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3:25:37

纺织企业

纺织企业范文篇1

我县纺织企业用工的现状如何?“招工难”、“留人难”的症结在哪里?怎样缓解这些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历时一个月,会同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乡镇妇联、劳动服务站,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12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

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

企业滥用职权、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纺织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纺织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创新发展激发经济新动力。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和环境要素的影响,纺织产业发展需要注入活力,产业需要转型升级,纺织企业只有树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才能够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和创新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创新资源配置也是影响企业资源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因此,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的有效保障。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资源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变革,优化经济体制结构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发挥创新资源的作用。纺织企业要营造创新驱动发展市场环境,实现转型升级,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速度加快。伴随着化工、机械、电子、现代材料、生命科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新型纤维材料、高技术纺织品、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丰富了纺织产业的创新资源,助推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增强了纺织企业的创新活力,推进了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建设。

一、纺织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主要内容

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企业的创新资源包含创新人力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科技资源、创新信息资源等。创新资源配置是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企业寻求发展必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一)创新人力资源。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作为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是企业必须重视和抓牢的重要资源。创新人力资源配置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在创新人力资源发展方面,纺织企业要紧跟市场步伐,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用人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手段以及引进高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良好的构建,开发员工的潜力,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合理规划人才梯队和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价值和效能。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对其他资源有着一定的协调作用,因此要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下足功夫,注重人才发展,促进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二)创新管理模式。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纺织企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将新的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决策管理,产品管理、研发管理以及营销管理等方面,从而促进纺织企业在生产流程集中管控,优化管理组织流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为纺织企业发展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新技能,推进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进程。(三)创新科技资源。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产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向技术创新、绿色环保等新的发展模式转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决定了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的效率,创新科技资源决定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技术的运用。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可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起着推动作用。(四)创新信息资源。对现代纺织企业而言,信息资源一直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影响着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管理层通过获取内部和外部信息,对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效的信息资源可以为管理者在决策时提供更好的判断依据和决策依据。那么在企业优化创新资源进行配置的时候,就需要合理整合信息资源,及时获取和利用内部信息资源和外部信息资源,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人才信息资源、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等内部信息资源以及市场、客户、环境等外部信息资源。由于信息资源具有的灵活性和大量性的特征,来源渠道也比较广泛,因此,企业应充分发挥人员在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对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得到对企业管理以及决策有用的信息资源。只有优化信息资源配置,掌握完整、有效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结构调整,在互联网时代凸显信息竞争优势,才能使纺织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纺织企业应该更有效地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信息资源的效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在决策中体现出信息传递的功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优势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提升企业发展空间。

二、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原则

随着中国当前经济格局不断发生新的变化,经济发展趋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创新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企业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新资源是基础,通过对创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开发、有效利用,推动企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因此,企业进行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合理、高效,注重创新性。(一)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协调性。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要遵循合理性原则,立足企业,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创新资源,制定出适合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统一协调创新资源配置,构建合理有效的创新发展战略,进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二)资源配置的高效性。高效整合创新资源配置,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企业的创新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突出强项,及时补齐短板,追求资源配置整体效益最大化,才能够有效提升创新资源的利用率,发挥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创新资源的作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资源配置的创新性。纺织行业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增长速度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转变等新形势。企业需要创新发展,积极适应新常态,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就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注重管理制度、人力、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优化配置,特别是在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发挥创新资源优势,追求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三、纺织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影响因素

纺织企业是我国的民生企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直接影响企业整体运行和发展,市场环境、地域因素、政策体系、技术条件等都会对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市场在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基础。(一)市场经济引领企业创新资源配置优化整合。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市场经济是竞争性质的经济,而竞争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因素,企业的创新资源配置影响着企业的创新驱动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良好的市场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助力。高效整合市场资源、积极适应市场环境是推动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纺织行业是消费型行业,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会导致企业两极分化,国际国内市场的格局和变革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创新以及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企业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寻求自身的发展之路,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环境,抓住市场导向,发挥市场资源优势,优化整合创新资源配置,投入创新产品项目,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在竞争机制和对外约束机制,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和格局。(二)地域差异导致创新资源配置不均。在我国,各省市各地区由于经济、城市开放程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纺织企业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国际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城市开放度和整体经济实力更强,企业规模经济、技术效应等都更加完善,纺织企业进行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就占据更大的优势。较快的经济发展为纺织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纺织企业创新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力度更大,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更强,更加有利于促进纺织企业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三)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资源配置可持续发展。纺织企业构建资源配置创新体系,与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优化研发资源,对各类有效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扩大竞争优势,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管理方面进行合理架构,搭建创新资源配置的优化平台,能够保证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创新资源配置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四)科学技术促进创新资源发展。技术创新是通过技术研发,将成果投入使用,最终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新活动。企业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企业的创新力。对于纺织企业来说,掌握核心科技,创新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在产品研发以及技术较量中才能够解决企业在原料资源、生产模式以及生产工艺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够不断研发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新资源,通过技术革新,开发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产品的高质量、高产量和高需求发展,在立足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开辟新领域,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契机。

四、结语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只有充分发挥技术资源的创新优势,才可以为企业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格局,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企业面临创新发展新机遇。作为创新发展的主体,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是创新资源在企业的配置是否合理。只有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在管理理念、经营模式、技术、研发投入等领域不断融入创新思维模式,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发挥企业的技术资源优势,才能够产生创新成果,实现经济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推动开放式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充分激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文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创新优化分析[J].现代商业,2017(13):64-65.

[2]凌峰,戚湧.江苏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23):91-98.

[3]梁立天.依托技术创新推动纺织企业发展[J].广西纺织科技,2004(03):40-43.

纺织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纺织企业;技术质量成本;技术改造;过程管理

我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在这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愈发突出,具备了世界上完整的产业链,最高加工配套水平,且众多发达的产业集群地,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有效保障了纺织行业的稳健发展步伐。而经济全球化为纺织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需要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此,纺织企业只有立足企业实际,充分强化技术质量成本过程管理,对企业采取各项创新管理措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本文围绕某纺织公司展开全球化背景下纺织企业的技术成本管理及对出口的影响研究。

1某纺织公司概述

某纺织公司创立于1996年11月,位于浙江省海宁市经编产业园区(中国经编之都),是一家专业从事塑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所属行业为纺织行业中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公司主要产品为气密材料和柔性材料两大类。同时,该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坚持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行业内的技术优势突出。近年来,该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向全球市场输送优质产品,客户分布全球数十个国家与地区。产品除内销外,还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澳洲等海外市场。

