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6 18:58:14

纺织行业论文

纺织行业论文篇1

一是各项成本大幅上扬

据调查,2014年下半年与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电力成本平均上升了3%,其中煤的成本上升比较快,劳动力成本平均上涨了13.96%。这些成本的上升,使全行业减少利润至少loo4L元。另外,2014年社会责任的推行和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给一些企业带来了较大影响,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增长了10%,且对于沿海地区做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加工贸易保证金空转变为实转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二是过高的棉花进口税率使企业不堪重负

2014年配额外进口棉花的滑准税率起始税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为6%~40%,进口棉花加滑准税率后与国内棉价基本持平,不能给企业带来原有的价差利润。2007年大多数月份进口棉加滑准税后价格已经高于国内棉价。而从10月份开始,相当于429级滑准税下棉花价格已经高出国内棉花价格600元/吨。近年来国内棉价比国际市场平均高1500元/吨左右,其中低等级棉比印度高4000元/吨以上,使得大量使用低等级棉的牛仔布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造成产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亏损停产。三是人民币升值带来较多的汇兑损失。人民币从2007年1月到12月的累计升值6.44%,理论上计算,使棉纺织行业直接减少近20亿美元的利润。据某牛仔布企业统计,从2006年6月~12014年6月人民币升值4.63%,企业实际减少了利润874万元。四是出口退税下调直接导致利润减少。2014年棉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了2个百分点,减少利润3.6亿美元。2007年7月起国家下调了服装出口退税率2个百分点,直接减少了5.86亿美元棉制服装企业的利润,对上游棉纺织企业也产生了间接影响。对于2015年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徐文英从行业相关生产要素和宏观环境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行业面上,成本推动的压力越来越大。2015年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上游产品资源、能源环保及劳动力成本是增加的,另一方面融资利率提高,带来融资成本的提高。此外,自2015年开始,企业进口自动络筒机、喷气织机将不再予以免税,进纳关税和增殖税,使企业的进口成本分别增加了27%和25%。从宏观环境因素分析,2015年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还要继续推行,并且要逐步从试点企业扩展到各个企业;2015年还要加大攻坚力度,确保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法律法规将更加完善,价格、税收、财政等激励政策将会相继出台,行业技术、装备将跟随节能减排的要求更新换代,企业将在这方面的技术、装备的投入将不断增加,但这同时也是促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2015年,人民币汇率有明显的持续升值预期,直接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购买原材料等资金影响很大,在装备升级上暂缓或不能购买最先进的装备。资金问题将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面对严峻形势,徐文英提出了四点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继续推动科技和品牌工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平均纱支

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尤其是会员企业适当考虑提高平均纱支,开发高支高密服装面料及家纺产品、高档色织提花产品;重视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减少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自觉地进行产业链的整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呼吁企业不宜再新增常规纺纱锭,要把粗放的、以规模数量型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型转变。

二、要继续坚定推进技术改造工作,支持推进使用新型、高效棉纺工艺设备

各项成本的增加,企业的经营压力进一步加大,研发对企业来说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因此,可以首先从技术进步人手。继续坚持实现以提高“三无一精”比重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2olo年全行业清梳联比重提高到50%,无结纱比重提高~1J70%,无梭布比重提高~1J70%,精梳纱比重提高~J128%。

三、加大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复合纱线及新型面料的使用

当前,新纤维的开发应用创新仍然是调整产品结构的主流,棉纺业使用较为成熟的有

(1)高湿模量纤维:莫代尔、丽赛纤维、罗赛尔;

(2)再生纤维素纤维:竹浆纤维、圣麻纤维、醋酸及铜氨纤维、竹碳纤维等;

(3)蛋白纤维素复合纤维: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纤维;

(4)新合纤:吸湿排汗(eoolmax)、空调纤维(OUTLASa3、聚乳酸、远红外、抗菌纤维(Amieor);阻燃、抗紫外线、防辐射纤维;超细纤维、异型纤维以及m、PBT新弹力纤维等。

目前广泛应用的除各类纯棉氨纶包芯纱以外,还有涤纶包芯纱、锦纶包芯纱、金属丝包芯纱及面料;两种及以上的有色化纤混纺或多种有色棉条混色纱线及面料;各类高支高密家纺面料、高档色织及提花面料棉麻混纺、棉花羊绒、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等。紧密纺纱线的推广是纺纱技术和装备的一次革命,高支紧密纺纱线使色织衬衫面料的质量档次大大提高,目前已经应用到高档针织T恤、高档床品及服装面料,紧密纺纱线面料今后仍是高档产品开发的重

四、加强社会责任,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纺织行业论文篇2

让我们激荡思维、廓清迷雾。

正是在《中国纺织》杂志出版人、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副会长魏林的这句开场白的激励下,2010年中纺圆桌论坛在昆仑饭店正式拉开了大幕。1月27日,在位于东北三环的这座酒店的国际会议厅内,众星云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杂志社社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副所长、研究员毕吉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博士邓郁松等领导和专家都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

来自国内外企业家的代表们也非常踊跃。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Mr.Babacan、北京市大华衬衫厂厂长、北京大华天坛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永洙、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都在现场慷慨陈词,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各专业协会的负责人也纷纷到场,对各行业的发展一一答疑解惑。

“调整结构,创新发展”是本届年会的主题,其重点是在探寻2010年中国纺织经济增长趋势与对策选择的路线图。百忙之中抽身来到论坛现场的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字字珠玑,不到半小时的简短主题报告中,他用三个“来之不易”回顾了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他从“两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经济在2010年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又用了“五个更加注重”来为仍在奋进中的中国纺织企业家们指明方向。

智慧与博学在这样的场合总是显得再平常不过。在听完总经济师的指点迷津之后,欧瑞康纺织集团首席执行官Mr.Babaean用幽默机智的语言围绕企业自身发展着重分析了中国纺织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而企业家代表的“俊男靓女”组合――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先生和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女士也在随后绚丽登场。在由《中国纺织》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主持的论坛环节上,二人从自己企业的昨天和今天出发,引出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思考,不仅和现场的嘉宾们形成了良好的互动,还掀起了会场新一轮的高潮。而随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徐文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郑植艺、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理事长朱民儒、中国针织协会理事长杨世滨四位儒雅的男士也分别就各行业2009年的运行情况以及2010年行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的重点进行了阐述。

时间匆匆而逝,本次论坛的最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许坤元做了总结发言。他既总结了2009年中国纺织行业运行的主要特点,又阐述了2010年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许会长指出,“2010年,我们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当前、谋划未来。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发展方针政策和决策的部署,经过全行业的努力,今年中国纺织行业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不管过去的一年我们的纺织企业有多少心酸往事不堪回首,不管即将到来的岁月里还有多少艰险在等待着勤恳耕作的纺织人,毫无疑问,在暗潮涌动中,勇者当先。

