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反思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3:08:53

角色游戏反思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1

关键词:表演游戏;教师指导行为;大班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基本活动”奠定了游戏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幼儿园工作规程》第二十四条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强调游戏的社会本质,强调成人与幼儿的积极互动在游戏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不难看出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指导非常有必要。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有必要对幼儿表演游戏进行指导。帮助大班幼儿实现从故事情节一般性表现到人物性格生动性表现的转换、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螺旋上升是教师有针对性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3]笔者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幼儿教师指导表演游戏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念一句然后指挥幼儿做出相应动作,形式机械化,指导方式死板缺乏科学性。研究旨在探讨大班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行为,了解教师指导频次、指导内容、指导方式以及指导的情绪态度和指导结果的现状,应然结合实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本研究通过目的性抽样方法选择S幼儿园大班幼儿教师做为观察对象。之所以选择大班教师是因为大班幼儿的经验积累和认知发展都相对中小班丰富,表演游戏需要从一般性表现向生动性表现过渡,大班幼儿处于表演游戏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的适宜指导对于幼儿表演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观察法了解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通过分析教师指导行为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进教师指导行为提供参考。(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本研究力图在自然情况下对石河子市S幼儿园大班表演游戏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进行非参与式观察,选取3个大班进行观察,在进行正式观察之前,研究者需对相应班级进行一次预观察,便于研究者了解该幼儿园大班表演游戏的大致情况。正式观察时间段为:周一到周四的16:50—17:20,约30分钟时长,一共观察五次。主要采取了事件取样法进行观察,使用观察记录表记录教师在表演游戏中的指导行为,用摄像拍照的方式辅助记录,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同时用访谈法进一步了解教师指导行为背后的表演游戏理念与看法,即了解隐性不容易从外显行为中观察到的东西,比如教师对表演游戏的含义理解以及对游戏指导反思等。访谈采用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在下一次观察之前抽取15分钟时间对相关教师进行访谈,并在取得教师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进行文本转录和整理分析。访谈提纲主要是根据本研究中的实际研究问题进行编制,主要包含对表演游戏的基本理解、指导反思方面的内容,以半开放式问题为主,问题:1.您认为大班表演游戏有什么特征?2.大班表演游戏与中、小班有什么不同?指导时有什么侧重点么?3.教师在指导大班表演游戏时应扮演什么角色?4.如何判断哪些幼儿需要指导?什么时候指导最有效?这个表演主题开展多久了?进入到什么阶段?5.您会反思自己的指导方式么?怎么反思?(三)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与分析软件对观察记录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对描述性记录进行定性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指导行为出现频率稍高。通过对5次表演游戏的观察一共收集到了104个教师指导行为,每次表演游戏活动中正式表演的时间大概是18分钟。教师在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指导是有必要的,但是一次表演游戏中教师指导多少次才是合理的呢?大班幼儿教师表演游戏指导行为出现的频率总结如下。有研究表明成人参与幼儿游戏可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水平,说明成人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有重要作用。由表1可知,教师对一次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平均20.8次,平均每分钟1.16次。中班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行为每分钟1.45次,中班幼儿游戏处于“问题高发期阶段”,指导次数高于小、大班。[4]大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表现力已经比中班幼儿能力强,教师应尽量减少干预,但通过数据可发现当前教师指导频率较高。(二)教师指导游戏以教师身份为主。教师在介入幼儿游戏时需要考虑指导身份的适宜性,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身份介入。研究者对观察资料进行分析将教师指导身份整理概括为两种即教师和旁白,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知道,在104次指导行为中教师以旁白身份进行指导的次数为23次,占总体数量的22.2%;以教师身份指导出现了81次,占总体的77.8%。观察的过程中仅出现了教师和旁白两种指导身份,没有涉及其他身份,教师在进行游戏指导时身份比较固定,身份变化少。(三)教师是指导行为的主要发起者。指导行为的主体为教师,但是指导行为可以是教师主动发起的,也可以是幼儿寻求教师帮助而引发教师进行指导的。由表3可知,表演游戏中由教师发起的指导行为有92个,占总数的88.5%,幼儿发起的指导行为有12个,占总数的11.5%。从比例上看,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明显比幼儿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多。指导行为以教师主动发起为主,幼儿主动发起为辅。(四)教师指导主题以角色表现力为主。研究者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观察与分析将表演游戏的指导主题分为了四类即表演内容、角色表现力、游戏准备和其他,具体结果见表4。表演内容指导主要包括出场站位、台词提醒以及剧情提示三种;角色表现力指导是教师对幼儿的表演的声音、情绪表情、身体动作以及一般常规细节的的引导与提示;表演游戏准备主要是游戏开始前角色分配,道具佩戴两方面的准备。其他主要是捣乱行为和脱离游戏行为。表4教师指导主题分布状况由表4可知,以角色表现力为指导主题的次数为34,占总数的32.7%,即教师在表演游戏中主要针对角色表现力进行指导,角色表现力主要是指语音语气、表情动作和常规细节;以表演内容和其他为指导主题的次数分别为30次和27次,分别占总数的28.8%和26%,表演内容包括站位出场、剧情和台词,其他主要是捣乱行为和脱离游戏行为;以游戏准备为指导主题出现的次数为13次,占总体数量的12.5%。教师主要关注表演游戏中幼儿角色表现力,其次关注表演内容和其他(捣乱行为和脱离游戏行为),最少关注游戏准备。(五)教师指导行为方式特征。研究经过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分析发现教师指导行为方式特征外显方面可分为三种即主要通过指导时的语言类型、动作类型以及指导时的情绪状况等。1.主要运用提示和指令式语言进行指导教师须意识到语言在师幼互动中的价值作用,要审视自己指导时的语言使用情况。对表演游戏进行指导时,教师语言多种多样,教师不同类型的语言可能导致幼儿不同的回应结果。本研究将语言分为:提示性、询问式、建议式、指令式和鼓励式。提示性是根据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通过引导暗示对其进行启发性指导的语言;询问式:教师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幼儿游戏情况或引导幼儿游戏;建议式:针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以试探性或协商性的口吻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指令式:指示命令性语言,语气坚决,不允许幼儿反抗;鼓励式: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对其做出积极性的评价,激励性语言,具体结果见表5。由表5可以看出,表演游戏中,教师主要运用提示性和指令式语言进行指导,其中提示性语言出现了26次,占总数的33.3%,指令式语言出现了22次,占总体数量的28.2%,两者一共占61.5%,是教师指导语言的主要形式。鼓励语言最少,仅出现了5次,占总体的6.4%。2.较少运用鼓励的动作进行指导研究者收集到39个动作指导行为,根据教师的指导意图和性质分为了以下五种即示范、指示、阻止、鼓励和帮助。示范是教师做出示范动作,为幼儿提供模仿和参照;指示主要指借助手势、点头等动作进行提醒提示;阻止即打断幼儿当前行为,禁止后面的行为;鼓励多是用手势点头等对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帮助指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动作辅助解决问题的行为,结果见表6。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运用阻止、指示和鼓励的比例分别占总数的28.2%、25.6%和23.1%,其中鼓励仅占总数的5.1%。可以知道表演游戏中教师能够综合运用指示、阻止和帮助的指导方式,但是很少运用动作鼓励幼儿。3.指导时以中性积极情绪态度为主教师的指导行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态度,这些情绪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教师对游戏和幼儿的认知。教师指导游戏的态度主要以教师指导时的口气、表情言语和动作的偏向行为为判断指标。情绪状态划分:积极、中性和消极。积极态度是指教师发出指导行为时在语气、表情和动作上明显表现出对幼儿友好亲切的态度;中性态度是教师表现冷淡没有感情外显,而消极情绪态度是对幼儿表现出不满不耐烦或者厌恶,参见表7。由表7可知,教师游戏指导时主要是中性和积极态度,中性态度出现45次,占总数43.3%,积极态度出现47次,占总数45.2%,两者和占总体88.5%,消极态度出现12次,占总数11.5%,教师消极态度较少。(六)指导结果以幼儿接受为主。研究依据幼儿对教师指导后的回应方式将指导结果分为两种即接受和拒绝。接受是幼儿听从教师的建议和指示,拒绝则代表幼儿没有接受或忽视教师的建议,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表演游戏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结果以接受为主,数量达到83次,占总数79.8%,拒绝教师指导的数量有21次,占总体20.2%。刘晶波(2007)对一日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研究显示教师是互动行为的主要开启者,而当教师发起互动时,幼儿接受互动的比例高达95.8%,反之,当互动是由幼儿发起,教师的接受率为66.5%。[5]综上,教师在幼儿心中的权威性比较高,幼儿多顺从教师,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讨论与分析

