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3:27

纺织工业论文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1

[论文摘要]染色废水属于典型的难生化降解废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对其处理,且保证出水的稳定达标,一直是许多环境保护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染色废水处理的技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类工艺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一般染色废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技术路线。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工业之一,也是出口创汇较多的行业之一,目前我国占有15%左右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经过多年建设,纺织工业基本成为一个门类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原料和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生产技术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部门。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已形成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机械等行业较为完整的系列体系。

纺织工业按加工的原料、产品的品种和产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类产业,纺织工业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各类纤维生产和加工,如天然纤维的棉花、羊毛和各类化学纤维等生产领域;中游产业指纺纱、织布、染色等生产领域;下游产业主要指服装加工等生产领域。

染色行业作为纺织工业中的中游行业,在纺织工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将各类纤维加工制造的坯布,通过染色和印花工艺生产出各类带色彩和图案的织物。在染色业中,棉纺染色业是最大的行业。染色行业作为湿法加工行业,其生产过程中用水量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染色废水排放量约为每天300万~400万立方米,染色厂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立方米。而且,染色废水成份复杂,含有的多种有机染料难降解,色度深,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益破坏着地球生物圈几亿年来形成的生态平衡,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存在威胁。由于逐渐加重的环境压力,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各项有力的措施,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重视,并向国际社会全球性环境保护公约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二、废水处理方法分类

根据使用技术措施的作用原理和去除对象,废水处理法可分为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法三类。具体如下:

1.废水的物理处理法

利用物理作用进行废水处理,主要目的是分离去除废水中不溶性的悬浮颗粒物。主要工艺有:

(1)格栅和筛网格栅是一组平行金属栅条制成的有一定间隔的框架。把它竖直或倾斜放置在废水渠道上,用来去除废水里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以免后面装置堵塞。筛网是穿孔滤板或金属网制成的过滤设备,用以去除较细小的悬浮物。

(2)沉淀法利用重力作用,使废水中比水重的固体物质下沉,与废水分离。主要用于(a)在尘砂池中除去无机砂粒(b)在初见沉淀中去除比水重的悬浮状有机物(c)在二次沉淀中去除生物处理出水中的生物污泥(d)在混凝工艺以后去除混凝形成的絮状物(e)在污泥浓缩池中分离污泥中的水分,浓缩污泥。此法简单易行而且效果好。

(3)气浮法在废水中通入空气,产生细小气泡,附着在细微颗粒污染物上,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浮体,上浮到水面。主要用来分离密度与水接近或比水小,靠重力无法沉淀的细微颗粒污染物。

(4)离心分离利用离心作用,使质量不同的悬浮物和水体分离。分离设备有施流分离器和离心机。

2.废水的化学处理法

(1)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

酸性废水处理可以用投药中和法、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等。药剂有石灰乳、苛性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他的优点是:可处理任何浓度、任何性质的酸性废水。废水中允许有较多的悬浮物,对水质水量的波动适用性强,中和剂利用率高,过程容易调节。缺点:劳动条件差、设备多、投资大、泥渣多且脱水难。天然水体及土壤碱度中和法采用时要慎重,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允许排入水体的酸性废水量应根据水体或土体的中和能力来确定。

(2)碱性废水和废渣中和法

投酸中和法可用药剂:硫酸、盐酸、及压缩二氧化碳(用二氧化碳做中和剂,由于PH值低于6,因此不需要PH值控制装置)酸性废水及废气中和法如烟道气中有高达24%的二氧化碳,可用来中和碱性废水。其优点可把废水处理与烟道气除尘结合起来,缺点是处理后的废水中硫化物、色度和耗氧量均有显著增加。清洗由污泥消化获得的沼气(含25%—35%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也可用于中和碱废水。

3.生物处理法

利用微生物可以把有机物氧化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的这一功能,经常采用一定人工措施大量繁殖微生物。

(1)好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好氧微生物,在有氧环境下,把废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主要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等,这种方法处理效率高,应用面广。

(2)厌氧生物处理法

应用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降解有机污染物,最后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的方法。主要用于有机污泥、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的处理。如啤酒厂、屠宰厂。

(3)自然生物处理法

应用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工艺简单,建设费用和运行成本都比较低,但其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处理技术有稳定塘和土地处理法。

三、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

在染色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往往遇到以下问题:(1)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仅仅了解废水水质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工程经验和直觉进行设计,这样往往造成工程缺陷,使建成的处理系统处理废水不能达标排放;(2)在有些设计中,因为对出水的达标要求严格,使设计出的工艺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偏高;(3)在许多现有的处理系统中,由于所要处理的水质发生改变,原有工艺不能针对目前的水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以上的这些都涉及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和优化管理运行问题。

如何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处理效果,对于污水处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指出的是,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基于污水水质分析,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一定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运行成本。而在各染色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实际工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处理系统是不可能的,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企业的废水处理是最优,但它对其他的染色厂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本论文对染色废水处理系统优化研究只是为提出一个系统优化改造和优化运行的概念和思路,并不是要提出一个能对所有染色废水有最优处理效果的处理系统。

四、系统工艺改造的总体思路

污水处理厂废水的水质为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和颜色的有机废水,各染色子行业排放的废水所含污染物质不同,其相应的治理工艺流程也不同。对染色废水处理,工程上一般用物化法和生化法或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法。物化处理有见效快、水力停留时间短的优势,但其处理费用高、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困难、存在二次污染的隐患。虽然臭氧氧化、活性碳吸附、电解等方法有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它们较高的运行费用却使厂家无法承受。但前述的几种方法都具有稳定性好的特点。生物处理因具有处理成本较低,并能大幅度去处有机污染物和一定色度的特性使得染色废水治理采用生物治理作为主要治理单元己成为共识。但结合园区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行现状及操作工人素质,为确保污水处理厂处理出水的稳定达标排放,因此改造扩建工艺的设计思想以强化物化处理的原则,以生物处理工艺为重心,尽量提高强化生物处理的作用。鉴于污水处理厂接受的染色废水综合性废水,是典型的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水质性质有其特殊性,而且各有关企业生产废水排放的水质水量的不稳定性,以及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及运行负荷。因此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废水处理工艺,才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在选择处理工艺前,应在分析废水水质及其组成及对废水所要求的处理程度的基础上,确定各单元处理方法和改造工艺流程,以验证改造工艺的有效性。

五、结论

印染生产废水可生化性差,原污水处理系统又存在着设计、施工不尽合理,管理水平落后等缺陷,从而造成了处理出水污染指标达不到排放标准,运行成本高等后果。染色废水处理系统的优化改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问题,而作为集中式染色废水处理厂的优化就更加困难了。从目的上它不仅要在污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技术和经济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方法,找出最佳的设计工艺方案。并在设计工况条件下,找出最佳的设施组合和最佳工艺参数,而且,还要在污水的成份和水量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优化运行措施和最少的运行成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诸多限制,并且各种印染废水水质各异,水量大小不一的设计情况下,要求得到一个能严格意义上普遍性的染色废水优化方法十分困难,某一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对某一区域内的废水处理是最优的,但它对其他的企业可能就并不能做到最优。因此,在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同时也要为保护我们仅有的水资源提高人类意识,转变观念,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多做努力。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2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赖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1.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张之洞较李鸿章的认识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注: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辑下册,第907-908页。)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1.3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量,他们或是仿造纺织机械,或是直接投资购买西方机器办厂,从而导致了民族资本纺织工业的兴起。如华侨商人陈启沅早年在南洋经商之时,曾遍历各埠,对机器缫出的厂丝之精美极为羡慕,从而“考求机器之学”。回国后,他于1872年在广东南海县仿造机器,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中国近代民族纺织工业的先河。上海买办黄佐卿则于1881年投资10万两,从法国购进缫进车100台及其它辅助设备,创办公和永缫丝厂,成为上海民族资本机器缫丝业的先导。

综上所述,西方近代纺织技术的日趋成熟和洋布、洋沙的大量输入中国,使棉纺织手工业受到严重打击,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

纺织工业包含许多行业。即使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时期,也有缫丝、轧花、纺织机器制造、毛纺织、棉纺织等行业。

