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定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2:33:59

角色定位范文篇1

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1.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2014年6月23日,享有盛名的科技杂志《计算机世界》(ComputerWorld)宣布停刊,告别全球读者,正式从各地报刊亭中消失了,整刊随后完全转型为电子出版形式,由纸质刊物变成了网络刊物。这本创刊47年以来的杂志虽然心有不舍,但依旧做出了历史的重大抉择。当然,刊物本身的行业特点也是促成转变的因素。杂志总编Scot表示,印刷版的《计算机世界》停刊,并不意味着读者数量会减少,刊物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受到影响,编辑部坚持以内容为王,通过电子出版和期刊网站仍然会为读者呈现最新的内容。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特别关注》社长朱玉祥却认为:纸质版杂志将一直坚守,任何电子、网络、服务平台的其他传播手段都代替不了纸媒体,因为纸媒体创造着丰厚的利润,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其纸媒体销售全年利润可达到500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网络渠道每年几十万到几百万利润。朱玉祥强调,纸质媒体将是现代多元传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出版方式势在必行,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搜索便捷,传输快捷,环保低碳等显著优势,代表了出版业的未来和方向;但另一方面,纸质媒体的传统优势也依然存在,纸质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媒体不具有的收藏价值、礼品等原始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长顺教授认为①:全媒体是指利用传统的出版印刷、报刊报纸、电影电视媒介的基础上,以数字出版为介质,构建新的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内容平台,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多媒体滚动内容,从而实现不同媒体内容渠道的融合来探索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1.2全媒体出版的特征。1.2.1多元化形式。结合注释①的观点,可以认为全媒体出版的概念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跨媒体出版逐步衍生而来的[1],其核心思想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手机等各种传播工具与手段来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多元的出版形态。1.2.2互补性原则。全媒体之所以为“全”,是因为它并不排除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将其作为“全”的重要部分。不同媒体间的互相补充,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是全媒体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全媒体决不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间的翻版,而是全方位的融合;以追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朱玉祥还形象地用了一个比喻:归元寺等庙里的和尚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文字出现以前的口头传播,随着各种传播形式的发展,他们也许运用了印刷、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方式,但这种口头传播形式至今依然流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使归元寺香火不绝,延绵千年。

2全媒体时代期刊传播的特征变化

2.1期刊传播载体多元化发展。科技期刊,传统纸质载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除前述《计算机世界》宣布完全停止发行纸质版之外,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刊物停止印刷纸质媒体。而是根据全媒体传播的特征,采取纸质版与网络版(电子版)同时出版,并以合作的方式将其网络版权授予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网络数字技术供应商,有些期刊编辑部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平台,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与读者、作者互动,为纸质媒体的出版提前宣传造势,提高了阅读点击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向全媒体出版迈进。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资源,数据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现今提出的大数据出版概念,出版界将其归纳为4个“V”,即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其含义是指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庞大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海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实时处理[2]。特别多的科技论文信息量大、数据多。如果说10年前我们对数据的处理还仅限于系列数据的图表之中,那么现在我们生活在用0和1描述的各类数据世界中,要尽量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来表现科技论文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学会面对包含各种文字、数字、图形、符号、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海量数据,正确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进行编辑和处理。2.2期刊传播性质特征多元化发展。传统纸质媒体传播是单一的线性传播,传播渠道单一,受众群体有限。我只有购买了某本期刊,才能接收到期刊中的内容信息,并且传播者与信息获取者之间毫无联系,不能及时沟通,其读者往往就成为了“被传播者”。而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读者利用QQ平台、E-mail、微信等网络手段与编辑和作者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的互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网络还具有超强的识别与记忆能力,信息一旦后被下载、复制就无法删除了,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让记忆成为了常态,遗忘变成了例外”;另一方面网络信息个性化很强,人人都可以自由信息,人人都成为编辑。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者,编辑为唯一的信息执行者已成为历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位叫史黛西•施耐德的女孩梦想大学后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可是当她毕业后,她的梦想被打碎了。她在大学期间学业非常优秀,各方面都很出色,也去应聘了她心仪的教师工作。就在她期待录取通知时候,学校明确告诉她,她被取消了当一名教师的资格。原因是多年以前,她曾经将自己扮成海盗、双手握剑的性感照片放在Myspace她的个人主页上,并取名为“海盗剑客”,只是搞怪而已、私下展示一下自己的另一面。然而在史黛西曾经实习过的那所大学里,某位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上报给校方,因此,史黛西被取消了录取资格,理由是网上这张照片不符合教师职业的形象,学生可能会因模仿教师的海盗恐怖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当史黛西向学校承诺想将这照片从网上删除的时候,可是为时已晚,她个人的主页早已被编辑到引擎编录,而照片已被网络编辑存档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却被互联网永远地存储了[3]。可见,期刊传播的性质由单一的线性传播发展为多方的互动传播;由固定的信息发展为自由的个性化的信息;由局限区域的受众群体发展为不确定的受众群体。2.3期刊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媒体传播中受众往往变成被传播者,你什么信息,我就接收什么信息。期刊在哪个行业渠道发行,受众就是哪个行业的从业者,其他人是很难获得期刊中的信息。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期刊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读者与作者、编辑形成多元角色互换,读者来自不同行业的更加广泛的区域,受众群体更多;同时读者也可以转变为作者,作者也可以转变为读者,成为新的信息接收者;编辑也是如此,作者可以直接在网上与编辑沟通修改文章,读者也可以直接将发现的问题向作者或编辑反馈,这种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更新的速度。正是由于期刊传播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期刊编辑,就应该与时俱进,提高网络出版的素养,迎接全媒体出版带来的挑战。

角色定位范文篇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一系列关乎经济增长、关注民生发展、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以后,全力保证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得以贯彻执行是我们各级党政机关首要的政治任务。行政监察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其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执行过程中不单单是一个忠实的履行者,而且还担负着对政府其他组成部门贯彻执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监察职能。因此,我们监察机关要认真全面地履行监察职能,做到履职不缺位。