(一)指导权威性较高。教师权威的含义是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的主体优越性。[6]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权威性活动。班级社会学研究中,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坚持教师中心,教师要用高控制的手段管理儿童。表演游戏特点之一就是儿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理解来表达故事内容,强调儿童的自主自由性,但据观察发现教师指导次数多,且接近百分之九十都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教师的高控制性忽视了幼儿游戏自主性,幼儿根本没有思考与发挥创造的时间和机会。数据表明教师指导时多使用指令式语言、阻止式动作,从侧面可以反应出教师在加强权威,很多时候不允许幼儿行为偏离自己的期望预想。例如:“教师指导其他区域后,经过表演游戏区时,看到三个演员边敲门边说:‘小兔子在家吗?我是小花猫,快开门!快开门!’。老师说道:‘什么小花猫,不对!你们演的是小猪,不要搞混了’。三个演员相互看看,没有说话,又按照老师的意思演回了小猪。”其实演员在第一轮表演时是按照故事脚本扮演小猪角色进行的,但三个小演员前面已经按小猪的角色表演两轮了,觉得有点无聊了,就商量换一个小动物,最后选择扮演小花猫去敲门,这是幼儿自主创编的开始,但教师没有问清缘由就打断了幼儿的表演,迫使幼儿按照自己指令进行,幼儿也没解释就放弃了自己的想法。由于师幼在知识和经验信息方面不对等,指导结果往往以幼儿接受为主,幼儿总是按照教师的指示行动,很少有自己的想法。教师权威影响因素很多,比如教师的教育观念、社会教育思潮等。新教育观念强调民主与平等,但有大部分教师观念还没转变过来,还处于传统的尊师重道教育模式里,错误地把教师权利与教师权威混淆,对儿童还是实行的高控制干预管理。另外,现在新疆地区都还是大班额制的幼儿园,师幼比低,教师需要顾及到很多游戏区,没有精力去慢慢引导幼儿游戏,并且教师的表演游戏观念不正确,注重游戏的表演性和功利性,没有耐心去尊重幼儿的自主自由性。(二)指导控制性强,缺少鼓励。教师在幼儿创造性游戏的时间段要顾及多个游戏区域的的指导,区域众多,平均分到每个区域的游戏指导时间减少,很多时候都是走马观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的表演进行观察了解,看到什么就立马指导,不会花时间去耐心等待和询问原因,往往容易出现高频次指导。表演游戏属于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具有自由性与创造性,但是自由、创造是在一定规则前提下实现的,教师因为教育观念不同,在平衡自由与规则时存在差异,有的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还保持原来教师“导演”游戏的理念,重视规则性忽视了自由性,幼儿一出现失范违规行为就立马干预,行为稍微不符合自己预期想法就立马阻止,这很容易打断幼儿游戏的连续性和专注性,还限制了幼儿的自由、自主性,减少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情绪体验。教师指导幼儿游戏时,不论是在语言还是动作方面都很少用鼓励的方式,积极情绪情感态度差不多和中性情感态度持平,教师对儿童的鼓励还是有待增加。教师指导时没有转变观念,只是注重表演性忽视了游戏性。Garvey(1977)认为游戏的本质之一是过程向导,即更多的强调过程。[7]教师没有充分了解游戏的本质,对幼儿太苛求,指导功利性较强。教师注重规矩的养成、强调纪律性,游戏过程中主要关注幼儿有没有出现不规范行为,往往将幼儿的缺点不足放大,忽视幼儿做得好的地方,很少表扬鼓励幼儿。教师要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来分析、解决问题。(三)指导身份单一。刘焱发现教师对表演游戏的传统观念认为表演游戏就应该达到演什么像什么的境界,所以都是以“总指挥”的身份进行游戏指导。[8]研究者在对教师游戏指导身份进行编码时也发现了该幼儿园大班的教师几乎都是以教师的身份指导,只有个别以旁白身份指导。如:“小演员在台上表演,教师和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坐在观众席的位置观看表演。这时一个演员正在说台词,教师坐在下面问到:‘你这样说对不对?’该幼儿顿了一下有点不知所措。”虽然教师是坐在观众席看似在以一个观众的身份询问幼儿,实际上通过细节可以发现教师还是以教师的身份在指导,只不过是坐在观众之间罢了。而幼儿也并没有把教师真正地当做一个观众还是把她当做一个教师看待。这和很多表演游戏文章研究结果“教师指导身份单一”具有一致性。当问到:“您认为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教师回答说:“很多吧!旁白啊,里面的任务角色啊或者小观众都可以。”追问:“但是通过视频发现您在上两次的指导中用教师的身份进行指导的时候比较多?”回答说:“其实以前有过以其他身份进行指导,我说我是一个小兔子今天看看小动物们在讨论什么好玩的事情呢?虽然我是个兔子,不过幼儿还是会把我当老师来看待,心里还是把我当做老师,有些时候想努力改变但是不知道该怎么改变这双重的身份,就没想太多了。指导之前反复提醒自己要以平等的身份、多样的身份进行指导,可是一到实践里就忘记了”。被访谈教师反映指导时有点力不从心。幼儿对教师的身份产生了刻板印象,幼儿会认为教师不管是坐在观众的位置,还是帮助念旁白或者其他,但是始终是老师,始终不能把教师完全看作其他的角色,始终不能保持平等的关系。观念认知指导着行为实践,教师的师生观念、教育理念影响其游戏指导行为。教育理念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改变,教师在有意识地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更新建构自己表演游戏方面的教育观念,但是传统的观念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往往提醒自己转变指导身份,但是实践时就习惯性按原来的方式进行指导,导致了观念和行为的不一致,出现了偏差。(四)对表演游戏理解不足,缺少反思。通过访谈发现,部分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概念不明确,知道表演游戏对幼儿发展有价值但不清楚具体的价值是什么体现在哪里。对表演游戏的发展环节和每个年龄阶段幼儿应该达到什么水平不明确。不清楚在游戏进行的各个阶段应该进行什么样的指导,侧重点在哪里,大班阶段也只认为把故事表演完就算“完成”表演,很少让幼儿进行自由创编情节。在幼儿发展的不同时期指导也没有侧重点,随意性较大,多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指导,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性。当问到:“您认为表演游戏有什么特征?大班幼儿的表演游戏和中小班的表演游戏相比有什么不同?”教师答到:“应该是让幼儿表演经典的故事,把故事演出来给观众看。大班肯定比中小班的表演能力强,所以选择表演的故事也比较长、情节也复杂一点。”追问到:“您对表演游戏的认知主要是从哪里获得的呢?工作后单位有专门针对表演的培训或者学习讲解吗?”回答说:“学校里老师讲过,而且以前上学时自己也看杂志和书本。专门的好像没有吧,记不太清了。”S幼儿园的教师多为专科学历,在游戏理论知识方面有些欠缺,很多教师上岗从业后较少完善补充关于表演游戏理论方面的知识,并且缺少游戏指导方面的培训,对表演游戏的认知不完全,在指导实践的时候缺少正确的理论基础,难免在指导时存在一些问题。此外问到:“您会反思自己的指导方式吗?”教师说:“幼儿园老师干的活比较杂比较多,几乎时时刻刻都和幼儿在一起,很少有时间允许写一些反思。”由于幼儿园保教结合,工作繁杂琐碎,工作环节紧凑,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游戏指导行为进行有效反思,反思也仅停留在游戏评价环节。教师作为幼儿教育启蒙者,自身需要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反思才会进步。