近代纺织工业发端于缫丝业。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仿造法式双捻直辖式丝车,取名“机汽大偈”。其基本特点是使用蒸汽锅炉,把蒸汽通过蒸汽管输送到各缫丝工作台上煮茧,大大提高了缫丝质量和产量。该厂投产3年,盈利丰厚,影响日广,南海等县民营机器缫丝厂随之相继出现。到1881年,广东有10家缫丝厂,2400台丝车,每厂有工人四五百人。同年,上海公和永缫丝厂诞生。1887年,法国向中国订购生丝,出口增加,公和永缫丝厂的丝车由100台扩展到900台。到1894年,上海有机器缫丝厂12家,丝车4000余台,年产丝4400担。据不完全统计,1894年全国机器缫丝厂有120家,丝车3万多台,工人3万余人,工人总数占10余种新工业的一半。(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7页。)这种情况表明,机器缫丝业已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一支排头兵。

轧花业也是较早引进机器生产的行业之一。1876年前后,上海奉贤县程恒昌创建轧花厂,拥有轧花机100台,柴油发动机5台,工人224人,是中国最早的动力机器轧花厂。此后,较著名的有宁波通久源轧花厂,成立于1887年,引进日本机器,聘请日本技师,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在上海,1891年前后相继成立了棉利公司、源记公司、礼和永等轧花厂。仅上海、宁波两地在1895年就拥有240余台动力轧花机,工人1200人左右。动力机器轧花业初步形成。

随着缫丝业与轧花业的兴起,中国纺织机器制造业应运而生,但当时还处于仿制洋机器阶段。上海永昌机器厂是最早仿制缫丝机的工厂,成立于1882年。该厂仿造意大利式缫丝车及丝厂用的小马力蒸汽机,产品畅销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为这些地区机器缫丝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张万祥锡记铁工厂则是最早仿制日本式轧花机的工厂,成立于1887年,其产品在最盛时供不应求。因轧花车畅销利厚,许多铁工厂也陆续购进车床仿制,并有所革新。

上述这些企业,就性质而言,属于纯粹商办的纺织企业。而毛纺织、棉纺织企业,在近代纺织工业兴起时期则属于官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性质。

毛纺织企业的创办,当时仅有甘肃织呢局一家。1876年,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拨款20万两在兰州筹建,从德国购进蒸汽机2台、毛织机及其配套设备56台,并聘请德国技师13人。1880年9月建成开工,日产呢绒145米左右。1881年,全年共生产呢绒1.8万米左右,但销路不佳。1882年冬,德国技师合同期满回国,次年即发生锅炉爆炸。这家官办企业就停工歇业,近代毛纺织业在其草创阶段只昙花一现即行夭折。此后25年里,中国再没有出现新的毛纺织厂。

棉纺织业的创办起步最晚,但后来居上,迅速发展成为近代纺织工业的主体。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一家官督商办、规模较大的棉纺织企业,创设于1876年,实际筹创始于1878年。历经12年周折,终于1889年12月28日试车,1890年投产。该厂共有纱锭3.5万枚,织机530台,工人约4000人。织布局开工后,营业甚盛,纺纱利润尤厚。据翁同和《翁文恭公日记》1893年5月10日所记:织布局每月获利1.2万两。李鸿章为大利所诱,决定大规模扩充纺纱,令出使英国大臣速购纱机百部。不料新机订购未妥,织布局于1893年10月19日发生严重火灾,延烧全厂,损失70余万两。访局被焚后,李鸿章急图恢复,并于1894年9月部分建成开工,改称“华盛纺织总厂”。在上海,由官商合办的棉纺织企业则有华新纺织新局,成立于1891年,有纺锭7000余枚,1892年增加2000余枚,1894年增设布机50台。据统计,至1895年,上海共有棉纺织厂7家(包括被毁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纱锭约21万枚,布机2300台。(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下卷,第8页。)在武昌,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是当时一家规模较大的官办棉纺织企业。该厂于1892年底正式开车,设备有布机1000台,纱锭3万余枚。该厂纺织的棉纱、棉布“甚合华人之用,通行各省”,因而“利源日广”。只是该厂从筹办起就靠官方贷款维持,以致形成沉重负担,而织布局所得利润又被张之洞用于补助铁厂及枪炮厂,使织布局的发展举步维艰。此外,张之洞在甲午战争后还相继建成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与织布局合称“湖北纺织四局”。

近代纺织工业兴办的状况表明,至1894年甲午战争,以棉纺织工业为主体的近代纺织工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和商办的格局。

三、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历史作用

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初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3.1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作用。如前所述,洋务派官僚兴办纺织工业的动机除了追求利润之外,就是为了保护利权,堵塞漏卮。而一些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有识之士,更有与外国资本势力“商战”的意图。参加过上海机器织布局筹建的郑观应提出:“方今之时,……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自织洋布,以与之抗衡”。他还上禀李鸿章,请“给十五年或十年之限,饬行通商各口,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限内另自纺织。”(注:转引自陈梅龙.论晚清上海机器织布局的性质.近代史研究,1986(3).)鲜明地提出了限制洋人设厂的问题。结果,李鸿章给予了十年专利权。这一“十年专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抵制外国资本势力的作用,打击了洋人试图在中国公开设厂的阴谋。1882年,美商丰泰洋行经理和英商祥生般厂经理集资在上海办纱厂,就被当时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所禁止。1888年,日本资本家在上海筹建轧花局,李鸿章三令五申,指示上海道台据约与日商力争,禁止设立。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企图涉足棉纺织工业的尝试屡次受挫。当然,“十年专利”同时也不准华商另行设局,这样就束缚了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发展,削弱了抵制外国资本的力量。当时,洋布、洋纱的输入有增无减,进口额从1882年的2300万海关两增至1891年的5200万海关两,十年间增长1.3倍。而上海机器织布局年出布24万匹,湖北织布局年出布90多万匹,两者之和相当于1890年进口棉布1556万匹的7.4%。(注:中国近代纺织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7,上卷,第13页。)这虽然打破了国内机织布市场“外洋独擅之利”的垄断局面,但两相比较,洋务派官僚从洋商手里收回的利益,实在是九牛一毛,只起到了“稍分洋商之利”的作用。洋务派官僚“保护权利”的动机与实际效果的巨大反差,正说明他们在洋务运动中所标榜的“自强求富”是何等苍白!

3.2近代纺织企业,采用大机器生产,代表着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引起了生产变革和社会变革。一方面,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纺织企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按照当时的生产水平,工人人均日产棉纱是手工纺纱的近50倍,人均机织布是手工织布的6倍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映了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不论是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还是商办企业,都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追求利润,因此都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出现。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从一开始,就受到封建主义管理方式的种种限制。封建衙门式的管理制度束缚了企业的生命力。政府委派的总办、督办等负责人掌握着企业用人、理财和业务经营的大权,这些人不懂得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更不懂纺织技术,在生产管理上依赖洋人,而在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过分依赖洋人,又导致企业往往受控于洋人。在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近代民族纺织工业不可能得到发展。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所造成的。

3.3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过程,既是一次引进西方纺织技术、开拓近代纺织生产过程,也是一次训练和培养纺织工人和技术力量的过程。通过大规模生产实践,中国第一批近代纺织产业工人和技术力量开始出现。尽管那时纺织工人受封建管理制度的压迫和洋匠的欺凌,但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生产技术,成了后来发展纺织工业的先驱。

3.4纺织产业工人是中国早期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之一。自从国人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甘肃织呢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出现到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已有纺织厂79家,纺织产业工人总数达5万人,占当时全国产业工人总数15万人的1/3。正如指出:“工业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做了革命运动的领导力量。”(注: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卷,第8页。)纺织产业工人一诞生即展开了革命斗争。1891年,上海机器织布机匠就为争取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率先罢工。1891-1911年,有记载的纺织产业工人罢工斗争达35起。这预示着中国政治舞台上一种新的重要的政治力量正在形成,将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不仅对纺织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3

协会进行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根据总的布置,自年日开始。协会调整了工作计划,坚持在搞好学习的基础上,推动行业工作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全面的论述,届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提出了目标和任务。这对协会的工作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告诉我行业要发展,特别是要持续发展,必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道路,必需注重科技创新,不搞低水平的能力扩展。对照我行业,这方面当前确有一些不好的苗头。产业用纺织品的利润率高于纺织行业平均利润率的情况下,纷纷把着眼点投向产业用纺织品,使得一些产品能力增长太快,利润急剧下滑。如:纺粘法非织造布、灯箱广告布等情况就是这样。协会是个行业组织,植根于企业,联系着政府、企业和市场。因此,行业发展上,通过行业自律来规范行为,发挥作用,促进行业稳定健康地发展。要通过人的作用管理企业,通过人的作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通过人的作用使行业能继续快速发展。因此要求人才的素质要高,要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更好地了解国家的产业政策;只有通过学习,才干了解技术发展状况;只有通过学习才干掌握市场规律;只有通过学习才干增加创新的知识基础。

