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调查报告

时间:2022-05-22 02:51:00

贫困乡村基础设施调查报告

“十一五”以来,县依托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扶持,在准确定位全县扶贫开发工作起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以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紧紧围绕“加快农村减贫步伐、增加农民收入、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的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

一、基础设施现状

“十一五”年以来,全县共争取和实施各类扶贫开发项目10类133个(整村推进项目35个),完成总投资8477.1万元,占计划7849万元的108%,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近3800万元,以有限期贴息形式为主的信贷资金3310万元,整合其他资金840.6万元,自筹1306.5万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840.55元增加到2010年的3157.89元,年均增加263.47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5.41万吨。累计解决温饱实现温饱3.73万人,全县贫困面下降到28.5%(5.94/20.83)。五年来,全县新修安全饮水工程6处,解决了5.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自来水入户36000户,入户率达72%;新修水平梯田9.21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4.8%;累计新增造林面积7.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农机总动力达到5.65千瓦特;新修沼气池1.38万座,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二、具体做法和成效

一是因地制宜定目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县从基本县情和贫困山村的实际出发,把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全县一个时期的阶段性重点目标和中心任务,制定了五年规划项目,狠抓落实,保证了全县“十一五”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主要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山区为工作重点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奋斗目标,制定了具体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健康有序进行。按照扶贫开发工作“省负总责,县抓落实,项目到村、扶持到户”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分管扶贫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有关单位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处理和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乡镇也成立了乡镇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抓,更加注重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并定期、不定期进行调查研究、督查检查和总结汇报,为整村推进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是增加投入强基础。“十一五”以来,县从政治、战略的高度出发,把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增加扶贫开发投入纳入县财政预算,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增加投入。经过五年的努力,贫困地区以农田水利为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保证了贫困人口粮食自给有余,改善贫困村的办学条件,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科技意识,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为打好下一个五年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积极扶贫显成效。县把开展单位部门挂钩帮扶作为做好扶贫工作的有效途径。县级实行主要领导包乡镇,科级领导包村,主要负责人包组,干部职工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定目标、定措施,责任到人,不脱贫不脱钩,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扶贫开发进程,为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五年来,先后在35个村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家投资4180万元,投放基础母牛5863头,配套修建温棚牛舍8463座,配套修建冻配点21处、实施“五改三建”及“危房改造”3436户,配套太阳灶2174台;机修梯田15000亩,新建提灌工程等水利设施34个,修建水窖600眼,实现了29200人的稳定脱贫。通过“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的实施,切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3.73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制约因素

一是自然条件差,建设难度大。尤其是境内山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县农村尚有3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生态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兴修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设施难度大,投资成本高。

二是建设任务重,资金筹措难。目前全县通村硬化路率还不到50%,通村油路几乎没有。全县村间道路硬化工程量还相当大,而上级每年给予的补助资金不能满足建设需要。其他如学校建设、村级卫生所、梯田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很大问题。

三是管理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如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揉草加工点等没有确定专门人员管理维护,管理责任不明确。同时,执法机构不健全,部分已建成设施被人为破坏、侵占。

四、对加快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几点建议

县贫困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程量大。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又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既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打好艰苦创业的攻坚战,又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既要对内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要扩大对外开放。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应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管理机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发改、财政、扶贫开发、教育、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涉及到规划编制、项目资金争取、配套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等诸多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并实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要加强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作与配合。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事,各级各部门都有责任,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同时,要加强上下部门之间、同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县乡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措施。要明确管理责任单位,落实管理责任人,建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维护等制度,解决好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问题。四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通过推进农村各项改革,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塑造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中的新形象,使我们农村各项工作都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突出重点建设领域,统筹各项建设规划。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有六项:一是乡村水、电、路、通讯设施建设。包括公路路网建设,县乡公路、重要经济连接路、出口路、旅游路等级化改造,通村油路建设,农村电网完善及维护,农村饮水及邮政通信网络建设等。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水库、引水渠等水利设施整修,小流域治理,农田灌溉设施建设等。三是农村生态建设。包括退耕还林,宜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四是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病虫害防治、农产品监测检测等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五是以农产品综合市场和红牛、苹果、生猪、药材等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六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包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等。抓好上述六项建设,务必编制或完善各项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第三,抢抓机遇,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全县上下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已任,把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一是要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省市有关新一轮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移民搬迁等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这是争取上级扶持的重要基础,只有先吃透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地争取上级支持。但目前我们对国家和省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学习研究不够,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二是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项目是建设的载体,做好项目工作,是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和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了解资金投向的基础上,切实做好项目储备,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同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投资政策信息,适时组织项目申报。对已申报的项目,要以能感动上帝的吃苦精神和耐心,积极主动做好争取工作。

第四,扩大对外开放,以招商引资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县乡财政困难,村一级财力更弱,多数村还有债务包袱,加上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紧缺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除全力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外,必须努力扩大招商引资。因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期间,其“三通一平”等工作本身就直接改善了项目所在地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建成后,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将推进项目辐射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用发展的办法、开阔的视野,着力于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努力扩大招商引资、民间投资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

第五,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带动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现阶段,靠传统农业增长模式、就农业论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已经被历史证明找不到农业的出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富裕,而且城镇化过程本身就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过程,也能带动城镇周边乡村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推进农村城镇化为载体。要积极借鉴梁原乡横渠村、杜家沟村等建设村级集市的模式,抓好重点集镇和有条件的中心村集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