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车间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20:10:29

纺织车间

纺织车间范文篇1

论文摘要:由于各车间热量产生量不同,纺织企业在冬季能量浪费严重。本文提出了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即通过各车间热能相互转移分配来达到热能节约利用的目的。该技术可以达到十分良好的节能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这项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并以工程实例来验证该方法的节能效果,为该方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参考。

纺织企业用电量很大,约和整个纺织企业的工人工资相当。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企业,在原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已无潜力可挖的情况下,节能已成为纺织企业可持续发展、增加企业利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很多纺织企业有的车间在冬季需要供热,有的车间则在冬季把大量的热量排出室外,能量比较浪费严重。如果能把排出室外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则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该技术本文称为纺织热能转移技术。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纺织车间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合理使用热能转移技术,可使纺织车间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而达到工人热感觉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1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原理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纺织车间范文篇2

部分纺织车间如细纱车间由于机器发热量大,在冬季车间热量仍有剩余,需要大量排放到室外大气中,大量热能白白浪费;而部分纺织车间如络筒车间和前纺车间在冬季则需要供热。此时可采用热能转移、风量平衡的方法,把热量剩余车间的热量转移至需要供热的车间。该技术称为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在于:不消耗或消耗很少的能量,将部分纺织车间的热能转移至另外的纺织车间。

发热量较大的车间主要是指细纱车间。细纱车间用电一般占全厂吨纱基本生产用电的60%~70%,除一部分转化为加工产品的机械能外,绝大部分电功率转化为热能散发到车间中。细纱机的主要产热部件是电机,电机表面温度甚至高达60℃[1],远远高于车间的温度。因此为节约能源,目前细纱车间的电机基本上都单独进行排风,称为工艺排风。由于细纱车间热量过剩[2],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工艺排风都排至室外大气中。除工艺排风外,细纱车间的车间回风[3]称为地排风。根据国家标准,细纱车间的温度一般也高于其他车间的温度。实际纺织车间中,冬季细纱车间的温度甚至比前纺并粗等车间的车间温度高10℃以上。

发热量较小的车间包括有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这些车间的机器数量较少,机器排布较稀,整个车间总体发热量较低。在冬季,仅靠机器发热量不足以保证车间的温度。为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温度,需要从外界输入热量。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2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的应用

热能转移可以采用两种方法:①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②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方法一: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工艺排风回细纱空调室过滤后,由工艺排风机通过主风道隔出的一条通道送至产热量较小车间的空调室,然后由该空调室的送风机送至车间。该方法较以往空调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工艺排风室的排风窗可调,可把工艺排风调小或关闭,以保证在冬季工艺排风可送至其他车间;②在主风道内隔出一条风道,连接细纱空调的工艺回风室和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空调室。在隔出风道的两端,装有调节窗以保证冬季工艺排风可以畅通,而夏季工艺排风不能通过。隔出风道可采用普通的砖墙或玻璃钢风道。

方法二: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当细纱车间与产热量较小车间相连,也可以利用细纱车间的空气来加热隔壁车间。此时,需要打通两个车间的隔墙,安装门或者窗。冬季时减少细纱车间的排风量,增加新风量,保证细纱车间相比隔壁车间为正压状态。隔壁车间关闭送风系统,打开回风系统。则打开两个车间之间的门和窗,就让细纱车间的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

当然,方法一采用了工艺排风机和送风系统,其送风比较均匀,整个车间的舒适度较高,热能利用率较高,然而增加了隔出风道,改造费用较高;方法二仅使用了门窗,把细纱车间的空气流通至隔壁车间,热能利用率很低,整个车间车间温度不均匀,热舒适性很低,但改造费用较低,而且不开隔壁车间的送风机,运行费用较方法一为低。

总之,通过上述两种方法,可将细纱车间的多余热量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从而保证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这样可节约大量能源。例如,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3工程实例

实例1山西某有限公司采用方法一,把细纱车间的工艺排风送至前纺车间和络筒车间。在不增加锅炉的前提下,将前纺并粗车间、后防络筒车间的温度提高了6~7℃,都达到19℃以上,不采用锅炉即可达到人体的热感觉要求。一个采暖季节煤折合资金5.0万元,远远高于投资改造的费用。

实例2郑州某棉纺织厂由于细纱车间隔壁的络筒车间产热量较小,采用方法二,将细纱车间和络筒车间通过门窗来调节冬季热能分配。增加很少的投资费用,就使络筒车间的冬季车间温度提高至18℃~22℃,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提高了车间的热舒适性,节能效果明显。

在上述两个工程实例中,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冬季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结论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是指在冬季,把细纱车间的热量转移至后纺的络筒车间、前纺的并粗车间等产热量较小的车间。通过这种车间热能的相互转移分配,来节约能源。

纺织车间热能转移技术有两种方法:细纱工艺排风通过空调室送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细纱车间空气直接流通至产热量较小的车间车间。

利用车间热能转移技术,在除西北、东北偏冷地区之外的纺纱厂,冬季可不设供热系统,即可达到人体热感觉的要求,节能减排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陈志祥.细纱车间空调节能探讨.棉纺织技术,1995,23(1):26-28.