使协会更加贴近企业。学习中,通过学习更加增进了服务意识。注意听取会员、企业、相关协会和有关单位的意见,并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多次走访了解企业的要求和意见、建议,根据行业发展较快的现状。分析运行状况及今后工作重点。年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增速超越0%但是市场拓展相对较缓,新增能力低水平重复的较多,再加上原料涨价,能源紧张,使得行业内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为了使企业加速走出困境,协会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协会内部刊物介绍新产品、新技术,引导企业走新产品开发,自主创新的道路。月下旬协会召开理事会,主题是如何开拓创新和开辟两个市场。国际市场上,国纺织业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如何面对将是一个新的课题。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以国内市场为主,入口只有10%左右。由于国际市场规则复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经验缺乏,请协会专家作专题报告,讲解形势和有关规则。

这一年里,年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一年。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取得了很大成绩,尤其是经过了上半年坚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使我更加牢固树立服务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化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行业服务,为纺织工业服务。现将我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1围绕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工作开展活动

进行行业运行分析1.1根据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的形势。

生产与入口都创下新的记录。纤维消耗量00万吨,年是国纺织工业又一个高峰年。化纤产量100万吨,

预计纤维消耗量达到370万吨,入口110亿美元。产业用纺织品也有新的发展。非织造布10万吨,入口也有增加。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能力增长快但品种单一、原料价格动摇影响、进出口影响等。通过分析提出行业的发展建议。

1.2科技发展与规划

编制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规划设想。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在”期间取得了很大进展,落实党的发展规划。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功能增强。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异,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如膜结构材料、人造器官、高性能纤维等,差别比较明显。经过调研和征求专家意见,规划中提出了行业在今后五年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

1.3推荐科技型企业和相关人物

鼓励创新,为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布置,评选科技型企业。经我协会推荐:大连华阳、海蓉、山东同大等被评为协会科技型企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评出十大创新人物,年中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日益突出创新主题。协会推荐山东同大的王乐智总经理作为候选人。经过几轮投票,王乐智获得年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的殊荣。

1.4年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

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积极组织申报。经过评审有9项获奖,年中国纺织协会科技进步奖的评选工作中。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等奖项,四等奖项。

1.5开展咨询工作

协会为国内外的企业和组织进行咨询,这一年里。如参与大连市服装纺织行业“规划咨询项目、国外公司咨询等,有针对性的提出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工业的问题和建议。

组织召开专业学术会议

学术交流会

水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针刺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纺粘非织造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衬布专业技术交流会

会议将于年月在北京召开这些会议上,超细纤维人造革高新技术研讨会的准备工作。大家交流了新产品开发、生产、市场推广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当前存在问题,尤其是对原料价格、供应、产品销售、产品质量、压价竞争等问题反应强烈,也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对提高质量、公平竞争等取得共识。

3扩大交流和市场开发

3.1推动产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携带产品到农业推广基地试验。虽然结果不理想,为了扩大应用领域的推广。但是得到一些对农用材料的认识也使我受益非浅。还要继续进行这项工作,推动产业用纺织品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3.开发国外市场

组织企业参与瑞士的非织造布展览会和法兰克福的产业用纺织品展览会。企业反应有收获,为了扩大国外市场。扩大了影响,建立了联系,找到客户。

3.3与相关协会交流合作

以及与国内汽车、农业、建筑、塑料等协会的合作交流。加大与美国、欧洲、澳洲、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协会的联系和交流。

4与产业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交办的工作

进行桑麻基金奖和陈维稷优秀论文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根据学会的布置。

企业、学校和科研部门在科研、生产、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效果和宝贵的经验,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是当前发展较快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个行业。并在各种场所发表了论文,其中有很多论文内容丰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工作效果突出。学会的安排下进行推荐和组织专家进行初评,取得很好的效果。

5军工配套工作

关系到国家平安和国防现代化。多年来纺织行业在配套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技术纺织品的优势,军工配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管在载人航天活动中,还是武器装备的研究生产中,纺织行业的配套队伍始终是一支生力军,效果卓著。年在军工配套工作中,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5.1协调配套工作中的问题

5.反映军工配套中的问题

5.3解决原料问题

规范工作

尤其在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中,当前的经济活动中。规范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根据当前工作的重点要求,开展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1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入口单耗标准的审定

3国家军用规范的制修订工作

7年工作要点:

加快行业健康发展7.1落实国家”规划。

资源充分利用和降低能耗、开发绿色生产方面开展工作,7.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继续发展战略。加大创新力度

7.3继续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开展专业技术交流活动

7.4规范工作

大家共同努力,7.5争创名牌工作。争取在优势项目上有个突破

7.办好第七届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

7.7协会换届工作

8几点看法

8.1布局问题

又相对比较集中。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辽宁、河北、上海等几个省市占了70%多,国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发展很快。中原地区占了0%多,西部地区则很少。今后的工作中,应对内陆地区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走出了这一步,内蒙、新疆、甘肃等省投入建设。

8.价格与质量问题

祭出了压价的法宝。有些复合产品的价格甚至比单一原料的产品还要廉价。这些显然是不合理的鼓励公平竞争,当前一些生产厂家和设备生产厂家为了抢占市场。合理的范围内开展价格上的竞争,就是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损耗、降低利息来取得价格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竞争,才干充分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也能充分体现实践科技发展观。提倡这样的竞争,相反,采用以次充好,原料配比不符等方法来压价竞争这是不对的坚决反对。

8.3人才问题

这是有道理的国当前产业用纺织品和非织造布的发展已经显现出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当前不只缺乏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一种说法是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缺乏专业的技师和技工。想,协会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培养专业人才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抓出成效。

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8.4抓住新时期的发展机遇。

国的各行各业都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期间。解到汽车工业到010年将发展到年产汽车870万辆(有说890万辆和1000万辆的其中小汽车500万辆。铁路在期间还将修建客运专线9800km其中时速00km以上的为5457km总投资1500亿元。垃圾填埋场、水利等都有较大发展。这些建设都给我发明了机会,想大家决不会错失良机。

8.5科学发展观问题

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科学发展观是大家都熟记在心的如何能使这一观念真正发挥实效,确要动一番脑筋。产品都是技术纺织品,都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单一工艺恐难以实现,要走复合工艺、多种材质的路线。同时降低能耗也是一个大问题。国的能耗较大,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5倍,德国的倍,日本的9倍,可见能耗之大。当然这与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有很大关系。但是国的单位产品能耗也大大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约高出400%国产纺织设备的能耗要比国外先进设备高030%这也是事实。国的能源较缺乏,所以如何降低能耗是一个值得花费心思的事情。国外发达国家都走过发展—污染—治理的道路,否必需重复走这一条路?看过几个制毡厂,都是小企业,污水根本没有治理就排出去了直接流到外面的一个坑里。虽然每天量不大,但天长日久也是不得的切不可现在赚了钱,污染留给子孙。参与环境治理也是一份责任。

8.创新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4

对九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各方面的预计是总趋势仍是增长状态。其中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可达3%左右,发展中国家年增长率将在4%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世界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世界纺织品贸易扩大1.5个百分点。这就是说九十年代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纺织品出口面对的是相对景气的市场,其容量每年至少扩大3%左右。但问题是,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按照原有市场比例去填补新增部分,能否继续扩大纺织品出口将主要取决于我们的竞争实力。那么近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又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归纳为5点:

1.1深加工出口比重不断增加,出口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高附加值方向转化。

表1的有关数据资料表明,1992年一1993年中服装出口的增长率高于纺织品的增长率,1994年服装出口增长幅度虽略低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幅度,但其出口仍占总出口额的66.7%。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原料价格急剧上涨,工资优势削弱、纺织初级产品的比较效益下降所致。

另据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称,1994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服装增长30%,高达81亿美元。毫无疑问,服装出口占整个纤维制品出口的比例日益增长,是产品的附加值增高、加工深度延长的表现。但是从出口的服装来看,我国服装价格依然较低,仍是一种数量型、资源型的深加工,是凭借服装出口数量的大量增加而使出口额增加,而不是通过单件服装的价格提高。

