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发展与改革讲话

时间:2022-01-14 10:44:00

我国税收发展与改革讲话

同志们:

根据安排,我就税收工作和“十一五”税收发展与改革问题作一汇报。

一、时期税收工作成绩显著

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大力推进各项税收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

期间,全国税收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税收年收入2001年、2003年、2004年分别突破15000亿元、20000亿元和25000亿元,2005年超过30000亿元,达到30866亿元。五年共入库税款109217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未扣除出口退税),年均增长19.5%,五年翻了一番多。税收增收额2001年、2003年分别超过2500亿元、3400亿元,2004年和2005年连续超过5000亿元。期间税收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流转税和所得税是税收收入主体,所得税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期间,国内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累计完成60232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55.1%,是税收收入的主体。内资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累计完成25310亿元,占税收收入总额的23.2%,较“九五”期间上升6.6个百分点。

二是东部地区税收收入比重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增速明显加快。期间,东、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分别为70.8%、15.5%、13.7%,其中东部地区收入所占比重较“九五”期间提高5.3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东、中、西部税收增速分别达到20.1%、18.3%和17.9%,分别比“九五”期间加快1.3、6.8和6.7个百分点。

三是国、地税局税收收入协调增长,地税局收入增幅略高。期间,国、地税局分别组织税收收入75493亿元和33724亿元,增长19%和20.6%,比“九五”期间分别提高3.7个和2.1个百分点。

时期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为各级政府增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可靠的财力保证。税收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筹集财政收入稳定可靠。我国的税收收入已占财政收入的95%左右,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通过预算安排用于财政支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以2005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31628亿元,按预算支出科目分类,用于能源、交通、水利等基本建设支出4006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企业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472亿元,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科研工作;用于城市维护费、环境保护和城市水资源建设支出1387亿元,促进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和卫生支出6061亿元,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用于社会保障补助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支出2501亿元,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工作;用于行政管理和公安政法等方面支出5040亿元,支持国家政权建设;用于国防支出2475亿元,保障国家安全。汇总各个项目中分别用于“三农”的支出,仅中央财政就达2975亿元,支持“三农”发展。根据分税制,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全年除税收返还和体制性补助4144亿元外,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转移支付补助达到7330亿元,比2004年增长21.6%,其中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3813亿元,比2004年增长46.4%,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比例达到90%以上,不仅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二)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税制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全国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重大决策。安徽省率先以省为单位进行全面试点,其他省份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2004年,黑龙江、吉林进行免征农业税试点,11个粮食主产省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其他省降1个百分点,同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当年减免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共302亿元。到2005年,28个省份免征了农业税,全年免征农业税220亿元。2005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与税费改革前比较,全国农民减少税费负担1250亿元。

二是积极实施出口退税改革。从2002年起,我国对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出口货物全面推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随着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出口退税增长很快,截至2003年底累计欠退税2000多亿元,不仅增加了外贸企业负担,也影响了政府信誉。2004年,按照“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实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偿还了历史欠账,并实现了“新账不欠”。去年完善了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五年累计办理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11941亿元,其中去年办理3372亿元,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

三是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从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实行了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的改革试点,截至去年底累计办理抵扣退税40多亿元。去年又进一步完善了试点方案,为下一步增值税转型的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

四是对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进行了修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人所得税法的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自今年1月1日起,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800元提高至每月1600元。这将减少个人所得税280亿元,大多数低收入者不用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同时扩大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有利于加强对高收入者的征管。这些都将使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

(三)税收政策有效落实,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认真贯彻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清理检查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规范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税收政策。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要求,调整和实施有关税收政策,加大对房地产交易行为的税收调控力度,促进住房价格基本稳定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控制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和进一步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的要求,调整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高了煤炭、原油、天然气的资源税税额标准。

二是落实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取得较好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鼓励企业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鼓励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支持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国有525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累计减免税额200多亿元。

三是实施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规范了与教育事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科技进步的税收支持力度,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的文化企业及改革试点单位给予税收优惠,实施应对非典、禽流感疫情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和落实支持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四是实行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税收政策。如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减半征税,暂免征收股权分置改革试点中涉及的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等。这些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本市场经营主体的税收负担,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四)坚持依法征管,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一是大力推进依法治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制定税务系统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全面贯彻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不断完善配套管理制度。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税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了一批税务行政审批项目。制定实施税收减免管理办法,严格减免税管理。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推广应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经常性的税收执法检查,加强税收执法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查处各种涉税违法案件,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五年共查补税款1989亿元。积极开展日常宣传和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完成了税务系统“四五”普法任务,税收法治环境得到改善。

