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31 13:1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工商融合;织服装产业;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保障体系

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for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e degree of relevance and int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sectors of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chain is increasing steadily. As a result, th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Textile and garment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industry’s demand for talents, integrate textile and garment schools with business school, set target for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with both industry and commerce education background, set up relevant curricula system,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practical training bases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ollege and ultimately construct an inter-disciplinary skilled talents cultivation system by building up strong faculty, setting up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sharing teaching resources, establis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etc.

Key words: industry and commerce integratio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skilled talents; reform on cultivation system; security system

随着科技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纺织服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复合化方向发展,现代纺织服装企业急需“能工会商”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如何在新形势下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行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工商融合”型技能人才,是纺织服装类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介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将工科类专业与商科类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形成具有多元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营销、管理、财务、经贸等商科知识;对商贸类专业而言,拓展学习特定行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服务技术等工科知识,就业时能够适应经营管理类岗位。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路径。通过培养毕业生在复杂就业环境和岗位迁移发展环境下的“能工会商”的复合本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就业岗位复合化、多元化和层次化发展趋势。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贯通,打破传统工科与商科专业独立培养的藩篱,能够提升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 顺应地区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纺织产业一直是这一地区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据江苏人才网的调查数据分析,未来3 年纺织服装行业最为紧缺的人才依次为:纺织技术开发员、纺织品电商员、纺织品检验人员、纺织品设计员、纺织品跟单员、纺织品营销员、纺织品贸易专员、纺织企业管理人员、纺织品采购员。目前特别缺少的是具备纺织服装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营销贸易人员、电子商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因此,培养“能工会商”复合型技能人才是支撑纺织服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2. 推动高职学生就业的需要

随着国家“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成为新趋势。如果具备了“一专多能”、“能工会商”的复合技能与素质,高职毕业生不仅能在激烈的招聘竞争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增加就业的广度、提升就业率,而且有利于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例如,在“互联网+”背景下,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该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电子商务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学生具备纺织服装产品的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纺织服装方向)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将更有优势。

3. 促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需要

探索并实践 “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纺织服装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通过复合型专业设置,有利于实现工科与商科专业的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体现出纺织服装专业的办学特色;其次,通过制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推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优化拓展;第三,通过制订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探索课程改革新模式,顺应产业的发展要求;第四,通过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实现生产、业务、经营、管理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第五,通过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通过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带动纺织服装类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三、“工商融合”角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首先,通过对区域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纺织服装企业的实地调研,全面了解区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分析纺织服装企业对生产、技术、商贸、管理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为依据设置一批具有“工商融合”特色的复合型专业。

其次,对现有的纺织、服装、商贸类专业进行整合,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将传统的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管理类专业相融合,形成纺织品检验与贸易、服装工艺与贸易、服装营销与管理、纺织品设计与营销、纺织电子商务等新专业或专业方向。

再次,与纺织服装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支持行业、学校、企业合作建设“工商融合”专业,针对纺织服装产业商贸业务的新趋势开设短期的纺织商贸专业培训班、课程研究班、技能提升班,满足产业对“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短期需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定位

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为:以培养面向纺织服装生产与流通领域,具有相关生产、设计、质量检验等专门知识与技能,兼具营销、管理、贸易、商务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技能型专门人才。

(1)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分析

表 1 列出了典型的纺织服装企业“工商融合”型岗位工作任务与能力要求,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应以此为依据进行设置。

(2)就业面向

表 2 列举了典型的“工商融合”型纺织服装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根据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确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与职业发展规划。

3.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院校应在纺织服装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的生产过程、产品设计与开发、运营管理、市场开发、客户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流程的实际需求,将工科与商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例如,“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通过设置以“纺织品检验”、“纺织品贸易及跟单”、“纺织品电商”三大模块为课程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3),培养学生的纺织品检测技能、纺织品贸易业务技能及纺织品电商平台运用技能。

又如,“时装商务”专业,设置以“服装工艺与设计基础”、“服装门店销售与服务”、“服装网店策划与运营”、“服装企业运营管理”四大模块为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表 4),培养学生的品牌服装零售、门店设计与运营管理、品牌服装招商、电子商务运营等技能。

4. 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1)以课程项目化改造为抓手,创新教学内容

在开展工商融合型课程教学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工、商类课程的特点,以任务为引领,积极开展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工商融合”型课程项目的设计,展开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以纺织贸易公司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线,依托贸易平台,安排了“市场调查、贸易跟单、合同签订与履行、客户服务、市场拓展”等环节,要求学生在纺织生产与工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产品进行市场开发,完成接单到跟单的全业务流程,学生的贸易素养可得到极大提升。

(2)以综合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创新教学方法

“工商融合”复合型课程实施要依托综合性实训基地,如服装专业的“前店后厂”模式、纺织专业的“贸易公司”模式,将工科和商科课程教学相互融合。例如,《服装电子商务》课程依托电子商务实训中心,以服装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引领,通过项目化的教学设计,学生组建项目小组,完成服装电商项目总体策划与运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纺织服装产业“工商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工商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行纺织服装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保障。高职院校应打破纺织服装专业院系与商贸专业院系的界限,整合双方资源,组建纺织(服装)商贸专业教研室,通过师资配备、师资培训、师资引进等措施为“工商融合”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支撑。学校层面应制订相关方案与措施,鼓励教师跨专业学习深造并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鼓励商贸类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与管理一线学习行业知识。通过从企业引进或特聘一批在生产管理、营销、贸易及电子商务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实践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师队伍中,为“工商融合”项目教学、专业实践提供师资保障。

2.“工商融合”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纺织服装类“工商融合”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做到“两个整合”,即将生产型实训基地与商贸类实训基地进行整合,将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1)整合工科与商科优质实训资源,如利用商贸专业实训室开展“纺织品贸易跟单实训”、“服装电子商务实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实训(ERP)”、“纺织品营销实训”项目;(2)引进纺织服装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企业,以真实的项目为载体开展实训教学;(3)开发兼具生产与商贸实训功能的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由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纺织服装综合实训基地,实现“生产、培训、教学、科研、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3.“工商融合”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工商融合”型专业涉及工科与商科的跨界融合,需要团队组织编写具有纺织服装专业特色的商贸与管理教材并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工商融合”型教材不是纺织服装专业与商贸专业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生产设计与贸易管理技术的相互交融。教材内容应取材于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产品或业务流程,教材的编写者理应具备丰富的纺织商贸岗位实践经验。例如,《纺织品营销与贸易》课程项目化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 4个情境 ―― 纺织品业务跟单、纺织品客户开发与维护、纺织品贸易合同签订与履行以及纺织品市场拓展。课程配套的网络学习平台涵盖了丰富的拓展学习资源,是纺织服装类专业的学生拓展学习贸易业务知识的重要渠道。

4.“工商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2

记者:目前市场的订单情况如何?各类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市场需求与去年相比有哪些变化?

刘群信:去年我公司主打产品的市场形势良好,总体销售收入较去年上升比例约5%;凸轮开口产销较上年同比略有下降,下降比例2.6%;GD50机械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却大幅上升,上升比例18.8%;电子多臂产销,较上年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下降比例26.3%。

目前的订单还好,长丝、棉织行业都有,订单主体仍以长丝为主。凸轮开口订单以大客户和主机厂家为主,小改户不多;GD50机械多臂订单今年一直源源不断,大客户和小改订单兼有。电子多臂从去年四季度明显回升,说明棉纺织行业投资明显增多,长丝织造将转入规模性发展,长丝行业的小微企业在转型升级,品种结构在向高端复杂方向调整。

记者:您认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客观或主观因素有哪些?

