三)与其他活动相比,角色游戏中教师缺乏对幼儿的指导。

很多老师认为,角色游戏应该以幼儿为主体,所以放任幼儿自由结伴活动,给予幼儿高度自主,很少进行干预,只是站在一边等候活动结束或干脆离开游戏现场趁机完成其他工作,而不会过多注意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有时候幼儿在游戏时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帮助,主动呼唤教师时,教师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而应付了事,不会和幼儿过多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使得幼儿看似是在游戏,可是能力水平没有很好地向前发展,角色游戏没有体现出本身的意义所在。

案例二:游戏开始了,幼儿们自由结组进行游戏,老师在办公桌完成之前没有做完的手工。几个幼儿一开始一起玩去家里做客的游戏,进行了大概五分钟左右,其中扮演爸爸的孩子在一边抠道具的袋子,过了一会“妈妈”和“孩子”还有“客人”也一起加入抠袋子的行列。老师在一边一直没有注意到这边的情况,过了一会儿,其他组的小女孩去老师那告状,说他们不玩在那抠坏了玩具,老师没有离开自己的座位,而是在椅子上看着他们,让他们不要抠袋子继续好好玩游戏。

案例中老师不能在幼儿游戏中做好观察,而是趁这个机会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幼儿的需求完全不知,更不用提根据不同幼儿采取不同的手段方式进行引导了。角色游戏虽然要以幼儿的自主选择为主,但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幼儿,自己几乎不了解情况,这对幼儿来说进行所谓的角色游戏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四)教师注重幼儿的常规教育,忽视情感交流。

部分教师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是会和幼儿交流的,但是他们交流的大多是向幼儿传授品德和习惯上的要求,如不能争抢破坏玩具,不能大声喊叫,不要追跑打闹,等等,只是在他们认为幼儿的行为违反成人世界的规则时,会对幼儿进行管教和控制,而很少心平气和地融入到幼儿的游戏情境中,和幼儿一起游戏,与幼儿进行亲切交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游戏情景进一步发展,拓展幼儿的角色体验,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在幼儿遇到困难或游戏情节过于简单时,也不能很好地激励幼儿继续探索。

(五)角色游戏结束以后缺少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

角色游戏结束以后,教师很少对游戏进程进行评价,也不会组织幼儿彼此交流,教师会做的只是叫幼儿整理游戏场所,最多是对表现好的幼儿提出表扬,对表现不好的幼儿进行批评。这样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感受或经验积累得不到疏理,角色游戏似乎成了一个走过场,使角色游戏的组织失去了原本意义,幼儿不会从中有很大收获。

四、教师很好地组织引导角色游戏的策略

角色游戏是一种对儿童身心发展十分有益的活动,教师必须开展和加强对幼儿的指导,从材料的准备到幼儿兴趣的激发,活动过程中的观察指导及结束后的适度评价。对幼儿的指导,教师要注意以尊重幼儿主体性为前提,根据幼儿的年龄、具体的游戏情景、具体的幼儿特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丰富角色游戏形式。

现如今娃娃家、医院、公共汽车等角色游戏形式已经为幼儿所熟悉,幼儿会因为没有新鲜感而缺乏兴趣,不利于角色游戏顺利进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采取新情境、新模式进行角色游戏。教师可以将角色游戏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既可以使角色游戏更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同时主题活动更会不断深入,角色游戏随着主题活动同步发展,游戏内容和形式都会发生变化,这样幼儿有机会在更多情境中体验和展示自己,从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各种资源,如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幼儿的角色游戏中和幼儿一起活动,还可以联系社区申请社区中类似商店、医院等活动场地,带领幼儿在真实的活动场景中进行游戏,这些因素的引入会给幼儿带来很强的新鲜感,使幼儿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二)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游戏材料时要注意为幼儿提前精心准备所需的材料。准备材料过程中要注意所准备材料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因为游戏材料在角色游戏的进行过程中对幼儿思维的发展、想象力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可以通过游戏材料更准确地感受和体验角色的特点和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从而引导游戏更好地发展。而在游戏进程中,幼儿可能会由一个游戏情境发展到一个新的游戏情境,就会需要新的材料,教师就应进行预先设想,为幼儿准备充足的材料,相反幼儿看见材料更有可能会向新情境发展,从而丰富幼儿经验。