二是大力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强化税源管理。加强税收分析,提高了分析预测水平。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开展纳税评估工作,促进纳税人依法申报纳税。推广应用税控加油机,开展了推行税控收款机试点。加强发票管理,推广使用有奖发票。针对薄弱环节,采取了加强各税种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实行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搞好汇算清缴,提高了企业所得税管理水平。以高收入行业和个人为重点,不断规范管理办法,强化了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强货物运输业等行业的营业税管理,强化汽油柴油、卷烟等产品的消费税管理。加强了房产税等地方税种以及国际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纳税服务体系。去年统一了税收执法文书,改进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报送办法,减轻了纳税人负担。按照一体化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中国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即金税工程(CTAIS)建设。成功实施增值税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开展综合征管软件试点、推广工作,完善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推进这三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整合。去年金税工程(三期)立项获得国务院批准,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实行纳税人信息资料“一户式”储存管理,提高了信息应用水平。

时期税收收入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是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企业效益大幅提高的反映。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税收工作的支持,全国税务系统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保证了收入增长。广大纳税人为国家税收收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至于近几年来税收收入增长为何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以2005年为例来分析,当年税收增长20%,高于GDP增长近10个百分点,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差异影响。税收是按照现价计算征收的,税收增长率是按现价计算的,而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率是按照不变价或者叫可比价核算的。去年按照可比价统计的GDP增长是9.9%,如果考虑价格因素,去年GDP现价增幅是14%,与去年税收增幅20%的差距就大大缩小了。

第二,GDP结构与税收结构之间有差异。GDP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组成,而税收主要来源于二、三产业特别是来源于第二产业。去年三次产业现价增长率分别为8.4%、16.6%和12.9%,如果把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去掉,二、三产业增加值现价增长要高于总的GDP现价增长,与税收的现价增幅差距还会进一步缩小。以增值税为例,增值税是我国最主要的税种,增值税对应的税基是工商业的增加值,其中,工业增值税(占增值税83%)对应的税基是工业增加值,去年工业增加值现价增长16.8%,工业增值税增长19%,扣除免抵调库不可比因素后增幅为16.7%,两者增长基本同步。营业税也是我国的一个主要税种,去年营业税增量中几乎有一半来自房地产业以及建筑安装业。去年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是19.8%,来自房地产业和建筑安装业的营业税分别增长18.2%和21.5%,大体上与税基对应。再一个是企业所得税,也是去年增收比较多的一个税种,企业所得税实行当年预缴到第二年一季度汇算清缴的征管办法。去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增长35.3%,首先得益于企业实现利润保持比较快的增长,去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6%,预缴当年所得税也增长了23%。同时也得益于2004年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8.1%,而2004年预缴税款增长25%左右,差额部分转到次年缴纳,使得2005年一季度汇算清缴收入比较多,增幅达86%。因此,去年企业所得税增幅相对比较高。

第三,外贸进出口对GDP增长与税收增长的作用影响不一样。外贸在GDP中核算的是进出口净值(出口减进口),即进口作减项,出口作增项,所以进口数量越多,对于GDP减去的数字就越多。但是,进口体现在税收上却是增项,只要进口,就会有税收。因此,外贸进口实际对GDP和税收增长起相反的影响。这个影响在2004年更明显,2005年稍弱一些。2004年进口增长36%,进口环节税收增长32.9%,拉动税收增长4.5个百分点。2005年进口增长12.7%,进口环节税收增长13.9%,拉动税收增长2个百分点。而出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除,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这也是税收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的一个因素。

第四,累进税率制度对个人所得税收入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中的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和承包承租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这样当应税所得达到一定规模时,适用税率提高从而使税收收入呈现跳跃式增长,导致个人所得税增幅往往会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

第五,加强税收征管因素的影响。全国税务机关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防止跑冒滴漏,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税收征收率提高,促进了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即在税法规定内,同样多的经济税源,国家征到的税收增加了,所以税收增长高于对应经济税源的增长。同时,去年清理欠税200亿元,严厉查处偷骗税案件,查补税款367亿元,也增加了一部分收入。

期间我国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宏观税负逐年提高,2005年达到16.9%,但与国际宏观税负水平比较,我国的税负仍属于较低水平。宏观税负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地区的税收收入与其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家的分类,我们对23个工业国家以及14个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比较分析。