[2]刘秀萍.环保节能的空调工艺运用实践.上海纺织科技,2004;32(3):64.

[3]刘方林,马国忠,莫蔚通.细纱回风利用与节能,广西纺织科技,1995,24(3):29-30.

纺织车间范文篇3

关键词:纺织空调空调系统冷源

现代纺织空调是随着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其主要任务是在生产车间内创造和保持满足一定要求的空气条件,使车间内空气的温度、湿度、流动速度、含尘浓度与新鲜度能满足生产工艺和人体舒适的要求,不因室外空气参数和室内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纺织空气调节的作用一般有两个:其一、满足纺织生产工艺所适合的温度、湿度条件;其二、改善劳动条件,保护职工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1]。

建厂之初,在前苏联的纺织空调理论基础上,从前苏联引进技术,仿制其设备,初步建立了纺织企业空调系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完善,纺织空调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企业运作市场化,纺织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纺织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仿造、创新,加上企业利润率促使为其配套的纺织空调改造进入了鼎盛时期。新世纪以后、特别是去年以来,“非典”困扰,纺织行业面临原棉大幅涨价、出口退税率降低、设备与机配件涨价、职工工资成本上涨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直接造成纺织空调的停滞甚至倒退,但这也恰好为其迎难而上、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新的阶段纺织空调如何以较小的成本不断满足生产工艺要求,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下面从纺织空调的发展及运行节能措施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1.空调设备的更新换代:

1.1风机是空调系统的核心设备,纺织空调原来使用的大多为仿苏制Y系列轴流风机,其特点是风量小、耗电大、效率低,皮带传动,运行成本高,有时还会形成“煤灰纱”,影响产品质量。后来改造为FZ系列轴流风机后,电机轴与风叶直联,不需要皮带传动,提高了运行效率,且为双速风机,有高、低两种转速可满足不同季节车间的需要,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便于检修,很快得到了推广。这期间也出现了一些更加便于调节、节能的风机控制装置,其一是改造为变频调速风机,这无论是加装变频调速器、还是加装无级变速调控系统,都能使调节工对风量的调节更自如、实现按需调节,并可节能;其二是运用PLC技术实现对风机、水泵等空调设备的统一控制、自动运行,使各设备的动作、运行情况完全以满足生产需求为目标,在中枢的集中指挥下自行调节,进一步可使无人调节成为现实。但是由于这两种改造的费用昂贵,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了局限,所以大多是试验性质,其实施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探讨。

1.2洗涤室是纺织空调对空气进行加湿、去湿、降温的主要场所,其发展也经历了从单一顺喷到顺喷加逆喷到对喷形式、从双螺旋离心喷嘴到FL旋流喷嘴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使喷出的水滴更细小,喷射角度更大,水雾的覆盖面更大;对喷形成的水幕,使喷出的水滴利用相互碰撞变得更细、雾化程度更好,空调室横断面形成的水幕使空气通过洗涤室时的热湿交换时间更长、更充分,从而使空气调节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在国内这类喷排方式应用较为普遍。

1.3挡水板由原来的四折90°铁皮挡水板改为双波纹玻璃钢挡水板。挡水板的间距由原来的50mm改为30-35mm,折角由90°改为120°,由原来的平面改为波纹。这样折角的变大更有利于减少水运动的阻力,延长了水与空气的分离时间,挡水板间距的变小更有利于通风阻水功能的发挥,同时也减轻了检修工的劳动强度。回风窗由原来的人工定时清扫改为电动或水洗的自动清扫,大大减轻了清扫的工作量,提高了清扫效果,有利于空调回风的利用,不仅节能、而且空调的效果更好。

2.空调用冷源的多元化:

纺织空调用冷源最初多为自然冷源,抽取来自于大自然中的地下水(部分地区使用江、河、湖、海水),后来开始使用地下水和人工制冷的冷媒水两种。从八十年代起,利用深井冬灌(储存)夏用(抽取)这一价格低廉、效果明显的办法来获取空调用冷源,改善了冷源结构,降低了冷源成本,促进了其大范围应用和推广。