国家每一项大政方针的出台,下面基层必定要抓好贯彻落实,那么贯彻落实得怎么样,就要通过不断地开展监督检查,督促有关经济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在各自的工作中切实抓好贯彻落实。这个时候,我们监察机关就要及时跟进,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开展行政监察,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顺利实施。要善于运用《行政监察法》及其它法律、法规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权力和手段,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坚决纠正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等行为,严肃查处因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行为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案件,确保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不折不扣地贯彻到基层,落到实处。比如说在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我们监察机关就必须认真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绝对不能缺位。要协同发展改革、财政和审计部门,不断地对项目实施单位执行政策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中央的政策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二、牵头不包办

实际工作中,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监管,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行政越权或行政不作为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有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出台的政策规范带有明显的部门色彩,各自为政,甚至互不买账,相互抵毁,形不成合力。这个时候,监察机关就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但是不能包办,要进一步理顺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经济监督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关系,既要敢于唱主角,主动开展行政监察,又要善于当配角,加强与职能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行政监察的效果,真正形成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和合力。比如:在房地产开发清理工作中,国土、房产、财政、建设和规划部门等有关部门都要参与,这个时候监察机关的牵头作用颇为重要,只有监察机关的牵头,各个部门才能形成合力。但是,监察机关只能牵头,不能包办。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严格按照自身的职能,是谁的职能就由谁去做,分工负责,同时要在监察机关的牵头下,相互协作,这样,各职能部门做到既分工又协作,能形成合力,工作开展有序而且到位。

三、督促不替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履行职能和遵守法纪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察机关应始终把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履职监督和查处案件作为工作重点,做到“督促不替代”。然而,在我们的实际工作当中,有许多是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监察机关参与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比如:在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中,牵头单位是安全生产监督部门,我们监察机关要积极参与,但是不得替代安全生产监督管部门的职能,要正确当好角色,把握好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安全生产监督管部门在安全生产检查中,发现有监督对象存在违纪违法行为时,或者我们发现安全生产监督管部门不正确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时,监察机关则必须主动介入,对违纪人员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直至案件的终结。

四、协调不越位

角色定位范文篇3

一、当好“五大员”明确工作职责

(1)要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利用会议、广播、写标语、出墙报和“农家课堂”、“流动党校”、党员电教室及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宣传中央有关支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等内容。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所驻行政村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自然资源条件;二是农村政策落实情况;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四是经济发展情况;五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要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一是协助做好正在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二是密切关注农村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的防范工作。三是建立矛盾纠纷发生的预警机制。四是帮助农村调解员提高调解工作能力。五是协助村干部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要当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员。一是千方百计帮助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和培育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指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

(5)要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督导员。一是指导做好“三级联创”工作。二是指导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三是督促基层党组织高标准进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四是协助当地党委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二、围绕“五项工作”确定工作重点

(1)制定好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着眼长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村委会做好新村建设规划。

(2)抓好经济发展。检验新农村指导员的工作成效,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农村经济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农村的面貌是否改变。为此,广大指导员必须要紧紧抓住当地的经济优势和特色,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农民增收。一是指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发动群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坚持走工业带动农业的路子,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转变。

(3)多办好事实事。围绕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落实党的政策,协调部门支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一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导农民做好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开展整治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四是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针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重视要到位。二是工作措施要到位。三是制度建设要到位。

(5)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帮三促进”活动。二是组织开展好“六个一”活动。三是开展好“四个走进”活动。

三、树立“五种新形象”让群众满意

(1)加强学习,树立勤学好学的新形象。广大指导员要加紧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认真钻研,勤于思考,不断夯实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

(2)放下架子,树立亲民爱民的新形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员,经常性深入农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嘘寒问暖;要沉下身子,用真诚赢得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3)脚踏实地,树立求真务实的新形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下基层是去吃苦,去干事,去创业,决不是为了“镀镀金”。一切工作必须体现为民、便民、利民,做到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