刘群信:一是国际经济形势对纺织品市场需求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仍处低谷期,其代表的欧美经济状况最为突出,欧洲债务危机日趋严重,货币又在不断贬值,影响了社会群体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大大削减了大众对纺织消费品的需求量。

二是中国纺织产品结构调整迟缓。中国一直是世界纺织大国,产品结构相对简单,档次普遍偏低,产能落后,竞争面窄。近年来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其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等低成本比中国更有优势,低端产品的市场竞争,对中国纺织工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目前中国现行织造业转型思维还没有完全调整过来,有些长丝织造企业还在想着投机,瞄准市场需求量大的低端,做短期性的低成本投资;棉织原料资源短缺和生产成本都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因此,织造行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任重而道远。另外,我公司低端结构品种不丰富,在市场变化速度过快的情况下,应变能力有些欠缺,中高端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对现行市场和销量有一定的影响。

记者:在大行情不好的情况下,牛牌公司怎样练内功?在产品、营销、研发等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刘群信: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行精益管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迎合市场;加大科技研发与技改投入,提升企业研发条件和创新能力;加强队伍素质建设,培养员工质量意识和创新意识。

目前我们累计开发了适应高速喷水织机的NP4100积极凸轮开口,适应高速喷气织机的NP4600积极凸轮开口装置和NP5600高速电子多臂装置等三个主导产品。投资8000万元进行技改投入,引进了国际一流的德国数控凸轮磨床、五轴加工中心、激光切割机等先进设备20多台。投资200多万元,选派四批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精英及供应商、主机客户,赴日本丰田公司本部学习精益管理。为实现全员培训,企业拿出50万元的培训激励基金,成立了“牛牌商学院”,开办了5期关于“6S现场管理”和“七大浪费”的全员培训,员工培训率100%,合格结业率95%。

记者:您如何看待纺机行业洗牌?3-5年的淘汰赛是否开始?

刘群信:我们认为,纺机行业的洗牌,有利于推动行业更好的发展,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合理有效的良性竞争才能推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淘汰的是产品低端、装备落后和恶性竞争、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洗牌将优化行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企业良性整合,推动行业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节能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市场化发展,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促进持续发展。

记者:经过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行业困境,您怎样看待行业升级转型这个问题?纺机企业应该从这些实践中汲取什么教训?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本三院校 服装设计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自2003年以来,在教育部“积极支持,规范管理”下,全国本三类高等院校得到了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国本三类高校共计300余所,在校生200余万人。随之而来的本二和本三、本三和专一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当前本三高校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由注重规模转向注重质量、注重特色、注重品牌,质量、特色、品牌是本三高校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活力之源。江南大学太湖学院作为全国独立学院协作会理事长单位,在本三实践教学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下面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2008年开始实行的“3+1”实践教学模式做一点探讨。

二、“3+1”实践教学模式是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

1.服装大市场环境决定了服装专业教学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地处长三角服装产业带中心的无锡是中国重要的纺织品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无锡现有纺织服装企业1000余家,红豆、海澜之家等服装品牌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十大名牌和销售50强前茅。服装产业已成为无锡三大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无锡市委、市政府对于无锡纺织服装产业下一步发展规划已有了明确定位:继续保持在中国纺织业的优势地位,把无锡逐步建成全国新型面料和高档服装的研究开发中心、生产制造中心、展示推广中心、批发集散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为了顺应无锡服装产业的定位,促进服装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把培养具有现代服装创意设计基本理念,具有较强服装创意制作技能和营销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2.服装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了服装专业“3+1”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服装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求职集中的城市: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东莞、苏州、泉州、宁波、南京、金华、无锡、温州。以上省市地区所占人才意向工作地点68%以上。招聘职位所需学历要求为专科及专科以下占68.9%、本科占29.2%,本科以上占1.9%。应用型、创新型服装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为了顺应市场需求,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专业开展了“3+1”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就是让学生通过三年的在校专业学习,一年的校外企业实习,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学培养方案的改革

结合长三角地区服装市场的发展状况和本三学生实际能力,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材为目标”的原则,我们对服装专业教学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了调整,可以总结为:“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

“三个职业方向”是指,在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有意识引导学生着重在服装设计、营销展示、制版工艺这三个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业方向发展。这三个职业方向又具体细分为女装、童装和职业装行业。为了保证学生能围绕这三个就业方向更深入学习,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相应教学内容的偏重,增设了相关专业课程;在大三下学期专门开设与三个方向相关的前沿研究、专题设计课程;四年级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主要围绕这三个职业方向进行。

“四个基本能力”是指,每个服装专业学生不论今后选择什么职位方向发展,必须具备计算机绘图能力、服装整体形象设计能力、服装制版制作能力和服装营销展示能力等四个能力。为了配合学生四个能力的培养,在大二上学期开始进行服装制版师、服装跟单师、色彩搭配师、服装设计师考证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四、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的改革

围绕着“三个职业方向,四个基本能力”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根据目前国内特别是无锡及周边地区服装市场急需服装工艺和营销管理人才的现状,以及周边同类本科服装院校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对课程进行精简和重组,增加如服装视觉营销类(服装展示设计、服装零售学)、服装外贸跟单类(纺织品进出口、服饰英语)课程,增加服装制版、服装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比重,减少了服装设计课程比重;增加了色彩写生、流行趋势考察、民族艺术考察和企业实习等校外实践课程,实践类课程比重已占整个课程比重的38%左右。

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学校“3+1”实践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关键。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资源和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技师担任专业课外聘教师外,经过我们多方努力,现在已和红豆集团、真维斯集团、无锡哥帝服饰有限公司、南致服饰上海有限公司、无锡大华制衣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企业进行了接触,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使多数学生都能走出校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工作,将毕业设计课题研究与企业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革

服装专业教学实行主线式教学,根据从服装市场调研、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制作到服装展示营销的完整流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注意到各专业课教学内容、教学作业的系统性和上下承接性,学生每学完一阶段专业知识,就会通过较大型实践活动或展览来检验其实践动手能力。

服装教学注重实践操作,教学方法以多媒体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约为1:2,这样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我们在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市场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像服装设计课、服装营销课都增加了市场调研环节。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市场来检验自己的设计成果。

各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四学年之中,主要是由各专业老师在内容上尽可能围绕着专业课程组织和实施,以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的形式展开,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搞好社会实践活动。近几年来我们不仅组织了多次毕业生毕业作品汇报演出、服装立体裁剪作品展、个人形象设计培训讲座等,参与了每年的校迎新晚会走秀节目、各类社团活动等。还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服装比赛,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增长实践才干。

六、总结

虽然江南大学太湖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时间只有短短5年,教学改革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从在校生获得的各种荣誉奖项、2届毕业生的100%就业率和每年服装设计专业火爆的招生人数来看,“3+1”实践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功。笔者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软硬件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3+1”实践教学模式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服装人才网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4

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会议在京举行

4月29日,全国纺织行业质量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十一五”期间行业质量工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十二五”质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并对获得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入围企业和纺织行业提名企业进行了表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杨东辉、徐文英,秘书长杨纪朝,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领导,中纺协相关部门与专业协会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纺织服装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部主任孙淮滨主持了会议。

杜钰洲指出,质量工作是奠定行业“十二五”良好开局重要基础的工作,是工业强国的基石。杨东辉在《纺织行业质量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所取得的成绩和协会所做的工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十二五”行业质量工作的发展任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质量专家刘源张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质量工作与品牌建设的方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技术部副部长马志伟介绍了航天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对行业质量工作有着很强的借鉴作用。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惠博阳对纺织业走质量强行业的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提出了要加强质量责任体系、诚信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质量管理处副处长李进忠对纺织行业做好质量规划、品牌培育、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点评:不打折扣地切实保证质量管理的贯彻和执行,是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要前提。

08日初六SUN日

中澳羊毛联合工作小组成立

5月8日,中国・澳大利亚羊毛联合工作小组揭牌仪式及会议在杭州举行。

JWTO(国际毛纺组织)主席Gunther Beier(冈瑟・贝尔)、副主席Peter Ackroyd(彼得・阿克罗伊德),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总裁特别助理、国投贸易公司董事长常俊传,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以及国投贸易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张嵩林等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中澳双方就简化《羊毛标准合同》以及由于D证书羊毛质量问题频出,中方建议澳方采取措施规范羊毛分级整理或强制推行P证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点评:中国羊毛企业的市场化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将有利于中澳羊毛贸易发展,同时中澳羊毛企业界也将为推动双边关系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11日初九WED三

亚洲化纤会议探讨棉价走势

在第八届亚洲化纤产业会议期间,会员们讨论了国际棉花价格走势和化纤关联度及未来演变。台湾区人造纤维公会理事长郭绍仪直言,棉花涨多拉回是正常的,但是棉花价跌,化纤也跟着跌,今年第2季到7月、8月左右均保守看待,估计要到第3季才会逐渐有起色。

日本化纤协会会长日觉昭广(Akihiro Nikkaku)表示,日本化纤厂大都在关西,少数在关东,虽然受核电影响较小,但近期日本政府的限电令会影响化纤产量,预估下半年日本化纤产量可能减少10%到15%。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表示,棉花价格波动频率太大,实难判断下一步走势,近期中国政府在紧缩政策之下,打击投机,棉花降价,不过棉花采收的劳力非常大量,仍难以机械采收,劳动成本大增,因此即使棉花价格上涨,棉农的收益也不见得明显增加,种植面积也不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广为栽种。