1.2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仍以天然纤维产品为主

从出口的纱线来看,1994年共出口28.05万吨,其中棉纱线出口达19.49万吨,占69.5%;亚麻与竺麻纱出口6.14万吨,占21‘9%;合成短纤与棉混纺纱线出口2.42万吨,仅占8.6%。而出口织物中,棉织物的出口约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几大产棉国之一,并且盛产丝、麻等天然纺织纤维。由于我国在化纤生产方面还处于落后地位,因此出口产品的原料结构以天然纤维为主这一局面可能还要维持相当的一段时期。

1.3直接出口的比重没有太大增加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纤维制品出口的国家(地区)中日本一直占据第二位,香港是第一位。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中对日出口额为73.82亿美元,占20.8%;对香港出口额为124.51亿美元,占35.0%。中国产品通过香港间接进人其他国家的比重相当大。九七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以预见我国对其他国家的纺织品直接出口会增大。

1.4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没有变化

以梭织服装为例,梭织服装94年出口金额142.68亿美元,比93年增长30.2%,出口量比93年增加15.1%,而单位产品价格仅增长13.1%。这表明我国出口的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和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提高,但以量取胜的根本格局仍没有较大变化。中国现正对纺织业的不合理结构进行调整,希望改变以量取胜,产品竞争靠低价的形势。如果这种格局能得以改变,将大大加强中国纺织产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为重振纺织工业奠定基础。

1.5原料紧缺限制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

近年由于棉、麻、丝等原料的供不应求导致纺织业需用的原料价格上涨,单位数量出口价格下降,这给企业的生产带来极大困难,很多纺织企业被迫停产待料,从而使纺织产品出口受到很大影响。1995年原棉价格开始有所回落,这种紧张状况才稍稍得以缓解。中国对日本纺织产品的出口同样具有以上特点,并且在近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

2日本纺织现状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来看,各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纺织业也大都经历了幼稚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过程。日本纺织业也不例外,其纺织业已进人衰退期,可谓夕阳产业,无论怎样予以保护,它的消亡只是个时间问题,而中国的纺织业则正处于兴盛时期,两国若能在这一领域加强合作,那么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挥。目前,纺织产业在日本产业中的比率正在逐渐缩小,其现有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小,生产周期短,快速交货等特点,生产产品多属于高档纺织品。

日本是一个经济增长率及个人消费支出大的国家。根据经济学上的观点:当一国的人均收入增高后,个人用于食物方面的消费所占的比重会大大降低,而用于衣着、娱乐的费用则会增加。日本自经济飞速增长以来,其国民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在逐年上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用纺织品、装饰用纺织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可见,日本市场对纺织产品的需求量还是相当大的,其对纺织品的需求呈现以下特点:(1)成衣需求量大,且追求高档名牌服装;(2)时装周期逐步缩短,款式更新速度快;(3)由于总体购买力的上升,对价格便宜的中、低档货需求也将上升,物美价廉的商品仍表现出较强的吸引力;(4)日本对进口成衣没有限额限制,吸引了众多制衣厂商进军其市场,以实现货源地多元化的目标;(5)日本制衣业取代进口的能力不强,大量原料型产品仍需进口。另外,日本商家获信息快且准确。

3、中国要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日纺织品出口额将困难重重。

1993年日本纺织产品进口2万亿日元的总额中,中国的比重高达42%,金额为8470亿日元。日本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历来国内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中国纺织产品对日出口的激增长,使日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鉴于此,日本通产省1994年12月5日生效一份《关于制定纺织品保障措施的手续问题》的提案,规定了动用MFA保障条款保护日本纺织业的具体操作手续,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中国。如果日本只对中国设限,那么其他国家就会利用此机会抢占日本市场。因此,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情况不容乐观。

日本现正实行货源地多元化的政策,使其对某一国的进口都不至于完全占领该国的市场,而近几年中国纺织品已占日进口纺织品数的一半左右。加之,日本市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关税贸易障碍,如:高标准测试要求;分销渠道复杂及一些强大的工业联盟等等,这一切都使中国对日出口纺织的难度加大了。当日本的人均纤维消费水平达到饱和之后,其国民的消费就会转向其它领域,到那时中国要再想提高对日出口量将会更加艰难。

从以上几方面的情况分析看,近期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不利因素多于有利因素,但是通过双方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新领域,两国贸易前景仍是美好的。那么近期中日纺织品贸易具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1)中国对日纺织品出口总额不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甚至可能会有所减少;(2)中国对日出口成衣比重会逐年增加,纺织品生产原料仍然以天然纤维为主;(3)日本在1997年以前,将保持我国纺织品出口主销市场的第二位,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可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纺织产品出口国家;(4)中国纺织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比前两年有可能减少;(5)中国从日本进口的纺织品化纤原料将进一步增加。

随着南亚和东盟各国纺织业的兴起,中国纺织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建议应采取以下对策:(l)中国纺织工业出口企业应该加强市场多元化战略,以免一国设限,就造成严重影响;(2)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应朝高附加值、深加工的服装业进军;(3)切实落实外贸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日本可能提出的关于限制纺织品进口的双边磋商,采取灵活的应对策略;(4)九十年代,按照国际纺织品出口发展规律,我国纺织品出口已进人成熟期,而且现阶段纺织工业作为出口支柱产业为国家积累外汇资金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国家还应大力扶持纺织工业,促进出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纺织品市场基本走势及对策,纺织经济研究1994.(10):19

2方兴.纺织工业出口外向型战略的伟大成果.中国纺织经济.1995.(3):6一7

3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仕.1994:632一636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纺织工程;五位一体;实践教学;实施效果

纺织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与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专业紧紧围绕构建“五位一体”(“课程为基、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全程覆盖”)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纺织人才为目标,通过统筹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建了多维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本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纺织领域内较为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实践教学作为本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总体培养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不仅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时,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均有重要贡献。本专业的时间教学培养目标为: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见表1。

2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培养目标实现路径与举措

利用发挥纺织服装实验教学基地和纺织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平台的设备先进性优势,作为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独立实践课程及部分集中实践的教学场所,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生产性优势,作为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及大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进行参观认识、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积极采用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业界精英进课堂、项目化教育、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科研活动等多项举措,紧紧围绕“五位一体”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纺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表2所示。以下从“课程为基、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全程覆盖”阐述本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实现路径与举措。2.1课程为基。实践教学以课程为基础,具体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融入具体课程。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内实践教学、独立实践课程及集中实践三部分组成,总共包含54门课程,必修选修各27门。其中课内实践教学包含必修课16门10.5学分共272学时,选修课24门12.5学分共396学时(学分及学时数均为实践部分);独立实践课程3门3个学分共96学时(必修);必修性集中实践课程8门33学分共39周教学时长,选修性集中实践课程3门6学分共6周教学时长。2.2产教融合。努力探索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的培养模式,多门专业课程如《化纤工艺学》《织造学》《针织学》《新型纺纱》《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均为产教融合课程,课程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学生进企业现场授课、实习实验,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企业精英进课堂,企业与学校共同商定项目等方式,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2.3项目驱动。项目驱动是指以工作任务为项目,作为教学目标,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完成项目目标[1]。以完成某项任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即为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发掘学生潜能,培养自信;体验社会分工,培养职业精神,这些素质的提高对培养方案的达成起到积极的作用[2]。本专业在课程大纲的撰写中,要求体现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广泛应用。如《纺纱学》《织物组织学》《针织学》《变形纱与花式线》《新型纺纱》《针织物组织与产品设计》等课内实践环节,《纺织材料学》《织造学实验》等独立实践课程,以及《金工实习》《纺织工艺课程设计》《纺织品检验实训》《纺织专业综合实训》《机织/针织/非织造品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集中性实践环节中均体现了项目驱动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2.4基地支撑。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校内校外基地支撑,校内的纺织服装实验教学基地和纺织材料实验教学中心以及省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平台,作为课程实践环节和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独立实践课程及部分集中实践的教学场所,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及创新能力;校外有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浙江七色彩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数十家实习实训基地,作为部分课内实践教学及大部分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进行参观认识、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2.5全程覆。盖培养方案中的54个实践环节覆盖整个培养过程,各个学期的实践教学环节数见表3。

