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变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23:57:52

角色转变

角色转变范文篇1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稀缺有限的资源为极少数的经营者独占形成的行业为自然垄断行业,如电力、交通、通讯、管道运输等。这些行业不仅投资需求大,回收期长,沉淀成本大,还具有克拉克森等经济学家所指的规模经济显著的特点。此外,由于该行业含有公共事业领域,还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因而,传统理论认为,由独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会带来更高的效率,政府需要进行严格的进入管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还存在一个定价问题。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出现亏损现象,若由企业自由定价,则企业会选择以平均成本定价,从而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大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这就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Public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作为对市场失灵的回应,把政府视为公共利益的化身,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充当严格管制的角色。(二)自然垄断行业中的“政府失灵”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实践证明,政府的严格管制非但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反而还得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主要在于“政府失灵”现象严重:(1)“A-J”效应。在研究投资回报率价格管制时,经济学家采用了A-J模型,模型中的约束条件为:〔R(K,L)-WL〕/≤S。其中S为政府规定的投资回报率,R为收入,K为资本量,L为劳动力的数量,W为劳动力价格。可见,投资回报率以资本为基数。阿费契和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在投资回报率管制下,企业会产生一种尽可能扩大资本基数的刺激,从而效率低下。(2)政府规制的部门利益理论(SectionalInterestTheoryOfRegulation)施芝格勒认为,政府规制是产业自己争取而来,并为特定产业的利益服务而设计和实施的。由此的产物便是,“政府被俘”,寻租现象相伴而生,甚至引发政企同盟现象。(3)政府规制成本巨大。在政府的严格规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进行着博弈。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往往处于被动境地,企业拥有许多“私人信息”,从而产生“道德祸因”,使政府规制政策失效(规制成本加大),社会利益缩小(规制效益减少)。从我国来看,电力、铁路、民航等自然垄断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长期以来,自然垄断行业采取国有企业高度垄断经营状态。长期垄断带来的结果是:价格高,服务质量低,政府集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业务的经营者为一身,使垄断的性质摇身变为行政性垄断。

二、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与政府

(一)现代经济学中的自然垄断行业1982年,鲍莫尔,威利格等经济学家从部分可加性(Subadditivity)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自然垄断行业的经济特征。他们认为,即使规模经济不存在,即使平均成本上升,只要单一企业供应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由单一企业垄断市场的社会成本就仍然最小,该行业就仍然是自然垄断行业。(对自然垄断的管制,源于《现代经济学前言专题》)将此理论运用到多产品生产行业,则自然垄断行业可用范围经济(EconomiesOfScope)来解释。即单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用公式简单表示为:TC(Qx,Qy)<C(Qx)+C(Qy)。鲍莫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可竞争性市场理论,即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市场上供给者行为构成很强约束的市场。他们认为,市场属于垄断结构,如果实际的或潜在的市场约束足够强,使市场近似于完全可竞争性市场,自然垄断是有效的垄断,经济规制不再必要。该理论为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纷纷在银行、电信、民航、电力等领域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缩小政府涉足范围,通过规制改革重新构建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二)以英国电力行业的改革为例市场层面:英国电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垂直一体化格局,旨在建立竞争性市场。电力产业链是由发电-输电-配电-售电四大环节构成,英国将发电和售电环节分离出去。发电系统由全国电力公司(NP)、电力生产公司(PG)、国营核电公司、苏格兰南、北电力公司、中小型发电公司(IPP)、外国电力公司等组成,形成竞争格局。在输、变电领域,由全国电网公司独家经营电力市场。在供电领域,成立了12家地区供电公司,直接面向电力用户供电,大于等于100KW的用户可自由选择供电公司。英国政府将市场进行分割是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袄特森认为,产业性质的变化可以随技术因素和需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市场的发展,电力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独家经营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行业自身的特点看,发电和售电业务不具有固定性网络的特点,自然垄断性不强,为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Primeaux等专家对电力行业作过实证研究,他们收集了同时存在两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和只存在一个电力供应企业的城市的可比较成本数据,发现一个企业提供电力并不比两个企业提供电力具有较高的效率。可见,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所有产品(业务)都具备自然垄断特性,实行“一刀切”的政策是不科学的。政府层面:1989年英国修定了“电力法”,并由此设立了能源工业规制办公室(OFFER),它是一个独立于企业的专门的行业管制机构,主任任期五年,该机构职能是:维护市场秩序,保证有足够电力供应,发放电力经营许可证。英国还设立了两个监督机构,其一为垄断和兼并委员会(MMC),负责对竞争领域中,OFFER认为没有实现有效竞争的任何领域调查;其二为公平交易委员会,旨在维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在英国社会中还有专门的电力消费者委员会,共同防止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与政府结合层面:政府在竞争领域立足于建立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交易制度。英国在此领域,建立了两个“中心”一个“市场”。两个中心是面向所有发电和配电公司开放的电力交易中心;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交易中心,在这里,10万千瓦容量以上的发电机组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调度,通过运营该交易中心,以竞价方式完成供求之间的平衡。在合同市场上,发电厂和用户就电价达成协议,通过谈判签定双边合同,确定上网电价。在必要时,OFFER也会作出必要的规制。在垄断领域,政府主要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规制制度。在电价上,英国政府就采取了激励规制制度。为防止垄断低效率,政府运用了最高限价(RPI-X)作为规制工具,政府经过一段时间(如3-5年)对规制模型中的变量值重新评估,重新定价格上限,上限以下,价格可以自由浮动。这样,相对于投资回报率规制来看,提供了一种能让企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以获得较大利润的制度设计。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该方法仅运用于电力行业自然垄断业务领域,在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由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通过上述改革,明确也解决了谁是规制者,规制谁,谁来监督规制者的三“W”问题,提高了政府管制的科学性和