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生产工艺和操作人员舒适性对空调要求的提高,人工冷源的使用比重也逐渐增加,蒸喷冷水机组、螺杆冷水机组、离心冷水机组和溴化锂冷水机组开始成为制造空调用冷源的主要设备。但为了减少能源消耗费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空调用冷源还是人工冷源为主、自然冷源补充以及分质供应。普遍的做法是,在冬季当室外温度低于5℃时把自来水或经过过滤的空调回水灌入深井中,利用深层土壤导热系数小的特点,把大量低温水储存在深井中;在夏季高温时,将储存在深井中的较低温度的水提出。使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位逐年下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地下水位开始回升或保持平衡。

在分质供水、闭式循环的空调水系统方面,较低温度的水首先送纺部如细纱等热负荷和去湿要求高的车间空调使用,然后转供织部车间空调降温使用,回收后一部分经过滤再制冷降温后,又送纺部空调循环使用;另一部分作为冷却补充水循环使用,多余的水处理后供非饮用水用。这样可以分质用水、重复利用,节约大量的水源。

3.节约空调用能、降低调节成本:

纺织生产过程中空调消耗的主要能源为水、电、蒸汽。为了增加企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是空调专业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空调运行节能及合理利用能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1风机和水泵是空调调节系统的主要耗能设备,也是节能的重点。选择合适的空调风机和水泵,尽可能减少设计富余量,避免大马拉小车。同时把风机电机改为双速电机,从而改变了一年四季空调风机只能有一种转速运行的情况,实现了调节工可根据气象天气条件和生产工艺变化,自主控制空调设备送风量。坚持实施这种措施,可节约这部分总电耗的30%左右。在冬季或室外天气条件允许时适当关闭多套空调设备中的少数设备,满足车间生产的基本温湿度需要,节能效果更佳。

3.2布机、准备等织部车间空调由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比细纱等纺部车间大,因此为了满足生产需要,各企业都将空调的设备能力开足,有时还配合喷雾等局部加湿装置,耗费大量的能源。以拥有3000台织机的布机车间为例,空调送风设备和喷雾空压机设备的电机功率之比为805KW(高速)/506KW(低速):100KW,可见节能的潜力还在于空调送风设备。在目前生产车间要求不关闭喷雾的情况下,室外天气条件允许时,适当关闭空调送风设备,同时增加送风系统内的喷雾加湿能力,既满足了车间工艺温湿度需要和卫生要求,又节约了大量能源,还尽最大努力避免了加湿不均匀的问题。

3.3合理使用回风和室外风。众所周知,合理使用回风和室外风是纺织空调节能调节和增强温湿度调节能力的有效手段。无论是空调回风和除尘等工艺回风,还是室外风,只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合理地综合利用不仅有益于节能,而且对控制生产车间温湿度也大有好处。难以想象,一个不能正确使用回风和室外风的空调系统,要达到需要的温湿度环境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

3.4空调用冷热源的合理使用也是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空调调节要注意多种冷热源并用,既要注意对优质冷热源的合理利用,又要加强对余热、余冷等劣质、废弃冷热源的综合使用。同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注意深井冬灌夏用等成熟的冷热源使用节能措施的贯彻落实,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3.5在纺部工序结合工艺设备加强局部排风罩和排风管道的管理,注意其密封性与使用效果,使余热、余湿等在不同的季节外排或回用,节省空调调节用能,且对调节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其他因素的影响:

4.1提高空调水系统的重复利用率。经过多年改进,各企业空调水系统的重复利用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分质供水、循环使用已成为较为成熟的纺织空调供水系统。但随着地下水、特别是城市地下水的限采、禁采,地下深井水提取量减少,使用水温较高的自来水,原来能够根据水源温度多次使用的空调用水,一次使用之后不得不作为机组冷却用水,或者经过滤、消毒后送职工浴池、卫生间、绿化等非饮用水系统使用。水温升高使其使用效率大打折扣,能源费用也会随之有所增加。

4.2在纺织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传统纺织行业整体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由于空调能耗占纺织综合能耗的30%,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空调能耗在纺织综合能耗中的比例、降低生产成本,精心调节、合理使用空调设备就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企业产品类同,市场使各类企业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企业整体调度、统一运作,还是车间承包独立经营,都迫使经营者不得不认真核算生产成本,减少空调能耗成为一个重要方面。空调运行管理也由过去的以空调温湿度指标考核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满足生产工艺需要为主、空调温湿度指标考核为副。伴随着这种变化,一方面对空调相关工种的调节手段、技术水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调节操作人员随时满足不断变化的生产工艺等诸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对传统的空调运行管理模式带来了挑战。同样的产品和质量,你的产品中所含的空调能耗费用较高、产品的制造成本相对就高,市场竞争能力势必降低。因而,适时调整空调设备的运行台时,在满足生产工艺温湿度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空调设备的运行台数和运行时间,减少这部分能耗费用,进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空调操作人员更应提高责任心,加强巡回检查调节,针对车间情况迅速做出反应;对于个别区域要喷雾、单通风等辅助调节手段并用,力求花费较少的能耗费用来达到最佳的温湿度效果。同时,防止过分强调节约能源而使生产车间温湿度状况恶化,严重危及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这些都是新阶段空调调节方面的新特点、新变化。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推出,纺织空调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同时,为适应纺织产品逐渐形成的多品种、多批量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的成本要求,空调设备的节能运行也成为纺织企业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努力!