3“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成效

通过“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本专业学生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均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与提高,在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获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科研方面:2018年本专业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项目8项,其中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项,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3项,绍兴市科技创新项目1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1篇,EI收录论文2篇,国内一级期刊1篇)。学科竞赛方面:2018年,本专业学生在中国纺织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浙江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理论)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在浙江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经管类)中获二等奖1项;在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物理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在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上获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4项。

4结语

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本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本专业通过“课程为基、产教融合、项目驱动、基地支撑、全程覆盖”的“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加强了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科研、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其盛.项目驱动法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教育现代化,2018,5(49):370-371.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分析了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设置了不同类别市场的准入规则,从而针对性探讨了应对这些规则的几项策略。

纺织与服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出口创汇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纺织品服装年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保持在1/5以上。纺织与服装进出口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人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但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我国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顺差增长率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原因是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各进口国已经在国际贸易中针对我国设置了不同类别市场的准人规则,并成为新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分析

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三大市场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35%以上。这些国家和地区针对我国实行的贸易保护非关税壁垒规则主要常见的几种有:配额和特别保障措施;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等,此外不同的国家还有针对性的准人规则。

1.1美国市场

美国有多个纺织品服装相关标准的组织,如联邦贸易委员会(F"I''''C)、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等。他们的职责和职能是制定贸易法规,监督和执行国会通过法规,制定和执行纺织服装相关标准,并对违反这些法规标准者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惩罚。美国对纺织品进口的管理内容包括:关税、原产地(证)、反非法转口及海关检验等。

1.2欧盟市场

欧盟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有影响的法律文件较多,欧盟理事会和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文件主要有条例(regulations)、指令(directives)、决议(decisions)、建议和意见(recommendationsandopinions)四种形式。其中建议和意见虽不具有约束力,但影响很大。此外,欧盟区域成员国对纺织品服装的相关法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英国有纺织品服装贸易描述法,西班牙有皇家法令,葡萄牙有原产地标识等。而据报道,西班牙新修定的皇家法令在海关和销售法规中要求所有纺织品和服装用西班牙语标记;服装标记必须显示原产国和洗涤说明。葡萄牙则要求一般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的货物必须用葡萄牙语标记一些使用说明和成份信息,必须显示产品的有效期和进口商地址;纺织品和服装必须显示洗涤说明。

1.3日本市场

我国纺织品服装在进人日本时,日本贸易商会有一套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审核的机制,一般可分为日本工业标准(JISL)、产品责任法(P/I)与产品品质标准判定三种规范。而日本商社或公司从中国进口纺织服饰品时,都会订立一整套的质量检测标准,而要求生产商于指定的质量检测机构取得合格认证或授权,才允许在日本境内上市销售。在日本最新的纺织品服装检测项目标准中针对各类纺织品或服饰品,要分别从物理性质、染色坚牢度、产品规格、安全性(药剂残留等)、产品外观、缝制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检测。

2、集中力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当前形势下,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人壁垒规则技术复杂、隐蔽性强、扩散效应大、影响面广,已经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出口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当前国际上的各种市场准人规则,我们的纺织品服装行业该怎么应对呢?如下提出了几点看法。

2.1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相关工作

设立专门政府部门负责国外有关标准和技术法规的信息收集工作,加紧研究发达国家对纺织品设置的技术壁垒,对不合理的技术壁垒,要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同时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纺织品服装的技术防线,为纺织企业早预警、早准备、打破壁垒、扩大出口提供便利条件。例如,“中国流行面料”系统工程就是为了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阻碍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因素,它是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发起组建起来的。其核心内容是组织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用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引导产品开发,用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纺织品商业标准指导生产和贸易,整体推进“中国流行面料”相关企业的产品开发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国高档面料精品形象。该工程运作几年来,不仅对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开发起到了导向作用,而中国的流行面料也已经成为符合流行趋势,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和突出产品创新意识的代名词,反映了我国纺织品开发的先进水平。

2.2完善我国的认证制度,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及互认工作

认证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我国商品成功跨出国门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我国的认证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保护本国市场的TBT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美国有55种认证体系,日本有25种认证体系,欧盟内有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而我国第一个集中统一的认证认可体系“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2006年3月才刚刚建立。虽然我国的认证体系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近几年我国的认可机构数量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截至2009年1月31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各类认证机构、实验室及检查机构3大门类共计14个领域的3814家机构。同时服务水平和服务领域有了很大提高,有效性和及时性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要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此外,我们应广泛深人宣传,大力推广ISO,IEC等一系列国际性标准的认证,进一步扩大生产企业认证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有实力的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证书,为其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取得“通行证”。

2.3改进生产工艺,扩大信息渠道,加强对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的研究

我国纺织服装尽管在禁用偶氮染料、重金属、甲醛检测等方面有检测标准,但在一些新的检验领域,如环境污染检测等方面检测手段相对落后,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培养技术人员队伍,加强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加强与发达国家检测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尽早做到检测机构的相互认可工作。目前,我国在纺织品检测基础建设方面投人还不够,像功能性纺织品、生态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检测仪器设备还比较缺乏;此外,现有检测机构并没有完全发挥检测和认证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检测服务的延伸和外延。

3、走好纺织工业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纺织工业在新世纪抓住经济全球化发展机遇而谋求更大发展的根本之路。

3.1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与提升纺纱、织造、染整和服装加工设备,是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纺机产品仍以机械结构为主,单机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不高,多单元联合机的传动采用电子变频调速技术和IPC工控技术,还处于开发试用阶段,高科技的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电子通讯技术为数更少。实现纺织机械机电一体化,不仅是单机,还应是联合机实现多机台的集群控制,实现工艺参数的在线监测,使电子信息技术融于机械技术,实现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为纺织机械的自动化、高速化、连续化和智能化打好基础,最终替代传统的、以机械结构为主的落后技术装备,提高我国纺织行业的竞争力。

3.2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纺织行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以先进、高效、稳定的企业信息网络系统为基础单位的行业信息网络,构建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查询便捷的行业信息数据库和注重实效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符合信息化要求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适合国内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交易规则。

3.3绿色纺织品及环保技术

发展绿色纺织品,顺应了当代国际纺织品贸易的需要,有助于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要高度重视绿色环保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积极采用新原料、新工艺,推进清洁生产,降耗节能,应用纤维制品的回收技术,开发利用纺织再生资源,开发对环境有利、安全防护、卫生保健、回归自然的生态纤维制品。环保任务较重的印染企业,应多采用低浴比染色、无水印花、转移印花、喷射印花、涂料印花、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工艺。行业组织要加强建设项目的环保认证,推广国际通行的环境领域的产品和体系认证。环保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已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我国不仅把这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行动上也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

4、提升产品档次,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我国历来以价格因素抢占市场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容易成为一些国家对我国设限的借口。因此,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必须尽快改变传统以量取胜、以规模取胜的做法,首先要在提升产品档次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其次,在出口模式上,应在产品多样化、市场多元化上努力。

4.1提升产品档次

2010年人大、政协“两会”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而认真实施包括纺织在内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被列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头等大事。而提升各类产品的档次,应以面料为突破口,带动从上游到下游产品的质量和创新水平,包括纤维材料的创新,应用高新技术实现化学纤维、纤维素纤维、蛋白质纤维等材料功能及应用领域的创新;加工技术创新,重点在面料开发,突破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以及纱线、织造等关键技术;将数字化加工技术与信息化结合,融开发设计、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为一体,提高产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认为,“我们在落实行业调整振兴规划时,应把重点放在鼓励行业企业机制、体制创新和模式创新方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有限的投人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促进纺织行业的全面振兴和纺织产品档次的整体提升。”

4.2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近年来,我国已呈现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向亚洲地区的扩张趋势,扩大对亚洲地区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还将有很大潜力可挖。另外,我国企业还要积极对独联体、中东欧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进行调研,寻找市场空白,挖掘市场需求,努力扩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需要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在市场开拓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制定能够从整体上加强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方案;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国内企业的生产、销售、价格、销后服务等方面的联合行动,以发挥集团军的优势;加强与国外有关行业组织的联系,构建与进口地区政府的关系,为企业争取较好的贸易环境。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7