2技术质量成本规划

2016—2018年,某纺织公司先后研究开发了“环保热塑弹性膜”“无毒环保复合材料”“TPU充气材料用合幅布”“抗芯吸高强大型水池布”“高气密性游艇布”等多个项目。基于此,企业技术成本规划应当立足中长期发展方向,先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工作,然后推进企业改造、技术改造,并做好质量成本控制。企业要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那就是产品生产,因此要从市场需求出发去创新改革产品类别形式。企业产品调整需要以高新技术材料产品批链拓展为目标,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带领企业走向全新的材料产品开发方向。一个企业的产品开发不能重复恪守旧思想,而应积极发散思维做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开发高新技术特色材料品种。从2017—2018年某纺织公司经营状况来看,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1.39%和39.83%,拉丝气垫材料是毛利率共享最多的材料产品,其毛利率分别为63.28%和56.60%,而灯箱广告材料是盈利较少的产品材料,分别是12.62%和10.09%。由此,企业应当重点开发拉丝气垫材料市场,但同时也要找出灯箱广告材料“拖后腿”的原因,采取有效方式来加以解决,在名牌产品的带领下,提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站在整体层面来说,规划技术质量成本工作需要和创新开发项目相结合,以名牌产品为龙头,扩大市场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参考企业当前的质量状况编制质量发展、超越计划等,一一实施落实[1]。

3方针目标管理

一个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制定年度技术质量成本规划的参考,而年度规划也是方针目标管理的方向。方针目标管理是年度规划的定性定量表现,是技术质量成本各项专业管理过程、管理要求的体现,其主要内容分为以下方面:其一,改良材料品种,整编材料调整计划,新产品研发计划和生产试水计划以及产品淘汰计划等;其二,明确做好质量指标与质量成本指标;其三,针对企业全员开展系统完善的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培训工作,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以及职业健康管理体系(OSH),明确了解什么是三位一体,体系整合的好处以及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整合的原则、方法等,并在工作中确实落定;其四,生产工作标准化规范需要参考国际标准体系和外贸协议标准体系,提升计量管理工作与国家实验室认证;其五,完善操作、运转、设备、工艺管理等基础管理工作环节;其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其七,立足于2019年海宁市“工业强市向2000亿奋进”暨三级干部大会上提出的目标,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计划、新产品研发计划、外资引入计划和企业结构调整计划等;其八,做好环保治理工作达标,能源消耗节约绿色环保工作[2]。

4生产技术管理

纺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内容包括原料管理、工艺管理、设备管理、运转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空调管理(简称人、机、料、法、环五大管理)以及新材料产品研发、标准化剂量工作、技术情报、技术责任制等。这些管理内容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提高、原材料消耗的降低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3]。纺织企业生产技术管理主要任务是:(1)建立良好的生产工作秩序,以严格的各种技术检查和责任制度,来保证生产计划与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2)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提升,满足下道工序和产业用布国内外客户要求,并不断开发新材料品种;(3)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装备改进工作,挖掘生产潜力,提升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4)保证安全生产,积极预防和降低火警事故、设备事故、质量事故发生可能性,努力改善生产人员劳动条件,降低劳动强度,做好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5)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改革,引用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质量成本过程控制

对于浙江纺织企业来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5.1产品开发阶段。以某纺织公司为例,质量成本最初形成的阶段应当是塑胶复合材料(气密性材料和柔性材料)产品开发阶段,在市场信息流通背景下,产品设计部门需要研究国内外客户对材料的需求差异,市场上急需的材料种类,开发出能够节约成本并保证质量最高的产品材料。例如,某纺织公司毛利率贡献最大的拉丝气垫材料,其是战略新材料,也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普通的纺织用品相比较而言,拉丝气垫材料的技术含量非常高,2012年后,因为传统纺织产业竞争的白热化,盈利下降,由此突出了拉丝气垫材料生产的广阔前景,盈利空间也更大。虽然当前生产拉丝气垫材料的企业越来越多,但某纺织公司还是以其长远的开发设计目光,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4]。5.2材料采购和耗用。质量成本中材料消耗也需要进行控制管理,某纺织公司作为纺织行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材料消耗比重大,因此降低材料采购成本,合理管制材料的消耗,这也是质量成本控制必须关注的一点。浙江的纺织企业,受集群效益影响,在材料的采购运输成本方面花费较少,但也存在着资源浪费的现象,通过材料采购和耗用质量成本控制管理,能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益[5]。5.3产品生产工艺和工艺装备。产品工艺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影响是直接且不可忽视的。作为纺织行业中的一员,某纺织企业在生产材料的过程中也是存在浪费情况的,为此需要分析把控质量成本工艺的可靠方法以及工艺作业、工艺装备对质量成本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从质量成本控制管理出发,控制管理好企业中设计不合规范的生产线和产品制造工艺。

6出口贸易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加快,全球经济发展繁荣,我国的外贸发展也呈现良好态势。但是,占我国出口贸易额1/3的纺织业外贸形势并不乐观,需要正面面对“逆全球化”冷流。相关研究显示,2017年1—9月,受利率大幅波动影响,棉制纺织品和棉制服装的出口额和2018年同期相比是负增长趋势,而进口额则是正增长趋势,棉制纺织品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0.52%。想要改变这一状况,浙江纺织企业应当抓牢创新这一不会过时的“救生圈”,以创新促发展,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为此,企业要避免进行重复性、低水平、对低端产品的投资和生产,而应牢牢把握“环保热塑弹性膜”“无毒环保复合材料”“TPU充气材料用合幅布”“抗芯吸高强大型水池布”“高气密性游艇布”等创新开发项目,编制中长期贸易出口计划,始终坚定走技术创新道路,改良技术装备,创新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层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以此使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企业还应当放弃一些低端产品生产链,用高端高质产品推广企业品牌,用品牌效应来引导企业产品物流渠道构建,或者以多元渠道营销方式,构建营销网络,实现原料采集—产品设计—制造—流通一条龙经营模式,以此在“逆全球化”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7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和国内纺织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想要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立足于企业实际,迎合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完善技术质量成本过程管理工作,以此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纺织企业在质量成本过程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技术质量成本规划、方针目标管理、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成本过程控制、出口贸易发展等环节工作,持续推出新产品,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逐步把企业打造成国际国内一流的纺织行业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文献

[1]蔡蕊蕊.纺织制造业成本费用管控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1).

[2]郁珏.纺织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2).

[3]李新.基于精益生产的纺织企业质量成本控制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7).

[4]张彩平.陈一飞.纺织企业提升管理质量的对策与思考[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7(01).