管制效率。从实践来看,改革后英国取得了较大成效,老电厂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如NP1994年与1990年比成本下降了21%,同时电价下降了,如1996年比1990年家用电价下降了11%。

三、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的角色问题

(一)仍以电力行业为例,看重塑政府角色的前提从英国电力改革的经验可以得到启示,重塑政府角色首先要从根本上打破政企和一的局面。转型时期,两种体制并存,由于路径依赖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政府与企业之间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出现“垄断依靠市场和行政的双重力量形成,既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垄断的特点,依靠行政组织和行政手段来推动垄断的形成和运作,又融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垄断的某些成分,依托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机制来操纵垄断,是当前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权力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特殊垄断即行政性市场垄断。”在我国电力领域,1987年国务院提出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1997年撤消了电力部,原行政职能交给国家经贸委决定。2000年,国家经贸委决定调整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行政关系。各省(区、市)将分散在各专业管理部门,行政性公司等单位的政府管电职能划入经贸委,表明我国旨在政企分开的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要改变政府集政策制定者、监督者、经营者为一身的局面,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专门的行业规制机构,反垄断受理机构,专门的监督机构,并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其次,明确细分自然垄断行业中政府规制领域。这就要求政府依据行业特点,打破原垂直一体化格局,重新构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我国电力行业来看,通过改革电力工业投资和办电机制,形成了外资、地方、中央和地方等多元化的建厂格局。1985年成立了华能集团,新力能源公司。1996年,政府制定了利用外资的具体政策。初步打破了发电行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在发电环节确立了竞争的基础。但非垂直一体化格局远没有形成,输电和配电环节仍然处于国家电力公司垄断经营状态。国家电力公司独占了500KV、300KV的输电、变电业务,垄断了220KV、110KV的输电和变电业务。总的来讲,我国的电力行业仍然是高度垄断业务,可竞争性市场没有建立起来,在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政府没有退出。另外,还需要有法律保障。法律是政府进行管制的手段之一。法制的作用用钱颖一的话来说,“第一个作用是约束政府,约束的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第二个作用是约束经济人行为”。核心是“确定政府与经济人之间的保持距离型关系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竞争性领域里,法律主要用来约束市场,维持市场秩序,防范“市场失灵”,在垄断领域里,法律主要用来约束政府,防范行政性垄断。我国在自然垄断行业的法制建设需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一为宏观层面,需要规定严格,可操作性强的《反垄断法》,虽然我国1993年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但有关禁止垄断价格的规定非常简单,缺乏相应责任条款,且对政府滥用权力的约束力不够。二为微观层面,加强产业行业法的建设。1996年的《电力法》,该法已经规定的主要政府管制机构已经撤消,其指导思想也出于国家基础建设安全考虑,欠缺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特征。(二)重塑政府角色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的需求水平还不高,因而,政府干预的广度,深度要相对大一些。政府规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是一个混合体,需要政府分领域放松规制和强化规制。在自然垄断业务领域,仍然采取垄断经营,政府在其中充当科学规制体系设计者的角色。政府可引入竞争性激励规制方式避免垄断经营带来的负效应。如在经营领域实行垄断经营市场化,政府成为特许经营许可权的发放者,采取竞争投标经营;在垄断价格领域,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法,企业在稳获利润的前提下,根本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这需要政府构建一套适合自己国情的价格激励机制。在非自然垄断业务领域,政府应该成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和监督者,建立市场竞争规则和交易制度,让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从我国来看,自然垄断市场中的市场竞争规则和交易制芳还没有系统建立起来。在交易制度上,有学者建议采用以中长期双边合同为主,现货市场交易为辅的模式,不管是哪种模式都要适合我国国情;在竞争规则上,政府要定的规则很多、很细,如澳大利亚的国家电力市场规则就有十条,细到对报价、安全要求等都有明确规定。在这块领域中,政府也进行必要监督防止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主要成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存在。

参考文献:

〔1〕陈富良.放松规制与强化规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2〕王俊豪.论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竞争〔J〕.经济研究,1998,(8).

〔3〕王俊豪.A-J效应与自然垄断产业的价格管制模型〔J〕.产业经济,2001,(10).

