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戏剧工作坊对艺术素养培育的启示

时间:2022-08-29 04:41:25

儿童戏剧工作坊对艺术素养培育的启示

摘要:幼专生是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储备力量,幼专生的艺术素养对于这一职业是至关重要的。在学校的常规教学中,对幼专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的,是零散且不完整的。儿童戏剧工作坊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通过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建立和实施,能提高幼专生整体的艺术素养,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双主体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加强与幼儿园戏剧教育的有机联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幼专生的艺术素养,培育优秀的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力量。

关键词:儿童戏剧工作坊;幼专生;艺术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在创客教育的影响下,工作坊(workshop)的教育形式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从幼儿园到高校,到处可见工作坊的身影,这种鼓励参与、创新,以及头脑风暴式解决问题的理念和形式得以迅速传播,成为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其专业职业能力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在西方,“创造性戏剧”是一种单独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是渗透到各个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和学的组织形式,甚至是整个幼儿园的课程模式。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想象发现现实,发掘行为所隐含的深刻意义[1]。国内关于儿童戏剧工作坊的研究并不多,从整体上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二是高校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运用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当前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实践研究较多,但较为零散,没有形成专业的工作体系。这也表明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整体师资水平的局限。为此,通过在校期间加强此方面的实训,不仅能提高幼专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就职后的职业自信。

二、高职院校培育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注重应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根本目标。2002年5月23日,经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文件,对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养提出一系列的建议和对策,通过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艺术基础和素质,进而具备走上工作岗位后必要的各种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便很好地适应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该成果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括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以及十八个基本要点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其中,艺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核心素养。目前,关于艺术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艺术素养体系建构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对各学科艺术素养的建构研究。除此之外,关于艺术素养的内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贯穿其中。对幼专生艺术素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一直肩负着提升幼儿教师素质的重担。因此,应加强对幼专生艺术素质的建设研究,以期培养出符合学前教育需求的幼儿教师,并切实提高幼儿的核心素养。

三、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流程

儿童戏剧工作坊是由对儿童戏剧感兴趣的学生自愿报名、自愿参加的一种以小组为单元的学习形态,教师带着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经由肢体、声音、语言等身体自愿共同创作戏剧的角色、情节和情境[2]210。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满足了自身对戏剧角色、情境等的体会和想象,同时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设计符合3—6岁儿童兴趣和需要的儿童戏剧主题和形式,如何展开对儿童戏剧的引导等。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儿童戏剧工作坊也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以下流程。1.暖身活动。暖身活动就是戏剧教育的准备阶段,主要从肢体和情绪上引发参与者的动机和热情,幼专生具备一定的钢琴、舞蹈和美术基础,在肢体表达和艺术审美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制定戏剧工作坊的课程计划和大纲,初步拟定学习的主题,学生可以在主题之下自行设计更具体的戏剧主题和内容。在暖身活动中,起初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做个热身的小游戏,如123木头人。教师请学生想象成一种动物,学生模拟动物的动作,当教师说出“123木头人”的时候,学生就要摆出一个动物造型进行定格。而后游戏继续进行,也可以在定格的时候请学生们猜一猜对方做的是哪种动物造型,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当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暖身游戏的内容和意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的内容,每次暖身活动由一名学生负责设计和实施。暖身活动可以配合音乐进行,学生在做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积极情绪,同时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和不同音乐类型带来的内心感受,提高音乐的欣赏、鉴别和感知能力。2.角色塑造。角色塑造就是通过想象对角色的体貌特征、心理活动包括言语特点的再现。学生可通过表情、肢体动作、美术、语言,借助道具(服装、生活物品、场景)等手段进行表达。例如,教师创设一个小偷的情境,入戏扮演一个被偷了钱包和手机的人,她向学生描述了被偷的情境并简单勾勒了小偷大致的外形,但对于小偷细节的掌握就描述不清,记不得了,于是请同学们帮忙塑造这个小偷的形象。学生可以自己用笔画出来、用肢体表现出来、用言语说出来、加上特定音乐渲染这种神秘的效果等等;也可以用雕塑法,两两一组,将对方摆出一个小偷的造型;也可以通过角色圈的方法,多人同时扮演小偷的角色,塑造小偷的动作和言语。通过独自完成、两人一组完成和多人合作不同的形式共同实现对角色的塑造,不仅实现了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还能加强学生在同伴中的模仿和相互学习,实现了良好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统一。学生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充分发展其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从多元的角度分析、解读、解构和建构角色,打破常规思维,发展其创造力。3.情节创作。情节创作包括场景的创作、冲突的产生与解决三个方面[2]215。依据主题故事提供的线索和角色塑造时产生的新创意,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故事进行延续并表达、批判的一种形式。如为了找到小偷,教师和学生们想了各种途径和可能性,从小偷的服装、生活区域到通过走访调查小偷的来历等。在此过程中,围绕又会出现怎样的波折,如何最终合理解决的故事线索进行创作。教师可以直接入戏,以角色带动情节创作;也可以采用坐针毡的方法,通过多人向坐针毡者(小偷的角色)进行提问,了解和刻画更多的故事情节并探讨角色的内心活动;也可以以“一封来信”扩展对当时情景的了解,揭开更大的谜团,产生更大的冲突,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创作。不论是教师入戏这种带有引导和主导性质的方法,还是学生团体之间的相互碰撞,还是用更加悬疑和神奇的方式进行创作,主旨都是在教师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各种探索活动,发展想象力的过程,为了使创作的故事听上去更加动听,加入适当的戏剧冲突,通过批判性的思维不断完善和丰富故事情节,最后由学生进行表达的过程。学生在设计情节时需要考虑到场景布置,如材料的选取、材料的制作、场景的摆放、颜色的搭配等方面,这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空间辨别力。在创设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不仅发展其创造力,还发展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4.分享与交流。分享交流,即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束后的展示、反思与评价。在暖身活动、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反思、不断调整当前和下一步的探索思路;在活动结束时,可以围绕该戏剧的主题进行剖析,如暖身活动的效果如何;戏剧活动时间上的分配是否合理;角色塑造的是否生动、多元且有想象力;情节冲突的设计是否明显;使用的戏剧教育策略是否恰当合适等等。评价和反思过程可以有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自我评价主要是内省,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己反思的结果。他评主要是补充自我认识的局限,寻找自我认识的盲点,通过别人的视角折射自己的问题,进而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的一种方法。高效的反思与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下一步的戏剧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是儿童戏剧工作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儿童戏剧工作坊对幼专生艺术素养培育的启示