纺织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财务内控;内控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纺织业作为我国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近几年一直保持在7%左右,而浙江省纺织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达到约12%,大部分是中小型的民营纺织企业,其在快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资金筹集、资金投放、成本费用控制、收益分配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面临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产能过剩、劳动力依赖严重的不利局面。利用财务内控手段加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型纺织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在资金筹集过程中,未能进行财务筹划,合理分析企业直接或间接筹资方式的风险和成本,利用财务内控手段来把握企业财务风险的可控性;未事先确定企业可容忍的财务风险水平,过多依赖银行借款来获取资金,从而使企业面临较大偿付风险。

2.近几年由于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纺织企业出口形势严峻,内销增幅下降,企业订单减少,传统的靠打“价格战”的优势不复存在,势必要求中小型纺织企业改变投资策略,通过设备更新、技术升级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通过纺织产业链的“前伸后延”,增加产品核心竞争力;在此过程中,不少的中小型纺织企业未利用财务内部控制,实行企业投资的资本预算来合理安排资金投放结构;未加强投资项目全过程的财务监督,导致企业盲目投资,资金链断裂,最后引发企业破产。

3.中小型纺织企业都是民营企业,多数实行家族制的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只是算账、报账的工具,很少能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对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方面不能事先进行规划,不能从源头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费用,企业竞争压力加大,效益低下。

二、以财务内部控制为手段,加强中小型纺织企业的财务管理

1.加强对企业筹资与投资管理的财务内部控制

企业投资是企业使用资本的过程,企业投资管理一般指对时限较长的、金额较大、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定项目的分析、评估与决策过程,亦称“资本预算”。现阶段中小型纺织企业处于新旧增长模式转换的关键期,是否研究与开发新的产品、是否进行市场开拓方面的一些资本性活动都要依靠资本预算和资本筹集,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结合企业全面预算,加强企业“资本预算”,利用财务分析和会计系统控制方法,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降低企业筹资成本,合理安排资本投放结构,提高企业整体价值。

2.加强财务预算与完善财务支出汇报管理过程

企业财务预算必须符合实际,切不可漫天要价,也不可过于保守,一定要将其控制在一个可承受且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范围之内,将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企业可授权相关部门来对企业的各项经营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并允许授权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以便适时调整和修正,从而真正起到灵活控制的作用。企业要通过控制财务支出来压低资金成本,那么就要在采购原料的时候根据实际的市场情况制订进货、领用、库存制度,并对材料的市场价格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做到精打细算,并且对于每笔支出都要做好明确记账,保留发票等凭证,对企业库存的支出都要严格入账。另外还要定期对企业账款、库存材料、积存产品等进行核对及分析,计划处理办法,对利用率较低的固有资产进行合理的调配,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支出。控制好财务支出后,必不可少的还有财务汇报工作。对企业财务汇报的管理和控制需要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保持一致,但是由于中小型纺织企业的规模大小和业务量多少等存在差异,很多企业的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财务汇报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不对应的。鉴于这种情况,企业一定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并且参照新《会计法》和《内部控制规范》相关条例,来制订相应的财务汇报管理制度与财务汇报的过程。

3.加强企业财务核算与控制

以成本核算为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科学有效的核算方法:以定额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需的费用及支出,并按月或季度核算各个费用项目;编制一个详细的成本支出分析表,量化支出与利润、盈亏之间的变化关系,重视对成本的控制和成本的规划性控制,对企业实行全过程、精细化的成本管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除了核算方法得当之外,核算制度和核算流程也要规范。企业核算制度首先应明确财务审批程序、财务处理流程、应对会计事项处理的审批权限和范围、审批人及其相应的责任、原始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成本核算、稽核、清查等;其次要明确业务处理流程、会计凭证的编制格式、会计账簿的登记及设置、财务会计报告的编报种类及要求等;还要建立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等。另外,对核算也要进行数据的事实跟踪,及时纠正核算中因疏忽大意而出现的差错和徇私舞弊等现象,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及透明度。

4.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内部监督,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部管控体系

内部审计包括了对企业内控制度、企业员工、企业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评价审核,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来实现制度及员工素质的优化提升。而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变,企业内部审计也要与时俱进。首先是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尝试改变传统审计的常规做法,以关注内部控制为重点,从内部控制所涉及的各个业务环节入手,比如投资、筹资、担保等重大决策的拟定,招投标、验收入库、合同的签订等,检查并思考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是否真的能够为这些环节服务,让审计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我们还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对企业内部组织中的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并以此来确定是否遵循了企业财务内控所制定的公认的方针和政策,是否符合企业财务内控的相关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地使用了企业的内部资源。中小型纺织企业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作业流程及考核标准等,设置会计主管、会计核算、稽核、综合分析、制单、录入、档案保管、出纳等岗位,并制定相应的岗位作业指导书,同时建立岗位轮换、岗位考核等制度,强化会计人员职业操守和监管能力;其次完善企业内部资金使用的审批审核制度,制定完善内部审计、拨款报账审批、资金预算等规章制度;并将企业内部业务会审、财务会审、重大决策会审等纳入内控系统进行管理,以更好的执行内控制度;加大会计信息的披露程度,使财务管理活动的真实可靠为企业领导提供有用、简明、真实的会计信息,帮助企业营造更好的财务内控环境。

5.优化对企业财务内控的评价机制

评价及反馈,我们可以从客观真实的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想办法去改进,实现进步与成长。企业财务管理也同样如此。一个科学有效的企业财务内控评价机制首先应该是合法的、再是合理的、然后是要符合时展的、深得民心的。所以对企业财务内控的评估应该是随时都在进行的,并且也是长期进行的,企业可成立专业的监督评价小组,在监督审核的同时也及时将评估情况进行反馈。并根据考评的结果实行物质化奖惩,做到压力和动力相结合,从而对会计形成一种牵制,确保内控的落实与目标的实现。而笔者还希望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财务内控执行情况的评价机制,发动全体员工对各自部门的内控活动做出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和解决方案在会议或公司网络上公示出来。这不仅是体现民主、发挥民智好办法,也是增强员工归属感、增强企业凝聚力的良好途径。

六、结语

在现代商业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管理作为一项经济管理活动贯穿到企业运营的始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强化财务内控机制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可见,实施财务内控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是保证企业健康运行的有效方法。

作者:周敏华 单位:长兴华兴化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纺织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嵌入式;纺织;环境监测;传感器

纺织原料仓库存放有大量原料,如天然纤维(棉、麻、毛、丝)和化学纤维(人造、合成纤维),这些均具有易燃的特点;纺织印染厂的染化料种类多,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性的特点;纺织成品仓库的产品也需要防火、防潮等。例如,对于棉麻堆垛,垛内的温度不能超过38℃,湿度不应小于12%RH,如果温度过高,要及时采取散热措施;对于易燃易爆染化料如双氧水、次氯酸钠等,仓库温度应在20~28℃,湿度在60%~70%RH等[1-2]。因此,纺织企业需要在生产、仓储等各个环节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以保证纺织品的品质和人员财产的安全。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是自动环境监测,即将传感器安放在仓库的不同位置,自动采集多点环境参数信息,实时性好,效率高。但受到传感器安装位置等因素影响,所采集的参数信息仍有局限性[3]。例如,高温雷雨天气时,堆垛处的温度和湿度会明显偏高。因此,还需辅以人工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对重点区域进行巡检,从而提升监测的全面性、可靠性。

