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时间:2022-05-05 09:05:58

导语: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思路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摘要: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基于这一现状,针对市场经济新形势,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分析,为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参考,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优化与发展。

关键词:市场经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

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主要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入手,基于市场经济的优势特点,对高校后勤管理创新的途径进行分析,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

一、市场经济的简单分析

(一)市场经济的概念

市场经济其实就是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形式,以市场作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主体是以购买者为主或者以市场需求为主,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构建交易活动模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

(二)市场经济的基本模式

市场经济作为效率和活力最强的经济运行载体,不仅具有很强的吸纳和兼容能力,还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包括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济行为主体的权、责、利界定分明,市场竞争,经济关系国家化以及适当有效的宏观调控等。

(三)市场经济的影响分析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其实就是把市场营销作为经营形式,这一特征对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机械化、科学化、雇佣化、专业化、私有化、目的化、规范化和资本化。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简单分析

(一)高校后勤管理的概念

高校后勤管理是指高等学校为教学、科研、师生员工提供物资及生活服务的各项工作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作为高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高校的物质保障系统,包括技术后勤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基本建设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则

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服务与管理并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主体是后勤部门,主要具备服务和管理两个职能,缺一不可,并且服务与管理相互融合,不仅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中也有服务,宗旨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社会效益主要是指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包括基础服务和科学技术保障等。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培养尽可能多的人才,两者缺一不可。3.统一指挥和民主管理相统一高校后勤服务范围大、项目多、覆盖面广、时效性强,必须行动协调,指挥统一。同时,要善于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后勤部门及其成员,既接受管理,又是管理的主体。4.管理经济方法和行政方法并行高校后勤具有服务经营性和学校教育性双重性质。对于提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一定的交换价值。所以,后勤服务应按商品经济规律搞好经营管理。行政方法是指导、调节学校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以控制由经济利益产生的盲目性。

(三)高校后勤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具有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使服务管理水平符合科学化、程序化、专业化之要求。最近几年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给学生社区和食堂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对此,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强调要加强学生社区和食堂等后勤管理,以便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生活和教育科研条件,这也是每一位高校后勤管理者和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四)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后勤管理,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具有丰富的社会效益,尤其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的不同,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服务性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开展。高校后勤部门主要是通过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方式来实施管理,所以服务才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具体表现在提供图书资源、实验建设、教学物资供应、财务管理,以及食堂、卫生所、商店、浴池的基础设施建设等。2.先行性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部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贯穿学校工作的始末,还要走在所有工作的前列,确保学校各项工作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保障。3.相对独立性这一特点,其实关键在于“相对”二字,主要是指针对高校其他部门,后勤部门是相对独立的,不论是从生活需要角度来看,还是从工作需要角度来看,都处于比较独立的状态,这也是确保其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4.协调性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恰到好处是极为关键的,不仅需要掌握高校办学的内在规律,还要加强与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从而为教学、实验、实习等不同教学环节提供帮助和支撑,这就需要后勤部门通过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构建全方位覆盖的服务网络。5.技术性高校后勤管理其实是一项多层次、多工种、内容复杂、技术性强的工作。随着高校师生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逐渐完善,在促进高校后勤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的同时,也给高校后勤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高,所以,技术性是高校后勤管理的重要特点。6.务实性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内容比较复杂,包含学校日常运行的方方面面,并且除了内容比较复杂以外,其中每一项工作还比较具体,这就需要高校后勤部门保持良好的务实性,需要后勤工作人员深入一线,扎扎实实开展工作。7.社会适应性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为了方便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与学习,后勤部门开展了多种项目的服务,在校内基本形成了“小社会”。后勤工作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密切联系。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高校全面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不明

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经营法人不够明确,受市场经济影响,高校后勤管理虽然演变为独立的经营活动,但是,在实际管理运行过程中,大都停留在姓名的修改上,其本身的合法经营活动手续并不完善,当实际经营中出现劳务纠纷时,存在权责不明的情况,这对高校后勤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影响极大。

(二)机构不合理

受高校后勤管理复杂性的影响,不仅设置的机构部门多,并且存在业务重叠和职责不明的情况,导致高校后勤管理进展极为缓慢。

(三)激励措施缺失

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鉴于其独立性特点,其实与企业日常的运行类似,但是,大部分高校对于后勤管理队伍的激励措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选拔用人制度不完善和竞争性薪资待遇缺失等问题,导致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很难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加入,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优化以及实际运行影响极大[2]。

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完善举措

(一)明确高校后勤管理主体

在高校后勤管理运行过程中,管理主体的作用极为明显,这不仅是权利分化,也是责任的分担。但是,从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后勤管理主体并不明确,缺少经营法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仅权利的分配比较模糊,并且当发生纠纷时,还存在责任推脱现象,对于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对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完善,应从高校后勤管理的主体入手,通过明确权利和责任,提高高校后勤管理运行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参考企业经营模式,以实际工作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管理主体架构,从而明确高校后勤管理的主体,为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提供基础和前提。首先,主管领导的设置,可以参考董事长企业经营制度,在高校领导中选拔高校后勤主管领导,在享受后勤管理权利的同时,对整个高校后勤管理负责和统筹。其次,针对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内容,设置不同的分管责任人,对具体业务进行负责,选拔具体业务负责人时,不仅需要对其相关业务知识进行检验,还要对其管理和协调才能进行检验,从而确保高校后勤管理正常稳定运行。最后,在上述管理主体架构的基础上,设置独立在外的监督部门,独立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之外,归属高校管理层直接管辖,对高校后勤管理运行进行监督,对高校后勤管理过程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为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创新提供稳定的基础。