(三)教师应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适当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是角色游戏的本质所在,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角色游戏不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只需看护幼儿安全,其他由幼儿自行决定,对幼儿撒手不管。有研究表明,在角色游戏中教师适当对幼儿进行指导有利于游戏目标的实现,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幼儿在游戏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限,所以教师应该在游戏进行时密切观察幼儿动向,当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不应盲目立即上前帮助,应该判断幼儿是否能自行解决遇到的困难,如果可以,则教师不必急于上前指导,可以给幼儿机会自己解决;如果幼儿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应主动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启发,帮助幼儿一起解决困难,继续游戏。

幼儿在游戏中对事物的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无法向新的情景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通过观察思考,找到适当的机会,也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用巧妙的方法对幼儿进行适当点拨,借助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兴趣,推动游戏向新的情境发展。

(四)教师应重视情感交流。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更注重纠正幼儿的行为问题和幼儿纪律管理,而很少与幼儿进行感情交流,有研究表明不关注情感交流的互动是缺乏教育价值的。所以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该重视和幼儿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关注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一视同仁,为他们多提供探索体验的机会。教师要多对幼儿进行赞扬、鼓励的正面评价,如果幼儿行为上出现问题,则教师不应训斥,而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指导帮助鼓励,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尊重,从而积极向上发展。教师还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幼儿行列,与幼儿一起游戏,这样有利于维持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推动游戏发展。

(五)游戏操作后要组织幼儿彼此交流分享。

幼儿之间进行交流,把自己在角色游戏过程中的感觉想法或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大家一起分享,会使其他幼儿从中受到启发,不仅可以拓展幼儿思维,丰富幼儿的经验,还可以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要在角色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要根据游戏主题,对游戏进行适当总结与评价,这样可以帮助幼儿整理自己在角色游戏中的收获,还可以培养幼儿总结归纳的好习惯。

角色游戏对幼儿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一定条件基础之上的,教师很好地组织角色游戏就是条件之一,所以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角色游戏的组织上存在哪些问题,进行相应改正,从而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于渊莘.主题活动和角色游戏相融和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新手教师与专家教师指导行为的比较研究.教育探究,2009.03.

[4]孙民从.浅析幼儿角色游戏的年龄特点.学前教育研究,1998.04.

角色游戏教案篇7

从表面看,这个案例表现的似乎是男孩开心与女孩不开心、激烈的动作游戏与安全隐患、略加限制与幼儿愉悦感丧失、结构游戏时间不够充分与幼儿沉迷于打仗游戏等之间的矛盾,然而其实质问题是:教师对结构游戏的核心价值与幼儿游戏的特点、发展规律了解不够;在结构游戏过程中,教师基本以游戏外的组织手段为主,忽略了对幼儿行为的发展意义与存在问题的解读。下面我尝试结合案例与大家交流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结构游戏与幼儿游戏

结构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使用结构材料,体现自己的经验,发展精细动作、空间知觉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游戏。

幼儿的游戏行为取决于个体的兴趣、经验以及对眼前材料的理解。虽然幼儿园是分门别类开展结构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各类游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会在一个时间里只玩一种游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大班角色游戏中,“娃娃家”爸爸会认真、专注地用插塑材料搭“手机”,并用不同颜色代表手机上的按键,这一游戏行为无疑是以构造行为为主的。同样,在中、大班结构游戏中,幼儿会用搭好的手机玩“打电话”游戏,与不同角色展开对话,如“这里有小偷,赶快过来抓”“我要订10寸的比萨”“我今天要加班,不回来吃饭了”,等等。如同在案例中,孩子们拿着拼插的“手枪”“大炮”“坦克车”,喊着“冲啊、杀啊”,假装被射中、匍匐前进,投入地玩着感兴趣的“打仗游戏”一样,这类游戏行为都以表征行为为主。