1系统结构

本研究对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和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分别进行设计。自动实时环境监测系统包括STM32主控板、温湿度传感器DHT11、火焰传感器YS-17、OLED液晶显示屏、报警电路等模块。STM32主控芯片作为控制核心,利用温湿度和火焰传感器采集现场数据,通过显示屏实时显示,报警电路实现超限报警;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包括Arduino开发板、温湿度传感器DHT11、火焰传感器YS-17、LCD液晶显示屏、报警电路等模块,实现相关功能。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和手持数据采集仪器结构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2自动实时监测系统主要硬件设计

自动实时监测系统对I/O端口的数量和数据处理的速度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硬件电路设计时,应选择性能更高、扩展接口更多的器件。2.1主控模块。主控板核心选用ST公司生产的高性能控制器STM32F103ZET6,开发板包括STM32主控芯片、复位、振荡、稳压等电路和许多扩展接口,通过SWD模式稳定下载程序。该芯片主频为72MHz,具有64KBSRAM和512KBFLASH,丰富的I/O端口,标准先进的通信接口等,能够为传感器、显示屏等模块提供合适供电电压,保证系统正常工作,并且便于日后功能扩展。2.2温湿度传感器模块。温湿度传感器采用广州奥松公司的温湿度一体化数字传感器DHT11。该传感器的工作电压范围:3.5~5.5V,温度测量范围:0~50℃,湿度测量范围:20%~90%RH,湿度分辨率:1%,温度分辨率1℃。与STM32之间仅需一个I/O口就可实现单总线通信,接线简单,传感器内部湿度和温度40bit的数据一次性传给STM32,并采用校验和方式对数据校验,数据准确性高[4]。DHT11的数据包由5个字节(byte4byte3byte2byte1byte0)组成,格式为:湿度整数、湿度小数、温度整数、温度小数、校验和数据各8bit。湿度=byte4.byte3(%RH)温度=byte2.byte1(℃)校验和=byte4+byte3+byte2+byte1=(湿度+温度)(则校验正确)DHT11只有3个引脚,VDD接电源,GND接地,DATA接主控板的PG11。2.3显示模块。显示模块选用广州星翼电子科技公司的单色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12864模块,工作电压3.3V,分辨率128×64,多种接口方式,自发光,不需背光源、对比度高、视角广,特性优良。OLED模块的控制器是SSD1306。设计采用8080并行接口方式,使STM32能够快速访问OLED。读/写过程为:先根据要读/写的类型,设置引脚DC,然后选中SSD1306,接着设置引脚RD/WR,最后在RD/WR的上升沿将完成数据读/写。OLED模块的DC/RD/CS/RW/RST引脚分别连接主控板的PD3/PG13/PD6/PG14/PG15,D0-D7分别连接在PC0-PC7。

3手持数据采集仪器主要硬件设计

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只需要在现场进行单路测量,实现基本监测功能。因此,在进行硬件电路设计时,应选择成本更低、开发更简单便捷的器件。3.1系统主控板选型。系统主控板选用开源硬件开发平台ArduinoUNO。它采用的是Atmel公司生产的ATmega328P处理器。该芯片主频为16MHz,具有2KBRAM和32KBFLASH,14路数字输入输出口、6路模拟输入口。它便于与传感器等器件连接,成本低,开发简单,修改方便,省时高效。3.2火焰传感器模块。远红外火焰传感器就是红外接收二极管中的一种,对火焰红外线波段最为敏感。火焰传感器选用YS-17红外接收头,能够探测到波长在700~1000nm范围内的红外光,在880nm附近时,灵敏度达到最大,探测角度60℃左右。设计中保证反向偏置连接。没有红外接收信号时,阻值极高;有红外信号时,阻值减小。火焰传感器将燃烧产生的红外线的强弱转化为火焰传感器电流的变化,电流流经固定电阻,使电位产生高低变化。通过实时监测电压值,并与设定的阈值电压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火灾的监测和报警。3.3显示模块。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成本等方面,显示模块选用16引脚液晶屏LCD1602。它可以显示2行、16列字符,成本较低、显示稳定、便于操作、尺寸适中,适用于手持式测量仪表。

4系统软件设计

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系统软件设计,主要包括初始化程序、温湿度检测程序、火焰检测程序、液晶显示程序和报警程序等。首先,进行系统和端口的初始化,然后温湿度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分别检测仓库的温湿度与火灾情况,将检测结果实时显示在液晶屏上,检测一直进行,如果检测参数异常,自动报警,以尽早发现火情等安全隐患。

5系统测试

经过多次反复设计与调试,系统基本实现整体功能。上电后,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开始工作,温湿度传感器和火焰传感器不间断检测现场环境参数变化,并在液晶屏上实时显示温湿度信息。如果参数值不高于设定值,系统正常运行;如果参数值高于设定值,系统将报警,LED一直点亮。开启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后,在重点区域检测时运行正常,液晶屏显示的温湿度信息等能够随位置移动而更新变化,效果良好。实验显示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

6结语

基于嵌入式的纺织企业环境监测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自动环境监测系统和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它们分别以STM32和Arduino开发板为核心。自动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现对现场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高效的智能监测,在一定程度上使管理者对企业的人工投入成本减少,管理愈加智能化。而对于在不同区域无法实现传感器全覆盖、监测不够全面客观的问题,通过辅以企业员工定时或不定时巡检,只需要简单、低成本的手持数据采集仪器,就可以完成对重点区域的监测,弥补了传感器覆盖问题遗留的隐患,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向东.纺织原料仓库的防火要求及措施[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5):7-8.

[2]钱崇濂.国外纺织印染厂染化料仓库管理[J].纺织导报,2007(4):42.

[3]潘俊,吴俊君,贺媛媛.大型仓储式物流中心的环境监测系统设计[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6):101-103.

纺织企业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两家纺织企业位于工业园黄金大道东侧,东邻花园大酒店,长途汽车站隔路相望,北面都是居民小区;纺织公司位于市工业园北园。三家企业以生产全棉普梳、精梳股线为主,现有规模共计7.5万锭,占地117亩(其中50亩、38.5亩、28.5亩),生产厂房36000平方米,仓库12000平方米,办公、食堂、宿舍楼等后勤配套房屋11000平方米,共有7个生产车间,各种主辅机设备600余台,共有职工7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名,各类管理人员40名),年生产各种纱线9600吨,年产值2.5亿元,上交税收600余万元。

二、联并原由

三家企业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些生产经营的成功经验,在当前全国纺织行业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面前,尚能保持生产稳定、员工队伍稳定,目前属于全省纺织行业挺立的企业,但他们对企业发展走向非常忧虑,三家企业老总清醒地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联大做强精神,实行企业重组,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方能胜人一筹。鉴此,三家企业一致认为合并组建集团公司是最佳选择,原因理由有以下四点:

其一,有利于联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对棉纺企业有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如进口棉配额(进口棉每吨要较国内市场便宜4000-5000元)、银行贴息或低息贷款、各级政府技改扶持资金等,但若企业规模太小,根本无法进笼子,三家重组合并后通过技改,规模可达10万锭以上,具备国家扶持的基本条件。