端小平分析,棉花价格究竟涨跌,还要视下游需求和库存量,而更重要的是,库存量究竟是在农民、政府、棉纺企业何者的手上,都会造成市场不同的价格波动。

点评:风云变幻的棉价,不仅苦了棉农和纺织企业,也让政府头疼。多方的关注更让棉花成为烫手的山药。

16日十四MON一

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交流会议召开

5月16-17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台湾纺织业拓展会、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轻纺城杭州瑞纺联合市场、中纺中心支持的“海峡两岸纺织业合作交流会议”在杭州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副会长王天凯、杨东辉、高勇、张延恺、张莉,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董事长汪雅康,台湾纺织业拓展会执行副董事长叶义雄、秘书长黄伟基等出席会议。来自两岸纺织、服装、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和专业协会、同业公会、研究院(所)的纺织专业人士2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期间,来自海峡两岸的纺织业界领导对今年两岸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详尽解读。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态度,双方对今后的合作方向进行了阐述。

“ECFA签署以来,两岸已经站在经济合作的新起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两岸纺织业应加强对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构想的共同探讨,增强ECFA产业效应,共创两岸同胞福祉。

会议期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与台湾不织布工业同业公会签署了合作意向书;6家大陆与台湾企业、研究所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台湾纺拓会驻杭州台湾纺织品展示中心揭牌,台湾纺织品对接会举行,36家台湾纺织、制衣、贸易公司在杭州台湾纺织品展示中心参加两岸对接会,并就经贸合作等开展了对话与商谈。

点评:思想的辩论和智慧的碰撞,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为两岸的企业谋求福祉,共同发展和进步。

19日十七THU四

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启动

以建设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为契机,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培训能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纺织强国,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5月1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复了,武汉纺织大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申请。经研究决定,将建立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武汉)、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常州)、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南通)、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宁波)、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州)、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成都)。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要求各申办单位将按照基地建设要求落实人员、设备、场地等投入,并将具体培训方案报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希望与基地进行合作的企业也可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联系。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为了“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加强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100万名高级技师”。纺织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急需大量各级各类人才。

点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的生产主体,是促进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日十八FRI五

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召开

5月20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流通分会主办的“2011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在常熟召开。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等协会领导以及行业专家、品牌战略研究专家和品牌企业负责人等出席了本次论坛,共同分享服装品牌的成功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理念与实践经验,寻找服装品牌企业品牌化发展、渠道拓展的新思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张莉在论坛上表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纺织服装品牌,有利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世界产业体系中形成自己的‘话语权’,从而加速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2011中国服装品牌营销论坛”作为“中国服装成长型品牌”推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促进中国纺织服装的品牌建设以及专业市场服务体系的提升将起到重要作用。

点评: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我国服装品牌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23日廿一MON一

印尼进口纺织机械降至零关税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086-03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是纺织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认识纺织原料和产品的品种,正确处理纺织原料结构与产品性能的关系,具备正确操作纺织检测设备并进行数据处理等相关职业能力。

该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和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棉纺织公共实训基地进行改革。项目化教学是通过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强调职业工作的整体性和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并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开发

基于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最后进行教学实施。“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遵循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课程设置依据新疆纺织行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结合企业需求,共同确定课程典型工作任务,以纤维、纱线、织物常规性能检测等技能为核心,将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融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中的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开发步骤见图1。

(一)学习项目设计

该课程根据生产实际和工作能力重组教学模块,重构学习情境,改革实训教学体系。新的“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理论知识+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每个学习任务都是以典型产品的性能检测与应用为载体,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实际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将知识、技能、素质训练融合于实际产品的检测过程中。我们初步确定了五大学习项目,见下页图2。

(二)教学流程设计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流程设计依照项目化教学要求,按教学准备、解释任务和方法、确定重点与提出问题、确定小组和工作时间、学生加工信息、学生展示工作结果、讨论与评价、保证工作结果的正确性八个阶段有序进行。

课程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我院“纺织材料与检测”教学保持了教学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即八个教学阶段缺一不可,同时在给学生安排任务时,注意工作的全面性,做到“六明确”:工作任务明确、工作对象明确、工作方法明确、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进度明确、工作成果明确,使教学过程能保质保量完成,防止项目化教学流于形式。

(一)课程项目总体实施

在“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一共设计了五大学习项目,九个单元,每个项目都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工作)单元。课程主要以“纤维、纱线、织物”等三个方面的鉴别、检测、性能评定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载体,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既要有普遍应用的含义,又要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同时也要兼顾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考虑学生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构建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逐步递进实施教学,课程项目总体实施过程见图3。

(二)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以纺织纤维的鉴别项目为例)

课程实施的准备工作 (1)在上课前教师安排本次课程的主要任务,派发课程的工作页、任务书,阐述课程的基本要求。(2)向学生提出项目任务。该项目最终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鉴别出10种以上的纤维。(3)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要强弱搭配,每组4~6人,设组长一名,协调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任务的完成,并对组员完成课程任务的情况给予初步的评价。(4)实验设备及材料的准备:酒精灯、镊子、小刀片等及10种或10种以上的纤维(包括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

课程实施过程 (1)课程导入:教师首先向学生讲清楚工作任务的内容、条件和目标,并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提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要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正确巧妙地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已设计好的学习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2)尝试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先给出几种比较易分辨的纤维,在简单演示如何鉴别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后,即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教师适当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意观察,留心学生的错误,在学生判断完成后再指导学生修正错误。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那么就应当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所提的问题要精心设计,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和针对性。例如,教师此刻就可以提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光泽有何区别,二者的手感有何区别等问题。(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查阅其他资料,或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识记。教师可适时地介绍纤维鉴别常用的方法、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5)回归工作任务:让学生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在掌握了专业知识后,再对纤维进行鉴别,看学生能否把任务完成得更好。(6)成果展示:该项目的成果就是由每小组派代表,或由教师指定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和其他小组要对其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7)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最后总结纤维鉴别的步骤。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8)评估应用:作为项目化的教学成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应把项目工作的结果归档或应用到学习或教学实践中。例如该项目课程结束后,可由教师提供部分面料,由学生尝试分析面料的成分,或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经常接触的纺织日用品成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其主要职能必须从“授”转变成“导”,即引导、指导、辅导,要检查学生项目的进行情况,要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

课程能力的应用

基于项目化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产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的意识,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注意课程能力的后续课程应用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有“现代棉纺技术”、“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等,在课程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对比同种纤维、纱线、织物检测的连续性,既可得到企业中常规纤维、纱线、织物的检测报表,也可得到一套完整的检测样品检测数据,这些数据可支持后续课程的实训。

同时,我们增加了“纺织材料综合检测实训”项目,进行两周的集中实训,培养学生将纤维性能的检测(如细度、长度、马值等)和纱线性能检测(如纱线强力、捻度、毛羽、线密度等)能力应用到“现代棉纺技术”课程中;将织物性能检测(组织分析、经密、纬密等)能力应用于“机织技术和织物组织与分析”的课程中。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各种纺织材料的检测能力,对后期课程的学习也有极大的帮助,尤其是为学生考取“针纺织品纤维检验工”职业技能证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注意课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计划,“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此时,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还未开设,学生专业理念尚未形成,难以将企业实际生产引入课堂。作为弥补,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纺织材料贴近生活的特点,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日常生活的例子。例如,为什么潮湿的布条会比干燥的布条难撕破,刚洗完头发顺着摸较光滑,但逆着摸感觉毛躁,北方的窗户为什么会用双层玻璃等日常生活问题,引导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日常纺织品应用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

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现与实际工作的“零距离”对接,是学习者、工作者、任务完成者;教师则要“扶着学生走”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是学习的监督者、指导者、辅助者。

在每项教学活动的开始时要强调对时间的控制,明确整个教学活动的时间表,每个过程、阶段临近结束前要作出提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能力十分重要。

在授课过程中,最好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目前,我院纺织专业的学生每班人数在40人左右,人数较多,会出现浑水摸鱼的现象,这就要加强组长对组员的管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

为了完成项目,学生要把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需要在课后查阅很多课外资料,同时我们还要仿照纺织企业检测实际环境设置课程实训,使得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完成学习,教师与学生充分互动,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产生成就感。

结语

“纺织材料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说明,“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紧跟最新标准的步伐,主动学好课程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伦超.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开发实践――以《公路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3):31-33.

[2]潘志娟,李春萍,杨旭红.纺织材料实验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纺织教育,2011,26(2):149-151.