[关键词]:染织设计;染织设计教育;织物设计;图案设计;产品造型设计

随着中国成功叩开WTO大门,正逐步复苏的中国纺织业如同装载了强大推进器,融入世界纺织经济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由于近年国内房地产业购销两旺发展迅速,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需求,丰富了中国纺织终端产品的品种,使中国纺织业一扫前些年由于技术落后消费不旺陷入停滞不前的阴霾,阵痛过后,中国纺织业的经济结构正朝更加合理、更加融入世界纺织经济的方向发展。在2001年“中国三大纺织品(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结构为68∶22∶10”①P1,目前正朝先进发达国家三大纺织品各占30%的比例发展。中国纺织业的强劲增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使我们必须再次思考传统染织设计教育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新世纪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对染织设计人才的需求。

1、中国当代染织设计教育的现状:

中国的现代染织设计教育由庞薰琴、雷圭元、沈福文、陈之佛等巨匠亲手创立中起步,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中国纺织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了大量染织设计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染织设计教育伴随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而步入其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苏州丝绸工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的染织设计专业蓬勃发展,毕业生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而供不应求。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计划经济时代先天不足的中国纺织工业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发展形势急转直下很快雄风不在,其间接影响是80年代中期以来,染织设计教育伴随着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后进入长期的调整期,“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情况起了很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纺织印染产品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②P52。这一时期染织设计教育由于毕业生就业不畅而导致生源问题,全国艺术院校中染织设计专业被新兴的服装设计专业挤压,甚至关停并转。目前硕果仅存的院校屈指可数。

当前的我国高校染织设计教育令人担忧:首先由于一段时期以来的纺织品行业的不景气造成一些院校(艺术类与工科类)染织专业学生的招生困难与就业问题,因而使得一些院校对染织专业系科进行了重组,一般情况是染织专业从属于热门的“服装设计专业”形成染织服装专业,由于新兴家纺行业在中国的迅速崛起,服装、装饰、产业三分天下的局面将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地确立。这对当前的染织设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目前高校染织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机制实际上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家纺行业的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对纺织品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当前高校染织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仍较陈旧,与八十年代并无太多变化,相反生源素质在“扩招”之后以大不如以前,其教学目标仍以平面图案设计为主,培养纺织品图案设计师,在纺织品设计:“织物设计”、“图案设计”、“造型设计”三个层面中重视图案设计,而忽略纺织品织物设计(纺织品织物设计一般是我国工科院校中独立的专业)与产品造型设计教育,因而培养出的学生虽具有较强的图案设计能力,但由于对纺织品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纺织品产品造型设计等缺乏足够的知识。他们对纺织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无法全面地借助纺织品纤维、织物特征表达织物之美。也无法根据纺织品最终产品造型特点完美表达纺织品的图案之美。

2、染织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

纺织业新一轮的发展浪潮,必将产生对具备现代设计思想的新一代染织设计人才的巨大需求,实际上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显现:广东、浙江、江苏等省的民营印染企业高薪招聘染织设计人才,对高级设计人才甚至不惜开出十万年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所构成的教育方式急待改革和重新定位”③P53染织设计专业应如何调整办学思路和教学方向,培养具备全面艺术素质:图案设计、纺织品造型设计(服装设计;家纺设计)又有织物设计能力的新一代纺织品设计人才,应对我国纺织业发展的要求,促进我国纺织业向国际水平迈进,是我国染织设计教育界的新课题。

多年来印、染、织、绣各专业分工明确各自为阵,是国内纺织业生产流水线上几乎不相关的专业,分工极细。这种苏联式的专才培养方式,的确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初期,纺织业各专业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此种人才培养已不适应当代中国纺织经济发展的需要。专业分工过细使纺织业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对相关专业知之甚少,不利于相关专业的连接与交叉。因而这类专才在实践中通常都忠实于自己的专业,很难在实践中有所创新。专业交叉与碰撞是创新的重要方法,而我们所培养的“染织设计师”实际上是专注于平面图形设计的“图案设计师”,对纺织品的印、染、织、绣等纯技术层面仅限于了解而涉及不深,因而设计师不能直接参与面料产品的设计开发,仅是为现成的面料提供“花样”。国内纺织行业现行的面料设计开发的一般模式为:面料的组织结构设计、面料染整设计等工作由专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图案设计师负责面料的图案与色彩设计。国内的实际情况也一般如此,搞面料的不懂“图案、色彩”,搞花样的不懂面料的“产品设计”。这种染织设计的弊端是没有一位“总设计师”全面把握纺织品的设计方向,因此最终生产出的纺织产品其设计风格往往是混杂的、凌乱的;而非整体的、统一的、协调的风格。试想,未来十年我们的这种染织设计方式如何应对西方纺织产品的强劲冲击。

高校染织设计专业应根据目前及未来纺织业发展需要,打通文理科,使艺术院校与工科院校的染织专业互通有无,即艺术院校染织专业应当充实织物设计教学,完善产品造型设计教学,同时应加强对新兴家纺设计的研究,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目前中国纺织行业空前发展的需求。而工科院校染织专业充实美术、图案设计教学,增加产品造型设计教学。这样染织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便可以被大大拓宽,他们能掌握从织物设计到图案设计再到产品设计的全面纺织品设计知识和能力。设想如果一位染织设计师精通花样设计的同时又通晓织物组织设计、面料染整设计,事实上,其一人便能完成面料设计开发的全部过程,那么染织设计师就可以这样去工作,全面考虑织物组织结构、花样、色彩、染整的搭配与组合,把纺织品面料设计总体上作为一件流行艺术作品来设计开发。使染织设计把织物设计、图案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整体上作为艺术设计工作。

同时我们所培养的新一代纺织品设计师仅具备较全面的专业素养仍是不够的,还应加上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市场营销”,以培养学生具有CI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略及市场调查与拓展等全面能力。使我们新一代染织设计师在具备较全面专业素养的同时又有纺织品市场营销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各方面能力又能拓展学生未来的就业空间。“设计教育说到底是发展人的智慧与创造精神的创新教育”④P44,通过这种以创新为宗旨的对染织设计专业重新定位和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培养出符合中国纺织业继续发展所急需的新一代以国际水平为目标的高级染织设计师。

3、结语:

“今天占世界纤维加工能力四分之一强的中国不再只是纺织服装初级产品的制造工厂,产品开发和创新正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从大国向强国历史性转变的推动力”⑤P3。在中国纺织经济融入世界纺织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染织设计教育界肩负重任,培养既有高水平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又具备独立打样制作技术能力的染织设计师是中国染织设计教育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面料设计一直是同时走两条不同的路:工科院校的面料产品工程设计与艺术院校的染织设计,几乎互不搭界,都有各自完整的学术体系。现在应该共同携起手来,使两种设计教育方式优势互补,培养具备既有“面料组织设计打样”、“染整工艺设计”的独立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图案与色彩”“产品造型(服装设计、家纺设计)”设计能力和对“流行时尚”高度敏锐的艺术设计人才。原有染织设计教育体系已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的需要,应进行与时俱进的变革,通过对旧有染织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使我们的染织设计人才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和提升,使未来染织设计师的设计“自由度”空前提高和拓展,把纺织品设计以一种崭新的“艺术设计”的方法当作艺术作品来设计,来进行艺术表现。以这种新的设计方式来设计开发新型纺织品面料,冲破了我国纺织品设计的固有思维定势,势必对我国染织设计与纺织品面料设计教育带来设计观念上的冲击。使我们真正地以“艺术设计”的方式来设计纺织品,更快地追赶当今国际纺织品流行时尚,为中国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中国原创”的染织设计。

参考文献:

①杨东辉.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创新[C].《第二届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与开发论坛论文集》,6/2002

②胡国瑞.从叠石桥印花布花样设计市场看染织美术设计的新机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6/2002

③贾京生.信息社会急需改革的染织艺术设计与教学[J].《装饰》,总第114期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与实施;高质量发展

纺织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其产业高度成熟,但产能高度饱和,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同时还面临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双重挤压”,劳动力与能源的比较优势正逐渐消失[1]。应对纺织产业困境,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建成纺织强国;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用纺织品比重,推进纺织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纺织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攻方向[2]。在这种大背景下,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优势[3]。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实践、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实践等活动结合并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机体,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实施的舞台[4]。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具体包括决策系统、组织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及规则系统等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相结合,以完善创新投入、运行和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5]。我公司是陕西省纺织科学研究院在实施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过程中成立的国有控股科技型企业,从创建初期就以“科技为本,市场为纲,人才至上”为发展理念,致力于安全防护用纺织品、航天航空用高性能增强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我公司一直积极探索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目前通过较为完备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及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企业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介绍如下。