其二,有利于精简优化员工队伍,降低生产成本。三家企业现有7个生产车间700余名员工,管理人员40名,接送班车10辆。合并重组后,只需2个生产车间500名员工,15名管理人员,4辆接送班车;还可减少辅助设备,降低纯纱流动资金使用量。据粗略计算,仅此一项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0万元。

其三,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为地方财政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合并重组后,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研发队伍更加齐全精干,无疑对提高产品档次质量会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能更好的巩固我市棉纺双纱全省领先地位,提高企业的贡献率。据测算,第一步达到十万锭规模,企业上交税收将由现在的每亩4万元提高到10万元,每年的税收总额将由现在的600万元提高到千万元;第二步二十万锭规模形成后,企业的贡献将翻一番。

其四,有利于全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建设。经过多方努力,我市被省工信委授予省纺织服装基地,省纺织行业协会要求建立纺织行业培训中心,按要求该中心必须配备教学楼、研发楼等硬件设施,到时省里将检查验收。企业重组后从土地资金上为中心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联并措施

三家企业合并重组后,拟采取以下举措,扩大再生产规模,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1.新公司总体规划20万纱锭,实施紧密纺设备改造,增加自动络简机,以生产高档、高支(60S-100S)精梳全棉股线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精梳紧密纺股线基地。年生产各种高档股线2万吨,产值10亿元,税收2100万元。

2.分步落实规划。第一步,将现有设备搬迁至凌珂针织空余的100亩地并实行技术改造。重新建一个2万平方米的大型生产车间,增加2万锭新设备,达到10万锭规模;第二步,新增投资2亿元,建立10万锭紧密纺自动落纱生产线,计划新增用工300名,年产高档紧纺精梳股线1万吨。

3.建设全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和科研中心。和两企业搬迁后,保留近10亩土地作为中心用地,并修建部分职工住宿楼,为稳定职工队伍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4.经费来源及支出预算。和搬迁后,拟将原工业用地剔除建培训中心10亩,其余约78.5亩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年收益除缴纳税费外,由财政返还,专项列入新的公司发展基金。重组总预算项目支出为11500万,具体是:①新做厂房2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②设备搬迁500万元;③紧密纺、自络等技术改造2000万元;④新增2万锭高档设备3500万元;⑤处置现有股份2000万元;⑥建设培训中心800万元;⑦购置凌珂针织闲置土地100亩200万元。

四、需要政府支持的事项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三家纺织企业要求合并组建纺织集团公司是大势所趋,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中企业发展命脉,有利于纺织工业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是实现工业过千亿目标的一大举措。企业希望得到市政府以下的支持:

1.协调并收回凌珂针织闲置土地100亩,并以原价出让给重组后的公司,用以新建厂房扩大生产等。

2.变更原、两家企业88.5亩工业用地使用性质,并批准其中78.5亩由政府出让用于房地产开发,其净收益由市财政返还用于企业重组扩大规模及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建设。余下10亩用作培训中心建设。

纺织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新常态;纺织企业;产业转型;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呈现出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传统工业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外部形势较新兴工业更为复杂,为确保行业持续平稳发展,要求纺织企业做到及时发现非常态、颠覆旧常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而如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应成为纺织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一步。紧抓创新驱动、推动具有特色的技术创新是纺织企业产业转型的内在必要条件,只有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助力纺织行业不断向中高端水平发展。

一、新常态下的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面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工业经济的新变化,纺织行业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四点:①工业增加值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近年来,纺织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持续回落,截至2014年底的7.0%,已低于8.3%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也低于7.4%的GDP增速。增速的适当放缓减轻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为纺织企业的调整结构、深化转型营造了较为轻松的环境。②纺织工业处于调整转型的过渡期。行业投资增幅明显下降,2014年我国工业投资增幅为13%,比2013年回落4.9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40.1%,比前两年略有下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并着力于发展创新技术产业。③工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不高。利用工业增加值与同期营业收入的比值,即工业增加值率作为衡量质效的指标,该指标由“十一五”期间的25.6%下降至近年的不足23%,与发达国家相差了10多个百分点。对于纺织工业,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来提升纺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和中间费用,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④多数纺织企业缺乏独特性。由于纺织企业多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配备自主研发室的企业屈指可数,仅少数完成了产品生产线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新常态下的纺织行业发展与时代新常态、经济周期新常态变化趋势密不可分。在“新丝绸之路”战略方向下,伴随经济周期波动对纺织产业的影响,纺织行业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四点:①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1]。消费者对纺织品服装不再仅是刚性需求,转而开始关注其所具备的功能性、时尚性、生态环保性,从而使新的消费特征表现为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等弹性需求。内需消费加快尤其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2014年其经济增加值增速达11.7%,且随着经济新常态发展,其内需潜力可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机遇。②国际竞争格局调整结构[1]。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集中表现在综合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两方面。工业化国家利用智能机器制造取代人力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率,还降低了高昂的人力劳动成本。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新变化,我国稳居纺织品出口大国地位,并建立以欧盟为主,包括美国、东盟、日本等的纺织品重点出口市场,截至2014年11月,服装出口已占我国对全球出口比重的55.1%,同期增长近0.5个百分点。③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1]。国内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进程仍处于改革阶段,市场供应的纤维原料品质、数量、价格仍是纺织行业的关注重点。若想实现纺织行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必须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同时加大对技术、知识、管理等非物质要素的投入。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1]。工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互相制约的关系,当前环境承载能力的下降使纺织行业承受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增强。而行业现有软硬件实力与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强制标准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必须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以寻求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不二法则。工业新常态下的纺织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决定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纺织企业适应经济新常态中的重要性。纺织企业应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新常态趋势,打造新竞争优势,通过思维、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助力中国完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蜕变。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思维、打造发展空间新格局为纺织产业转移的重点,注重特色园区开发、企业差异化发展、技术升级与人才质量提高。

