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2:35:38

角色转换范文篇1

一、从班级事务的管理者转换为学生自主管理的指导者

原先班主任总是在遵循组织管理的一般原理、循规蹈矩地落实班级教育管理工作,认为自己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方法做。而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征程上,班主任则不单单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者,更应该成为班级管理的指导者。每学期开学初,各班都要制定班级工作计划。这在班主任的心目中,理所当然是自己的事情。其实,这是家长式的教育管理。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是这个班集体的主人,所以他们有这权利,也有义务要参与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共同管理班级。对于晨会课,有很多班主任老师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其实晨会课是学生的教育阵地,但是这样的阵地并不是老师独有的。每周我在设计晨会课内容时,总会留一次给学生自行安排,内容自己定,可以是美文诵读,可以是好书推荐,也可以是大家一起来谈谈时事……老师把舞台给了学生,学生可以自主合理地安排,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着自己的特长爱好,那时的他们是快乐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更发挥了自己的潜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的角色更多的应是指导者,而非管理者。因此,我想班主任应该是班级管理的指导者,班级的事情要“靠”学生。“靠”学生的真正含义,已经不再仅仅是依靠学生来强化班级组织的管理功能,而是要更多地发挥其互动互促、自主发展的教育功能,是教育手段和教育目的的有机统一。

二、从学生问题的处理者转换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者

做班主任的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上课爱讲话做小动作,下课又爱与同学打闹,还经常闹事闯祸,在老师心目中他是个“捣蛋鬼”。通常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第一次会对他进行耐心地教育,第二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对他进行警告,如果再犯第三次的话,那就会很生气,甚至会请他的父母出场了。这样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没有一个孩子是教育不好的,主要是看老师以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育。而教育方法则是由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的。小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一点都不奇怪。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班主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处理问题,而应该努力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学校班主任工作交流会上,一位常年从事低年级教育的老师,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一件事:低年级的学生行为习惯总是很差,有的上课爱讲话,有的下课爱打闹,他遇到的这位学生很特别———爱乱扔垃圾。什么铅笔屑啊、废纸啊,他都往地上扔,但是奇怪的是不是往自己身边的地上扔,而是扔在别人的座位底下。起先我总是要求那个学生把地上的纸捡起来,放入纸篓。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这名学生还是我行我素,视而不见,没有一点儿积极主动性。这时我就开始思索,怎样才能使这学生为了班级荣誉自觉讲究卫生呢?我决定带着这位学生来到新村的一个垃圾场,在距离垃圾场很远的地方,一股臭气扑面而来,这名学生立即捂住了鼻子,说:“好臭哦。”我带他继续往前走,发现原来有很多的垃圾没有扔进垃圾厢,一群群苍蝇正围着它们转,那场景实在是很恶心。那位学生转头就想走,我拦住了他,问:“你为什么要走啊?”他说:“这里实在是太脏了,臭死了。”我再问:“你知道这里为什么这么脏吗?”他没好气地回答说:“都是那些人乱扔垃圾在外面。”我连忙表示出和他一样的反感说:“是啊,这些人真的很不自觉,如果人人都像他们那样乱扔垃圾,我们生活的环境会成什么样了啊?”这时我发现孩子的脸很红,他低下头一语不发,可我知道他内心一定在想:自己以前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破坏了环境,真是太不应该了。几天过后,那位同学看见地上有脏东西主动打扫干净,自己再也没有乱扔过纸屑,渐渐地都养成了爱劳动、讲卫生的良好习惯。之后,我就把班级卫生管理的事交给了他,他可认真了,看见谁往地上扔一片纸屑,就会马上走过去谴责他,他就像把教室当成了自己的家一样去爱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是教育界对自我教育能力重要性认识的总结,也在启示着每位班主任老师在平时教育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三、从空洞乏味的说教者转换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

角色转换范文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师;角色转换

一、引言

现代教育技术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对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教学角色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应该而且这些必须永远继承角色的本质。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背景条件下,转变教师角色不是教师一人的事,而是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是整个社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职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的技术环境,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发展,促进教学手段更新,改变教师角色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

二、树立新的培养目标观念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应把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现代教育中,教师应适应一种全新的角色,即“学生意义建构的协助者”。一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自主能动性,“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向学生灌输完善的知识,而是协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二是在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协助者”,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

三、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得新发明与新发现层出不穷,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占得一席之地,就要求高职教师及时更新知识,吸收和存储前沿学科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并通过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第一,创建一个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培训计划和服务体系:①举办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术讲座,丰富教师知识及技术信息,重新整合自身信息素养。②鼓励教师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质量。③举办并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相关竞赛,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共同进步。④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第二,加强高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如今,各大院校里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等都已经比较普遍,学生宿舍也开通了网络服务,有数据表明“,在高等教育的各项财政支出中学校用于构置设备的费用约占8%,如,2009年为7.9%,2011年为8.57%”。但是设备的投入不等于高效的产出,很多高职院校出现了购买的先进设备利用不充分的现象。比如一些院校为了设计专业教学专门购买了价格更加昂贵的苹果电脑,一个机房里边几十台,价格非常可观,然而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区别与其他windows系统电脑的,软件快捷键的运用也不一样,大多数学生自己使用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这样就导致上课所学与课后练习衔接不上,从而大大降低了设备的实用价值。同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上完课以后就走人,学生有疑问想请教时很难找到任课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后,学生可以通过论坛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教师请教,但是又时常发生教师在这方面知识匮乏而作罢的事情。以上出现的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训。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教育技术培训非常重要,但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大多数院校在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时更加注重教师的计算机以及网络等硬件设备的培训,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得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在教学时偏向硬件技术的运用,容易造成形式上的技术化,而由原来的“书本灌输”走向“电子灌输”。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新教育环境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教师角色己不适应目前的教学要求,也不利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角色再定位时,要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到每种角色的实质,深入了解各种角色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行为表现,而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探讨,也就能够揭示出教师在尝试着认同、接纳、模仿新角色的同时,也必然存在着观念、技能、心理等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帮助教师解决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角色冲突。