角色定位范文篇4

本文作者:于文谦崔国文工作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特征及角色定位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态势从奥运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当前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征。首先,奥运项目分布呈现非均衡性特征。从奥运金牌的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优势项目十分有限,基本集中在跳水、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射击、举重、蹦床、女子柔道等项目上,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这些项目所得金牌占到总金牌数82%强。纵观我国历届奥运会成绩这一特征同样显著。从1988年到2000年之间我国射击、乒乓球、体操、跳水和举重等5个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在5届奥运会中共获得金牌60块,占80块金牌总数的75%。另外,我国竞技体育在国内项目布局、运动成绩、运动队建设、市场发育等方面存在非均衡发展特征。其次,强项不强,弱项不弱。所谓的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是从项目自身国际影响力而言的。目前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会员数超过200以上的奥运比赛项目主要有足球(208)、田径(210)、篮球(212)等。这些项目较为集中地体现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所以受到各国运动爱好者的追捧,普及度极广,因此国际影响力更大,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强势特征故称为强势项目。而弱势项目则指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员数处于在100个左右的项目,如赛艇(112)、击剑(108)、棒球(108)等,强势项目与弱势项目在金牌设置上并无区别,但无疑只有在体育强势项目上具有竞争优势的,才算得上真正的竞技体育强国。[5]根据这一惯例,我国优势项目跳水(155个)、体操(125个)、乒乓球(186个)、羽毛球(147个)、射击(154个)、举重(115个)和女子柔道(187个)等基本都不在强势项目之列。没有一个大项国际联合会数目超过200个。呈现出典型的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分布趋势。最后,培养模式奉行“举国体制”。我国当前奥运选手的培养基本沿用“举国体制”的方式。实践证明,这一模式为我国的金牌战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体制也带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大量资源集中发展优势项目后,其他项目需要的资源必定被剥夺或者减少,自己的优势项目潜力挖掘殆尽之后,可以拓展的夺金面必然受到限制。国家角色定位角度之下的竞技体育特征诠释竞技体育是国家事业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大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从竞技体育的发展态势中也能窥视出国家定位的思路。同理,国家发展思路决定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与发展特点。首先,竞技体育的非均衡性是我国当前的错位竞争思维的具体体现。所谓错位竞争是指避开竞争对手的早已经确立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对手没涉及或者没注意的领域快速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我国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在产业布局、经济实力、国民富裕程度、受教育程度以及法制建设等软硬件上离发达国家还有着明显差距。总理在第65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提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属性没有改变,虽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因而我国只能灵活运用错位竞争,不断创新思维,在狭缝中不断积蓄力量,以求成长。竞技体育项目非均衡性发展是我国国家角色定位的具体反映,也是金牌效应下的必然选择。尽管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快速发展,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上成功登顶。但同体育强国还有巨大差距,项目分布不均衡、不合理,夺金点狭窄,在强势项目上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超越美国只是形式上的领先,无论是奖牌总数、分布趋势还是国内人才储备、资金支持等仍然有着巨大差距。我国竞技体育之所以在当前世界列强激烈竞争、摩擦不断的大环境下取得不菲成就与我国积极拓展发展道路,充分运用错位竞争这一思路是分不开的。体坛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弱有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我国竞技体育的总是立足本身特点,在国际体坛变化中不断寻求发展薄弱点,予以重点公关以求金牌效益最大化。以蹦床为例,我国因为同项群项目水平较高,且开展较早,因此这一领域中很快的占得先机取得不俗战绩。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产品附加值的高低决定了产品利润。出于文化、体制、历史等的原因,我国尖端技术多靠自力更生,在很多先进领域中我国仍处于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我国长期拥有8%左右的增长速度、低廉的劳动力所带来的人力优势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生产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性的,附加值低,与美国、欧盟、日本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位置相比尚处于地位,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有限。国际影响力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长,但中国的外交手段仍显单一,且资源有限。在文化方面,在西方眼里,中国儒家文明被视为会引起冲突的世界七大文明之一[3]。当前我国国家角色定位决定了竞技体育的强势不强的尴尬态势——这些强势项目普及较高,各国投入较多,关注较广。限于资金、技术、人才的不足,我国想在田径、足球、篮球等强势项目困难远比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等弱项难度要大的多。基于以上原因,出于金牌战略分布的考虑,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重点放在适合国情的、投入相对较少的优势项目上这种思维必然造就强项不强,弱项不弱的局面。最后,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国家定位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力的不断增长我国被视“欧亚大陆新政治地图上主要和积极的地缘战略棋手”[4]。然而通过北京奥运从成功申办到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罗格语)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蜕变与强国的崛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经济的重心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带有污染的加工制造等低产值的产业为主,部分增长是依靠的人口福利。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是我国当前定位的必然选择。我国竞技体育在发展困境面前也是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低成材率为代价,谋取金牌的优势地位。在体育产业发展上也是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利用人海战术,用极高的淘汰率换取少数人的成功。

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重塑

现代国民的培养是发展竞技体育的重要目的之一目的决定方向,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既是竞技体育的发展目的也是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竞争激烈,关系错综复杂。国民素质直接决定了国家竞争力。竞技体育在培养国民素质方面有着显著作用,首先,竞技体育可以有效提高运动素质,运动素质的提高对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军队战斗力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其次,在培养与强化国民竞争意识方面有着独特价值,不断超越是竞技体育核心价值之所在,是人性张力的直接体现,对于孕育社会精神,培养大国国民气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最后,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参政与民主意识。这些都是当代国民不可或缺的基本品质,也是大国心态下发展竞技体育的目的与方向。大国责任与度量下竞技体育发展多元化态势大国角色定位中不仅要有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等硬实力,而且国民要有与之相应的不卑不亢、按原则、讲理性的健康的大国心态。无论是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还是学校体育等都离不开人这一主体,我们应该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予以发扬。金牌固然重要但是应弱化金牌关注度。随着人们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竞技体育必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反而言之,随着生命力强的项目的普及,人数的增长,群众基础的不断增厚,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必然呈现越来越好的趋势。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即使脱离国家队的支撑,同样可以诞生更多的运动明星。用自信的态度,坦诚接受自己的不足,充分借鉴其他众多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才是对现代社会的积极融入,所以由此可见,大国视野下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及项目发展多元化趋势是必然趋势。体育发展的多元化还涉及一些非奥运项目的发展问题。华夏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大量的民族体育。然而,不可否认在竞技体育的金牌战略压榨下生存空间日益狭隘。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舆论宣传都侧重于世界流行的项目。大国心态之下的民间体育则更体现“人文关怀”——适合什么地方发展就在什么地方发展,喜欢何种项目就发展何种项目。不用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与舆论。只有自信的面对才能孕育健康的体育观、价值观。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分析事物发展是体现大国风范的重要标志。3.3大国理念下竞技体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转化与互溶集中资源,选择优势项目力争在点上的突破是弱国办体育的战术选择,也是弱国办大事的必选之计。却不应该成为未来体育发展必须的、唯一的选项。站在历史角度来看,普及与提高才是正道。当前,我国很多职业队伍都聘请外教,欲以学习本项目当前世界流行的先进经验。然而,很多队伍引援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注重对技术或者战术的理解与接纳,而对其精神层面的理解仍难领悟,或者说文化交融出现错位导致失败。聘请外教固然是形式上的开放,是对世界文化的接纳,然而精神层面的领悟才是我们学习的本意。客观的说,技术规范各国相同,而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原因很多就是精神文化层面上没有与本项目深度切合。执教国外队伍本身就是宣扬自身文化的一个途径。郎平执教美国队取得历史性的成就。由此就是对我国女排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民族不意味着狭隘与独享,民族的东西要敢于拿出去,这样才是大国民心态。大国心态不应将某种项目简单的归为民族的或西方的,并带有偏见的看待西方体育或者东方体育。无论何种项目只要融入到本国,且很好的融入于本民族的文化之中就不应视之为外来的,因为已经被民族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反过来说,“世界的就是民族的”也不无道理。因为世界文化在融入不同民族的过程中必然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只有成熟的民族心态才能不被短视行为所局限。而这种心态的培养正是竞技体育孕育国民素质的目的之所在,才是我国发展体育的本意之所在。