〔4〕王俊豪.中英自然垄断性产业政府管制体制比较〔J〕.世界经济,2001,(4).

〔5〕王俊豪.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1).

角色转变范文篇2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角色经常被窄化为“管理者”。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从“管理者”转变为真正的“指导者”、全面有效地履行其指导职能呢。第一要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实施主体教育的核心观念。虽然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班级规模过大、管理头绪过多、工作任务过重、论分排队的压力不减诸种因素,依然是困扰大多数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难题,是难以对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进行实质性调整的客观原因,但这并未阻滞班主任教师在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上的自我提高与自我更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环境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主体教育,正是班主任教师由管理者转向指导者首先应当确立的基本观念。第二要养成关爱、公正诸种品质,建立关爱——公正的教育模式。无论是教育经典的阐释,还是莘莘学子的褒扬,都无不以关爱、公正诸种品质来说明教师的良好素质,称道教师的人格魅力。第三要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则有赖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即双方通过真实的交往(与角色扮演式的交往相对应)过程而产生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第四要把握人际沟通与互动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指导工作的艺术性。真正的指导必须建立在有效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基础之上,班级指导自然也不例外。在班级指导中,班主任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感受他们的处境,体会他们的心情,由此而理解他们的态度、情感和观念,分析他们如此表现的原因,以及预测他们在某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从而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二、班主任要从“主角”转变为“配角”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要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班主任为了管好班中的事务工作,要先培养好班干部,再让班干部带领全班同学扮好他们的“主角”,让他们去做该做的事情:例如,轮值打扫校园时,就让班干部分工组织,同学们很有效率地完成了打扫校园的工作;每次的班级墙报工作,放手让他们出版;班际球赛、拔河活动、学雷锋活动……都由他们去组织,去开展,坚持让他们去唱好“主角”,班主任只是在一旁适当给他们一些帮助、建议,做好“配角”。所以,班主任要做好自己的该扮的角色——“配角”,不要争当“主角”,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班主任要从“训斥者”转变为“鼓励者”

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当学生有了过失或者是成绩考得不理想,班主任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鼓励他们努力找出差距,加倍努力学习。其实哪个学生不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出类拔萃,可是有些同学总是事与愿违。比如说某同学性格比较孤僻,平时沉默寡言,不想与别人交流,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班主任就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找其谈话,找到他不想学习的原因,逐步帮助他找出学得好的原因,学得差的原因,最终才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等等。因此,“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这句话一点也不错,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俗话说: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教师要把学生真正当成人,当成正在学习承做社会人的人,当成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当成正在学习选择、学习提高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发展只能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角色转变范文篇3

1、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两者有着共同的办学方向,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模式一般也都是“工学结合”,在教学模式中,都在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的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合某岗位需要的、具有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的描述来看,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都将学生掌握某项职业技能作为重点。2、中等职业教育属于技能型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特定岗位的熟练操作能力,对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仅有粗略的了解;而高等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培养学生除具有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要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要求低,岗位针对性强,转岗适应能力比较差;而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理论知识要求相对较高,因而转岗适应性就比较强。从某一具体岗位到整个职业生涯,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3、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均强调实践性,但两者的内涵不同。中等职业教育受理论基础的局限,只能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技能,侧重于再生性技能的培养;而高等职业教育由于专业理论和技术原理的知识深厚,对前沿性技术了解掌握程度高,专业复合性强,培养的学生不仅懂技术,而且能进行技术开发,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原理理念转化为管理规划。4、中等职业教育是经验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掌握常规工艺、常规业务和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再造性技能;而高等职业教育是转化型技术教育,侧重于使学生能将理论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体实践规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技能。

二、教师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1、审视自我,寻找差距。教师应从高职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差距,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和接受挑战。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内涵,教师观念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地尝试,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观念转变过程中,教师应按高校教师的职责、高校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检视自身,使自己能更好地担当起高职教师的角色。2、主动学习,积极转变。教师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变中,容易造成心理的暂时不适应。面对诸多的问题,教师应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观念讨论、参观学习,并主动学习高职培养要求,树立正确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另外,教育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要从传统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深入用人单位调查研究,并采用岗位培训、下基地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生产一线了解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课题合作”、“项目开发”等方式,促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转变。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与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协调一致的有关科学、人文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两门以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并能积极开展职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教师必须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不断掌握教育、科技、专业方面的新信息和产业技术进步的新内容,并内化为多种能力,使教师由单一学科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人才转变。

三、高职院校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专业技术素质

教师要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教师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同样也依赖于专业理念基础。当代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不断缩短,而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有的是长期有效的,它对教师的工作及进修的影响是长期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面较宽的教师,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有利于其学术思想的开拓,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产生质的飞跃。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个目标出发,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它包含了使教师对所教专业科目内的高新技术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掌握。

2、必要的教学科学理论知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

作为教师,高职教师与其他类型教师一样应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应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熟悉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目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培养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使之更加适应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探索的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出高素质充满生机和创造力的高技能创新型、开放型人才。