五、教育建议

(一)弱化指导权威,树立师幼平等观念。教师权威类型同其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法定权威、传统权威、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法定性影响、传统影响、知识影响和个性影响的载体。幼儿教师对3~6岁幼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个性方面,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人格权威对幼儿进行指导,而非用传统和法定的权威对其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要改变旧师生观念,树立平等相互尊重的理念。其次,教师要通过耐心教导、平等交流、积极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导,游戏中多以合作者、朋友身份进行交流而不仅仅以教师身份发出各种指令。要尊重儿童游戏的自主性,让幼儿在和谐、宽容、理解的游戏氛围中进行表演和自我展示。教育部印发的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需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需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9]两者都强调尊重儿童、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坚持师幼平等。教师应用平等、民主的身份进行指导,是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的要求。其一,教师要树立角色规范意识,指导时要从观念、情绪、行为上符合相应身份。其二,教师应在游戏中和游戏外都传递给幼儿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潜移默化地改变幼儿对教师绝对权威的刻板印象,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精神环境。(二)应强化“消极”等待,把握先观察后指导的原则。蒙台梭利认为,观察应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指出,“生命本身在动,为了研究它,探索它的秘密,指导它的活动,就必须观察它,不带先入之见地去了解它!”[10]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要尽量防止指导变“中断”,要学会等待。表演游戏具有自由性,但是自由是在一定规则前提下实现的,教师要平衡自由与规则,要适当减少不必要的正向指导,特别是减少负面指导,用心观察。教师指导时不能一看到幼儿出现失范行为或者偏离了自己预期的行为就开始对其进行说教,教师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情况了解不完整,指导时具有很大的片面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指导大量出现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会打断幼儿游戏,使得幼儿不能真正投入游戏。那么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教师观察能力首先要训练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力,其次观察要有目的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设计观察记录表并且做好记录,记录的方式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园内可以对教师进行集体培训或开展有关这方面的讲座,教师之间可以进行交流经验、写反思日记。(三)加强游戏理论学习,树立角色规范意识。研究分析发现教师在游戏指导时大多时候都是以教师身份进行的,较少以其他身份进行指导。通过访谈资料可以发现教师平时在幼儿心里就是一个权威者的形象,幼儿对这个身份认知已经形成,教师在幼儿表演游戏中以角色扮演或者以观众等平等角色进行指导时幼儿仍然会对教师的行为言听计从,始终把教师当作教师看待而不是游戏角色看待,长久以来教师也不能转换角色,形成非良性循环。存在两组矛盾关系即教师在观念上向往游戏者身份但在实际行为上是教师身份;教师采用游戏者身份但幼儿对教师身份存在刻板印象。解决好两组矛盾关系,有利于教师游戏指导水平的提高。幼儿园可以对教师进行表演游戏相关理论的培训学习,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表演游戏的本质,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在游戏指导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明确表演游戏指导角色规范,要了解应该以什么身份进行指导?为什么以这样的身份进行指导?用这样的身份进行指导有什么作用?[11]教师角色规范意识能够将教师的游戏指导观念与游戏指导实际行动统一起来,解决教师观念上向往游戏者角色而行为上是教师者身份的矛盾。关于另一组矛盾教师采用游戏者身份和幼儿对教师身份的刻板印象,幼儿的眼睛是客观真实的,幼儿就是老师的镜子能够反应教师指导的真实状态,教师要擅于反思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刻板印象,让幼儿接受游戏身份的指导角色。多运用游戏角色等身份和谐地融入幼儿游戏指导,尽量不打断幼儿游戏的专注性和完整性。(四)多采用鼓励的指导态度马卡连柯说过:“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鼓励他的好行为”。[12]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表扬受教育者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13]鼓励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信心,培养创造力和学习积极性。鼓励对孩子发展及其重要,鼓励可以培养儿童幽默乐观的性格。现代心理学证实了适当的鼓励可以促进习惯养成和内部动机发展。要想儿童去坚持一件事情只有将动力内化,使他自己主动去做才能够长久。教师的指令性只会让行为外显被迫,将动力外化逐渐消耗幼儿动力,教师要多运用鼓励的方式去促进儿童内部游戏情感和游戏创造性改编。幼儿的创造性游戏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不是教师通过“教”可以教会的,大班幼儿表演游戏处于一般性到创造性的过渡,创造性、改编性是大班表演游戏发展的重点,教师要多鼓励、多肯定幼儿的自由发挥和改编,游戏性应该大于表演性,以幼儿快乐游戏为主。教师在指导表演游戏时要多及时鼓励幼儿,明确幼儿哪些地方做得好,针对性地予以鼓励。

参考文献

[1]康树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下卷[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9:1171.

[2]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8:69.

[3]刘焱,李霞,朱丽梅.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

[4]方建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朱容皋,万海刚,陈永红.素质教育与教师权威[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5-78.

[7]约翰逊.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M].华爱华,郭丽平,译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8]刘焱,李霞,朱丽梅.幼儿园表演游戏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10]蒙台梭利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2.

[11]方建华.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身份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22(01):50-54.

[12]王春梅.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再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21-23.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2

唐·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正是基于认知主义的观点,把人的大脑的三种加工水平分别对应到设计中,把设计也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是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1)本能层是指人在接触事物时,快速做出的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够对事物的利弊关系做出快速判断。2)行为层主要是在控制事物的过程中,对事物的功能以及自己的控制能力等做出的判断。3)反思层是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思考,从而产生心理变化,这些心理变化会影响对事物本能层和行为层的判断。唐·诺曼认为,要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设计应该考虑本能、行为、反思三个水平,其中本能水平主要考虑产品的外形,行为水平主要考虑产品的功能,而反思水平则应考虑产品给人的感觉或者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等。

2影响情感体验的教育游戏因素分析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分析过教育游戏的游戏设计和教学设计两方面会对学习者情感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教育游戏中,影响学习者情感体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游戏中的人物、故事、目标、任务、反馈、交往等,也包括游戏者的认知、技能等。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情境创设和学习结果评价也会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在教育游戏中如果能够综合平衡游戏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因素,找到一个契合点,则可以将这些因素做比较好的融合。比如将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相结合,给游戏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目标;而游戏中任务的难度、游戏的价值性则可以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游戏中学习者对游戏的注意、对游戏的控制和策略使用则可以结合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教学设计元素;游戏中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可以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情境设计;游戏的反馈同样可以结合学习结果的反馈,从而设计好的教育游戏反馈。笔者将这些因素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1)本能层次的设计,是学习者接触游戏时产生的快速的反应,这些因素包括游戏的界面设计、声音设计和故事情节设计;2)行为层次设计主要是学习者在使用教育游戏过程中,对情感体验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游戏控制和游戏功能两方面所涉及的游戏目标、游戏内容、游戏控制、反馈等;3)反思层次的设计主要是指在游戏中给学习者提供反思的机会。笔者根据上述因素构建了一个教育游戏情感体验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教育游戏设计中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的设计都会影响学习者在教育游戏中的情感体验。因此,本文在这一基础上,重点探究了在教育游戏中,这三个层次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3基于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教育游戏设计