[3]朱进忠,毛贤慧.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的改革[J].纺织教育,2010,25(4):56-59.

[4]李岳.高职《纺织材料及试验室操作》课程改革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181.

[5]刘梅城,张冶.“纺纱工艺设计与实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2,27(3):280-282.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南通高职院校 服务地方 体制机制

[作者简介]袁卫国(1962— ),男,江苏宿迁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江苏 南通 226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2010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研究资助项目“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11/0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23—03

近年来,中共南通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改革开放路线,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领导南通人民依托滨江临海的独特区位优势,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扎实推进沿江开发战略的基础上实施沿海开放开发战略,为南通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南通高职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江苏省示范高职院和被立项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建成了江苏省示范高职院和被立项为交通运输部首批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单位、国家骨干高职院建设单位,南通职业大学被立项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其他几所高职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一、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通过深入各高职院校进行调研,目前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运行良好,各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办学方向与专业优势,形成了相对成体系的服务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与南通高职院校互动频繁。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南通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保障、资金扶持、就业引导、校企平台搭建等方面为南通各高职院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南通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政发[2004]34号)《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通政发[2006]50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意见的通知》(通政办发[2010]193号)等文件,在这些文件中,对南通高职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市委市政府也密切关注各高职院校的发展动向,并适时地给予指导与帮助。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密切联系市委市政府和各有关行业部门,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达成共识。

2.办学方向紧跟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南通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紧跟南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南通市场需求为准则,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如南通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基地和服装出口基地,纺织工业发达,已呈集群经济的发展态势,到2010年,南通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产值2000亿元。南通纺织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纺织服装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南通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秉承“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的校训,铭记张謇先生“父实业,母教育”的教诲,坚持“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办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同时,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深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认识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南通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紧紧抓住南通沿海开发、港口经济和船舶制造大发展的机遇,秉承“自勉自奋、祈通中西”的校训,树立以“科学发展、特色发展、持续发展、人本发展、和谐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交通运输、造船行业设置专业,着力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南通的港口、船舶制造与修理、航运、航道等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3.专业设置针对性比较强。南通目前共有6所高职院校,其中2所省属院校、3所市属院校、1所民办院校。6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都紧随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与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的吻合度不断加强。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国际航运业务运输管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紧贴南通的港口经济、船舶制造、航运行业等的发展;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的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新型纺织机电技术,都是依托南通纺织技术发展而重点打造的专业;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城市园林、城市水净化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则是与南通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南通职业大学的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建筑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专业则与南通建筑总产值多年来一直名列全国三强、全省第一,在国内外建筑市场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被誉为“建筑铁军”的美誉相契合。

4.不断扩大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平台。南通高职院校作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在各院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和辐射力的不断扩张,尤其是在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全面合作过程中,数量和质量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通市家纺服装技术创新中心”等五个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员工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工作;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产学研结合为突破口,将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和学校管理等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技术支持、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实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四大工程”,即完善“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通市船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市船舶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通市船舶先进技术重点实验室”的船舶工程中心的服务能力,选派业务骨干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为企业进行船舶设计生产,做好船舶技术服务,培训与船舶、航海相关的技能人才;南通职业大学建有“南通市高培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成立了研发中心、设计室、事务所等四个科技实体,与企业成立了两个联合研究所,在为南通市人才培训与鉴定及相关行业发展的推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则依托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高职高专省级实训基地建设点、江苏省高职院校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南通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南通市现代制造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为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技术咨询和培训工作。

二、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

1.人才培养方式单一。通过走访调研,目前南通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依靠订单教育和专识教育进行人才培养。这种单维的教育模式在造就大量即时高级技术工人的同时,也存在着培养目标的就业局限性的问题,尤其是在培养过程中,缺乏通识教育、终身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概念,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和短期应用性教育,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整合优势欠缺。由于南通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不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突出,各高职院校间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及校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足,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体系和就业培训体系等,由于在某些问题上难免有院校利益、各自立场和自我保护倾向的冲突,因而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难以融通、课程内容难以衔接、高职院校资源和社会企业培训机构的资源难以共享,从而对于激活有限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完成高职教育无形资源的积聚,充分发挥高职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势,实现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全方位互动,实现服务于社会的功能有所局限。

3.专业跟进滞后。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行业发展的前沿,及时根据地方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现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培养实用型、技术型高等专业人才。但目前南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尚无法满足南通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现象,尤其是随着南通沿海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南通产业结构总体将以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工业结构将由传统轻工业为主转向轻工业和重化工业并重,并快速向轻工业为辅、重化工业为主转变。据调查,目前南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和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的跟进及超前性仍存在较大的问题,“技工荒”问题依然严重。与未来新兴主导产业相一致的人才需求将迅速扩大,尤其是对劳动力要素中具有创新技能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仍然十分突出。

三、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及路径

“十二五”期间,南通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助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的战略方针,迎来跨越式黄金发展时期。为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南通高职教育,南通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2月正式启动了南通市政府促进高职教育综合试点项目建设,计划用五年左右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若干所国内一流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建成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试点项目从2010年至2015年,期间将逐步推进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建立高职院校理事会制度,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行业和企业多方参与的南通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联盟。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重点依托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建成2~3个国家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这对于南通各高职院校是重大契机,也是引导南通高职教育迈向更高层面的台阶。

1.建立政府部门及行业部门与各高职院的交流体制。南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要搭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及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交流平台,不断加强政府的政策保障机制,理顺相互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优化对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逐步消除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壁垒和体制约束,建立完善相关的政策保障体制机制,如高职教育特别税收政策、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授予机制、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的投入收益与资源共享机制等,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各相关机构及部门与南通高职院校的联席委员会,并定期互通信息,共同研讨地方经济社会与高职院发展的对策,增强政府部门、行业部门及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沟通协调的力度。三是不断优化对南通高职院校的评价考核机制。政府部门在评价考核南通各高职院校过程中,不仅要从办学条件、教育效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考核,而且要把高职教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高职教育的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及校企合作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评机制之中。

2.建立南通高职院校整合机制。针对当前南通市各高职院校各自为政及封闭式的管理体制,要通过制度的创新,逐步搭建起区域服务型教育体系,促进各高职院校的整合,打破传统的专业、学科分离的制度构架,建立以学科为依托,以专业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作为重要途径,实现南通各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整合的社会平台。南通各高职院校要深入剖析自身办学、学科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的优势与劣势,在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逐步消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盲点。同时,南通高职院校整合机制的建立,既需要南通各高职院校积极参与,也需要如发改委、科技局、教育局、财政局、人事局、社会劳动保障局等部门的推动,要多方统筹兼顾,共同规划应用型专业、学科建设以及紧缺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合理确定资金的分配,协调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通,共建、共享相关的产学研基地和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各院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特色,是否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长远与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在《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中,对南通市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完善定点实习企业制度,探索校企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建设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和科研成果孵化基地,大学生就业率和创业能力全省领先” 。这对南通各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机制,迎合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就显得尤其迫切。当前,南通各高职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际运作人才。南通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中外合作办学、产学研联动、课程体系改革、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和测评、实训基地建设、学校管理体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不断适应南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4.创新专业设置及建设机制。南通各高职院必须要改变专业设置的传统观点,在以市场需求为准则的前提下,及时跟进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带有适当的超前性。同时,要改变过去将专业作为办学载体的简单认识,全面深刻地认识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建设。虽然,目前随着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家级高职院校建设和南通职业大学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各高职院校要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组成专业集群和专业链条,形成既有纵向,又有横向的交叉式“块状”“条状”发展态势,顺应南通产业战略调整的新的发展要求,加强产业系统集成能力建设,从而不断拓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逐步实现服务全覆盖。

5.建立外向型合作交流机制。随着国内高职教育的教育对象、教育资源、教育方式及服务功能的国际化趋势的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要具有国际化视野。《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于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办学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即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积极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拓展教育的国际服务,这说明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已经迫在眉睫。南通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一五”前四年经济发展以平均14.8%的速度位列全省第一,效益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番,分别达3400亿元和47000元,地区生产总值由全国地级市第10位前移到第8位,在全省贡献份额由“十五”末的8%提高到8.3%,增长幅度居全省首位。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倍。工业总量由长三角第9位前移至第7位,工业投入五年预计达到5700亿元,是“十五”的4倍,成为全国少有的工业投入超千亿的地级市。利用外资跻身全国前十强,实际到账外资预计五年累计突破130亿美元,是改革开放到“十五”末总和的1.8倍,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30强,众多的全球知名企业纷纷在南通投资建厂或者进行技术合作,南通已经成为众多国家进行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基地。南通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与其外向型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密不可分。因此,南通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国际化的办学视野,通过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接轨,通过引进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高层次海外人才,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培训,在海外建立实验实训基地,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逐步建立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制度,为南通众多海外企业及机构培养高技能人才。