3、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更以加速度向前飞进,知识老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教师作为积累知识的一个载体,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大责任,因此,教师的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要。尤其作为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职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教师更新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教学之余或假期中能去更新知识,克服经费、人员、时间等方面的困难,支持鼓励教师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参加不同程度的进修培训。包括鼓励教师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学位,对于未达到教育部规定学历的教师应在短时间内取得合格学历。学历的提高,是教师对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

4、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现有的教学体系,改变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完成从传统教育教学观到适应高职教育教学观的转变,从重视专业理论课教学到注重实践教学的转变,让实践性、职业性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等方式,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按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原则,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把最新科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条件将计算机引入课堂,努力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画面、声音展示较为全面的感性信息,扭转现有教学手段和方法明显落后的局面,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不断增添新技术的信息。

角色转变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定义的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社会高速发展,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道、授业、解惑”只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了。特别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在这场教育的重组活动中,作为最活跃的因素,这场变革中的核心人物———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和重视。而作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问题更是被推到了这场改革的前沿,这几年通过每位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的不断实践和探索,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转变要求的理念和宗旨已经在具体的教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小学教师角色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主要有如下转变:

一、小学教师逐步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对小学教师来说,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比自身的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小学教师不再像维持纪律、不断施加压力的监工,给学生以压力和刻板的说教,而是逐步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当然,宽松并非不要课堂秩序,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在目前新课改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教师仍然要发挥好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随时把握驾驭课堂各个活动的环节,保证课堂的良好秩序,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组织者,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培养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二、小学教师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再以传播者讲授者或现成知识的呈现者出现,教师由重“教”的表演向重“学”的指导转变。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让学生一步步走向学习目标。有了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创造性的运用,学生也才会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将“要我学”内化为“我要学”“,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主动寻求发展。学习效果要远远大于消极的外在鞭策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一个孩子,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会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

三、小学教师逐步成为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成为朋友式的融洽关系,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不要用统一的答案去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这样,通过教师的积极参与,师生的良性互动,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了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

四、小学教师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小学教师不但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作为一个教育实践者,还要在教育教学中,总结实际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具体反思、研究和改进,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不断的践行、探索和完善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基础教育的更好发展,每个小学教师有责任成为一个能根据周边社区的资源等条件,自觉地把教育实践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的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五、小学教师逐步成为课改中主动的决策者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受到过分的控制和自己的工作被专家所详细框定,这样教师就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依据自己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自主地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可以同学生一起协商他们的学习计划。新课程改革在我国各地实行这几年来,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已经逐步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迈进,已经逐步成为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相长的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主动的决策者,并且在学生中已经得到了良好反映。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小学教师在面临角色转变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以发挥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小学教师还要在课程改革和教育实践中,注重自己的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为课程改革发挥一个基础教师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角色转变范文篇5

1护理管理者在模式病房建设中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建设模式病房是系统化整体护理的临床实践。模式病房的建设要求护士由操作者转向多元化的角色,即直接提供护理的角色、管理者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协调者的角色、顾问的角色和科研者的角色。而护理管理者(包括主管护理的院长、护理部主任及护士长)的角色转变在模式病房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论文。

1.1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把执行医嘱和技术操作作为护士工作的重要部分。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旧观念严重束缚着护理人员的思维。要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必须有新的护理观作指导,而护理管理者应首先转变和更新护理观念,自觉进行角色转变。只有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了、观念更新了,才能带领广大护士树立科学正确的护理观,以迎接这场护理改革。

1.2护理理念即护理哲理,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所具有的思想与行为的信念与价值观[1]。主要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服务信念。护理哲理可以引导护士思考并指导护士的行为。传统的功能制护理,导致护理人员理念不足,使我国的护士在专业价值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缺乏自觉性、责任心和紧迫感。因此,护理管理者首先应增强护理理念,实现角色转变,指导护士制订出本部门的护理哲理并自觉遵守,遵循哲理的指导思想做具体工作,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价值。

1.3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要求护士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工作方法。护理程序是系统解决病人健康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合乎“个别性、连续性、协调性、整体性”的照护为护理对象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2]。护理程序为临床护理业务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结构合理的科学工作方法[3]。因此,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抛弃旧的工作方法,学会运用新的工作方法——护理程序。只有护理管理者实现了角色转变,熟练地掌握护理程序,才能指导护士正确地运用护理程序,正确地对护士执行的护理程序进行评价,保证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而不流于形式,护理改革才能成功。

1.4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要求护士具备广泛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当前护理人员大多为中专毕业,护士要成为病人的教育者、帮助者、咨询者,做好诸如心理护理、护理诊断及健康教育等工作,必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实现角色转变。护理管理者要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做好在职护士的培训,总体策划。按层次培训护理人员,学习有关系统化整体护理的理论、护理程序、心理护理学、护理伦理学、护患关系与沟通技巧等等,使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通过在职培训教育,明确在整体护理中各自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推动和促进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