纺织行业论文篇3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摘 要:基于1990-2012年中国制造业平均工资和纺织品出口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VAR模型,探讨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制约了纺织品出口增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最后对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并提出了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纺织品;出口;劳动力成本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2.009

0 引言

自2001年加入世贸以来,中国纺织业迎来了巨大的机遇,各类关税的降低和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使得中国纺织企业能和国外的纺织业同行在一个较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但伴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纺织业的生产原料、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等要素价格也逐渐上升;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又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性贸易阻碍。纺织业在我国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且外贸依存度较高的行业,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而近年来制造业平均工资的逐年上涨,使得纺织业相对于其它行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由图1也可知,在这23年间制造业工资的增长率与纺织品出口增长率两者之间的变化存在一定关系,两者大致是呈现出同增减的变化趋势。由此推断,劳动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出口是有显著影响的。

卢鑫(2013)同时从贸易竞争指数(TC)和纺织品出口两个方面论证了劳动力成本与纺织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呈正相关,和纺织品出口所占比例呈负相关。王金芝( 2006)用我国31个省的面板数据,研究劳动来成本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法磊(2012)通过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分析得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有阻碍作用,景倩、王丹(2008)从人民币汇率方面分析了纺织品的出口面临的挑战。从现有的研究劳动力成本与纺织品出口关系的文献来看,主要是单方面的研究纺织品行业的现状以及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而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纺织品出口与劳动成本上升的关系的文献并不多。目前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出口有阻碍作用,而对纺织业这类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更大可能会抬高生产成本,进而导致的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减弱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不利于纺织品的出口。

纺织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贸易竞争的产业之一。而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对我国纺织业造成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我国纺织行业的生产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逐渐上升,同时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压力,使得企业无法通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导致纺织品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同国际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纺织业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以2008年为例,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是印度的1.23倍,印尼的1.31倍,越南的1.85倍,巴基斯坦的2.02倍,孟加拉的3.04倍。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很重要,因此,本文在丛数据分析的角度,以VAR模型探讨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纺织品出口之间的动态变化,分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影响。

1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择

1.1 模型设计

劳动力成本是导致纺织品价格上升主要原因之一,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的影响可能存在滞后效应,为此,本文采用的是Var模型,运用实际劳动力工资和实际纺织品出口数据,在数据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模型如下:

lnXt=α+βlnWt+μt (1)

其中,LNXt是指t时期纺织品出口额的对数值;LNWt是指t时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的对数值,本文以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替代。

1.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模型涉及两个变量分别是纺织品出口额Xt和制造业平均工资Wt;纺织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历年《纺织业发展工业报告》,制造业平均工资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统一单位,工资换算为美元计算,出口额以亿美元计算,所有数据均剔除了物价因素的影响。

2 实证检验

2.1 单位根检验

为避免时间序列的“伪回归”,要先对序列进行单位根的平稳性检验,以此来判断变量是否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利用经典ADF检验方法分别对LNX、LNW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察两变量是否存在单位根(见表1)。

根据表1可以看出,LNX和LNW这两个变量及其一阶差分的ADF统计量实证检验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不显著的,两者的二阶差分在1%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了平稳的显著性检验,所以,这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二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

2.2 Johansen协整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可知,LNX和LNW这两个变量同为I(2),满足了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本文选择JJ协整检验方法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

由表2说明,无论是协整检验的特征根迹检验还是最大特征值检验,两种实证检验方法对应原假设None(不存在协整关系)的检验统计量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这说明可以在99%置信区间水平下拒绝无协整关系的假设,所以,LNX和LNW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对应原假设At most 1的两变量的检验统计量的值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表明不能拒绝最多存在1个协整向量的原假设。因此,LNX和LNW这2个变量只有一个协整向量关系。

由分析数据可知,协整方程为:

LNX=0.3995-0.9086LNW(2)

(0.0476) (0.3259)

Log likelihood:44.3546(极大似然值)

括号内为对应的标准误差,估计方程的极大似然比为44.3546。

由协整方程(2)可知,LNW的系数为-0.908 6,说明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每上升1个单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将减少0.9086个单位。这表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我国出口的纺织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劳动力成本越低,对我国的纺织出口越有利。然而,据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年人均工资在2001-2012的12年间翻了四倍, 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从2001年的人民币9 774元上涨到2012年的人民币41 650元。而随着我国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准的再度提高,我国的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也必将继续上升,这对我国的纺织业是十分不利的。

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以上协整检验证明了LNX和LNW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具体的因果关系还不明确,因此,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来分析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4。

P=0.05为判断标准

从检验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结果来看,都表明了劳动力成本不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而纺织品出口是劳动力成本的Granger原因。但从滞后三期的结果分析,不仅劳动力成本是纺织品出口Granger,而且纺织品出口也是劳动力成本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滞后三期开始这两个变量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劳动力的工资上涨,同时劳动力的成本上升会反过来抑制纺织品的出口,进而抑制工资的上涨。但是在滞后一期、之后而起的结果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还没有对纺织品的出口造成影响,而纺织品的出口增加会更快的使制造业的工人工资上涨。笔者认为纺织品的出口额增长对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是快速的,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制约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性。

3 结论和政策建议

3.1 VAR模型分析结论

(1)劳动力成本和纺织品出口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其中劳动力成本的弹性系数为-0.9765,说明长期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影响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因素。同时,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负,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每单位变化1%时,纺织品出口额每单位就会减少0.9%,这也是符合经济现象的。

(2)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来看,劳动力成本在滞后一期和之后的检验中都不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但是在滞后三期的实证和检验中劳动力成本是纺织品出口的Granger原因。这也就可以看出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对纺织品的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效用。

3.2 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政策建议

(1)纺织业产业转移。纺织业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面临着发展瓶颈,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优先发展沿海的东部城市,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使得沿海东部城市经济取得显着的成效,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以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资水平也明显上涨,使得东部一线城市的平均工资明显高于内地二、三线城市。而对于安徽、河南、四川、青海等这样的纺织工人输出大省,劳动力成本低且劳动力充足,政府应该把这些城市作为建设中西部纺织企业基地,实行纺织业产业的转移。这样,既可以解决纺织业遭遇的瓶颈,又能推动内地不发达城市的发展,减小东西部城市的差距。

