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时间:2022-01-19 02:55:00

中学校本教研工作指导意见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校本教研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实验工作健康推进的重要保障。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校长和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校本教研基地150个,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在校本教研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展示出校本研究的广阔前景。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化,学校和一线教师对课程有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新的问题或困惑,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工作,成为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各校要充分认识到校本教研工作的重要性,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工作,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教研能力与水平。

二、明确目标,积极探索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我市校本教研工作的目标是:经过3年的探索和建设,全市中小学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体制。90%以上的学校都能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研制度,具备组织和开展校本教研的能力,能比较经常地、规范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建立校本教研制度,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校本教研的主题应来自学校,来自教学现场;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改革重大问题的研究课题,如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教材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科课程的实施、评价考试改革和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组织研究攻关,并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要鼓励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形成读书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能力,把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形成新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要引导教师正确处理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的关系,加强教师自主反思和教师互助、专家指导的结合,在“互动式”“启发式”的研究氛围中,激发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要注意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形成目标一致,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优秀教师群体。要立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建立学校之间、学校和教科研机构以及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发挥教研机构对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构建新课程实施的合作教研氛围,逐步形成教学、教研和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支持网络。

三、抓住重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吉林市是全国首批新课程实验区,我市作为吉林市的试点地区之一,在进行新课程实验中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国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等课程研究;总结课改经验,提高教师素质;开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研究;进行教学评价改革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完善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管理研究等。校本教研要紧紧围绕这些课题,抓好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保障我市中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研室将会更加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建设,深化教研机构内部改革,整合教研力量,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组织机构,建设一支为新课程改革服务的、有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研队伍;并且要充分发挥各级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尊重教研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特点,保证教研员把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教研工作中去,注重教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教研部门还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调整工作思路,降低工作重心,承担起校本教研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的任务,积极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要努力实现由自上而下的教研方法为主向自下而上教研方法的转变;由教学大纲的解释者向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者转变;由共性课程的规范者向个性课程的催生者转变;由教学水平的鉴定者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重点研究教师的教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转变;由侧重教材教法研究向课程理念和教学规律的研究转变。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的实施细则,建立校本教研有效运行机制和评价制度。实施细则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各校还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发挥课程改革主阵地作用,构建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的桥梁,搞好新课程理念与内涵的学习和宣传,增进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新课程的理解,营造有利于课改实验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牢固树立“学校是实验基地、教室是研究场所、教师是教研者”的新理念,强化责任意识,积极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创造条件,引路导航,营造学校教研气氛和教研文化;要身体力行,直接参与、指导学校教研,努力成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学校要建立以校长为核心,教导处牵头,教研组、年级组共同参与的教研网络,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如教研组活动制度、教师自学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课堂教学研讨交流制度、教研成果展示与奖励制度等,确保校本教研的管理和实施走向规范化。

学校要与专业教研人员或学科专家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促进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直接对话与交流。专业研究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教学实践高度关注的热情,深入中学课程改革实践,走向基层,走向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组织形式

1、倡导同伴互助与合作。确定每周的"校本教研日",以学科组、年级组、课题组及专项研究为单位,总结、交流、反思本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采取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课、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师与专家对话、专题研讨、教育沙龙等多种形式,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达成新的共识。

2、学校可根据实际设立课改讲坛、教育改革创新论坛,确定专题,定期研讨。

3、要求教师每周做一次教后记、每月提供一个典型个案(片断或实录)、每月上一节研究课、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的问题等,创设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

4、学校应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学开放周活动,邀请其他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到校进行教学观摩。

5、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针对共同问题的合作研究活动,如分层教学、提优补差、改善薄弱学科、联校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等。

五、加强领导,保证校本教研工作健康推进

各校要充分认识校本教研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我市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切实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要把校本教研工作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机制建设规划,在人员和经费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