1.儿童戏剧工作坊是提高幼专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儿童戏剧工作坊是融合了音乐、美术、舞蹈、口语、键盘等多学科的综合艺术形式。在角色塑造、情节创作的过程中更是培养了幼专生多种将来在工作中需要的艺术素养。幼专生是将来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学的基本课程如五大领域和主题活动都需要幼专生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如音乐素养、美术素养、舞蹈素养等,借助儿童戏剧工作坊这种综合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可以使幼专生在教师创设的故事和游戏情境中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艺术素养就是各种能力的集合,能力的提高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不断提高的,幼专生的艺术素养也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提升和锻炼。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幼专生戏剧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作用。戏剧教学同其他教学形式一样,需要考虑教学理念、教学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戏剧教育体现在暖身活动、角色塑造和情节创作可以以学生的设计为主,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教师需要在工作坊正式开始之前与学生沟通课程目标,让学生通过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完成课题的整体设计并实施,教师起到调节、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幼专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尝试组织教学,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以提高自己戏剧教育组织和实践的能力,进而发展其艺术素养。3.加强与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建设的有机联系,着力培育儿童戏剧教育师资力量。高职院校的儿童戏剧工作坊能促进幼专生掌握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流程、内容、方法等。但是要想培育良好的幼儿园儿童戏剧教育的师资,还有很大的差距。从教学对象上看,幼专生和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相差甚远,学前儿童有其独特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所以从学校角度出发,应多与幼儿园戏剧教学联系,与幼儿园联合建立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让幼专生在幼儿园戏剧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观摩和实训,如此参与幼儿园戏剧教育课程的建设,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符合3—6岁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符合儿童戏剧教育规律的、能促进学前儿童综合发展的儿童戏剧教师。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多所幼儿园合作创办儿童戏剧工作坊,每所幼儿园由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在幼儿园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教学场所下,每周2—3次的实践教学,每次带10名学生作为助教和观察学习者,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从开始的观察学习者到能自信、独立地带幼儿进行活动,实践是重要的环节。4.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戏剧教育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包含了众多学科,在进行戏剧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整合各学科的资源,在教师中形成一定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儿童戏剧工作坊的教育目标下,各司其职,教学前进行研讨,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形成多元且灵活的儿童戏剧教育方案,倡导开放接纳式的工作作风,让更多感兴趣的教师也有机会加入其中,共同促进幼专生的专业职业能力和艺术素养。如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以儿童戏剧工作坊为媒介,将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美术教法、学前儿童语言教法、儿童文学、教师口语、学前儿童音乐教法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各门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分享教学经验,集思广益,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儿童戏剧工作坊中。学前儿童美术教法的教师可以负责儿童戏剧的背景、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学前儿童音乐教法的教师可以提供儿童戏剧的音乐选择和创编;教师口语的教师可以对台词中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气、停顿、换气等进行指导;学前教育学的教师可以将教育原理和方法融入儿童戏剧的策略之中,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学前心理学的教师可以从儿童心理年龄发展阶段入手,设计教师的有效提问,保证有效的师幼间的互动,提高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身上承载着对下一代教育的重任,在当前国家对艺术素养倡导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艺术素养对人的终身发展的巨大价值,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对艺术和审美的追求是在基本的生理满足的基础之上才出现的,这也是符合我国现有的国情和基本的社会形态的。为此,在高职院校通过儿童戏剧工作坊的形式有效加强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而实现3—6岁学前儿童艺术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宋丽博.“儿童戏剧工作坊”对幼专生专业职业能力建设的作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7).

[2]张金梅.学前儿童戏剧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宋丽博 丁燕 单位: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