深入研究“沿海大开发”“桥港时代”背景下南通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对于南通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优势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南通建立起长三角北翼职业教育先行区及积累后发人才优势,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南通“十二五”规划和南通“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南通市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的有序推进,南通高职教育将迎来黄金发展周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也将随着各种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而取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通政发[2004]34号)[Z].2004—7—12.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7

要着力推动“十二五”规划的落实,着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产业集聚和有序转移,着力加强行业准入管理、技术改造、两化深度融合、标准规范建设,努力实现消费品工业平稳健康

发展。

确保规划重点任务的完成有新进展

加强规划贯彻落实。上半年组织完成对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规划的解读和宣贯工作,同时协调落实各项规划确定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修改完善规划。部分地方行业发展规划尚未印发的,要结合的国家和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做好补充修改。

跟踪规划落实情况。加强部门间和部省(市、区)间的信息沟通,跟踪了解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做好部省(区、市)行业规划落实工作的衔接与互动。

努力保障重点消费品的生产供应

加强政策研究与落实。研究制定消费品工业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需求扩大的指导意见。密切跟踪总结消费品工业重点地区和重点企业,落实扩大消费需求战略的举措和经验。继续落实家电下乡政策,督促生产企业做好家电下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支持地方和协会(联合会)开展各类产品展览会、论坛、推介会等活动。

推进行动计划。结合我部今年启动的6+1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环保安全生产、绿色科学消费”理念,完善“环保安全生产、绿色科学消费”行动计划,促进基本生活必需品、节能环保消费品、基本药物和文化休闲消费品、专用机械装备等的生产供应保障。

加强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制定《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暨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办法》,组织2012年度中药材生产扶持专项组织实施工作。

加强医药储备管理。修订《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研究调整中央医药储备目录的工作方案。完善药品应急处置和医药、疫苗储备保障体系。配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改规划的落实。开展基本药物小品种定点生产试点工作,保障基本药物生产供应。

落实“走出去”战略。做好与消费品工业相关的WTO履约及ECFA等双边多边自贸区谈判;加强出口退税、进出口商品税率税目调整等政策研究和协调;促进轻纺企业“走出去”,建立研发设计机构和营销网络;推进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医药等产业的合作。

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发展水平

加强准入管理。落实已的农膜、日用玻璃、印染、粘胶纤维、乳制品、浓缩果蔬汁(浆)等行业准入条件。落实印染、粘胶纤维企业准入条件公告管理办法,做好符合准入条件企业的组织、申报和审核工作。研究制定制革、葡萄酒等行业准入条件,适时铅蓄电池、维生素C等行业准入条件。

促进行业结构优化。下达并督促完成印染、化纤、酒精、味精、柠檬酸、造纸、皮革、铅蓄电池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年度目标任务。推进家电、制革、纺机、乳制品、玉米深加工等行业结构调整。研究制定促进医药行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的组织、评审工作。研究制定指导意见,促进医疗器械、钟表、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行业健康发展。配合开展我部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国家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推进产业转移和园区建设。配合开展好部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部分重点地区轻纺产业转移对接交流;研究制定提升消费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指导意见;支持发展消费品工业领域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组织开展重庆等地纺织产业转移对接活动。

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按照“目标要明确、项目要具体”的原则,结合各项规划的落实和各地产业优势与特色,组织好相关技改项目的申报、初审、论证等工作。

推动行业自主创新。引导轻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和服务性强的轻纺产品研发设计创意机构,配合开展好工业设计奖的组织工作。按部里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好百项技术创新推进工程。面向行业和产业集群区,加强产品质量安全检(监)测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按照部里统一安排,开展好部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特别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果展览会”相关工作。完善国家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建设,支持地方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完善中国纺织服装品牌网、纺织服装品牌跟踪统计系统的建设。

抓好诚信体系和质量品牌建设

深入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诚信建设。继续加强对诚信管理体系标准的宣贯培训工作,加大对地方诚信管理体系师资的培训工作力度,完成对5000人次的培训;制作1万套光盘培训教材并下发各地相关部门及企业。继续组织编写食品重点行业诚信管理体系建立及实施指南;研究制订乳制品、肉类加工等行业诚信评价实施

细则。

实施《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规则(试行)》,再确立10~15家评价机构,加快开展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工作。牵头研究制订黑名单制度,制定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措施,进一步完善鼓励守信激励机制。

继续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根据部里的统一部署,开展“五十百千”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在服装家纺行业,开展“六个一”工程。即“建好一个网站、完善一个数据库、一份报告、支持一批企业、提升一批平台、宣传一批品牌”;组织完成服装家纺自主品牌调查工作。在家电行业,研究建立家电行业自主品牌培育评价体系;开展《我国家电行业自主品牌评价体系》模拟应用;研究形成《中国家电自主品牌发展报告》;支持地方、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各种家电品牌展览等活动。

配合推进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继续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瘦肉精”、“三聚氰胺”和“塑化剂”等非食用物质生产经营管理,做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以及打击“地沟油”违法犯罪专项等工作。配合做好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整顿、评估考核、风险评估及预测预警工作。建设一批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检测示范中心。

加强行业基础管理和专项工作

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与分析,围绕行业突出问题开展调研工作,积极反映行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协会(联合会)和相关支撑机构的作用,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提出可行的政策措施建议。

推进行业标准工作。落实《消费品工业行业标准制定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轻工、纺织、包装等行业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报批、复审、修订、修改和制定等工作。开展印染产品能耗、取水定额标准宣贯培训;推动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通用标准制定工作,配合做好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修订工作。

开展专项工作。制定下达、协调落实2012年卷烟、糖精、维生素C等产品生产计划;组织好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评审和表彰工作,推进《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修订的立法工作;加强盐业、食糖行业管理,保障加碘食盐原碘的安全供应;认真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组织协调好履约工作的开展。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8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投产两年来,年利税从一千多万元迅速提升到近三千万元,实现了倍增效益。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企业从一开始组建就确定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倡扬和谐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筹建之时,便确定了以倡扬和谐为主线的企业文化发展“路线图”,着力建设以悦求达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塑造好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共同追求的大团队精神。突出差别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强调“科技创造价值,服务开拓市场”、“全过程服务,全团队服务”,弘扬“诚恳待人,诚实敬业、诚信立业”的“三诚”风尚,从纺织行业后来者的位置和角度,提出“扬长后发优势,跻身后起之秀,力争后来居上”,“打造集群产业,形成集成规模,实现集约经营”的目标, 形成“快乐纺织”或者“快乐工作”理念,和悦、欢悦、愉悦、喜悦,就是“悦文化”的精神品牌。

打造中国纺织“悦文化”基地,是***品牌文化、企业文化的共同取向。坚持以个性化、人性化塑造品牌,彰显***的人文精神,在共同愉悦的环境里,达到品牌价值的实现。把人文关怀体现在厂家、商家、消费者等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共同愉悦点上,这成了构建***品牌文化的基点。

二、健全组织载体 维护员工权益

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形成党、政、工、团、妇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组建了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网络,运用报纸、刊物、网络、电视、重要文体活动、专场模特秀等载体,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党政领导班子民主空气浓,廉洁自律好,群众威信高。每年都举行领导述廉、群众评廉工作,评议结果表明,群众对领导班子的满意率达压倒性比例。开展群众性献计献策活动,征集来的批评建议金点子,一律给予奖励。去年,有职工反映一线员工工资不高,集团领导立即开展调研,迅速上调,人均增幅达百元。职工食堂、浴室、宿舍都达到与企业相适应的水平。员工上下班全部由厂车接送,定期组织全员体检。所有在编在岗人员,全部缴纳“五金”,员工后顾无忧。十分注重对一线技术员工队伍的培养。从面试、文化考试等几道程序把好入口关,招工一律实行阳光操作,新进员工如同预备役军人管理,全都参加军训,进行文化学习和现代纺织技术培训,形成了以“我是人”为荣的文化认知感,和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的紧迫求知欲。员工得到全面发展。连续几年的全市纺织“操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都名列前茅。员工团结友爱,无重大案件和群体上访事件。