1打造科学高效的技术创新决策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决策,决策系统引导技术创新的选择与实施,是管理技术创新体系运行的“大脑”,是由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活动以及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机构所组成的有机系统[6]。我公司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1.1技术创新的基本理念。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成果只有走向市场,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算是完整意义的创新。我公司提出科技创新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基本理念,以技术创新及市场营销双轮驱动铸就纺织强企,在技术与市场之间建立牢固的纽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前沿及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项目立项和新产品研制;另一方面鼓励营销人员积极参与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对产品的全方位认识,为产品的市场营销做好功课,确保技术创新成果价值在市场上的充分转化。1.2技术创新方向的决策。我公司积极落实国家科技创新的“四个面向”,确定了以市场需求、国家及行业需求、行业关键技术、医疗健康防护需求为技术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确保了技术创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于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创新,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建立研发和市场之间的充分协同和深度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通技术与市场之间的“隔离墙”,使产品的开发从萌芽期就具有市场基因,保证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面向国家及行业需求的技术创新,主动解决关系到国家利益的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满足国家及行业需求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研发的新型特警战训服面料打破了国外公司对警用高端防护服装的长期垄断,多功能消防员防护服系列面料通过自主创新改变了我国消防领域防护服装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的局面。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政策,做强军工产品,研制的多款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已成功配套航天航空工业装备应用。对于面向行业前沿关键技术的系统创新,充分整合公司研发、机电、检测技术优势,围绕行业前沿技术,从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标准制定、检测仪器开发、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进行系统创新,在防静电、耐高温阻燃等多个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方科”牌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及其“领先一步,永久防护”的技术创新理念已深深扎根。积极响应国家医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研制的医用防护隔离服、医用抗菌被褥及其他具有抗菌功能的医用手术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各大医院及医疗机构。1.3技术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为确保我公司技术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确定了以技术创新水平及成果转化预期为目标的双导向决策机制,形成了以学术委员会、经理办公会、科技管理部门和专家咨询团队为主体的决策管理机制。学术委员会对技术创新的研究方向及内容进行决策,由技术专家和市场人员组成,在决策层面体现出科技与市场的结合;经理办公会负责对学术委员会决策的科研事项进行确定立项,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全力保障科研事项顺利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对科技创新具体事项进行管理并督促推进落实,确保科研事项及时完成;专家咨询团队对部分重点项目提出咨询意见和建议,指导技术创新顺利攻关。

2打造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组织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织系统是由不同功能单元按照一定规律相互结合而成的、能够保证技术创新体系有效运行的“硬件结构”,是技术创新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我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企业内部研发机构为核心,有效统筹内外部优势资源,建立了“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使技术创新在更广阔的组织空间内进行,实现技术创新价值最大化。“一纵”指基于产业链建立“纤维,纺织,服装,检测,用户”五位一体的纵向创新线,引领全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横”指基于“产,学,研,用”合作建立横向长效合作机制,与高校、科研检测机构等开展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信息、人才的流动和利用。此外,依托“一纵一横”的开放式技术创新圈,积极打造各类创新平台,牵头成立中国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研发检测基地、陕西省安全防护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安全防护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获批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管理主体、需求主体、市场主体,实施与高校的联合,推动行业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与政府及众多企事业单位在原材料采购、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服装加工、产品检测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与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国家电网、中石油及多个国外大型石油、电力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创新及业务合作关系,公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及知名度不断提升。

3打造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资源配置系统负责技术创新各类资源的筹集与配置,为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能源保障,是技术创新体系的血脉,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7]。我公司紧密围绕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信息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3.1高水平的研发资金投入。高度重视科研投入,设立科技发展基金,保障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我公司近几年研发资金投入平均保持在8%以上,远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标准要求,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支撑。3.2专业的人才队伍。坚持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青年专业科技工作者,以项目研究为抓手,以老带新、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鼓励员工进行在职学历提升,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围绕高性能纤维应用和纺织技术研究,建设了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产业用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工程创新团队,培养了涵盖材料、纺织、针织、染整、检测、机电一体化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团队,为我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为进一步激发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研发技术岗位设立从研发助理工程师至研发中心技术主管的九级岗位,同时制定明确的岗位晋级与降级标准,畅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通道,切实为能干事、想干事的员工提供发展平台。3.3充分利用业内技术信息支持平台。积极与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合作,我公司成功承办了6届“中国安全防护纺织服装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并将其打造为国内安全防护纺织服装行业层次最高、影响力最广、规模最大的技术交流盛会,以此为契机为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和信息支持。同时利用上级单位主办的期刊来聚集技术资源,积极参加其所举办的行业技术活动,利用其建立的包括院士在内的涵盖纺纱、织造等多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智库,为技术创新提供行业前沿知识信息及充实的人才智库支持。此外,我公司还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重大展会,巡回走访国内外用户,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确保公司始终站在行业技术和市场前沿。

4打造完备的技术创新规则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则系统是指与技术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原则、规定、程序和运行规范等,规定和制约技术创新体系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作,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游戏法则”。我公司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尝试。一是持续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制度。从企业战略目标符合性、技术创新性及可行性、产业化前景等方面出发,制定并不断完善科研项目、新产品开发、专利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确定科研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及经济指标,必须取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新产品开发需结合市场需求,产品要具有新性能,或是针对新市场的集成创新,确保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二是实施以“出成果,促转化”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技术人员既重视成果水平,又着眼成果转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从项目立项、科技创新成果、成果产业化三方面对技术人员进行奖励。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包括科技项目完成奖励、科研成果获奖配套奖励以及标准、专利、科技论文奖励等;科技成果产业化奖励是在一定期限内分别提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参与项目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人员进行奖励,鼓励技术人员主动深入市场,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项目申报奖励根据申报外部项目的不同级别进行相应奖励。

5主要效果

通过构建和实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我公司技术创新效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5.1企业经济效益稳定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外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我公司仍然走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公司收入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技术创新带来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逐年上升,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5.2科技成果数量水平不断提升。我公司近几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应急防护救援纺织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军队后勤开放研究科研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级别不断提高,项目水平更加前沿;修订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近10项,获得专利授权50多项;开发出新型警用战训服特种功能面料、双层阻燃功能性面料、带电作业屏蔽服面料、碳纤维三维编织增强材料等新产品50余个,产品广泛应用于军警、消防灭火、抢险救援、电力、石化、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系列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及行业协会奖励20多项,我公司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2017年纺织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5.3带动纺织行业转型升级作用明显。我公司坚持以自主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相结合,打造国内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科研产业高地。依托成立的各平台及联盟,实施多个科研项目,带动芳纶等国产高性能纤维材料应用水平快速提升,为我国安全防护用纺织品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纺织企业和职业防护服装企业转型升级。公司研制的系列高性能纤维增强新材料大力推动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和航空航天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与西安相关大型国有纺织企业正在推进深度合作,助力陕西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为国家“丝绸之路”起点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6结束语

构建与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保证其有效运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我公司相关经验,企业在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确保技术创新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技术创新的开展一定要和市场结合起来,同时紧密围绕国家及行业需求,立足于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展自主创新;二是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建立技术创新活动组织实施的开放机制,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效能;三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资金、人才等资源的保障,加强资源的充分利用,为技术创新高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四是要积极构建“出成果,促转化”的技术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工作热情和潜能,提升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季承.以质取胜的管理理念探讨[J].棉纺织技术,2019,47(7):39-42.

[2]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A].2016.

[3]王超,石磊.浅谈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环球市场,2018(21):146-148.

[4]连燕华,于浩,郑奕荣,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22-23.

[5]刘春莲.合川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情况分析与对策思考[R].重庆:合川区人民政府,2020.