从不含社会保障税或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看:2000年—2003年,23个工业国家宏观税负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29.9%、29.7%、29.5%、30.1%。2000年-2004年我国同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别为12.8%、13.8%、14.1%、15.1%、16.1%,比工业国家30%左右的平均税负水平约低15个百分点。2000-2002年,发展中国家平均宏观税负分别为20.8%、20.9%、20.6%。与发展中国家比,我国宏观税负也是较低的。

从含社会保障税或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看:1990年—2002年,工业国家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为37%—41%,同期发展中国家含社会保障税的宏观税负为26%—29%。2004年,我国含社保基金的宏观税负为17.3%,与这些国家宏观税负水平差距更大。

去年,《福布斯》杂志曾过“全球2005税收负担指数”,说在其统计的52个国家中,中国的税收负担排名第二。《福布斯》“税收负担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金、销售税和财富税等6个税种的最高名义税率加在一起,不考虑这些税收税基大小、征收数量以及其他因素,以此来测算世界各国的税收负担并进行比较。这明显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一是国与国之间税制结构有较大的差异,缺乏可比性。这6个税种在不同的国家含义不同,税基不同,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也不一样。比如美国的销售税,税率为5%,以销售额为税基;我国对应的增值税,税率为17%,但是以增加值为税基,折算到销售,征收率大体也是5%左右。按《福布斯》负担指数,我国增值税负担却是美国销售税的3倍多,显然不对。因此,只把这些税种的税率简单加总不具备可比性。二是用最高名义税率直接作为税负指数的计算依据,不考虑税基大小和税收实际收入。如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九档税率,最低为5%,最高为45%,纳税人的月薪超过10万元的部分才适用45%税率,这部分税收收入很少,大约只占税收总收入的万分之几。但《福布斯》税负指数中,个人所得税是按最高档税率45%计算,占所谓税负指数(160%)的四分之一强。显然,用最高名义税率直接作为税负指数是不准确的。三是只考虑名义税率,不考虑实际收入。我国税法中减免税规定较多,数额比较大,实际征收率低于名义税率。另外,税收征管水平还不高,也是造成实际征收率低于名义税率的重要因素,各国征管水平不同,使得实际征收率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分析税收负担并作国际比较,不能只看若干税种的税率高低,应用国际通行的办法比较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情况。如前分析,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资料测算,我国的宏观税负与国际水平比是比较低的。

二、“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还明确了推进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并对加强税收征管,发挥税收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如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坚决打击偷逃骗税行为,等等。我们正在认真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税收工作基础上研究、谋划“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时期税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税收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依法治税水平需要提高。部分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执法不规范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执法的问题比较突出,涉税违法案件时有发生,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有待增强。二是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还不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些税收政策不完善,征收、管理、稽查等环节之间的业务衔接不紧密,内部管理办法需要改进。三是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还不够高。管理基础工作尤其是税源管理仍比较薄弱,“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应用水平不高,纳税服务需要进一步规范。四是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些领导干部的科学管理水平不高,有些干部的素质与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少数干部失职渎职、违法违纪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根据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对税收工作的要求和税收工作面临的形势,我们研究确定“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对税收工作的各项要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务工作宗旨,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确保税收收入稳定较快增长,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基本目标:一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确保税收收入随着经济发展稳定较快增长。依法治税、科学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努力做到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逐步下降,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通过深化税收改革,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使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税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税收征管体制不断完善,为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提供可靠保证。内部管理改革进一步深化,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管理高效、服务优良、公正廉洁的税务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三是加强税务系统执政能力建设,增强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意识,使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广大税务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明显提升,税务部门形象有新的改善。

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十一五”时期税收工作将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税收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目标要求,建立健全制度体制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税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做好各项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作用,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坚持既抓业务又抓队伍,实现税收事业的和谐发展,营造和谐的征纳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认真落实各项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三农”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握税收工作主题。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是税务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四方面重点工作,也是做好新时期税收工作这篇大文章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要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努力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深化税收改革。完善税收政策,发挥调节作用。健全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切实强化科学管理,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全面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熟练、作风优良、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干部队伍。