当前针对中小学生设计开发的教育游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大型多人在线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另一类则是主要以Flash为表现形式的教育小游戏。本文研究的对象主要为Flash游戏,原因有二:一是Flash游戏一般故事情节、任务设定较为简单,可以设定教学内容明确的知识点,适合中小学生学习一些固定的知识点;二是Flash游戏开发难度较低、周期短,用于开发小的教育游戏可行性大。以情感化设计理论为基础,将教育游戏中影响情感体验的因素分为三个部分,并分别针对这三个部分进行游戏设计的研究。本能层次:以界面、声音和故事吸引学习者本能层次的设计,主要是游戏界面、声音和故事情节的设计。学习者对教育游戏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并影响其是否继续游戏的心向。学习者接触游戏时,对教育游戏产生的第一反应主要取决于游戏的画面、声音效果和游戏的故事背景。因此,这三个要素的良好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1)界面。美国著名游戏设计大师比尔·沃克有这样一个公式:游戏=界面+产品要素。界面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首先,在设计界面时既要考虑学习者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教育游戏的特征。例如,教育游戏如果面向儿童的话,应根据儿童喜欢“花哨”等特点将界面设计为亮色彩、大色块的特征;但同时要考虑教育游戏作为虚拟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呈现区域的设计是界面设计的重要部分,不能让界面设计影响到学习者获取知识和信息。其次,界面的设计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是紧密联系的,在考虑学习者特征和学习内容呈现的基础上,应考虑通过界面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带有悬念的背景,激起学习者的好奇心;或者设计对比强烈的背景,使学习者感到矛盾从而引发好奇等。2)音效。在游戏中加入声音可以使画面的真实感加强,特殊的音效会使学习者产生联想,延伸游戏画面。音效还有烘托环境气氛、增强画面的动态感等作用。在教育游戏中,声音除了增强游戏效果以外,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或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在英语、语文等语言类的教育游戏中尤为突出,如生词的发音学习、课文的朗读呈现等。根据声音在教育游戏中的作用,在设计音效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作为教学内容,或教学内容承载媒体的声音,要能够确保声音的出现能够紧紧贴合当前的教学内容,而且声音的发音是准确的。除此之外,悦耳的音质、适度的音量、恰当的语速这些都可以使学习者产生更好的体验、丰富的语调。二是游戏中的效果音,这类声音的作用是让游戏锦上添花,其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①逼真:逼真的音效配上适当的画面,可以让学习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②同步:主要是在技术上确保预想的声音效果和画面同步。尤其是一些简短的效果音,由于其时间短,通常是和游戏中特定动作结合,若是不能同步,则大大影响学习者的游戏体验。③富有想象力:在游戏中添加一些经过精心设计且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声音,可以引发学习者的想象或者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体验。3)故事情节。在教育游戏中情境创设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技术,很多设计者都希望通过设计精良的情境使学习者沉浸其中,并产生好的游戏体验。一个好的故事情节除了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还可以起到明确游戏目标、提醒游戏进度与方向的作用。在教育游戏中通过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可以激起学习者的情感体验。①角色设计:教育游戏中学习者通常扮演的是某一角色,应该让角色与游戏过程相结合,将角色的成长和变化体现在游戏机制中或者游戏故事中。②情节设计:通过故事营造某一特定氛围以吸引学习者,如营造神秘的气氛吸引其注意力,而营造紧张的情境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建立一个竞争的氛围,则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行为层次:游戏设计与教学设计结合,让游戏学习过程更有效有趣学习者在教育游戏过程中,对游戏的控制和游戏功能的评价会影响到其情感体验。而教育游戏中影响游戏控制和功能的因素主要有游戏的目标、游戏内容、游戏控制和反馈等。1)游戏目标。目标能够唤起学习者在游戏中的注意,并将注意力集中到游戏中所要掌握的目标上。学习者会因为给出的目标产生期待,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反应。教育游戏中的目标包括两方面,一个是游戏目标,另一个学习目标,通常游戏中这两个目标是结合在一起的。游戏中呈现目标的时候,主要目标应该尽早且明确地提供给学习者,而次要目标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给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醒学习者游戏目标。2)游戏内容。本文所述游戏内容主要是指在教育游戏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本文只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设计的一些方法。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直接关系学习者能否实现游戏设计者预期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首先要确保其准确性,游戏中教学内容的失准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还会使学习者对游戏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影响其对游戏的情感体验。其次,教学内容选择应科学合理,在一个小的Flash游戏中,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是适合学习者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但知识点的选取应紧密贴合目标学习者。例如在加减法练习相关的数学游戏中,就应该根据学习者特点,先呈现加法,后呈现减法,然后才是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最后,教学内容的呈现应尽量与游戏形式结合。能够做到“游戏过程就是学习过程”的教育游戏并不多,但是若能做到这一点,对学习者的情感体验必将起到积极的触发作用。如在教育游戏《谈判游戏》中,游戏的设计就是以一个危险人物带着炸药冲进一栋建筑内为背景,要求学习者模拟警察或者前台人员和危险人物进行谈判,根据学习者不同的谈判选择,游戏将进入不同的分支呈现不同的结果。该游戏中游戏情境就是学习情境,达到了游戏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很好融合。3)游戏控制。游戏控制设计是为了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能够产生主控感。教育游戏中影响玩家控制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游戏形式的难度设计,另一个是游戏中教学内容的难度设计。这两个因素难度是否合适又直接与学习者的游戏技能、认知技能直接相关。在游戏形式难度设计上,设计者要考虑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游戏经验等。设计的游戏形式应在当前学习者可以掌握的范围;游戏的交互和规则等,也要能够让学习者快速上手,不宜让其在正式开始时间上花较大的力气去掌握游戏的交互或者游戏的规则;游戏的教学内容难度也影响学习者对游戏的主控感,因此在游戏设计中,若是难度较大,可以考虑给学习者呈现一些提示等。4)反馈。在教育游戏中,从反馈的时机上划分,有两种反馈:一是即时反馈,对学习者的每一个操作给予反馈;二是延时反馈,对学习者的一类或者一系列操作给予反馈。在游戏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需要,恰当使用这两种反馈。例如,学习者初学一些操作性的知识,如在计算机的实验中给予即时的反馈,可能会给其更好的体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些独特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一般都出现在思维的后半阶段,因此,教育游戏中如果设计一些需要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情节,则可以考虑设计延时反馈。教育游戏中反馈除了时机以外,还有形式的设计。在游戏中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反馈形式,如呈现反馈的文字、声音、画面等,还可以将反馈与游戏形式相结合。例如,以“龟兔赛跑”为背景,制作小学数学加法游戏,学习者在游戏中扮演乌龟的角色,答对时,乌龟就加速前进,以乌龟的速度作为反馈,可以让游戏显得更有趣。反思层次:帮助学习者反思,使其拥有更好的教育游戏体验学习者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在教育游戏中的行为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如果学习者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游戏行为是有意义的,则会对游戏产生正面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习。然而教育游戏中不能很容易地实现控制和观察学习者的反思活动,但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反思的环境或者提示学习者进行反思。在游戏中,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小结或者测试,让学习者了解自己在游戏中的学习情况,从而思考自己的游戏行为;还可以在教育游戏中记录学习者的游戏行为过程和结果,并提醒学习者查看自己的游戏记录,促使其进行反思。

4小结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3

【关键词】幼儿;游戏教学;作用分析

提及游戏,幼儿普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经过实践证明,游戏教学能够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教学中,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作用意义更是不可估量。主要因为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相符,适应幼儿发展,将其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游戏教学含义

幼儿教育中应用游戏教学,其形式为:教学与游戏融合,教师通过一定的故事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抽象化的内容转为形象具体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的积累,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游戏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够让幼儿从中学习到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形式落后于现代教学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型教育形式。游戏教育就是一种创新型教学形式,教师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将教学和游戏相融合,为幼儿塑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得到思维能力的创新,为今后成长发展奠定基础。在游戏教学中,幼儿通过不断的游戏探索,得到知识能力的提升,实现创新发展。由于游戏趣味性特点与幼儿阶段发展相适用,因此教学效果要高于其他教学形式,对幼儿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只有不爱学习的孩子,没有不爱做游戏的孩子,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对游戏有着独特的感情和兴趣。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掌控、规划情节,做自己的主人。现阶段,将其应用在教学中,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创造力与创新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

二、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幼儿语言交流能力

0--6岁阶段,是幼儿语言思维能力训练的最佳阶段。在该阶段,教师主要通过一些绘本阅读、童谣背诵等形式提升幼儿语言能力。现阶段,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与游戏进行融合,通过情景设定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情景中幼儿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得到语言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我的家是动物园》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幼儿进行绘画动物,当动物绘画完成时,播放该故事,当幼儿听到“其实我的爸爸呢,就像狮子”教师就可以进行角色安排,依次排序妈妈、爷爷等情景,教师为幼儿进行装扮,模拟故事中小犹太自述的方式,家庭成员依次进行出场,加上音乐的美感,充分体现出故事中一个家庭的和谐。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形式,不仅提高幼儿语言能力,还能够增加教师而幼儿之间的感情。幼儿在游戏中,思想得到创新进而得到不同角色的语言训练。

(二)提升幼儿学习能力

应用游戏教学形式,相对于传统教学形式,效果更佳。而传统书本教学形式,幼儿没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教育效果平平。将游戏教学融入教学中,其效果大相径庭。比如:在加减法学习,5+2计算时,教师可以选择5名男孩、2名女孩,通过人数移动,将算数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幼儿学会计算,得到能力的提升。

(三)扩大幼儿知识视野

学龄前阶段,幼儿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学习能力等较弱,对事物的理解是直观的。而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使得幼儿学习较为困难。通过游戏教学形式,能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通过想象化的知识点引导幼儿学习,降低幼儿理解难度,对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将生活事物与游戏教学相融合。例如:粉笔、书本,让幼儿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使用功能,并能够应用在生活中,扩大幼儿知识视野。

三、幼儿教育应用游戏教学方法

经过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方法对幼儿阶段教育教学具有帮助性作用。但是怎样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有效的教学形式,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经验,就游戏教学方法的应用分为几点进行分析。

(一)游戏与音乐艺术融合方法

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歌曲与游戏融合,进而提升幼儿的审美意识与音乐修养,为今后艺术发展奠定基础。在音乐歌曲中,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其中,进而角色扮演;同时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跟随节奏的变化蹦跳,掌握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例如:在“丢手绢”活动中,教师设计丢手绢环节,首先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圆,由一名幼儿围绕圆圈跑,在音乐停止后幼儿将手绢丢在其他小朋友身后,随后,两名幼儿进行追赶。如果后一名幼儿追赶失败,则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样的游戏形式,符合幼儿个性特点发展,同时训练音乐节奏感,随之产生对音乐的具象理解。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或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中,教师引导幼儿学习雷锋懂得关心、帮助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幼儿歌曲本身较为抽象化。因此,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生活进行游戏引导。比如:在玩玩具时,引导幼儿学会分享玩具、不随地乱扔等,提升幼儿道德意识和行为意识

(二)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在游戏教学中,也能够培养幼儿合作意识、学会分工协同,懂得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对其今后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拔河游戏活动中,教师将幼儿平均分为2组,在规定时间内,哪组小朋友被拽到另一组红线内,哪组小朋友胜利。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到:在小组合作中,只有小朋友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才能赢得胜利,提升合作意识。比如:在清晨活动中,开展接力运球游戏活动。2人为一组进行运球,两人通过报纸将球运到对面,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先到终点。如果中途球掉落,则需要从新回到起点运送。在活动中,小组学生合作将报纸拉好,然后将球放在报纸中,一前一后移动向前。在这次活动中,每一名小朋友都积极参与到互动中,并相互配合取得胜利,幼儿普遍提升了合作意识。由此可见,游戏运行对合作意识的提升,效果显著。

(三)区角游戏形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室划分为不同区域,幼儿选择自己的游戏活动区域,选择所需物件,主动投入到游戏规则制定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制定相关游戏计划,与幼儿合作完成,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在游戏规则制定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遇到困难或问题,要冷静处理,保持清醒头脑,提示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提升幼儿学习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化游戏形式,提升教学效率,使游戏教学充分发挥真正的价值意义。区域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合作反思,通过反思总结区域游戏活动中的不足,并加以完善。除此之外,在合作反思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乐趣所在,同时让幼儿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反思时,教师要用积极的语言总结、肯定幼儿行为,提高幼儿自信心,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关注,使幼儿能够主动投入到区域游戏活动中。例如:教师设计《三只熊》游戏活动,教师在投放材料中,注重材料投放的目的,要符合游戏活动与幼儿兴趣,根据活动要求,使幼儿得到能力的提升。通过各种不同的信封制作3只纸熊,同时将纸箱作为房子,引导幼儿在信封纸偶游戏中,利用信封纸偶形式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中,幼儿乐此不疲的在游戏情境中,学会了信封的使用。在制作结束后,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角中。通过这样的区角活动形式,培养幼儿勤俭节约、懂得关心良好品质;在制作中得到思维的创新,能够将不同材料应用在相应背景活动中。

综合分析,将游戏活动与教学相融合,其作用影响是值得肯定的,对教学的重要性也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到引导,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科学规划游戏形式,确保游戏教学发挥真正的意义价值。笔者分别从:游戏教学含义、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应用游戏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幼儿游戏教学的应用起到帮助性作用,同时深化新课程教育改革。

作者:赵静 单位:开封市金明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崔玮.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6(31).