(2)调整产业结构。随着近十几年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国原本具有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相比而言,越南、缅甸、菲律宾等国拥有更低劳动力成本。所以,近些年来,许多纺织业企业开始慢慢转移出我国,在那些成本更低的亚洲国家建厂投资,但相比之下,我国具有的优势是我国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产业集群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也拥有更先进技术和设备、更熟练的劳动力,已经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基础设施优势、制度环境优势、人才信息优势、市场规模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此背景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显得十分必要。为提高我国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中国纺织业需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纺织服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出口产业链,积极与国际采购商、国际知名厂商合作,进一步积累技术与资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地域差异而产生的信息和技术差异,使品牌产品在最初级的研发阶段能够与国际品牌同步,使品牌产品能够形成自我的时尚前瞻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楠,李洪梅,李鸿宇,等.影响我国服装出口减缓的因素分析[J].时代经贸,2013(20)

2 张燕芳.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困境及对策[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 王红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装出口应走名牌之路[J].时代经贸,2011(21)

4 卢鑫.劳动力成本提高对中国纺织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3(11)

5 王金芝.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纺织品出口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0

6 景倩,王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2008(22)

7 法磊.海外代工冲击:后劳动力时代来临[N].专论.聚焦,2012(22)

8 肖丽莉.中国纺织业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07

9 年猛.中国纺织业的现状及其分析[J].商业经济,2009(1)

纺织行业论文篇4

“中韩两国纺织服装业的合作最大的特点是互补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国际竞争优势非常明显,而韩国在纺织品功能、技术,纺织服装设计经营模式等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两国的纺织服装业虽有竞争但也充满合作,特别是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后,双方在纺织服装设计创意、产品研发以及渠道扩展上必将有更多更加密切的合作。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表示,随着中国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市场的变化,未来纺织服装的时尚创意产业市场空间很大。“此次中韩时尚论坛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不同的交流和对话,相互沟通,学习和举荐实现取长补短,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韩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纺织时尚产业国,我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消费国,此次论坛的举行,是中韩纺织产业文化沟通、合作共赢的难得机会。”周树森表示,柯桥作为我国纺织工业重要的产业集群产地,不仅拥有纺织产业链最完整、纺织行业产能最大和最专业的纺织市场,每年有近全球四分之一的纺织产品在中国柯桥轻纺城交易。特别是随着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后,中韩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将更加密切。9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加大力度拓展跨境海外战场,而韩国就是第一站。正是基于此,中韩时尚论坛得以顺利召开,绍兴市与韩国大邱市成为友好城市。

对此,郑明孝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陷入低增长的趋势,在这种状况下,中国的柯桥与韩国的京畿道加强交流合作,是能够克服低增长时代的一个解决方案,尤其是服装和纺织领域合作的加强,能促进两国纺织服装产业共同开发出新的技术与产品,激发新的市场消费动力。”

会上,中国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韩国纤维开发研究院本部长朴成佑、山东舒朗服装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健民、韩国依恋集团全球采购总监南承一分别从如何构建品牌本土文化,创意助力产品创新以及整合资源,开展跨国合作,从而实现品牌输出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此外,韩国时装设计师委员会副主席洪恩珠、韩国“TOP DESIGNER”真人秀比赛银奖设计师Eun Cheon Lee和中国男装高级定制设计师庄子儒以及轻奢男装品牌巴鲁特男装还联合举办了服装秀。

纺织行业论文篇5

金伯杨,杨震澎,魏中乔等学者(2010)在《纺织企业文化胜经》《纺织企业学习型组织——第五项修炼简明教程》等作品中认为,随着中国的入世,纺织企业正面临着国内和国际纺织企业的双重挑战,而市场竞争已更趋向企业文化的竞争。在国内和国际的纺织同行中,已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价值追求和经营理念,充分体现了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新趋势。

(一)主要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意识开始逐步增强金伯杨认为:企业文化开始引起一些经营者的关注,在一些单位开始改变过去主要由党组织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来开展的局面,企业文化逐步被一些经营者所理解和接受,形成了一些能体现经营者管理理念的管理思想,涌现了一批具有一定企业文化意识和底蕴的经营者,他们都对企业文化有一定的思考,并能亲力亲为,自觉建设企业文化。如三枪总经理苏寿南的“发展三枪、永不满足”、春竹总经理张焕祥的“创新创先”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二)企业文化进入了超前谋划和系统设计的新阶段杨震澎认为:一些企业开始把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从过去无意识形成和总结式提炼为主,从过去简单地总结提炼以往沉淀的企业文化,进入了超前和系统设计的新阶段。如申达股份公司形成了《申达宣言》,三毛股份公司正在积极构划三毛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三枪集团在建成三枪工业城后对企业文化正在作新的思考,友谊企业发展公司也把形成企业核心文化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来构划。

(三)企业文化更注重内在价值观和外在形象力的一致性魏中乔认为:企业文化趋向个性化发展。不少单位的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改变了过去闭门造车、缺乏个性、笼统口号式的表述,开始追求企业自身的个性特点。如体现纺织战略进攻特点的三枪集团“永不满足”;体现时代创新特征的春竹精神“创新创先”;体现产业特性的民光精神“用明天的眼光办今天的事”;体现鲜明价值取向的汽车地毯厂精神“对大众负责,让大众满意”;体现奋斗目标的联吉精神“永创一流”等。近几年上海纺织参与上海市最佳工业企业形象单位评选的企业,改变了过去仅仅注重企业外观形象的塑造,开始注重从挖掘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上探索企业的发展动力,在建设纺织新高地的同时,坚持形成发展中的企业文化核心内涵。

(四)开始注意研究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一些纺织企业逐步开始研究、吸收和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纺织企业系统对创建学习型组织也开始有所研究和实践,比较多的是从企业内部的学习型团队抓起,逐步营造学习型组织的氛围,使企业文化向深层次发展。

从以上学者们的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归纳:纺织企业在构划整体发展战略时,正在把企业文化列入总体框架中,用发展的眼光,从整体上思考,系统上把握,提出适合纺织工业新特点、新要求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尤其是从文化角度提炼精华,从内涵层面纵深思考,从形象上拓展和提升、提高纺织工业在国际、国内同行中的综合竞争力。所有上述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积极开展纺织企业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考、研究与探索,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良好的内部条件,但在实践中纺织企业文化建设中却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加以改进与创新,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关于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分析

二、当前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的分析(一)对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考和理性提炼不够胡晓清(2010)在《中国建设现代纺织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中认为,一些企业比较注重对企业的外表改善,重视企业环境的整治、形象的设计,但对未来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进行系统思考与规划,对核心理念的提炼还不够,造成企业文化活动虽热热闹闹,引人注目,但缺乏根本、实在、细致的建设。调查表明,虽有80%以上的单位提炼了企业价值观或企业精神,但缺乏个性挖掘、雷同的多,难以体现企业对市场体验的切肤之痛及对未来发展的创新追求,导致企业文化建设难以进入深层次和实质性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党组织和宣传部门一般的号召和活动,处于应付的、零打碎敲的活动形式中,导致企业文化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仅仅只停留在对员工一般精神口号式的鼓动上,企业文化还不能真正从员工的精神追求、行为习惯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上体现出来。