纺织车间范文篇4

**公司细纱工序,岗位负责人**,位于****北路388号。被评为2006年度**市“巾帼文明岗”。

主要事迹:

****纺织有限公司细纱工序,是我公司的主要成形生产车间,该工序有员工152人,90%是女员工。该车间女工在生产一线工作,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在车间主任**同志的带领下,大都同心同德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纺织厂的细纱工序,是一个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收入又偏低的岗位。夏天车间气温高达40度以上,加大机台散发的热量,更加使人闷热难耐,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全车间女工团结一心,爱岗敬业,把车间的生产搞得红红火火,使公司的产品产量保持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质量一等一级品率达到100%,为公司创造了利润,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细纱工序,是纺织厂的成形工序,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脉,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车间领导**同志,首先在广大女工心目中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意识。教育大家只要我们严把质量关,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才能生存。并积极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大家提好的建议,她自己也不辞辛苦巡回在生产第一线,对出现质量事故员工,她就积极帮助她们分析原因,细致耐心地进行帮教,把所有的质量事故杜绝在萌芽之中。

纺织车间范文篇5

****纺织有限公司细纱工序,是我公司的主要成形生产车间,该工序有员工152人,90%是女员工。该车间女工在生产一线工作,吃苦耐劳,团结奋进,在车间主任**同志的带领下,大都同心同德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公司的壮大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纺织厂的细纱工序,是一个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艰苦,收入又偏低的岗位。夏天车间气温高达40度以上,加大机台散发的热量,更加使人闷热难耐,在这样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全车间女工团结一心,爱岗敬业,把车间的生产搞得红红火火,使公司的产品产量保持在同行业的先进水平,质量一等一级品率达到100%,为公司创造了利润,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细纱工序,是纺织厂的成形工序,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脉,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车间领导**同志,首先在广大女工心目中树立起“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意识。教育大家只要我们严把质量关,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才能生存。并积极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大家提好的建议,她自己也不辞辛苦巡回在生产第一线,对出现质量事故员工,她就积极帮助她们分析原因,细致耐心地进行帮教,把所有的质量事故杜绝在萌芽之中。

这几年,由于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企业的用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相对其它工序而讲,细纱工序的人员流动性就更大了。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同志和各基层班、组长,群策群力,积极想尽一切办法安定大家。在车间实行人性化管理方式,做到以“情”感人,不管车间那位员工家里有困难,大家都会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尽一切能力把大家牢牢地团结在一起,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加大了班组的战斗力。**同志在班组会上,总是要求基层的班、组长,要像姐妹一样去爱护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有位女工的丈夫除了交通事故,而她的家境又比较困难。全车间女工都伸出了友爱之手,纷纷解囊相助,使大家都感到了这亲如姐妹的文明团体的温暖,工作起来都更加有信心。

细纱工序全体女工,在**同志和她的基层班、组长的带领下,克服了重重困难,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个团体也曾受到县领导和公司领导的多次表彰,全车间多年来没有一起违法乱纪的事件发生,为公司的员工作出了很好的表率。

纺织车间范文篇6

一、基本情况

两家纺织企业位于工业园黄金大道东侧,东邻花园大酒店,长途汽车站隔路相望,北面都是居民小区;纺织公司位于市工业园北园。三家企业以生产全棉普梳、精梳股线为主,现有规模共计7.5万锭,占地117亩(其中50亩、38.5亩、28.5亩),生产厂房36000平方米,仓库12000平方米,办公、食堂、宿舍楼等后勤配套房屋11000平方米,共有7个生产车间,各种主辅机设备600余台,共有职工7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5名,各类管理人员40名),年生产各种纱线9600吨,年产值2.5亿元,上交税收600余万元。

二、联并原由

三家企业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些生产经营的成功经验,在当前全国纺织行业普遍下滑的严峻形势面前,尚能保持生产稳定、员工队伍稳定,目前属于全省纺织行业挺立的企业,但他们对企业发展走向非常忧虑,三家企业老总清醒地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联大做强精神,实行企业重组,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方能胜人一筹。鉴此,三家企业一致认为合并组建集团公司是最佳选择,原因理由有以下四点:

其一,有利于联大做强,上规模、上档次,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目前,国家对棉纺企业有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如进口棉配额(进口棉每吨要较国内市场便宜4000-5000元)、银行贴息或低息贷款、各级政府技改扶持资金等,但若企业规模太小,根本无法进笼子,三家重组合并后通过技改,规模可达10万锭以上,具备国家扶持的基本条件。