怎么给游戏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在组织各类游戏时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活动,从而实现游戏的价值。在案例中,教师只提到了“管状插塑”一种材料。这种材料以直接连接为主,主要造型方式是“延长”。一般来说,“延长”是小班幼儿的一种玩法,或者是中、大班幼儿面对新材料时起始阶段的一种玩法。案例中的幼儿显然受到了材料本身的建构方式的限制,从而减弱了对造型变化、发展的兴趣,导致作品很快成为玩具,从而产生“打仗”的游戏情景。可见,教师对结构游戏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还有较大值得研究的空间。

二、关注结构游戏环境与材料的适宜性

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重要基础。

研究结构游戏环境的适宜性,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重视空间规划。要合理安排活动室里有限的空间,满足不同游戏组群的活动需要。幼儿常常会几个人一起商量出一个主题,然后各自搭建,或者两三个人一起搭建,最后把搭好的作品放到一起,形成“汽车场”“售楼处”之类的游戏场景。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桌面、柜面、地面等空间,把他们规划成大小不一的结构游戏场所,以满足幼儿操作与欣赏、布局与保留等需要。其次,重视情景设计。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技能水平,在活动室中设计能引发幼儿兴趣的结构游戏场景,如“城市街景”“东方明珠塔”等;陈列能启发幼儿运用材料积极参与结构游戏的有关作品实物、图片、照片等;呈现能引导幼儿学习结构技能的方法示意图等。

结构游戏材料的适宜性则要从量的适宜性和种类的适宜性两方面加以考量,以让每个幼儿有充分选择材料和活动的机会,而非只是接受教师分配。一般来说,同种材料的数量要多,以便让不同经验与兴趣、不同发展水平、不同个性的幼儿都有机会选择,并且可以在游戏暂告一段落后把自己的作品保留起来,给同伴、教师乃至家长欣赏。同时,材料的种类不宜过多。因为种类过多会延长幼儿无意摆弄、熟悉的过程,导致幼儿迟迟未能进入有目的构造的阶段。

结构游戏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积木,二是插塑材料(也称积塑)。两种材料对幼儿来说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积木有利于提升幼儿的方位知觉能力,帮助幼儿形成空间概念,发展数理逻辑能力;插塑材料有利于促进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提高幼儿双手配合与手眼协调能力。一般而言,积木是必不可少的。插塑材料种类的多少则可根据幼儿结构技能、表征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以及材料的连接方式而定,每班以3~4种为宜。

三、解读结构游戏过程中幼儿行为的发展意义与存在问题

在结构游戏中,教师主要应该看什么呢?首先,看幼儿搭了什么,用了什么材料,从中可了解幼儿的经验、兴趣和幼儿对材料的理解。其次,看幼儿怎样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是表征还是建构,是原有经验的重复,还是有新的变化、发展,从中可分析、判断幼儿技能与能力水平的发展与变化、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及其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等。

案例中,幼儿“马上用这些管状插塑插出了形式各异的手枪、大炮、坦克之类的‘武器’”,说明拼插“武器”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而且可能是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再次重复。由于案例中没有对这些作品“造型”加以具体描述,因此我们无法判断幼儿表征、建构行为等方面的水平与发展情况。如果幼儿拼插的“机枪”有了“准心”与“扳机”,能在拼插的绿色“坦克车”上用黄色纸表示进出孔,等等,就说明幼儿在表达的细致性方面有所发展,能用建构方式、表征方式表达某些局部特征了。如果“坦克车”的“履带”经常断,幼儿经多次尝试仍未能解决,这就说明幼儿在接插方面存在困难,那么就需要分析是材料本身松紧有问题,还是幼儿接插技能不足,从而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提高技能。

四、推动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案例中的幼儿满足于“打仗”游戏,通过模拟枪、炮发射声和运用身体大动作宣泄了自己的情绪,不可否认,他们的情绪是愉悦的。但因为教师的干预,导致游戏持续时间过短,幼儿没来得及细化和谁打仗、谁胜谁败等游戏情节,就被迫中断游戏了。

这是因为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游戏支持不得。后来教师从“想堵”到“想疏”,方向似乎对了,但是实施方法总是不顾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只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在“应该怎样玩”的标准下,一次次叫幼儿安静、回到座位上去,并以“禁止”“惩罚”等“堵”的办法告终。