[6]连燕华,郑奕荣,于浩,等.大型企业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组织结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25(4):783-786.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多媒体在针织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讨论了多媒体在针织学理论课教学中的优势和实践课教学中局限性,提出了在针织学课程的教学中应合理适度地使用多媒体的观点。

1、多媒体在针织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服装面料的生产是通过针织工程或梭织工程来完成的,针织工业是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类高校中均把针织学作为纺织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来进行教学。仅仅采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要在有限的学时数内讲授好较多的专业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形势逼迫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结合针织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达到学生快速高效地通过各种途径熟练掌握针织学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2、多媒体在针织学教学中的作用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采用以纺织计算机交互教学为主线的针织学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及掌握的程度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快放、慢放、重复,随时掌握教学进度。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2.2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传统教学中针织机械原理和工艺原理等教学内容学生难以理解,但利用多媒体教学中flash等工具很直观的展现出来,高速运动的针织机编织原理可以用多媒体视频的慢放而清楚的显示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明了。

2.3弥补针织学教学中客观条件的不足针织专业教学中需要讲解很多种针织机的工作原理,而这些设备价格有的高达几万甚至几十万,学校想购买每种针织机进行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善现有客观条件的不足,通过图片、录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针织机械的工作原理。

2.4针织学的多媒体教学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制作针织多媒体课件过程中,加深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协助教师制作针织教学软件过程中,开始逐渐了解和掌握针织专业知识,并拓宽了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知识。

2.5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远程教育和课外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方便地和网路实现连接,将针织学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资料、教学录像等内容全部上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学习复习。

3、多媒体在针织学教学中的局限型

3.1针织学知识不能仅仅通过课堂上多媒体教学中的听觉和视觉来获取针织面料服用性能等知识还需要嗅觉和触觉的感知而获取,例如经过香味功能整理的针织面料需要鼻闻来感知,真丝针织面料柔软和滑爽的服用性能需要用手触摸去感知,因此多媒体教学中的针织物图片和视频动画等替代不了课堂教学中的实物展示。

3.2本末倒置针织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需要较高的制作技术,且成本高,费时间,速度慢,教师在制作课件上所花的时间有时要远远多于上课时间,忽视对教材教法及教学效果的研究,对于教材教法的钻研就被放到了一个次要的位置。

3.3针织实验课程中大部分内容不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针织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上机编织,熟悉了针织产品的各种性能,掌握了针织生产工艺,这些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是替代不了的。

3.4缺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教育情况的监督和教学进度的掌握。如果在针织学教学中整堂课播放多媒体视频,没有教师现场讲解,而同时针织学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可以方便地在网路上查阅,则会使学生认为来到教室上课是多余的,会出现旷课逃课现象。

3.5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进度偏快,常易造成学生跟不上。尤其对基础差的同学,难以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由于现成的针织学PPT等课件容易复制,大大降低了学生动手记笔记的兴趣,甚至不做任何笔记,使得许多学生上课思想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

3.6针织工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针织学多媒体课件内容常常更新滞后另外,针织学课件制作花去了教师的很多精力,使老师在珍惜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把制好了课件一劳永逸,不愿意及时更新,课件一成不变。使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3.7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优势发挥不了在传统教学中老师的良好板书使学生对老师有钦佩感,老师在讲课中体现的专业水平和渊博知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尊敬,老师的流连风趣的讲课艺术吸引学生,减少学生在受教育中的抵触情绪,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4、针织学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正确应用

4.1把多媒体作为达到针织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而不能解决教学的根本,实现教学目标才是一堂课的真正目的。教师不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术问题上,而是要放在教材教法的研究上,想方设法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工业论文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介绍了用玉米芯和工业下脚料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包括栽培原料的选择、栽培料的配比、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装袋接种、发菌、出菇管理及生物转化率高等特点。

多年来,阳泉地区食用菌生产以玉米芯为主料配比小麦麸和米糠,不仅产量低而且原料麦麸成本大、效益低;阳泉有2家大型的纺织企业,每年的工业下脚料废棉产量很大,而且还在逐年增加:因此利用本地的下游资源玉米芯和工业废棉为原料栽培平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试验和生产经验,得出了一套利用玉米芯和工业废棉袋装平菇的高产技术。并成功地在阳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有效地带动了阳泉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1主要栽培原料的选择

玉米芯要求是干燥新鲜、无霉变。粉碎成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原料废棉从纺织工业购置干净、无雨淋霉变的工业下脚料废棉。

2栽培料的配比

据有关资料,玉米芯的碳氮比在100:1左右,而适合平菇生长的碳氮比约为60:1,这就需要加入工业废棉和尿素来提高栽培料的营养及含氮量;栽培料的最佳配比为:玉米芯(粉碎成玉米粒大小)1000kg、工业废棉100kg、尿素3.5kg、磷酸二氢钾1kg、生石灰50kg、50%的多菌灵0.1%、石膏1%。

3栽培料的配制和堆积发酵

将以上配比的玉米芯和工业废棉干拌均匀,再将尿素、磷酸二氢钾、多菌灵、石膏溶于水中后均匀洒到栽培料中,最后用石灰水将栽培料拌湿,注意废棉不易吸水,加水时要踩踏使其充分吸水,栽培料总加水量为65%~70%。栽培料含水量以用手紧握栽培料指缝间有水珠渗出但不滴下为最佳,拌好的栽培料要堆积发酵,料堆高lm,一般堆积24h后栽培料就会升温到60℃~70℃,保持12h后进行第1次翻堆,将表面和四周工业废棉翻到料中,堆积24h后再第2次翻堆,此时腐化的料中可见有大量白色放线菌:栽培料一般翻堆3次、翻堆间隔24h、发酵时间7d为宜,注意翻堆间隔时间、发酵天数不宜过长和过短,时间过长则发酵温度高,营养消耗大;时间过短则发酵温度低,栽培料未腐熟平菇菌吃料差而且易滋生杂菌。

4装袋接种、发菌

在装袋前应先挑选菌丝粗壮且无杂菌的栽培种,用0.1%高锰酸钾液将栽培种外部全部消毒,再用手把栽培种扳成枣粒大小的颗粒,避免菌丝损伤太厉害而影响萌发。将发酵好的栽培料装入规格为22cm×24cm×45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中,装袋过程中要在袋的两端接种栽培种,接种量尽量大些(10%),使菌丝能尽快布满栽培袋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装袋用手工或螺旋推进式简易装袋机把栽培料装入事先裁好的塑料袋中。若用手操作,要边装边用手指压,手压时只沿袋壁周围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周围紧中央松、两端紧中段松。松紧合适,有利于平姑菌丝的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内,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把接种好的菌袋移入消过毒的培养室中并以“井”字形堆放,一般堆4层。培养室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5±2)℃,空气的相对湿度70%左右,接种2d~3d,菌种开始萌发,四周长出白色菌丝,并逐日扩展连接,此时要特别注意料温不得超过30℃,若温度升高达30℃,必须开窗降温;接种4d~5d菌丝开始吃料,8d~10d菌丝布满栽培袋两端料,此时要注意杂菌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拣出处理。此后菌丝开始向深层蔓延生长,菌丝代谢旺盛、生长加快、呼吸作用加强,需氧量日益增大,产生的CO2增多,因此每天需开窗更换新鲜空气,接种30d左右菌丝长满全部栽培袋,继续促进菌丝生长,使菌丝累积充足营养,准备出菇。

5出菇管理

将发好菌的栽培袋移入出菇室内,将菌袋口打开并将其反卷,放在垫有砖的上面垒成高1m左右的菌墙,菌墙间行距不小于80cm,便于出菇、操作管理。料温不得超过22℃,菇房的温度要控制在20℃以下,一般以13℃~17℃最为适宜,要拉大昼夜温差,其变动幅度为5℃~8℃左右:提高菇房空气的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要给予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散射光,一般3d~4d菌丝即可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菇蕾,当菇蕾转化发育为子实体后开始喷水保湿,喷水要按照轻喷、勤喷、细喷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当子实体长到菌盖大小不变,边缘展开,孢子尚未弹射时,及时采收。采收完第一茬菇后,要及时清除菌墙上的死菇、烂菇、病虫菇等,用干净的粗铁丝在料面上来回拉动几下稍加压实,停止喷水2d~3d,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再出第二茬菇。当采收完二茬菇后,栽培袋中料的营养、水分多半丧失,为提高产量、品质和栽培袋料的生物转化率,采用脱袋抹土泥垒菌墙的方法,先在干净的黄土中加入一些生石灰,用水搅拌成稀泥,把脱袋的菌料用稀泥垒成菌墙,层与层之间要用泥粘结充实,菌墙的两个侧面也要抹上1层稀泥,在菌墙的上端用泥抹成1个水槽,水槽中放人营养水,让营养水从上向下渗入到培袋料中。用此方法处理的第三茬菇的产量、品质往往不亚于第一茬菇,由于可以一直加营养水,所以能采收四茬一五茬菇,使得生物学转化率高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