注重人文关怀 坚持诚信经营

***人从传承母体文化做起,到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在全新的文化高平台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你到处寻访的产品,我能为你纺出来,你想选择的产品,我可以给你织出来,而我所纺所织,就是为了满足你的寻访和选择。为了满足客户要求,作为月产千吨纱线的纺织一厂,可以为客户专门生产百十公斤乃至几十公斤的特殊纱线。为了保证质量,将协作中的客户名单挂上车头,写上为某客户生产的某品种纱字样。客户登门一看,无形的品牌立即成了有形的形象,感动、满意之后,便是进一步加强合作,真正达到同喜悦、共发达的效果。自开业以来,的客户与日俱增,但只要是合作过的客户,一个没有丢失,全部成了回头客。

把人文关怀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上,坚持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消防演习等活动,杜绝了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切实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推行5S管理,通过三标认证。开展日常节能督查工作,建立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制定《节能降耗管理办法》和《节能降耗考核细则》,组建节能办,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对园区各分厂、公司及职能部室的能源使用情况对照有关制度和考核办法进行跟踪检查,每月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严格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吨纱耗电指标达到公司制订的2500KWH/吨纱以下的定额指标。2007年,仅电费一项就节约近200万元。

履行社会责任 热心公益事业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盐城市纺织协会就在***办公,***总经理兼任盐城市纺织协会会长,对全市纺织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资助大学生社会实践,举办***走向延安活动;冠名举办***时尚之夜时装秀活动,推动盐城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参加圆寒门学子大学梦资助活动;赞助大型公益性文体活动;为当地刘朋村困难群众送温暖等。据不完全统计,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每年都在50万元左右。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企业

***集团有限公司 ***从建设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投产两年来,年利税从一千多万元迅速提升到近三千万元,实现了倍增效益。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企业从一开始组建就确定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倡扬和谐文化 建设精神家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筹建之时,便确定了以倡扬和谐为主线的企业文化发展“路线图”,着力建设以悦求达的精神家园。***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塑造好企业的核心理念,形成共同追求的大团队精神。突出差别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三化”战略,强调“科技创造价值,服务开拓市场”、“全过程服务,全团队服务”,弘扬“诚恳待人,诚实敬业、诚信立业”的“三诚”风尚,从纺织行业后来者的位置和角度,提出“扬长后发优势,跻身后起之秀,力争后来居上”,“打造集群产业,形成集成规模,实现集约经营”的目标, 形成“快乐纺织”或者“快乐工作”理念,和悦、欢悦、愉悦、喜悦,就是“悦文化”的精神品牌。

我们**集团坚持以个性化、人性化塑造品牌,彰显***的人文精神,在共同愉悦的环境里,达到品牌价值的实现。把人文关怀体现在厂家、商家、消费者等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共同愉悦点上,这成了构建***品牌文化的基点。

二、、履行社会责任 热心公益事业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盐城市纺织协会就在***办公,***总经理兼任盐城市纺织协会会长,对全市纺织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资助大学生社会实践,举办***走向延安活动;冠名举办***时尚之夜时装秀活动,推动盐城由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参加圆寒门学子大学梦资助活动;赞助大型公益性文体活动;为当地刘朋村困难群众送温暖等。据不完全统计,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支出,每年都在50万元左右。

三、注重人文关怀 坚持诚信经营

***人从传承母体文化做起,到建设自身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在全新的文化高平台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你到处寻访的产品,我能为你纺出来,你想选择的产品,我可以给你织出来,而我所纺所织,就是为了满足你的寻访和选择。为了满足客户要求,作为月产千吨纱线的纺织一厂,可以为客户专门生产百十公斤乃至几十公斤的特殊纱线。为了保证质量,将协作中的客户名单挂上车头,写上为某客户生产的某品种纱字样。客户登门一看,无形的品牌立即成了有形的形象,感动、满意之后,便是进一步加强合作,真正达到同喜悦、共发达的效果。自开业以来,的客户与日俱增,但只要是合作过的客户,一个没有丢失,全部成了回头客。

把人文关怀的重点放在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上,坚持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消防演习等活动,杜绝了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

切实注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推行5S管理,通过三标认证。开展日常节能督查工作,建立节能降耗考核体系。制定《节能降耗管理办法》和《节能降耗考核细则》,组建节能办,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对园区各分厂、公司及职能部室的能源使用情况对照有关制度和考核办法进行跟踪检查,每月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并严格按照考核细则进行考核。吨纱耗电指标达到公司制订的2500KWH/吨纱以下的定额指标。2007年,仅电费一项就节约近200万元。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9

人文素质高职专业课程印花大型实训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主要表现为通过后天的人文科学教育,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纺织印花技术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这两年纺织业的不景气,使得印花专业学生思想普遍不稳定,这对纺织企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带来很大困难,对于整个中国纺织业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确立了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及“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衰微不振的人文教育表示深切关注。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进行课程改革,都对人文素质教育做出明确的规定;英国1987年《高等教育——应付新的挑战》白皮书,明确把坚持基础科学研究,增进人文学科学术成就作为高等教育目标之一;德国工业大学中人文课程占所有课程总量的四分之一;日本高等院校普遍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人文、社会的一般基础知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社科课程已经占基础课的31%-37.5%。

20世纪末,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也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过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要求学校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只有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战争犯罪、贫困等灾难。

由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讨越来越多,对于某些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一致的看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印花大型实训课程为例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学院立志于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力促培养适应于纺织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印花大型实训课程为例,探索融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实践。

1、关于高职纺织印花专业人文素质内涵的研究

现行素质观中一般都把人文素质的内涵界定为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包括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几个方面。但针对印花技术这一特定产业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的界定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2、高职纺织专业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组织多种形式的调研,包括在校学生、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等,从中寻找高职纺织专业从事印花技术的学生在伦理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学艺术素质、历史和哲学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等。

3、融人文素质教育于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教学的措施研究

(1)加强专业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育人,这样才可以做个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

(2)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架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才是最基本的。”在专业课程的标准设置及授课计划里增加与专业知识相适应的人文知识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印花纺织面料时在课程导入时可通过介绍中国神六宇航服,一方面可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国家自豪感;在介绍印花材料知识时,可引入孟郊的《游子吟》来歌颂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介绍印花染料时,甚至可以播放一小段《大染坊》中面料变色的场景来使学生感知历史责任的使命感等。

(3)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将人文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教学、高仿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虚拟教学等。在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兴趣的同时,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

(4)建立融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研究建立主体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的融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注重“知识与技能”、“实际与应用”、“态度与习惯”、“关爱和沟通”等应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综合评价。

4、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

研究建立从事印花技术专业包括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在内的跟踪调查长期有效的机制,对本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完善课题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四、总结

高职教育肩负着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两次人文专业课程教育所能实现的,它需要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并逐渐形成,所以融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课程教学中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革英.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2,(4):50-52.

[2]吴绍芬.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与出路探讨[J].高教探索,2011,(6):22-26.

[3]杨方,余红梅,贾淑红,等.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J].素质教育,2011,(33):73-76.

[4]张广德.提高高职学院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20):44-46.

纺织品跟单实训总结篇10

是“大国”,却不是“强国”。

弱在哪里呢?弱在信息化。

企业实施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软件应用,也不是单纯地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它涉及企业管理架构的重组,会触动企业的根本结构。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的是一个整体企业运作模块,它蕴涵先进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流程和敏捷的IT技术,它将引导企业进入标准化的管理运作模式。

而面对信息化,许多企业本能的反应就是“恐惧”。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广,投入的资金巨大,最关键的是对高额投入的信息化“预后的效果不能确定”。

如何开始信息化?如何从错综复杂的信息化入手“整理”自己的企业,成了新时代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集体难题。

There are already more than 50,000 garment enterprises in China, with annual output of more than ten billion pieces of clothes, which has controlled about 60% of the total market share of the global garment industry. China is truly a super country of global apparel industry.

But this super just means big, not real superpower.

What’s the weak point? It should b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s is not a simple software application, nor is it the way to launch the field of e-commer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volves the reorganization of management framework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structure of enterprises. Advanc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provides the overal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which is a module that contains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 scientific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responsive IT technology, which will guide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mode of operation.

Many companies will take instinctive reaction of fear when they encounter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ually involves a wide range with huge investment funds. The most critical part is that the effect of future can’t be determined after the high invest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star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has become a puzzle that how to deal with the business from the sophisticated network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all the Chinese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when they are facing upgrade in a new era.