主要成因:一是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投入精力和深入思考不多。纺织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使不少企业陷入暂时的困境,现实的困难使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到底有多重要、管不管用等问题发生怀疑,企业经营者精力过多地注重于日常具体事务的处理,而不愿考虑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二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忙于解决企业的生存和稳定问题,由于受到精力的牵制,无法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经营思想等深层次层面的问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系统地思考与运作。

(二)企业员工的参与热情不高

黎红雷(2011)的调查显示,职工对企业精神或价值观的知晓率一般在40%左右,最高的企业达95%以上,最低的只有20%左右。还有一些企业的岗位行为规范没有作一句话的个性化浓缩提炼,岗位行为规范内容繁琐、难记,职工知晓率普通不高,流于形式。主要成因:一是企业内部的各个群体出于各自不同利益的追求而发生分化,企业经营者(老板)、管理层(白领族)和工人(打工者)的人生追求上的不同,在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出现裂变,企业文化的统领作用趋于弱化。二是纺织企业职工文化层次相对偏低,女工数量较多,劳动强度较高,且人员流动性大,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不是很高,大多数职工认为企业文化是很深奥的东西,是企业领导考虑的事,职工只知道干好工作,期盼企业稳定,满足于有岗位就行了。三是企业经济困难,资金匮乏。对企业文化无法进行必要的物质和人力的投入,企业也不愿意在企业文化上化钱,经营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长期得不到企业文化知识的培训,难以接受国内外最新企业管理新知识、新理念的培训,企业也没有必要的人力研究和规划企业文化战略,使企业文化处于放任自流的自然状态。

(三)对企业文化的精神价值导向认识尚有欠缺董艳玲(2011)在《传承与创新》中认为:目前,不少企业领导及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干部在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没有从企业管理的理论层面,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去认识企业文化。企业所有制的变化,纺织企业建立以股份制、多元投资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的越来越多,代表不同产权利益的群体出于各自利益的驱动,使国有企业原有的人文基石和价值追求受到极大挑战,难以形成一个各利益群体都接受的文化价值理念。

她认为主要成因:一是近年来纺织企业的改制、兼并、重组,企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企业间的文化发生冲撞,在企业脱胎换骨的过程中,“破”的文章做成了,“立”的文章却未见成效,新的企业精神文化体系难以形成。二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包袱沉重,缺少投入,综合竞争力偏弱,缺乏发展后劲,领导对企业长远发展缺乏自信心,功利心太强,比较看重眼前的、实际利益,对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的文化发展战略考虑不够,热情不高,有的仅仅理解为是凝聚职工的精神口号;有的理解为是企业形象的外包装;有的套用概念,把企业文化当作框,什么东西都往里装;有的甚至理解为是组织员工的文娱活动等。因而,在实践中跟着感觉走,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把企业文化当作时髦的标签。

三、纺织企业文化构建策略

许多纺织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缺陷就是缺乏个性,盲目模仿。但是,纺织企业文化若无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既不能引起社会公众的注意,也不能给职工以亲切感和认同感,起不到纺织企业文化的凝聚作用。因而,纺织企业应大胆变求同思维为求异思维,追求自己的个性,善于挖掘本纺织企业特殊的精神,使纺织企业文化独具特色。在培育纺织企业文化的特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产品特点创造纺织企业文化

刘光明(2011)在《纺织企业文化》一文中认为:纺织企业的产品既是纺织企业员工生产经营的对象,对其最熟悉,关系最密切,也是社会公众了解纺织企业最直接的媒介,因而结合产品,提炼或宣传纺织企业文化,更容易得到认同。如唐山集团以生产唐装为主,老板刘春来提出了纺织企业的“纺织精神”.

(二)通过厂名、商标、品牌体现纺织企业文化宋光华,王文臣(2010)在《纺织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与中华文化》一文中认为,商标、品牌属于纺织企业文化的表层,这种表层文化能够也应该反映纺织企业的深层文化。在信息时代,消费者并非一定去直接接触产品,通过品牌、商标可以推知纺织企业精神,纺织企业也可以通过商标、厂名直接、形象地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如深圳华为公司的“华为”名称,我们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奋发有为的中国人”,正好与该公司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和爱事业”的纺织企业精神相契合。

(三)要把握纺织企业发展的特殊历程进行纺织企业文化建设谭伟东(2011)在《西方纺织企业文化纵横》一文论述了不同的纺织企业,经历不同,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不一样,能够针对纺织企业发展的特殊阶段,面临的特殊困难,或本纺织企业员工的共同弱点进行文化建设,就能够体现出特色。论文格式如陕西伟志公司创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厂前,工人生活普遍较苦,并对老板带有体制遗留的敌对情绪。总裁向炳伟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互帮、互学、互爱”的纺织企业精神,尤其从感情上、物质上关心职工,注意改善劳动条件,及时发放工资。这种精神使职工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但物质上的关心和奖励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虽然职工在最初用自己的工作热情回报了纺织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但向炳伟发现这种热情逐渐被某种东西稀释了。因而,在纺织企业发展阶段,伟志公司将纺织企业文化的核心定位在“爱国、爱家、爱他人”上,提升了纺织企业文化的层次,不仅关心职工个人,而且要求职工热爱家属,孝敬父母,关心集体,善待消费者,回报社会,并以“评孝子”、“顾客不满意就退货”等具体行动贯彻之,既凝聚了职工,在社会上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四)纺织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陈炳富,李维安(2011)在《纺织企业伦理学概论》中阐述了纺织企业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要求纺织企业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把握纺织企业自身的特点,觉察到纺织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精神需求,感知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从而提出纺织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纺织企业家要有极大的胆略。创建一种新文化,意味着破坏一种旧文化,而文化具有积淀性和不易改变性,让人放弃熟知的文化并非易事,没有大刀阔斧、勇于变革的精神,也就不会塑造出全新的纺织企业文化。纺织企业家要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用独特的概念、独特的形式表达纺织企业文化,传播纺织企业文化。我们又不禁想起了海尔的“激活休克鱼”文化,姑且不说它的内容与给纺织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单是这种表达就非常独特,让人过目不忘。因此,纺织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点,还要依赖老板不懈的探索,不断地创造。

结论

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环境的变化,纺织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加强纺织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文化管理,是纺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并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纺织企业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是管理学界和纺织企业家都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

纺织行业论文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效应;集聚度;区位商;纺织产业空间结构;产业链;产业布局;区域经济发展;