[2]刘雅凤.以游戏精神观照幼儿教育:从意蕴到行动[J/OL].学周刊,2017(04).

[3]李书珺.对幼儿园体育游戏中教师角色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03).

[4]武丹.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4

从教十三年,每当我看到一张张纯真而自信的笑脸,就会感到无比幸福,因为我拥有一颗晶莹的童心,记得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我虚心向同事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认真阅读各种幼教书籍,吸取期中的营养,深入反思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逐渐积累经验。在付出艰苦的努力后,我逐渐形成了自己教学风格,能够灵活的安排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组织一天的生活了,我播种着希望,收获着幸福。

本学期按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依据《幼儿园工作规范》提出保教目标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述的各领域目标,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教育内容,追随幼儿的兴趣,严格按从幼儿身心的角度,按游戏目标的三个维度来制定。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提问、设想,体验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幼儿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色的游戏中,注重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机会,使孩子们学的更主动、更自由、更有活力。他们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讨交流中表述自己对成功经验和同伴一起分享。在游戏中如发现问题,我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对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生成的问题,给予总结提升,告诉幼儿。将他们发现的问题延伸到下一次的游戏中,并承诺提供更多的材料。得到继续探索的机会。

三月份我们的主题活动是《动物王国》。为凸现主题背景,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增强环境的流动性,让幼儿在感知周围事物的过程中,通过富有情趣的动物与环境的互动,让幼儿与老师共同布置主题墙面。例如:在“动物妈妈找宝贝”中,我们用树和草地围城动物的家,留出空间让幼儿放置找回的动物宝宝。“在小河里”,我们布置了一条小河贯穿整个画面,清清的河水蜿蜒流淌,伸向一望无际的草地,而河中的小动物(小鱼、螃蟹、乌龟、青蛙)则由幼儿发挥想象力,用剪,折,粘等方法制作。不断重组构成了和谐的环境,在布置环境中,孩子们由期待萌生了主动参与,在他们自己动手创造优美的环境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还为班级取得了环境创造一等奖的好成绩。

本学期的教研活动是《角色游戏》是怎样开展的。首先,制定游戏目标与以前不同,是由幼儿角度,(从情感、能力、知识经验)的三个方面出发来制定的。我虚心向教干请教学习,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不断丰富游戏中的半成品,提供给幼儿动手动脑操作的机会,较好的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研观摩活动,还向其他老师学习交流观摩后评价反思,每日认真做好幼儿家访工作,添好家园联系手册。利用业余实践和利旧利废制作出幼儿喜欢的半成品玩教具。

幼教的工作辛苦,只有一线教师才有深切的体验,有一次我班有个小男孩摔倒了,头上起了包,家长的反应相当激烈。他四处向领导告状,我开始变得不知所措,诚惶诚恐。我对工作失去了全部热情与信心。我得情绪随之跌入了低谷。再看我心情不好时,孩子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微笑,他们远远的看着我,好像是在说;“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他们用特有的反思表达自己的情感,将润喉片和奶糖悄悄的放在我得桌上。面对孩子们的爱,我重新找回了自我,找到了人生的坐标,针对有些家长的不理解和误解,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并用一切机会和家长沟通。幼儿教师的职业让我深深的知道,当一名幼儿教师有超人的耐心和博大的襟怀,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下学期我还是争取大班下午班工作,我想做的好,我能做的更好。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5

幼儿游戏是幼儿一种自发性活动,而且都是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是幼儿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幼儿游戏是幼儿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幼儿游戏,可以使幼儿获得身心愉悦的发展,同时还能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促进其自我技能的发展。那么如何实现幼儿游戏教学的价值呢?幼儿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提升幼儿的素质,使其更好适应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与小学、中学等学校教育相比,其教学目标具有特殊性。幼儿教学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基本上是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幼儿加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按照提升幼儿全面素质的教学目标要求,通过游戏的教学手段将生活性和经验性的教学内容有目的、分步骤地传授给幼儿。

二、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体现

在幼儿游戏教学中,非常关键也是最为重要的价值,就是幼儿能够通过游戏体验,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世界,并能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游戏经验,来解决和应对自己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身心愉悦的发展,并由此提升知识和技能。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游戏,为幼儿搭建了一个自由展现的游戏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幼儿能够交往互动,不但增加了词汇量,而且通过游戏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优点,锻炼语言能力,养成良好的交往品质。幼儿游戏教学的价值体现,就在于通过幼儿游戏的教学化,实现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并由此发展技能的特定教育目标。这是幼儿游戏教学的本质教育所在,也是其价值主体所在。在幼儿教学中,游戏主题的选择来源于幼儿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对象。幼儿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幼儿的生活及游戏主题,幼儿的游戏教学主题也就有所不同,并由此而丰富多彩,可供选择的机会也就分外多。针对幼儿喜闻乐见的一些故事,我常常将其当做最好的游戏主题,让幼儿从中能有所体会。如在讲过小羊过桥的故事后,我让幼儿进行过桥的游戏活动。我让两组幼儿抱着大块积木在“独木桥”上过,然后两组幼儿互不相让,结果很多幼儿都被挤到了“河里”,最后大家都认识到合作和谦让的重要性。在幼儿游戏教学中,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还体现在,通过游戏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实现幼儿的语言发展。如在做小熊请客这个游戏时,我让幼儿扮演小熊来请客,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说话方式,通过模仿每一个角色的特色语言,还有固有的动作,幼儿学会了不同的表达。在扮演小熊时,通过小熊热情的语言,幼儿能够学习如何招待他人。幼儿游戏教学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游戏改进自己的游戏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如在一个主题为幼儿园的游戏中,因为教师对幼儿严厉批评,导致幼儿情绪出现问题。这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一直争取努力弥补,最终实现了教学相长。

三、幼儿游戏教学价值的实现途径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培养;角色游戏;指导

通过角色游戏扮演不但可以给幼儿带来诸多欢乐,同时还可以推动幼儿的综合素养的发展。角色游戏属于幼儿时期比较典型的游戏类型,是一种适合幼儿的自然性游戏。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和实际生活有着明显的区分,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游戏活动方式。在开展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工作至关重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让每一个幼儿在游戏活动当中都可以受益良多。通过有趣的角色游戏扮演,可以充分激发出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同时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1-3]。

一、角色游戏中教师组织与指导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针对在幼儿时期的培养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年轻的幼儿教师就好比幼儿园当中的一面镜子,需要具有更高的激情、热情以及朝气,同时也需要保证一丝稚气。在实践工作过程中,不管是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教育工作方式,经常会出现缺乏接地气的理论支撑,以及有效的实践工作经验,造成了幼儿的培养工作质量相对较低。在长期的教育培养活动中,教师开始慢慢重视幼儿的发展性作用,开始更多的关注幼儿园当中的各种游戏培养模式,其中角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游戏活动方法,但是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经常面临着诸多实践难题。同时影响幼儿园教师角色游戏指导能力的因素也相对比较复杂。因此,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个人能力,如何有效提高对幼儿的指导工作效果,是幼儿园教师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指导策略分析