服装信息化工具成了“冷兵器”

纺织服装行业的“信息化”可用的项目繁多,其中最为公众熟识的是“CAD”和“ERP”。

但是,最为普及的这两项信息化普及程度,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美国针织服装协会和运动服装协会曾经对企业界228位主要设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中有72%的设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服装CAD系统,在欧洲企业中约为70%。而且,CAD每年的销量还在以30%的速度增长。

中国呢?政府公开宣称的目标是“2015年实现服装CAD普及率达到30%以上”。现在是多少呢?——仅有20%。

再看ERP。2012年10月,eMarteter最新的报告显示美国有52%的中小企业在使用ERP。有位美国企业主说他觉得ERP对他们的公司很重要,重要到“不知道该怎么形容才好”。

这样成熟的信息化产品到了中国又是另一番境遇。

很多中国企业主看待ERP的态度是:“不用ERP只能等死,用了ERP就等于找死”。这是联想的柳传志在1998年联想实施ERP项目时的讲话,如今联想已经用了ERP,企业也发展成为信息化、国际化公司,但其言论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调查,中国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已实现ERP系统的仅为0.3%还不到,中国政府因此很切实际地制定了“纺织业后配额时代的ERP普及率要达到2%”的奋斗目标。

除了这两项为中国公众熟识的信息化技术外,在发达国家,还有众多已经使用的如火如荼的技术在为他们的“强国”地位助阵。而中国企业对于这些以英文缩写字母为信息化产品名称的东西,始终有心里隔阂——这是国外的管理经验,产品价格高,还容易水土不服。

这使得中国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普遍现象。据抽样调查分析,目前服装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工作方面的平均投入仅占其销售收入的0.1%左右,投入最多的企业约占销售收入的2%,投入最少的还不到销售收入的0.01%。

纵观国外研发程度已经相对成熟的信息化辅助工具,近乎90%都被中国“弃用”。究竟是什么原因把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挡在信息化之外?

恐惧入手:从企业总部开始,还是从局部开始?

一位老板告诉记者:“对于一家服装企业来说,门店达到了50家以上,信息化就势在必行了。过去我们做库存,商要提货,我们马上就给他们提供现货。但现在都是他们下定单我们才生产,这样对服装生产企业来说,就要做到反应及时。信息化就像是为带兵打仗的元帅提供战报一样,要让企业的领导者们能够快速地了解市场的反映情况。”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门店达到50家,或者产量供应达到“供应50家门店”的规模时,信息化就成了“必然的手段”,而这样的规模,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中占绝大多数。

那么,究竟该如何入手信息化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韩永生认为,服装企业信息化的切入点应该是客户。“中国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很多都是从财务开始的。负责财务的兼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也特别多。管好了钱再说赚钱,最后才是库存,所以库存就没人管。这也是零售型行业错误的管理特色。你看哪个世界五百强是靠攒钱攒出来的?都是靠赚来的嘛,而赚的钱是哪里来的呢?是客户那里来的,因此,信息化重点要放在帮助客户解决他们的问题。你的钱是客户给你的,所以,你的第一视角应该放在客户那里,与客户实现共赢”。

但是,从“客户角度”入手信息化的企业,在中国纺织服装领域还真是“没有”。迄今为止,还没有企业真正实践“专家”的支招。

大部分的企业是从总部开始实现信息化管理,然后将信息网络扩展到外地分公司和办事处,通过分公司和办事处将下属各个销售网点的业务数据采集上来,然后再将信息网络进一步延伸到各主要直营店和加盟店,最后根据需要将所有店铺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整个分销网络的信息化管理。

有“失败者”例举了这类操作方式的诸多弊端:一方面许多软件系统供应商缺少服装行业背景,对服装的生产、销售细节了解不多,这就造成软件系统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许多没有预见的新问题,以及稳定性差、二次开发过多等,影响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另一方面在服装企业中,既懂企业管理又懂信息化的人才到位率则更低。软件供应方和企业在人才对接上的错位已经成为服装企业信息化最痛的硬伤。

为了防止“一毁俱毁”的风险,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尝试从“局部”开始渗透信息化。除了规避风险,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

比如,中小纺织服装企业产品种类繁多,款式流行周期短,企业存在库存与销售难以协调、现金流容易失控的问题,因此他们就先让“进销存”信息化,以随时了解商品的销售情况。

一位直营店老板说,他们由品牌运营商直接管理,与品牌运营商主要存在补货业务,不存在财务结算。他们的关注点就是店铺销售统计、店铺存货统计。那么,零售终端操作简单、高效的信息化就是他们的切入口。

品牌商呢?品牌商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营销网络及高效的组织产品供应链。而营销体系内的最高端,需要涉及的环节包括:商品设计、渠道建设、依据对市场营销预测以及分析制定适当的商品计划,最终尽可能的将货品转化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那么,信息化重点在于实现快速的销售分析和商品库存调配控制。

批发商——从品牌运营商拿到货品后,以批发的形式整批出售给下一级商家,其关注点在于库存存货,与品牌运营商的结算……

一些企业在“四处求取经验”的过程中,终于总结出一些从局部入手信息化的“诀窍”:从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开始入手。比如说,生产部门开发物料系统用于大量原材料的核算和库存管理;工资系统用于工人计件工资核算;分销系统用于渠道的进销存管理等。

不难看出,信息化路径选择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核心优势在哪里,哪些业务领域是最能提高竞争力的。明确了方向,上不上信息化就不再是问题,而是如何上的问题。

恐惧执行:高投入低效率

很多在认知上很认可“信息化”的新一代企业掌门人或者职业经理人一致表示,就算从局部入手,“如何上”依然是个麻烦问题。他们发现,在整个“信息化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有讨厌的“缺陷”。

ERP的销售人员苦于软件开发没有标准:“在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开发过程中用户方希望边界大一些,而我们开发方希望边界小一些。因此,把开发边界定义好是系统开发成功的开始。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清晰边界能使甲乙双方都看到努力的目标,避免因无休止地修改,使系统完成遥遥无期。做久了我们发现,一个系统开发工作超过一年半,除了人员懈怠外,新技术和新认识的出现也会使需求变得更加频繁,造成信息化项目延期。”

服装企业的管理人员苦于信息化骨干人才不稳定:“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严重短缺。一旦信息系统开发完成,企业参加开发和实施的人员大部分都跳槽到IT公司,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表现更加突出,使一些开发很好的系统验收后不能正常运行,应用日渐萎缩,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验收的多,能坚持应用的少’”。

许多纺织企业的运营负责人更加头疼:目前中国的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数据,从而导致了企业间在相互合作的时候非常麻烦。

除了复杂的管理类信息化产品外,相对简单的“技术类”信息化工具使用情况又如何呢?

比如多维表的显示、物料编码、 BOM处理、订单处理等,服装企业当然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特色化”需求,但现在不少开发商却仍喜欢把饮料业、机械电子业等用过的思路和方案硬套在服装业上,结果造成水土不服。另外,一些开发商把针对大型服装企业开发的ERP、CRM软件“浓缩”后卖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拿过来当然不管用。这种高举“通用化”概念大旗,很少亲自到基层体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的软件开发公司比比皆是,软件的推广应用自然会埋下隐患。

但上述种种问题,企业也有不可推卸之责:“缺乏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是企业最常犯的毛病。

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国服装企业很少甚至基本不做信息化管理建设总体规划,或规划流于形式,造成“单项项目多,综合应用系统少”的局面。开发的项目不能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不同厂商提供的系统或模块孤立建设和实施,大多数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不同系统之间互联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

让企业家头疼的是,有缺陷怎么办?你不能停止不干,你如果要干,那就砸钱吧,钱,一直砸到信息化上正轨为止。因此,中国那些从局部到整体,逐步信息化的公司大部分是资金实力雄厚的服装企业巨无霸们,他们“耗得起”这场旷日持久、又尖端新式的信息化建设攻坚战。

雅戈尔从2003年开始信息化。其中纺织生产基地纺织工业城自建成第一天起就同步建立了自己的信息化系统。据毛纺厂的负责人回忆说:毛纺厂刚搬进雅戈尔纺织工业城的时候年产量只有100万米,使用笔纸的人工方法记录数据还可行,后来毛纺厂年产量达到500万米,坚持老办法就有些忙不过来了,车间最后通过毛纺厂信息部经理张慧勃解决了问题。张慧勃所做的事情就是“企业在以商品生产、成本、质量三条线为主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现如今,毛纺厂通过系统的应用,降低库存30%,产品生产成本下降3.8%,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每批7~10天;产品合格率和产销率也都有提高。