作者:张艳民 殷华 单位:潍坊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角色转换范文篇3

关键词:股票市场政府过度直接干预角色转换

自1990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和走向成熟。部分学者认为产权、政府行为和转型等方面的缺陷是导致股票市场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

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1985年后由于拨改贷,财政拨款停止,国有企业融资来源只有依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于我国国企而言,债务融资一般指银行贷款。银行完全由国家控制,这使得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成为可能;政府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行政性分配金融资源,保证了体制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及行政干预,银行主导下的金融支持政策致使我国的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同时,过于依赖银行使得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政府转而关注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融资终极控制人类型“优势”远较债务融资突出,不仅无需偿还利息,本金也无需偿还,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要素,在这里成为“免费的午餐”。在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下,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组成。表1列出了2003年上市公司控股特征。由表1可知,即使将乡、镇政府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列入非政府控股类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在2003年仍有76%。2000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前提而产生和发展的,股票市场的战略定位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是以牺牲和扭曲股票市场的本性和功能为代价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维护社会及经济的平稳转型,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股票市场原有定位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被严重削弱,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主导和扭曲所造成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昂。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作为监管者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又是特殊利益主体,存在强烈的自利性倾向,二者存在尖锐的角色冲突。因此应当重新审视和思考政府的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及股票市场的定位。股票市场定位不应再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附属物,仅仅被视为免费或廉价资金的供给机器;从股票市场中承担的角色而言,政府的视野应更宽广,不应仅仅从国有上市公司的视角,更应从包括各类企业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全方位的角度看待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及角色转换

我国股票市场的诸多问题源于政府的过度控制与干预,其更深刻涵义则是政府与市场的冲突,而股票市场正是冲突的焦点。在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实质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是政府干预经济最典型的形式。当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的证券市场包含过多的国有企业时也必然意味者证券市场的混乱。一方面,国有企业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附属物,政府与国有企业天然是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优先服从的是政府的行政秩序。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市场中的主体服从市场秩序。这样一来,股票市场中存在两种相互排斥的秩序,即行政秩序和市场秩序,两种秩序的并存本身会导致市场的混乱,而国有企业优先服从行政秩序将进一步使股票市场陷入困境。

(一)股市中政府角色冲突

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由于国有企业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导致政府同时扮演了两个相互严重冲突的角色:所有者角色和监管者角色。冲突在于作为所有者和市场主体,在股票市场上政府必然有其相应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再是独立的第三方、监管者,往往导致自利性监管;同样,作为独立公正的监管者、市场秩序的供给者,政府不应再是股票市场中的利益主体,即不再充当所有者角色。当监管者、所有者角色集于一身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政府既不能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又不能很好的维护所有者权益,这正是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现状。政府与市场的冲突及相应的政府角色冲突是我国股票市场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股票市场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正是政府出于所有者角色维护其所有的国有企业利益的结果;大量的违规、违法事件与预算软约束下各级政府偏袒上市国有公司不无关系;股票市场上大量的行政性、计划性监管方式与股票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构成密切相关。行政性监管下,政府的监管实际上具有两种角色特征,即以独立、第三方角色监管股票市场和以所有者角色监管股票市场,后者具有典型的行政性和非市场性特征,因为在所有者与其所有物(企业)之间不存在也不需要市场关系,所有者直接以行政命令、审批等方式控制其所有物(企业)的经济活动。当股票市场中大多数的市场主体是国有企业时,股票市场事实上已经退化为一个超级国有企业,不同的上市公司只是这个超级国有企业中的不同部门,这些部门的任何重大决策也必然应当由其所有者(政府)审批、核准之后方可实施。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股票市场中行政式监管方式是由其经济基础,即股票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企业构成,内生决定的,二者是一一对应的。若要实现股票市场监管方式的转变,则组成股票市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股市的政府干预

股票市场上政府的角色与政府干预密切相关。根据我国的特点,政府干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政府直接干预,即各级政府兴办国有企业,包括普通竞争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和战略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当政府在普通竞争领域兴办大量的乃至于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时即演化为过度的直接干预,政府过度的直接干预不但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耗费了大量的政府管理资源和精力;政府间接干预,主要指宏观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行业监管等。政府应当减少直接干预,将股票市场中的中小国有企业归还于社会,而集中精力主要保持对大型企业和战略性行业的控制,从而提供战略性的经济安全。政府应认真地重新审视自身在社会经济事物中的应充当的角色,即提供各类公共产品、提供法律及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经济安全等。政府领导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为市场主体即各类企业、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维护经济安全,从而间接地领导经济的发展。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再次考察表1中各级政府的控股比例。若经济安全由中央及部分省级政府提供,而市级及以下政府无需提供经济安全。市级及以下政府从股票市场退出,这可以显著地减少政府的过度直接干预从而为解决股票市场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过度直接干预。通过角色转换,一方面,政府减少过度直接干预,市级以下政府从股票市场退出,股票市场的经济、物质基础得以优化,同时政府的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直接干预的减少,角色冲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从而能够提供更充足、合理的间接干预,尤其是提供更严格、独立的市场监管,股票市场的上层建筑得以优化。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角色转换范文篇4