其二,有利于精简优化员工队伍,降低生产成本。三家企业现有7个生产车间700余名员工,管理人员40名,接送班车10辆。合并重组后,只需2个生产车间500名员工,15名管理人员,4辆接送班车;还可减少辅助设备,降低纯纱流动资金使用量。据粗略计算,仅此一项年可节约生产成本800万元。

其三,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为地方财政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合并重组后,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相对集中,研发队伍更加齐全精干,无疑对提高产品档次质量会发挥更大作用,从而能更好的巩固我市棉纺双纱全省领先地位,提高企业的贡献率。据测算,第一步达到十万锭规模,企业上交税收将由现在的每亩4万元提高到10万元,每年的税收总额将由现在的600万元提高到千万元;第二步二十万锭规模形成后,企业的贡献将翻一番。

其四,有利于全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建设。经过多方努力,我市被省工信委授予省纺织服装基地,省纺织行业协会要求建立纺织行业培训中心,按要求该中心必须配备教学楼、研发楼等硬件设施,到时省里将检查验收。企业重组后从土地资金上为中心建设提供了基础。

三、联并措施

三家企业合并重组后,拟采取以下举措,扩大再生产规模,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1.新公司总体规划20万纱锭,实施紧密纺设备改造,增加自动络简机,以生产高档、高支(60S-100S)精梳全棉股线为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建成乃至全国最大的精梳紧密纺股线基地。年生产各种高档股线2万吨,产值10亿元,税收2100万元。

2.分步落实规划。第一步,将现有设备搬迁至凌珂针织空余的100亩地并实行技术改造。重新建一个2万平方米的大型生产车间,增加2万锭新设备,达到10万锭规模;第二步,新增投资2亿元,建立10万锭紧密纺自动落纱生产线,计划新增用工300名,年产高档紧纺精梳股线1万吨。

3.建设全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信息物流中心和科研中心。和两企业搬迁后,保留近10亩土地作为中心用地,并修建部分职工住宿楼,为稳定职工队伍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4.经费来源及支出预算。和搬迁后,拟将原工业用地剔除建培训中心10亩,其余约78.5亩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土地出让年收益除缴纳税费外,由财政返还,专项列入新的公司发展基金。重组总预算项目支出为11500万,具体是:①新做厂房2万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②设备搬迁500万元;③紧密纺、自络等技术改造2000万元;④新增2万锭高档设备3500万元;⑤处置现有股份2000万元;⑥建设培训中心800万元;⑦购置凌珂针织闲置土地100亩200万元。

四、需要政府支持的事项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三家纺织企业要求合并组建纺织集团公司是大势所趋,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中企业发展命脉,有利于纺织工业发展壮大,有利于推动现代工业体系建设,是实现工业过千亿目标的一大举措。企业希望得到市政府以下的支持:

1.协调并收回凌珂针织闲置土地100亩,并以原价出让给重组后的公司,用以新建厂房扩大生产等。

2.变更原、两家企业88.5亩工业用地使用性质,并批准其中78.5亩由政府出让用于房地产开发,其净收益由市财政返还用于企业重组扩大规模及省纺织行业培训中心建设。余下10亩用作培训中心建设。

纺织车间范文篇7

报来的《关于瑞达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0万锭棉纱生产线及成衣生产线项目备案的请示》收悉。经审查,该项目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予以备案。现将项目主要内容备案如下:

一、项目名称:瑞达纺织有限公司年产10万锭棉纱生产线及成衣生产线项目。

二、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兴建一层车间1栋,五层车间1栋,六层车间1栋,二十三层办公大楼1栋,总建筑面积47822平方米,新上年产10万锭棉纱生产线及成衣生产线。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其中:基建投资8400万元,设备投资3700万元,流动资金59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筹。