在税制改革中要注意把握几点:一是统一税法,公平税负。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原则和世贸组织规则,统一内外税制,统一城乡税制,规范我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消除现行税制存在的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税收差别待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之间税收待遇平等、税收负担公平,以利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优化税制,明晰税权。一方面,立足我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科学构造税制结构模式,合理选择主体税种和税种类别。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责权的划分,在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在财税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的基础上,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明确界定税权,统筹兼顾中央和地方利益,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三是规范政府分配方式。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从收入的角度看,就是要大力实施税费改革,清费正税,进一步确立税收在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地位,以规范政府收入行为,减轻居民和企业的总体负担,提高社会经济效率。四是提高税收征管效能。税制改革方案的设计,应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实际出发,力求使改革后的税制简便易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机制,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征纳双方税收成本。

完善和调整税收优惠政策,要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从各税种的普遍减免转变为以所得税为主的减免;从直接减免方式为主转变为以间接减免方式为主,增加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间接优惠方式,尽量减少直接减税、免税的优惠方式;从国家主要通过直接税收减免转变为运用财政支出、税收优惠等多种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从对特定地区、特定企业的税收减免转变为主要针对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

——坚持抓好“两基”工作。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基层建设,打牢管理基础。全面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法治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责任观念,做到专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征管查结合、管理与服务结合、“人机”结合。狠抓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组织体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管理基础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提高基层建设水平。

——坚持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求真务实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开拓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分析新情况,把握新特点,提出新思路,既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又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税收事业新局面。

三、“十一五”时期税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依法治税

一是推进税收立法。加强与有关部门的立法协调和配合,不断完善税法体系。提升税收立法级次,增强税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今年将制定车船税暂行条例,修订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完善与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相配套的管理制度,修订发票管理办法。遵守立法权限,规范立法程序,改进立法方法,进一步提高税收立法质量。推进税收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完善立法听证和专家咨询等制度,扩大公众参与度。建立立法评估机制,定期对税法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反馈。实行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建立纳税人等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对税务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异议处理制度。

二是规范税收执法。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执行好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既不能人为调节收入进度违规批准缓税,也不能寅吃卯粮收过头税,严禁转引税款。认真执行税收实体法和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切实规范税收执法行为,依法保障纳税人等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税务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落实税收减免管理办法,严格税收减免,绝不能擅自减免税收。

三是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全面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运用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税收执法行为的考核。深入开展税收执法检查,严格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确保追究结果公平公正。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律法规和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严格执行国家赔偿制度。自觉接受审计等方面监督,配合检察机关做好预防税务人员职务犯罪工作。

四是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严厉查处虚开和故意接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其他可抵扣票,骗取出口退税,以及利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偷税等案件。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今年对房地产业、娱乐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煤炭生产及运销企业、废旧物资经营企业、涉外企业税收和个人所得税进行专项检查。依法加大涉税违法案件处罚力度和查补税款追缴力度。建立健全税务、公安机关联合打击涉税违法犯罪的长效机制,对涉嫌犯罪的案件按规定移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完善税收司法保障体系。

五是加大税法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不断增强全社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坚持日常宣传与税收宣传月集中宣传相结合、正反典型宣传相结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探索建立税法宣传的长效机制。加强与宣传、司法、新闻、教育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沟通,取得他们对税法宣传的支持。

(二)积极稳妥地深化税制改革

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对税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财政、税务部门将与有关部门配合,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和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

一是完善增值税制度。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当期新增机器设备所含进项税金,这对于促进企业增加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继续搞好在东北地区部分行业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并研究完善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方案,适时全面推开。

二是改革企业所得税制度。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对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实行两套不同的企业所得税制,并且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实际税负低。这不利于形成企业公平竞争的良好税收环境。企业所得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对各类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度。以法人为基本纳税单位,科学界定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结合税前扣除、税收优惠等方面政策的调整,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合理界定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基。目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改革方案,按立法程序积极推进此项改革。

三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制度。在去年调整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上,进一步研究改革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合理确定税率水平,优化税率结构。合理确定减免税项目,严格减免税政策。

四是完善消费税制度。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税存在的征税范围过窄、税率偏低、征税环节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要完善消费税制度,研究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税率和征收办法,更好地发挥消费税在调节消费、分配,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

五是调整和完善资源税。改革资源税,对于促进资源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改革时将充分考虑资源税征收要与矿产资源的储量与回采率结合起来,适当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改革计征办法,合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促进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六是稳步推行物业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实行物业税,有利于解决现行房地产税收不统一,计税依据不合理以及房、地分别征税带来的不规范等问题,有利于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财税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改革方案,并在部分地区开展房地产模拟评税试点工作,为以后开征物业税积累经验、创造征管条件。