角色定位范文篇5

(1)要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利用会议、广播、写标语、出墙报和“农家课堂”、“流动党校”、党员电教室及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央、自治区、贺州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宣传中央有关支农惠农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等内容。从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要当好村情民意的调研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所驻行政村五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一是自然资源条件;二是农村政策落实情况;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四是经济发展情况;五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要当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一是协助做好正在发生的各种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二是密切关注农村苗头性、倾向性矛盾的防范工作。三是建立矛盾纠纷发生的预警机制。四是帮助农村调解员提高调解工作能力。五是协助村干部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要当好富民强村的服务员。一是千方百计帮助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积极发展和培育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四是指导和支持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集体资产。

(5)要当好基层组织建设的督导员。一是指导做好“三级联创”工作。二是指导基层党组织深入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三是督促基层党组织高标准进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四是协助当地党委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

二、围绕“五项工作”确定工作重点

(1)制定好发展规划。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目标,着眼长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导村委会做好新村建设规划。

(2)抓好经济发展。检验新农村指导员的工作成效,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农村经济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农村的面貌是否改变。为此,广大指导员必须要紧紧抓住当地的经济优势和特色,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抓好农民增收。一是指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发动群众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的思路,坚持走工业带动农业的路子,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分散型向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转变。

(3)多办好事实事。围绕群众满意的根本标准,落实党的政策,协调部门支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一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引导农民做好公共设施建设。三是开展整治村容村貌的文明新风建设。四是开展和谐社会建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4)抓好社会稳定工作。针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重视要到位。二是工作措施要到位。三是制度建设要到位。

(5)开展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一是积极开展“五帮三促进”活动。二是组织开展好“六个一”活动。三是开展好“四个走进”活动。

三、树立“五种新形象”让群众满意

(1)加强学习,树立勤学好学的新形象。广大指导员要加紧学习,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认真钻研,勤于思考,不断夯实知识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农村工作的能力。

(2)放下架子,树立亲民爱民的新形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把自己当作农民的一员,经常性深入农户,串百家门,知百家情,嘘寒问暖;要沉下身子,用真诚赢得百姓的信任与爱戴。

(3)脚踏实地,树立求真务实的新形象。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下基层是去吃苦,去干事,去创业,决不是为了“镀镀金”。一切工作必须体现为民、便民、利民,做到重实绩、办实事、求实效。

角色定位范文篇6

关键词:贸易摩擦预警机制角色定位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后,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万亿美元的大关。可随之而来的,还伴随着贸易对象国对我国频繁使用反倾销诉讼和保障条款,以及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面对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建立相应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我国贸易预警机制运行状况

作为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组成环节,原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制定了建立反倾销机制的总体方案并启动了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于2003年初还下发了关于在省级经贸委和已经授权的行业协会开展产业损害预警调查的指导性意见,对监测主体和对象主体、监测指标体系的内容及调查原则和程序都作了一系列的说明。目前已取得三个方面的进展:一是实施了对共计456类、2733个税号重点敏感商品进出口异常的预警监测,初步完成了产业损害预警模型、海关数据分析等软件的编制和应用工作;二是建立了汽车、化肥和钢铁三个重点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三是基本形成了产业损害预警信息的应用平台,逐步完善了预警数据报送平台、预警信息机制与平台和预警数据挖掘分析平台的建设。2003年已在天津、上海、山东、河北、河南、新疆、甘肃、广东、深圳、浙江等10个城市初步建立起各自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虽然我国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也仅仅是具有了一定的雏形,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严重制约了外贸预警机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从表面上看,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信息不全、预警滞后、覆盖面窄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是整个预警机制中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在外贸摩擦预警机制中有三个主体: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只有三个主体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预警机制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目前,这三个主体在分工合作上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主导位置不明确。在已建立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中,有的地区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有的地区是以行业协会为主导。这就导致各个预警检测系统各自为政,缺乏宏观层面的协调统一的组织保障,横向沟通协调能力减弱。

2.政府管理过细。政府中已有很多部门参与到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设中,而且目前很多地区的政府还专门设置了相关的部门,组织专家来分析数据、信息,编制预警报告。这种政府管理过细的做法使政府部门投入了过多的人力物力,造成了一定的财政压力。

3.行业协会功能发挥不够。目前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中,大部分行业协会仅仅是负责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企业的一些培训上。和国外行业协会相比,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4.企业对自身的责任认识不清。我国外贸体制经过变革后,许多企业都拥有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生产多少和定价多少都由自己决定。很多企业只从自身短期利益出发,对预警报告不予理睬,盲目生产和自相竞争,缺少自律,因而频繁遭受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二、我国贸易摩擦预警机制中的角色定位

针对目前我国贸易预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改变现在预警机制中各个角色的定位,构建“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中心协调,企业广泛参与”的模式(见图):即政府在预警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提供各种信息,通过制定外贸法规、政策从宏观层面上控制整个外贸预警机制;而行业协会作为预警机制的重要环节,具体处理机制建设中的具体工作,成为机制的联系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企业就是积极的参与者。

和现行的模式相比,这个新模式在肯定政府的主导作用后,强调和突出了行业协会的中心作用。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完善十分必要的。三方主体各自具体的角色定位以及发挥作用的途径如下:

1.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都应该担负起收集信息的责任:政府各部门主要是收集宏观方面的信息资料,例如本国各行业生产销售出口的总数据以及出口国的经济、政治情报和产业政策信息;行业协会主要是收集国外同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和企业生产销售信息,以及本国该行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企业则是通过自己在海外的据点收集外贸信息,并负责提供本企业生产销售的数据。