四、建设地点:市昌东工业区,东至昌东大道,西至江南木材大市场,南至昌东路,北至昌东北路。

五、建设期限:两年。

纺织车间范文篇8

一、环境设计问题

工业建筑的环境设计包括厂房内部环境(内环境)设计和厂区环境(外环境)设计。内环境设计包括厂房的采光、通风、保温、空间效果等,由于纺织工业的特殊性,工艺上对温度、湿度有严格要求,有较大的空调需要量,传统的锯齿厂房是自然采光、空间大,但空调需要量大、耗能大。现在一般采用钢结构无窗厂房,做轻钢龙骨矿棉板吊顶,可以节省空调用量,但吊顶高度一般只满足工艺要求,当厂房空间较大时吊顶高度如只满足工艺要求,则车间产生压抑的感觉,这就需要建筑专业和空调专业沟通交流以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外环境包括环境治理和建筑环境两大方面。环境治理指对废气、废水、噪声、烟尘等污染环境的因素予以治理的设计。在过去的设计中,对环境治理是较为重视的,尽管有时受投资的限制,个别工厂的环境治理尚不够理想,单从设计角度看还是尽心尽力了。建筑环境包括群体布局、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厂区绿化以及色彩处理等多方面的内容。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和现代人类工程学的高度来看,上述这些方面应该是外环境设计的极为重要的内容。工厂环境的好坏已不仅仅是美观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关系劳动者精神、情操和健康的问题,而且还是提高工作效率、改进产品质量和衡量工厂管理水平等深层次的问题。未来工业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加人性化。纺织工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更应注意对工厂外环境的处理。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院内部的运行机制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为从属的多工种配合进行的。在厂区的环境设计而言,往往是以工艺专业为主体,以如何组织好工艺生产流程和交通运输路线为主,而建筑师的任务只是各单体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具体设计。尽管在设计中对建筑布局、结构选型、建筑立面色彩等方面予以统一协调处理,而对整个厂区的空间组织、形体协调、景观配置、建筑立意和厂区绿化等诸多重要方面却无能为力,因此,对营造工业建筑中的人性化环境、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等无法付诸实施。

二、纺织厂房漏水结露的问题

新型金属压型板屋面具有造型美观、施工工期短、环保可回收率高、跨度大等多项优势,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纺织项目采用。纺织车间一般要求温度在20-30oC、湿度在65-85%,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寒冷,最低气温多在-5oC以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湿度高,设计和施工稍有疏漏就可能冷凝结露,影响生产。施工时无接头、大长度屋面板施工难度之高,保温层的保温性能之严格都是空前的。两个方面成功与否决定纺织车间的成败。一旦产生漏水、结露几乎无法弥补,近两年已有多个这样的工程事故,损失相当惨重。由于屋面板整坡无接头长度较大,只能现场制作。多数是把设备架到屋檐高度,直接把彩钢板出到屋顶上。但纺织车间多数有几百米长,压板机是固定在一个部位,从压板处把彩钢板运到其他部位,多数施工单位完全用人工搬运,经常遇到划伤、折断等问题,这就为厂房日后的使用埋下了隐患,时间稍长后,经过风吹雨淋这些部位可能就会发生渗漏,这就需要提高施工工艺。如把彩钢板搬到利用C型钢做导轨的特制小车上,小车沿着C型钢走,数个小车把彩钢板托起来,再用人工推着小车运送到指定位置,有效解决了以上的问题。现在针对金属压型板屋顶结露原因分析如下:

1、设计保温层厚度不足热核计算所用的热阻数值是在实验室中检测得到的,能反映不同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如保温材料的特性、储存的状态、施工时可能产生的缝隙等,因此热核计算出的保温材料厚度若直接应用到工程中就可能导致产生结露。

2.安装过程中的细部构造处理不当导致产生冷桥合理的保温结构设计应当使保温层任何部位都不产生冷桥,然而由于所用保温材料的特性,导致在设计和施工中稍有疏忽某些部位就会产生冷桥。室外冷气从冷桥处传入室内,此处屋顶室内表面温度就要低于露点温度,恒温、高湿的环境时就产生了冷凝结露问题。因安装而产生的冷桥一般有以下两种:

(a)保温材料安装缝隙产生的冷桥大部分金属压型板屋顶保温层都是由许多独立的保温材料拼装成的,拼装缝隙的处理不当就是冷桥。在固定保温材料时所用自攻钉产生冷桥。

(b)玻璃丝棉保温层安装固定时的压缩冷桥

纺织车间范文篇9

从入厂那天起,她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别人练一个小时,她就练三个小时,腿站肿了,手磨破了,眼睛看花了,都没能成为她学技术的障碍,反而成为了她战胜困难的动力。为了学习技术,她几次拖延了婚期;为了掌握技术,婚后她和丈夫商量,暂时先不要孩子;为了提高技术,她曾因劳累过度,而昏倒在机台旁,造成了流产。

1992年,张秀丽怀孕了。这次婆婆和丈夫格外小心,她知道丈夫是根独苗,孩子对她和她的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厂里当时正在搞劳动竞赛,还有几个新徒弟需要她传帮带,怎能少了这个技术骨干呢?她克服呕吐和浮肿等强烈的妊娠反应,坚持工作在马达轰鸣的车间里。

就这样,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在她热爱的车间里,像春蚕吐丝一样,默默地在机台上奉献着她的青春和热血。

纺织车间范文篇10

关键词:纺织行业环境问题绿色壁垒环境标志环境认证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和服装产品需求增加的趋势,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不断扩大我国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生产与出口具有很大的商机,但由于我国纺织业早期受各种因素的,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高能耗低产出的现象极其严重,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相当突出。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纺织行业所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文章对纺织行业污染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