二、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纺织行业必须依靠产业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新常态趋势,而转型的关键点在于技术创新。我国的纺织企业多为民营企业,随着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使纺织行业发展外环境得到改善。相关政策包括: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时决定施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该纲要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首个国家科技规划,强调“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目标;2009年4月,国务院颁发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11年11月,科技部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2]。就企业内部而论,大部分纺织企业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利用中小型企业经营成本低、机制灵活等优势,加大对创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总体来说,中小型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限,以模仿外国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主,创新成果多停留于量而鲜有质的飞跃。纺织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对科研经费、设备引进的投资不足。科研是技术创新的动力,科研成果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但是受限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可利用的资源较少,仅依靠自身产业研发为主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先天条件不足的弊端。目前国内纺织企业的设备来源途径主要有国内工厂根据国外机器仿造加工、国外直接引进(一般为旧款),不论哪种途径都存在创新延时,且偏向于模仿型创新[3]。②决策过程独断性较强,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中小型纺织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普遍存在“以领导者为大”的现象,与技术创新企业科学决策的要求存在差距。另外,企业对员工创新意识、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不够重视,导致大部分人难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③缺少创新型人才,用工成本提高。部分纺织企业习惯于先前的大规模外部引进成熟技术的发展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惰性,缺少了创新研发的源动力。且随着近年来法定最低工资水平不断上调,在给员工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给企业增加了用工成本负担,导致部分纺织企业承受着“招不进、留不住”问题的困扰。④企业之间缺乏技术创新合作。基于民营企业的独立性,大部分纺织企业仍未突破“小我为主”的观念束缚,加之行业整体缺少起骨干作用的技术创新主体,导致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成效未达到预期效果。因此,纺织企业必须做到“先大家,后小我”,争当技术创新领头羊,推动全行业合作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纺织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纺织企业应紧抓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新机遇,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行业发展趋势,加快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4],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推动纺织行业“走出去”,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转型为制造强国。具体技术创新途径可参考如下:①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企业协同创新体系[5]。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市场体系,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培育良性竞争性市场,促使企业相互合作,形成技术创新共享网络,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潜力。另外,企业内部也应建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注重对员工创新能力的培训。进行年度总结时,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公开表彰与奖励,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以增加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②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融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小型纺织企业资产有限,若仅依靠自身集资,远不能满足高层次创新技术研发与实践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寻求政府、同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加大对技术改造与创新的投资,积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突破原有的模仿型改造模式,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创造具有特色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创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纺织企业应致力于突破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瓶颈,以“互联网思维”看待纺织行业的发展,积极融入“互联网+纺织”行动计划[6],推进纺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构建纺织行业新生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王天凯提出的“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纺织产品制造业结合,引导纺织企业运用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7]。③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纺织行业整体装备水平。要求纺织企业挖掘内需市场潜力,有效释放内需,消化一批过剩产能,并淘汰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纺织装备自动化水平。将过剩产能转化为鼓励用水质量要求不高的纺织企业利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所有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时监控污染排放全过程。大力推动纺织企业自主研发新型纺织机械及纺织技术,促进产业用纺织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对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开发和应用。④产学研用相结合[8],培育高校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纺织类高校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与实践平台,推进“科技成果—创新产品—高科技企业—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9]。纺织企业可建立技术创新人才储备制,充分利用高校学生思维活跃、潜在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鼓励高校纺织专业学生进入企业研发部门实习,通过定期选拔后,留下表现突出的具有较强科研创新思维及能力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实践创新思维的平台,带动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氛围。

四、结论

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也是纺织行业适应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源动力。尤其是随着发展水平分化加剧而面临生存困境的中小型纺织企业,必须全面了解新常态内涵、把握新常态下的经济趋势,注重推进技术创新,适应行业的转型升级潮流,才能走出困境,实现持续稳固发展。依靠大规模引进外国成熟技术的高产业值增长率时代已经翻篇,纺织企业在未来发展中要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注重高校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等发展战略摆放到突出位置,并认真落实。时刻关注行业新常态发展动态,不断调整、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有针对性地化解结构性矛盾,从自身转型升级中看到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在新的历史高度上取得新的发展。

作者:韩玥 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瑞哲.新常态下纺织行业的四大趋势[J].中国纺织,2015(3):22-24.

[2]李四聪,马骥.“经济新常态”下民营经济技术创新的机理与战略思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69.

[3]尹家惠,姚鹏飞.纺织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管理的实践[J].现代纺织技术,2011(5):20.

[4]李毅中.适应“新常态”工业要加快转型升级[EB/OL].中国经济网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06.

[5]王金山.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J].北京金融评论,2014(4):20-22.

[6]新常态下的中国纺织工业[J].中国制衣,2015(3):47.

[7]王天凯.创新发展模式主动适应纺织经济新常态[J].中国纺织,2015(4):18-19.

纺织企业范文篇8

一、完善纺织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

1.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会计控制确实有效地执行。为了让企业的会计控制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建立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因为不能只指望财务部门做好会计控制,会计控制存在于公司的各个流程之中,为了有效施行,要和各部门做好沟通和协调,调动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固定而且畅通的沟通渠道,能够及时解决企业内部财务上各方面的问题,能够有效保证会计控制的施行。另外建立绩效审核体系也必不可少,建立考核体系,能够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让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点,不会盲目认为自己的工作该是怎样的,能够有一个参考点。

2.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要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把落实会计控制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对企业每一位员工的教育,监督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养成正确的控制观念,真正把公司的管理落实到每一位员工,调动其积极性,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内部控制中来。因为在纺织企业中难做到的就是以人为本,也是纺织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所要重视的一点,把内部会计控制变为员工的自我意念是保证纺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施行的重点。

3.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本质。纺织企业应更新观念,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再认识,并且将其作为一种手段和经营管理方法管理的视角。控制的范围不应只局限在金融领域,而是参与企业合作不同的部门;控制内容不应仅限于本公司的财务,会计,资产实施评估,人员和其他政策措施,还要对各种工作和作业展开分析和研究;目标控制不应局限于盈利目标,经营业绩,财务报告和其他高度针对性和水平的硬指标,还须转向企业的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创新、客户满意、员工士气、股东价值等其他前瞻性的综合发展上。纺织企业在进行内部会计控制中肯定会长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员工的老思想和老观念,要更新和改变员工的这些老想法,必须进行长期反复地教育和劝说。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企业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员工的思想观念也要紧跟市场竞争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生存。

4.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改变和改进中,所以企业应该密切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调整。企业只有不断拓展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才能够达到更好地经营,同时也要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实施性,从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比如,在信息化时代到来时,可以依据形势把内部会计控制进行信息化,通过信息在网络上的处理和传递,把内部控制逐渐由实体变为以网络为基础的控制方式。

5.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内部审计不但在内部控制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样在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许多纺织企业改革后,为了更好地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开始采用双层领导模式,也就是设置董事会之后,再在董事会下设立一个单独由个别董事成立的独立董事会,相当于在经营管理层中设立了一个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就是对企业发生的业务进行审计,然后把工作报告给审计文员审核,并且接受监事会的意见并按照监事会的引导去处理业务,在行政工作方面,内部审计机构要向总经理报告工作。

6.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制度,重视人才。在人才的选拔上,企业应该有固定的聘用原则,并对企业的优秀员工提供良好的机会供其好好发展,也要重视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培养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企业才能留住人才,让公司更好地发展。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不管在任何紧急情况下都不得越俎代庖,更不能集所有权利于一身对于企业发生的事项擅自做决定,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授权制度,从而来遏制管理者的不良行为,使企业更好地运营。在企业的重要岗位上应该实行换岗制度,也就是经常调换职员的位置,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职员徇私舞弊,进而损害企业的利益。在企业内部的重大经营事项上,管理者不得一个人做决定,更不能随意进行决策。