在强调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今天,教师只会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等。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有一些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首先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都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创设情境,通过语言描述、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有时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喜欢音乐课。2.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自信心的培养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小学音乐课应成为自信心培养的舞台。在音乐课堂中,有很多学生不敢当众唱歌,极其紧张、害怕;还有一部分学生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在背书;有的甚至不喜欢唱歌。针对这些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二、从教学强制者向教学督导者转变

1.营造活泼、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跳动的音符,比如教学生识别音符,教师可以先开展“小猴摘桃子”的游戏,让学生主动扮演小猴子,并结合游戏教音符,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就学会了抽象的音符。2.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师能备好课,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好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游戏形式,探究好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进而在课堂上组织好、监督好。学生的主体性重点体现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以《蜗牛与黄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可以单独扮演,也可以团队协作,这种样式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3.认真研究教材,敢于突破常规,适当加一些新元素。有一位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等方式听到最新的流行乐曲,而音乐教材选用的很多歌曲都是优秀甚至经典的,但遗憾的是,今天的音乐教学很难融入新鲜元素,何况音乐课并非“主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认为这门课可上可不上,他建议在新的教材中引入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提高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作为音乐教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突破常规,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前提下,适当给音乐课注入新鲜血液,加一些流行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的歌曲,增强课堂的时代性。

三、从专业追随者向专业领跑者转变

教师应该用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工作,科学规划研究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要敢于探索和钻研,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之路。1.研读教材,提升教师学科技能。研读教材是教师最基本的专业技能,也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教师研究教材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打破教材结构体系重新进行组合,使教材呈现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从更合理、更适合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2.研究课堂,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开辟自己的专业特色教学方法,研究好课堂,找到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之处,并加以改正,课堂上着力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做才能找准教学的着力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角色转换范文篇5

本文作者:李美加张向宇工作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预防口腔医学教研室

提前熟悉医院环境。实习生在进入医院之前,应当要求进行院前教育,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所了解,对自己所实习的科室以及相关科室要提前熟悉,才会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得心应手。有些学生一入校门就经常到临床见习,熟悉医疗环境,领先一步,在进入实习时能够很快进入角色。多动手操作不断积累经验。刚刚从学校转入临床,身份也随之改变,从医学生过渡到实习生,无论是什么轨道的实习生,临床技能的熟练掌握都是我们实习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一旦进入临床,接触到患者,就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常识性错误都会出现,畏手畏脚,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新的环境中,看到指导教师在与患者沟通以及操作的过程中,不知如何抓住重点,更不知道如何帮助教师完成接诊的过程,慢慢熟悉环境之后,自己接待患者,之前没有注意的问题也成为了问题,特别是很细小的动作及细节。比如,光固化树脂照射的厚度,酸蚀的时间,隔湿的技巧等等,小问题成了治疗失败的原因。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智力负荷,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巩固理论知识,特别是实习过程中所见的病例,理论结合实际,实现实习效果的最大化。实习生要抓住机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待病人,与病人沟通,从简入繁,循序渐进,多请教,多练习,不要擅自主张,保护了患者,同时也保护了自己及带教教师。为了避免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实习生除了在操作方面注意外,也要注意其他的辅助方面,临床中通常会出现理论与实际病例的不一致,如病例的书写,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病例的书写,争取做到无论哪个环节出问题,有证据可查,以及知情同意书的签署,比如和患者沟通,告知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患儿不配合会出现粘膜划伤,断针,以及试行的治疗方法,在与患者沟通之后,要落实到书面上,这也是一种医疗保护作用,要铭记老师从接诊到结束的每一步,并能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日后的工作中。新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医学是不断地进步和不断地更新的,临床治疗方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临床中,实习生会见到课本上没有提及或者是没有详细介绍的先进技术或先进设备,我们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了解其作用,使用方法,掌握其要领,如儿童口腔科室的无痛麻醉技术的应用。还要大量的阅读文献,参加会议,阅读期刊杂志,丰富和开拓自己的视野,做到与时俱进。