(二)梳理完善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设置

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受高校后勤管理内容复杂性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在后勤管理过程中,所设置的机构大都比较复杂,并且各个机构之间的职责还存在重合的情况。对此,在管理主体明确的基础上,对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设置进行梳理和完善,从而利用清晰合理的机构设置,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实际运行的效率和效果,为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基础和前提。可以从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内容入手,基于市场经济原理,以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后勤管理机构设置进行梳理和完善,如可参考技术后勤管理、图书资料管理、生活后勤管理、基本建设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际高校后勤管理内容进行机构的划分设立,对多余和职责重合的后勤管理机构进行融合。其次,职责的明确和划分。一方面,从独立职责入手,主要是指机构之间不重合,独立的职责明确;另一方面,机构之间相互重合职责的细致划分,明确重合职责的主体责任和责任单位,从而对职责进行明确的梳理划分,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健全激励体系

高校后勤管理不仅内容复杂,并且相对独立,与企业运营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激励奖励措施体系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主要是选拔用人制度和竞争性薪资待遇两方面的缺失。因此,可通过建立健全激励体系的方式,激发高校后勤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水平。首先,选拔用人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基于能者上庸者下的选拔用人机制,在适当参考工作经验和工作时间的同时,针对特殊人才也要适当变通,给予选拔重用,运用竞争性的选拔用人制度,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管理队伍的配置和完善。其次,薪资待遇方面的建立健全。主要基于竞争性原则,一方面,利用职级并行的晋升渠道,为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基于绩效考核的理念,针对职工平时工作的状态和效果,设置具有竞争性的薪资待遇,激发后勤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进而有效增强高校后勤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3]。

五、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思路分析

(一)充分融合市场机制

当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大都还是延续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这不仅使得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臃肿复杂,还严重影响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效率和水平,很难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可以基于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特点,通过充分融合市场机制的方式,有效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促进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实现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和效果的目的。首先,基于高校后勤管理内容复杂的特点和市场经济的理念和特点,实现市场机制与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融合。在实际融合过程中,选择与高校实际情况相适应、价格合理的第三方机构合作,在缓解高校后勤管理压力的同时,促进市场化资源的配置和发展。其次,针对日常的采购和资源补充来说,一方面,打破当前高校采购中的固定供应商模式;另一方面,加强市场机制的融合优化,通过利用官网招标的方式,结合全面的市场实地调研,从而基于市场经济原理,对高校后勤管理中的采购环节进行优化,有效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和发展。如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引进社会企业服务高校,在适当竞争的基础上,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在筹划开放公正的高校后勤市场环境基础上,加强高校后勤管理的自主经营和决策,提升高校后勤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优势。最后,注重宏观调控的加入,不能一味依照市场的作用,避免在市场动荡过程中影响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在实际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主要是权力的内收,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过程中,设立专门的后勤管理体系,对市场机制融合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宏观调整,确保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高水平平稳运行。

(二)谋划好高校与后勤之间的管理关系

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除了市场机制的融合以外,其实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关系构建也是极为关键,这一管理关系的主体是高校与后勤部门,这也是市场经济对高校后勤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可以通过谋划高校与后勤部门之间管理关系的方式,为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运行和发展提供基础,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在新型管理关系构建的过程中,首先,打破管理方式和运行过程的一致性,在保持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行政关系的基础上,增强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相对独立性,适当在高校后勤管理过程中进行放权,结合市场经济理念和特点,构建隶属而又相对独立的新型管理关系,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市场经济下的优化与发展,依托高校后勤的资源优势,树立高校后勤部门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地位。其次,把高校后勤管理职能和服务、经营职能严格区分,打破传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自然垄断性,在提升高校后勤部门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稳健发展。

(三)构建开放公开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

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良好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是极为关键的,不仅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也是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完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开放公开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的方式,促进高校后勤服务从传统弊端中走出来,不断向社会化、市场化高校后勤管理转变发展。首先,从开放市场环境的构建入手,在构建过程中,主要是打破原有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垄断环境,通过引入市场经济机制,把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内容向市场开放,基于市场招标的方式,引进与高校实际情况相适应,并且经济成本更低的服务内容。其次,从公开公正的方面入手,一方面,针对公开来说,主要是指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过程中,适当扩大市场范围,依托互联网优势,在学校官网中发布招标公告,打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提升高校后勤管理服务市场的公开性;另一方面,公正市场环境的构建,不仅要加强校内管理体系的监督和管理,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还可以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方式,引入审计、监督监理部门,并接受大众监督,通过多方面监督,有效构建公平公正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

六、结语

在对市场经济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时,不仅需要基于市场经济与高校后勤管理的概念和内容,还要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市场经济理念和机制的融合,促进高校后勤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仁坤.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48):252-253.

[2]柳正旺,董俊皊.试析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工作的职能转变[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5):75-78+111.

[3]杜吉荣.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才智,2019(9):210.

作者:万功哲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