一、引言

区域经济发展有三大理论支柱,即经济增长极理论、园区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这三种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世界各地研究的焦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1]。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 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彼此相关联的公司、政府、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2]。从本质上讲,产业集群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产生的,而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架构。因此,利用产业集群重构我国纺织行业产业空间结构既是行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产业集群的发展实践看,集群是在相关产业链环节上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基于产业链关系的企业相互之间能够实现联系与合作,进而形成企业网络。 与市场交易中离散的、随机的买卖双方相比较,在空间上接近的企业或机构之间更容易建立起信任和协调的交易关系。 首先,产业集群延伸了集群内相关产业的产业链,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都进行了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从而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相关资源能够在集群内部进行合理分配,这有利于缩短交易时间和降低交易成本,同时生产经营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得以交流,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过程更加有效与合理。 最后,集群效应推动了集群内部各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使得生产同一类型或同一种产品的相关企业聚集在特定地区内,从而有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二、相关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趋增多,且研究成果展现出诸多有益见解。 国外学者 Morosini认为,企业与集群内各种公共机构平台通过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了集体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集群企业共享散布在集群中的关键技术和商业知识,而且有利于促进集群企业间的技术转移[3]。 MolinaMorales等对西班牙传统制造业集群内 288家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虽然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同质性,但是各企业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网络关系,这些独特的网络关系使得集群内企业对共享性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同,这些差异性可以解释各企业创造价值的不同[4]。 Omokazu等对日本的三个产业集群进行了调查,并验证了三种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垂直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而与大学、跨产业经营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企业成长具有积极效应[5]。

Kanda和 Deshmukh的研究表明,协调好集群企业的供应链资源能够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并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所处区域的竞争力[6]。 Sirmon和 Hitt研究发现,集群企业会选择一系列资源来支持其经营活动,当企业所选择的资源与自身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这将有利于企业获得行业领先位置[7]。

我国学者对产业集群效应也进行了大量研究。 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应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了两个市场,国内市场约占 80%,国际市场约占 20%。 一些纺织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了从加工贸易、OEM贸易到拥有自主品牌的转变,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纺织工业的产业链结构[8]。 顾志群等从核心技术、集群文化与市场营销三个方面对集群绩效进行了衡量,并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模型,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将评价指标予以量化,由此对中小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9]。

罗国勋等分别从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角度,对依托企业集团的小企业集群、中卫型小企业集群、空间集聚小企业集群、市场型小企业集群和网络式小企业的集群绩效进行了分析论述[10]。 卞继红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绩效棱柱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系统,并从利益相关者满意、战略、流程、能力和贡献五个内在相互匹配的维度对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设计[11]。 宁军明认为,要提高产业集群绩效和促进集群发展,除了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优化集群结构与改善治理质量[12]。 姜鑫和罗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业集群在结构、行为与绩效三方面还没有实现协同发展,每一产业集群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发展欠佳[13]。 吴义杰、何健指出,在产业集群的衰退期,某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导致了集群的衰亡,因此在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企业必须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中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开拓新的市场空间[1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15 16]。 黄建康和蒋伏心认为,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是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王娇俐等认为,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从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外部拉动机制转向产业集群升级的内在动力机制[18]。 蔡绍洪和陆琳认为,产业集群的动态共生稳定条件取决于集群企业博弈收益差距程度、实现自身收益变化方式等因素[19]。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从主观方面对产业集群的集聚度进行了研究,但对纺织企业产业集群的数据分析及定量方法应用性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对产业集群集聚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对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现状进行描述;其次,运用区位商法对全国各地的纺织产业集群进行量化,对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进行排序;最后,对各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现状加以比较,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一) 现状分析

在中国加入 WTO之后,纺织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参与竞争。 由于集群产业比单个公司竞争更为有效,因此加强对纺织产业集群的研究有利于促进纺织产业集群的优化与升级,这对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具有最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原材料种植到产品加工,纺织业每个环节的比较优势都很明显。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集中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广东这五个省份,总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强北弱”的特点。 根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中心的统计,山东省诸城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男装名城”,山东省王台镇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机械名镇”,江苏省金坛市被中国纺织协会授予“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童装名城”和“第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等等。 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纺织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加大和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纺织产业的生产规模在趋于稳定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新的产业定位:一方面加快产业水平的提升、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向内陆梯度的转移,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纺织产业相对聚集地,其中有些还是起点较高的纺织产业集群区域[20]。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情况如图 1所示。

图 1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区域分布图

在实现纺织产业集群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西部有些省份的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已见雏形。 比如,西安现代纺织 产 业 园 于2009 年 4 月被批准设立,它是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综合产业园区。 2010年 11月,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第十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中被新授予的五个基地之一,也是全国 28个纺织产业基地中唯一一个在西部地区的基地。 在国务院最近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被首次列入重点建设项目[21]。 纺织工业是陕西经济发展中传统的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发展相对快速的产业,但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原有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模式已无法适应政府规划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大量东部沿海纺织类企业也面临着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势减弱等问题。 由此可见,新型产业园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可谓是“顺势之举”。

与此同时,建设中的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称号,日本伊藤忠公司、正邦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美特斯邦威集团(集团区域总部中心)、埃迪蒙托居室用品有限公司(家纺产业项目)等四户重点招商项目已签订入园协议,四个项目总投资达 6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 1 8万个,建成后年产值可达 200亿元。 另外,国内著名企业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等也有投资意向。 延长的纺织工业园产业链为加快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进程奠定了基础。 咸阳新兴纺织工业园在积极承接东部纺织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快了在纺织服装产业后加工、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商贸流通等方面的发展,不断扩大、提升合作领域和层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印染、服装设计加工到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极大地带动了咸阳纺织企业做大做强。

自 2002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开始试点后,纺织业工业总产值从 2001年的 9626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 40839 16亿元。 2011年 1月至 11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 10 5%,增速较上半年提高 0 6个百分点,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 7%,较上半年提高了 0 1个百分点[22]。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中部和西部的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41%和 27 5%(高于东部 10 3%的增速);中部和西部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达到 27 8%和 25 9%(高于东部 16 6%的增速)。 “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的整体布局将继续西进。 预计“十二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基本形成发挥东部、中部和西部各个区域优势的产业布局体系,纺织业经济总量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的分布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到 2015年,中部和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将由 2010年的 17%提高到 28%[23]。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够使区域纺织业的外部经济规模和配套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带动集群内外的合作与竞争,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大的区域经济效益和不断提升盈利能力。 纺织业发达省份的成功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研究方法

在区域层面产业集群的评价研究中,识别产业集群的方法主要有波特案例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和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LQ)法。 波特案例分析法需要依赖于专家的主观判断,这限制了客观性数据的收集;投入产出分析法是基于以往资料和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它在反映产业的动态变化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区位商法是西方国家识别产业集群的主要方法,是辨认产业集群的常用工具,用区位商法计算的集群集聚度能够反映区域主要产业特性,而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计算方便。 因此,本文采用区位商法,以我国纺织行业为例对产业集群集聚度进行实证分析。