实习生在刚刚实习阶段缺乏信心,实习医生接诊信心不足,心情紧张,操作不熟练,沟通能力差,患者不信任。与患者沟通,虽然不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口腔医学临床实习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动手进行临床操作,带教老师和学生是医患沟通中最短最有效的一层,也是医患沟通减少矛盾及防止矛盾激化的关键层,所以,学会沟通不仅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起到康复作用,还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待患者我们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耐心,及时请教上级医生,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感染和感化病人,出了问题不能得过且过,一定请教老师,对于小患者,注重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家长充分沟通,充分掌握病情,与患者成为朋友式的关系,让患儿最大限度地配合。知情同意书的签署能够避免更多的纠纷,对患者要“丑话说在前头”。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加专家门诊学习,学习病史的采集和门诊病历的书写。实习生自己也不能太心急,进入诊室,每件事都不是小事情,多虚心请教,指导教师可以先安排实习生进行患者秩序的管理,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患者,增强学生的信心。诊疗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讲求艺术性,比如对学生操作中的错误,不要当面严辞批评或过于直接地指出,而应提示以正确的操作方法引导学生加以改正,既可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又维护了病人的利益,减少了病人的疑虑。学生以医生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这样做既可增加学生作为一名医生的荣誉感,又能同时唤起其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在病人面前也有助于维护医生的权威性。这些均有助于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和诊疗氛围161,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偶尔会听到同学们的谈论,诸如患者有多挑剔,不肯让实习生看病,小题大作之类的话语,虽然穿着白衣,实习生依然是学生,是踩着病人肩膀成长起来的,换位思考,我们也要对每位患者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即使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应如此,即对每位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应贯穿整个实习生学习期间乃至一生。“医者仁心”,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的医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医德修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医德培养的重要环节,自我修养的提高是内在因素,换位思考,站在病人的角度才能更真切的体会病人所想,病人所需,己所欲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医生才会换来患者的满意的微笑,面对患者语言可以退让,但是病情及治疗坚守自己的原则,凡是有度,我们为了换医患关系的和谐,为了减小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尽量做到让患者满意,尊重患者的合理要求,但是对于不愿配合医生工作,甚至违背医生职业操守的无理要求,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也是对患者和社会负责。

角色转换范文篇6

一、高校教师角色转换是时展的必然

当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时,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不再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传递者的角色发挥作用。权威地位受到挑战,角色转变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的教育技术,不论物化形态的还是观念形态的,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也必然对教育的社会地位、知识传递模式、教育目标、课程、大学生和教师等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将改变人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也意味着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角色必然发生转换。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向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提出了挑战:传统的教室、讲台、黑板、课桌以及板书、演示、批改作业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说都是极为熟悉的,而且,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这种环境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当这一切被网络、屏幕、信息化信息、统一的印刷文字等技术支持的产物代替时,教师的挫败感是可想而知的;更重要的是绝对控制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高校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主要以语言为唯一的交往手段,而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交往手段的多元使得教学能在更大的空间展开,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目标。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育目标、观念、课程及师生关系的逐步转变迫使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要求他们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了时展的必然。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信息教育技术对教师挑战不是教师职业的消亡,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角色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进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落实,也关系到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我国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地位。信息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使教育由传统的封闭式走向了信息的开放式,扩大了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育质量,降低了教育成本,增进了教育、教学的效益。由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把传统上由高校教师、大学生构成的人与人的教育系统发展成为教师、教学机器、大学生构成的人与机器与人的新型系统,教师由台前被推到台后,尽管如此,信息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发动教师、依靠教师。所以,就教师本身而言,教师需要认识信息教育技术的变革对教育信息化的影响,在“人与机器与人”的新型教育系统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唯其如此,才能自觉地抢占教育的“制高点”,才能承担信息教育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二、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化策略

(1)大胆创新,转变高校教师的教学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技术,高校教师如何适应新的媒体、驾驭新的技术,利用科技兴教、科技促教,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从以往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进行实质性的转变。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指导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促使他们更为全面地自我发展。信息教育技术改变了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使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从而知识传递者这一传统角色开始发生改变。计算机网络使大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获取来自教师以外的大量知识信息,教师知识上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但教师仍然是大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育人工作,培养大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健全高尚的人格。具体来讲,要在以下几个结合上下工夫。一是人机交互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面授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来取代自己为教学活动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应适当增加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环节。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不仅是语言、行为的交流,更是师生心灵和情感的交流。在大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教师起着无可替代的示范作用,通过知识的讲授,教风的熏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把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传递给大学生,为大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二是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与塑造人文精神相结合。网络信息的庞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容易让大学生在信息世界里迷失方向,失去判断力。教师在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教会大学生识别网络信息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培养大学生对世界、对民族、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学科渗透、文理融合,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课堂教学频率减少,师生的课堂交流机会也减少了,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课外时间,或借助网络载体如MSN、QQ、飞信等与大学生谈心,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与大学生在心灵上息息相通,从而给大学生以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完整教育。

(2)突破界限,树立教师全新的合作观念。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最大贡献是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界限,使“天涯若比邻”成为现实。以计算机、网络为特征的各种技术支持地理上分离的研究单位、学科以及个体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更公平地获取专门知识、信息的途径,因而对教育改革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改变以往制度上分离以及个体之间的工作相互隔绝的状况。首先,需要构建教学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大学生已经成年,会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不同的见解,可以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进行实验以求证自己的假设,可以在网络上畅谈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应是一种相互理解承认、相互敞开和接纳的社会性关系。其次,在现代教育研究中,教师可以合作研究、交流;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教师也可以合作,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软件,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分享经验,讨论难题的解决办法。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不再受常规教室束缚,协作交流的范围可以从班上的小组扩展到整个班级以及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甚至校与校之间,大学生的学伴可能是同班同学,也可能是另一国家的大学生。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促使大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

角色转换范文篇7

关键词:移动;角色;有效教学;多元智能

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的关系来界定有效教学,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带来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教学。学习不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借助教师的帮助构建知识的过程。达到此目标,才是真正意义的有效教学。