所谓的角色游戏是幼儿依照自身思想意识,通过模仿和想象有效借助真实的器材,以自身角色扮演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肢体语言动作以及表情等来扮演某种人物角色,这种游戏方法又称之为象征性游戏。比如教师在举行“如何当医生”的角色扮演游戏过程中,幼儿被教师分为两组。一组扮演医生角色。一组扮演病人角色。因为,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很多幼儿并不知道如何去扮演医生的角色,如何给病人进行诊断,此时教师需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引导,可以向小朋友进行提问:小朋友你们生过病吗?幼儿回答:生过,此时教师向幼儿继续进行提问,生病的时候该去何处看病,此时幼儿回答需要到医院来看医生。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开放式提问,医生是如何给病人进行看病,此时幼儿会迅速回想起自身在生病时的医生看病经验,给出多种不同类型的回答。比如,给病人开药打针或者是使用体温计量体温等方式。通过这一系列问答之后,幼儿充分了解到医生角色扮演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幼儿相互之间进行轮番角色扮演,让每一个幼儿都充分融入到整个角色扮演游戏当中,提高了幼儿的游戏参与程度,实现了角色扮演游戏的良好活动效果。在上述角色游戏扮演活动当中,对于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前几个问题的引导需要尽可能设计成一个比较单一和简单的问题,让幼儿可以直接了解到去医院看病以及医院给自己看病角色的具体形象,让自身充分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该如何加以进行。此时教师在使用开放性的问题问答方法,有效激发出幼儿到思维创造性,让他们不断回想自身在看病过程中的各种经历,以实际生活经历为基础,开始一系列角色扮演,有效提高了幼儿的角色融入程度,同时也实现了整个角色扮演游戏的高质量开展。

三、教师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指导能力的分析

角色扮演的游戏属于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方式,但是作为幼儿的引导者教师来讲,并不是完全放松不管,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教师给幼儿施加各种教育理念的重要过程,也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意义所在。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判断,比如,游戏是否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项目,是否存在一定的不可预知性,游戏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是否安全等方面的因素加以考虑,有效提高游戏活动的开展质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该阶段教师的角色已经从组织者转化成幼儿的帮助者,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仍然处于一种主导性的作用,但是不能过多的干预幼儿的个人行为,也不能轻易的打断游戏进程,防止对幼儿的思维想象空间形成不良的影响。在针对这一问题条件下有两种方式,教师需要及时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当中。首先,是幼儿的角色扮演无法顺利继续开展;其次,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活动行为,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幼儿充分融入角色游戏扮演当中。教师在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幼儿的各种游戏行为,比如判断幼儿的游戏主动性和专注程度如何,幼儿自身是否具有更加强烈的角色认知意识,幼儿对材料的使用状况如何,是否以物代物又而处于何种交往和合作的水平,以及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情节表现是否丰富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有效的观察。通过细节观察之后要做好有效的指导工作,教师需要从游戏主题出发,对各种游戏材料进行有效的使用,对幼儿的角色游戏扮演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同时对游戏活动的最终成果进行有效的反思和总结,以此来更加有效的指导幼儿进行各种角色游戏扮演。

四、结束语

角色游戏是幼儿时期比较典型的游戏方式,在该项游戏的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制定出一个特定的游戏情境,有效提高幼儿对角色游戏扮演的参与兴趣,以此来保证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出角色游戏的真正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春燕.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19(30):67-68.

[2]刘婧雯.论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参与策略[J].才智,2019(14):184-185.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7

(一)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设计都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也要适应我国技术进步和更新的要求,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课程理念设计中,我们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学习,侧重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立足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职业性四项原则。作为一门集幼儿五大领域(科学、健康、艺术、社会、语言)教育教学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自身综合性的优势和亮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合作,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选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相对接的教学内容,在安排学生动脑动手活动(如探索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活动方式与内容、幼儿游戏活动创编规则和形式、制作幼儿园教学课件、儿童歌曲舞蹈视频化、儿童文学创编故事化、手工教具制作卡通化)、幼儿园教学实践模拟演练(如模拟幼儿课堂、故事角色扮演)方面给予倾斜,努力做好教育与“生产”的对接,从而满足职业岗位需求。

(二)课程目标设计理念

《学前教育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我们将其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儿童观,具备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精神,勤奋钻研的敬业精神,严谨负责的责任意识和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等。将其知识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和教育方法,了解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掌握科学的学前教育规律、方法以及育儿知识等。在能力目标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运用所学学前教育理论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备科学的育儿能力;优秀的学前教学、管理、教研能力和评价能力,可以科学合理编制幼儿园课程,制定教育计划,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有效设计组织幼儿教学和游戏活动,科学评价幼儿园课程方案和幼儿发展水平,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课程思路设计理念

1.课程内容项目化。选择对学生未来从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内容作为课程的具体内容,用综合性的项目串联、反映、优化知识,将知识、能力相互联系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能力相辅相成,用理论催生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巩固知识,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我们将课程划分为五大项目:学前教育基础知识项目,学前教育基本要素项目,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学前教育衔接项目,幼儿教师必备技能项目。

2.任务分配具体化。在每一个项目下,具体、明确地设置任务。如:项目二——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项目,设置学前儿童观、学前教育观、幼儿教师角色、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幼关系等五项任务;项目三——学前教育教学项目,设置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教学、幼儿园日常活动、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五项任务;项目四——学前教育衔接项目,设置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衔接、与社区的合作、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等三项任务;项目五——教师必备技能项目,设置教师观察能力、沟通能力(与幼儿、家长、幼儿之间的沟通)、制定教育活动方案能力、组织教育活动和反思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共七项任务。

3.教学方法多样化。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授课法和示范教学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衍生的案例分析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社会实践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模拟法及角色扮演法等方法。要做到授课精练;观摩学习,善总结反思;模拟练习,多强化实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案例分析——设疑:小组讨论——讲解/模拟——指导/实践——巩固提升”,或“任务驱动实践——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讲解/示范——实践巩固”,或“观摩——重新创编——情境/角色表演——自评/他评——讲解总结——强化巩固”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课程效率。

4.能力培养过程化。在课程项目教学中始终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游戏任务为例,教学过程由幼儿游戏概念、功能引入——游戏观察记录方法学习——自己动手设计游戏活动方案——指导小组模拟游戏活动等组成。再如,以学前教育教学项目——幼儿园日程生活为例,教学过程由教授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内容理论——观看附属幼儿园一日生活实例录像——自己写出心得感想——幼儿园实践——反思——写一份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等组成。通过项目任务的模块化、具体化,将“教学做”贯穿在课程教学的每一项任务中,确保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5.考核评价阶段化。作为基础理论课,需保证期末书面闭卷考核60%的比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案例分析和教案撰写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余40%的分值科学合理地运用到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小组作业、个人作业分别占考核成绩的10%,充分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准备小组讨论和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作业任务。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设计理念

教材资源包括李生兰教授的《学前教育学》,桂景宣的《学前教育概论》和黄人颂的《学前教育学》。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有《幼儿游戏与表演》《儿童文学欣赏与表演》《幼儿舞蹈与创编》等。数字化资源包括省级、院级精品课程网址中的素材,国家及各省学前教育网等网站中的课程、活动视频及附属幼儿园实践教学提供的光盘案例素材。实践资源包括学院专业项目活动实训室、校内外两大综合实训基地及附属幼儿园实习资源。

三、《学前教育学》课程建设思路

(一)努力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课程改革向深度推动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参加国内外各级培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为课堂教学对接学生未来的幼儿园实际教学管理提供助力。

(二)推进院校教材编订改革

在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已编订的精品教材《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学前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儿童文学鉴赏创编讲演》《儿童歌曲弹唱》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学院实际、理论教学需要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编订学前教育理论专业教材,以项目为模块,以具体任务作为完整课程学习的过程,重点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和幼儿园组织管理能力。

(三)高职院校与幼儿园合作深度发展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8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游戏;幼儿;自主评价;策略

幼儿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中包含了幼儿体质的增强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强化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了解,不断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自主的能力。

一、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积极意义

(一)正确认知自我与集体

幼儿园体育游戏的形式非常多样,其中团队个体之间在相互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不免也会出现冲突与摩擦,此时团队内部的协调就能够体现出成员之间的大局观念,这时幼儿已经形成了以集体为主的意识,将集体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的前面,逐渐形成服务意识与集体荣誉感。要想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理念,教师应该从幼儿个体的兴趣与满足感入手,让幼儿在集体中体会到自身的成就感,其就能够意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进而强化自身的集体意识。由于幼儿园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其更愿意参与到新的集体活动中去,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心理引导其形成包容的品质。尤其是当代独生子女,其生活环境中就自然性地缺失了集体,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严重影响其之后的发展。针对这样的幼儿,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其参与集体活动,比如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在集体活动中幼儿能够在个体对比中形成对自己的清晰认知,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进而对自己进行反思与总结,同时在不断的合作过程中找准自己在集体中的正确定位,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处理好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幼儿面对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能够有效缓解自己的压力,产生更加积极阳光的心理。这样的幼儿能够正确认知自己,在集体中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其能够通过集体获得成就感,使得集体成为自己进步与努力的动力,从这个方面来看,篮球运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尽管幼儿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其社会经历、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运动能力都不是特别强,但教师仍旧应该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鼓励幼儿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这样才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运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运动项目的强度与技巧性,为幼儿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促进其身体的发育。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选择锻炼内容比较全面的体育游戏,在锻炼幼儿的肢体协调能力的同时还能够提升幼儿的运动爆发力以及节奏感,提高幼儿的身体抵抗力,促进幼儿骨骼方面的发育。幼儿很多体育游戏都是集体性的,幼儿在了解运动规则、参与运动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形成责任意识与合作意识。在体育游戏参与过程中,幼儿不断探索自己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定位,并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最大的力量,尽到自己的职责,帮助幼儿形成比较完整的人格。