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纺织企业可以通过识别、评估和预警等程序机制来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针对每一个环节建立细致的风险管理系统,最后组建成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财务风险很好的预防和控制。一家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做好企业风险管控工作,在很多行业中都是如此,纺织业尤为明显。近几十年纺织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对纺织业来说是一次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重新换血的企业转型机遇。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和更为精确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和规避,改善我国纺织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筹资风险控制是指在进行筹资决策阶段,能够对将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对企业利润和资金周转水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行精确评估,在决策可行性分析阶段就可以预防出不良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做出合理的筹资决策,那么在政策发生调整的时候就不能及时转变经营策略,很容易掉入财务困境的深渊。因此,纺织企业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建立一套从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为基础的预警指标体系,这套体系中的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资金安全率、债务保障率、资产收益率等。其次是对投资风险进行控制,对于债券股权投资和长短期投资,企业要根据项目的可行性来对投资进行审批,并且要提前测量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应对措施。进行投资活动,利用企业内部的决策体系,会让决策事半功倍。

2.完善纺织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在人民币值飙升、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出口退税税率调整的外部环境下,我国纺织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不可小觑,所以我国纺织企业应该考虑建立严格的企业内部控制来实现全面的风险管理。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确定主要业务的内控要点。我国纺织企业的内控要点主要有生产产能的内部控制、结算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内部控制等,如果做好这几点的内部控制,就能有效地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二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和分工制度,尽力良好的公司治理机构必不可少,因为一个公司要想更好地运营下去,不会因为管理的缺失而发生内耗,必须明确决策、监督、执行等权责。

纺织企业范文篇9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

纺织一直以来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涵盖范围广,与周边联动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高融合度的区域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互相担保、链式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整体性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单一企业的违约可能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造成大范围金融违约,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以核心企业为授信主体的风险控制模式,可能由最初的降低融资风险转变为爆发系统性融资风险的毒瘤。2012年之后,由于纺织产业整体受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全球化竞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的衰退、亏损、破产、连锁反应的危机冲击,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加剧,担保链条断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绍兴纺织行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一、绍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形势

纺织产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绍兴地区2013年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绍兴的纺织制造企业共14293家,就业人数558873人,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2.81%,纺织工业总资产3616.78亿元,占工业总资产比例的36.12%,批发零售注册企业15580家,从业人员89536人,占批发零售就业人数的45.41%。纺织及服装出口197.14亿美元,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例的66.26%。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表3中2014年纺织产业成品产能收缩,出口放缓。根据绍兴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服饰增加值增速(0.0%)比一季度回落3.1%、1.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下降6.3%。

二、绍兴纺织行业融资状况

2008年政府“四万亿”政策出台,在一轮产能扩张后,2012年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困境。由于纺织行业自身的低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纺织市场不断受到周边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崛起的同类市场竞争,而在国际上,受到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成为了部分中低档纺织品订单的新兴市场,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破产。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43件,同比上升85.7%,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120多亿元,负债总额为243亿元;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破产、审结案件再次大幅上升,2013年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以纺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绍兴更是破产倒闭的重灾区,其间大型、特大型、知名纺织企业屡见不鲜。大量的银行和民间债务难以收回。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投资需求不足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源减少,银行资产开始大规模收缩,并不敢轻易放贷。但金融困局仍未有效化解。2015年6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提高0.34%,金融风险防控仍“在路上”。上半年,全市41家银行单位利润8.8亿元,下降78.9%,降幅创自2012年下半年银行业利润走下坡路以来的历史新低。

三、金融困局与纺织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1.单以盈利为经营导向忽略市场风险

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撬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垄断。经过两年发展,2005年实现PTA产量39.2万吨,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2亿元。到2008年华联三鑫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一夜之间,公司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重组。公司快速的增长严重依赖政策、依赖资源和政府扶持,过度追求盈利和规模增长,组织和管理脆弱,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过后,了无痕迹。

2.重大项目决策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和过程约束

浙江民营企业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多集中于实际控制人,而该实际控制人,大多数是家族或单一自然人,无论重大经营还是一般管理决定,实际控制人的决策高度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约束。浙江纵横集团主营是化纤,2003年度纵横集团先后在河北邯郸建设了年产250万吨的中宽带轧钢项目,出资65%和湖北巴东电力公司共同建设11亿元的沿渡河流梯级电站,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绍兴袍江“财富中心”项目;并且拥有三峡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等数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这些项目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无协同效应但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理性研讨。

3.无业绩基础的高杠杆融资扩张

作为产能规模5年内达到亚洲第一的绍兴华联三鑫石化,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总资产100多亿,但公司除投产当年略有盈利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运营全靠贷款维持周转。江龙集团从零开始到新加坡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从零到23亿元总资产只用了8年。显然,这种高杠杆融资扩张与一般正常企业基于长期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是矛盾的,若再加上长期亏损,无业绩基础的扩张,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可以获取大额的信贷和担保。

4.主要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与应对失当

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PTA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下滑,PTA价格持续暴跌,造成全行业亏损,受此影响,绍兴远东石化企业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多PTA,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达到高价销售库存产品的目的,但在PTA快速下跌之后,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造成双重亏损,被迫在2015年3月18日宣布破产倒闭。

5.企业互相担保导致连锁反应

生产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在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江浙长期盛行,而绍兴这方面更为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各家企业通常会进行互相担保来获得更多资金,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形成紧密的担保网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强,协同发展,一荣俱荣。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一担保网络也导致区域和行业企业一损俱损,一些大型企业的倒闭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江龙集团,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破产时,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涉案金额达20亿余元,传出停产消息的几天,整个厂区被债权人堵得水泄不通。近年来,绍兴一些纺织企业停产、关门,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这既是链式融资的连锁反应,也是大型企业破产倒闭后的余震。

四、纺织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看着一个整体,银行先对核心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办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融资,核心企业履行三分合作协议。因此,可以分析得知,供应链融资其立足点仍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解决的是:以上下游供应商与经销商及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利益为对价,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问题,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融资及金融产品服务收益,对于核心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并不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谈判地位,可以预期,核心企业有动力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财务负担和风险转移给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情况下,融资风险如海上冰山,大部分都隐藏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之中,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整个资金链崩溃。因此供应链的风险,很可能比预估水平要大的多,且对核心企业财务状况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不充分的。

2.绍兴纺织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1)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建立风险控制导向的经营理念

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繁荣和绍兴纺织企业在2008年之前长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大多数做大做强的核心纺织企业和其决策者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扩张发展起来的成功者,投资———控制资源———增长———规模扩张,是以往的成功经营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实际上绍兴纺织产业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当时倒闭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都是属于采取了激进扩张策略,外延式规模扩张和高杠杆负债经营的企业。除了纺织行业本身所处的下行趋势外,我国宏观经济在之后也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复苏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应有风险控制的经营意识,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2)提升民营纺织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建设