1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1废水

纺织行业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和噪声三个方面。废水是纺织行业最主要的环境问题。纺织部门是一个用水量和排水量较大的部门之一,近年来纺织工业废水排放的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纺织行业废水排放总量一般都在11亿t以上,在国内各类工业废水排放量中约占6.5%,位于各行业废水排放量的前十位。COD排放量约为30万t,占全国工业排放量的5%左右。其中废水相当一部分还是采取直排入海的方式,排放达标率除2001和2002年有所提高外,在此之前一直很低。

表11998-2002年中国纺织业废水排放情况

年份

工业废水排放量

COD排放量

直排入海量/万t

排放达标率/%

纺织业/万t

占全国比例/%

纺织业/万t

占全国比例/%

****

纺织废水主要包括印染废水、化纤生产废水、洗毛废水、麻脱胶废水和化纤浆粕废水五种。印染废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印染企业每天排放废水量约300~400万t,印染厂每加工100m织物,将产生废水量3~5t。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纤维原料本身的夹带物,以及加工过程中所用的浆料、油剂、染料和化学助剂等,具有以下特点:(1)COD变化大,高时可达2000~3000mg/L,BOD也高达2000~3000mg/L。(2)pH高,如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废水pH可达10以上。(3)色度大,有机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染料、助剂及浆料,废水粘性大。(4)水温水量变化大,由于加工品种、产量的变化,可导致水温一般在40℃以上,从而影响了废水的处理效果。

另外,传统的印染加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污水,加工后废水中一些有毒染料或加工助剂附着在织物上,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如偶氮染料、甲醛、荧光增白剂和柔软剂具致敏性;聚乙烯醇和聚丙烯类浆料不易生物降解;含氯漂白剂污染严重;一些芳香胺染料具有致癌性;染料中具有害重金属;含甲醛的各类整理剂和印染助剂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等。这样的废水如果不经处理或经处理后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就直接排放,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破坏水体、土壤及其生态系统。

1.2废气

纺织行业的废气主要来自行业内的约两万台锅炉,这些锅炉总蒸汽容量约为6万t,其中烟尘排放达标的锅炉约占总数的85%。这些锅炉绝大多数以煤(包括一部分原煤)为燃料,这些煤含有一定量的硫,在燃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燃烧废气、二氧化硫和烟尘,严重污染了环境。表2是近几年纺织工业规模(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以上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

表21998-2002年部分纺织企业的废气排放情况

年份

企业数/个

废气排放量/亿m3

SO2排放量/t

工业烟尘排放量/t

工业粉尘排放量/t

年耗煤量/104t

年燃油量/104t

燃料燃烧

生产工艺

燃料燃烧

生产工艺

原煤

总计

****

从表2中不难发现,1998年全国5477家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共耗煤1265万t,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1367亿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8.53万t,烟尘14.86万t。到2002年,全国6622家纺织行业内企业共耗煤1690万t,燃料燃烧废气排放量2059亿Nm3,其中排放二氧化硫23.92万t,烟尘10.74万t。不难算出,由于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约占纺织工业废气排放量的95%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99%以上。这与我国目前的大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相一致。

纺织废气的另一主要排放源来自纺织生产工艺过程。纺织工业生产工艺排放的废气主要来自于化学纤维尤其是粘胶纤维的生产过程。化纤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二硫化碳和硫化氢为合成原料,由于工艺原因和过程控制的不彻底,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废气的排放。

1.3噪声

噪声污染是纺织行业尤其是棉纺织行业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棉纺织厂由于大量使用有梭织机,厂内噪声达90~106dB(A),而人耳对噪声的最大允许值仅为85dB(A)。表3是我国部分地区棉纺织厂车间噪声实际检测情况。

表3我国棉纺厂车间噪声级实测值

序号

省(市)

实测厂家(车间数)

实测噪声值/dB(A)

最大值

最小值

***

从表3可以看出,纺织车间的环境噪声平均在100~105dB(A),超过了人耳对噪声的容许极限,故对工人听力损害特别严重,听力损伤可由听力下降逐渐为噪声性耳聋。此外噪声还可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多种症状。有报告显示,噪声对纺织工人健康影响主要临床表现为耳鸣、头痛、头昏、失眠、记忆力衰退、听力下降、心电图异常等症状,严重威胁妊娠期的女工及其子代的健康安全。在强噪声环境下还会出现行为功能损害、视觉反应时间延长、阅读能力下降、思维受影响等症状,这些症状将随时间变化愈加明显。