真正做到有效教学,要提高教和学两个主体效率。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五个步骤:一是酝酿气氛,引起注意;二是提示目标,复习旧课;三是介绍新课;四是指导与操练;五是练习与巩固。在上述五个步骤中,教师始终观察着全班的反应,保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角色转换。

1.酝酿气氛,引起注意

课的开始,教师是引路人,把大家引入学英语的意境里,可提问或谈论一些比较轻松有趣的话题,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大家说英语的积极性,如DidyouwatchTVyesterday?DoyouknowPremierWenjiabaocomebacktoBeijingafterhissix-dayofficalvisittoJapan?总之,谈论的话题要比较容易、简单,使大家都能参与,克服怕羞怕说不好的心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鼓励大家积积运用语言,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以致用。

2.提示目标,复习旧课

教师是强化记忆者,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使之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复习起到以新代旧的作用,如在讲pastcontinuoustense时,就可先复习presentcontinuoustense,复习它的构成形式:subject+be+presentparticiple构成,为新课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再如,在学习punctuation—apostrophe(‘)等时,先复习以前学过的punctuations:fullstop、comma、hyphen、questionmark、quotationmarks、exclamationmark、dash等,告诉大家Punctuationisadevicetohelpusreadandunderstandapieceofwriting.然后教师可进行dictation,其中的punctuations看学生是否能很快做出反应。语言在一定时间内需要经常复习,逐步吸收,复习也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3.介绍新课

教师是主角,是表演示范者。此时教师尽量不用母语,可借助图片、实物或动作,使大家清楚、准确理解掌握新内容,如在讲therebe句型时,教师可指着讲桌对学生说:Thereisabookontheteacher’sdesk.Therearesomeexercise-booksonthedesk,too.这些学生不难理解,然后还可多举一些例子,帮学生正确运用。

4.指导与操练

学生完成课堂作业,这时教师是指导者、指挥者。教师根据需要,可进行直接或间接帮助,使之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给他们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对新知识的保持。在学生掌握理解的基础上,就可进行操练,尽量让学生多说,操练开始可全班进行,随着不断的熟练,可分组、分行及单个进行,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真实掌握程度,如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可把全班同学按四人一组组织起来,叫每组学生交谈练习,还可让学生相互交换角色,此时学生会出一些错,教师不必急于纠正,他们往往能够相互纠正,如果错误普遍存在,教师应及时指出,加深学生的认识。

5.练习与巩固

教师是既旁观者,也是检查者,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或让他们自己造句,使其学会尽可能运用语言表达实际的意义,如学习TheBritisheducationalsystem,可让学生分组就课文提问,如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publicschoolsandstatesecondaryschools?HowdoesauniversitystudentinEnglandsupporthimself?学生试着独立地运用语言,教师作为旁观者,需要时给予必要的帮助,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可让学生做一些书面练习,使学过的内容能够运用自如,并能举一反三,成为学生技能的积极组成部分,真正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教师还可教学生一些英文歌曲、诗歌,提高他们学英语的兴趣,检查了解他们所掌握的知识量,巩固所学知识。

角色转换范文篇8

关键词:股票市场政府过度直接干预角色转换

自1990年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但是,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成长和走向成熟。部分学者认为产权、政府行为和转型等方面的缺陷是导致股票市场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

我国股票市场与国有企业改革的关系

1985年后由于拨改贷,财政拨款停止,国有企业融资来源只有依靠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于我国国企而言,债务融资一般指银行贷款。银行完全由国家控制,这使得通过银行向国有企业提供金融资源成为可能;政府拥有强大的控制力,行政性分配金融资源,保证了体制内经济的平稳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及行政干预,银行主导下的金融支持政策致使我国的国有银行产生大量的不良资产,累积了巨大的风险,同时,过于依赖银行使得国有企业的负债率过高。政府转而关注通过资本市场渠道来实现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股票市场的产生与发展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密切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股权融资终极控制人类型“优势”远较债务融资突出,不仅无需偿还利息,本金也无需偿还,资金作为一种稀缺的要素,在这里成为“免费的午餐”。在政府的控制和主导下,上市公司绝大部分由国有企业组成。表1列出了2003年上市公司控股特征。由表1可知,即使将乡、镇政府所控股的上市公司列入非政府控股类型,政府控股的上市公司所占比例在2003年仍有76%。2000年以前这一比例更高。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的股票市场是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为前提而产生和发展的,股票市场的战略定位是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是以牺牲和扭曲股票市场的本性和功能为代价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维护社会及经济的平稳转型,这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股票市场原有定位的局限性日益突出,股票市场的核心功能—资源配置功能被严重削弱,政府对于证券市场的主导和扭曲所造成的代价也越来越高昂。在股票市场中,政府作为监管者要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作为上市公司的所有者,又是特殊利益主体,存在强烈的自利性倾向,二者存在尖锐的角色冲突。因此应当重新审视和思考政府的在股票市场中的角色及股票市场的定位。股票市场定位不应再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附属物,仅仅被视为免费或廉价资金的供给机器;从股票市场中承担的角色而言,政府的视野应更宽广,不应仅仅从国有上市公司的视角,更应从包括各类企业和公众、投资者在内的全方位的角度看待股票市场。