二、幼儿园体育游戏传统评价模式的弊端

从当前的幼儿体育游戏评价体系来看,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体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而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一般会针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规则意识、纪律意识、运动成果以及材料收拾等方面。教师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针对以上几个方面,教师会对幼儿进行表扬或批评,并在点评之后强调幼儿运动的行为规范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在实际运动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并不关注,在评价的时候还会忽略幼儿自己对体育游戏的认知以及其自己的收获。再加上教师在评价的时候更加重视自身的权威,因此很难意识到幼儿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忽略个别需求,最终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另外,在体育游戏评价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游戏的结果,对于游戏的过程中并不重视。比如“接力赛跑”的体育游戏,教师可能只对幼儿的跑步成绩进行评价,但是却没有关注幼儿在接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付出的努力,这样的评价将会对幼儿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和打击,导致幼儿不愿意再参与相同的体育游戏,或者不愿意在游戏中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意见。针对教师主体评价存在的以上弊端,幼儿园应该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游戏评价模式,鼓励幼儿进行自评,激发幼儿的主动参与,鼓励幼儿之间的互相点评与沟通,更加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幼儿自主评价原则

要想提高幼儿园体育游戏幼儿自主评价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工作原则:首先是主体性原则,即尊重幼儿在游戏与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鼓励幼儿参与自主评价,正确引导幼儿复述自己参与游戏的过程,并对自己游戏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促进幼儿的进步。其次就是多元性原则。即使是幼儿自主评价,教师也应该创新评价的模式与方法,实现多元化评价。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演、讲述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游戏过程,并为大家详细讲述游戏的经过,在讲述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游戏行为。再次就是综合性原则。教师在引导幼儿自主评价的同时还应该遵循综合性的原则,从多个角度引导幼儿总结自己的游戏行为,比如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最后,教师还应该遵循层次性的原则,针对不同年龄以及锻炼学习需求的幼儿,教师应当深入幼儿群体,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制定多个游戏评价的标准,鼓励幼儿的自主评价行为,并及时对幼儿的分享行为表示肯定,给予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再次参与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四、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幼儿自主评价实施策略

(一)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

教师在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自主评价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坚持以人为本,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进而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幼儿社会化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提升幼儿的自信与自尊,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展示自己的勇气。受到生长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个体存在差异性,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其对于同一个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想法。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尊重的态度,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创造,使其在不断地活动实践中增加社会经验,促进自身的发展。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育,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能够因为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社会经验不足就忽略幼儿个体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更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硬加在幼儿身上。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幼儿提供轻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幼儿才能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能够为幼儿的自主评价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使其能够在自评的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游戏行为进行反思与总结,促进自我进步。

(二)合理应用自主评价引导语言

教师在引导幼儿开展自主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主动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以及语言特征,并根据幼儿的语言特征调整自己的引导语言,使其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强化幼儿对教师引导的理解与认知。幼儿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是直观且具体的,教师应在语言引导的基础上增加肢体动作的展示,这样才能够达到引导评价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不能够一直采取同样的引导模式,教师必须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不同心理特征与成长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引导评价手段,这样才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贴合幼儿的需求,有效引导幼儿开展自主评价。比如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经过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很多小朋友对恐龙比较感兴趣,有的孩子甚至能够认识超过十多种类型的恐龙。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巡游侏罗纪公园”的游戏形式,建立不同的关卡,最终“走出侏罗纪公园”。其中的关卡之间存在相互关联与递进的关系,而幼儿要想完整通关就必须在通过一个关卡之后总结自己的闯关经验,并将这些游戏经验应用于之后的游戏闯关中,这样就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自主评价循环,促进幼儿的成长进步,最终达到游戏终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由于不同的幼儿个体之间在成长环境、认知能力、个性体现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再考虑到幼儿开展自主评价的方式往往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对此,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语言风格以及应用技巧,激发幼儿的表达欲,学会自主评价。首先,教师使用的引导语言应具备亲和性,这样才能够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拉进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之后的教学沟通打下基础。委婉性的评价引导语言能够有效地保护敏感幼儿的自尊心,为其创建一个轻松的游戏评价环境,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开展自主评价,并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最终接受大家委婉的建议,实现自我的进步。无论是自主评价还是互相评价,教师应教导幼儿保持客观的态度,如实进行评价,强化幼儿对自身以及他人的认知。此外,由于每个幼儿的情况不同,教师应教导幼儿在评价的时候注意针对性,提出有效的建议,这样才能够获得对方的认可。最后,由于幼儿个体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其在相同游戏活动中达到的活动目标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评价引导的时候应该以发展性眼光对待幼儿,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优势与闪光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进幼儿的良性发展。有效的自主评价能够强化幼儿对自身能力的认知,并且更好地做出反应,实现自我的进步与超越。

(三)丰富引导幼儿自主评价的方法

一般来说,受到认知能力的限制,幼儿并没有主动进行反思与总结的想法,其在游戏之后往往会忘记具体的游戏过程与游戏行为。因此,等到开展游戏讲评以及自主评价的时候,教师还应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开展自主评价,并鼓励幼儿对体育游戏内容进行回忆,加深幼儿对体育游戏内容的认知,同时提高自主评价工作的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游戏开始之前与幼儿约定,如果在游戏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并且能够依靠自己解决,那么就需要在游戏结束之后和其他同伴分享这样的经历。这样一来,幼儿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己的思考,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参与度,同时还能够优化自主评价环节,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评价有约的方式鼓励全体幼儿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当幼儿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幼儿往往会沉浸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中,体会角色的内心,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做好自己的工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幼儿成功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大家面前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总结自己的想法与经验,这样就自然而然进行了对自己的评价,同时还能够为其他幼儿提供经验参考,同时得到其他人的赞赏,给予幼儿自主评价之后的良性回应。其次,为了帮助幼儿回忆具体的体育游戏情境,教师还可以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为大家回忆自己的游戏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游戏记忆将被唤醒,同时还能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情景再现的方式还能够吸引其他幼儿的注意,并在相同的场景中引发集体对现场情况的讨论,激发更多幼儿参与自评讨论。针对小班的幼儿,由于其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有限,经常出现游戏工具难以整理和归位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在体育游戏开始之前将体育运动场地拍摄下来,在游戏结束之后再拍摄一张场地的照片,并为幼儿展示对比两张照片,让幼儿总结两张照片的异同,并找出其中工具不合理的位置。在完成该工作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点评,使其意识到用具整理行为的必要性。最后,教师还可以使用照片辅助幼儿开展自主评价。幼儿大多具有短暂记忆,很多幼儿在自主评价环节陈述的游戏过程存在较大的差异,与真实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记忆力较弱,表达能力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使用照相机将幼儿游戏的过程进行拍摄,当幼儿自主评价出现问题的时候就及时拿出照片或者视频,引导幼儿的思维,从而直观地描述体育游戏的内容。幼儿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为语言交际,幼儿通过与他人的语言沟通总结自己的活动过程,同时进行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开展每日天气预报、美食播报等工作,由班级不同的幼儿轮流负责以上工作,并引导幼儿在每日活动之后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对之后的工作提出建议。这样就能够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同时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评价习惯。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幼儿教学中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幼儿的自主评价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反思与总结的品质,促进幼儿的进步发展与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引导和鼓励幼儿开展自主评价,帮助幼儿回忆游戏活动内容,提高游戏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贾旭、陈琴.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活动评价策略[J].学校管理,2019(3).

[2]庄秋萍.户外自主性体育游戏中幼儿运动智能评价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2019(06).