2.数据收集后,应在作为信息处理中心的行业协会进行集中处理,并通过预警模型制定出行业损害预警指数。

3.在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损害预警指数的基础上,结合政府组织的专家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拟定出有关国内外市场、贸易政策、企业的预警报告。并将预警报告分送到政府各级部门、或通过网络平台传达到行业协会和各个企业。

4.政府外贸主管部门根据预警报告制定出每个时期的外贸法规,以及外贸政策,从宏观上做好法律预警。

三、角色定位的原因分析

1.政府为主导地位的原因分析。政府在预警机制中的职能主要是各级部门对各类出口产品信息进行监控,并根据预警报告制定外贸法规、政策,使用出口许可证或配额招标制等手段从宏观上控制商品的出口。

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的建设中,有众多的政府部门参与,例如经贸委、商业部门、海关、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标准化部门、技术监督局、物价局等。一方面,他们是产品生产、销售、出口的数据收集、统计部门,也就是预警机制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政策、法规的制定方,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干预出口企业的行为。所以,在三个主体中,政府担当主导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但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政府过多的参与预警机制的具体运行,政府部门没有必要专门设置一个部门来作为信息处理中心。原因有三:第一,政府毕竟属于行政部门,过多地参与具体的微观工作,和WTO所倡导的公平贸易原则就会有违背的地方;第二,政府适当地放权,可以提高行业协会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三,政府的支出属于财政拨款,把微观的、具体的职能交出去,可以节省不少开支。

2.行业协会为中心协调的原因分析。鉴于政府不过多地参与预警机制的具体运行,那么具体运行的工作就可以交给行业协会来完成,把行业协会放到一个具体运作的部门的位置上。行业协会作为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中介组织,属于民间组织,不受WTO规则的直接管辖,可以直接或间接以会员企业的代表身份与国外同行业进行信息沟通;而且行业协会是整个行业的一个共同组织,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如果条件成熟,完全可以成为预警机制的联系中心和信息处理中心。行业协会在这方面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在信息收集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行业协会由本行业的主导企业组成,能定期或不定期的收集企业内部的产品数量和价格等各方面的资料和实际经营状况。行业协会最贴近企业,最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所得到的信息也是真实的、全面的和动态的,由此建立起来的预警体制和预警等级也会是合理准确的。

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以对等的身份和国外的同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固定联系,经常沟通和通报行业信息,及时得到贸易对象国的该行业各类产品的市场状况和企业的生产销售信息,为建立我国的预警机制提供外方的可靠信息。

(2)专业方面的优势。行业协会作为一个行业的共同组织,在专业上具有其它部门所不具备的很多优势,具体表现在:

①人才优势。行业协会中的人员大多精通本行业的专业知识,随着预警机制的逐步建立深化,现在又凝聚了一批熟悉外贸规则、国际法规的专业人士。拥有的人才比较全面,可以为会员企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这是其它很难做到的。

②检测、发证的优势。行业协会拥有的专业人员、专业设备就决定了可以由其进行本行业的检测、发证,完善技术体系和认证体系。一方面可以督促所属企业积极进行比较准化建设,通过国际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经常性地检查和检测企业的内部管理,为企业提供咨询和各种外部条件申请认证;另一方面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对本行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标准以及特定时期的特殊进行动态监控,并把其作为预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通知到相关企业和行业。

③培训优势。行业协会因为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可以为本行业的企业提供有关世贸组织规则、国家外贸法规、应对非关税壁垒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和指导工作,提高行业内企业对国际市场准入规则、非关税壁垒的认识,使出口预警机制建立在可传导基础上,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提高企业预警后的应对能力。

(3)市场化运作的优势。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建设都需要稳定的资金。政府可以配套部分资金解决基金启动的问题,但预警机制运转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如果都依靠政府,则财政压力过大。这部分资金完全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的市场化运作来解决。

角色定位范文篇7

(一)法律法规对档案室的角色定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从国家法律的层面对机关档案室的角色定位作出明确规定:“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并对所属机构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对档案室的职责与基本任务进行明晰,强调档案室应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管理、监督、指导,并负责档案的移交。可见,法律法规中机关档案室的角色定位是明确的:对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负责,使本单位的档案得以妥善保存并合理提供利用,最终顺利移交给档案馆。

(二)传统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室的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档案学理论中,档案室是“把各行各业的工作与档案工作相结合,与社会相沟通,把档案工作与文书部门的有关工作相联系,把自身的工作同档案馆工作相配合”的“综合部”。它有三个方面的性质:“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保存档案的过渡性机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本机关”。传统档案学理论强调机关档案室作为连接文书部门与档案馆工作的中枢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三)机关档案室对纸质环境中的角色定位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更强调档案室对机关档案工作的管理作用,强调其作为机关信息集合部门的职责。而在理论研究中,则是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指出机关档案室处于其中的重要作用。双方各有侧重,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机关档案室的作用是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使其能够为本单位的业务活动所利用,并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移交给档案馆。

二、电子政务环境中档案工作的变化

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不仅带来文件载体形式的改变,更是对业务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对于档案部门来说,它改变了其管理的根本——保管载体,并由此引发了管理活动的变化。

(一)新的管理要求

纸质文件载体与内容的一致性、不可分离性,使得传统档案工作较为简单明了,重点要确保载体的安全性、可靠性。而电子文件特有的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系统依赖性、信息的易变性与可操作性等特点,使其易于被修改并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从而引发了管理方式的变革,给档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电子文件的保管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具有原始性的电子文件进行长久保存。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子文件原始性的认定问题;二是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问题。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文件的管理具有相关因素多、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度高、变量多、目标复杂、技术含量高、更新快等特点,对管理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政策、制度、技术方法等不同层面共同采用新的对策。