1.5护理管理者,特别是主管护理的院长,在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建设中角色转变,有利于护理改革与医院的发展,可使系统化整体护理纳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积极协调各部门关系,逐步建立各方面的支持系统,尽量使护理人员摆脱非护理工作对临床护理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护士的潜能和创造性,确保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到位。

2影响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因素

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过程也是护理观念的转变过程及护理质量的提高过程,同时也是对护理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建立适应护理发展的护理管理系统提供了方法和实际内容。如何将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工作方法运用于护理实践、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实施护理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对护理管理者的挑战[3]。因此,护理管理者实现角色转变是非常重要的。而影响护理管理者角色转变的因素有:

2.1护理管理者的胆识。护理管理者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良好的思维能力,有无主动了解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的境界,有无为改变我国护理学科落后现状的献身精神,对自觉实现角色转变影响较大。有胆识的护理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医学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提高,我国护理工作落后的现状,使得护理改革刻不容缓。她们有不甘落后的思想,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自觉实现角色转变,更新护理观念,增强护理理念,不断更新知识,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而受旧的护理观念束缚较深,仍然按照传统观念思考、处理问题的护理管理者,满足于现状,不愿更新知识或更新速度较慢,将不能自觉地实现角色转变,并严重阻碍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

2.2护理管理者的知识。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具备社会、心理、教育、伦理、健康等多学科知识,才能胜任新的护理工作方式。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具备医学、护理、管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带领广大护士真正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因此,护理管理者的知识水准影响着角色转变。知识水准较高,具有从心理和身体两方面对病人进行护理能力的护理管理者,能够适应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要求,角色转变较快。而一些知识老化的护理管理者,缺乏求知欲,满足现状,不能胜任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有等、观、靠的思想,角色转变较慢,不能迎接挑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促进护理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3.1院领导在选拔护理管理者时,要选拔有较强事业心、责任感、有胆识且知识水准较高的护理人员担任。

3.2经常组织护理管理者学习国内外护理发展新动向,外出参观学习,开阔护理管理者的视野,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做护理学科的带头人。

3.3经常对护理管理者进行培训,设计自学课程,采用讲课与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改变护理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角色转变,推动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崔书华,许玉华.系统化整体护理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4

角色转变范文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更新观念;角色转变

随着人们对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弊端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社会上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转变应试教育不良影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种强烈的要求是对人的发展的尊重和敬畏。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优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未来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向教育提出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要求就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所以,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在这样背景下逐渐展开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不只是教学目标的调整,而是一项影响社会发展和教学行为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一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儿教师本身。在传统幼儿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师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导向和目标,更影响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教学是教师、幼儿、教材、生活相结合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担当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想目的。特别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特殊阶段,教师需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观念,用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影响孩子们,组织和引导孩子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可见,在幼儿教育教学改革这一重要阶段,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最重要一步。所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成为实施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理论培训,就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有广大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了,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园教师,在多年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也深刻意识到孩子们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过程中注重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新教育教学理念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尊重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实践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在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做好教师角色转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一、更新观念,在幼儿教育教学中要进行角色转变

传统幼儿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孩子们的知识学习,课堂活动要维护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成为课题活动的主体因素,课堂活动和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围绕教师的教展开。孩子们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只能跟着老师思路开展学习活动,孩子们的学习感受和学习行为不被老师认可。这样带有强迫性的课堂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孩子们学习活动效率低下。经过对传统幼儿教育教学中影响孩子活动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角色定位是造成教师教学和孩子们活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错误定位。新课改教学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因素,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孩子们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素。我们要把活动主体交给孩子们,通过有效引导和组织,促进孩子们自主参与和探究实践,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这些是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内容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所以,广大幼儿教师要主动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孩子们,使孩子们获得基本的学习素养。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活动方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孩子们不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师也不是输出系统,只是引导者,孩子们与教师处在平等地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孩子们实现由接纳知识的容器向学习、探求、自主发展的角色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重在激发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有兴趣地进行询问、探究,找到答案,在原有基础上达到扩展的目的,从而产生新的驱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转变观念,与时代同步,主动更新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角色,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

二、幼儿教师角色转变要注重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角色转变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老师被认为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是顺的等待被知识灌装的容器或填塞知识的仓库,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浪潮给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老师主导作用,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1网络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与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方相比,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②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③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④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1.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远程教育是世界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与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传统的教材是单一的文字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材是多媒体可双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扩大了教育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如中央电视大学开发的模拟法庭、会计实验、动植物养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教师利用这些软件组织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与修改,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时提问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学提供了共享的资源,突破了学校的限制,使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生,都可通过Internet,享用优质的教育、教师资源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业,建立研讨中心,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的知识也将逐步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1.3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主体地位。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此外,学生之间便捷通畅的交流通道也为协作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允许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问题,其学习进度是由参与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这一合作学习形式兴驻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4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2.1带来教学价值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网上同行进行合作研究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与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与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掌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承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判断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3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特别是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充当导航员和指导员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研究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当辅导员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与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智慧、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至关重要。在信息与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与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如果认识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机。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旧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讨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参考文献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2张宇容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J].微型电脑应用,2000(4)