区位商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的基本分析方法,它指的是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 区位商法是产业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判别方法,其用来衡量某一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一般来讲,LQ =(Eij/ Ei) /(Ekj/ Ek),其中 Eij指 i地区产业 j的工业产值,Ei指 i地区工业总产值,Eki国家 k产业 j的工业产值,Ek指国家 k的工业总产值。 通过计算某一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明确该区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并根据 LQ值的大小来衡量其专门化率,LQ值越大,专门化率也就越高。 当某一产业的 LQ值大于 1时,则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良好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显示出该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某产业的 LQ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显著,竞争能力也就越强。

四、实证分析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假设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 2010年至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并选取了全国 31个省市行业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同时,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 1: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

假设 2: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纺织产业集群现象不明显。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纺织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集群识别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纺织业在江浙一带、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几大区域,特别是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宁夏这 8个地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群带,产业集群内的纺织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 区位商(尤其是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在识别中国产业集群现象方面是合理和可行的,且检验结果与实际相吻合,这说明在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发展方面,经济发达程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说明,用纺织行业工业产值计算的区位商是判别中国纺织产业集群集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实践证明,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园区内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区域纺织业工业总产值的不断增加,这对推动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纺织产业的集群集聚度仍然不够,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很不平衡,为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在自身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适时吸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成功的经验,提出适合当地纺织企业发展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科技进步、品牌建设、产业转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中西部与东部产业集群的过渡与衔接。

(一) 搭建产业平台,科学引导产业聚集

作为政策措施的制定者,政府应在产业发展方面尽量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在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 地方政府应以现有的以及新兴的纺织产业集群为前提,制定相关的计划与措施,实现东西部纺织产业集群的良好衔接,科学引导纺织企业进行产业聚集,增强集群内部企业总体生产能力,扩大集群的影响力。 政府在对待纺织产业集群园区建设方面要区别对待,尤其应对西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在资金、人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二) 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聚集度

各个地区应当根据掌控的资源实际情况,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依靠产业集群来提高纺织产业发展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升级的规律基础上,把握各个阶段的特点,对纺织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促进产业链的有效调整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更好地实现从单一的行业模式向产业集群的过渡。

在东部地区,产业集群比较成熟的地区(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要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的水平,培育东部沿海地区的特色品牌,注重质量和品质的提升,提高品牌贡献率;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性强的、附加值高的纺织产业,地方政府要对东部地区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纺织产业转移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鼓励与支持。 在中部地区,已建立纺织工业园区(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区、重庆市涪陵区龙桥工业园区)的地区要引进大批纺织企业入驻,积极发展县域、镇域的特色纺织经济,合理配置要素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新型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培育出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吸引同类及关联度较高的企业向基地或园区集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升级。 在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劳动力、原材料、土地、能源等优势,在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实行节能降耗、绿色生产等工作,积极发展棉纺、毛纺、丝绸等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产业集群的内生动力,力争赶超中东部地区。

(三) 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支持纺织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促进先进技术在行业内的有效推广应用;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之上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 加快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首先,企业要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品牌的创建意识,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整合能力。 其次,应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通过引进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的扩张和延伸。 最后,应加快推进我国纺织企业的品牌化进程,开展纺织品牌企业创建工程,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吴迪.纺织业科技攻关六大重点[J].毛纺科技,2009(4):2829.

[2]顾志群,沈友娣,康君.中小企业集群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4648.

[3]罗国勋,汪少华.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及其绩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6):7072.

[4]卞继红.基于绩效棱柱法的产业集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0(21):6063.

[5]宁军明.产业集群的结构、治理与绩效[J].企业经济,2008(4):115118.

[6]姜鑫,罗佳.中国工业产业集群的结构行为与绩效数量化评价研究———基于 SCP范式的产业集群主成分分析

[7].工业技术经济,2008(1):108111.

[8]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181184.

[9]黄速建.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10]卢锐,杨忠.市场开放、产业集群与东陇海工业园的战略转变[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14.

[11]黄建康,蒋伏心.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苏南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2):14.

[12]王娇俐,花磊,王文平.基于集群企业网络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2011(8):6468.

[13]蔡绍洪,陆琳.基于主观博弈的产业集群动态共生稳定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1(5):4246.

[14]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5]西安纺织产业园区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EB/ OL].[20120506].

纺织行业论文篇7

一、自身建设得到新发展

(一)根据学会章程,经过*6年12月28日召开的*纺织工程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一次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学会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圆满完成学会换届工作。新当选的第八届领导班子朝气蓬勃,理事长刘燕宁同志对今后的学会工作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届学会理事会要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性开展学会工作,要充分发挥学会的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的优势: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成效,把学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一要求指明了学会努力奋斗的方向。

(二)学会在新一届常务副理事长和秘书长的领导下及时组建新的团体会员单位和联络员队伍,为沟通全*纺织行业的信息渠道奠定了基础.同时还组建了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全疆纺织行业开展技术交流,科技攻关,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

(三)学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截至到*7年底,学会的团体会员已发展到58个,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学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四)进一步规范了学会内部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棉纺织工业来开展各项工作,使学会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进一步提高。

二、技术服务和多种形式的技术交流

*6年,围绕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和企业技术进步水平为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各项活动,扩大交流领域,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一)技术服务

1、专家咨询。为提高*棉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推广精细化管理理念。,特邀中国纺织企业家协会会长、原安徽华茂集团董事长华冠雄一行专家对6家棉纺企业进行了现场咨询。通过专家的实地考察和诊断,对企业目前存在的管理、设备、工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现场指导企业的技术人员,并召开了6场专题会议,与企业的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参加人员达到350人次。通过此次活动,将使*纺织行业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加快*纺织工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不断完善专家库资源,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合理的使用人才,充分发挥*纺织人才的作用。*4建立了*纺织行业专家库,*7年又成立了纺织技术咨询委员会,对行业的各类专家资料进行了不断完善,为各地纺织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技术创新项目论证、新产品鉴定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07年推荐2名专家成为全国棉纺织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技术交流

1、*7年11月按惯例举办了《*纺织设备技术交流会》邀请了瑞士罗托卡夫特公司,瑞士布雷克公司,欧瑞康诺森公司,江苏凯宫机械公司,泰坦公司,瑞士立达公司,沙力拉公司,日本村田公司等.详细介绍和交流了磁性紧密纺纱,纺纱系统的全面方案,精梳机,倍捻机,气流纺纱机,蒸纱机,自动络筒机,测试仪器,及钢领,钢圈等设备的性能及特点。参加会议的技术人员有企业总工,技术人员,共450人。