股票市场中的政府干预及角色转换

我国股票市场的诸多问题源于政府的过度控制与干预,其更深刻涵义则是政府与市场的冲突,而股票市场正是冲突的焦点。在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实质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延伸,是政府干预经济最典型的形式。当作为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的证券市场包含过多的国有企业时也必然意味者证券市场的混乱。一方面,国有企业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附属物,政府与国有企业天然是政企不分的,国有企业优先服从的是政府的行政秩序。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市场中的主体服从市场秩序。这样一来,股票市场中存在两种相互排斥的秩序,即行政秩序和市场秩序,两种秩序的并存本身会导致市场的混乱,而国有企业优先服从行政秩序将进一步使股票市场陷入困境。

(一)股市中政府角色冲突

在我国目前股票市场上,由于国有企业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导致政府同时扮演了两个相互严重冲突的角色:所有者角色和监管者角色。冲突在于作为所有者和市场主体,在股票市场上政府必然有其相应的利益诉求,不可能再是独立的第三方、监管者,往往导致自利性监管;同样,作为独立公正的监管者、市场秩序的供给者,政府不应再是股票市场中的利益主体,即不再充当所有者角色。当监管者、所有者角色集于一身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政府既不能提供良好的市场秩序,又不能很好的维护所有者权益,这正是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现状。政府与市场的冲突及相应的政府角色冲突是我国股票市场目前面临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股票市场中的所有制歧视问题正是政府出于所有者角色维护其所有的国有企业利益的结果;大量的违规、违法事件与预算软约束下各级政府偏袒上市国有公司不无关系;股票市场上大量的行政性、计划性监管方式与股票市场主要由国有企业构成密切相关。行政性监管下,政府的监管实际上具有两种角色特征,即以独立、第三方角色监管股票市场和以所有者角色监管股票市场,后者具有典型的行政性和非市场性特征,因为在所有者与其所有物(企业)之间不存在也不需要市场关系,所有者直接以行政命令、审批等方式控制其所有物(企业)的经济活动。当股票市场中大多数的市场主体是国有企业时,股票市场事实上已经退化为一个超级国有企业,不同的上市公司只是这个超级国有企业中的不同部门,这些部门的任何重大决策也必然应当由其所有者(政府)审批、核准之后方可实施。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我国股票市场中行政式监管方式是由其经济基础,即股票市场主体主要由国有企业构成,内生决定的,二者是一一对应的。若要实现股票市场监管方式的转变,则组成股票市场的经济基础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转变。

(二)股市的政府干预

股票市场上政府的角色与政府干预密切相关。根据我国的特点,政府干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政府直接干预,即各级政府兴办国有企业,包括普通竞争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和战略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当政府在普通竞争领域兴办大量的乃至于数以万计的国有企业时即演化为过度的直接干预,政府过度的直接干预不但降低了市场效率,而且耗费了大量的政府管理资源和精力;政府间接干预,主要指宏观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行业监管等。政府应当减少直接干预,将股票市场中的中小国有企业归还于社会,而集中精力主要保持对大型企业和战略性行业的控制,从而提供战略性的经济安全。政府应认真地重新审视自身在社会经济事物中的应充当的角色,即提供各类公共产品、提供法律及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维护社会稳定、提供经济安全等。政府领导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为市场主体即各类企业、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维护经济安全,从而间接地领导经济的发展。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再次考察表1中各级政府的控股比例。若经济安全由中央及部分省级政府提供,而市级及以下政府无需提供经济安全。市级及以下政府从股票市场退出,这可以显著地减少政府的过度直接干预从而为解决股票市场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从而促进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股票市场中的诸多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过度直接干预。通过角色转换,一方面,政府减少过度直接干预,市级以下政府从股票市场退出,股票市场的经济、物质基础得以优化,同时政府的管理成本显著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过度直接干预的减少,角色冲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从而能够提供更充足、合理的间接干预,尤其是提供更严格、独立的市场监管,股票市场的上层建筑得以优化。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而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角色转换范文篇9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代表社会实施教育,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教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知识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知识占有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然把教师当成了知识的化身,教师也往往以知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传统德育中教师常常以师表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学生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对学生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以规范者的姿态来调节学生言行。在学生[中,教师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们必须意志坚强,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会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为学生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他们代表祖国、代表党、代表人民、代表学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采取强制灌输方法,重智轻德,忘却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整体性,重教轻学,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对学生主体力量的重视与张扬,相应地使学生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承载过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独立判断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道德权威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角色,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从可信走向相信,最后达到坚信,从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道德认识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权威。

作为“对话人”,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主体。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自尊、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和敏感,他们要求平等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德育教师的空洞说教和训导极为反感,所以,一名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只会适得其反,更不用说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将这份爱心体现到教学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识。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证使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还要创设德育情境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成长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成为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二、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由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学内容上大都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和教科书的要求,唯上、唯书却很少能唯实,在教学方法上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创新的空间十分狭窄,信息时代社会的多变性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发挥高度创造性,不仅要创造性地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而且要从单纯的德育课程执行者转换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已审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取舍、增删,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即要从实际情形着[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能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题,以拓展德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理想课程”向教师层面的“知觉课程”与教室情境当中的“运作课程”或学生层面的“经验课程”发展。

(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德育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

德育教师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出台,如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虚拟世界、反物质带来的哲学反思等等,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激发学生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