3胡铁辉.网络时代呼唤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1999-11-10

4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6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

角色转变范文篇8

网络教育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老师被认为是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学生只是顺的等待被知识灌装的容器或填塞知识的仓库,处于绝对服从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迅猛发展,网络化的浪潮给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把人类和教育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它带来的是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一场深刻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转变自身角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老师主导功能,发展师生之间平等、互敬互爱的合作关系。

1网络教育的特征和功能

网络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和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传统教学方相比,网络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②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③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④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1.1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

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今天,依靠学校所学的知识已经明显不足,教学内容不仅难以涵盖社会多元化的需求,课堂教学方式也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技能。实施远程教育是世界网络教育发展的主流和趋向。远程教学以网络作为传输信息的载体,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学生可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时间,并和教师进行远距离交流。传统的教材是单一的文字教材。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教材是多媒体可双向交流的教材,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各学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给受教育者以全方位的、多维的信息,扩大了教育规模。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教学方式,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如中心电视大学开发的模拟法庭、会计实验、动植物养殖等,提供了逼真的、生动的学习和交流环境。教师利用这些软件组织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学生可以参和到教学过程中实时提问或回答,并能立即得到明确的评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依托网络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育资源得到广泛的共享,形成跨区域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网络教学提供了共享的资源,突破了学校的限制,使处在网络教学中的每个学生,都可通过Internet,享用优质的教育、教师资源信息,聆听世界一流教师的讲课,向最好的专家请教。利用网上的E-mail、BBS等交互方式提交作业,建立研讨中心,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视野的扩大,学生的知识也将逐步增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传统教学相比,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网上教学,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推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世界范围内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而借助于互联网,可以把各国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供全球分享,使生活在教育资源贫乏国家的人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1.3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的学校教学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使得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发挥受到限制,致使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难以实现。网络教育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其主体地位。学生由单纯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索取,自我发展。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特长进行个体化学习和创新性自主学习,以充分发挥个性;此外,学生之间便捷通畅的交流通道也为协作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情形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逐步形成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种方式还答应学习者和教师通过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交互,通过资源解决新问题,其学习进度是由参和合作的学习者共同决定的。这一合作学习形式兴驻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1.4增加了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进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

2网络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网络教育对以教师面授为主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很大冲击,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严重的挑战。

2.1带来教学价值价值观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每个人公平地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信息。如何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在信息浪潮中健康成长,学校应当培养怎样的人,这是信息时代的教学所急需解决而不可回避的新问题。知识的迅速更新,还有学习化社会的来临,要求教学必须以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和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和职能,成为个人全面和终身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指导者。

2.2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上的要求

网上信息资源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知识,因为学生可能是各个年龄、各个行业的人,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社会阅历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就应该有借助网络资源,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网上同行进行合作探究的能力等等。另外,网络教育应充分发挥计算机超强“记忆”的优势及互联网“点对点”的联结优势,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全面互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可以是BBS、在线答疑等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全面沟通和互动,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网络化的教学能力有别于家教和教育软件,要求教师在挖掘人才潜力和培养人才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的深层次需求,网络教育的概念才能够被广大用户接受。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些新的技能,如教师必须是一个有着使用计算机经验的人,了解如何在摄像机前授课,把握多种交流方式和多站点交互性授课的技巧等,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练习中获得直接的经验。

2.3带来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现在,教学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者服务,帮助学习者快速改进学习方式,出现了以学习需求满足度为核心的价值评定。传统教学重在使学生继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学生记忆知识的程度来评价学习、评价教学,甚至来判定学生和教师的等级。而在网络教育中,教学必须改变以记忆程度为指标的评价原则,充分培养学生的注重、记忆、想象、思维、判定等认知能力,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理解的能力,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思想和新观念的能力,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学的重要标准。

3转变网络教育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已经持续了300余年。它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单一的传播者,决定着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质量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功能。然而,在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的今天,非凡是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原有的教师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教师角色正逐渐被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纷争也日趋激烈。网络时代的教育,使教师的传统权威地位在逐步丧失。因此,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重新定位已成为时代推动教育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3.1组织、设计适应网络教育的教学活动,充当导航员和指导员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网络教学中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仍然需要教师来指导选择、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制作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等活动,目的是以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内在基础为出发点,探究如何恰当地组织学习方式、设计教学信息,使学生在愉快而奋发的心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能充分体出组织者、设计者的角色。同时,网络教育淡化了传统教师的信息源或传播者的单一角色,突出现代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导航员和指导者角色。面对网络环境中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实,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适应、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询和检索知识,教会他们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知识,组织知识,整合知识,指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帮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信息海洋中自由自主地航行。