(二)新的业务流程

有学者曾指出:“计算机应用到了一定程度,不可避免地要改变业务流程。”电子环境下,原有的许多观念与做法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相应改变,原有的业务流程也要改变。在传统的档案管理中,文件的生成、归档和最终处置三个环节将文件生命周期清晰地划分为现行阶段、半现行阶段和非现行阶段。文件的生成、收集、整理、鉴定、归档、移交或销毁等管理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并形成前后衔接、在顺序和时间上不可逆的、单一性的线性流程。在电子办公环境中,文件管理环节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不同的业务环节交叉进行或同时进行,各管理阶段的界限不像在纸质环境中那么明显,导致各个环节出现互相穿插、互相衔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复杂关系,业务流程变得多样而复杂。

三、电子政务环境对档案工作本质的影响

保管载体、保管环境的变化是否会对档案管理活动造成根本性的改变?是否需要构建全新的管理理论?厘清这些问题,就必须明晰电子文件管理活动变化的本质,即管理理论最本质的两个方面——逻辑起点与管理职责是否发生改变。如果这两个方面发生了改变,那么必然要构建新的管理理论体系,但如果只是由于载体的不同而引起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的相应调整,那么这种变化就不是根本性的,就没有必要完全抛开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

(一)逻辑起点

档案部门在纸质档案管理中的逻辑起点是明确的:业务部门按规定将需要归档的文件移交给档案室,标志着文件工作的完结,标志着文件管理权限与管理责任的转移,也标志着档案工作的正式开始。而电子环境下业务环节的非线性,导致档案部门管理工作的起点也变得模糊进而引发争议。由于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易被篡改、易丢失、易损坏,档案部门必须将归档工作前移,实时在线归档,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尽管归档的时间提前了,但只有在文件归档之后,档案部门才能获得文件管理权限,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正式展开。因此,从管理的逻辑起点看,无论是纸质档案还是电子档案,都是始于文件归档。

(二)管理职责

电子办公环境对档案管理环节最显著的改变是归档环节的提前。尽管管理的时间点提前了,但档案部门仍然是在归档之后才履行管理职责,管理权限并没有扩展。归档前,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由文件形成部门负责;归档后则转由档案部门负责,文件形成部门可以对档案进行利用,但无权对其进行更改、删除等操作,这与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也是相符的。因此,从管理职责上看,电子档案的管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综上,电子政务系统中档案室的管理工作有所提前,但工作范围并没有本质性的扩张,管理边界是和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致的。因此,档案室并不需要推翻已有的管理理论,建立新的电子档案管理理论,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电子政务环境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变”与“不变”,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开展核心业务。

四、电子政务环境中档案室的角色定位

电子政务流程的再造与文档管理活动的变化,虽未触及档案管理理论的本质,但还是对档案室的角色定位造成一定的改变,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讨论全程管理理论与前端控制理论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一)全程管理理论与前端控制理论的可行性探讨

全程管理理论与前端控制理论的定义都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是关于如何操作、如何实施并没有统一、具体的阐释。目前对这两个理论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构建了理想的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理论构建了一种理想状态,即档案部门可以对文件从形成直至销毁或永久保存的全过程进行统一管理。然而,文件在不同阶段是由不同的部门负责管理的,档案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平等的业务对接关系,不存在上下级的领导关系。档案室可以对业务部门的文件管理工作提出建议与意见,但并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此外,档案部门包含了档案室与档案馆,它们分属不同的立档单位,档案馆并无权限干涉不同立档单位业务部门的文件管理工作;同理,档案室既不能对前端的业务部门进行管理,也不能对后端的档案馆工作进行监管,而是要接受档案馆对其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因此,无论是从权职划分还是具体分工来看,档案部门都无法实现对电子文件的全程统一管理。

2.模糊了前端控制的内涵,混淆概念。有的学者认为“保存即归档”就是实现了前端控制,是把归档环节“纳入到前端收、发文流程当中”。这种说法模糊了“控制”的真实涵义。保存即归档是归档时间的提前,实现了管理环节的交叉,但档案室仍然负责归档工作,并没有参与前端的文件形成的工作中去,更没有对前端工作起到实质性的“控制”作用。可见,业务环节的提前,并不是“前端控制”的实现。因此,全程管理理论与前端控制理论对档案部门作为电子文件全过程管理者的角色定位是无法实现的,也是不现实的。

(二)机关档案室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角色定位

露西安娜•杜兰蒂教授认为,在从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文件的形成者和档案的保管员共享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也就是说,文件的形成者与档案的保管者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承担从电子文件到电子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责任。我国机关档案室与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馆紧密相连,处于电子文件整个生命周期的“中端”。传统的档案学理论中,档案部门除了扮演档案实体保管者和社会记忆捍卫者之外,还应肩负档案信息管理专家、档案信息中介、档案文化传播者等重要角色。而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研究中,很多学者在提倡“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的同时,提出要建立新型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机构,作为电子文件管理全过程的中部枢纽。在实践工作中,档案室也“多数仅被定位为档案实体的管理者、检索提供的服务者,监督指导本单位档案工作和信息服务的职能基本处于缺失状态”,档案室开展机关资源整合等工作往往被认为有“越位”之嫌。忽视档案室的作用,建立新的、独立于业务机构之外的档案管理机构,使档案室的地位不仅尴尬、作用被边缘化,而且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当务之急应明确档案室的角色定位,使其在电子政务系统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既然电子文件的管理与纸质文件的管理并无根本性区别,那么档案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角色定位应与传统纸质文件管理类似。档案室还是以机关档案工作的管理者、文件流转的中纽这两个角色为主,并肩负起机关信息建设工作的参与者等职责。具体来说,机关档案室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主要包括:

1.机关档案工作的负责者。作为机关档案工作的负责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室最重要的职责,具体包括:(1)妥善接收并保管各业务部门应归档的文件。与纸质文件归档类似,档案部门最大限度地接收不同业务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由于要求各业务部门生成的电子文件都是格式规范、结构完整、符合要求的,也只是最理想的状态,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面对版本形式多样、不完全符合归档标准等情况,档案室也应该最大限度地接收、维护前端产生的电子文件,以确保后续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2)为业务部门的文件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意见。档案部门最清楚应如何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电子文件形成过程的凭证性保障也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因此,档案室可以对前端业务部门的文件管理工作提供专业意见,使电子文件更规范、有序地流转。