2、紧密纺是当今先进的一种纺纱技术,据统计全国目前有130万锭,*有16.6万锭。为了加快*紧密纺技术的应用,与中国棉纺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昌恒纺织有限责任公司紧密纺项目现场会》,*雅戈尔公司、昌恒公司、经纬纺机公司全面介绍了紧密纺的应用以及紧密纺设备的技术,共计有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内地30余人)。

三、开展专题研究工作

根据当前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要求,按照自治区发改委的工作部署,组织有关专家承担了专题研究《*纺织工业循环经济研究报告》,*7年11月完成。另外,受昌吉州经贸委的委托,组织行业专家编制了《昌吉州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四、科普和《*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一)加强《*纺织》刊物的出版工作

1、为了适应*纺织工业的发展需要,*7年对《*纺织》进行了再次改版和调整,增加了行业动态、政策法规等栏目以及图片内容,使得《*纺织》从纯技术性刊物向综合性刊物转变,更具有可读性和知识性,受到了各会员单位的欢迎。

2、为丰富《*纺织》刊物的内容,采取了特约撰稿,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以及行业的专家为刊物撰稿,不仅增加了学科内容,同时对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纺织》既是我区纺织科技人员晋升的科技成果的记录,也是会员交流经验的园地。*7年共收到来自全疆各纺织企业的投稿85篇,采用发表了83篇。

4、《*方》的发行工作。为了增强全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纺织》的认识,增加凝聚力,从*7年开始,《*纺织》发送到*的每一家纺织企业(以前仅为会员单位),极大的提高了各企业对学会工作的认识。

5、开展与内地的广泛交流。为加强与内地各省纺织学会的交流,首先是进行刊物的交流,我们已建立起与20多个省纺织学会的纺织刊物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二是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参加内地的纺织论坛或技术交流,增强了解。

(二)科普工作

为了提高纺织企业的纺织科普知识,学会为每个会员单位订阅了《纺织科普》(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不断提高纺织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

五、*8年工作计划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科协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结构调整,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推进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以做大棉纺产业,做强化纤产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切入点,加快纺织工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

1、积极做好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工作,根据自治区科协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继续做好多形式的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做好《第二届*纺织中青年技术工作者论坛会》的筹备和会议工作。

3、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工作,以实现结构调整、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指导行业的发展。

4、为纺织企业服务。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班等活动,针对目前的技术难点等问题,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

纺织行业论文篇8

【关键词】纺织材料学,实验,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实践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纺织结构的调整,各种新型纺织纤维、各类纺织新产品不断的涌现,这使得相应的测试项目不断增加,对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纺材实验》课程正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是《纺织材料学》课程不可分割的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习,将获得纺织材料理论方面必要的实验技能,通过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而掌握纤维、纱线和织物结构及性能的测试方法,并且能设计和运用基本实验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解决专业学习中涉及的有关技术问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结合我校纺织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特点,目前《纺材实验》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1.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

《纺织材料》与《纺材实验》均为我校纺织专业的主干课程,但因其为不同课程代码的两门独立课程,前者为核心主干理论课程,后者为实验教学课程,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由不同的教师担任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并不参与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由纺材实验室教师全权负责。这就可能导致理论课程的教学与实验课程在某些情况下存在脱节,当理论课程教授到一定的知识点时,实验课程尚未涉及到该方面的实验操作内容,这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没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深入。

因此,调整《纺材实验》课程的学时及进度,使得实验课程的安排紧密围绕《纺织材料》理论课程的教学进度,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这样学生就能真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增加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

由于学时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教学完成的大部分实验内容均采用最基础的实验设备及仪器,对于目前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动手操作少,讲解少,这使得学生对新型及自动化仪器方面认知少,面对今后纺织材料测试方面的相关工作时有很多东西必须从头学起。

因此,有必要增加对于新型先进仪器设备的实践学习。一方面,学院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引进一些新型的、更新换代的基础实验设备,使得学生在掌握最基础、最简单的仪器操作的同时,能够与时代同步,熟悉更多更贴近工作中常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对于大型的较为精密和昂贵的设备,可以通过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共享他们的实验室资源,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学习。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国内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感性地认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对纺织服装行业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走出校园,使他们真正了解纺织行业的社会实际情况。

3.实验与国内外标准相结合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和发展,标准化已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依靠先进标准进行商业竞争已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新动向,标准是质量的前提,从关注标准高度出发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当今生态纺织品代表了全球消费和生产的新潮流,成为发达国家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的手段。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人员必须多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标准,增强环保意识,做到自身产品过硬,这样才能够突破绿色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贸易人员也必须熟悉不同国家进口的限制条件,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贸易纠纷。而对于质检机构的检测人员来讲,在对国际贸易中的纺织品及服装进行质量检验时,也必须认真执行相关的国际标准。

目前我校的纺织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复合型的高级纺织工程专门人才,对应上述的三个方向正是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1)纺织品国际贸易方向,要求学生具有纺织品贸易的综合能力;(2)纺织品检验方向,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纺织产品检验测试技能;(3)纺织品设计与开发方向,要求学生具有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些方向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会经常运用甚至要严格执行国内外的标准。因此,在《纺材实验》的实践教学中,有必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增加相关测试内容的国内外标准的学习课时,使得学生能够按照各类标准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通过熟悉各类注意事项和测试指标,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全面的知识基础。

4.运用探究性教学方法

纺织材料学基础实验涉及纤维、纱线、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化学性能、服用性能等,绝大部分的实验教材将这些实验设计成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研究性思维的习惯。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动手为本”,而不是“教师讲授为主”,突出实验的设计性、探究性。虽然纺织材料基础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但可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测试某个性能指标的实验项目,可以通过验证教材里的有关理论、模型和参数,或者验证探讨期刊文献中提出的观点,最后在课程结束时,由3-5名同学组成课题小组完成与该指标有关的一个小课题,进行简单的答辩,考察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的程度。实验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实验的操作、实验报告成绩和课题答辩时的成绩。

5.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纺织行业论文篇9

关键词:纺织企业 融资方式 创新

纺织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我国的纺织工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我国自有品牌只有10%左右,大部分纺织企业在做定牌、贴牌的工作。劳动力整体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究其原因。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融资难、资金紧张是阻碍我国纺织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经济环境低迷的情况下,由于受全球市场需求萎缩、人民币升值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纺织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挤压,许多企业由于亏损严重、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停产倒闭,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也是不断减产,步履维艰。因此,解决好对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对于改善纺织企业融资困境、提升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纺织行业融资现状

我国纺织企业数量超过15万,其中中小企业为数众多,占90%以上,在纺织企业中占了很大比重。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相比于以纺织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中型企业,纺织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更为突出。