如果教师能顺应幼儿的兴趣,在现场引导幼儿讨论“和谁打”“怎样才算胜”等游戏内容和规则,大班幼儿完全有能力分配双方角色,制定胜败规则,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已有的经验,开展合作游戏。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规则意识都能得到发展。

角色游戏教案篇8

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可利用角色游戏,创设幼儿喜欢的物质环境,如漂亮的游戏主题标志、形象可操作的玩具、舒适的游戏场景等,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游戏中。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最主要的是让幼儿按自己的愿望选择游戏主题、角色、伙伴、材料,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从而能把自己所想、所知、所感,通过游戏充分表现出来,从而得到最大的快乐。通过角色游戏主题的开展,消除幼儿入园时的消极情绪。刚入园的幼儿常常会出现哭泣、吵闹、焦虑、不安等不稳定情绪,如不及时消除将直接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我们从提供充足、新鲜、成型的玩具开始,引导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幼儿在玩具材料的吸引下,得到了快乐的体验。

在角色游戏中,教师应肯定每个角色的成功和进步,让每个幼儿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打破教育要求的划一性,在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期限上都要灵活对待,尽可能地进行正面评价。教师在评价时,应尽可能找出儿童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对其不足之处以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应该是具体,实在的,而不是泛泛的表扬。

教师不能为了整体游戏的一时高质量,剥夺能力较差幼儿充当主角的机会。

幼儿要适应社会生活, 首先必须学会自我服务。角色游戏为幼儿创设了“医疗中心的各个科室”、“娃娃家”、“理发店”、“公园”等模拟场景,在这些游戏场景中,幼儿可以自由组合“小家庭”、“小集体”,自主分配角色及其任务。通过独立游戏,独立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任务, 幼儿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能,在亲身实践中发展自主性,从而减少对成人的依赖性。

四、老师应注意的问题

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结束时让幼儿迅速整理好玩具,并让幼儿进行游戏评价,在评价中让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一起讨论游戏的好坏,这样做既能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能促进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角色游戏教案篇9

关键词 游戏 促进 幼儿语言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40-02

游戏对幼儿早期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伴侣,是组织儿童愉快、幸福生活的手段,儿童在游戏中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他积极主张为幼儿游戏创造条件,开展有益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游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丰富语言经验,拓展语言思维空间,培养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那么,在游戏中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呢?

一、提供自主游戏的时间与空间――在观察发现分享交流中发展幼儿语言

自主游戏是幼儿个性化的游戏,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游戏。因此,要发展幼儿语言,教师就应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幼儿自主学习、大胆探索,让幼儿在观察发现、分享交流中获得语言发展。

案例《探索乌龟尾巴的秘密》

“动物园”里,思思正向“游客”介绍到乌龟的外形特征时,“游客”宇宇好奇地问道:“乌龟的尾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他俩目光相互交融表示不知道。孩子们结伴来问我,但我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建议在“饲养角”养一只小乌龟。接下来的这几天,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着水缸前观察。十几天后,他们终于找到了答案。思思高兴地告诉我说:“乌龟的尾巴是帮助翻身用的。”一边说,一边用小手把乌龟翻过来放着:“李老师,您快看”,这时只见乌龟把尾巴向下用力挺直,果然翻过身来了。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有的手舞足蹈,有的露出了甜甜的笑脸。

幼儿每次观察乌龟时,总会有许多充满童趣的话语和疑惑,他们常常会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伸出活泼好动的小手去抚摸,为此,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一游戏契机,加以展开、深化和引导,让幼儿在观察发现探索的游戏中发展语言。

二、创设互动和谐的游戏氛围――在童趣化的角色扮演中发展幼儿语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为幼儿创设毫无压抑的游戏环境,才能激发幼儿用言语去交往,才能得到语言发展。