2.机关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档案室通过对机关电子文件的管理,拥有对机关信息资源的管理权。一方面,应积极进行电子文件内容的分析与挖掘,并利用电子政务系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对信息的搜集、分析、传递和利用能力,建立更加丰富、全面的档案资源体系;另一方面,应提供多途径的档案检索与利用服务,使业务部门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源。通过为电子政务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提高政府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

3.档案馆基础工作的支撑者。档案室移交的档案,其完整程度、价值高低、整理质量、保管状况等都直接影响到档案馆的馆藏建设情况,影响到国家文化遗产累积和保护状况。只有最大限度地接收、妥善保管业务部门产生的电子文件,并将其完整地移交给档案馆,才能确保档案馆工作的顺利开展。

4.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辅助者。机关档案室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凭证性和长期保存有更专业、更深刻的把握,应当为机关信息化建设提供专业意见。另外,当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机关档案室作为档案信息化的先行者,可以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提供有用的实践经验与参考意见,促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角色定位范文篇8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特有的知识层面及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明确地认定:语文教师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是“职位最高者”,又是学生的“平等者”。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应该认真履行下列职责:【1】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2】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3】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应该顺应阅读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实现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新课标文本教学语文首席阅读基本素养角色定位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下,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可谓高尚;却淡漠了教师劳动的自身快乐。教师是园丁,培育着祖国花朵的发育与成长;却忽略了园丁的工作有永远不可修复的季节性和只能按照园丁的意愿来修剪花朵的强制性。人们还津津乐道地信奉着“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要有一桶水”的信条,却忽视了学生不是简单的承载容器的简单道理,也放弃了教学活动本身该具有的创造成分。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就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语文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层面及全面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在具体处理教材的操作中,语文教师不可能再去充当园丁或是知识传声筒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怎样才是贴切和妥当呢?我们可以明确地认定:高中语文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首席阅读者。

众所周知,在乐队中,首席一般指“第一提琴手”,他是乐队中的普通一员,同时又是不普通的,他起着自己独特的而且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指挥一样,是乐队的核心与灵魂。语文教师就应该是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首席”,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他们应该是“职位最高者”,同时又是学生的“平等者”。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必须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去捕捉和引导学生的灵感与冲动,并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而放弃对教材文本的最终和最高解释权,放弃中心发言人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由“俯视”变为“平视”,使“传”与“受”的关系变为平等关系。

当然,这种平等并不是也不可能是绝对意义的平等,它需要教师走在前面,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与教师的思维活动同行但不是同步,教师的阅读“牵”着学生的节奏而不是牵着学生的方向,这种新型的关系处理需要教师具有更高、更新、更广、更全的修养、胸怀和良好的业务素质与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具体说来,教师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的素质和修养:

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当教师从知识的圣坛步入与学生的平等行列之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乃至于荡然无存的时候,教师征服学生的唯一法宝便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敬业精神、知识储备、审美情趣、思想品味、生活态度、感悟层次、交流能力,都可能成为教师个性人格魅力的展现形式,甚至于一手好字、会玩琴棋书画、会踢足球都可能是使学生“服”你的要素。只有教师创设出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和教学环境,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和完美,才能让学生“信其道”,与此同时,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教师的宽容度和亲和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的独特感悟和对阅读教学过程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对学生多元反映的独特处理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带有独特的个性印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个性风格,才能呈现个性魅力。

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同时必须消化吸收,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首席”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文本教学中,教师又应该承担起哪些职责呢?

众所周知,教师与学生的学识和阅历是不可能平等的,所以教师满足于表面的平等,一味强调“你的理由”、“你的看法”,就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自由散漫,甚至被学生“篡权”,进而有可能丧失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有所“节制”,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履行下列职责:

提供预备性知识,做好前期准备。在正式进行文本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获取知识以及获取与文本相关的经验做好充分的准备,提供切实的帮助,使学生明确其中的要务,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供必要的资源,建立一个结实的“脚手架”。教师的准备活动必须具备科学性、启发性,同时还要有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和时代性,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的阅读欲望和表现欲望,保证学生的完全投入。

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在师生共同阅读中,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阅读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平等阅读。

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发展。开展文本阅读教学,教师除了要解决学生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卡壳、分歧等问题,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外,更为重要的是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都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进而将个体的思考转化为集体的认识成果,鼓励学生向自己挑战,防止出现部分学生乃至个别学生的小天地,要保证参与的“面”必须有足够的广度和信度,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的多元阅读路径的对话路径,实现多种视角的沟通、汇聚、融合。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不能用想当然的问题、既定的教案、拟订的程序去控制教学过程,而应该顺应阅读的自然进程去调节整个教学的进程与节奏,教师要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哪怕是错误的亦要如此,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和创造力。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在语文文本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是一个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用语文文本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文本教学的崭新天地。

【参考书目】

角色定位范文篇9

关键词:政工师;党校;角色定位

一、前言

因为受到网络技术深化普及的影响,我国党员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某些不良思潮对党员的思想观念造成极大冲击,不利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基于此,党校要明确政工师的作用,明确其在党校中的角色定位,对党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有效提高政治修养与道德修养。

二、政工师含义及任务概述

(一)基本含义。政工师是指在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事业单位等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政工师对学历、论著、资历比较看重,重点强调工作能力、政治立场、思想品德等内容,只有同时具备高知识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专业人员能够申请该职位。(二)工作任务。政工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展工作时应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将以工作单位的所有员工权益为立足点,在不违背党的思想、不损坏单位利益的基础上,为员工谋取福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民认识、谋取福利,保证社会稳定与协调关系和谐,政工师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教育引导思想观念,帮助员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三、政工师在党校的角色定位