1.纺织企业内源融资现状

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问题。当前企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企业都想提高再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因此纺织企业的资金缺口相当大。纺织企业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也由过去维持同常生产经营的临时性资会需求向用于提高扩大再生产能力的中长期资金的需求转变,包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改造等。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缺乏资金。对技术改造、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紧张阻碍了纺织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步伐。

相比于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来说,在企业目前融资的首选方式中,48.41%的企业选择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与一般企业类似,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而言,纺织企业的内源融资能力还是相对较弱。利润持续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2012年1--5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累计实现利润917亿元,同比下降2.4%,增速比上年同期低40.5%;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面达18.6%,较上年同期高5.4%;亏损企业亏损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28.5%,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22%。其中,化纤行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50.1%,棉纺纱工业利润同比下降5.9%。如此低的利润不足以支持纺织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和应对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企业只好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

2.纺织企业外源融资现状

当纺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单纯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发展壮大的要求,企业必然会寻求外源资金的支持。目前,纺织企业存在外源融资渠道单一的特点,表现为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等。

(1)直接融资所占比重低

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是纺织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对纺织企业来说,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很小。

发行公司债券一般受到严格的限制,有时还要抵押或担保。由于债券市场的限制十分严格,发放债券时受到“规模控制,集中管理,分级审批”的约束。纺织企业很少满足发行债券的条件。即使采用发行债券融资方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在非公开的资本市场上,在小范围内发放债券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而这种债券利息一般高于银行贷款利息,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超出纺织企业承受范围。由于发行债券时需考虑的利息支付能力和支付时效等众多因素,纺织企业很少会选择发行债券方式融资。国家对上市融资的企业也有着严格要求,如对发行后股本的要求一项,对于资产规模有限的企业而言,显然难以达到。我国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能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向发起人、相关部门和内部职工之问发起认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纺织企业的股权融资范围。

(2)间接融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

间接融资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方式。在我国,由于商业信用和票据市场还有待发展,纺织企业较少通过票据贴现进行融资;通过设备融资租赁的也不多。银行贷款成为纺织企业最主要的间接融资方式。四大商业银行贷款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来源中占69.05%,占据最主要的地位;而其它渠道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占4.76%、地方性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占5.56%,比重非常低。这一状况表明地方性银行、信用社等应在纺织企业融资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中小金融机构尚未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商业银行仍是国有控股体制,加上不对称信息的存在,纺织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困难仍很大。

二、我国纺织行业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1.自主创新能力弱

自主创新能力弱是纺织企业成长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纺织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研发能力弱,品牌价值低,最终导致了纺织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低。服装企业表现尤为明显。国内相当数量的纺织企业实行OEM战略,为国外知名企业做贴牌生产。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中,自主品牌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生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史是聊聊无几。品牌意味着利润,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导致品牌影响力差,进而导致纺织企业获利能力低,对其融资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纺织企业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走强走稳,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力优势逐渐削弱,特别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已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掘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纺织业劳动力成本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纺织企业的成本提高了54.2%。与此同时,印度联邦纺织数据显示:中国纺织工人的工资为:0.57美元/小时,印度纺织工人收入达0.5美元/小时,巴基斯坦为0.39美元/小时,印度尼西亚为0.34美元/小时,孟加拉为0.23美元/小时,与我国相比,这些东南亚国家拥有更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而且它们也将纺织行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发展,给我国造成很大竞争威胁。较低的人工成本作为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目前已经丧失殆尽,较高的人工成本逐渐成为纺织企业的负担。

3.增长方式粗放

我国纺织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原料、燃料的大量消耗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纺织业迅猛发展,导致对原材料、燃料的需求大幅增加,供需矛盾不断成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成为纺织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几年来,纺织企业相关的各主要原料市场,如石油、棉花、羊毛、化纤市场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随着国内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增长过快,竞争日趋激烈,将进一步加剧原料资源的短缺。

劳动生产率不高是纺织企业粗放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经过几年的设备更新改造,劳动生产率有很大提高,但与美国、同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纺织企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亟需予以转变,不然企业的发展以及获利能力将受到资源和环境更大的约束。

然而,纺织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盈余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也就无法对技术、设备等进行更新改造,从而影响利润的创造和下一轮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或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恶性循环的形成。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决纺织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纺织企业较低的获利能力势必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决定;而发行债券的条件又较为严格,纺织企业想以这种形式从大众手中筹集资金有着更大的困难。因此,对我国目前的纺织企业而言,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三、对我国纺织企业融资发展的建议

纺织企业融资发展是一项系统上程,只有通过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自身的共同努力,纺织企业才会走出融资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建设和监控力度,完善国内风险投资市场、担保体系、信用服务体系、企业资金体系等;

另一方面,不论纺织企业采用怎样的融资创新渠道,最后都要回归到企业的经营中,即企业的内控和治理机制中,所以企业良好的发展才是融资最好的保证。我国纺织企业应狠练企业内功,重塑自身形象,树立品牌意识,降低成本,创新观念.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营销模式,建立学习一变革型组织架构,创建一流的、有效的管理团队。研发设计技术领先、合乎未来市场发展要求的产品,制定合理、可行的商务计划,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等全方位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样,纺织企业才能既有足够的内源资金支持,又能赢得外源资金,从而真正走出融资发展困境。

1.增强获利能力

企业成长状况决定融资的难易程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还是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间接融资,都对纺织企业的获利能力存在很高的要求。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纺织企业获利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纺织企业只有拥有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提高获利能力,从而根本上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2.提高融通资金的使用效率

近几年纺织产业投资过热,对固定资产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局面屡屡出现,造成产能膨胀、生产结构性过剩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纺织产业升级的重大难题。对于固定资产盲目投资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纺织产业升级带来难题,也加剧了纺织企业融资难问题。只重规模不重效率的成长只能是短期成长,只有资会使用效率推动下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融资能力的提升。

3.增强融资信用度

从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中可知,财务信息可信度低现象存在是导致纺织企业银行借款等间接融资难的重要原因。财务信息是企业向外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纺织企业往往从融资需求出发,提供虚假信息;在申请贷款上,经常凭借虚假的供货合同、资信证明、财产证明来骗取贷款。融资信用低损害了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的信心,最终限制了纺织企业的外源融资能力。

四、结束语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高的产业。我国作为世界纺织加工厂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尚未在全球纺织价值链中利润相对丰厚的高端占有一席之地。纺织企业发展面临大好机遇,但其发展也面临劣势,如自主创新能力弱、劳动力比较优势削弱、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

本文深入分析了纺织企业的融资状况,剖析了纺织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纺织企业可持续融资的对策,以期为纺织企业解决融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成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琴.加入WTO后我国纺织企业的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2:14,27.

[2]赵晶琴.我国纺织企业应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消费导刊,2009,(7):63—64.

纺织行业论文篇10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部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