3.2甄选信息,严格把关,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充当辅导员

网络教育是以信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也是“信息本位教学”。人们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网络也为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利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强大的网络信息资源在为教和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源泉的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信息垃圾”,造成了信息污染,严重影响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虚假的知识信息具有蒙蔽性,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这样,一方面有的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将获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知识,更快地进行知识积累,加快自己智力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并不具有相应知识结构的人来说,他们所接受的大量信息只被作为生活服务和娱乐,没有成为增长聪明、积累知识的有效资源。因此,对网上信息的选择和判定至关重要。在信息和学习者之间应构筑一道“防火墙”,用于甄选信息、减轻甚至杜绝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教师则能够准确及时地对知识信息进行甄选把关,指导学生选择知识信息,实施“防火墙”的职能。除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地熟悉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完成的,惟有教师的经验和聪明方能胜任。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简·皮亚杰,强调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和此相应,学习活动的性质便是同化信息并形成新的图式和(智力)操作去应付新的经验,对物质的、社会的和智力上的发现进行反思。网络时代又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面对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心理上的新问题越来越多,学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中,要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新问题。网络在这一领域的“无能”表现促使教育应该重视学生品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这需要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心灵和精神上的新问题,对现实社会中价值、规范的认同情况和期待,使教师角色定位为一位行为的诊断者,心理的咨询者、辅导者,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个性发展。

3.3改变教育观念,自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改变大家的教育观念及思维逻辑。教师假如熟悉不到信息社会的来临,不能更新观念,则无法适应21世纪的信息社会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也发生革命性的质变。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加,并且半衰期愈来愈短,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显得更为重要,信息社会急切需要具有高度创造性、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外,更要注重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将给教育带来勃勃生气。当前很多学校都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但是,有的仍然停留在纯技术的运用和探索上,我们应该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工具,更要把它作为学生的学具,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此种学习环境正是信息社会中的教育环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体,是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由此看出,学习情景的创设对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而,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营造真实的学习情景,展示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引导学习者从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为学生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

参考文献

1王里平.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教育[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2张宇容等.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J].微型电脑应用,2000(4)

3胡铁辉.网络时代呼唤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1999-11-10

4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和思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1(1)

5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海口摘要:海南出版社,1996

6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探究,2000(5)

角色转变范文篇9

关键词:教师角色;转变;素质;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行。它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数学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角色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理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然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赖于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积极提倡,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那么新的学习方式下,数学教师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权威讲授者”和“数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主要体现在:

1.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知识记忆和熟练的解题技能重复,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原有认知结构进行同化和顺应的讨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组织学生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的积极思维等等。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和合作学习营造因地制宜的教学情境,组织好数学内容的逻辑结构,组织好数学发现过程的认识顺序,组织好教学的课堂环境,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应该体现在全过程中。首先,研究课题的选择应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提出的设想,教师再引导学生确定研究对象后,进行目标实现。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课,指导而不指令”。当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足给学生提供帮助时,要放下架子,树立能者为师的观念,与学生平等地探讨、学习,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让他们到更广阔的天地去获得提高。实际上教师也从学生的研究中受到启发,由单纯的传授、输出转变为教学相长,与学生共同进步。

2.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引导者

在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关于数学的信息,因而教师作为唯一知识来源和传授者的传统地位已经被动摇、弱化,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应用等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理中,教师的角色不是一位监控者,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学生学到自己“想学到”且“能学到”的数学才是职责所在。因而要促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数学学习能力,这成为教师在新的数学教学中所要贯彻的重要思想。良好学习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认知结构重组和优化的过程,是一种主体行为,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实现学习目标。

3.教师是学生数学探索的合作者

探索学习是学习者的主体行为,它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教师在学生的探索学习中所起的脚手架作用很重要,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向。脚手架的作用在教学中的充分体现应该是教师作为学习合作者角色的合理定位。教师参与学生的数学探索的学习,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一名学习合作者,是学生数学的支持者和理解者。

4.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新的教师角色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评论体系,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论方法,不仅仅依靠考试作为评论学生发展的手段,而要与其他评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察,改变过分注意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分类的做法。教师应对考试结果做出分析说明和建议。运用激励性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减轻学生的压力。

二、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要使我们学生要在快乐中学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快乐。

1.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

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数学活动化过程。

教学活动化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教师必须把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探索性的数学问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取得成功的机会,尽最大努力让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欢乐、激奋和成功。让学生亲自体验,自我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索的实质是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达到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2.提倡合作学习

在学生学习数学问题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个很好的形式,一道题放在小组中,大家经过讨论进行有选择的商议,这时,思维活跃的孩子可以阐述自己的意见,面对于不爱发言的孩子,在小范围内也留给了他表现的空间,给同桌讲讲,在大家的充分参与下,对数学知识的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时,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过程进行再现,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怎么样让孩子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体验,这就在于他研究知识的过程是否有思考,是否经过自己本身积极地探究发现了数学结论。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留给学生学数学,把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了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空间。同伴的合作学习,意在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建构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合作学习中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独立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倡导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倡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亲历并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思考和交流讨论中获得感悟。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式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的心灵力量。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它改变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而表现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责任,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真正地自我学习。把学习和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担起学习的责任,使学习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数学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建立以生为本的“生本理念”是当代教师所必需的。