[3]张芳.混龄游戏中体育游戏的实施策略[J].学生·家长·社会,2020(05).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9

2005年9月,我终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刚走出校门的幼教新人,我始终都抱着求实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实践和反思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园领导的关心、同事们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平时在幼儿园行为得体,讲话文明,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积极参加园内的各项活动,有集体观念,时时刻刻将自己作为幼儿园、班级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和其他成员一起共同维护幼儿园和班级的荣誉。作为一名中共团员,我坚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参加政治学习.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积极的学习和反思。为了把二期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一日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等关于课改的书籍资料,提高自身对课改的理解,用崭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工作,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同时,为了能让自己在幼教方面有更为系统的知识,我还利用业余的时间报考了学前教育本科段的自学考试,并已经通过了一半的课程。另外,我积极地参加了浦东新区新教师的培训,在培训中也收益颇深。同时,我也虚心学身边人、身边事。我的带教老师就是我的搭班老师,因此我更有机会经常地向她请教和学习,并积极配合她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也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做好听课的记录并进行及时的反思,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断的努力。

许多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由于我刚参加工作。所以本学期的许多班级工作都是由我搭班老师完成的今后的工作中,会更积极主动地配合搭班老师,多做一些班级工作,同时也要更及时与她交流,以此来完善我工作中的不足,让自己在不断的实践中茁壮的成长,也让自己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号。

逐步适应并把自己融入了这份工作中,带教老师的帮助下。教学上,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虚心接受带教老师的意见,课堂上尝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多用开放式教学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活动中,认真向带教老师学习请教,并和她一起根据幼儿的兴趣开设了娃娃家”医院”等一系列角色游戏,让幼儿有不同的角色体验,并在游戏中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社会性交往能力等。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做到及时记录和分析,从而使教育工作更有目的性。

角色游戏反思范文篇10

关键词:儿童戏剧工作坊;幼专生;艺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在创客教育的影响下,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从幼儿园到高校,到处可见工作坊的身影,这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头脑风暴式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形式得以迅速传播,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专业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西方,“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单独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是渗透到各个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和学的组织形式,甚至是整个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行为所隐含的深刻意义[1]。国内关于儿童戏剧工作坊的研究并不多,从整体上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二是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运用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研究较多,但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专业的工作体系。这也表明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整体师资水平的局限。为此,通过在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实训,不仅能提高幼专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就职后的职业自信。

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根本目标。2002年5月23日,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文件,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通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基础和素质,进而具备走上工作岗位后必要的各种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便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该成果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其中,艺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核心素养。目前,关于艺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艺术素养体系建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各学科艺术素养的建构研究。除此之外,关于艺术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对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担。因此,应加强对幼专生艺术素质的建设研究,以期培养出符合学前教育需求的幼儿教师,并切实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

三、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流程

儿童戏剧工作坊是由对儿童戏剧感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的一种以小组为单元的学习形态,教师带着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肢体、声音、语言等身体自愿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境[2]210。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满足了自身对戏剧角色、情境等的体会和想象,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设计符合3—6岁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儿童戏剧主题和形式,如何展开对儿童戏剧的引导等。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儿童戏剧工作坊也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暖身活动。暖身活动就是戏剧教育的准备阶段,主要从肢体和情绪上引发参与者的动机和热情,幼专生具备一定的钢琴、舞蹈和美术基础,在肢体表达和艺术审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戏剧工作坊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初步拟定学习的主题,学生可以在主题之下自行设计更具体的戏剧主题和内容。在暖身活动中,起初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做个热身的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教师请学生想象成一种动物,学生模拟动物的动作,当教师说出“123木头人”的时候,学生就要摆出一个动物造型进行定格。而后游戏继续进行,也可以在定格的时候请学生们猜一猜对方做的是哪种动物造型,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当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暖身游戏的内容和意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的内容,每次暖身活动由一名学生负责设计和实施。暖身活动可以配合音乐进行,学生在做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积极情绪,同时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不同音乐类型带来的内心感受,提高音乐的欣赏、鉴别和感知能力。2.角色塑造。角色塑造就是通过想象对角色的体貌特征、心理活动包括言语特点的再现。学生可通过表情、肢体动作、美术、语言,借助道具(服装、生活物品、场景)等手段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创设一个小偷的情境,入戏扮演一个被偷了钱包和手机的人,她向学生描述了被偷的情境并简单勾勒了小偷大致的外形,但对于小偷细节的掌握就描述不清,记不得了,于是请同学们帮忙塑造这个小偷的形象。学生可以自己用笔画出来、用肢体表现出来、用言语说出来、加上特定音乐渲染这种神秘的效果等等;也可以用雕塑法,两两一组,将对方摆出一个小偷的造型;也可以通过角色圈的方法,多人同时扮演小偷的角色,塑造小偷的动作和言语。通过独自完成、两人一组完成和多人合作不同的形式共同实现对角色的塑造,不仅实现了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还能加强学生在同伴中的模仿和相互学习,实现了良好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统一。学生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其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从多元的角度分析、解读、解构和建构角色,打破常规思维,发展其创造力。3.情节创作。情节创作包括场景的创作、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三个方面[2]215。依据主题故事提供的线索和角色塑造时产生的新创意,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故事进行延续并表达、批判的一种形式。如为了找到小偷,教师和学生们想了各种途径和可能性,从小偷的服装、生活区域到通过走访调查小偷的来历等。在此过程中,围绕又会出现怎样的波折,如何最终合理解决的故事线索进行创作。教师可以直接入戏,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也可以采用坐针毡的方法,通过多人向坐针毡者(小偷的角色)进行提问,了解和刻画更多的故事情节并探讨角色的内心活动;也可以以“一封来信”扩展对当时情景的了解,揭开更大的谜团,产生更大的冲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创作。不论是教师入戏这种带有引导和主导性质的方法,还是学生团体之间的相互碰撞,还是用更加悬疑和神奇的方式进行创作,主旨都是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各种探索活动,发展想象力的过程,为了使创作的故事听上去更加动听,加入适当的戏剧冲突,通过批判性的思维不断完善和丰富故事情节,最后由学生进行表达的过程。学生在设计情节时需要考虑到场景布置,如材料的选取、材料的制作、场景的摆放、颜色的搭配等方面,这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空间辨别力。在创设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仅发展其创造力,还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分享与交流。分享交流,即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的展示、反思与评价。在暖身活动、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反思、不断调整当前和下一步的探索思路;在活动结束时,可以围绕该戏剧的主题进行剖析,如暖身活动的效果如何;戏剧活动时间上的分配是否合理;角色塑造的是否生动、多元且有想象力;情节冲突的设计是否明显;使用的戏剧教育策略是否恰当合适等等。评价和反思过程可以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自我评价主要是内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反思的结果。他评主要是补充自我认识的局限,寻找自我认识的盲点,通过别人的视角折射自己的问题,进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的一种方法。高效的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下一步的戏剧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是儿童戏剧工作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儿童戏剧工作坊对幼专生艺术素养培育的启示

1.儿童戏剧工作坊是提高幼专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儿童戏剧工作坊是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口语、键盘等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的过程中更是培养了幼专生多种将来在工作中需要的艺术素养。幼专生是将来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课程如五大领域和主题活动都需要幼专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如音乐素养、美术素养、舞蹈素养等,借助儿童戏剧工作坊这种综合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可以使幼专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和游戏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艺术素养就是各种能力的集合,能力的提高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不断提高的,幼专生的艺术素养也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和锻炼。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幼专生戏剧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作用。戏剧教学同其他教学形式一样,需要考虑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戏剧教育体现在暖身活动、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可以以学生的设计为主,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教师需要在工作坊正式开始之前与学生沟通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完成课题的整体设计并实施,教师起到调节、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专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尝试组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戏剧教育组织和实践的能力,进而发展其艺术素养。3.加强与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机联系,着力培育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的儿童戏剧工作坊能促进幼专生掌握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流程、内容、方法等。但是要想培育良好的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的师资,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教学对象上看,幼专生和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学前儿童有其独特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从学校角度出发,应多与幼儿园戏剧教学联系,与幼儿园联合建立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让幼专生在幼儿园戏剧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摩和实训,如此参与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建设,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符合3—6岁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符合儿童戏剧教育规律的、能促进学前儿童综合发展的儿童戏剧教师。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多所幼儿园合作创办儿童戏剧工作坊,每所幼儿园由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在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教学场所下,每周2—3次的实践教学,每次带10名学生作为助教和观察学习者,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开始的观察学习者到能自信、独立地带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是重要的环节。4.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包含了众多学科,在进行戏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在教师中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教育目标下,各司其职,教学前进行研讨,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形成多元且灵活的儿童戏剧教育方案,倡导开放接纳式的工作作风,让更多感兴趣的教师也有机会加入其中,共同促进幼专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以儿童戏剧工作坊为媒介,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美术教法、学前儿童语言教法、儿童文学、教师口语、学前儿童音乐教法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各门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分享教学经验,集思广益,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儿童戏剧工作坊中。学前儿童美术教法的教师可以负责儿童戏剧的背景、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学前儿童音乐教法的教师可以提供儿童戏剧的音乐选择和创编;教师口语的教师可以对台词中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气、停顿、换气等进行指导;学前教育学的教师可以将教育原理和方法融入儿童戏剧的策略之中,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学前心理学的教师可以从儿童心理年龄发展阶段入手,设计教师的有效提问,保证有效的师幼间的互动,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身上承载着对下一代教育的重任,在当前国家对艺术素养倡导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艺术素养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巨大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是在基本的生理满足的基础之上才出现的,这也是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基本的社会形态的。为此,在高职院校通过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形式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3—6岁学前儿童艺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宋丽博.“儿童戏剧工作坊”对幼专生专业职业能力建设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