现代德育的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如果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无法进行。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所有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教师认真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去,积极参与德育课程的创新,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自身发展要求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往往是教科书的讲读者,信息时代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师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变。

(一)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能单纯把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导航员”的角色。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一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德育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包括自立、自尊、适应、创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成为能够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二)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问题诊治者

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上网人数在90%以上。网络带来的人机交流模式使得直接交流日益减少,从而造成认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愿意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容易感到自我归属感的丧失,导致性格孤僻、行为失范、言语无忌,对现实不认可、甚至逃避心理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德育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指导学生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发展。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素养,要有坦诚真实和灵活开放的人格特点,要有善于交际、富于幽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协调问题的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扫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

(三)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没有健全的人格,就谈不上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实质上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侧面。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同时改造他们骄傲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自我意识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质。指导青少年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善于交际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其自私、冷酷、虚伪、嫉妒、孤僻、傲慢等不良的交往品质。最后,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挫折,教育学生把挫折当成一种磨练与考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指导学生建立适当的理想抱负,教给学生积极对待挫折的方法,增强挫折适应能力。

(四)德育教师应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道德权威的角色很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使教师从讲台这一“神坛”上走下来,传统的“师徒关系”受到了不可抗拒的严重挑战,沉迷于这种“师徒关系”的教师很容易被标榜为新人类的大学生视为“异类”。网络技术的全社会渗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形式,借助丰富多样的媒体进行“人——机”交往,是现代大学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这种“人——机”交往,造成了学生认知缺失、情感缺失。这对于身处“闹市”、心理正在健全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努力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培养学生品德的同时,关注学生“情商”的达成,构建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的师生交往氛围。

(五)德育教师应成为德育研究者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当信息技术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教师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实现由教书匠向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专家。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以往对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师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信息时代的德育教师将面临更多更新颖的德育教学问题。如研究提高学生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不同的德育情景创设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如何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评价和改善;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这些研究活动有助于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有助于教师创造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丰富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推动高校德育的变革。

(六)德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然是终身的学习者。首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再次,要研究德育方法。德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中特殊案例的反思,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最后,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反过来,教育信息技术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教师能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具有完成教学资源过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处理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熟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也不可能有一套万能的应变方案,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反思和充实,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38.

[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8.

[7]田青瑶.大学生上网人数最多,上海网民最年轻[R].人民网,2006-07-21.

[5]张有录.现代信息科学[M].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

角色转换范文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角色转换

角色是指与人的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教师的角色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中所持有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所承受的社会期望和自我期望,以及在上述因素影响下的一整套行为。每个时代都对教师提出了不同要求,并且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角色的内涵也日益丰富。德育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其角色定位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甚至影响到学生个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认识。而德育教师角色能否恰当定位,主要就在于其能否适应时展的要求。

我们当前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以其全新的要素——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使高校德育深受影响,德育观念、模式、方式和方法受到冲击并向现代化转向。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变过程中,重新为德育教师进行角色定位是新时期德育实践的迫切需要。本人认为,高校德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应体现以下三个转换:即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要从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在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要从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要求来说,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转换。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由权威者向对话者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作为社会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人,代表社会实施教育,是社会权威的代表,对学生具有绝对的影响力。教师的形象大致可分解成三种角色:一是道德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在师生结成的以道德知识授受作为基本内容的师生关系中,客观地存在着知识占有的不平等,教师在学生道德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学生自然把教师当成了知识的化身,教师也往往以知识代言人的身份自居。二是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传统德育中教师常常以师表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视线里,作为道德的化身向学生训以各种行为规范与准则,对学生的言行品性进行评说,以规范者的姿态来调节学生言行。在学生[中,教师往往被期待成智慧的化身,理性的源泉,他们必须意志坚强,有强烈的使命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求功利、反求诸己、自我克制的道德楷模。三是社会要求的代表。德育的基本矛盾常常被表述为学生已有的品德发展水平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社会要求的代表,他们代表祖国、代表党、代表人民、代表学校,甚至也代表家庭,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的道德规范采取强制灌输方法,重智轻德,忘却学生知、情、意、信、行的整体性,重教轻学,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地位,缺乏对学生主体力量的重视与张扬,相应地使学生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

信息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出现是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革命,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了教育者的信息垄断地位,承载过重期望忽略受教育者独立判断力和价值创造力的道德权威角色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要求,所引起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尖锐,这一切要求教育者把认识、理解、体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以主体角色,在多种自主实践活动中理解、掌握、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从可信走向相信,最后达到坚信,从而形成信念、信仰。道德学习过程也就相应成为师生共同体验、共同探讨、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适合自己特点、道德认识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道德权威。

作为“对话人”,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人本意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主体。当代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自尊、自主、自立意识的增强和敏感,他们要求平等的愿望十分强烈,对德育教师的空洞说教和训导极为反感,所以,一名传统的道德说教者只会适得其反,更不用说让其心悦诚服地接受我们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深深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将这份爱心体现到教学中去。二是民主平等意识。加拿大著名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证使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过程,还要创设德育情境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在这里,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只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也不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成长伙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给予、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交往和对话的关系,师生之间的教学过程也成为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二、教师和教材教法的关系方面:由遵从型向创造型转换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育者在教学内容上大都严格遵守上级的指示和教科书的要求,唯上、唯书却很少能唯实,在教学方法上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致使德育创新的空间十分狭窄,信息时代社会的多变性则要求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发挥高度创造性,不仅要创造性地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而且要从单纯的德育课程执行者转换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一)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已审定使用的思想政治教科书做出相应的“剪裁”、取舍、增删,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