案例《可爱的小狗》

老师,洋洋又戴着头饰进“娃娃家”了,随着告状的声音我来到了“娃娃家”。只见洋洋――这位班上调皮好动的孩子,正戴着小狗头饰坐在“娃娃家”的垫子上,愉快地搅动着一个装着碎纸屑的盆。见我来了马上热情地招待我,说:“我在搅面粉,炸油条,等一会儿,我请您吃油条。”旁边的菲菲不服气地说:“她在我们这儿捣乱,还乱丢东西!”洋洋马上扮着“鬼脸”,伸伸舌头,两手撑在地上,摇摇屁股,“汪、汪、汪,我是一只小狗”,还模仿小狗吃食状,逗得一旁的小朋友们哈哈大笑。

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来进行游戏,从而摆脱了游戏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的拘谨,转而以自己扮演的角色身份与他人自由地交流,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大程度地体验到游戏带来的快乐。可见,童趣化的角色扮演不仅能给游戏增添无穷的乐趣,还能让幼儿借助身体、语言、表情与同伴交流,使其在角色互动交流中获得良好的语言发展。

三、拓展角色游戏的兴趣点――在现实生活的再现中发展幼儿语言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进行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它也是受幼儿喜爱的、最典型的游戏。幼儿学习语言,参与活动的兴趣、愿望往往建立在游戏之中,与周围的人、事、物紧密相连。

案例《娃娃医院》

“娃娃家”里,“爸爸”“妈妈”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嘴里不停地嚷着:“怎么办?怎么办呀”?我急忙扮作客人来到娃娃家,问:“这是怎么了?”他俩着急地说:“宝宝病了,怎么办呢”?“客人”说:“赶紧送医院吧”“可是周围没有医院呀”,他失望地说道。这时“爸爸”灵机一动,说道:“可以开一个娃娃医院!”于是,他俩找来几人兴奋地商量起来。只见,丹丹找来针管、棉签,宏宏找来小豆当药,阳阳用废旧瓶盖、管子做了一个听诊器,不一会儿,“娃娃医院”建起来了,医生、护士一个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抱着宝宝来“娃娃医院”看病、打针、拿药,并满意地离去。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现实生活是幼儿游戏的源泉。教师本着从幼儿的问题着手,聆听幼儿的真实想法,走进幼儿的活动细节,让他们自己动手创设游戏环境,按自己的需要、兴趣与意愿去生成另一游戏,给游戏赋与了鲜活的生命。幼儿在建构“娃娃医院”的游戏过程中,他们的合作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越丰富,游戏的内容也就越充实、新颖,游戏中的交往也就越频繁,也就会用语言去构建有益经验、表达心中的喜悦,也就会用智慧去释疑、解决问题,语言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让游戏成为幼儿快乐成长的伴侣吧!

参考文献:

角色游戏教案篇10

一、安全关注法

安全关注法的家长是指幼儿独自游戏的旁观者,在孩子自由的游戏中,担任一旁的看护或者在幼儿身后跟随的角色,或者是远距离的监控,没有孩子的主动要求,无意参与幼儿的游戏,只是被动地坐在一旁观察、守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幼儿的安全,给孩子独自游戏的空间,在幼儿需要协助或遇到特殊状况的时候能适时地给予回应和照顾。

例:吃过早饭,熙熙在自己的活动室摆弄着他的飞机模型,妈妈看他那么专注地安装着玩具,就悄悄地坐在一旁看着,谁也没有说话。当熙熙有个最高处的飞机转轴按纽很难去的时候,妈妈神情专注地看着,欲言又止,几次想伸手帮忙,都忍住了,“帮我按一下,妈妈,这个东西我塞不进去了”,熙熙要求,妈妈才伸手帮忙,“看看这样行不行?”妈妈示范给熙熙看。

从案例看,家长角色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关注安全问题的看护者,是一种单向度的消极作用的旁观者,是幼儿游戏情景之外的观众。这种观众角色只是单纯的看管,几乎没有相应的互动。另一种就像上述描述的是观察孩子的“关注者”,锻炼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发现孩子的需要及时给予援助。从案例中,家长的神情和专注可以看出她也沉浸在幼儿当前的活动情境中,是潜在的“局内人”,当幼儿在玩飞机模型时,又紧张又兴奋的表现带给孩子游戏性的体验,已经是幼儿一种隐性的游戏伙伴,给予孩子心理上很大的支持。