角色转变范文篇10

人力资源既然作为种资源,就需要和能够管理和开发,就应该存在效率和效益,也就是说应该同样作为利润中心来管理和考核。

由此,现代管理形态中,企业开始逐步由传统的人事管理角色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角色转变。人力资源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工作被提前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1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传统的成本中心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在现代会计制度下,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反映人力资源有关的资产负债和权益。劳动力成本作为很大的一笔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且一般企业往往习惯于把降低工人工资福利,三少雇员看作是企业削减成本,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而现代的利润中心主义则认为,降低成本虽然重要,但更应当考虑的是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企业努力裁员,削减规模虽然重要,但更应考虑的是如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能够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带来持久竞争优势增加效益的资源,能够使之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成本中心转变到利润中心,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功能也都会相应地发生转变。

1.1管理目标的转变。

从为股东降低成本转到为股东、员工、顾客创造价值。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创造价值上,通过鼓励员工改善工作绩效,进而影响整个公司的绩效。

新人力资源管理不但要求建立完善的薪酬系统,而且要考虑薪酬对建立员工忠诚,提高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组织绩效的作用。

因此,高绩效的工作制度和薪酬管理则成为提高公司绩效的最主要手段和工作的重中之重。

1.2管理功能和理念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功能上必须实现转变。

在管理理念上,传统的人事管理因为是主管人考核、调配、提升等工作,往往在观念意识上习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人事部门也往往被看作是企业的“权力中心”。

1.3管理角色的转变

从成本中心到利润中心的转变,要求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工作中担当着新的角色。

1.3.1战略伙伴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参加企业战略的制定,需要从人力资源角度对企业战略的形成施加影响。如摩托罗拉公司在计划进入俄罗斯市场时,首先为俄罗斯雇员和顾客提供培训和发展的机会,为进入俄罗斯市场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

1.3.2员工代表角色。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建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帮助员工和企业之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有效产出是员工整体满意度和参与程度的增强。

1.3.3变革推进者角色。在一个企业变革或组织转型中,处理好公司人事事务是重中之重,企业不仅要妥善安排老员工,更要为未来每一个关键岗位找到合适人选。

2从绩效考评向绩效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对于员工往往只是注重考评,而把管理看作是各个部门自己的事情,只是用一些硬性的甚至是武断的指标对所有的员工作出评判。而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则只是把考评作为一种管理的手段,更注重如何从提高员工积极性,目标是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2.1绩效考评是与绩效管理的区别

绩效考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和业绩表现进行评价和认定的活动,是企业经常进行的一项基本工作。它注重的只是考评的结果。一般来讲,绩效考评对绩效的判断通常是主观的、凭印象的、武断的;不同管理者的评定不能比较;反馈延迟、容易使员工没有得到及时认可而产生挫折感。

绩效管理不同于绩效考评,它是一个管理系统,它把所有可能与员工绩效有关的因素纳入到一个整体的系统中,进行分析、评价、综合管理。它不仅注重考评结果,更注重整个绩效产生的流程。从传统的对人的管理扩展到影响绩效的整个流程。它有利于实现绩效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励员工,促使员工开发自身的潜能;增强轩队凝聚力;给员工提供表达自己的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

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在绩效管理中投入的精力应该是最少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的将绩效管理理解为绩效评价,更不能将绩效管理看作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认为它只是反映过去的绩效,而不是未来的绩效;认为它与管理者日常的业务和管理工作毫不相干,与员工发展、绩效改进、组织目标、薪酬管理等工作没有联系,它仅仅成了一种摆设,这样人们认为它毫无意义也就不足为怪了。

2.2绩效管理系统的实施与管理

在实施绩效管理系统时首先要进行绩效管理培训,并在小范围试验,试验成功后再全面推广并进行绩效管理系统效果评价。

3从人事管理向能力管理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管理人,而后者则是管能力,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根本不同。

3.1从以职务为基础到以技能为基础。

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以职务管理为基础。管理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职务的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出现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它与以职务为基础相结合,形成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加的两大基石,管理的对象从人转到了人所具有的能力。

以职务为基础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导致工作过程的刚性化和封闭性。而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注重的是员工具有的能力,要求雇员具备创新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当职位要求发生变化时仍能够适应工作;要求雇员具有完成多项任务的能力;要求雇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变化角色。

3.2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背景

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以技能为基础的报酬体系发展而来。这些报酬体系是根据雇员所掌握的技能的程度付给酬劳,而不是根据它们在特定时间所从事的工作而付给酬劳。在新的报酬系统中,培训和开发成了工作的重点,因为它与可获得报酬的技能和等级有密切关系。技能审核程序的发展改变了对绩效的管理,雇员要求更多的职位轮换,及获得更多的技能证书。

3.3以技能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更具有战略性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