(一)党的形象代表。基于政工师的基本含义与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政工师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国家政策不动摇,致力于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发展,因而党校需要将政工师定位为党的形象代表,为其充分发挥作用、切实提升师生思想政治水平奠定基础[1]。政工师是执政党思想的贯彻者,其思想观念要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为了抵御负面的影响,政工师要始终保持正确认知,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同时结合党校教育特点开展工作,以此解决党校当前存在的问题。(二)思想政治道德模范。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政工师与党校师生的交流比较频繁,其思想观念与言行举止会对党员产生极大影响,通过发挥语言的感染性与行为的引导性,帮助党校师生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因而党校要将政工师的角色定位成思想政治道德模范。党校的学生是党员或党员干部,是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组成,其政治思想会对人民大众产生影响,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共产党员,加强师生的道德修养,政工师要对党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给予指导,通过发挥模范作用影响他人。(三)可以担任组织领导。政工师对党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党校如果想要培养出政治思想水平高的优秀党员或党员干部,必须重视政工师的作用,由政工师担任组织领导,引领党校政工人员在学习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树立正确且先进的思想意识。由于政工师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思想、开展思政教育,所以与党校师生均有往来,在师生关系紧张时可以充当协调人员,为解决人际矛盾、维护党员团结提供有力支持,有利于增强党校师生的满足感与凝聚力。

四、政工师在党校建设与教育中的作用

(一)帮助党校师生树立正确观念。政工师的工作目标是帮助单位员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正确的思想观念看待事物,在党校中,政工师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弘扬党的先进思想,帮助师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为提高其政治素养与道德修养提供支持,有利于解决党校内部政工人员思想偏差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深化普及,一些不良思想观念对党员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这些思想与我国主流思想差异较大,党员们受此思想影响,会出现因个人私利而损害集体利益等贪污腐败行为,威胁社会稳定发展、人际关系协调[2]。因此,政工师要定期对党校教师进行一对一思想辅导,帮助其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避免教师思想观念出现偏差;针对学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基于其能力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价值、深入挖掘自身潜力,以此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党员。(二)协调党校师生思想情绪碰撞。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为准则,但由于生活环境存在差异、受教育水平不同等因素影响,党员与党员的思想情绪会因为某一观点不和而发生激烈碰撞,影响党校的环境氛围。政工师是思想政治道德模范、可以担任组织领导,当党员之间发生思想情绪碰撞时,为了保证党校凝聚力与团结力,政工师应发挥自身作用,着眼于引发争议的观点,先对争议双方的正确观念给予肯定,然后通过详细解读该观点的本意,引导争论双方重新认识党的思想,最后再为党员们梳理政治思想与道德认识,从而有效解决思想情绪碰撞问题。(三)优化党校内部教育环境。党员是保证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因受到国外负面影响而出现思想偏差,必然会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安全稳定,党校作为培训教育党员与党员干部的关键场所,肩负着提高其政治思想水平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党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重视,充分发挥政工师的作用,及时发现党员的思想变化并制定出解决措施。党员可能会对全局造成影响,为了保证全体党员政治思想水平得以提高,政工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把控全局,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优化党校内部教育环境的目的,从而为保证社会安全与民族团结提供支持。(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政工师的第四个积极作用是可以提高党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最大程度提高党员的思想活力,促使其深入挖掘自身潜力,明确自身价值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为国家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社会稳定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真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上述目标,因而政工师要立足于党员实际,在秉承党的思想不变的前提下,立足于党校师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点强调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素养,切实增强党员的素质水平与实践能力,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动社会进步奠定基础[3]。

五、推动政工师作用充分发挥的措施

(一)提高政工师的政治修养。政工师若想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党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力量,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修养,这是衡量一名政工师政治思想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其政治立场、思想素质、政治态度的集中体现。第一,政工师要始终秉承正确的思想理念,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精神追求,如此方能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第二,将社会主义远大理想与党的思想观念、国家政策相结合,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世界观、地位观等,坚定思想信念、坚持政治原则,增强鉴别政治的敏锐性,对国家与党保持高度忠诚,以此强化抵御诱惑的能力。第三,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始终保持与党中央一致,在危机时刻坚决不退缩,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将自身力量用在关键时刻或地方,以此实现提高政治修养的目的。(二)构建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党校如果想要保证政工师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则需要结合信息化时展特点,构建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桎梏。党校采取的传统教育模式因地域限制存在较大不足,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党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于6月—9月,主要原因是季节与气候制约性较强;西北地区因为政工师人数不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难度较大,党校工作人员压力与负担较重。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各地区党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地域联动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并将其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形成多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各党校的师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相互交流、互相提升,对于难以解决的复杂性问题,政工师们还可以群策群力,集中力量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从而有效强化党校政工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三)培养政工师形成群众意识。由于政工师是推动党校进一步发展、培养优秀党员及干部的关键,所以党校应对政工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予以极高重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思想始终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前提,政工师只有形成良好的群众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将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才能保证自身作用真正发挥,故而党校要对培养政工师形成群众意识的工作加以重视。第一,要求政工师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党员与群众的实际利益诉求,结合分析结果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有利于避免教学内容出现“假、大、空”问题,对规避形式化具有积极影响;第二,要求政工师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党校可以定期带领政工师深入群众基层、走访社区,进行社会调研,这对政工师树立正确政治思想、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以有效加强党政教育建设。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思想多元化发展愈来愈明显,政工师得到更多人重视,党校作为培训教育党员的关键场所,要予以政工师正确角色定位,将其视为党的形象代表、思想政治道德模范、组织领导,同时明确其在帮助党校师生树立正确观念、协调思想情绪碰撞、优化教育环境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航航.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政工师角色定位[J].学周刊,2019(18):187.

[2]谭丽娟.大数据时代基层党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提升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7):196-197.

[3]任莉.充分发挥政工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思考[J].现代国企研究,2018(14):240.

角色定位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儿童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职场,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作者:刘艳珍 宋晓晓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