二、共同游戏法

在亲子游戏互动行为中,家长和幼儿处于平等的地位,共同游戏,互为玩伴,父母就像大小孩一样,是孩子平等的合作者,在游戏中通过提示、商量、建议、解释、合作、积极评价等行为和孩子一答一唱,共同编制游戏内容,共同完成游戏,并共同分享游戏成果。在这种角色中,家长全身心地投入游戏,往往孩子无意,家长有心,巧妙地引导着游戏的开展,丰富着游戏的内容。

例:潜伏突围战。

尧尧邀请妈妈玩潜伏游戏,“我们先石头剪子布,谁赢了谁潜伏。”(制定规则)

妈妈:“噢,那就是捉迷藏嘛?”

尧尧:“不是的,妈妈,这跟捉迷藏不一样,我是特警,我要潜伏起来抓你。”

妈妈:“那为什么你是特警,我就不能是特警了,不能每次都是妈妈装坏人嘛?”

尧尧:“那好嘛!我们轮流嘛,谁要是赢了,谁就是特警,潜伏起来。”

尧尧:“来石头剪子布,看谁来当特警。(妈妈输了,尧尧赢了)哈哈,妈妈,你出去,我潜伏起来,你来找我。”

妈妈:“又是你潜伏?讨厌,哪有警察藏起来,让坏人来找,这成什么了嘛?”

尧尧:“不是的,妈妈,这次是警察潜伏起来,可是被坏人识破,所以可危险了。你快去快去嘛!看着表,5分钟之后,你来找我,我要突围!”

妈妈:“哦,那好,我去了哈,藏好了哈,被我识破就抓住了哈!”

在此案例中,家长不得不被这样的亲子游戏那种愉悦的状态所动容,家长在游戏中既有“师者”的显性指导,也有“伙伴”角色的隐性指导,幼儿玩游戏,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模仿什么活动最为满足,尧尧喜欢警察,在选择游戏主题上,家长遵从幼儿的意愿,发挥了幼儿的自;在角色分配时,尧尧倾向于定式选择,妈妈公平起见,轮流担当,并以“师者”的角色身份讲清游戏的规则和玩法,启发幼儿明确自己角色的身份,理解角色,富有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在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以自身的游戏性状态给孩子创设一种游戏的氛围,这也是游戏精神的体现,游戏精神首先是自由的精神。其次,幼儿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满怀热情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世界,构建着自身生活的意义。这样,整个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家长和幼儿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旁观者解说游戏

家长以旁观者的身份鼓励孩子的游戏,通过提问或建议促使幼儿按照现实生活的客观逻辑展开游戏进程,也可以以指导者的角色参与游戏,整个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示范、命令、评论、直接灌输、纠正、指派角色等行为与孩子互动。在这种角色中,家长是知识的权威,正确观念的代表,游戏的开展以自己的想法安排进行。

例:搭建彩色小房子

馨馨拿出很多的彩色棒在桌上玩,说要搭建一个彩色的房子,妈妈和爸爸一起旁观。

馨馨:“我要这个颜色的”(说着把两个红色的棒对搭),然后再这样!”

妈妈:“你不是要彩色的房子么?这个都是一个颜色了,换一个嘛?”

爸爸:“这像房子吗?看爸爸给你搭一个好看的、漂亮的,应该把这两个放在这儿……(说着爸爸拿了几种不同颜色的彩棒按照自己的要求搭房子了。)”

妈妈:“恩,看你爸爸这个大建筑师建的房子,也不怎么样嘛?”

爸爸:“谁说不怎么样?看着啊,这是窗户,这是院子的栅栏,这边是鹅卵石小路。看!彩色的房子搭好了……”

在此案例中,家长介入游戏的原因是纠正幼儿游戏的不足,倾向于对规范的强调,对于常识的更正和传授。在幼儿还未表现出自己的游戏主题时,家长的参与对幼儿来说,只能是一种自外向内的“指导”,使游戏成为家长随意控制的手中之物,很难有自由舒展的余地。对于馨馨来说,搭建成什么样的彩色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搭建的过程,内心的构想在游戏中获得需要的满足,这才是个体追求游戏的根本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