即要从实际情形着[而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而不能盲目照搬统一的课程计划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教育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本校特色的校本课题,以拓展德育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必须珍视学生生活世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由单一的国家层面的“理想课程”向教师层面的“知觉课程”与教室情境当中的“运作课程”或学生层面的“经验课程”发展。

(二)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在课程的动态展开中,德育教师要从教无定法的基本法则出发对课程做出再度调适

德育教师应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自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德育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现象、新观念层出不穷,新的政策法规、新的改革方案也在不断出台,如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黑客及网络犯罪给法律的挑战、虚拟世界、反物质带来的哲学反思等等,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进入课程流程,这样德育课程才能及时直面社会、关照现实、捕捉前沿,才能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和片断都充溢生机和活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激发学生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生命活力。

(三)就德育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而言,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

现代德育的课程结构由单一转向多样复合,其中的许多课程,如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等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如果没有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将无法进行。另外,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成的知识信息,而且要收集课程软件信息,设计和编写课程软件、制作教学节目等。所有这些,都要求高校德育教师认真学习现代课程理论和课程设计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学生的发展要求,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去,积极参与德育课程的创新,真正成为德育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三、教师自身发展要求方面: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往往是教科书的讲读者,信息时代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德育教师要从单一性的讲授者向更丰富的角色]变。

(一)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员”

一直以来“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多渠道获取知识,教师不能单纯把传递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的方法及灵活迁移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担当起“导航员”的角色。正如《学会生存》中所阐述的一样:“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德育教师要致力于调动和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开发和调动学生的包括自立、自尊、适应、创造等内涵丰富的主体性。指导学生具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造性,成为能够发展自我、充实自我、超越自我的现代人。

(二)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理问题诊治者

根据最新的统计表明,大学生上网人数在90%以上。网络带来的人机交流模式使得直接交流日益减少,从而造成认知和情感缺失,如不愿意受原有的社会规范的影响和约束,容易感到自我归属感的丧失,导致性格孤僻、行为失范、言语无忌,对现实不认可、甚至逃避心理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成为他们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德育教师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心理工作者,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学习上给以更多的心理关注,指导学生社会交往和协同工作的技巧,并能够在实际的教育创新活动中有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使其能够健康地和谐发展。这一角色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素养,要有坦诚真实和灵活开放的人格特点,要有善于交际、富于幽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协调问题的技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引导,扫除学生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

(三)德育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实质上就是健全的、完善的人格的形成。没有健全的人格,就谈不上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培养健全的人格与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实质上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侧面。新时期的德育内容体系必须包括健康人格的塑造,甚至可以说德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人格的塑造。这就要求德育教师从传统的道德偶像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首先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要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同时改造他们骄傲自大、虚荣、自卑、不思进取等不良自我意识品质。其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品质。指导青少年学生与同学、老师、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善于交际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克服其自私、冷酷、虚伪、嫉妒、孤僻、傲慢等不良的交往品质。最后,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挫折,教育学生把挫折当成一种磨练与考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指导学生建立适当的理想抱负,教给学生积极对待挫折的方法,增强挫折适应能力。

(四)德育教师应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在传统德育中,德育教师道德权威的角色很容易造成师生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双向性、互动性使教师从讲台这一“神坛”上走下来,传统的“师徒关系”受到了不可抗拒的严重挑战,沉迷于这种“师徒关系”的教师很容易被标榜为新人类的大学生视为“异类”。网络技术的全社会渗透,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面对面形式,借助丰富多样的媒体进行“人——机”交往,是现代大学生最崇尚的、最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但是,如前所述,正是这种“人——机”交往,造成了学生认知缺失、情感缺失。这对于身处“闹市”、心理正在健全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来讲是极为不利的,甚至是非常有害的。德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努力成为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在培养学生品德的同时,关注学生“情商”的达成,构建以情感沟通为核心的师生互动,形成师生双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的师生交往氛围。

(五)德育教师应成为德育研究者

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强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方面。当信息技术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后,教师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实现由教书匠向德育研究者的角色转换,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专家。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以往对传递知识功能的强调,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师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则是对新的教育问题、思想、方法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这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和内在魅力。信息时代的德育教师将面临更多更新颖的德育教学问题。如研究提高学生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不同的德育情景创设对德育效果的影响;如何对网络提供的信息进行研究、评价和改善;研究如何利用多媒体提高德育的有效性等。这些研究活动有助于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特色,有助于教师创造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丰富德育理论,指导德育实践,推动高校德育的变革。

(六)德育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者

从终身教育理念来看,任何职业水平的发展都有“高原现象”。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然是终身的学习者。首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要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及美学素养;具有广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再次,要研究德育方法。德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通过对实践中特殊案例的反思,不断研究和改进德育方法。最后,要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时代要求教师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处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问题,并把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工具的能力。这就要求德育教师要学习信息技术。反过来,教育信息技术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教师能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具有完成教学资源过程的能力,具有批判性处理信息和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具有熟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教学系统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时代高校德育教师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也不可能有一套万能的应变方案,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身的素质进行反思和充实,对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编.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338.

[2]刘铁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