目前全国约有80多万台织机还在投入使用,其中绝大多数还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设备,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相当一部分小企业还在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机械进行生产。设备的落后,加上很多生产过程中噪声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每天约有近百万名织布工人被暴露在这种强噪声污染的环境中。

1.4其他

在纺织原料尤其是天然纤维原料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原料产量防止病虫害,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化肥和农药。以棉花为例,美国某机构曾做过一项,如果在棉花的生长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美国的棉花产量将下降70%,可见,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十分重要。但是,这也使得化肥和农药的残留物存在于棉花纤维中,如棉花生长时施用的人造肥料,棉花种植时喷洒的农药,如DDTLindane(高丙体六六六)、六氯环已烷(六六六);棉纤维上残留的杀虫剂、防腐剂和防霉剂等,如五氯苯酚。一些具有相当毒性和难降解的化学物质也残存于最终产品中,通过与人体皮肤的接触而在人体内富集,从而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2纺织业环境的应对对策

自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大会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被列入国际与贸易领域。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问题,绿色产品和消费已开始主导国际纺织品贸易的新潮流,绿色壁垒(环境壁垒)构成了国际市场新的保护网。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先进的环保技术,纷纷提高环保标准,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而且,绿色标志已成为纺织和服装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推行ISO14000的热潮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面对机遇和挑战,各级政府和应转变观念,采取积极的入世应对策略。

2.1政府管理层次上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随着加入WTO以及国际市场对优质纺织产品和服装的需求增加的趋势,中国纺织业在国际市场上仍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纺织业要想保持并扩大这种领先优势,这就要求广大主管部门和公众提高认识,树立环保理念,积极推行环保。如在天然纤维的生产方面推行生态农业,在生产环节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一系列的环境质量认证,在产品的销售环节推行环境标志等。

(2)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法规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中国加入WTO,纺织和服装产品的环境质量标准与国外相差较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了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出口。为此,只有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才能为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建立绿色通道。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纺织企业的偷排超排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对污染问题严重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对小型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措施,对一味发展经济不顾环境的地方保护行为进行打击,对环境友好的产品和企业大力扶持,鼓励和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绿色消费。

(3)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环保。国家应发挥自己的政策指导、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手段对推行环保产品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对弱势环保企业予以扶持,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运用政策手段来调整纺织产业的布局,对存在污染问题的“三资企业”和生产设备与技术要进行严格的审批和环境影响评价,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坚决不能引进。合理征收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提高污染治理效果。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淘汰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引进先进技术,开发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设备,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燃煤锅炉的比重。在税收方面对环境产品和企业进行适当的减税甚至免税。

2.2企业经营决策上应采取的对策

(1)优化产品结构,关注消费者健康。随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环境污染产品的市场前景越来越不被看好。面对挑战,纺织企业应迎难而上,用国际先进标准和技术来规范自己的生产行为,自觉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生产的非绿色产品。加快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少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关注生产者劳动安全的同时,更加重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减少对人体和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使用。例如在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印染过程中更多地使用环保染料和加工助剂以及开发天然可降解的植物染料,在原材料上考虑引入天然彩色纤维材料、天然植物浆料,在纺织和服装产品的后处理过程中采用绿色整理剂和生物处理技术,在纺织机械上考虑淘汰有梭设备,引进和开发无梭织机及其他能除尘降噪的环保机械。

(2)进行产品生产链全过程控制,实行清洁生产。面对国际国内竞争形势,我国纺织印染和服装企业必须提高认识,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之中,从纺织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原材料的选用、生产过程,到最终产品的包装、使用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并符合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重视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以高质量的环保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企业中应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产品生命周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污染物质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些,对企业和开发安全无害的的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绿色安全的产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积极申请绿色标志,争取一系列的环境认证。我国纺织企业应清醒地意识到入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产品和外包装上积极申请绿色标志,争取绿色认证。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发达国家借环保之名行贸易壁垒之事实,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和法规相适应,从而有利于企业打开国际市场。各企业应注意到ISO14000认证包含有环境表现评价、生命周期分析、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体系、产品标准、环境设计、资源管理、废物管理等多方面的,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走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树立企业良好的国际国内形象,从而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结合自身情况争取包括ISO14000等在内的一系列环境质量认证就成为必要。

(4)转变经营思想,确立绿色营销观念。各企业应积极收集绿色信息,加强对环保标准和法规特别是国际环境标准和法规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和制定对策。积极转变企业经营观念,更多地从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角度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出发来设计产品,开发绿色环保可降解的外包装材料,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实施绿色营销理念,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活动,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充分认识到环保将是企业未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叶汝求,曹凤中,夏友富,等.环境与贸易.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1

2施禹之.WTO与中国纺织工业.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宋惠景.二十一世纪我国纺织服装业不容忽视的环保质量.惠州大学学报(科学版),2001,21(2):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