绍兴纺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其历史背景,老一代的经营与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在新常态下很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决策和风险高度依赖于少数人甚或控制者个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这与现代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内控制度不相容的,在当下,绍兴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建立合理、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3)供应链融资应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核心企业的授信审核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银行给核心企业担保额度,上、下游企业用信,常用工具有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包贴商业承兑汇票、保押商业承兑汇票、供应链买方融资、进口信用证等。这些融资工具都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质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都是充分的。但在对核心企业授信审查上面,应加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高负债率、多方担保的企业,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流动资产、营收、利润特别是现金的跟踪,加强授信管理。

(4)大型纺织企业应创新、规范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绍兴拥有很多大型纺织化纤企业,以及纺织原料加工企业,印染企业等,这些企业体量大,采购和销售金额高,但利润相对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景气,除了成本高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及纺织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单薄的利润难以承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在外贸订单上原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新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售价“偏高”流失。但对于纺织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动,至少在生产周期内,企业是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加以防范的。举例来说,浙江远东石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在原油期货上的多单和PTA期货品种上空单,可以规避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和PTA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又如服装生产外贸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多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因此,绍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人才,业务外包给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少量的资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纺织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风险,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胜者为王,在同行业中胜出。

作者:王彩 金湖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轶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民企倒闭的原因和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14-09-03.

纺织企业范文篇10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近年来。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纺织产业迅速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纺织产业的建成,对于消化我县的优胜农产品资源和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大幅度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棉花生产的产业链,坚持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县域经济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企业“招工难”留人难”问题,也逐步显露进去,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极有可能成为我县纺织企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基本状况和突出问题

1、齐装满员率低。我县共有纺织企业(含印染企业)14家,可提供就业岗位3686个,根据调查的资料统计,现有员工3074人,其中女性员工2455人,占员工总数的79.86%。在岗的员工中,合同期限在一年内的高达883人,占员工总数的28.73%,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年内终止、解除合同的315人,占员工总数的10.25%。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尚有612个岗位无人上岗。

2、工资水平不高、拖欠、克扣工资的现象严重。14家企业年度应支付工资总额为3810.8万元,实际支付3123.4万元,年度累计拖欠工资687.4万元。14家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1033元,从绝对值来看,不算太低,但这是员工在延长劳动时间后的报酬,如果按每月劳动29天、每天8.5小时计算,每小时的工资为4.19元,换算成国家法定的工作时间(167.36小时),员工的月工资仅为702元。挡车工的平均工资约800元,换算后仅543元。企业滥用职权、依据土政策罚款、克扣员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

3、违法延长工作时间和取消法定节假日较为普遍。从14家企业正常劳动时间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普通员工月工作日一般为26—30天,大部分为28天以上。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如遇加班,时间可能还会延长,个别企业甚至达14小时。员工在节假日上班和加班后,还基本上得不到法定标准的工作报酬。

4、工作环境欠优。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纺织行业的劳动条件一般较为恶劣,特别是在技术含量不高、设备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尤为突出。我县的纺织企业,在噪音、粉尘超标和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场所工作的员工的比例很大,少数企业甚至高达80%。工伤事故发生频繁,年内工伤高达2617人次,平均每三个多小时就有一个人发生工伤。

5、社会保障福利情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的数据统计,全县纺织企业员工的各种社会保险(包括国家规定的强制保险)甚至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收取押金和扣压证件的事情时有发生。

6、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调查资料统计,2007年三季度我县有剩余劳动力15295人,其中女性劳动力7470人,这些劳动力恰恰是纺织企业所急需的。但根据问卷调查,绝大多数人不愿到本地就业,特别不愿到纺织企业就业。这样,就形成了一边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一边又找不到合适劳动者的怪圈。

二、主要原因分析

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我县来说,熟练纺织工可能欠缺,但决不会招不到一般员工。造成纺织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的主要原因在于:

1、企业先天不足。自古就有“男不进矿、女不进纺”的说法,说明纺织行业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我县的大部分纺织企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装备较差,资金不足导致劳动保护的措施跟不上,个别企业甚至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采取措施,使得劳动条件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让很多人望而生畏。特别是年轻女性,在劳动力流动频繁的今天,到哪个行业都可以找到一份工作,更不想涉足纺织行业。

2、行业竞争无序。随着本地纺织企业的迅速扩张,企业对市场和熟练工人等的竞争越发激烈。比抬工价、争夺熟练工的行为不断升温,员工在企业间无序流动,导致企业招工更加困难。由于企业用工本身缺口大,加之熟练工的攀比心态,经常出现工人今天来、明天走的局面,老板无所适从,也使企业不能按计划正常安排生产。

3、报酬水平过低。由于纺织行业竞争激烈,且利润率不高,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物化成本受市场制约,企业只能从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上想办法。纺织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往往是企业的首选对象。一旦这个“度”把握不好,就会形成“待遇过低—开工不足—效益低下—降低工资水平”的恶性循环。

4、劳动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保障。就企业而言,企业对劳动力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就员工而言,由于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雇佣思想十分明显,做一天算一天,和企业总是离心离德,难以和企业捆在一起。从而,加大了劳动力的流动性。

5、管理机制欠缺。纺织加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员工的作息时间难以把握。因此,如果没有较完善的奖励机制,是不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企业对如何应对加班和空闲,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办法简单,吸引力不够。另外,一些企业在后勤和安全保障方面缺乏考虑,员工的食宿难以统一管理。而从事纺织工作的员工又多是一些年轻女性,安全保障跟不上势必会影响她们安心工作。

6、劳动力的心理原因。由于我县的工业起步较迟,剩余劳动力从80年代初期就开始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外出打工致富的家庭比比皆是。多年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已较为适应外面的环境,随着广东沿海地区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待遇的进一步改善,大都不愿再回乡务工;而新增劳动力受此影响,也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此不太愿意到本地打工,更愿意到外面世界去闯一闯。8*范$y文&%$目录d#网@3

三、思考与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教力度。首先,提高企业老板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引导企业经营者从依法办企业的高度,认识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依法办企业,就必须切实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是违法经营。引导企业经营者用长远的眼光来经营企业,与员工建立互惠、互赢、和谐的劳动关系,以此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次,要引导员工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时刻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育员工树立遵守劳动合同的意识,切实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不能把企业当菜园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第三,要通过基层党政组织和群团组织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县域经济的大局和长远考虑,投身纺织行业,以解企业用工不足的燃眉之急。

2、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无论是外资还是内资企业,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活动。真正的企业家,是不会在法律法规上玩火的。要加大劳动执法的力度,促进企业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企业和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人和事,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要通过严格执法,使企业的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报酬、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障逐步规范到法制的轨道。范文目录网

3、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挖掘内部潜力,加大企业劳动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劳动卫生设施尽快符合国家规定,为员工创造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经济发展、企业效益、物价上涨等因素,逐步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把短缺、急需的人才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直接为县域企业输送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