七是适时实施燃油税。实施燃油税需要统筹考虑油价等因素,择机出台。现在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实施的时机尚不成熟。目前,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正在进行实施燃油税的方案研究以及相关准备工作。

八是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行促进科技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完善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的增值税制度,落实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促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税收政策。进一步落实对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措施。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调整完善废旧物资经营税收政策。完善就业再就业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税收在促进就业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调整民政福利企业税收政策。研究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调整进出口税收政策,促进装备制造业及有关产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

一是搞好申报征收工作。按照强化管理和优化服务的要求,做好申报等办税事项受理工作。推行多种申报和缴款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广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等多种申报方式。按照方便、快捷、安全的原则,大力推广使用支票、银行卡、电子结算等方式缴纳税款。加快税库银联网,推行申报缴款同步模式。探索同城办税模式。大力清缴欠税,认真实行欠税公告,建立欠税档案,实行欠税人报告制度。

二是加强税源管理。改进税收分析预测。既要关注税收增长情况更要分析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关系,搞好宏观税负和税收弹性分析,对不同地区、产业、行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各主要税种、税目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之间的弹性,并与企业纳税评估结合起来。强化纳税人户籍管理,充分了解纳税人实际情况,搞好纳税户清理检查,减少漏征漏管户。健全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充实管理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依托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加强案头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下户检查,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促进纳税人真实申报纳税。根据税源管理的需要和纳税人规模、性质、行业特点和信用等级等情况,推行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加强发票管理,继续搞好有奖发票推广使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商业零售业、饮食业、娱乐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经省级政府批准适用的行业逐步普及税控收款机。加强国、地税局之间的配合,提高税收征管的整体效能。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支持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依法推进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工作。落实税务登记信息和工商登记信息交换与共享制度。在沟通账户信息,查询、冻结存款和扣缴税款等方面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是强化各税种管理。按照以票控税、网络比对、税源监控、综合管理的要求,加强增值税管理。巩固和提高增值税申报纳税“一窗式”管理。完善对海关完税凭证、货运发票、废旧物资发票、农副产品发票和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的清单管理,加强稽核比对。按照核实税基、完善汇缴、强化评估、分类管理的要求,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加快建立个人收入档案管理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各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建设个人所得税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实现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对税源的源泉管理,提高个人所得税征管水平。逐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自行申报范围,推进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的开具工作。改进房产税、车船税等地方税种的征收管理。按照以票控税、信息共享、协同管理的要求,以车辆购置税征收为控制环节,抓好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加强机动车辆生产、销售、购置、使用环节涉及税种的征管。推进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以契税征收为抓手,强化房地产生产、交易、保有诸环节涉及税种的征管。改进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抓好对亏损企业的税收管理,实施联合审计办法。完善国际税收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非居民税收征管体系以及中国居民境外投资税收服务体系和境外所得税收征管体系。健全反避税工作机制,加强对关联交易申报的管理。规范个体工商户税收管理,落实集贸市场税收分类管理办法。加强出口退(免)税审核、审批管理。充分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子信息、征税信息以及海关口岸电子执法系统信息、出口企业“一户式”储存信息,做好出口退(免)税申报、审核及评估工作,建立出口退(免)税预警机制,防范骗税案件的发生。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及时办理出口退税和免抵调库。规范征管制度程序,推进社会保险费征管工作。

四是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以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和提高税法遵从度为目标,完善制度,改进方法,搞好纳税服务工作。加强纳税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掌握税法知识,熟悉办税程序。推行涉税事项“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清理简并报表资料,减轻纳税人负担。大力推行全程服务、首问责任制,方便纳税人。全面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大力推行“阳光作业”,增强税收执法的透明度。完善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征税信用、纳税信用相结合的税收信用体系。加强税务网站管理,规范12366热线服务。定期征询纳税人意见,加强纳税服务质量考核评价。

五是加快推进金税工程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合资源、讲求实效,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建设,逐步形成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总局和省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强化税收征管,提高税收征收率,为纳税人提供优质、便捷、全方位服务,降低税收成本。

(四)切实加强税务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干部队伍,为税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税务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使之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实干型集体、廉洁型班子。大力实施人才兴税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主线,落实教育培训规划,努力构建多层次、规范化、高效益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推进税务文化建设,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在全系统形成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符合税收工作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