不仅仅是毛纺厂这个“局部”,如今的雅戈尔纺织服装企业整体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90%以上,其信息化工程已涵盖纺织企业、服装企业、市场分析、零售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个集成度较高的、比较完整的纺织服装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当然,这一切是以每年高达5000万的投入换来的。

波司登的信息化建设历时4年时间,投资达千万以上。他们对信息化的心态是:“我们对这套投资上千万的系统不敢有奢望,能达到80%的效果就很难得了。”不过最终,波司登建成了PLM系统、ERP系统、用友NC集团财务系统、用友NC集团人力资源系统、卓越门店管理系统、OA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并建成多系统信息交互整合的企业信息门户,覆盖了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

富怡产品建立了以服装企业、服装院校和服装技能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营销渠道。其中全国有近300所大中专院校采用富怡软件作为专业教材;在全国有200余家授权推广教育中心等培训机构采用富怡软件;雅戈尔、美特斯·邦威、波司登、杉杉等中国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实践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企业不仅销售业绩提升,其名号更是出现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企业名单中。与他们进行信息化配合的合作伙伴包括国外的力克、格柏、派特和国产的日升、富怡、爱科等,信息化的“甲方乙方”正在共同探索和推进纺织服装企业的信息化之路。

有人调侃“其实信息化就是烧钱,看谁烧得起。信息化的投入太大了,这笔投入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收回,但如果谁都不搞的话社会的进步标志就没了。”

不论如何,巨无霸企业的示范作用确实辐射到全国各地的中小企业。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规模并不算大,但公司老板深信ERP系统的重要性,他招揽IT人才组织了ERP系统的选型班子,用一年时间,前后对比五六家软件供应商,最终选择了一套国外专门用于纺织行业的生产系统。在这一年里,选型项目组组织不同供应商来反复演示讲解ERP系统。为了保障系统实施,老板亲自面试ERP系统建设人才,最后从同行业信息化标杆企业香港溢达集团聘请专才,成立了IT部,正式实施ERP系统。IT部在ERP系统上线之前,对可能使用到系统的重点员工做了普及式信息化素质培训,并编撰了一本ERP培训手册,设立了一个可以容纳30多人的电教室,从提高打字速度做起,制定学习爬坡计划和严格的奖惩考核规定。在短短的一年里,公司员工的信息化素质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总结众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经验后,“执行难”的解决方案有了大致的雏形:高层提前规划有利推动、管理层的统一思想认识、推行组织结构保障、标杆企业经验的导入、员工基本能力具备等。当然,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对企业来说的确都意味着“心理”和“企业机能”的双重挑战。

恐惧维护:非技术因素暗藏杀机

很多企业经营者感慨:企业勇敢的“上”了信息化之后,如何让信息化“持续”下去,也是旅途艰辛。

生产型企业的IT部不像专门的软件公司,一个普遍的难题就是程序员的持续专业培训非常少,基本上靠自学。如果部门不营造自学的环境和氛围,程序员本身又缺少自觉性的话,部门的开发技能容易原地踏步。

有的企业在“上”完之后若干年发现执行效果不行,只好解散IT部,以后再想启动信息化又要招兵买马从头来过。

有一家进驻中国市场的台湾女装企业,先是买了国外的ERP,实行2年失败,于是又买了国内的ERP,实行2年后又失败。整个公司实行信息化的热度冷却了不少,但老板深知“没有信息化不行”。在平静了2年后,他决心学习日本YKK拉链,YKK的ERP系统是自己定制开发的。公司后来如期进入了定制开发阶段,但所有的人都对这“最后一搏”的价值深表怀疑。

类似“中途夭折”的信息化案例在中小企业比比皆是,资金跟不上,人才跟不上,业务发生变化等等,都可能造成中途夭折。

有人在对众多实施信息计划失败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共性:大多数企业认为信息能力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技术。他们重金砸向技术而不是非技术部分——实际上,往往是“非技术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能走多远。

有5条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技术原因”,几乎囊括了所有重技术企业的失败理由。

(1)职业经理人来后,牵头推动ERP选型,给员工做完培训后正式进入商务谈判阶段时,老板又以项目团队对每个模块了解不够详细、团队提升效果不大为由,决定推倒重来,让软件厂商重新培训。软件厂商有种被忽悠的感觉,会疑心该公司是借选型让员工来免费培训,软件厂商的配合热情大减。

(2)选型工作以IT部门为主导,其他业务部门漠不关心,老板忙于日常事务,对ERP项目缺乏实际的关心和参与,再加上项目管理松散,项目团队内部老板的亲信与职业经理人意见不合,导致选型过程走走停停、难以决策。

(3)部门之间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沟通,各自行事,相互牵制,所以会议特别多,会上相互找错,推诿扯皮。

(4)老板多,多头领导,且时常意见不一,随意性大,导致了不少工作反复无常,下属无所适从。老板管得太细,对家族外干部不信任、不授权,有罚无奖或罚多奖少,导致大家士气低落、效率低下。

(5)重业务轻管理。老板在揽生意拉业务方面绝对有一套,抢单时给客户拍胸脯、下保证,单子下来拍脑袋、赶工期,项目完了拍大腿,怎么又亏了?公司总是“有单就接,接了再说”。由于新项目多,而资源有限,导致业务出错多,客户评审整改多,公司越忙越乱,陷入恶性循环。

IT专家对上述5条的弊端提出的建议是:第一,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信息化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才会稳定和见效,不能一两年企业还未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轨迹就放弃,第二要有连续的维护方式,比如人员稳定,建设目标清晰以及投资稳定等等。

然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没有足够人力资源,难道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出路了吗?

恐惧外包:总担心有一天遭到背叛

在电子、广告、制造业等行业,已经开始用“减法”来实现信息化的利用:外包生产、外包物流、外包服务、外包会计,最后,连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也一并外包出去,他们越来越聚焦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将核心业务做得越来越大。他们更专注于建立大型数据中心,并将企业需要的信息系统预先准备好、设置好。

值得称道的是,这类公司通过网络,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零售网点、供货商、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外协工厂组成的企业经营数字神经系统,任何一点的业务变化,都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递到有关的其它地点,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他们对信息化的理念是:利用互联网突破地域的限制,企业的高层、业务人员不管在什么地点,只要能拉入互联网,就能够对公司业务进行处理,如同本地一样。这样,企业的所有人员就形成了虚拟同室办公的局面,这是服装企业多年追求的理想境界。

但是,很多服装企业老板根本不敢效仿其他行业的IT外包行为:“我们服装行业很少看到有信息化这块外包的,服装企业一般都希望控制产业链的全过程,只有产业链的所有环节打通并且安全运行,企业才能保证效益。我们想包出去的肯定都是信息化,数据这部分,这岂不是会泄露我们全部的商业机密,把家底都败出去了,还有,他们做的好不好,我们其实不太懂,怎么监督外包的质量呢?”

真正的外包,应该是在企业自身有相应的实施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简单地说就是企业能做,但是想把它当做一种“包袱”甩掉。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未来的路径应该是以企业和IT外包公司合作的形式为主”,青岛利群集团副总裁、CIO狄同伟认为,“自主开发的系统虽然有它的优势,但在细节管理上存在不足。而信息化建设究竟是选择外包还是自建,关键要看自己能不能创造性地做一些东西,有没有这个能力,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引入第三方供应商。”

虽然很多专家强调,目前IT外包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的趋势,但是仍然有很多单位,特别是国家部委等重要单位,出于对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很少外包IT建设内容,更不可能大规模的IT外包。而纺织服装厂商所涉及到的商业数据,对企业而言同样是“命根子”,不敢轻易外泄。

全国海关信息中心总工程师何瑜认为,数据外泄并不是阻碍外包业务发展的重点,IT项目外包最大的问题还是后期维护。比如说软件开发外包,假如系统需要进行升级维护或者进行修改,如果还是要请外包公司继续进行的话,而且要做得好的话,费用会非常高,另外就是很难做好。这点他觉得是这么多年来项目外包解决不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服装企业CIO群体来说,包出去的IT项目, 是对其控制权的剥离, 是对其压力的一种释放,还是一个陷阱,一架天梯,都是未知数。

信息化的难题就此搁浅,大多数企业无可奈何的选择“砸钱”的冒险方式来建设信息化。

有服装企业主笑称这是企业升级必须交的“学费”。只是,这个学费太昂贵,而且永远不知道自己何时能毕业。

翻开报纸,随处可见某公司因为采用的信息技术,效率和效益提高了数倍之多,同时成本与功耗降低了若干。这些案例对传统企业有着强烈的诱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